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的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4-01-09 17:26:44

生态修复的主要内容

生态修复的主要内容篇1

关键词:美容牙医 口腔修复 医患关系

美容牙医学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美,其依照科学的发展,医学称为了为人类健康身体服务的一门学科。口腔修复门诊就是应用口腔医学知识和医学美学知识为人类健康提高质量,使用专门的诊治方法和技术增进和维护人体牙齿健康美白,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是具有丰富表情的部位,其次便是口腔,也是人体最有魅力的部位,本文就口腔修复门诊的应用进行简要概述。

一、口腔修复学

口腔修复内容需要包括美学修复功能修复、治疗行修复。美学修复指的是较差牙冠出现颜色异常、畸形牙冠形态异常、前牙牙间隙过大、牙齿排列轻度错位到呢给有效的教授调整;功能修复是指牙列缺失、牙列缺损、牙体缺损色修复及颌面部缺损的修复,治疗性修复则需包括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牙周病等。

口腔修复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便如一名优秀知名的设计师,必须有大师级别的建筑师的配合;口腔修复医生与技术之间的配合也非常重要。若要进行理想的优质的修复,则离不开优质的材料。口腔医学临床各个科室之间的配合非常重要,可有效地完善牙周治疗、牙髓治疗及修复前正畸治疗、颌面外科治疗均为修复治疗提供有效的保证,延长修复体的使用寿命。

口腔修复学的审美特性和审美主体,且口腔修复学审美设计和审美一样,二者均非常重要。①情感性:审美中也同样具有情感色彩,当人们拥有一排美丽健康的牙齿,会更加爱护自己的牙齿。②直觉性:患者修复体给人的直观感觉主要保险在修复体表面光洁、外形灵巧,且色彩不假,极为自然。③主观性:个人偏爱、文化等均会对牙齿的审美有影响。④社会性:一般前来口腔修复门诊的病人,其目标明确,为了应招公关人员和参加社会活动。

二、口腔修复门诊

口腔修复门诊的工作内容为修复颌面及牙列的缺失冠缺损,口腔修复医生的日常行为都关系到美与不美,在口腔医疗的工作中,必须做到端庄整洁,诊治之后需更换手套、勤洗手,使用一次性的治疗盘均会增强患者的信任。

口腔门诊医患关系的审美设计:作为口腔门诊治疗中的主导人物—医生,其应在治疗工作中起到充分的主导作用,医生应正确引导患者正确的审美观。科技水平、医生的技能、美学知识及素养均不能够充分的满足患者对美观义齿的需求,但是笔者相信,科技不断在进步,时展,口腔门诊医疗人员应逐渐深化相关的专业知识,便可正确的阴道患者审美观,同时患者的审美理想便会得到更加完善。

三、美容牙医学在口腔修复门诊中的应用

口腔门诊修复中的应用:垂直距离确定,经常外眦至口角距离等于鼻底到颏底距离的规律。还有便为口唇丰满度和中线的确定。垂直距离过高与过低均会导致患者面容不真实、不自在,过低则会显得人年龄较大,且降低患者的拒绝效率,过高则会显得人十分惊愕。

牙列缺损修复:可摘义齿,①中线应该和人体面部中线重合;②在选择人工牙齿的时候,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如患者唇色、面部肤色等,牙齿颜色应符合以上几点,而牙齿形态则需考虑到患者的年龄;③基托的色泽需要进行对比,于此同时基托形态应仿真形成牙根凹面形态;④就位道应精心设计,且应利用观测台进行确定,并将模型的平台后倾,将倒凹在喉部进行集中,形成从浅向后就到位,有效的改善患者口腔美观。

牙列缺损修复:①牙合平面应该处于平分颌间距离处,站在美学方面进行考虑。②排牙之后需要形成牙齿论口清晰、形态逼真、色泽晶莹。③男性在排牙的使用为方圆形,尖牙颈部凸出可体现出男性轮廓。而女性排牙一般则为椭圆形,牙齿不能够凸出,线条较为柔和。

冠缺损修复:光固化树脂烤瓷贴面和烤瓷全冠修复,最终达到模仿天然牙齿的形态。

四、总结

综上所述,口腔修复医生和患者之间,两者追求修复体其根本出发点是一致的,口腔修复医生和患者之间相辅相成,一起去发现和探索美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万新明.美容牙医学在口腔修复门诊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4):52.

[2] 庄文清,谢业伟.成人上颌侧切牙反颌的美容修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32):83.

[3] 陈建洪,唐倩,刁惠波等.Esthet-X修复前牙的美学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5,26(z1):181-182.

