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国民”

时间:2022-05-06 08:01:18

制造“国民”

摘 要:洲国是日本侵华时期在我国东北地区建立的存在14年的殖民政权,期间教科书发展已经偏离基本特质,沦为政权的统制工具。此研究通过分析“国民科”教科书――《满语国民读本》的历史背景、编写概况及文本特征,揭示政权控制教科书最深层的思想动机。《满语国民读本》通过重新定义 “国家”、“国民”,以及“满洲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等来达到制造忠顺“国民”的终极目的。

关键词:洲国;满语国民读本;教科书;国民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5)02-0054-04

洲国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持前清废帝溥仪侵占我国东北、肢解我国版图而建立的殖民政权。政权将教育作为其政治之延续、军事之后援,利用教科书编造事实、篡改历史,泯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宣扬侵略有理。在此期间,“教科书作为意识形态控制与宣传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发展已经偏离了自身的独特追求,而直接成为政治的工具。” [1 ]《满语国民读本》是中小学“国民科”教科书,在其“国民教育”中充当重要角色。

一、《满语国民读本》的编写出版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东北地区教育的统治,政权于1937年5月公布“新学制”之敕令,是年10月伪民生部①公布以该敕令为基础制定的《学制纲要》、《各级各类学校规程》,并自1938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学制”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洲国强制推行奴化教育的重要措施,《学制纲要》明确提出了其奴化教育方针,即“遵照建国精神及仿日宣诏之趣旨,以咸使体会日满一德一心不可分之关系及民族协和之精神,阐明东方道德,尤致意于忠孝之大义,涵养旺盛之国民精神,陶冶德性,并置重点于国民生活安定上所必需之实学,授予知识技能,更图保护、增进身体之健康,养成忠良之国民,为之教育方针” [2 ]。

根据“新学制”,东北原有初等小学校改为“国民学校”,高等小学校改为“国民优级学校”,“国民科”在初等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中居于核心地位。实质上,“国民科”打乱了学科的逻辑体系和系统知识,将修身、历史、地理、自然等学科生搬硬凑为一门科目,使其成为宣扬洲国“国民道德”、制造“国民”的重要工具。并把“汉语”改成“满语”,而日语则“依日满一心一德之精神,作为国语之一而重视之” [2 ],妄图以此手段逐渐用日语完全取代汉语,以利于日本殖民统治。由于“新学制”改变了原有的学校体系及课程设置,教科书相应地也需要全面重新编撰。

“国民”学校《满语国民读本》(一至八卷)、“国民”优级学校《满语国民读本》(一至四卷)作为初等教育“国民科”教科书之一于1938年至1942年陆续出版发行,正式登上洲国教育的舞台,并承担了制造“国民”的重任。

《满语国民读本》由伪民生部编审官室(编审部){2}负责编撰,采用右侧装订,封面设计简单,封面正中间为学段、书名、卷数、“满洲国帝国政府”字样,文字竖排楷体。版权页的编著者是“民生部”,印刷兼发行者(发行所)是“满洲国图书株式会社”{3}。课文由汉语白话文编写,通俗易懂。课文中出现大量图画,内容多为学生、士兵、国旗、日本国旗、日本天皇、日本历史名人、动植物及自然景色等。

《满语国民读本》通过重新定义“国家”、“国民”,以及“满洲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等来达到培养其忠顺“国民”的终极目的。

二、强势推行“满洲国”的国家观念

在政治学视野下,国家观念即国家权力的合法性问题,每个权力体系“都会试图并培育人们对其正当性的信仰” [3 ]。洲国的“国家观念”是以“建国宣言”、“回銮训民诏书”精神为基础,教育学生“做满洲国民的要谛,即彻底地体得国民精神”,“在这个无国家传统的新国家里,毅然脱掉其民族主义的积弊”,而同归到洲国之“大理想的国民精神” [4 ]。

