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藏鸡;遗传性状;生态养殖模式
西藏高原纯净的生态环境,孕育出的独特的家禽品种———藏鸡。其主要分布于海拔2100m~4600m的农牧区,是高原居民最主要的动物蛋白来源之一。肉禽行业已成为畜牧业发展中增长最快、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但在西藏,藏鸡养殖技术落后、平均生产性能不高、种群特征不明显、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家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藏鸡没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品质。因此,通过建立标准化的藏鸡生态养殖模式,对藏鸡原种进行繁育和保护,使之免遭混杂和灭绝,不丧失优良性状、生产能力和特征,是摆在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所以,建立有效的养殖模式是保证藏鸡这一优秀地方品种能够繁衍的重要环节。
1藏鸡的形体外貌特征
藏鸡是在青藏高原地区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养的原始土著鸡种,也是西藏家禽养殖业中最具规模的放养鸡种。该品种对西藏高海拔、低氧、严寒、干燥型的气候非常适应,并在形体外貌和生理特征上与所处生境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对比其它品种鸡,藏鸡体型轻小,呈U字形,头高尾低、尾羽直立;藏公鸡羽毛颜色鲜亮,色泽一致,主、副翼羽、主尾羽和大镰羽呈黑色带金属光泽,冠齿4个~6个,体型稍偏大并呈U字形、头高尾低、胸肌发达、羽爪有力、翼羽特别发达、行动特别敏捷;公鸡冠大直立、母鸡冠小稍有扭曲,具青黑色的爪子等形貌特征。藏鸡好斗,善于登高飞翔运动,这种情况会导致藏鸡饲料利用率的下降[1]。因此,场地的选择既要有利于保持藏鸡正常的生长发育,又要尽量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2藏鸡的生长繁殖性能
藏鸡虽然生长缓慢,但其独特的耐粗饲、耐缺氧、强抗病、高观赏性已成为近几年来家禽养殖的最主要地方品种。产蛋期藏鸡产蛋旺季为3月-9月,但采用自然繁殖方法繁育的藏鸡,成活率较低,生产性能和繁殖特性不稳定,优良基因不能在同一个体中体现,繁殖效率低下[2]。近年来,经调研发现,藏鸡年最高产蛋量由原来的60枚~80枚,变为仅30枚~50枚;并且母鸡性成熟较晚,母鸡要到240日龄左右才开始产蛋,并且有较强的就巢性。这可能与外来鸡品种的引进与杂交有关。这种现象可能导致藏鸡某些优良的繁殖生产与遗传特性被淘汰,造成藏鸡产蛋量、蛋品质、生长速度、屠宰率、体重和屠体品质严重下降。
3影响藏鸡生产性能的主要因素
随着我国家禽业的进一步发展,西藏地区家禽育种繁育面临更高的挑战。藏鸡逐渐降低的生产性能就已经给科学家们带来了新的挑战。藏鸡在生长过程中,要在生长发育环境、最佳生长速度与维持繁殖的竞争力之间构筑良好的平衡。一些研究人员指出,藏鸡强的攻击性导致鸡群死亡率上升和繁殖力下降[4]。通过采用更加科学的家禽育种理论,并紧密配合相关专业学科以提高其生产性能。在种禽的选择上,应更加注意群体的平均生产性能;优化藏鸡种群繁育技术,杂交并筛选西藏土著藏鸡优秀遗传性状,不但可以改善藏鸡正在消失的生产繁殖特性,而且可以改变西藏传统家禽养殖业品种改良技术落后、规模粗放、管理不规范、防疫条件达不到规定要求的现状。
4藏鸡生态养殖模式
生态养殖就是利用无污染的闲置土地资源,以零添加、零污染模式进行的养殖。藏鸡广泛分布于雅鲁藏布江核心生态养殖区,当地空气清新、土壤洁净无污染,是理想的生态养殖区域。充分利用一些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的土地去养殖藏鸡,使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率得到提升,将有利的改善养殖区域内土地的品质。设计思路如下。
4.1场地选择与处理
按照生态养殖模式,有效控制疫病,应对养殖场地进行分区围栏,分区面积应按照藏鸡的数量来定,一般按照0.8m2/羽的空间进行放养,每区放养30d为佳,轮空区要及时进行场地消毒,并对场地进行翻耕;在场地中种植箭舌豌豆、紫花苜蓿和旱生芦苇等牧草。轮空区中牧草生长至10cm左右,即可放入雏鸡进行放养;每天补充藏鸡配合饲料50g/羽。每次轮养开始前,都要对放养区和育雏室进行彻底消毒。藏鸡苗严格按照自繁自养的原则,防止疫病的传入。在进行生态养殖前,应该对危害藏鸡苗的相关寄生虫完成驱杀工作。
4.2养殖场管理
养殖区域严禁非工作人员进入,工作人员外出入场时,要进行消毒池消毒和洗手消毒,并且要穿已经消毒后的工作服。饲养员不许跨区作业,进出的运输车辆要严格进行喷雾消毒。采用生物方法(如蛇)和人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灭鼠工作;圈养家犬对雪豹、狐狸、狼等野生动物进行驱逐,并且架高生态养殖场的网围栏。养殖场的生活及生产垃圾应该统一回收处理,严禁从养殖场外购买活禽,工作人员不得从事除本养殖场外的相关工作。
4.3疫病控制
养殖场每2周~3周洒2%火碱液或撒生石灰消毒1次;工作人员生活区可用新洁尔灭和来苏尔进行喷洒,每天2次。防疫过程中必须使用兽药注册厂家生产的疫苗正规。做好疫苗的运输和保存工作,保证使用疫苗的效价。根据本场本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制定出本场的免疫程序,并应注意疫苗之间的相互干扰作用。15日龄~16日龄时,在饲料中添加球虫痢灵,以预防球虫病;用雷丸驱除线虫等。一般每2个月驱虫1次,间隔2周再投服1次药物。驱虫后1周时间内,每天用高浓度石灰水喷洒养殖场地。病死鸡要深埋或焚烧处理。饮水中加入适量的药物(如次氯酸钠水、大蒜水、板蓝根浸提液等)可以杀死水中的病原体,同时提高藏鸡的抗病力。不同饲养批次最好轮换、交替使用药物。鸡场进藏鸡要求全进全出,饲养期结束后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出栏,场内不留任何藏鸡。这样可以有效中断传染链,减少疾病的传播,降低成本,提高成活率和经济效益。4.4饲养管理与出栏后消毒工作根据西藏当地气候的变化,在日常饲料中加入土黄连、鱼腥草、板蓝根、大蒜素或“四季太平药”等中草药;在饮水中加入黄芪多糖、电解多维等药物,以提高藏鸡群抗病力。在转群、免疫、气候变化和饲料变更时,给藏鸡群适当增加维生素E、维生素C、电解多维等元素,提高藏鸡群的抗应激能力。尤其要做好雏藏鸡的开食开饮及保温工作,保证雏藏鸡营养,确保藏鸡健康生长,提高藏鸡群的生活力,有效提高抗病能力。雏藏鸡在育雏室内饲养5周~6周后,体重达到130g以上,可采用小面积围养。经过3周以上训练,使雏藏鸡有一个由舍饲到放养的过渡,以增强藏鸡对环境的适应力、增长预防天敌的本领,从而降低放养过程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若密度过高,藏鸡群生长均匀度差,抗病力下降,患病率也增加。适当放置碳碴、红沙石、蔬菜叶等,以防脱羽、啄肛现象发生。
当雨季到来,地面积水过多、相对湿度太高时,藏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会增加,应停止放养。藏鸡出栏后,应将用具等林内一切可以移动的物品移至林地外消毒暴晒处理。彻底清除林地内杂物及垃圾,必要时挖松表层泥土,洒上一层新鲜生石灰或喷洒消毒药后再压实。对场内及周围10m内的树木及牧草也要用新鲜生石灰刷白树干或喷洒消毒药。必须用3种以上无残留或低残留药品进行喷洒消毒。鸡棚内应进行高浓度熏蒸消毒,以最大程度地杀灭细菌、真菌、孢子和病毒。
作者:陈 羲 马兴斌 王润锦 谭大明 林 斌 赵 俊 蒋 攀 李晓忠 单位:1.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畜牧兽医总站 2.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 3.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古荣乡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张学余.我国优质鸡种资源———藏鸡[J].中国家禽,2003(25):44-45.
