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范文

时间:2023-11-14 18:22:22

生态环保

生态环保篇1

环境卫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源泉,一旦我们对它造成伤害,我们就无法生存。它就如我们的生命一样珍贵,因此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我们自己。有一天,我想起爸爸在海边对我说的话,想着想着就睡着了。

在梦境中,我变成了一只小鸟,飞倦了,停在渔港公园的椰树上。看到了红树林红小姐,红嘴鸥鸥先生,高楼大厦高先生。高先生脸上洋溢着笑容,神气勃勃地说:“你们看!我身上的西服多么豪华呀!这要感谢人类填海造房,我才拔地而起。我有一个表兄弟住在山沟里,人们连看都不看,而我呢,住在大海旁,人们总是羡慕地望着我。”“我反对!”一个突兀的声音从正后方钻出。原来是红小姐,她用那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凝视着高先生,高先生看到她的眼神感觉火辣辣的。这时,红小姐掀开外衣,“哇”大家发出一阵惊叹声。洪小姐原来婀娜的姿态早已消失贻尽,取而代之的是千疮百孔,何谈“美”字?红小姐满眶盈泪地说:“这几年,人类为了填海造房改变了生态环境,害得为我治病的‘医生们’都搬走了,让虫子们有了可乘之机,把我这个楚楚动人的少女,转眼间就变成一个老太婆。”

鸥先生拍了拍红小姐的肩膀,安慰她说:“别难过了。”鸥先生语重心长地说:“由于现在红树林越来越少,让我们红嘴鸥一族住的地方越来越狭窄。以前,一人住一间房,现在要几个人挤在一起住,还有的只好背井离乡。”高先生听了红小姐和鸥先生的哭诉,不禁感到惭愧。

“叮铃铃”一阵闹钟响了起来,把我从睡梦中吵醒了。心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看到如此糟糕的坏境,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让绿色传遍每一个角落。

四年级:luowenyi

生态环保篇2

一、*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县域面积2241平方公里,约占*市辖区的五分之一。全县辖21个乡镇,254个行政村、10个社区委员会,总人口35.4万人。*县先后被授予“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等称号,被确定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水土保护生态修复试点县、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和福建省林业生产重点县、旅游重点县。

20*年全县生产总值39.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产值16.88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实现产值9.39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实现产值13.27亿元,增长18.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2.7:23.7:33.6。财政收入(不含基金)1.694亿元,增长26.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不含基金)1.038亿元,增长26.9%。税性收入1.434亿元,增长21.8%。(含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实现税收0.49亿元,增长44.45%)。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21.22亿元,增长26.0%,其中规模以上的工业完成产值15.01亿元,增长34.0%。建筑业是*县的重点产业,20*年在省内外完成产值42.03亿元,增长26.6%。

近年来,*县以建设部级生态示范县为抓手,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全县环境污染得到控制,生态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环境质量保持良好,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公众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20*年,县城城区空气so2、no2指标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pm10指标达二级标准,县域为*地区唯一未发生酸雨的县份;县城空气污染指数为40,优的天数占76.7%。大樟溪地表水17项指标除粪大肠菌群为ⅲ类外,其余均达到或优于ⅱ类水标准,符合水环境功能区要求。清凉溪饮用水源、南区水厂水源水质的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饮用水源达标率达100%。

二、*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

*县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并重,严格限制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严格限制工业发展,强化环境监管,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为向省会中心城市提供健康的生态之“肺”作出了无私贡献。

(一)找准发展定位是关键

*县有着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将*的发展定位确定为省会中心城市“后花园”,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要求*县侧重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严格控制或不发展工业特别是污染型工业。*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加快发展特别是加快工业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而这种发展定位,对于*县来说,无疑是一个“紧箍咒”。是发展工业为先,还是保护生态为重?这在当时的县领导以至于干部群众中并非没有争议的。然而为了下游地区人民能喝上干净的水,为了省会城市能有一个健康的生态之“肺”,他们选择了后者,这种选择意味着奉献,意味着牺牲。为此,该县确立“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龙头,以生态工业为主导,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的生态建设思路,强化“治山治水即治县”的意识,以创建部级生态示范县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态优势产业,积极寻求一条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统一协调的,促进全县生态良性循环、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以生态经济振兴*山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他们先后编制出台了《*部级生态示范县建设总体规划》及其《实施意见》,《*县生态功能区划》、《全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总体规划》、《*县畜禽养殖禁建区划》以及《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方案》,修编《*县城市环境规划》及建制镇的环境规划,制定大樟溪梯级电站及24条支流流域规划等。这些规划性文件,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规范经济开发行为,指导全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县生态经济步进良性循环的轨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严格把住源头是根本

一是严把开发关。*县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已发现或初步探明储量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有金、银、钼、锌、紫砂土、高岭土等10多种,如果没有采取限制措施,这些资源的开采、生产,将给该县带来30亿元以上的产值,而正是由于没有开门招商、放开生产,使该县一年减少了财政收入5000万元。二是严把审批关。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环保法律法规,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规范项目开发管理,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均能首先征求环保部门意见,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把搞好环评作为项目审批的第一前置条件,不引进重污染、高能耗的工业企业。近几年否决了18家高污染企业,仅被否决的*味精厂搬迁项目,就涉及产值13亿元;永鑫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由于采用的工艺较为落后,该县于去年12月关闭了该企业,待重新选址并进行技改后再重新生产,该企业涉及产值达7500万。三是严把规划关。在规划布局中坚持以人为本,防止生产区与居住区混杂;对现有布局不合理的工业企业,逐步搬迁进入马洋工业集中区和城峰工业集中区园,目前已经入驻园区的企业有43家,涉及产值约13.5亿元。

(三)坚持“关”“治”并举是方法

*县工业企业有7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2家。20*年全县工业产值15.01亿元。这些数量不多、产值不高的工业企业,对于经济欠发达、财力较紧张的*县来说,是重要的财税来源。而近年来,为了保护*的生态环境,该县“忍痛割爱”,关闭了污染严重的近20家企业,其中小造纸厂5家,小炼铁厂7家关闭注销,比如*县造纸原为莆田地区造纸厂,1983年下放*县管理,全厂占地面积6.9万平方米,主要是芒杆制浆,由于污染排放不达标,1999年被责令停产;*县蜜饯厂为*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由于该厂位于*县饮用水源的上游等原因,1999年该县也关闭了该企业。这些关闭的企业中,每年减少cod排放24吨,同时每年也减少了近2亿元的产值。

大樟溪是*人民的母亲河,也是闽江下游最大的支流。保护好大樟溪流域的水环境,对促进*县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保障*及长乐、福清等市的用水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县人大常委会就保护大樟溪提出了议案,县政府对保护大樟溪进行了多次研究,制定了保护大樟溪的实施方案,提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这一保护和治理大樟溪的方针,拟定出分期分批治理计划。一是关闭了沿溪的重污染企业。二是加大工业废水治理力度。相继建成了一化化学品有限公司、德胜药业、烤鳗厂等一批工业企业和县医院等10家医疗单位及御温泉、赤壁、白马、姬岩等旅游景区的污染处理设施并投入运行,使大樟溪受纳的污染物数量明显减少,年废水排放量减少约50万吨。三是抓好房地产项目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鉴于*县尚未配套污水处理厂,该县严格执行环保有关制度,2000年以来,城关大部分房地产建设项目均配套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已建成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含无动力、微动力)处理量约为1850t/d,约占城区生活污水总量的30.8%。严把大樟溪两岸新建项目环保审批关。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禁止在大樟溪及其重要支流两岸建设有严重污染的项目,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项目环评执行率已达到98.8%。

(四)实施生态修复是途径

近年来,该县认真组织实施生态保护有关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以水土保持、大樟溪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藤山自然保护区建设为重点,加强部门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实施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土地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县部分区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影响了*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近年来,该县以大樟溪两岸、永福旅游绿色通道一重山为生态修复的主线,划定了大樟溪沿岸生态公益林、水土保持林面积共70667公顷,采取了“防、封、竹、改”等水土保持措施,即:预防为主,封禁防治,种竹绿化,改造“四园”(果园、茶园、坡耕园、油茶园)。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采取了以部门投资负责制为主的资金筹集办法,累计投入资金2162万元。通过实施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大樟溪两岸有林地面积增加3520公顷,植被覆盖率提高6.3%;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0600公顷,降低水土流失程度25%,土壤有机质提高1.7%,水土得到有效保持、土壤得到明显改良。二是积极抓好林业生态的建设。目前,该县生态公益林面积达74413公顷,占县域面积的33.2%。全县已建有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1个,面积达到29630公顷,占县域国土面积的13.2%。其中藤山自然保护区设立于1997年11月,2001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7676公顷,占县域国土面积的7.9%。保护区内拥有丰富的物种,特别是藤本植物、野生兰科植物、藏酋猴种群、火山口地质地貌等都具有很大保护价值。该自然保护区建设得到省、市、县三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现已被列入《*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建设项目库。为了保护好生态林及藤山地区的独特资源环境,*县在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和保护经费上予以保障。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当地群众的保护意识。目前,县域生态稳定,自然保护区内生态良性循环,具有突出保护意义的藤本植物、野生兰科植物、刺桫椤生长旺盛,藏酋猴群个体健壮,种群扩大。

