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环境范文

时间:2023-12-09 16:04:07

生态与环境

生态与环境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环境;环境容量

中图分类号:[TU984.11+5]文献标识码:A

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人类聚居的形式,生态城市的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理念的建立和对传统工业城市的反思,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应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城市发展规律,以城市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学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现代技术为手段,综合协调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以促成健康、高效、文明、舒适的人居环境的发展。生态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现代化首先是工业现代化,伴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必然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不有效处理,超出了城市的环境容量,就会严重制约城市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城市生态化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成为当前和未来城市发展面临一个重大课题。未来城市的发展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生态化建设为基本手段,以人与自然相和谐为价值取向,以建设宜人的人居环境为最终目标,坚定不移地进行生态化城市建设。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我市一些情况,就建设生态化城市的问题做几点思考:

加强城市绿化观念,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绿化系统是生态系统最主要、最基础的支撑,城市园林绿化在改善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首先应该简称远离你城市,做到森林环抱,绿荫遍地。在这样的城市里,粉尘废气得到净化,污水垃圾得到治理,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其次要注意平衡发展。城区与城郊绿化平衡、一些建筑组团的绿化过度,整座城市绿地整体协调等等都应注意。确立城郊一体化的园林绿化格局是使绿化向高层次、高品位发展的主要措施。园林绿化应该抓好出口道路的绿化建设,树立大园林大绿化的思想,追求大色块,形成规模效应,注重绿化效果。花木品种,花期的搭配要适宜,达到四季常青,做到因地制宜,随坡就势,形成立体和平面等多层次的绿化效果,注重苗木选择的多样性,既选择生长快,效果好的高大树木,又要考虑栽植银杏、无花果等经济林木。

积极发展生态经济。生态城市不仅仅去追求一种纯朴的回归自然,而是要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共存共荣,可持续发展,这是生态发展的根本。如何来实现这一目标,主要途径就是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在生态结构上突破。粗放型的工业化是造成城市生态问题的主要因素,实现城市生态化必须将工业污染控制在最低限度,加强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为达到这一要求除了加强对传统工业项目的技术改造和注重工业企业的合理布局外,尘世的园林绿化显得更为重要。

工业区污染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除了改进生产工艺外,更重要的是要大量种植植物,因为植物叶面能阻挡飘尘流动和吸收过滤尘埃,特别是高大浓阴的树木,其叶面可达栽植面积的75倍。一般粘性、湿润和粗糙的叶面,滞尘能力最强,落叶阔叶乔木,换叶更新更快,滞尘能力最强。适合阜新市的树木有榆树、大叶黄杨、女贞、刺槐、臭椿、泡桐、五角枫等。这样一来,既能美化环境,又能控制污染。

生态与环境范文第2篇

虽然环境适应性与可靠性都是生态环境的固有调节属性,但是二者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区别。首先,尽管它们都强调生态环境的调节能力,但前者强调的是生态环境可能会遭遇的极端危险情况;后者强调的是生态环境的规定情况,并不一定是极端情况。其次,在陈述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时,前者主要是通过定性方式从微观层面来诠释环境影响;后者一般是通过定量方式从宏观层面来诠释生态环境问题。当然,二者也有一定的联系。生态环境的环境适应性越高,其可靠性就越强。前者是后者的基本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对于环境保护措施的试验中可靠性和适应性因素的考虑也要有相关的区别性。环境试验应该先于可靠性试验,是验证生态环境稳定和其基本属性的基础。然后模拟生态环境的各种变化对环境的适应性加以考虑和试探,这样检验一些环保措施的有效性。

2.环境预防和治理工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的很多活动都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虽然生态环境具备一定的自净功能,不过一旦污染物超过一定范围,环境就无法发挥自动恢复功能,无法保持其持续循环状态。而以上所提到的污染后的范围就是所谓的环境容量。在这个容量内,人类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工程使生态环境得到净化,而尽可能的限制释放污染物质是环境保护的最有效方法。工业污染危害极大,其污染物大多为未被充分利用的物质。不过人们对于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与预防的,所以限制环境污染物质的释放成为环境保护工程的重要目标。对于环境的各个方面展开的环境保护工程如下:

2.1水污染预防与治理:我国对于水资源的保护技术由来已久。在公元前两千三百年,凿井技术的出现使得大量人口集中在一起,也就形成了原始的村落。而后持刀守卫水井制度能够从武力、制度等方面给予当地的水资源必要的保护。之后顺次出现了地下排水道、明矾净水等在很大程度上预防与治理了水污染。而国外也不乏水污染预防与治理技术,漂白粉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生活中水污染的危害,活性污泥法的发明有效的降低了水污染中的污染物质,有利于水资源的自动恢复。这些技术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尽可能的降低水污染中的污染物质,改善水质,从而实现治理效果。当然,通过法律明确限制污染物排放也是预防与治理水污染的有效方法。

2.2大气污染预防与治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提高。但是现代化生活所依赖的电器等不断排放出对大气不利的有害物质。冰箱与空调是人们夏天离不开的制冷工具,不过二者在使用中所释放的氟氯昂能够对臭氧层造成巨大的危害;汽车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代步工具,但是它所制造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污染生活空气,危害人身健康。为了有效的预防与治理大气污染,诸如除尘、工业气体净化等技术逐渐出现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另外,各国更加重视无污染能源的开发与使用,力求通过大气自身的力量净化污染,恢复其正常循环状态。