《满语国民读本》教科书中大量出现“满洲国”、“建国”、“我国”、 “国防”、“国旗”等为中心的宣传话语,以此塑造“国家形象”、宣扬“国家观念”,使东北民众认同洲国国家政权,逐步形成“国家观念”,增强洲国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如:“国民”学校第三卷第三课《建国节》、第七课《建国体操》、第二十五课《国旗》;“国民”学校第五卷第六课《建国》、第十九课《纪元》;“国民”学校第六卷第六课《我国的都会》;“国民”学校第七卷第五课《满洲国》;“国民”学校第八卷第二十二课《满洲国前史》;“国民”优级学校第一卷第一课《建国》、第二课《皇帝陛下》、第三课《我国之概观》;“国民”优级学校第二卷第一课《国防》、第二课《国防歌》等等。

教科书内容或明显强化或潜移默化地渗透“满洲国”的国家观念。《建国节》课文写道:“今天风和日暖是明朗快乐的建国节呀。学校的式典完了……村庄里家家的门前都挂着招展的日满两国旗。许君不觉的大呼‘万岁’,他的朋友们也随同大呼‘万岁’。恰巧那边山上也同样的大呼着‘万岁’。……此唱彼和一片欢呼的声浪惊醒了沉默的村庄也好像发出同样的呼声‘万岁万岁万岁’。” [5 ]《满洲国》一课写道:“一看这地图也就知道我国是个完美的国家了吧。……我国主要的都市有新京、奉天、哈尔滨、抚顺、安东、营口、鞍山、吉林、锦州、牡丹江等,近来随同我国的进展,这些都市的人口都有显著的增加,各种设备也逐渐的完善了。……我国是在大同元年三月一日诞生的,受日本的承认是在当年的九月十五日。……更在康德六年加盟于日、德、意的防共协定,国势就更一天比一天隆盛了。” [6 ]通过教科书将此种新的“国家意识与观念”灌输给青少年,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灵深处打下“满洲国”的烙印。

三、竭力宣扬“国民”责任,激励青少年报效“国家”

“国民”作为人的身份属性,更多强调的是对国家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政权认识到“国家的兴衰实际上是由如何健全地培养第二代国民来左右” [7 ]。《满语国民读本》大肆宣扬“国民”责任,不断描绘“满洲国”未来发展和百姓生活的美好前景,激励青少年为之奋斗牺牲,以期将其形塑为彻底服从统治的“满洲新国民”。

在“国民”学校阶段,“国民”教育注意培养“国民”责任之基础,即传授生活知识技能,锻炼身体,养成忠良“国民”性格。如《好孩子》一课写道:“我下了决心,一定要严守先生和父母的教训,去勤勉读书、努力运动,成一个好孩子。” [8 ]《舍身报国》一课写道:“敌方的炮火很猛烈的袭来,队长一方用机关枪拼命的扫射,一方激励部下道:‘我们宁全数死在这里,绝不能退让一步。’于是部下的勇士都忘却生死,向敌方猛击。……战友们不但钦佩他那忠勇的精神,更赞叹他那悲壮的战死。” [9 ]而“国民”优级学校则主要教授关于实务知识与技能,培养劳作习惯,注重灌输“国民”责任。如《国民的任务》课文:“为国家都是必得尽力去做自己所能做的事情,就是人之所谓为人,也就是国民应尽的任务。……明治天皇的御制曾说:‘身在阵前与敌后,衷心卫国无差异。’” [10 ]《模范国民》一课:“人生最要紧的是得知道怎样才能叫做好国民。第一要明白建国精神。所谓建国精神简言之就是日满不可分离的关系,实现民族协和,完成王道乐土,创建道x世界。满洲国是以日满一德一心为基础而生成的。……为增进建国精神更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国民的身体一方系属于自己的同时也是属于国家的。” [10 ]通过灌输“国民”责任,以使青少年成为洲国效忠的“国民”,无条件地忠诚和服从。

四、重新定义洲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满语国民读本》重新定义了洲国与日本、东亚及世界的关系,宣扬所谓日本侵略东北有理的谬论,“教育他们对新政权忠诚,培育他们对‘满洲国’的国家情感,还要增进对‘日满不可分离关系’的信心” [11 ],做政权统治下的“忠良之国民”。

