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技术范文

时间:2023-07-11 11:09:52

生态建筑技术

生态建筑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雨水收集系统;双层幕墙;采光增效遮阳板

生态建筑和一般意义上的建筑风格和流派不同,它具有自己的特殊性。生态建筑产生的根源和目标:为了解决由建筑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本人资源环境专业,本文对建筑生态化技术进行了探讨,希望通过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实现低能耗、高舒适度的完美结合,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资源,尽量减少能源与资源浪费。同时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材料,强化围护结构,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制冷、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现代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雨水收集系统

雨水作为一种天然的水资源,具有容易收集、处理方法简单等优点,在各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近年来,国际上对于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逐渐向雨水蓄渗、缓排和利用的方向发展,我国也在不断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结合地域特点探索适宜于本土化的利用模式。

将处理后的雨水作为非常规水资源在建筑进行使用,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缓解用水压力。同时,雨水资源的就地利用,能有效减少城市暴雨径流,缓解城市洪峰,并降低排入到排水系统中的径流污染物。

建筑雨水收集即利用建筑的屋顶作为集雨面,通过合理的疏导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家庭、公共和工业等方面的杂用水。

例如在某医院项目中运用的雨水收集系统,此案例将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的水作为植物灌溉的水源。 正是由于该项目的屋顶由于安装了太阳能集热装置,所设计的屋顶均为坡屋顶,所以将雨水通过屋顶倾斜角度,汇聚到建筑的一侧,通过垂直管道的雨水导入预先设置在地下的大型蓄水池中,进行收集,不仅没有影响医院原有的设计理念,还在预先的基础上进行了雨水收集的安装设置。将收集的雨水通过水泵提供给医院建筑的每个房间,供卫生间,用作冲洗厕所使用。在夏季多雨的季节,雨水充沛,可将剩余的雨水存在蓄水池中,供平时所用。

蓄水池还连接另外的出水管道,可由开关阀门控制排水时间和排水量,管道可由地下通往室外的环境的植被区进行浇灌。也可将水从地下导入地上,在医院环境中设置石质沟渠,将水导入沟渠中并流向需要灌溉的植被中。这个方法不仅节约管道成本,降低维修几率,还可以营造室外的自然环境,流水潺潺的水渠,使人心旷神怡,感觉更加自然更具有人性化,更加与人亲近,达到更好的治疗和康复的效果。

另一处为医院景观环境中的仿自然水体,与大面积植被相结合,更具自然气息。医院的雨水收集系统将屋顶的雨水收集到设置在地下的大型蓄水池中,蓄水池中有单独的管道与景观水系连通,在景观水系中水资源匮乏的阶段,蓄水池向其注入存储的雨水,由于两处水体相通相连并且相互流动,所以雨水可同时到达两处水体,缓解其对水量需求的压力,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2.双层幕墙技术

双层通道幕墙是双层结构的新型幕墙,外层幕墙通常采用点支式玻璃幕墙、明框玻璃幕墙或隐框玻璃幕墙,或铝合金门窗,为更加幕墙的通透性,也有内外层幕墙都采用点支式玻璃幕墙结构的。在内外层幕墙之间,有一个宽度通常为几百毫米的通道,在通道的上下部位分别有出气口和进气口,空气可从下部的进气口进入通道,从上部的出气口排出通道,形成空气在通道内自下而上的流动,同时将通道内的热量带出通道,所以双层通道幕墙也成为热通道幕墙。

1918年在美国旧金山出现了第一个双层结构的幕墙,主要是为了改善建筑的热血环境和声学环境,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德国采用双层幕墙。由于建筑成本成倍地增加,加之此时的双层幕墙的功能尚不显著,因此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双层幕墙应用的比较少,技术进步也很缓慢。现代化双层幕墙技术的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全球化能源危机,迫使人们希望玻璃幕墙不仅仅满足建筑学要求,同时也能降低建筑能耗,现代化双层幕墙刚好能满足人们的这一要求,特别是在德国,将双层玻璃幕墙技术发展的极为完善。

结合东北严寒地区的特殊气候特点、经济水平与技术现状,探索智能双层幕墙系统的“低技”集成技术,降低建设、运营、维护成本,提升综合效益,从而推进东北地区与严寒地区气候特征相适宜的建筑护体系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拓展。智能幕墙“低技”集成技术依托了传统智能双层幕墙系统的核心理念,依靠内外双层表皮围合空气缓冲腔,设置智能控制的通风口,调节空气在缓冲腔内的流动,达到通风、降温、隔热等节能效果。创新研发重点体现在幕墙内外表皮系统设计上,强调了灵活运用“低技”的材料与技术,适当减少在严寒气候条件下易损耗的构件系统,整合多种建筑围护体系的优点,集成为具有寒地特色的双层幕墙系统。

3.采光增效遮阳板技术

需要遮阳的建筑通常也需要减少由电力照明产生的内部热量。然而,遮阳设施不仅阻断了窗户的天空视野,而且也减少了室内采光水平。例如,当一个7.3m进深的房间,其外部有1.8m的水平悬挑板时,窗户附近的照度会下降30%,而后墙附近则会下降22%。其他研究预测,与建筑表面成45°角的外部竖向挡板会将照度减少50%。然而将水平遮阳板精确打孔或做成百叶格栅。在保持同样的遮阳效果下,还会有将光线反射到室内空间的功能。窗户也能通过百叶的良好设计“看到”更多的天穹,遮阳便增加了室内天然采光。

为了利用天然光的反射,百叶颜色应该是浅色的,用百叶遮阳板将大部分扩散光反射到室内空间。因为从遮阳板反射的光线是一个潜在的眩光源,遮阳设施应被仔细地安放在居住着的视野范围之外,在选择遮阳设施的材料和饰面时,用那些反射光线但不反射热量的材料饰面时很重要的。例如白色喷漆,只反射光线但不反射热量,磨光的金属既反射光线又反射热量。颜色的反射率可以在上面色彩反射率中找到。设计者应该避免使用可作为太阳辐射的反射体的材料和饰面。

在向阳的立面上,不透明的遮阳设施其背面会显得阴暗,例如在水平遮阳的底部。这种背光的黑暗面与背光照射的表面形成对比,会引起眩光。因此遮阳设施的背光一侧的颜色应该非常浅。有孔的遮阳板,允许少量光线穿过遮阳板表面而照亮其下表面,并且同时仍能阻挡大部分太阳辐射。

生态建筑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生态建筑 建筑设计

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建筑科技界反思发现:先前的节能建筑、太阳房以及节能节地建筑,其含义及原理均未明确建筑应促进含其自身在内的各领域的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住宅设计结合自然首先要用生态学的观点从宏观上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的关系,特别是研究现代工业在高速发展中对自然进行开发所造成的破坏和灾难,要适应自然、创造必要的生态环境;其次,用生态学的理论证明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批判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要研究自然界的生命和非生命的依存关系,强调现代的城市建筑应该适应自然规律,设计结合自然。

我国古代“天、地、人、和”的大环境观对于生态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建筑及其环境若能做到有利于:综合用能;多能转换;三向发展;自然空调;立体绿化;生态平衡;智能运行;弘扬文脉;素质培养;持续发展;美感、卫生、安全。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就可能做到有效地发挥其正确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作用。这种建筑可称为生态建筑。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及生活质量显著成倍增长,目前城市房地产业的急剧膨胀,众多的居住小区的涌现,房价及房地产策划被炒做的炙手可热。大大小小的房地产公司,花样翻新的各种广告、楼书令人目不暇接,无从选择。而且一些虚的理念性的东西越来越多,有的海文化、水文化、山文化,泉文化生态文化等等一时之间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惯用的标语,回归自然、以人为本、人性化空间被到处滥用,一座荒山甚至一潭死水、一片树林都被描绘成“山水人家”、“私家森林”、“亲水住宅”等佳境。这种种现象同时也体现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及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价值取向、人际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一个成功的开发商一方面要在开发理念上凸现自己的优势,包括环境优势、区位优势等等软硬件设施,如纯净水入户、宽带网、智能化管理等现代科技的引入方便了人们的居家生活。环境的优化又随后成为人们做出选择的关键所在,人性化设计、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理论成为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但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不仅仅提高绿化面积、绿地率,而设计真正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真正关怀和满足各阶层、年龄段人群的不同需求。人们更加需要的是一片绿荫、可以让孩子尽情游戏的乐园、老年人锻炼身体的场地,而不是为了追求形式的图案,环境建设要达到的是优化环境、改善小气候的长期效果,不是一时的华美。