生态修复的主要内容篇2

目前,海岛管理部门对项目申请工作进行了有效管理,组织专家对项目申报材料进行评审,并提出改建意见,对于提高项目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为了进一步规范项目申报,提出以下两点建议。31进一步明确规定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深度现行的《关于启动实施2012年海岛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与领海基点保护工作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12〕113号中,规定了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实施方案编写的大纲和主要内容,对于规范项目的实施方案编写起到了较好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但是,没有详细明确每一部分内容编写的深度。由于项目申报各单位对编写大纲理解的不同,编写的内容深度不一。为了全面、翔实、客观、可行地反映项目内容,不同项目之间又具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建议制订项目实施方案编制的技术要求,明确编制深度,特别是针对项目的主要内容与技术指标、图件部分应该详细说明。目前,已经组织实施了多个海岛生态整治修复项目,基本掌握了生态整治修复内容,能够进一步提出各内容和技术指标要求。项目申报材料增加海岛所在县级政府的意见当前,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一般由县(市)级海洋主管部门作为承担单位申报并组织实施。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很多是针对有居民海岛的整治修复。根据《海岛保护法》的规定,有居民海岛由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管理。建议有居民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申报材料,应当征求海岛所在县级政府或项目承担单位同级政府部门的意见,并由县(市)级人民政府或项目承担单位同级政府部门出具申请方案文件申报,以便县级政府统筹管理辖区内的有居民海岛,统一安排政府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和支持海岛生态整治综合工作,也便于项目批复后县(市)级海洋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实施管理

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批复后,如何进行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的验收和管理,尚未出台有关的规定,各地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都是参照其他行业项目实施,正在探索经验。本部分针对项目实施管理提出5点建议。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流程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由国家海洋局负责组织申报并同财政部进行会审后予以批复。方案编写、总支项目预算编制、项目实施的基本程序、施工图纸审查、施工过程的检查管理和技术监理、竣工验收管理等是项目实施工作的几大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项目执行质量的关键。管理部门应当逐渐完善管理制度,加大管理力度,对项目任务实施管理。陆地上建设工程从申请立项到施工许可,再到工程实施和竣工验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流程,明确了管理依据和审查要件。对于新兴的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的任务实施管理,可考虑以下两种方式。(1)项目实施方案批复的同时,财政部下拨了项目经费,后续的管理流程可参照现有陆地上建设工程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如会商规划部门会审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等,会商建设部门会审施工图纸、审查施工合同、备案安全措施、施工许可证等,会商监理单位和建设部门进行施工监理,会商建设、规划等部门联合进行工程预检查验收等。(2)国家海洋局应当建立具有海岛特点的统一管理的流程,明确项目施工图纸、施工、监理和验收等规定,对项目进行全面管理;也可以对部分环节进行统一管理,其他环节与陆地有关管理部门合作。明确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要求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实施的质量。目前,陆地上的建设工程,在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对具体承担单位都有明确的资质和技术要求。但是,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不同于陆地上的建设工程项目,涉及岛陆及周边海域两部分,施工作业极易受到天气、交通的制约,造成项目实施难度大、成本多、危险系数高等诸多不利制约因素,部分整治修复内容,如岛陆植被修复、沿岸防波堤建设、植被保护绿化等,都需要考虑耐海水、海风腐蚀和海洋性气候因素,项目实施的风险较大,不确定性较高。应当根据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属性的特点,以工程量或投入经费为标准,明确提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要求,确保项目的有效实施。建立完善的项目档案材料项目档案记录了项目立项、实施、竣工的全过程,而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和声像等是项目档案管理最有效的载体,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也是对海岛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实施效果的最好见证和检验。对于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除了与一般建设工程相类似的档案资料外,项目实施前的海岛现状和项目实施后效果的数据和影像资料尤为重要。海岛生态整治修复是要通过各种人为修复手段改变海岛生态环境受到破损的状态,修复前后的海岛对比资料是说明生态修复效果的最好依据,也是检查、验收海岛生态整治修复项目的重要档案资料。因此,建立完整的项目档案资料,尤其是准确、客观地反映修复前后的数据和影像对比资料,是管理部门需要引起重视的重要环节,也是各项目实施单位需要做好的基础工作。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的部分建设内容是否按照方案实施,在实施工程中难以准确把握。例如,采取补沙的方式整治修复沙滩,由于海水的流动性和潮汐的自然作用,实际补沙的数量很难检查;修复岛陆植被,可能由于极端天气和客观环境的影响,植被的适应性能要求高,造成成活率极低,实际修复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核实。因此,除了遵循现有的管理规定外,还应当建立结合项目实际的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制度,组织管理部门和专家队伍实施跟踪管理和全过程的记录管理,规范项目承担单位按规定执行,确保国家财政资金落到实处,充分利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已经开展了《海岛整治工程管理与绩效评价研究》,建议结合项目的特点,应尽快组织应用,为实施项目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提供技术支撑。组建专家团队跟踪项目执行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刚刚实施不久,无论是管理还是施工技术,可能存在一些不尽完善的部分,国家和地方海洋管理部门应当组建专家团队,采取异地或本地相结合的办法不断跟踪项目执行过程,包括项目施工设计、项目施工、修复技术应用、项目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项目验收及项目档案管理等,查找不足,完善和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国家编制了《海岛生态修复整治技术指南》,专家团队应当跟踪技术指南的应用情况,掌握这些技术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实用性,是否有新材料和新技术能够应用,不断提高海岛生态整治修复技术指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真正把海岛项目做成百年大计工程。

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关系到我国海洋权益和国防安全、生态安全的维护,关系到海岛地区民生保障能力的提升,是我国海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的组织实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陆岛结合、勘察设计建设、海岛海域管理等多个组成部分和技术层面,但如何更好地组织实施并有效地实现项目本身的作用,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流程和技术体系。本研究针对项目申报和实施过程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以上几点建议,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检验。

