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环境范文

时间:2023-12-09 16:04:07

生态与环境

生态与环境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环境;环境容量

中图分类号:[TU984.11+5]文献标识码:A

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人类聚居的形式,生态城市的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理念的建立和对传统工业城市的反思,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应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城市发展规律,以城市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学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现代技术为手段,综合协调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以促成健康、高效、文明、舒适的人居环境的发展。生态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现代化首先是工业现代化,伴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必然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不有效处理,超出了城市的环境容量,就会严重制约城市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城市生态化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成为当前和未来城市发展面临一个重大课题。未来城市的发展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生态化建设为基本手段,以人与自然相和谐为价值取向,以建设宜人的人居环境为最终目标,坚定不移地进行生态化城市建设。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我市一些情况,就建设生态化城市的问题做几点思考:

加强城市绿化观念,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绿化系统是生态系统最主要、最基础的支撑,城市园林绿化在改善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首先应该简称远离你城市,做到森林环抱,绿荫遍地。在这样的城市里,粉尘废气得到净化,污水垃圾得到治理,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其次要注意平衡发展。城区与城郊绿化平衡、一些建筑组团的绿化过度,整座城市绿地整体协调等等都应注意。确立城郊一体化的园林绿化格局是使绿化向高层次、高品位发展的主要措施。园林绿化应该抓好出口道路的绿化建设,树立大园林大绿化的思想,追求大色块,形成规模效应,注重绿化效果。花木品种,花期的搭配要适宜,达到四季常青,做到因地制宜,随坡就势,形成立体和平面等多层次的绿化效果,注重苗木选择的多样性,既选择生长快,效果好的高大树木,又要考虑栽植银杏、无花果等经济林木。

积极发展生态经济。生态城市不仅仅去追求一种纯朴的回归自然,而是要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共存共荣,可持续发展,这是生态发展的根本。如何来实现这一目标,主要途径就是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在生态结构上突破。粗放型的工业化是造成城市生态问题的主要因素,实现城市生态化必须将工业污染控制在最低限度,加强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为达到这一要求除了加强对传统工业项目的技术改造和注重工业企业的合理布局外,尘世的园林绿化显得更为重要。

工业区污染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除了改进生产工艺外,更重要的是要大量种植植物,因为植物叶面能阻挡飘尘流动和吸收过滤尘埃,特别是高大浓阴的树木,其叶面可达栽植面积的75倍。一般粘性、湿润和粗糙的叶面,滞尘能力最强,落叶阔叶乔木,换叶更新更快,滞尘能力最强。适合阜新市的树木有榆树、大叶黄杨、女贞、刺槐、臭椿、泡桐、五角枫等。这样一来,既能美化环境,又能控制污染。

生态与环境范文第2篇

虽然环境适应性与可靠性都是生态环境的固有调节属性,但是二者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区别。首先,尽管它们都强调生态环境的调节能力,但前者强调的是生态环境可能会遭遇的极端危险情况;后者强调的是生态环境的规定情况,并不一定是极端情况。其次,在陈述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时,前者主要是通过定性方式从微观层面来诠释环境影响;后者一般是通过定量方式从宏观层面来诠释生态环境问题。当然,二者也有一定的联系。生态环境的环境适应性越高,其可靠性就越强。前者是后者的基本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对于环境保护措施的试验中可靠性和适应性因素的考虑也要有相关的区别性。环境试验应该先于可靠性试验,是验证生态环境稳定和其基本属性的基础。然后模拟生态环境的各种变化对环境的适应性加以考虑和试探,这样检验一些环保措施的有效性。

2.环境预防和治理工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的很多活动都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虽然生态环境具备一定的自净功能,不过一旦污染物超过一定范围,环境就无法发挥自动恢复功能,无法保持其持续循环状态。而以上所提到的污染后的范围就是所谓的环境容量。在这个容量内,人类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工程使生态环境得到净化,而尽可能的限制释放污染物质是环境保护的最有效方法。工业污染危害极大,其污染物大多为未被充分利用的物质。不过人们对于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与预防的,所以限制环境污染物质的释放成为环境保护工程的重要目标。对于环境的各个方面展开的环境保护工程如下:

2.1水污染预防与治理:我国对于水资源的保护技术由来已久。在公元前两千三百年,凿井技术的出现使得大量人口集中在一起,也就形成了原始的村落。而后持刀守卫水井制度能够从武力、制度等方面给予当地的水资源必要的保护。之后顺次出现了地下排水道、明矾净水等在很大程度上预防与治理了水污染。而国外也不乏水污染预防与治理技术,漂白粉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生活中水污染的危害,活性污泥法的发明有效的降低了水污染中的污染物质,有利于水资源的自动恢复。这些技术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尽可能的降低水污染中的污染物质,改善水质,从而实现治理效果。当然,通过法律明确限制污染物排放也是预防与治理水污染的有效方法。

2.2大气污染预防与治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提高。但是现代化生活所依赖的电器等不断排放出对大气不利的有害物质。冰箱与空调是人们夏天离不开的制冷工具,不过二者在使用中所释放的氟氯昂能够对臭氧层造成巨大的危害;汽车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代步工具,但是它所制造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污染生活空气,危害人身健康。为了有效的预防与治理大气污染,诸如除尘、工业气体净化等技术逐渐出现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另外,各国更加重视无污染能源的开发与使用,力求通过大气自身的力量净化污染,恢复其正常循环状态。

2.3固体废物预防与治理:各国关于固体废物的预防与治理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古希腊的填埋方式成功降低了固体垃圾的数量,有效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当前,这方面的研究获得了很大的成绩,工业废渣制造建筑材料等技术显著减少了工业生产中的固体废物。

3.环境适应性、环境工程、生态环境三者的关系

3.1环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由于环境受到人类生活污染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环境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净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类长久以来梦寐以求的最佳状态。而目前人类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断破坏环境,逐渐把自己放在与环境相对立的位置。环境工程的出现就是为了通过专业技术、经济、法律或道德的手段来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长远发展。

3.2环境适应性对环境工程的意义:有效的环境保护技术是加强环境适应性的重要屏障,而后期对环境保护技术的监察、分析与试验工作是为了改善和评价确定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力。另外,环境工程合理的技术研发与管理协作工作也是保证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前提。对于环境的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各个环保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

