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生态建筑;生态住宅;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最近几年许多业内人士着手研究对生态和可持续性发展更加有利的途径和诸多方法,如今,建筑设计的主流趋势以及设计概念都紧紧围绕着“生态建筑”而进行,因此,我国诸多城市大量涌现出环保生态型住宅小区,也受到了购房者的青睐。
掌握生态学的科学原理和使用方法,充分利用好自然条件和改造可再生资源,平衡好生存发展和自然环境,更好地维护生态建筑环境,结构与功能相结合,这将成为生态建筑的基本原则和未来发展趋势。生态住宅建筑具有多维、立体、环保的特点,特别是建筑设计一定要秉承经济实用、环境、科技含量高的原则,可以建筑在自然生态平衡的环境中。
既然是生态住宅就要适应生态环境,不能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建筑设计中要重点体现出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通风和采光等方面,使建筑周围的污染情况降到最低,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把科学、环保、生态的居住环境与自然平衡发展,和谐共存。
2 生态住宅小区的特点与功能
2.1 生态住宅小区的特点
生态住宅小区不仅要着重体现舒适度、健康状况外,还应该注意生态效益,为居住者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协调好彼此的关系,其中主要特点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1.1 提高绿化度
所谓的环境绿化不仅仅是种花种草那么简单,环境绿化是通过生态学的原理并且与建筑学、美学、生物工程学、地理学、水资源等学科合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对小区环境进行科学的规划,妥善处理生态与人居的平衡关系,充分利用好绿地建设。
2.1.2 节约土地资源
建筑单位要高度重视建筑材料的选择,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可以节约土地,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创造出无限的价值,把更多的生态环境留给后人,造福社会。
2.1.3 节约水资源
水资源不仅是普通住宅在建筑设计中所要考虑的内容,更是生态住宅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我国水资源还不是很丰富,俗话说“:水是生命的源泉”,关于雨水和水资源的收集以及再生利用,远远赶不上西方国家和发达国家。据相关专家预测,全球水危机会在 2025 年爆发,无论是人民还是建筑单位都要做到未雨绸缪,不要等到预测成真的那天后悔莫及。
2.1.4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建筑单位应该把生态理念引入到建筑住宅设计当中,因为不同的生态系统都有属于各自的结构特征和相应的方式方法,正常情况和状态下,生态循环系统和生态能源都应该具有稳定性。例如:充分利用太阳光和热能,在进行设计时采用具有节能功能的灯具,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这样不仅降低了工程成本,又能开发出更多的生态利益。
2.1.5 垃圾分类处理
虽然垃圾分类处理不是住宅建设的相关内容,但垃圾分类可以产生再生资源利用,也是绿色环保、物力管理的工作范畴。
2.2 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的作用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不仅可以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循环性、多样性,还可以调节当地居住环境的气候,而且把污染物降到最低,其中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2.2.1 保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主要内容含盖了生物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因此,设计生态住宅建筑既能保证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又能保证自然生态的连续性,减少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生物物种分散,改造现有的居住环境,同时为生态生物提供最佳生存和繁殖环境。
2.2.2 调节气候,减少污染物
在建筑设计生态住宅小区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好墙面、窗台、阳台等空间,适当的种植一些对环境有益的花草树木等绿色植物。这样可以通过自然条件吸收二氧化碳和甲醛等危害物质,很大程度上净化空气,自动调节室内的温湿度,改善气候;还可以大量减少城市的噪音,吸入尘土的作用,为人民居住创造出更加舒适的环境。换句话说,建筑设计生态住宅小区的绿化程度越高,就越能提高生态环境,还有利于提升住宅小区的设计美感。
3现代生态住宅建筑设计构思
伴随着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钢筋水泥构架俨然成为了一种主流,过多的甲醛,过多的质量问题,使人民已经对这种所谓的现代建筑感到担忧,物质文化的提升让人们更加渴求生态建设的发展,更加渴望住在绿色环保的住宅,这是一种新的都市情结。
居住环境应该本着生态住宅的设计理念,用一种全新的生态住宅建筑设计取代钢筋水泥构造,创造一个自然的生活环境,这样也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发展。“绿”“、水”是生态环境中最基本的两大要素,绿色不仅仅是色彩的定义,更是环保标志的象征,以及生态意识,它代表着天然的设计理念。水是生命的源泉,它除了与人类建立起特殊的协调作用外,还与空气相融合,所以在环保中也是不可替代的。在生态住宅建筑设计中将生态与自然融合是每个建筑设计单位的设计方向。
3.1 对人与环境的思考
人类所赖以生存的根本就是环境,人类的存在和健康状况的体现都依赖于自然环境的给养;与此同时,把自然环境加入到人类的生活当中,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要素。建筑活动已经变成破坏生态平衡发展的元凶,它已经不是过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那么单纯的想法,因为它有着明显的功利目的,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避免发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人与自然平衡发展,在住宅建筑设计活动时,必须要从生态的角度考虑,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发展。
3.2 从现代生态住宅建筑设计角度看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住宅建筑设计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与功能,它是否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要看起到关键性资源消耗的影响,还有可能因为过荷所发生的衰退。从现代生态住宅建筑设计整体规划上看,居住环境需要从很多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例如:整体布局、各种空间的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节能、绿化等,这些因素都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起点和最终目标。
在设计的过程当中,不仅要考虑到绿化布局测层次感和厚重感,还要考虑到整体建筑风格与实际住宅是否能互相辉映,小区内各种绿色植物也应该与住宅互相衬托,充分发挥绿化在生态住宅中的重要意义,例如:防止灰尘、防止噪音等危
害。住宅的建造则要考虑的更加广泛些,以自然和社会生态的需要为基础,然后节省能源,了解居民对自然环境的需求。
3.3 自然再造环境
有些建筑单位对生态住宅存在思想偏差,他们把生态住宅理解为人造自然环境,这样利用人工打造的生态住宅并不能从实际中解决生态环境状况。怎样让整个小区具备自然再造功能是生态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另一个重点,通过人文环境将自然环境融入其中互相共存,因此,设计者常常会利用自然的地理环境,把活水引入到小区内创造自然的再造功能。
4 结论