生态修复的主要内容篇3

1 口腔美学知识与牙体缺损修复的关系牙齿各种类型的缺损或缺失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美观、发音和咀嚼等功能,尤其前牙的缺损和缺失,若长期未得到修复,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造成影响[3]。口腔牙体缺损修复教学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知识传授,其一在于口腔基础知识,即口腔解剖的生理学知识,它是容貌美的基础。通过对正常人体口腔解剖形态的医学研究,可以让学生了解容貌美的解剖生理特征,找出容貌美的形态学规律,例如面部黄金比例、牙体牙根的形态特点等,从而进一步掌握口腔颌面部的美学标准,以此让学生对面部美有一个基础的认识;其二在于口腔美学知识的教授,这部分要求学生充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审美能力。口腔美学知识与口腔医学专业技术的联系紧密而广泛。授课内容包括美学、医学美学、口腔美学、牙齿美容学的基础知识和口腔美学的临床应用等,通过对人的头、面部的组成结构进行观察,发掘构成美学的主要范围和特征,从而寻找到使人的口腔呈现完美状态的最佳表现形式。要想提升对于口腔美学的评价标准,必须通过实际感知的手段来实施。如在对牙体缺损修复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相关的教具、模型以及实物等,使学生形成具象的认识,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彼此评价,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堂知识,巩固对于美学的认知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实现美学知识与口腔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4]。

2 前牙修复中的口腔美学知识前牙处于面部十分突出的位置,若出现缺损或缺失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造成影响,因此在修复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前牙功能的恢复还需要注意美观。牙体本身的形态和牙的排列都会影响面容外观,下颌姿势位时、微笑时、大笑时上下前牙外露量也是容貌美的重要参数[5]。教师在进行前牙修复知识的讲解需充分结合口腔美学知识,使学生从前牙缺损原因出发,观察患牙的形态、大小、排列、比例、颜色,以及牙龈的位置、形态、颜色等,根据患者脸型、下颌骨的形态等综合考虑前牙修复的方案,确保在修复完成后能够进一步提升整体的美观度。此外,前牙和后牙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差异,在临床实践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全面了解二者之间的区别。在对前牙的修复中,要充分运用自身的口腔知识和美学修养,借助各种高科技的仪器,全面的对患者的牙齿结构进行分析,寻找最佳的修复方案。将患者现有的牙齿结构与符合美学标准的牙齿结构进行对比,找出二者之间的不同或不足之处,提出既符合美学审美又能实现患者前牙修复的方案。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患者本人的意愿,以追求自然为前提,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

3 义齿比色中的口腔美学知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牙齿的颜色是带给人的首要直观印象,也是牙齿美学的外在具象化,而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地区之间对于牙齿的颜色追求不同,如何寻找最符合大众审美的齿色,是口腔修复领域一直关注的问题。在试验课的模拟训练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互相之间观察不同牙位、不同性别牙齿颜色的差别,对天然牙齿的颜色变化规律进行了解与掌握,对同一牙位上的彩度、色相的差异进行分析。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掌握基础的美学知识如视觉原理、色彩学原理,其中色彩学原理的知识主要包括色彩、视觉的基本原理、视错觉在美容牙科中的作用、前牙审美的视觉规律和义齿形式美的视觉特征等[6]。上述的基础知识学习完毕后,教师可以采用比色板指导学生进行义齿比色训练,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到的口腔美学知识,在自然光条件下,于明亮的可视环境下进行,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 发育畸形牙体缺损修复中的口腔美学知识导致牙体缺损的牙齿发育畸形是在牙齿的发育、形成过程中牙体形态、结构出现异常所致。临床常见的由于发育畸形造成的牙体缺损包括四环素染色牙、牙本质发育不全、釉质发育不全等情况[7]。发育畸形造成的牙体缺损一般是长期伴随患者存在,过度的畸形会导致患者产生心理上的自卑与抵触,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患者对于修复后的美观重视程度更高,必须提高从医者的口腔美学审美,增加相关的美学知识,才能帮助患者更好地修复牙齿。因此教师在发育畸形牙体缺损修复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需充分考虑患者的美观意见。并在教学实践中对发育畸形造成的牙体缺损修复后进行颌面部检查、美学和微笑评价,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加强对口腔美学知识的掌握。

5 口腔美学知识的教学成果在过去20年里,牙体缺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关注的主要问题是牙齿及容貌外观是否符合社会认同的美观标准,其次才是口腔功能和口腔健康[4]。这要求口腔医学在进行口腔修复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保障患者的口腔功能,还需要注重美观性[8]。未来的口腔医学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有高超、精湛的医疗技术,还必须具备扎实的美学基础知识和人体审美知识,要求具备审美能力、透视能力、素描能力、雕刻能力等美学修养和艺术修养。美学教育启迪人们的智慧、发展人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人们敏锐的感知力、深刻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巧妙的创造力,从而使人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的发挥。因此,在口腔医学专业牙体缺损修复的教学中,口腔美学知识的教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通过实践操作中对学生进行口腔美学的指导,一方面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传统理论与口腔美学知识的融合,在牙体缺损修复教学中,因为加入了口腔美学知识的学习使得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有趣,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学生对于口腔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审美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9]。

