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16 05:39:22

戏曲知识

戏曲知识篇1

关键词:戏曲教育;重要性;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041-02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戏曲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戏曲作品都反应了创作者爱国的情怀,将民族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古代,传统的戏曲教育主要是通过科班的方式进行教育的,发展到民国期间,随着文化制度的改革,我国出现了以西方学校教育体制为样板的戏曲教育模式。截止到现在,戏曲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正规的教育得到大家的认可。

一、戏曲教育的重要性

开展戏曲教育对于学生能力以及素质的提高和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就戏曲教育的重要性进行简要分析。

(一)丰富学生的艺术知识和历史知识

开展戏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艺术知识和历史知识。戏曲教育不仅是作为一门艺术开展的,其开展戏曲教育中,富含着很多历史知识。举一个简答的例子说明,比如,在对学生开展《空城计》的戏曲教育时,笔者就要求学生提前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空城计的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历史背景。这样对历史背景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戏曲。

(二)弘扬民族文化

开展戏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戏曲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戏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开展戏曲教育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戏曲的本质。很多学生在没有接受戏曲教育之前,都认为戏曲的魅力不大。但是真正接触了戏曲,他们才意识到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这对于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开展戏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戏曲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戏曲作品很多都是表达我国人民热爱祖国、捍卫祖国的情况。因此,通过对学生开展戏曲教育,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我国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对戏剧人物进行学习时,笔者就讲述了梅兰芳的爱国故事。学生在深深震撼地同时,加剧了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

二、如何在戏曲教育中体现民族精神

在开展实际的戏曲教育中,笔者所在的学校注重将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与校本课程全面融合。如何依托于戏曲教材来弘扬民族精神是我校戏曲教学开展的重要内容。下文中,笔者就如何在戏曲教育中体现民族精神进行阐述。

(一)依托戏曲教材体现民族精神

依托戏曲教材体现民族精神是在戏曲教育中体现民族精神的前提和基础。戏曲教材是学生接受戏曲教育内容的物质载体,从某种方面来说,戏曲教材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接受戏曲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因此,要认真编写戏曲教材,从而通过戏曲教材来有效地彰显民族精神。

作为教材的编写者,首先需要考虑学生的天性,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量编写出能够提高他们阅读兴趣的、具有吸引力的教材。首先,在对教材编写之初,要系统地了解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内容范围和目的。就笔者所在的学校的学生来看,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历史以及几种重要的剧种。只有将一些戏曲常见的知识掌握之后,戏曲教师才会慢慢地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逐步让学生感受戏曲家的艺术内涵和道德修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笔者现在使用的教材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就对我国著名的戏曲艺术家叶少兰、梅兰芳等人物生平进行介绍。其次,在编写教材的时候,需要对戏曲曲目进行合理的甄选,我国的戏曲种类繁多,如何甄选对学生有利且知识量高的内容极为重要。比如当前,我们使用的教材中昆曲有:《牡丹亭》、《紫钗记》、《玉簪记》、《桃花扇》等,京剧有《徐九经升官记》、《赵氏孤儿》以及《空城计》等。

(二)营造戏曲文化环境体现民族精神

营造戏曲文化环境体现民族精神是在戏曲教育中体现民族精神的重要措施。营造戏曲文化环境是一件复杂的工程,这是要求同学和教师一起努力。校园内要随处都可以见到关于戏曲方面的知识或者是内容。这样,当学生走在校园里,无论是在哪个地方,他都可以通过这些内涵丰富的知识来感受我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内心深处才会升腾其对戏曲的尊重。就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笔者所在学校教学楼的走廊里,都是戏曲文化知识。这些知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受到了学生的喜欢。这些都是从细节处营造戏曲文化环境,有利于推动学生学习戏曲文化知识。

另外,营造戏曲文化氛围也可以沟通过创办兴趣小组,让大家积极投入到戏曲的练习中来,活跃戏曲文化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戏曲文化的积极性。

(三)多学科综合体现民族精神

多学科综合体现民族精神是在戏曲教育中体现民族精神的关键。笔者这里提到的通过多学科综合更多地是指对于艺术层面的综合,比如将戏曲教育与书法、十字绣、剪纸、沙画、航模、风筝制作等校本课程相结合。而并不是单纯地对学生开展戏曲方面的教学。这样,戏曲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在需要对学生进行艺术技能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内在素养、道德品质、民族精神的培养熏陶,引导学生从多视角、多感官来感受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笔者曾经就将绘画与戏曲教育相结合,教授学生如何绘画脸谱。比如红色脸谱,在告之学生绘画注意事项的过程中,告诉学生:红色的脸谱一般是忠勇侠义,多为正面角色。比如在戏曲历史上较为有名的关公,那么,作为戏曲教师就可以具体就讲述关公的事情,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绘画知识,而且掌握了一定的戏曲知识。尤其是对于古代历史知识文化的了解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在戏曲教育中让学生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

(四)加强实践锻炼体现民族精神

加强实践锻炼体现民族精神是在戏曲教育中体现民族精神的重要要求。戏曲教育更多地是需要学生实际锻炼才会真正提高其技能。就笔者的工作经验来看,加强实践锻炼的效果比起理论教学的效果要好。笔者这里提到的加强实践锻炼主要是指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来让学生接受戏曲教育。比如在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等国家法定节假日,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相关的戏曲比赛等让学生感受到民族精神。同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作为戏曲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接受戏曲文化知识,感受传统戏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魅力。同时,需要告诉他们在实际的活动中,要树立正确的的道德观,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与同学和谐相处,团结合作。就戏曲文化来说,在活动中接受戏曲文化知识的教育尤其是在爱国活动的知识中接受教育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戏曲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力量。

三、总结

戏曲是彰显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方式。上文中,笔者就从依托戏曲教材体现民族精神、营造戏曲文化环境体现民族精神、多学科综合体现民族精神以及加强实践锻炼体现民族精神等四方面就如何在戏曲教育中体现民族精神进行分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做好戏曲教育工作,弘扬我国传统的民族精神,以提高戏曲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质量,继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戏曲文化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参考文献:

[1]颜晓华.关于戏剧戏曲教育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J].戏曲艺术,2010(04).

[2]杜长胜,张文振.当代戏曲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研究论纲[J].戏曲艺术,2009(02).

[3]袁丽.从人类学角度探讨戏剧的起源及发展[J].文学界(理论版),2012(03).

[4]张建超.整合戏曲艺术教育,弘扬民族精神[J].北京教育(普教),2011(05).

[5]徐娟.国戏60年:开创现代戏曲教育新纪元[J].今日中国论坛,2010(11).

