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验范文

时间:2023-11-06 10:32:46

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篇1

琼斯请来一位著名律师为他辩护。在大量的人证和物证面前,律师感到捉襟见肘,一时间瞠目结舌,无以为辞,但他不愧是位精通本国法律的专家,急中生智,突如其来地把辩护内容转换到了另一个角度上,从容不迫地说道“毫无疑问,从这些证词听起来,我的委托人似乎确实是犯下了谋杀罪。可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约琴夫先生的尸体。当然,也可以作这样的推测,便是凶手使用了巧妙的方法把被害者的尸体藏匿在一个十分隐蔽的地方或是毁尸灭迹了,但我想在这里问一问大家,要是事实证明那位约瑟夫先生现在还活着,甚至出现在这法庭上的话,那么大家是否还会认为我的委托人是杀害约瑟夫先生的凶手?”

陪审席和旁听席上发出几下窃笑声,似乎在讥讽大律师竟会提出这么一个缺乏法律常识的问题来。法官看着律师说道:“请你说吧,你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我所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律师边说边走出法庭的矮栏,快步走到陪审席旁边的那扇侧门前面,用整座厅里都能听清的声音说道:“现在,就请大家看吧!”说着,一下拉开了那扇门……

所有的陪审员和旁听者的目光都转向那扇侧门,但被拉开的门里空空如也,没有任何人影,当然更不见那位约瑟夫先生……

律师轻轻地关上侧门,走回律师席中,慢条斯理地说道“请大家别以为我刚才的那个举动是对法庭和公众的戏弄。我只是想向大家证明一个事实:便是即使公诉方面提出了许多所谓的‘证据’,但迄今为止,在这法庭上的各位女土、先生,包括各位尊敬的陪审员和检察官在内,谁都无法肯定那位所谓的’被害人’确实已经不在人间了。是的,约瑟夫先生并没有在那扇门口出现,这只是我在合众国法律许可范围之内所采用的一个即兴的心理测验方法。从刚才整个法庭上的目光都转向那道门口的情况来看,说明了大家都在期望着约瑟夫先生在那里出现,从而也证明在场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对约瑟夫到底是否已经不在人间是存在着怀疑的……”说到这里,他顿住了片刻,把声音更提高了些,并且借助着大幅度挥动的手势来加重着语气:“所以,我要大声疾呼在坐这12位公正而又明智的陪审员难道凭着这些连你们自己也存有疑虑的‘证据’就能裁定我的委托人便是凶手吗?”

霎时间,法庭上秩序大乱,不少旁听者交头接耳,连连称妙,新闻记者竞相奔往公用电话亭,给自己报馆的主笔报告审判情况,预言律师的绝妙辩护又可能使被告琼斯获得开释。

当最后一位排着队打电话的记者挂断电话回进审判厅里时,他和他的同行们听到了陪审团对这案件的裁决,那是同他们的估计大相径庭的:陪审团认为被告琼斯有罪!

那么,这一判定又是根据什么呢?

心理测验篇2

关键词:人才测评 心理测验 运用

人才测评技术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当前,作为心理学与管理学相结合的新兴管理技术,人才测评技术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并广泛运用于企事业单位的人才招聘、人才评价、绩效管理等的参考与决策过程。然而,我国在运用人才测评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使在人才的选拔、录用方面不尽如人意。因此,只有正确认识、运用人才测评技术,才能发挥人才测评技术的作用,不断促进企业优势发展。

一、心理测验简述

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一种方法,它是结合行为科学与数学来评价特定个体在特定素质上相对于特定群体所处的水平的手段。科学的心理测验源于西方。20世纪20年代,标准化测验传入中国,从此推动了心理测量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并趋于心理测验本土化的发展。一些研究者在许多国际通用的心理测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自行编制测验,测验内容日益丰富,测验的范围也日益广泛。

然而,任何一种心理测验都具有其局限性。心理测验的普遍局限性在于人的心理行为非常复杂,难以通过直接的测量方式得到结果,而采用间接的方式来进行测量必定会受到评估的一些主客观因素影响。

二、心理测验技术在人才测评中的运用

心理测验是人事测评的重要手段,它在人才测评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有效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企事业单位中存在的各种招聘失败、人员流失、组织管理不善等等问题都是源于人才与该组织在认知、人格、能力倾向等方面的特征了解不足造成的。在企业员工招聘、员工管理过程中,通过心理测验手段间接地了解员工的心理特点和工作能力。根据组织、人力资源规划和岗位设置等进行合理工作配置,从而使不同的人才在不同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特长,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为个人的自我实现提供了发展空间。

1.人才甄选与招聘。心理测验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企事业单位中人事决策的过程中,它可以为管理者在人员招聘与选拔方面提供客观依据。对于一个企业的高效发展,除了该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管理技术等因素,员工的招聘和甄选是否适合本企业的发展方向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客观、科学地评估人才的心理特点可以有效提高人岗适配度问题,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人才甄选与招聘过程中一般测量的内容包括:一是一般的心理品质测量,包括智力、个性等的测试。目前比较权威的智力测验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和瑞文标准推理能力测验,有关个性测验比较流行的是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性格评估指标MBTI。二是专业知识以及特殊能力测量,如能力倾向测验,主要包括社会智能倾向测验、特殊能力测验以及创造力测验等等。

2.人员培训。员工培训的目标是使员工不断学习新技能,适应企业新要求,从而有效促进企业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培训的效果与目标是否一致,可以用心理测验的方法,这里测量的可以是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也可以是工作态度、兴趣的改变,这些内容都可以用成就测验、兴趣或者态度测量的方法进行心理评估。

3.领导者与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绩效评估又称绩效考评,是绩效考核与评价的总称,绩效评估是企业生产管理规划的必要措施,也是企业人事管理的重要考评依据。日本心理学家三隅二不二提出PM理论,认为领导者的作用就是执行P(Performance)即团体目标实现职能和M(Maintenance)即团体维系职能,并根据实际情况编制了PM问卷,进而对领导行为、企业单位的工作情境状况等进行有效评价。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根据具体实情对该问卷进行修订和标准化,并广泛运用于管理者的心理与绩效评估。

心理测验已广泛运用在我国各种企事业人才测评的决策与管理过程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存在一些万能心理测验的观点,以及心理测验就是智力测验的观点等等,对心理测验的功能过分夸大以致误导决策的正确方向。因此,在应用的过程应树立正确的测验观,在人才测评过程中科学客观地使用心理测验。

参考文献:

[1]寇家伦.人才测评[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3-5

[2]吴瑕.人才测评工具中“心理测验”应用分析与建议[J].理论探讨,2011,6

[3]殷雷.心理测评在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心理科学,2003,26(1)

[4]Lamberts K.Information-accumulation theory of speeded categoriz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2000,107(2):227-260

[5]Huselid M A.The impac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turnover,productivity,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38(3):635-672

心理测验篇3

  在心理学中,问卷测验技术对我们来说最为常见,因为从人格测验到临床心理测验,大都采用问卷技术。投射测验技术虽然在国外曾经盛极一时,但在国内却仍属鲜见。情境测验技术是继问卷测验、投射测验之后,伴随着评价中心技术(Assessment  Center)而兴盛起来的新技术,国内现在亦有引进与探索。如此三大技术,孰优孰劣?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三大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是何种现状与局面?本文试作一番评论与探讨。

