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治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28 17:23:41

生态修复治理措施

生态修复治理措施篇1

关键词生态修复;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2-0317-01

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总面积101.85万km2,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几十年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已成为制约该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黑龙江省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11.20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5%,其中,耕地流失面积5.67万km2,占耕地面积的50%,全省已形成大型侵蚀沟16万多条。黑土地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给该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带来多方面危害,而且直接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结合黑龙江省开展的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项目,将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相结合,既有利于对治理工程的保护,又有利于治理工程项目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从而实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修复的涵义及模式

1.1生态修复的涵义

生态修复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切实遵循自然生态经济规律,充分利用当地的水、土、光、热、生物等自然资源,依靠大自然循环再生能力和人为干涉快速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

1.2生态修复的2种模式

生态修复的实质是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其过程通常由人工设计和实施。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一般可采用2种模式:一种是在生态系统受损害尚未超负荷并可逆转的情况下,人类或自然干扰因素被解除后,修复可在自然过程中完成,即生态自我修复或生态自然修复;另一种是在生态系统受损害超负荷并不可逆转的情况下,仅靠自然修复不可能使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必须采用人工整治措施才能恢复。因此,在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过程中,对严重水土流失区的综合治理,其实质是采用人工整治措施的生态修复模式[2]。黑龙江省黑土区水土流失实施的生态修复是人工整治措施的生态修复模式。

2实施生态修复的技术措施

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组织,全社会参与,各部门积极配合,各种措施一起实施。在采取的措施上要突出综合治理,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耕措施应因地制宜、科学配置[3]。

2.1总体规划

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制订以水土保持林为主的项目区生态修复总体规划。将山、水、田、林、路、草、村科学规划,综合治理。

2.2退耕还林还草

在坡度25°以上的耕地上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试验,推行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开展林粮、林草、林果、林药和林菌开发技术研究。

2.3封山禁牧,舍饲养畜

对过度放牧、草质退化的荒坡进行封山禁牧和舍饲养畜试验。利用围栏封育,恢复草质,提高植被覆盖率。

2.4转变生产经营方式

促进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增强农民生态意识,引导农民从传统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逐步向精耕细作和集约经营转变。少施化肥,增施农家肥料,种植绿肥植物,增加固氮作物品种,轮作、套作,间种、混种,通过各种措施种植绿色食品,提高单产。

2.5水土保持林优化及更新改造

利用以松改杨、切根贴膜及萌蘖更新等新技术对林带进行优化改造,以减轻林带胁地,实现资源循环再生。

2.6树种选择和配置

以乡土速生树种为主,引选新的水土保持树种,多树种搭配,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结合;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以水土保持林为主体,水保林与农防林、用材林、薪炭林、四旁林相结合。

3结语

(1)森林植被可以使水分最有效地渗透到土壤中,有利于水土保持。而通过人工打坝造田、修谷坊、建排水拦截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但只能起到暂时的缓解作用,达不到根本上的治理效果[4]。

(2)通过实施生态修复,使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项目区植被得到恢复和重建,使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更稳固、更持久,蓄水保土功能增强,水土流失减轻,生态环境改善。因此,生态修复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治本之策。

(3)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可保护黑龙江省珍贵黑土资源,改善黑土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快速发展地区经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整理

4参考文献

[1] 赵秉栋,赵军凯,宫少燕.论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105-106.

生态修复治理措施篇2

关键词:山区水库;水土流失;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3-45-02

新疆天山北坡水土流失是各种外营力、水力、风力、重力、冻融等对地表土壤及其母质和岩屑的剥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是环境演变的结果。新疆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原因,在局部地区有叠加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土流失。

1 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1.1 自然因素

新疆北面为阿尔泰山,南面为昆仑山,天山横亘中部,把新疆分成北疆和南疆。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有准噶尔盆地,天山与昆仑山之间有塔里木盆地。新疆的地势高低悬殊,有海拔8 611 m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也有低于海平面154 m的吐鲁番盆地,使冻融侵蚀、水蚀等都有可能发生。新构造运动使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强烈上升,准噶尔地台和塔里木地台相对下沉。新构造运动地侵蚀提供了条件,使地层褶曲和断裂。另外,新疆的各大山系广泛分布着变质岩,易受风化而遭受侵蚀。新疆的土壤基质以第四纪疏松物质为主,为水土流失提供了物质基础。

1.2 气候因素

新疆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45 mm,降水量84 %集中于山区,平原降水量很少。山区降水量多集中于5~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0 %~70 %,降水的集中促进了水土流失的发生。降水是导致新疆山区中低山带水土流失的主要外动力因子。新疆日照时间长,积温高,温差大。日照时数2 500~3 500 h,10 ℃的积温在4 000 ℃以上,昼夜温差超过15 ℃。岩石因日照、温差的变化热胀冷缩而破裂,反复冻融而崩解,变得非常松散,形成大量的固体松散物质,为水土流失提供了物质基础。新疆多大风天气,其中阿拉山口全年>8级的大风天数为166 d,达坂城为147 d。由于地表长期处于干旱状态,盆地以河湖相沉积为主,土质结构松散,风速>5 m/s时,风吹沙土移动形成风蚀。

1.3 地质地貌因素

新疆天山北坡分布着中、新生代或岩性较差的地层物质,其岩性特征都为沉积岩,主要为陆相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岩层较弱,该区第四纪沉积物分布广、厚度大,多为未胶结的松散物质,易于风化、剥蚀,受构造运动影响,加上季节性冻融循环和风化作用,加剧了水土流失。

1.4 人为因素

随着天山北坡山区畜牧业的不断发展,草场载畜量日益加大。对于干旱少雨年份春秋两季的草场,牧草不足,植被遭到牲畜的破坏后难以恢复,特别是夏牧场,草场退化尤为严重[1]。

2 防治措施

新疆天山北坡地域辽阔,地形复杂,造成水土流失的成因、类型、强度不同,差异很大。首先,应利用“3S”技术做好新疆的水土流失普查和监测工作。因地制宜地制定水土保持措施,做好水土保持规划。其次,以流域为单位,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因害设防,采取统一措施,除害兴利,发挥区域优势,将防治水土流失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结合起来;抓好工程治理和非工程治理措施,使他们相辅相成、协调一致地共同发挥防护效益。再次,应加大水土流失方面的科学研究,在新疆的典型区域设水土流失观测研究站,探索新疆水土流失规律和正确的防治途径,