戏曲知识篇2

关键词:教育;青少年;中国传统戏曲

1 前言

让戏剧进入校园,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了解戏剧的思想是卢梭提出来的,“在实践中学习”和“在戏剧实践中学习”是卢梭的教育理念。戏剧教育在100年前就已经在欧美国家发展,而在我国的发展才刚刚开始不久。正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的引领下,各国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多,戏剧进校园在我国开始慢慢盛行。2016年教育部提出,必须加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弘扬,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让学生对传统戏曲文化增强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建立密切联系,普及戏曲教育。就目前来看,多元化的社会中各种新兴事物也随之产生,传统文化被人们逐渐抛之脑后,一些传统艺术也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为了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振新传统艺术,必须加强传统文化的普及,这就需要从青少年着手,进行传统艺术的教育。

2 戏曲教育实例

2.1设立戏曲课程

我校进行戏剧教育,那么首先就要从课程着手,因此北京某一所中学专门招聘专业的戏剧老师,由戏剧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戏剧的了解与学习,同时也带领一些热爱戏剧的学生进行表演。二年级开始面向全校学生设立京剧课程,对学生进行京剧知识的普及。通过普及知识,因而让学生从小就对戏曲有一定的了解,不会对传统戏剧文化遗忘,从小就对传统戏剧产生深厚的感情。

2.2建立戏剧社团

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不仅可以从课堂上学习戏曲知识,也可以在课余时间学习与了解。我校成立了戏曲社团,其中分为了7种行当,学生可以根自己的喜好加入社团,社团中每个学生都是主体,大家互相交流自己对于戏曲的认识与学习戏曲中的难题,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学好戏曲,可以进行自我才艺的展示。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戏曲知识的了解,增强自信心,也可以让自己真正参与到戏曲中去,更加容易接受戏曲,对传统戏曲的传承有极大的帮助。

2.3加强学校交流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戏曲教育模式,学校之间应该互相的交流,才能更好的让戏曲进入校园。北京东城区的4所小学与中央戏剧学院进行合作,对小学的老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只有老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同时也让小学生进入高校专业戏曲训练基地进行参观,让小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触优秀的戏剧人才,提高他们对于戏曲的崇拜与热爱程度,从而树立目标,更易于他们学习戏曲。

3 戏曲教育规划

3.1大力宣传戏曲教育

戏曲进入我校,教育部门应该做好宣传与号召,各个地区都应该积极的响应号召,不能让戏曲教育只停留在一二线城市。因为各个地区的师资力量不一样,基础设施不一样,所以应该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校进行财政上的支持和扶持。我校在发展戏曲教育的过程中,我校在发展戏曲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当地部门的大力支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提供了一些学习戏曲中的基础设施,也对老师进行了专业的培训,因而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与学习传统的中国戏曲,使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

3.2课堂戏曲教育

在我校内对学生进行戏曲教育主要还是要靠课堂上的学习,其他的社团活动只是起到一些辅助作用。在课堂上进行戏曲教育不应该仅仅靠老师传授知识,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清华附中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开设了戏曲鉴赏与表演课程,在课堂上首先有老师讲授知识,让学生对于戏曲有了解,其次让学生自己进行表演与创作,形成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戏曲教学模式。这种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了戏曲的学习中去,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表演能力与创造力。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3.3活动性戏曲教育

戏曲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也应增强它的实践性。学生不仅要了解戏曲的知识,同时也应该掌握好一种自己喜欢的戏曲,能够将其展示出来。例如北京某一所中学,会不定期的举行戏曲比赛,让学生以个人或者团体的形式准备戏曲节目,进行表演,挑选出优秀的人才参加全国“戏曲杯”比赛,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戏曲的热情。通过表演,可以让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戏曲有更深刻的理解。只有有了热爱和深刻认识,才能使传统戏曲文化更好的发扬光大。

4 总结

在普及教育阶段渗透传统戏曲文化的进程中,我国依旧需要学习国外的一些方法,更好的完善戏曲进校园体系。对各个学校的戏曲教育进行定期的审查,不能让此行动成为形式主义,防止一些学校出现应付的现象。同时,国家方面,应该组织戏曲方面的专家进行戏曲教材的编制,各个年级的教材各不相同,低年级小学生应为童话系列的书籍等,形成一个完整教材体系。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由于客观条件的原因无法进行戏曲教育,这就需要国家的支持,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支持,对于贫困地区的戏曲教育有着强大的帮助。对学生进行戏曲教育,不仅是对戏曲的学习,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戏曲教育有利于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继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冯波.中国传统戏曲造型元素在动漫造型教学中的应用实训[D].东华大学,2015.

[2]梁国伟,黄阿莎.汇聚“理气合一”修身观念的中国戏曲身体表演及其“交感”传播方式――兼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当代传播[J].艺术百家,2006(1).

作者简介:

戏曲知识篇3

8月暑期电视台即将推出首档全民参与的戏曲文化节目《中国戏曲大会》。该节目由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自主研发,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再次发力文化类节目。

“弘扬中国戏曲文化,充分展示中国戏曲内在的风骨。中国戏曲蕴涵了仁义礼智信和爱国、孝道、大公无私、尊老爱幼等优秀的中国传统价值观。我们希望通过《中国戏曲大会》,将这些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传递给观众。传达中国精神、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气派,这是我们创作这个节目的宗旨。”《中国戏曲大会》制片人国浩如是说。

赛制拓展受众人群

《中国戏曲大会》借鉴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击败体”和选手“内循环”PK赛制,首次以纯答题形式举行戏曲知识竞技比赛。

“《中国戏曲大会》不只面向专业演员,而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是戏曲频道首次面向戏曲爱好者全面开展的戏曲知识竞赛类答题比赛。”国浩对《综艺报》说。

为保障节目选手在场上的竞技水准和精彩度,节目组对参赛选手进行了严格筛选。据介绍,《中国戏曲大会》的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均在网络报名。节目组对网上报名的1000多位选手进行了三轮筛选。第一轮初选,导演组查看选手简历,从选手年龄、形象、从事行业,个人经历是否有故事、带亮点等方面进行考虑,第一轮筛选保留300人。第二轮节目组采取一个导演负责一个选手方式,一对一进行网络视频连线,了解选手情况。第三轮筛选,节目组负责面试的导演直接面试选手,最终确定百人团。之后,导演组对百人团选手严格按照A类、B类、C类进行内部摸底评定。A类选手具有一定的戏曲知识,具有戏曲表演能力,能自黑,能反问评委又极具表现力;B类选手具有一定戏曲知识,具有初级的戏曲表演能力,表现力稍弱;C类选手有一定戏曲知识,能哼唱几句戏曲或者有精彩故事。