生态修复不仅有着巨大的环境效益,而且还有着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环境效益体现在:全县生态公益林面积约占林地面积的40.8%,为县域内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强大的功能;生态公益林中的森林生态系统是该县最大的“碳汇库”和“氧气发生源”的循环系统,是我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繁衍屏障,同时也是县域内重要的气候调节功能器。其社会效益体现在:生态公益林建设成就的优良生态环境和森林生态景观为*旅游业的发展良好的条件,吸引了无数的旅游爱好者前来观光、旅游、休闲,为该县建设成为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创造优越的生态环境;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工作,为全县提供了490个生态护林员岗位,解决了部分农民就业问题。其经济效益体现在:该县的生态公益林建设不仅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且面积多达111.62万亩的生态公益林,为生态公益林管护经营者开展林下养鸡、林下套种中药材和花卉植物等林下综合利用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五)发展生态产业是目标

一是发展壮大生态农业。该县将“农业生产有机化,有机食品产业化”作为扩大生态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抓手,带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开发。逐步形成了林竹、果茶、蔬菜、食用菌、畜牧、水产6大农业主导产业及李、梅两大特色产业,先后建立了李果、青梅、柿子、板栗、茶叶、无公害蔬菜、速生丰产林、水产养殖等多个农副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生产格局正在形成。主要做法是:加大培训力度,宣传农药安全使用方法,推广茶叶、水果、蔬菜、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利用经济绿肥、秸秆还田、禽畜积肥和人工堆肥等资源,推广平衡施肥、测土施肥、配方施肥和秸杆还田技术,引导农民大力改进农民施肥习惯,增加有机肥投入比例,发挥施肥的生态效益。全县已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和作物专用肥10万亩,经济绿肥5万亩,推广配方和平衡施肥技术10万亩。目前已经建立并获得认证的有葛岭的有机食品1个,绿色食品2个,无公害食品3个;利用大樟溪优良的水质,实施放流增殖,几年来连续在大樟溪放养毛蟹、蚬子以及三角鲂等鱼、贝类,增加水生物种类和数量,提高水产品产量。二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环境宜人,植被良好,是*旅游经济的灵魂所在。因此,该县以青云山创建国家4a风景名胜区和国家重点旅游区的“双创”工作为契机,努力打造*县旅游品牌。通过引导和鼓励旅游企业开展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活动,落实生态保护措施,做到合理利用开发旅游资源,不断提高旅游景区的品位。目前,业主在开发旅游景点过程中,都能做到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如赤壁景区和天门山景区,都采取了铺设栈道的方式建设景区游览道路,虽然增加了投入,但保护了景区的原始风貌,很好的体现了生态旅游的理念。同时各景区都能重视落实好环保措施,做到禁止燃煤、烧柴,使用液化气燃料、电和轻质柴油等清洁燃料;对生活污水做到处理后排放,对旅游垃圾集中收集,统一运往景区外垃圾填埋场卫生填埋。目前,*县已被列为全省12个旅游重点县之一,旅游资源优势开始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20*年接待游客达到93.8万人次,实现旅游产值2.78亿元。生态旅游业已成为*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并逐步成为一个支柱产业。

三、*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启示

*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证明,生态基础较好的地方,往往是经济欠发达的地方,而这些地方,为了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要严格限制资源开发,而且要严格限制工业发展,为给下游地方提供良好的质量作出无私的贡献。如何鼓励生态基础良好的地区保持保护生态的积极性,继续为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作出贡献,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生态补偿机制,有以下两点启示。

(一)应进一步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近年来,省里有关部门如财政、林业等部门加强了生态公益林管护的补偿,以*县为例,每年上级有关部门为该县补助的生态公益林补偿费达600多万元,但这些补偿金额与该县的补偿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比如,该县生态公益林中有5万亩无林地、疏林地及低郁闭度林分需要更新、补植改造,共需资金1000万元,计划在5年完成更新改造,每年资金缺口达200万元;自从森林分类经营政策实施以来,一般商品林经营产生经营效益与生态公益林经营效益形成巨大的反差,速生丰产林经营效益与生态公益林经营差距就更大,以现有的林地租赁价格计算,林地年租金每亩达到12元(不包括林木补偿),与20*年补偿标准每年每亩6.75元相比,差价就已经达到5.25元,仅林地租赁一项差价资金缺口达到588万元。为此,建议省里有关部门进一步生态公益林补偿力度,为提高生态公益林管护水平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生态环保篇3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巩固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果并转向全面建设生态县的重要阶段,是全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更新升级的重要时期。生态环境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创新能力。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成为确保我县在“十一五”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编制并实施好“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对加强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发挥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上级有关政策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现状

(一)“十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全面启动、重点推进,水污染控制、大气环境治理、工业污染综合整治、城市绿化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成效明显。**年7月,**生态示范区建设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市第一个部级生态示范区,对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全面建设生态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环境综合整治

(1)“一控双达标”工作如期完成

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推广清洁能源工作在城区有序开展,对企事业单位使用的燃煤锅炉一律改烧天然气;城区噪声控制措施有效实施,建成了龙岗—棠香噪声达标区。

(2)城乡能源结构有效改善

在城镇积极推广使用天然气、液化气,全县城镇天然气和液化气使用住户达到城镇住户的80.3%;在农村大力实施能源生态工程,全面推行农村沼气和节柴改灶,全县已建设农村沼气池1.2万余口,改灶5.16万户,使用成型煤农户达到14.1万户。

(3)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全面启动

濑溪河、怀远河已完成了综合整治规划编制,濑溪河流域综合整治项目的可研等前期工作正在进行,实施了全长6公里的濑溪河县城段综合开发整治工程。开工建设龙岗3万吨污水处理和日处理184吨的县城垃圾卫生填埋工程。修建下水道39.5公里,公厕48座,垃圾站5个,垃圾坑35个,垃圾焚烧场1个。

(4)城乡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通过“十五”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稳定达到二级标准要求;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干线噪声达到功能区标准;地表水主要控制断面满足Ⅲ类水质,县城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区垃圾清运率100%;粪便无害化处理率100%;建成区绿地率40.6%、绿化覆盖率4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6.55平方米。成功创建市级山水园林城市、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县城等,极大地提升了**对外开放的形象,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2、生态保护与建设

根据《**县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按照“政府组织,专家指导,社会兴办”的建设方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基本原则,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逐年加大,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

(1)生态农业发展壮大。全县广泛推行稻田生态模式、旱地生态模式、林果地生态模式等生态农业种植模式,无公害蔬菜生产规模壮大,建成基地2万亩。全面推广优良畜禽品种。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强化农耕地保护,对全县24个街镇乡划定了农田保护区。大面积推广配方施肥,施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

(2)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建设、绿色通道建设、退耕还林(草)、南北山生态建设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全面实施,共完成植树造林13.6万亩,封山育林28.8万亩;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6.12平方公里,年均减少水土流失量113.62万吨,林地面积达到52.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4.3%提高到27.3%。

(3)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初步建成。玉龙山申报部级森林公园成功;已建成保护野生植物资源为主的西山桫椤县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为主的国梁白鹭保护小区。

(4)生态旅游不断发展。充分利用**石刻旅游资源和生态农业优势,坚持生态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加快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复合型生态示范区建设,带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一大批生态观光农业园区和“农家乐”应运而生。

(5)生态工业迈出可喜步伐。在天青石矿山开采上,坚持合理规划,科学开采,矿产资源利用率有效提高;在锶盐加工上,关闭了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化工厂;大力实施五金振兴工程,龙水电镀园区进一步规范,龙水小五金“老、大、粗、黑”的面貌大为改观;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园区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利用效力显著提高。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整治。

(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全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生态环境总体质量仍不尽人意,远不能满足人民对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在污染治理、生态建设与自然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工作还相对滞后,全县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1)水环境形势令人堪忧。全县四条主要河流水质均不能稳定达到Ⅲ类水域水质标准要求,河流水质总体情况恶劣。农村畜禽养殖粪便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呈上升趋势,少数污染企业不能稳定达标,加之城市排水管道雨污分流、处理工程尚未建成和投入使用,县内河流水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2)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县城区域环境噪声虽达功能区要求。但区域环境噪声共设置网格105个(170米×170米),噪声达标的网格只有84个,达标率80%。

(3)陆地生态环境质量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全县水土流失年土壤侵蚀总量为77.82万吨/年。全县森林分布不均,林地相对集中于东南部低山区,人口密集的城市(镇)周边地区的林地较少,对人居环境质量的调节功能较弱。