2.1 沟蚀治理

淤地坝是治理拟建水库以上沟壑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淤地坝的建设可有效地防止沟谷侵蚀,由于抬高了侵蚀基准,可以防止沟底下切,沟岸扩张,减少了重力侵蚀的发展,从而控制了淤地坝上游的沟道侵蚀,同时由于淤地坝的滞洪作用,对坝下洪水也有一定的减蚀作用。山区水库建设地点往往降雨较丰,短时间的强降水带着大量的泥沙涌入河道,淤地坝可以有效地将雨水及融雪水就地拦蓄,使其渗入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止形成面径流,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木可利用的土壤水分。建议在拟建库区沟壑修建淤地坝坡面工程,一般淤地坝由坝体、溢洪道、放水建筑物三个部分组成。当淤地坝洪水位超过设计高度时,就由溢洪道排出,以保证坝体的安全和坝地的正常生产。

2.2 面蚀治理

生态修复是指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适当的人工措施辅助下,恢复生态系统原有的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和开发利用等经济功能。生态修复不是指将生态系统完全恢复到其原始状态,而是指通过修复使生态系统的功能不断得到恢复与完善,生态修复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生态修复不同于传统的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及工程措施,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注重技术设计,而生态修复则注重于利用政策、法规、行政手段对生态修复区实行严格的管护,以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扰,使生态系统在休养生息中能得以自我恢复,政策法规的制定和管护、宣传工作的落实以及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和能源结构等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修复配套措施。

2.3 落实拟建项目区水土保持方案

拟建项目区水土保持方案应当符合流域水土保持规划,以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基础,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配置,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综合进行,同时立足该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流域经济。

2.4 落实管护工作

管护是对各项政策法规的具体落实,没有具体的管护措施,政策法规只能是一纸空文。实践证明,规范的管护队伍是生态修复各项政策法规得以贯彻执行的保障。

2.5 加强宣传

生态修复的特点之一是减少人为因素对生态的干扰破坏。因此要提高生态修复效益,就必须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特别是生态修复区内群众的水保生态意识。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进行生态修复的宣传,在修复区内建立宣传牌、界碑等,同时也要利用宣传画、传单、水保法宣传材料等增强群众保护生态、保持水土的意识。

3 结语

依据新疆天山北坡水土流失的成因特征,结合本地区水土流失的形成和特点,通过科学规划,加大水土流失方面的科学研究,在新疆的典型区域设水土流失观测研究站,探索新疆水土流失规律和正确的防治途径,建立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佳的综合防治体系,最大化的实现经济效益与和谐生态的双赢。

参考文献:

生态修复治理措施篇3

[关键词]定边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角,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过渡地带,总土地面积6920km。,居住人口3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8万人。境内土地辽阔,地貌复杂,分两大类型,北部为风沙滩区,面积为2734km;南部为白于山区,面积4186km,占全县总面积61%。南部白于山区沟壑纵横,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主要是水力侵蚀,重力侵蚀次之。区内年平均降水量316.9mm,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0%,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根据我县白于山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工程、生物、家业耕作以及封山禁牧为主态修复和预防保护等多种综合治理措施进行治理。

一、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推进综合治理

我县白于山区主要是无定河、泾河、洛河的源头。按照流域划分,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充分合理的利用注流域土地资源,促进小流域、农、林、牧各业协调发展,做到植物措施、工程措施与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发挥整体效益。近年来随着国家治理投入加大,确立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规模治理,建立示范区域,推动整体治理。

二、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

我县白于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通过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枋修复措施进行生态自我修复,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新理念、新举措,其核心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概念为指导,充分发挥生态自然修复的力量,建立良好的生态防护体系。

三、坚持以效益为中心推动综合治理

实行封山禁牧、退耕还林等措施,关键在于能否解决好当地群众的生活问题、收入部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要以农民增收、土地增绿、农业增效等综合效益为中心进行水土保持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加大国家投入力度,合理开发水土资源,将小流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当地群众持久地参与水土防治,得到利益。

四、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

合理配置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是提高治理效果的关键环节。在治理方略上,坚持“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的思路,不仅要加大工程、林草、耕作、自然修复四大治理措施的力度,还要注重预防监督、监测预报等管理措施的深化和提高,不断强化管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作用。近年来,黄土高原中的水土保持调整了治理方略,坚持以预防为主,充分发挥大自然的生态自我修复功能,采取封山禁牧育林、禁牧轮牧和舍饲养畜等措施,实施综合治理和重点防护工程,不断强化预防监督、监测预报管理,为大面积植被的自我修复提供了有效途径,加快了治理进度,提高了治理效果。在措施布局上,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区施治;坚持坡沟兼治、综合治理;工程、生物、耕作、自然修复紧密结合、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一方面既突出了淤地坝为主的沟道坝系建设,另一方面又全面兼顾治沟与治坡的结合,实现了由单一治理向综合、规模、集中治理的转变,有力地促进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向标准高、质量好、规模大、效益佳的方向发展,加快了治理步伐。在措施安排上,要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因时制宜,科学、合理地确定各项措施的建设时序和内容,形成有机联系、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使各措施发挥最大的效益。特别要突出抓好小流域沟道坝系建设的实施安排,全面、系统、合理地确定坝系建设中各项治沟骨干工程和中、小型淤地坝的建设时序。

五、强化管理

管理是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保障。要以现代管理的理念、手段和方法,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全面创新水土保持管理体制、机制与制度;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有效集成水土保持法律、行政、技术、经济等各方面的管理手段、方法和措施,建立起水土保持科学管理体系,为科学推进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一是全面、辩证地统筹水土保持管理战略,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大效益并重,把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区域经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制定

生态修复治理措施篇4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综合治理;做法;成效

1 实施生态修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分析

1.1 认识不到位

山区农民传统的“靠山吃山”的意识,一时难以改变,尤其是实行禁牧不能接受。因此需要下大力气加强宣传教育,用实事说明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并要从政策上引导,技术上帮扶,从农民的切身利益着想,帮助他们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才能转变群众的思想,使生态修复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确保生态修复建设取得成效。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在全社会进行宣传,并以典型样板做引导,尽快提高群众的认识水平,这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开展的基础之一。