2.3固体废物预防与治理:各国关于固体废物的预防与治理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古希腊的填埋方式成功降低了固体垃圾的数量,有效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当前,这方面的研究获得了很大的成绩,工业废渣制造建筑材料等技术显著减少了工业生产中的固体废物。

3.环境适应性、环境工程、生态环境三者的关系

3.1环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由于环境受到人类生活污染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环境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净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类长久以来梦寐以求的最佳状态。而目前人类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断破坏环境,逐渐把自己放在与环境相对立的位置。环境工程的出现就是为了通过专业技术、经济、法律或道德的手段来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长远发展。

3.2环境适应性对环境工程的意义:有效的环境保护技术是加强环境适应性的重要屏障,而后期对环境保护技术的监察、分析与试验工作是为了改善和评价确定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力。另外,环境工程合理的技术研发与管理协作工作也是保证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前提。对于环境的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各个环保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

4.总结

总之,环境适应性对于生态环境来说至关重要,而环境工程保障人类生态环境健康发展。对环境保护一系列技术开发时,要充分考虑到环境本身的适应调节性和其稳定性能。同时环境工程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开发,更要提高相关部门对于环境工程具体实施过程的关注。要培养高端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严格控制与管理环境试验以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展开。

生态与环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生态环境;博弈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不再局限于物质要求,而扩充于精神和身体健康的追求,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环境与生态的变化。但在追求舒适的同时,又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诸多不良影响,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城市环境建设,只有加强城市环境建设,才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才能更好地规划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然而,针对现有环境污染问题的应对措施及环境污染预防工作并不完善,有待改进。城市环境建设就是运用生态学相关原理和知识,及环境工程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解决和预防城市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增加城市绿地覆盖面积,提高环境的修复及调节能力,实现城市环境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生态环境概念论述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是生态和环境紧密联系、相互交织形成,是生物及其生存繁衍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十分相近,但并不相同。自然环境的范围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2城市环境存在问题分析

2.1污水处理问题

近年来,工业生产对水质的污染影响不见衰减的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的升级,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很多城市污水排放仍然不受重视,污水处理设备老旧,处理技术不先进,甚至某些经济落后地区仍没有污水处理设备。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污水不经处理便直接排放,以及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有毒害物质、抗生素等不同污染的工业废水不经过滤渗入地下等,这些都造成了严重的水质污染。城市水源水质下降和处理成本的增加,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也严重影响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2垃圾处理问题

城市垃圾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总量大幅度增加。对于垃圾处理问题,很多城市缺乏无害化的日常垃圾处理。城区堆积的垃圾和废弃物占据空间的同时孳生病菌并且引发环境污染,垃圾处理不及时且不符合无害化的标准,由于技术的原因,很多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还处于实验阶段,时断时开,运行不稳定,处理率极低。

2.3大气及噪音处理问题

雾霾、PM2.5是近年来的热点词汇,标志着大气污染并没有得到良好地控制,并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各城市主要燃煤量在整个能源结构中占80%以上,甚至有的城市已经超过90%。许多地区煤都没有经过脱硫处理,直接燃烧,加之城市居民家庭小炉灶直接低空排放,产生了大量的有害污染物,导致严重的煤烟型大气污染。秸秆的燃烧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很多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增加,汽车尾气排放及噪音控制失去了力度,加重空气污染的同时噪音污染日益严重,大规模在建工程项目制造的噪音及空气污染也并没有衰减。大气污染及噪音污染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2.4城市绿地处理问题

城市绿地包含城郊农田、城郊天然植被和市区园林绿地3部分,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城市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内的物质循环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城市发展建设,自然环境被开发利用建设住宅、道路、工厂等,植被不断被砍伐、清除,取而代之的是稠密的人口和冰冷的建筑物,城市绿地逐渐减少甚至不复存在,其环境功能也逐步丧失,环境问题日益尖锐。

2.5热岛效应处理问题

大多数城市建设中,缺少通风廊道或建设不好,城市空气流动性和散热性差,污染气体不能及时排掉,热岛效应严重。改进原有城市建筑,耗费大量资金的同时会造成更多的生态破坏问题,热岛效应得不到良好处理。

3城市环境与生态环境博弈关系的重要性分析

城市环境建设的根本宗旨就是通过预防、改善和治理人们日常生活及生产污染问题来保护生态,城市环境与生态环境密切联系,城市环境附属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着力点在于保护城市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长远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更注重平衡的能量循环和物质循环。城市环境建设是具体的治理末端生态污染,改善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环境,从而减少和治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只有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良好建设,正确科学地处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才能保护好生态环境。城市环境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必然要求,城市环境建设必然性如下:

3.1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良好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尚未启动,一味地粗线条城市化并不是城市化健康发展之路,不能体现城市美学,也不能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必须要建立一个经济持续、生态良好的发展环境。

3.2资源与环境要求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消耗,然而生态环境中的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消耗完毕就面临着资源枯竭。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更是给生态环境和资源带来了重大冲击[1]。城市建设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并不能得以良好地控制和解决,环境堪忧,城市环境建设迫在眉睫。

3.3可持续发展要求

城市建设是当代人生活的需求,更是下一代良好生活的准备,一味的粗线条城市化建设将造成资源浪费、环境重负,影响人类健康,更让下一代无法生存。因此,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环境建设刻不容缓。

4制约和影响生态环境因素指标的解决措施

当前,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球化的问题关系到人类能否永续存在。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解决全球化生态问题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责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环境能承载的破坏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限度的破坏必将造成人类不可修复的损失,甚至威胁人类生存。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城市经济必须整合到同一平台上,如何选择一个保护生态环境的推进经济发展的方式以及切实有效的环境问题解决措施备受关注。

