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化技术范文

时间:2023-09-15 11:00:25

生态化技术

生态化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雨水收集系统;双层幕墙;采光增效遮阳板

生态建筑和一般意义上的建筑风格和流派不同,它具有自己的特殊性。生态建筑产生的根源和目标:为了解决由建筑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本人资源环境专业,本文对建筑生态化技术进行了探讨,希望通过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实现低能耗、高舒适度的完美结合,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资源,尽量减少能源与资源浪费。同时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材料,强化围护结构,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制冷、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现代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雨水收集系统

雨水作为一种天然的水资源,具有容易收集、处理方法简单等优点,在各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近年来,国际上对于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逐渐向雨水蓄渗、缓排和利用的方向发展,我国也在不断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结合地域特点探索适宜于本土化的利用模式。

将处理后的雨水作为非常规水资源在建筑进行使用,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缓解用水压力。同时,雨水资源的就地利用,能有效减少城市暴雨径流,缓解城市洪峰,并降低排入到排水系统中的径流污染物。

建筑雨水收集即利用建筑的屋顶作为集雨面,通过合理的疏导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家庭、公共和工业等方面的杂用水。

例如在某医院项目中运用的雨水收集系统,此案例将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的水作为植物灌溉的水源。 正是由于该项目的屋顶由于安装了太阳能集热装置,所设计的屋顶均为坡屋顶,所以将雨水通过屋顶倾斜角度,汇聚到建筑的一侧,通过垂直管道的雨水导入预先设置在地下的大型蓄水池中,进行收集,不仅没有影响医院原有的设计理念,还在预先的基础上进行了雨水收集的安装设置。将收集的雨水通过水泵提供给医院建筑的每个房间,供卫生间,用作冲洗厕所使用。在夏季多雨的季节,雨水充沛,可将剩余的雨水存在蓄水池中,供平时所用。

蓄水池还连接另外的出水管道,可由开关阀门控制排水时间和排水量,管道可由地下通往室外的环境的植被区进行浇灌。也可将水从地下导入地上,在医院环境中设置石质沟渠,将水导入沟渠中并流向需要灌溉的植被中。这个方法不仅节约管道成本,降低维修几率,还可以营造室外的自然环境,流水潺潺的水渠,使人心旷神怡,感觉更加自然更具有人性化,更加与人亲近,达到更好的治疗和康复的效果。

另一处为医院景观环境中的仿自然水体,与大面积植被相结合,更具自然气息。医院的雨水收集系统将屋顶的雨水收集到设置在地下的大型蓄水池中,蓄水池中有单独的管道与景观水系连通,在景观水系中水资源匮乏的阶段,蓄水池向其注入存储的雨水,由于两处水体相通相连并且相互流动,所以雨水可同时到达两处水体,缓解其对水量需求的压力,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2.双层幕墙技术

双层通道幕墙是双层结构的新型幕墙,外层幕墙通常采用点支式玻璃幕墙、明框玻璃幕墙或隐框玻璃幕墙,或铝合金门窗,为更加幕墙的通透性,也有内外层幕墙都采用点支式玻璃幕墙结构的。在内外层幕墙之间,有一个宽度通常为几百毫米的通道,在通道的上下部位分别有出气口和进气口,空气可从下部的进气口进入通道,从上部的出气口排出通道,形成空气在通道内自下而上的流动,同时将通道内的热量带出通道,所以双层通道幕墙也成为热通道幕墙。

1918年在美国旧金山出现了第一个双层结构的幕墙,主要是为了改善建筑的热血环境和声学环境,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德国采用双层幕墙。由于建筑成本成倍地增加,加之此时的双层幕墙的功能尚不显著,因此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双层幕墙应用的比较少,技术进步也很缓慢。现代化双层幕墙技术的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全球化能源危机,迫使人们希望玻璃幕墙不仅仅满足建筑学要求,同时也能降低建筑能耗,现代化双层幕墙刚好能满足人们的这一要求,特别是在德国,将双层玻璃幕墙技术发展的极为完善。

结合东北严寒地区的特殊气候特点、经济水平与技术现状,探索智能双层幕墙系统的“低技”集成技术,降低建设、运营、维护成本,提升综合效益,从而推进东北地区与严寒地区气候特征相适宜的建筑护体系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拓展。智能幕墙“低技”集成技术依托了传统智能双层幕墙系统的核心理念,依靠内外双层表皮围合空气缓冲腔,设置智能控制的通风口,调节空气在缓冲腔内的流动,达到通风、降温、隔热等节能效果。创新研发重点体现在幕墙内外表皮系统设计上,强调了灵活运用“低技”的材料与技术,适当减少在严寒气候条件下易损耗的构件系统,整合多种建筑围护体系的优点,集成为具有寒地特色的双层幕墙系统。

3.采光增效遮阳板技术

需要遮阳的建筑通常也需要减少由电力照明产生的内部热量。然而,遮阳设施不仅阻断了窗户的天空视野,而且也减少了室内采光水平。例如,当一个7.3m进深的房间,其外部有1.8m的水平悬挑板时,窗户附近的照度会下降30%,而后墙附近则会下降22%。其他研究预测,与建筑表面成45°角的外部竖向挡板会将照度减少50%。然而将水平遮阳板精确打孔或做成百叶格栅。在保持同样的遮阳效果下,还会有将光线反射到室内空间的功能。窗户也能通过百叶的良好设计“看到”更多的天穹,遮阳便增加了室内天然采光。

为了利用天然光的反射,百叶颜色应该是浅色的,用百叶遮阳板将大部分扩散光反射到室内空间。因为从遮阳板反射的光线是一个潜在的眩光源,遮阳设施应被仔细地安放在居住着的视野范围之外,在选择遮阳设施的材料和饰面时,用那些反射光线但不反射热量的材料饰面时很重要的。例如白色喷漆,只反射光线但不反射热量,磨光的金属既反射光线又反射热量。颜色的反射率可以在上面色彩反射率中找到。设计者应该避免使用可作为太阳辐射的反射体的材料和饰面。

在向阳的立面上,不透明的遮阳设施其背面会显得阴暗,例如在水平遮阳的底部。这种背光的黑暗面与背光照射的表面形成对比,会引起眩光。因此遮阳设施的背光一侧的颜色应该非常浅。有孔的遮阳板,允许少量光线穿过遮阳板表面而照亮其下表面,并且同时仍能阻挡大部分太阳辐射。

生态化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技术创新

一、引言

(一)生态文明建设

“十”在原来“四位一体”的基础上,增添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模式。“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生态文明建设是“融入式”推进模式,对总体布局发挥净化、提升、协调以及融合、滋养的功能。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逐步让社会各界开始反思,各行各业都需要进行生态化改造,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

(二)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

十报告指出,经济结构性调整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优化产业结构是急需解决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已被提高到国家发展重要战略的高度,高能耗、高排放、资源型的企业需要不断进行生态化改造以适应发展需求[2]。所谓生态化技术创新,也有人称作生态技术创新或绿色技术创新。它以经济增长为中心,以追求自然生态平衡、社会生态和谐有序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将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工艺或服务的动态过程[3]。企业实现生态化技术创新一方面可以保证企业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能够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提供动力。未来企业开展生态化技术创新将成为主流。

二、生态文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一)生态文明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原则

企业的传统生产经营思想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工业文明的产物,追求企业物质财富最大化是企业的唯一原则,生态文明建设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原则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企业需要坚持环境友好为发展前提,必须重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要以生态化原则为基础,开展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在努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获得生态化的企业收益。

(二)生态文明赋予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内涵

生态文明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拥有了新的内涵,主要表现在生态化下的3层含义:首先是以生态化的系统理解来解析技术创新,探讨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下表现的特征,区别于一般状态下的技术创新;其次是重新从更高的哲学层次出发,解读生态化之后,技术创新的意义;最后是从产出效应来分析技术创新,探讨技术创新能够给生态环境产生怎样的生态化效应。

(三)警惕当下企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发展危机

在很多企业,由于经营者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理解不到位,导致整个企业不仅没有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意识,这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下,必须警惕发生的危机。从造成当下很多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发展危机的原因是多样的,比如整个企业所在的社会没有营造出很好的适合企业技术创新的氛围,以至于一些想尝试生态化发展技术创新的企业无法实现,面临诸多的阻碍。此外还有包括市场的失灵、企业技术创新的产权制度不明晰、生态工业园区的缺少等等,这些生态文明下企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会影响企业开展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必须加以重视,并逐步改善,以促进企业全面的开展生态化技术创新,不断满足生态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生态文明影响下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路径

(一)生态化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必然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以来,社会各界的发展都发生了变化,企业发展必须在满足生态环境友好的状态下进行,所以未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发展是必然趋势,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才能让企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应对竞争更加激励的市场环境,急需企业加速技术创新,但是不能盲目、仓促,必须坚持生态化的道路,以生态化建设的思想引导发展。