1.2 缺乏统一规划协调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做好统一规划,协调发展。首先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生态修复建设实施规划方案,使这项工作有计划的进行;其次,保护生态与保护农民利益要统一考虑,要使生态、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三是鉴于生态修复建设工作的复杂性,这项工作必须有水利、林业、畜牧、农业、科技、财政、扶贫、执法等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推动,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做好协调工作,它需要多项措施相配套,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质量逐渐改善,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

1.3 科技含量低

生态修复建设工程实施时间较短,技术路线还不成熟,科技含量较低。到目前为止,生态修复实用技术还处在探索阶段,缺乏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合理、快速恢复稳定的生态环境技术措施的基础资料。需要尽快对生态修复区进行统一规划,摸清底数,制定出不同基础条件下的生态修复具体措施。同时对实施生态修复区的生态系统压力形成与解除的措施,生态系统压力解除后的恢复机制,生态环境自身演化规律和可恢复的程度进行专题研究,找出最佳路径。还要加强生态修复的监测工作,对其效果及时进行追踪调查对比和综合评价。

1.4 缺乏资金投入

生态修复主要依靠大自然的自身的能力,但还需要辅助一定的工程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资金支撑。因此能否落实稳定的专项生态修复建设资金,是实施生态修复工作的关键。目前我县生态修复投入资金严重短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重点是加强封禁和治理成果的管护,加大水土保持执法力度,做到确实退得下、封得住、禁得住、稳得住,尽管比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投资小,但也需要一定的专项且稳定的资金支撑,才能实实在在做好生态修复工作。目前我县还没有生态修复建设专项资金,只能从有关项目中挤出少量资金来开展工作,且这部分资金不稳定。另外,要使生态修复工作持续稳定的开展下去,配套措施是不可少的。而实施生态修复的地区大部份是比较贫穷落后的地区,地方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无力自筹资金支撑生态修复配套措施的实施,使生态修复工作难以扎实的进行下去。因此,要做好生态修复工作,国家必须有专项资金的投入。

2 生态修复建设的具体措施与成效

2.1 全县小(二)型以上蓄水工程及县乡(镇)水电站工程确权划界和划定工程保护范围,累计共完成30座水库、17座水电站、21条渠道工程的确权划界保护工作,总划定保护面积41.5平方公里。在工程管护区内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做到建一件工程,绿一片山,保一方水土,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

2.2 在诸河道上游村寨及居住在水土流失严重山区的村寨进行了移地搬迁,搬迁户36户,是傣族让坝100亩,佤族让山2000亩,傣佤两个民族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2.3 结合“四荒”资源治理和开发利用工作,在部分乡(镇)开展了试点治理工作,治理方式以承包、租赁、拍卖等多种形式进行,共计承包治理面积5510亩,已治理面积4390亩;租赁面积8210亩;股份合作治理面积30000亩,已治理面积25000亩,投劳45.5万个工日,投资750万元;拍卖面积26830亩,已治理面积26100亩,拍卖金额1034.9万元,做到谁治理谁受益,充分调动了治理者的积极性,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2.4 结合国家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尊重自然规律,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全县十个乡(镇)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认真地开展了退耕还林、荒山植树造林、小水电代燃料、建沼气池等工作,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从2001年至2006年,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2.2万亩,植树造林面积12.8万亩,封山育林面积22.62万亩。使林草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44.1%提高到65%,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5 开展了芒骂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实行了“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措施,工程治理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基本农田1456亩,水保林6230亩,果木林种植400亩,封禁治理9000亩,保土耕作1346亩,水平沟2500米;小型水利水保工程23处,林间路4条长1000米,灌溉沟渠3800米,完成土石方量16.8万方,群众投工7.6万个工日,共计投资108万元。

2.6 大力宣传、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自《水土保持法》颁布以实施以来,坚持以“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主题,采取各种宣传方式,利用“3、22”世界水日、科普宣传日周、广播、电视、宣传栏、宣传牌等宣传教育活动,共发放宣传材料2500份、宣传牌150张,在重要交通干线设立永久性宣传碑3块;督促各生产建设单位严格按照审批水土保持方案实施三同时制度的同时,并严肃查处5起水土保持违法案件,在执法过程中加大执法力度透明度,增加了民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

2.7 通过开展了沧源县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试点工作,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水土保持“两费”征收,沧源县水土流失“三区”公告以及地方性配套法规政策,并设立永久性水土保持宣传碑、铁皮宣传牌等,加大了水土保持的宣传透明度,使全县各族人民群众对土保持工作的认识有所提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牢记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根本目标,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全面做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综合治理、生态自我修复等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有关指示,严格执行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

3 结束语

在今后的水保生态修复建设中,要牢固树立项目带动意识,抢抓机遇,多方争取资金,借助项目促发展;牢固树立重点突破的意识,围绕农业与农村中心工作,攻坚破难,集中力量办大事;牢固树立典型引路意识,做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勇于创新求实效;牢固树立求真务实意识,脚踏实地地干好工作;牢固树立团结协作意识,注重配合,服务大局,形成合力抓落实。

参考文献

[1]高福军.水保生态修复的试点探索与成效[J].中国水利,2010(12).

[2]贺志新,倪伟,王凤香.临朐县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的实践[J].山东水利,2010(5).

[3]抓住机遇 搞好试点 实现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J].水利天地,2008(7).

生态修复治理措施篇5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存在问题;径流调节;见解

五里镇河小流域综合治理从零九年开始经过3年水土流失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治理面积7953.77hm2,治理度100%,其中,梯田1849.65hm2,乔木林1247.80hm2,经果林1356.31hm2,生态修复3500.0hm2。新增治理措施面积为6500.5hm2,占流域总面积的78.0%,占水土流失面积82.0%,新增梯田631hm2,乔木林1031.8hm2,经果林1337.7hm2,生态修复3500.0hm2;蓄水池(涝池、窖)1060眼,沟头防护7.19km,生产道路1.94km。

由于项目区内基本农田面积小,坡地面积大,且土地生产力较低,粮食单产偏低,土地利用率低;由于外力蚕食塬面,尤其是下游,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生态环境恶化,使得项目区的环境容量下降;林地和草地中天然林占大部分,人工林地占用面积甚微,荒山荒坡占土地面积的比例相当大,极为有必要治理开发,农村的产业结构完善调整。所以根据实际情况要侧重农田治理,以解决粮食问题,加大生态修复治理,其他项目次之。