4.1进行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

目前,针对城市环境建设的评估体系尚不健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建立一套新的、完善的城市环境评估体系,全面考虑生态因素,确定城市环境评估指标,根据指标进行城市生态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工作,以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建设评估指标可以用来监督和促进城市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健康发展,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同时,能促使相关企业遵纪守法。

4.2提高资源利用率

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生态破坏,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提高能源和资源二次利用率,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可再生资源,是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政府和相关环境部门应对城市固体废弃物进行严格管理、杜绝乱丢乱弃,建立垃圾回收系统,对能够二次利用及转化二次能源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降低资源消耗。此外,可以对政府、家庭及学校等生活产生的污染不太严重的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用于绿化、环卫、工业用水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满足用水需求。

4.3促进工艺、技术等的发展

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督和治理,要求企业优化自身结构、减少高耗能和高污染,并引进先进的排污处理技术,在污染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将污染降至最低。此外,企业要加强对先进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学习,适时更新设备,保证资源利用率最优化。针对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建立相关回收处理部门,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二次资源开发和回收利用。

4.4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提高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得以落实的关键。相关部门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积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让人们参与到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及切实保护环境的行动中。

4.5引导生态城市

建设实现城市全面发展是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城市环境建设作为其中一部分,与城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确立城市环境战略,合理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开发中等城市,并积极加快发展小城市,加大城市基础环保设施的投资建设,并加强污染监管工作,引导生态城市建设。

5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环境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一样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领导作用,重视城市环境建设,倡导社会各界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更好地实现城市发展,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冰,张磊,蒋晓威等.城市环境总体规划视野下的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J].环境保护科学,2016(1)

[2]田甜,成帅,张明等.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研究———基于2015年长春市居民生态环境满意度空间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7)

[3]汪玲,刘晓东.港口与城市环境及资源的协调发展度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港工技术,2008(6)

[4]李俊,董锁成,李泽红等.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2014(3)

[5]欧阳婷萍,朱照宇,匡耀求等.城市环境熵模型的建立及其在城市化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环境,2007(6)

[6]杨志平.江苏沿海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盐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

[7]兰青,陈英.城市环境铂族金属分布特性及生态健康风险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3(5)

[8]杨国华.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出路———以阳泉市为例[J].环境保护,2008(16)

[9]刘乐,杨冰清,偶春等.城市的“生态空间”———公共建筑屋顶生态景观设计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7)

生态与环境范文第4篇

利用2009~2013年相关数据,在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引入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计算云南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并结合耦合度阶段与协调度类型划分标准对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从综合指数看,云南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波动较大,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变化比较平稳,且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增幅小于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增幅;从耦合度看,云南出现由农村生态环境滞后向城市生态环境滞后的转变,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度经历了从磨合阶段到高水平耦合阶段的变化,两系统间的发展方向越趋有序,关系越趋稳定;从协调度看,云南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度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类型从低度协调转变为中度协调并最终呈现良好协调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

城市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云南省

1引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资源、人口、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关系日益显著。人口和经济的迅速增长,刺激了对资源的需求,同时也诱发了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了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城市污染问题[1]。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也面临一系列污染问题。国内目前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市或工程项目的生态环境研究,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研究较少,且多侧重于治理或管理,对农村生态环境评价涉及较少。同时,以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或农村生态环境评价单方面研究为主,缺少对二者之间协调关系的定量研究[2~4]。而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互动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鉴于此,我们拟通过构建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引入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计算云南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并结合耦合度阶段与协调度类型划分标准对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定量评价。云南地处我国西南部,位于北纬21°9'~29°15',东经97°31'~106°12',全省土地面积为39.4万km2。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均得到较快发展[5]。在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随之而来,城市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态进行科学评价,以期在促进云南城乡协调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提供决策参考。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研究方法

2.1.1数据标准化处理由于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存在数量级、量纲和正逆指标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数据标准化处理的方法主要有总和标准化、标准差标准化、极大值标准化和极差标准化[6]。本研究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由于生态环境指标存在正指标与逆指标的区别,故在用极差标准化法进行数据处理时,对不同性质的正指标和逆指标采用不同的标准化处理方式。具体如公式(1)和(2)所示。式中:x'ij为第i个年份的第j项指标的标准化数据,maxxij与minxij分别为原始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2.1.2权重的确定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AHP)、德尔菲法(Delphi)、变异系数法、主成分分析法、熵权法等。其中,熵权法通过指标信息熵的计算确定指标权重,是一种客观的赋权方法,较好地消除了人为因素对指标权重确定的影响,使得权重的确定具有更高的可靠性[7]。因此,本文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熵权法。其计算过程可分解为以下三个部分[8]:①计算标准化处理后各年份指标值占整个研究时段指标值的比值Zij,具体见公式(3)。式中:x'ij为第i个年份的第j项指标的标准化数据。②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Pj与信息效用值Qj,具体见公式(4)。式中:Pj为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m为研究年份数;Zij为标准化处理后各年份指标值占整个研究时段指标值的比值;Qj为第j项指标的信息效用值。③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Wj,具体见公式(5)。式中: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Qj为第j项指标的信息效用值。

2.1.3耦合度模型耦合源于物理学概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9]。本文引入耦合度模型,把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现象定义为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的耦合。通过耦合度的计算,测定要素双方相互作用的强弱程度。耦合度越大,要素之间的发展方向越有序,关系也就越趋于稳定[10]。耦合度阶段划分如表1所示[11],耦合度计算如公式(6)所示。式中:u1和u2分别为城市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和农村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x'ij为第i个年份的第j项指标的标准化数据;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C为耦合度,C∈[0,1]。