(二)生态文明影响下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的路径

1.坚持政府主导。虽然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其内部的决策和工作,但是却受到宏观政策的影响极大,所以必须正视政府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要坚持政府主导。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首先是制定出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以这些宏观的规定指引企业活动。同时需要政策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企业都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2.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观念。很多企业不愿意进行生态化发展,主要原因是由于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不符合企业经营是获得最大利润收益的原则,很多中小企业不具备进行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条件,企业不能承受太重的负担,一些大型企业虽然开始了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尝试,但是很多领导层都认为没有必要。所以必须从观念上进行培养、提升,要让企业意识到进行技术创新生态化发展的重要性,只有走生态化的发展,才是满足国家政策要求、促进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之路。3.培育生态化技术创新人才。所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都需要人来推动,针对现在很多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考核指标单一(技术性)的问题,要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人才进行生态化理念的灌输,让他们逐步意识到只有将技术创新与生态化发展融合之后的创新,才能真正为促进企业发展发挥推动作用。对人才的培育可以通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学习、分享,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引入多元的人才考核指标,将生态性纳入考核其技术创新成果的指标中。

四、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支持政策

(一)营造良好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氛围

政策上,政府以宏观管理者的身份,要为企业进行生态化的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具体方法有:一是缓解企业市场竞争压力,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宏观调控作用,让企业有动力去进行生态化技术创新,自主的参与到其中,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发展的动力;二是优化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企业的生存环境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促进企业认识到进行生态化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宏观层面上要改善优化技术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三是出台优惠政策,制定具有偏向性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入到生态化技术创新的行列中。

(二)建立生态工业园等载体

在生态工业园区中,能够给企业提供更多的进行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条件和氛围,作为企业适应环境发展的重要载体模式,需要从政府层面加以重视,并大力推广。在国家层面,环保总局出台了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标准,在《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和《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等规定中,都有所提及,所以地方政府在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时,必须严格按照规定。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在园区内配备多类型、多类别的企业,让企业之间能够形成循环的生态系统,实现园区内部各种物质和能量的封闭式循环利用,完整生命周期的产业体系。充分借鉴丹麦卡伦堡、美国费尔菲尔德等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经验,力争建立起部级、省级等高级别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做好总体规划,建立起综合类、行业类等工业园区形态。实施园区规范集成管理,以适宜性、循环性、多样性、高效性、动态性为原则,在保护环境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前提下,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三)以处罚机制倒逼企业进行生态化技术创新

很多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生产经营效益,对国家提出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相关要求不理不顾,并且在企业内开展技术创新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对生态化不重视,这非常不利于全面实现企业的生态化技术创新,所以从政策层面要制定相应的惩罚机制,以惩罚措施倒逼企业在技术创新时,引进生态化的理念,提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基于对传统技术创新观所带来的负效应的反思,人们已深刻认识到传统技术创新关注的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在生态文明指导下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的提出则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关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关注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总之,生态化技术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领域,目前在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也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随着各个领域学者对该生态化技术创新研究的不断深入,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将得到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肖蕊,史宝娟.企业的生态化技术创新过程[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5):37-39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3]彭福扬,曾广波.论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9-54

生态化技术范文第3篇

白宁宁,(1987.9-),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 要:随着全世界资源耗竭与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愈发觉得实发展绿色经济、施绿色技术创新是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以“绿色理念”指导创新的全面创新,是以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为出发点来研究技术创新的。绿色技术创新是对传统技术创新的继承与发展,绿色技术创新强调技术创新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这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

关键词:生态化;技术;创新

一、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基本内涵

生态化技术创新一方面由于人们不能解决传统技术创新带来的负面效应,当然这也是研究技术创新视角的局限性所带来的;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科技、社会、自然和人等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所以单纯依靠一种手段或方式来解决传统技术创新的问题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使用综合的办法。技术创新的过程,既是运用自然技术的过程,也是组织和调控社会技术的过程,更加是发挥人的智力的过程,总体来讲,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是融合这三者同意的的综合的运用过程。

这里所说的“生态化”不但借鉴了生态学范畴的生态含义,并超越这个含义本身是指事物之间的平衡协调、相互促进、相依共存、和谐同处、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它包括四个相互影响、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子系统,即社会生态化、自然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人的生态化。其中自然生态化是指通过生态化技术创新协调资源利用、节约、保护与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共存共荣、和谐相处,来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经济生态化是指通过生态化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系统中各要素和谐、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①

二、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辨析

“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专有名词还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它与“技术的创新”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技术创新”是一种过程,指的是一个或多个技术组合如何应用到价值实现中。“技术的创新”是一种知识形态,它仅仅是指技术本身的发展和进步。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求“新”,“新”即是因为某种新技术的使用或一些技术的新组合运用于社会生产而首次实现新价值,而技术创新的实现和价值的获得归根到底离不开“技术”这一中介和桥梁。因此,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技术创新的内涵,就必须对技术有一个全面的理解。②

人们常常把技术理解为一种技能,这种技能是用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技巧。例如:1979年版的《辞海》把技术定义为“技术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实际上这是对技术的一种狭义的理解,技术并不只是应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它也存在于人的自我调节过程和人与人的关系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技艺(技术)一部分是完成自然所不能完成的东西,有一部分是模仿自然”。“交易技术在于获得金钱,医疗技术在于使人健康,军事技术在于取得胜利”,“管理技术、运用夫权的技术、运用父权的技术”。从这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的“技艺”至少有三层含义:首先是应用在生产的领域的能力与技巧,自然力的本身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如酿酒、冶铁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技术;二是指辩论术、艺术修辞、文学等的方法与技巧,如逻辑思维等,即思维技术;三是社会领域技术,如军事技术、管理技术,即社会技术。陈文化等认为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对应,技术也相应有自然技术、人文技术和社会技术,“自然技术是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或‘活动方式’,即如何做事的方式方法体系;人文技术是自我调节,如何做人的方式方法体系;社会技术是协调和善待人际关系,如何处世的方式方法体系”③

马克思曾说过:“技术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外化,一方面体现着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一种客观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着技术形态中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他在《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中指出:由于技术的进步,“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④这说明表现在“物质生活的生产过程”关系和“人对自然”中的技术也一定会表现在“社会关系”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生产过程中。由此可知,马克思也认为在自然技术应用过程中,必然产生社会技术和思维技术(属于人文技术门类)。

可见,技术广泛存在于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及人与人的关系的过程中,而技术也正是有关于自然和社会的控制与人的自我调节的手段与方法体系,它是由社会技术、自然技术、和人文技术(包含思维技术)等组成的大系统。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技术创新就应改是由通过与自然、社会和人文科学相对应的自然、社会和人文技术等综合运用于社会生产而获得综合价值的活动和过程。

我们要减少甚至是消除传统技术创新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通过调整技术创新的价值和目标,将人文技术创新、自然技术创新和社会技术创新有机的结合起来,树立科学、全面的技术创新观,才能适应经济、科技、环境、文化、社会的变化和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及参考文献:

① 胡元清.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的复杂性研究[学位论文].2007.湖南大学

② 彭福扬.科学技术创新观――生态化技术创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

③ 陈文化,陈艳.全面科学技术观与科学技术哲学门类构成探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