同时,节目组也考虑了百人团人群结构的多元化,经过筛选的百人团由戏迷票友、戏曲专业院校学生和专业演员、其他院校在校大学生、外国友人和华侨、警察、现役军人、少数民族、歌手等组成。 “引入比赛的形式能够提升戏曲节目的节奏,《中国戏曲大会》希望以比赛的悬念和节奏感吸引更多年轻的电视观众关注戏曲。同时,比赛将戏曲知识点融入选手答题过程中,和选手的答题命运悬念式紧密结合起来,更容易被观众接受。”钱皓说。

节目录制中还有一些关于竞技技巧的小插曲。导演组非常看好一位女选手,她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痴迷戏曲20多年,戏曲知识非常丰富。然而,抢答器的使用要领是手按在上面就直接按下去,她每次抢答都是抬手再按下去,就因为这个细节,三道题都被对手抢走。她输在比赛经验而不是知识储备上。这也增添了节目的戏剧性。

此外,为配合比赛的可看性,展现节目独特的视觉效果,节目舞美设计着眼戏曲文化,充分运用戏曲元素凸显韵味。百人团答题时,节目现场视觉设计方案由京剧剧目《天女散花》衍生而来,用长绸散发出百朵牡丹花,花落谁家,谁就是答对了,意境优美,赏心悦目。

雅俗共赏的命题技巧

“我们导演组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去了解、剖析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所有的环节,得到的结论是照搬到《中国戏曲大会》不可行。”钱皓解释,从出题角度来说,《中国诗词大会》题目大多选自中小学语文课本里面的诗词和古文。但是,中国戏曲并没有义务教育的普及读物可以参考;且戏曲发展到现在,剧种就三百多个,各个地区戏迷喜欢的剧种都不同。怎样能让全国各地的观众都看明白戏曲的题目并感兴趣,这是我们需要攻克的难点。最终我们确定的方案是:零门槛出题,让不懂戏曲的观众看到题目也想看下去。”

不过,题目若是过于简单,《中国戏曲大会》又势必会损失掉资深戏迷的关注。如何能让题目具有戏曲知识竞技性,同时又让普通观众感兴趣?

“我们对零门槛题目进行了反复摸索。一开始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题目:扮演青年小女孩的角色是:A.花旦;B.花脸。后来类似的题被拿下了。因为报名参赛的选手并非零门槛,甚至很多选手是专业戏曲演员,了解戏曲史和戏曲文化,我们的题目要尊重参赛选手。经过反复讨论,我们研发了类似这样的一些题目:口语中的‘走过场’这个词其实来源于戏曲。那么戏曲中真正的‘走过场’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请三位演员在场上走了一轮,选手来回答哪个是真正的‘走过场’。这种题目对于有戏曲知识基础的选手来说并不难,又与普通观众的生活贴近;令之前不了解戏曲的观众看到,戏曲实际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这样的题目就是后来我们定义的零门槛题目。”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中国戏曲大会》出题组专家江逐浪介绍。

同时,大会导演组请点评嘉宾尽量多讲故事,通过嘉宾点评时讲述的典故培养观众关注戏曲、引发兴趣。“我们希望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都喜欢看戏曲大会,所以特别注重运用内容亮点和故事提升节目节奏。”钱皓举例说,苏武牧羊的典故大家都知道,但是鲜有人知道苏武牧羊还涵盖了一个成语故事――鸿雁传书。节目中,选手答完“苏武牧羊”的题目,点评嘉宾会给观众延展讲解鸿雁传书的故事,再由苏武20年始终拿着使节棒的使节精神,提炼出对祖国忠诚的意义。通过讲故事,吸引观众听进去,再把忠孝礼义的精神升华提炼出来,让观众接受得不那么生硬。《中国戏曲大会》题目知识点的延伸点评涉及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一带一路、戏曲电影工程、京剧音配像和像音像工程、十以来的新创剧目等。

据节目组初步统计,出题组专家在两个月时间里为7期节目共准备了500多道题,题目涵盖了48个剧种,涵盖的省市自治区达到26个。且命题要求非常严谨,须有唯一答案,但凡有一点争议的题目全都被毙掉。出题组成员由来自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戏曲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优秀从业者组成。

本届《中国戏曲大会》共7场,前6场是晋级赛产生当期擂主,第7场是汇聚了前6场擂主的总决赛,最终产生《中国戏曲大会》的冠军。节目题型包括对错题、二选一的选择题、辨识题、图片题、三选一的选择题、视听题、连线题以及剧目题。大会题目类型涵盖激烈的益智竞技和具有可观赏性的舞台艺术表演;大会通过挑战者、百人团、嘉宾选手的多样竞技组合,结合点评嘉宾的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力争为电视机前的普通观众呈现一道中国戏曲文化的饕餮盛宴。

名家表演呈现戏曲之美

钱皓强调,戏曲是视听艺术,只靠专家来介绍是不够的。《中国戏曲大会》有把戏曲名家请到场上来表演的题目,有图文展示题目和视频展示题目,这也是《中国戏曲大会》与其他“大会”系列文化节目最大的不同。

节目中的“辨识题”就是由戏曲演员登台展示表演,由表演的内容派生出题目。“辨识题挺难出的,既要有表演,又要控制在一分钟左右。我们反复斟酌选取的表演是否足够精彩,又因为一分钟时间有限,所以表演只能以动作身段、服装道具展示为主,有些题目甚至需要我们把动作重新组合编排设计。”江逐浪介绍。

“为了吸引非戏曲类观众关注《中国戏曲大会》,节目开篇我们就展示了一段猴戏。这个想法来自于我做过的海量宣传片和对外国友人看戏的调查。他们唯一感兴趣的就是猴戏,猴戏能跨越语言隔阂。不同生活习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看到猴戏就知道是Beijing opera。所以吸引非戏曲收视群,我们认为多放武戏、打戏,要比唱戏曲流派效果更好。

戏曲知识篇4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创造角色,从美学上说,就是塑造的典型的艺术形象。很多传统经典剧目被历代艺人在舞台上演过无数次,但到了优秀的表演艺术家那里,又别有一番天地。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优秀的戏曲演员所塑造的舞台形象总是给人以与众不同的艺术享受与视觉享受,他们所扮演的人物,即使是我们在舞台上非常熟悉的形象,从他们的表演中我们也会收获更多的认识价值;但同时也有一些演员,基本功练得十分扎实,甚至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技巧都可以轻松完成,但在角色塑造上,总让观众感觉“缺点什么”,形象还不够饱满,不够感人。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有因生活阅历的不同,对生活的认知程度有别;有因性格差异,在角色表达上,程度有所不同;也有因观念或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艺术感悟、想象力等专业能力上有高有低。但归根结底,就在于这些优秀艺术家有着卓越的艺术修养。

