国民经济范文

时间:2023-03-14 14:31:51

国民经济

国民经济范文第1篇

1.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处于国际前列。然而,在这种高速增长的背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各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尽合理,有些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落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只有对产业结构问题进行战略性调整,同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型转变与全面发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并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持久性。

从国际经济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加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这对于我国来说,机遇、挑战并存。我国必须实现产业结构与增长方式的调整与转变,这既是我国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国内来说,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约束日益突出,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的中心内容。

从当前来看,我国部分产业发展层次偏低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使得一些产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形成结构性的供过于求。“在全国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今年上半年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70种,占28.3%;供过于求的商品430种,占71.7%,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与2005年下半年相比,基本持平。”[1]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呈现粗放的特征,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核心技术能力与产品严重地受制于人,不得不依赖进口。“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窘况:卖8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A380空客;100%的光纤制造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70%的轿车制造设备都要依赖进口。”[2]这些状况说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已经迫在眉睫,否则我们就只能处于产业的低端,处处受制于人。要摆脱这种状况,就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关键在于实现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在于具有一大批掌握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这才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基础。

我们还应看到,依赖于生产要素高投入为特征的经济高增长,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源,而且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挑战。“火力发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高21%,水泥综合能耗高45%。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量的4.1%,而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的消费量却分别为世界消费总量的7.4%、31%、30%、27%、25%和40%。”[3]众所周知,土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按照国家统计局和农业部公布的相关数据,我国的耕地面积在1996-2003年的7年中,由19.5亿亩减少到18.5亿亩,整整减少了1亿亩[4]。这种高消耗、高排放、高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难以支撑中国的未来发展。这种粗放型增长所伴随的资源、环境透支问题必将累积出更多矛盾,必然长期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必然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化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我们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要注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竞争力为中心,消除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与资源、原材料的结构性短缺问题,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和企业转移,推进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2.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规律国民经济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如果国民经济的发展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那么它的发展就会遇到波动与障碍。国民经济运行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上。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能相互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原料、材料,同时又能把生产出的大量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既要满足各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又要同时满足城乡居民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形成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发展的合理结构,以及各产业内部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优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农业的发展是保障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的产品除了农村居民自用部分外,还要提供给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向部分工业企业提供充足的粮食、禽畜等产品作原料。另外,工业生产的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来满足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对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起着重要作用。

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要能满足工业再生产和城乡居民对生活消费用品的需要。在工业内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生产的各种劳动资料和各种不同性能的零部件及各种原材料,要能相互满足需要,工业的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生产才能协调地发展。除农业、工业之外的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商业等行业,也在国民经济的物质生产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交通运输业,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产品要经过运输,才能从生产地运到销售地,运输业如果发展不够,就会有一些产品运输不出去而无法销售,会制约生产的发展,所以运输业是和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是相互联系的,需要相互的协调发展,才能促使国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所谓结构合理,就是它们要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比例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即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相互满足需要,形成资源的合理配置,如果某一种数量的商品不能满足购买者需要,它们的价格不仅会上涨,甚至购买不到,这就会影响购买者的生产;如果某一种类的产品生产过多,大量被积压,这又会造成物资和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力的大量浪费,这两种情况,都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损失。为了能使经济结构在发展过程中经常处于合比例的状态,国家还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处理好各产业及其内部之间的比例关系。

二、创新发展现代制造业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靠资源投入型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将是难以持续的。要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又在于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日益起着主导作用,我们的工业要想拥有持续的增长空间,就必须拥有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核心竞争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技术创新上有所作为,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而先进的机械设备,则是现代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现代机械装备制造业是制造生产资料、生产现代劳动工具的企业,它是其它一些工业发展的载体和基础,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柱。但我国工业企业使用的各种设备,前面提到有许多是从发达国家购买的,严重地依赖外国,单纯依赖引进只会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受到抑制并弱化,使我国的企业“空心化、边缘化”问题更为严重,这是我国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我国自己必须研制具有知识产权的具有先进性能的机械设备,运用先进制造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先进的机械设备,在生产过程中,比起同种类的老式机械设备来,它的运转速度会快得多,从而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相同时间内,比起使用技术落后的机械设备来,就能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附加值更高的产品,从而在国内外市场上形成更强的竞争力。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能降低生产成本,获取得更多的利润,这就会使采用先进机械设备的企业能不断扩大再生产,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发展为工业部门各行业的企业所使用的先进的机械设备制造业。我国要逐步实现工业化,就不能只是个别企业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应是每个产业和每个行业内的一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都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这就会使我国逐步实现工业化。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它们内部的各行业也必然会逐步发展起来。在农业产业内的谷物种植业,采用先进的各种机械进行翻耕播种、施肥、脱粒和入库,会大大加快整个谷物生产的过程;在畜禽饲养上,饲料加工工业生产的发展,能提高饲料加工的速度,以扩大饲养规模;在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中,我国研制出了提高速度的火车,这就能加快货物和人员运输的速度,使同一列火车在和过去相同的时间内,就能增加运输量,大量生产出各种高性能的汽车,也会加快运量和速度;在商业经营中,采用电子网络技术,可进行远距离的交易,这不仅能加快交换过程,而且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上面的几个事例表明,使用先进的机械设备,不仅仅是工业企业使用这些先进的机械设备,能使国民经济逐步实现工业化的现代化,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广泛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也能逐渐实现它们的现代化,从而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各产业各行业都能逐渐实现现代化。

时下,我国所使用的相当一部分高新技术设备与现代装备还主要依赖于外国进口,暂时进口一些是可以和必须的,但是,这决不是长久之计,也绝不是我们的强国之计,单纯依靠引进和购买,我国的工业现代化是没有发展基础的。象我们的钢铁企业,从产量上来说已经很大了,但有些品种我们还不能进行生产,我们三峡工程建设所使用的特种钢板是进口的,我们生产的小汽车所使用的一些薄钢板、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还不能自己制造。随着生产的发展,核心零部件仅靠购买显然是不能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的,这会制约我们整个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大力发展机械设备制造业,需要以体现高新技术为特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重点解决产业升级所面临的重大装备和关键技术。

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产品更新、设备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不断有新技术被发明创造出来。“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5]任何一种高新技术产品,对其技术和产品进行反复研究、试验,一次不行二次,二次不行三次,最终是会取得成功的。我们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机械装备制造业,现在已基本具备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技术创新的条件。现在全国各高等院校和自然科学的院所,在各自然科学和应用学科方面,都已培养出了许许多多的科学技术水平很高的科学理论家和工程技术专家。为了使某项科技研究能较快取得突破性成果,我国可以把一些行业与企业的相关高级专业人才适度集中起来,改变分散进行研究的状况,以一些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或研究院所为依托,按每位专家的专长和工作需要进行分工协同攻关,联合起来会更有利于完成待攻克的科技研究任务。我国的科学家很多都是具有真才实学而又努力工作的,有不少人有创造发明的才华,但我们必须组织好,让他们发挥专长,给他们创造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没有条件,就是再有学问也很难有创造性的突破。中国古代就有四大发明,我相信,只要努力,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主流一定会实现,这样,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就有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三、中国经济创新发展的人才举措

从根本上说,加快科技发展,实施自主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都要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由于我们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是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起步的,客观条件决定了我国各类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远不能适应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还具有相当的局限性,把经济发展理解为主要是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单纯数量上的增长,尤其是有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形成一种盲目追求产值与速度的思想和体制冲动,经济增长方式重外延的扩大,不重视发展内涵上的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存在技术与体制上的约束。

1.中国经济的创新发展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

这里讲的具有高级经济管理能力的人才,是指国家各级机关具有各方面的技术和管理才能并从事宏观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国民经济管理涉及的面很广,国家机关需要有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作能力的人才,需要他们从事宏观经济研究、各项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推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是一个整体,因此,管理国民经济的人才,既要能够从全局出发,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同时对国内各地区的企业和全国各行业的发展情况也要有所把握,还要尽可能掌握一些企业经营管理与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情况、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等要有所了解,从而在具体工作中能够准确把握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情况。管理国民经济的高级管理人才,要通过对全国一些地区、一些行业、一些企业进行经常性的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情况,从经济与社会角度考虑生产效率、生产质量、产业结构等等问题,进而采取各种措施,促使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2.培育一大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WTO的背景下,人才竞争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培养和锻炼出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发展状况,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企业家。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管理者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要善于任用一些具有新思想、新方法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特别是要有一些高水平的技术专家、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他们是企业在竞争中发展的源泉,他们的水平是高是低决定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创新活动的推进,决定着生产出的产品是否是市场上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因此,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格外重视。

3.培养一大批高级专业技术与技能型人才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有了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企业才能不断进行技术与产品创新,因此,对我们这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尤其需要造就一大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以加速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实力的增强,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高技术人才的使用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大力培养出大量的高水平科技专家,他们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已取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支专业技术能力强,在科研、生产、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的关键专业技术岗位上发挥骨干作用,做出突出业绩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涌现出了一批以袁隆平、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升、王永志等当代的高级专家群体,成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栋梁之材。??对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领域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载人航天、三峡工程、杂交水稻、正负电子对撞机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6]这些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创新的高级技术专家,对我国研制新的高新技术产品,已经起着极为重要的核心作用。

大力发展先进的机械制造业,运用先进制造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已有的成功经验表明,我们国家不断走向富强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离不开人才建设。高技能工人也是发展现代制造业不可缺少的人才,因此在大力培养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大力培养出在技术应用层面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象桥吊工人许振超、模具钳工葛茂昱、车工郭嘉明、鞍钢机修工人李晏家等这些具有高技能的专门人才,他们爱岗敬业,有的还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与创新成果写出书来出版。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技能熟练,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我们拥有的高技能的熟练工人,总的来说在数量、质量上还远远不够,仍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需要。“在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30%—40%,我国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4%。差距之大,促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尊重高技能人才,关心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7]从这个数字看,随着技术进步的节奏越来越快,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技术工人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传统的技工人才标准已越来越显露出局限性,有必要采取有效方式,大力培养出数量更多和技能更好的技工人才。这与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是紧密相连的。科技是不断发展的,培养的人才也必须与时代同步。我国的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各企业发展的各个领域、我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卫生各个方面都必须造就出一支具有相当数量的高级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即必须大力培养出大批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要求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才能不断推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关键是要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把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作为主要途径,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突破口,加快我国的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进程。要努力造就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这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在更高阶段上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逐步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龚雯.上半年全国没有供不应求的消费品[N].人民日报(第6版),2006-02-14.

[2]任仲平.没有那么一股子气,不行[N].人民日报(第1版),2006-04-05.

[3]李德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J].求是,2005,21.

[4]宋涛.关于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5,11.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9.

[6]我国“高端人才”建设步入“快车道”[N].人民日报,2004-05-28.第10版

[7]喜看高技能人才受尊重[N].人民日报,2004-08-19,第4版.