生态化技术范文第4篇

1生态文化与技术创新生态化:概念与内涵 1.1生态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从历史上看,生态文化概念的提出与人类技术发展状况是直接相关的。1982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21世纪的全球性课题和人类的选择”大会上,罗马俱乐部创始人A•佩切伊曾指出,人类通过技术圈入侵、榨取生物圈的结果,破坏了自己明天的生活基础。他认为,“如果我们想自救的话,只有进行文化性质的革命,即提高对站在地球上特殊地位所产生的内在的挑战和责任以及对策略和手段的理解,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那种文化革命”[1]。国内学者余谋昌先生把这种“文化革命”所形成的文化称为生态文化[2],并对此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狭义上讲,生态文化是以自然价值论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广义上讲,生态文化是以自然价值论为指导的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3]。一般意义上,生态文化是一种普适性的价值理念,其核心是倡导一种共生与和谐的生态价值观。“价值观对生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种‘方向盘’的作用”[4]。凡符合这一价值观要求的文化内容,都可称之为生态文化。生态文化要求重新审视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生态合理性,系统反思现有文化所具有的环境破坏性,及由此带来人们观念、制度、伦理、行为等各个层次的调整和改变。由此来讲,生态文化首先应是一种创新文化,要求以生态取向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来取代现行的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适应于当代环境问题的具体的生活样式。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及生态文明等一系列理念纳入政治舞台,生态文化也逐渐具备了更为宽广的理论视野和更为坚实的社会基础,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生态文化之所以重要,在于它可以使一种新的文化理念为群体所共有,使一切符合这一理念的行为成为社会风尚,从而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凝聚起一切可能的力量,致力于环境问题的解决乃至其他社会目标的实现。 1.2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概念和内涵 生态化是指将生态学原则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范围中,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和认识问题,并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可能性,最优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5]。它是一个涵括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各个层面的整体性战略。其中,技术作为最物化的层面首先受到人们的关注。1962年卡逊《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出版,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DDT(二氯二苯三氯乙烷)等现代技术。卡逊以翔实的事实深刻论证了化学杀虫剂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由此引发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其后,人们越来越多地将质疑和批判的目光指向了现代科学技术,并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的技术创新体系割裂了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忽略了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效益的关联,而将技术创新的价值限定在狭隘的个体层面上,并因此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技术创新生态化作为技术发展的当代转向,也由此承载起人们对技术的新的期望。一般认为,“技术创新生态化是对传统技术创新理论的一种全新诠释和定向改变,它要求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全面引入生态学思想,考虑技术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和作用,既保证技术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又要确保环境清洁和生态平衡,在实现商业价值的同时又创造生态价值,最终目标是协调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6] 当前,技术创新生态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在当今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日益严峻,自然灾害、社会风险迭出的情况下,只有将技术创新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树立新的生态价值导向,才能真正有益于社会发展,也才可能为社会所接受,进而有益于自己的长期发展。世界各国在反思传统的技术创新的固有缺陷和不足的基础上,纷纷提出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框架。1994年,美国政府《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技术》报告,提出绿色技术要有利于实现国家目标,绿色技术创新的核心是预防而非治理,并制定了促进绿色产品生产技术与出口的战略,以图加强同欧洲和日本在绿色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德国政府把绿色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门类,致力于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社会经济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其成功范例之一是耗电少、辐射低、使用材料种类少且便于回收利用的“绿色电视”。加拿大联邦政府早在1993年就制定出绿色技术创新计划,并被列邦重大科技计划[7]。生态化技术创新正在成为各国争夺的一个制高点。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本质是以生态价值为核心,实现科技价值的生态重构,它将科学技术视为社会—经济—自然这一复合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价值不仅在于人类需要的满足和人类福利的促进,而更重要的在于维持并增进整个系统的平衡。推行技术创新生态化,既有助于技术创新中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进而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生态文化与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比较 如上所述,生态文化和技术创新生态化都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并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理论此,但二者并不是同一的,而具有其内在的不同。 2.1生态文化与技术创新生态化具有不同的主体 生态文化以和谐共生为核心追求,但和谐与共生绝不是单方面的一厢情愿,而需要双方乃至于多方的共同参与和积极构建。从现实来看,现代生态文化的反思和构建主要源于人文学者,正是他们对人类文化及其时代问题的深刻洞察,成为生态意识觉醒的起点。但生态文化不是某一群体、某一领域的事业,而是一个社会整体活动的结果,生态文化也只有弥散在人类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文化等广阔的领域中,融入人们的生活工作中,成为他们自觉的选择,才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包括人文学者、环保组织、各级政府在内的所有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都是生态文化当然的主体,通过他们各自的社会活动拓展和丰富着生态文化的内容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实现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生态化的主体。企业不但要具有生态化的经营思想,还要具备技术创新生态化实践的能力,并贯彻于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的各个环节中。但由于技术创新生态化价值关注的广泛性和公共性,作为具有利益驱动的经济实体,企业不可能独立成为技术创新生态化的主体,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环保组织乃至社会公众也都是应然的主体,并在其中承担着同样而不同一的责任。其中,政府通过政策性引导成为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核心推动力,大学、科研机构等为其提供知识和能力支撑,社会公众则以其意愿和消费选择成为这一活动的压力和动力。#p#分页标题#e# 2.2生态文化与技术创新生态化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从内容上看,生态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领域,不但包括生态文学和艺术,还包括科学、教育、思想道德建设等,涵括人类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广泛领域。相对来讲,技术创新生态化首先是企业在特定条件约束下在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领域中的生态化选择,是一种物质形态的生态文化实践,涉及面较为狭窄。从目标上看,生态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确立和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更多地强调精神层面自觉与自律,其目标指向人类整体,相比之下更具公益性和利他性。而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虽然具有较为广泛的价值关注,但企业自身具有明确的自利性。正是为了某种潜在的利益回报,企业才主动地投入资本,成为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实践主体。从发展途径上看,生态文化遵循的是文化发展的规律,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宣传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众的价值观、行为和生活方式。而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实现,不仅要依据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考虑技术开发的可能性,还要遵循市场需求,考虑技术开发的成果,进而通过生态价值观考察其有效性。总体上看,技术的发展状况与生态文化的价值选择决定技术创新生态化实现的状况和程度。从发展速度上看,文化是长期积淀的产物,其形成较为缓慢,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涵括多重主体和多重利益的文化形态,其发展尤其受到多重约束,但其一旦形成,就会从价值规范、制度设计、生产方式等各层面对人产生较为持久而深刻的影响。相对而言,技术创新生态化作为物质文化领域的一种变革,具有较为明确的发展路径,也更容易得到有效地推进,其发展速度也将快于一般意义的生态文化,但由于技术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其影响既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也存在一定的限度。 3生态文化与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关联 3.1技术创新生态化是生态文化的基本要求 生态文化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必然要求我们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走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二难困境。在这种意义上,生态文化重新界定了生态与创新的关系。在生态文化的视域中,生态提供了创新的前提和归宿,创新具有其特定的生态意义。摆脱原有的路径依赖,通过创新探索新的发展形式,创造一种充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模式,是生态文化的必然要求。从社会实际看,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环境问题产生的背景不是过度工业化,而更多的是源于贫困和发展不足,工业化发展水平较低,人们的物质需求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能力较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既能引导经济发展又能保护环境不受破坏的生产方式还远未成熟。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约束更为严峻,而与这种资源禀赋相应,我国目前主要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作为获得经济增长的手段。我国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是日本的7倍,是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排污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倍。这种状况,使得我国政府和企业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冲突的状况下,往往做的是非此即彼的零和选择而非互利共赢。这种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生态文化建设必须是积极的,必须在满足人们合理需要的同时,化解民众对富足生活的普遍追求与人口、自然资源的紧张关系之间的矛盾。要做到这一点,不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生态化是不可能做到的。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沟通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两大系统,涵盖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两大主题,它提供了把生态环境纳入产品成本、建立生态良好的经济体系的可行性路径,从而使得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可能。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广泛推行,可以切实改进传统的生产模式,建立新型的清洁生产模式并向各个产业区域中渗透,将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为社会提供生态产品,并由此推动社会消费的生态化,构建起与之相应的产业结构与社会结构,为生态文化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在这个意义上,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及其扩展,既是生态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成为生态文化发展状态的指示器和量度指标。技术创新生态化一旦成功实施,就会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形成一种可以供人们选择的具有生态意蕴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作为一个有形的物质载体使其内蕴的生态文化直接传播开来。在国民经济的关键与核心领域实现技术创新生态化,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和国家运行的基本需要,就可以奠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引导一种生态化的生存方式。 3.2生态文化是技术创新生态化实现的保证 首先,生态文化提供了技术创新生态化的价值观共识。“一种技术的改变将涉及到整个技术体系的基础。”[8]现实实践中,尽管政府一直以来都在积极倡导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但许多污染和低效的落后技术还没有及时淘汰和升级,而即使是那些已经引进和开发了的先进的环保节能技术,也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应用和推广。究其原因,在于技术使用是一种文化现象,受精神状态、价值观乃至个体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和驱动。当前人们价值观念中生态关怀依然缺失的事实,导致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动机匮乏和动力不足。生态文化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追求的价值追求,既为各种清洁高效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土壤,也为各种形式的创新提供了价值观引导,并藉此架构一种与其相应的技术形态———生态技术。生态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将推进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大学和个人围绕环境问题展开有效互动,克服社会各阶层普遍存在的惯性,创设生态技术创新尤其是基于中国本土的生态创新的良好条件,从而促进生态创新的涌现,推进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进程。 其次,生态文化塑造了技术创新生态化运行的制度空间。技术创新生态化广泛的价值要求和利益关切决定了其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如果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制度安排,企业很可能由于不计环境成本而成为市场竞争中的胜者,进而产生逆向淘汰,消解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经济动力和利益牵引。因此,技术创新生态化需要市场机制的激励,更需要政府的规划与引导,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构建一个由社会各界参与的技术创新模式和社会空间是技术创新生态化实现的基本条件。通过生态文化建设,使生态文化的理念自上而下地固化到制度体系中,渗透到具有决策、执行和评价权利的各级领导的头脑中,“绿化”其思维,建立健全环境法律规范,制定有利于生产、消费方式生态化发展的经济、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体系和法规体系及措施等,并通过制度的真正实践,使技术创新生态化以最适合具体国情的势态前进。#p#分页标题#e# 其三,生态文化形成了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实践平台。技术创新是一个涉及广泛的链条,不但要求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而且要求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及其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广泛合作。生态合作的缺乏与绿色消费动力的不足,往往是导致技术创新失败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在高度的生态文化规制下,企业个体即使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会选择与其他企业合作治污,自发参与清洁生产,因而形成可持续的生态经营[9]。在这个意义上,生态文化是企业生态行为的粘合剂,是企业开展生态合作、发展循环经济的平台和引导。生态文化融入企业,将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决策管理层及普通员工的观念和行为,转变和创新环境观念,并通过观念上的创新激发企业自身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促成区域层次各种类型的生态合作活动,推动生态技术创新的实现。 4结语 在当今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生态文化和技术创新生态化作为承载人类可持续发展理想的新理念而被广泛关注,但相对来讲,人们更多地关注二者的差异甚至将其对立起来,忽视物质与精神、技术与人文的统一性,割裂生态与创新、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或片面追求原生态的自然保护,或片面追逐经济增长,而对其内在关联缺乏应有的关注和辩证的分析,并由此导致低效的生态实践。我们认为,技术创新生态化与生态文化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基础,其本质是物质领域的一种积极的生态文化实践。生态文化在社会各领域的生成与发展,必然会引起人们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质性转变,解决技术创新生态化中存在的生态观念缺失、动力不足等问题,为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技术创新生态化作为一种物质形态的生态文化实践,其成功实现也将为生态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依托。相比而言,技术层面的变革比文化层面的变革更容易,技术创新生态化的节奏和速度也将快于非物质领域生态文化的生成,为社会生态文化发展提供动力牵引和物质支持。正如尤金•哈格罗夫所讲,“人类永远也不可能发展出那种既能控制自然,又能避免不可预见的副作用的技术能力,对自然的保护不应该建立在关于生态科学的有限性这一推测上,而应该更为积极地建立在我们的环境价值观上。”[10]严格地讲,并不存在百分之百安全的技术,技术创新的生态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期望的目标,存在着诸多风险甚至异化的可能性,必然需要生态文化的调适、规范和约束。就现实而言,我们既要充分认识生态文化和技术创新生态化之间的一致性,又要把握其差异,并在这种深刻关联中把握与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化技术范文第5篇