综上所述,生态住宅是结合了不同的科学技术,它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体现,生态住宅建筑设计应按照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同时也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正确引导。在设计过程中各专业人才相互合作,把建筑学、生态学以及其他与生态住宅相关的学科综合运用起来,对技术、经济、环境、能源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考虑,系统地对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设计,这样才能更好的设计出生态住宅,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建筑;生态住宅;建筑设计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其中住宅建筑行业表现较为突出。目前住宅建筑设计主流趋势以及设计理念,仅仅围绕生态建筑开展。我国不少地区出现了生态住宅小区,深受广大住户的青睐。加强生态理论的应用探究,注重自然条件与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正确处理生存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为生态环境建筑创造良好的条件,凭借生态建筑结构充分发挥其功能已成为未来生态建筑的趋势。
一、生态住宅建筑概念
生态住宅建筑追求多维、立体空间的同时,更加注重环保,并且在设计之初就将经济实用、环境保护和现代科技良好的融合,并将其建设在自然生态平衡环境之中。这就要求生态住宅适应原有环境,在保持原有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节水、节能等内容,以达到减少建筑周围环境污染,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目的。将生态、环保居住环境和自然平衡发展相统一,最终人们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二、生态住宅小区的特点与功能
1生态住宅小区的特点
生态住宅小区最大的特点是除了体现居住舒适、健康外,更加注意协调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发挥最大经济效益,为住户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它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1.1提高绿化度
生态住宅绿化并不是单纯的栽种花草树木,而是注重利用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和建筑学、地理学、美学等原理进行有机的融合,从整体角度出发对住宅小区环境进行规划,并妥善处理人们生活和生态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的发挥绿地作用:
1.2 节约土地资源
住宅建筑设计另一个较为重要的特点是重视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应用。选择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结合施工的实际条件,以达到充分发挥|土地价值、节省用地的目的,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3 节约水资源
目前生态环境的恶化,使我国淡水资源受到严重威胁,因此节约用水不仅是普通建筑设计考虑的重点,更是生态建筑设计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有关雨水收集、处理、再利用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为了实现生态建筑的目标,不管是住户还是建筑的设计、施工单位都应未雨绸缪,将节约用水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建设活动中去。
1.4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生态住宅建设单位应采用相关措施,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建设施工的各个环节中,结合实际住宅功能引入生态系统,并注意保持原有生态系统平衡和结构不被破坏。同时保持生态循环和生态能源的稳定性。比如可以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太阳能和热能的收集,以及使用节能灯具等,在降低建设成本的同时,又能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一举多得。
1.5 垃圾分类处理
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虽不是住宅建筑设计的重点内容,但是通过垃圾分类、处理再利用,能够节省能源,对环境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这样以来生态住宅设计对垃圾分类应引起一定的重视。
2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的作用
生态住宅小区作用很大它不但能够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以及循环性,而且在调节当地居住环境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保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态住宅建筑设计注重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主要包括生物物种、遗传多样性等诸多内容。整体来看它既能保持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又能保持其完整性。将有利于营造良好居住环境的生活物种集中起来,提供现有的居住环境质量,为生物物种正常的生存和繁衍奠定基础。
2.2调节气候,减少污染物
生态住宅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建筑结构,营造绿色生活环境。比如在阳台、墙面等处栽种对环境有益的绿色植物,不但美化了原有建筑结构,而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空气中诸多有毒气体,净化生活空问空气质量,调节环境温度:另外,绿色植物还能起到阻挡城市噪音,隔离粉尘,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优质、舒适的环境。总之,生态住宅设计不断提高绿化面积,不但能够体现住宅小区的美,还能最大限度的改善生活环境质量。
3现代生态住宅建筑设计构思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钢筋混凝土似乎成了城市的主要标志,随之而来的室内装饰材料中的甲醛等诸多问题有毒气体给人们的身体带来严重的威胁。人们在享受社会进步成果的同时,对现代建筑环境的营造越来越重视,很多人更加渴望居住在环保、绿色住宅中,这成为新的都市情节。因此现代生态住宅建筑设计应将生态理念融入其中,创造清新、自然的生活环境,不断促进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组成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是“绿”、“水”,其中绿色不仅仅是单纯的颜色概念,而是现代社会环保的代名词,代表着天然、环保的设计理念。水在维持生命上扮演者不可替代的角色,除此之外,它和空气相融合成为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所目前生态建筑设计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将成为未来发展方向成为建筑设计企业主要考虑的设计方向。
3.1对人与环境的思考
人们的生存和自然环境密不可分,人们的存在和健康状况都来自于自然环境的给养,反过来自然环境参与到人们的活动中去,才能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要素。目前建筑行业的发展给生态环境平衡造成严重的影响,其主要目的并非是改造自然那么简单,而是带着较强的功利目的。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应清楚的认识环境在人们生活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从事住宅建筑设计活动时,应最大限度的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们自身的生产发展理念。
3.2从现代生态住宅建筑设计角度看可持续性发展
从目前生态住宅建筑设计发展趋势看,居住环境设计包含诸多方面,并且更加注重设计的系统性。比如环境的整体布局、自然条件的利用以及各种空间元素的拼接等,进行这些因素设计时应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整体结构的厚重感和层次感,注重实际住宅和建筑风格的协调性,认真对待各个细节的处理,比如使小范围的绿色植物和住宅彼此映衬等,充分发挥绿色在生态环境的作用。比如,防止噪音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住宅建造要考虑的内容更加广泛,总的来讲应以保护生态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同时还应对住户的需求做充分的了解等。