(4)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秸秆、畜禽粪便等各种养殖业的废物排放,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不合理使用,以及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是全县农村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5)城乡生活垃圾对环境影响不可忽视。因收运系统和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城乡生活垃圾成为生活环境中的重要污染物之一。以城乡生活垃圾为主的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和管理亟待加强。

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我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挑战与机遇共存,忧患与希望同在。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努力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全县的生态环境状况能够真正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一方面,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为解决我县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为生态县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重点,复兴**的生态资产、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必将促进城乡和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美化、净化、活化的山水生态景观演变,促进传统经济从物态型、基础型、粗放型经济为主导的单一型产业向以生态型、复合型和知识经济型为主导的开放型循环经济转型,从同型同构的竞争经济向共生循环经济转型。

——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将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减轻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依法治县、科学治县的推进,将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生态环境法规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公众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将推动公众广泛地参与环境监督,逐步形成人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风尚。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建设持续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开发强度的加大,生态环境问题必将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主要河流的水污染和水环境综合整治亟待解决;

(2)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的需求和固体废弃物猛增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3)农药化肥的粗放使用、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已成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一大问题;

(4)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和环境应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5)有毒有害有机物质、新化学物质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外来物种的入侵等新环境问题日益凸现;

(6)在经济增长方式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情况下,工业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

(7)公众环保意识逐步提高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

三、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生态经济城市”的目标,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树立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我县区位、交通、环境、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2、坚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的改善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城市发展要考虑环境容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布局、结构调整、资源开发、国土整治、基础设施建设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不能以损害环境为代价,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生态良性循环。

3、坚持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并重

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摒弃重治理、轻保护的观念,严禁边治理、边破坏,逐步由被动型的污染控制转向主动型的生态建设,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水平。

4、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在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的同时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化,强化源头预防,减少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5、坚持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强生态环境能力建设。积极开发和推广先进的污染控制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环境无害化和生态建设水平,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贡献率。

6、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相结合

充分发挥政府履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职责,改革政府对生态环境管理的模式,逐步从传统的政府规制型为主向政府引导下的市场—社会型为主转变;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建立和完善以生态环境再生产经济补偿机制为主的市场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和市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四、目标和主要指标

(一)目标

1、总体目标

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生态经济城市”的总目标,通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城市布局调整,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在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努力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特别是各类固体废弃物的零增长;以生态立县、生态兴县,通过实施一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重大工程,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突出区域经济和生态资源特色,从同型同构的竞争经济向共生循环经济转型。通过努力,将我县建设成为具有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宜人的生态人居、繁荣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山水园林型生态县。

2、“十一五”规划目标

在不断巩固部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生态县建设。大力抓好以实施“碧水行动”、“绿地行动”、“蓝天行动”和“宁静行动”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建设;重要河流水库及饮用水源水质、空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全面达标;突出重点流域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构筑碧水网络和生态绿化网络;强化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区域重大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布局基本确立并投入建设;建立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建立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健全法制,依法管理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各项指标基本达到生态县阶段目标,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资源消耗速率和生态退化速率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国际旅游胜地、生态经济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区域发展转入生态县建设轨道。

3、2020年远景目标

不断完善和深化进入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全面建成生态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全面控制,完成从环境工程向生态工程、污染管理向生态管理的转型,环境质量优良,景观和谐优美,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奋斗,建成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高效、生产低耗、环境优美、居住舒适、富有特色的生态县,造就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并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二)“十一五”主要指标

1、环境质量控制指标

——水环境质量:地表水质达标率达85%。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城区100%,场镇95%,农村70%。

——空气环境质量: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100%。

——声环境质量:区域环境噪声达功能区标准。

2、污染控制指标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十五”末削减10%

——废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8%,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污废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和相应行业排放标准要求。

——环境空气: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达到70%,烟尘、粉尘排放达标率达到85%,工业废气处理达标率达到100%。

——环境噪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达标率达到80%,声环境质量达标区覆盖率达到100%。

——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综合处置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利用率达到90%,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3、生态保护与建设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

——森林覆盖率达到30%。

——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例率达到15%。

——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50%。

——力争完成对次级河流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水域生态功能基本得到维护;

——退化土地恢复率达到85%以上。

——旅游区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100%。

——力争创建1--2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80%,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0%。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的比重达到10%。

——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达到10%以上。

——建立全县生态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建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在85%以上。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

——重大决策的生态环境论证率达到90%。

——生态环境违法及投诉案件处理率达到100%。

五、重点任务

以城市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契机,以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为抓手,强调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举,多还“旧帐”、不欠“新帐”,使我县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显著的提高,实现“天蓝、水碧、地绿”的阶段性目标。

(一)全面实施“碧水行动”计划

以增强和维护“三河”(濑溪河、窟窿河、怀远河)、“六库”(龙水湖、玉滩水库、响水滩水库、化龙水库、跃进水库、上游水库)的水域生态环境功能、保护河湖水质及饮用水安全为中心,以濑溪河及怀远河流域综合整治为重点,大力实施四大工程,切实解决县域内的水环境问题。

1、流域城镇截污治污工程

以治水为中心、以治源为重点,远近结合、分步实施沿河截污、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全面推进濑溪河、怀远河(属小安溪流域)流域综合整治工程,从整治二条次级河流入手,推动解决县域内水环境质量问题。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成龙岗污水处理工程;推进龙水、万古、邮亭、珠溪、智凤、宝顶、中敖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完善排水管网,扩大污水处理服务范围,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

——建成县城垃圾卫生活填埋工程,解决县城、龙水、玉龙、中敖、三驱、智凤、宝顶等城镇的垃圾填埋问题;完善城镇垃圾收运系统,提高垃圾收集和运输能力;推进东、西部地区垃圾卫生填埋工程及沿河垃圾处置工程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

2、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1)化肥、农药减量化工程。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少化学肥料及化学农药使用,推广施用长效复混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加大有机肥替代化肥的使用量,促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积极推广平衡施肥,改进施肥方法,减少水、肥流失,不断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自身保肥、保水能力;减少无机肥施用量,加大有机肥施用量,广种绿肥,推广能适应大面积施用的商品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充分利用秸杆资源,搞好秸杆还田及综合利用;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将高毒、高残留农药由目前禁止在水果、蔬菜、茶叶、中药材上使用逐步扩大到所有农作物;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行病虫害的综合治理。

(2)畜禽养殖业资源化处理示范工程。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有机物污染资源化处理示范工程2个,按照“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的原则,利用资源化治理工程和配套措施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有机污染。发展农村沼气池处理养殖规模较小以及散养的畜禽粪便,在流域内推行建设标准化“猪—沼—果”生态农户模式,建立示范基地,在取得示范经验的情况下,逐步向全县推广。

(3)农业环保工程。加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和管理。大力推广农村沼气、省柴节煤炉灶等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实施“猪—沼—果”为主要模式的生态农业。

3、河岸生态防护工程

河流水污染除了沿河城镇的点源污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外,陆域集水区面源污染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污染源。对面源污染的治理,除了加强全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林业生态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外,更为重要的是构建阻隔陆域集水区面源污染物进入河流的生态屏障—河岸生态走廊。在濑溪河流域和怀远河流域综合整治工作中结合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推进沿河重要场镇生态护岸堤防以及干流防护林建设工程。

4、饮用水源保护工程

实施濑溪河及怀远河流域饮用水源地保护,是保障流域城镇供水安全,实现全县水环境安全的前提。濑溪河及怀远河流域饮用水供水水源主要包括龙水湖、玉滩水库、响水滩水库、上游水库、跃进水库、化龙水库。结合“碧水行动”的实施,重新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加强对“六库”水源的保护,加强库区内养殖、农田化肥、农药使用管理,禁止在水源保护一级区内新设置工业、生活排污口,搞好保护区内的水源涵养保护工程,保护水源地水质。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形成一种在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下的企业自觉参与的机制,逐步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减少高资源消耗、高能耗企业,减少废物产生。通过直接使用、替代使用、再生和再生循环方式加强废物的综合利用。以春兴集团废旧铅酸蓄电池无污染资源化工程为重点,实施一批循环经济项目。

——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逐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行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建成县城垃圾卫生填埋工程,解决县城、龙水、玉龙、中敖、三驱、智凤、宝顶等城镇的垃圾填埋问题;完善城镇垃圾收运系统,提高垃圾收集和运输能力;推进东、西部地区垃圾卫生填埋工程及沿河老垃圾处置工程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

——积极推进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加强对工业固体废物的监管和利用开发,实施长河电厂灰渣的循环利用,对老渣场实施生态恢复工程;实施红蝶锶渣综合利用处置工程。

——积极推动社会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系统建设,规划与建设一批废旧物资回收市场(站、点),逐步建立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网络系统。

——积极推进危险废物收运处置工程。强化对危险废物的监管,设立五金、电子等废物回收利用中心,建设危险固废收运系统,对危险废物采取集中收集、送至危废处理场集中处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三)推进“绿地行动”计划