摘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关键是要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把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作为主要途径。特别是要创新发展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作为突破口,加快我国的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进程,努力造就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这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在更高阶段上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逐步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协调发展;创新;装备制造业;人才

国民经济范文第2篇

为了说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首先必须阐明我国的国民经济的构成问题。第一,国民经济是人们进行物质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总过程。人们要生活,就要进行生产,生产出人们进行再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出的产品要进行买卖,生产出的生产资料要出售给需要这些生产资料的企业,以便用于再生产;生产的消费品,要出售给需要这些产品的居民。这些出售的商品,要经过运输过程运送到销售企业,由商业企业进行买卖。商品买卖又要通过货币作为交换媒介,而货币是通过金融企业发放的。这一系列生产、运输、买卖、消费的总体就是国民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按生产资料不同所有制划分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或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等,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我国要发展国民经济,要大力发展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同时也要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使得各种经济成份在国民经济的总体当中,都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是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只有国民经济发展了,才能使我国不断地强盛起来。

第二,我国的国民经济分为不同的经济产业。国民经济是由各不相同的经济产业构成,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是国民经济。

以上说明在国民经济中,包括有各不相同的产业、行业和企业,它们相互联系在一起。在国民经济中,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既有分工,它们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而在发生作用的同时,又相互联系,达到它们应发挥作用的目的。

二、国民经济各产业和行业的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能相互提供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原材料,同时又能把生产出的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满足各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同时满足城乡人民生活消费的需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协调发展问题。

第一,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要能满足农业和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农业生产的各种产品,要首先满足农业再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在农产品中要有相当数量的各种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用于农业进行再生产。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满足工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

第二,工业生产的产品要能满足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对生活消费的需要。钢铁企业生产的各种钢材,要能满足机械制造业和建筑企业对各种钢材的需要;机械设备制造业生产的各种机械设备,要能满足使用各种机械设备的企业进行生产的需要;生产发电设备的企业要满足发电企业的需要;通讯设备企业生产的电话机、电报机、手机等商品,要能满足人们使用这些通信用品的需要。在工业内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生产的各种劳动资料和各种不同性能的零部件及各种原材料,要能相互满足需要,工业的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生产才能协调地发展。

工业生产的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这些工业产品,除出售给城市居民使用外,也出售给农村居民使用。食品工业企业生产的食品,也要有一部分出售给农村消费者。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工业部类、农业部类两者相互提供着它们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和各种消费资料,所以,它们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第三,工农业的产品要经过交通运输业运输出去。农业生产的产品,除了一部分农民自用外,大部分的产品都要销售出去;工业各行业和各企业生产的商品除少量产品在企业所在地区市场上出售外,工业企业生产的绝大部分商品,要运送到外地市场销售,这就需要运输行业的运输。

第四,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工农业生产的商品大都要经过商业企业销售出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必须经过商业企业,其生产和经营才能顺利发展起来。

第五,金融业。金融业是进行货币经营的行业。银行把政府拨款和居民储蓄的货币资金贷放给企业,企业用这些货币资金去购买生产资料和招聘职工,从事生产和经营,并按规定的期限归还银行本息;交通运输业的经营要用货币购买运输工具,运输完成要收运费;商品的交易也要以货币作中介。货币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媒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从以上的理论说明看,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必须协调才能顺利发展。

三、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问题

1.国民经济是需要不断发展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更高水平的阶段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各种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也必须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强盛起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发展就是硬道理。

2.国民经济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就是某一个经济部类或某些行业或者某些企业发展的快,其他部分行业及企业不能够与它们的发展速度相适应,这些发展过快的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就会出现不利于生产发展的一些情况。我们所讲的国民经济要快速发展,是指相互协调的快速发展,即它们的快速发展,是各相关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都能够快速协调发展起来,使得国民经济各经济部类和行业及企业,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也能够协调快速发展,也就是发展到能生产出的产品数量更多和产品质量更高阶段上的协调快速发展。

3.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相互带动和相互协调。一个经济部类和一个行业及企业先快速发展起来,对其他与之相关的经济部类和行业及企业的发展也要能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快速发展起来。既然所有的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和企业是相互联系的,某一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能带动其他经济部类、行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产品生产的快速发展,也必然为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等创造出相应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使它们能与工农业的发展相协调,促使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要相应快速扩大经营规模,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4.国民经济只有相互协调才能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使国民经济所有的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不协调就不能使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条件。

四、培养出使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人才

1.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各类管理人才。国民经济要协调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出有能力为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做出决策和指导的人才。这些人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认识到国民经济中可能出现的不协调状态,同时能及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以调整,使国民经济不协调的状态不致发生。

2.快速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出具有高深科学理论和高技能的科学家。我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卫生各个方面都必须造就出一支具有相当数量的高技术理论和技术研制能力的人才,即必须大力培养出大批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要求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3.大力培养进行机械设备操作的人才。在大力培养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创新人才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培养出能操作机械设备去加工于劳动对象的高技能人才。“在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30-40%,我国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4%。差距之大,促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尊重高技能人才,关心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从这个数字看,我们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加速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除了培养高级技术专家外,还必须采取有效方式,大力培养出数量更多和技能更好的高技能的技工人才。

我国现实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增加的,客观上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大量高层次人才。这种大量是指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都需要具有高深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的来源大多数需要依靠发展教育进行培养。当然培养人才,不只是在学校,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也能进行培养,像许振超等都是在实践中学习成为高技能操作型人才的。

五、大力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制造业

以上说明了我国已培养出大量高级专家,研制出了一些对国民经济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科技成果,还制定了继续培养人才的规划,这会促进我国今后继续快速发展,但要快速发展,还需要大力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制造业,培养出研制先进机械设备制造的人才,才能加快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

1.我国自己研制出高性能的先进机械设备还比较少。我国生产使用的机械设备,虽然比起过去有所更新,但比起发达的国家来,我国自己生产的机械设备还比较落后,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我国的机械设备制造业,研制出新的高效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械设备。我国现时虽已有了一批高水平的机械制造方面的专家,数量还比较少。他们还分散在不同的科研院所、大学、大型企业中。每个科研院所、每个大学、每个大型企业,他们自己用来研制工作的仪器、机械用具大多不足。因此,研制先进的新型机械设备,仅仅依靠某一个科研机构、某一所高校或企业,是很难完成研制任务的。我认为应该把一些科研院所的有关高级技术人才,把各大学有关的科研人才;大型企业与该项研制工作有关的人才,暂时集中起来,组成研发小组,把分散的科研设备、资料等资源也暂时集中起来,共同使用。组成的科研开发小组可以集体进行讨论,集体进行研究,以扩展每个科研工作者的知识范围,从而提高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对新机械设备研制的能力和水平,使研究更能产生新成果,能更有把握研制出先进的新型机械设备产品来。

2.研制新机械设备也可以依托某一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研制新机械设备所需的人才,如上所说,可把各有关研究院所和各有关大学的人才组织起来。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某一个企业具备进行研究所需的条件,可依托某一相关的大型企业。依托大企业进行新机械设备的研制,能节约大量的研制费用。

3.研制新机械设备可吸取发达国家生产同类产品的经验。我们研制同种机械设备时,要吸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和技术,以便使我国制造出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性能更好的产品来,能使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得到更快的发展。要在一定的时期内,使国民经济各部类,各行业和各企业,能够使用我们自己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设备。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必须在大力发展先进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基础上,才能使我国国民经济加速强大起来,由小康社会逐步实现现代化。

六、国民经济的协调具体表现在市场的供求平衡上

第一,市场是商品买卖的场所,当某些商品在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时,这就表示这些商品生产过多了,这是国民经济不协调的一种表现。生产出的商品,有一部分卖不出去,就表示生产出这部分商品不能及时用于国民经济的再生产,这便会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率和发展的速度。如果生产这部分产品长期卖不出去,积压时间长了就会变质,成为不能使用的废品。这就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损失,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也是很大的损失。

当市场上出现某些商品供不应求,即这种商品满足不了购买者的需要时,如果这种商品是劳动资料,使用这种劳动资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就不可能进行再生产;如果这种商品是原材料,使用这种产品作为原材料进行再生产的行业或企业也就不可能进行再生产,从而就会影响到这些行业或企业继续的发展,这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如果供不应求的商品是居民生活消费品,就会影响一部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在市场表现为供求关系的平衡。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发展,表现为各经济部类和各行业及各企业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生产所需要各种机械设备都能及时购买到,不仅购买的生产资料在数量上符合需要,同时在质量上也符合应有的标准,这样才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来。生产出的各种产品又能够及时销售出去,迅速回笼货币,使各企业不仅能够进行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这就是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平衡地发展。

第二,我国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不协调现象应及时纠正。从国民经济发展规律上说,国民经济必须协调才能迅速发展,但是在实际经济运行当中,我国国民经济有时还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根据2004年商务部公布的信息,“据对上半年600种主要商品排队调查,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达138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23%,与去年上半年相比增加了8.5个百分点,与去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1.8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462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7%,与2003年上半年相比减少了8.5个百分点,与2003年下半年相比减少了1.8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说明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对生产相对过剩的商品应适当压缩其生产的产品数量,或促使这些行业和企业转产市场能够销售出去的产品。我们必须理顺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及企业之间生产和需求关系,使国民经济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也能协调快速发展。

第三,投资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要求。投资就是投入到国民经济中的货币资金,用于购置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使企业不仅能进行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如果这些投资投入到生产商品供不应求的一些行业和企业中去,这种投资就是合理的;反之,则会出现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问题。“去年下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过多、在建规模过大,投资膨胀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投资结构不合理,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些投资生产的产品一时不能被充分利用,这就必然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因此,我国对国民经济中某些经济行业或企业的投资,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把资金投到有社会需求的产品生产当中。

总之,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协调发展的国民经济,会使一部分生产资源不能被有效利用,而需要的一些产品又不能被生产出来,阻碍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七、加强宏观调控

1.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性。要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始终保持协调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就是国家机关对各经济部类和各行业及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调控。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及各企业,都是相互独立进行生产和经营的,它们往往只考虑本部类本行业及本企业的发展,而对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往往考虑不够,或者对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很难认识清楚,所以国家有关机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以更好地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2.国家的宏观调控要认真深入研究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不仅要使国民经济实现一时的协调快速发展,还要使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国家对国民经济各部类各行业和各企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时,要研究国家已经制定出的国民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而制定出宏观调控的政策与措施。国家在研究国民经济长期协调快速发展时,既要研究现实国民经济中一些部类、一些行业和一些企业快速发展的优势,也要考虑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国家在实施制定的长远规划时,还要随着观察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修改或补充,使国家制定的发展经济政策能完全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3.调整货币的投放。调整货币投放是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投资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资金对国民经济的某一个部类某一个行业和某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发展过快的行业和企业限制进行再投资。以紧缩货币供应为手段,使其过快的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放慢下来。对于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要增加投资,使其能更快的发展。我国现实对农业实行减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对农业生产的某些产品实行补贴等,都是对农业生产增加投入的措施,这会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会增加农民的收入。

4.行政措施。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于发展过快的行业采用行政手段,使它的生产扩张在一定的时期内降低下来:而对于我国要加速发展的高新技术行业,通过实施减免税收的办法,实行增加投资等手段,使之加速发展。

国民经济范文第3篇

SARS(即“非典型性肺炎)发生的背景是中国正在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许多原来的制度基础已经不存在,但新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制却还没有建立或还没有完善,那些处于这种转轨时期的制度在处理突发性事件中的缺陷在SARS的冲击下更加明显。