由于本人多年来从事该项工作,对我县小流域治理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中得出自己的一点浅见,文中的见解,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1.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和工作经验,使得自己对小流域治理有一点自己的见解

1.1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以小流域为最小单元,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在坡度不同的地块上分别配置相应的适合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布局各项措施综合治理的防护体系。

在措施的总体布局上,本着“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原则,由人口预测和粮食需求平衡分析计算基本农田发展规模、由当地经济生产发展方向确定经济林果发展规模、由水土流失程度和植被覆盖度、宜林地面积合理定水土保持林发展规模、由适宜生态修复地类面积范围分析确定各项生态修复措施规模,经大量分析计算,提出了以坡改梯、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果为主,辅助生态修复及小型水保措施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

(1)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林草措施的实施可以使流域治理的可持续和开发得到顺利进行,建立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其分为:沟头防护林、坡面防护林、沟道防护林、沟底防冲林、地埂防护林(以花椒为主的经济林)等。树种的选择以当地的土壤成分和小气候条件的适宜度而决定。

(2)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消减地表径流,减少流失,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挥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具体有:、山坡防护工程:包括梯田、排水沟、水平阶、鱼鳞坑等。主要是增加土壤水分,引到地表径流进入蓄水工程。

沟道治理工程:淤地坝、谷坊等。主要作用是排洪、调洪,防止沟头前进、沟岸扩张和河床抬低,沟道比降增大。

小型蓄水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塘坝、涝池、水窖等,主要是聚集地表水和地下潜流水,以便在天旱时提供附近人畜用水,变害为利。

(3)农业措施:采用沟垄耕作、等高耕作、留茬、秸秆和地膜铺盖田面、等农业措施以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改良土壤、提高粮食单产的目的。

1.2综合治理的主要作用

(1)保护了水利设施。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措施的治理,为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治理,可以使流入水利工程的水质得到净化,减少泥沙的流入沉。

(2)调控了坡面径流。改善坡面径流的主要措施是径流调控,其主要作用是减少径流量、削弱其流速、减少冲刷、在时空上调节降水,以减轻水土流失。我县水土保持径流调控分为三个步骤:调流、蓄流、用流。

调流:是截流与分流的统称,是调控坡面径流的第一步,是将坡面径流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其分散与聚集,不再顺坡而下而形成的股流:在坡耕地治理方面,一般先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在水平梯田的基础上修建截流分流工程,主要做法是反坡梯田。反坡梯田就是在施工时使梯外边略高于梯内侧,形成5°~10°坡度,可使梯面雨水顺坡流至梯内沟;在坡式经济林整改方面,原有经济林地势坡度较大,且有经济果木,就不适宜进行坡改梯等土方工程了,一般是对每棵果树加以树盘固根,即在每棵果树根部做一个半径1m的半圆形树盘,根部刨土为坑型,结构以干砌块石为主。树盘高度约在0.5m 左右,盘顶高度以高于树根0.3m左右为宜,这样可以为每棵树在根部范围拦截降水和坡面径流,起到蓄水保土作用。

蓄流:是将坡面径流,通过蓄贮措施,储存备用。主要是通过三种方法来达到蓄流的目的。一是对坡耕地施行坡改梯,它是坡耕地拦蓄降雨径流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二是坡林地整治中的苗木树盘和等高埂,可以起到蓄水保土的功能;三是人工建造蓄流设施。如沟头、路边蓄水池可作为蓄流备用。

用流:主要是将蓄流之水用于发展生产。一是通过自然的“土壤水库”补给农作物和林草;二是利用蓄水池之水可作旱季耕地灌溉及周围居民的人畜饮水的水源保障。

2.其治理成效显著,但是也存在着问题

(1)由于近年来项目的方案都是有资金额度限制的,不是按照实际需要做预算的,所以它就限制了治理工程数量少、规模小、结构不甚合理。

(2)地方配套资金根本跟不上,致使治理进度缓慢,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由于地方财力不足,经济贫困,群众自筹能力差,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就不可能是规划时候的所有资金,还要求项目必须完成规划任务,所以只能使治理工程标准和质量偏低,治理进度缓慢,治理措施不配套,使有限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不能满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的需要。

(3)虽然是治理,但是工程措施的实施,致使植被的再次破坏,形成水土流失的循环破坏和治理,这一点是历年治理中从未考虑到的。

(4)对于建成后的各项措施,其建后的管理和养护跟不上。致使其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5)由于后来项目的实施部门比较多,并且不一定是专业对口的部门,比如各乡镇、农业、林业、土管等部门实施水利水保项目,所以其规划的侧重点和标准也不一样,他们各自为政,有时可能在相同的流域各自做其规划,所以就会造成布局的不合理性和工程标准的不同、治理措施不配套、甚至是工程措施的重复建设,造成资金的浪费和效益的不能如预期地发挥。

3.结束语

在水土流失区,要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以治坡为主,在坡面治理上以治理坡耕地为主,兼顾治理荒山荒坡;在水土流失轻微和无流失区,以预防保护为主,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产生。 [科]

【参考文献】

[1]中国水土保持法,2012.

[2]中国水土保持,2012(11).

生态修复治理措施篇6

广东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分区原则:一是同一分区内,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水土流失特点具有较为明显的相似性;二是与既有水土保持分区成果具有一致性,同时强化水土流失防治的特点进一步分区;三是同分区应集中连片,适当兼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四是二级分区侧重防治措施布局基本一致。根据以上原则将广东省划分为6个一级区,17个二级区。具体分区如下:

1.1Ⅰ粤东丘陵山区强度侵蚀综合治理区

该区范围包括梅州市全境,河源市的龙川县、和平县、紫金县、东源县、源城区、惠州市的惠东县以及潮州市的饶平县。区域内年均降雨量为1750mm,以丘陵山区为主,地带性土壤主要为赤红壤、红壤,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的29.45%。本区划分3个二级亚区,I1东江、韩江中上游丘陵山区重度沟蚀崩岗侵蚀综合治理区,以强度的沟蚀和崩岗为主,崩岗面积常占坡面面积30%~50%,面积可达数公顷,极度发育的崩岗互相串通成崩岗群,使地形支离破碎;部分丘陵地表严重沙化。I2河源—灯塔盆地中度水蚀综合治理区,为红色岩系成土母质,土层较薄,吸热性能好,容易风化碎裂,经水流冲刷,容易发生面蚀沟蚀,出现大量基岩。I3平蕉丰饶山地中度水蚀生态修复预防保护区,由于瓷土、稀土资源开采较为严重,局部存在中度水土流失。本区自然侵蚀较严重,特别是河源、梅州等地崩岗侵蚀发育,处于地质活跃期,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应以崩岗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选择一批危害严重、影响较大的崩岗优先治理,同时对易诱发崩岗发育的小流域进行监测预报,并做好五华水土保持试验站及龙川水土保持监测站建设。东江、韩江中上游丘陵山区重度沟蚀崩岗区以崩岗治理为重点,河源一灯塔盆地中度水蚀区以沟蚀的综合治理为主;同时加强该区的生态建设和水源区的保护。平蕉、丰饶山地中度水蚀区以生态修复预防保护为主,保障当地农业生产。在措施布局上,利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治理崩岗。