以人为本,以生态立县,巩固部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果,大力开展生态县建设工程,全面启动“绿地行动”计划,为全面创建生态县奠定基础,使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迈上更高层次。生态县建设分为启动期、发展期、深化期三个建设阶段。

生态县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是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人居和培育生态文化。围绕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人居和生态支撑体系等五大建设领域,开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保障建设等工程建设。生态农业工程包括建设东部1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大铜路为轴心推广规范化栽培,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青龙山为骨架,发展生态经济林、建立草食牲畜基地,以大国路为轴心,建立优质稻、小水果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以拾万-雍溪沿山公路为轴心,发展干果产业;建设中南部10万亩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以宝邮公路为轴线,发展伏淡季水果、优质稻、无公害蔬菜、观赏花卉、畜禽规模养殖、特种水产等产业,建立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西北部10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区,以大安路、大荣路为轴心,发展多种经营,建立蚕桑、花椒、小水果、优质稻、蔬菜、药材、草食牲畜等农副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完成农业环境保护监测体系建设工程。生态服务业包括以荷花山庄等现代农业复合型观光园区为龙头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示范点建设工程、以玉龙山为龙头的森林旅游开发建设工程;开发龙水湖、化龙湖、玉龙山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把大邮公路沿线建成全县的生态观光农业线,力争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农业园区和生态旅游农家乐20个。积极推进生态人居工程前期工作,争取建设1-2个采用绿色建材、双管供水、清洁能源、污水集中处理等达到“生态住宅技术标准”的生态住宅小区,环城绿化带、濑溪河西岸滨河绿化带、过境交通沿线防护绿化带、城市生态隔离带、插旗山公园、三角山公园、海棠香国公园、濑溪河滨河公园、城北公园、城南公园为基础的城市绿化工程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包括对誉为**农业三绝之一的稻田养鱼文化进行发掘整理、制定保护规划和生态县网站建设。生态示范性工程包括创建首批1--2个环境优美乡镇,以经济基础较好的中心村为基础建设10个生态村,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生态示范项目,形成以部级生态示范区为龙头,镇级、村级生态示范点互补的生态示范网络。

(四)推进工业“生态化”建设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优化工业布局,提高工业的集中度。形成以点带面、以线带面、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点、线、面”相结合的工业布局。工业的“生态化”是我县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关键性环节,是实现经济生态化的重要基础。建立以园区为重点的产业基地,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强相关产业链接培育发展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以做精做优传统五金产业、壮大机械加工能力为核心,重点布置五金机电、铸造、汽摩配件等生产型企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机械加工、电子及其通讯设备制造业,着力引进医药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棠香、智凤、万古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产品加工业为重点;雍溪、古龙、玉龙、拾万等镇积极发展电力金具、机电配件、锶盐化工、建筑建材和采掘业。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龙头,构筑生态工业、生态科技体系,搭建循环经济平台。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示范基地,成为**市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试点。生态工业园以五金加工和废旧金属加工产业为核心,产业配置由加工深度高、清洁生产、少排放或零排放、无污染的产业组成,共建耦合的工业生态链,实现园区、企业和产品三个层次的生态管理,使园区内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降到最低水平。加强入园项目的环境管理,建立企业间物质流动和循环利用的渠道和机制。根据园区自身发展方向、产业结构、配套设施、周边环境等因素,制定一套适用于项目审批和日常管理的环境管理制度,逐步推进园区的生态化进程。

按照“蓝天行动”计划的要求,加强燃煤及烟(粉)尘污染控制,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督促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加强对耗煤大户的煤质监管,对重点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实施在线监控。

(五)建设生态型的人居环境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坚持走县城、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按照“规模做大、实力做强、环境做美、结构做优”的发展思路,构筑“一轴三点,三区五片”的城镇化体系布局,完善组团城市功能。全面实施以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的“绿色城市”工程,组团城市建设必须强调“生态优先,环保先行”。在组团城市扩展过程中,维护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根据组团城市环境资源特点,在未来的生态布局上,以原有的“山、城、田、河”自然特征为基础,进行区域生态空间整合,建设以组团城市为中心的辐射型城镇环境功能圈、生态经济功能圈和生态保育功能圈,以各级道路为基本网络,构造“纵向沟通,横向扩展,圈层整合”的生态空间框架。

加强用地控制和对区域自然元素的保育,加强控制组团城市之间的绿化生态隔离带,加强城镇用地控制。以城镇为载体,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人口、生态资产和生产要素的集聚功能,加强城镇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形成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加快城镇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供水排水、园林绿化、环境保护、能源、抗灾防灾等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城镇地方特色。加强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创建1--2个环境优美乡镇,形成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的生产和生活空间。

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按照“蓝天行动”计划的要求,继续巩固和扩大烟尘控制区建设。加强城市扬尘控制,严格控制建筑施工扬尘污染和机动车带泥上路及撒漏物质污染,加强道路冲洗和保洁;加强机动车尾气控制。按照“宁静行动”计划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和城市居住安静小区建设,实施分类管理,严格控制社会生活噪声、固定源噪声和交通噪声,进一步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的控制和监管。督促社会生活噪声源和工业噪声源实现达标排放。

(六)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加强对县域内森林和湿地的保护,充分发挥玉龙山部级森林公园和龙水湖湿地的生态优势。以玉龙山森林生态屏障和生态走廊(河溪生态林走廊、道路防护林走廊)建设为主,结合林业生态建设(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工程和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工程,建成以“环、楔、廊、园、林”为特征的绿化布局框架,通过线轴式生态走廊、圈层状绿色屏障的建设,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县域生态网络。

以森林和湿地为中心,建设全县自然保护网络。以玉龙山森林公园和龙水湖湿地保护为中心,全面建设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密切联系的自然保护网络体系。在加强现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管理和保护的同时,切实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通过保护有典型意义的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珍稀野生生物等,建成布局合理、管理科学、执法严格的自然保护网络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深化建设玉龙山部级森林公园,建设国梁白鹭、玉滩水库、濑溪河河岸湿地、高坪楠木林等部分自然保护小区,形成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小区互补的自然保护网络。

在加强现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管理和保护的同时,切实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通过保护有典型意义的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珍稀野生生物、自然遗迹等,建成布局合理、类型多样、管理科学、执法严格的自然保护网络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维持县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通过保护和建设,使全县丰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保护,从而促进县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环境的改善和资源的持续利用形成良性循环。

全县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在乡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主要工程包括:有益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农业传统知识和实践的提炼与推广;“田-鱼-林-鸟”共生协调的农业遗产保育工程;**石刻文化保护与生态恢复的协调共生工程。力争乡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得到欧盟生物多样性赠款的资助,通过项目的实施,建立并加强能够体现和有效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纵向机构协调机制,使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全县社会经济部门和发展中的主流化得到落实,乡村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得到加强,为**市和中国西部地区其他类似区域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严峻矛盾提供成功的范例。

(七)加强资源保护与自然灾害预防

强化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建立生态保护统一协调与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大水、土地、森林、生物、矿产和旅游等重点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执法力度:

(1)维护水环境安全和水生态平衡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全流域统筹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加强水资源管理,探索建立河流基本流量保障制度,科学核定濑溪河、窟窿河、怀远河的生态用水。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建立高耗水项目管制制度,严格控制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停止新上高耗水项目,确保流域生态用水。

(2)加强土地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

强化土地资源管理,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明确土地承包者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加强生态用地保护,冻结征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地、湿地。对组团城市这一正处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尤其要加强生态用地的保护,严格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环境保护监管,防止产生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建设项目确需占用生态用地的,应严格依法报批和补偿,并实行“占一补一”制度,确保恢复面积不少于占用面积。

(3)加强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加强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强化生物安全管理和外来入侵物种的环境安全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建立管理机构及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制度。对外来物种和转基因物种的引进必须充分考虑对我区原有物种的依存和竞争关系,充分评估对全县物种资源和生态安全的影响,提高对外来物种和转基因物种的检测和控制能力。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或其它生态敏感区,禁止引进外来物种和转基因物种。

(4)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

搞好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确定合理的旅游环境容量,合理划定功能分区,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措施。各类旅游地在实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时,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予以具体化,并具有可行性,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对可能造成生态环境影响的开发建设活动,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对生态环境予以保护、恢复或重建。全面开展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定量考核,积极推进旅游景区水、气、垃圾和噪声污染防治,保护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开展生态旅游示范和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示范景区创建活动,完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严格旅游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规范生态旅游活动,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八)全面提高环境监管水平

完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和污染源监测体系。完善地表水环境监测网络,加强次级河流监测。做好工业污染源监测工作,逐步实现污染源动态管理。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建设,强化监测人员素质和能力建设,强化监测质量控制。力争完成监测站标准化建设。

推进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健全县级环境监察机构,加大基层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力度。完善街道、镇、乡环境监管机构的设置工作。开展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县环境监察机构完成一级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工作。拓展环境监管领域,进一步完善生态监察、农村和农业环境监督的相关制度。