4.总结

总之,环境适应性对于生态环境来说至关重要,而环境工程保障人类生态环境健康发展。对环境保护一系列技术开发时,要充分考虑到环境本身的适应调节性和其稳定性能。同时环境工程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开发,更要提高相关部门对于环境工程具体实施过程的关注。要培养高端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严格控制与管理环境试验以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展开。

生态与环境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美学;生态美学;人文环境

中图分类号:B8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1-0005-03

在当下国内外的美学界,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无疑是两门显学。众多著名的学者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背景、基本畴和方法论、性质和意义、与各学科的关系及实际应用、对传统美学的创新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极大地推动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发展。

不过有趣的是,比较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研究凤毛麟角,或者在比较时语焉不详。许多学者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异同的认识较为混乱,甚至是将两者混为一谈。总结起来,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关系的认识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搁置它们的异同,将其视为漠不相关的两个领域。第二种是认为两者本质上同一,如徐恒醇的《生态美学》,以属于环境美学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与城市景观为本体,还有国内学者提出了“生态环境美”、“生态环境美学”等术语。第三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优于对方,如前国际美学学会副会长约尔•艾滋恩认为环境美学还是人类中心主义,不如生态美学总是关心自然。贾森•希姆斯《生态学新式的美学意蕴》认为,环境美学只承认静态、平衡的自然,生态美学却接纳自然系统中动态、侵扰、非平衡的自然。曾繁仁认为,生态比环境具有更积极的意义。第四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将对方纳入自己的畴之内。如环境美学家卡尔松、柏林特视生态美学为环境美学的组成部分。

所以厘清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异同,确定各自的性质、基础,有助于推动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同时让这两门新兴的美学学科互相促进,共同繁荣,丰富和完善美学,并对保护生态与改善环境有所助益。

一、生态:一个审美维度

随着20世纪科学生态学的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态学”等概念不断被提出,人们意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的平衡和其他物种的生存,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与生态美学应运而生。生态美学的思想来源,有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呼吁保护各种生物的生存、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等。而中国的生态美学研究,主要是结合西方的生态美学思想与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反思生态形式严峻的当代社会,建立生态美学的学科架构。

关于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陈望衡在其著作《环境美学》中指出:“准确来说,生态并不是美学畴,但是它可以成为审美的一种视角,当它成为审美的视角时,生态就成为美的重要前提了。”生态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维度,生态美学是帮助人思考如何与自然共同繁荣、和谐相处,改变了以往人征服、改造自然为我所用的美学观念。

曾繁仁对生态美学性质认识的变化,也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在其前期的《生态美学研究的难点与当下的探索》与《试论生态美学》中,他认为生态美学是“审美关系”、“审美观”、“审美状态”,生态含有视野的意思。后来他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直接承认了生态美学不是一门新兴学科,而是“美学学科在当前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发展、新视角、新延伸、新立场”。张华在《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中也认为,生态美学是“以人与自然整体和谐关系为原则的哲学思想与价值观念”。2005年山东大学文艺研究中心举办了“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也承认了生态是一种视野。

把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作为美学的一种维度,正如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社会性、实践主义美学的实践性,都是为美学提供一种维度和视域。生态维度使美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生态的平衡,使审美在关注形式、精神的同时,不能破坏生态和自然。它改变了审美的眼光和标准――一件艺术品如果破坏了生态,即使形式再优美,也不能引起美感。正如美学的社会性维度,决定了艺术品如果严重地违反了伦理道德,则不能引起美感。因此生态美学侧重的是审美理想与生态原则的统一。

生态也是环境美学最重要的维度:“环境美学哲学基础的第一位应该是生态。”由于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如果不尊重生态规律,一味将人的需求、利益凌驾于生态之上,只会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环境离不开生态系统。以人的意志来破坏生态,就无审美可言。青山绿水变为穷山恶水,大部分物种灭绝后的寂静春天,即使琼楼玉宇、红砖碧瓦、亭台楼榭造型再富有诗情画意,高楼大厦再宏伟,也谈不上环境美。

生态美学还给艺术带来新的视域,产生了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生态音乐、生态舞蹈。1978年美国学者威廉•克鲁尔特发表了《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文学批评的实验》,首次提出“生态批评”的概念,以生态的视野展开文学批评,呼吁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批评以描写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作品为批评对象,继社会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原型批评、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之后,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形态。生态音乐之一的具象音乐,直接取自于蛙鸣、鸟啼等自然的声响,加以合成,反映艺术家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原生态”音乐、舞蹈也是方兴未艾。

二、环境:一种审美对象

在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现代社会,环境美学蓬勃发展。环境成为继艺术之后的重要审美对象,大大地拓展了美学的疆域。而环境包含了自然景观与农业景观、城市景观,涵括了人所有的活动场所。不过环境不是外在于人的对象。环境美学家约•瑟帕玛认为环境既是人所观察的对象,又是围绕着人、让人在其中活动的场所。“环境可被视为这样一个场所:观察者在其中活动,选择他的场所和喜好的地点。”柏林特则更为深邃地看到环境与人的不可分离,环境是生存着的人感知周围的世界而形成,没有人就没有环境。但是又不能将环境客观化,视为外在于人的物质。

环境美学给传统美学带来很大的改变,它彻底扬弃了主客二分与人类中心主义,审美方式由静观式转

变为介入式,审美感官超越了视觉与听觉的局限,扩展为嗅觉、味觉、触觉等人身上所有知觉,归根究底在于环境美学的审美对象发生了变化。

环境美学的景观,正如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作品一样,成为审美对象。文学由文字构成,音乐由音符组合,美术由线条、结构、颜色光影构成,舞蹈由肢体语言呈现,环境美学的审美对象是由自然环境与人的审美理想构成。环境美学极大地拓展了美学的疆域,国外环境美学的三名主将瑟帕玛、卡尔松、柏林特分别有侧重地研究了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城市景观。

自然景观是“自然创化与自然人化共同的产物”

。自然的创化有浩瀚星际、蓝天白云等天象景观,有巍峨山脉、奔腾江海、大漠草原等大地景观,花鸟鱼虫等动植物在自然中生存繁衍,四时交替、风雨雷电、寒雪冰霜等自然规律运行其中。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即是对自然景观的赞叹。

农业景观是自然与人工一同创造的景观。卡尔松在其《环境美学》提到了北美的传统农业景观和新农业景观。陈望衡既有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又有诗情画意的阐述,全面地概括了农业景观分别有农作物、农业劳作、农民们生活的场所、农民们田园诗般的生活方式。无疑后者的理论更适合于建立中国当代的农业景观。

