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21:20:29

国民技术论文

国民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申论作文本质上是一篇既定的议论文,所以具备议论文的一般属性,其总体结构模式为“三段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然,若胶柱鼓瑟的以此为原则,将申论作文不加变通地设计成“三段式”,其结果大多只会是一篇相当糟糕的“八股文”。“三段论”只是一个总体的结构框架,考生必须结合公共权力运作过程的基本原理,根据不同的主题和行文要求,对这一结构进行灵活的变化,敷衍铺陈,设计出更加详细精当的文章结构。

由于结构往往跟文体密切相关,因此,可以从文体差异角度来讨论申论作文的结构设计。根据主题内容的不同和文章结构的差异,通常可以细分为三大类型:策论文、政论文和评论文。

一、策论文的结构设计

所谓策论文,指的是针对某一问题或事件,提出对策措施的一种文体。其结构设计的大致思路是:首先是结合所给定资料,概括存在问题,探究深藏于表象背后的因果逻辑,指出问题的危害性及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性;随后是文章主体部分,重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思路或具体的实施策略。简言之,针对某一问题或事件,策论文侧重于回答“怎么办”。

策论文是申论考试中最为常见的文体,特别是在省、市一级公考中,策论文更具普适性,以此测查考生面对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具备相应地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例如2010年××省考题“以‘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工作’为题”、××市的考题“以‘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为主题”、××市的考题“以‘中国应如何创造未来的人口红利’为话题”等都是典型的策论文考题;2010年的国考题“以‘海洋的保护与开发’为题”和2013年的国考题“以‘岁月失语,唯石能言’为题”、2014年××省的考题“以‘让人民群众看到希望’为题”谈污染治理问题等,策论文都是最佳选择。

为进一步了解策论文的结构设计,不妨以2010年××省公考题为例:“农民能否持续增收,不仅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还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请联系给定资料,结合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从题干看,本题的重点落在“农民能否持续增收”上,因此如何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问题是文章的主体。同时,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意义亦不可不谈,因为这是推动农民增收政策实施的理论依据,与之相应的,目前农民持续增收存在哪些障碍,则是制定农民增收政策的现实依据。至此,文章所涵盖的三大部分内容已经确定,其主次详略也已安排好,只要对之进行适当的排列组合,理清其间的逻辑关系,就可以形成一篇策论文了。试看下面一篇范文:

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十三亿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产业。国家对农民的增收和农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然而,由于长期的基础薄弱、投入与管理环节不到位、农产品价格涨幅偏低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农民收入增长慢,农业发展仍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农民抗市场风险能力弱。这种不利状况亟待改变。

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民增收与否,不仅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还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国家政策的制定与走向。各级政府应该持续深入研究中国“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趋势以及解决的对策,并将之落到实处。其中,农民增收问题又是重中之重,该问题若是解决不好,国家的发展就会成为一纸空谈。

要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真考虑:

一是加大投入。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经费的投入,完善水利、电力、道路、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改善服务、管理功能,应对自然灾害、人口增长,文化需要等带来的挑战。

二是加快政策制定和完善。合理的制定农民工就业、务工政策,鼓励农民工回乡就业、回乡创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吸引农民工回家乡建设,合理引导人才流动,为农业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保、医疗合作等农村养老服务机制,使农民不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使社会主义福利保障体系优越性在农村得到彰显。

三是加强培训、建立培训基础,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培训实用技能,如养殖技术,电脑操作等,引导农民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发家致富。

四是加大土地利用率。政府合理引导农民对土地依赖的心理,鼓励其大胆盘活土地资源,在保证土地不抛荒的情况下,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增加收入。

五是要在保持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农产品价格,让农民收入来得更直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有利条件。

总之,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农业这条国民经济的脉搏有力地跳动起来,既符合农民的心愿,也符合十三亿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可以说,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把钥匙,只有将之切实解决了,才能有利于中国经济、科学高速、平稳、健康发展整体规划的实现。

本文通过第一段来简单介绍背景,同时引出话题;第二段分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第三段阐发了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指出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为随后将要提出的对策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支持;随后,文章进入主体部分,分别从资金、制度、培训等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具体措施;文末进行总结,并对主题进行适当提升,分寸感把握适度。不难看出,本文大体依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模式,作者对之进行了较为灵活的变通,依据公共权力运行过程基本原理,将三段扩展到了十段。虽然是由简入繁,但因作者理清了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注意详略得当,层次分明,语言通畅,在“结构完整”的同时也做到了“条理清楚”,且在主题的挖掘和提升方面亦有可圈可点之处,因此可算是一篇上佳的策论文。

二、政论文的结构设计

政论文指分析某一问题(事件)具有何种价值,或者解决某一问题具有何种意义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其结构设计的大致思路为:立足政治高度,从具体问题、事件的表象中探究其本质,追根溯源,剖析其前因后果,阐明其重要价值或意义,或强调解决某一问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简言之,面对某一问题或事件,政论文的核心任务是回答“怎么样”,阐释某种价值理念的“正当性”,完成“政治游说”。从历年考题看,政论文也是常见文体,如2011年国考题“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2011年全国多省市联考题“以‘家底’为题”、2013年的国考题“以‘让……大放异彩’为题”(地市级)、2014年国考题“以‘米兰・昆德拉的慢生活’为话题”、2014年全国联考题“以‘价值输出’为话题”等都可以写成政论文。一般而言,相对策论文,政论文对考生的理论功底以及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

2010年上半年××省公考题为:请围绕“健康是关系国家强盛、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大问题”写一篇议论文。根据给定资料得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国民健康工作的推进并非与之同步,状况堪忧。特别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未引起有关部门的充分重视,甚至以牺牲国民健康的方式换取经济增长,即所谓“带血的GDP”。据资料获悉的背景知识,再结合题干要求,可知本题的重点是要诠释国民健康对国家强盛、社会和谐及人民幸福的重要意义,以此唤醒国人的健康意识。试看范文:

健康是一笔宝贵财富

“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身体健康、生活幸福是国民的一大理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国民健康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与此同时,污染造成的生存环境恶化、激烈的市场竞争造成的巨大工作压力、体育设施的严重不足造成缺乏锻炼等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国民健康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情况不容乐观。长此以往,将会对我国未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国民健康状况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各界应将之视为一笔宝贵财富加以好好珍惜。

国民健康是关系国家强盛的大问题。国家强盛归根结底需要全体国民共同努力才能达成,其中,人才无疑是最为基本的要素。而人才除了有专业技能之外,还需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作为基本保障。因此,国家对国民健康的关注和投入,不仅是民生发展的时代需求,也是高屋建瓴的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此外,国民健康状况与否还直接影响到国家形象,只有树立健康的国民形象,才能成为真正强盛的国家。

国民健康是关系社会和谐的大问题。单纯的经济发展,不一定能带来社会和谐,只有重视民生健康的经济增长模式,才能有利于社会和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不重视环境保护,甚至以牺牲国民健康的方式换取经济增长,形成“带血的GDP”,给当地民众健康带来损害,引起民众不满,甚至引起,这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大环境的和谐。因此,建设和谐社会,不可不重视国民健康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协调。

国民健康是关系人民幸福的大问题。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人民幸福。幸福无疑需要身心健康作为基本保障,否则幸福就无从谈起。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国民亚健康、缺乏锻炼等状况依然比较严重,甚至由此“因病致贫”现象也屡见不鲜,从而直接影响到个人和家庭的幸福。因此,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必须重视国民健康事业的发展。

促进国民健康,既需要政府扶持引导,也需要个人重视和参与。只有实行多管齐下,综合管理,才能推动国民健康事业的稳步发展。

总之,国民健康是关系国家强盛、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大问题,是一笔宝贵财富,应引起政府包括社会各界的重视。也只有增强国民健康,才能实现国家未来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范文首段引出话题,同时简单指出目前国民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随后,在主体部分重点分析、论证了国民健康之于国家、社会、个人的重要意义;接着从政府角度简单讨论增进国民健康的大致思路;结尾点题,并进一步提升、强调本题立意。文章总体结构完整,详略得当,逻辑严密,有一定理论深度,可算一篇不错的政论文。

三、评论文的结构设计

评论文是侧重于对某一观点或问题发表评论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其结构设计的大致思路为:通常情况下,先简介既有的某种思路或问题,然后将之作为“靶位”,发表评论和意见,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有时还会针对某些思路附带性地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因此,相对前两种文体,评论文主要侧重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其要点是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来思考、分析问题,并且灵活运用各种论证方式来评析“靶位”观点,论证自己的观点。文章结构特别强调上下文之间的逻辑连接,讲究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从历年考题看,相对而言,评论文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其中2005年国考题“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2006年××省考题“以‘效率与公平’为话题”、2009年××省考题“以‘产品免检制度存废’为话题”可为代表。试以2006年××省公考题范文为例:

鱼与熊掌真的不可兼得吗?