3.3 自然再造环境
部分住宅建筑企业对生态住宅的认识不透彻,认为生态住宅就是人造自然环境。其实人工打造的住宅环境生态系统不管从生态结构上,还是生态组成要素上看和自然生态环境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自我净化能力弱等。让生态住宅小区具备自然再造功能是生态住宅设计应考虑的又一个重点内容,因此,设计时应注重分析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契合点,从而使两者相互依存。比如,可以将活水引入到住宅小区内。
结论
生态住宅即利用生态学方面的相关原理,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有效地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提高其建筑工作的工作效率。掌控好设计中内外各种因素,使其不论在物质上还是能源利用上都能持续稳定的进行,从而实现一种高效率、低消耗低污染的建筑模式,造就纯天然的生态建筑景观。对于自然的生态建筑景观,这里所指的不仅仅是对水、空气、植物等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同时还包括相对人性化的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
二、特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
(1)在我国现代生态住宅建筑设计中,要尽可能多地增加绿地覆盖面积,在建筑物周围有效改善绿化环境,更多的种植绿色植物,可以帮助其更好地起到防风、防沙的作用。同时也会给居民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享受,帮助居民夏日乘凉,改善居民生活景观。最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一直在城市生活的人们,回到家中可以享受到自然般的清新感觉,生态化的建筑设计可以在提高空气质量基础上,营造居民健康的生活环境。另外,出于对人文景观的保护,在工程人员建筑工作的进程中,切记不要随意毁坏建筑物附近的相关建筑遗址。
(2)对建筑物附近的能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可以有效将其他实质材料的消耗减少到最低,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在生态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充分利用水、能源、材料以及其他任何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好是尽可能多地使用清洁能源,清洁能源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塑造居民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自然景观,营造更加好的生活环境。
(3)建筑物应统一布局,合理规划大楼格局,帮助其太阳能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以求达到更好的采光效果,让居民充分吸取阳光养分。相对建筑物的构造,应多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另外优质的房屋设计,可以使通风效果达到最佳,充分接受自然养分,所以统一合理的房屋布局不仅能帮助人们营造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而且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其节省能源。
(4)回收可利用资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从旧的建筑物中取得可以有效回收再利用的资源是最划算的,如对于刚从大楼中拆除好的并且保存完整的砖、钢材、玻璃等材料,利用科学的建筑模式,相关工作人员可以进行有效的再利用,而对于其他的废弃材料,运用相应科学技术,同样可以进行回收利用,增加其工程效益。
三、生态住宅小区的功能
1.增加绿化环境范围对于环境绿化的解释,不是一般人认为的种种花草就可以的,它是在注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营造健康的生活方式,将美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各种学科有效结合,统一规划小区生活环境。
2.有效利用土地资源选择好的建筑材料可以帮助建筑单位更有效地控制建筑用地,节省每一寸土地,使其发挥最大的利用价值,为后人留下更多的土地资源,造福社会。
3.有效利用水资源对于水资源的利用,不论是普通住宅还是生态住宅都是极具利用价值的。对于我国当前情况而言,水资源蕴藏量其实还不是很充足,相对西方国家来说,对其的开发和利用科学也不是很完善。所以把握好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帮助更好地完成生态建筑所需要的效果。
4.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相关建筑单位应该有效地把生态环境的设计理念运用到日常的建筑设计中,不同的生态环境系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通常情况下,生态住宅的设计应是具备统一性和稳定性的,对于自然环境中风能、水能的合理利用,不仅可以有效帮助我们节约能源,更加可以为居民健康生活塑造良好环境。
5.垃圾有效的分类处理对于垃圾的分类处理,虽然不是生态住宅小区建设的重点内容。但是对于垃圾的有序分类是可以有效利用可再生资源,是对绿色环保环境的统一规划,同时也是对生态建设的主旨思想的有效实施。五、结语总的来说,最近几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建筑发展突飞猛进,住宅设计从单纯的为人们遮风挡雨的地方,转型为舒适、健康、环保的生态住宅小区。在注重生态建筑的基础上,更加体现人文环境色彩,使人们开始崇尚健康环保,科技创新的生活方式。在建筑设计师建筑设计过程中,应着重考虑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帮助其进行良好的生态循环,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都为居民带来不一样的优质生活体验。
关键词:生态型 住宅 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1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1.1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信息、科技、文化的高速发展,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所居住的生活环境在安全、健康、舒适、美观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住宅能够减轻居住区环境的污染,能使废弃物减少到零排放或零污染,做到再生、循环使用和重复使用,生态住宅可为人们提供最大的自然度和自由度,充分有机地利用自然的原材料,大大减少了有害建筑材料对人体的污染,使人们居住更加舒适。
1.2节约能源和资源的需要
住宅建设每年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合理规划项目用地,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采用科学的建筑体系,以提高建筑的有效使用面积和耐久年限,限期淘汰能耗大的建筑材料,节约不可再生原料和短期资源,多使用自然建材和当地材料。
1.3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战略,而生态环境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住宅是城市建设的基础,生态城市应该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环境,从而使居民的生活得更美好、更舒适、更和谐。
2生态型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生态一般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型建筑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建筑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2.1以人为本,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在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决不是“人类中心论”。建筑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健康、无害、舒适的环境。我们强调高效节约不能以降低人的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但也不能只强调人的健康和舒适,而不顾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建筑应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利用自然条件创造优美的外部视觉景观,改善室内环境品质,提高舒适度,降低环境污染。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才是绿色生态建筑的基本内涵。