[2]魏泽辉,吴常信.藏鸡种蛋特性对高原孵化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05,41(6):28-30.
[3]唐晓惠,巴桑,次仁群宗.藏鸡种蛋选择[J].LivestockandPoultryIndustry,2003(9):14-15.
[关键词] 分散养殖 生太鸡 养殖模式
[中图分类号] S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209-01
近年来,桐梓县围绕“建议生态畜牧业强县”的发展目标,按照“巩固发展养猪,大力发展牛羊,积极发展家禽”的战略思路,畜牧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与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尤其在分散养殖生态鸡方面呈现出许多新亮点。通过调查分析我县分散养殖生态鸡的现状,有以下主要养殖模式。
一、基本情况
桐梓县适宜分散养殖生态鸡,2012年末全县鸡只存栏87.2万羽,出栏125.6万羽,其中分散养殖生态鸡存栏38.4万羽,出栏70.2万羽。桐梓县分散养殖生态鸡的品种主要有土杂鸡、黄杂鸡和本地鸡等商品鸡系列。
二、养殖模式
1.生态鸡“小规模、大群体”养殖模式
以容光等贫困乡镇为主的“小规模、大群体”分散养殖生态鸡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认可。户均饲养50~100羽,2~4个村连片饲养,每个村可达30~80户,多的每个村可达100户以上饲养,达到了整乡整镇的全面推进,这种模式便于技术干部集中指导养殖,统一建圈,统一引进优良品种,统一搭配饲料,统一搞好销售。这种养殖模式散养生态鸡成了养殖增收的新途径,成为新农村脱贫致富的亮点。养鸡户利用房前屋后、果园林地、菜地饲养生态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户均年增收1100元。2009~2012年,全县在推广“小规模、大群体”养殖模式的养鸡户达7820余户,三年间年均出栏28.6万羽。
2.种草养鸡养殖模式
种植优质牧草饲养生态鸡,可以大大降低精饲料的投入,减少饲养成本,增强鸡只的疫病抵抗力,同时通过草地放养生态鸡,补充一些维生素的缺乏,采食草地间昆虫,土壤里的虫子,达到提高鸡只的肌肉品质。种草养鸡养殖模式的推广,彻底改变了养鸡户认为鸡只只吃精料的养殖观念,近三年来,种草养鸡工作得到有力推动,全县分散种草养鸡占分散养鸡户的10%以上示范户达4050余户,出栏生态鸡24.5万余羽。
3.散养生态鸡两段式养殖模式。
即鸡只0~2月龄在圈内饲养,2~3.5月龄在圈外放养的两种时间段的散养生态鸡模式,该模式在鸡苗统一引种、集中育雏等良种家禽技术规程要求下进行,达到散养鸡出栏时间缩短,饲料报酬大幅度提高。在这种饲养模式下,官仓、楚米等乡镇积极探索散养鸡适度规模发展,散养鸡适度规模户的选择较为严格,要求农户有适当的生态地(果园、林地、菜地、灌木丛、牧草地等)外,经济基础相对较好,户均饲养400羽商品鸡,一年饲养2~3批,户均出栏1000羽,投入资金一批接一批滚动发展,年收入可达4800~12000元的较大的经济效益。近三年来,在这些养鸡户的带动下,全县以这种模式散养鸡适度规模户达1230余户,出栏生态鸡87.2万余羽。
4.传统自产自孵自养模式
传统的做法,即有少部分农户用自喂的母鸡自产自孵鸡苗进行育雏,然后再放养,这种传统方法由于本地品种生长慢、放养时间长、管理粗放等原因,经济效益较低,出栏时间较长(一般要8~12个月)。近三年来,这种传统的养殖模式年均出栏生态鸡约15万羽。
三、主要成效
2012年,全县散养生态鸡饲养户3万余户,占全县养鸡户的35%以上,散养生态鸡出栏70.2万羽,比2011年增加出栏10.1% 。主要成效,一是改善养鸡环境,通过生态养殖,增强鸡只体质,提高养鸡环境的自我保护能力,生产出优质的无公害产品,二是生态鸡能将鸡粪有效利用,土地得到肥沃,还可以培植地力。
关键词:秦皇岛市 水产养殖 生态循环
中图分类号:S9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2070
座落在渤海湾的秦皇岛市依燕山山脉而建,气候宜人,风景优美。改革开放以来,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中心的秦皇岛市,贯彻海洋开发战略,海洋水产养殖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秦皇岛市也面临着海洋生态环境被污染破坏的危机。基于此,本文立足于秦皇岛市水产养殖现状,力求构建秦皇岛市水产养殖生态循环模式,以期为秦皇岛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1 秦皇岛市水产养殖的发展现状
秦皇岛市拥有162.7km总长的海岸线和2114km2(0~20m等深线)的海域面积,海洋生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主要有鲳鱼、鲈鱼、对虾、扇贝等。现有资料显示,秦皇岛市目前有捕捞作业渔场1万km2,其中能够进行水产养殖的浅海5.33万hm2,另有0.33万hm2滩涂适合渔业发展。近年来,秦皇岛市将水产养殖的着力点放在了产业结构优化与建设和谐“海洋牧场”方面,已打造示范区近0.567万hm2,取得了突出的成效。2014年,在秦皇岛市,作为水产养殖支柱的扇贝养殖规模达38846hm2,工厂化海水养殖达到813560立方水体。全年渔业总产量达35万吨,创历史新高,尤其是水产品出口额达3.98亿美元,居河北省首位。上述数据显示,秦皇岛市的水产养殖业经过快速发展已成为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关注水产养殖热潮,更应注意其带来的负效应,那就是对海洋生态的破坏与污染,这样的案例时有发生。例如,2009年6月,秦皇岛市周边海域的海水突然呈浑浊的黄色,这一异常导致全市3.75万hm2浅海的水产养殖业受损,真实的凸显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
从秦皇岛市海洋渔业发展过程来看,水产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养殖规模扩大致使海洋不堪重负,水产养殖病害频发。如2014年,据相关部门监测,秦皇岛市水产养殖中的流行病害发病情况几乎贯穿全年,即使在气温较低的冬季也有流行病害报告,给养殖户带来很大损失;另外,环境污染带来的赤潮频发,水产养殖种质退化等问题也威胁着秦皇岛市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这说明水产养殖的生态循环模式亟需构建。
2 秦皇岛市水产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影响
2.1 水产养殖产生的营养物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当前世界上水产养殖的主要方式为投放饵料养殖,秦皇岛市的水产养殖也是如此。但是,饵料投喂在满足养殖动物需求的同时,也有部分饵料因多种原因未被使用而沉积在水中。这使得饵料投放后产生的无用废料成为污染海洋环境的罪魁祸首。有研究发现,在养殖鲑鱼时,只有81%左右的饲料能被鲑鱼吃掉,其余的饲料则变为废弃物留在水中;同样,在养殖对虾时,其饵料的实用率同鲑鱼养殖接近。这种情况比比皆是,造成了饵料的极大浪费。另外,养殖动物在消化饲料后排放的粪便也构成了海洋污染物之一。由此可见,水产养殖过程中的营养物,即未食用的饲料、排泄的粪便、悬浮颗粒物及其他有机物被随意排出到临近水域后,造成海水水体变质,富营养化情况突出,从而造成海水污染,而这一污染又造成了沿海水域赤潮的发生,变成了恶性循环。
2.2 水产养殖所用的药物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在水产养殖中使用药物已成为养殖常态,正如有学者在其研究中指出的,养殖户为达到治病增产的目的,在养殖中使用的药物多达20多种。这些经常使用的药物多数为化学合成的药物,一部分在投入水中后进入养殖动物体内,另一大部分则直接遗留在水中,长此以往,对海洋水体环境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尤其是养殖户对化学药品的过度使用,不仅杀死水产养殖中的病虫害,而且对海水中的一些有益菌也会造成伤害,导致海洋生态失衡。
药物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很多都是很难逆转的。比较常见的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往往会给海洋环境带来持续的、多方位的影响。如广东等地沿海曾出现过为治理虾的流行病而投放硫酸铜,致使硫酸铜中的铜金属元素污染长期存在的典型案例。