一、引进西方心理测验的困惑

在大陆、香港和台湾,主要的著名的心理测验量表几乎都是从西方引进、修订的。这种情形在大陆尤甚。我们的人格评定、智力测验、心理卫生评估等方面的量表几乎全是国外引进修订的。“量表热”从20世纪80年代直到今日,并未“冷却”多少;研究者修订国外量表的热情高涨;培训班曾经遍及全国;像《韦氏智力测验》这样一些需要保密的重要测验工具甚至出现了盗版。杨中芳等人曾对社会心理学方面使用量表的情况做过一些调查,发现大陆几家心理学杂志的编辑部都曾提及、呈交的社会心理学论文中,几乎全都是使用问卷调查法来收集资料,其中大多数是使用西方引进的量表;并对台湾出版的《中华心理学刊》1976-1986年间发表的30篇社会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报告作过统计,发现其中29篇使用问卷测验作为工具。平均每个研究使用了2.62个量表;所使用的量表中,25%未经任何修订直接翻译于西方量表;42%经过修订;4%是根据西方理论编制的量表;三者共计71%。[1](pp.212-214)

这种大量地引进、修订国外量表,过分地依赖于国外量表的现象,已经引起了批评与反省。概括有关研究,以下几点是值得深思的:

1.西方心理测验的文化背景难以完全适合于中国人:其量表的编制,是对西方人的心理研究的结果。也就是说,当西方人编制量表时,对变量的选择、解释,是基于西方人的特点。而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人格等心理特质上有很大不同,所以,西方的心理测验很难完全适合于中国人。譬如人格测验,如果完全是基于对中国人的研究,可以断定,所选择的人格变量肯定不会是卡特尔的16种因素(16PF),也不会是高夫的23种因素(CPI)。

2.中国人不适合于做西方人编制的心理测验:杨国枢提出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人在做心理测验时,有着不可忽视的与西方人不同的反应心向或方式。其一,社会赞许心向;不是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而是按照社会的期望作答;其二,默认心向:不是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作答,答“是”或“赞成”的倾向比答“否”或“不赞成”的倾向要强;其三,“中庸”心向:中国人受“中庸之道”的影响,往往倾向于选择折衷的、中间的答案;其四,避免反应:能不回答则尽量不回答。所以,西方的量表用于中国人时,肯定存在不少问题。[2]中国被试在做测验时,所面临的是一种矛盾困境。此外,中国人习惯于向亲朋好友倾诉衷肠,而不习惯于对陌生人、外界、公众披露、评价自己;不真实回答的倾向较大。中国人有较强的“社会取向”,从众性很强,在问卷中倾向于选择多数人可能回答的答案而不是真正自己的答案。所有这些,无疑会严重影响到测验结果,难以真正解释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

3.中国被试在接受心理测验时的“外国线索”效应。杨国枢和彭迈克发现,香港中英文双语训练的学生,在做英文问卷时,比做中文问卷更能与中国文化认同。他们称此为“民族自我肯定心向”。[3]但在后来的研究中,又发现中国被试有时显示“民族自我肯定心向”,有时又出现相反的“民族自我妥协心向”,即指在用英文回答问卷时,有时也有向西方价值观靠拢的现象。[4]在另一个研究中,Bond发现被试在做同一份问卷时,会视题目所牵涉两个文化价值体系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标准回答。表明被试对原量表所属国家的文化愈了解,回答时造成的偏差愈大。也就是说,中国被试对量表的“外国线索”颇为敏感,并会因此而改变其反应。[5]所以,一味照搬外国量表,其弊病很多。

4.中国被试接受外国量表的测验,其结果不乏莫名其妙之“谜”。例如,不少研究业已发现,中国人在测谎题上的得分特别高,有时比西方样本高一倍之多。难道说中国人要比西方人更会说谎?两大著名人格测验MMPI和EPQ用于中国人样本,都出现这种奇怪结果。路君约使用MMPI测量台湾样本,发现中国人的测谎分比西方人高很多;而MMPI全国协作组在大陆的测验结果也出现相同现象。[6](pp.449-457)陈永昌使用EPQ问卷测验香港成人样本,发现测谎分数很高。[7]龚耀先在全国取样的结果也出现同样情况。一开始研究者认为,或许中国人社会赞许倾向高,有可能为了获得社会赞许而说谎。但后来的研究发现,测谎题与其它人格及临床指标的相关也非常高,所以研究者认为,很可能对中国人来说测谎题并不能测到真正的测谎程度,而是另一项人格的或临床的指标。[8]有意思的是,林邦杰以及林一真与杜淑芬在对台湾的小学生测验时,竟然发现测谎题得分愈高者,自我概念愈好,焦虑程度愈低,老师的评价愈高。[9]在对自我概念的跨文化研究中,也曾出现同样的现象。Bond的研究就发现,中国人自我概念得分总是比西方人要低。[10]White  &  Chan也发现:中国人自我概念的总分低于美国人,即使在中国人文化价值上较受重视的一些特点上,仍然还是没有西方人高。[11]难道中国人的自我真的如此低吗?这只能说用西方人编制出的自我量表难以测出真正的中国人的自我,因为中国人的自我本身就与西方人迥异。

以上从四个方面对移植外国量表进行了反省并提出批评。既然外国的量表是为其本国人所编制,其变量是研究其本国人的结果,而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量表从内容上说是不能适合于中国人的;我们对这些量表仅作一些语言形式上的修订,用以评估中国人,所得到的结果充其量不过是与西方人作了一个比较而已,很难说可以透彻地解释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既然外国的量表从回答的形式上来说也不适合于中国人,使用它所得到的结果,必然大有问题,且有诸多奇怪而难以解释的现象出现。引进外国的量表会有如此多的麻烦与困扰,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二、系统歪曲假设诸说:对问卷测验的批评

不独移植西方量表在中国遭到非议,就连问卷测验技术本身,在西方也遭到批评。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曾经有个著名的假设:“人是科学家”。因此他说:你要想知道人的心理吗?你可以直接去问他。凯利的论断道出了西方普遍流行的问卷测验的主要思路。无疑,问卷测验在欧美是心理评估的主要技术手段。问卷测验技术具有多种优势:(1)可以不受局限地用以评估人的各方面的心理现象与特质;(2)节约时间、人力、经费,可以在集中的时间内获取较多人的资料;(3)可以通过建立常模来进行比较,获取客观化、标准化的推论;等等。