调查地点是湖南省浏阳市马家湾村。本研究组成员于2009年3~4月、2010年1月、2010年7~8月3次进驻马家湾村,对该村垫料养猪情况进行无结构访谈、参与观察。该村主导产业是养猪业,是远近闻名的养猪村。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马家湾村养猪业获得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传统养猪法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猪粪便用水冲到猪栏外面的沟里,不经处理就流到河中。长此以往,致使马家湾村陷入了“有水不能饮,洗菜水难寻,下田脚发痒,蚊虫蚂蚁多,空气污染大,臭气满天飞”的困境。根据长沙市环保局监测站在近几年连续对该村的土壤污染调查,结果显示养殖区域周边90%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0%左右的农村饮用水源污染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农民的健康安全。当地政府于2008年决定在马家湾村推广“多功能生物活性垫料养猪零排放技术”(以下简称垫料养猪),由湖南泰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导。该技术最初在马家湾村得到一定范围推广,但由于各种原因,至2011年10月止,全村仅有两户仍采用垫料养猪,大多农户都已暂停采用,持观望态度。有些农户虽然建有环保猪场,但是根本没买垫料,仍然在传统猪场养猪;有些农户甚至又把环保猪场改回传统猪场。

2生态农业技术的产业技术化环节

垫料养猪就是采用锯末、秸秆、稻壳、米糠、树叶等农林业生产下脚料,配以专门的微生态活性制剂制成垫料,猪在垫料上生活,垫料里的有益微生物能够降解猪的粪尿,无臭味及其他有害气体产生,不需要冲洗猪舍,没有废弃物排出猪场,猪出栏后,垫料清出圈舍就是优质有机肥。垫料养猪相比传统养猪具备的较强优势在于省水、省料、省劳力,提高猪的抵抗力、肉品质,增加养殖效益,无污染、实现粪污零排放。但该项生态农业技术在马家湾村推广效果并不佳,本研究认为其原因在于生态农业技术向产业技术转化,是技术整合、经济核算、政府补偿和文化形塑几个环节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些环节上的任何一环缺失或不足就会导致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不佳。

2.1技术整合马家湾村农户虽然承认垫料养猪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新技术,但普遍认为,该技术由于应用时间不长,还不够成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垫料养猪不太适合浏阳地区的气候。猪适宜在30~35℃的环境下生长,温度过高就容易生病。浏阳地区的夏季气温很高,猪舍使用垫料后,垫料分解猪粪便然后发酵,使猪舍温度更高,往往达到50~60℃,垫料上面不能淋水降温,猪舍建造又大都达不到通风的要求,猪极易患病。而在冬季则很好,垫料发酵升高了猪舍温度,适宜猪生长。二是垫料养猪不方便消毒杀菌。猪是群养,每个猪栏养几十甚至上百头猪,养殖密度大,容易传播疾病。垫料里面加了可以杀死病菌的成分,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但对于大的疫病作用不大,由于垫料上面不能喷洒消毒液,加大了疫病防治的困难。三是垫料养猪会造成猪成长的差别。环保猪栏很大,一般是几十到100多m2,一个猪栏养几十甚至上百头猪。猪的成长有强有弱,强的一般会长得快、长得好,弱的一般会长得慢、长得小,从整体上拉长猪的平均出栏时间。四是垫料养猪会引发猪的呼吸道疾病。猪长大以后粪便排泄增多,垫料消解不彻底,为了增强消解功能,农户就得往垫料里面掺加老糠子等材料。而这些材料会影响猪的肺部呼吸,导致一些呼吸道疾病。产业技术是系统性技术。首先,一项生态农业技术只有做到很顺利地实现新旧技术之间的替代、交融,很紧密地实现与其他技术的匹配、契合,形成稳定的技术结构关联,并由此改变自身的形态,成为产业技术,才能发挥其作用。其次,相关群体尤其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相关农业技术丰富而实用的经验,他们与自上而下推广的生态农业技术互补或者相互竞争。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只有结合相关群体尤其农民的经验才能更好地获得信任和支持,推广人员、公司、政府不能只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向农民传播生态农业技术,而应该与农民进行更多的沟通和协商,促进相关群体达成共识。在马家湾村推广的垫料养猪是高栏环保猪场、垫料降解猪粪便、发酵高温杀菌,与传统养猪的矮栏水泥猪场、冲洗猪粪便、消毒防治疫病差异相当大,垫料养猪与传统养猪的替代、交融的实现,控温、防疫、喂食等各项技术匹配、契合的实现,都有一个碰撞、磨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推广人员、公司、政府和农民对于同一项生态农业技术及技术结构的认识、掌握和运用不尽一致,会就技术发生复杂互动,不断沟通和协商。生态农业技术之间横向、纵向的匹配、契合程度,推广人员、公司、政府和农民就技术沟通、协商的状况,最终决定着生态农业技术向产业技术转化的状况。

2.2经济核算马家湾村农户普遍认为,垫料养猪的成本较高,尤其是在目前猪价不稳的情况下,很难承受。垫料养猪,不能沿用传统猪场,要改建或者新建环保猪场。因为传统猪场的猪栏较矮,而环保猪场的猪栏要求较高,里面要放一定厚度的垫料。据估计,建环保猪场的造价大概300元/m2。垫料养猪要求1.7m2养1头猪,而传统养猪,1头猪只要1.2m2,1.2~1.5m2就相当大了,因此环保猪场的猪栏很大,一般是几十至100多m2一个猪栏。这就增加了农户的成本。垫料养猪与传统养猪相比,相同面积养猪的头数即存栏量减少了,同时每个猪栏的空间大,猪的活动量增大,饲料吃得多,但出栏速度差别不大,卖价也差别不大,很不划算。垫料公司宣传1次垫料可以用1年,1年可以养两批猪,然后换第二次垫料。目前农户使用垫料的实际情况是:一次垫料不能养两批猪,垫料用到后期已经不能化解猪粪便,期间要添加好多材料,或者向垫料公司购买新垫料,这样也增加了成本。环保猪场里猪的成长有强有弱,长得快的能在6个月左右出栏,长得慢的要7~8个月才能出栏,从而把养猪的整体成本提高了。垫料养猪,要经常翻料,垫料化解粪便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翻动得是否勤快,翻动的少垫料就会发霉,猪吃了就拉稀。养小猪时劳动量不大,1周翻1次就行。养大猪时,粪便多,必须勤翻。猪达50kg,每两天要翻垫料1次,猪达100kg,每天要垫料翻1次。每次翻料至少耗4h以上,农户感觉增加了劳动力成本。而传统养猪,100头猪的规模,每天喂两次食,用水冲洗一下猪栏,一个多小时就可完成。农户对垫料养猪成本的考虑,是与猪价行情联系在一起的。养猪赚钱的时候,不会计较太多,养猪不赚钱的时候,就更精打细算。农户认为,现在农民打零工都是50~60元/d,以此为标准,猪价要在12元/kg才算赚钱,5元/kg就不赚钱,目前猪价在下降并且很不稳,所以传统养猪从经济上来看更划算一些。产业技术是竞争性技术,它是经过选择、淘汰而剩下来的技术。农民会针对一项生态农业技术的市场前景和成本进行分析,如果此生态农业技术没有带来农民预期的经济收益,农民不可能采用。因此,生态农业技术转化为产业技术要经过经济核算,要针对采用该技术所需的原材料、人力和资金投入进行成本预算,同时,还要对预期销售收入进行测算。首先,如果没有经济核算,生态农业技术不可能进入产业,无法成功转化的技术,技术本身并不一定差,可能是因为使用成本太高。正是基于经济核算,所以现实中起作用的农业技术可能并非最优的生态农业技术。马家湾村农户虽然普遍认为垫料养猪的成本较高,但是否采用垫料养猪要视猪价行情而定。行情好的时候,养猪能赚钱,发展垫料养猪成本高点尚能接受;现在猪价行情很不稳,并且一直下降,养猪不赚钱,农户基本上倾向于采用传统养猪。其次,推广人员、公司、政府和农民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生态农业技术进行经济核算,致使他们在经济利益问题上既有共同之处也有矛盾冲突,推广人员、公司、政府认为有经济效益的生态农业技术可能并不能让农民真正在经济上受益。