利用网络技术、3S技术、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建立服务于全县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态环境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切实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信息化水平。

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网络系统,建立应急监测长效机制。成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组织管理机构,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报告、监测、处置制度。建立环境应急预案,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体系建设,包括通讯、交通工具、处置设施及防护装备、档案管理等。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环境意识。进一步推行环境政务公开,环保部门统一、定期城市空气、流域水质、饮用水源水质和城市噪声等环境信息。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搭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平台。将环境保护课程纳入县行政学校教学计划,组织主体班学员进行学习,邀请市行政学院、市环保局有关专家教授和领导来县举办环保知识专题讲座;继续在全县中小学中组织开展绿色教育、创建绿色学校及环保有奖征文、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

六、重大工程与投资

(一)重大工程项目库

根据“十一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目标及轻重缓急,确定全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点项目共计七大类(附表1)。

(二)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实现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目标,必须确保重点工程的有效投入。根据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参照国家和**市有关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对全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重点项目的投资进行粗略的估算。“十一五”期间,全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约41亿元(附表1);其中,次级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20项,19.3亿元;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项目8项,3亿元;生态产业发展工程5项,5亿元;生态走廊建设工程3项,1亿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项目7项,2亿元;生态保护示范性工程5项,5亿元;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工程项目3项,1亿元,循环经济项目4项,4.7亿元。

采取多种渠道解决建设资金问题,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国债、发展基金)的支持和银行贷款,并由单纯靠国家投资,逐步变为国家、地方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投资,增强群众与国家“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意识。“十一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投入较大,要采取政府投入、企业自筹、社会支持等多渠道筹资的方式,充分保证投资的需要。

(1)争取国家补助14.52亿元,占总投资的35.4%;

(2)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争取达到3.63亿元,占总投资的8.9%;

(3)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督促企业加大生态破坏治理的力度,企业投入争取达到5.44亿元;占总投资的13.3%;

(4)利用外资和其他资金力争达到17.4亿元,占总投资的42.4%。

(三)效益分析

本规划的实施将使全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达到和超过环境保护模范县标准的要求。本规划体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1、生态效益

通过水环境质量工程建设、能源结构调整和净空工程的建设,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大减少,水体功能全部达标,城镇声环境均按功能区达标,农村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城镇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全县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

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城市绿化覆盖率大于35%,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和增加。

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区域生态系统结构更趋合理,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恢复和提高,生态环境压力逐步减轻,使区域生态系统向健康、稳定、持续的方向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协调。

2、社会效益

“十一五”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实施,将大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有效地提高全县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保意识。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将会进一步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改善区域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地投资者,进而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十一五”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使全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将为科学研究、宣传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实习基地。

3、经济效益

“十一五”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不仅增加和改善区域内可利用的土地、水、生物物种资源,禽畜粪便的资源化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区域生态农林业保护等工程本身将给我县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入,区域资源配置趋于合理,产业结构得以调整,全县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将大为增强,单位GDP的资源消耗大大降低,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从根本上改变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局面,建立起全县绿色生态经济结构体系。此外,由于生态环境退化的综合治理,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将会逐步减少。各项生态环境监测设施的建立以及监督、管理、预防预测的加强,也将有效防止和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七、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和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责任制

为确保全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全县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管理制,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每年开展生态环境监察行动,对区域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定期考核和公布,接受公众和舆论监督。各级政府要主动接受本级人大的监督,定期汇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情况。

加强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执法能力,强化环境保护部门在生态环境综合管理方面的权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涉及面广,是一项跨区域、跨部门的系统工程,要纳入各部门和各乡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年度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明确目标,精心组织好各项重点任务的实施,从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管

建立和完善县、街镇乡两级和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把政府对本辖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负责、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纳入政府的有关考核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机制,探索和逐步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和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审计制度。

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在项目审批阶段,对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求的建设开发行为予以否决;在乡镇、村等行政区域的评优创建活动中,对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出现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的予以否决;在企业评优、资格认证等活动中,对环境行为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予以否决。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明确资源开发单位和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加强生态保护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开展生态影响评价、生态安全评估和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估,对重大建设项目实行听证会制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治理设施高效正常运转。理顺关系,完善机构,进一步强化政府环保部门和资源管理部门相关的生态保护监管职能;定期开展各级生态保护监管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增加投入,分级抓好监管设备建设,努力提高现场执法能力。依照法定程序,修订、完善地方性环保与生态建设法规及标准,初步形成符合本县实际需要且比较完善的地方法规体系。同时,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执法水平,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建立和健全有效的外部监督和内部制约机制。

(三)广泛筹集资金,拓宽投入渠道

各级政府要把全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把生态县、污染控制示范工程、生态保护监管能力、以及生态监测站网的建设与运行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生态保护投入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资渠道,制订优惠政策,围绕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吸纳民间资金,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努力向上争取资金,接受社会捐助。引导和鼓励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增加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对废物资源化利用、生态保护、流域综合整治等项目给予政策引导和优惠扶持。建立和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依法征收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种规费。争取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世行贷款项目资金。形成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负担生态环境保护费用的格局。

(四)处理好“五个关系”,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一是处理好生态建设与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的关系。针对全县农村人口多,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尖锐,农民收入低的现实情况,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紧密结合起来,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面向粤港地区的名优农副产品基地,培育和延伸生态经济产业链紧密结合起来,与生态旅游、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与全县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和市场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既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林草覆盖率,获取生态效益,又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是处理好生态建设中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耕农艺措施的关系。因地制宜,科学配置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耕农艺措施。

三是处理好退耕还林与退耕还草的关系。25度以上坡耕地,既要退耕还林,发挥森林生态功能,又要退耕还草,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林草结合,充分发挥种草生长快,附着力强,固水固土能力强的优势。

四是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种苗基地建设的关系。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常规育苗技术与现代工厂化育苗技术相结合,加快建成一批优质现代工厂化林木种苗基地和草籽基地,为生态建设提供优质、特色、良种壮苗,提高植树种草成活率和优质率。

五是处理好生态建设单项工程与综合治理的关系。要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对各类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项目进行整合,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集中连片,统一规划,做到治理一片,见效一片。

(五)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走开发式生态建设之路

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列出鼓励发展、限制发展、禁止发展三大类产业目录,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协作。在防止重复建设和禁止转移落后技术及污染环境项目前提下,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区域的扶持力度。通过产业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采取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引导,组织各街镇乡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形成若干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农业园、工业园。大力发展有机和绿色食品产业,培育**县生态绿色品牌。充分利用**县特有的生态资源优势,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出口创汇型绿色食品,扩大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建立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绿色食品物质、技术支撑体系,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扩大绿色食品有效需求,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标准完善、管理规范的有机和绿色食品产业体系。引导农民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全过程增加“对生态环境负责”的要求,通过市场的力量引导农民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公民参与度和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环保篇4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当前,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以能源开发、交通运输等内容为主的项目建设发展势头突飞猛进,这些项目在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一些地区、尤其是一些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带来了挑战。那么,按照我国提出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努力促进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双促进的发展道路,实现环境保护工作历史性转变的工作要求,有效地加强对项目建设单位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完善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意义。

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面临的一大问题,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环境保护让位于发展经济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已经刻不容缓。我国已经把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对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可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 进行全民教育,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人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首先要进行全民教育,增强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光靠国家和政策的支持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参与,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培养全民生态意识,建立生态城市、生态学校、生态社区、生态企业等。不但要对全民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增强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应该加强对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让人们知识保护环境的方法,从而在生产生活中提高自身约束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生产观、价值观,积极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中来。

2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机制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应该从管理机制入手,完善管理机制,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有章可循,落实环境污染责任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把环境保护落实到地区或者部门之间,避免出现环境问题相互推卸责任,找不到负责人的情况出现。要建立全面系统的监管体系,国家监管地方,地方监管企业和单位、企业单位监管自身,对自己的生产活动负责,国家应该加大对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环境保护法执行力度进行监察,督促地方政府或部门重视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并且时刻紧抓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不放松,履行政府职能。地方政府需要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负责,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落实对污染的治理和防治。企业和单位应该解决好自身生产经营带来的环境问题,主动承担环境污染的责任。

3 要不断加大财政资金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支持

各地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资金支持,逐年提高和增加资金投入额度,以便购置各类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专业工具,提升监管工作能力。生态环境保护监管部门则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拔千斤”的作用,最大程度地降低工作成本,本着“勤俭节约、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高效使用资金,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监管工作最需要的环节,提高监管工作效能。

政府应该在政策上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政府应该加大政策的推动力度,运用一些经济手段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政府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把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列为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监管的等项目的支出,按照周边城市的投入比例,增加财政预算。引导社会资金的参与,鼓励民间投入,扩大环境保护的投资渠道,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投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融资体系。

4 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大多数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都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从而在发展过程中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破坏。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不是对立的,如果处理得当,两者是可以协调发展的,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工作中,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发展。要重视生态指标的考核,适当的弱化经济指标,在保证经济增加的同时,要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坚持规范领先,实现保护生态建设到发展生态经济的飞跃,用最低的生态资源和最小的生态破坏来换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构建完整的生态经济体系,促进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5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有效手段,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应该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创新生态科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研究生态节能和环保技术,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缓解资源短缺的压力。国家应该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建设,实施环保科研项目,并把重大的环保科研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加大对环保科技的研究和资金投入,加快开发和推广节能技术和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的技术。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培训,加强环保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6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保障体系

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构建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综合协调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国家环境保护的大政方针落到实处,是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特征。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综合管理、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和问责制,真正把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落到实处。要加强环境综合管理,积极探索大部门环境管理体制,团结和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环保工作合力。要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努力提高环境管理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建成科学、高效的决策支持系统。要加强环保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推进管理机构向基层延伸,强化地方环保部门的基础能力,形成政令畅通、高效有力的决策执行系统。

7 结束语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政府资金的投入,还需要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为下一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懿,韩勇,齐先朴.广西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思考[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1,2:132-136.