戏曲演员的艺术修养,主要指扎实的基本功修养、情感道德的修养和文化修养,这些是构成演员表演风格、展现演员表演高度的决定性因素。提高艺术修养水平对每一位戏曲演员而言,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提高戏曲演员的艺术修养水平,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掌握扎实的基本功

戏曲艺术是美的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基本功是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必要材料,犹如房子的地基,是每位戏曲演员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知识,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不可能在舞台上塑造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戏无情不感人,戏无技不惊人”,这句梨园名句也将基本功视为戏曲表演的重要方面。戏曲演员要想使自己的表演精益求精,要想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就必须掌握扎实的基本功。戏曲舞台上的“技”一般是泛指“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即通常所说的“四功五法”。它是戏曲演员在舞台上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戏曲演员的艺术修养集中的外在表现。“唱”是戏曲表演时所有声音的一种要求,要有层次、有节奏、有美感;念即念白,就是“说话”,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别关键,戏彦:“千斤白四两曲”,这充分可见念白的重要性;做即做工,也就是动作,它是所有动作的总称;打是武打,戏曲里的打不是随便的打,是有事先的安排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式进行。“手、眼、身、法、步”是演员在舞台上展现戏曲表演意境和神韵的技法,有,“手为势,眼为灵,身为主,法为源,步为根”之说。掌握扎实的基本功,首先是要理解戏曲基本功的规范和要求,无论是做、打的身段动作,还是唱和念的表演,都讲究一个“圆”字;并且要注意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之间的整配合运用,将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其次,统领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中枢就是腰,因此要重视腰在基本功训练中的重要作用。在平时训练时,要非常注意腰的训练,注重腰部的保养。在训练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和目标,可以适当加强技巧和动作的苦练,那么在登台演出时才能更加传神地表现出角色的魅力。

二、提高情感道德修养水平

戏曲演员的情感道德修养是提高戏曲艺术修养的重要因素。因为戏曲演员的情感道德,往往影响着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对现实生活体验的程度,甚至决定着对角色形象的塑造。因此,戏曲演员的艺术修养,离不开情感道德的修养。戏曲演员情感道德的修养包括情趣的修养、情感的修养和品德的修养。戏曲艺术的实质是一种文化形态,戏曲演员从事的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工作,对观众的意识形态培养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如何在群众的意识形态引导中起到积极的作用,高尚的情趣必不可少。情趣是一个人的性情志趣,不同的人情趣各不相同。因此,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高尚情趣的培养,努力为观众提供真善美的精神食粮。对于戏曲演员自身而言,追求高尚的艺术创造,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意识得到提高。试想,如果戏曲演员浑身沾染庸俗之气,行为举止低俗不雅,那么其在舞台上就不可能塑造出经典的艺术形象,得不到观众的认可。有道是无情便无戏,无情不是戏,由此看出情感是艺术感染力的源泉,是艺术心灵的琴弦。不管是哪一种戏剧,终究都要以情来贯穿。演员要扮演好一个角色,演好一场戏,没有真挚的情感投入是不可取的。戏曲演员要想在舞台上打动观众,让观众对自己演的角色感同身受,就必须先打动自己,从感情上感染自己。戏因情而动,情乃戏所依。一个演员如果被剧情所动,就会全身心地投身于艺术表演,就会达到忘我的入戏程度。在平日的舞台戏剧表演中,需要演员用心去表演,准确地表现剧情,培养个人的情感修养,在角色塑造上倾注自己的情感。

“做戏先做人,立戏先立德”,这里所强调的就是指戏曲演员的道德和品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强调戏剧演员要做到德艺双馨,仅有过人的专业技能还远远不够,还要有崇高的品德修养。梅兰芳先生在日本入侵时期的蓄须明志,常香玉大师的戏比天大,都是作为一个戏剧演员对戏曲艺术的深深理解。我们在感叹这些艺术大家拥有高尚的气节的同时,也从中看到了其中揉合的众多的个人艺术修养。戏曲演员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把戏曲事业看作是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崇高使命,做到爱祖国、爱民族、爱人民;要有集体主义精神,加强职业道德的修养,对长辈尊重,对同辈宽和,对后辈提携。

三、提高文化修养水平

戏曲知识篇5

关键词:戏曲素质教育;增强现实技术;中小学生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院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规定,各学校应增设音乐、舞蹈、戏剧等教学模块,提高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倡行,在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方面应该挖掘本土精神文化,中国戏曲作为东方的最古老的戏剧种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理应发挥其应有的魅力。笔者通过戏曲与增强现实技术相结合,从戏曲素质教育瓶颈、戏曲观念认知、实现方法、戏曲内容与互动、理论探索等几个方面对中小学戏曲素质教育进行探析。

一、戏曲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瓶颈

授课形式单一,教室空间条件受限。我国目前中小学的戏曲素质教育具体实施现状是,多数在多媒体教室通过欣赏视频授课,甚至是照本宣科做一些理论性的介绍,无法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在有限的教室空间当中无法呈现剧场的效果,戏曲的文化气韵无法得到传递。实景授课教育投资成本较大。戏曲的素质教育最佳的场所应属剧院,对于中小学生和学校来讲,频繁地去这些场所接受素质教育,成本较高不太现实。艺术团体进学校汇演,带给中小学生美育盛宴次数相对较少,对于国家教育单位的投资也相对较大。在学校建立专门的剧场也不太现实,成立戏曲兴趣社团来推动戏曲的素质教育,对于学校教师和中小学生来讲,戏曲涵养和相关知识储备达不到,没有一套专业的戏曲素质教育的指导方法。中小学生对戏曲的认知存在偏差。当提到戏曲很容易跟老年票友联系到一起,感觉戏曲是老年人专属娱乐项目,青少年更乐意去欣赏美国好莱坞电影,或是流行音乐,自认为年轻就应该和流行结合起来。由于对戏曲的发展变迁不了解,认知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的戏曲范式之上。当下的戏曲渐渐地进入了灯光技术、LED屏幕显示技术、3D全息投影技术为代表的新的戏曲时代。2008年多媒体实验剧《西游荒山泪》、2009年视觉交响京剧《新白蛇传》等运用了LED大屏幕、声光电作用、虚拟技术手段等来综合展现,2011年产生了错媒体京剧音乐剧《白娘子-爱情四季》,2012年出现了探索多媒体技术和戏曲舞台的结合。①2013年3月3日晚间在安徽大剧院正式定稿演出的我国首部3D全息黄梅戏舞台剧《牛郎织女》等。这些都是戏曲与时俱进的表现,戏曲也很时尚、正青春。