――从公平与效率问题想到的

我国经济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日趋严峻,比如城乡、区域差距,医疗、卫生、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日益暴露在社会大众面前。特别是随着GDP的持续增长,国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更使得公平与效率问题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焦点。

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他们是一对矛盾体――讲求公平就无效率可言,讲效率就得牺牲公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大量不公平现象,最典型的就是分配不公、机会不均等。实践证明,牺牲公平不仅不能产生理想的效率,反而带来大量的负面影响,这对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非常不利。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其实,公平与效率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共同体。它们既有相互矛盾对立的一面,但同时又有相互统一的一面。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和保障,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不能将它们对立起来。没有公平就难有效率,即便出现了一时的“高效率”,那也是短暂的、靠不住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应该且能够得到最佳结合。以牺牲公平换来“高效率”,既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也很难长久维持。我们应该着力经营怎样把效率与公平结合得更好,而不是纠缠于两者之间如何取舍。

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要建立和完善既有利于提高效率,又有利于维护和实现公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找到既保障效率又保证公平的最优结合点,从而使效率的提高有助于保证公平,而保证公平又有助于效率的提高,最终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包括就业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完善;其次,改革税制,加大税收调节的力度;再次,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最后,积极推进依法治国及民主政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弱势群体提供利益表达机制。

古人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公平与效率可以兼得,其关键就在于制度创新和操作技艺。我们必须建立一种公平与效率兼得的良性循环机制,来推进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注:本文采自网络,作者佚名,笔者对原文作了修改)

作者首段先介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以此引出效率和公平的话题;紧接着,引出当前人们对效率和公平关系的既有观念,将之树为“靶位”;随后,对“靶位”进行有理有据的反驳,并且亮出己方观点――效率和公平可以和谐统一;其后进一步论证如何解决效率和公平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了几条措施;末段以名言起句来收束全文。总体而言,本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清晰,论证有理有据,一气呵成,是一篇典型的优秀评论文。

上述可见,在申论作文中,立意角度不同,文体选择不同,作为形式部分的结构设计自然不同。结构设计的总体要求是“丰满无缺”、“言之有序”,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若在实际写作中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基本的原则和模式,合理安排好观点和资料之间的衔接,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那么就算迈出了征服申论作文的重要一步。

国民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1、宏观经济论文。凡是描述国民经济中带有普遍性、整体性的经济问题研究成果的文章,就称之为宏观经济论文。诸如有关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计划工作的论述,有关按劳分配规律问题的论述,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论述等等。宏观经济论文总是试图用一定的经济模式说明道理,而这些模式所体现的是不同的经济基本特征,并不强调复杂的经济细节。它要求的是思想观点的明确,而不必强求数据、细节的精确。

2、微观经济论文。凡是描述国民经济中带有局部性、具体性的经济问题研究成果的文章,就称之为微观经济论文。诸如有关工业、建筑业等部门某些生产技术或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的论述,有关物资供应、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问题的论述,有关企业经济效益问题的论述等等。微观经济论文也可以说是对经济活动中具体的方式、方法的论述。它要求的是论述的仔细、具体,即所使用的资料、数据、图表都应是具体的。

二、按论文的内容,分为论述型经济论文和综述型经济论文

1、论述型经济论文。论述型经济论文是一种以抽象的概念,运用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和概括性的语言,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来分析事物,推论事理,从而阐明作者某一学术观点或重要见解的文章。从论证过程的形式讲,论述型经济论文还分为立论型和驳论型两种。立论型就是通过论证,从正面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驳论型就是在论证过程中,主要通过驳斥、辩析别人的错误观点,从而确立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驳论型经济论文往往通过对事物、现象本质的重新透视,针对前说逐一辩驳,从而引发出一个不同的结论,它在论证过程中更加注意反证、归谬等逻辑手法的应用,标题常以“也谈……”、“再论……”、“就……问题与×××商榷”、“……辨析”、“驳……”等形式出现。论述型经济论文的主要特点是:(1)以议论为主。论述型经济论文所要表达的是抽象的、极富理性色彩的观点、主张,具有主观性,因而,议论就自然成了它的主要表达方式。(2)理论色彩浓厚。论述型经济论文不仅要提出一定的观点、主张,指出“是什么”,而且要回答“为什么”、“怎么样”,要以理服人,别人才会接受文章中提出的观点、主张。这个“以理服人”的过程,既包括运用科学的理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主张的过程,也包括通过文章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的过程。一篇真正的论述型经济论文,必定会体现出浓厚的理论色彩。(3)严密的逻辑性。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说理论事,阐发出正确的观点,就必须借助于一定的逻辑形式。一篇论述型经济论文,只有借助于令人折服的逻辑力量,才能使论证严密,无懈可击,从而达到让别人接受文章观点的目的。

2、综述型经济论文。综述型经济论文,是针对某一研究对象,综述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的经济论文。它的目的是要使读者看到某一研究成果的性质、规模、进程、状态和趋势等。其特点是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有时议论也多于叙述。综述型经济论文,可以就同一时期内某一问题的系列研究成果,以空间为序,作扫描式的综述,使综述的各项内容呈并列关系;也可以就某一研究对象在不同时期内的研究成果作透视性的综述,使综述的各项内容呈因果关系或递进关系,还可使这两种综述方法同时并用。

三、按考核的标准,分为毕业论文、学位论文和晋职论文

1、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它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受到经济科学研究的规范化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要求,在导师指导下选定题目,进行研究和撰写,完成后还要进行答辩并评定成绩。

2、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交的学术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能否授予申请者学位的重要因素。学位论文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士学位论文是写得合乎要求的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即对研究的课题有一定的心得,能从论文的写作中反映出作者有从事经济科学研究的能力。硕士学位论文是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撰写的学位论文,它要求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能从论文的写作中反映出作者有独立从事经济科学研究的能力。博士学位论文是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撰写的学位论文,它要求在经济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能从论文的写作中反映出作者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和相当熟练的科学研究能力。

国民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CSSCI;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分析

作者简介:赵丹(1987-),女,浙江建德人,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江西 南昌 330022)吴微(1980-),女,江西鄱阳人,江西鄱阳县教育局。(江西 鄱阳 3331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010-02

自2003年9月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相继于2004年4月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近十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校本规模及教学质量上快速发展。2011年12月下旬,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厅(委)对所辖、所属民办高校2011年度依法办学情况进行了年度检查和整理,统计我国现有独立学院309所,民办普通高校386所,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900余所。民办高等教育正在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本文依据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人文与社科学术文献总库》(CSSCI)收录的2003年9月至2011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的发表数量、发表时间、文献来源、作者单位、中心关键词等进行分析,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现状进行一定层面的评估与分析。

一、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数量来源分析

这里选取2003年9月《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颁布后近10年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数量与文献来源为考察对象。

表1呈现2003年9月至2011年CSSCI收录的民办高等教育论文数量及主要文献来源。从近十年间发表的论文数量看,整体呈现增长趋势。2009年达到峰值的1473篇后,2010年及2011年略有下降。其中通过对民办高等教育论文的不同文献来源统计,期刊类6616篇,在总共检索的9835篇文章中期刊类文章是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主题,占总量的67.27%。博士29篇,硕士582篇。作为民办高等教育学术理论研究的高层次代表,博士和硕士论文的发表数量仅占检索总量的6.21%。除去期刊、博士、硕士论文外,报纸、会议、年鉴占发表总量的26.52%。从数量来看,如图1所示,近10年间各类文献数量一直都在波动之中,数量增减幅度不均。以上数据可以说明如下问题: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中,高层次、全方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偏少。理论研究是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不成熟,何以揭示民办高等教育运行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更不用提为民办高等教育实践进步提供可行的、系统的指导。