但是,问卷技术仍有不少局限与缺点。对问卷技术比较尖锐的批评,当属Shweder和D'Andrade。他们提出“系统歪曲假设”,认为在人格自陈问卷测验中,对人的行为的评价是基于记忆的,所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各种行为类别的语义的相关,并非真实行为本身。也就是说,所测到是一种观念而不是一种真实行为,认为人格问卷测到的特质只能作为人与人相互知觉评判的标准,而知觉评判的准确性是值得怀疑的,很可能这种知觉评判只是一个观念的东西,不是实际的东西。他们研究了人格问卷评价、观念联想评价与现场实际观察结果三者之间的一致性,发现人格问卷评价与观念联想评价之间普遍有.65-.90的高相关,二者与现场实际观察数据间的一致性均低。结果证实了他们的假设。[12]此说得到不少人的支持,自然也引起异议。我们虽然不认为所有的人格问卷测到的全是一种基于记忆的语义,而不是真实的行为本身;但是还是觉得Shweder和D'Andrade的批评不无道理:基于记忆的语义评价毕竟不是真实行为本身。很可能有时或有的人格问卷基于记忆的语义评价与真实行为本身是一致的,而有时或有的人格问卷基于记忆的语义评价与真实行为本身是不一致的。这至少提醒我们在使用问卷技术时必须小心谨慎。另一种批评是“好恶度倾向”说。在关于人物感知的研究中,Lamiell等发现被试在评定人是否具有某些形容词所含的性格特性时,往往就形容词所含的特性的“社会赞许”程度来评定,而不是按主试的要求,就所评价的人本身是否具有这些特性来评定。[13]显然,这是又一种令人头痛的现象。杨中芳(1996)认为,这是一种被试最不需要花心思费功夫,即可及时反应出来的回答准则;是被试常用的可以取代伤脑筋的“照实回答”的“挡箭牌”。值得注意的是,在其它关于人格问卷的因素分析的研究中,亦发现同样的倾向,往往因素分析抽出的第一个因素,就是“好恶度”的人格维度。在人格评估中,被试使用这样一种策略,即以一种最不需要花心思费功夫,即可及时反应出来的回答来搪塞,而并不是按主试的要求、按真实情况回答,如此“好恶度倾向”多么伤脑筋?

我们在实际应用中,也的确发现问卷技术还有其它不少局限。例如,笔者在80年代开展心理咨询时曾碰到这样一个例子:心理咨询中心第一天第一个来咨询的一位工人,在看到我们给他做的人格问卷时,大为惊讶道:“你这样问我就叫个性测验?这不等于是我告诉了你吗?”甩手而去。此事令我反省了多年。的确,问卷技术所获得的心理资料,完全是建构在被试“告诉”的基础上。如果被试不愿、不能、不好、不便、不好意思“告诉”,那可怎么办?可见:

1.问卷测验前提条件是被试能够真实地回答。在以下情境中它束手无策:无法真实、客观地回答问题的非“科学家”的病人,如精神病人等等;不想真实客观地回答问题的人:如“装好”倾向、“装病”倾向、随机作答等等。在一些著名的问卷测验中,如EPQ,其L量表无法区分说谎与老于世故;而CPI辨别作伪的变量有时居然将真实回答者也错判,形成“冤案”;笔者曾比较正常场合与应聘场合中使用人格问卷的情况,发现前者废卷率约6%,后者则高达13%左右。

2.普遍适合于西方文化,是否普遍适合于中国文化,这是个问题。如前所述,中国人倾向于选择折衷的、中间的、不明确的答案:中国人不习惯于对陌生人、对公众、对外界随便坦露自己的心理。又有,中国人受易经的影响极深,全息、整体、神机妙算的观念根深蒂固。在中医中,舌头、脉搏的变化能探测到全身的变化。中国人往往不太相信问卷直接发问得出的结果。中国人崇尚洞察秋毫、断于未萌之中、决于不言之时、甚至是神秘主义的神机妙算。所以算命、八卦预测等等,颇有市场。

3.无法评估敏感性的、被试不愿回答的问题。等等。

直接从国外引进或移植测验量表遭到种种批评。而问卷技术在中国文化中所遇到的问题,也是不能不深思的。

三、投射技术的盛衰

投射(projection)这一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我(ego)会将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和观念转移到别人身上。像那些不能宽恕自己内心敌意的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病人,就常常以迫害妄想的方式将自己的敌意转嫁于别人。可见这种投射作用是一种防御机制。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投射的基本特征:一个人真正的动机、欲望、以及其它心理活动,可以通过此人的其它心理过程或心理活动产品间接地表现、反映、亦即投射出来。荣格在他的自由联想测验中发展了这一概念,他认为词的联想中可以激活、投射出情结。H.A.Murray发展了著名的投射技术“主题统觉测验(TAT)”,其投射概念亦是从弗洛伊德的概念衍化而来,但不仅仅是一种防御机制。Murray认为人们在认知和解释模糊性刺激时的知觉整合受到需要、兴趣以及总的心理组织(psychological  organization)的影响。L.K.Frank则是最早提出“投射方法”的人。他认为投射方法可以用以研究人格,这种方法就是使用一些刺激情境,使被试作出反应。使用这些刺激情境是要获得被试本身独特的人格组织投射在刺激情境的信息。

以罗夏墨迹测验为代表的投射技术在20世纪40-60年代盛极一时,达到鼎盛时期。罗夏墨迹测验几乎成了临床心理学的同义语,成了临床心理学不可或缺的工具,甚至到了精神病学家不懂罗夏墨迹测验,就不像精神病学家的地步。当时投射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罗夏墨迹测验,被列为临床心理学训练中的重要课程,并有必须具备某种资历方可使用罗夏墨迹测验的不成文规定。心理学者亦以善用罗夏墨迹测验为傲,如此蔚为风气。罗夏基金会曾调查了1970年以前的有关罗夏墨迹测验文献,就有4000篇,专著29本。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行为主义的兴起,使投射技术的风势大减。另外还有一个使投射技术风势大减的原因,这就是整个临床心理学及精神医学界对疾病诊断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重视诊断的模式转向重视治疗的模式。原来将诊断当作治疗的基本依据,十分重视诊断;但后来发现各种疾病的过程并不稳定,症状也常发生变化,且彼此的分别又并不很明显,所以费神诊断却又难以把握正确性,倒不如在有大致印象后,就进行治疗。所以,对诊断的重视降低,也大大地影响到对投射技术的重视。但是必须看到,虽然不如以前那么重视,投射技术的应用仍然占有较高比例。例如,美国心理年鉴第9版(1985)收集了1978-1985以内的有关罗夏墨迹测验的文献79篇,在50个文献最多的测验中,罗夏墨迹测验仍名列第10。其它的投射技术也仍在应用与发展之中。Mahmood在英国关于“使用投射技术的频率、用的是何种投射技术、投射技术的复兴与未来”的调查表明,虽然多数人认为投射技术在近10-25年衰退了,但认为这项技术加以现代化,仍然会大有前途。所以说,投射技术70年代后处于“隐退”期,但仍有复兴的希望。[14]

投射技术的种类繁多,最有名的有:罗夏墨迹测验(Rorschach  Inkblot  Test)。由瑞士的精神病学家罗夏(Hermann  Rorschach,1884-1922)最早编制。使用10张墨迹图,5张墨白图片,3张彩色图片,2张黑白加上红色。图片呈现给被试,问被试看到了什么?其记分解释程序十分复杂。经历了从罗夏、beck、Klopfer、Piotrowski、Rapaport-Schafer、到Exner综合记分系统的演变。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TAT)。由Murray与Morgan于1935编制。共有30张图片,外加空白图片1张。要求被试根据图片讲故事。班达完形测验(Bender  Gestalt  Test)。测验包括9个图形,分别印在卡片上,主试分别呈现,要求被试在一张白纸上将它们描绘下来。其评分也特别复杂,有多种评分系统。语句完成测验(Sentence  Completion  Test)。最早由Payne与Tendler发端,到后来有多种变式。如Sacks的Sacks  Sentence  Completion  Test(SSCT),有60题,分家庭、性、人际关系、自我概念4类。主试按异常程度记分,评价被试的适应状况。Rotter的Incomplete  Sentence  Blank,共40题,主试分7个等级计分。绘人测验(Draw  A  Person)。要求被试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一个人。按照人物画的大小、在纸中的位置、线条的精细轻重、各部分的比例、缺失程度等评分,评估被试的智力与人格。房—树—人测验(House-Tree-Person.H-T-P)。是另一形式的绘人测验。其构思是,认为房屋作为人居住的地方,可以引起对于家庭及亲人的联想;树的图画则可反映被试无意识;人则反映被试的自我形象以及与人相处的情形。画树测验(Draw  A  Tree)。要求被试画树。最不愉快概念测验(The  Most  Unpleasant  Concept  Test)。要求被试画出其所能想到的最不愉快的事情。职业统觉测验(The  Vocational  Apperception  Test,VAT)。使用18个图版,评价与职业相关的个性结构。等等。