二、增强现实技术再现戏曲魅力

增强现实技术也被称为混合现实技术,它借助计算机图形技术和可视化技术产生现实环境中不存在的虚拟对象,通过传感技术将虚拟对象准确“放置”在真实环境中,借助显示设备将虚拟对象与真实环境融为一体,并呈现给使用者一个感官效果真实的新环境。②该技术最初用于航空航天训练宇航员太空环境,随后运用到了医学、心理学等领域,教育领域也在逐步进行新的探索。

(一)教室即“舞台”,营造“小剧场”舞台概念

营造戏曲文化“舞台”,推行戏曲文化素质教育。戏曲教育在中小学当中推广困难,多数源自教室在中小学生心中的定义,教室就是用来学习数理化知识的,用来高考的。戏曲素质教育的推广,要改变学生心中教室的定义,教室即“舞台”。“舞台”是一个展示文化的环境场所,戏曲也是一种被展示的文化,场所不同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属性也会有所不同。博物馆、主题公园、博览会、剧院、文化中心等,都是各自文化的展示场。③中小学生教室恰恰是一个被用来展示各种文化的舞台,如语文、数学、生物、物理等。跟其他的文化一样,戏曲也需要有个展示的文化场所。由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本身的文化属性,易于展示或呈现在中小学课本中,供大家诵读、欣赏、体会。“元曲”是戏曲鼎盛时期的代表,由于本身的文化属性,元曲需要唱、念、做、打、舞全方位的呈现,需要舞台道具、行头、器乐等,是一个全方位实体的综合呈现,要做到身与景随、戏到景至、情景交融。一个舞台需要足够“多功能”方能展示戏曲的文化内涵。戏曲“小剧场”舞台自古以来便是中国戏曲的一种重要戏曲艺术载体。明清时期的戏曲在宫廷中流行,在庭院中设置戏曲“小剧场”舞台。徽班进京才产生了现在的京剧,创造了戏曲的繁荣盛相。街头巷尾许多戏曲艺人,三三两两加上几件简单的器乐,就形成一个戏曲“小剧场”舞台。戏曲“小剧场”舞台带有先锋性、探索性的意味,可以突破传统戏剧的形式和内容限制,可以在里面探讨戏剧的时空、观演的关系等命题,也可以讨论某些观念、某些思想,等等。④通过戏曲“小剧场”舞台的概念承载一个文化的舞台,教室就是一个文化空间,在中小学戏曲素质教育中再合适不过。

(二)改造现有教室,创造“虚拟戏曲舞台”

运用增强现实技术,通过全息投影膜作为载体,进行虚拟影像的真实呈现。改造中小学现有的教室,创造虚拟舞台剧场,达到多功能戏曲舞台效果。运用Kinect体感识别器,作为人物骨骼捕捉、动作捕捉、实时跟踪的工具,完成整个虚拟戏曲人物的控制。将Kinect体感识别器放置在投影仪的上方,调整Kinect与人物对象之间的最佳工作距离。设定体感可识别区域范围,用标记在讲台上标出,注明该区域为可识别区域范围,便于Kinect进行骨骼捕捉、匹配,也方便教师在戏曲演示时操作。白幕投影幕布换成全息膜投影幕布,放置在投影仪和教师中间最佳区域。全息膜材料是一种触摸膜和成像膜集成一体化的,表面是由全息纳米物质组成,运用光学技术,可以最大化地反射光谱,在全息膜上形成一个看似真实的影像。用软质PVC塑料膜封住全息投影膜的两面,采取灰尘防损坏的措施,易于幕布升降机的升降,方便教师的教学。将全息膜投影幕布放置在投影仪和人物对象的中间,全息投影幕布类似“皮影戏原理”中的影布,一方面方便戏曲素质课堂教学,也具备白色幕布的基本功能,是一种升级版的幕布;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其他的课程相关教学,例如学习物理物质结构、化学元素等相关知识时,这种虚实融合的教学环境,便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三)“虚拟戏曲舞台”流程图解

“虚拟戏曲舞台”的设计流程图(见图1),采用电脑处理器、Kinect体感识别器、投影仪、全息膜投影幕布等设备来完成的一个戏曲“虚拟剧场”的展现戏曲文化的“舞台”。首先“开始”进入电脑处理器,启动Kinect体感识别器、投影仪、全息膜投影幕布等一系列硬件设备。准备就绪之后,目标人物站在可识别范围之内,Kinect体感识别器进行人体骨骼捕捉和骨骼匹配,随之调动电脑处理设备里的戏曲内容数据库,通过投影仪,在全息投影幕布上进行成像,图形渲染实现虚实融合。这时候当目标对象活动的同时,全息投影幕布上的人物影像也跟着在运动,实现人机交互,当目标受众的骨骼捕捉部位僭越了可控范围区域,将会结束这个流程,反之则继续追踪,实时更新数据,进行下一轮的流程循环,实现一种教室环境中的虚实融合的互动式戏曲素质教育学习模式。

(四)Kinect骨骼捕捉实现戏曲

“影像转移”Kinect骨骼捕捉是增强现实技术的核心环节。Kinect是微软研发用于Xbox360的体感识别的硬件产品,分为四部分:红外发射器、RGB摄像头、3D深度传感器、麦克风阵列。运用红外发射器发射一组红外激光点阵列,投射到目标人物身上,通过自带的RGB摄像头进行三位坐标的立体扫描,运用数学算法来实现空间的计算和定位,来判断人物的距离和位移。Kinect采用20个基准点来定义19根骨头,会产生20个骨骼点,利用每两个骨骼点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向量函数来计算人物本身的位移和旋转关系,实现人物自身的动作实时交互。⑤通过对目标人物在识别区域的空间计算,以及目标人物自身骨骼点之间的函数关系,来判断目标人物在电脑中的坐标。在整体空间运动的同时,计算目标人物自身的运动的函数关系,实现目标人物在整个空间中的坐标,为人机互动提供函数关系。利用麦克风阵列搜集目标人物的声音信号,实现声音的人机多维度互动,增强虚实融合的真实性。建立人体骨骼的模型,实现Kinect骨骼捕捉的第一步。在3DMAX、Maya或其他的三维软件中构建骨骼模型。对骨骼的节点地方进行细部处理,便于后续的UV贴图,使人物活动更自然灵敏,然后对模型进行蒙皮和添加肌肉,建立基本的骨骼识别基础。⑥通过Unity3D作为三维引擎进行虚拟场景立体融合,骨骼捕捉匹配之后,目标人物的移动,带动戏曲人物的移动,实现实时互动,增强戏曲素质教育中“玩中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的观念。