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城市景观是环境美学最重要的审美对象。柏林特是较早开展城市景观美研究的学者,他呼吁建立人性化的城市,在城市规划中,审美性与功能性一样重要,并从广场、喷泉、自然与生活的声音等方面探讨如何建设城市景观。

由此可见,与传统美学中的艺术不一样,环境这个审美对象不只是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更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与生活的质量。环境美学思索如何改善人所生存的环境,在探索环境伦理、环境审美之余,还注重结合建筑、园林、规划等应用性学科,指导或亲自参与环境改造、景观创造活动的实践。如哈佛大学米歇尔•柯南的《穿越岩石景观――贝尔纳•拉絮斯的景观言说方式》,从构思到营建,详尽地研究了景观设计家拉絮斯改造喀桑采石场为高速路段景观的全过程。美国当代艺术家兼环境工程师帕特丽夏•约翰松设计了许多的景观,有达拉斯的泻湖游乐公园、旧金山的濒危物种园、肯尼亚的内罗毕河公园、巴西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公园等。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另一个区别是其人文性。人不可能完全遵从自然的生态,还要根据需要以及人文精神来创造家园。“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环境美学的景观需要人根据文化内涵与审美理想来参与、创造,有着人的审美和文化需求。自然景观的欣赏,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摆脱对自然的膜拜与恐惧,对自然有一定的认识、能利用自然之后。而自然审美意识、情趣的发展,对欣赏自然景观也至关重要,如中国的山水文学、山水画对山水审美的推动,西方“如画”观对自然风景审美的推动等。现代西方欣赏自然景观的盛行,正是由于对工业化漠视、破坏自然的批判的兴起。农业景观与城市景观就更是关系到人的生存与生活,渗透着人文性。柏林特一直坚持环境美学的人文性,人生活在文化的环境中。“任何关于环境美学的讨论也必然具有我所称的文化美学。”

三、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相互依存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有着本质的区别,生态美学为美学与艺术提供关注生态的新维度,环境美学侧重于将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进行欣赏、创造,具有应用操作性。相对于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以人文性作为其核心原则。但是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环境美学离不开生态美学,因为环境美学必须要以生态为其准则,人文性与生态性都不可或缺;而生态美学的审美维度要落到实处,最终是通过环境美学的景观来表现其生态观。

正如上文所说,环境美学离不开生态维度。因为生态性重视维持生态平衡,人的文化生产活动,以及创造农业景观、城市景观,都是建立在自然生态之上,不能违反生态性。当代的重要环境美学家分别从环境美学的学科畴与发展历史、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环境的概念、景观的创造几个方面,阐明了环境美学的生态基础。

约•瑟帕玛直接承认他的环境美学理论得益于生态美学家利波德的《沙乡年鉴》。他认为环境美学属于环境哲学的一部分,而环境哲学的所有工作都可置于环境伦理实际即是生态伦理的围内,生态伦理“最重要的问题是生活在当今的人们是否有权利为了自己的利益无限度地开采现存的自然资源而为后代留下无法摆脱的污染”。环境美学必须以生态伦理为准则。他在回顾环境美学的发展时着重于其与生态的关系,认为如果没有生态维度,环境美学就还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学:“现代环境美学是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对生态的强调把当今的环境美学从早先有100年历史的德国版本中区分出来。”

柏林特在《环境美学》中思考何谓“环境”的时候,认为在摈弃身心二元论的环境概念方面,“生态学的环境论带来深刻的变革……随着人们的环境意识越来越迫切,生态学的理论逐渐被认同”。“环境”是以生态为准则,在现代的环境理论与环境美学里是不言而喻的。卡尔松在分析日本的园林景观时,指出其是人工地创造出自然的本质。在分析农业景观时,他侧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不被破坏,“是生命的生物过程”。陈望衡也指出:“环境美学是生态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统一。”卡尔松还特地提出了“丑东西”的论点,认为胡乱弃的垃圾、报废的汽车、条形的矿山由于其对生态的破坏是“丑东西”。

与此同时,由于生态是一种维度,不能成为一种审美对象,所以只说自然美、环境美,而不是生态美。这样生态美学在审美本体、实践应用方面遇上了障碍。西方的约•瑟帕玛、卡尔松等一众美学家由生态美学转至环境美学,生态美学比起环境美学的研究要逊色得多,就是这个缘故。如果说环境美学无视生态美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生态美学无视环境美学,将会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生态美学在对生态、自然的促进上,最终还是需要通过环境美学的本体――景观呈现出来。虽然说生态美学涵括生态文学、生态音乐等艺术,以此促使、推动生态观的发展与普及,但是落到实处的保护生态,却是环境美学的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城市景观。

如约翰松所设计的旧金山濒危物种园,造型是旧金山吊袜蛇。它形体纤细、蜿蜒层叠,有着明艳的色彩与变化多端的图案――条纹、鳞片、腹部,构成了公园的主要结构,头部与颈部形成的小山丘为蝴蝶提供了避难所,而尾部下方的梯形平台沿着海滨向下延伸,为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这个景观是约翰松的生态观与审美趣味、实用性的完美结合。还有美国学者保罗•高博斯特、加拿大学者夏庞德,分别以生态美学的维度来研究森林与风景的景观管理,也是将生态思想融入景观创造中的例。