2.3 水产养殖造成的底泥富营养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毫无疑问,水产养殖区底泥中的C、N、P等的含量和耗氧量是偏高的,从养殖区底泥中,经常能找到养殖动物未食用的饲料残渣以及化学药品等物质,这些污染物沉积在水产养殖区底泥中,造成微生物的异常活跃,耗氧量随之增多。正是在这种缺氧状况中,脱氮和反硫化反应突出,从而促使NH3和H2S这些毒物得以产生,并加速藻类的生长,促使养殖区水体呈现富营养化状态。这种情况在使用深海网箱进行集约化养殖的过程中最为常见。在秦皇岛市水产养殖中,底泥富营养化也比较突出。从《秦皇岛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可见,秦皇岛市海水中被活性磷酸盐、无机氮污染的情况比较严重;秦皇岛市海洋局的监测数据显示,底泥富营养化是造成海洋污染的重要原因。
3 秦皇岛市水产养殖生态循环模式的构建路径
3.1 多元立体综合性养殖方法
考虑到秦皇岛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可通过多元综合化养殖的方式构建水产养殖生态循环模式。具体而言,是利用某些养殖动物的生物特性,将其进行共同养殖,实现种间协调促进。这种养殖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共同养殖的动物之间不能互相捕食;养殖的数量应严格控制比例;养殖动物之间在饲料与环境要求上互补,可循环利用。如,将对虾与鱼类、对虾与贝类进行混合养殖,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借助不同物种间存在的相互作用,进行水产养殖体系的优化,可以增加水体容量,降低其对海洋环境的破坏作用。如,通过扇贝与藻类的间养不仅可以增产增收,还能净化水体环境;又如,将扇贝与海带进行间养,二者的产量均有显著提高,病害发生率却显著降低。秦皇岛市的扇贝养殖规模大,养殖户众多,可以考虑这种方式,通过复合生态养殖模式的构建,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
3.2 构建工厂化的海洋牧场
近年来,秦皇岛市在其海洋渔业的整体规划中已引入了“海洋牧业”这一概念,政府多方筹措,投入大量资金,通过向海洋定期投礁的方式,进行增殖放流,着手打造优质的“海洋牧场,”对本市渔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可以说,“海洋牧场”是建立水产养殖生态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向与途径。但在海洋牧场建设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养殖动物的遗传性污染与流行病高发的难题,对于这一情况,笔者建议秦皇岛市应减少散户浅海筏式养殖,可通过发展“工厂化”的海洋牧业养殖方式,采用网箱进行集约化养殖,开发养殖新设施,将工厂集约化养殖与海洋牧业完美融合,扬长避短,打造精品,从而实现对水产养殖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实行短期养殖及养殖区域互换的养殖方式
在秦皇岛市网箱养殖的相关实验中,与长期养殖相比,营养盐、硫化物等有害物因养殖时间短、沉积不多,所以短期水产养殖对养殖区域的水体污染更小。因此,实行短期养殖不失为一个解决海洋污染的新途径。同时,海洋区域具有自我修复与净化功能,为减少养殖业带来的污染,可尝试进行养殖区域经常更换的养殖方式,给养殖海域自我修复与净化的时间,从而减少污染的发生。
3.4 发展生物修复技术,改造水产养殖生态
面对水产养殖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选用生物技术这种污染进行水体净化与原位修复,无疑是确保秦皇岛市水产养殖生态循环模式构建的最佳途径。生物净化与修复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海洋微生物或部分水草等水生植物的成长发育与新陈代谢的过程,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例如,在水产养殖实践中,有研究者建议在水产养殖区域内通过投放光合菌等微生物来净化水质,实现有害物质的改造,帮助养殖动物生长,抑制流行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此,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人工微生物已成为发展生物修复技术的首选。
4 结语
从秦皇岛市水产养殖发展现状看,虽然养殖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作为经济新增长点的养殖产业也因污染环境的负效应而受人诟病。因此,打造秦皇岛市水产养殖生态循环模式势在必行。本文从多个角度对生态循环模式下的水产养殖路径进行了设想,水产品的养殖必须建立在安全质优环保的基础上才是人民群众与政府需要的产业发展方式,在这方面,秦皇岛市还需要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杜利强,李顺才. 秦皇岛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
[2] 赵蕾、杨子江.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的生态系统框架构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关键词 黄鳝;网箱生态养殖;效益;问题;建议;安徽望江
中图分类号 S96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289-03
黄鳝(Monopterus albus)味道鲜美,民间认为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能够滋补气血,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网箱生态养殖黄鳝发展前景好[1-2]。望江县地处长江北岸,是黄鳝的产地,境内的武昌湖是部级黄鳝种质资源保护区。自2000年开始,望江县的生态网箱养鳝业发展迅猛[3],2012年,全县网箱养鳝80余万只,黄鳝产量逾7 000 t,产值4亿元以上,带动了望江县整个区域的水产业的发展。2011年,被授予“中国网箱生态养鳝第一县”称号。对望江县养殖高产典型示范户进行剖析,旨在为促进安徽省黄鳝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1 黄鳝网箱生态养殖技术
1.1 池塘选择与清整
高士镇的15户养殖户平均每人拥有1 hm2的养殖水面,黄河村的一黄鳝网箱养殖户养殖面积3.33 hm2,均为池塘,水源条件良好。养鳝池塘水深1.6~2.0 m,鳝池冬季干塘冻晒,在鳝种下网箱前20 d左右用生石灰清塘,用量为1 200~2 250 kg/hm2,保持水深30 cm左右,另外还用碘制剂来消毒网箱。
1.2 网箱规格与设置
网箱生态养鳝属于无土网箱养鳝,望江县的养鳝网箱规格早期一般都是4 m2和6 m2等2种,现多用2~4 m2,一般夏秋季节网箱入水深度为50~60 cm,水面设置网箱600~900只/hm2。
1.3 生态环境构建
生态条件的构建主要是在网箱中种植水花生,一般4 m2的网箱栽种90 kg水花生较适宜[4]。苗时网箱入水深度增加到70 cm。
1.4 鳝种选择与放养
1.4.1 苗种来源。鳝种的选择至关重要,“收好苗是养鳝成功的一半”是望江县养鳝户之间流传较广的一句话,也是养殖经验的总结。目前苗种来源主要有2种途径:一是人工繁殖培育获得;二是收购野生苗种。由于黄鳝的人工繁殖技术不完善,望江县的鳝苗多从野外收集。主要来自安庆本地及其周边地区,其中安庆本地占60%,合肥、舒城、六安等地占40%[5]。
1.4.2 收苗时间与天气。望江网箱生态养鳝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收放苗,立秋结束。天气是放苗的关键,望江县有句谚语“下雨三天不收苗,收苗三天不下雨”。连续晴天天气可以提高鳝苗的成活率[6]。收苗期间,应关注本地甚至全国在7 d内的天气预报,天气因素十分关键。
1.4.3 鳝种规格要求与密度。黄鳝苗种收集的规格大小一般在20~100 g,苗种选择应该严格把关,以防苗种的问题给后期的黄鳝养殖带来较大的损失[5],体表出现划伤、红色异常斑点的或者体表干燥、缺少黏液、体表有淤血、颜色异常、尾部出血、因伤溃烂、活力不强的鳝种均不能放养,通过钓钩、电击、夹子等途径捕获的鳝苗成活率较低。放养密度为每箱4 kg左右。
1.5 驯食与饵料投喂
1.5.1 鳝种的驯食。野生鳝种的驯食是又一个关键点,望江县黄鳝幼鳝的驯食方法如下:鳝种放入网箱后的2 d内不投喂,让鳝种呈饥饿状态,第3天开始投喂鲜活饵料(水蚯蚓和鱼浆混合)诱食,饵料直接抛洒到网箱内的水花生上,让黄鳝自由进食,养成固定的摄食习惯后,逐步在鲜活饵料中混入少量的配合饲料,观察黄鳝的吃食情况,逐渐地适量增加配合饲料量,直到最终的驯食量为黄鳝体重的5%~7%为止,驯食时间为10~15 d[6-7]。
