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0:31

原生态

原生态篇1

一、晨锻理念体现生态

1.目标体现生态

《指南)》指出:“要开展多种有趣的体育活动,培养幼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要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的智力活动都依赖于兴趣。”因此,为贯彻落实《纲要》,更好的实施幼儿健康教育,我进行了尝试与总结:没有兴趣幼儿就不会参与,只有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才能激发幼儿的活动激情,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潜能,使其健康茁壮的成长,从而达到体育教育的目的。幼儿的各类活动蕴藏着发展和教育的契机。

2.晨锻安排人性化

晨间锻炼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保证幼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小时的重要途径。晨间锻炼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一整天的生活和学习。合理地安排晨间锻炼的时间,不仅可以使整整休息了一夜的幼儿肢体得以舒展,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同时通过活动还能促使幼儿心情愉快,精神百倍地去迎接一天的新生活,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晨间活动的合理安排,可以使幼儿因为一夜休息而积存的旺盛精力得以宣泄,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教育活动。根据幼儿来园时间的先后,给予交叉安排,既节约了时间又能够让幼儿得到充分锻炼,另外由于场地的限制,大、中、小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分三个时间段进行锻炼,春秋季节与冬季、夏季分别有三个时间安排表,例如:冬季的太阳出的晚,那么锻炼时间就会晚一些,避免了幼儿在瑟瑟的冷风中进行锻炼,让幼儿能够沐浴阳光,同时也能够防止佝偻病,合理地安排能更好地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做出努力。

3.实施过程人性化

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时期,身体各器官各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完善,他们的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容易因各种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影响健康,所以晨锻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根据天气的变化调整锻炼的地点,例如:雨天就在“风雨操场”进行锻炼,同时体育器械也可以采用小巧轻便的种类。同时根据幼儿体质的强弱也可以进行有侧重地锻炼,例如,体弱儿就需要给予关注,适当减少运动量,避免幼儿的不舒适反应。例如,肥胖儿就需要加强锻炼的强度和力度……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采用不用的策略,既适合于幼儿生理特点,又可以提高幼儿身体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从而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发展,达到锻炼的目的。同时也是幼儿活动精神焕发,情绪愉快,也能培养勇敢坚强、反应灵敏等多种意志品质,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又一良好途径。

二、晨锻内容体现生态

1.体育器械体现生态

幼儿对新鲜事物都感到好奇,其探索欲望非常强。当有新鲜事物出现的时候,他们会不停的看、摸、动、问。生活中我们常发现孩子在环境生活中,会对一些随机的事物进行各种有趣的创新运动,并常在重复中乐此不彼。

2.晨锻音乐选自生活

晨间锻炼的韵律操部分,能够陶冶幼儿情操,愉悦幼儿心情,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幼儿运动兴趣,提高幼儿运动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那么在音乐的选择方面,我们发现生活中的音乐更加贴近幼儿的感受,令孩子更加容易接受,例如,“小小智慧树”的主题曲,能够很好地进行韵律活动,当我们播放音乐后,孩子们不但能够做相应的动作,还能够跟着轻声跟唱。

3.晨锻游戏来自民间

民间体育游戏:跳皮筋、捉迷藏、造房子、丢沙包、老鹰捉小鸡、骑竹马、丢手绢等这些充满童趣的游戏,这些都是积累生活经验创编而成的,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不能舍弃,在晨间锻炼中融入民间游戏,更好地体现了生态的教育理念,让游戏“回味本真”,不仅让幼儿学会了动手动脑,同时学会了分享、包容、合作及思考。民间体育游戏,这些游戏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游戏中所配有的儿歌一般都是当地的语言,像《摆摆龙船》:“摆摆龙船,糯米汤圆,摆来金,摆来银,摆来铜钱娶新娘”用的就是温州方言。“摆摆龙船”这一民间游戏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摆龙船)和温州方言的融合,具有相当鲜明的民族性、本土性。在“摆摆龙船”活动中,我们让幼儿真实体验、积极主动进行探索活动,在独自玩――两人玩――小组合作玩中学会沟通、宽容、合作、关爱,这对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使游戏中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三、晨锻形式体现生态

1.创设生态情境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许多体育游戏都需要一定的运动技巧,幼儿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精神运动学指出,“符合儿童发育特点的、全面的、人性化的运动教育方式”应作为一种新的运动教育,而趣味化、情景化的教学情节迎合了幼儿心理活动的需要。因此,我们根据各个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在晨间锻炼中大胆增添情景化情节,以增强活动的趣味性,提高幼儿学习兴趣。

2.创编生活故事

小班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匮乏,只对有兴趣的东西感兴趣,而生活故事正以其娱乐性、形象生动性深深地吸引了孩子,因此,在体锻中,有意识地创编生活故事,既锻炼了孩子的运动技能,又培养了孩子遵守规则的能力,与生态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例如,为了让孩子练习双脚并拢轻轻跳的技能,老师创编了“小兔与狼的故事”。小兔蹦蹦跳跳去田里吃青菜、萝卜大灰狼来了,小兔蹲在地里一动也不动,大灰狼捉不到小兔,就走了。孩子们高兴的跳起来,欢呼胜利。

四、晨锻策略体现生态

1.混龄自由活动

从实践中证明:混龄幼儿活动满足了幼儿与不同年龄同伴交往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运动能力,更养成了幼儿的责任心与爱心。

2.器械自主选择

教师在幼儿户外活动器材选择中的作用。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她指出:“任何教育活动,如果对幼儿教育有效,那么就必须帮助儿童在独立的道路上前进。”“谁若不能独立,谁就谈不上自由。因此,必须引导幼儿个体自由的最初的积极表现,使幼儿可能通过这种活动走向独立。”

原生态篇2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 原生态唱法 传承 保护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2-0041-02

上世纪末,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在相关部门和电视媒体及其他技术媒体的大力推动下,“原生态”民歌凭借其本身的艺术魅力和风韵逐渐地回归到广大民众的审美视野,并且把原生态民歌推向高潮进而掀起一股“原生态”民歌热。尤其是2002年以来的三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的举行,加上中央电视台连续举办的两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都设有原生态唱法的比赛,对“原生态”民歌的争论更是达到了一种“白热化”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本文将会围绕这个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原生态”民歌的界定

对于究竟何谓“原生态”民歌和“原生态”唱法这两个问题,无论是在音乐界还是在学术界的看法都不是很一致,在其他一些媒体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很多学者就笼统的认为原生态民歌就是民歌。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是不明确的,应该将它进行整体性和局部性的历史对照,只有这样或许才能做出一个客观的界定。

(一)从“原生态”到“原生态”民歌

首先,“原生态”这个词是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领域的术语。原生态本是“原生物”和“生态”两个名词的复合品。“‘原生物’指‘假想的地球上最早的生物类型’。‘生态’则指生物在与之相适应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活习性及生理特征”。我们若将“原生物”和“生态”的复合品放置于“民歌”的前面,如此以来所得新生物就有了一种新的含义。为什么呢?因为“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也正是由于对生存环境这种依赖的差异性,原生态民歌在音乐形式、演唱形式等诸方面才出现了差异,有了不同的特色,给人们的是一种风格各异的新感受。

另外,“原生态”民歌所依赖的是一种很自然但不是原始的生态环境,至少现在不能说是原始的,与人类开发和改造形成的高度人工化的大城市的环境相对。不同的生态环境下所形成的文化也是不同的,当然了,基于不同的形成背景每种文化的发展方式及其速度和程度也都是各不相同的。原生态民歌也是如此,历史在演进,社会在发展也需要发展,“原生态”民歌并不是一种定格于某一历史时期一成不变的“古艺术”,是可以吐故纳新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原生态”民歌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依附于相应的生产力水平、生活方式和其他的民风民俗,由民间劳动者创作并演唱的当地的民间歌曲,且要体现其民族的属性和民族的心理特征,具有纯粹民间特色的歌曲艺术。