四、心理学三大测验技术之比较

投射技术是与问卷测验、情境测验技术齐名的三大技术之一。但关于投射技术的特征与性质的问题,曾经争论不休。仅仅将投射技术看作“主观的”评估,而将其它技术看作“客观的”评估,这种观点现在看来是过于简单了。其一,其它的客观测验中,有时也包含投射技术。比奈很早就在智力测验中使用了墨迹测题,虽然后来因为不便于团体测验而取消。著名的韦氏智力测验中的领悟力测验、词汇测验就被认为属于投射性质。其二,罗夏测验等投射测验也遵循测量学的原则,致力于建立客观化的评分标准,并有大量的信度、效度的研究报告。我认为,投射技术区别于其它几种评估技术的主要特征有两点:

1.间接性。问卷技术直接通过被试对问卷的反应评估其态度、个性等,情境测验也是直接通过对被试的客观观察评估其态度、行为、个性等。问卷测验中,被试的态度、个性等是直接与问卷内容有关的;在情境测验中,被试的态度、行为、个性也是直接可观察到的。投射技术却并非如此,它是通过被试的心理活动产品(如联想、回忆、绘画、故事、手工拼贴、笔迹、甚至梦、笑话、短文等),间接地评估其中表现、反映、投射出来的知觉、情绪、个性特征等。

2.推论性。投射技术评估的知觉、情绪、个性等,是隐含的、间接显现的,是分析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实证所作的推论。推论应当是有风险的。它或者可以经受实证的检验,或者可能是一种主观臆测。

因此,投射技术就是这样一种区别于问卷技术、情境测验技术的评估技术,它通过被试的心理活动产品(如联想、回忆、绘画、故事、手工拼贴、笔迹、甚至梦、笑话、短文等),根据临床经验、实证进行推论,间接地评估其中表现、反映、投射出来的被试的知觉、情绪、个性特征等。

投射技术与问卷技术相比,其优势在于:

1.可弥补问卷测验的局限,不依赖于被试是否真实回答,因为它是通过被试的活动产品的分析,揭示其中投射出来的心理反应。

2.不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在跨文化研究中被广泛采用。

3.可以洞察被试的潜意识,了解其并非主动、有意表达的内心深处的变化。

但其局限在于:像罗夏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绘人测验,通过被试对图画的反应或图画中的表现,揭示被试的心理活动,其所能揭示的心理活动是有限的。如罗夏测验、主题统觉测验所能评估到的人格特质,是很有限的;而绘人测验,对14岁以上的人的智力,便难以评估,对人格特质,更难以评估。

情境测验技术则是近年来颇受重视的评估技术。诸如无人领导小组讨论、管理游戏、公文包测验等,这些技术实际上已成为近些年来流行的评价中心技术的核心成份。评价中心(Assessment  Center)起源于二次大战期间。当时德、英、美先后采用了模拟测验来选拔军事人员和特工人员。1956年,美国长途电话电报公司首次应用模拟测验大规模进行管理发展和职业培训方面的工作,其公司有100,000多人接受这种评价。随后,此种技术得到推广。美国现已有大量的企业组织使用了这种技术,像著名的通用电器公司、西尔斯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福特公司、柯达公司等等,都先后应用了这一技术。如今各国都已普及。情境测验由于在人员选拔中的效度较高而颇受关注,但是它并不是没有任何局限,例如:

(1)所设计的特定情境只能评价到特定的心理特质。也就是说,情境测验所能测到的心理特质是有限的。比如说,无人领导小组讨论能评估到被试作为领导的心理特质,却很难评估到被试作为学者的心理特质。组织心理学的一种理论认为,不同的工作情境对领导特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根据这种理论,很难从一种特定的情境评估到普遍的一般的领导特质。而要想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情境,是非常困难的。

(2)所设计的特定情境的代表性是值得注意的。设计的特定情境与真实的情境是不是一致,能不能作为真实情境的代表,直接关系到评估的效度。无人领导小组讨论涉及什么话题,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情境变量;管理游戏中的情境与实际工作情境有多大的相关,所评估到的特质能作多大的推论,都是应该谨慎对待的。

(3)情境测验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这一点可以说是情境测验最大的局限。从情境测验的设计,到道具、场地、助手、时间的安排;从评分者的培训,到组织评分者经过讨论得出统一的评估结论,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比问卷技术、投射技术均要大得多。这一局限与以上两点局限联合发生作用,会使人不得不考虑,如果不是选拔一个重要的公司经理,而只是对一个平凡的人作出人格的或临床的诊断,是否值得使用该技术。

心理测验篇4

关键词:信号检测论;心理物理学;判断标准;辨别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16-03

一、信号检测论

信号检测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y,简称SDT)原是信息论的一个分支,研究对象是信息传输系统中信号接收的部分。它最早用于通信工程中,借助于数学的形式描述“接收者”在噪音背景中信号的接收问题。1954年密西根大学的W.P.Tanner和J.A.Swets等人首次将SDT引入心理学实验中,实现了对传统心理物理学的重大突破。传统心理物理学的三种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所测定的阈限实际应当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被试对刺激的感受性,即辨别力,二是被试判断刺激是否出现的标准,即反应倾向性。尽管在传统心理物理学实验中,一般会采取些必要措施来控制误差的产生,但影响阈限值的估计因素始终保持恒定。传统心理物理学实验无法测出被试的反应倾向性,也无法把被试的反应倾向性和辨别力区分开来。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是概率论,它把刺激的判断看成是对信号的侦察和做出选择的过程。这样,在同一过程中就出现了两个独立的指标,一个是辨别力指标d’,又称感受性,它取决于个体的感觉辨别能力,值越大则表明感受性越强;另一个指标是反应偏向β,又称判断标准,它受到利益得失、动机、态度等因素的影响,值越大表明个体的判断标准越苛刻。在信号检测论实验中,通过测量和计算,不仅能够将被试的辨别力和反应倾向性区分开来,同时以独立的数据来分别表达它们。SDT之所以能在认知研究中占一席之地,主要是因为心理学在研究人的认知时,人的感觉、中枢分析过程可以视为信息加工过程。如果将刺激变量看作信号,将刺激的随机物理变化和神经系统在感知处理过程中的随机变化视为噪声,人作为接收者对刺激的分辩问题就可以等效于噪声背景下的信号检测问题。