1.5.2 网箱喂食遵循“四定”原则。网箱喂食的“四定”是指定点、定量、定位、定时,做好黄鳝喂食的“四定”是黄鳝养成正常进食习惯的关键,也是日后避免肠炎等一些因摄食习惯问题而引发疾病的关键,也利于投喂药饵[8]。
1.5.3 饵料投喂。近年来,进口鱼粉价格上升,饲料质量波动大,为保证黄鳝生长,望江县网箱生态养鳝的饵料并不是单一的配合饲料,而是鲜活饵料加上配合饲料组合的,配合饲料蛋白为43%,多采用500 g配合饲料加1 000 g小鱼和水蚯蚓打浆拌料投喂。单一的配合饲料营养不均衡,不利于黄鳝的健康生长,引发肝胆综合症等疾病,适当的鲜活饵料搭配不仅能促进黄鳝生长,而且能减少黄鳝后期发病。好的饵料是增加越冬苗成活率的重要保证[9-11]。另外,适量添加VC可以增加黄鳝的抵抗力,减少疾病发生[10]。
1.6 病害防治
望江县养鳝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通过采取勤换水,鲜活饵料和配合饲料搭配饲喂等积极措施尽量模拟构建良好生活环境,减少疾病的发生。近几年望江县黄鳝疾病发生未造成严重损失,主要发生有2种疾病:肠炎和肝胆综合症。
1.6.1 肠炎。肠炎病的主要症状是黄鳝的肛门红肿,轻按会有黏稠液体流出,肠道无食物残留[11]。黄鳝肠炎病发病高峰期在7―9月,引发该病的病因一般是由于配合饲料或鲜活饵料变质或黄鳝肠道被寄生虫寄生而引发。主要是以预防为主。不投变质饲料,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预防,同时也要经常性地换水,去除水中腐烂的水草及残饵,还可以通过生石灰调节水质。
1.6.2 肝胆综合症。近几年,随着望江县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饲料来源复杂,价格竞争加剧,饲料质量不稳定,疾病发生频率增高,而以肝胆肿大、变色为主要症状,伴随有贫血、鱼体抵抗力下降、鱼体内主要器官病变的鱼类肝胆综合症便是其中之一,严重影响黄鳝的正常生长。针对肝胆综合症,最关键的是在鲜活饵料中加配合饲料混合投喂,不喂质量无保证的配合饲料。望江县黄鳝生态网箱养殖过程中消毒采用碘制剂消毒,而杀虫一般使用肠中清。
1.7 水质与越冬管理
1.7.1 水质管理。主要措施是换水配合微生态制剂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在暴雨前后不换水,换水前对水温进行严格监控;将换水的温差控制在±3 ℃以内,避免引发黄鳝温差症、白露综合症(简称白露症)和感冒等疾病[12];望江县当地黄鳝养殖户隔7~10 d加水1次,部分养殖户配合使用微生态制剂,降低了网箱内黄鳝疾病大规模暴发的概率。
1.7.2 越冬苗管理。由于近几年黄鳝在正月至元宵节期间的价格居高不下,望江县黄鳝养殖户也越来越重视黄鳝的越冬问题,一般当年11月至翌年2月为黄鳝的越冬期,在此期间,必须给予黄鳝妥善的管理方能使其顺利地度过。越冬网箱中设置了水花生,而黄鳝越冬的网箱密度应稍低,避免黄鳝因氧气不足而死亡过多;另外,黄鳝越冬对池塘的水质要求也很高,溶氧一定要丰富,因此在冬季应经常换新水保持水体一定的肥度,增强水体自身的产氧能力。
2 产量与效益分析
2.1 养殖产量
经对高产典型户调查,高士镇童岭村小山片村民组的一农户养殖黄鳝0.67 hm2,共有网箱400只,投放苗种2 000 kg,放养密度为4~5 kg/箱,年底黄鳝总产量为8 055 kg,增重比为1∶4,平均产量为12 083 kg/hm2,上市90%,共计7 250 kg,另外还留有10%(805 kg)越冬。而小山片村名组的另一名养殖户网箱养殖黄鳝1.2 hm2,共有网箱550只,投放苗种2 250 kg,放养密度为4 kg/箱,增重比为1.0∶3.4,年底黄鳝总产量为7 675 kg,平均产量为6 396 kg/hm2,上市6 175 kg,另外留有1 500 kg越冬。黄河村的另一名黄鳝网箱养殖户养殖面积3.33 hm2,共有网箱650只,投放苗种3 600 kg,放养密度为6 kg/箱,增重比为1.0∶2.5,年底黄鳝总产量为9 100 kg,平均产量为2 730 kg/hm2,上市6 300 kg,留有2 800 kg越冬。见表1。
2.2 效益分析
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3.1 养殖模式分析
望江县网箱生态养鳝技术稳定,获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通过分析发现3户高产典型户的模式有以下几点共同点:苗种都是来自安庆本地周边的苗种,鳝种质量好;投喂饵料都是鲜活饵料加上配合饲料混合饲喂,在饵料中还拌有维生素等制剂;在养殖过程中病害以防为主,注重水体消毒,通过经常性换水等合理的管理措施来减少黄鳝的病害发生;注重越冬苗的投入和管理。
前2户的养殖模式相同,鲜活饵料中蚯蚓和鱼浆都投喂,但投喂鱼浆的量相对于第3户偏少,后者在养殖过程中几乎全程投喂鱼浆,依靠鲜活饵料,养殖密度也较低,使得黄鳝越冬苗能够有较大的存活率。前2户虽然也留有越冬鳝,但主要是直接出售当年养殖黄鳝的,后者是以出售越冬鳝为主的。虽然第3户的平均利润远低于第1户,但种苗成本也几乎低1/2,降低了养殖风险。同时,鳝种越冬的养殖模式发展迅速,值得推广,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越冬箱的鳝苗种收购可以适当延迟,规格也可降低,避开了收购价格高峰期,利于降低苗种成本。二是苗种放养密度也可适当降低,病害较少。三是越冬箱为黄鳝网箱生态繁殖提供了足够的亲本。
3.2 望江生态网箱养殖模式存在问题
一是苗种瓶颈问题,鳝种问题是制约鳝产业发展的瓶颈,野生黄鳝苗种资源的逐年减少,近几年黄鳝苗种价格居高不下,规模养殖在苗种放养上存在较大的压力和风险,也有少数养殖户因为放养苗种质量问题造成亏损,黄鳝苗种的繁殖问题变得极其迫切和重要。二是养殖模式单一,望江县黄鳝网箱养殖的时间是7―11月,多存在“半年闲”的问题,鳝池有4个月的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应选择合适品种开展混养模式研究。三是鲜活饵料投喂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配合饲料的市场价格竞争加剧,低价饲料普遍存在质量问题,长期单一的投喂配合饲料造成体质下降,抗应激能力差,容易引发黄鳝的肝胆综合症、脂肪肝等疾病。而高产典型户均注意鲜活饵料投喂,病害较少,反之,病害发生较严重。
3.3 改进建议
一是改进放养模式,建议在鳝池放养青虾,青虾具有市场价格高、销路好、生长快的特点,1年可以养2季,一般是在2月开始放虾苗,到5―6月便开始捕捞上市,7月放养年底上市,可以充分利用水体,解决鳝池“半年闲”的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引进细鳞斜颌鲴,摄食固着藻类,利于网箱水体交换。二是建议设置微孔增氧机,以解决网箱高密度养殖中氧气不足的问题,改善水质,促进物质循环,也为增加青虾、鱼类混养打下基础。并加强微生态制剂使用,每20 d左右使用1次,利于防病。三是推广网箱越冬技术,增加越冬网箱数量,做到均衡上市,提高销售价格,也缓解收苗种时的竞争,并为黄鳝网箱生态繁殖打下基础。四是进一步探索越冬黄鳝亲本的网箱生态繁殖,湖北、安徽等都开始了生态繁殖试验,2012年,望江试验繁殖网箱900只,取得初步成效,每只箱出苗200尾。望江县越冬网箱的增加也为网箱繁殖提供了亲本,将为多渠道解决苗种供应问题提供可能。五是注重解决鲜活饵料,一般是小鱼加水蚯蚓,望江县的水蚯蚓目前均为外地引进,应该利用本地资源养殖水蚯蚓,建议在望江采用稻田+猪粪模式养殖水蚯蚓,该模式可年产水蚯蚓45 t/hm2,就地规模化培育配套鲜活饵料,不仅可处理本地养猪场的猪粪,也可降低饲料成本,提高黄鳝生长速度与质量[13]。
4 参考文献
[1] 周军.黄鳝网箱生态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9):332.
[2] 朱水法,贺宝祥.黄鳝的网箱养殖技术[J].淡水渔业,1999(8):34-35.
[3] 储张杰,张学振,谭凤霞.安徽省望江县黄鳝生态网箱高效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6(20):19-20.
[4] 张桂芝.浅谈小体积网箱养黄鳝Monopterus alba(Zuiew)高产实验技术[J].现代渔业信息,2008(12):33.
[5] 马贵华,廖振球,汪宜成.网箱养殖黄鳝中的误区及纠正方法[J].江西水产科技,2012(2):43-48.
[6] 宋瑞强,王善武,崔达铭,等.黄鳝网箱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4):329.
[7] 秦玉丽,何涛,杨东辉.黄鳝网箱养殖技术要点[J].河南农业科学,2006(10):112-113.
[8] 刘陆.黄鳝网箱养殖[J].中国渔业报,2012(7):1.
[9] 白云.网箱养鳝饵料是关键[J].中国渔业报,2012(7):1.