三、戏曲内容设计

(一)戏曲内容选择

中国戏曲是与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齐名的世界三大古典戏剧之一,它是综合了舞蹈、音乐、诗歌、绘画等文化艺术而形成的一种表演艺术。其中元代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元曲是中国文化发展一个必然阶段,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唐诗、宋词并列称为“一代文学”。⑦戏曲文本的选取以元代曲目为主,明、清时期优秀的戏曲作品为辅,加上近代梅兰芳和翁偶虹两位先生的戏曲代表作品。“元曲”是我国历史上戏曲文学艺术的鼎盛代表,元代的统治阶阶级是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新的草原音乐和草原文化融入中原,加上元朝统治者尚武轻文,取消科举断了读书人的仕途之路,使得大量的文人不得不与青楼艺妓为伍,靠填词编剧为生的同时赋予元曲自己的思想,使得戏曲成为可以在广场、剧场欣赏,也可以在书案细细品读的文学作品。⑧特殊的土壤孕育出了元曲文化,在民族文化融合的同时产生了新的文化形态。在中小学戏曲素质教育中,还原戏曲的原有面貌和文化内涵,再加上增强现实技术的“多功能”属性,来帮助戏曲文化在教室空间中得以展示,促进戏曲文化的素质教育。

(二)戏曲文本解构,引入游戏互动机制

解构传统的戏曲文本,实现当下语境的有效互动。笔者选择了10部戏曲的文本,对其进行教学和学习中的环节解构。(见图2)首先进入传统学习机制,对戏曲片段进行作品背景介绍、作者介绍、主人公介绍等相关的前期准备工作。传统的学习机制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中国历代教学的思维惯性创造了“照本宣科”的授业模式。《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为“上所施下所效也”。其中强调的是示范性教学和言说式教学。⑨示范性教学历时了上千年,是人类学习历程中最原始的教学方式,从开始的基于自身生存钻木取火的示范式学习,直到显性知识在课本上的呈现,进行课本的预习、练习模仿式学习,这种教学与学习模式沿用至今。言说式教学是示范性教学的一种补充和解释,对于以某一知识的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知识显性沉淀,才逐渐形成了典籍著作。游戏互动学习机制实现教学与学习的双重创新。基于增强现实技术基础之上引入游戏互动机制,预习戏曲基本知识之后,进行戏曲人物的选择,进行角色扮演。通过Kinect进行动作捕捉,全息膜上会出现戏曲人物影像,互动者移动全息膜上的戏曲人物也会跟着移动,类似“影子”原理,真实影像与虚拟影像实时互动。⑩与此同时全息膜幕布上会出现戏曲中另一个人物,互动者按照预习的戏曲剧本发声和运动,另一个虚拟人物相应地发声、运动,数据库通过Kinect的麦克风阵列采集声音,与标准的戏曲声音进行声音匹配,进行虚实互动。另一方面Kinect通过骨骼捕捉互动者的戏曲动作,与标准的戏曲动作进行动作匹配,建立一种游戏机制,系统会给出一些当下的流行的鼓励性话语,来增加戏曲素质教育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声音匹配和动作匹配分别对应戏曲中的“唱、念、做、打、舞”,解构戏曲的环节,在教室有限的空间中,实现单一元素最大化的感知,逐一展现戏曲的文化魅力所在,实现戏曲素质的教学与学习双重创新。

四、增强现实技术下的戏曲素质教育的优越性

(一)“三角式”学习环境

增强现实技术下的戏曲素质教育,实现互动式、沉浸式、冥想式三种学习模式的有机融合。互动式学习是体验学习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以往的戏曲素质教育中,很难做到学生与戏曲人物的互动,仅仅是一个空间纬度的学习,通过书本的文字,去品读、体会戏曲,将戏曲当作一部文学作品来欣赏。戏曲中的移步换景、借景生情等戏曲的精髓和气韵,无法很好地进行你来我往式的触摸。增强现实技术中的Kinect骨骼捕捉和动作捕捉,实现了互动的可能性,使得学生和戏曲作品之间进行互动,全方位立体地感知戏曲作品的精髓和韵律。增强现实技术下戏曲素质教育实现了主动沉浸式学习模式。沉浸式学习是一种情景再现的学习模式,通过全息膜幕布和Kinect的配合,搭建一种虚拟的真实戏曲场景空间,实现戏曲作品中的场景在现实空间中显现。学习的情境理论关注物理的和社会的场景与个体的交互作用,认为学习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而产生,情境是整个学习中的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一方面通过真实的虚拟影像增强记忆,另一方面将学生带到戏曲作品的情景当中,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进入主人公的思想世界,融入作品中思考,由原来的被动式学习转向了主动式学习。增强现实技术下戏曲素质教育实现了冥想式学习模式。我们会有这样一种场景,在戏园子里听戏,往往都是闭着眼,脑袋跟着戏曲的旋律进行摇摆,手和脚一起带动着氛围,这是传统戏曲“听戏”模式。京剧大师梅兰芳曾回忆说:“那时观众上戏馆,都称听戏,如果说是看戏,就会有人讥笑他是外行了。”凭借冥想模式来品味戏曲韵律,而不是“看戏”,一方面戏曲表演者的动作、场景、道具等经过几千年积淀,形成了程式化的范本,戏迷观者的内心已经形成了一种戏曲虚拟程式化的影像。而对中小学戏曲素质教育来讲,受教育的中小学生对戏曲的程式化的动作,不像戏迷那样熟记于心,更多的是一种懵懂的门外汉状态,本身戏曲学习存在一些障碍,再加上传统戏曲的学习模式是一种悟道式的模式。增强现实技术解放了戏曲的感觉器官,不单单是“听戏”,可以做到听与看结合,形成多种感官并用的学习模式,更加符合中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二)创新式教学

创造性地解构原有的课堂授业模式,改善戏曲素质教育的教学环境。一方面改善了硬件条件,使得教室成为“小剧场”舞台的概念,多元的戏曲素质教育在现有的教室空间重新塑造呈现。另一方面,改善了教学软件条件,原来与戏曲相关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一元的,增强现实技术的介入使课堂呈现多元性,告别了戏曲文学文本知识授课的现状,解放了戏曲的杂学融合的属性,戏曲的素质教育得到了发挥。创新性地改变了教师授课模式,实现了反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反转课堂的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动机、成就感与信心。之所以进行戏曲素质教育,不单单为了戏曲本身的授业,重点在于文化素质的内化,培养中小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素质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学习,还包括通过实践经验产生的智力活动,知识和智力共同建构主体素质。实现师生互动、教学内容互动、同学之间互动,便是学习的实践环节,用互动的实践学习促进素质教育的智力成长。

戏曲知识篇6

戏曲以舞台演出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它曾一度成为封建统治者用来巩固其地位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戏曲也如“王谢堂前燕”飞入了百姓家,成为人们主要的传情达意和娱乐方式,人们的婚丧嫁娶、喜怒哀乐都与戏曲息息相关。