二、信号检测论实验研究范式

利用信号检测论进行心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有无法(yes-no method)和评价法(confidence rating method),这两种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评价法可看作是对有无法的扩展。有无法实验是信号检测实验的基本形式,一般的操作程序是:在一定的噪声背景上呈现或不呈现信号刺激,每次实验中都要求被试者做出“有”或“无”信号的判断,记录下反应的正误,进而确定其击中概率和虚报概率,再查正态分布下的PZO转换表并将相应数值代入公式计算被试的辨别力指数d’和似然比β,借此实验结果就可以描述被试者对信号刺激的分辨能力及其判断标准的高低。有无法实验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是否有信号出现。被试者在实际操作上将感觉连续体分为两个部分,即在某一标准之上报告为“有”信号,在某一标准之下报告为“无”信号。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被试的判断存在信心水平的不同,感觉强度越大时,报告“有”信号的信心水平越高,感觉强度越小时,报告“无”信号的信心水平越高。这种信心水平的变化在有无法实验中难以显现。于是评价法实验得以衍生,这一实验方法要求被试者在报告有无信号的同时评定判断的把握度,即信心指数。如当呈现刺激时,被试者报告“有”,给出的信心指数是80%,就相当于被试者认为此时有信号的可能性达到80%。也可以要求被试者在报告有信号时给出把握等级,如果“非常有把握”的等级为5,“很没有把握”的等级为1,两者之间就有比较有把握、中等把握、较没有把握这三个等级。这样,多次实验就可以得到被试在各种判断把握度上的击中概率和虚报概率,从而评估被试者在各种不同判断标准上的信号检测特征。

三、信号检测论实验的应用

1.在记忆研究中的应用。国内运用信号检测论实验对记忆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再认研究中的应用,二是错误记忆和错误再认研究中的应用。运用信号检测论实验对再认进行的研究主要涉及对字词、图形的再认和动作技能的再认。杨治良等人以具体图形和抽象图形以及词为实验材料,用信号检测论方法分析了不同年龄段被试的再认能力,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再认具体图形的能力最佳,而初中学生的抽象图形和词的再认能力最佳[1]。叶一舵采用信号检测论实验,考察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识别音同、义同以及形近三类成语材料的不同效果。发现形近的识别最差,音同与义同只有在同一成语中共同存在才容易混淆[2]。周瑛采用信号检测论评价法实验范式研究了高师学生对汉字的再认能力,发现高师学生的再认能力处于中等水平[3]。郑敦淳用信号检测论有无法实验研究中小学生同音词和同义词的再认能力,发现中小学生在再认汉字词汇时同义词的混淆现象多于同音词的混淆,同时发现高中学生的再认能力明显优于小学生[4]。杨尔衢等人用汉语词汇作为实验材料,运用信号检测论评价法实验考察大学文科学生的再认能力时发现,相似程度不同的词材料对词的识别有比较显著的影响[5]。此外,林呈生以信号检测论实验方法考察了不同专业水平大学生的体操动作再认的特点[6]。近年来记忆研究领域中错误回忆或错误再认现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常常会错误地回忆或再认出实际上并未呈现过的信息,并表现出对该信息的高水平自信。周楚等运用信号检测论方法深入探索了错误记忆的产生机制,结果发现编码阶段的预警提示可降低错误记忆效应,提取阶段的再认时间压力可提高错误记忆效应,预警提示在无时间压力时可有效降低错误再认[7]。李宏英等用信号检测论分析预警、重复学习和反馈三种变量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预警对被试者错误记忆影响不显著,重复学习可减弱错误记忆,反馈难以降低错误记忆[8]。

2.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的应用。社会认知用认知的方法研究和解释社会行为及社会信息加工,主要包括社会知觉、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三个方面。社会知觉是指个体通过感觉器官对社会刺激属性直接的整体的反应,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则是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更加复杂的社会认知。在社会认知领域,张珊珊等运用信号检测模式,探讨了人肉搜索参与者的社会认知辨别力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参与者群体对公权信息和私权信息具有一定的区分能力,且反应偏向适中。同时还发现,社会认知辨别力主要受参与者上网活动倾向的影响[9]。苗青基于信号检测论方法探索了新业务投资决策有限理性的发生规律,发现不同影响因素组合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有限理性,其中信号辨别力最强组合是“不利投资情境下、面对以往机会为中风险、投资模式为机会采纳”;判断标准最高组合是“不利的投资情境下、以往机会为低风险、投资模式为机会替代”[10]。范宏振采用信号检测论与问卷测量相结合,研究大学生的人格倾向和自尊水平与其人际认知偏向的关系,发现自尊越高,越偏向于积极的人际认知。外倾性越高,人际认知的辨别能力越好,且越偏向于积极的人际认知[11]。卜安康等人利用信号检测论的方法,发现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及当代科技成就判断标准的自然对数值显著高于中国古代的,揭示出大学生被试存在国家科技成就刻板印象[12]。周颖等人利用图片作为实验材料,通过信号检测论证明了中学生具备攻击性警戒回避效应。即个体在最初会自动化地,无意识地注意那些威胁性线索,但随后个体就会有意将注意转移,以免体验到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13]。郑维廉等人利用信号检测论方法,以难易差别悬殊的两种刺激模拟现实中困难与顺利两种基本情况,探究被试的β值,来定量刻画其决策时的谨慎度特征。结果发现,抑郁症组对难认材料判断标准宽于正常人,对易认的材料标准严于正常人,说明抑郁症组被试无论在困难或顺利条件下都更担心出错[14]。

3.在认知其他领域研究中的应用。除了记忆和社会认知以外,信号检测论实验的应用还涉及注意、知觉、表象以及內隐学习等领域。郭秀艳等运用信号检测论方法研究了短时作业中影响警戒绩效的因素,发现信噪比对辨别力指数d’有影响但对判断标准β没有影响[15]。曹婕琼运用信号检测论方法考察视觉障碍儿童的辨音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全盲儿童在纯音的辨别力上好于正常儿童,但在乐音和语音方面与低视力儿童和视力正常儿童不存在显著差异[16]。李新旺采用信号检测论方法对弱智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触觉长度知觉进行了研究,在比较两者的感受力及判断标准之后,发现弱智儿童的感受力远低于正常儿童,而判断标准远高于正常儿童,从而证明了弱智儿童触觉长度知觉能力显著地低于正常儿童[17]。蔡华俭等突破了传统的反应时范式,把信号检测论应用于心理旋转研究,对信号检测论范式下角度差和刺激作用时间的效应进行了研究,进一步揭示出心理旋转的表征方式方面的特征[18]。徐大真利用人工语法材料,运用信号检测论方法,研究复杂规则学习中的內隐学习和外显学习过程,用d’和β的共变关系证明了內隐学习的存在以及內隐学习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19]。

四、未来研究方向

信号检测论实验方法能够在心理学领域得以应用,是因为人的感官及中枢分析综合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运用信号检测论方法可以加深对人的感觉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在信号检测论应用之前,传统心理物理学方法有时会得到一些混乱结果,甚至会出现研究结果相悖的状况。此外,信号检测论引入心理学研究后,从最初在感知觉领域的应用逐步发展到记忆研究领域,进而应用到社会认知研究领域,从最初的对个体外显领域的研究逐步发展到內隐领域的研究。纵观国内运用信号检测论方法的研究,从研究领域上看,尽管在注意、表象及社会认知等领域有所渗透,绝大多数研究还是集中于记忆领域。其次,从方法的具体实施来看,基本沿用的都是将被试者在任务完成中的两个独立指标区分开,并分别加以比较,探讨差异背后的原因。未来的研究方向将会在这两个方面加以拓展。首先,信号检测论实验方法可以更多地运用在除记忆之外的其他认知研究中,特别是日渐兴起的决策心理学及社会决策心理学的研究中。决策是一个持续的、涉及对一系列信息的搜索、判断和评价的过程,决策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就是探讨心理现象和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在这些研究中,信号检测论实验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可分离的两个独立指标,从而使得心理现象如情绪、个性、动机和态度等对决策行为的影响更为具体的体现出来。此外,未来的应用信号检测论实验的研究也将更多的借助于脑成像等技术,考察不同认知活动的加工深度,以及不同心理现象对认知活动的影响所造成判断标准变化的神经机制,这将推动认知研究更深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治良,叶奕乾,祝蓓里,等.再认能力最佳年龄的研究—试用信号检测论分析[J].心理学报,1981,(1):42-52.