(二)“原生态”唱法

在第十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曾出现过评委给苗族的民间歌手打分悬殊很大的问题。这之间也有好多观众致电询问过给分过低的老师给低分的原因,老师回答说该选手的唱法不科学也不够规范,演唱难以持久。为此在音乐界也出现了关于“原生态”唱法的争论。

任何艺术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声乐作为一种高实践而且超理论的艺术,它主要是靠自己的实践和亲身体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田青研究员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位置靠太靠前了,往后一点”,往后是多少?1.5厘米?1.3厘米?是一种体验,根本不能用科学这个东西去解释。哲学家马克思也说过类似的话,要想让一门科学成为真正的科学,必须用数学公式将其表达出来。用科学来给给艺术进行评定,必定会对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弊端,进而抹杀艺术向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思想基础。所以要正确认识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两者都是人类认识和感知世界的方式,是相互影响的,但两者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不可替代的方式。

我们国家拥有“野民歌”的地区不下百余处,高亢低转,悠闲漫漫,各有风骨,确实无法用分数的高低来衡量。但并不代表“原生态”民歌不存在方法的问题,从很多比赛或媒体上可以得知许多优秀的原生态歌手在演唱中都具有很高的演唱技巧。特别是第十三届青年歌手大赛中,涌现了一批水平很高的原生态歌手。评委孟新洋在评点湖北省两支原生态组合时,大赞“土苗”与“撒尔嗬”的高音给从事音乐教育的人士上了很好的一课,“男声女声的高音非要借鉴西洋音乐的唱法吗?必须要关闭(声带的闭合)才能唱出高音吗?我们也可以用民间技巧,很好地解决高音问题!由此可见“原生态”民歌的演唱还是有一定方法的。

所以,我们要客观地去认识“原生态”唱法这种提法,笔者认为,原生态可以是一种唱法,但也可以归作一种演唱风格。在许多多多的原生态比赛中,参赛的歌手有很多都是来自艺术院校的大学生,也有国家或地方剧团的专业演员,这些参赛者没有任何一个人或一组的演唱者不是经过培训加工的,把它们再称之为“原本态”唱法确实有些太勉强。由此,我认为应该对比赛评价标准进行改制,因为各民族的生存环境不同,相应民歌的产生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相同,唱歌是情感的艺术,而不是唱方法。正如田青评委在第十三届歌手大赛中所说,这次大赛,我们的评判标准是“原汁原味”。

二、“原生态”民歌的文化价值

“原生态”民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的源泉。在人

类历史的长河里,民间艺术始终作为创作者不竭的素材之源,甚至可以说始终是专业艺术的母亲。

“原生态”民歌不仅存在于某一民族,而是存在于各个民族的各个历史时期,是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对整个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生动画卷的描绘。它不仅是人民生活的亲密伙伴,也是人民生活的有力助手,不管是在生产劳动中还是在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始终是人民手中的有力武器。

“原生态”民歌都是直接产生于民间的并且长期在田野乡间流传不衰,传唱于船工、渔夫、赶脚人、农夫和广大的农村妇女之间,歌词虽是由民众口头创作,但能称的上是对人民生活的逼真描绘,其语言生动传神,并不是将简单的生活语言加以拼凑和组合,而是讲究韵律和比兴等手法的。特别是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歌词更加精炼,曲调更加完美成为较高艺术价值的精品。笔者认为,其他音乐的繁衍与发展都应站在民间音乐的肩膀上作一种迸发,原生态民歌是一颗种子。

除此之外,还要说明的一点的是民间歌曲是民族音乐和其他类音乐的基础,可以说是从民间音乐的肩膀上开始的,从多种音乐种类的具体分析中,可以得到证明。所以,无论是拥有这些“财富”的当地居民这些“局内人”,还是欣赏这些“财富”的“局外人”,都能从中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源,得到一定的艺术满足。

三、“原生态”民歌的传承

众所周知,“任何文化,都必须经传播,才能传之于人,行之于世,承之于后人”。10音乐作为精神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传播这个过程一直都伴随其衍生和发展。“音乐传播,是音乐现象得以存在,音乐作品得以实现其功能的人的一种社会行为。这种社会行为最简单的表现是一个人将音乐作品以特定的形式传递给另一个人或一群人。”[4]

当前原生态民歌的传播方式主要由自然传播和技术媒体传播,尽管技术媒体传播出现在自然传播之后,但技术媒体传播不会取代自然传播,因其在传播之中各有所长,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意义,在原生态民歌的传播过程中,要注意两者的结合,以更好的促进“原生态”民歌的传承。强调一句,在传承的过程中,应以不损害其特质为前提。

四、“原生态”民歌的保护

在当今这个现代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到处都被潮流时尚和商机覆盖的时代,原本附着淳朴自然的“原生态”民歌与我们的距离已越来越远,所以新时代的人们就更难有机会领略纯正而朴实的民歌的韵味,更无法真正地感受独具魅力的原生态民歌那充满质朴的文化内涵了。作为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民歌失传快而且保护困难,因而对其进行“120式”抢救和保护迫在眉睫。

当下,申请“非遗”已经“风靡”全球,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将“原生态”民歌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把“主位保护”(文化主体)与“客位保护”(政府、社会等)相结合的方式是原生态最有效的保护途径。

渊源于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的原生态民歌,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是我们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能从根本上唤起人们心中对民间音乐的热爱,对于传播和发扬民族民间音乐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促进民族团结统一的坚实基础,保护好运用好这种内在的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乔建中.“原生态民歌”琐议.人民音乐.2006(1).

[2]夏征农.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5).

[3]徐天祥.中国民歌何处去?――第二届南北民歌擂台赛学术研讨会综述.音乐研究.2005(2).

原生态篇3

从余秋雨一行抵达黎平机场那一刻开始,至7月23日离开凯里止,整个行程中余秋雨始终保持着兴奋和惊叹状态。据他的助手说,这样的情况很少见。此行应该算是余秋雨的“文化乐旅”。

原生态“文化乐旅”

7月17日下午,余秋雨到达锦屏。在隆重的“花脸龙”迎宾仪式中,余秋雨走进了此行的第一站――隆里古城。隆里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为明代重要军事城堡,是我国南方高原保存最好的古城之一。

“面对隆里古城,我有了研究的兴趣和冲动。”余秋雨说,“隆里古城为‘世界文化孤岛现象’提供了第四种模式的范本。”

城墙内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汉文化,墙外有苗侗原生态文化包围,两种文明在600多年的岁月里从对峙逐渐走向愉悦、交融。这里的徽派建筑因受了侗族彩绘的影响而呈现出艳丽的色彩,这里的“花脸龙”则将中原的傩和当地的傩进行完美组合。

所以余秋雨说:作为独特的汉文化孤岛,隆里古城是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

次日,黎平肇兴侗寨。余秋雨在有如天籁的侗族大歌中感悟:对于原生态,最重要的应该是以什么方式来组成社会、用什么方法来消解自己的精神,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更密切,这三点组合在一起才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原生态,而肇兴侗寨无异于给社会提供了一个标本。