从短期看,虽然近年来中国经历了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1998年的抗洪斗争以及近几年来全球经济不景气等事件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与这些因素不同的是,SARS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更大,影响到了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层面,因此,它对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也更大。

在长期中,由于制度性因素的改变,这次冲击对整个社会带来的最深远的影响应当是提升了经济、政治改革以及医疗、社会保障体系等等制度改革的速度,为中国长期的经济发展奠定稳定的制度基础。虽然这场战争还没有结束,但是对它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以及暴露的转轨时期各种制度问题,以及政府与企业在这一过程中采取的策略与措施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思考和总结经验,为进一步的改革指明方向。

二、SARS对国民经济的短期影响

一个经济体系的生产取决于基本的经济要素:资本、劳动、自然资源、技术进步。SARS不是经济内在的生产要素,从短期来看,它不影响生产要素的存量,但是疾病带来的恐慌和为了防止预防疫情扩散采取的措施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投资、生产等行为,对国民经济产生了影响。从这一点看,它与东亚金融危机相类似,都相当于经济系统的外部冲击。因此,我们对SARS短期影响的考察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通过它同东亚金融危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的比较来说明SARS冲击的严重性;二是从构成社会总需求的消费、投资、进出口贸易三个部分来分别考察SARS的经济影响。通过比较和国民经济构成的分析,可以较全面地认识SARS对国民经济影响的方式和途径。

(一)SARS冲击与东亚金融危机对中国国民经济影响的比较分析

1.两者都是突发事件,并对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东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前,东亚的经济增长给整个世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称为“东亚奇迹”。虽然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都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著称,但两者的产品不同,再加上广阔的市场需求,并没有出现激烈的竞争。但东亚危机爆发并持续数月之后,东南亚货币纷纷贬值,使得对外依存度已经很高的中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1998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而外贸出口又受到东南亚国家的竞争,增幅陡降,带来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降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虽然中国顶住了人民币贬值的压力,采取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使1998年的经济增长7.8%,但这不仅在数量上与1997年预计的8%以上的增长率还有距离,而且从增长的结构上看,国家财政的国债投资占了很大比重,而在现代经济学里,政府的投资效率一直是个值得争议的话题。因此,东亚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对中国经济造成了负的外部冲击。

自从五六十年代的天花消失以后,中国一直没有爆发过大面积、大规模的传染性疾病,在卫生部公布的传染疾病里也没有SARS这种类型。从2002年11月第一例SARS患者在广东河源被发现到2003年5月,这种病症迅速由广东传到了北京,然后传到了内蒙古、山西、湖北、江苏、四川、河南等地,造成了全国性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恐慌。最开始,医生对这些病症也没有确诊,虽然在2002年12月已经确认这是一种新的病毒造成的疾病,而且对其临床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它的危害、传染性等等都一无所知。一直到今天,研究人员对SARS病毒仍然没有完全认清,它的传播途径、传染性、疫苗等等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这种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它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现在还不能下结论,但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的海闻教授对此有个粗略的估计:受SARS影响,今年国内外旅游业的直接损失就高达1400亿元,加上间接影响,对经济的影响总额为2100亿元。但如果把外国投资影响考虑进去——2003年4月举行的广交会出口成交只有33.12亿美元,远远低于去年同期的168亿美元,而且许多外商出于对安全的担忧,纷纷考虑把制造业转移到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也比较低廉的国家和地区,SARS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远远不止2100亿。在对外贸易方面,SARS对贸易逆差的影响可能到

五、六月份才能显示出来,但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经处副处长高辉清博士认为如果目前的SARS危机延续到七月,中国在这三个月期间的逆差将会是50亿美元。

2.SARS对国民经济影响比东亚金融危机更加深远。

从性质上说,SARS冲击不是经济危机,更确切地说是一场导致经济问题的危机,而东亚金融危机是一次纯粹的经济危机。性质的不同以及传导机制的不同,导致了两者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完全不一样。

在影响总需求的传导机制上,由于资本帐户没有开放,因此,国外资本不能直接通过国内的资本市场影响人们的消费和投资,东亚金融危机主要是通过进出口贸易、外资流动而对总需求产生影响;与此不同,SARS对消费、投资、政府的消费、进出口贸易等等都产生了直接的冲击。为了避免交叉性感染,人们尽可能不在人多的地方集聚,超市、旅游、餐饮、交通等行业都在这次冲击中受到重创。以北京市为例,今年4月与去年同期比,北京接待海外游客人次下降59.9%;北京涉外饭店接待国内游客下降21.4%;北京旅行社业务出现萎缩,国际旅行社外联组团游客下降76%;饭店出租率大幅下降。北京主要旅游景点游客明显减少,其中20家主要旅游景点统计,国内外游客人次下降51.7%,营业收入下降49.6%。(注:资料来源:《光明日报》2003年5月16日。)

除了国内的消费,世界卫生组织还把中国许多发现SARS病情的地区列为疫区,建议不要到这些地区旅游、公务,这不仅影响了旅游业,而且SARS何时能结束的不确定性阻碍了国外资本的流入,一旦工厂不能按时开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与经营战略就会受到影响。

相比之下,东亚金融危机的危害要小得多。首先,它是通过进出口贸易以及外来投资渠道影响国民经济的,采取一定的财政货币政策可以抵消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扩大内需弥补外部需求的不足;其次,中国资本帐户不开放避免了投机资本炒作对资本市场冲击,并通过资本市场的扩散效应,损害国内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从而造成整个国民经济的损失。因此,东亚金融危机对中国国内的产业并没有造成实质性的损害,在国家实施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后,国民经济仍然实现了高速的增长。

从发生的地域看,全国大部分省都发现了SARS患者或疑似病例。SARS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还表现为由于生产和经营不能正常进行,影响了国外投资者的投入和对外形象。SARS的重灾区在4月之前是广东,之后是北京。广东是中国制造业的中心和产值最高的地区,对外联系紧密,许多跨国企业都在这里设有工厂,生产电脑配件、设备、服装、机电等等。由于SARS的影响,使得工厂不能正常开工,而且一旦工人感染SARS工厂将停产,就面临无法及时供货的风险,而这种风险的考虑可能导致海外客户分散下单或者转移采购地点,劳动力同样低廉的东南亚或南美等国就可能成为它们选择的对象——这对于依托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增长的中国经济将造成严重损害。许多跨国企业的中国总部都设立在北京,不仅如此,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还具有特殊的政治影响,很多外国使节和外国友人居住在这里,北京也是世界了解和评价中国的一面镜子。5月初,摩托罗拉北京总部的一位职员感染SARS,拥有1600多名员工的北京总部暂时了停止工作。(注:资料来源于摩托罗拉(中国)公司主页新闻,网址:http://。)北京成为SARS的重灾区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经济,而且容易给国外投资者造成中国整体环境不安全的印象。

从已经产生的一些国际影响来看,由于SARS的发生与蔓延,原定于在中国举行的国际会议纷纷取消或推迟,WHO建议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不要到中国旅游,截止5月20日共有124个国家对来自中国的旅游团或参加国际会议的代表团以及个人采取限制措施,其中有些国家甚至不准中国来的人入境(注: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外交部主页通知,网址:http://)——这些事件严重损害了中国在国外投资者、旅游者以及进出口商心目中的形象。而与此相反,东亚金融危机中,中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这对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吸引外资和促进对外贸易等方面都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综上所述,尽管SARS风暴仍在继续,但它对消费、吸引外资、进出口贸易、国家形象等等方面的影响都要远远大于东亚金融危机。

(二)SARS对总需求的影响

从今年春天开始,蔓延中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非典”疫情成了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关地区的经济发展。2003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高达9.9%,人们曾经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可以高达7.5%以上。鉴于SARS流行,今年四月下旬,世界银行把中国经济增长率向下调了0.2个百分点。有些经济学家指出,SARS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有限,现在中国人暂时不愿出门,但只要潜在购买力还在,他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还在,如果他们想买汽车或房子,完全可以等到SARS风暴过去再实现,虽然消费行为延迟,只要供给方面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中国经济整体还是健康的。

我们认为这种说法不完全准确,需要分析。一般来说,国民经济总量的衡量指标通常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这两者都是流量概念,统计的是一年之内一个经济社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增加值,如果消费的速度加快,那么企业的生产经营也就跟着加快,于是按照年度统计的国民经济指标值就会大大增加。SARS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从消费和生产两个途径得到了强化,从而减少了当年的经济活动,因此,从这个角度考虑,SARS给国民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虽然全国,特别是北京的疫情已经逐渐减弱,感染人数、确诊人数和疑似人数都有下降的趋势,但SARS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最重要的诸如:这究竟是什么病毒?它的构成怎样?有哪些传播渠道?有没有可以治疗的途径?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仍然不清楚,SARS就无法得到真正有效的控制,它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仍然在继续增加。

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不是所有的消费都可以通过延迟来弥补(比如黄金假日“五一”)。因此,旅游及相关产业的损失已经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对于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的餐饮等行业更是如此,以北京为例,资料显示:北京餐饮业四月份实现零售额8.3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月下降4个百分点,与一季度相比,增幅回落近40个百分点。在贸易以及投资领域,海外客户分散下单或者转移采购地点造成的损失不能通过以后投资的增加加以弥补;由于以上分析的消费方面的原因,国内企业投资需求的减少也不能完全通过事后投资的增加来弥补。再考虑到投资具有的乘数效应,SARS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不容忽视。

三、SARS冲击的长期经济社会影响

(一)信息不对称与管理体制的变革

对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的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取得的最重大的进展之一。信息不完全包括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后者可以通过保险或多样化转移或分散,而不确定性却无法消除和转嫁。信息不对称则是由于经济参与人之间拥有的信息量不对等而造成的决策失误、生产无效率等等问题。在这场危机中,促进信息交流,提高政府决策透明性对增强政府政策效果、降低决策成本等带来的好处却是通过生命的代价和试错法得到的。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北京最早的SARS病例是在3月初由外地输入,在此之前,在广东已经有数十名医护人员在治疗患者的过程中染上了SARS,已经有患者死亡。广东的医生也对这种病的症状和一些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但是由于一些原因造成信息不畅通,北京医院的一线医护人员不知道对于这种传染性极强的病需要采取特别的防护措施,在接诊SARS及非SARS患者的过程中,很多护士和医生与之前的广东同行一样不幸染上了这种致命的疾病。没有人提醒他们,更没有人提醒北京的市民,SARS来了!