二、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作者单位分析

这里选取2003年9月至2011年间发表民办高等教育类论文数量超过50篇的作者单位为分析对象。

表2通过对2003年9月至2011年CSSCI收录的民办高等教育论文研究的作者单位进行统计分析,阐述近十年间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数量超过50篇的25个高等院校的概况。根据学校属性划分,2003年9月至2011年民办高等院校共发表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文献1508篇,占检索总量2409篇的62.60%。其中浙江树人大学发表232篇民办高等教育相关文章,位列25所院校榜首。2003年9月至2011年,公办高等院校共发表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类文章901篇,占检索总量的37.40%,其中厦门大学研究发表169篇相关文献。公办院校中发表的类似文献数量主要集聚在50~80篇之间。以上数据主要说明在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这个领域内,主要的研究群体出自民办高校本身。毋庸讳言,自身在民办高校工作的研究人员是获得民办高校发展现状与动态的先行者,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状况有清楚的认识。但是一线的教育实践者可能受其工作性质的影响而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理论,更多的是对工作经验的归纳与感触,而无法驾驭理论,不能将宝贵的实践经验上升为抽象概括的指导理论。另一方面,公办院校拥有强大的理论研究基础与能力,但却缺乏相应的实践意识,更多的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思考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其研究缺少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这种现象的延伸只会导致理论研究者看似堂皇的理论被实践者所不齿,而实践者将长期处于理论的基层而阻碍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质的飞跃。

三、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中心关键词分析

图1反映了2003年9月至2011年间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方向。在总共检索的中心关键词中,对策、管理、投资、体制、公益性、发展、模式等词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

由于民办高等教育自身的独特性,其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中并非一支强壮的支流。民办高等教育在不断直接地引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并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营养。这对民办高等教育而言,既有其有利的一面,又有其弊端。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可以在其他学科的基础上发展,可以不断借鉴并引用其他学科的成果来充实民办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这对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图1所示,民办高等教育理论所研究与探讨的问题集中在经济领域、社会问题等方面,过多地依附于其他学科反而使其自身作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独特现象被掩盖。近几年,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甚至正在逐渐蜕化为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对象。

到目前为止,整个民办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对其他学科的借鉴作用越来越大。这表现在民办高等教育理论自身与其他学科理论的联系日益密切,也表现在日益增多的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逐渐渗透到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队伍中来。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合理与必要的。问题在于,多学科的视野和多学科的研究人员是否把理论研究的着眼点汇总在民办高等教育身上。换句话说,可以给民办高等教育划分不同的学科研究领域,但是研究者是否有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整合认识?是否有总体上的深层次把握?

结合图1分析,多数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并非真正的理论研究者,只是基于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单一的问题和观点,缺少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积累,更不能完全具备将相关知识整合的能力。这样一来,所产生的结果是使民办高等教育理论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就如一个依附品,经验性的概括比较多,而缺乏自立于学术领域的理论根基,让民办高等教育的理论成果显得稚嫩。

总之,通过对2003年9月至2011年间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情况的多维度数据考察和分析,可见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在总体上来说是不断朝着高水平和宽领域方向发展的。在理论上也产生了一大批对民办高等教育办学活动规律的不同方面进行概括性认识的研究成果。由于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并不是由民办高等教育理论来推动的,而是由一批民办高校的一线实践者为适应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而主动实施的。科学的教育理论必然产生于富有活力、充满探索精神的教育活动中。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广,民办高等教育日益社会化,民办高等教育体制日益完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在不断革新,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民办高校办学人员,水到渠成地产生了对民办高等教育指导理论的迫切需求。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主旨应更多地体现在理论意识的觉醒和理性精神的增强,推动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从自为阶段上升为自觉阶段,注重把多维度的、多层次的外域知识融合在民办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中,让民办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泽龙,苏新宁.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现状与学术影响力评估——基于2001—2009年CSSCI论文数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3).

[2]郑金洲.教育理论研究的缺失——世纪末我国教育理论的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1999,(5).

[3]李泽林.民办高校:现状、问题与对策[J].成人教育,2005,(9).

[4]张剑波.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4,(5).

[5]袁玉立.学术影响力与学术期刊的导向[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3).

[6]王长乐.试论教育理论研究的意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7).

[7]柳海民,赵兴明.应用型教育理论研究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1,(12).

[8]黄藤,王冠.关于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及发展问题的宏观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6).

国民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Abstract: As everyone knows, because of its "floating" in the air, the aircraft is different from terrestrial locomotion, a failure will cause fatal disaster. Therefore, aircraft maintenan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 related to civil aviation safety and efficiency. The one of the "internal controllable factors" in airline is the locomotive maintenance, the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attention and investment are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security company, this have become consensus of many airline management layer. The effectively controlling risk, reducing maintenance errors, preventing civil aviation safety accidents were analyzed and put forward as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thods.

关键词: 航空安全;工具;科学;故障分析;风险管理;意义

Key words: aviation safety;tools;science;fault analysis;risk management;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F562;V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5-0164-02

1 概述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突飞猛进,我国航空运输业在工业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航空运输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航空事业出现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出来。其中航班延误给旅客带来的不便最为明显,也给航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除去天气原因、空中交通管制等客观因素,航空公司自身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误占据的比例也较大,这其中大多数的航班延误是由机故障不能够得到及时的维修造成的,有的甚至是维修工作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成可放行状态造成的。因此,目前国内的飞机及飞机部件的维修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很多都是根据中国民用航空规章CCAR-145《民用航空器维修单位合格审定》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根据我国航空规章CCAR-145和CCAR-121的要求,所有维修企业在进行维修后都需要记录并上报企业所有的“维修不安全事件”和“维修原因航班延误报告”。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对这些记录和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处理,因此很难找出造成航班延误的主要原因。这些记录和原因主要是有针对性的为飞机维修企业提供数据分析基础,能够很好地为维修提供质量保证,以此节约时间,避免因为维修造成的航班延误。我们就现代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为理论背景,进行民航飞机维修企业维修故障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质量改进方法。

2 飞机故障和维修资源分析

例行维修工作是指特定飞机需要完成的既定维修项目。它主要包括:MPD规定的检查及维护项目;航空公司根据AD/SB/SL等评估编写的EO检查以及改装项目;少量的飞机保留项目。而维修资源主要是指企业拥有的员工、工具以及航材储备等,企业的维修资源制约了完成飞机维修例行工作以及非例行工作的能力。其中,员工是维修资源中最主要的因素,对于高技术含量的飞机维护行业更是如此,但这个因素也是维修资源中弹性较大的因素。

3 飞机维修经验和管理改进的重要作用

以山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Shandong Airlines Co., Ltd.,简称“山航”)工程技术公司为例子,为了总结积累飞机维修经验,不断提高排故水平,维修部技术支援分部组织技术骨干人员于近期整理出版了《B737飞机维修论文汇编》。

飞机的维护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有极强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各类维修排故论文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从日常的维护工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故障和问题都是过去曾经发生过的,这些问题又会不断的重复出现,新问题实际很少,如果能够很好的总结并分享过去的经验,必定会大大提高维修人员的维护水平。山航工程技术公司维修部技术支援分部决定由周本欣专家牵头,组织专业技术骨干人员对2004年至2011年八年的维修排故论文进行汇总,经对筛选出的109篇论文的合并、整理、补充,形成了62篇有代表性的论文,最后编辑完成了《737飞机维修论文汇编》。

《737飞机维修论文汇编》作为一个载体,把这些年在飞机维护经验方面的精髓汇总出来,为广大维护人员学习、提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教材。任何一个疑难故障的排除过程都颇费周折,这其中的原因有:一是系统原理不熟悉,难以做到故障现象与系统原理的有机结合;二是与多个系统相关的故障综合把关能力不够,思路不清,难以找到排故的要点和重点;三是实践经验不足,包括故障的分析方法及设施、手册等的使用。《737飞机维修论文汇编》为维护人员相互学习、沟通、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对于排故人员来说总结经验是对系统原理的一种再消化和提高,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提高过程,也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后面的实践工作。对于新员工来说是学习吸收经验的良好素材,能够借鉴经验、启迪思维和拓展排故思路。它不仅提供了很多解决我们实际维护中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也起到推广和传输严谨的维修作风、科学的维修理念、遵章守纪的工作思想的作用。

为使这些经验性的知识得到很好的推广,切实提高维修能力,维修部还将以此汇编作为教材开展培训,使维修人员对这些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将其转化为工作技能及工作素养。

4 总结

在进行飞机维修工作正式开展之前,我们需要做好准备工作,这样才能有计划的进行,这也是我们在兵法中经常提到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总之,一定提前制定好维修计划。因为飞机维修系统是一个发展的系统,也是一个连续和发展的制度。

参考文献:

[1]周桂林,张华伟.标题飞机维修现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s Science,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Volume 2)[C].2010.

[2]沈青.中国民航首次D检波音747成功[J].航空知识,1995(01).