在这个村寨里,苗侗歌曲是一个完整的传代系统,很多纷争都在歌声里消融,人们对自然非常平和谦恭,侗族语言文化里从来没有“锁”的概念,这样的现象实质是公民社会的表现。

余秋雨认为肇兴是一个非常独立的生态,人们在这里是“诗意的居住”。这里唱侗歌,有“饭养身,歌养心”之说,许多纠纷和做人的道理都用歌声来解决。这说明了艺术的最高境界,这本是艺术家的一种期盼,其实肇兴早已体现出来。

7月19日,余秋雨走进“中国最后一个部落”――从江岜沙。

在岜沙,树象征一个人的全部生命。小孩出生时就会种下一棵树,这棵树将陪伴他的一生,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在生命结束之后,他们将与这棵树同眠,而后子孙后代又种上新的树。

“这样的葬礼有着宏观的诗意,比现在我们知道的各种生命开始和结束方式更精彩。我想以后中外的游客将会以非常仰望的态度面对这种生命价值,他们没有出现哲学家,他们这种生存方式就是哲学。”余秋雨感慨万千。

在“萨玛的故乡”――榕江三宝侗寨,余秋雨祭拜了萨玛祠和参观了古榕群,余秋雨对萨玛这位侗族具有创世意义的祖先十分尊重,他庄重地为萨玛祠点了香,烧了纸。他认为侗族人与萨玛心灵的对话,能够带来精神的释放,从而达到一种心理的平衡,而这种平衡正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在雷山西江千户苗寨,当余秋雨看到在海拔1850米的雷公坪遗留下来的一块碑石原物――碑上依稀存留酷似汉字却无人能解的神秘文字。他说:“在雷公坪发现的神秘文字,也许永远也找不到答案,永远找不到答案也不用难过。因为这给了我们很多猜测和想象的可能。”

余秋雨参观了镇远的古民居、古巷道等历史建筑群,随后泛舟(氵舞)阳河,靠岸后前往青龙洞古建筑群参观。他认为镇远旅游最高的价值是“水城”的价值,类似于威尼斯式的美丽水城。余秋雨希望镇远能够保护现在的好山、好水、好建筑以及百姓欢乐的日子,他认为这些是最吸引游人的东西。

在结束考察前,余秋雨提出了黔东南的原生态文化为现代生存哲学给出了极其宝贵的四大启示:

以敬畏来崇拜自然。岜沙人用树葬的来显示在自然面前的态度;还有黔东南的建筑都和整个山河连在一起,色彩这么低调,保持着对大自然的谦恭。

以美丽来回答苦难。这是肇兴侗寨、西江苗寨给人的强烈感觉。

以微笑来面对陌生。隆里的第四种文化孤岛模式、镇远的“诸神的狂欢”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以平静来选择传统。很多民族在选择传统时会有很多争论、麻烦,但在这里,选择传统时很和谐、平静。侗寨的“寨老文化”、村寨式的公民社会、苗寨的鼓藏头、侗寨的萨玛文化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文化大家”和“大家的文化”

参加本次“原生态的力量”论坛的专家除了余秋雨之外,还有段宝林、刘铁梁、邓敏文、苑利、刘亚虎、杨绍榈等国内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他们对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价值、特点、抢救、保护、传承、开发、建设等方方面面的内容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本次活动对黔东南原生态文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建设和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合理开发提供了理论借鉴和依据,同时百余家媒体全面跟踪报道,全面展示了黔东南的原生态文化魅力,这对黔东南乃至全省的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和开发都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但原生态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它是千百年来人们的世代传承、融汇和选择建立起来的。特殊的民族精神和地域土壤赋予了原生态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文化大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原生态文化进行概括和总结,但他本身并不能改变原生态文化的特质和精神。文化大家的论坛是有时间期限的,而原生态文化是需要永恒的传承和延续的。

正如余秋雨所说“文化的最高形态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真正的文化不是用来膜拜和瞻仰的,原生态也不是陈列架上的标本,原生态文化的真正回归是对其的尊重、认同和体验。所以我们对原生态文化的态度也不应仅停留于专家影响和指导层面,而是要强化原生态文化的根本意识,让原生态文化回归到他存在和发展的土壤。

“在宣传上,我们不要陷入某一个点上,不要把大文化说小了。比如:不需要说什么名人来过这里,什么电视剧电影在这里拍摄的,这就本末倒置了。因为是这里本身的价值才吸引他们来的。”余秋雨说。

传承和开发

原生态文化的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本次论坛的对话嘉宾之一,全国著名的城市品牌形象专家喻帆说:“原生态不是固守着贫困等待人们去参观,原生态是一种财富,它在经济社会也必然要转化出它的经济价值。”

由于历史及地域等原因,黔东南州长期以来处于相对落后和封闭的状态,原生民族人文生态系统也正赖以得到比较完整地保存。所以我们有幸避开了粗放型、接近野蛮的开发时代,我们有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因此面对原生态文化的开发,我们大可不必恐慌。

“旅游业的开发对原生态肯定会有点破坏,但加强管理就好了。原生态不是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为什么讲的不是原生,而是原生态,核心就是状态。不能按照考古学的要求来要求原生态,只要他们和自然的关系基本在延续,他们的生活方式在基本延续,他们的思维方式基本在延续,这些保存下来就基本上是原生态了,所以我们在这方面不要用过多的严格的学术要求,去要求我们好不容易打造起来的原生态。”余秋雨说。

近一二十年来,由于市场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加上生活的挤压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同化”等原因,黔东南州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已遭受或正在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原生态民族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对接中,未能进行价值转换与提升,以致丧失了生存的空间。

“如果我们不发展旅游,不获得自我认定的过程,不获得发展所需要的经费,原生态资源可能很快就没了。好多学者是单向思维,他以为保存在那里,到处都是博物馆。其实,如果不开发,灭亡得更快,只有让目光聚集,让很多人关注,原生态才能保存好。”余秋雨对黔东南采取的“100”保护工作表示肯定,譬如要保护好100个村寨,100个民间艺术家,100种民间工艺,100个建筑工艺……

原生态,

助推贵州后发优势的力量

目前,原生态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文化和经济热点。中央电视台在歌手大赛、舞蹈大赛中加入了原生态类别,全国各省市也在纷纷挖掘“原生态”元素。

“欠发达、欠开发”是贵州省的基本省情,是贵州发展无法回避的起跳点。但贵州经济社会的“欠发达”状态是同丰富资源的“欠开发”状态密切关联的。历史形成的相对封闭,固然导致了贵州与其他区域经济文化交往的低频度和低效度,但却留下了优势的原生态文化资源。

越来越多的贵州人正意识到,在“文化兴省”的战略引导下,找到贵州这个“两欠”省份的文化自尊和自信,原生态文化就是贵州最好的生产力之一,必须在不改变其精神内涵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寻求原生态文化与外界对话的语言,让更多人了解、接受和认同,为原生态提供良好的生存土壤和发展空间,充分展现贵州的后发优势。

“多彩贵州”系列活动和“多彩贵州风”大型歌舞诗取得的成功,促进了贵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增长,塑造了贵州的新形象,改变外界对贵州的片面认识,为原生态的力量对贵州发展的推动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原生态篇4

杨丽萍

【人物简介】云南洱源白族人,著名舞蹈艺术家,被誉为中国五美人之一,以“孔雀舞”闻名,其舞蹈风格大多源于自然和真实的生活,并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将民族歌舞等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表达出来,被誉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其代表作有:《雀之灵》、《云南映象》、《云南的响声》等。