[10] 宋瑞强,王善武,崔达铭,等.黄鳝网箱养殖常见病虫害的症状及防治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2(13):56-58.
[11] 张成亮.黄鳝网箱养殖技术及其病害防治[J].水产养殖,2008(5):19-20.
[12] 宋德州.黄鳝网箱养殖技术[J].江西水产科技,2008(2):34,37.
一、人类目前正处于传染病高发期,形势非常严峻
有关研究表明,人类目前正处于传染病高发时期,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专题报告《构建安全未来》指出,当代世界“传染病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新病种出现的速度似乎也超过以往任何时期。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出现的传染病即以空前地、每年新增一种或多种的速度被发现。SARS之后,世界卫生组织警告流感大流行将难以避免,并预测“下一次流感大流行很可能由禽流感病毒的变种导致”;也有其他机构,根据集约化(工厂化)养猪场的猪群高度密集、污染异常严重的状况指出,猪流感的新式进化已经走上“快车道”。新近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印证了这些预测。
专家指出,人类传染病与动物有密切关系,人类与家畜、家禽共有的200多种疾病,基本上是人类行为剧烈改变动物原有生存方式后,由动物传给人的。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几次大传染病,也基本上来自动物。就当代新传染病而言,除了野生动物身上的致病微生物因自然生态严重破坏,跨越物种屏障感染人类之外,现代养殖业的负面作用更大。
二、我国现代养殖业污染问题渐趋严重
(一)粪便等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成为有害微生物孳生的温床
有关数据表明,近年我国养殖业(主要是畜禽鱼)发展迅猛,排泄物集中且排放量大,对水资源、土壤和大气环境的污染相当严重。仅集约化养殖场畜禽粪便量即达17.3亿吨,是工业固体污染的2.4倍,COD(化学耗氧量)、BOD(生化需氧量)和SS(水中悬浮物)严重超标,仅COD含量就达7118万吨,是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中COD含量(1388.7万吨)的5.1倍。现代养殖动物的排泄物已成为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严重污染的环境,成为各种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虫大量孳生的温床。
(二)动物体内化学品毒副残留,不仅严重危及人类食品安全,也为传染病爆发准备了条件
近年国内外发生多次重大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件如二恶英污染、瘦肉精中毒、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故等,多为现代养殖业滥用化学饲料添加剂和抗生素等药物的恶果。
化学饲料添加剂属于人工化学合成物(抗生素也多为化学合成),多以煤焦油副产品等作原料,其本身即含有毒性,在合成过程中又很容易受到铅、砷、汞等有毒物质的污染。更重要的是,它只是一种模仿天然物的物质,而非真正的天然物,自然界和生物体对它既不认同也不接受,无法将其纳入自然物质循环系统进行能量转化、物质交换。其所形成的残留,不仅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不能顺利分解,而且会产生更严重的毒性和污染。此外,化学合成物在对动物机体作用时,往往改变体内酸碱度和渗透压,从而形成对组织细胞和原生质的损害;化学合成物从动物体内排出非常缓慢,在体内转化过程中还会产生不利于机体的诱导作用。以上种种因素,导致产生毒副作用和“三致”(癌、畸、突变)的严重后果。不仅破坏生态平衡,而且通过食物链给人类造成巨大危害,其对动物身体的严重损害,也为疫病的产生与传播提供了条件。
(三)抗生素的滥用迫使微生物不断变异,导致动物源性传染病不断爆发
除大量使用化学添加剂以促生长外,现代养殖的另一重要特征就是集约化。但是,集约化养殖干扰和打破了动物原有生活规律,恶化了动物生存环境。导致动物免疫力急剧下降(免疫缺失综合症),影响疫苗接种效果,容易生病致死,迫使养殖者不得不大量使用抗生素。研究表明,抗生素的滥用,严重破坏了微观世界的平衡,对人与动物来说,至少有四大危害:一是诱发细菌耐药。目前,几乎所有抗生素都出现了耐药现象,甚至产生了无药可治的耐药“超级细菌”(最近香港一甲型H1N1流感患者,就是因感染耐药性金黄葡萄球菌而致死)。二是抗生素在杀菌的同时,会造成身体损害,有些药物具有强烈的“三致”作用。三是破坏动物体内菌群间的平衡状态,诱发新的感染。四是一旦“超级细菌”广泛传播,后果不堪设想。
调查发现,耐药问题在养殖业非常严重。由于吃死了人要负责,吃死了动物除经济受损外不用承担其他责任,加上规范与宣传不力,在我国养殖业特别是中小养殖户中,抗生素的滥用已登峰造极。不仅大量使用具有严重毒副作用的已被淘汰的抗生素,就连人类还在试用的某些新抗生素也已用于动物,甚至长期低剂量添加抗生素以促进动物“健康”生长(这种方式更易导致微生物耐药,发生基因变异)。专家认为,许多动物不是病死的,而是过量用药致死。目前一些养殖户已不吃自己生产的商品猪,而吃不加化药的“自留猪”。
总之,养殖动物的生存环境严重污染以及由此导致的抗生素滥用,致使其携带(有些来自野生动物)的某些病原体发生变异,毒性增强,并传给人类,引发传染病,造成重大社会危害。
三、天然物中草药的优势
针对目前严峻形势,除了改变养殖业的卫生条件(如降低集约养殖的密度,利用沼气和发酵床等技术加大对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力度),严格执法(如对于违规违法者严肃查处)之外,应发挥天然物中草药在集约化养殖中的积极作用,增强动物体质,提高其自身免疫抗病能力,彻底改变目前过度依赖抗生素和化学添加剂的局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养殖模式。
据了解,上世纪后半期以来,国际社会开始用天然物来替代抗生素和化学饲料添加剂。欧盟上世纪末开始在饲料中禁止或限制使用抗生素、化学合成物、激素、重金属,并确定天然物为其发展方向。如化学最发达的德国,就非常重视开发天然物添加剂产品,在欧洲饲料博览会上,仅德国展出的天然物饲料添加剂即2500多种。另外,美国FDA也开始接受天然植物及其提取物的申报,日本以“天然质”之名允许领取天然物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证。在发达国家,发展天然物饲料添加剂和生态养殖,已是大势所趋。
利用天然物为人和动物进行保健、治病,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药食同源”基础上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包括中兽医药)科学。目前中药共有万余种,其中大多数是植物,经常用于饲料添加的有200余种。 当今世界,科学发展方向已由原来的“微观科学”、“还原论”转向物质的“宏观科学”、“系统论(整体论)”。对天然植物饲料添加剂的“指纹图谱”的物质微观研究,已转向对天然物的“作用功能的宏观研究”。这一转向,有利于揭示物质间的关系和天然植物对有机体的作用机理。
近年来实践已取得宝贵经验。值得称道的是,多年来,为克服现代化学合成饲料添加剂与抗生素药物的负面作用,我国一些专家与养殖企业一直在继承传统中兽医药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并已取得宝贵经验。
如北京农学院谢仲权教授,数十年致力于有关研究,出版了《天然物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大全》等学术专著,还主持制定了《天然植物饲料添加剂通则》等国家标准,其成果在一些企业应用后成效显著。山西省运城市临猗黄河鱼病研究所,从1997年开始尝试用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或药物来防治水产动物病害,成功地解决了抗生素和化学药物、饲料添加剂所造成的污染环境、药物残留危害食品安全等问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为北京奥运会专门生产的绿色猪肉,“不添加防腐剂”,“免疫采用天然中草药”,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些研究、实践与经验,值得我们重视、学习与推广。