2.3政府补偿对于垫料养猪这种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当地政府进行了补助,但马家湾村农户认为补助力度不够大。建环保猪场的补助不是按照整个建筑面积算,只补助垫料池的面积(40元/m2),而垫料池一般只占整个猪场的50%~60%。相比建环保猪场的全部成本而言,农户觉得补助太少。而且,补助有时候未能落实到位,有的农户只给补一半,有的农户未获任何补助。补助是当地政府派人前来检查、丈量环保猪场后发放的,一些农户建好环保猪场后却没人来检查、丈量,因而没有得到补助。至于为什么没人来,农户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法。当地政府只给农户补助一次垫料的钱,第2次的垫料就要农户自己出钱购买。补助只惠及了头两批报名参加垫料养猪的农户,后续参加垫料养猪的就不再有补助。当地政府扶持一下后,垫料养猪就交由垫料公司进行市场化经营。由于农户关于垫料养猪成本太高的反映较大,后经当地政府出面协调,垫料公司对垫料实行以旧换新。农户用旧垫料从垫料公司换取新垫料,旧垫料作价只抵1/3的新垫料,另外2/3的新垫料钱由农户承担。目前,就是垫料的以旧换新业务也不再进行。农户普遍认为,当地政府在环保养猪的推广上还需加强投入,落到实处,不能哄骗农户,这样农户才能放心去发展垫料养猪。其实只要当地政府补助到位,农户还是愿意发展环保养猪的。生态农业技术属于公益性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除了考虑技术本身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其可能带来的长远的和宏观的经济与社会综合效益。一方面,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尽可能提高农民短期的和长远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达到公益性等计划性目标,包括社会生态效益目标。在现阶段,生态农业技术195与其他农业技术相比,在经济效益上的优越性并不突出。但是,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可以缓解农业生产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等负面影响。初期,生态农业技术的经济效益可能不高于甚至低于其他农业技术,而农民看重经济效益,而且比较看重近期的经济效益,并以此单项指标作为自己采用与否的指南。因此,从生态农业技术所能带来的社会综合效益考虑,政府非常有必要对其推广进行投资。像马家湾村垫料养猪的推广,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就是成本较高、农户不赚钱,其推广需要政府加强投入并且落实到位。政府可借鉴当前一些发达国家采用的价格支持做法,如政府对垫料公司提供价格或其他形式的补贴,垫料公司再以优惠的价格卖给农户。这样既有利于维护垫料公司的权益,又有利于农户优惠获得生态农业技术,更有利于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从而达到“多赢”的目的。

2.4文化形塑马家湾村农户普遍认识到,垫料养猪在环境保护方面确实优于传统养猪。传统养猪用水冲洗猪舍,把猪粪便冲向沟渠,再流到河里,环境污染严重。这样受污染的生活用水对人类健康不利。农户逐渐意识到健康与环保的关系。环保养猪能够减少甚至从根本上解决村里的污染问题。但是,农户的环保意识还不强,对于垫料养猪,农户还是考虑成本问题更多一些。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养猪赚钱,可以搞环保;养猪不赚钱又要搞环保,那就不搞”。产业技术受到文化的很大影响,内含一定的文化意味,并且技术的体系化、系统化程度越强,技术结构关系越复杂,其文化属性也就越强。生态农业技术向产业技术转化过程中,其质的规定性要经过“文化形塑”。首先,生态农业技术引入一个地方必须考虑文化适应问题。一项生态农业技术尤其整套技术的引进,不仅影响到当地原有的农业技术体系,而且对农民等相关群体的生产、生活、行为、观念都会产生较大冲击,可能引发一定程度的文化冲突。其次,相关群体尤其农民的文化水平越高,对生态农业技术的理解越多,他们就越支持技术的推广。相关群体尤其农民所掌握的生态农业技术方面的文化知识以及对技术所持有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化冲突的状况。马家湾村深受传统养猪造成的环境污染之苦,普遍认识到垫料养猪对于环境保护的好处。这是垫料养猪最初能在马家湾村得到一定范围推广的重要原因,现在虽然大多农户都已暂停采用,持观望态度,但并未完全放弃,也是逐渐浓厚的环保文化作用的结果。

3促进生态农业技术向产业技术转化的建议

3.1吸引农民参与,为农民提供先进适用的生态农业技术为促进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建立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生态农业技术研发、推广的良性循环,拓宽推广渠道,创新生态农业技术服务模式。推广时要选择适合当地的技术,优先推广那些高产优质、简单易学的生态农业技术,并提供相关的配套信息。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生态农业技术研制出来之后大多由政府组织推广。生态农业技术需要协调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利益,往往是比较复杂的技术,事先确定好推广内容的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常常不能奏效,不能解决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难题。农民对生态农业技术应用的具体情况往往比研发、推广人员更加清楚,生态农业技术推广需要农民参与,需要吸收农民的生产经验、创造性思维。农民的参与可以保证所研究的技术更符合农民的需求,更适合当地的生产条件,可以发挥出农民在技术实施过程中的适应性修正能力。在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阶段,农民参与主要体现在技术需求的表达方面,以及把新技术与现有农业生产措施结合起来等方面;在生态农业技术的实施阶段,农民参与主要体现为大范围内对新技术进行检验、评估并内化到现有生产措施中。因此,一方面各种高等农业院校、农业技术学校和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可以对农民进行正规系统的生态农业技术教育培训。另一方面,借鉴国外经验,可以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实行自下而上的参与式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

3.2政府积极扶持,让农民采用生态农业技术在经济上受益生态农业技术的外部性决定了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技术的推广是不现实的,市场失灵的存在为政府的参与和支持提供了理由,各级政府应当给予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以积极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一是可以给予适当补贴,降低农户采用生态农业技术的成本,鼓励农民学习、采用生态农业技术。对农民采用生态农业技术的投入,给予货币或实物补贴,如品种、工程材料、农业化学和生物生产要素以及农民的学习成本和投劳成本等。对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体系的建设进行补贴,保障农民能购买到质优价廉的生态农业技术。对那些因采用生态农业技术而经济陷入困境的农民给予补偿,确保其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二是可以运用财政资金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将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扶贫开发、农业科技、龙头企业等政府扶持项目,都要向生态农业倾斜。各级财政部门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配套经费,专门用于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并根据财政状况逐年增加。三是可以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改善生态农业科技应用的投资环境,鼓励和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农业技术投入的积极性,给予他们资金、技术和管理的支持,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关优惠,逐步形成政府扶持为导向、多方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3.3扩大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农民的生态意识生态农业的效益往往具有全局性和滞后性,其发展需要全社会达成共识。需要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营造一种政府积极倡导、农民自觉参与、公众密切关注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新闻传媒和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宣传建设生态农业和采用生态农业技术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对发展生态农业战略意义的认识,把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更为急迫的是对农民开展有关生态农业的宣传和教育。应当充分发挥现有农业技术推广网络的作用,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网站,宣传并指导生态农业。完善生态农业信息制度,拓宽公众参与渠道,调动农民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尽快让广大农民意识到保护环境对农业发展和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生态农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感受到政府推进生态农业的坚强决心,从而增加他们采用生态农业技术的自觉性和信心。

生态化技术范文第6篇

1.竹荪的生活习性。竹荪为喜氮、好氧性真菌,喜阴湿环境,菌丝生长温度为5—32%,最适为23%;子实体形成温度为20—30%,最适为25%。竹荪的培养料和覆土的pH值要求在5—6.5,pH值大于7时生长受阻。

2.田块选择。应选择交通便利、土壤肥沃、防旱防涝的大田。栽培竹荪所需的竹、木屑、芦苇等材料,量多且重,选择交通便利的田块,可节省搬运成本。土层厚腐殖质含量高,疏松透气,保水性能好。田块应旱能灌,涝能排,以利于保持覆土和沟土湿润。竹荪种植不宜连作,应从低往高的田块转移,避免病原的交叉感染而降低产量。种植必须间隔4年以上,上位的田块和周边未种植的田块为好。旱地,上年种过地瓜等喜肥旱作物的田块,保水性差、易受旱的以细沙为主的田块,均因缺肥、虫害多而不宜种植。

同时也可采取竹、果等林地套种。选择地势平缓,有马蹄形的山窝地带,土壤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多,质地松软,25度以下的林地为宜,要求密度适中(亩130—180株),8—12年生或间伐2年后的杉林地,涵水保湿条件好。