生态修复的主要内容篇4

关键词: 小高考 复习计划 复习目标 复习方法

2010年,我省将“对第一次参加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测试,六门科目成绩均达到A级且技术科目测试合格的考生,在画线前加10分计入统考成绩”的规定调整为:“对第一次参加必修科目测试且技术科目测试合格的考生,每1门必修科目成绩达到A级,在画线前加1分计入统考成绩;如4门必修科目成绩均达到A级,在画线前奖励1分,即加5分计入统考成绩。”这一政策的调整,让很大一部分学生看到了能拿到1分甚至几分的希望,各个学校为此调整了师资力量,增加课时量,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多拿A,我就结合本校的实际,谈谈对生物复习的几点建议。

一、吃透考试大纲,制订科学的复习计划

测试范围: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和“必修3“稳态和环境”共三个必修模块;试卷结构,题型比例: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占分值分别为7:3,试卷难度比例: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组成,占分比例约为7:2:1;内容比例:必修1占分约为30%,必修2占分约为30%,必修3占分约为30%,实验占分约为10%。测试方式和时间:闭卷笔试,测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考点分布:共150个考点。其中A级要求:64个,B级要求:78个,C级要求:8个。

根据复习的总时间,按照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说明的要求,按照“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和“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十七个部分和实验进行复习。每个部分约2―3课时。复习期间进行三次模拟考试。

二、找准目标,理性面对

首先在心理状态上要摆正位置。从实际出发明确目标:我们在保C的基础上,力争得到更多A。对本来基础知识不是很好的学生,要求不能过高,不要施压,一定要他们“跳一跳,摘得到”,不然就会适得其反。其次在知识要求上要找准。这次考试的难度是7:2:1,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强调了试题的基础性。其中的10%是选拔A的考生,试题主要是来自应用部分。这部分要想在短时间内全部理解并掌握应用是很难的,这就要根据自身实际大胆割舍。特别是于保C争B的考生,在复习时切勿把知识点挖深,题目选得很难。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计算题,遗传规律中的相关计算等就要果断筛选。推荐用好教材后面的基础习题,力争全面掌握。

三、巧用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1.夯实基础,巩固双基。

一方面考试说明中明确基本题占70%,而且近两年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中大部分选择题与部分的非选择题都与课本的知识点扣得很紧,另一方面由于考点内容多、能力要求高、联系实际广,抓好基础,至关重要,因此要重视对各模块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复习。

2.归纳整理,形成网络。

根据生命活动的连续变化过程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使各模块的知识点牢牢刻在大脑沟回里,从而形成完整的认识和记忆体系。我们采取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由微观到宏观,最后汇总整个模块。概念图是人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也是近年在各类考试中出现的新题型,在复习时可将人教课后练习中的概念图让学生填写。

3.注重探究,联系实际。

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探究实验中重点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作出假设、设计对照、设计实验步骤,最关键的是能预期实验结果,并学会对实验结果加以分析等能力。考纲考察的有(黑体实验结果分析为C级要求):

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3.探究影响酶活性素

4.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5.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6.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7.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8.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9.制作生态瓶或生态缸

通过高中生物学习,记住一些原理结论和事实并不是根本的目的,能用生物学的原理分析、解释一些现实生产、生活现象,理解科学发展的新进展,并对特定条件下的事物发展趋势作出一定的预测、判断或假设更重要。

例如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呼吸作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生物的变异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人类的遗传病的调查及分析、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失调引起疾病等、艾滋病的机理、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等。让学生学会运用一些基本知识体系揭示问题的实质,解决实际问题。

4.加强训练,提高能力。

生物学业水平测试的内容范围是有限的,但是考查这些知识的题目却在题海中,如何使练习有针对性?最重要的是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方法。同时,适当记忆是准确再现知识、正确描述问题的必要条件。对照水平测试考试说明的知识点和测试点,系统地完成各章节、各单元的练习,在全面复习结束时,选择1-2份综合练习,进行自我评价,使复习过程井然有序。如可参考如下思路:

第一阶段:时间6周,内容基础复习;目标是对考试范围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进行全面复习,能力以理解和记忆为主;方式以自主学习完成考点知识的填空,教师强化考点精讲为主,练习为辅。

第二阶段:时间2周,内容综合复习,目标是对各单元有联系的知识加以综合,训练学生对部分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方式是通过训练及师生共同查对相结合,尽量不留死角。

第三阶段:时间1~2周,内容应试训练;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考试各个环节的应试能力、技巧和心理素质;方式是模拟考。

在复习中,要对各种题型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不仅关注70%的单选题,30%的主观题也不能忽视。主观题型有填空、识图、分析、实验等,在复习时都要一一训练。

例如识图题可能包括图像题、图解题、表格题、图表综合题等类型。生物图表信息题在创新情境的基础上还起到考查能力的作用。

总之,在学业水平复习中老师一方面帮助学生尽快熟悉教科书的基础知识,强化知识点的记忆,同时进行归纳整理。另一方面精选一些过关题让学生及时巩固,但要注意不要做过难的试题,更不要把时间花在考试说明中已经明确不作要求的知识上。

参考文献:

[1]沈皖秀.2009年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策略.