2.2使用洁净能源,降低能耗,保护自然资源及绿色生态
建筑要通过优良的设计、优化工艺和采用适宜的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改变传统建筑产业的粗放、浪费污染型的生产工艺,实现清洁生产、工艺生态化。要尽可能提高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积极采用洁净能源,采用清洁的生产技术(如自然通风和通风道技术),减少废弃物。把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两大课题结合起来,以最低的资源,最少的污染获取最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3循环、有效利用资源与能源
循环使用建筑材料,废物再生利用,水循环使用,能源的多级多层次利用,使用高效率的设备和控制系统。扩大代用、再生利用材料资料,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有用的经验转化为标准、规范条文,以利推广。
2.4保护利用环境,尊重历史、自然设计与地方相结合
利用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保留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湿地和自然水系,保持绿色空间,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使建筑空间布局充满活力。并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2.5整体优先,全寿命设计
设计必须从整体出发,经济性应从全寿命周期通盘考虑。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规划设计、适宜的建筑技术和绿色建材的集成,增强其性能及灵活性,延长建筑整体系统的使用寿命;通过技术进步和转变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建筑工业化、现代化水平;提高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积极发展智能建筑,提高设施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
2.6保护生态系统调控城市气候
创建舒适健康、高效清洁、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生活追求。这要求设计及规划采取合理的城市结构与绿地系统布局,考虑建筑通风与遮阳,控制污染,合理处理与建筑相关的垃圾及工业废弃物,广种乔木并用当地杂草绿化(节约水资源)改善城市气候,铺地尽量用可渗透性地砖,以利于水和植物的生长。
3现代生态住宅的建筑建设设计方案
3.1住宅区风环境设计
建筑物布局不合理,会导致住区局部气候恶化。高层建筑由于单体设计和群体布局不当而导致强风卷刮物体撞碎玻璃的报道屡见不鲜。很多事例提醒规划师和建筑师,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宅区进行规划时,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而很少(或仪仅凭经验)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事实上,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不仅意味着在冬季风速太大时不会在住区内出现人们举步维艰的情况,还应该在炎热夏季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即避免在过多的地方形成旋涡和死角)。从这一点上来说,在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对盛行风简单设置屏障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
3.2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
住宅区规划应有效地设计防噪系统,如将住宅区和主要交通干线相隔绝,防止主要交通干线的噪音传过来。污染控制问题也需重视,建筑物内部空气质量不好,一定是与室外空气污染有关,而通过有效的绿化、有效的组织建筑周围气流流动,可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在设计初期,技术人员就应该深入现场进行调研和测试,检验当地的噪声或污染是否符合标准。如果不能满足要求,一定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果居室噪卢超标,可考虑采用错开设计的双层玻璃窗,既能有效降低噪声,又不影响自然通风的利用。
3.3建筑外墙保温
目前,节能墙体主要包括两种:内保温节能墙体、外保温节能墙体。在实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初期,普遍采用内保温方法。但内保温方法存在的问题较多,一是热工效率较低,外墙有些部位(如丁字墙、圈梁处)形成“冷桥”,使保温性能有所降低;二是保温层在住户室内墙面出现虚鼓,对二次装修造成不便;三是内保温厚度占据室内空间,使室内建筑面积减少。因此,目前大多采用外保温法,外保温节能墙体克服了内保温墙体的不足,薄弱环节少,热工效率高,不占室内空间,对保护结构有利,既适用于新建房屋,更适合节能改造。尽管目前外保温法的工程造价略高于内保温法,但若以性能价格比衡量,外保温优于内保温。
3.4水资源循环
水环境建设是现代生态住宅小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水环境在住宅小区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住宅内要有室内给水排水系统,以供给合格的用水和及时通畅的排水,住宅小区内要有室外给水排水系统、雨水系统。大面积的绿地及区内道路也需要用水来养护与浇洒。这些系统和设施是保证住宅小区优美、清洁、舒适的重要物质条件。其中,雨水回收利用是水环境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区的雨水收集、处理后,在一定范围内作为非饮用水系统使用,是节约水资源、补充地下水、改善小区环境的途径之一。在小区水环境规划中都考虑了水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其使用目标主要是作为住户冲厕用水、景观及绿化用水、道路浇洒用水等。
3.5太阳能利用
目前,我国太阳能技术最为成熟、应用最为广泛、产业化发展最快的是太阳能热水技术,即家用太阳能热水器。另外,被动式太阳房太阳能空调示范工程也已建成,而太阳能光辐发电的技术仍处在起步阶段。太阳能热水器由于造价低廉、使用方便,被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接受,建筑师在住宅设计中,也在屋面统筹考虑太阳能热水系统,避免了出现二次安装、二次投入的问题。
4结语
总之,在建筑领域里,我们呼吁与环境共呼吸的建筑设计观,提倡各种建筑生态技术的应用,发展生态建筑。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全球环境品质的改善,而且有助于个人生活品质的提高。对于发展中国家,加大生态建筑的研究,推进建筑的生态化,无论从环境的角度、能源的角度或是建筑设计的角度都将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桓小红浅谈住宅建筑设计中的生态住宅设计职业2009年第09期