生态与环境范文第4篇

一、环境犯罪与环境刑法概述

环境犯罪具有不同于普通刑事犯罪的诸多特性。第一,具有灾难性的危害后果。环境犯罪不仅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且危害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不仅危害这一代人,而且很可能会危害下一代人。环境犯罪一旦发生,往往具有很大的危害面。第二,其运行时效不同于普通刑事犯罪。环境犯罪尤其是污染环境的犯罪,其危害后果往往具有长期潜伏性,危害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的关系不易察觉,其发案时间常常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二十几年,而我国现行刑法典规定的大部分环境犯罪的追溯时效为10年,这很可能会导致大量的环境污染犯罪得不到追溯。因此环境犯罪的追溯时效应适当延长。第三,环境犯罪具有高度的行政从属性。环境犯罪能否成立,全部或部分地取决于其是否符合行政法的规定,甚至多数环境犯罪的构成要件需要由其它环境行政法规的规定来填补。现行刑法典对于环境犯罪的规定没有有效地顾及到环境犯罪的特殊性,而实际上这也不可能做到。把环境犯罪规定到刑法典当中,只是过多地注意到体系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却忽视了环境犯罪的实际追溯效果。为了有利于追究环境刑事犯罪、便于司法操作,环境刑事立法在模式上应当具有独立性。环境刑法作为刑法的一个子系统,基于环境犯罪的特殊性,它应该有一个有别于其他类型犯罪系统的指导思想。对于环境刑法的指导思想,笔者认为可以从环境刑法保护的法益的角度来构架。人类社会发展到生态文明阶段,传统法律可以说已经难以适应变化的社会现实。环境刑法的法益,应以集体公益保护为基础。传统上刑法法益以个人法益受侵害为防卫的主要对象,我国现行环境刑事立法,大多数危害环境罪的成立均以对人的权益人身、财产造成实际损害为条件。环境犯罪的客体应当是环境权益,环境刑事立法应该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在目前环境保护形势相当严峻,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然在加剧,并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加大,我国环境刑法立法观念应由传统的人本主义中心立法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立法转变。在2001年环境资源法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主张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以/人类和生态共同利益0为中心作为价值观念取代以/人类利益0为中心的传统价值观念,并进而提出其法律价值取向应由人与人的社会秩序向人与自然的生态秩序扩展,由代内公平向代际公平迈进,由发展经济的绝对自由向相对自由推移,由对个人价值的承认向对其他生命物种种群价值的承认拓展。生态经济学认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与经济的矛盾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一对基本矛盾。0因此,人类想要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必然要遵循经济与生态相协调发展的规律,从生态学的角度保护环境,在立法中考虑环境要素,在经济运行中加入环境因素。

二、生态利益的保护是环境刑法的本质和目的

当今世界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及环境现状,向环保法律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刑法介入环境保护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破坏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0归根到底是对人与自然的保护。注重自然生态系统价值以及人与生态和谐统一的目标决定了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领域中要有法律规则的介入,人与自然关系的秩序化和合法化已成为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要求。环境资源具有多种功能,最主要的是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在漫长的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历史中,人类一直关注其经济功能,在立法上表现为将环境资源作为财产进行保护。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认识的深入,环境的生态功能开始得到重视,生态利益作为一种独立的利益形态要求在立法上体现出来。至此,人类利益中原本被忽略的一个重要利益生态利益进入了立法者的视野。环境刑事立法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将环境犯罪作为一类独立的犯罪予以规范;二是将生态利益作为单独的保护法益。这样,环境刑事立法就从保护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转向生态安全,生态利益成为环境刑法的保护目标。环境刑事立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人体健康及经济活动所必须的环境条件,维护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使生态环境呈现为良好的质的状态,而这主要取决于对生态利益的保护。因此生态利益的保护才是环境刑法的本质和目的。环境刑法对生态利益的保护首先体现在法益目标的选择上。环境犯罪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即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污染环境犯罪侵害的利益较为复杂,因为污染环境不单表现为对环境本身的损害,而且它还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害,因此,对污染环境犯罪的立法来说,很多国家往往把生态利益和人身、财产利益均作为法益目标。破坏自然资源的犯罪一般不直接造成人身伤害,但因资源固有的财产属性,保护法益往往确定为生态和财产利益。但是,在几个保护法益中,有一个基本法益的选择问题。不同的基本法益选择导致犯罪构成设计上的不同和罪状表述上的差异,从而决定某些行为的罪与非罪。如果环境刑法以生态利益为法益目标,环境犯罪的客观方面必然表现为将生态利益的损害作为定罪和量刑的标准,将生态利益置于优先地位。如果环境刑法旨在保护人身或财产,则环境犯罪的罪与非罪就取决于人身或财产损害的程度,而人身和财产的保护通过其他章节的规定就可达到目的,完全没有必要单列环境犯罪。因此,环境刑法应将生态利益确定为法益目标,并以此来达到保护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的目的。

三、我国环境刑法对生态利益的保护

生态与环境范文第5篇

生态环境;动物医学;关系

现代医学在研究对象的层次上开始上升到整个群体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把人作为一个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互作用的整体,对生命活动和致病因素进行宏观综合研究,由此形成一门新学科——环境医学。同样,动物医学在研究对象的层次上也会上升到整个生态环境水平。动物的生态环境与动物的生命活动及致病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将会和医学一样发展出一门新的学科——动物环境医学。因此研究生态环境与动物医学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生产及疫病防控工作中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1.生态环境对动物生命活动及致病因素的影响作用

生态环境对动物种群结构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的生态环境,由于物种进化的直接原因导致了动物种群结构的不同。最直接的例子是农区与牧区从家畜家禽的品种、数量及生产性能上就明显不同。仅以牛为例,西部主要是牦牛及揙牛、中东部主要是黄牛而南方多为水牛。生态环境对动物种群结构的影响主要是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如不同的气温、海拔、日照、湿度、植物结构、降水、河流分布等等直接选择并影响了动物的品种。人们的生产生活对动物及其生命活动的选择也深刻地影响了动物种群结构。不同族群、不同的生活习俗、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地选择了动物的进化方向和动物的种群结构。如牦牛和麋鹿的饲养就体现了这种选择的影响。

生态环境对动物品种结构及内部畜群结构的影响。同一动物品种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及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下,其品种结构及内部畜群结构差异十分明显。同一畜禽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差异,地方品种之间的形态、颜色、生产性能差异也巨大。同一品种在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其内部畜群结构存在着显著的不同。人们的生产方式直接干预品种内部的公母比例、配种过程、妊娠过程、分娩孵化过程及畜禽产品的生产过程,因此直接影响了动物的品种结构及内部畜群结构。

生态环境对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影响着动物生命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国西北牧区畜群的一个典型现象——“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就是这一影响的结果;我国的黄牛从东南到西北,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从平原到山区其产肉性能、泌乳性能及皮毛肉乳产品的质量差异也主要是这一影响的结果。人们的生产生活及需要直接干预了动物的整个生命活动。人们为了自身的需要直接干预动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其影响持续而且巨大。汉唐初期国家为了战争需要,全国大规模饲养战马;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引进国外奶牛、生猪及家禽,使我国本地畜禽品种数量锐减甚至个别消失;为了提高产量,人们大量采用人工授精技术、采用规模化养殖方式等等技术,使动物的每一个生命活动都受到人为的干预,其影响和结果差异十分明显。