[2]毛明芳.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与地位――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4(5):92-96.

生态环保篇5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大力推进我区“生态化”的改造,抓好生态建设与环境污染整治,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排污总量的削减,完成国家、省、市下达的排污总量削减指标任务,促进我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下面我将今年上半年来环保等相关部门“生态建区”战略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下步打算向各位领导作一汇报,请批评指正。

一、再接再厉,扎实推进生态区建设。

在去年取得部级生态示范区这块牌子后,今年,我区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创建省级生态区、配合市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生态建设目标,为下步与市里同步建成生态市(区)打好基础。

1、启动省级生态区建设。今年初新一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创建省级生态区的工作要求,这是一项新的工作。上半年区生态办着手编制了创建规划(讨论稿);同时,省级生态乡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环境友好型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的创建工作正在做好前期相关工作,为下半年的申报、验收打好基础。

2、配合抓好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是我市“五城联创”的重点工作,是我市生态市建设的阶段性工作,我区是配合创建的重要成员,创模工作与生态区建设是一致的,必将促进我区生态区的建设。一是召开了动员会。5月16日下午,区委、区政府召开了生态区建设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动员大会。区委副书记、区长陈锦标主持会议,区委书记毛建民作重要讲话,吾东明副区长作工作报告,区领导陈志全、周四方出席会议,各乡镇、生态区建设成员单位的主要领导参加了会议,区政府与相关乡镇部门签订了*年度的生态环保责任书,会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生态区建设、创模的认识。二是起草制订了我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考核责任书。以区委办、区府办《关于印发衢江区20*年“五城联创”工作方案(操作版)的通知》(区委办发[20*]33号)文件形式,分解了相关工作任务,明确了相关单位、部门的责任。三是召开创模推进会。6月8日区政府召开创模推进会,区发改、经贸等8个牵头单位汇报的前一段时期的工作,并提出了下步工作目标,区政府领导对下一步的创建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各部门会后将创模的操作方案上报了区府办。目前各相关部门正按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开展创建工作。

3、探索建立生态区建设考核机制。实施“生态建区”必须要有相关的考核办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今年上半年区委、区政府制订了生态建设考核办法。生态建设考核办法是《20*年区领导重点调研课题》之一,区府办、生态办参照周边地区生态环保考核办法,结合我区实际,起草并多次修改了《衢江区20*年度生态建设考核办法》,经过区长办公会议、区委常委会讨论研究后,最后以区委、区政府文件下发衢江区生态建设考核办法,这在全市还是第一家。考核内容依据区十一次党代会、区政府在区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及《20*年度市区长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目标责任书》。基本内容包括:20*年全区环保约束性指标,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省级生态区、开发区化工园区整治、上方钙产业整治、粘土砖瓦企业整治等年度工作任务目标,以及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节能降耗减排,抓好清洁生产和绿色企业创建工作等等。乡镇(街道)考核采用百分制,考核内容分:一票否决类指标、组织机制、生态发展、生态创建、生态保护、加分项等6大块。部门考核内容分为具体生态建设工作任务和一票否决类指标2大块。为鼓励各相关单位的积极创建,我们还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年终由区委、区政府将予以通报表扬和批评。

二、坚定信心,强力推进环境污染整治工作。

1、强力推进沈家化工园区整治。通过几年来的综合整治,到目前,开发区49家化工企业已关停34家,其余于在4月份全部签订了关停承诺书,明确9月底前关停,剩下的15家企业的资产评估工作均已完成,有13家已落实了搬迁地点,就地关停转产的有2家(为民化工、国盛化工)。其中搬迁至市高新技术园区的有6家(英特高分子、兆宏化工、金誉化工、利得实业、一川化工、天源有机硅),英特公司的4栋厂房已经结顶,7月份可进行设备安装,进度较快;一川化工的主厂房已经建好,正在进行其它基建,进行设备安装;利得实业和兆弘公司的厂房地基基础已开建;金誉化工和天源有机硅尚未动工建设。搬迁至安徽的3家(方达化工、秀晨化工、龙华化工)已动工建设。搬迁至江苏的1家(恒顺化工)已动工建设。搬迁至江西的3家(威尼化工、正荣富江、塞姆中宇)已动工建设。

按照省政府关于化工园区整治的批复要求,我区强力推进化工企业整治工作。今年上半年的做法:一是结对帮扶,扎实推进。对今年关停的16家化工企业,逐企倒排关停、搬迁计划,由工业口6个部门与16家化工企业落实结对帮扶包干责任制。责任制明确由开发区管委会、区环保局各结对帮扶4家,区安监局、经贸局、发改局、统计局各结对帮扶2家。6个部门积极做好结对帮扶企业的思想工作和政策宣传工作,经常走访企业,协调解决企业在搬迁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企业尽早安全、顺利停产和搬迁。年底,区化工企业污染整治领导小组将对结对帮扶责任制进行考核。二是加强安全生产督查确保平稳推进。进一步依法加大执法监管力度,继续坚持每半月一次以上的4个部门联合巡查,预防和杜绝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其中要求环保部门每周对生产的化工企业废水进行采样监测。同时,要求工商、税务等部门在工商年检、税务稽查等执法检查方面加大力度,形成强大攻势,促进企业尽快实施关停搬迁。

上半年省人大、省监察厅、省环保局、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来沈家化工园区进行检查。5月16日上午,市领导厉志海、孙建国、郑金平、江汛波到我区检查化工企业整治工作,对化工企业整治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作了充分的肯定。6月28日,省人大李志雄副主任一行检查了我区化工园区整治情况,对我区化工园区整治取得的成效非常满意。

2、全区钙产业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上方镇原有小石灰窑、小石灰钙棚近180家,多为低、散、小的非环保企业,资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被我市列入市区长生态环保责任书中,作为我市环境污染整治的重点。今年来我区高度重视该项整治,区长陈锦标亲自调研钙产业整治情况。整治的重点有两项。一是开展石灰钙棚专项整治。2月6日,我区在上方镇集中开展石灰钙棚专项整治,通过对40台变压器停电等方式一举关停了玳堰、河西片管理区、河东片管理区愈期不自行停业的74家石灰钙厂。此次行动在区府办的总协调下,上方镇、环保、经贸、国土、工商、安监、市用电管理所、上方镇派出所等单位、部门参加了集中整治。二是开展小石灰窑专项整治。5月份我局会同上方镇政府组成工作小组,对上方镇分布在11个村的75座小石灰窑进行走访和调查,统计核实小石灰窑的污染排放总量,宣传节能减排环保政策,下发处罚决定书,完成小石灰窑关闭的前期工作。经过半年整治,上方镇空气、水质量明显改善,群众依法经营意识得到加强,集镇品位也得到了提升,有利于上方镇今后的长远发展。目前已关停85家小石灰钙棚和26家小石灰窑,改建和迁建了49家企业。

3、农村环境污染整治有了新的突破。一是抓好生猪养殖业治理。年初组织人员对全区年存栏500头的规模养殖场进行调查摸底,确定了34家治理对象,召集治理对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今年的治理工作,建立了责任制和项目建设保证金制度,采取了统一招标、统一施工的办法,确保治理工作取得实效。整个治理行动自3月中旬启动实施,计划9月份全面结束,10月份全部通过验收。二是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协助湖南镇完成污水处理站土建工作,目前正在安装设备。配合黄坛口乡做好农户生活排污情况的调查,为农户开展生活污水湿地处理做好前期工作。