生态修复的主要内容篇5

关键词:污染土壤;生态修复;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不可缺少、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1]。随着石油、城市垃圾、工业废物、农药、化肥的不断渗入,我国的土壤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继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后备受社会广泛关注的污染问题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受各种污染物污染的耕地有1 200多万hm2,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0%,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

加强土壤肥力的培育,防治土壤污染,实施污染土壤的清洁显得十分必要。近年来,土壤污染的生态修复技术在国内外已成为十分活跃的研究热点。与传统的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相比,生态修复具有高效、无二次污染与操作简便等特点,逐渐被大家所认识[2]。本文对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作一综合介绍,以期为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1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基本原理

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mediation)是指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广义的生物修复(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酶学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和技术再造,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也就是说,生态修复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利用特异生物(如修复植物或专性降解微生物等)对环境污染物的代谢过程,并借助物理修复与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的某些措施加以强化或条件优化,使污染环境得以修复的综合性环境污染治理技术[3]。

2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内容

2.1 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

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多以植物为核心。主要包括修复植物筛选与合理搭配、修复机理和根际圈效应以及修复强化措施与应用。有关超积累植物筛选的研究经历了从对Ni、Cu、Zn 和Mn的超积累植物的筛选[4],到近年来对Cd、Pb和As等重金属超积累植物的筛选[5]的过程。

近年来,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研究已由对单一重金属污染的修复研究转移到对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的修复研究,包括对一些已经发现的单一重金属超积累植物,检验其是否具有对多种重金属污染的修复作用。为了解决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的问题,许多学者还就多种单一重金属污染超积累植物的合理搭配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随着植物生理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以及各种微观技术的发展,植物超积累机理的研究在不断深入。有研究发现,植物根系分泌物特别是有机酸能通过螯合作用或酸化根际环境促进土壤重金属的溶解和根系的吸收,这可能与植物体内某些专一性运输蛋白的特殊作用有关。也有研究表明,超积累植物对重金属有较强的耐性,它对重金属的富集可能与一些转运蛋白有关,如转运蛋白基因ZnT-1对Zn转运。目前已有成功从植物体内分离出与超积累及耐性相关的一些转运蛋白基因的报道[6]。

近年来,利用转基因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进展。Banuelos[7]等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转基因植物印度芥菜对Se富集的能力,结果表明,与野生型印度芥菜相比,转基因型印度芥菜的富集能力几乎提高了近1倍。

除以上外,一些学者还开展了通过施加各种添加剂来提高植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研究。如施加EDTA、EDDS、有机酸等[8-9]后能明显提高植物的修复效果,但这些研究存在一定的缺陷,即易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利用微生物促进植物对某一或某几种重金属富集的研究报道也较多,如丛枝菌根真菌促进植物对Zn、Cd、Pb或As的富集作用。

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较多但研究得不够深入,目前仍有一些机理不完全清楚,生态修复的方法操作和应用还不成熟。因此,加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机理、实用技术及多学科交叉研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2.2 有机物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

有机物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主要是围绕微生物修复作用展开的,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大致包括高效降解微生物筛选和合理搭配、生物修复的化学强化和生物化学强化、生物修复的物理强化和物理化学强化、生物修复的电化学强化、生物修复的酶学强化以及植物与微生物的联合修复等。目前,有关有机物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效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分离、鉴定等方面[10]。

3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特点

目前,尽管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修复技术已取得一定进展并出现了一些实用技术,但往往会破坏污染土壤的理化性质,甚至会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对于污染面积巨大且污染程度较轻的土壤基本上难以应用。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的植物修复和有机污染的生物修复虽克服了这些缺点,但由于这些技术本身所固有的一些应用条件的限制,在修复实践中也难以推广,大多只是处于试验阶段或是基础研究阶段。

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修复技术相比,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基本保持不变,一般不破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土壤环境;(2)实现有机污染物的矿化;(3)处理形式多样,可根据条件分别采用原位和异位修复方式;(4)处理成本低;(5)应用范围广泛,可处理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污染土壤。

4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前景

综上所述,生态修复研究虽然有较多的报道,但目前仍处于基础性研究阶段,仍有一些修复机理不完全清楚,修复的实践应用和操作方法还不够成熟。因此,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机理研究将是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的一个重点。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的核心内容仍然是超积累植物和高效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及合理搭配、修复机理的探索和基于植物与微生物联合修复的根际圈效应、以广义生物修复为核心的联合修复以及修复强化措施的研究。其应用不可避免地要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农业高新技术,因此环境科学与生物学、农学的交叉融合必将成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从这种意义上来看,生态修复将成为解决污染土壤的根本手段。如何综合运用环境科学、生物学和农学等多学科原理,研究既实用又造价低廉的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实用技术,将是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的另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 周启星,宋玉芳.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 熊明彪.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综述[J].中国水土保持,2009(6):41-42.

[3] 周启星,魏树和,张倩茹,等.生态修复[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4] Brown S L, Chaney R L, Angle J S, et al. Phytoremediation potential of Thlaspi caerulescens and bladder campion for zinc and cadmium-contaminated soil[J]. Jour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1994 (23):1151-1157.