所谓生态建筑技术,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在传统的技术基础上,按照资源和环境两个要求,共同改造重组所做成的新技术。第二种把其它领域的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按照生态要求移植过来。从技术层次性来讲,可以把生态技术分为简单技术、常规技术、高新技术。一般来讲简单技术和常规技术属于普及推广型技术,高新技术属于研究开发型技术,从我国实践来看,应该以常规技术为主体。

对生态建筑和使用技术的要求可以用三点来判断,首先技术本身的功能与生态环保功能是一致。第二要求采用的技术和制造的产品有利于资源能源的节约。第三个采用的技术和产品有利于人的健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生态建筑目前技术上应该说还是非常广的,包括门窗节能技术、屋顶节能技术等等。

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态建筑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在考虑材料再利用,新能源开发等很多问题上都不应该停留在个体建筑这个尺度上,应该把它放到整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内通盘考虑,也可以把生态建筑认为是一个技术的集成体,许多技术问题,比如能源优化问题、污水处理问题,太阳能的采用和处理问题,并不是建筑专业范围内的问题,需要建筑师和各个专业的工程师共同合作。从技术层面上来讲,首先规划选址合理,减少环境污染,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降低能源消耗,采用太阳能、风能等等。从过程上来讲,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实现建筑防晒,自然采光照明等,这是生态建筑采用基本的技术策略。

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建筑技术还包括:(1)建筑的体型控制。建筑的体型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十分明显,体型系数越小就意味着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外维护结构表面积,从而降低室内外热交换。(2)自然通风与采光。(3)遮阳。在设计中可利用墙面绿化和树木遮阳,充分发挥绿化的遮阳作用,既经济又有效,同时还可以改善微气候,美化环境。同时可使用百叶窗调控板,控制太阳光的进入量,有利于夏季遮阳,冬天采暖。(4)外维护结构保温隔热。(5)水系统的设计。包括对给水、热水、雨水、灰水、黑水的合理设计。(6)建筑采暖。建筑能耗约占我国能源消耗的23%,在建筑中推广适合国情的建筑节能和太阳能技术对整个社会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7)建筑材料的合理使用。

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化,绿色生态建筑意识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生态建筑并不是指以昂贵费用为代价来得到优美环境的建筑;生态建筑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或模式,这种建筑的一大特性就是与生态环境和功能的相协调性。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实现生态能源建筑商品化可采用以下一些措施:(1)加强以治理污染“源头”为主的建筑能量系统分析方法的研究。(2)可以先在对环境保护有特殊要求的地区、新建的城镇小区、人居环境已较恶化的区域、常规能源缺乏的特殊区域建设生态能源建筑,进而推广到其他城镇。(3)一些体现绿色、环保、高效能的部件可在我国目前康居工程和其他楼宇工程中广泛推广使用。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太阳能光电墙面、屋面系统、废水再生装置、燃料电池、生态建筑材料等。

在植物王国里植物是没有等级及高低贵贱之分的,很多人追求奢华的效果,选用较为稀有的树种,不惜财力移植大树,甚至选用不符合北方生长的热带树种,违背了物种的生长规律。无视经济常用的基础绿化树种,这是一种很片面又不科学的做法。相反有些原有大树、古树的保留可能会让地产商减少一个甚至几个楼座,但大树发生的生态效应却是无法估量的。自然遗迹、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象征,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将他们尽量保留、保护好。尤其是具有生命的古树、大树,由于适应了原有的地下水位规律,如果因建设造成地下水位改变的话,很可能导致树木的生长不良,所以必须统一规划,必要时为树木专设置排水系统。

植物配置做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乔灌草合理结合。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层次,既丰富植物品种,又能使三维绿量达到最大化,释放出更多的氧气;居住区绿化应减少草坪、花坛面积;常绿树应多于落叶树,以保持绿视率。充分利用芳香植物,例如玉兰、丁香等;充分利用观果植物,例如火棘、构树、金银木等鸟嗜植物,吸引鸟类和飞禽,从而形成生物多样性;充分利用色叶植物,例如红叶李、红枫、紫叶小檗等;充分利用管理粗放、观赏期长的花卉鸢尾、地被菊等,丰富的植物层次、季相变化,从视觉上是美丽的,从植物生态学方面考虑也是合理的;但有时南窗前的高大常绿植物往往阻挡了室内的光线,使居者有压抑感,而充足的采光对于居民来讲是很重要的,所以植物配置时也要兼顾视觉、生态、大众行为,适当移动植物种植位置,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构成了一个绿色链。

生态建筑技术范文第3篇

生态建筑, 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 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 采用现代科学手段, 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

一、低技术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

生态建筑在技术层面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低技术(low-tech)、轻技术(light-tech)及高技术(high-tech)。低技术生态建筑通过精确的技术分析,不用或用很少的现代技术手段来达到建筑生态化的目的;而适宜技术生态建筑则通过最新的建筑技术来使建筑物更轻、更灵活,从而节省建筑材料和运输费用;高技术生态建筑则积极地运用当代最新的“高技术”来提高建筑的能源使用效率、营造舒适宜人的建筑环境,以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无论是原始的地域建筑还是当代地方主义建筑,都能在技术水平上因地制宜,注意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地方资源,巧妙而合理地利用本地传统技术进行建造,其建筑形式几乎完全由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状况、地域风格等决定,从而取得良好的生态效果。这样的建筑我们称为“低技术生态建筑”。

㈠、低技术生态建筑技术特征

⑴、本土化

从根本上说,建筑技术总是从十分具体的地方条件发展而来的。一定的建筑技术首先满足产生这个技术的地方的需求;而技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的条件才能合理的加以利用。“低技术生态建筑”以原始的地域性建筑为出发,其技术特征首先表现为充分的本土化、本地化,即具备一定的独一无二性、不可替代性。例如,我国北方的窑洞就不适合南部地区,而南方的吊角楼则是南方建筑的“特产”。

⑵、低技术

低技术生态建筑由于立足于本地,立足于传统,较少或基本不采用工业化大生产带来的现代建造技术和材料,因而其建造技术往往显得简单、粗糙和实用,以有效消除当地气候的不良影响,以满足基本的居住环境为主要目标。

⑶、经济性

低技术生态建筑的重要技术特征体现在经济方面:首先,建造成本低,建造简单,注重建筑材料的重复利用和回收利用。低技术生态建筑几乎完全利用建造构造形式、空间组织、材料使用来维持室内外的气候平衡,较少采用额外的空调系统,同时除了必要的水、电、气外,几乎不需要更多的能源来维护运营。

⑷、环保性

低技术生态建筑由于在建造过程中注意与地方的自然条件密切结合,在建筑使用过程中地方性材料由于气有机的特性对自然环境污染较小,即使在建造生命周期完结之后,建筑材料也可以作到“来自自然,还于自然”。

㈡、低技术生态建筑的应用价值

低技术生态建筑由于其所处的地方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不同,但是在其应用价值方面,低技术生态建筑基本上具有共同的需求,即在不发达地区解决人居环境的基本需求。即为了维护和提高生存的环境而进行的因时、因地、因事制宜的生态建筑创作。

二、低技术生态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低技术生态建筑由于其建筑单体的生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因此为了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设计上往往采用整体性策略:生态设计措施贯穿于建筑选址、规划布局、单体设计与构造设计中,这样就有效的保证了建筑的生态效能与建筑形态、地区风貌的和谐统一。

建筑材料的选取也是十分重要的,基本策略就是广泛采用当地资源。低技术生态建筑所采用的材料包括土坯、草泥粘土、夯实泥土、沙暴、轻质粘土,农作物纤维、竹子以及混合材料。