在以前计划体制下,完全按照条条块块管理,各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不互相交流,对于问题则是以中央或上级的文件为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虽然打破了这种教条主义,但是地区之间、地区的部门之间有效及时的研究合作交流渠道的建立仍然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广东发现了很多例SARS患者的临床特征不属于卫生部列举的传染病之列,但是在没有正式公布之前,对这种病的认识也只能局限于广东,与其他兄弟省份的医院、研究机构之间缺乏及时的交流的渠道。在制度转型形成的灰色地带里,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本来可以避免的牺牲和危机的扩大。

在政策的实施上,最开始对这种不知名的疾病,为了尽量不引起社会的恐慌,维护社会稳定,基本的政策是尽可能地减小SARS消息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在知道了SARS引起的后果后如果仍然没有权威的说法,人们更容易相信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各自采取措施来实行自我保护,从而加剧了恐慌,比如最早在2002年底在广东产生的抢购白醋、抢购板蓝根等的风潮,以及后来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治疗SARS的偏方等等。

与疫情初期相比,4月下旬以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加入SARS研究的世界开放实验室,共享国际资源;争取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技术、人员等方面的援助;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等媒体,及时公布各个地区SARS疑似人数、确诊人数以及由疑似转为确诊人数等信息,以及世界各国有关SARS研究的最新进展——信息不对称分布的改变不仅赢得了国家社会的援助,有助于改变由SARS带来的中国在国外消费者和投资者心中的形象损失,而且大大降低了国内社会对不确定性本身的恐惧。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的重要性在这次冲击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由此看来,SARS冲击带来的制度性影响是促进了整个政府管理体制以及卫生管理体制的变革,向一种更加透明、信息反应更加及时的制度转变。

(二)增长与发展的选择

在增长和发展的关系上,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承认经济增长并不完全等同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指标除了经济增长之外,还要包括人均寿命、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居住环境等等。但是在实践中,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的位置上。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人均收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都处于中低收入国家水平,(注: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而且在经济转型时期需要处理各种制度以及非制度上的矛盾,因此,我们一直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即使是在1998年,遭受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影响和大洪水之后,中国政府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仍然是“保八”。

在经济增长目标导向下,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相对减少,统计资料显示:1990年时,由政府财政拨付的卫生总支出中,还有19%用于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到了1995年,这个数值下降至12%。可同期政府的财政总收入却是连年以两位数的比例在增长。(注: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以及《卫生年鉴(2002)》有关数据计算。)与此同时,卫生医疗制度的改革是与社会保障体制、企业改革等等相联系的配套改革,而且滞后于后面两者,经历若干年的改革,政府的公共卫生职能和医疗卫生市场仍然无法分开。在农村,改革开放以后,原来的以公社、大队为基础的医疗体系已经解体,而新的以合作医疗为主要形式的医疗制度由于乡镇财政困难以及农民收入增幅下降等原因一直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这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就使得我们应对诸如SARS之类疾病冲击的预防与治疗基础设施上从一开始就存在不足。在疫情严峻的时候,世界卫生组织紧急派人来华,有个叫拜努力的该组织官员前往北京南部的一家大型疾病防控机构考察,发现该机构设备破旧不堪,已处于半瘫痪状态。经估算,该机构要想有效运转,至少要投入500万美元的资金,即使是这样的机构,在全国也只有五六家。(注: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03年5月6日。)

这次危机促使很多人反思我们的发展目标。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是处理国内经济改革中各种问题的基础,但忽略发展问题则会减少用于公共风险需要的投入,降低了整个社会的风险反应弹性,由此带来的种种缺陷在这次危机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

(三)非正式制度的变化:社会道德与社会心理

与正式制度相比,社会道德和社会心理都属于非正式制度的范畴。一套社会认可并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有利于约束“损人利己”的行为,提高社会的信用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不仅如此,道德规范的出现还可以改变信息在社会各阶层、部门之间的分布,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但是,社会道德的冲突、比较与选择只有在危机和突发性事件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非典”来势汹汹,传染性强,危害性大,短短几个月迅速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及个人生活的头等大事。与以往碰到的疾病或危机相比,非典还超出了国界的范围,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这对一个现代社会在危机中的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道德规范都是极大的考验。

在互联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一个国家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大致有四个层次:一是采取果断措施,在彻底的解决危机的办法产生之前,对危机范围进行控制,不使其扩散;二是政府以及相应管理部门应通过各种媒体以及互联网及时向社会权威信息,避免谣言、传言等非权威信息对管理危机造成消极影响;三是开展国家之间的合作,获得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技术、人员、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四是取决于企业与个人应对危机的能力加强。采取各种自我保护措施,尽可能地减少感染疾病的机会。

如果应对危机的措施采取得当,那么人们对危机本身的恐惧就会消失,整个社会面对危机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增强。从目前发展的情形来看,中国在一开始并没有这种现代危机意识,在局部地区出现了一些恐慌的现象,但随着形势的变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深了人们对这种疾病的认识,人们开始平静地对待非典,社会生产与生活逐渐恢复。

具体来说,在这次SARS冲击中,这种非正式制度提高了政策效果,同时降低了政策实施的成本。比如作为面临的公共风险,对外来人员的隔离应当由社会共同支付,由政府支出,但村民自发组织替代了政府的号召和动员,由于相对政府而言,村民可以及时获得最新的消息,因此,这种自发的监督和隔离显得更加有效率。

对工作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社会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一些重点高校纷纷宣布优先录取参加高考的医护人员的子女;保险公司也积极为他们提供免费保险;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还决定对一线的医务和防疫工作者的特殊临时性工作补助等免征个人所得税。这些社会导向都有助于形成一种“恪守职业道德”、“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光荣”的良好风气。

与正式制度的形成相比,非正式制度需要更长的时间,然而其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不轻易改变。SARS冲击对我们的道德观念、社会心理承受能力都是一场考验,经过这次危机,整个社会对突发性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都得到了增强,而社会道德规范的变迁也有助于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提高社会应对突发性事件和危机的处理能力、控制能力,并降低了政策的实施费用。

四、小结

SARS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在短期中,SARS对国民经济确实造成了损害,但是损害究竟有多大,不同的学者和研究机构观点也不尽一样。(注:笔者对截至5月15日各媒体公布的专业机构和专家学者的14种预测进行了整理,主要分布在0.3%~0.9%区间。)虽然遭受灾害最严重的旅游、交通运输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是它对旅游、交通运输、餐饮等行业的消费冲击是当期的,而投资、进出口贸易等影响则有“J曲线”效应,考虑到这些滞后影响,在短期内,SARS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能要比东亚金融危机严重。

然而,SARS发生的背景是中国正在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长期来看,这次外部冲击对经济体系最深远的影响是通过加快对现有制度的改革,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注:这和美国1918年的流感不一样,当时美国有60~70万人死于流感,但资本存量不变,消费减少,人均资本存量和储蓄提高促进了长期的经济增长。)不仅如此,冲击和危机还导致了社会道德、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等非正式制度的变迁,有利于形成一套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社会对突发性事件和危机处理控制能力的社会规范。因此,长期中,SARS对国民经济的冲击有正面的影响。

国民经济范文第4篇

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是利用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作为水源,解决大连市2015年以前城市工业与生活用水,并改善大连地区水环境的一项跨流域调水工程。该工程是由大伙房水库输水(二期)工程鞍山配水站开始,铺设一条165•07km的输水管线,将水调入碧流河水库,经碧流河水库调节后,其中一部分水量利用引碧三期管道富余能力经洼子店水库调节后送往大连市区,另一部分水量经输水管线送往东风水库坝下,为瓦房店及长兴岛供水,满足大连市2015年需水要求。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经济评价根据《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2财务评价

工程财务评价是以现行价格、国家现行财税政策和本行业的基准收益率,分析计算工程财务盈利能力、清偿能力等财务状况,评价工程财务的可行性。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以大连市供水有限公司作为工程的项目法人,并由大连市供水有限公司统一负责项目的管理及运营,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定员355人。本次财务评价以大连市供水有限公司为财务核算单位。

2•1资金筹措及使用计划

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静态总投资461639万元。资金筹措方案如下:地方自筹资本金250000万元,申请国家拨款20000万元,申请开发银行贷款222314万元。其中工程建设期贷款利息为30675万元,借款期20a,总投资492314万元。

2•2总成本费用

总成本费用包括年运行费、折旧费、摊销费和利息支出。

2•2•1年运行费

(1)工资及福利费。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项目运行期管理人员355人,年工资额为30000元/人•a,福利费、劳保统筹费、住房基金、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分别按工资总额的14%、17%、10%、3%、8%计,年工资及福利费为1619万元。

(2)工程维护费。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的工程维护费按固定资产投资的1•5%计,为6925万元。

(3)工程管理费。工程管理费按工资及福利费的两倍计,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的工程管理费为3238万元。

(4)水费。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以1•34元/m3的价格购买润中公司的水。在达到正常运行年份时,每年需上缴40200万元的水费。

(5)电费。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从鞍山配水站供出后需泵站加压,年电费为12280万元。

(6)工程保险费。运行期的工程保险费按工程部分投资的0•25%计,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的工程保险费为999万元。

(7)其他费用。其他费用按工资及福利费、工程维护费、工程管理费的10%计,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其他费用为1178万元。总计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年运行费为69437万元。

2•2•2折旧费

根据有关规范,机电设备和金属结构工程使用年限为25a,其他工程使用年限为50a,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年折旧费为11264万元。

2•2•3摊销费

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在运行期前2a需交纳21000万元的水权费。水权价款按无形资产处理,并在水权受益期内平均摊销。这样年摊销费为420万元。

2•3财务收入

工程财务收入为供水收入,本次财务评价供水价格,采用新水新价。新水价制定的原则是:运行初期在满足运行成本的情况下,企业略有盈余。经分析计算,建成后运行初期供水的预测价格为3•90元/m3。项目建成后多年平均可从大连地区调水3×108m3,考虑输水损失后,到配水站水量为2•79×108m3。设计水平年年水费收入为108810万元。

2•3•1利润

项目城市建设维护税税率为7%,教育费附加税率为3%,所得税税率为25%,盈余公积金按可供分配利润的20%计,可供分配利润在提取公积金后作为偿还贷款和资本金的红利进行分配。

2•3•2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工程全部投资的所得税前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6•89%,所得税后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5•88%,所得税前的财务净现值为274707万元,所得税后的财务净现值为165387万元,所得税前的投资回收期为16•35a,所得税后的投资回收期为17•85a。财务评价指标较好,项目在财务上是可行的。

2•3•3借款偿还能力分析

未分配利润、折旧费和摊销费可用来偿还贷款本金,贷款利息计入总成本费用中,贷款偿还年限为20a。在工程正常运行前6a利息备付率<2,在工程正常运行6a以后,利息备付率均>2,说明工程偿债能力尚可。

2•3•4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本项目累计盈余资金最低为806万元,逐年增加,到生产期末达到796259万元,所以本项目有较好的财务生存能力。综上所述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在财务上是可行的。

3国民经济评价

3•1工程经济投资

3•1•1输水工程经济投资

工程经济投资是在财务投资的基础上,根据《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附录E简化方法进行编制和调整。

(1)扣除工程财务投资中属于国民经济内部转移支付的计划利润、税金28712万元。

(2)基本预备费按财务基本预备费的比例计算。

(3)扣除建设期贷款利息30675万元。

(4)除上述几项费用外的其他费用不作调整。经计算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经济投资为434488万元。