[5] Ma L Q, Komar K M, Tu C, et al. A fem that hyperaccumulates arsenic[J]. Nature, 2001, 409 :579.

[6] 郎明林,张玉秀,柴团耀.基因工程改良植物重金属抗性与富集能力的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 2004,20(2):157-164.

[7] Banuelos G, Leduc D L, Pilon-Smits E A H, et al. Transgenic Indian mustard overexpressing selenocysteine lyase or selenocysteine methyltransferase exhibit enhanced potential for selenium phytoremediation under field condition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7, 41(2):599-605.

[8] Liphadzi M S, Kirkham M B, Snyman H G. Heavy metal displacement in EDTA assisted phytoremediation of biosolids soil[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4 (5):147-153.

[9] Turgut C , Pepe M K, Cutright T J. The effect of EDTA and citric acid on phytoremediation of Cd, Cr, and Ni from soil using Helianthus annuus [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4, 131(1):147-154.

生态修复的主要内容篇6

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多样性的原则生态系统的修复主要目的就是恢复当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恢复原有生态系统的目的。以干旱地区土地资源的生态修复为例,除了要重视各种植被与水资源的恢复与保护之外,还应在方案中对土地资源的生态化开发和利用提出具体的措施,并综合利用各种工程、生物措施,使方案能够保持当地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在保护措施上应该体现出针对性和特殊性,决不能照搬所谓其它地区的成功经验,而是应该在消化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措施方案。

修复模式长期化的原则一个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持续性的生态修复措施才能慢慢的恢复以前的生态系统。这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各项生态修复措施,将生态系统保护的观念贯彻到当地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当中去,制定详细的生态修复规划,全面设计生态修复的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各个关节,并能长期执行下去,只有这样才能看到生态修复的效果。

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和笔者对干旱地区生态破坏形式的认识,认为干旱地区的生态修复主要有四种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工矿园区生态修复模式新疆是我国资源大省,蕴含着各种丰富资源,而目前正处于各种工矿园区的开发建设,由于气候干旱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不仅如此,资源开发开采过程中受到开发形式、粗放生产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会给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对于工矿资源开采引发的生态系统破坏的修复,应该采取工矿生态修复模式。在这种模式当中主要是要根据当地的土壤、地貌条件,结合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的一般要求,重点做好工矿区水土保持和保水护土工作。这些措施既可以保证生态修复的进程和效果,又可以恢复干旱地区土地的生产能力,还可以为下一步的植被恢复创造条件。目前,工矿区的生态修复技术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1)非生物或环境要素的恢复技术,这种技术主要适用于工矿区土壤的恢复,包括表土转换、土壤改良等措施。(2)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这种技术包括先锋种种植技术、土壤种子库引入技术等等,主要是合理配置工矿区的固氮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3)生态系统的整体规划设计修复技术,这种生态技术是综合利用各种生态修复技术,从中找到最适合工矿区生态修复需要的措施。

荒漠—绿洲区生态修复模式新疆的荒漠—绿洲区是绿洲生态系统与沙漠生态系统的耦合带,这一地带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成为干旱地区生态破坏退化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干旱地区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在荒漠—绿洲区的生态修复当中应该以绿洲区的保护作为第一道屏障,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在工程措施当中,应该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在干旱地区薪碳问题和建筑材料问题是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这些材料在原来的生活习惯当中主要取材于干旱地区的各种植物,如胡杨等等,因此在荒漠—绿洲区生态修复当中,满足当地居民薪碳和建筑材料的需要能够大大减少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除此之外,荒漠—绿洲区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防风固沙工作,主要工程措施有建设防风、防沙林带,设置网格沙障固沙措施等等,这些都是富有成效的措施。其次,在生物措施方面,一方面要保护好荒漠—绿洲区过渡地带的各种植被,种植一些与当地气候、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植物,如胡杨等,在此基础上施行“退耕还林(草)”,注重调整人地关系,同时减少绿洲放牧数量,实行牲畜圈养,减少牲畜对草场的破坏。

生态修复的主要内容篇7

【关键字】铅酸蓄电池;硫化;原因;修复方法

铅酸蓄电池是目前世界上广泛使用的一种化学电源,具有安全性高、电压平稳、原材料丰富、回收再生利用率高等优点,它也是世界上各类电池中用途最广,产量最大的一种电池,在我国通信、电力、汽车、航空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在铅酸蓄电池的运行过程中,硫化问题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电池失效形式,当硫化问题发生以后,不仅会增大蓄电池电阻,约束蓄电池容量,而且会对电池的正常使用寿命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蓄电池提前报废。因此,必须加强对硫化原因与生成机理的分析与研究,并采取有针对性的修复措施与修复方法,以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1 铅酸蓄电池的硫化机理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铅酸蓄电池的正、负极板上中细小晶粒状的硫酸铅在充电时,会分别还原为二氧化铅和海绵状铅,其化学方程式为:

2PbSO4+2H2OPbO2+Pb+2H2SO4

但是在异常情况下,蓄电池极板表面会逐渐生成一层白色粗晶粒的硫酸铅。由于这部分硫酸铅晶粒粗大、坚硬,不仅与电解液接触面积较小,而且导电性能极差,会堵塞极板上的活性物质孔隙,使得电解液的深入非常困难,因而使得蓄电池的电阻增大,电荷量减小,电池的使用寿命也极大缩短。