2.1.4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度只揭示系统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程度,无法反映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态。因此,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算云南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态。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如公式(7)所示,协调度类型划分如表1所示。 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T为反映城市生态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指数;u1和u2分别为城市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和农村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α与β为待定系数,是城市生态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对区域发展的贡献程度,我们认为上述两者的贡献度不分彼此,因此取α=β=0.5[12]。

2.2数据来源云南省多年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相关数据均来源于《云南统计年鉴》(2010~2014年)。获取以上基础数据后,建立多年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库。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同时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3讨论与分析

3.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借鉴曹连海、王平等人的研究成果[13,14],结合云南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现状,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层次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等原则[15],选取16项指标构建云南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按照公式(1)和公式(2)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熵权法由公式(3)、公式(4)和公式(5)计算指标权重(见表2)。

3.2耦合协调度测度

3.2.1耦合度评价在经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利用熵权法确定的权重,按照公式(6)分别计算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u1和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指数u2,在此基础上计算两者耦合度C,并结合表1耦合度阶段划分标准,对研究时段内云南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度的阶段进行划分(见表3)。从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u1的变化可以看出,研究时段内,云南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波动较大,其中2010年为最大值,达0.691,2011降至最小值,仅为0.265,之后逐年增加,但增幅小于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增长幅度;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指数u2的变化则比较平稳,呈逐年增长趋势,且增加幅度大于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增长幅度,仅2009年和2010年呈现农村生态环境滞后状态,之后时间段,均为城市生态环境滞后状态。耦合度C在2009年为0.686,属于磨合阶段,其余年份均大于0.8,属高水平耦合阶段。综上所述,2009~2013年,云南出现由农村生态环境滞后向城市生态环境滞后的转变;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度经历了从磨合阶段到高水平耦合阶段的变化,两系统间的发展方向有序,关系也趋于稳定。

3.2.2协调度评价在耦合度计算的基础上,利用公式(7)计算综合协调度T和耦合协调度D,并结合表1耦合协调度类型划分标准,对研究时段内云南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度类型进行划分(见表3)。从综合协调度T和耦合协调度D的变化可以看出,研究时段内云南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度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类型从低度协调转变为中度协调并最终呈现良好协调的发展态势。

4结论

在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引入耦合度模型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计算云南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并结合耦合度阶段与协调度类型划分标准对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定量评价,结论如下:

4.1从综合指数看,云南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波动较大,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变化比较平稳,且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增幅小于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增幅。

4.2从耦合度看,云南出现由农村生态环境滞后向城市生态环境滞后的转变;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度经历了从磨合阶段到高水平耦合阶段的变化,两系统间的发展方向越趋有序,关系越趋稳定。

4.3从协调度看,云南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度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类型从低度协调转变为中度协调并最终呈现良好协调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23~325

[2]高彩玲,高歌,张现文.基于P-S-R模型的郑州生态城市建设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2):79~83

[3]李强,李武艳,赵烨,等.农村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内涵及评价体系探索[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4):1604~1608

[4]钱翌,王灵,陈敬锋.乌鲁木齐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模糊综合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6):128~132

[5]童彦,朱海燕,施玉.云南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协调度分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33(6):96~98

[6]徐建华.计量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23~125

[7]林珍铭,夏斌.熵视角下的广州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J].经济地理,2013,68(1):45~47

[8]杨洋,王晨,章立玲,等.基于国家规划的新型城镇化状态定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J].经济地理,2015,35(7):51~58

[9]孙东琪,张京祥,张明斗,等.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关系[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7):1060~1071

[10]吴文恒,牛叔文,郭晓东,等.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6):853~861

[11]张明斗,莫冬燕.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性分析———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4,36(1):8~16

[12]崔木花.中原城市群9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注[J].经济地理,2015,35(7):72~78

[13]曹连海,郝仕龙,陈南祥.农村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5):238~243

[14]王平,马立平,李开.南京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J].生态学杂志,2006,25(1):60~63

[15]刘静玉,刘玉振,邵宁宁,等.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5):143~147·

生态与环境范文第5篇

一、对生态旅游的认识

生态旅游是旅游的一种形态,目的是通过旅游活动使人们的身心得以愉悦与放松,促进人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但生态旅游又有自己的特点,具体而言,第一,生态旅游的有效开发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通过组织生态旅游活动,能够丰富人们的生态知识,在人们掌握了更多的生态知识时,就能够更好地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二,生态旅游的有效开发能够促进旅游对象的生态保护。对旅游对象进行生态保护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生态旅游的有效开发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更好保护。第三,生态旅游能够维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具有环境保护的内在需求,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生态旅游在可持续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影响到这种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具体而言,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目前,国民的生态意识较为淡漠,在旅游的过程中,随意破坏旅游资源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加之在这方面相关管了工作还不够完善,尤其是一些旅游开发者急功近利思想较为严重,对旅游地采用粗放式开发模式,不重视对游客良好环保行为的引导。这样,就导致旅游地被污染被破坏的现象较为普遍,游客也难以从生态旅游中获益。第二,景区规划和监管机制不完善。一些旅游开发者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没有制定完善的旅游开发设计规划,导致一些资源受到侵害。在开发之后,相关景区规划和监管工作做得不到位,这样,就导致一些自然景区受到不同程度的环境破坏。第三,生态法规有待完善。生态旅游产业的有效发展,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必须要依赖完善的法律制度。但目前,我国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尤其是一些旅游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严重缺乏,这样,就不利于生态旅游开发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