《满语国民读本》大量篡改历史事实,歪曲侵略占领,美化日满关系。譬如:“国民”学校第四卷第十二课《九月一八日》;“国民”学校第七卷第五课《满洲国》;“国民”学校第八卷第二十二课《满洲国全史》、第二十三课《我国和日本》;“国民”优级学校第二卷第八课《日满交通之今昔》、第三卷第二十一课《日满之交通》;“国民”优级学校第四卷第一课《世界》、第二课《东亚之黎明》、第九课《支那旅行》、第十课《兴亚之歌》等等。

《九月一八日》一课:“九一八纪念日,日本帝国真仗义,打到恶军阀,造成新天地。民族协和庆太平,彼此相亲密。你爱我我爱你,一德一心如兄弟。手拉手儿向前进,共往光明道上去。唤醒东亚同胞们,大家同心齐努力,齐努力齐努力,东亚光明无尽期。” [8 ]《满洲国》课文写道:“我国还有很多未开发的土地,而日本人实有向海外移植的必要。我国和日本是兄弟之邦,不但这样得受他的指导以促成我国的进展,并且应该欢迎日本人民来开垦我国广阔的土地。……巩固国防的责任,当然是由我国军队和日本皇军结成一体而去共同担当的。……将来东亚新秩序的建设完成,日、满、支结成一体,我们这东亚便要成为一个大乐园了。” [6 ]《我国和日本》课文写道:“满洲国自日俄战争后经日本极力开发各方面都急剧的发展起来。……以日本为盟主,互相提携,努力东亚新秩序的建设,以谋东亚民族的永久幸福。现因欧洲动乱,世界将发生一大变革,我们须乘时奋起,以尽满洲国忠良国民的责任。” [12 ]

五、大力推崇日本文化和封建“忠孝思想”

“一个强国,要是兼并一个新兴国家,那是很容易的事体。但是要凝结他人民心悦诚服的意志,那就绝对不容易了。” [13 ]因此,政权企图用日本的思想文化精神最终彻底同化中国人,极力尊崇日本天皇、日本语言及文化风俗。以此培养东北民众对日本天皇、皇帝的崇拜,对日本的感恩和对洲国的认同,教导学生要做“良好的国民”,要具有亲善、忠孝、守法等责任和义务。

《满语国民读本》课文中大量的日本历史上的将军、武士、忠孝人物及文化风俗的描述,如“国民”学校第六卷第五课《二宫尊德》、第二十一课《武藤元帅和他的母亲》;“国民”学校第七卷第十五课《小林大尉》;“国民”学校第八卷第十八课《中江藤树》;“国民”优级学校第一卷第十九课《野口英世》;“国民”优级学校第二卷第十四课《乃木将军及其夫人》等。政权妄图以日语取代汉语,规定45%~50%的“国民科”课程必须用日语授课 [14 ]。从《日本语》一课中可以看到其粉饰侵略的野心,“只有日本是存心道义,向来没有恃强凌弱的事情。……满洲事变发生以来,日本军奋力将旧政权逐出,救出我们三千万民众,又仗义援助建设了新国家。……我们实因依赖日本,才得享受这样安居乐业的生活。……据日本的理想,日本满洲支那三国,既属近邻,就应当像弟兄一样联合起来,以日本为中心,互相援助,亲善提携,以谋东亚民族的幸福。我们现在的急务是要把日本语学会,以便能和日本人自由谈话。……我们在学校每当学习日本语时,要格外用心,能早些把日本语学好,多结交日本朋友,互相亲善起来,同谋国家发展才是。” [15 ]

另外,《满语国民读本》还注重用封建思想道德来束缚、教化学生,宣扬“皇帝”是顺应天命的,民众应该顺应天命成为其统治下的忠顺“国民”。如“国民”学校第四卷第二十一课《不忘恩》;“国民”优级学校第一卷第二课《皇帝陛下》、第二十课《孝经抄》;“国民”优级学校第二卷第十二课《孝道》、第十五课《忠君》等。《忠君》一课写道:“忠君者乃为我国民普通、最高、绝对之道德也。……原夫忠君之道其最纯者,乃完全否定自己以归一于皇帝陛下也。因既以生命奉之于皇帝陛下则其他自无不可贡献之理也。” [16 ]