关键词:生态建筑 设计 环境 文化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们设计师应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相溶。自然环境是生态住宅建筑的背景与组成因素,因此在住宅的选址方位上要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状况,依势而建。其实在建筑选址上,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中,风水理论便有了体系阐述,它强调建筑所处环境的好坏对人的生活与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1 生态型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生态一般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型建筑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同时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这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生资源等原则)。又要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建筑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 以人为本,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在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决不是“人类中心论”。建筑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健康、无害、舒适的环境。我们强调高效节约不能以降低人的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但也不能只强调人的健康和舒适,而不顾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建筑应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利用自然条件创造优美的外部视觉景观,改善室内环境品质,提高舒适度,降低环境污染。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才是绿色生态建筑的基本内涵。
②使用洁净能源,降低能耗,保护自然资源及绿色生态
建筑要通过优良的设计、优化工艺和采用适宜的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改变传统建筑产业的粗放、浪费污染型的生产工艺,实现清洁生产、工艺生态化。要尽可能提高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积极采用洁净能源,采用清洁的生产技术(如自然通风和通风道技术),减少废弃物。把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两大课题结合起来,以最低的资源,最少的污染获取最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③ 循环、有效利用资源与能源
循环使用建筑材料,废物再生利用,水循环使用,能源的多级多层次利用,使用高效率的设备和控制系统。扩大代用、再生利用材料资料,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有用的经验转化为标准、规范条文,以利推广。
④ 保护利用环境,尊重历史、自然设计与地方相结合
利用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保留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湿地和自然水系,保持绿色空间,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使建筑空间布局充满活力。并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⑤ 保护生态系统调控城市气候
创建舒适健康、高效清洁、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生活追求。这要求设计及规划采取合理的城市结构与绿地系统布局,考虑建筑通风与遮阳,控制污染,合理处理与建筑相关的垃圾及工业废弃物,广种乔木并用当地杂草绿化(节约水资源)改善城市气候,铺地尽量用可渗透性地砖,以利于水和植物的生长。
2 基于地域特色的现代生态型住宅建筑设计的思考
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它总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地形条件及地形地貌的制约,这是造成住宅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设计师应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相融。自然环境是生态型住宅建筑的背景与组成因素,因此在住宅的选址方位上要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状况,依势而建。其实在建筑选址上,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中,风水理论便有了体系阐述,它强调建筑所处环境的好坏对人的生活与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具体思考如下:
① 加强现代住宅建筑空间结构与材料的生态设计
对于生态住宅建筑的空间结构与材料运用方面应尽量运用下面几种生态设计方法:
一是生态住宅建筑空间中的少量化设计。我们可以运用多种设计手法与技术条件对材料及其它组成部件最大限度的利用,以减少物质与能量消耗。如在结构造型上以采用简约风格为主,从而减少复杂造型结构造成的材料物质消耗。另外建筑所用材料的本土化也减少了材料长途运输所带来的能量消耗。
二是生态住宅中资源再利用化设计。住宅建筑空间中的装饰与结构部件应通过新技术、新材料的设计与运用实现其可拆卸、可替换、可重新组装,以此来延长结构使用寿命。
三是生态住宅中流动空间的运用。现代建筑技术与材料的进步,使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与改造打开建筑传统的封闭围合面,使室内外通透一体化,也可以通过这些面的开合设计使空间产生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
四是生态环保型与天然材料的运用。生态环保型材料由于生产的洁净化和产品的生态化使其生产和使用过程都不对环境产生危害,更新的旧材料也易于降解与转化并可作为再生资源加以利用。
讲到光,我们的设计师善于利用人工照明,以至于忽略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阳光的存在。阳光是所有有机物的能量来源,同时心理健康和感觉也离不开阳光的作用。在我国传统的乡土建筑中,太阳方位是人们布置居所的指导因素。在西方公元前36 年Varro 就认识到面向东南的山坡是建别墅的理想位置。建筑玻璃框架部分面向东、南两面,可得到充足的日照,挡土墙、卧室上的庭院、室内地面与石质场地在冬季晴天能够直接接受阳光辐射,太阳能以热量形式存储在石材
质中,并辐射出来给房间加温,结构材料上合理的遮阳与通风设计也能够在夏季提供清凉的场所。
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悠久的园林与建筑环境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水作为一种特殊的设计媒介可以利用其固有的性质降温,具有增强环境象征意义和愉悦感官的功能,还可以创造诸如宁静、运动、声音、光亮等艺术效果。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人工设计,将高地的溪流水源引导经过住宅建筑的玻璃屋顶,薄薄的水层沿东面的泻水屋檐泻下形成水幕,通过流水渠迂入江水中,循环的水层减弱了较强的辐射热,光影班驳的折射光使空间内弥漫着自然的绿,流水声与鸟语花香共同在这里创造动态自然居住环境。
② 生态型住宅建筑应表现出其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与内涵
对于住宅建筑来讲,人的本体存在状态和精神层面的获取与满足状况较其它类型建筑和人的关系更加密切。因此生态型住宅建筑还应表现出相应的精神生态内涵。
生态型住宅建筑的生态内涵基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态型住宅建筑要表现出它的时代性。在历史时序的标轴上,不同时期人的物质、精神生活状态存在差异,住宅建筑的物质形态也应与时序中其应处的点段同步,以满足居者实际的供需关系。时代性体现着生态住宅建筑的精神与发展。再次,现代住宅应体现其所在地的地域文化,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人们长期生活所决定的历史文化的传统。我们应在地区传统中寻根,发掘有关“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
合,使现代生态型住宅建筑地域化,地域住宅建筑现代化,使居者在精神上获得亲切感。生态宅建筑在注重其现代特征的同时也注重传统文化内涵的溶入,建筑空间的流通性、室内设计的灵活性与简约作风、家具的实用性与装饰性、书画印章等造型饰物的象征性等都体现了中国建筑空间设计的永恒特色。
3 结语
综上所述,住宅建筑应从空间角度去关注人们的生活,生态宅建筑更应如此,要在现代住宅建筑的基础上从更加宏观的环境与资源角度关注人类生活,它将住宅与环境资源及人类活动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它在注重空间使用效率的同时,更强调发挥环境和资源的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特征原则应用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生态住宅是最近几年来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有的称为“绿色住宅”、“可持续发展住宅”等等。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居民舒适、健康的生活空间,同时又要通过控制和减少自然资源的使用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