生态环境对动物致病因素的影响。动物致病因素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就可以看出直接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季节、气候、温度、湿度等影响较为明显。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发生、传播、感染及防治就明显不同。川西北地区网尾线虫在不同的季节绵羊体内寄生数量不同,在不同地区寄生虫数量不同,在草地上不同季节和不同地方其数量变化也很大;细菌性传染病如大肠杆菌在犊牛、生猪、禽类就表现不同;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感冒的发生、传播及预防就是如此。人们的生产活动对动物疾病的发生、传播等影响很大。快捷的交通运输使动物快速频繁地流动,导致传染病在传播时间、传播范围等方面发生了相应改变,我国几次全国性大规模传染病的爆发主要是这一因素的影响结果。因此,对动物疫病在防疫时间、防疫程序上就应该相应地调整才能更好地防控疫病。

2.动物生命活动及病源微生物对生态环境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动物生命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物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进化论及生态学都证明了生物链中任何一环的失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都十分巨大。例如物种之间的竞争、物种内部的竞争都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

动物的个体生命活动、群体生命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相当深刻。例如动物的季节性迁徒、动物的排污,特别是动物的疾病、死亡及尸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作用是直接而明显的。

病源微生物对生态环境及人们生产活动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致病因素作为负面的对象进行研究,其实致病因素特别是病源微生物本身就是生态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环,是微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一环。动物疾病的发生从本质上讲是致病因素在生态环境中从微观到宏观的水平上失衡导致的。因此动物致病因素深刻而且巨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中动物的生命活动,使其个体、群体在微观和宏观水平上失衡。病源微生物对人们生产活动的影响在个体水平上和微观水平上不突出,但重大的动物疫病对社会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从整体水平和宏观水平上影响特别巨大。利用病源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可以深刻地影响人类活动。人们利用牛痘预防天花,现在人类已消灭了天花;青霉素的生产和使用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现在的滥用又给人类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3.研究生态环境与动物医学的关系,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与作用

研究生态环境与动物医学的关系,就会发展衍生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动物环境医学,研究和利用《动物环境医学》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畜牧业生产活动中的指导意义与作用。利用生态环境对动物致病因素的影响作用,在畜牧业生产活动中,充分考虑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畜禽圈舍的选址、水源的净化、排污设施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生产管理过程上都要充分考虑动物生命活动规律及需要,使畜牧业经济建设取得既能保证生态环境的持续平衡又能取得较好的生产效益,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利益和存量的最大化,从而达到畜牧业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在临床中的指导意义与作用。在临床上,防控疾病要从生态环境的整体水平上进行考虑,从而采取综合的措施有效地防控疾病而又不损害生态环境。

在消毒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微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平衡,不能以伤害生态环境作为防控手段。特别是在养殖生产中,消毒工作是一把双刃剑,杀灭致病微生物的同时也是对微生态环境进行损害,甚至是对自然环境进行破坏,特别是饮水消毒的同时也是对消化道菌群的重组。因此从消毒药品的选择、消毒时间、浓度及消毒方式方法都应该慎重。临床诊治、防控疫病的指导思路上要从微生态环境及整个宏观生态环境的角度考虑,而不能单一地从临床症状上和疫病预防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诊治方案、疫病预防方案及程序、用药品种与剂量等等,都应该从生产管理者着手,根据季节、环境及实际的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综合措施,才能达到既可防制疫病又能保护环境的目的。

综合上述分析,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环境(包括人们的生产生活等)与动物的生命活动及致病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传统动物医学的目的是控制并治疗好疾病,而研究和利用动物环境医学的目的是怎样不让动物及其群体生病或尽可能少地生病,因此研究和利用动物环境医学具有深远的作用和意义。所以动物医学在研究对象上应该从宏观角度把生态环境(包括微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社会活动、政府政策等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才能准确地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流行方式,才能综合采取措施,做到既能防控病症,又能保证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畜牧业健康持续科学地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畜牧经济存量及利益的最大化。因此研究和应用生态环境与动物医学之间的关系以指导畜牧业生产、约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达到最佳的疾病防控目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刘震乙.家畜育种学(第一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11

[2]张存根,王晓霞.畜牧业生产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北京农学院学报,2005