三、依法行政,维护社会稳定。

因生态环保问题引发的社会不稳定事件近年来屡见不鲜,我区高度重视环境安全和群众环保举报工作。一是加强项目审批和管理,严把污染关。我区建立了项目落地决策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副区长召集,开发区管委会、发改、环保、规划、安监、国土、工商、质监、经贸、建设、招商等17个部门参加,每周召开一次会议,会议对引进衢江区的项目进行联合审查,凡不符合环保、规划、安全、土地利用、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招商引资项目,由联席会议进行否决。项目落地决策联席会议制度实施以来,已否决了污染重、能耗高、效益差的项目80多个,从而在制度上达到了“控新”的目的。二是开展执法行动,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以市区联动的绿剑行动、市县(区)的环保交叉执法检查行动为契机,加大执法力度,对屡查屡犯的企业,加大了处罚力度。三是积极处理环境纠纷。

为了方便群众举报和投诉,衢江环保分局建立了24小时污染举报受理制度。通过建立机制和疏通渠道,认真受理各类环境和举报,及时调处并答复。对敏感的环境问题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有效防止了因环境问题可能引发的,对一些敏感的环境举报要求做到查处不过夜。今上半年年区环保局共受理环境污染举报及群众件36起,都在规定的时间内给予调处和办理,其中省里批转的有5件,市局批转的有8件,区政府批转的有8件。件办结率为100%,有效的维护了群众的环境权益,促进了社会稳定。四是认真办理议案、提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我区生态环保工作十分重视,纷纷建言献策,区政府转交由环保局办理的人大议案有4件、政协提案有8件,区环保局在6月底前已全部答复,通过工作的开展,办理结果满意率、基本满意率为100%,满意率和办理数量为历年来之最,效果也是最好的。

四、抓住重点,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活动。

一是举办了一次领导干部生态环保讲座。2月3日下午,我区举行“全面实施四大战略加快推进三化建设”系列讲座首场报告会。省环保局副局长李泽林应邀作了《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发展与环保“双赢”》的专题报告。区委书记毛建民主持报告会,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和区级单位负责人、乡镇(街道)党政负责人、生态环保的分管领导200多人聆听了报告,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对生态环保工作的认识。二是抓好群众创绿活动。合同区妇联在乡镇(街道)开展了以“营建绿色家庭”为主题的绿色家庭创建评选活动。杜泽镇塘沿村张景山家庭、全旺镇楼山后村项金莲家庭等20户家庭被授予“绿色家庭”称号。三是做好六五世界环境日的宣传工作。在高速公路出口处制作成公益广告牌,宣传我区生态资源优势,在衢江区主要道路、公共场所悬挂宣传创模的横幅、制作标语,与团区委开展我为创模添彩小卫士活动,与经贸局开展节能减排的宣传活动。

五、存在的问题。

一是“生态建区”体系、机制不够完善。“生态建区”战略提出的时间短,而且这是一项新的事业,具有较多的创新性,可供参照学习的地区少,相关的体系、机制还未完全建立,需要区委、区政府再作进一步的调研,提出更为合理、全面、科学的方案,目前提出的生态建设考核办法也是探索性的,需要逐年完善。二是生态发展的措施、办法不多。“生态建区”战略的提出本意是利用我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提高我区经济社会的综合实力,如何将我区水、矿产、森林等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方面要走的道路还很长,相应的政策措施还需进一步研究,主抓方向还需进一步明确,生态经济发展什么、如何发展这是摆在两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件大事、难事。三是环境污染整治压力还很大。

近年来,我区根据“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要求,大力开展化工企业污染、竹造纸企业和竹料腌塘污染、乌溪江饮用水源保护区养殖业污染、矿产品加工企业污染等四大环境污染整治,相继解决了不少环境污染的难点和历史遗留问题,但是沈家化工园区和全区钙产业整治仍未完成,而且是成为了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沈家化工园区整治9月底前要关停搬迁完毕,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部分化工企业由于前期固定资产投入大,有抵触的情绪,部分化工企业设备基本不维修,破烂严重,高负荷动转,存在安全隐患。上方钙产业整治,将要关停180多个小石灰窑、小石灰钙棚,涉及面广,关停会触及业主的既得利益,稍有不慎将会引发。新的污染源如小作坊、养殖业、造纸业、擅自更改生产工艺造成了环境污染等投诉、举报多,需要较多的时间、精力去应对。

六、下半年工作打算。

环保部门作为“生态建区”战略实施的重点单位,下半年总体目标是“三个确保、三个推进”。“三个确保”即确保按时完成化工园区摘帽任务,确保完成节能减排指标,确保全面完成市里与我区签订的各项责任书确定的目标任务;“三个推进”即推进“生态建区”战略实施,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推进省级生态区创建。为实现“三个确保、三个推进”的目标,下半年我区生态环保工作重点有六项:

1、全面完成化工园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沈家化工园区整治是省委、省政府交给的政治任务,是生态省建设和“811”污染整治一票否决类的指标,今年9月底前完成整治搬迁任务,10月初通过市政府的预验收,10月底前通过省整治办的验收,摘掉省级环境重点监管区的“帽子”。为如期完成工作任务,我们的措施有五项。一是责任再落实,实行工业口6个部门结对帮扶包干责任制度,倒排关停计划,责任到部门、责任到个人,能否按期“摘帽”作为6个部门生态环保一票否决考核指标,确保16家化工企业9月底全面关停。二是准备好台帐资料。按照省整治办下发的《浙江省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管理细则》,区整治办做好整治过程中的各类原始资料收集和整理,并装订成册,制作好音像资料,准备好各项验收台帐资料。三是加大监管力度。区安监、环保、质监、消防等4个部门坚持每半月一次以上的联合巡查,预防和杜绝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区环保坚持每周对生产的化工企业废水进行采样监测,发现超标排放的一律关停。四是加快评估进度,确保成熟一家、评估一家、停产一家。五是加大宣传力度,以区人大视察化工园区整治为契机,加大法规、政策的宣传,要进一步做好说服教育工作。

2、全面完成钙产业整治。继续巩固石灰钙棚专项整治成果,进一步开展小石灰窑专项整治,全面关停66家非环保型的小石灰窑,促进环保型新窑的建设,达到规范化管理,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钙产业的品位、档次的目的。小石灰窑的关闭以后,预计可减少石煤使用量27万吨,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1.1万吨,将有力地促进我区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实现我区二氧化硫削减3.6%的年度减排指标任务。

3、实行总量控制,强化生态环境的监管。排污总量控制是节能减排的重要内容,今年我区减排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5%,年削减化学需氧量225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6%,年削减二氧化硫547吨,这是省市长、市区长生态环保一票否决类指标。节能减排总量控制的做法和措施是:一是要开展排污总量的调查,结合全国污染源调查工作,进一步强化环境管理的基础信息,建立污染源一厂一档管理制度,摸清工业污染,进一步确定我区的排污总量。二是按照我区环境容量,把总量控制任务分解到排污企业,对排污总量控制实行动态管理。三是抬高开发区工业项目的入园门槛,严格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健全项目落地决策联席会议制度,对拟引进的工业项目进行审议,严把项目准入关。四是以沈家化工园区、上方钙产业整治为契机,实现年度减排任务。五是继续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继续强化固废、辐射环境监管。高度重视环境工作,依法及时处理人民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解决新、旧污染源超标排污问题。

4、推进省级生态区创建工作。省级生态区的创建是部级生态区创建的前奏,这是我区继创建成部级生态示范区后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按照区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启动省级生态区建设的要求,下半年要全面实施省级生态区的规划。力争二年内完成10个以上省级生态乡镇的创建任务,今年要争创省级生态乡镇6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继续深化环境友好型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绿色家庭、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的创建,争取在二年内达到考核指标的要求,力争在20*年底创建成省级生态区。

5、配合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是我市生态市建设的第二阶段,是我市“五城联创”的重要内容,我区作为市区的重要组团,一是做好宣传工作,营造“创模”氛围;二是协同有关部门强化新城区环境综合整治。三是确保完成各类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任务,完成市区长生态环保责任书下达的任务。切实抓好生态公益林、水土流失治理、万里清水河道、“下山出库异地脱贫生态移民”、“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清山白化”治理、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高速公路和国省道绿色通道、无公害绿色有机农林产品基地、旅游区环境达标等工程建设,按责任书要求确保全面完成。

生态环保篇6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生产、生活、经营、科研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农业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各种天然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土壤、水体、大气、生物等。

第三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行统一规划,预防为主,教育与管理并重,源头控制与综合治理相结合。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水平,组织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落实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普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引导公民和企事业组织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全社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意识和法制观念。

第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污染和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控告。

对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增加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

建立和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对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农业投入品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生物农药和生物有机肥的推广使用等,逐步实行农业生态补偿。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职责范围内负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具体监督管理工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水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协助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其职责范围内,指导、帮助和教育当地村民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第七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并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

第八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必须严格履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职责,其专职或者兼职农业生态环境监察员承担农业生态环境监督工作。

第九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对耕地质量进行定期监测,并指导、帮助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合理利用农业用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

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当科学培育地力,增施绿肥、农家肥、土杂肥等有机肥料,合理使用化肥、微生物肥和土壤调理剂,防止农用地的污染、破坏和地力衰退。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实行分类管理。