[2]叶一舵.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识别汉语成语的信号检测论分析[J].心理学报,1985,(1):86-91.

[3]周瑛.信号检测论评价法不同再认能力指标的比较[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7(2):217-219.

[4]郑敦淳.用信号检测论研究同义词、同音词的再认[J].心理科学通讯,1983,(12):37-40.

[5]杨尔衢,连嵘.用信号检测论研究词的再认问题的初步尝试[J].心理科学通讯,1981,(10):38-42.

[6]林呈生.体操动作技能再认的信号检测论研究[J].体育科学,1993,13(2):78-83.

[7]周楚,聂晶.错误再认的双加工机制—兼作信号检测论的分析[J].心理科学,2009,32(2):334-337.

[8]李宏英,连榕.预警、重复学习和反馈对错误记忆的影响—错误记忆的信号检测论分析[J].心理科学,2008,31(6):1507-1509.

[9]张珊珊,彭唯.信号检测论在测定“人肉搜索”参与者社会认知辨别力中的应用[J].应用心理学,2010,16(2):187-192.

[10]苗青.基于信号检测论的新业务投资决策有限理性实验[J].心理科学,2008,31(2):396-400.

[11]范宏振.大学生的人格倾向、自尊水平与其人际认知偏向关系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12]卜安康,周坤.大学生的国家科技成就刻板印象[J].社会心理科学,2007,22(3):328-333.

[13]周颖,杨治良,刘俊升.攻击性警戒—回避效应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3):628-630.

[14]郑维廉,胡寄南,杨治良等.有抑郁症史者的某些基本决策特征与再认功能的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4,20(6):338-340.

[15]郭秀艳,李林,薛庆国等.短时作业中警戒绩效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兼用信号检测论分析[J].心理科学,1999,22(5):439-442.

1[6]曹婕琼.视觉障碍儿童辨音能力的认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17]李新旺,李永新,新华.弱智儿童与正常儿童触觉长度知觉的对比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2):240-241.

[18]蔡华俭,李鹃.信号检测论范式下的心理旋转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4):479-481.

[19]徐大真.人工语法中的內隐学习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4):450-453.

心理测验篇5

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排除干扰,采取某种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柯迫(Kopp)提出,自我控制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具有的功能,是个体一种内在的能力,外在表现为一组相关行为,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制止或引发特定的行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景的行为方式。

心理测验是由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编制、试用、修订、完善而逐渐形成的标准化测量工作。美国心理测量学家阿娜斯塔西(A.Anastasi)认为,心理测验实质上是对行为样本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

一、测量儿童自我控制的量表或问卷

1.儿童自我控制学生自陈量表。由刘金花领导的课题组编制,问卷由34个正、反项目构成,包括学习行为、情绪、耐受性和独立性、生活习惯四个维度,采用五级评定。量表得分高者为高自控者,得分低者为低自控者。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1,内部一致性系数α=0.93,内容效度为0.51,各题对公共因子的变异数均在0.50以上,说明问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可以接受。

2.3~9岁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问卷。该问卷由谢军编制,问卷包括内部行为的自我控制和外部行为的自我控制两个方面,共六个因素。内部行为包括对情绪的控制和对动机的控制,外部行为包括行为的自觉性、独立性、坚持性、自制力。每一因素包括九个项目,涉及儿童在家庭、学校、公共场所等环境的学习、游戏、日常生活,总共54个项目。该问卷的信度在0.70~0.80之间。以陈会昌编制的“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为效标,该问卷的效标关联效度为0.4092。该问卷的六个因素的得分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值均高于0.54,均值为0.66,说明本问卷的效度是可以接受的。

3.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教师评定问卷。该问卷是由杨丽珠和宋辉编制的,由38个项目构成,题目采用5等级评定方式。评分者信度为0.803。各分量表与问卷总分的相关在0.798~0.955之间,各分量表得分与问卷总分相关都达到显著水平。本问卷区分度很高,说明各项目与其他项目之间关系非常密切,反映了量表本身的内部一致性很好。

4.幼儿自我控制教师评定问卷。该问卷是由杨丽珠和董光恒编制的,问卷由28个项目构成,包括自制力、坚持性、自觉性和自我延迟满足四个维度。题目采用5等级评分制,问卷的评分者信度为0.76,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重测信度为0.72。对测验的项目进行评定,主成分分析取四个因子的累计解释率为62.16%,四维度对问卷总体有较好的解释度。

二、结论

1.这些量表或问卷都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水平,可以作为教师和家长评定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有效工具,也可以作为今后的研究者分析和了解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测量工具。

2.自我控制的结构。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由外显行为的自我控制和内隐行为的自我控制两个维度组成,外显行为的自我控制包括对情绪的控制、坚持性、自制力和独立性四个因素;内隐行为的自我控制包括对动机的控制和自觉性两个因素(谢军,1994)。

3.性别差异。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所有的差异都表现为女孩分数高于男孩。分因素来看,在自觉性、自制力、动机控制和坚持性四个因素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4.年龄差异。3~9岁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且这种发展的关键年龄明显地在3~5岁之间,5岁以后,总的发展趋势不再明显。

5.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与整个社会性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儿童的社会性与自我控制能力是同步发展、相辅相成的。

6.父亲与母亲的教育观念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起着独到的作用而不能相互替代;父母对子女自控的期望水平对儿童自控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从性别差异上,母亲对男女儿童自控的影响是一致的,而父亲对男孩没有影响,对女孩则有广泛的影响。

(稿件编号:101209009)

心理测验篇6

论文摘要:近几年,心理测验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这一做法无论是对学校、学生,还是就业单位、人事部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介绍了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中较为常见的一些心理测验。对当前就业指导工作心理测验的应用提出了质疑,并就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也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心理测验就已被美国的职业心理学家应用于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中,用来测量学生的智力、能力、兴趣和个性特征.并将其结果作为对学生评价的科学依据。帮助他们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在我国,心理测验在学校职业指导中的应用并不算晚。早在民国时期的中华教育社就曾尝试使用.但始终因为时代或观念的原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转型、就业政策的变化,心理测验作为一种科学的测量手段.越来越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心理测验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意义