三、以环境保护为依托加强生态旅游管理的举措

生态旅游管理不善,不仅不利于环境的保护,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以环境保护为依托加强生态旅游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一)依据生态环境容量进行适度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依据生态旅游容量适度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对于一个旅游地而言,可以开发的旅游资源是有限的。相关管理者和开发者,不能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价值,对资源进行肆意开发。另外,一个旅游地所承载的游客容量也是有限的,如果旅游地所承载的游客人数众多,或者是旅游活动开展强度过大,就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能够依据相关开发指标,能够依据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相关标准,进行适度的开发。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同时,通过生态旅游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二)以保护环境为目的加强逆境生态旅游的开发

在生态旅游开发管理中,相关开发者要能够以保护环境为目的多开发一些逆境生态旅游产品。比如,在沙漠中进行生态的重建,把相关重建过程展示出来,搞生态旅游开发。通过引导人们进行这方面的生态旅游,提升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开发者也可以在一些荒山秃岭进行生态恢复建设,搞生态旅游,展示原有生态平衡被破坏后的环境情况。通过这种手段,也能够达到教育旅游者,提升旅游者环保意识的目的。目前,我国的生态问题还是相当突出的,加强环境保护,多开展一些逆境生态旅游产品,使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得以提升,使公众能够自己主动地参与到生态建设过程中去,这种生态旅游的价值和意义是深远的。

(三)完善生态旅游相关专项法律法规

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较晚,目前,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工作还不完事,因此,加强制度建设是目前急需要做好的工作。我国现行的《自然保护区条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法律制度的相关内容,惩处环境破坏分子的力度较小,并且关于生态旅游开发方面的内容基本上没有涉及。这不利于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的生态环境的更好保护。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一些关于生态旅游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能够针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工作,制定专项的法律法规,能够从生态旅游健康发展,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制定专项生态旅游开发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方式,规范相关人员的行为,加强生态旅游管理工作,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实现环境的有效保护。

生态与环境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 林业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07 文献标识码: A

1生态环境与林业的关系

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离不开林业的发展,而林业的发展又直接影响生态环境建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因此,生态环境建设与林业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1森林可保护土地、防止土地沙漠化、减少水土流失,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1.2森林本身处在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生态循环系统中,它对净化空气、维护自然环境、保持生物链平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3森林保存了世界上大部分物种基因资源,是保持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的核心;

1.4森林储备了全球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总量90%以上的碳能源,是全球气候变化的调控器,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2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1污染问题

2.1.1大气污染严重。近几年我国大气污染虽说得到了改善,但依然很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的急剧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日渐加剧,导致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急剧增多,造成大气污染严重,尤其是近年来的雾霾天气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起居,给城市交通带来诸多不便。

2.1.2水污染加重。我国每年排放的污水有很大一部分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使江河湖库及近海海域普遍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已不适合作饮用水源。全国7大水源中有一半河段被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城市河段水质污染超标,50%地下水受到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2.2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和风蚀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 38%,仅水力侵蚀面积就有 179 万平方公里。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和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的 1/3。由于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森林蓄水能力逐渐下降,致使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河道淤塞,河床抬高,多条水系断流(如黄河)。

2.3生态系统不平衡

近年来,为了追逐经济效益而对森林进行的过度开采导致了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质恶化、湖泊面积减少、自然灾害加剧,进而导致了动植物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动植物种类在不断减少。据统计,我国大约有 398 种脊椎动物和1019种高等植物处于濒危状态。物种灭绝反映了生态失衡、系统多样性正日渐丧失或减弱。

2.4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频次高,危害较大。近年来出现的沙尘暴、酸雨、雾霾、绿州蒸发、干旱扩大、江河断流、洪涝等自然灾害,已严重威胁我国经济发展,工农业经济损失相当严重。

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

改善生态环境,关系到方方面面,除了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生产低碳产品外,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

3.1合理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功能

森林是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独特的作用。为保护森林资源,必须从本地生态特点和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坚决禁止毁林开垦、毁湿开垦和草原开垦,有计划地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措施。按森林的主体功能和经营目标,使其各类森林合理布局,科学配置;通过对森林的分类经营,实施生物改造措施,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防护功效。

3.2实现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林业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必须从以生产木材为主的传统林业,向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全面发挥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现代林业转变;林业工作也要从过去主要抓发展林业产品,转向重点抓造林绿化、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荒漠化防治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林业生产、经营方式、管护方式也要作相应的调整,转变林业管理理念。

3.3全面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

要发挥林业的生态主体功能,必须把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突出出来。完善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理体制和监督监测体系,实行建设生态公益林工程监理制,建立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实行有效可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速后备森林资源的培育,对现有天然林木本着宜采则采、宜改则改、宜抚则抚、宜封则封的原则,合理配置,科学经营,确保森林资源不断增长。在林业生产中,实施以调减森林采伐量、加速森林资源培育、调整经济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这对于森林后备资源的培育、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林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4把林业纳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在林业建设发展中,要始终把保护环境、培育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作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坚持多元开发,综合利用,不断实现林业经济的良性循环,以生态优势来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化林业。把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工程建设与林业产业化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

3.4.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改革体制,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的方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4.2加快林业改革步伐,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反映林业特点的林业经济体制。