气候因素是所有生态建筑设计都必须要重视的,在设计和取材上还是采取因地制宜、设计结合气候条件的设计原则。

三、应用实例

㈠、泥土类材质建筑实例

土壤覆盖着我们这个星球的表面,各个地方的土壤层厚度不一,物理和化学成分也各不相同。在现代,石灰、粉煤灰、沥青、特别是水泥通常被作为建筑材料的粘合剂,只要份量足够,这些添加剂可以让任何一种土壤变成适宜用来建造房屋的土质材料。

汤普森住宅,位于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这是一个很大的多层住宅,大约于1995年修建。

霍巴特―威廉・史密斯大学教务长得住宅,位于纽约州杰尼瓦市,是当地20栋土坯住宅之一。它是由最好的工匠与1843年建造的,使用了一种英国的土坯技术。

加里福尼亚加博维勒最近建成的赤木质研究中心的住宅,这个住宅体现了草泥粘土建筑的最佳设计原则,即微微弯曲的优雅的墙体和挑出的宽大屋顶。

㈡、农作物纤维类材质建筑实例

农作物纤维通常指麦束、稻草等等。人们已经在不断的尝试把农作物纤维作为建筑材料,作为承重结构或者梁柱结构的墙体填充物。

植物纤维墙体通常被设计成一个三明治的形式,就是面层材料可以起到一片薄薄的混凝土墙的作用,而里面的植物纤维则作为不坚固但是很保暖的因素存在。无规则涂抹灰泥面层,可以被用来抵抗地心引力和水平和垂直荷载。

19世纪,在美国布拉斯加州和怀俄明州有很多用植物纤维作承重材料的住宅,这些建筑已经经受了将近一个世纪来自暴风雪、强风、极端温度和人为的破坏的考验。这也证明了植物纤维的耐久性。作为低技术生态建筑的一种设计方法,它们对我们今天的生态建筑设计产生了经久的影响。

结语

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 生态建筑代表了建筑的发展方向, 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在今天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在建筑领域里, 我们呼吁与环境共呼吸的建筑设计观, 提倡各种建筑生态技术的应用, 发展生态建筑。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全球环境品质的改善, 而且有助于个人生活品质的提高。

参考书籍

《新乡土建筑――当代天然建造方法》 机械工业出版社

Alternative Construction――Contemporary Natural Building Methods

(美) 琳恩.伊丽莎白,卡萨德勒.亚当斯 编著 吴春苑 译

《建筑创作构思解析――生态・仿生》 中国计划出版社

生态建筑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生态设计;趋势

一、生态建筑现状分析

(一)理论研究不足

目前,我国对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存在不足,使部分人对建筑设计时生态技术的运用只停留在表面,理解不够全面。错误的生态建筑认识和某些不恰当宣传使得部分建筑设计走向了“伪生态建筑”误区。生态建筑不是单栋建筑的节能环保,也不是简单的建筑平面重新规划,更不是建筑区域的种树植草等绿化工作[1]。融合了生态技术的建筑设计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室内条件,还要具有建筑物自我调节能力,建成建筑应具节能、少污染、生态改善等优点,更应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结合为有机整体,实现人、建筑和自然和谐统一。

(二)生态技术掌握较少

建筑设计中的生态技术是为实现生态建筑设计目标而采取的技术或非技术手段,属于建筑生态学的技术应用。建筑设计时具体生态技术的选择要与建筑所在地区的环境、气候以及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发展相适应,具体实施时可选择一种或多种生态技术[2]。目前我国对生态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并不十分成熟,往往陷入片面追求生态技术、盲目使用生态名称做宣传的误区,也混淆了高新技术与生态技术的概念,易出现脱离实际的生态技术研究,不利于建筑设计的生态化进程。

(三)设计实践不足

建筑生态设计的时设计师需要把握好设计尺度,充分发挥建筑所在地的地势、地貌等空间优势和把握周围自然环境、文化氛围等特征,尽可能使建筑作品与周边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但这都需要在不断设计实践中完善和思考[3]。目前,我国生态技术与建筑设计融合的实际案例尽管不少,但主要偏向于节能设计、建筑环保改造试点、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和生态理论对建筑设计的指导,建筑设计时也缺乏多学科的融合。同时,我国文化、人口分布、自然环境等国情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国外生态技术与建筑设计融合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参考有限,我国建筑设计时不能照搬照套。

二、生态技术的融合

(一)整体观生态技术

整体观生态技术主要针对都市圈、区域圈建筑群,是将建筑设计融入一个整体生态循环系统,是广义上的生态技术。建筑设计时从整体角度出发,根据植物、生物、河流、山川及人口分布、乡土文化甚至当地民俗民风等,综合考虑能源和资源的循环流动,将建筑所在区域的大圈子及建筑本身的消耗和产生计入整个生态系统,改变传统的资源、能源单向方式,使建筑对环境的影响趋于“零放射”,构建良性循环模式[4]。

(二)被动式生态技术

被动式生态技术是传统技术的现代化表达,建筑设计充分利用建筑朝向、建筑窗墙比、建筑体形系数、和气候风向、日照以及建筑材料、布局等,结合地方特色,通过环境绿化、空间规划和光线利用等提高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被动能源策略、双层皮外墙、旧建筑材料的回收使用以及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光电转换装置的配套设施设计建设等也属于此范畴[5]。被动式生态技术在建筑设计中运用较多,如福斯特事务所方案、皮克林太阳城方案、新疆通风塔方案、被动式采暖设计方案和传统窟洞改造方案等。

(三)高技生态技术

利用航空和汽车工业技术、计算机软件等现代高科技手段,结合新型材料、构造和施工新技术对建筑物的外界光线导入、室内照明、支撑结构、温度、空气阻力、通风和湿度进行控制,融入这样高技生态技术的建筑物设计完成后必然具有时代前沿的特征。目前融合较为成功的有关西国际航空港等代表性建筑设计作品。同时,高技生态技术与超高层、特异型等建筑物的设计融合已成为新的研究课题。事实上,高技生态技术与建筑设计的融合不仅是设计潮流,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自身地位反思和向大自然的学习与致敬。

(四)高新技术的转化

高新技术一般只是生态技术的实现手段,并不能与高技生态技术混淆。但是,高新技术却是生态技术难得的催化剂,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理念对建筑设计时的高新技术进行生态转化是高新技术自身魅力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新型特殊材料,将传统的固定建筑结构设计成能够根据气候变化自行调整的围合式建筑;或引入风能、太阳能、沼气、废水处理等新技术实现建筑或建筑群落的能源资源循环等。而成功实现高新技术生态转化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楼设计方案成为“生态高技建筑”的典范。

三、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

第一,我国生态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愈加相融,生态建筑设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也会朝着这一方向持续发展。如今的建筑的模式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更多的考虑如何的利用自然地风光,进而达到节约能源,同时能够使得建筑很好地融入到我们的实际的生活之中,这需要我们进行技术方面的不断地创新,在多方位进行更为具体的研究考察,只有很好的运用起来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二,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人类越来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巨大,我们面临着很严峻的生存的问题,怎样才能更好的是我们这个文明的社会继续发展下去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进一步的进行改革创新,在很多的领域进行改革,对于当前的经济、环境都起到很好的保护的作用模式,对于千百年后的发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三,生态建筑设计环保化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居住环境的质量与品质,尤其是对生态绿色住宅的重视,促进了我国居住建筑设计在新时期必将向着生态环保方向发展。建筑设计者应坚持“以人为本”准则,坚持“经济、安全、美观”等建筑结构设计原则,创新设计方案,运用更多的生态环保材料和环保技,适当增加更多的自然景观,使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具环保性、健康性。不仅利于提高建筑物的环保型、舒适性,也能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高品质要求,因此,绿色环保的风格必将成为新时期我国建筑设计发展新趋势。

在21世纪,生态化的建筑设计代表了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全世界范围内都应大力研究各种生态建筑技术和设计方法,倡导低碳生活,全面推动全球人们生活的品质的改善。尤其我国正处构建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重要时期,更应重视生态化建筑设计探索,凭举国之力全面推动建筑设计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总 结

目前科技与生态之间的矛盾可以引入生态理念进行转化,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技术,使建筑既可采用现代技术手段,也纳入了自然因素,实现了建筑、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如何变建筑为人类和环境的纽带,让建筑尽可能发挥利于生态建设而少出现反生态副效应,实现生态技术与建筑设计的融对于发展中的我国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建华,郑明欣,郑舒华.试论生态建筑设计方法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32(10):136.