[3]徐东生.可靠性管理在飞机维修领域的应用[A].福建省科协第三届学术年会装备制造业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

[4]AMECO培训中心成为亚洲首家获ISO9001认证的飞机维修培训机构[J].中国民用航空,2000(10).

[5]唐寿英.GAMECO的飞机维修生产管理[J].中国民用航空,1995(11).

[6]王鑫.民航飞机维修风险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

[7]王容辉.飞机维修资料的数字化趋势[J].江苏航空,2004(03).

[8]飞机维修[J].航空维修与工程,2007(06).

[9]邢威.论飞机维修中的人为差错[A].2009年度救捞论文集[C].2009.

国民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内容提要: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的法律性质应该界定为妥协式契合关系。妥协式契合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和谐的契合关系,是一种权益配置失衡的契合关系。这种契合关系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旋律相阻相背。我们应该用理性的态度,冷静地思考“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的废止。

一、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的研究现状

自从1988年《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22条正式确立合作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制度以来,该制度在我国引资实践中的运用已30余年。这30年来《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商先行回收制度经历了官方多次的“小修小补”,但还是没有使我国外资立法走出捉襟见肘的困境。学界对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的探讨与争鸣,也从未间断过。当下,对这个问题研究的着力点在该制度的“存废”和“修整与重塑”上,学界目前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

否定观点: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应废除现行的允许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的法律制度。允许合作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鼓励外商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采取这种做法有情可原。然而,在已进入知识经济年代的今天,技术和设备的淘汰速度越来越快,在合作企业创办之初,外方带来的技术和设备看似先进,可是没过若干年,在合作期限届满时,这些技术和设备已显落后,即使全部归中方所有,又有何用?[1]

肯定观点:持此观点学者认为,在我国,现在提议废除合作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的制度,为时尚早。[2]上述判断恐有言过其实之嫌,更何况,在当前,合作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法律制度的存在,对推动我国“积极、合理、有效”吸收投资政策的实现仍具有一定的意义。允许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可以减轻因投资数目大、回收周期长对外商所产生的巨大还贷压力,这对促进外商投资我国优先发展的基础设施等项目,可起到不可替代的激励作用。

合作企业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是“存”还是“废”,要从多方面考证后,才能作出结论。

二、对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的性质分析及评价

因对合作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制度观察角度各异,迄今为止,国内学者提出的有关该制度定性的学说大致有两类:一类试图对该制度的法律性质进行定位;另一类则与法律定性无关,实际上是对该制度经济性质的说明。[3]

(一)关于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经济性质的学说评析

1.优先补偿说。该说认为,允许合作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是对其投资的一种优先补偿。在合作企业的创办实践中,外方通常以现金、机器设备和技术设备等投资。外方的出资往往贷之于国外的银行,需要分期还本付息,通过先行回收投资制度,合作企业外方就可以用每次回收的资本金,逐笔偿还国外银行的贷款,从而大大减轻其还贷的压力,刺激其持续长久投资的积极性。从资本制度的表征来看,中国虽然没有资金配套问题;但不能据此认为中方占了极大便宜,外方合作者仍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惠:一是因土地使用费在合作期内不收取,合作企业不需缴纳场地使用费,因而减少了开支;二是由于土地使用费不必一次性计入投资总额,这就避免净增加注册资本,减少投资者的风险和责任,外方的分配比例可以大于中方。由此可见,合作经营方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补偿大致是相当的。[4]

2.保本经营说。该说认为“合作企业顽强生命力的原因在于,外方能保本,中方也有利……在一定条件下合作期限内外商先行回收投资,使外国投资者的投资原本和利润都有保证,从而减少或避免商业风险。”[5]显而易见,保本经营说违背合营企业中外双方“共担风险”原则;也违背我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立法本意和国际投资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公平原则。保本经营说也不符合合作企业法中有关外方先行回收投资后仍应承担合作企业后续债务的规定。由此可见,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具有暂时性,并不排除承担亏损时的赔本可能,风险尤存。

3.让利说。[6]该学说被学界达成共识者居多。该说认为外商先行回收投资性质上是一种让利性的优惠措施,是国家对外商投资的促进、鼓励政策。回收投资的性质主要是由其回收的渠道和来源决定的。外国合作者先行回收的投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中国合作者的让利。(2)中国政府的让利。笔者认为把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定性为让利说欠妥,起码应该称“暂时性让利说”。让外商先行回收投资,笔者个人认为从我国和谐社会语境来审视,合作合同成立基础“显失公平”,但从原初条件视角来分析,这是一种“妥协式的意思自治”,是主动“妥协契合”。这一点我想中国政府特别是当初该制度的制订者应该是心知肚明的。如果“暂时性让利说”是对“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性质的经济说明”,那么“妥协式契合说”应该是对中外合作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的法律定性(笔者后面将详细阐述)。

以上三种学说都力图从经济上阐明合作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的性质,不同的是选择的视角不同。尽管如此,以上三种学说的缺陷亦很明显,再说这些学说毕竟没有道出该制度在法律上的实质和特征。

(二)关于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法律定性的学说及评析

目前,针对合作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法律性质的学说主要有三种:

1.股权转让说。该说认为,合作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实际上是合作企业内部的股权转让过程,外方通过先行回收投资在合作企业中逐步减少股本,等于中方用本来应该分得的利润来购买外方对应的股本,而不是外方从合作企业中抽出资本金,合作企业的注册资本不会减少。只要我们细加分析,不难发现其存在难以自圆其说的缺陷。中方让渡利润,取得股权;外方出让股权,获得利润。按常理这是一个合于逻辑的股权转让关系,照此推理下去,中外双方的股权比例会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随之,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收益分配权,亦即随着外商先行回收投资进程的深入,向中方倾置,企业性质和类型的变更将在所难免。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最终要蜕变成一个中国内资企业了,倘若如此,外方投资回收完毕,外方实际已经不是该企业的股东了。事实并非如此,就算外方先行回收完毕,其在合作企业中的地位不会改变,仍然享受着股东的权利和义务。根据1995年国务院制定的《中外合作经营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第50条以及2005年财政部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审批办法》(以下简称《审批办法》)第4条第3项的规定:外国合作者先行回收投资后,对企业的债务还应承担责任;其中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企业及其合作各方要依照中国民事法律的有关规定,承担民事责任。股权转让说违背了权利义务一致原则,与民法的精神相悖。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一个简单的渠道来论证股权转让说的不足:在中外合作企业不盈利的情况下,外商仍可通过固定资产折旧的方式回收投资,这种情形无关合作企业的收益分配,股权转让说的缺陷不攻自破。

2.减资说。该说认为外方在合作企业的资本额随着外方先行回收投资而逐步减少。笔者认为,此种观点难免有以偏概全之虞。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有四种方式,即扩大收益分配比例,税收同收投资,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费及摊提无形资本摊销金。显然,从企业利润中以扩大收益分配比例的方式,不涉及企业注册资本,从企业税收利润中先行回收投资,会减少国家税收,但也不涉及到注册资本。但从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费中回收投资和从无形资产摊销费中回收投资,可能会导致注册资本的减少,这与资本维持原则背道而驰。减资说的缺陷亦显而易见。

3.特殊信贷说。[7]即把先行回收投资的行为视为一种特殊信贷。这种学说表面上能弥补股权转让说和减资说的不足,既不构成外方对中方的资本转让,也不会减损外方在合作企业中的股本,同时要求共担风险。笔者认为这种学说因理论而理论,缺乏对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性质分析的目的性和导向性,表面看来能自圆其说,实际上是脱离实践的海市蜃楼。它既忽略了立法者的立法旨意,也忽略了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存在的原初条件和和谐社会语境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

从现有的各种理论来看,都不足以完整准确地阐明这一制度的法律性质,容易造成对该制度理解和运用的不当,导致中外双方权利义务配置失衡或不当,进而影响该制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积极作用的发挥。这就促使我们在立足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立足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去寻找一种符合与外商先行回收投资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相符合的新的学说来支持该项制度。笔者认为“妥协式契合说”与上述标准相吻合。在后面的论述中,笔者将围绕“妥协式契合说”渐进式地展开阐述。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网站搜索

繁體

论文首页图片论文热点论文专题论文管理论文经济论文会计论文审计论文语言论文英语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社会论文

哲学论文法学论文声学论文艺术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计算机文农学论文医学论文其它论文搜索论文写作指导应用文稿

考试信息考试软件职称评审信誉保证论文转让论坛交流论文qq群联系方式论文订单论文讨论论文资讯联盟知道论文联盟首页法学论文经济法论文背景:阅读论文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废止论