生态与环境范文第6篇

近几年来,铜鼓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生态保护,提出了“生态立县”战略,加大了生态建设与保护力度,全县生态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近五年来,全县用于生态环境建设投入每年达2000多万元,争取国家生态重点项目资金每年达3000多万元,共实施退耕还林9万余亩,新建长防林工程6万余亩,建立生态公益林60万亩。通过实施生态重点工程,使全县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坡耕地、荒山荒地得到全面绿化,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已经得到有效保护,县内主要通道两旁林分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由于过份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还不够。主要表现在:县内主要资源,特别是森林资源消耗较大,大径级木竹资源减少,生态防护功能减弱;各类环境污染仍较严重,县内不少地方受到不同程度的水污染、固体废弃物及土地污染;乱砍乱伐森林,非法侵占耕地、林地资源,盲目开垦林地,乱杀乱捕野生动物,造成部分河流干枯、河水断流,林种结构单一,林分质量下降,野生动植物品种数量逐渐减少等。 生态兴则文明兴。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铜鼓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破解的难题。 1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环境与经济、资源的协调发展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与共、相互促进,从而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这种良性循环的总要求就是现有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对资源的利用要以不破坏其再生机制为前提,不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必将越来越大,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也将日益突出。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作为实现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重要保证措施来对待。首先,要树立起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珍惜资源,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走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其次,要倡导绿色文明的发展理念,将绿色文明当成是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文明,并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认知。 2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节约资源、培植资源 一是制定出合理的产业政策。编制切实可行的全县产业发展规划,调优产业结构,大力鼓励无公害生产和清洁生产,建立领导干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任期目标责任制,使资源开发与产业建设、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防止因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而不顾环境保护,避免资源浪费的现象发生。 二是加强对现有产业进行技术改造。鼓励节约资源、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促进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果应用,使一批先进适应技术、工艺能尽快地进入到我县企业的技术改造。进一步规范资源型企业的经营行为,狠抓节能减排,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和资源回收率。 三是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提高对木竹资源等的利用率和生活垃圾的再生处理能力;加强对木竹加工企业清理整顿,坚决取缔规模小、耗材高、附加值低的木竹加工企业;大力提倡无纸化办公,减少或杜绝一次性木竹产品的生产、加工。 四是强化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效益评价体系。建立健全项目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与核查等制度,确保环境污染小、效益好的节约项目获得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严肃查处破坏资源、破坏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使那些资源浪费严重、污染环境且效益差的项目和企业没有生存空间。 五是大力培植林业资源,增加可再生资源的供应。抓好森林分类经营,在保护好生态公益林、天然阔叶林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以速生丰产林、笋竹两用林和优质高效经济林等为主的商品林,提高林地经营水平和产出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工农业生产生活对林业资源的需求。 3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强化责任、加大整治 一是从政策机制上调动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建立企业违法排污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违法排污企业,提高处罚标准,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坚决取缔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逐步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做到循环利用、无害化处理。 二是严格把好项目的设计、审批关。新建、扩建、改建的工业企业尽量采用耗能量小、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工艺,坚决淘汰落后工艺、污染环境的项目。建筑项目和房地产项目要求与绿化规划做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凡是绿化达不到设计要求的,一律不得开工建设。 三是进一步强化城镇环境的综合整治。突出工业园区、城镇居民等重点区域的生产生活污水废气处理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加大对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部门分工负责制,加强生活污水和工业区污水治理,坚决制止未经净化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排放。 四是加强绿色生态建设。城镇重点抓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增加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城镇绿化率;农村重点抓好植树造林、公益林管护、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严禁乱砍滥伐,严厉打击破坏森林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资源,提高林地质量和森林覆盖率。 五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和旅游观光。充分利用山区区位生态优势,重点发展生态有机农业,着力推广以茶果竹药、土鸡土鸭等为主的绿色生态种养,鼓励利用芭茅、桔杆为原料生产巴西菇和双苞菇等;利用独特的红色历史、客家文化和生态优势,大力开发红色旅游、森林旅游和休闲观光等项目。 六是依法做好水资源保护的监督管理。加强县内江河源头、沿河两岸及水库四周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的保护,通过疏通河道、加固堤坝、兴修水利、农田整治等措施,保障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减少和抑制水土流失。#p#分页标题#e# 4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全民动员、常抓不懈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安全的、多样的生态系统,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一是积极参与,做生态环境保护的维护者和建设者。人人都是环境保护的主人和受益者,人人都有维护和强化自然山水整体布局,保护生物多样性,爱护我们周围一草一木的义务。要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二是多做宣传,形成全社会都支持关心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广泛地宣传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广大群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度;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宣传身边的典型事例,影响带动周边的每一个人,营造人人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我们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有了绿水青山,才有永续利用的金山银山。”这是我们的共同心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有明显提高。要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经济与生态齐飞”成为全县人民的自觉行动。

生态与环境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生态学;绿色建筑室内环境;室内设计;节约能源

生态学(Ecology)初是由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Ernst Heinrich Haeckel)于1869年提出的,Ecology-来自于希腊语“oikos”与“logos”。前者意为house或household,即为居住地的意思,后者为学科研究的意思。赫克尔指出:“我们可以把生态学理解为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般学科,外部世界是广义的生存条件。”

人类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欲望,既是社会技术发展的动力,也是索取自然资源的根源,而这些资源消耗最终所产生的废气、废渣、废物肆虐着地球的环境,困扰着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无法调节到生态平衡状态,系统就会走向破坏和解体。至此,建筑师们不得不将人类自身的活动纳入到生态系统中,重新评价人、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根据生态有机关联性原理,虽然室内空间环境属于较低的系统层次,但室内对所有这些人工系统和其他非人工系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时,始终考虑室内环境设计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在室内环境设计时,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尽可能地少用或不用含有害物质的材料,尽可能少地向自然排放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物质,以免对自然、对其他生物物种产生不利的影响等。

如今绿色建筑室内环境的理论成为室内设计中科学的生物观、普遍的伦理观和博大的共享观在建筑室内环境中的体现,也可以说是对建筑与室内环境设计师的生态智慧的最直观展示。和以往讲究形式、风格的传统设计观念不同,绿色设计观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前提下,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同时创造出更为舒适的居住生活与工作环境。这就要求设计师从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而不仅仅从美观、形象出发进行设计,绿色设计观是一种整体设计观,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相对于传统设计观来讲,绿色设计观直接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两方面内容:一是强调发展,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与文化水平,包括人的生活水平;二是强调持续,做到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以及对可再生资源不断增殖、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观反映了未来设计领域发展趋势的观念变革,愈来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设计思维,对设计领域的重大变革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生态室内环境设计作为关注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所涉及的因素十分广泛,因此生态室内环境设计的原则和实际的手法也是十分宽泛的,但总结起来,可概括为以下原则。

适应自然的原则:尊重自然、生态优先是生态设计最基本的内涵,对环境的关注是生态室内环境设计存在的根基。与环境谐调原则是一种与环境共生意识的体现,室内环境的营建及运行与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发展,使建筑室内环境融合到地域的生态平衡系统之中,使人与自然能够自由、健康地谐调发展。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建筑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自己提供符合特定需求的生活环境。室内环境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密切的场所,人类每天起居、生活、工作中最直接接触的场所,它要以满足人们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7而设计,以符合现代社会发展为前提。当然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也不能只一味地追求人类的满足,设计的完成应该建立在符合大自然发展的规律之上。

适应时展原则:世间万物都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周围的物理环境会随着一年中不同时期的气候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除此之外,室内环境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环境内部及外部的各部分功能也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当然,处在这一环境中的人也会不断地变化和更替,这就要求室内环境设计应该具备较大的灵活性、发展性和可适应性,让它能够符合时代的变迁和生态的发展。

重新利用和改造的原则:在生态环境中,设计师要利用一切可重新利用的旧材料,以物尽其用为原则,同时将环境建筑中的各种资源,尤其是稀有资源或不能自然降解的物质尽可能地加以循环利用,在选择建筑材料的时候,预先考虑其最终失效后的处置方式,优先选用可循环使用的材料,减少资源消耗与浪费,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环境工程中免不了要再建筑、再生产、再规划、再消耗,给自然能加新的环境和能源负担,如果能够利用现有的环境建筑加以改造、重新利用,既可以满足人类对新环境的需求,也可以降低和减少能量消耗,加强环境保护建设。

减少环境破坏的原则: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充分利用可再生资合理利用非再生自然材料和减少废弃物都有助于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环境建筑的目的就是为了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需求,不合理的盲目建造会导致对人类的不良影响。因此在建筑与室内环境的设计、建造与使用过程中,应该采取一切有效措施,降低或减少建筑环境对人的伤害。