[2]周彦明,谢丽娜.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发展趋势[J].民营科技,2012,25(04):48-49.

[3]赵克川.绿色生态建筑:从设计角度浅析绿色生态建筑[J].大众科技,2012,34(04):217-218.

[4]岳宏磊.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探析[J].科技与企业,2014,28(07):151.

生态建筑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住宅;技术;策略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adv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material life and spirit people life level constantly improved.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will is 2 l century most representative of one of The Times, architectural form. The importance of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to be fully aware, adopt scientific design technology, design the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reate and nature, man and society as a whole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green building space. This article, on the ecological residence overview, technology decided to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the ecological residential's technology strategy analysis. So that ordinary people can enjoy high quality sustainable living environment.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Ecological residence; Technology;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生态住宅概述

1.1生态住宅定义

健康住宅又称“生态住宅”,生态住宅居住区的总体布局、生态住宅建筑单体的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和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计,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

1.2生态住宅原则

生态住宅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综合系统效率最优原则,来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住宅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为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努力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生态住宅的特征是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

1.3生态住宅的技术策略

1.3.1追求舒适和健康是生态住宅的基础生态住宅首先要满足的是人体的舒适性,例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此外还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有充足的日照以实现杀菌消毒,有良好的通风以获得高品质的新鲜空气,以及无辐射、无污染的室内装饰材料等。在心理方面,生态住宅既要保证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居住功能——安全性和私密性,又要满足邻里交往、人与自然环境交融等要求。健康还有另外一层很重要的含义,即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住宅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二氧化碳、固体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1.3.2追求高效是生态住宅的核心内容所谓高效,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

1.3.3追求美观是生态住宅与大自然和谐的完美境界生态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不仅体现在能量、物质方面,也同时体现在精神境界方面,包括生态住宅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生态住宅应立足于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这两大课题结合起来,所关注的不仅包括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洁净能源,还涉及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污染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环使用等方面的内容。

2 技术决定生态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要实现它的基本目标,必须要有现代技术的支持。从国内外来讲,对什么是生态技术?有什么样的定义?哪些内容?认识上还很不一致。日本建筑中心在《建筑要项》一书中提出生态技术有55种,环境共生的建筑与技术77种。1978年在加拿大召开绿色挑战会议上提出的生态技术更是五花八门。到现在为止大家对生态环境包含的内容并不统一,从比较宽泛的角度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目前来讲都认为是生态技术。

对生态建筑和使用技术的要求可以用三点来判断,首先技术本身的功能与生态环保功能是一致。第二要求采用的技术和制造的产品有利于资源能源的节约。第三个采用的技术和产品有利于人的健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生态建筑目前技术上应该说还是非常广的,包括门窗节能技术、屋顶节能技术等等。

所谓生态技术,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在传统的技术基础上,按照资源和环境两个要求,共同改造重组所做成的新技术。第二种把其它领域的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按照生态要求移植过来。从技术层次性来讲,可以把生态技术分为简单技术、常规技术、高新技术。一般来讲简单技术和常规技术属于普及推广型技术,高新技术属于研究开发型技术,从我国实践来看,应该以常规技术为主体。

在应用生态建筑技术过程当中,技术选择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是经济性,由于生态建筑采用哪个层次的技术,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要受到经济的制约。在我们国家普遍采用高新技术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经常碰到环保和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不完全一致。在这个取舍当中,经济性就是非常关键的。目前在欧洲,特别是在德国、英国、法国,在所建立的生态建筑上,它是以高新技术为主体。在2000年健康建筑住宅会议曾提出过高生态就是高技术的口号,所以这是在战略基础上建造生态的建筑。目前在我们国内把整个生态技术发展建立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比较困难,一个是经济发展水平,另外一个是技术和材料不太完善。

第二要因地制宜的原则,各个地方的气候不一样,自然资源不一样,在选择生态建筑,选择什么样的技术,应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来进行。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冬季采暖,能源消耗非常大,对自然环境污染非常严重,首先要解决采暖问题。我国南方比较炎热、潮湿,通风、降温是夏季的主要问题,在南方生态建筑设计当中注重遮阳和自然通风,降低夏天的空调的能源消耗。

3生态住宅的技术策略

3.1追求舒适和健康是生态住宅的基础

生态建筑技术范文第6篇

通过工程实践武汉新能源办公楼加以剖析、延伸,从高层建筑生态技术的研究提出了若干相应的设计策略,力求实现生态技术与建筑外在形式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高层建筑生态建筑

近年来,国外应用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建造了一大批优秀的生态建筑,国内也在设计建设一批示范性的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和气候建筑(它们也被统称为生态建筑)。本文研究缘起于2010年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办公楼设计,武汉新能源研究院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与华中科技大学组建成立于2009年,其主体建筑将作为武汉新能源研究院的办公场所和新能源产业的研发实验基地,是集科学研究、研发实验、综合服务以及新能源技术与产品应用展示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物。武汉新能源项目占地面积约9万平方米,整个办公楼高95米,地上17层,总建筑面积约75000平方米。在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建筑设计方案中,作为主创建筑师与荷兰荷隆美集团组成联合体,与五家境外知名建筑设计公司竞标成功中标。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生态技术策略在当代高层建筑设计的实践性,根据设计经历和近期对文献阅读的结果,本文致力于从技术问题入手对高层生态建筑的设计策略进行探讨。

1高层建筑生态设计的意义

随着环境的恶化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短缺,生态建筑设计理念逐渐成为主流,生态技术策略的引入将对高层建筑设计产生深刻的影响。建筑师的目光从各种风格流派的表达当中更多转移到生态策略的设计上,建立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技术策略,为设计者提供高效、便捷的设计方法,使我们的建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使建筑设计与生态技术有机结合,将生态技术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形成新的建筑美学。

2生态技术与策略

2.1太阳能、风能和地源热泵的利用太阳能利用主要包括两大类型,一是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即在建筑中不使用特殊的动力设备,而是利用太阳的光和热、风等因素调节室内的环境。二是主动式太阳能利用,从中又分为太阳热能应用系统和太阳能光电系统。武汉新能源办公楼以地面以下稳定的土壤地热为能源,以地源热泵作为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够循环使用。冬季热泵系统以大地中的热量为热源,对建筑供热,并使大地的温度降低,蓄存冷量;夏季热泵机组把建筑物中的热量传输给大地,对建筑物降温,同时在大地中蓄存热量以供冬季使用。在地源热泵系统中大地起到了蓄能器的作用,利用深层土壤的恒定温度作为冷热源,大大降低了空调系统的全年能耗。在武汉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应用时,测试得出比常规的空调节能37%,节省运行成本30.2%。

2.2屋顶绿化屋顶绿化能够与地面绿化和墙体绿化一样调节微气候,当太阳照射到屋顶时,由于覆盖植被的存在,建筑物得热大大减少。武汉新能源办公楼实验室裙房屋顶采用屋顶绿化技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屋顶的保温性能,而且节约了空调用电量,同时又是员工工作之余亲近自然的场所。同时屋顶绿化对防水和荷载的要求比普通屋面高,需要在设计中作特别的处理。

2.3自然通风及采光自然通风较之于其它相对昂贵、复杂的生态技术,是一项比较成熟而廉价、朴树的技术措施,在武汉新能源办公楼的设计中,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自然通风在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情况下降低室内温度、带走潮湿砌体,达到人体热舒适度,并提供新鲜、清洁的自然空气。缩短全年空调系统的运行时间,节省能耗21%。合理的自然光利用方法是建筑无光环境和热环境整体质量的主要内容,争取区分天然采光建筑的技术,并在设计时综合考虑,以创造一个统一、完整的天然采光系统,武汉新能源办公楼内部空间设置中庭,自然采光可以从中庭顶部的天窗直接照射到室内,中庭侧壁形成漫射光,使得整个中庭犹如一个明亮的光庭,光庭周边的走廊和各使用空间的照度大大提高。