[日期:2009-05-31]来源:作者:陈业宏[字体:大中小]

三、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的合理性质疑

如前所述,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在促进、激励外商投资的实践中确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然而,时过境迁,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历史性变革。当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和种种棘手的问题逐步消除,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发了显著的变化,中外合作企业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已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当时中方制定该制度的法律依据也受到了挑战。从和谐社会视角去考察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从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实施的历程来思考,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于理相悖。若不及时调整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仍“妥协契合”,笔者认为实属不必,亦不值,抑或叫错误,其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有“抑内让外”之嫌。从1993年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到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的通过,历时1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且不断走向完善,市场经济实行经济关系契约化,强调市场主体地位平等,是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内在要求。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再给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先行回收投资优惠政策,不但违反了优惠政策的本意,而且势必使中方企业承担更大的经营风险。长此以往,势必会挫伤国内企业的积极性,威胁国内民族企业的发展。就算合作期届满,合作企业的全部固定资产归中方所有,“按照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其合理性究竟几何,需要进一步探讨”。[8]笔者无力进行精确的量化,想必众所周知,高新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引进时“先进”的机器设备等,在合作期限届满时“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早就被淘汰出局,这种不对价是显而易见的,其不合理性亦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从中方政府来说,眼前的税收,是要用巨额的外汇收支不平衡作风险代价的。在未来的十几二十年的回收期限内,如果人民币币值产生波动,潜在的风险是巨大的,因汇率损失所导致的巨额债务负担的教训早已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但令人担忧的是中方和其主管部门都没有重视和防范汇率风险的意识和措施。[9]

第三,在新时期,税收优惠不是跨国公司投资决策的决定因素。根据美国对欧洲和地中海沿岸23个国家和722家企业就投资环境问题的专项调查显示:外企认为理想的投资环境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先进的科技,健全的金融税收体制,健全的汇率,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卫生和环境(医疗服务、教育水平、人的素质、生活质量、犯罪率等)[10]。这说明外商的投资理念在新形势下已由寻求政策优惠向依靠市场优化转变。寻求市场的投资者认为,市场保护的重要性高于财政优惠和其它优惠。[11]可见,优惠措施只有在其它情况相等的情况下,才能显示出威力。

现在的情况是,国际国内的投资环境发生了变化,可我国计划经济年代产生的优惠政策依旧故我。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所表现出来的不契合以及这种不契合所体现出来的不合理就成了我国提高外资利用效益和中方在合作企业的地位、保护中方利益的一大障碍。

四、对中外合作企业外商先回收投资制度合法性的质疑

(一)从公司法的视角来分析

根据《中外合作企业法》第22条、《实施细则》第14条的规定: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的法人合作企业以全部资产对合作企业的债务承担债务,但双方也可以约定债务分担方式,即合作双方中的某一方可根据合同约定承担超出或低于自己出资额的风险责任。据此约定承担低于出资额责任的那一方就可以以其全部资产向外承担责任后享有向合作另一方追偿的权利。[12]这种规定与有限责任公司责任承担机理相悖。不管是1993年《公司法》,还是2005年修订后的《公司法》,都明确规定发起人的财产独立于公司的财产。发起人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为限为公司债务承担责任,不存在发起人与公司债务发生直接联系的情况,也不存在债务分担约定问题;外商先行回收投资,中方风险还本,这还与公司法“风险与收益一致”原则相违背。因此,有学者认为将合作经营企业戴上有限责任公司的帽子,把有限责任公司这种公司形式搞得不伦不类。[13]

(二)从经济法的视角分析

经济法又被称作政府干预经济之法。国际投资中东道国政府如何摆正自己在外商投资领域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地位,更有效地提高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业绩呢?对这个问题学界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和主张:

第一种是抑制或取消过分、严格的政府干预行为。提出这种主张的成员认为,对国际投资的政府干预与多边国际投资立法所追求的理念相悖。目前,有关国际投资的国际法制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尽可能减少政府对国际投资的政策干预和影响。[14]

第二种主张是支持积极的政府干预。这种观点认为积极的政府干预与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市场导向规则是并行不悖的。[15]

第三种观点是折中的主张。该观点认为东道国政府有权进行适当的政府干预,而何为适当的政府干预,可以由各国自行决定。

从我国现行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的立法规定来看,与外商先行回收投资相关的法律规范多为任意性规范、授权性规范。立法内容为中外双方的“意思自治”提供了过于广泛的选择空间和自由余地。中外合作企业虽然为契约型合作企业,但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现阶段特别是全球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时期,用弱化政府干预和控制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对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进行规制,与经济法精髓“适度干预”、“适时干预”理念相背离。

(三)从国际法的视角分析

根据国民待遇的要求,内国人给予外国人的待遇因此可以不低于内国人,但不能高于内国人;根据现代国际法关于国家间平等原则及国家属地优越权原则,外国人在法律上与东道国国民享有同等待遇和同等保护,承担同等义务与责任,但不能要求不同于或更多于东道国国民所享有的权利,更不能处于特权地位,也不能承担更多的义务。[16]显而易见,现代国际法不承认外国人在内国享有超过内国人的权利。在和谐社会语境下,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给予外国投资者的待遇实际上是一种“超国民待遇”,明显与现代国际法和TRIMs协议中的国民待遇原则不相符合。

通过上述对外商先行回收制度的合法性的分析,笔者不敢说“先行回收投资制度”这一对外商的措施于法无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从和谐社会的视角,用现代法的理念去评判合作企业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我们不难发现,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表现出很多与现代法理念不和谐乃至相冲突的因素。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中方已经发现该制度对中方的不利,这一点,只要我们仔细阅读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一定能揣摩出其中之意。那中方又奈何给外商先行回收投资这样优惠的政策呢?当时中国促进经济发展的条件不理想,中方又想多、快、好、省地发展本国经济,在这样一种“为难”的局势下,给外商先行回收投资这样的优待,与其说是一种促进激励政策倒不如说是一种妥协式契合。在这种情况下的让利优惠,对外方而言,确有“不当得利”之嫌,也含有“乘人之危”之意。

五、结论

结合“对外合作企业外商先行回收制度合理性的质疑”,笔者认为,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的法律性质应该界定为妥协式契合关系。

在新形式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关系契约化已是一种客观存在,妥协式契合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和谐的契合关系,是一种权益配置失衡的契合关系。这种契合关系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主旋律相阻相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其积极作用逐渐消退,其负面效应愈来愈为国人所关注。长此以往,不但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挫伤了国内企业的积极性,威胁了民族企业的发展,影响了外资政策的稳定性,扩大了地区差异,扭曲了外资流向,助长了“假外资”的蔓延,同时,使外商投资的战略动机出现错位,使外资不能深入地参与我国市场竞争,最终影响了我国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质量。[17]对此,我们认为和谐社会语境下“外商先行回收投资制度”应予废止。

注释:

[1]丁邦开、刘恩媛:《对允许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方投资者先行回收投资的法律思考》,载《中国对外贸易》2001年第4期。

[2]谢晓尧、刘亘:《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的法律性质新探》,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3期。

[3]刘丰名、周新成、易礼贤、姚文萍:《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概述》,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5-139页。

[4]蔡冰菲、张纯金:《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之法律分析》,载《景德镇高专学报》2004年第3期。

[5]杜新力、曹俊主编:《国际投资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6]谢晓尧、刘亘:《论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先行回收的法律制度性质》,载《法商研究》1997年第3期。

[7]徐崇利:《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先行回收投资的法律性质新探》,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3期。

[8]徐犇:《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的法律问题研究》,载《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9]周元元、徐明贞、陈红:《外商先行回收投资的调查分析》,载《中国外管理》2000年第5期。

[10]郝红梅:《谈我国的外方投资环境》,载《对外经贸实务》2000年第2期。

[11]ReuberGHprivateForeignInvestmentindevelopment(M)claredonpress.

[12]徐犇:《中外合作企业中外方先行回收的法律问题研究》,载《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3]陈治东:《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公司制度若干问题之剖析》,载《国际经济法论丛》(卷一),法律出版社1998版。

[14]see.WT/WGTI/M18.para.9.

[15]see.WT/WGTI/M18.para.14.