利用中草药养殖,社会、经济效益明显,符合科学发展观。一是改善了养殖条件(中草药在净化空气与水源方面也有很好功效,可用于改善养殖环境),可以减少传染病爆发几率,产品绿色环保,提高了食品安全率,从而大大降低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成本。二是按照中医药学方式使用,可以保护自然资源(如按“有效成分提取”的方法,提取1公斤麻黄素要破坏5亩草原,提取1公斤紫杉醇要耗费1万公斤珍贵的红豆杉树皮);可以大大节约生产成本(植物的化学成分结构复杂,有效成分很难提取)。三是绿色产品受到消费者普遍欢迎,企业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上可以获得双赢。四是中草药添剂具有巨大的产业发展潜力,既可以增加人口就业,又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养殖业与种植业相互促进、良性发展的绿色经济。五是中草药不受西方知识产权制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加工简便,成本较低,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四、创建中国特色生态养殖模式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问题非常重视。今年5月,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促使中医药事业步入健康发展轨道。但在养殖业,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与体制上的制约因素,物美价廉的天然物中草药的利用还相当滞后,不仅产品品种和总量很小,且市场处于无序状态。
首先,有必要将建立以天然物中草药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生态养殖模式,并纳入国家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发展纲要。要积极引导,在政策与经费上予以倾斜,国家应设立专门机构主管制定规划、培养人才、组织科研和宣传普及等有关工作。并在各级饲料工业协会内设立“天然物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分会”,开展相关工作。鼓励相关企业根据自己的特点与条件,因时、因地制宜,开发符合本企业实际需要的天然物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与防疫组方。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其次, 应按照《天然植物饲料添加剂通则》(GB/T 19424-2003)等国家标准,确定品种目录与用法剂量等。可以参照卫生部公布的“药食同源物品”名目,鼓励将其中“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与“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用于饲料添加剂和治疗;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仅用于治疗(由于人与动物在生理结构上有一定差异,有个别中草药品种需根据实践情况确定)。今后根据研发数据再做调整,进一步确定专门用于饲料添加的品种目录。
第三,对利用天然物中草药改进动物集约养殖方式的成果,组织有关专家,按照使用效果(如动物抗病能力、产品品质风味以及养殖环境等指标)和效益进行评估鉴定,确有成效者,应大力宣传与推广。
第四,就养殖业限制乃至禁止化学合成物和抗生素问题进行调研,并确定时间表,条件成熟时出台相应法规。
我国作为中医药学的原创国,有责任也有能力在这方面做出更大贡献。我们相信,利用独特的天然物中草药优势,我们一定会创造出一种中国特色的环境友好型生态养殖模式,不仅造福中国,更会造福人类。
一、稻田选择与田间设施建设
1. 稻田选择。具体要求是:①背风向阳,环境安静,地势平坦;②土质肥沃,黏性壤土为佳;③取水方便,水量要满足养殖需求,水质清新;④周围无污染源,经检测各项指标符合《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NY 5361-2010)标准;⑤供电、交通、通信方便;⑥稻田面积不限,每块田以5~10亩为宜,最好集中连片,便于商品鳖销售、品牌创建和形成产业化。
2. 土方工程。主要开挖环沟,田间沟,鳖坑,注、排水口和加高加固田埂。距田埂四周2~3米处,挖成上口宽5~6米、底宽3~4米、深0.8~1米的环沟;大的田块开挖“目”字形或“井”字形的田间沟,沟宽2~3米、深0.5米;在稻田对角或四角分别开挖2~4个鳖坑池,池长、宽、深为5米×4米×1.5米,为养殖鳖提供活动、摄食、避暑场所;开挖沟、坑的土用于加高加固田埂,田埂加高到1~1.2米,埂顶宽2米左右,每层土都要夯实,确保田埂的保水性能;在稻田两端斜对角开挖注、排水口,通过水管由阀门控制,并设置不锈钢或铁质防逃网。
3. 防逃设施。整筐养鳖稻田用低碳钢丝涂塑网建成隔离栏,每隔2米树1根水泥桩固定,网高1.8米,埋入土中20厘米、土上1.6米,防止外来人员和动物进入。在田埂顶部用塑料薄板做材料,沿稻田四周挖约0.2米深的沟,将塑料薄板埋入沟中,保证塑料薄板露出田埂面50厘米左右,塑料薄板每隔1米用竹、木棍或塑料细管支撑固定,用细铁丝扎紧;防逃塑料薄板在四角做成弧形,防止鳖沿夹角爬出逃逸。有条件的在稻田上空覆盖防鸟网,将鸟类拒之网外。
4. 晒背台。在鳖沟中每隔20米设置1个宽1.2米、长2米的木板或用竹片拼成的晒背台,并兼作饵料台。晒背台要求表面光滑,一端用绳、桩固定,另一端设置沉入水中15厘米左右,供鳖在上面摄食和晒背。
二、种养前的准备
1. 稻田整理、施肥。土方工程和田间设施完成后,进行稻田整理,用机械翻耕秸秆还田。精细整地并待田面沉实2~3天后,每亩施32%复合肥25千克加尿素5千克。
2. 鳖沟、鳖坑消毒。鳖沟、鳖坑注满水,按每亩用生石灰150千克化水泼洒消毒,杀灭致病菌和其他有害生物,3天后排去积水,暴晒1周后经过滤注入新水。
3. 移栽水草。鳖沟、鳖坑注水后向沟内移植水花生、水葫芦等浮水植物,用浮竹竿做成正方形将其固定在水面上,覆盖面积不超过鳖沟、鳖坑总面积的30%,其目的是夏秋高温季节水位较低时为鳖提供遮阳、躲避场所和净化水质。同r,栽种一些轮叶黑藻、野菱等沉水植物,可模拟鳖的野生生态环境和提高鳖的卖相。
4. 投放螺蛳。螺蛳投放分2~3次进行。第1次在清明节前,投放在鳖沟、鳖坑中,每亩投放活螺蛳150~250千克,同时投放一定数量的抱卵青虾,让其自然繁殖幼螺和仔虾,为鳖提供活体天然饵料。以后,视稻田中螺蛳数量适时进行补投,每次投放100~150千克。螺蛳投放前先将其洗净,用强氯精或二溴海因等药物杀灭螺体上的细菌及原虫。
三、鳖种放养与水稻栽植
1. 鳖种选择。要求品种纯正,体质健壮,色泽鲜亮;裙边厚实且平直,腹部有明显黑斑,背部青灰色;无病无伤,反应灵敏,规格整齐。根据养殖方式和设计产量情况,如果饲养周期为1年,可选个体重350~450克的鳖种;如果采用1年种水稻,2年1个轮作周期,可选个体重150~300克的鳖种。同一稻田放养的鳖种尽量规格一致,有条件的建议雌雄鳖分开单养。
2. 鳖种放养。鳖种在水稻插秧20天后进行投放。放养量为:饲养1年的每亩100只左右,饲养2年的每亩200只左右。如果稻田条件较好,每亩还可套放小龙虾苗种5000尾。鳖种放养前,用浓度为15~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20分钟,或浓度为3%的食盐水浸泡10分钟,或浓度为30毫克/升的聚维酮碘液(含有效碘1%)浸泡15分钟,杀灭幼鳖体表所携带的病原菌及寄生虫。
3. 水稻选择与栽植。选择抗倒伏、抗病力强的水稻品种,也可选用“高秆稻”作为养鳖田稻种。根据当地积温适时安排水稻育秧和插秧。可另田水育秧或旱育秧,一般控制秧龄在30~35天开始移栽,插秧方式采用机插、手插均可。采取大垄双行技术,即每2行为1组,组内行间距为20厘米,组间距为40厘米。普通插秧机一般不能插宽窄行,需要对插秧机进行改造。另外,插秧时要注意鳖沟边行密植。
四、日常饲养管理
1. 饲料投喂。为了保证鳖的生长、成活率和商品质量,以稻田中的螺蛳、小杂鱼虾、昆虫等天然活饵料为主,辅以蛋白质含量为30%以内的鳖专用全价饲料;也可将鲜鱼,螺蚌蚬肉,畜禽内脏(如猪肝、猪胰),瓜果,蔬菜等打浆与全价料混合投喂,做到精料和粗料搭配。水温18~20℃时,两天投喂1次;水温20~25℃时,1天投喂1次;水温在25℃以上时,每天投喂2次,分别为上午9:00和下午4:00前后进行。饲料投喂在食台上,一般控制在2小时左右吃完为宜。
2. 科学用药。稻田养鳖,用药要做到稻、鳖兼顾,既要保证水稻不发生重大病害,又要保证用药不能对鳖造成伤害。尽量不要用药,必须用药时要选择高效低毒农药或生物制剂,严禁使用含磷类、菊酯类、拟除虫菊酯类等药物。用药时尽量加深稻田的水量,降低药物的浓度。粉剂药物在早晨露水未干时喷施,水剂和乳剂在下午喷施。