这些原则在某些方面是交叉和重叠的,它们之间有许多方面都是共通的,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些原则的具体内容概括为:经济、环保、健康和高效四个方面。

生态与环境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口译教学 生态环境 生态翻译学

一、生态环境的定义

正如生态翻译学奠基人胡庚申(2008,2010)所说:“生态翻译学起步于2001年,全面展开于2009年。”这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对翻译活动进行了全新解释,把翻译活动放到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下检验,提出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综合考虑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这“三维”。同时强调译者的适应选择,凸显了译者的中心地位,这对口译有借鉴作用。

方梦之(2011)把翻译的生态环境定义为:“影响翻译主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这里的主体是广义的,即参与翻译活动的一切生命体,包括原文作者、译者、读者、翻译发起人、赞助人、出版商、营销商、编辑等。而外界环境可包括与翻译活动有关的自然经济环境、语言文化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等。”

二、口译所处的生态环境

作为翻译的分支,我们看看口译所处的生态环境。

口译所涉及的主体包括发言人、译员、听众、组织者、客户等。这些个体相互联系、融为一体,以上各主体构成了口译的生态。这其中,译员是整个环境中最活跃的,因为他与各个主体都有互动,他的口译会受到各个主体的影响,因而对最终取得的效果影响是最大的。口译的生态强调了各主体之间的互动,从而避免了把译员的活动独立出来的趋向。

口译的环境包括自然经济环境、语言文化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

1.口译的自然经济环境: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交往日益增多,外事活动频繁,翻译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口译活动蓬勃发展,成为国际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经济环境中出现了很多新词,如“税收优惠tax preference”、“动车bulletin train”、“(动车)上座率seat occupancy rate”、“抗震鉴定anti-earthquake evaluation”等。中文不断涌现网络流行词汇,英文也不例外,比如“weekend lag周末时差”、“mid-day crisis午间危机”、“nearsighted date见过照片的相亲”、“Postsantum depression节后抑郁”等,语言因为这些不断出现的新词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这就要求译员随时关注身边的新词、新现象和新译法,平时不断观察和有意识地积累。

2.口译的语言文化环境:翻译必然涉及文化,口译自然不例外。文化的差异很多时候体现在思维方式及语言表达上。如中文表达时喜欢用数字,比如“三个代表”、“八荣八耻”、四字成语、俗语、古语等。尤其是政治性文体,常常有许多冗余内容,直接翻译往往会让外国朋友不知所云。如中国人在介绍自己的公司、企业和单位时,都喜欢提一下单位的方针、理念等,而这些句子基本上都会以排比或对照的句型出现。在即时转译成英文时,译员要考虑英文受众的接受能力,一般情况下,不必一字一句地完全按着字面来翻译,可以适当选择。

3.口译的社会政治环境:口译尤其要注意的一点是,在不同政治语境下,同样的事物往往有不同的表达法。这里比较显著的有温度、度量衡制度、数字等,中英文有完全不同的表达,这时要以译入语国家的规范为准,进行快速换算。还有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如果完全按照原文口译,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译员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真实知识灵活选择。

三、口译的生态环境对口译教学的启示

口译的生态环境是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和谐共生又生生不息。而口译的生态环境要把以上提到的各要素统一到一个更宏大的视角之下。了解口译的生态环境对口译教学有很多有益的启示。

1.从口译的生态来说,教学应该强调情境化,强调学生译员与各生态主体的沟通与协作,而不应是只针对口译设备或者口译教师进行的一个隔绝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与真实口译现场相似的情境,让学生了解口译并不只是译员一个人的单独行动,他需要和讲话者、听众等各方面保持良好的沟通情况,注意和讲话者的配合,也要注意听众的反应。

2.从口译的环境来说,口译教学仍然要强调积累与跟进。学生应该有大量的口译词汇积累并不断更新。首先,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断关注各方面的新闻时事,丰富自己的积累;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及时更新教学材料,并在材料中贯穿对社会新现象的介绍与评论等,帮助学生扩大口译的知识面。

同时,让学生了解译入语的语言文化并培养一定的政治敏感度。在课堂的口译训练中,教师可以在材料中挖掘,在可比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关注中英文讲话的一些区别,并引申相关的文化和政治问题等。

目前,由于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和对口译人才的需求,我们正处在良好的口译生态环境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努力才能保护生态环境,口译教学正是其中一股非常重要的保护及更新力量,两者的有机结合必然会使口译事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论翻译生态环境[J].上海翻译,2011(1).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4).

[4]蒋骁华,宋志平,孟凡君.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新探索—首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综述[J].

[5]中国翻译,2011(1).

[6]束慧娟.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以上海世博会主题标语为例[J].上海翻译,2010(2).

生态与环境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 林业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07 文献标识码: A

1生态环境与林业的关系

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离不开林业的发展,而林业的发展又直接影响生态环境建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因此,生态环境建设与林业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1森林可保护土地、防止土地沙漠化、减少水土流失,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1.2森林本身处在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生态循环系统中,它对净化空气、维护自然环境、保持生物链平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3森林保存了世界上大部分物种基因资源,是保持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的核心;

1.4森林储备了全球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总量90%以上的碳能源,是全球气候变化的调控器,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2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1污染问题

2.1.1大气污染严重。近几年我国大气污染虽说得到了改善,但依然很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的急剧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日渐加剧,导致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急剧增多,造成大气污染严重,尤其是近年来的雾霾天气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起居,给城市交通带来诸多不便。

2.1.2水污染加重。我国每年排放的污水有很大一部分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使江河湖库及近海海域普遍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已不适合作饮用水源。全国7大水源中有一半河段被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城市河段水质污染超标,50%地下水受到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2.2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和风蚀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 38%,仅水力侵蚀面积就有 179 万平方公里。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和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的 1/3。由于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森林蓄水能力逐渐下降,致使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河道淤塞,河床抬高,多条水系断流(如黄河)。

2.3生态系统不平衡

近年来,为了追逐经济效益而对森林进行的过度开采导致了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质恶化、湖泊面积减少、自然灾害加剧,进而导致了动植物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动植物种类在不断减少。据统计,我国大约有 398 种脊椎动物和1019种高等植物处于濒危状态。物种灭绝反映了生态失衡、系统多样性正日渐丧失或减弱。