10月27日晚,四川锦城艺术宫第三次上演了由杨丽萍领衔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53岁的舞蹈家杨丽萍刚刚宣布即将息舞,公演几千场的原生态民族歌舞集《云南映象》将不再会有杨丽萍的身影。杨丽萍已经是《云南映象》DNA的组成部分,然而她说,没有她的表演,更多真正属于原生态的舞者会更加成熟,他们才是“原生态”舞台上真正的主人,正统的基因。

早在2003年8月,《云南映象》在昆明首演,率先提出“原生态歌舞”的概念。第二年8月,山西左权举办“全国民歌南北擂台赛”首次引入“原生态”一词,之后,文化部开始使用这个概念,制定和实施抢救式文化挖掘计划。在随后的2006年,央视青歌大赛开始增设原生态组,大规模民族歌舞艺术的挖掘与保护开始热烈起来。《云南映象》开始被更多领域的人们所认可,但各种旅游文化演出的产品开始效仿,然而作为原汁民族舞蹈艺术表演的传播使者,杨丽萍团队在竭尽全力地让民族原味民族舞蹈形体融入到作品中,真正带给观众的,更多是深层次感悟,并非只停留在视觉和听觉上最浅层的体验,心灵感悟是整个项目的核心要义。

“原生态”在后工业化的社会语境指未被艺术加工的民间质朴艺术表现形式,其另一种内在的含义是未遭现代商业开发和改变的原始住民文化。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曾对原生态文化困局有过评论。他认为,自然、历史、地域和少数名族文化为更多原生态艺术提供丰富的土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歌舞极易失传,应该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然而这种挖掘还必须依赖市场和商业的支撑,但商业开发是否能够保留歌舞本质的精髓,正是杨丽萍这样的舞蹈家所注重和追求的。

杨丽萍所看中的原生态舞蹈,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保护的,就是因为这是纯粹自然的舞蹈。那些演员,以前就是农民,都是从自然里学跳舞。“他们的舞蹈是有灵魂的,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在《云南映象》之后推出的《云南的响声》和《藏谜》,被杨丽萍称作“衍生态”,在原生态基础上加以想象,把古老失传的原生态文化演绎出来,“比如让演员模仿大雾里走出来的牛的动作,创作‘牛铃舞’,但是,‘有生命的舞蹈’这个本质没有变。”这足以说明“原生态”舞蹈的地位与作用如此重要,更多“衍生态”创作的源泉正是来自那些即将消逝的劳动人民生活中最原始的艺术表现形式。

演员虾嘎在加入《云南映象》之前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放牛娃,演出中呐喊的场景随着演出次数的频繁使表演更加模式化,那种在村子里把牛弄丢的急切味道慢慢失去,这也是杨丽萍最为担心的。许多演员会因为更多现代元素的影响与侵染,让原生态的元素慢慢变味儿。杨丽萍在接受《四川日报》采访时讲述当年她发现演员虾嘎,“那个时候是爬过蜿蜒的树根才找到他,而现在,柏油路已经修到了他家门口,房子也变成了瓷砖房,很多乐器当地人也不再吹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大家喜欢我的舞蹈,有自己的审美标准。我也非常乐意把这种来自民族的、民间的艺术发扬光大,至少在我活着的时候,可以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住。”面对日渐变化甚至消亡的原生态舞蹈,杨丽萍倾注更多的是自己作为舞蹈艺术家的责任,“原生态舞蹈,更多是民族的,自然的。”上世纪初,随着更多被封存于边陲群山的村落的原生态歌舞被发现和挖掘,引发了更多新鲜感,各种映像接踵而至。杨丽萍与她的《云南映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杨丽萍认为,原生态舞蹈不是几个月的准备就能搬上舞台的,她是长久沉淀的一项工程。正像更多其他形式的文艺作品一样,“原生态”舞蹈是一种对生命、对自然最淳朴的热爱,用劳动语言和情感在舞台上用舞蹈的形式呈献给观众。这里更多承载了舞者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对信仰的忠诚,对自己民族的深厚感情……

贴近自然是原生态舞蹈最为显著的特点,为了让创作更能表现出跳舞本质特点的形体动作,杨丽萍的灵感采集甚至要观察得细致入微。“我可以跟一只蚂蚁学习,学它们如何攻击敌人,如何抬起一片树叶;我会模仿一株向日葵,如何随着太阳旋转;天空的星星和云,都可以让我找到灵感。所以在编舞中,就突破了学院式的编排,这些舞就像从大地里长出来的一样。”杨丽萍曾经评价,《云南映象》的舞蹈动作,只要学过舞蹈的人都应该能完成整个表演。但那种神韵和灵性,一般人没有经过长时间实地考察和积累是达不到的。杨丽萍将舞蹈视为一种语言,乐此不疲地去琢磨和研究,用去抓住一种舞语。

提及未来的计划,她准备将新舞《孔雀》作为自己舞蹈生涯的收尾。成名于在央视播出的舞蹈《雀之灵》,舞台表演的终结也选择了孔雀作为主题。比起《云南映象》,《孔雀》是经过更多艺术加工的“衍生态”舞蹈作品,添加了杨丽萍多年来在舞蹈事业中的最新的诠释与解读。“怎样去表现孔雀的飞翔、溪水的流动、植物的生长等等都有了极为特殊的表现手法。”不光是杨丽萍本人,她的团队所有演员都在参与舞蹈动作的创作,她希望通过孔雀各种的动作,来表现爱恨、诱惑、伤害、彷徨。

原生态篇5

[关键词]少数民族题材;新世纪;原生态;全球化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无疑是新中国电影史上一个极为独特的存在。它以异质多元的少数民族为表现对象,既是展现民族国家内部多元文化的重要纽带,也是社会主义中国构建政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题材本身的特殊性和电影作为文化产品的传播性,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不可避免地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道绚丽多姿而又意味深长的景观。

跨入新世纪,中国完全置身于全球化的浪潮中。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对电影业则意味着中国将允许以后每年以分账的形式进口20部外国电影用于电影院放映,同时允许在外资比例不超过49%的前提下,外国服务提供者建设或改造电影院。为了适应全球化的产业体制,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配套改革。2002年6月1日起,电影发行放映院线制建立,到年底,全国院线达到了35条。同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则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力推进影视产业化进程。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更加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与宣传,广电总局“走出去”工程开始实施①, 国产电影海外推广战略加强,影片对外交流和冲击国外市场有了更宽松的环境。这一切都意味着,中国电影业在强调主旋律的基调下,力图以更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电影产业化和“走出去”工程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进程。以“发挥本土资源优势,多出弘扬民族文化的文艺产品”为基调[1],云南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省内各大自治州利用各自丰富的影视资源成立影视公司,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引人注目的“云南现象”。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联合中国青年电影制片厂投拍《S玛的十七岁》获得成功之后,又成立影视集团推出了《花腰新娘》(2004)、《别姬印象》(2007)等一系列商业性和艺术性并重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在国内外获得了一定的反响。之后2008年楚雄彝族自治州也推出了彝族题材影片《绝代》(2008),同年由云南文山新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投资拍摄的壮族题材影片《阿峨之恋》更被作为文山州一项重点产业进行推广。少数民族地区电影的产业化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2005年在红河州州府蒙自举行的“中国电影百年・红河电影周”,各级领导和国内外大批电影界名人云集。天山厂的《美丽家园》(2004)和《吐鲁番情歌》(2005)在北京召开研讨会时,新疆自治区的主要领导班子几乎全部出席,同时出席的还有副部长李从军和国家广电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赵实。政府的重视和产业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另一条探索道路。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走向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主要聚焦于豪情万丈的“现代性叙事”,90年代满是身处现代化潮流中的彷徨和对全球化的呼唤,那么,进入新世纪的中国,则开始冷静反思现代性,并重新打量全球化。