1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的基本特征
1.1建筑物要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在建筑周围种植树木防风、遮阴、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重视室内空气质量,保持新风在室内的流动。重视人文景观的保护,建筑物附近有价值的古代文化或建筑遗址应予保留并妥善安置。
1.2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和其它消耗至最低程度。建筑物应该充分有效的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它资源,尽量利用清洁能源(如地热与太阳能、水能、生物能呵呵风能),保护欲改善自然环境。
1.3建筑物应有合理的朝向布局,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建筑物的形态布置合理,应减少建筑物的体型系数,以减少采暖与制冷能耗,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应该采用高效保温隔热构造,并具有良好的自然采风系统以及充分的自然通风条件,建筑物内的房间设置、布局恰当,既满足使用舒适度,又节省能源。
1.4回收并重复使用能源,从旧有建筑物拆除的建筑材料,如砖石、钢材、木料、板材和玻璃等,尽可能保护好,并积极利用其他工农业废弃物料,使用先进技术,降低建筑运行管理费用。在结构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不要拆除旧建筑,应对其进行改造以适应新的使用功能,节省建筑造价。
2生态住宅原则
生态住宅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综合系统效率最优原则,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这里的环境不仅涉及住宅区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水体、土地、绿化、动植物、能源等,也涉及住宅区的人文环境、经济系统和社会环境。培育生态住宅概念主要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在住宅建设与发展中始终以生态问题为中心,在环保、绿化、安居、道路管网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与管理,使住宅区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之中。
3设计理论在生态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住宅设计生态化考虑3个方面的因素:住宅住区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包括建筑造型、朝向、定位以及细部处理。如维护结构材料选择、保温方式、门窗形式等)、建筑物内的环境控制系统设计。本文将从住区风环境、自然通风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现象、日照遮阳与采光护结构布置、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等与建筑设计相关的几个方面,分别阐述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3.1住区风环境设计
建筑物布局不合理。会导致住区局部气候恶化。规划师和建筑师已经认识到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区进行规划时,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设计重点集中在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而很少或仅仅凭经验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事实上,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不仅意味着在冬季风速太大时不会出现人们举步维艰的情况,还应该在炎热夏季保持室内自然通风。从这一点上来说,在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对盛行风简单设置屏障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要获得良好的住区风环境,了解小区内气流流动情况,是建筑师在设计初期所必须做到的。
3.2自然通风
在住宅建筑中,自然通风是最经济和有效的环境调节手段,而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面设计与三维空间布置等,都对自然通风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充分考虑这一影响而进行建筑设计能有效地解决住宅中热舒适性和空气质量问题,而且在不增加住户投资的情况下,就能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室环境。
3.3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现象
住区周围建筑的热环境不仅和气流流动有关系,同时还和住区建筑周围的辐射系统有关。受住宅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住区室外气温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布局,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建设生态住区不等于简单地提高绿化面积,如果住区绿化仅仅使用大规模草地而不考虑与林地、水景设施以及自然通风等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不能充分发挥绿化在改善室内外热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还会把大量的金钱浪费在草地的浇灌上,可谓得不偿失。在绿化系统设计中如何改善住区室外环境,除了避免以上误区外,还应做好以下2个方面的工作:①合理选择和搭配绿化植物和水景设置,并与整个小区的热环境设计协调起来,除了给人以观赏的美感外,还应充分发挥植物、水在降低“热岛”作用、改善住区微气候方面的作用;②设计中要以人为本,如果绿化设计的最后结果是把人和绿色隔绝开来,仅仅“可以远观而谢绝入内”是不可取的。
3.4日照、遮阳与采光
夏天阳光的直射和热辐射是影响居室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住户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遮阳是指运用建筑的外形设计、悬挑和凸凹变化而形成建筑围护结构,使室内实际接受的阳光直射和辐射热量减少。比较好的方法是根据当地地理与气侯条件,通过精确计算,对住区的建筑布局以及单体住宅的相对关系,进行建筑群日照、遮阳以及自然采光分析,检验是否满足日照和遮阳的要求。
3.5护结构布置
这里主要是指外墙和外窗等围护结构的布置,体型系数这一概念并不能充分反映护结构对建筑物热环境的复杂影响。实际上,对于不同朝向角和倾角的外墙和外窗,由于当地主导风向的不同而造成的渗透情况的不同,外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也相差很大,日间接受的太阳辐射随着时间变化而千差万别,夜间背景辐射状况也不相同。
3.6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
住区规划应有效地设计防噪系统,如将住区和主要交通干线相隔绝,防止主要交通干线的噪音传过来。污染控制问题也需重视,建筑物内部空气质量不好,一定是与室外空气污染有关,而通过有效的绿化、有效的组织建筑周围气流流动,可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在设计初期,技术人员就应该深入现场进行调研和测试,检验当地的噪声或污染是否符合标准,如果不能满足要求,一定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果居室噪声超标,可考虑采用错开设计的双层玻璃窗,既能有效降低噪声,又不影响自然通风。
4结语
总之,我国住宅市场发展迅速,住宅设计从生存型逐步向功能型、舒适型转变,开始出现体现人文关怀、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理念的住宅。绿色生态住宅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为宗旨,确保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确保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绿色建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177.