1.2II粤西丘陵山地中度强烈侵蚀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区

该区范围包括肇庆市全境、云浮市全境、茂名市全境。区内年均降雨量1800mm,地貌以低山高丘为主,海拔多在400m以内,土壤主要为赤红壤、山地红壤和山地黄壤,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21.78%,以沟蚀、面蚀为主。本区通过近年来持续的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目前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西江沿岸丘陵,新兴丘陵盆地的花岗岩地区、罗定盆地的红色岩系地区、鉴江中上游丘陵的花岗岩及混合岩地区。区内划分5个二级区:II1德庆云浮高要崩岗侵蚀综合治理区;II2罗定盆地新兴盆地中度水蚀综合治理区;II3封开怀集四会广宁山地丘陵轻度侵蚀生态修复预防保护区;II4郁南信宜高州丘陵山地轻度侵蚀生态修复预防保护区;II5茂名电白廉江化州丘陵台地中度侵蚀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区。本区重点要把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结合起来,搞好造林绿化、封山育林,严禁乱砍乱伐;继续以工程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加快治理现有水土流失。德庆、云浮、高要崩岗侵蚀区和罗定盆地、新兴盆地中度水蚀区为治理重点,加强崩岗综合治理和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封开、怀集、四会、广宁山地丘陵轻度侵蚀区,以及郁南、信宜、高州丘陵山地轻度侵蚀区,要加强该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茂名、电白、廉江、化州丘陵台地中度侵蚀区既要做好综合治理,也要对局部进行生态修复。

1.3Ⅲ粤北丘陵山地中度侵蚀生态修复预防保护区

该区范围包括韶关市、清远市全境、河源市的连平县、惠州市的龙门县、广州市的从化市。区内地貌以低、中山为主,年均气温19.5℃,年均降雨量在1920mm,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28.23%,水土流失程度较轻,以潜蚀、轻度面蚀为主。其中潜蚀在本区水土流失中占很大比例,石灰岩区成土困难,易发生石漠化。本区划分4个二级区:Ⅲ1南雄始兴盆地强度水蚀综合治理区;Ⅲ2北江中上游低中山、岩溶地区中度侵蚀生态修复预防保护区;Ⅲ3连平新丰翁源山地丘陵中度水蚀生态修复预防保护区;Ⅲ4佛冈从化龙门丘陵台地轻度水蚀生态修复预防保护区。治理措施以封山为主,人工植草、修鱼鳞坑和水平沟、建梯田、筑排洪道以及种植林木等为辅。以保护现有植被为重点,同时注重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禁止乱开滥垦和对林木的无序采伐。逐步开展石漠化治理和坡耕地改造,同时对滑坡、泥石流的高发区做好预报预测,并采取必要工程防治措施。

1.4IV粤东沿海丘陵平原山地轻度侵蚀生态修复重点监督区

该区范围包括汕头市全境、汕尾市全境、揭阳市全境及潮州市潮安县、湘桥区。区内年平均降水量2000mm,整个地形自西北向东南依次是中低山丘陵、台地或阶地冲积平原。地带性土壤主要有黄壤(海拔600m以上)、赤红壤(海拔600m以下)、水稻土、盐渍土等。水土流失较轻,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6.31%。自然水土流失以面蚀为主,人为水土流失加剧并有面积增大的趋势,主要为陡坡开荒、开发区建设、采石取土等。本区划分2个二级区:IV1揭潮汕平原台地轻度水蚀生态修复重点监督区;IV2惠来普宁陆丰低山丘陵中度水蚀生态修复重点监督区。本区应以生态修复为重点,同时注重预防监督和局部水土流失治理。揭潮汕平原轻度水蚀区以预防监督为重点;惠来普宁陆丰低山丘陵中度水蚀区以自然生态修复为重点,重视水保林、经济果林、植草等措施治理,并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管。对于人为侵蚀中的采石、采矿等造成的水土流失,应提高水土保持方案审查率,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整治破碎山口、将弃土回填洼地、植树种草覆盖等措施。对开发区和修路等形成的侵蚀区,要提高治理标准,按照城镇绿化标准要求进行造林、种草、种花或恢复耕地。

1.5V珠三角洲平原丘陵轻度侵蚀生态修复重点监督区

该区范围包括深圳市、珠海市、中山市、东莞市、佛山市、江门市、阳江市全境和惠州市的博罗县、惠阳区、惠城区以及广州市除从化外的全部地区。区内平原面积大,是全省最主要的人为水土流失地区,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11.32%。近年来,各地在对局部水土流失较严重区域采取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本区划分3个二级区:V1珠海台山阳江阳西沿海丘陵中度水蚀生态修复重点治理区、V2三角洲河网平原微度侵蚀生态修复重点监督区和V3鹤山高明开平恩平阳春轻度水蚀生态修复重点监督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过程中应以预防监督为重点,同时做好局部水土流失治理和城市水土保持建设。珠海、台山、阳江、阳西沿海丘陵中度水蚀区以生态修复和局部面蚀、沟蚀治理为重点。三角洲河网微度侵蚀区以生态修复,预防监督为重点,加强水资源保护。鹤山、高明、开平、恩平、阳春轻度水蚀区以预防监督为重点。建设惠州水库水土保持涵养林示范区、珠海、深圳生态园林城市示范点。该区水土保持需更加注重生态效益、美化环境,要充分考虑规划范围内的水、土资源的承载能力,以不影响和破坏区域范围内的水、土资源平衡为限。