[16]姚梅镇:《国际投资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8页。

国民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一、评选范围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或学术会议、学会论文集上发表的论文(不含专著、教材)。

二、等级标准

科技论文的等级评定分一等、二等、三等。

㈠在理论上、技术上在国内同学科、同专业属先进水平,对科学技术发展或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评为一等:

1、在基础研究、可用研究或技术开发的某个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在应用上,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践证明有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宣读或在全国性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㈡在学术上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在应用上有一定的技术经济价值,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评选为二等;

1、在基础或技术开发的某个方面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2、在应用上,对经济建设具有较大作用,技术经济指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实践证明有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在省级学会和市科协召开的学术会议上宣读或在全省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㈢在学术上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在应用上有一定的技术经济价值,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评为三等;

1、在基础研究、可用研究或技术开发的某个方面达到市内先进水平;

2、在应用上,对经济建设具有一定作用,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市内先进水平,实践证明有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申报规定

1、申报参加评选的论文应符合本办法评选范围的规定;

2、申报评选的科技论文,应该具有科技论文的一般格式,其中有下列部分: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结束语(建议和说明)、致谢、参考文献附录、外文摘要等;

3、申报论文作者填写“**市科技论文评选申报表”,交所在工作单位及主管部门加具意见后,将“申报表”和刊物目录及内页的复印件按顺序装订成册,一式三份报所在学会(或科协);

4、同一篇论文只能向一个单位申报;

5、科技论文评选每年一次。申报参加评选的论文可通过所在学会或直接向科协报送,未按本办法规定填写,手续不完善的,一律不予受理。

四、评选办法

市科协组织专家组,对申报论文的科学性、先进性、实践性、逻辑性提出评定意见并进行投票表决、确定等级。

五、奖励办法

凡经市科协评定等级的科技论文(论文主要作者不得超过三人),予以表彰奖励,颁发相应等级的《**市科技论文证书》和奖金,奖金为一等奖300元、二等奖200元、三等奖100元。证书(复印件)可作为考核、职称评定、晋职、聘任的依据之一。

国民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民族声乐 高被引论文 学术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6-0123-04

民族声乐是我国艺术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民族声乐在舞台及各种媒体上大放异彩,而民族声乐理论研究却略显不足。笔者曾对1998~2010年民族声乐论文数量进行了统计,从发文数量来看,民族声乐研究统计结果(共139篇)表明与我国其它人文学科相比,相差甚远[1]。笔者在本文进一步就1990~2011年民族声乐高被引论文,分别从发文期刊、作者、被引频次、论文主题、发文机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对高被引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进行客观分析与展示,为今后我国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咨询与帮助。

1 研究方法

本文以CNKI为数据来源,以“主题”为“民族声乐”、时间为“1990~2011年”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时间为2013年1月10日)。考虑到时间跨度较长,为便于分析统计,我们采用11年为一个时间段,即1990~2000年为第一阶段,2001~2011年为第二阶段,以被引20次以上的高被引论文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统计内容为论文作者、发文机构、发文期刊和论文主题。

2 数据分析

2.1 高被引论文的分布

2.1.1 1990~2000年的相关数据

共检索出1990~2000年民族声乐研究论文192篇,其中被引论文111篇,被引次数20次以上的高被引论文9篇。这些高被引在《中国音乐》、《音乐艺术》、《黄钟》、《交响》、《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人民音乐》等六种期刊上(见表1)。

2.1.2 2001~2011年的相关数据

共检索出2001~2011年的民族声乐研究论文1672篇,其中被引论文843篇,被引次数20次以上论文20篇。这些高被引在《中国音乐》、《音乐研究》、《交响》、《人民音乐》、《黄钟》、《民族音乐艺术研究》等六种期刊上(见表2)。

2.1.3 两个阶段的论文被引数据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有关民族声乐方向的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发表在《中国音乐》、《人民音乐》、《交响》、《黄钟》、《人民音乐》、《音乐研究》、《音乐艺术》、《民族艺术研究》等期刊上。其中《中国音乐》始终占据榜首遥遥领先,而《音乐研究》在第一阶段没有入围的情况下在第二阶段以3篇位居第二,进步显著。这说明这家期刊的刊文质量有所提升。通过查看音乐类期刊排名,我们可以看到,这八种期刊在音乐类期刊的排名中都表现不俗,也全部为北大音乐类核心期刊。这些期刊都是音乐学专业期刊,说明专业期刊在民族声乐文献中处于绝对优势。它们作为国内刊登音乐类优秀科研成果的专业刊物,被众多学者信赖,吸引了大量优秀稿件,刊发了诸多优秀论文,在音乐类学术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为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国音乐》、《黄钟》、《交响》和《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四个期刊分别为四所专业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音乐学院不仅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而且在民族声乐理论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比两个阶段发文量、被引量及高被引论文量。我们不难发现,在第二阶段,有关民族声乐方向的发文量有显著的提高,第二阶段被引文章的数量也有了一个大的飞跃。这些数据的变化趋势充分显示了我国民族声乐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当然,我们也必须同时看到,就增长率而言,发文的增长率高于被引论文的增长率,即“质”的提升落后于“量”的扩张。这说明新增研究队伍在不断扩大,但学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高被引率

一个学者的学术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发文数量及被引用率上,而被引用率是衡量一个学者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2.2.1 1990~2000年的高被引率数据

1990~2000年间发表的论文最短引用周期为2年(许讲真的《民族声乐50年的辉煌历程》);最长引用周期为14年(金铁霖的《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音乐会之后》),平均引用周期为6.11年。

2.2.2 2001~2011年的高被引率数据

2001~2011年发表的论文,最短引用周期为发文当年(郑宝华的《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杨仲华、尤志国的《中国气派 民族神韵 百姓欢迎——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确立》,刘辉的《再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李素娥的《“游离”与“扎根”——由“现代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唱法”问题引发的思考》);最长周期为3年(杨曙光的《中国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定位与发展》,姚莉莉的《对民族声乐发展特征的几点思考》),平均被引周期为1.14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第二阶段发表的民族声乐类论文被引用周期比第一阶段大大缩短,甚至很多文章在发表当年就被引用,这表明学者对文献的重视与依赖程度有了提高。

2.3 高被引论文主题分析

民族声乐是个涉及面十分广泛的话题,其理论研究领域亦较为广泛。以上22年发表的29篇高被引论文所涉及的范围与主题也很庞杂,笔者努力将其进行归类整理,大致将他们分为六种类别(见表4)。

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在这22年间,民族声乐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对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文化定位及美学理论方面的探讨。无论是对民族声乐历史发展轨迹的总结,还是对其文化定位的思考,以及对民族声乐美学特征的剖析,总的来说都是在总结和归纳民族声乐的艺术类别和发展趋势。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在第一阶段为数不多的高被引论文中,还存在两例对成功个人案例的分析论文,这或许也是因为在民族声乐理论发展的初期,人们对民族声乐理论认识尚浅,而感性认识更多一些,因此对成功案例的剖析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而到了第二阶段,对民族声乐艺术理论性概述、研讨类的文章逐渐多了起来。虽然第一阶段民族声乐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并且发展缓慢,但还是为第二阶段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第二阶段所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题材上都更加的丰富多元,其理论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总之,从表4可以反映出民族声乐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发展历程、文化定位、美学理论、演唱技术、教育教学和成功案例等六个方面。总体来看,对民族声乐的研究领域偏窄,挖掘深度不够。笔者认为今后民族声乐理论与研究要围绕其“四性”,即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学术水平[2] 。

2.4 高被引论文作者机构分析

机构的学术影响力主要表现在发文数量与被引用量两个方面。而机构的被引数量要比机构发文数量更能确切地反映一个机构的学术水平和影响。

民族声乐论文被引用20次以上的机构(见表5)中,中国音乐学院拥有的高被引论文最多,但上海音乐学院平均被引频次最高。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与上海音乐学院所拥有的高被引论文发文时间较早有关。同时,可以看出民族声乐理论研究因为其学科的特殊性,高被引论文主要出自专业性音乐院校(5所),尤其是以民族声乐为所长的中国音乐学院优势明显。其次集中在各类师范类院校和一部分教育学院(9所)。另外还有两所综合性院校,两个文艺团体,一个音乐协会。这表明高等院校教师队伍是民族声乐理论研究的主力军,预计在未来的民族声乐理论发展过程中,高影响力的论文出产格局不会出现大的突然性变化,但也可以预见到,未来高影响力的论文产出机构将会更加丰富。

2.5 从高被引论文作者的h指数分析其学术影响力

h指数(也叫h-index )是一个混合量化指标,最初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物理学家乔治·赫希(Jorge Hirsch)在2005年的时候提出来的,其目的是量化科研人员作为独立个体的研究成果。赫希认为:一个人在其所有学术文章中有N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N次,他的H指数就是N。如果一位科学家的出版成果以它们被引生命周期的数字进行排序的话,那么h指数就是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值是指每篇论文至少被引了h次的h篇文章[3]。h指数被认为是对先前众多衡量指标的一大改进。先前的衡量指标都倾向于关注科研人员的期刊,它们都假定作者的贡献等同于期刊的平均值,以期刊水平代替了论文水平有失偏颇,而h指数却客观地表现了作者个人的实际学术影响力。