[2]韩靖,梁雪,张玉坤;当代生态型建筑空间形态分析[J];世界建筑;2003年08期
关键词:生态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引言
建筑设计特别是生态住宅建筑设计是一个地区的产物,它总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地形条件以及地形地貌的制约,这是造成住宅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它强调建筑所处环境的好坏对人的生活与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1.生态住宅概述
1.1生态住宅定义
健康住宅又称“生态住宅”,生态住宅居住区的总体布局、生态住宅建筑单体的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和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计,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
1.2生态住宅原则
生态住宅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综合系统效率最优原则,来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住宅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为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努力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生态住宅的特征是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
1.3生态住宅的技术策略
1.3.1追求舒适和健康是生态住宅的基础生态住宅首先要满足的是人体的舒适性,例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此外还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有充足的日照以实现杀菌消毒,有良好的通风以获得高品质的新鲜空气,以及无辐射、无污染的室内装饰材料等。在心理方面,生态住宅既要保证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居住功能——安全性和私密性,又要满足邻里交往、人与自然环境交融等要求。健康还有另外一层很重要的含义,即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住宅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二氧化碳、固体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1.3.2追求高效是生态住宅的核心内容所谓高效,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
1.3.3追求美观是生态住宅与大自然和谐的完美境界生态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不仅体现在能量、物质方面,也同时体现在精神境界方面,包括生态住宅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生态住宅应立足于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这两大课题结合起来,所关注的不仅包括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洁净能源,还涉及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污染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环使用等方面的内容。
2.生态型住宅建筑的基本特征分析
2.1建筑物要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在建筑物周围种植树木防风、遮荫,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重视室内空气质量,保持新风在室内的流动。重视人文景观的保护,建筑物附近有价值的古代文化或建筑遗址应予保留并妥善安置。
2.2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和其他消耗至最低程度。建筑物应该充分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尽量利用清洁能源(如地热与太阳能、水能、生能和风能),保护与改善自然环境。在满足人们的健康、舒适、安全使用的情况下降低消耗、节省资源。
2.3建筑物应有合理的朝向布局,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建筑物的形体布置合理,应减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以减少采暖与制冷能耗,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应该采用高效保温隔热构造,并具有良好的自然采风系统以及充分的自然通风条件;建筑物内的房间设置、布局恰当,既满足使用舒适度,又节省能源。
2.4回收并重复使用资源。从旧有建筑物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如砖石、钢材、木料、板材和玻璃等,尽可能保护好,根据不同情况,力求回收利用,做到建筑材料- 建筑- 建筑材料- 新建筑的良性循环。并积极利用其他工农业废弃物料,使用先进技术,降低建筑运行管理费用。在结构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不要拆除旧建筑,应对其进行改造以适应新的使用功能,节省建筑造价。
因此,现代生态型建筑是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3.生态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3.1住宅区风环境设计
建筑物布局不合理,会导致住区局部气候恶化。高层建筑由于单体设计和群体布局不当而导致强风卷刮物体撞碎玻璃的报道屡见不鲜。很多事例提醒规划师和建筑师,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宅区进行规划时,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而很少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事实上,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不仅意味着在冬季风速太大时不会在住区内出现人们举步维艰的情况,还应该在炎热夏季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从这一点上来说,在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对盛行风简单设置屏障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
3.2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现象
住宅区周围建筑的热环境不仅和气流流动有关系,同时还和住宅区建筑周围的辐射系统有关。受住宅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住宅区室外气温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热岛”现象在夏季的出现,不仅会使人们高温中暑的机率变大,同时还促使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加重污染,并增加建筑的空调能耗。合理地建筑设计和布局,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生态住宅不等于简单地提高绿化率,如果住宅区绿化仅仅使用大规模绿地而不考虑与林地、水景设施以及自然通风等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不能充分发挥林地在改善室外热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还会把大量的金钱浪费在绿地浇灌上,可谓得不偿失。在绿化系统设计中如何改善住宅区室外环境,除了避免以上误区外,还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合理选择和搭配绿化植物和水景设置,要与整个小区的热环境设计协调起来,除了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外,还应充分发挥植物、水在改善住宅区微气候方面的作用。二是设计中要以人为本,如果绿化设计的最后结果是把人和绿色隔绝开来,仅仅“可以远观而谢绝入内”是不可取的。
3.3日照、遮阳与采光
太阳辐射是影响居室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住户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遮阳问题是指由于建筑物的外形设计、特别是凸凹变化的外型而引起的建筑围护结构(墙和窗等)实际按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减少的问题。相应的,互遮阳则是指由于建筑群布局而影响到建筑物实际接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减少的问题。
自然采光有利于人体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我国北方冬季对自然采光就有严格要求。在住宅区规划与单体设计中需仔细考虑遮挡和自遮挡对自然采光乃至建筑物的热环境的影响。
3.4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
住宅区规划应有效地设计防噪系统,如将住宅区和主要交通干线相隔绝,防止主要交通干线的噪音传过来。污染控制问题也需重视,建筑物内部空气质量不好,一定是与室外空气污染有关,而通过有效的绿化、有效的组织建筑周围气流流动,可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在设计初期,技术人员就应该深入现场进行调研和测试,检验当地的噪声或污染是否符合标准。如果不能满足要求,一定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果居室噪卢超标,可考虑采用错开设计的双层玻璃窗,既能有效降低噪声,又不影响自然通风的利用。
4.结束语
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渴望回归自然,希望更多地与大自然接触。但住宅建筑仅有绿色还不能说其具有生态性,住宅的生态型是以绿色为基础涵盖生态环保。才会有更多更好的生态住宅出现,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加舒适优越的生态建筑从而进一步改善工作和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9,vol.12(6):23-30