1.6VI雷州半岛平原台地轻度侵蚀生态修复重点监督区

该区包括湛江市全境,年平均降雨量1648mm,季节性干旱较为严重。区内地形平缓,土壤多为潮砂泥土、砖红壤等,轻度面蚀为主,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1.91%。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海洋沉积物形成的砂土或细砂土,以及花岗岩、砂页岩形成的麻红赤土和黄红赤土的台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应以生态修复为重点,同时加强生态林建设规划,限制桉树的种植范围,增加植物多样性,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还要注重水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加强监督管理,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2结论

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广东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对全省水土流失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划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分区,并对各分区提出防治思路,可以把握辖区内的水土流失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生态修复治理措施篇7

[关键词]生态系统 退化 水土保持 生态恢复

[中图分类号] X171.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164-3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农业生产活动施加于生态系统的压力超过其承载力,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超过其恢复和更新能力,那么自然资源数量将骤然削减,资源质量下降,进而扰动区域生态系统。区域生态系统退化已成为我国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就需要探索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途径,开展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实践,促进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1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国内经验

1.1预防生态系统退化,依法进行生态恢复

中国政府通过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荒漠化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生态恢复的配套制度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执法监督,禁止陡坡开荒,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资源管理,严格控制人为的生态退化。

1.2突出以天然植被封育和人工植被营造为主的生物措施

在光热、水土、海拔、坡向等立地条件适宜的地方,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封育保护、禁伐、禁猎、禁牧、禁樵采,使天然植被完成自我更新演替,逐步建立稳定的生态群落。封山育林包括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有林地封育、灌林地封育等。一些自然条件较差的或高寒、干旱或土壤瘠薄的地方不能恢复森林,或原本就没有林木生长,那么封育工作应立足于育灌育草。同时,应适当兼顾人工植被营造的措施,以加速生境的恢复。

1.3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规划,综合治理

制定科学的生态恢复规划,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生态退化规律和当地实际情况,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对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进行优化配置。在加强人工治理的同时,进行生态恢复。实施禁牧舍饲、围栏轮牧等措施,突出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培育。因害设防,形成生态退化恢复措施体系。

1.4防治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实现生态和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在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把生态退化防治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紧密结合起来,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经济效益,兼顾社会效益,实现三大效益的统一。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实行租赁、承包、股份合作、拍卖“四荒”使用权等多种形式,激发各防治主体的积极性,使其在防治生态系统退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取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1.5优化农林牧产业之间及其内部结构

政府部门通过改善资源利用条件,资源优化配置,缓解人与自然资源紧张的矛盾。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退耕还林还草、种植业和林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等。开展农作物之间的立体种植,实行间、套、复种。优化林种和树种结构,增加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比例,积极发展经济林和薪炭林。推行针阔叶树种混交、乔灌草相结合的造林模式。

1.6实行分区治理,分类指导

根据各区域的特征,采取不同的生态恢复措施。西北黄土高原区以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为突破口,突出沟道治理,实行退耕还林还草;东北黑土区推行保土耕作,保护和恢复植被;南方红壤丘陵区采取封禁治理,提高植被覆盖度,通过以电代柴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北方土石山区改造坡耕地,重点发展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西南石灰岩地区实行陡坡退耕,大力改造坡耕地,蓄水保土,控制石漠化;西部风沙区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实施封育保护,防止沙漠扩展;草原区实行围栏、封育、轮牧、休牧,建设人工草场等。

2四川省宁南县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实践

2.1宁南县退化生态系统状况

四川省宁南县位于金沙江流域的凉山州东南部,是一个以汉、彝族为主的多民族的山区县。该县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光热资源丰富,季风气候明显,干湿季分明,年均降雨970毫米,90%的降雨集中在7~10月。境内沟壑纵横,山高谷深,最高海拔3919米,最低海拔585米,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全县幅员面积16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万公顷,其中坡耕地占60%以上。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落后的生产条件,制约了全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89年,宁南县被列为国家“长治”工程重点县,首先修建水池、水窖等小型水利配套设施,以此拉动坡改梯和植树造林等其他水土保持措施,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宁南县生态退化的驱动力除全球环境变化以外,主要是长期人类活动的干扰。其中,自然和人为火烧以及过去几十年的商业性森林采伐是导致植被破坏的主要因素。人为干扰导致的森林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表现在森林郁闭度的下降及疏林化,同时也表现在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的减少,物种多样性降低,进一步增加了植被群落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大规模的森林商业性采伐已停止。然而一些地区的自用材和薪材采伐、野生植物的采集活动等人为干扰,仍致使植被出现疏林化和片断化趋势,群落结构单调。生态系统养分和水分维持能力下降,特别是养分流失速度加快以及土壤表层结构的其它理化性状受到破坏。从而限制植被资源生长,也引发生态退化。随着山区植被和土壤的退化,生态系统保持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均呈下降趋势。体现在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水体的富营养化和地表径流的不稳定性增加等。进而导致水土流失增加、土壤侵蚀趋于严重,山地灾害增加。同时,区域生态系统提供物质生产的能力下降,调节服务和支撑服务功能退化,从而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生活。

2.2宁南县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管理措施

宁南县通过采取自然恢复、自然恢复加以人工措施,以及人工种植或引入适宜植被等措施,促进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措施包括封山育林、封山禁牧、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移民、人工培育植被替代天然植被以及开发其它替代能源(如小水电、太阳能、风能、沼气能和推广带柴炕灶)建设项目等。

2.2.1实施“坡改梯”工程,改善区域生态条件

在坡度15°~35°的退耕林地和荒坡造林地上修筑反坡梯田和窄带隔坡梯田,在15°以下的平坦地上修筑水平梯田,在35°以上的坡地上放牧。推广雨水集流窖蓄节灌,进行水资源重新配置,有效地防止了水的无效蒸发和渗失,提高了降水的利用率。

2.2.2实行山区封育,促进生态植被恢复

遵循自然环境与植被演变的特定规律,采取封山禁牧、封育轮牧、舍饲养畜等措施,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加快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改善。在生态问题严重、植被恢复困难地带,如江河源头,土壤瘠薄、坡度陡、立地条件差的区域只能采用植被自然恢复模式。在生境较好的地带,采用封山育林、飞播造林、适度人工造林等多种措施,注重乔木、灌木和草本的合理配置。在树种选择上,选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乡土树种。