四大家鱼养殖技术较成熟,现在养殖户一般采用投饵机,加上增氧机,高密度粗放型养殖方式,这样在养殖管理方面还是相当高效的,但是这种方式,病害发生较多,增加用药量,而这两年饵料、渔药价格上涨,养殖成本自然增加不少,而且这样高密度高产量的商品四大家鱼价格相对较低,特别是最近几年,这种粗放的养殖方式使四大家鱼养殖效益下降较明显。四大家鱼这类传统养殖模式亟待改变,生态养殖、混合养殖、品牌发展是未来四大家鱼养殖模式开发重要方向之一,投喂配合饵料的的鱼品质较差,通过投喂初级饵料,如菜籽饼、豆粕等,严格控制密度,科学预防病害等生态养殖模式可以有效改进鱼的品质,例如江西省九江县赛城湖水产养殖的“四大家鱼+螃蟹”模式成为水产养殖提质增效的亮点“,鹤问”大闸蟹连获全国大奖。2014其年产草、鲢、鳙、鲫120万kg,螃蟹5万kg,水产销售收入突破1500万元,同比增长30%。而且由于是采用生态养殖,出产的水产品远销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大闸蟹还销到台湾,价格也高出15%左右,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释义:第50条》还提出:养殖500g鳙鱼可从水中吸收57.85g碳;养殖500g白鲢可从水中吸收60.75g碳。在投饵养殖翘嘴红鮊等品种时,可以在养殖网箱外面加套网箱,选择以鲢、鳙鱼等滤食性鱼进行套养,利用食物链原理,充分利用残渣剩饵,消耗水中的导致富营养化的物质,以达到有效控制水质。
二、四大家鱼养殖案例点评
据文献报道,在万峰湖就进行了不投饵式网箱养殖鲢、鳙鱼,其位于贵州、广西、云南三省交界处,是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电站建设而形成的电站水库,湖区面积176km2,总库容102.6亿m3,全年最低水温13℃,最高水温32℃,每年有240天水温在20℃以上,非常适宜温水性鱼类的生长。湖区不投饵式网箱养殖鲢鳙的模式,鱼类生长完全依赖水体中天然的基础饵料生物。以不投饵式网箱1000口,面积3.6万m2为例,通过3年的养殖,产量可以高达50万kg,经济效益较为可观。而且,增加不投饵式网箱养殖鲢鳙后,以前常见的“水华”现象基本没有发生,湖区水质得到了较好的净化。有养殖户结合丘陵山区,山坡地多、山坑塘多、天然草料多等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出四大家鱼为主的“鱼-畜-沼”立体养殖,其经济效益较好,且养殖周期短、见效快。山区以山坡地多、山坑塘多、天然草料多为突出特点,将畜牧业(猪、牛和羊等)粪便排放到沼气池,经沼气池发酵后,将沼气用于日常生活(作燃料,既可减少生产与生活成本,又可减少场地的环境污染),将沼液和沼渣放入饲料塘中(或在塘堤上种植青饲料)进行净化处理,经饲料塘(或塘堤上)生产的青饲料(如无根萍、蕃薯等)再喂鱼(或喂猪),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最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三“、四大家鱼”的生态经济价值构建
根据2014年FAO的推测,到2050年,要满足全球粮食需求,农业产出,必须增长60%以上。而同年,OECD和FAO共同的《农业前景:2013-2022》中的预测,未来水产品产量的增长将主要来源于水产养殖业。在2014年世界银行的《Fishto2030》预测到2030年,养殖产量将增长至与捕捞产量齐平,同时占全球供应量的62%。全球范围内由于过度消耗资源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使环境与资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全球化特征突出。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首次提出“生态经济学”的概念,并指出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相互影响是生态经济系统形成并发展的主要原因。生态与经济是一对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概念,产品与环境是“四大家鱼”养殖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两个子系统,二者之间因人类需求层次的变化而使冲突加剧。四大家鱼是我国特有的经济鱼类,分布于我国长江、珠江和黑龙江等水系,是我国淡水渔业养殖的主要品种。四大家鱼规模化养殖较普遍,且规模化程度日益提高,在四大家鱼规模化养殖主体的有限理性下,规模化的程度与其经济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当规模化达到一定程度后,若用于保护环境的费用大于其收益,四大家鱼养殖主体便会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效益,这种情况在中等规模的四大家鱼养殖中尤为突出。四大家鱼规模化养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市场失灵现象往往不可避免,政府应在政策与法律法规上进一步加大管控力度。目前四大家鱼市场上,同质化竞争的现象非常普遍,优质优价主导的品牌化竞争的市场尚未形成。因此,强化四大家鱼等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突出水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对水产品质量提升、水产品消费安全和提升生态养殖水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企业履行生态责任,是顺应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特征的生态消费,必将持续深入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因此,立足生态经济,根于生态文化,构建四大家鱼水产品牌的生态经济价值,通过水产品的差异化来避免水产企业间同质化的竞争,建立良好的绿色环保企业形象是四大家鱼养殖加工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是加快四大家鱼规模化、生态化发展,提高四大家鱼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重要战略选择。
关键词:“做中学、做中教”;理论、实践一体化;整合教材;多元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8-0075-02
2007年9月7日,温家宝同志视察辽宁省大连市职业教育时说:“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职业学校最大的特征就是教学、求知、做事与技能在一起”。为了全面贯彻实施“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思想,达到职业教育就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校在海水生态养殖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行“教师一体化、教材立体化、教法多元化” 的教学实践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改革的思路
贯彻落实“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思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改变过去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与生产脱节、课程内容与职业任务想脱离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逐步做到“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和师傅合一、学生和学徒合一”,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使教学既能满足企业实际岗位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又能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二、改革的实施