六、结 语

教科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载体,教科书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教科书也是一种政治文本,它是建构在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情境之中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教科书既是主流阶级意识形态和权力渗透的结果,又是主流阶级进行社会控制的有力工具。因此,教科书在这个由日本侵占我国东北、肢解我国版图而制造的“洲国”中充当了重要的统治工具。

“人与强权的斗争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一个大国要想完全彻底地占领一个弱国,它所采取的方式就是遗忘,也就是剥夺一个小国的国家意识,摧毁其原有的历史和文化,强加给自己的文明。” [17 ]政权至始至终都在向中国人强加“满洲国”的国家意识,妄图制造忠顺“国民”。如何制造“国民”?答曰:国民教育。通过国民教育,对国民施以工具化的规训和控制,制造合格的同质化的“国民”。“权力制造知识;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 [18 ]政权深刻认识到“教科书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之良否,且于国民之意识统一上,亦有极重大之关系” [7 ],因此极为重视“国民科”教科书――《满语国民读本》的编纂,使其紧贴政权的奴化教育宗旨,承担起宣称统治合法性、规训“国民”之重任,成为培养无思想、具有奴性人格“国民”的工具。

现今我们离日本侵华时期硝烟弥漫的日子已很遥远,但在中外文化激烈碰撞的国际背景下、在日本右翼势力频繁活动的形势下,这段特殊的教科书历史值得我们去回顾和深入研究。

注 释:

① 1932年3月,洲国民政部下设“文教司”为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负责文教事业。1932年7月,“文教司”扩司为部,洲国国务院总理郑孝胥兼任第一任伪文教部总长。1937年7月,取消“文教部”,设立“民生部”,掌管教育、保健、卫生、社会设施、宗教等。伪民生部下设大臣官房、教育司、厚生司、劳务司、保健司等。其中伪教育司掌管学校教育、教科书编撰及审查等事宜。1943年4月,政权为强化“战时教育体制”,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的控制,取消民生部下设的“教育司”,重设“文教部”。

② “编审官室(编审部)”属于民生部教育司,是洲国教科书编撰和审查的主要机构。

③ “满洲图书株式会社”是洲国教科书出版发行的指定机构,出版发行了大量中小学教科书。

参考文献:

[1]石 鸥,吴小鸥.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上)[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

[2]学制纲要[J].满洲教育,1937,(6):1-3.

[3][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1卷)[M]. 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王野平.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5]伪民生部.国民学校满语国民读本(第3卷)[M].长春:洲国图书株式会社,1938.

[6]伪民生部.国民学校满语国民读本(第7卷)[M].长春:洲国图书株式会社,1941.

[7]武 强.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二辑)[C].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8]伪民生部.国民学校满语国民读本(第4卷)[M].长春:洲国图书株式会社,1939.

[9]伪民生部.国民学校满语国民读本(第6卷)[M].长春:洲国图书株式会社,1941.

[10]伪文教部.国民优级学校满语国民读本(第4卷)[M].洲国图书株式会社,1941.

[11][英]F.C.琼斯.1931年以后的中国东北[M].胡继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2]伪民生部.国民学校满语国民读本(第8卷)[M].长春:洲国图书株式会社,1941.

[13]钱定钧.满洲建国之精神[J].文教月刊(创刊号),1933,(1):1-2.

[14]杨家余.内外控制的交合――日伪统制下的东北教育研究(1931-1945)[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15]伪民生部.国民学校满语国民读本(第5卷)[M].长春:洲国图书株式会社,1943.

[16]伪文教部.国民优级学校满语国民读本(第2卷)[M].长春:洲国图书株式会社,1943.

[17][捷克]米兰・昆德拉.笑忘录[M].莫雅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8][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上一篇:试论我国社区矫正中的社区参与模式及其优化路... 下一篇:由表现主义艺术哲学引发的三个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