3.4.3制定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法制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和调控、法律规范和行业规范,促进全社会对林业的参与;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强化林业管理;运用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调整利益结构,保证林业投入并防止短期行为。

3.4.4通过政府调控、科技支撑、资金支持和社会公众参与,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3.4.5加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及应用技术研究,使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

3.4.6优化林业经济结构,合理配置林业产业,促进林业产业向多元化发展,以产业调整促进生态平衡,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与环境范文第7篇

一、对生态旅游的认识

生态旅游是旅游的一种形态,目的是通过旅游活动使人们的身心得以愉悦与放松,促进人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但生态旅游又有自己的特点,具体而言,第一,生态旅游的有效开发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通过组织生态旅游活动,能够丰富人们的生态知识,在人们掌握了更多的生态知识时,就能够更好地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二,生态旅游的有效开发能够促进旅游对象的生态保护。对旅游对象进行生态保护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生态旅游的有效开发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更好保护。第三,生态旅游能够维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具有环境保护的内在需求,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生态旅游在可持续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影响到这种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具体而言,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目前,国民的生态意识较为淡漠,在旅游的过程中,随意破坏旅游资源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加之在这方面相关管了工作还不够完善,尤其是一些旅游开发者急功近利思想较为严重,对旅游地采用粗放式开发模式,不重视对游客良好环保行为的引导。这样,就导致旅游地被污染被破坏的现象较为普遍,游客也难以从生态旅游中获益。第二,景区规划和监管机制不完善。一些旅游开发者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没有制定完善的旅游开发设计规划,导致一些资源受到侵害。在开发之后,相关景区规划和监管工作做得不到位,这样,就导致一些自然景区受到不同程度的环境破坏。第三,生态法规有待完善。生态旅游产业的有效发展,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必须要依赖完善的法律制度。但目前,我国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尤其是一些旅游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严重缺乏,这样,就不利于生态旅游开发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

三、以环境保护为依托加强生态旅游管理的举措

生态旅游管理不善,不仅不利于环境的保护,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以环境保护为依托加强生态旅游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一)依据生态环境容量进行适度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依据生态旅游容量适度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对于一个旅游地而言,可以开发的旅游资源是有限的。相关管理者和开发者,不能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价值,对资源进行肆意开发。另外,一个旅游地所承载的游客容量也是有限的,如果旅游地所承载的游客人数众多,或者是旅游活动开展强度过大,就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能够依据相关开发指标,能够依据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相关标准,进行适度的开发。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生态旅游产I。同时,通过生态旅游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二)以保护环境为目的加强逆境生态旅游的开发

在生态旅游开发管理中,相关开发者要能够以保护环境为目的多开发一些逆境生态旅游产品。比如,在沙漠中进行生态的重建,把相关重建过程展示出来,搞生态旅游开发。通过引导人们进行这方面的生态旅游,提升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开发者也可以在一些荒山秃岭进行生态恢复建设,搞生态旅游,展示原有生态平衡被破坏后的环境情况。通过这种手段,也能够达到教育旅游者,提升旅游者环保意识的目的。目前,我国的生态问题还是相当突出的,加强环境保护,多开展一些逆境生态旅游产品,使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得以提升,使公众能够自己主动地参与到生态建设过程中去,这种生态旅游的价值和意义是深远的。

(三)完善生态旅游相关专项法律法规

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较晚,目前,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工作还不完事,因此,加强制度建设是目前急需要做好的工作。我国现行的《自然保护区条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法律制度的相关内容,惩处环境破坏分子的力度较小,并且关于生态旅游开发方面的内容基本上没有涉及。这不利于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的生态环境的更好保护。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一些关于生态旅游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能够针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工作,制定专项的法律法规,能够从生态旅游健康发展,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制定专项生态旅游开发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方式,规范相关人员的行为,加强生态旅游管理工作,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实现环境的有效保护。

生态与环境范文第8篇

北票市矿产种类多,煤、铁、金等矿产品在全省占重要地位,但在矿山长期开发中,普遍存在重采轻治或只采不治,产生一系列的矿山环境问题。对重点矿区的调查显示,矿渣存放量达1500m3,占地面积2km2。

2山地生态系统功能严重下降

北票市中低山地和丘陵面积为3619.7km2,占全市面积的80%。由于年平均降水量少,夏季雨量集中,水土流失面积大,强度大,致使山地土层薄,多石砾,植被土壤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很低。全市仅过境的大凌河和牤牛河为常流水河流,其余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

3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3.1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每年应开展环保宣传周活动,广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要在污染严重的现场立警示牌,作为生态环境破坏的现实教材;对于农村的生活垃圾,清理分类,每个村设立环保专管员,督促群众保护周围的生活环境。

3.2提高环境监督管理水平

各级政府的环保主管部门应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管理,对排放的污染物要限期治理达标,不能以罚代法。新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关部门应该密切配合,规范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管理。

3.3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对农村的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如畜禽粪便资源化,畜禽粪便的液体部分及畜栏禽舍的冲洗水采用沼气工程,所产的沼气可发电或供农户炊事,部分沼液沼渣进鱼塘养鱼。

3.4开展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

结合北票实际,开展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该工作可以改善矿山周围地区的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生物多样化,提高土地生产力。

3.5加大资金投入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而资金的来源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因此,政府应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扶持,用作环保项目的贷款、贷款贴息和补助。最终,得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结语

北票市地处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较脆弱,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比较多,尽管已采取了一些生态防治措施,但生态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因此针对北票市生态环境现状,应始终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才能提高和改善北票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从而实现北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生态与环境范文第9篇