经过检索统计,1990~2011年被引次数达到20次以上的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共计26人。其中最高值为6,最低值为1,h值总计为73,平均值为2.61(见表6)。

这些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多数都是在高校从事音乐教育的专家学者,这种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如石惟正、赵世兰等,他们长期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声乐人才,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成功的教学经验是其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基础保证,也是这些论文被大量民族声乐工作者引用借鉴的原因所在。当然,由于本文检索词界定在“民族声乐”一词,因此,这里作者的h值只是其在民族声乐一个方面的表现,并不代表其全部学术水平。

总体来看相比较其他人文学科而言,从事民族声乐理论研究的作者们的h指数普遍偏低,从被引量的不足和h指数偏低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在这22年间,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但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这或许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民族声乐的定义与发展方向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另一方面,从事民族声乐的工作者们往往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艺团体中的演员,他们大都不做理论研究,另一类多是高等院校的老师,他们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口耳相传的教学上,对理论研究重视也不够。

3 结语

通过对我国22年的民族声乐方向高被引论文的信息统计,对其影响力的分析,以及作者h指数的分析,可以了解学者们关注的学术领域及热点,分析学科发展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近几年国家经济文化政策的推动下,出现了迅猛的发展势头,无论从发文量还是被引量都有了一个飞跃。民族声乐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而专业期刊对民族声乐理论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这22年间,民族声乐理论虽然有了一个很好的发展,但是比较其他人文学科,还是呈现出了起点低、根基薄、发展慢的特点。 这与民族声乐的学科特殊性紧密相关。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通过CNKI数据描述民族声乐理论研究在22年间的状况,尽管是客观的,但也不能说明它的全部,特别是不能就其内容、价值和意义作出全面的质量评估,只是学术述评的一个特定角度[4]。尤其是对论文作者的发文量与被引用量,本文数据只局限于CNKI,因此,不是作者全部成果的集合。

参考文献:

[1]程晗,项亮.1998-2010年民族声乐文献综述[J].北方音乐,2013,(2):53-54.

[2]金铁霖.在第三届中国民族声乐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音乐,2008,(1):46-50.

[3]郭海鸥.学术评价的新方法-h指数及其应用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45-47.

[4]苏新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余惠承.建国以来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文献回顾[J].黄钟,1999,(1):97-103.

国民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本次论坛内容丰富,安排极为紧凑,主要包含:六场具有较高学术品质的专题讲座,分别由中国音乐学院樊祖荫教授和金湘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刘康华教授和贾国平教授、上海音乐学院甘璧华教授、叶国辉教授主讲;三场参会论文的交流与座谈(论坛共征集到30篇参会论文并印发了供交流学习的论文集);入选论文作者宣讲与评奖;两场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当代作品音乐会。

三位理论家和三位作曲家的六场专题讲座从不同的侧面展示我国当代作曲家与音乐理论家在和声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深入思考。樊祖荫教授的讲座《五声性调式和声中的调扩张技法研究》结合中国当代作品的创作实践,系统阐述了“调性扩张”这一现代调性与调关系的新概念,并对中国现当代音乐作品中运用五声调式和声的调性扩张技法及其特征进行了论述;刘康华教授的讲座《中国当代作曲家和声语言构成的思维与技术特征》则对新音乐作品中在对“和音”和“音组”等现代和声语汇个性化运用中形成的一些特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以较有代表性的新音乐作品为例进行了分析与阐释;甘璧华教授的讲座《音粒子、音线、音块及其“对位效应”》探讨了这些既有别于传统和声、又与之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现代和声语汇在中国现代作曲家作品中的应用,并试图从全新的分析方法透析现代和声。

金湘教授、贾国平教授和叶国辉教授分别从自身创作出发,阐述了其独有的和声风格与创作思维。金湘教授对于内心音响的重视和“五度复合音程体系”的理论给与会者极大的思考,其富于艺术激情与人文关怀的理想主义创作观念也引起了极大的共鸣与感动;贾国平教授则通过对自己的作品《梅》和《翔舞于无极之野》的讲解,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习惯思维与序列主义等西方现代技法相结合带给创作的可能性与广泛空间。叶国辉教授的讲座《感知和声》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跨越了繁复的技术屏障,将作品中深邃的音响存在形式与人的感性直觉相对,体现了对音乐本体、作曲技术与主观认知的深入思索。

通过专家委员会公开投票选出的6篇获奖论文则代表了我国当今中青年音乐理论工作者在和声研究方面的最高水平与学术倾向。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童颖的论文《融古今于一炉――中国版〈大地之歌〉的音高结构研究》以对叶小纲作品《大地之歌》音高素材及其特征的精彩分析获得了一等奖;华南师大音乐学院教师魏扬博士的论文《金湘创作中的“纯五度复合和声体系”探究》和福建师范大学李向京教授的论文《简练形态下的复杂理念――从瞿小松作品和声形态看其创作思维与美学观》分别对这两位当代卓有成就的作曲家创作中最具个人特质的和声技法及其美学背景进行了深入阐发与透视,共同获得了二等奖;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师刘晓江博士的论文《江文也早期钢琴作品的调域分析》、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师孙志鸿博士的论文《贾国平木管五重奏〈孤松吟风〉中的线化和声研究》、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娟的论文《核心音集在音乐构成和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以罗忠的作品〈暗香〉为例》分别从独特的视角,对江文也、罗忠、贾国平等三位不同时期的作曲家代表性作品的音高思维及和声语汇进行了翔实的分析,共同获得了三等奖。

此外,在参会论文的交流与座谈中,还涌现出了不少具有理论思维、又与创作实践密切关联的优秀成果。如沈阳音乐学院王进的论文《论音高组织核心的控制与离散――徐占海歌剧创作中的音高组织观念及表现形态研究》、西安音乐学院冯勇的论文《论音级集合[4―23]“和声张力”的特殊性》、首都师范大学肖武雄的论文《第二交响乐〈台风〉中的和弦设计》、汪恋昕的论文《大提琴协奏曲〈黎明〉的音高组织手法》、武汉音乐学院黄瑾的论文《民族风情与现代作曲家技法结合的成功探索――朱践耳〈黔岭素描〉及〈纳西一奇〉之和声研究》、左云端的论文《线性思维下的动力与色彩――鲍元恺〈炎黄风情〉和声的深层结构》等,都从不同层面、运用不同分析视角与理论工具关注了我国新音乐创作中的和声技法与风格的关系及其与中国民间音乐、美学传统及当代文化背景的关联。

两场精彩的当代作品音乐会展现了我国作曲家近年来在钢琴音乐和室内乐方面的成就,为论坛增色不少。在“中国当代钢琴作品音乐会”上,青年钢琴家陈洁]绎了陆培的《遥谣》、金湘的《黑与红》、朱践耳的钢琴组曲《南国印象》、杨立青的《九首山西民歌主题钢琴曲》、周龙的《钢琴锣》、陈其钢的《京剧瞬间》、陈怡的《八板》等优秀当代钢琴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跨度极大――从“”前直至近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几代中国作曲家在半个世纪的历程中作曲技术、音乐观念和美学思想的]进。作为闭幕式的“中国当代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则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代中青年作曲家的创新与突破,这些作品有的尝试挖掘中国民族乐器的室内乐表现力(如许舒亚的《In Nomine (题献)II》、陈牧声的《品・相》、郭文景的《竹枝调》),有的则试图在西方室内乐组合的形式中彰显当代性、民间性与中国性的辉映(如沈叶的《音诗》、秦文琛的《太阳的影子VII》、叶国辉的《徒歌》、温德青的《痕迹III》),这些作品对]奏者构成了巨大的技术与理解的挑战,其完美的]绎也体现了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家一流的室内乐表]水平。最后,为纪念刚刚去世的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前院长,对和声研究与教学贡献巨大的桑桐先生,音乐会还专门献]了桑先生在1947年创作的小提琴与钢琴的《夜景》,这部我国最早的无调性作品是中国新音乐发展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聆听这一作品使我们在缅怀先哲之时,备感前路修远,还需努力。

本次论坛最大的亮点在于:牢固地立足于中国当代音乐实践、理论与创作紧密结合,力图从当代优秀新音乐作品在和声语汇及创作技法与美学意蕴上的突破中,去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声理论的发展途径,从而推动作曲家艺术实践的发展与进步。这也是对中国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在和声技法与理论研究方面厚重的思想、精湛的手法与精深的学养的全面检阅,本次论坛必将有力地开拓与促进音乐专业院校和声教学与研究的思维与水平,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作曲家与音乐理论家提供助益!