3•1•2大连市管线配套工程及其他配套工程经济投资

输水工程输水至洼子店水库后,可以利用原有输水管线输水送到用户,不需要增加配套管线工程。而输水至东风水库后,在东风水库到用水户之间还需修建配套的管线、净水厂及市内管网工程,经相关工程规划估算,大连市管线配套工程静态投资为45347万元,工程将在2008年进行投资建设。另外,2015年以后,为满足供水而需要建设的雅河调水工程、凤鸣水库水位抬高等工程总的静态总投资95339万元,这几项配套工程需要根据大伙房水库输水(二期)一步工程的供水能力而适时建设。大连市管线配套工程及其他配套工程经济投资按输水工程经济投资与财务投资的比例进行调整,为124161万元。

3•2经济年运行费

输水工程经济年运行费,在财务年运行费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经计算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经济年运行费为58634万元。大连市管线配套工程及其他配套工程经济年运行费按经济投资的5%计算,为6208万元。

3•3国民经济效益

2015年设计水平年可增加受水城市工业及生活用水3×108m3。考虑输水损失后,到配水站水量为2•79×108m3,其中工业用水1•05×108m3,生活用水1•74×108m3。

3•3•1工业供水效益

工程城市供水效益本次采用的是分摊系数法,即把水源工程投资作为工业投资的一部分,用分摊系数把供水工程效益从工业的总效益中分摊出来。

3•3•2生活用水效益

由于生活用水的影子水价难以计算,故生活用水效益采用自来水财务水价5•80元/m3计算。经计算设计水平年生活年供水效益为100920万元。

3•4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经计算,项目的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5•08%,大于社会折现率8%;经济净现值为465096万元,大于零;经济效益费用比为1•35,大于1。项目经济评价指标较好。

4结论

国民经济范文第5篇

1.农业生产继续稳定发展,粮食实现连续六年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3082万吨,比上年增长0.4%,连续6年增产。其中,夏粮产量12335万吨,增长2.2%;早稻3327万吨,增长5.3%;秋粮37420万吨,下降0.6%。油料产量预计增长5%左右,糖料下降9%左右。肉类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5**万吨,增长5.0%。其中,猪肉产量4889万吨,增长5.8%。生猪出栏6.4亿头,增长5.7%;生猪存栏4.7亿头,增长1.5%。

2.工业生产逐季回升,实现利润由大幅下降转为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0%,增速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5.1%,二季度增长9.1%,三季度增长12.4%,四季度增长18.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6.9%;集体企业增长10.2%;股份制企业增长13.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6.2%。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1.5%,轻工业增长9.7%。分行业看,39个大类行业全部实现同比增长。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增长9.7%、12.1%和15.5%。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67%。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5891亿元,同比增长7.8%,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在39个工业大类中,30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

3.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涉及民生领域的投资增长明显加快。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增速比上年加快4.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94139亿元,增长30.5%,加快4.4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0707亿元,增长27.5%,加快6.0个百分点。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9.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6.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3.0%。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3.9%,中部地区增长36.0%,西部地区增长35.0%。涉及民生领域的投资大幅增长。全年基础设施(扣除电力)投资41913亿元,增长44.3%。其中,铁路运输业增长67.5%,道路运输业增长40.1%,城市公共交通业增长59.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增长61.8%,教育增长37.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增长58.5%。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6232亿元,增长16.1%,增速比上年回落4.8个百分点。

4.市场销售增长平稳较快,部分产品销售快速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实际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5133亿元,增长15.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40210亿元,增长15.7%。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105413亿元,增长15.6%;住宿和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17998亿元,增长16.8%。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中,除通讯器材类外,其他20类商品零售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8.8%,家具类增长35.5%,汽车类增长32.3%。

5.居民消费价格和生产价格全年下降,年底出现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7%。其中,城市下降0.9%,农村下降0.3%。分类别看,类商品价格四涨四落:烟酒及用品上涨1.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2%,食品上涨0.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0.2%;居住下降3.6%,交通和通信下降2.4%,衣着下降2.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7%。居民消费价格11月份同比涨幅由负转正,当月上涨0.6%,12月份上涨1.9%。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5.4%,12月份由负转正,当月上涨1.7%。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7.9%;商品零售价格下降1.2%。

6.进出口总额全年下降,自11月份由降转升。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11月份进出口总额同比涨幅由负转正,当月增长9.8%,12月份增长32.7%。全年出口12017亿美元,下降16.0%;进口10056亿美元,下降11.2%。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994亿美元。

7.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就业形势好于预期。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885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比上年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9.6%,经营净收入增长5.2%,财产性收入增长11.6%,转移性收入增长14.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1.2%,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收入增长2.2%,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收入增长10.0%,财产性收入增长12.9%,转移性收入增长23.1%。全年城镇就业人员比上年净增910万人。年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49亿人,比一季度末增加170万人。

8.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新增贷款大幅增加。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60.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7%,增幅同比加快9.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22.0万亿元,增长32.4%,加快23.3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38246亿元,增长11.8%,回落0.9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0.0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6万亿元,同比多增4.7万亿元。

国民经济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国民经济统计 国民经济运行 影响

一、国民经济统计概述

(一)国民经济统计的方法和特点

在进行国民经济统计时,会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其中比较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方法:分别是投入与产出法、综合指标法、数学模型法和账户平衡法。尤其在当下经济与科技都在飞速发展的时代,统计方法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更新换代也推陈出新。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统计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再结合计算机的工具辅助,统计过程也变得更加的高效和简捷,统计结果也越来越精确可信,我们也迎来了大数据时代。

较于公司财务账目统计这种微观统计,国民经济统计更具有宏观性,它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其一,国民经济统计具有整体性。国民经济统计的对象是整个的国民经济,它包括了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也包括了所有的经济个体,各种各样的数据汇总到一起,并经过有机整合最后得出国民经济统计的结果呈现给公众。因此,它作为一个能够反映国民经济这样的有机整体的结果,其本身就具有整体性。其二,国民经济统计具有针对性。国家之所以花大力气汇总各行各业、各个经济个体的数据,就是为了对当前的国民经济状况进行了解,并且在掌握详实的数据后,才能够从数据中发现当前经济状况的不足和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国民经济统计显著的针对性,能够为国家制定生产计划、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灵感和指引,不管是经济社会的宏观整体,还是具体到各个生产个体,都有着精确的数据进行描绘。因此,在这样具有针对性的坚实数据基础上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可以很大程度上对经济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

(二)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要点

上文提到,国民经济统计本身具有整体性和针对性的特点,为了实现这样的特点,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就需要做到以下三个基本要点。首先,国民经济统计过程中要贯穿整体的概念。国民经济本身就是由许许多多的经济个体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可以按照行业划分,也可以按照领域划分,更是可以按照地理区域进行划分,但通常国家在进行国民经济统计时是为了统筹和引导。因此,属于宏观调控,那么为了配合这样整体性的目的,在进行数据处理过程中,要时刻秉持着整体性的思想,这样整合出来的统计数据才真正具有参考意义。其次,国民经济统计要保持关联性。在整体性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条件进行划分,但最终要出台一个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去推动国民经济运行,必须要将各个分离的板块重新抽取关键要素,让它们重新关联,相当于横纵交错的棋盘中,在整体性里实现了纵列的排序,而在关联性中,真正让不同的经济个体间发生了有机的关联才补充了经济网络中的横向关系。最后,在横纵平面的基础上加上第三个维度,也就是国民经济统计的层次性。国家需要考虑不同的经济问题,那么各个经济问题所对应的数据也纷繁复杂,既跨领域,也跨年代。因此,在进行国民经济统计时,对于不同时期的数据也应该明确区分,从横纵、垂直三个维度全面确保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完整,以精确严苛的姿态累积数之不尽的各项数据,以推动国民经济能够平稳向前发展。

二、国民经济统计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

我国政府近年来对于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都围绕着提升服务业,转变放向拉动内需,调整经济发展结构等方面在进行,而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策,正是因为有《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这样具体详实的国民经济统计报告,公报中的数据表明:“我国在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60万亿元,高达636463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为48.2%,相较于42.6%的第二产业,超出5.6%。”从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第三产业逐渐地在稳固自己的主导产业地位,第二产业工业则渐渐被取代,服务业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支柱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政府相对应地作出了鼓励服务业继续大力发展创收的决策。而事实证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如果不及时地依据最新的数据报告进行产业调整升级,很快便会失去市场主动权。因此,国民经济统计对于国民经济运行可以起到政策依据和引导的作用。

另外,同样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际贸易行为变得越来越普通和频繁,我们国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贸易中自然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更好地融入国际贸易的不同格局,国家在进行国民经济统计过程中也专门开辟了对外贸易板块,将对外贸易的数据进行了详细的整理,时刻关注着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表现和国际市场的变化。因此,国民经济统计除了能够为政府经济决策提供参考之外,还能够在国际贸易中成为准确无误的风向标,为我国对外贸易经济能够更好、更快地融入全球化发展提供可能,也有力地提高了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除去以上对于国民经济运行正面的影响,国民经济统计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国民经济的运行造成了不利的波动。国民经济统计中涉及的数据非常庞大,纯粹用数字去描绘整个国家的经济,可想而知其容量有多么的巨大。因此,不管是数据收集、处理、整合都是非常繁重而且困难的工程。为此,国家专程设立了相关职能部门专门负责国民经济统计板块的工作,也即是坚持做到国民经济统计的三个要点:整体性、关联性和层次性,按照科学、严谨的工作要求运用统计的方法和结果,构建经济核算体系,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真实有效的统计,对统计结果承担所有责任,确保统计结果的可信、可靠程度。尽管如此,在实际情况中,仍然存在数据失真、数据转录过程中的过失、整合数据时引用错误数据等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了最终的统计结果偏离实际,失去了对国民经济现状的正确而可观的反映,进而使得国家对于国民经济运行的决策失误,最终导致国民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分析其中的原因,首先,由于监管制度不够完善,既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对此进行监督惩罚,以及监管力度不够、出现监管缺失现象,导致地方政府在提交数据时,为了虚假政绩而对数据进行伪造和篡改,导致一手数据失真。其次,由于统计数据的采样难度大,需要工作人员进行大量细致而繁琐的工作进行数据的搜集和汇总,在如此大的工作强度下,工作人员容易懈怠,从而敷衍了事,更加缺少了数据复核的重要环节,导致数据误差可能比较大甚至比较离谱的情况。另外,由于统计工作本身繁琐而庞大,但信息传递速度比较慢,导致时间期限到达基层工作人员时已然所剩无几,导致数据采集工作仓促完成。

三、结语

国民经济统计工作对于国民经济运行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正面影响,也因为存在问题影响了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稳定性。因此,在未来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要不断完善对国民经济统计工作的监管工作,全力确保统计结果的真实有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国民经济统计为国民经济运行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为平度市东阁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1] 汪小英,王林珠,李奇明.国民经济统计学的教学设计与研究――多维互动专题教学法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7):174-176.