戏曲艺术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重大变革。从19世纪末的戏曲改良运动,到时装新戏的出现;从“五四”期间关于旧戏的大辩论,到梅兰芳出国演出成功为戏曲带来的自信:从轰轰烈烈的国剧运动,到京剧艺术的繁荣;从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地和国统区两种不同政治观念下的戏曲演出,到新中国对戏曲进行的全面改革:从戏曲艺术的全面繁荣,到“”期间八个样板戏独占舞台的局面;从“”结束后戏曲艺术的短暂复兴,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戏曲危机。戏曲艺术在这100年间的变化是以往任何时代都不曾有过的。这些变化除了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推动以外,现代传媒也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广播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为戏曲的推动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此之前,戏曲艺术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中安闲自在地生存着,也在纯粹的传统文化所提供的传播体系中传播着。到了20年代出现的广播,以媒体自身的优越性,开始远距离传播戏曲艺术,由此也开创了戏曲新的局面。

戏曲是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生成的艺术。面对文化背景的变革,戏曲艺术在演出体制、艺术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变。戏曲在传统文化背景中形成的种种传播方式在20世纪的变化是最为惊人的。戏曲进入广播,使它摆脱了舞台传播的束缚,借助广播快捷地进行传播,使受众得以欣赏戏曲、获取信息、分享知识、参与讨论,这与以往只能通过舞台演出欣赏戏曲、接受戏曲信息的局面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也使戏曲产生了艺术形态上的变化。产生了诸如戏曲广播剧、戏曲故事等新的艺术门类。

广播以声音来传播节目,广播电台的戏曲节目主持人充分利用广播的优势,主动策划、安排各类节目,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使节目更具有群众性、互动性和欣赏性,为宣传和普及戏曲艺术,培养和提高戏迷水平,发挥了很大作用。戏曲节目具有专业性,所以就要求戏曲节目主持人做到编播合一。主持人既要对栏目的策划和内容的安排运筹帷幄,又要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或引导、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游刃有余地主持节目。编播合一要求主持人不仅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和采访编辑能力,也要具备相当的策划能力和应对能力,能够按照策划意图,考虑多种方案,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节目资料,合理安排节目的各个环节,做好充分准备,保证节目质量。实践证明,编播合一能充分发挥主持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增强主持人对节目的责任感,提高节目质量。广播戏曲节目主持人应是具备丰富戏曲知识的票友戏迷,甚至是戏曲评论家。中华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剧种众多,戏曲节目主持人对各类戏曲知识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并不断拓展和深入,逐步使自己成为“专家型”的主持人。如在对名家的访谈节目中,主持人要对被访名家的生平、流派、表演风格、代表剧目、代表性唱段,以至趣闻轶事等等都了如指掌。这样,交流起来才能得心应手,配合默契,挖掘出有深度有亮点的东西奉献给广大听众;在与戏迷听众的交流中。对唱段、流派唱腔等知识了解得越多,就越能对戏迷的演唱水平做出准确到位的判断和点评,这会促进主持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节目内容有些可以预先准备,但总会有不能预料到的情况出现,这就要求主持人注重平时积累,使自己成为百科全书式的戏曲评论家。广播戏曲节目主持人还应是善于交际的社会活动家。广播戏曲节目一头联系的是各戏曲院团的名家名角,一头联系的是广大的戏迷朋友。主持人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专业与业余、演员与戏迷、提高与普及之间沟通联系,推动戏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促进戏迷活动的普及和提高。广播戏曲节目主持人要广泛交际,密切演员与戏迷的沟通交流,增强听众对演员的认识和了解;还应加强与热心戏曲事业和戏迷活动的社会各界人士的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如何创新节目样态已经成为了戏曲广播人的关键词。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资利用和开发的优质资源,普及和推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借助现代传媒平台。但这并不等于在广播上照搬照演,而是要用现代文明去“反哺”传统文化的沧桑和断裂,用现代媒体样式与其他戏曲样式去进行交融与交汇。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它和我们的情感是心心相通的,我们不会因为地域隔膜、时间久远而产生陌生感。因为那些渐趋式微的艺术样式,蕴含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也是中国人历史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形成的重要载体。用现念和平等姿态来呈现传统艺术的内在活力,与受众一道来探索各种中华民族文化共同的根脉和记忆,体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文化自觉。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结合,使不景气的戏曲节目重获生机,也让传统戏曲这一几近边缘化的艺术重回主流,重回公众的视野,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戏曲知识篇7

论文摘要:每当谈及艺术教育,人们习惯性地想起了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并以此为框架绘制艺术教育的蓝图,往往忽视原本组成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戏曲艺术。中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国的文化多彩纷呈、悠久,在众多的文化种类中,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代表的戏曲艺术更是绚丽多姿。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 300余种,剧目更是浩如烟海,数以万计。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戏曲、音乐和美术,有着他们各自的特点和,有其自己的特长和局限,同时又有相同之处,并且有着天然的共生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互为依存,蝉联发展。无论是在上古时代,为了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的需要,还是封建时代乐教思想的产生,无一不是为了丰富当时社会生活的需要。那么,现如今,当我们思考高校艺术教育体制的完善和改革旧的教育方式时,如何看待戏曲艺术的作用和地位这一问题已不能再回避。戏曲艺术应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人才的全面培养等诸多方面来考虑艺术教育改革这一命题,来定位戏曲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戏曲艺术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教育部已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2008年教育部宣布将在上海、浙江、广东等 l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此项工作现已实施。

一些高校开设了戏曲音乐欣赏课,有的还成立了大学生戏剧团。然而,由于市场、社会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对戏曲不感兴趣,忽视戏曲知识的学习和戏曲音乐的渗透。戏曲课不仅开设的少,而且形式单调,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戏曲艺术的影响力,尚不能将戏曲融入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时代先锋,对戏曲艺术的接纳程度直接影响了未来戏曲的走向,也渗透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原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总书记曾多次号召振兴京剧事业,这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提高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戏曲艺术的认识,不但可以增长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提高艺术素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是高校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戏曲艺术教育对振奋民族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且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是综合各种艺术成分浑然一体的。唱、念、做、打是戏曲的突出特点,行腔转调、发音吐字,都有一定规矩和要求,而做工的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念白的韵白和口白均要有音乐性,武打要干净利落、稳妥准确、轻捷灵便。其表现手段的程式要求更是严格,唱、念、做 、打和音乐伴奏以及服装、化妆、布景、道具等都有一定格式。它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所以,高校艺术教育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进一步 了解民族民间艺术事业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摇滚乐等,有些对西方音乐也颇有兴趣,然而对中国音乐却提不起兴趣特别是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更少。不知道 “徽班进京”、“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是什么,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 目与代表人物、中国的戏剧创作大师缺乏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提高,越来越认识到了发达国家所重视的通才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国家以立法或者国家计划的形式把戏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规范化,而我国这种现状与当前艺术教育的要求极不吻合,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下大力气来抓。