2.4护材料选择通常护结构的节能控制都是通过增加围护结构材料的热阻、降低传热系数来改善其热工性能。,高层建筑往往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热损失是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为了充足的采光需求和良好的景观视野,形成良好的外立面形式,在高层建筑中,外窗和幕墙占房间总耗热的30%左右。武汉新能源办公楼外立面主要由玻璃和铝板幕墙构成,办公楼层的外立面设计采用用高绝缘隔热玻璃面板,立面在人的视线高度使用一块高能透明阳光反射玻璃,办公人员可以打开高透明的阳光反射玻璃来获得自然通风,减少能耗增加空间的舒适度。

2.5遮阳系统遮阳系统包括两种类型外遮阳和内遮阳。对于外遮阳来说,百叶在窗户外侧,把主要的太阳辐射热被挡在了室外;而对于内遮阳来说,虽然可以起到这样的效果,然而大部分的太阳辐射热已经进入室内,所以,在隔热性能方面,常采用外遮阳的立面形式具有优势。武汉新能源办公楼实验室裙房的外立面采用了统一模数的外立面金属这样系统,在与内层门窗对应的位置,遮阳构件虽然阻挡了太阳直射光的照射,降低了由于辐射而造成的建筑热量的吸收,然而遮阳构件对太阳光线的反射作用产生的漫射光对建筑来说却是有利的,为了在遮阳和日光控制之间取得平衡,设计出一种独特的遮阳形式,体现了一种不断进化的形体美。

3结语

生态技术策略包括太阳能风能、屋顶绿化、地源热泵、自然采光通风、等技术策略,应用于高层建筑设计之中、通过改善窗户及玻璃幕墙热工性能、选择有效的遮阳系统等策略来实现生态化。武汉新能源项目在立足于生态设计的新能源利用,融合先进的生态建筑技术,并通过空间与形象的表达,赋予建筑物丰富的生态信息,项目目前已完成施工,项目定位于其主体建筑获得中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三星奖。

参考文献

[1]尼克•贝克(美)等编.建筑节能设计手册—气候与建筑[M].黄梁斌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弗拉格(德)等编,李保峰译,托马斯•赫尔佐格:建筑+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瓦尔特•科尔布,塔希洛•施瓦茨.屋顶绿化[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

生态建筑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技术

为了把建筑业整个从传统的手工业作坊转到大机器工厂中,把住宅视为住人的机器,批量进行生产。一方面体现了为人类建造的民主思想,另一方面,在整个过程中,强调对自然界模式的了解。在现代建筑的领域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方面人的自信战胜了大自然的自信,再一个是对大自然的漠视。

从世界范围来看,生态建筑还处于前期发展阶段。从技术上来讲,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新的思路正在不断地出现,但到目前为止,生态建筑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技术套路。

1.生态设计产生于对现代建筑的反思

生态建筑的设计思想是在本世纪不断发生地区性的环境污染和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过程当中,不少学者和建筑师对现代工业文明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美国学者提出:住宅设计结合自然首先要用生态学的观点从宏观上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的关系,特别是研究现代工业在高速发展中对自然进行开发所造成的破坏和灾难,要适应自然、创造必要的生态环境;其次,用生态学的理论证明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批判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要研究自然界的生命和非生命的依存关系,强调现代的城市建筑应该适应自然规律,设计结合自然。

人类在发展过程当中应该体现集约的原则,并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应用这些原则,美国学者提出九项设计原则,首先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第二要有正确的环境意识,第三增强对自然环境的理解,第四结合公众需要,采用简单适用技术,针对当地的气候运用被动式的设计策略,第四使用节能建筑材料,第五强调集约原则,尊重自然,要与自然协调,这应该说是生态建筑基本的设计思想,第六避免使用易破坏环境产生废物的建筑材料,第七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坚持越小越好,将建设运行的资源和不利因素降到最少,第八减少建筑过程当中对环境的损害,浪费资源和建材,争取重新利用建材和构建,第九为所有人提供可使用的空间环境。

从设计目标上看,一般现代建筑以功能和空间设计为目标,满足功能的需要,创造适合公众需要的空间;生态建筑在满足功能和空间需要的同时,强调实现资源的集约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生态建筑强调资源和环境,强调建筑在整个寿命周期内要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大致归纳起来,生态建筑在整个寿命期内基本目标有:第一尽可能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第二把环境直接和建筑的污染降到最低,第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第四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外环境,第五使建筑功能质量目标统一,第六使建筑生态、经济取得平衡。

在生态建筑基本目标当中,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和建筑功能质量目标相统一,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节俭和适用的目标。比如在挪威,在冬季是比较舒适的室内环境是25度左右,从环保和能源角度考虑,挪威把冬季环境温度定为23度左右,节约的能源达到20%到30%。

2.技术选择决定生态建筑设计水平

生态建筑要实现它的基本目标,必须要有现代技术的支持。从国内外来讲,对什么是生态技术?有什么样的定义?哪些内容?认识上还很不一致。日本建筑中心在《建筑要项》一书中提出生态技术有55种,环境共生的建筑与技术77种。1978年在加拿大召开绿色挑战会议上提出的生态技术更是五花八门。到现在为止大家对生态环境包含的内容并不统一,从比较宽泛的角度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目前来讲都认为是生态技术。

转贴于对生态建筑和使用技术的要求可以用三点来判断,首先技术本身的功能与生态环保功能是一致。第二要求采用的技术和制造的产品有利于资源能源的节约。第三个采用的技术和产品有利于人的健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生态建筑目前技术上应该说还是非常广的,包括门窗节能技术、屋顶节能技术等等。

所谓生态技术,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在传统的技术基础上,按照资源和环境两个要求,共同改造重组所做成的新技术。第二种把其它领域的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按照生态要求移植过来。从技术层次性来讲,可以把生态技术分为简单技术、常规技术、高新技术。一般来讲简单技术和常规技术属于普及推广型技术,高新技术属于研究开发型技术,从我国实践来看,应该以常规技术为主体。

在应用生态建筑技术过程当中,技术选择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是经济性,由于生态建筑采用哪个层次的技术,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要受到经济的制约。在我们国家普遍采用高新技术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经常碰到环保和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不完全一致。在这个取舍当中,经济性就是非常关键的。目前在欧洲,特别是在德国、英国、法国,在所建立的生态建筑上,它是以高新技术为主体。在2000年健康建筑住宅会议曾提出过高生态就是高技术的口号,所以这是在战略基础上建造生态的建筑。目前在我们国内把整个生态技术发展建立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比较困难,一个是经济发展水平,另外一个是技术和材料不太完善。

第二要因地制宜的原则,各个地方的气候不一样,自然资源不一样,在选择生态建筑,选择什么样的技术,应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来进行。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冬季采暖,能源消耗非常大,对自然环境污染非常严重,首先要解决采暖问题。我国南方比较炎热、潮湿,通风、降温是夏季的主要问题,在南方生态建筑设计当中注重遮阳和自然通风,降低夏天的空调的能源消耗。

3.设计是实现生态建筑的基本技术策略

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态建筑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在考虑材料再利用,新能源开发等很多问题上都不应该停留在个体建筑这个尺度上,应该把它放到整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内通盘考虑,也可以把生态建筑认为是一个技术的集成体,许多技术问题,比如能源优化问题、污水处理问题,太阳能的采用和处理问题,并不是建筑专业范围内的问题,需要建筑师和各个专业的工程师共同合作。从技术层面上来讲,首先规划选址合理,减少环境污染,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降低能源消耗,采用太阳能、风能等等。从过程上来讲,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实现建筑防晒,自然采光照明等,这是生态建筑采用基本的技术策略。

建筑通风是生态建筑普遍采用的比较成熟的技术,自然通风应该取代机械通风和空调制冷,一方面可以不消耗能源而降温除湿,另一方面提供新鲜的自然空气,有利于人的健康。

建筑通风可以分为风压通风和热压通风两种,要有比较理想的外部风环境,一般来讲风速不小于每秒两到三米,房间进深大于15米。我国土地资源非常紧张,如果建筑住宅房间进深太大,对土地使用很不利,建筑要面向夏季主导风向,一般房间不大于15米,自然通风还是可以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同时要强调地理空间,建筑物前后包括围墙和植被都可以改变自然的风向,改变风力。利用这些东西进行自然通风。