国民经济范文第7篇

一、国民经济的构成

为了说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首先必须阐明我国的国民经济的构成问题。第一,国民经济是人们进行物质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总过程。人们要生活,就要进行生产,生产出人们进行再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出的产品要进行买卖,生产出的生产资料要出售给需要这些生产资料的企业,以便用于再生产;生产的消费品,要出售给需要这些产品的居民。这些出售的商品,要经过运输过程运送到销售企业,由商业企业进行买卖。商品买卖又要通过货币作为交换媒介,而货币是通过金融企业发放的。这一系列生产、运输、买卖、消费的总体就是国民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按生产资料不同所有制划分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或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等,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我国要发展国民经济,要大力发展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同时也要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使得各种经济成份在国民经济的总体当中,都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是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只有国民经济发展了,才能使我国不断地强盛起来。

第二,我国的国民经济分为不同的经济产业。国民经济是由各不相同的经济产业构成,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是国民经济。

以上说明在国民经济中,包括有各不相同的产业、行业和企业,它们相互联系在一起。在国民经济中,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既有分工,它们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而在发生作用的同时,又相互联系,达到它们应发挥作用的目的。

二、国民经济各产业和行业的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能相互提供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原材料,同时又能把生产出的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满足各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同时满足城乡人民生活消费的需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协调发展问题。

第一,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要能满足农业和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农业生产的各种产品,要首先满足农业再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在农产品中要有相当数量的各种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用于农业进行再生产。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满足工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

第二,工业生产的产品要能满足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对生活消费的需要。钢铁企业生产的各种钢材,要能满足机械制造业和建筑企业对各种钢材的需要;机械设备制造业生产的各种机械设备,要能满足使用各种机械设备的企业进行生产的需要;生产发电设备的企业要满足发电企业的需要;通讯设备企业生产的电话机、电报机、手机等商品,要能满足人们使用这些通信用品的需要。在工业内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生产的各种劳动资料和各种不同性能的零部件及各种原材料,要能相互满足需要,工业的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生产才能协调地发展。

工业生产的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这些工业产品,除出售给城市居民使用外,也出售给农村居民使用。食品工业企业生产的食品,也要有一部分出售给农村消费者。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工业部类、农业部类两者相互提供着它们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和各种消费资料,所以,它们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第三,工农业的产品要经过交通运输业运输出去。农业生产的产品,除了一部分农民自用外,大部分的产品都要销售出去;工业各行业和各企业生产的商品除少量产品在企业所在地区市场上出售外,工业企业生产的绝大部分商品,要运送到外地市场销售,这就需要运输行业的运输。

第四,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工农业生产的商品大都要经过商业企业销售出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必须经过商业企业,其生产和经营才能顺利发展起来。

第五,金融业。金融业是进行货币经营的行业。银行把政府拨款和居民储蓄的货币资金贷放给企业,企业用这些货币资金去购买生产资料和招聘职工,从事生产和经营,并按规定的期限归还银行本息;交通运输业的经营要用货币购买运输工具,运输完成要收运费;商品的交易也要以货币作中介。货币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媒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从以上的理论说明看,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必须协调才能顺利发展。

三、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问题

1.国民经济是需要不断发展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更高水平的阶段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各种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也必须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强盛起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发展就是硬道理。

2.国民经济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就是某一个经济部类或某些行业或者某些企业发展的快,其他部分行业及企业不能够与它们的发展速度相适应,这些发展过快的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就会出现不利于生产发展的一些情况。我们所讲的国民经济要快速发展,是指相互协调的快速发展,即它们的快速发展,是各相关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都能够快速协调发展起来,使得国民经济各经济部类和行业及企业,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也能够协调快速发展,也就是发展到能生产出的产品数量更多和产品质量更高阶段上的协调快速发展。

3.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相互带动和相互协调。一个经济部类和一个行业及企业先快速发展起来,对其他与之相关的经济部类和行业及企业的发展也要能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快速发展起来。既然所有的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和企业是相互联系的,某一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能带动其他经济部类、行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产品生产的快速发展,也必然为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等创造出相应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使它们能与工农业的发展相协调,促使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要相应快速扩大经营规模,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4.国民经济只有相互协调才能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使国民经济所有的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不协调就不能使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条件。

四、培养出使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人才

1.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各类管理人才。国民经济要协调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出有能力为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做出决策和指导的人才。这些人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认识到国民经济中可能出现的不协调状态,同时能及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以调整,使国民经济不协调的状态不致发生。

2.快速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出具有高深科学理论和高技能的科学家。我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卫生各个方面都必须造就出一支具有相当数量的高技术理论和技术研制能力的人才,即必须大力培养出大批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要求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3.大力培养进行机械设备操作的人才。在大力培养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创新人才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培养出能操作机械设备去加工于劳动对象的高技能人才。“在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30-40%,我国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4%。差距之大,促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尊重高技能人才,关心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从这个数字看,我们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加速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除了培养高级技术专家外,还必须采取有效方式,大力培养出数量更多和技能更好的高技能的技工人才。

我国现实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增加的,客观上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大量高层次人才。这种大量是指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都需要具有高深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的来源大多数需要依靠发展教育进行培养。当然培养人才,不只是在学校,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也能进行培养,像许振超等都是在实践中学习成为高技能操作型人才的。

五、大力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制造业

以上说明了我国已培养出大量高级专家,研制出了一些对国民经济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科技成果,还制定了继续培养人才的规划,这会促进我国今后继续快速发展,但要快速发展,还需要大力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制造业,培养出研制先进机械设备制造的人才,才能加快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

1.我国自己研制出高性能的先进机械设备还比较少。我国生产使用的机械设备,虽然比起过去有所更新,但比起发达的国家来,我国自己生产的机械设备还比较落后,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我国的机械设备制造业,研制出新的高效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械设备。我国现时虽已有了一批高水平的机械制造方面的专家,数量还比较少。他们还分散在不同的科研院所、大学、大型企业中。每个科研院所、每个大学、每个大型企业,他们自己用来研制工作的仪器、机械用具大多不足。因此,研制先进的新型机械设备,仅仅依靠某一个科研机构、某一所高校或企业,是很难完成研制任务的。我认为应该把一些科研院所的有关高级技术人才,把各大学有关的科研人才;大型企业与该项研制工作有关的人才,暂时集中起来,组成研发小组,把分散的科研设备、资料等资源也暂时集中起来,共同使用。组成的科研开发小组可以集体进行讨论,集体进行研究,以扩展每个科研工作者的知识范围,从而提高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对新机械设备研制的能力和水平,使研究更能产生新成果,能更有把握研制出先进的新型机械设备产品来。

2.研制新机械设备也可以依托某一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研制新机械设备所需的人才,如上所说,可把各有关研究院所和各有关大学的人才组织起来。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某一个企业具备进行研究所需的条件,可依托某一相关的大型企业。依托大企业进行新机械设备的研制,能节约大量的研制费用。

3.研制新机械设备可吸取发达国家生产同类产品的经验。我们研制同种机械设备时,要吸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和技术,以便使我国制造出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性能更好的产品来,能使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得到更快的发展。要在一定的时期内,使国民经济各部类,各行业和各企业,能够使用我们自己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设备。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必须在大力发展先进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基础上,才能使我国国民经济加速强大起来,由小康社会逐步实现现代化。

六、国民经济的协调具体表现在市场的供求平衡上

第一,市场是商品买卖的场所,当某些商品在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时,这就表示这些商品生产过多了,这是国民经济不协调的一种表现。生产出的商品,有一部分卖不出去,就表示生产出这部分商品不能及时用于国民经济的再生产,这便会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率和发展的速度。如果生产这部分产品长期卖不出去,积压时间长了就会变质,成为不能使用的废品。这就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损失,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也是很大的损失。

当市场上出现某些商品供不应求,即这种商品满足不了购买者的需要时,如果这种商品是劳动资料,使用这种劳动资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就不可能进行再生产;如果这种商品是原材料,使用这种产品作为原材料进行再生产的行业或企业也就不可能进行再生产,从而就会影响到这些行业或企业继续的发展,这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如果供不应求的商品是居民生活消费品,就会影响一部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在市场表现为供求关系的平衡。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发展,表现为各经济部类和各行业及各企业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生产所需要各种机械设备都能及时购买到,不仅购买的生产资料在数量上符合需要,同时在质量上也符合应有的标准,这样才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来。生产出的各种产品又能够及时销售出去,迅速回笼货币,使各企业不仅能够进行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这就是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平衡地发展。

第二,我国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不协调现象应及时纠正。从国民经济发展规律上说,国民经济必须协调才能迅速发展,但是在实际经济运行当中,我国国民经济有时还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根据2004年商务部公布的信息,“据对上半年600种主要商品排队调查,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达138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23%,与去年上半年相比增加了8.5个百分点,与去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1.8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462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7%,与2003年上半年相比减少了8.5个百分点,与2003年下半年相比减少了1.8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说明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对生产相对过剩的商品应适当压缩其生产的产品数量,或促使这些行业和企业转产市场能够销售出去的产品。我们必须理顺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及企业之间生产和需求关系,使国民经济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也能协调快速发展。

第三,投资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要求。投资就是投入到国民经济中的货币资金,用于购置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使企业不仅能进行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如果这些投资投入到生产商品供不应求的一些行业和企业中去,这种投资就是合理的;反之,则会出现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问题。“去年下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过多、在建规模过大,投资膨胀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投资结构不合理,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些投资生产的产品一时不能被充分利用,这就必然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因此,我国对国民经济中某些经济行业或企业的投资,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把资金投到有社会需求的产品生产当中。

总之,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协调发展的国民经济,会使一部分生产资源不能被有效利用,而需要的一些产品又不能被生产出来,阻碍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七、加强宏观调控

1.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性。要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始终保持协调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就是国家机关对各经济部类和各行业及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调控。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及各企业,都是相互独立进行生产和经营的,它们往往只考虑本部类本行业及本企业的发展,而对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往往考虑不够,或者对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很难认识清楚,所以国家有关机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以更好地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2.国家的宏观调控要认真深入研究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不仅要使国民经济实现一时的协调快速发展,还要使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国家对国民经济各部类各行业和各企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时,要研究国家已经制定出的国民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而制定出宏观调控的政策与措施。国家在研究国民经济长期协调快速发展时,既要研究现实国民经济中一些部类、一些行业和一些企业快速发展的优势,也要考虑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国家在实施制定的长远规划时,还要随着观察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修改或补充,使国家制定的发展经济政策能完全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3.调整货币的投放。调整货币投放是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投资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资金对国民经济的某一个部类某一个行业和某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发展过快的行业和企业限制进行再投资。以紧缩货币供应为手段,使其过快的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放慢下来。对于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要增加投资,使其能更快的发展。我国现实对农业实行减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对农业生产的某些产品实行补贴等,都是对农业生产增加投入的措施,这会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会增加农民的收入。

4.行政措施。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于发展过快的行业采用行政手段,使它的生产扩张在一定的时期内降低下来:而对于我国要加速发展的高新技术行业,通过实施减免税收的办法,实行增加投资等手段,使之加速发展。

国民经济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升级潜力数据空间数据

建立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是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国家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建设中,信息系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了信息系统的支持,才能做到知己知彼,作出科学、有效的决策。截止到2006年底,在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的领导下,我国部级、省级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基本建设完成,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三级经济动员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总体上,全国各省市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建设技术基础好,技术架构先进,标准化、规范化程度较高,实现了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这为提高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平战转换”速度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国民经济应变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得力保障。