2 铅酸蓄电池的硫化原因分析

2.1 蓄电池长期处于亏电状态

当蓄电池处于充满电量状态时,正、负极板上的硫酸铅几乎会完全转换为二氧化铅和海绵状铅。而放电时,正负极板上的二氧化铅和海绵状铅又会重新发送电解反应,逐渐生成硫酸铅。如果因蓄电池长期充电不足,极板上的硫酸铅会在温度升高时逐渐被溶解在电解液中,当温度下降时,已溶解的硫酸铅又会因电解液过饱和而析出,析出的硫酸铅再结晶形成的粗晶粒附着在正、负极板表面,导致极板出现硫化。

2.2 蓄电池处于过放电状态

当蓄电池处于过放电状态时,其正、负极板上生成的硫酸铅较多,参与溶解的也较多,电解液很容易达到饱和状态。当温度稍有降低时,硫酸铅便会因电解液过饱和而析出,并再结晶导致硫化。同时,由于过放电状态通常是由于大电流放电所产生的,而在大电流放电过程中,蓄电池正、负极板中的活性物质会与硫酸之间迅速的发生化学反应,并容易生成粗晶粒状的硫酸铅。

2.3 电解液液面过低

当蓄电池电解液液面过低时,会导致在空气中的负极板出现氧化现象,极板的氧化部分与电解液重新接触后,即会产生粗晶粒状的硫酸铅。

2.4 电解液密度过大或有杂质

当蓄电池电解液密度过大时,硫酸铅的溶解会容易出现过饱和现象,导致硫酸铅因再结晶而产生极板的硫化。

当电解液中存在杂质,尤其是金属杂质时,在蓄电池放电过程中,这些物质就会吸附在负极板上,并得不到溶解,长时间结晶后便使得极板硫化。

3 铅酸蓄电池硫化的修复方法

对铅酸蓄电池不可逆硫酸盐化的修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3.1 过充电法

对于极板产生轻微硫化的铅酸蓄电池,可采用过充电法进行修复。即在正常充电结束后将蓄电池静止1~2小时,然后用初次充电第二阶段的充电电流进行连续充电。当电解液产生大量气泡后停止充电再静止1~2小时,然后再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充电。这样反复进行2~3次,直至接通电源1~2分钟内电解液就出现大量气泡为止。

3.2 大电流法

对于轻微硫化,还可采用大电流法进行修复。这种方法是在高电流密度(100mAem)下进行充电,在高电流密度条件下,负极板所产生的负电势值较大,并远离零电荷点,从而改变了电极表面的符号,使得‘P一‘P(10)

3.3 水疗法

对于硫化程度普通,并不太严重的蓄电池修复,可采用水疗法。其作法是,将蓄电池充满电以后,作一次10小时至20小时的放电,到单格电池电压降低到1.8V为止,然后将蓄电池内的电解液全部倒出,并立即加入蒸馏水,静置2小时,再用比以上放电电流值减少20%的电流继续充电,直至电解液开始沸腾,电解液密度不再上升为止。按照上述方法重复进行2~3次,即可使所有极板恢复正常。

3.4 碱水腐蚀法

对于硫化程度较为严重的铅酸蓄电池,可采用碱水腐蚀法。其作法是,将蓄电池放电以后,再取出硫化极板组,抽出其隔板。然后放入浓度为5%的碱水中浸泡,从而使极板表面硫化层被腐蚀掉。在30分钟后即可取出,再使用蒸馏水清晰,然后隔板,放入电池内,并添加入适宜密度的电解液即可。碱水腐蚀法对硫化严重的铅酸蓄电池的修复效果较好,但主要缺点是修复后蓄电池的容量会减小。

3.5 脉冲谐振法

从原子角度和固体物体学角度分析,当形成粗晶粒状的硫酸铅时,硫离子包含有8个原子的环形分子形态存在,而这8个原子的环形分子模式是一种很稳定的组合,难以打破。而要打破硫酸铅分子层的束缚,就需要将原子的能级提升到一定的程度,而通过脉冲谐振提供能量就可以实现这一目的,即脉冲谐振法。

脉冲谐振法在铅酸蓄电池硫化修复中的应用,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在线脉冲修复,及将蓄电池的正、负极板与脉冲源进行并联,然后将脉冲输入到蓄电池内部进行修复,该方法的能源消耗量较小,但修复速度较慢;另一种方法则是离线式脉冲修复,即采用蓄电池脉冲修复仪进行修复,常见的修复仪器有吴泰蓄电池智能在线修复系统等。总体而言,由于脉冲谐振法只能将粗大晶粒状硫酸铅的部分打碎,而无法实现完全分解,对电池硫化的修复效果并不太理想。

3.6 综合修复法

综合修复法是指将水疗法和脉冲谐振法进行结合应用的方法。利用脉冲谐振法,使粗大晶体的硫酸铅的外绝缘层被打破,并使其破碎成一定程度的细小晶粒,有利于硫酸铅和电解液的充分接触;利用水疗法,则能充分恢复极板上的活性物质,并能时正、负极板表面清洁通畅,有效确保了电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总体而言,利用“水疗法+脉冲谐振法”综合修复法对蓄电池进行修复时,其修复效果最为良好,适宜于硫化严重的蓄电池修复。