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心理测验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突现,无论是对学校、学生,还是就业单位、人事部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对于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来说。心理测验是确保科学指导的一种科学、有效的工具。当前高校进行就业指导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个体的能力和心理素质与某种职业工作或专业学习相适应.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损耗。心理测验是一种能够相对客观了解人们的心理素质的科学手段。就业指导可以以心理测验的结果为基础.通过心理测验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最终达到就业指导的目的。

另一方面.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心理测验是了解自我、专业定向和职业选择的客观依据。此外。对于就业单位和人事部门来说.心理测验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也是一件值得推广的工作。在国外.很多企业都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测验结果作为考评人员、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

由此可见。心理测验对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日益凸现的重要作用。也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越来越多的心理测验被应用于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

二、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中常用的心理测验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较为常用的心理测验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即职业兴趣测验、一般能力测验和个性测验。

1.职业兴趣测验

职业兴趣是指人们对某种职业或专业持有的积极的态度和趋向。如果一个人对某种职业或专业感兴趣,他就会在这种职业或专业的学习、培训和具体的工作中表现出积极投入、不断努力的精神面貌.从而创造性地工作。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就。反之。即使这个人非常聪明能干.如果较少产生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那么很少会在工作中有所建树。可见,职业兴趣对于人的工作学习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会对个体的职业或专业选择产生影响。常用的职业兴趣测验有库特尔职业兴趣量表(OlS)、斯特朗一卡姆贝尔兴趣记录(SCII)和霍兰的“自我指导探索”(SDS)等。

2.一般能力测验

不同的职业和专业对人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于人的一般能力倾向的测验就是要考察个体的能力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能力测验的分数对于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和今后能否获得职业成功都具有重要的预测意义。目前我国有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常用美国就业服务社编制的“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GATB)。

3.个性测验

不同职业和专业除了需要个体具备相应的一般能力之外,还对个体的个性特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像服务性行业就需要从业者具有细心、随和的个性特点,而像IT业的软件开发工作就需要敢于挑战、不断进取、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因此,个性测验也是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常用的一种心理测验。具体的量表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MMPI)、“艾森克人格量表”(EPQ)、“卡特尔16PF人格测验”等。

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应用心理测验应注意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实践经验,心理测验的使用改变了以往就业指导缺乏相应科学指导的局面,帮助了一大批高校学生完成了自己的职业选择和专业定向活动,但在获得了一定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有待于进一步的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是心理测验的质量问题。信度和效度是衡量心理测验质量好坏的两项指标。信度主要是指同一被试在测验中分数的稳定性,代表了测验的可信程度。效度则是指测验的有效性程度,即测验能够准确地测量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并不是已有的心理测验都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测量中要考虑到测量工具的误差、测验的对象性以及文化差异。

二是如何看待心理测验的结果问题。运用心理测验对学生进行大范围测查只是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能力和个性概况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我们不能将心理测验的结果视为唯一、正确、不变的“真理”,“一切从心理测验的结果出发”。因为这其中除了心理测验的质量问题。还存在着一个操作的问题,即在测验过程中,主测人员和被测学生的操作不当,以及二者之问的相互作用,都会对测验的结果的有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不能仅仅依靠心理测验,还应当在心理测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访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予以具体指导。

三是如何根据心理测验结果进行就业指导的问题。现在很多高校都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开展了心理测验工作,但多半测验结果却不了了之,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反馈,更谈不上相应的指导了。就业指导不同于心理咨询.是要在现实的基础上向被指导者提出具体建议的。要让他们知道测验的情况,然后由他自己决定未来的方向。对于测验结果不能乱解释。有些指导人员缺乏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又不认真阅读测验指导手册,完全凭借自己的经验对结果进行解释,这是绝对不科学的。另外,职业指导人员在工作中还应该注意测验结果和指导建议的个人保密性。

四是时间安排的问题。许多学校往往是“临时抱佛脚”。心理测验只面向马上要离开学校的毕业生。而通常效果都不会太好。正常的时间安排应当尽量前提,最好是放在大一的下学期期末,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更为重要的职业指导和有针对性的职业咨询活动,也方便学生本人在以后的时间里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定向进行调整。

四、对未来工作的思考和展望

目前,心理测验作为一种就业的辅助手段,已在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在具体实践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引起了广大就业指导者的重视。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在某种程度上对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挑战。

这一挑战不但扩大了就业指导的工作范围。而且增加了就业指导工作的难度。许多原本不在工作范围内的事情都需要重新予以考虑,比如测验的施测、评估与反馈等。这些过程中科学有效结果的获得,势必导致具体工作的细化和任务量的增加,以及对心理测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特别是指导意见与现实情况产生的矛盾。更为就业指导工作增添了难度。为迎接这一挑战,高校需要更多数量的人员投入这项工作,这也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已有的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学专业工作人员的引进,会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这项工作的开展和深化,也会对整个就业指导工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心理测验仅仅是一个开始,职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和有针对性的职业咨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指导。心理测验应用的好坏也只有在进一步的工作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反馈。同样,心理测验的应用问题还会受到许多后续工作的限制和阻碍,需要许多制度上的配套改革,这是指导工作中的心理测验本身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说,心理测验的应用对于当前的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一次挑战。

心理测验篇7

随着心理健康调查在高校中的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各界人士的关心与关注,心理学相关调查以及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措施层出不穷。但是,单一的问卷测验或者重复性强的认知实验反应测验结果的及时反馈与心理干预差强人意,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提出房树人绘画测验这种间接的路径。它从侧面分析与干预,更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然而,房树人绘画测验的信效度、实用性与可行性究竟如何?本文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房树人绘画测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的信效度与评分基准

赵慧莉[1]等人对42名大二学生的研究显示房树人绘画测验评分基准在内、外向、神经过敏三个维度的重测信度较好,内外向、神经过敏、压抑、攻击性五个维度与大五人格量表的社交性、随和性、开放性与尽责性有较好的会聚效度。张燕[2]通过将房树人投射测验与SCL―90结合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后指出房树人投射测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筛查结果与SCL―90相当,甚至检出率优于SCL―90。鲍谧清[3]等人则具体指出房树人绘画测试中图画占纸张比例评价标准与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中内外向呈正相关,线条长短与笔墨浓淡变化评价标准与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神经质因子呈正相关,而人数多少评价标准与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中精神质因子相关性不显著。国内外一些研究显示房树木意象测试具有一定的信效度和效标效度,可以有效地筛查早年辍学的成年人、大学生运动员等特征人群,而关于心理相对正常的成年人的研究较少,关于大学生的研究集中在对房树人测验的介绍与应用方面。房树人绘画测验信效度与评分基准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房树人绘画测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的应用效果

绘画形式的房树人测验具有很强的团体游戏性,能激起团体成员的参与热情,引起成员的参与兴趣,特别是其中的成员分享环节更能激起团体促成的内心共鸣,促进成员自我觉察,进而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快适应大学生活,促进身心发展。因此,房树人测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干预中被广泛采用。[4]

房树人投射测验是一种非语言的交流方式,避免了语言沟通带来的心理防御机制和阻抗[5,6],使来访者将发生在不同时间、地点的不同事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情感在作品中展现,便于收集信息,节省咨询时间,并且绘画治疗不受各项因素限制,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多面性,易于实施;绘画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治疗,能够帮助大学生宣泄不良情绪,提升他们对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自尊的提高。[6]此外,绘画测验对测量情绪情感、自我概念及自我同一性是有效的[7,8],因其本身的特点和治愈机制适合解决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问题。另外,还有研究提出房树人投射测验可以缓解抑郁症状,尤其是焦虑或躯体化、认知障碍等。房树人投射测验不仅缓解了有抑郁症状人员的抑郁情绪,也使被测验者的其他方面得到完善。