生态建筑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节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1、生态建筑的含义

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群体和单体建筑及其周边的环境体系。通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达到经济、自然和人文三大生态目标,实现生态健康的净化、绿化、美化、活化、文化五化需求。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2、生态建筑设计原理及目的

生态建筑就是将生态学的概念和建筑学进行结合,从而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建筑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建筑生态建筑设计的原理:整体、循环再生、相生相克、反馈平衡、层次升迁和自我调节的原理

设计生态建筑设计目的节能降耗、自洁自净、舒适实用、可持续发展的性能,在措施上则是利用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选择具有生态价值的可循环使用的材料,依靠适当的技术手段,以达到生态建筑。

3、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3. 1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

人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建筑物中度过的,建筑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日常生活的舒适程度。在建筑设计考虑的到人的因素:舒适性、使用性、方便性、环保性。在具体设计中创造良好的声环境氛围,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安静、和谐、宜人的居住、工作环境;自然光线充足,人工照明良好,房间大小合适,温馨舒适;各种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关爱残障人士;应该有比较强的防灾抗灾能力;无线通讯无障碍。

3. 2能源设计原则

节能上的生态,这是生态建筑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减少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使建筑本体能够成为一个能够独立运作的生命体,有着自己的新陈代谢,甚至能给周围的环境带来改善的作用,使得建筑、环境、人类三者能够和谐长久的发展下去。

3. 3人与自然原则

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互为依存,共生互利。人、建筑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活动必须和自然建立起一种协调的关系。设计时要考虑建筑物的位置它包括建筑物的朝向、定位、布局,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场地气候条件的影响,植被等。所以应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与自然协调发展,尽可能减少人工环境对自然生态平衡的负面影响。

3. 4生态建筑的地方性原则

任何一个区域规划、城市建设或者单体建筑项目,都必须建立在对特定地方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其中包括地域气候特征、地理因素、地方文化与风俗、建筑机理特征、有利于环境持续性的各种能源分布,如地方建筑材料的利用强度和持久性,以及当地的各种限制条件等等。

4、建筑生态设计方法

4. 1建筑节能材料

科学合理选用建筑节能材料是生态建筑设计中重要的一环节。选择建筑材料的原则是应遵循健康、高效、经济、节能。生态建建筑材料可以展现建筑的节能效果,合理灵活利用建筑材料可进一步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直接或间接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可从这几方面考虑:少材料的使用量、绿色的替代产品、改进材料生产技术、减少生产材料的污染过程、材料的再循环再利用,以建材为基础,减少房屋系统的能量消耗。

①持久耐用的材料建筑是人们长期居住的地方,所以建筑材料使用的时间长。耐久性好的材料减少固体垃圾的生产量,建筑材料可持续发展。建筑材料或产品的耐久性可影响室内的空气质量。所以说,耐久性越好的材料,导致的室内污染越少。

②原生态的建筑材料在建筑材料制造和加工的过程越复杂建筑产品和材料就要产生消耗。如油漆、再加工、防水防火处理等。③可循环使用的建筑材料:再生建材原料制成的建材产品,可以减少固态垃圾、制造业里的能量消耗,节省自然资源。同时避免使用旧的玻璃或洁具,因为它们可能会影响能量效率或用水效率。

④新材料:一是热阻材料组合墙:一种透明的绝热塑料,可将它与外墙复合成透明隔热墙。二是太阳能光电材料在建筑中种用太阳能电池发电为建筑提供能源,既无污染,又无噪音,并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燃料。三是材料: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底辐射玻璃、电敏感玻璃、调光玻璃,电磁波屏蔽玻璃等。设计是可将它们组合成复合的构造形式,满足生态建筑的保温和采光要求。

4. 2自然采光技术

自然采光技术应考虑的因素有室内要求的照度水平,建筑的朝向,建筑的高度,窗户的位置及当地的气候,以保证最高的照明效能。设计应注重建筑的朝向,科学合理的建筑朝向设计可以让建筑物内部能有良好采光、良好能量吸收效果的强有力。在群建筑时,要注重建筑的高度,合理的布局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同时还能改善室内的整体环境。根据窗的位置、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天然采光划分侧窗采光系统、天窗采光系统、中庭采光系统和新型天然采光系统。

4. 3自然通风技术

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建立自然空气循环系统。自然通风作为一种传统的建筑防热技术,在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实现白然通风的方法存利用风压实现自然通风、利用热压实现自然通风、风压和热压相结合实现自然通风、机械辅助式自然通风该自然通风系统有一套完整的空气循环通道辅,以符合生态思想的空气处理手段,并借助一定的机械方式加速室内通风。

4. 4环境的设计

增强自然环境与使用者的联系,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中介,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入使用者身边,这是生态设计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建筑物的整体环境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本身的美观和价值,因此对建筑物周围的环境的设计业很重要。一是强调绿色生态建筑理论:建造合理的城市布局、地区划分、城区空间原有结构以及资源合理配置,完善现有城市的生态系统的建设。二是加强建筑周围环境的绿化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周围的环境建筑,绿色植物给人一种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改善建筑周围环境,提高空气质量。

4.5建筑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对建筑的生态、能源和社会效益具有重大的影响。合理的结构设计不仅可以改变建筑的形象、降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成本,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延长建筑的生命周期。对生态建筑,结构系统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长寿、松散和高效的结构。第一选择合适的结构方式,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空间需求选择有效合理的结方式。第二对选择的结构方式进行优化设计,进一步提高结构的灵活性和耐久性。第三从节约能源、资源角度选择结构,轻质低耗能结构轻质低耗能结构。材料强度高、用料省,从而节约资源和能源,较少废弃物排放,做到“少废多用”。

4. 6气候、选址设计

气候设计法是指在建筑设计中以气候为参照物,选择和创造与场地气候相适应的材料、构造、建筑形式和自然能源的利用方式,其设计的生态意义在于影响建筑的舒适度和能源利用方式。气候是生态建筑设计的原点。建筑适应气候要求的特征,也顺应和保护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建筑选址设计需要考虑三个因素日照、遮阳、通风。建筑为满足冬季采光的要求,利用太阳能是最经济、最合理的有效的方法,因此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区的气候条件、日照特点、地形特点、前后建筑的遮挡情况、通风要求及节约用地等因素,正确设计建筑体形、窗口位置及大小、遮阳处理等,以满足日照对建筑的要求。

5、结束语

21世纪的建筑,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困境,时代要求美观而适用、高效且节能安全又经济、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建筑。生态建筑将是致力于人类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把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居住、生活建筑,有机地结合到自然中去,逐步摆脱建筑行业对非再生能源和资源的过分依赖,形成合理、高效利用能源和资源的良性局面,保证人类社会的各环节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大坤现代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及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2]阮奕光.谈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9.

[3]郭明.谈生态建筑设计,筑探索2004.

[4]杨经文.态设计方法,代建筑1999.