但随着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相关理论的发展,现有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在数据、安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暴露了出来。如何升级原有信息系统,将其建成为一个能全面反映经济动员工作内容、流程,符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思想,比较简易、直观、用户界面友好的,比较实用的系统软件,就成为当前困扰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问题之一。

现有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问题

数据是信息系统的重要内容。做好经济动员潜力资源的数字化,即让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资源成为信息技术可识别的信息,是信息系统升级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而当前录入信息系统的各种数据,包括潜力数据,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动员指标体系不全面;空间数据需要充实、精确;空间数据和潜力数据更新缓慢;军队和地方标准不统一,数据重复调查,加重了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的工作负担。

(二)智能化问题

建设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的目的是利用信息平台为各级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领导提供决策支持,或提供及时有效的动员方案。由于当前国民经济动员决策理论、方法及模型的研究还不完善,直接导致现有信息系统的决策水平低,平时的应用仅限于对数据的各种操作。因而,当前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功能模块开发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加强系统的决策支持功能模块。

(三)实用性问题

实用性是评价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的主要标准之一。一个成功的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应该符合各省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的体系结构、管理模式和运作程序,能满足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一定时期内对信息的需求。然而,现有信息系统在动员的工作范围、工作流程、工作目标等方面的研究和信息系统建设的结合还不够;系统界面风格也还存在不友好、不易操作等问题。这就使得现有信息系统很难提高日常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信息共享、多极互联问题

虽然目前各省市都建了自己的经济动员信息平台,但出于对安全的考虑或者说实现这些平台相互通信的条件还不成熟,这些平台仍处于“信息孤岛”的状态。在横向上,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与国动委其他几个办公室之间,与政府各相关部门之间,网路还未联通,保密措施没有统一标准;在纵向上,国家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和各省市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之间、各战区和各省市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之间、各省市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与各地县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之间,现有网络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军地网络标准不一致,还没有构成统一的网路,从生产企业到作战部队的经济动员链还未建立。这种情况的出现,直接导致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平台的潜力数据资源共享度和利用率低,不能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支持服务。

(五)信息安全问题

经济动员工作涉及军事、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的众多高密级性单位,其安全保密性要求自然很高,而且现代信息战争条件下的经济动员信息系统技术含量相当高,对战争胜负起着关键性作用,也必然要求信息安全可靠。这就要求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的升级要采取多种信息安全保密措施,建立可靠的经济动员信息安全模式,确保动员信息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

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升级原则

立足“安全管用”设计。按照经济动员平时和战时需要,搭建良好的人——机交互及操作界面,使系统形象、直观、简单、易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用性、稳定性,同时,采取加密机、加密卡、技术防范、管理制度和安全防护、监视监控等防范措施,使系统具有较好的安全可靠性;坚持“平战结合”设计。按照“平时服务、及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原则进行设计,明确军队后勤保障与国民经济动员的关系、应急与国民经济动员的关系;依据“规范标准”设计。按照国标、军标及国民经济动员行业标准,采用当前较为先进和成熟的技术,构建数据库体系、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采取统一的网络接口标准、数据转换标准,便于实现国民经济动员“横向共享、纵向互联互通”;着眼“长远发展”设计。借鉴和吸纳现有各种国防动员信息系统的优势,坚持高起点、高效益建设。同时,考虑平时和战时国民经济动员手段的发展更新,注重本系统的开放性、兼容性、前瞻性和可持续性,使系统能够紧跟形势,具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

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升级策略

(一)通过多个步骤分类解决数据问题

1.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数据。首先,要开展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相关标准建设。现在的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国家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颁布的国民经济动员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比较宏观,不能满足进行城市应急动员能力调查的需求。进行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相关标准建设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国民经济动员标准体系,为国民经济动员的信息共享提供规范和依据,解决潜力调查数据跨部门、跨地区和跨平台的收集与共享问题。

其次,构建国民经济动员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平台。已建成的各省市动员信息系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各局委办的信息系统之间也都需要规范方便的数据交换服务来消除这种差异,至少做到异构系统数据层面的求同存异。通过构建国民经济动员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平台可以实现跨平台、跨数据库、跨系统的数据采集,采集过程自动化及解决潜力数据动态性问题。

再次,建立横向信息共享机制。仅有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平台在技术层面的数据共享还不够,仍然需要在机制上的支持。试想如果搭建了技术平台,统计局、卫生局等局委办不合作,不提供互联接口,那么,还是无法做到信息共享。所以,必须要建立各局委办的信息共享机制,充实和完善信息系统的数据交互功能,从而切实保证潜力数据的动态性、完整性问题。

2.国民经济动员空间数据的精确性问题。国民经济动员空间数据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多比例尺数据、遥感、航片、三维数据)、动员单位专题图数据(医院分布专题图、加油站分布专题图、生产企业分布专题图等)两类。这种数据的收集比较繁琐,一般都有专业部门进行。

有些信息系统采用邮政编码的方式代替基础地理数据。这种方式精度不够,不利于工作的展开。现在有关部门已经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移动终端设备,动员工作者通过它可以实现信息系统的GPS定位功能、数据采集功能、导航功能、通讯功能、数据下载功能。这样,空间数据的采集就更加方便,并能保证数据的精确性。

(二)智能化问题的解决

首先,加强国民经济动员计算机辅助决策的理论研究。应对国民经济动员决策的理论、方法及模型展开研究,提出一些具体的决策方法和模型,形成国民经济动员决策模型库,再利用编程技术将其在计算机上实现,就可以为国民经济动员决策支持系统奠定基础,实现国民经济动员计算机辅助决策。

其次,通过逻辑处理、人工智能等智能化信息处理方式,对动员潜力数据进行分析,向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努力使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系统具备类似人脑的智力和自动感知能力,逐步实现国民经济动员的决策、指挥、控制、执行的科学化和自动化,增强国民经济动员组织实施的可操作性和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三)实用性问题的解决

实用性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工作要求,是各种信息系统在建设过程中所必须考虑的一种系统性能,它是自动化系统对用户最基本的承诺,所以,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这个性能更加重要,为了提高办公自动化和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中系统的实用性,应该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系统总体设计要充分考虑当前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各业务层次、各环节管理中数据处理的便利性和可行性,把满足国民经济动员业务管理作为第一要素进行考虑;采取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技术方案。在总体设计的前提下,系统实施中可首先进行业务处理层及管理中的低层管理,稳步向中高层管理及全面自动化过渡,这样做可以使系统始终与用户的实际需求紧密连在一起;升级后的信息系统应提供二次开发接口,方便用户在现有平台基础上进行功能扩展和开发;用户接口及界面设计应充分考虑人体结构特征及视觉特征进行优化设计,界面尽可能美观大方,操作简便实用。

(四)构建完备的经济动员信息网络系统

要加强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体系建设,构建一种适应快速动员、精确保障的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以政府的“电子政务网”和军队的“国防干线通信网”为基础,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连接、纵短横宽的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网络体系。在纵向上,国家、总部、战区、省均应建立动员信息处理中心,与军队最高作战指挥机构、各总部、国家有关部委以及军兵种动员机构相联结;在横向上,战区动员信息处理中心应与战区联勤作战指挥机构、战区军兵种部队、所属省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相联结;省级动员信息处理中心应与省级相关部门相联结,形成横向联合、纵向互通的动员网络体系。

(五)分层次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网络层安全。对于网络层的传输安全,采用在网络结构中安装密码设备解决,设备由国家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统一组织采购;数据层安全。用户权限的设置可以精确到某一条数据记录,只能修改自己填报的数据。系统提供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功能层安全。功能权限管理方面,可对系统每个功能的使用人员进行设置和管理。

综上所述,升级后的信息系统应该是根据国民经济动员的最新情况和国家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的规划,以及信息系统的建设规律,在总结现有的各省市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它要体现动员的新理念和动员新的需求特点。同时,在系统应用过程中注重培养既懂经济动员业务又能熟练使用信息系统的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孔昭君.国民经济动员技术体系初探[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9(4)

2.王立新,孔昭君,刘义昌.国民经济动员学[M].吉林人民出版社

国民经济范文第9篇

此主要是应用国民经济核算相关数据表达一定时期生产之基本结果。主要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综合要素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包括名义、实际)、劳动及资金投入等增长率等。此部分指标主要的作用是表达国民经济生产总水平、生产结构、生产效率与经济增长之基本特征。

二、国民经济生产变动的特点

此主要是利用统计比较的方法,阐明生产发展改变之特点。具体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通过经济增长之历史动态相对比,表达生产增长波动之特征,也就是所处增长周期之阶段特征。对于增长周期波动分析,当前还没有系统构建。因而,搞好国民经济生产分析要强化增长周期理论同方法之研究,目前紧迫的是构建增长周期基准。

2.生产率的动态对比,阐明其改变的特点。其中比较重点的部分系技术进步动态的改变;

3.产业结构的动态对比,阐明产业结构的改变过程与趋势。

4.物价变动的动态对比,并结合经济增长、生产率、产业结构之发展变化,阐明物价改变特征以及其对经济运行方面的制约。

三、主导方面分析运用贡献份额分析方法

对于主导方面的分析,往往运用贡献份额分析方法,也就是从所针对的分析对象全面入手,分析组成整体的一些改变对全面发展之作用程度,以此阐明主要部分。国民经济生产发展过程中,究竟何种部门贡献大,不仅能够带来很高的经济增长率,需求利用贡献份额分析方法评价。最终何种需要的发展对生产制约最大,也需求利用贡献份额分析方法。

四、技术进步政策为生产率的提升带来影响

具体主要反映在星火、火炬等计划的举措的功能方面。其中包括四个方面。①价格政策给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方面带来的影响分析;②产业政策带来的影响分析,包含投资、信贷倾斜与税收政策之影响;③货币与财政政策之综合影响分析;④外贸政策对经济发展之影响分析。

五、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问题分析

国民经济运行分析工作可划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经济运行的主要经济指标进行测算;另一方面是,针对经济运行态势进行分析预测。目前的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非常复杂的关键阶段,因此要准确、合理地掌握中国经济至关重要。那么怎么来看中国经济,我们说中国经济应当避免两个倾向,即:要避免两种风险。一是避免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及至过热,因为若经济增长速度一旦过快、过热,则物价会就变得不平稳,通货膨胀则会变得恶化起来。当前整个经济运行阶段当中,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物价问题。造成物价上涨的一个主要的国内原因,同时也是货币发行得太多了。我们要看到货币原因是推高当前物价的主要要原因。而促使物价上涨的另外一个国内因素,说得更深刻些即我国的农业基础太薄弱。我国农产品的弱势状态造成价格产生大波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是“四个化”,即:工业化陆续推进、城市化、城镇化逐步扩张、市场化进一步完善、国际化进一步拓展。第二即城市化和城镇化。城市、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关键的空间。因此加快城市化对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最关键的领域,同我们每一个人自身的生活均息息相关,城市化之进程决定了我国经济在当前处在关键的战略机遇期。第三即市场化。目前我国经济充满生机活力,是因为依据邓小平理论实施了市场经济。第四即国际化。工业化给经济提供了强大的供给,城市化、城镇化为经济提供旺盛的需求,市场化促使经济充满活力,国际化进一步为经济拓展新空间。