3.品种选择。购菌种时,选择菌丝生长整齐、健壮有力,菌龄65—75天,手感较硬者为佳,有黄水珠出现则偏老。购种时须看菌种商证件是否齐全,并索要购种凭据。

4.培养料发酵技术。竹荪发酵料大田栽培应做到:用肥量到位,每亩用尿素50千克、复合肥10千克;培养料到位,每亩用料量为15—16立方米约7200千克;用菌量到位,每亩用菌种量为550—600袋,每袋0.5千克。①备料。原料种类有竹屑、木屑、农作物秸秆等。时间安排在每年的10—12月,培养料应新鲜,鲜料发酵升温快,发黑腐烂的料,发酵温度低,会影响产量。早购的培养料应妥善保管,防止高温遇雨自然发酵而烧料,降低培养料中的养分。每亩备料量:竹屑14立方米、木屑2立方米、尿素25千克、复合肥10千克、轻质碳酸钙25千克。

②建堆发酵。通过建堆发酵,将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分解、腐熟,转变为竹荪菌丝容易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发酵的目的,一方面是增加培养料的含氮量,使培养料变软、腐熟,以利于菌丝降解促进生长。另一方面是消除杂菌,发酵过程中产生高温可杀死培养料中的杂菌、害虫,并破坏培养料中的生物碱。

建堆方法:种植前45—60天开始建堆发酵,先铺一层厚约30厘米的培养料,撒上尿素、复合肥、轻钙,浇清水翻动培养料,堆旁挖穴,收集渗透出来的水进行再利用,再铺一层培养料,撒尿素、复合肥、轻钙,浇清水,如此反复使料堆成梯形状,高至1.3米时再稍踩实,头几层用水宜少。

③翻堆。间隔15—18天翻堆一次,内外料对调,并根据培养料干湿程度加水,保持培养料含水量在60%左右,即以手捏成团,指缝有水而不滴下为度。选择晴天上午9时后温度较高时翻堆。翻堆时,料中温度有50—60%,冒热气,脚有发烫的感觉,均匀翻堆3次。根椐料的粗细确定发酵时间,直至料颜色呈褐色、有香味。翻堆的过程也是排除废气补充氧气的过程。

5.大田种植。①田块准备。将田中的稻草整理置于四周田埂上,用劈草机劈除稻桩,种植前10天,逢雨天,每亩均匀施尿素2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或培养料发酵后,每亩均匀施尿素35千克,过钙100千克,再用微耕机翻土整平,曝晒杀菌,风化疏松土壤。畦床宽约70厘米,沟宽约25厘米,畦长和排水沟可根据田块确定。②播种与覆土。每年2—3月,当温度稳定在5℃以上即可播种,播种后90—110天开采,可采3—4潮,9月下旬采摘结束。

播种前将发酵料倒成龟背式菌床,并检查培养料中是否有氨气,如有则再凉料2—4天,选择阴天或小雨天凉料,要防止大雨冲刷培养料中养分,最好是边凉边播种,料干需浇水,使含水量维持在60%左右。采用“一”字形播种法,应头尾菌种插花播,少盖培养料,将土培于菌床两侧,覆土敲碎轻盖,料多时土厚7厘米,料少时厚4厘米,成龟背形。覆土后畦面用稻草覆盖表土即可,3—5天后稻草吸湿变软,再盖地膜,早春温度低,地膜起保湿保温的作用,有利菌丝生长。地膜覆盖后,可立柱搭架,架高约1.8米,菇架要搭牢,防止被风吹倒,4月初开始砍芦苇备用。播种10天后,不定期抽样检查菌种萌发吃料情况,特别要检查发酵地菌种,正常生长的菌种呈白色绒毛状,如发现块状菌种变黑、有臭味,则要查明原因及时补播,确保菌种的成活率,并防鼠害。

6.发茵管理。①通风换气。菌丝生长过程中分解培养料,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要不定期揭膜通风换气,使畦床内空气新鲜,否则,畦床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影响菌丝正常生长,通风1天后再覆盖。

②保持湿度。竹荪既不耐水也不耐旱,既要防止雨天畦沟积水缺氧,菌丝窒息死亡,也要防止天晴干旱菌丝萎缩。菌丝发育期培养基内固有的含水量足够菌丝生长所需,但遇天晴、覆膜等,基质覆土的水分有所减少。为了保持基质含水量60%,覆土含水量25%,需补充水分,做到天晴畦沟保持浅度蓄水,但不得高于培养料底部,防止菌丝窒息死亡。雨天要排干畦沟水,保持覆土、沟土湿润,结合通风换气,掀膜以使表土湿透后,再覆盖地膜。

③控温发菌。连续天晴温度超过25%,通过掀、盖薄膜调整畦床温度,同时通风换气以防烧菌。若温度低于20%,除了透气保温外,还要盖好地膜防雨保温,以利菌丝生长,同时摘除杂菇。菌丝生长阶段一般不要轻易翻动稻草、覆土,以免扯断菌丝、毁坏菌索而影响竹荪生长。

7.出菇管理。现蕾阶段主要做好场地防雨、保湿,特别是二批菇蕾黄豆大时,若遇大暴雨天气,要及时盖地膜,防止遮阳物的雨滴破坏菌丝菇蕾生长。土壤湿度一般控制在保持覆土、沟土潮湿,手捏土能粘为宜。

①畦床除草。畦草不必过早清除,畦面发现中指大小菇蕾或干旱温度稳定27%、菌丝爬上畦面时,可用农达除草剂按说明书的倍数除草,不宜人工拔除杂草,防止菌丝封固的表土松动,而破坏菌丝正常生长。

②菇棚遮阴。杂草退绿即可遮阴,盖芦苇(遮阳网),达到“八分阴,二分阳”的遮阴效果,以利竹荪生长。一潮采收结束,可进行追肥、杀虫,用尿素、食用菌氨基酸加无公害杀虫剂,选午后3时喷洒,要稀喷、勤喷,防止药液过浓烧蕾。

③病虫害防治。多病害为烟霉病,主要发生在竹荪畦面表土上或寄生在畦面的稻草上,上午呈红色,下午由红逐渐变黑色。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使畦床培养料潮湿变黑,菌丝生长受阻,菇蕾呈水渍状、霉烂。措施:畦草不宜过早清除,排干水沟积水,减少覆盖物厚度,通风降低空气湿度;小心铲除稻草及表土,并使之远离菇棚,截断两头畦床,防蔓延;同时使用苯醚甲环唑液喷受害部位,每天一次连喷3天;也可在发生部位撒碳铵,盖薄膜覆土防控。若出现鼻涕虫,可在阴天晚上进行人工捕捉。

④受水灾后的管理。灾后排干沟水,淹后3天检查覆土未见菌丝,培养料变黑,就应改种水稻、黄豆或玉米等作物。若基料变黄、覆土有新菌丝生长,则可摘除腐烂菇蕾,清除沟中堆积的沙石、沉淀在畦床上板结的淤泥,用尿素、食用菌氨基酸、杀虫剂混合液追肥防治虫害;隔天盖地膜,保持土壤湿润,促发菌;加厚芦苇及稻草防旱。

生态化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技术生态化;湖南;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074-02

一、绿色湖南建设的重要意义

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新潮流,也是关系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要求,中国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绿色发展”,并且独立成篇。湖南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中期,资源环境问题正逐步凸现,正是基于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和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湖南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强调以“四化两型”引领湖南科学发展,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湖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强调指出,“必须把两型社会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设绿色湖南”,将“绿色湖南”建设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制定了《绿色湖南建设实施纲要》。作为生态文明的区域表现形式,“绿色湖南”代表着一种发展范式和价值取向,要求发展遵循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与生态环境容量、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其实质在于加强环境资源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得到和谐发展,构筑绿色生存生活家园。作为“四个湖南”的首张名片,绿色湖南建设必将既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又确保湖南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生活、生产与生态三者的互动和谐与良性循环。

二、绿色湖南建设的技术依赖

现代技术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功能。技术价值是一个由多种价值构成的价值系统,其主要组成部分是技术的认识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等。其中生态价值是技术的最高价值,是指从生态角度,从技术与整个生态系统的关系来审视技术本身。现代技术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意识中具有基础价值和功能,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中具有手段和工具价值,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具有调控价值和功能。

在现代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湖南面临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建设绿色湖南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具有全新的生态文明视角,它在很大程度上要求人们通过推动技术活动来改变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对技术进行生态关怀,确立技术研发、应用和发展的最高限度,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科技的协调发展。作为“绿色湖南”建设的基础和支撑的现代技术,必须按照“绿色湖南”建设的要求,从根本上变革传统技术观,确立生态技术观,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证。随着技术实践活动规模的扩大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加强,传统技术观单一的经济目标追求、片面的思维方式和狭隘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已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而要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绿色湖南建设,就要从根本上变革技术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平衡之间找到契合点,将技术活动放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中去探讨,立足“绿色湖南”建设目标,反思传统技术观的缺失,立足技术活动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人的生存与发展效益“四效合一”的价值取向,契合“四化两型”的目标要求,实现技术生态化。

三、技术生态化是绿色湖南建设的重要支撑

技术实践活动主体加强对于传统技术观的反思及纠偏,积极实现技术生态化,使技术发展朝着遵循生态学规律方向转变及转化,有利于人类在不断提高经济产出的同时,改善生存环境质量,确保自然资源的和谐永续发展。技术生态化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技术进步不应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第二,技术系统本身应按生态学原理组织起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拓展和深化人工自然。第三,技术方式应与自然生态相协调,并符合人性。技术生态化强调了生态标准和人性化原则,但并不因此否定效率标准。