生态建筑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垂直绿化;生态改造设计;绿色建筑;生态绿墙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

第一章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系列诸如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

染、生物资源减少等严重的城市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相继出现。

城市植物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保证居民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绿化具多种功能,对改善城市气候、净化空气、减轻污染、保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由于人口多,生活水平较低等原因,城市绿化工作相对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绿化工作差距还较大。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德国维斯玛大学教学楼垂直绿化的改造设计研究与思考,从中为我国建筑生态化、节能化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第二章 项目研究背景

维斯马(Wismar)是德国北部的一个海滨城市,濒临波罗的海,曾是东德重要的港口城市。城市始建于 1229 年,1266 年加入“汉萨同盟”(Hanseatic League),并逐步发展成为德国较大的海港贸易城市。

改造项目为维斯玛大学建筑系楼。通过对城市气候环境、基地环境、建筑特点的分析,对植物的选择和结构的计算,以及德国垂直绿化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对建筑的西立面进行绿化改造设计。

自然状况

维斯马是一座有着众多中世纪建筑的古城,2002年6月27日维斯马老城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该地区年最高温度 23 ℃,年最低温度 6.2 ℃。全年平均降雨量 650.8 mm。夏季主导风向为西、西南向,冬季主导风向为南、西、西南向。该地区的日照时间 4 至 9 月可以达到 6 小时以上。

建筑现状

该建筑为维斯玛大学(HS WISMAR)建筑系教学楼,建筑共有 5 层,南向为大面积玻璃幕墙,东西向无窗。建筑整体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设计使用寿命 60 年以上,主体结构完整,西立面表皮简洁但西晒严重,夏季室内温度较高,通风较差,改造和再利用的优势较为突出。

第三章 改造设计与研究

3.1建筑立面垂直绿化的设计要素

3.1.1植物选择

在维斯玛大学教学楼垂直绿化设计项目中,采用德国新式绿墙系统的,因此扩宽了垂直绿化植物选择的范围,大多当地的地被植物也可应用到墙面,然而脱离土壤在垂直面生长,对植物的生长习性、根须的稠密度、对极端生境的适应性和对高温高寒等有害条件的抗性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通过大量的实验,从备选植物中筛选出能适应生态绿墙要求的植物品种。

3.1.2结构系统

种植基盘与辅助构架是垂直绿化的结构系统最重要的两个元素,种植基盘为植物提供生长空间,制约垂直绿化中植物的生长状态和可选择的种类,从而影响到垂直绿化效果。新式绿化技术通过去支撑构件将种植基盘立了起来,不依靠植物的生长状态便可有绿色立面的效果。可以说新技术在种植基盘上的多样化是与传统技术最大的区别。

通过对基地的分析和考察,这次改造项目选择了直接在墙面设置种植箱和种植槽这种新型的德国技术,从而达到对环境及建筑的影响减小、易于图案颜色的设计的目的。

3.1.3建筑朝向

在此次改造项目中,改造的立面为西立面,建筑西立面与东立面的日照情况刚好相反,全天只有在日落前受到直射光线其它时间都没入到建筑阴影中。但是受日光直射时,光线强烈照射形成西晒,夏季尤为严重。西晒时间虽然比较短,但是温度高使得西立面在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的温度变化,墙面在升温过程中吸收积累热量大,严重影响建筑室内环境状况。西立面垂直绿化以防止西晒为主,适合选用喜光、耐燥热、不怕日光灼烧的植物,常常形成大面积的绿化增强建筑墙面的热工性能,来遮挡强烈的日光照射。

3.1.4养护与管理

1)灌溉系统

垂直绿化受到生长环境的限制较大,浇灌系统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建筑西墙绿化中如果盛夏不能及时浇水,绿化植物容易枯萎甚至死亡。另外,合适的水量不但利于植物生长而且还有降温的作用。精密的灌溉系统的介入为垂直绿化的养护管理提供了便利,在新技术中用到的灌溉系统有喷灌和滴灌。

3.2建筑立面垂直绿化的基本设计手法

3.2.1构图的基本手法

由于垂直绿化的空间特点,使得垂直绿化的设计手法与垂直绿化的技术发展

有着密切的关系。伴随这新的绿化技术的出行,往往会产生出新的设计手法。垂

直绿化的构图手法多种多样、十分丰富,可以针对不同的建筑立面特点,以及不

同的环境特点进行垂直绿化设计。但是无论运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使用什么样

的手法进行垂直绿化设计都可以用点、线、面这三种基本的构图手法来进行概括。

3.2.2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

垂直绿化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形式美的原则一样,就是寻求对立统一的矛

盾共同体。色彩设计的原则共有两条:即色彩对比原则和色彩协调原则。这两条

看上去完全相反的原则,是色彩关系对立统一关系中辩证的两个方面,在一个使

人感到舒适的建筑色彩环境中他们是缺一不可的。

第四章 垂直绿化技术的优势与局限

4.1垂直绿化技术的优势

4.1.1生态效应显著

“绿墙”系统的安装模式使得“绿墙”系统犹如一层皮肤一样覆盖在原有建筑立面上,在建筑表面形成了双层表皮的构造结构,为原有建筑增加了一层新的“可呼吸”的生态皮肤。这层生态皮肤不但保护建筑立面墙体不受风吹日晒,并且可以改善建筑室内的使用环境,降低能源消耗,对建筑物形成全方面的保护。

4.1.2 施工灵活,更换植物方便

引进机械设计的理念,使垂直绿化设计更精确也更灵活。所有植物构件均有统一的规格和型号,施工现场进行拼装,明显提高了效率。模块式绿化中,由于每个模块是一个植物单元,独立若悬挂于结构上,若发现哪块生长不良,就更换哪块,不影响植物墙运作,更换方式也清晰简易,而不需要触动其他的模块和支撑结构。不织布式绿化中的每棵植物是一个单元,更换起来更容易。

4.1.3 突破高度限制

传统垂直绿化的高度由植物的攀爬特性决定,但攀援植物的生长高度是有限的最高能爬四五层楼的高度,因而在高层墙面绿化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困难,且植物生长需较长时间,产生生态效益需要的时间也较长。新技术可达到的墙体的高度不由植物特性决定,而是由结构系统控制。只要设计得当,没有绿化高度的限制。

4.1.4 即时绿化

由于植物在安装前是在花房中进行培植养护,相比传统垂直绿化技术,新技术节省了植物的生长时间,经过安装可快速形成绿化效果,即时成景。

4.2垂直绿化技术的局限

4.2.1 造价较昂贵

目前在中国,垂直绿化新技术的造价较传统技术要昂贵。长久以来,制约我国垂直绿化发展的因素除了人们主观认识的原因以及荷载、防水条件等技术屏障外,经济因素也是束缚其快速发展普及的重要原因。虽然,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建造屋顶绿化有利于建筑节能、改善生态环境,然而前期所需要的投入成本还是令许多人望而却步。

4.2.2养护难度大

新式垂直绿化系统使植物脱离了熟悉的地面,在更薄更小的空间生存,对植物的生长特性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需要精心的后期养护以确保植物生长。

首先,植物材料的选择将影响后期的维护,要确保灌溉系统正常运作,可将肥料溶于水中,再通过灌溉系统浇灌植物,防止对建筑环境的污染并定期的检查和清洗泛黄、腐烂叶以保持绿墙的健康成长。其次,植物病虫害问题的防治问题也是工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设计之初若能利用植物的不同特性进行间种可避免同一物种病虫害肆虐;对于病虫害侵害的植株,要及时修剪、喷药;若条件允许,可配备专业的园艺人员,及时做好设施的维护等工作。

参考文献

[1]杜怡安,陈琼琳,林海燕.建筑物墙面绿化浅议[J].江苏林业科技,2009(12)

[2]夏云等编.《生态与可持续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6.

[3]陆家珍著.《怎样进行垂直绿化》[M].上海文化出版社,1984.

[4]戎安.德国城市建筑环境大面积植被化[J].世界建筑,2002(12).