关键词: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绿色环保
生态住宅又称“健康住宅”,生态住宅的居住区总体布局、建筑单体的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和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计,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
一、生态建筑的设计
1.生态建筑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是在满足功能和空间需要的同时,强调实现资源的集约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生态建筑强调资源和环境,强调建筑在整个寿命周期内要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
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条件下利用适当的技术,发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物质空间。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系统,考虑节能节水、方便美观、适用等因素,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建筑生态系统,将建筑设计成为和谐、良性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
2.生态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2.1住宅区风环境设计
建筑物布局不合理,会导致住区局部气候恶化。高层建筑由于单体设计和群体布局不当而导致强风卷刮物体撞碎玻璃的报道屡见不鲜。很多事例提醒规划师和建筑师,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宅区进行规划时,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而很少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事实上,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不仅意味着在冬季风速太大时不会在住区内出现人们举步维艰的情况,还应该在炎热夏季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从这一点上来说,在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对盛行风简单设置屏障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
2.2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现象
住宅区周围建筑的热环境不仅和气流流动有关系,同时还和住宅区建筑周围的辐射系统有关。受住宅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住宅区室外气温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热岛”现象在夏季的出现,不仅会使人们高温中暑的机率变大,同时还促使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加重污染,并增加建筑的空调能耗。合理地建筑设计和布局,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
2.3日照、遮阳与采光
太阳辐射是影响居室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住户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遮阳问题是指由于建筑物的外形设计、特别是凸凹变化的外型而引起的建筑围护结构(墙和窗等)实际按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减少的问题。相应的,互遮阳则是指由于建筑群布局而影响到建筑物实际接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减少的问题。自然采光有利于人体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我国北方冬季对自然采光就有严格要求。在住宅区规划与单体设计中需仔细考虑遮挡和自遮挡对自然采光乃至建筑物的热环境的影响。
2.4护结构布置
这里主要是指外墙和外窗等围护结构的布置,体型系数这一概念并不能充分反映护结构对建筑物热环境的复杂影响。实际上,对于不同朝向角和倾角的外墙和外窗,由于当地主导风向的不同而造成的渗透情况的不同,外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也相差很大,接受的太阳辐射随着时间变化而千差万别,夜间背景辐射状况也不相同。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利用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建筑物能耗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分析,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案。
2.5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
住宅区规划应有效地设计防噪系统,如将住宅区和主要交通干线相隔绝,防止主要交通干线的噪音传过来。污染控制问题也需重视,建筑物内部空气质量不好,一定是与室外空气污染有关,而通过有效的绿化、有效的组织建筑周围气流流动,可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在设计初期,技术人员就应该深入现场进行调研和测试,检验当地的噪声或污染是否符合标准。如果不能满足要求,一定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果居室噪卢超标,可考虑采用错开设计的双层玻璃窗,既能有效降低噪声,又不影响自然通风的利用。
二、生态住宅的实现策略分析
1.追求舒适和健康是生态住宅的基础
生态住宅首先要满足的是人体的舒适性,例如适宜的温度、湿度以满足人体热舒适。此外还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有充足的日照以实现杀菌消毒,有良好的通风以获得高品质的新鲜空气,以及无辐射、无污染的室内装饰材料等。在心理方面,生态住宅既要保证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安全性、私密性,又要满足邻里交往、人与自然交往等要求。健康还有另外一层很重要的含义,是指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住宅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
2.追求高效是生态住宅的核心内容
所谓高效,是指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我们知道,建筑业以及与建筑业相关的其它产业(如建材生产、运输等)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而生态住宅正是要杜绝这种粗放、浪费的模式,以最低的能源、资源成本去获取最高的效益。
3.追求美观是生态住宅与大自然相和谐的完美境界
生态住宅与大自然相和谐不仅体现在能量、物质方面,也同时体现在精神境界方面,包括生态住宅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生态住宅立足于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这两大课题结合起来,所关注的不仅包括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洁净能源,还涉及节约资源(建材、水)、减少废弃物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环使用等,因而它所占据的视点最高,所关注的领域也最广。
4.与生态住宅完美结合的相关处理
一是能源的再处理。要尽可能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并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地热等无污染型能源。充分考虑气候因素和场地因素。如朝向、方位、建筑布局、地形地势等。尽可能利用天然热源、冷源来实现采暖与降温。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来改善空气质量、降温、除湿。材料的无害化、可降解、可再生、可循环。建筑材料应尽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资源,同时还要严格做到建材的无害化(无污染,无辐射)。
二是水的循环利用与中水处理。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雨水收集、中水处理、水的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特别是对于水资源匾乏的地区。结合居住区的情况(规模密集、区位、周边热网状况)采取最有效的供暖、制冷方式。加强能源的梯级利用。结合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来布置室外绿化(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和水体,以此进一步改善室内外的物理环境(声、光、热)。使用本土材料、降低由干材料运输而造成的能耗和环境污染。在技术成熟、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提高住宅的物理性能。注重不同社会文化所引发的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住宅设计的
三、结语
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渴望回归自然,希望更多地与大自然接触。但住宅建筑仅有绿色还不能说其具有生态性,住宅的生态型是以绿色为基础涵盖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理念;而生态建筑这一称谓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已存在,但在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定义,目前,建筑界普遍认同生态建筑应是可持续发展的。
参考文献:
[2]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9
[3]王军,傅伪杰,陈利项.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J].资源科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