三、结语

心理测验篇8

管理专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较扎实,但对现场实际了解甚少,毕业后实际知识与操作能力往往需从头学起,难以尽快胜任现场工作。同时,由于经费少、实习时间短,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教与学两个方面“空对空”的问题。管理科学属于“软科学”,传统的观点认为,软科学教育需要联系实际时,通过教师提供案例或辅之以学生实习即可,不需要建立实验室。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教学方法上的不足与教学观念中存在的这些谬误客观上导致了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效果不佳。企业需要的是懂理论、通实践和能操作的复合性经营管理人才,这一需要呼唤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必须加以调整。管理学科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同样具有利用自然科学及现代技术进行观察、检验、研究、设计等方面的功能和属性。许多重要的管理理论和技术来源于生产现场,管理工作的绩效更是展现并落实在现场,因此,管理者必须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善于对生产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进行周密的观察和实验分析,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和参数,提出改进措施,选择最优方案,促进系统有效运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把企业和市场搬到实验室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教学方式调整的重点应当是建立和完善以企业实际为特征的实验教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高校对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以哈佛商学院为代表的美欧大学商学院,强调案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而不仅仅是我国通常认为的案例教学。实际上,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学在国外许多院校早已倍受重视,已有相当规模并建成了管理学科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院校早已开设了有关管理专业的系列实验,在实验中进行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环境的实际需要,在实验及案例中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逐渐增长实际工作的才干。笔者认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具有以下作用:①提供感性材料,使理论联系实际。②加深和巩固管理理论与方法。③加强能力培养,使学生成为“多面手”。④从整体上使管理学科所有课程的教学水平上一个大的台阶。实验教学可以应用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些主要核心课程,其应用范围很广。从目前来看,可以建立六大实验教学系统。

一、商务技巧开发训练系统

该系统包括:①决策过程与策略规划能力训练子系统。通过学生对各类决策者角色的扮演,体验不同决策环境与任务下的决策过程的特点及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各类管理决策的能力。②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模拟演练子系统。通过在不同环境下个体谈判和团体谈判情景与过程模拟演练,使学生熟悉商务谈判的特点,培养驾驭谈判过程灵活应变的能力;通过对某种产品与服务推销过程的模拟,使学生体会推销过程中情绪与态度、时间与空间、方法与技能等方面的重要性,培养在推销工作中的独立性、自信心、创造力。③人际沟通与冲突训练子系统。通过正式沟通情景模拟,使学生熟悉组织内部法定信息传递渠道以及传递过程中的规范,掌握提高正式沟通效率的方法,促进正确合理的工作导向型行为的形成;通过非正式沟通情景模拟,使学生熟悉明示和暗示信息的作用,以及时间与空间距离在非正式沟通中的重要性,掌握提高非正式沟通效率的要诀;对沟通中遇到的冲突问题(包括人际冲突、团体冲突、组织冲突)过程的模拟,使学生了解各类冲突发生的原因、动力、表现形式、演变过程和可能的各种结果,掌握和了解应对各类冲突的方法以及冲突过程中第三方的作用与调解仲裁各类冲突的技能。④会议模拟系统。通过在不同会场环境下对各类会议(决策会议、执行会议、研讨会议、磋商会议)的准备、组织、实施和总结等全过程,使学生掌握举行各类会议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尤其是在组织会议过程中,组织者、参与者双方工作导向型行为和关系导向型行为的正确把握与应用。⑤公关交际礼仪与形态语言训练子系统。通过公关场景的模拟,使学生掌握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交往目的下的言行举止及仪表形态的要求;模拟演练各种公关专向活动的组织技能。⑥头脑风暴及个人和团队创意激发子系统。通过各种个人和团队创造技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在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广告、公关、危机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各类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创造性和创新管理技能。

二、企业运作模拟系统

该系统包括两大部分:①企业实际运作模拟演示系统。由企业计划管理子系统、企业制造子系统、营销管理子系统、资薪管理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财务管理子系统、物料管理子系统、技术管理子系统等构成。系统的运行以网络管理系统(如MRPII)为技术支撑,能够演示某个企业的实际运行状况,便于学生了解企业、认识企业。②企业实际运作模拟决策系统。同样由企业计划管理子系统等子系统所构成。不同的是,它可以提供若干个决策环境,用户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扮演企业主要决策岗位中的不同角色,模拟运作一个企业,制定满意决策。

三、市场运作模拟仿真系统

该系统包括:①市场实际运作模拟演示子系统。由需求、供给和价格机制等方面的变量集所构成,能够直观形象地模拟演示一个市场的运作情况以及各主体的行为方式,主要功能是让学生了解与认识市场;②商战模拟决策子系统。模拟多个竞争主体,每个决策主体赋予一系列的决策变量,每个决策变量都影响其经营绩效,可以训练用户在市场中的综合决策能力。③证券市场交易模拟子系统。包括公共信息接收子系统和交易模拟子系统。其基本功能如下:行情显示功能,通过大型电子显示屏,可动态显示任一时刻的各种证券和商品交易的价格和成交量,为投资者(学生)提供交易信息;委托交易和申报、电脑自动配对成交功能,通过设置委托柜台,接受投资者的买进和卖出委托,通过设置申报柜台,将委托单输入交易电脑主机;盈亏计算与成绩评定功能,自动记录每位投资者的交易资料,计算其投资盈余,自动生成每位投资者的投资绩效并转换成百分制的成绩单。④金融市场投资分析子系统。包括钱龙股票、期货静态及动态技术分析软件;用友财务分析软件。该子系统具有以下功能:信息库功能,各上市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及各金融产品交易的历史资料的存储、显示和打印;技术分析功能,借助信息库资料,运用配备的分析软件包使学生学会各种技术分析和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超级秘书网

四、管理岗位操作模拟系统

该系统包括:①管理岗位模拟演示系统。主要功能是让学生了解有关管理岗位的基本要求及运作过程。②管理岗位运作模拟系统。主要功能是让学生在某个管理岗位中进入角色,进行实际操作,并通过业绩评价系统衡量和改进其管理行为,学到多种岗位技能。五、EDI模拟系统该系统用于模拟外贸业务的各个环节,使实际业务的诸多环节集中在实验室内完成。包括:①外贸业务交易磋商模拟子系统。它包括了外贸业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各种业务联系方法及技巧(发盘、接受、商检、发货、保险、运输、索赔、理赔等),通过设计若干业务内容,采用案例库的形式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学生的外贸业务联系技巧,提高函电交际能力。②合同签订模拟子系统。通过设置各种标准格式合同,进行合同签订,让学生掌握合同的类型和格式,学会合同的起草和签订。③外贸制单模拟子系统。包括从外贸业务员的角度准备制单和从银行的国际结算角度审核各种单据,使学生既能适应外贸工作,也能适应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④外贸运输模拟子系统。掌握海运、陆运和空运中各国、各公司之间的运输单据。

六、会计实验模拟系统

上一篇:结构化程序设计范文 下一篇:职业能力测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