生态建筑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生态材料

前言

1970年之前,全球经济空前繁荣,是现代主义建筑最盛行的时候,建筑设计向全面机械化、设备化的模式发展,例如全天侯的中央空调、24小时热水系统、夜不熄灯的人工照明等设计遍布全世界。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能源危机之后,全球范围之内的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的呼声日益高涨。人们开始对自然观和价值观进行深刻反思和变革,包括许多建筑师和规划师,探索在建筑设计中使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结合,?整体地思考建筑、生态、社会、环境等问题。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合并成Arcology,?提出了“生态建筑学”的概念。1969年,美国景观建筑师麦克哈格的著作《设计结合自然》的出版,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正式诞生。

1 生态建筑设计

1.1 我国生态建筑的相关规范

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开始本世纪于80年代初期,截至2002年,我国节能建筑总面积仅为2.3亿m2。在每年近20亿m2的竣工面积当中,只有五六千万m2是节能建筑,仅占3%左右,其他97%都属于高耗能建筑。为全面推广节能设计,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等。

1.2 生态建筑设计的两个取向

1.2.1 生态决定论

“生态决定论”的观点是所处的环境的生态系统决定一切,建筑空间的微生态系统依附于自然环境,号召回归自然,是一种比较消极的倾向。符合深层生态学理论,深层生态学理论要求建筑至少满足三方面要求:不破坏周围环境、同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作用、应该深入体现建筑和环境之间的整体感。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绿色运动”更推向及至。是一种反西方主流意识。主张拯救受人类社会工业与文明破坏的自然而进行抗争。

1.2.2 技术决定论

“技术决定论”的观点是通过技术进步来建立建筑自有的生态系统,并与自然生态达到和谐统一。“技术决定论”的观点是新技术产生新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达到持久而设计的方式。1973年E.F.舒马赫《小的是美的》提出“中间技术”概念。它具有以下特点:“价格低廉,人人可以享用,适合于小规模应用,适应人类的创造需要”。 使用中间技术的运动也逐渐演化成在第三世界倡导的发展利用当地的“适宜建筑技术”。 后来的技术发展更使生态高科技技术运用成为普遍,发展成高技术生态建筑。

(1) 主动式生态技术

新材料运用(新热阻材料,太阳能光电材料等)、雨水收集和水的循环利用、太阳能供热和供电、高技派的生态技术应用。

(2)被动式生态技术

传统的被动式节能技术。利用建筑的朝向,方位的布置,建筑内外形体和结果的设计,以及材料的选择来达到生态要求。

1.3 生态建筑设计准则

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3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 (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生态建筑设计可按照美国《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导原则》中6条“可持续的建筑设计细则”,重视对设计地段的地方性地域性的理解,延续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增强适用技术的公共意识,树立建筑材料蕴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减小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减少建造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 。

2 生态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地球上不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将进一步减少直至枯竭。为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在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节约能源的同时还必须要开发和利用绿色环保并可再生的新能源。

2.1 墙体技术生态化

现代化高层建筑的玻璃幕墙采用了由镜面玻璃与普通玻璃组合,隔层充入干燥空气的中空玻璃。中空玻璃有两层和三层之分,两层中空玻璃由两层玻璃加密封框架,形成一个夹层空间;三层玻璃则是由三层玻璃构成两个夹层空间。中空玻璃具有隔音、隔热、防结霜、防潮、抗风压强度大等优点。据测量,当室外温度为-10℃时,单层玻璃窗前的温度为-2℃,而使用三层中空玻璃的室内温度为13℃。而在夏天,两层中空玻璃可以挡住90%的太阳辐射热。阳光依然可以透过玻璃幕墙,但晒在身上大多不会感到炎热。使用中空玻璃幕墙的房间可以做到冬暖夏凉,极大地改善了生活环境。

2.2 通风系统生态化

采取“顺应”的方式适应自然变化,通过对建筑造型、结构、构件的改进,大大减低能耗,同时利用“主动”的设备进行通风,对抗较恶劣的气候条件,实现公共建筑通风设计的生态化。对于通风生态化设计,可以将常见的生态式通风方式约略分成大循环、小循环、微循环3类。它们在不同层次上实现建筑生态化通风发挥自己的作用。大循环,指的是从建筑物尺度上考虑的通风设计,主要表现为建筑造型上对通风的考虑。大循环主要指的是在建筑尺度上的通风循环,实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林茨的会议展览大厅的屋顶结构设计成一个扁平的、由玻璃表面覆盖的拱。钢梁架使屋顶结构可以承受荷载,跨度达到76 m,覆盖了一个204m×80m的范围。小循环,指的是从房间尺度上考虑的通风设计,主要表现为替换式通风等形式。小循环的典型方式包括最近国外正流行的一种替换式通风,在这种方式下,比室内气温约低1℃的空气从地板下以很低的速率(一般0.2 m/s)提供。这些空气被使用者体温、计算机等设备和照明光源加热,然后上升通过天花板和高窗排出,提供更好的室内空气质量和舒适程度。坐落于英国伦敦的HELICON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这一建筑占据了伦敦一整个街区。包括6层办公室以及其下的5层零售商店(其中2层位于地下)。微循环,指的是从建筑构件尺度上考虑的通风设计,主要表现为双层幕墙等形式。微循环的一种典型的形式是双层外墙系统。外墙是建筑室内外环境之间的分界,其设计往往直接影响到室内环境质量和建筑在生态方面的表现,特别是玻璃幕墙。外墙应该能满足自然光照、太阳能的主动或被动利用防止过度热辐射、减少室内热损失。在新时代的公共建筑中,通风生态化设计正在被日益广泛地采用,它在不同尺度上把握建筑的形体、结构与构造,降低了能耗,提升了建筑内部空气环境质量,最大限度地使改善建筑内部微气候,保护使用者的健康。

2.3 建筑材料生态化

建筑材料工业是造成资源过度消耗、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工业之一。资源消耗大、能源消耗高和环境污染是建筑材料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建材产量持续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解决,绿色建材的研究与开发势在必行。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不用或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农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达到使用周期后可回收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高性能建筑材料。生态建筑的材料选用原则:资源消耗,降低生产过程中天然和矿产资源的消耗;能源消耗,降低生产过程中能源的消耗;环境影响,降低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本地化,减少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旧材料利用率,鼓励使用可回收利用的旧建筑材料;室内环境质量,选用对室内环境无污染、无害的材料。生态环境材料,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或能够改善环境的材料。资源能源消耗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再生循环率高。发展生态型生产工艺技术;水泥新型干法大型窑外分解技术;大吨位优质浮法玻璃生产技术;万吨级玻璃纤维池窑拉丝技术;卫生陶瓷高压注浆成型技术;建筑陶瓷低温烧成技术,等(节能、降耗、环保、性能)。扩大资源的利用和再生;扩大低品位原料的利用技术;降解有害物质焚烧技术;余热利用再生能源技术;玻璃的全氧、富氧燃烧技术;节水型卫生陶瓷设计制造技术,等(节能、降耗、环保)。研究开发符合环境要求的新型建筑材料;对环境无污染、对人体无害(环保)。开发具有特殊性能并促进人体健康的功能型绿色建材。用纳米、薄膜等高新技术生产具有杀菌、除臭、防霉、自清洁等特性的功能建材(环保、性能)。

2.4 建筑周围及内部环境生态化

人的一生中90% 以上的活动都与建筑有关,改善建筑环境质量无疑是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科学配置,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 提高生态建筑环境绿化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的能力,降低维护成本。充分发挥植物群落特有改善环境的能力,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与吸附作用,调节小气候,吸收固定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大量挥发有益气体,降低噪音,杀菌滞尘,维护建筑良好环境。选用耐旱、耐贫瘠、抗病虫害的绿化植物材料进行生态建筑环境绿化, 减少水资源浪费及肥料和农药的施用,达到节水和环保的目的。大力发展节地型的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以及复合结构的室外绿化技术,减少绿化对土地的占用,提高绿化率与叶面积指数,获得较大的生态效益。汲取园林艺术精华,注重与建筑的整体协调性, 提升建筑环境的文化艺术内涵和园林观赏性, 提高建筑品位, 为人们的工作、休憩、文娱生活创造理想的空间。

3 结语

现阶段,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还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运用适宜性技术和生态建筑理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生态建筑设计。即在充分利用己经研究开发并取得成效的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取得新的发展与提高。然而规模化和高效率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源于高技术的生态建筑也必将是未来生态建筑发展的方向,生态和高科技相结合,代表了新世纪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要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生态技术和生态理念,把这些新成就介绍到中国来,并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条件、气候条件、生活方式和习惯、地方传统和文化等,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创造更加理想的人居环境,同时尽可能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能耗,降低污染,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婉娣“.空中花园”———现代高层住宅中的绿色空间[J].工程与建设,2007,05:40-41.

[2] 王军伟,田颖.试论生态建筑[J].山西建筑,2006,13:78-79.

[3] 葛盛.浅谈绿色生态住宅[J].山西建筑,2007,04:109-110.

[4] 白钊义.浅谈屋顶绿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05:63-64.

[5] 张志民. 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因地制宜原则[J].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4( 6) : 109 - 110.

上一篇:统计学概论范文 下一篇:近代茶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