国民经济范文第10篇

一、国民经济的构成

为了说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首先必须阐明我国的国民经济的构成问题。第一,国民经济是人们进行物质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总过程。人们要生活,就要进行生产,生产出人们进行再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出的产品要进行买卖,生产出的生产资料要出售给需要这些生产资料的企业,以便用于再生产;生产的消费品,要出售给需要这些产品的居民。这些出售的商品,要经过运输过程运送到销售企业,由商业企业进行买卖。商品买卖又要通过货币作为交换媒介,而货币是通过金融企业发放的。这一系列生产、运输、买卖、消费的总体就是国民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按生产资料不同所有制划分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或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等,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我国要发展国民经济,要大力发展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同时也要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使得各种经济成份在国民经济的总体当中,都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是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只有国民经济发展了,才能使我国不断地强盛起来。

第二,我国的国民经济分为不同的经济产业。国民经济是由各不相同的经济产业构成,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是国民经济。

以上说明在国民经济中,包括有各不相同的产业、行业和企业,它们相互联系在一起。在国民经济中,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既有分工,它们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而在发生作用的同时,又相互联系,达到它们应发挥作用的目的。

二、国民经济各产业和行业的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能相互提供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原材料,同时又能把生产出的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满足各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同时满足城乡人民生活消费的需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协调发展问题。

第一,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要能满足农业和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农业生产的各种产品,要首先满足农业再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在农产品中要有相当数量的各种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用于农业进行再生产。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满足工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

第二,工业生产的产品要能满足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对生活消费的需要。钢铁企业生产的各种钢材,要能满足机械制造业和建筑企业对各种钢材的需要;机械设备制造业生产的各种机械设备,要能满足使用各种机械设备的企业进行生产的需要;生产发电设备的企业要满足发电企业的需要;通讯设备企业生产的电话机、电报机、手机等商品,要能满足人们使用这些通信用品的需要。在工业内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生产的各种劳动资料和各种不同性能的零部件及各种原材料,要能相互满足需要,工业的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生产才能协调地发展。

工业生产的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这些工业产品,除出售给城市居民使用外,也出售给农村居民使用。食品工业企业生产的食品,也要有一部分出售给农村消费者。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工业部类、农业部类两者相互提供着它们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和各种消费资料,所以,它们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第三,工农业的产品要经过交通运输业运输出去。农业生产的产品,除了一部分农民自用外,大部分的产品都要销售出去;工业各行业和各企业生产的商品除少量产品在企业所在地区市场上出售外,工业企业生产的绝大部分商品,要运送到外地市场销售,这就需要运输行业的运输。

第四,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工农业生产的商品大都要经过商业企业销售出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必须经过商业企业,其生产和经营才能顺利发展起来。

第五,金融业。金融业是进行货币经营的行业。银行把政府拨款和居民储蓄的货币资金贷放给企业,企业用这些货币资金去购买生产资料和招聘职工,从事生产和经营,并按规定的期限归还银行本息;交通运输业的经营要用货币购买运输工具,运输完成要收运费;商品的交易也要以货币作中介。货币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媒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从以上的理论说明看,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必须协调才能顺利发展。

三、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问题

1.国民经济是需要不断发展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更高水平的阶段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各种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也必须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强盛起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发展就是硬道理。

2.国民经济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就是某一个经济部类或某些行业或者某些企业发展的快,其他部分行业及企业不能够与它们的发展速度相适应,这些发展过快的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就会出现不利于生产发展的一些情况。我们所讲的国民经济要快速发展,是指相互协调的快速发展,即它们的快速发展,是各相关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都能够快速协调发展起来,使得国民经济各经济部类和行业及企业,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也能够协调快速发展,也就是发展到能生产出的产品数量更多和产品质量更高阶段上的协调快速发展。

3.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相互带动和相互协调。一个经济部类和一个行业及企业先快速发展起来,对其他与之相关的经济部类和行业及企业的发展也要能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快速发展起来。既然所有的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和企业是相互联系的,某一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能带动其他经济部类、行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产品生产的快速发展,也必然为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等创造出相应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使它们能与工农业的发展相协调,促使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要相应快速扩大经营规模,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4.国民经济只有相互协调才能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使国民经济所有的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不协调就不能使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条件。

四、培养出使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人才

1.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各类管理人才。国民经济要协调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出有能力为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做出决策和指导的人才。这些人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认识到国民经济中可能出现的不协调状态,同时能及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以调整,使国民经济不协调的状态不致发生。

2.快速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出具有高深科学理论和高技能的科学家。我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卫生各个方面都必须造就出一支具有相当数量的高技术理论和技术研制能力的人才,即必须大力培养出大批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要求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3.大力培养进行机械设备操作的人才。在大力培养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创新人才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培养出能操作机械设备去加工于劳动对象的高技能人才。“在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30-40%,我国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4%。差距之大,促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尊重高技能人才,关心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从这个数字看,我们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加速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除了培养高级技术专家外,还必须采取有效方式,大力培养出数量更多和技能更好的高技能的技工人才。

我国现实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增加的,客观上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大量高层次人才。这种大量是指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都需要具有高深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的来源大多数需要依靠发展教育进行培养。当然培养人才,不只是在学校,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也能进行培养,像许振超等都是在实践中学习成为高技能操作型人才的。

五、大力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制造业

以上说明了我国已培养出大量高级专家,研制出了一些对国民经济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科技成果,还制定了继续培养人才的规划,这会促进我国今后继续快速发展,但要快速发展,还需要大力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制造业,培养出研制先进机械设备制造的人才,才能加快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

1.我国自己研制出高性能的先进机械设备还比较少。我国生产使用的机械设备,虽然比起过去有所更新,但比起发达的国家来,我国自己生产的机械设备还比较落后,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我国的机械设备制造业,研制出新的高效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械设备。我国现时虽已有了一批高水平的机械制造方面的专家,数量还比较少。他们还分散在不同的科研院所、大学、大型企业中。每个科研院所、每个大学、每个大型企业,他们自己用来研制工作的仪器、机械用具大多不足。因此,研制先进的新型机械设备,仅仅依靠某一个科研机构、某一所高校或企业,是很难完成研制任务的。我认为应该把一些科研院所的有关高级技术人才,把各大学有关的科研人才;大型企业与该项研制工作有关的人才,暂时集中起来,组成研发小组,把分散的科研设备、资料等资源也暂时集中起来,共同使用。组成的科研开发小组可以集体进行讨论,集体进行研究,以扩展每个科研工作者的知识范围,从而提高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对新机械设备研制的能力和水平,使研究更能产生新成果,能更有把握研制出先进的新型机械设备产品来。

2.研制新机械设备也可以依托某一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研制新机械设备所需的人才,如上所说,可把各有关研究院所和各有关大学的人才组织起来。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某一个企业具备进行研究所需的条件,可依托某一相关的大型企业。依托大企业进行新机械设备的研制,能节约大量的研制费用。

3.研制新机械设备可吸取发达国家生产同类产品的经验。我们研制同种机械设备时,要吸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和技术,以便使我国制造出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性能更好的产品来,能使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得到更快的发展。要在一定的时期内,使国民经济各部类,各行业和各企业,能够使用我们自己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设备。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必须在大力发展先进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基础上,才能使我国国民经济加速强大起来,由小康社会逐步实现现代化。

六、国民经济的协调具体表现在市场的供求平衡上

第一,市场是商品买卖的场所,当某些商品在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时,这就表示这些商品生产过多了,这是国民经济不协调的一种表现。生产出的商品,有一部分卖不出去,就表示生产出这部分商品不能及时用于国民经济的再生产,这便会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率和发展的速度。如果生产这部分产品长期卖不出去,积压时间长了就会变质,成为不能使用的废品。这就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损失,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也是很大的损失。

当市场上出现某些商品供不应求,即这种商品满足不了购买者的需要时,如果这种商品是劳动资料,使用这种劳动资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就不可能进行再生产;如果这种商品是原材料,使用这种产品作为原材料进行再生产的行业或企业也就不可能进行再生产,从而就会影响到这些行业或企业继续的发展,这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如果供不应求的商品是居民生活消费品,就会影响一部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在市场表现为供求关系的平衡。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发展,表现为各经济部类和各行业及各企业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生产所需要各种机械设备都能及时购买到,不仅购买的生产资料在数量上符合需要,同时在质量上也符合应有的标准,这样才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来。生产出的各种产品又能够及时销售出去,迅速回笼货币,使各企业不仅能够进行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这就是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平衡地发展。

第二,我国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不协调现象应及时纠正。从国民经济发展规律上说,国民经济必须协调才能迅速发展,但是在实际经济运行当中,我国国民经济有时还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根据2004年商务部公布的信息,“据对上半年600种主要商品排队调查,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达138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23%,与去年上半年相比增加了8.5个百分点,与去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1.8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462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7%,与2003年上半年相比减少了8.5个百分点,与2003年下半年相比减少了1.8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说明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对生产相对过剩的商品应适当压缩其生产的产品数量,或促使这些行业和企业转产市场能够销售出去的产品。我们必须理顺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及企业之间生产和需求关系,使国民经济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也能协调快速发展。

第三,投资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要求。投资就是投入到国民经济中的货币资金,用于购置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使企业不仅能进行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如果这些投资投入到生产商品供不应求的一些行业和企业中去,这种投资就是合理的;反之,则会出现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问题。“去年下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过多、在建规模过大,投资膨胀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投资结构不合理,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些投资生产的产品一时不能被充分利用,这就必然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因此,我国对国民经济中某些经济行业或企业的投资,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把资金投到有社会需求的产品生产当中。

总之,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协调发展的国民经济,会使一部分生产资源不能被有效利用,而需要的一些产品又不能被生产出来,阻碍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七、加强宏观调控

1.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性。要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始终保持协调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就是国家机关对各经济部类和各行业及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调控。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及各企业,都是相互独立进行生产和经营的,它们往往只考虑本部类本行业及本企业的发展,而对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往往考虑不够,或者对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很难认识清楚,所以国家有关机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以更好地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2.国家的宏观调控要认真深入研究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不仅要使国民经济实现一时的协调快速发展,还要使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国家对国民经济各部类各行业和各企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时,要研究国家已经制定出的国民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而制定出宏观调控的政策与措施。国家在研究国民经济长期协调快速发展时,既要研究现实国民经济中一些部类、一些行业和一些企业快速发展的优势,也要考虑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国家在实施制定的长远规划时,还要随着观察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修改或补充,使国家制定的发展经济政策能完全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3.调整货币的投放。调整货币投放是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投资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资金对国民经济的某一个部类某一个行业和某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发展过快的行业和企业限制进行再投资。以紧缩货币供应为手段,使其过快的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放慢下来。对于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要增加投资,使其能更快的发展。我国现实对农业实行减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对农业生产的某些产品实行补贴等,都是对农业生产增加投入的措施,这会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会增加农民的收入。

4.行政措施。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于发展过快的行业采用行政手段,使它的生产扩张在一定的时期内降低下来:而对于我国要加速发展的高新技术行业,通过实施减免税收的办法,实行增加投资等手段,使之加速发展。

上一篇:电源检测范文 下一篇:电源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