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各种污染源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的污染。

对农产品产地环境警戒区,应当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减少或者消除污染,改善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

对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区,应当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污染严重不适宜农产品生产的,由人民政府依法调整土地用途。

第十一条对复混肥、配方肥、精制有机肥、床土调酸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产经营实行登记管理。申请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提供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出具的安全、卫生、环境影响等评价报告;不符合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登记机关不予登记。

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作为肥料的城镇垃圾、粉煤灰和污泥的,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不得提供和施用。

第十二条使用农药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使用的规定。鼓励和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推广应用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

禁止在蔬菜、瓜果、茶叶、中药材、粮食、油料等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公布国家明令淘汰和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的农药品种目录。

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环保型农用薄膜。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对盛装农药的容器、包装物、过期报废农药和不可降解的农用薄膜,应当予以回收,不得随意丢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农业、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置相应的废弃物回收点,定期集中处理。回收处理的具体办法及相关的奖励措施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乡村清洁工程建设,支持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完善服务体系,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开发、利用沼气。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指导,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不得在机场、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路附近和市、州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内露天焚烧秸秆。

第十四条从事畜禽、水产规模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粪便、废水和其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达到国家或者地方标准后,方可排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农业、环境保护、水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产养殖行为的监督和管理,规范并从严控制投肥(药)养殖行为。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投肥(药)养殖。

第十五条禁止向农田或者渔业水域排放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的工业废水。

向农田灌溉渠道排放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的,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保证其下游最近灌溉取水点的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不得排放。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农田灌溉水的水质及灌溉后的土壤、农产品进行定期监测,对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污水,应当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污染土壤、地下水和农产品。

第十六条向农业生产区域排放废气、粉尘或者其他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气体,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限期治理。

第十七条禁止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兴办砖厂、灰窑或者其他危害农业生态环境的项目。

禁止向农田和农用水源附近倾倒、弃置、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在其他农业用地修建处置、堆存固体废弃物场地的,必须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并征得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恢复受污染的农田、水体和生态环境的基本功能。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治理应当结合治理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进行。农业建设、农业开发和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应当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环境污染的治理相结合。

第十九条申请涉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新技术和农用化学新产品鉴定的,应当提供农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资料;不符合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不得通过鉴定和推广运用。

第二十条对农业生态环境有直接影响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应当有农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征求同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前款规定的建设项目,属于农业等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初步设计中环境保护篇章以及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由相应的主管部门分别负责预审,并监督建设项目设计与施工中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监督项目竣工后环境保护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二十一条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环境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应当对此作出专项评价;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当征求同级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二条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建立资源档案,制定地方重点保护的农业野生植物保护规划。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野生植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建立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异地保护园和种质资源库。

严格执行国家农业野生植物的采集、购销和出口管理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采集、侵占、购销或者破坏省级以上重点野生植物保护名录中的农业野生植物。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农作物害虫、害鼠天敌的保护。

禁止猎捕、出售、收购、运输青蛙或者蛇等野生农业有益生物。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扶持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建立生态农业保护区,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从境外引进农业生物物种,引进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提供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引进物种环境影响风险评估报告,并按照国家规定履行登记审批手续。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对引进物种的跟踪观察,发现可能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避免危害的发生或者减轻、消除危害。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外来入侵生物的监控工作,并组织灭杀。

第二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订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事故和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协调有关部门,采用科学手段,快速高效处置突发事件。

第二十七条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事故的单位或者个人,必须立即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排除或者减轻污染危害,及时告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主管部门报告,依法接受调查处理。被调查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

发生重大农业环境污染事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因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事故给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造成损失的,有关责任者应当依法赔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可以要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处理。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猎捕、出售、收购、运输青蛙或者蛇等野生农业有益生物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职责分工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实物和违法所得,可并处实物价值一倍以上八倍以下罚款。对没收的野生农业有益生物的活体应当放生,死体应当掩埋销毁。

第三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实物和违法所得,可并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一)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作为肥料的城镇垃圾、粉煤灰、污泥,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二)未经批准或者未经依法登记擅自引进农业生物物种的,以及非法采集、侵占、购销、破坏省级重点保护农业野生植物的。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向农田和农用水源附近倾倒、弃置、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违反本条例规定,向农田或者农田灌溉渠道排放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排放、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拒绝、阻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警告,责令改正;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生态环保篇7

一心一意缔造和谐环保家居空间。让我们共同来营造环保、健康的室内居住环境,是一个很让人关注的话题。我认为节能环保“生态住宅”将成未来家居主流。

二、为搞好好看、好装、健康、环保的室内居住环境

共同来营造环保、健康的室内居住环境,全国各地政府机关和社会组织历来高度重视绿色健康低碳环保“生态住宅”的建设设计服务及推广工作。历年来举办了不少绿色家装建材联宜展销会。建设殷实文明和谐幸福美好家园的礼仪之邦、才子之乡家乡抚州,今年也举办家装建材联宜展销会。为营造美好环保人居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家乡各主流好家居装修建材联公司都参与展销会。春满人间,把森林氧吧带回家。家乡主流新闻媒体都尽心尽力对活动进行精心监督策划。将让好家居装修公司认真轻松友善和谐地搞好“生态住宅”装修工作。我们装潢行业是家居的美容室,装潢的魔术师。“生态住宅”将成未来家居主流。企业该如何为营造绿色环保人居环境提供服务。让我们共同来营造环保、健康的绿色室内居住环境,是一个很让人关注的话题。“共同营造我们健康的室内居住环境,这也是我们家装建材公司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三、引领未来健康新空间

我们装潢行业美容师,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群策群力、群防群控。我们装潢当中要采用各类的装饰建材,包括装饰产品。在整个施工设计采购和最后装潢售后服务当中,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污染源。(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的相关统计数字显示,我们现在每年大概要装修的量是达到2千亿元,但由于设计和施工的失误,造成的浪费现象非常的严重,统计的数字是达到了300亿元浪费量)面临这么严峻的形势,作为中国顶级企业家俱乐部成员,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些富有社会责任感企业家他们也是中国公益环保的先锋力量。远离家装建材暴利,规范市场从我做起,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节水、节电、节材、节资,推广应用绿色健康环保型建材,以有效避免家装引起的两次污染。加强污染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排放。为更多的人造更多的好房子,建设“节能、节材和生态环保”住宅。祖国各地社会利益高于经济效益的真善美高科家装建材公司您们应承诺可以做到:

第一要学习国标从严要求。因为国家了很多的有关的文件,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的污染控制规范,以及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的有害物质限量的有关标准。我们要从严的进行要求。

第二我们要模范的贯标,我必先行。

第三规范市场从我做起。

第四共同来创建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您们应多邀请生态环保科研学者跟您们出最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科研管理尤其是节能环保生态住宅装修设计方案,以有效避免家装引起的两次污染。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为国为民,科技、哲理学术高人他们可轻而易举跟家乡有高社会道德风尚的家居装修公司出最节能环保型住宅经管方案及其它经营管理方针政策。幸福中国梦!志同则道合,道合则事成。同心同德心齐力更和前程最辽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远离家装建材暴利。共同创建健康的生活环境,最大限度避免家装引起的两次污染。您们多邀请生态环保科研学者参与您们公司企业的节能环保生态住宅装修设计、经营管理。将让富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企业家您们节能环保生态住宅装修人人喜爱,家乡同仁、亲朋好友有新住宅需装修设计,都将尽请真善美的你们参与。众手浇开幸福花。今后您们的商业活动更具有竞争力与活力,您们将产销两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尊重专家学者、教授所付出的劳动。

你们产销两旺,给这些帮你们搞好节能环保生态住宅装修设计、经营管理的德才兼备专家效益奖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有为者有味。这些德高望重节能环保生态住宅装修设计大师今后将更乐于热心地为富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企业家您们提供节能环保生态住宅装修设计、经营管理的高科服务。一个好汉三个帮,团结就是力量。富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您们将轻松自在搞好生态住宅装修工作,又好又易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生态环保篇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栗智、自治区副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买买提艾山・拉乎达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于秀栋、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孙昌华、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哈德尔别克・哈木扎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孙昌华主持,出席会议的领导还有自治区环保厅党组书记牛晓萍、厅长杜力洪阿不都尔逊等。

努尔兰・阿不都满金在讲话中指出,2012年是落实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安排部署、实现“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一年,各地各部门一定要坚决落实好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各项部署,要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为各族群众提供水清天蓝的宜居安康环境。

努尔兰・阿不都满金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理念,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推进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要加快制定生态功能区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科学划定“优先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主体功能区,明确开发方向,规范开发秩序。要坚决落实对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良好区域、风景名胜区、人群密集区和生态敏感区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严禁进行任何资源勘探和开发,特别是要严控伊犁、阿勒泰等地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风景名胜区的项目环评审批。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减少生态破坏,加强生态修复。

上一篇:生态效益论文范文 下一篇:原生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