进入新世纪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继续平缓发展。2000―2008年间,共拍摄上映约58部少数民族题材影片,2005年形成高潮,少数民族题材影片达到14部之多,是改革开放后继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第二高峰。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新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主旋律影片仍占较大比例,清晰的主旋律倾向的影片约为22部。这其中,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有所减少,仅有《遥远的毡房》(2001)、《嘎达梅林》(2002)、《石月亮》(2003)、《狼袭草原》(2004)、《月圆凉州》(2005)5部,其中前三部都投入了较大成本。低成本运作的少数民族题材革命历史片大为减少,很明显,粗糙的影像和陈旧的故事情节已经很难吸引有越来越多选择的观众了。

其他的主旋律影片也不再集中于改革致富、树立典型人物等内容上,而是从各方面切入社会主义中国的各种现实问题,基调仍然是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主义大家庭强大的凝聚力。《马背上的法庭》(2006)对准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法制观念,展现的则是少数民族地区执法人员的艰难与无奈;《香巴拉信使》(2007)突出了少数民族地区邮递员几十年如一日的奔波;《买买提的2008》(2008)展现的是各族人民同心同德举办奥运的精神;《极地营救》(2002)和《风雪狼道》(2007)则以灾难片为框架,突出了在大灾大难中国家施救的有力以及在灾难中涌现出来的奉献精神;《山乡书记》(2005)讲述的是偏远的土家聚居区干部深入群众解决问题的故事,这些影片都强调了爱国主义的主旋律,也力图在故事中达成少数民族特质与人性化的统一。其中《马背上的法庭》和《香巴拉信使》以其较好的艺术性获得了一系列荣誉。

新世纪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中对外国人形象的塑造又有了新的变化。尽管仍有《怒江魂》《遥远的毡房》中英国商人、日军等作为惯常的敌对者、侵入者形象,但在《别姬印象》(2007)、《大东巴的女儿》(2005)中,外国人的形象又得到了新的突破。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还主要通过收养孩子和迎娶日本女子表达少数民族(中华民族)面对他者的博大心胸的话,那么,新世纪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外国人开始深入少数民族的心灵,并通过他们的视角,赋予了少数民族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别姬印象》通过两代外国传教士在云南彝族地区的见闻,肯定了“每种文化都有其存在价值”,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影片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重新观照文化的角度,即把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带向世界,几十年后把世界的反映又带回云南,这是以前少数民族电影所没能完成的,是影片的独特之处和闪光点。”[2] 《大东巴的女儿》中,外国青年杰西则向聋哑女孩和西展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并唤醒了她挑战生活的勇气。外国人形象的改变和全球化的逐步深入有很大的关系。

突出草原人民博大心胸的主题始终在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中不断闪烁。《天上草原》(2002)、《赛音玛吉克的儿子》(2004)、《至爱》(2005)等影片在跨入新世纪之后再次展现了这一主题。《天上草原》和《至爱》都涉及收养孩子这一来自于真实生活的历史记忆。《至爱》中,维族老人收养了在地震中成为孤儿的小艾利,而《天上草原》中,汉族男孩虎子在草原疗治了心灵的伤痛。《赛音玛吉克的儿子》中,老人赛音玛吉克早就知道儿子的死讯,却用博大的心胸了包容了这一巨大伤痛。丰富的情感和深入内心世界是这几部影片的突出特色,草原文化的精神特质始终是影片表现的重点。

进入新世纪,一些新的问题凸显出来,由草原沙化带来的环保问题在《珠拉的故事》(2000)、《嘎达梅林》(2002)、《索蜜娅的抉择》(2003)这几部影片中得到了反映。尽管在《珠拉的故事》和《嘎达梅林》中,草原沙化和故事情节都有点脱节,环保更像是为了宣传而贴上去的时髦主题。《索蜜娅的选择》中,城市姑娘索蜜娅遵照父亲的遗嘱去寻找世界上最美的草原,可当索蜜娅终于面对它的时候,才知道因为人类盲目地开发,那块草原已经变成了荒芜的沙漠。这其中,就有她父亲的过失,她父亲为此才郁郁而终的。影片的最后,索蜜娅决定留下来投身草原的生态恢复和建设。如果说《索蜜娅的选择》中,草原沙化还只是作为影片背景,14岁的蒙族男孩希日莫对索蜜娅的依恋甚至给影片增添了不少温情的话,那么,《可可西里》(2004)则直接向观众呈现了藏羚羊大量被偷盗者猎杀的现实情境。以日泰为首的巡山队在恶劣的环境中唱响了一曲打击偷盗、守护家园的悲壮之歌。80年代反复被汉族导演讴歌的世外桃源逐渐出真实而又残酷的一面。

相对于90年代来说,进入新世纪的少数民族题材艺术片的比重大大增加,主要有《天上草原》(2002)、《S玛的十七岁》(2002)、《可可西里》(2004)、《美丽家园》(2004)、《季风中的马》(2004)、《大东巴的女儿》(2005)、《吐鲁番情歌》(2005)、《静静的嘛尼石》(2005)、《图雅的婚事》(2007)、《阿娜依》(2007)、《尔玛的婚礼》(2008)、《长调》(2008)、《鸟巢》(2008)、《滚拉拉的枪》(2008)等十余部。艺术片的增加一方面得益于民营资本的进入,另一方面也在于国际电影市场对于优质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的需求。上述大部分影片都在国外引起了一定反响,《美丽家园》甚至在哈萨克斯坦引起轰动。

[PN(《个》-!+254mm。1567mmP10]

0[KG-14mm][PN)]

二、以原生态的名义:对本真状态的追寻

进入新世纪,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原生态”以其对原初面貌的强调而风靡音乐、歌舞、电影等各领域,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原生态的名义注目于少数民族尚未或较少受现代文明影响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从丑丑的《阿娜依》、胡庶独立制片的《开水要烫姑娘要胖》,到宁敬武的岜沙系列《鸟巢》《滚拉拉的枪》,进入新世纪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大多被冠以“原生态”的名义,“原生态”已经成为一个触目可见的宣传语。[3]

“原生态”意味着原初、本真、独特,“指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4]。 吴仕民指出“原生态”具有“生存于民间,主体为普通民众;主要反映特定地域、特定民族的历史、生产和生活,质朴而少加工”等特点。[5] 具体到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来说,则表现为本色演出、民俗(语言)的原汁原味以及叙事的日常化。

以原生态名义进行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大部分采用本族非职业演员本色演出,强调对少数民族生活方式本真状态的再现,宁敬武的两部电影《鸟巢》和《滚拉拉的枪》都是以贵州岜沙最后的持枪部落为题材,这个被称为“至今头盘发髻、披刀带枪”的苗族部落藏于深山之中,有着明显的原生态环境。胡庶的《开水要烫姑娘要胖》则讲述了贵州月亮山区深处苗寨中一个小女孩千方百计要参加苗舞比赛的故事。片名《开水要烫姑娘要胖》就对准了苗族传统的崇尚壮实姑娘的价值观念,故事的发展又体现出苗族性格有的某种执拗和坚持。这些影片全部实地取景,本族非职业演员本色演出,本族语对白,呈现出某种原初的真实。这种直面原初面貌的追求,使影片因此带有了某种人类学记录的色彩。韩万峰拍摄《青槟榔之味》和《尔玛的婚礼》时就坦言影片的重点在于记录这些可能不久就会消失的生活状态和族群语言。[6] 其他的一些影片如《可可西里》《长调》《静静的嘛呢石》《花腰新娘》等都加入了原生态的因素。《可可西里》呈现给观众实地拍摄出的可可西里荒原原初的面貌,《静静的嘛呢石》中安多藏民自然流淌的本真生活、《花腰新娘》中原生态的“海菜腔”都展露出对族群文化本真独特一面的追求。如果说田壮壮当年的探索电影只是藏族各地民俗的一次象征性展览,那么,以原生态名义进行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则具有更多记录性的人类学色彩。