2.2.3利用生态恢复工程,推动经济发展

在实施生态恢复工程的过程中,许多地区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1)以基地建设促进生态恢复。通过加强基本农田、坡面水系、经果林和饲草料基地等建设,变广种薄收为集约经营。(2)以圈养促进生态恢复。许多地区在生态修复项目区建立了种草养畜示范片,种植鲁麦克斯、篁竹草等优质牧草,补助农户修建圈舍、推行圈养、退耕还草、以草定畜,发展高效、集约畜牧业。(3)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促进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调整农村能源结构,推广以电代柴,以煤代柴和利用太阳能等,修建沼气池、改建节能灶。另一方面调整资源消耗结构,减少资源耗费。(4)实施生态移民,促进生态恢复。把生活在高山上、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的农牧民和他们饲养的牲畜,迁往生产条件较好的地方进行异地安置,减少生态压力和人为破坏。

2.2.4改进制度安排,完善生态恢复政策

以现行法律法规为依据,对乱挖乱采,以及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等行为提出明确的规定。同时,制定和完善有关优惠政策,对转变生产方式、生态移民等给予支持和补偿,调动广大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2.2.5强化管理,落实生态恢复责任

坚持“谁恢复,谁受益”的原则,落实生态修复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保障群众在实施生态修复中的利益。一些山区县成立了以分管县长(或县长)为组长,水利、水保、计委、农业、林业、国土、畜牧等相关部门及所在片区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项目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了职责和任务。各部门发挥各自特长,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有效地推动了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开展。县(区)政府与各项目乡(镇)都签订了《生态恢复目标管理责任制》,将目标逐级分解,责任具体落实。县(区)政府有效协调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种草养畜、文明新村建设、沼气池建设等项目,形成了各部门通力合作共促生态自然修复的格局。积极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乡规民约,落实管护责任,限制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

2.3宁南县生态恢复的成效

1989年实施生态退化防治工程以来,全县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74.8平方公里,占规划治理面积的87.6%。全县累计治理28条小流域,治理区土壤侵蚀量由治理前的159万吨下降至27万吨。生态退化防治工程建设不仅使宁南县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而且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治理前这里的坡耕地上只能种植玉米、花生和红苕等低价值的农作物,而通过工程治理改成的梯田种上了甘蔗、烤烟、桑树等高产农作物和亚热带水果、经济林木。坡耕地改为梯田后,可增加粮食作物产量7500公斤/公顷。在粮食稳产增产的同时,扩大了甘蔗、烤烟和蚕桑的种植面积,年增产值3万元/公顷。目前,甘蔗、蚕桑、烤烟已成为域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

1990年宁南县大同乡实施生态退化治理工程,二十年来,完成坡改梯8600亩,配套蓄水2500立方米以上的山平塘87口,微型蓄水池3960个,安装虹吸管29.6公里,沟渠防渗213.8公里,其中,配套田间渠163.8公里。 大同乡在营造水土保持林1.77万亩的同时,调整了产业结构,注重发展甘蔗、蚕桑、烟叶产业和亚热带水果、经济林木,发展经济林4.7万亩,栽植地埂桑870万株。全乡农业总产值由1988年的480万元上升至1870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宁南县大同乡银厂沟流域面积4.1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退化面积为2.83平方公里。治理前银厂沟沟床下切,沟头溯源侵蚀强烈,两岸沟坡不稳定,常有滑坡、崩塌发生,每年雨季频繁发生泥石流灾害。从1992年开始,大同乡以国家投资、省州县配套、群众投劳方式,投入该流域治理资金57.56万元。采取坡改梯,植造水土保持林,种草、封禁治理,保土耕作,修建拦沙坝,谷坊、排洪沟、排洪道等措施实施综合治理。完成坡改梯643亩,营造水土保持林664亩,封山育林2216亩,种草322亩。修建 5座拦沙坝,3座干砌石谷坊。在谷坊左右两边修建3条排洪沟(长6.32公里,流量0.23立方米/秒),在排洪沟所经过地方的坡沟下游修建排洪道(长831.7米、流量为11.20立方米),把坡面上未引完的水分,经排洪道引入黑水河,以保护和整治坡面和沟道。通过生态退化综合治理,银厂沟流域林草覆盖度由1990年的32.7%上升到61.7%,增加了土壤蓄水和抗蚀能力,减少了地表径流,每年增加土壤蓄水量57.51万立方米,减少泥沙流失1.09万吨,泥石流灾害得到有效遏制。

3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政策建议

3.1完善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政策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政策要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修订补充或制定新的政策。例如,保护土地退化治理者合法权益的政策(如允许继承等)、生态退化严重地区生态移民政策、生态退化地区扶贫开发政策、户包治理小流域优惠政策、贫困户承包“四荒”治理优惠政策等。山区农民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防治生态退化的内容纳入乡规村约,以规范生态退化地区的生产建设活动。要积极推动土地产权的市场配置,利用产权价格机制遏制资源的流失和资源生产力的下降。选择优化的制度变迁路径,力求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在不改变土地产权性质的前提下,明晰土地产权,构筑适应市场经济的土地产权制度框架, 体现产权的排他性和对资源的保护性。界定各产权主体的责、权、利关系,在保证农民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分配合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2建立政府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注重市场经济与政府宏观协调管理相结合,建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运行机制。针对不同类型区,有所侧重地采取不同的生态恢复措施。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采取生态移民的措施,以减缓环境压力;对生态承载能力较低的地区,进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对生态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进行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在山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投资过程中,要综合权衡,统筹安排。应稳定增加投入来源,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将生态恢复的外部效果内在化,推动其市场化进程。有条件的山区要争取利用外资和世界银行贷款,开展经济效益明显的生态恢复项目。对于列入国家计划的重点生态恢复工程建设项目,按照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执行。

3.3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生态恢复项目必须充分考虑农户的经济效益和获益分配公平性。生态退化地区应建立一套规范的资源有偿使用与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对大幅度改善生态环境的资源利用者进行奖励,例如奖励其一定面积的荒地,并在数年内免收缴土地使用税;使退耕户享有生态恢复成果的处置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资源者则实施严罚,罚款数额至少大于其替代收入。通过建立并实行生态退化地区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合理调节生态公益经营者与社会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受益区征用生态恢复费继续用于生态系统退化防治;从耕地占用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从水库、水电站的水费、电费中提取适当比例用于库区生态恢复,减少泥沙入库。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山区,生态恢复初期仍需政府实行补贴优惠政策加以扶持。