技术生态化对于绿色湖南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人的生存和发展效益的“四效合一”,是“绿色湖南”建设中技术活动主体管理和发展战略的必然追求。技术生态化以绿色和谐思想为指导,以技术活动为根本手段,以减量化、再循环和再使用为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理念,以技术主体实现“四效合一”为目标,它能使技术主体从生态化技术战略、绿色产品创新和生态营销策略等方面推动其承担在绿色湖南建设中的责任。生态化因素在技术活动的各个层次的展开,涉及到生态化建设的国家层次(宏观)、区域层次(中观)和企业层次(微观)等各个层次。面向“绿色湖南”建设,技术活动主体要全面引入生态思想,实现技术生态化,使技术活动从传统的支持经济增长转向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而引导技术活动朝着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及其与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的方向协调发展。湖南省必须探索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发展路子。技术生态化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发展模式,强调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协调兼容,使技术活动的社会功能更加全面,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具有不断递增的综合价值。

第二,技术生态化是技术进步关注自身物质条件、实现有序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人类从事生产活动或其他活动的手段和方法体系,技术最主要地是指人类活动的工具,不论是原始的工具,还是现代技术的机器体系和当代高新技术,均包含有自然的要素。可见自然资源对技术来说,是前置性和基础性的因素。技术作为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人工转换手段,总是要依托和消耗一定的自然物质资源。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进行经济技术活动的物质基础,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技术是不存在的。自然的物质资源条件直接决定着技术的发明、发展,决定着技术的可能发展形式。在当今资源能源日益紧张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并面临崩溃的现实情况下,技术活动只有以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己任,才能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条件、为社会所接受。这正是绿色湖南建设的基本要义。

第三,技术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在属性和本质要求。当前湖南生态经济综合效益相对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生态化和扩散相对不足。技术生态化及其扩散应用能取得巨大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是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扩散应用可使经济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具有生态环境正效应,可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一致,通过获得绿色竞争优势,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技术生态化有利于改变粗放型的生产模式,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开发各种能节约原材料和能源的产品,提高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对产品进行回收、再生产和复用,减少生产过程和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降低资源利用的成本,减少环境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四,技术生态化有助于实现绿色湖南建设的“三个结合”。一是有助于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生态永续发展的结合。在绿色湖南建设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目标的根本举措。技术生态化超越了经济领域的圈子,以科学发展观来审视技术活动的目标和价值选择,做出合理的评价。这就能增强生态化功能并实现管理过程的生态化控制,将从根本上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增强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经济的支撑能力,从而降低了生产和治污成本。二是有助于实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优化产业结构的结合。技术生态化能有效整合湖南的各种资源和力量,发挥技术活动对知识、资源等生产要素配置的高效性,大幅增加区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的创新步伐,推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从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三是有助于实现节能减排和资源有效配置的结合。技术生态化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涉及技术层生态技术和管理层生态技术,因而有助于实现节能减排和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机结合。

四、结语

绿色湖南建设背景下技术生态化面临着缺乏实现技术生态化的价值导向机制、缺乏实现技术生态化的有力支持、缺乏实现技术生态化的条件和能力等重要问题。为此,要把握好技术生态化的价值准则,推进生态化技术创新,加快发展生态科技产业,发展生态重点产业,运用技术手段有序集约开发和综合利用矿产资源,抓好综合治理工程,加强环境监测技术和能力建设,构筑生态环境安全屏障。

参考文献:

[1]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 柳卸林.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 张宏武,等.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4] 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 黄鲁成.基于生态学的技术创新行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 [日]星野芳郎.技术发展的政治背景[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

[7] [美]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8] Howard T Odum.Environmental Accounting:Em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M].John Wiley & Sons,New York,1996.

[9] 易显飞,等.“绿色湖南”的实现与两型化科技创新[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生态化技术范文第8篇

Abstract: The ecologiz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while the collaboration of supply chai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alize eco-technology innovation. This article anolyzed the reason of the collaboration of supply chain on the basis of eco-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built up the system of supply-chain- collaboration.

关键词:技术创新;生态化;供应链;协同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ecologization;supply chain;collaboration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014-02

0引言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有效协调技术创新与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目标的关系,注重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新型技术创新系统。生态化技术创新可以使供应链管理可持续发展,将环保融入企业供应链管理每个环节上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且利于环境,以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最高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供应链协同则是生态化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

1生态化技术创新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包括生产新产品、使用新技术或新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发展新要素、实现新组织,涵盖了企业整个生产到销售全部的活动。作为将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本途径,技术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动力。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生态化技术创新具有经济、技术和生态效益的双重特征,是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力。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产品创新的生态化,指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及使用之后不危害或少危害生态环境和对人体健康,以及可回收利用和再生的产品;另一类是工艺创新的生态化,指能减少废气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降低工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以及降低成本、物耗等工艺技术。

生态化技术创新具有如下特征:①以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导向,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②生态化贯穿整个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包括产品生产与消费后处理,生产副产品及废物的综合利用一整套相互关联的技术。③具有高度的战略性,与构建和谐社会,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密不可分。④具有动态发展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变化和发展。

2供应链协同是生态化技术创新的要求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仅凭自身的资源很难获得创新所需要的全部资源以及持续创新的源泉。因此,有必要开展供应链间的广泛协同,扩展资源配置和创新基础材料的范围,有效整合企业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和能力。通过供应链的协同创新,在降低原材料、零部件、产成品生产成本的同时,推出更符合客户随需应变的创新产品,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益[1]。基于此,本文认为生态化技术创新中进行供应链协同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低成本、易实现的拉动因素生态化技术创新,是全面的、全过程的生态化。它旨在实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生态化,而这仅靠某个企业的单独创新,是很难实现的。且由于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的限制,创新周期较长,无法保证技术创新在市场上的成功。以核心企业为首,联结供应链的其它企业进行分工合作,在纵向上进行行业上下链的协作与共创,构成双赢的协作链,在横向上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共联、共赢与共创,从而实现信息的对称与共享,获得标准化的显性知识与非标准化的隐性知识,节约成本和时间,也减少企业的市场与技术风险。

2.2 激烈竞争的驱动因素现在的竞争已经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由于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生态化技术的研发需要多个层面的技术知识进行相互补充,并与供应链其它企业在资源、技术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提高企业和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2.3 环境和社会的推动因素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手段和有效途径,追求构建自然生态和谐系统和社会和谐系统,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以多目标、协调发展和以人为本为原则。生态化技术创新,是企业环保责任的践行,也为企业塑造了绿色竞争力[2]。环境和社会责任推动着技术创新的生态化,但技术的复杂性和单个企业创新资源的不足,促使供应链之间的企业进行资源和能力的优势互补,进行协同创新。

3生态化技术创新的供应链协同体系

生态化技术创新的供应链协同体系,是在一个包含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知识流的供应链网络的基础上,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进行技术创新的系统,见图1。供应链协同体系的形成,可以充分发挥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优势,整合各种创新资源,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实现知识共享和技术扩散,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

3.1 统一的供应链创新目标目标差异往往是造成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应该树立一个统一的目标,即以构建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最高指导思想,实现原材料、生产工艺和废品处理等生产全过程的生态化,保证经济、社会和生态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进行协同合作,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3.2 集成的供应链创新网络生态化技术创新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3PL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和最终客户的所有创新活动和过程。这要求供应链节点企业跨越界限,对资源、技术、制度等要素进行协同,实现高效而紧密的协作,从而实现信息的共享和集成,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3]。

3.3 高效的供应链信息平台信息平台是技术创新的技术基础。充分利用EC、ERP、CRM、SCM等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构建一个健全的信息网络平台,收集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的创新信息,增强各企业的信息收集、传递、处理能力,进行创新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交流和创新,避免信息粘滞现象。

3.4 健全的创新环境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实现离不开政府的良好政策环境、社会公众作用的发挥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供应链的协同创新需要政府以行政、法律、财政金融等方法对开展生态化技术创新、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等进行管理;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绿色消费观念,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创新研发体系中;加强科研机构和高校与供应链上各企业的信息、技术沟通与交流,成为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有力支撑。

4结语

生态化是技术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供应链成员要依靠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实现生态化技术创新并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越来越困难,只有充分利用供应链伙伴关系开展协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悦.基于知识链的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2):93-94.

[2]钟祖昌.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研究[R]. 福州大学管理学硕士论文,2006.1-2.

[3]赵利军,王爱凤. 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的运行系统[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1):194.