【关键词】环境 生态 资源审计 措施

环境、生态与资源审计在国内专家学者中定义为:由审计组织进行的,对被审计的单位环境问题和管理实施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率性进行的审查活动,并对此负法律责任,是一种为了改善环境而进行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监督行为。

一、加强环境、生态与资源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我国在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改造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收效甚微,在之前为了经济发展而不得已进行的环境破环,环境保护意识始终处于落后状态,在近几年内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迅猛发展,使得我国开始重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和资源浪费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使得我国人民在生活中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1]。除了原本被破幕肪车男薷葱Ч差、难度高之外,还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审计措施和问题的不合理性,为了促进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审计工作的良好开展,必须通过分析现有环境审计的突出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一)环境审计工作起步晚、缺乏操作经验

我国的审计工作在环境方面的操作起步比发达国家晚很多,在操作的可行性和技术先进性都远远不及部分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使得我国在操作方式和理念上都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我国在之前和今后的审计工作中,只能从实际出发摸索经验,无法对审计工作的发展拥有前瞻性,无法对审计工作可能出现的结果提前预测,只能被动的采取事后补救措施,这种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环境审计工作内容亟待完善

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导致审计工作开展时间较晚,在环境、生态与资源的审计内容上出现一定的不全面性。比如审计工作在环境问题上设计方面不太广,导致在审计过程中出现遗漏和缺失的问题。除此之外,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无法适应新型审计理念和技术方法,对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三)环境审计的方式方法上缺乏创新

我国的环境、生态与资源审计方式还是按照传统的财务审计模式进行[2],这种模式在以往传统的审计工作中能够做到合格,但是在现阶段环境审计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就显得运用吃力,这种财务审计的传统方式在审计财务时可以运用,但是在要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今天,它的执行力涣散,无法将工作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因此要想把环境、生态和资源审计做好,就必须开发新的审计方式,更新传统观念,将审计工作的理论性和实际环境努力结合,创造出一份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保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操作程序。

二、环境、生态与资源审计的措施

(一)借鉴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

我国由于环境、生态与资源审计的起步时间相对较晚,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是最直接的方法[3]。由于在实践中摸索前进所需时间较长,并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对于当前的工作人员来说,多像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学习,像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现金管理经验,他们起步较早,审计工作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相对扎实,我们可以派专人像这些国家学习、借鉴,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里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度。但是值得注意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将别人的先进经验直接套用在我国环境审计中去,我国的国情和发达国家有很多不同,应该在充分了解我国和发达国家在审计工作中的不同基础上,有区别的进行借鉴。

(二)完善环境、生态与资源审计内容

审计工作的内容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多的涉猎面,必须要做到全部工作都顾全,不能出现审计工作的短板,才能使审计工作顺利进行而不是出现有部分内容拖后腿的情况。首先对审计工作的审计绩效环节进行完善,保证审计工作项目合理有序展开。在审计工作成本不断加大的同时,设置审计绩效,使环境污染情况不再出现无法治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的智力问题,将审计工作做到实处,以绩效说话,对于环境污染治理差、资源耗用大的机关进行绩效责罚,这样就能促使地方治理环境的积极性保证审计工作的合理有效展开。

(三)创新环境、生态与资源审计的方式方法

对于环境生态资源依然使用的传统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再按照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而是在传统方式上进行创新,对不适用现有审计工作的、非常规的审计方式进行剔除,保留依然合理的审计方式。在理论创新的同时,注重流程和方式的创新,如资产的价值方法、机会成本法、检测法等等在环境审计用的审计方法[4]。通过这些特适用于环境审计的方法,使得审计工作顺利进行。其次,建设高质量、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队伍,重视人员工作能力的培养,吸收专业性人才,与高校建立人才培养计划,对已有的人员进行定期专业培训,增强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为审计工作做好坚实基础。

三、结束语

环境、生态与资源的审计工作是以监督为主的,以保护环境为主要目的的一项工作,只有保持正确的审计工作观念,加以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才能保证环境审计工作能够有长足的进步,生态化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张丽华.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1,12(05):121-124.

[2]王淡浓.加强政府资源环境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审计研究,2011,05(11):18-23.

[3]蔡春,毕铭悦.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思考[J].审计研究,2014,05(12):3-9.

[4]黄道国.关于深化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思考[J].中国审计,2009,04(09):15-16.

生态与环境范文第10篇

一 、设计离不开生态环境

设计离不开生态环境这一观念,应当成为绿色设计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作为人类一种重要创造活动的设计行为,总是在特定的外在环境中进行和展开的。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时代历史社会环境中,才能产生出某种设计的需要和创作内驱力,产生出设计主题,产生出设计创意和设计方案。进入21世纪,消费者更加理性,消费理念更加科学,越来越多的主流消费人群更加关心购买产品的环保性能,尤其是80后、90后的消费者往往把环保指标作为购买决策的第一标准,更加关心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否环保,甚至更加关注生产企业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贡献。这些已经成为未来的消费主流趋势,从此也奠定了绿色设计的应用而生。