3.4建立公众与社区参与生态恢复的激励机制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应由自上而下为主的行政运行方式转变为以自下而上为主的改进运行方式。良好的区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不再仅仅取决于政府的权限,而更多地依赖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协商和共同行动。在促进区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目标的实现上,单独依靠政府的作用是不够的,应建立生态恢复的激励机制,推动区域相关利益方积极参与生态退化防治决策及其行动计划,使生态退化地区的政府、社区和公众之间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提高参与水平,使公众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包括规划、设计等各个环节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动员农户高度关注其家庭经营、社区发展中出现的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以此调动其参与生态恢复的积极性。从而使项目设计和实施机制能最大限度地适应社区和农户的现实条件,满足目标群体的需求。这也会使农民对生态恢复产生责任感,由过去单纯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社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主体。

3.5实行生态恢复的监督管理公开公示制度

区域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定期生态退化治理与恢复公告。每月对各地区、县审批的开发建设项目进行公示。同时加大对没有编报生态恢复方案而开工的建设项目及没有经过生态恢复设施竣工验收而投入使用的项目监督管理的力度,以提高项目综合效益,加快区域生态恢复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方一平,山区生态产业的开发与组织研究,四川科技技术出版社、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杨定国等,长江上游生态重建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3]水利部等,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4]陈国阶等,岷江上游生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西南示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康慕谊等,西部生态建设与生态补偿-目标、行动、问题、对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生态修复治理措施篇8

【摘要】 建昌县水土保持工作近几年在改革行业中、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典型、带全面,在水土保持治理上注重实效、因地制宜,在狠抓生态建设的同时严把质量关。从而加快速度与质量;项目运行与群众利益;生态优先与三效统一;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前期治理和后期管护方面阐述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的运行机制和运行关系。

【关键词】 水保生态;工程运行;关系

一、加快速度与提高质量的关系

水保生态建设的着眼点是改善生态环境,它的加快发展,必须以确保质量为前提。无论采取工程措施还是生物措施都需建立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三大”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了相对独立、相互监督、上下结合、有效监控的工程质量控制机制,把质量作为各项工程建设的生命来抓,无论是单户、联户和施工单位的治理都要把质量问题放在首位,对任务越大、季节性越强的建设工程,越重视和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同时深入总结近年生态治理质量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认真查找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完善措施,进一步健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推行工程建设总体实施管理办法、工程质量事故追究责任制。使工程的建设加快进度而不影响质量,确保了建设成效。

二、工程运行与群众利益的关系

农村是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农民是生态建设的主力军,开展生态建设,治理水土流失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所以采取措施是以 “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抢救土地资源、科学利用水土资源,保护水土流失。在项目启动后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水土保持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上,成功的处理了生态建设与群众脱贫致富二者的关系。

在运行上实行招标投标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并依靠当地各级政府的强力推动,同时不排除用市场经济的思路和方法来推动其发展。对于新建水保生态工程先建制后建设,以调动村组和群众的积极性,确保村组和个人的收益权。并严格按水保生态初步设计或规划集中资金、劳力、技术力量实施,同时注重科技示范效果,对有显著经济效益和明显水保生态效益的建设措施大规模连片实施,突出示范区生态建设,强化生态自我修复。鼓励部分农民、下岗职工、退休老干部进入生态建设主战场,鼓励实行承包整治,户包、联户包、法人单位包等多种形式并举,各项扶持政策坚决兑现,谁治理,谁受益。还协助乡村建立专业化的长年施工队伍,形成稳定的整治力量,防止整治工作的时停时续和反弹。在解决劳动力的报酬上,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理顺价格机制,采用专业队施工,把投资与投劳结合起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保证民间资本对水保生态的投入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建立多元化参与、多形式建设、多层次发展的新机制。

在项目实施初就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要求,与当地政府及水保局建立了相互信任、相互支持、通力合作的工作机制。建立了月、季例会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建设中出现和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建立了重大事宜协商处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流域和地方政府共同治理的水土保持新格局,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条件分割、块块分割、各自治理等现象。

三、生态优先与“三效”统一的关系

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生态建设是关键,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同时,必须兼顾经济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否则就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就没有持久原动力。要增强生态建设的观念,就必须对骨干坝等大型水保工程及一些小型拦蓄工程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和配置,并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实现了快速治理与高效益的结合。在这方面,雷家店乡在基本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的同时,进行果园、蔬菜等作物的节水灌溉,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了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可开发利用。结合治理开发,核桃示范区技术人员又提供了果树节水灌溉与优良作物高效栽培技术、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常绿树种抗旱造林技术,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并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农村干部和农民技术能人在治理工程建设、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培训。

在生态建设中,建昌县特别重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关系,坚持工程措施是基础,生物措施是主体。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沟头防护,谷坊,搞好工程整地,为林草植被生长提供有利条件,大力发展集雨节灌工程,因地制宜地搞好植被建设,品种选择上突出灌木和草类。使农民明显的感觉到建设生态环境带来的优越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特别重视和加强后续产业的开发,扶持龙头,带动基地,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四、人工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关系

在生态建设中,坚持人工治理和自然恢复相结合,根据实际条件,宜封则封,宜治则治,封治结合,对水土流失程度较轻、降雨条件适宜、人口密度小的小流域,把生态修复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通过封育保护、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实现“无为而治”。对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或农户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的地方,以人工治理为主。在依靠大自然力量恢复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人工治理离不开自然的作用,自然修复也离不开人工辅助作用。二者相互作用,使水土流失防治体系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纽带,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保障。

五、前期治理和后期管护的关系

“三分造,七分管”相对与林草措施来说,管护的重要性更大。造是一时的,管是长期的。一些地方年年造林不见林,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重造轻管是主要原因。就必须在加快林草措施的同时,拿出更多的精力来研究管护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管理,保护好治理成果,使林草管护效果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把生态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重点由造林阶段向管护阶段延伸,彻底扭转重建设轻保护、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

六、结语

上述五个关系,是我县搞好流域治理的关键,它在治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治理上不可忽视的。为此,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治理工作,力争把我县水土保持工作再推进一步。

参考文献:

[1]张冬梅,靳宏强.我国水库移民水保生态建设和保护对策建议[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05:108-110+117.

[2]谢强.水保生态建设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科学之友,2010,15:155-156.

上一篇:物流专业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商务英语知识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