对原生态的追求往往出自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文化危机。全球一体的可能性引发了人类对多元差异的强烈需求,这种需求以其温和的文化性平衡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场域内的各种权力关系,从而成为当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主要发展方向。以原生态名义拍摄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往往并不刻意设置情节的曲折和神奇,反而因为强调本真的情境而表现出某种叙事的日常化色彩,少数民族原初的生活方式成为影像叙事的重点。对“原生态”的追求在客观上体现出对深层族群文化挖掘的同时,也往往导致对当下现实情境的忽略。在“原生态”的名义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影像展览和商业性的旅游开发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明确的视觉消费。创作者们则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寻找最具原生态面貌的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上,胡庶坦言为了拍一部关于苗族人民原汁原味生活细节的故事,找了半年,才在贵州偏远的月亮山里找到至今还时兴抢婚的苗寨。[7] 竭力重现逐渐远离现实生活的原生态面貌,确实也迎合了当下观众的近乎怀旧的消费要求,但问题是,原生态面貌毕竟不是一种生活的常态,将原生态置于叙事电影的中心,往往更拉开了电影与现实的距离,电影抵达现实的力量在原生态的文化展演面前悄然淡化。

三、艰难的市场化进程

进入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逐步复兴,但票房却仍不容乐观。大部分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很难进入普通大众的视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表现出一种越来越精英化的色彩。事实上,随着电影行业的改革,尤其是院线制的推行,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发行境况更加窘迫。很多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往往是首映之后就草草收场,难以进入院线。关于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发行窘况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石月亮》至今未能进入市场,[8] 《S玛的十七岁》叫好而未能叫座,《花腰新娘》虽获得‘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在偌大的北京电影市场却只有区区儿千块钱票房……”[9]即便是国内国外载誉颇多的《静静的嘛呢石》,也只是在北京、上海等少部分院线上映,甚至爆出票房五万的新闻,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图雅的婚事》票房进账也不到百万;[10]而之前花大力气进行宣传攻势的《怒江魂》同样票房不佳(为了吸引观众,《怒江魂》在前期宣传中甚至曾以《红河谷2》《活寡》等让人浮想联翩的片名示人)。其他艺术特色很突出的影片如《季风中的马》《S玛的十七岁》《大东巴的女儿》等则基本没有大规模进入院线。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在围绕《吐鲁番情歌》《美丽家园》展开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讨会上指出,“这几年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创作,在电影市场的严峻形势面前并不尽如人意,往往是投资少,获奖多,影响力小。成本低使此类电影根本没钱进行高品质的制作与后期宣传,许多发行公司和院线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票房有顾虑,不愿过多介入此类影片的发行工作。观众即使想看也很难看见。”[11]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行状态和目前国内国产片的生存境况有着重要关系。目前大部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主要是中小成本投资,而在好莱坞大片甚或国产大片的压力下,中小成本投资的国产电影只能通过出售海外版权、国内的电视播出权、音像制品版权及推广赞助、基金资助、国家补贴等途径收回投资已成为一个基本事实。中央六台(电影频道)是电影在国内的电视播出权的主要购买单位,但客观说起来,电影频道的大部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很少在黄金时间播映。因为国际市场对多元文化尤其是小众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瞄准各大电影节的参赛和展映,对于国内的普通观众来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难觅踪迹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现象。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获得众多关注的同时却依然处在艰难的市场化进程中。

注释:

① 国家广电总局于2001年12月24日颁发了《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所谓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就是以广播影视为媒介和载体,通过各种途径,把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打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1] 宣宇才.“云南现象”解析――看云南如何抓文化产业[N].人民日报,2005-10-09.

[2] 裴旖旎.民营力量重力打造少数民族题材电影[N].中国电影报,2007-07-12.

[3] 近年来民族题材原生态电影一览[J].中国民族,2008(03).

[4] 梁黎.民族题材的原生态电影――全球化时代下的另一种人类学纪录[J].中国民族,2008(03).

[5] 吴仕民.原生态文化摭谈――兼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1).

[6] 韩万峰,邹华芬,刘敬.记录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韩万峰访谈[J].电影新作,2009(02).

[7] 吴志国.羞涩的力量:那最美最含蓄的――访我国第一部原生态少数民族电影导演胡庶[J].中国民族,2005(12).

[8] 张艺.上海10月票房惨淡《石月亮》一天仅入账30元[N].新民晚报,2006-11-09.

[9] 高军.公主 怨妇 浴火的凤凰[N].中国电影报,2005-10-31.

[10] 张文伯.《图雅的婚事》票房哪去了[N].新京报,2007-04-25.

[11] 张婷.《吐鲁番情歌》唱响京城[N].乌鲁木齐晚报,2006-03-14.

原生态篇6

辞别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车水马龙,歌舞升平的繁华,扑面而来的是静火暗光,烟袅云洁,舟少人稀,安谧深静。白天,日光轻轻地泻在桂影斑驳的墙上,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湖面铺上的一层碎银在梦中变为纷繁的银饰,静谧的湖面润色着眼球,一抹微蓝轻微被风吹起,又沉入无垠的湖底。湖上的小船静静地、微微地摇着,水面上的波纹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来。入夜,更是寂静异常,柔白的月光投下清辉,笼罩在四周,夜风拂起衣袂,宛若仙境。湖底的水草彷如鬼魅,缠绕着无尽的思想。

如同深入内心触摸到灵魂,生命越贴近大地也便有了安切的存在。浅浅的低吟是月光下披风而散的柳叶,浅斟低酌是月光下姗姗而动的桂影,栈桥上的千年寒霜凝固了黎明,傍晚的落霞辉映天际的流水,演化为繁花的谢幕。婉转的曲调,环绕在身边。常青藤化为修长的手臂,寂然地拥抱了一切,细瘦的花蕊倾吐着丝丝柔情。半夜风起,像个孩子跑过了天涯,而原地驻留的风还安静地停在那里。世界凝固,时间停止,悠悠然的梦想散落成花瓣,随着湖水悠悠远行。花容尽损,落香弥漫,沉醉在梦中,却渴望不要醒来。

如果说记忆只是虚幻,那么梦境更是一场空白的葬礼。白色的海鸥静静地驰过海面,飞近又飞远。翅膀掠起灿烂的水花,再次没入水中。繁华落尽,留下的不只是苍白清凉,更有寂静幽香,萦绕在回忆的湖畔,日复一日地重奏着清远的笛声。

梦,洒落在湖上

被纯白的理想

放在口袋中

夜一样的凄凉

被无数次地遗忘

黄昏的花香

争过朝阳的光芒

站在希望的田埂上

梦一般徜徉

我拥抱着这原生态的歌谣

转瞬过了栈桥

黎明作为桥段

谢了繁华至上

我只爱,清幽独往

再美的烟花,总是短暂地、空洞地绚丽而又被遗忘。四季的流水,停留不下脚步,只会换来不停地遗忘。无论是怎样地相对静止,我们仍同随着地球,孤独地自转,演绎着一次次演出剧场。演过了,该散了,冷静地遗忘思想,徜徉在这梦里,谁都不愿醒来。光明与黑暗存在缝隙,只是原生态永远像与繁华继续着隔海相望。