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做中学,做中教”的思想,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提高自身的生产实践能力,需要有设施设备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需要有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和教材体系。为此,我校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1.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生产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实施“做中学,做中教”,要求教师正确处理学科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关系,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把工作过程知识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要指向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并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使之成为适合教学的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还要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为此,从辽宁省水产科学院引进一名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生产经验的专家担任该专业的带头人,并要求该专业教师三年内累计参加生产实践时间在一年以上。同时,在该行业规模、影响较大的企业中,聘请生产技术专家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强化了该专业教师队伍的生产实践能力,使其具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能力。
2.开发适合职业要求和技术发展、符合教学需要的教材体系。实施“做中学、做中教”,要求教学重心由传统的教师教转向学生的学,由教师脱离实际的教转向在做中教,由学生在被动中学转向在参与工作过程中或完成工作任务中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习,使职业教育更接近于企业实际,因而要对过去教学中用的教材进行全面改革。开发出一套适应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材体系。为此,我们成立由学校业务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和相关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参加的专业教材开发小组,对现有教材进行整合,把该专业应掌握的实践技能提炼出来,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使教材紧密联系生产实际,重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将海水生态养殖专业教材整合成“海水生态养殖环境管理、海水生态养殖饵料培养、水产经济动植物养殖技术”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两部分,使原有的海水生态养殖专业教材“立体化”。在教学过程中,对基础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重点强化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践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力争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群)零距离。
3.建立一批与专业教学和岗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实施“做中学,做中教”,要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和体验,在参与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会技能,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就是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情境中学习。因此,学校在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与行业中基础设施完备,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密切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充分发挥职业教师的技术水平,为企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在海水生态养殖专业的实际教学中,通过校内实验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实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几年来,我校先后与大连市海水生态养殖行业处于龙头的大连玉海珍品养殖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壹桥海洋苗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合作,使之成为挂牌的实习实训基地。
三、改革的成效
海水生态养殖专业教学改革实施两年来,取得了初步成效。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地亲自动手的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参与者,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的教学也更加得心应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由于实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了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时间,为加强实习期间的管理,我们重新修订了实习管理制度,实行企业与学校、师傅与教师共同管理的模式,细化了学生的实习考核评价标准。
今年首批实行改革后的学生教学实习已经结束,企业普遍反映这批学生不但实际动手能力比以前的实习学生强,而且增强了实习的组织纪律性,学生的实习成绩普遍较好,受到了企业的好评。这批学生还没毕业就全部被相关企业聘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初见成效。
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更加丰富实习实训内容,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系统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深入企业,广泛调研,努力探索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大连市教育局.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做中学做中教人才培养模式的意见(大教[2008]164号)[Z].
[2]张继明,朱磊.就业力视角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2,(16).
[3]高利兵.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与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对安徽省企业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2,(13).
[4]张健.论高职教育课程整合“三段式”方法论的建构[J].职教论坛,2012,(7).
[5]雷世平,姜群英.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研究[J].职教论坛,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