国民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本文讨论了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的支持力,建立了支持力评价的指数模型,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经济支持力进行了评价。

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支持和带动作用〕研究区域创新系统是否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否与区域经济系统相协调,是否能够很好地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其支持程度如何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使川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的支持力指数,对东部10省市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的支持力进行评价,据此分析山东省区域创新系统对山东经济的支持力

一、区域创新系统的经济支持力的内涵

区域创新系统在区域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指区域创新系统与经济系统发展的适应、协调和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因此,本文将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定义为: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适应、协调程度,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与引领能力_区域创新系统的支持力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要反映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规模,以体现区域创新系统发展与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度;第二,要反映区域创新系统在区域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程度,以体现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二、支持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土述支持力的定义和其两方面含义,建立指标体系,应包括规模指标和贡献指标

其中,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规模用两类指标来衡量,一类指标是描述区域创新系统发展规模的大小,采用科技活动人员数和科技经费支出额;’另一类是描述区域创新系统规模的发展速度,采用科技活动少、员增长率、科技经费支出额增长率

区域创新系统的贡献指标也用两类指标来衡量,一类指标是描述区域创新系统贡献的大小,采用论文、专著、专利数量和新产品产值两个指标2其中,论文、专著、专利数量指标采用论文、专著、专利指数来表达,指数计算方法是:结合科技司科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及实际情况,本文采用论文:专著:专利二1: 4: 5,最后将三部分汇成指数,称为论文、专著、专利指数另一类是描述区域创新系统贡献的发展速度,采用论文、专著、专利数量增长率和新产品产值增长率两个指标具体指标见表1。

三、支持力指数评价模型

本文以上述支持力的定义和指标体系为基础,给出新的指标,即规模指数、贡献指数和支持力指数,分别描述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规模、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和支持力度

1.单指标指数计算模型

令x表示规模指标,y}表示贡献指标,其中;.l分别表示规模指标和贡献指标选取的个数令x表示被评价的省市第i项规模指标的均值,令牲表}j s被评价的省市第j项贡献指标的均值

定义规模指标单指标指数和贡献指标单指标指数肠。分别为:

其中.i=1,2,3,4; j=1,2,3,4; m=1,2,11,10, n‘代表被评价的省市:s;‑为m省(市)第!个规模指标t-‑的指数;!h为贡献指标s}‑的指数

2.规模指数计算模型

区域创新系统的规模指标指数y,定义为4个规模指标指数的加权平均综合指数设各规模指标指数的权重分别为1,(i=1,2,3,4),则区域创新系统规模指数计算模型为:

3.贡献指数计算模型

(2)与规模指数计算模型同理,区域创新系统的贡献指数模型形式为:

式中:,为区域创新系统贡献指数;气,j=1 ,2,3,4分别为经济贡献指标指数的权重

4.支持力指数模型

支持力指数是规模指数与贡献指数的综合从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支持力的定义可以看出,规模指数与贡献指数是支持力指数中两个不可替代的因素,任何一个因素的低水平,都会导致支持力的低水平。因此,支持力指数不适合用规模指数和贡献指数的加权平均综合来构造’

变权综合原理是因素空间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原理不仅可以反映综合决策与评价中诸要素在重要程度上的区别,同时也可以反映诸要素之间的不可替代性。这种不可替代性的具体解释是:即使是最不重要的要素,只要其评价值为0,则总体评价为0为表达支持力指数中规模指数与贡献指数的不可替代性,下面给出支持力的变权综合指数模型:

式中:s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支持力指数;w,指数y和贡献指数,的常权权重值lim s = 0,正适合不可替代性的要求显然,,w:分别为规模lim s = 0以及i训此外,从上述模型中可以看出,当某一指标特别大时,其变权会变得较小,从而避免了由于某一指标值很大而使总体评价过程过高“

上式就是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国民经济的支持力指数模型。本文采用上述模型对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国民经济的支持力进行测度,能准确地反映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科技、经济支持的程度和贡献

四、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支持力的评价

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差异,本文采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 )提出的将内地划分为“四大板块经济区”的方案: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并将这四大板块划分为综合经济区。其中,东部板块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不一东、海南为一r能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系统、综合的评价与比较,而东部版块的10个省市具有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区位特征相似的特点,因此本文采用东部10省市的相关数据,评价这些省市的区域创新系统对该区域经济的支持力。年度指标数值采用2005年的数据,增长率指标数值根据2004年、2005年的数据计算得到,具体数据如表2

(1)按照(1)式计算单指标指数

(2)按照(2)式计算规模指数值其中,权重的取值,根据专家的意见,科技活动人员、利一技经费支出额、科技活动人员增长率、科技经费支出额增长率等指标的权重分别取0.3,0.3,0.2,0.2a

(3)按照(3)式计算贡献指数其中,权重的取值,根据专家意见,论文专著专利指数、新产品产值、论文专著专利数量增长率、新产品产值增长率等指标的取值分别取0.2,0.4,0. 1 ,0. 3。

(4)按照(4)式计算区域创新系统支持力指数。其中,权重的取值,根据专家意见,取0. 4,取0. 6。计算结果见表3

五、结论

从以上测度结果可以看出,山东省区域创新系统对山东经济的支持力指数为0.9800,在东部地区排名第5位。

从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规模来看,人力资源方面,2005年山东省共投入科技活动人员27, 42万人,相对2004年减少了1.79%,人员规模在东部地区排名第4位;资金资源方面,2005年山东省科技经费支出额为375. 03亿元,相对于2004年增加了25. 52%,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经费规模在东部地区排名第4位。从区域创新系统的贡献来看,知识贡献方面,2005年全省在国内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19847篇,专利申请获得授权10743项,均比2004年有10%以上的增长;新产品规模方面,新产品产值在一定程度上是区域创新的物质体现,代表着创新的转化能力,2005年山东省新产品产值2503.19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12. 45%,新产品产值在东部地区排名第4位。

国民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随着芳香医药在世界范围得到迅速发展(欧盟香药已经进入药典,法国芳香疗法为独立医疗体系,澳洲皮肤疾病多数首选香药治疗),中国的芳香医药领域也迎来全新发展机遇。由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主办,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芳香医药分会承办。安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协办的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第三届全国芳香医药学术会议暨民族医药芳香疗法培训班于2015年10月23日~26日在上海七星唐朝酒店开班。

参加会议代表有118人,来自国内22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法国、美国、中国台湾与香港、澳门的代表。参会人员覆盖芳香医药从业人员广泛代表性领域,如芳香医药分会理事、会员(含单位);医院、医学院校、政府相关部门、医药审批及监管机构、芳香种植企业、芳香生产加工企业、芳香科研机构、芳香治疗机构(医疗单位、疗养院、养老机构、健康教育机构、芳香培训机构、美容院、按摩SPA中心)从业人员。

会议编写了论文集,共收集到会议论文43篇,有27篇论文进行了大会交流与报告,交流与报告论文涉及面极其广泛,几乎涉及芳香医药的所有领域,建立既有中国特色又与世界接轨芳香疗法体系:各少数民族不同香药及其临床应用案例与体会。特别是针对我国芳香医药三大核心问题:“源头控制,标准建立,临床应该”方面,更是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认真讨论。

会议还邀请法国、美国、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芳香医药、芳香疗法知名专家作了专题讨论及学术报告。特别是法国著名药学家、演说家、芳香治疗师多米尼克博士做了《芳香疗法是神话还是现实》的专题讲座,将法国芳香疗法的科学研究与临床应用完美结合,特别是芳香疗法在法国“治未病”方面研究与应用,如癌症化疗与放疗副作用的预防,给与会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响。

本次学术会议召开暨培训班举行无疑会为推动我国民族芳香医药事业,加强芳香医药工作者、芳香疗法从业者之问学术交流、积极推广传统芳香医药实用技术在医院、社区保健中心、疗养院及养老机构的实施,推进芳香种植、生产加工企业、芳香医药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学习和掌握中国传统医学芳香疗法理论和应用,推进中国芳香医药与医疗标准建设,使芳香医药与芳香疗法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保健、康复与健康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英语电影论文范文 下一篇:水利工程监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