2.4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频次高,危害较大。近年来出现的沙尘暴、酸雨、雾霾、绿州蒸发、干旱扩大、江河断流、洪涝等自然灾害,已严重威胁我国经济发展,工农业经济损失相当严重。

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

改善生态环境,关系到方方面面,除了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生产低碳产品外,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

3.1合理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功能

森林是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独特的作用。为保护森林资源,必须从本地生态特点和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坚决禁止毁林开垦、毁湿开垦和草原开垦,有计划地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措施。按森林的主体功能和经营目标,使其各类森林合理布局,科学配置;通过对森林的分类经营,实施生物改造措施,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防护功效。

3.2实现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林业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必须从以生产木材为主的传统林业,向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全面发挥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现代林业转变;林业工作也要从过去主要抓发展林业产品,转向重点抓造林绿化、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荒漠化防治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林业生产、经营方式、管护方式也要作相应的调整,转变林业管理理念。

3.3全面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

要发挥林业的生态主体功能,必须把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突出出来。完善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理体制和监督监测体系,实行建设生态公益林工程监理制,建立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实行有效可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速后备森林资源的培育,对现有天然林木本着宜采则采、宜改则改、宜抚则抚、宜封则封的原则,合理配置,科学经营,确保森林资源不断增长。在林业生产中,实施以调减森林采伐量、加速森林资源培育、调整经济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这对于森林后备资源的培育、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林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4把林业纳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在林业建设发展中,要始终把保护环境、培育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作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坚持多元开发,综合利用,不断实现林业经济的良性循环,以生态优势来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化林业。把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工程建设与林业产业化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

3.4.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改革体制,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的方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4.2加快林业改革步伐,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反映林业特点的林业经济体制。

3.4.3制定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法制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和调控、法律规范和行业规范,促进全社会对林业的参与;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强化林业管理;运用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调整利益结构,保证林业投入并防止短期行为。

3.4.4通过政府调控、科技支撑、资金支持和社会公众参与,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3.4.5加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及应用技术研究,使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

3.4.6优化林业经济结构,合理配置林业产业,促进林业产业向多元化发展,以产业调整促进生态平衡,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与环境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环境 生态 资源审计 措施

环境、生态与资源审计在国内专家学者中定义为:由审计组织进行的,对被审计的单位环境问题和管理实施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率性进行的审查活动,并对此负法律责任,是一种为了改善环境而进行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监督行为。

一、加强环境、生态与资源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我国在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改造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收效甚微,在之前为了经济发展而不得已进行的环境破环,环境保护意识始终处于落后状态,在近几年内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迅猛发展,使得我国开始重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和资源浪费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使得我国人民在生活中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1]。除了原本被破幕肪车男薷葱Ч差、难度高之外,还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审计措施和问题的不合理性,为了促进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审计工作的良好开展,必须通过分析现有环境审计的突出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一)环境审计工作起步晚、缺乏操作经验

我国的审计工作在环境方面的操作起步比发达国家晚很多,在操作的可行性和技术先进性都远远不及部分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使得我国在操作方式和理念上都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我国在之前和今后的审计工作中,只能从实际出发摸索经验,无法对审计工作的发展拥有前瞻性,无法对审计工作可能出现的结果提前预测,只能被动的采取事后补救措施,这种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环境审计工作内容亟待完善

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导致审计工作开展时间较晚,在环境、生态与资源的审计内容上出现一定的不全面性。比如审计工作在环境问题上设计方面不太广,导致在审计过程中出现遗漏和缺失的问题。除此之外,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无法适应新型审计理念和技术方法,对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三)环境审计的方式方法上缺乏创新

我国的环境、生态与资源审计方式还是按照传统的财务审计模式进行[2],这种模式在以往传统的审计工作中能够做到合格,但是在现阶段环境审计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就显得运用吃力,这种财务审计的传统方式在审计财务时可以运用,但是在要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今天,它的执行力涣散,无法将工作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因此要想把环境、生态和资源审计做好,就必须开发新的审计方式,更新传统观念,将审计工作的理论性和实际环境努力结合,创造出一份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保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操作程序。

二、环境、生态与资源审计的措施

(一)借鉴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

我国由于环境、生态与资源审计的起步时间相对较晚,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是最直接的方法[3]。由于在实践中摸索前进所需时间较长,并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对于当前的工作人员来说,多像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学习,像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现金管理经验,他们起步较早,审计工作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相对扎实,我们可以派专人像这些国家学习、借鉴,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里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度。但是值得注意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将别人的先进经验直接套用在我国环境审计中去,我国的国情和发达国家有很多不同,应该在充分了解我国和发达国家在审计工作中的不同基础上,有区别的进行借鉴。

(二)完善环境、生态与资源审计内容

审计工作的内容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多的涉猎面,必须要做到全部工作都顾全,不能出现审计工作的短板,才能使审计工作顺利进行而不是出现有部分内容拖后腿的情况。首先对审计工作的审计绩效环节进行完善,保证审计工作项目合理有序展开。在审计工作成本不断加大的同时,设置审计绩效,使环境污染情况不再出现无法治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的智力问题,将审计工作做到实处,以绩效说话,对于环境污染治理差、资源耗用大的机关进行绩效责罚,这样就能促使地方治理环境的积极性保证审计工作的合理有效展开。

(三)创新环境、生态与资源审计的方式方法

对于环境生态资源依然使用的传统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再按照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而是在传统方式上进行创新,对不适用现有审计工作的、非常规的审计方式进行剔除,保留依然合理的审计方式。在理论创新的同时,注重流程和方式的创新,如资产的价值方法、机会成本法、检测法等等在环境审计用的审计方法[4]。通过这些特适用于环境审计的方法,使得审计工作顺利进行。其次,建设高质量、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队伍,重视人员工作能力的培养,吸收专业性人才,与高校建立人才培养计划,对已有的人员进行定期专业培训,增强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为审计工作做好坚实基础。

三、结束语

环境、生态与资源的审计工作是以监督为主的,以保护环境为主要目的的一项工作,只有保持正确的审计工作观念,加以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才能保证环境审计工作能够有长足的进步,生态化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张丽华.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1,12(05):121-124.

[2]王淡浓.加强政府资源环境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审计研究,2011,05(11):18-23.

[3]蔡春,毕铭悦.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思考[J].审计研究,2014,05(12):3-9.

[4]黄道国.关于深化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思考[J].中国审计,2009,04(09):15-16.

上一篇:广告技术范文 下一篇:地质与资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