列车静静地驶过原野,忧伤注满我的心上,精美不过书签,停留在暗香浮动的书页上。原生态的歌谣,总是在文艺的桥段上不停地响起,只是“啪嗒”一声,“PLAY”键弹起。

原生态篇7

作者:班妮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3年10月

第一次看到班妮写的关于国内投行生态文章是在网络上,大概许多出版人和我的观点一样,这是一个值得挖掘的题材。作者当时刚结束一段投行生涯,去香港攻读MBA学位,也是全球经济处于金融后危机的低谷时期。全球同此凉热,彼时全身而退,现在看来,仍是一个明智选择。

那是一个冰火交融的年代,班妮2006年加入国内券商公司,正式A股开始冲上史无前例的高度的起点时分。一个迅速崛起的倒V型,很快在2007年达到了巅峰。现在看来这可能会是从A股诞生起算,30年内指数最辉煌的时段。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次贷危机和A股的尖峰跌落,尽管2009年出现了反弹并苟延残喘到2010年,仍不免继续寻底,等待深化改革和转型后的新机会。而我个人认为,A股将伴随注册制改革和新三板扩容,估值中心继续下移,并面对金融开放带来的不得不与国际金融市场全面接轨,国内券商与国际投行同台竞争的必然结局。

从作者在国内券商的从业经历来看,从前台的项目承做,到的品质控制,再到后台的证券承销,除了项目承揽之外,已经是一个相当完整的职业训练。此前作者做过短暂的证券律师,A股停发后做过券商系PE。对于希望了解国内投行一级市场的读者来说,她的职业生涯体验确实很值得了解和借鉴,也许这就是《亲历投行》这本书受到市场如此热捧的一个主要原因。从这个角度看,这是一本年轻从业者的心灵鸡汤和职场指南。回想我当年也是在和她同样年纪跳入一家跨国制造企业担任部门经理,也是围绕着生产和质量控制做到了高管,阅读她的这段心路,觉得非常可信。我曾经反复跟刚出校门的人说过,对待工作的态度至关重要,即便你忙忙碌碌了3年,这段经历对于你的未来人生还是有莫大的现在无法体会到的巨大影响。当然,作者也多次强调了运气的重要性。是的运气很重要,但也要看自己有没有能力抓在手中。

作者写作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来自于阅读一本描写华尔街投行的书。这类书近几年确实出版了不少。我想从国际对比角度和个人体验谈谈投行生态。作为在香港投行从业6年的专业人员,国际投行和国内券商无论在市场环境还是监管制度以及从业方式上,都有较大区别。班妮所说的出差五星级酒店,走到哪里都前呼后拥的情况,在国际投行还是普遍存在的。虽然也只言片语听说过国内同行和中介做项目时的“悲惨”情境,但是没有作者描写的这般形象。曾有同事第一时间问我的是项目所在的城市有没有五星级酒店,其急迫感和焦虑顿时让我觉得吃住行至少是和工作同等重要的。但是在项目承揽和叙做的过程中的做法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最大的区别是IPO上市在境外早已成为了流水线式的“生产”,各种中介机构早已成为标准而成熟的子行业,在项目过程中,投行只是总协调人和与交易所、监管机构的联系窗口,主要承担保荐责任和成功销售股票的责任。而其他中介机构各司其职,整个过程井井有条,并没有国内同行那种责任不分、错综复杂、勾兑折冲等等原生态的脏累活。当然加班和繁重的文字工作仍是不可或缺的,一份上市相关文件在各中介机构反复修改数百次的情况也十分常见。每封电邮都有附件,不是带着电脑各色笔记和标准的草稿,就是先在纸上手改再扫描的PDF文档。这些电邮如不及时处理,就可能会被疏漏的细节拖累。显然这是一个非常费事和高度条理性的细致活,基本上都是由年轻的初级员工承担的。

A股即将进入注册制时代。那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正在缓慢改变,这也算是转型吧,必然是百倍痛苦难熬。看到作者描写“荣大”的一章,觉得距离拉近了不少,国内律所、会计师、审计师行业具备了基本规模,但是评估、内控、财经公关和印刷商等环节还未成形。相信荣大这样的企业正是在学习境外同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和进步的。而财经公关业则问题重重。投行、律所、审计师与企业联手造假的事件时有耳闻。

《亲历投行》中所说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在国际投行也普遍存在。以香港为例,很多学生硕士刚毕业就进入投行,即便有些年轻人在会计师事务所干过一两年和上市公司相关的审计工作,也必须从打杂跑堂开始做起。年资和持牌等级以及实践经历,都是需要时间积淀,也逐渐形成了很高的职业门槛。当然,流水线分工的业态确实很难培养出全才通才,而我认为未经历过企业锻炼的人,在投行发展早晚会遭遇透明天花板。投行包装企业上市,最少要能看懂企业,了解行业发展和趋势,这样不仅降低了项目看走眼的风险,而且更容易让客户信服,顺利承揽业务。很高兴的是,作者注意到了这一点。投行人士如果能够在工作中补足实业界这一课,将会大大加快成长步伐。真正能做好投行的专业人士,应该在宏观经济、政策研究、行业趋势、企业经营管理和战略等方面具有扎实基础,同时了解一定的法律、会计知识,具有国际化视野并熟练掌握并购、重组和估值方法。国内券商正在从过度侧重会计方面人才,逐渐向真正的投行要求转变。

A股上市必将转向以信息披露、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和投资风险自担的方向发展。香港就是最近的学习榜样。坦率地讲,即便内地和香港采用了共同的股市制度体系,A股还要走一段很长的路,才能达到较理想的市场标准。在那样的市场环境中,保荐已经退居次要地位,难度大大降低,上市成功只有最多40%归功于不出差错的保荐工作,至少有60%依赖于承销能力,特别是面向机构的股票销售。以后那种因为通道和寻租带来的随便哪只股票都不愁卖的情况将一去不复返。在成熟市场里,各个中介自行承担责任,各自尽职即可,而国内券商仍在依赖其实非常弱势的内核部门。在监管部门不断加大追责的情况下,也必将向业内国际通行做法靠拢。新的发行制度将在A股IPO开闸后接受一次新的洗礼了。市场化的股票发行,真正考验的是投行销售股票的能力,特别是机构销售能力。在香港,有很多顺利通过保荐聆讯的拟上市公司,败在了无法顺利卖出全部股票。而投行销售能力弱,也导致了发行价格偏低,引发客户不满。

读班妮的文章,文字间跳动着幽默的音节,但也不乏深入的思考和严谨的表达,这大概和她的法律背景有关。国内投行不缺少明白人,关键在于制度和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优化。《亲历投行》是内地投行过往的一个缩影,作者用投名状的方式做出了具有个性特色的注解。我相信,我的内地同行们正在告别原生态,与国际投行对标并接轨。也许会很艰难,遭遇很多磨难,但未来一定更好更光明。

书评人任职香港投行机构

《货币战争5——山雨欲来》

作者:宋鸿兵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3年12月

荐读理由:

2008年金融危机结束五年之后,对未来世界经济走势的观点仍然是众说纷纭。美国的量化宽松究竟有无效果?全球的货币超发到底是福是祸?金融市场是渐趋安全,还是越发危险?经济复苏是稳步向前,还是昙花一现?本书是国际金融学者宋鸿兵“货币战争”系列著作的最新一本,从黄金市场透视货币,从股票市场分析经济,从债券市场了解资本,从回购市场探索金融,从利率市场窥测危机,从房产市场洞察泡沫,从就业市场甄别复苏,告诉你如何在危机中寻找契机!