我们所说的设计行为所必需的材料、技术、信息,都来自相应的环境,体现出环境所达到的水平。经济代价超越环境水平的设计不会被公众认同,只能导致失败。而社会审美时尚,这种环境的美学标志,不能不成为设计所要依据的一种精神要求。事实的确是这样:“要是我们脱离环境而存在,那么就不可能有什么设计活动,也不可能产生正确的观念和思想。正确的设计也就不可能创造。”设计产品总会成为特定环境的一个构成部分。无论是一件家具、一只花瓶、一幅招贴画、一件服饰,还是一座建筑物、一所园林、一个装饰完毕的房间,都可以看作是大环境中的小环境或存在物,大空间中的小空间或实体。一件设计产品会与它周围的日用品、陈设工艺品、房间、庭院、绿化带、建筑群乃至山林原野产生某种联系,共同构成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丰富性的生态环境。

二、生态环境对设计的影响

生态学本来是研究生物的生存方式与其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间的交互关系,以及生物彼此间交互关系的一门学科。“生态学”一词“Ecology”源于希腊文,由“Oikos”(意为“住所”、“住宅”、“环境”)和“logos”(意为“话”、“言语”)组成,合起来意思是“住所的研究”,所以这门学科原本就是侧重于环境的作用的。实际上,生态学起源于人口的研究,人也是生物之一,于是人类生态学的诞生是顺理成章的事。—般地说,设计的生态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围绕着设计主体并对其设计行为发生作用的那部分自然物,便是设计生态自然环境。设计生态社会环境情况较为复杂,它是指影响设计主体及其设计行为,并使之感受其力量而力求与之相结合的那部分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这些交互作用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体现为纷繁复杂的多种形态,诸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伦理关系、家庭关系、文化关系等等。这种种关系也可以称为设计生态社会环境诸因素。在不同的情况下,它们对设计发生着不同的作用。现代设计生态环境构成了一个有机建构的框架,现代设计的种种展示、表演、动作、嬗变,都在这个框架中实现和完成。这个设计生态环境框架有着许许多多变动的结合点,例如生态平衡、人类生存空间、人类关系网、医学与保健、战争与和平等等,它们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和制约现代设计。

三、自然环境与因地制宜

自然环境成了一些设计师的灵感之源,当代有建筑师在构想未来的理想建筑时,把目光转向了人类从那里诞生的大自然,提出了“生态建筑”或者称“仿生城市”的设想。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样式木构建筑的成型和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有些学者曾经指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在黄河中下游及迤南一带,当地盛产的木材,就成为构筑房屋的主要材料。这样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其他材料作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就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中国建筑的主流。”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的全面认识,现在学术界还在探讨,自然环境对木构建筑形制的制约作用,是很有道理的。丰富的木材资源,宽阔平坦的中原地域,都是造成以宫室寺观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鲜明特征及重要自然环境因素,这些特征有形制高大、平面展列、装饰华丽和飞檐翘角等。

绿色设计,生态先行。近年来,可持续性设计理念在全球建筑行业逐渐普及。发达国家在规划城市与建筑的时候都是生态先行,提出战略性环境总评估。例如:日本的设计都是路让河,而不是河让路,不会为了修路而去改河道;哪些不宜盖楼的地方,就空出来种树或者建花园,海边的建筑一般都会留出出风口,让海风可以吹进城市,使城市不会太闷热,此外在海边还会建设富有自然的公共休闲场地。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问题”,设计一定要顺其自然,因地制宜,并且讲究美学,达到美与和谐统一。

四、社会环境中的设计

当下,社会环境随之变化,人们往往在设计的过程中被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人工制品所包围着,被自己的同类的群体所包围着,沉浸、纠缠在种种社会关系之中,所以社会环境被人们更加直接地感觉到,经济、政治、法律、宗教、文化、风俗等往往是直接地对设计发生作用。设计生态社会,设计要从外部环境,主要是从社会环境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动力以及原料、技术和手段,例如物资、人力、知识、信息等,而这些东西并不是超时空的存在,而是在一定时代历史社会环境里的现实的存在。农业社会环境里生活的人没有可能设计航天飞机,偏远山区的人不会去设计信息密集型工业产品,电脑设计技术只会出现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里,和平环境里的设计师们不可能以主体力量投入军用品的设计。人们总是在特定时代的社会环境所限定的条件下从事文化活动,设计师也总是在有关设计的诸种社会环境因素所构成的限定条件下行动。设计师不能随心所欲,他对社会环境的某种偏离有时是可能的,但那正是在遵从社会环境的制约这一基础之上着手设计的。所以说设计师应当遵从社会环境发展规律,切实进行设计活动。

五、总结

从绿色设计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来看,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往往协同对设计发生作用。这在上面的分析中实际上已经可以看出。有些成功的设计正是认识到设计的力量和效应与环境的关系,自觉地与环境相联系而完成的。一个有典型价值的例子是全球性的“贝内通”( United Colors of Benetton)广告设计。这些服装广告设计并不着眼于服饰展示,而是关注当代人类生态环境的方方面面:环境污染,艾滋病,民主与和平,战争,自然灾害,种族平等与和睦,难民问题,等等。设计师从特殊的视角选择内容并给以特殊的摄影艺术处理,比如充塞画面的无数个大小、形状一致的十字架,不同肤色的三个小女孩快乐地向观众吐舌头……别出心裁的创意,统一的图式原则,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持久的思维穿透力,使这些关注全球热点的广告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从而达到促销贝内通品牌服装的目的。

最后,环境一直都是对人类行为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力,环境也对现代设计中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着的事情影响着,设计师们同时也受环境的渗透、唤醒、激发,会在自己的所有设计中自觉不自觉地打上生态环境的印记,而且会在自己的作品中直接或间接的表达生态问题,来传达自己对生态环境的感知和理解。

参考文献

[1]章利国.人人造物与环境[M].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广告技术范文 下一篇:地质与资源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