4 小结

本文从铅酸蓄电池硫化的作用机理和产生的原因出发,并着重就其硫化问题的修复方法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在某基站落后电池的硫化问题的修复中,综合应用了多种修复方法,经修复完成的25组电池组在投入运行后,至今已有半年以上,且电池容量始终保持在90%以上。简而言之,通过较小的修复成本投入,而获得了约与新电池90%工作性能相当的作用,这不仅有效延长了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寿命,而且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对环境的危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志敏,纪爱华.铅酸蓄电池修复与回收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生态修复的主要内容篇8

一、森林生态修复的理论依据

(一)森林生态修复在国内外均取得了宝贵经验和成效,在理论上、实践中均认为是切实可行的。国家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资源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为长白山森林生态修复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党的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长白山森林生态修复最重要的思想和理论保障。

(二)广大人民群众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不断加强,为森林生态修复增添了群众基础和新的动力。

(三)以抗联遗迹为代表的红色旅游线路开通,和以吉林通化石湖自然保护区和三棚万亩红松木树林基地为主线的森林绿色旅游的深度开发,将不断推进通化县森林生态恢复和景观改造。

(四)近年来国内有关森林生态恢复、公益林建设的基础理论已得到重视和发展,林业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推出和应用,为通化县南长白山森林生态修复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二、森林生态修复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一)修复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物种多样性修复,二是植被结构和功能修复,三是生态学过程修复。

(二)修复途径根据实际林情,确定森林生态修复走“政策为主导,科技做支撑,保护是根本,恢复为目标”的途径,多措并举,推动森林生态修复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修复方法1.深入推进植树造林。吸引社会投资,丰富造林形式;选用适生优质树种,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人工造林。通化县今年将把被侵占林地全部清收还林,继续抓实退耕还林工程;推进江河防护林体系建设,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提高造林质量,确保造一片、活一片、成林一片。2.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教育群众植绿、爱绿、护绿,落实管护责任,加强未成林地封育管护;严格执行天然林限伐政策,抓好公益林建设,扩大公益林管护面积,落实集体公益林补偿,大力实施封山育林工程;加大各类破坏森林资源案件的查处力度,依法惩治滥砍盗伐、滥捕乱猎、非法侵占林地、小片乱开荒等违法行为,为森林生态修复创造良好环境。3.推进城乡绿化美化。继续实施城乡集中连片整治,抓实“绿色城镇、绿色新村、绿色通道”建设,巩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吉林省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构建以森林为主体、城乡绿化美化一体的城镇生态系统。4.扎实开展森林经营。森林经营是加快培育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要结合实际做好森林经营规划和实施方案,鼓励经营主体自觉开展森林经营。以科学的森林抚育理念,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施森林抚育及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5.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通化县申报的吉林通化蝲蛄河国家湿地公园,面积2055公顷,2013年已通过国家专家组评审,并开始建设;吉林通化石湖自然保护区,面积15200公顷,正在申报中。这两个高层次保护项目将对全县森林生态修复发挥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进一步探索森林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新途径、新方法,加强森林和湿地保护监测和试点示范,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三、近期和远期森林生态建设(修复)目标

(一)确立森林生态修复目标的思路。森林生态修复是一个缓慢、长期、渐进的过程。森林生态修复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促进相结合,加大投入与应用新科技相结合,增加绿量与强化保护相结合”的思路,牢固树立抓生态就是惠民生的意识,把森林生态修复作为改善生态环境、造福人民的重点工程来实施;牢固树立打持久战思想,不懈努力,大力培育,增加森林资源;牢固树立抓保护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空间,争取实现县委、县政府确立的在近期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在远期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县的目标。

(二)近期目标(2014-2020年):继续推进生态县建设,通过生态工程的实施,力争完成营造林15.7万亩,其中清收还林7.3万亩,增加森林覆盖率一个百分点,达到77.9%。营造红松材果林7万亩,累计达40万亩;营造红松阔叶混交林5万亩。大力实施封山育林工程,森林火灾得到有效控制;森林病虫害危害明显减轻,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不断改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形成。加大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和国家级生态乡镇力度,在2013年通过省级生态县考核的基础上,力争2015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县。

(三)远期目标(2021—2050年):以营造、改造红松材果林和红松阔叶混交林为重点,逐渐丰富森林树种和森林植被类型多样性,逐步培育和演替成长白山生物顶级群落,森林生态功能得到明显加强,构建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水平。建成经济繁荣、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富有长白山区特色的生态文明示范县。

四、对森林生态修复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造林补贴力度,解决植树造林资金紧缺的问题,激发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

(二)提高国家、省级生态林补偿标准,使生态恢复工程和森林管护得到资金支持。

(三)上级应出台实施森林生态修复的相应政策和法规,使这项工作得到法律层面的保障。

(四)建议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调研出台灵活的人工林抚育政策,对达到一定郁闭度的幼林,允许及时设计间伐或间隔采挖移植,避免影响幼林生长,使通化县的森林林分质量和生态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上一篇:气象服务调查范文 下一篇: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