《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席卷中国市场10年的华与华战略营销创意方法》

作 者:华杉 华楠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年1月

荐读理由:

原生态篇8

一、生态校园的定义与内涵

1.生态校园

生态校园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及运行的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各物种布局、结构合理且环境质量优良,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且对环境友好的集学习、工作、生活、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人工、半人工生态系统。生态校园规划是全过程的规划,贯穿校园规划、建设、运营等各个阶段。生态校园规划能够提高校园运营效率,减少校园对外部物质能量的依赖。

2.生态校园规划的内涵

天津大学杜惟玮等人将生态校园规划的内涵归结为“生态、安全、科技、艺术、人文”五个方面。“生态”是生态校园最为显著的特征,生态校园虽由人为建设但仍保留有原始生态系统特定的特征,也是生态校园功能完整性的保障。“安全”是生态校园重要的功能之一,完整的校园生态系统在保障师生免于自然环境灾害的侵袭的同时保障师生的精神健康。“科技”是生态理念在校园规划中的补充,校园生态系统的产品是知识,校园生态系统中的科技元素是生态校园规划的亮点。一个好的校园生态系统往往是由充满“艺术”气息的校园建筑、景观节点等要素组成。“人文”主要体现在校园规划特殊的使用功能上,校园是体现先进文明展现师生精神风貌的地方,同时也是校园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

二、当前我国高校新校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新建校园占地面积过大,校园内部硬化面积夸张

由于高校建设能够拓宽周边土地升值空间,同时对周边经济发展也会带来积极地影响,高校新校区建设往往会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加之高校建设追求“大”“气派”的心理作用,新建高校校区面积一般较大。校内广场、建筑追求雄伟、宽大,校园场地一味平整硬化。最终导致校园土地原有功能遭到严重破坏,地表下渗面减少,校园原有生态系统破坏较为严重,甚至对周围一定范围内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校园建设过程中往往将规划范围内的原始生态景观全部铲除,校园生态景观系统一般是在校园基础建设完成后再经人工进行构建。大面积的“铲除重建”式的建设方式对原有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十分严重。

2.校园内部生态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相容性较低

由于现有校园建设过程中采取了“铲除重建”的建设方式,校园生态系统完全独立于周围生态系统。大面积的校园建设犹如在原有的生态网络中打了一个大的补丁,原有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流动被打断。校园外部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不能向校园内部流动,校园内部人工生态系统又需要源源不断地进行人工输入物质能量来维系正常运营。

3.校园内部生态系统各生态节点关联性不足

校园景观规划往往注重单个景观节点的营造,忽视各景观节点间的关联性。建成后各节点相互独立,景观视觉上难以形成完整的景观序列,生态上不能形成供物种迁徙、物质能量流动的生态廊道,各生态斑块相互独立功能单一难以发挥系统。难以体现“生态”“艺术”“科技”的生态校园的基本内涵。

三、生态校园规划方法

生态校园规划方法可分为校园生态景观性质定位、校园内部生态子系统构建、校园生态节点布局设计和建设技术创新三个步骤,分别从校园生态环境建设中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建设层次进行规划设计。

1.生态景观性质定位与生态价值平衡

(1)周围生态环境决定校园生态景观类型校园生态景观类型应充分考虑校园周边生态环境类型,建设后的校园在其周围生态系统中可视为一个引入斑块。生态学研究认为,引入斑块在无人为干预的情况下,生态系统具有向原始生态景观演变的特性。若校园生态系统不能与周围生态环境相适应,仅仅依靠持续的人为干预来维持,既消耗能量又易对生态基底产生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规划中充分考虑校园周边环境,打造能够适应周围原始生态系统的校园生态景观,将有利于生态校园低耗、高效运营。(2)校园建设前后基地生态价值变化最小化许多研究学者对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生态景观类型的生态价值进行估值研究,以一种量化的手段指导区域内生态规划和城市建设活动,这种方法更加直观、操作性更强。目前,不同区位不同地域条件下各生态景观类型的生态估值技术也日趋成熟。生态校园规划可借鉴此规划思想,通过生态价值估算的方法将校园内生态问题进行量化,根据校园基地原始生态价值总量来定位校园生态景观类型。生态估值技术增强了生态规划的可操作性同时也为生态规划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建设依据。为方便文章对生态价值的表述我们引入生态贡献量的概念。生态贡献量表示某一生态子系统在其更高一层生态系统中所贡献的生态价值的大小。相同环境条件下不同的生态景观类型单位面积的生态贡献量大小不同。校园建设减少了原有生态景观面积,基地内生态贡献量减少。新的生态校园规划方法要求建设前后基地内总的生态贡献量减量最小甚至实现生态贡献量增加。实现建设前后基地内总生态贡献量减量最小的建议性方法:①规划建设时结合校园景观环境设计,通过打造单位面积生态贡献量较高的生态景观类型来弥补因校园建筑占据原有生态景观面积而造成的生态贡献量的减少,尽量实现建设前后基地内生态贡献总量减量最小。②充分利用校园内可使用空间进行生态恢复建设。如教学楼的中庭空间、建筑物的屋顶空间等。③注意衔接外部生态系统,打通生态廊道,增强校园生态系统物质流、能量流速率。

2.构建校园内部生态子系统

校园内部生态子系统是相对于校园所在地块更高一层次的生态系统而言的。建设前基地属于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态要素的集合,要求建设后基地内形成了一个与原生态系统相衔接且从属于原生态的子系统。构建校园内部生态子系统的关键在于与外部生态网络的衔接以及校园内部生态网络系统的构建两个方面。与外部生态网络的衔接应最大限度保留基地内原有生态要素,内部生态网络结构主体尊重和保留原始生态结构,同时保障原有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流通通畅。构建校园内部生态网络坚持“点—线—面”分层建设的原则,具体到生态学上即“斑块-廊道-基底”。通过此方法将校园生态系统中的各生态要素有机的组合起来,形成高效的生态网络。校园生态网络通过主要生态廊道和周围城市生态系统衔接,将校园生态系统统一于城市生态系统中去,保留原始区域生态系统结构。

3.校园内部生态节点布局设计与建设技术创新

生态节点是校园生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栖息的主要场所,校园生态节点应满足物种丰富、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等基本要求。生态节点在校园景观系统规划中往往被处理为景观节点。对生态节点进行景观效果处理的过程中应根据生态节点的生态属性来确定人工干预的程度,对于生态效益非常高的节点类型应降低人为干预行的景观设计,节点处理实现景观效果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为弥补校园建设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校园规划中应充分利用基地中每一处有价值空间。生态节点布置结合建筑中庭空间设计,根据植物生长规律和生活习性营造生态效益较高的中庭庭院生态系统。同时结合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建设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生态屋顶、生态建筑表皮。

四、结语

新建大学校区具有“大”而“空”的特点,容易对原有生态系统产生较大影响。校园生态系统规划在校园规划中应受到足够重视,将校园生态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城市生态系统规划的高度确定校园景观生态结构。追求规划前后生态效益平衡。生态校园建设涉及从校园规划到运营过程的方方面面,生态建筑设计、生态交通规划、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都将是营造生态校园的重要手段。本文借鉴生态估值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并结合生态学原理,以一种生态价值量化的思想阐述生态校园规划的一种新思路,以期校园建设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笔者认为高效校园生态系统的维系最为重要的是长期有效的生态校园管理模式,但凡生态规划都是贯穿全生命周期的规划过程,随着生态因子的变化生态规划方案都需要做出适应性的调整。

上一篇:生态环保范文 下一篇:生态农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