生态化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生态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企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竞争的过程,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不创新的企业就没有竞争力,也就无法在竞争中取胜,更无法应对WTO的挑战。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环节。科学发展观的实现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为基石的,而生态经济的实现又以作为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化。

1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基本内涵

“创新”概念最早是在1912年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次使用的一词。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是指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引入新产品、引入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以及实现工业新的组织等内容。

技术创新生态化是把经济、技术、生态三者的相互结合、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过程,它是既有经济特征,又具有技术特征和生态特征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生态良性循环不仅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可实现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应是全方面的,实现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就应把技术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置于生态经济文明的背景下去考虑。

我们从与一般技术创新的比较中得出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定义。一般技术创新是从企业内部经济性出发,在减少生产边际内部费用的同时,经常增加生产边际外部费用;而技术创新生态化是在创新的各个阶段中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从而引导创新朝着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避免、不造成或很少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向协调的方向转变,以提高企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为主要目标,这与以往的技术创新主要是追求经济利益有本质的区别,是一种新型的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生态化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服务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和一种与市场息息相关的经济活动。

2实现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基本前提

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实现必须要以实现四化为前提:使用能源的清洁化、生产废料的资源化、生产过程的闭路化、产品和服务的绿色化。

(1)使用能源的清洁化。清洁能源即非矿物能源,也称非碳能源,它在消耗时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有害全球环境的物质,主要指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的能源。但是,这些清洁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很小,除水能占5%外,其余核能、风能、太阳能等加起来还不足1%。正是因为我国在开发清洁能源的技术上比较落后,才使既廉价又清洁的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甚小。所以,加快这些清洁能源的技术开发将有利于我国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

(2)生产废料的资源化。当前企业生产产品所产生的废料不仅浪费而且污染环境,是解决环境污染的一大难题,我们可以按照工业营养的食物网(链),使每道工序的废料成为其他工序或者其他部门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可以使处在食物网中的企业集中起来,形成绿色工业园区,在工业园区中只有绿色原料的输入及绿色产品的输出,没有废物废料的输出,既可实现废物利用,又可达到绿色标准、增加产出,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生产过程的闭路化。生产过程闭路是指在某个工业企业中使用封闭的物料循环系统,使废料重新利用起来的技术。废料的重新利用,除前述一个企业的废料直接作为另一企业的能源,或一道工序的废料作为别的工序的资源使用外,还有更深的含义,就是对废料的回收利用。废料回收利用也需要新的回收技术,否则回收本身就是一种污染严重且耗费巨大的活动。实现生产过程的闭路化可以使企业变废为宝,减少生产成本,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企业竞争力。

(4)产品及服务的绿色化。产品及服务的绿色化是指企业生产的产品要实现满足ISO14000检验,ISO14000的目的就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和实施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规范企业的环境行为,控制和减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推动企业生产绿色产品,以满足社会对环境保护以及其他相关利益的需求。为了满足ISO14000的要求,企业要在保证产出不变的情况下,把生产和消费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使用同样或者更少的物质消耗量来获得更多的产品,也就是提高资源的生产率和使用效率。

3技术创新生态化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发展尖锐矛盾,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出现难于发展、不可持续发展的情况提出来的一个重大战略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走一条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的、既满足当代人利益,又不损害今后几代人利益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技术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在体现和本质要求。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思想基础。同时,技术创新生态化也对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生态化因其对环境问题的改善和对经济促进的双重角色,正日益成为理论界、企业界甚至政府关注的对象。在环境的压力下,技术创新生态化创新正逐渐取代传统的技术创新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企业创新研究的新发展。

当前,我国企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较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技术创新生态化创新和扩散严重不足。而通过技术创新生态化创新和扩散,采用使经济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具有生态正效应的技术创新生态化,推行生态化、清洁化的生产方式,能使原材料和废弃物再循环利用,把污染物尽可能地削减在源头和生产过程中,实现企业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循环。可见技术创新生态化创新和扩散应用可以取得巨大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是我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技术创新生态化创新可以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一致,通过获得绿色竞争优势,实现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生态化有利于改变企业粗放型的生产模式,提高经济效益。传统的、落后的企业生产模式,其突出特点是浪费惊人、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不高。

4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实践意义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传统的技术创新活动虽然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但也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为避免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弯路,在我国大力提倡技术创新生态化具有重大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

(1)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客观要求。我们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两难选择。一方面我们需要高速发展经济,非此不能满足13亿人口的生存需求,另一方面我国又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为多灾害国家之一,工业整体水平落后,能耗高、经济效率低,为追求经济高速发展所付的代价很大,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必须依靠技术创新生态化才能走出这个怪圈。

(2)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我国经济振兴和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而要贯彻实现这一战略则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要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就需要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生态化是21世纪最受人们青睐的技术,因此技术创新生态化就成为各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如果我国在这一领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无疑会加快“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3)是我国拓宽国际市场,增加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中国加入WTO以后,产品面临的市场竞争已不只在国内,而是向国外延伸。然而现在许多国家对进口产品的要求已不仅仅是只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的检验,而且要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的检验。许多发达国家以保护国内环境为由,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利用绿色市场准入制度来禁止或限制某些产品的进口,限制国外产品进入国内市场。以我国农产品出口为例,由于受规模经济、科技因素的影响,农产品不仅深加工层次低、附加值少,而且产品污染严重,有害元素超标,在国际市场上严重缺乏竞争力。为了消除国际贸易壁垒,从根本上克服这些不利因素,这就势必要求中国企业在进入国际舞台时增加产品的技术创新生态化含量,进行技术创新生态化。中国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没有竞争力的。所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生态化势在必行。

(4)技术创新生态化是全人类的呼声。绿色产品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呼声,我们已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我们美好的家园。自然环境的改变和人们由此必须面对的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使人们在满足自己物质欲望的同时开始更多考虑将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且这种威胁也越来越以凶猛的势头直接作用于人们本身,这在客观上使绿色价值观可以得到广泛的接受,人们呼吁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企业的技术创新生态化也是全人类的呼声。

参考文献

1杨光华,彭福扬.论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趋势[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8)

2吴光辉.绿色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3万伦来,黄志斌.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2)

DiscussiononTechnicalInnovationEcologyOrientation

Abstract:Thetechnicalinnovationecologyistakeenhancestheenterpriseecologyeconomysynthesisbenefitastheessentialtargetonekindofnewinnovationsystem.Thetechnicalinnovationecologyrealizationmustrealizetheuseenergytobeclean.Productionwastematerialresource,productionprocesscloseup;Theproductandtheservicegreenchangesintothepremise.Thetechnicalinnovationecologyinnovationistheenterpriserealizes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key.Promoteswithgreateffortthetechnicalinnovationecologyinourcountrytohavethesignificantpracticesignificance.

生态化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生态化技术创新;研究视角

1概述

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发表了《经济发展理论》一书,首次提出“技术创新”的概念,认为应将技术创新纳入企业生产函数。随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向人们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能够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促进社会经济更好的发展。但是,一般意义的技术创新观使企业单纯追求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对自然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学者开始把自然生态纳入理论体系,从生态、经济与社会的系统整体上来重新考虑技术创新,由传统的技术创新观转向生态化技术创新研究。由于学科背景不同,学者们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分析维度和方向也各不相同。为了更好地把握生态化技术创新研究发展的方向,有必要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研究视角进行回顾梳理,进而展望未来生态化技术创新研究可能出现的新视角、新动向。本文回顾学者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研究的发展过程,探讨其研究视角,在此基础上讨论下一阶段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研究方向。

2生态化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把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的基本理论和思想引入传统技术创新体系中,提倡技术创新要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实现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环境资源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生物个体之间、群落之间、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流通,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能量和物质循环能够长期保持动态平衡,使其处于稳定状态,即使有外来物的侵入也能自我净化、自我调节,最终回归平衡状态。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也处于社会生态系统中,为了使社会生态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学者们提出技术创新生态化。罗伟认为,技术创新生态化就是将生态观念注入技术创新过程,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同时避免环境污染,从而降低生态负效应[1]。刘琪与其观点相似,她认为,技术创新生态化是生态学向传统技术创新渗透的一种新型创新系统,把生态学观点引入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实现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环境资创新和应用能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强化支撑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带动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3)加强综合能源有效利用,增加工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4)发展旅游业,增加收入。这一阶段拉萨市的分数为0.33069。2.4.2第二阶段为构建一个符合生态环境平衡的城市,政府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1)优化产业结构。(2)促进城市公共交通发展(3)建立健全污水处理及收集系统。在这个模型里,我们把DR、ST分别增加到0.8232、0.9355、0.7401,拉萨市的分数增加到0.38900,精明增长的幅度较小,但也有一定程度的进步。2.4.3第三阶段根据上述模型计算得出的各类指标的权重系数,我们可以看出PI、PG所占比重较大,在其他指标已经提高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建议增加政府资金投入或其他发达城市的援助,带动经济发展,逐步提高其人均收入和人均生产总值的水平。当这两个指标达到精明增长的阶段时,我们可以从表4看出,精明增长计划的成功度很高,接近精明城市的要求。表430年后分值

3结束语

本文基于精明增长理论对拉萨市做了未来的发展规划,通过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在30年后拉萨市将可以达到精明增长程度:第一阶段主要提高其人均收入、非农人口比、工业废水达标率等指标;接着,第二阶段使二、三产业产值比增加并继续提高工业废水达标率;第三阶段大力促进人均生产总值及收入的提高。

作者:张琼珂 单位:湖南商学院

参考文献

[1]https:///[EB/OL].

[2]谭婧,陶小马,陈旭.基于改进熵值法的城市_精明增长_综合测度_以长江三角洲16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2):129-136.

[3]/tjsj/ndsj/[EB/OL].

上一篇:融资担保规定范文 下一篇:商业资产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