戏曲走进高校的课堂是艺术教育改革的必然。通过戏曲艺术教育,使学生认识、掌握戏曲艺术的特点和,扬长避短,发扬光大,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要让学生知道,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唱段,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学生对戏曲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高校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 、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才能的重要途径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开展戏曲教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正积极推广素质教育,这既是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解决学生将来适应社会需要的问题。与潜移默化地提高人的修养的、美术相比,戏曲对人不但有类似的潜在影响还能更直接的改善、提高人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音乐、美术的学习和训练对非专业人士来说主要是提供一个基础,使之将来能进行个体的单项艺术欣赏和艺术活动,而戏曲是综合的艺术,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武术、杂技、布景、道具等诸多表演技能、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严格训练;甩发、拍须、抬袖、台步等都有一定格规。高校学生通过学习戏曲艺术,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的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 ,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得以丰富和提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戏曲知识篇8

关键词:盲生;戏曲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1-069-2

戏曲进课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孩子欣赏到戏曲的美,而是一种培养、一种认知,是转变单一的美育为全方位素质教育的一个实验。要求我们要以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它,把它作为艺术而不仅仅是娱乐,让我们的年轻一代能真正了解民族艺术。

一、戏曲进课堂前的准备

1.调查了解。

在真正让戏曲进课堂前,笔者对盲班的盲生做了一个小调查。结果如下:

全班共7个人。喜欢戏曲的0人。每位盲生大概能说上两种左右的剧种。不喜欢的原因一般都是听不懂讲的什么,速度太慢。半学期实践下来,喜欢戏曲的有4人。知道的剧种,每位都能说上四五中。喜欢的原因是学习后觉得挺好听的,曲调挺优美的。

从这个小小的调查来看,笔者这半学期的试教学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准确定位。

看过一个调查,如今在很多学校的戏曲教学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教师教不好戏曲,盲生不愿学,不愿唱戏曲。对此,笔者也很困惑,自己对戏曲知识、唱腔也不太了解。在戏曲方面的基本功是非常薄弱的,在师范院校学习时所获的戏曲音乐教学知识几乎是空白,平时也大都比较关注钢琴、声乐、视唱练耳等基本功是否扎实,对戏曲不感兴趣,谈何培养引导盲生学好戏曲呢?教盲生学什么?怎么能教盲生呢?所以,在进行教学的定位时,笔者为盲生制定的目标是让他们能了解戏曲,喜欢戏曲,甚至会有模有样地哼唱一两段唱段。

3.优化教材。

对于盲生来说,大多数同学对戏曲较难理解和接受,不感兴趣。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对戏曲接触太少,不熟悉而造成的。没有兴趣的学习是被动的,因此,诱发、培养并稳定盲生对戏曲的兴趣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在戏曲教学中,笔者广泛收集,精心挑选。对初学的盲生,通常先让他们听一些蕴涵着戏曲音乐元素的经典歌曲,如:歌曲《看大戏》、《说唱脸谱》等,使他们自觉地关注音乐的母体。在盲生初步接受“包装”过的戏曲音乐之后,再接触戏曲。一般来说,笔者选择一些经典的、有意义的、短小、易懂、易模仿、朗朗上口的唱段,使盲生乐于学习,防止盲生望而生畏,因难而厌学。等盲生有一定基础和兴趣后,再教难一点的经典戏曲唱段。戏曲与歌曲不同,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盲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理解接受的。

首先,剧种的选择上,戏曲文化的教学内容要考虑的盲生的地域性和接受性。从人教版的教材内容来分析。五年级往上都有一些戏曲的欣赏,有京韵大鼓、京剧、评弹等等。但是,实际上,我们的盲生对越剧和黄梅戏的喜爱程度远远大于以上几种。学习起来难度也没有那么大。

其次,选材的范围上,也比较开阔。盲六年级,有全盲生1名,其余有残余视力的6人。所以笔者教学时,不仅仅让盲生听一些唱段,也让盲生欣赏一些戏曲的脸谱、头饰、服饰等等,让盲生能从多方位了解戏曲,走进戏曲。

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加强知识的积累,做戏曲艺术的爱好者。

《音乐课程标准》在提升素质和修养中指出:音乐教学要想让盲生感动,音乐教师自己首先要感动。因为只有音乐教师自己首先走进音乐,盲生才有可能走进音乐。我们一味强调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的盲生对古老的戏剧失去兴趣,指责盲生发现美、鉴别美的能力出现偏差,对现状的改变毫无用处。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培养教师自身的戏剧兴趣和提高自身的素质来带动自己的盲生。

作为教师,自己首先应是戏曲艺术的欣赏者和爱好者。试想,一个不喜欢戏曲的教师怎能去感染盲生喜爱戏曲,教授盲生学习戏曲?教师自身对戏曲的态度会给盲生潜在的暗示,从而影响盲生的学习态度。因此,在课下,教师要注重自身对戏曲知识的积累,收集一些剧照、精彩的唱段以及介绍戏曲家和戏曲知识的小文章,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多看多听不同剧种的戏曲,精通一到两种戏曲,并能唱上几段,做一个戏曲“杂家”;在课堂上,应以自己对戏曲的积极热爱态度来带动盲生学习的兴趣,努力营造学习戏曲的良好氛围,并用有感染力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优雅的手势、有腔有韵地演唱,将盲生带入一个如醉如痴的戏曲天地里,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

2.独具匠心的设计,紧紧抓住盲生的耳朵。

一堂精彩的音乐课总是离不开构思精巧、充满新意的教学设计,而那些匠心独具的铺垫部分与诱人的连接环节则会不断地唤起盲生的音乐审美注意,使其产生新的审美渴望,这就是从审美教育学和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音乐教育。过去的戏曲教学停留在单一关注戏曲音乐上,忽略了其综合性,戏曲从其表演形式上讲,包括唱,念,做,打四个部分,属于多种艺术能力相互渗透的艺术活动形式。如果仅仅靠欣赏和演唱是完全不能满足盲生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对戏曲音乐的审美情趣,采用盲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作为切入口,才能引起盲生的审美注意,能增加盲生乐学。本人结合第14册语文第四单元《戏曲大舞台》进行音乐课教学,将戏曲音乐知识用抢答、必答题的形式进行教学,仿照《开心辞典》、《幸运五十二》栏目。例如:“我国戏曲采用那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等几个问题进行小组抢答,如有困难,去掉一个错误答案。这时,同学们脸上都挂着轻松地笑,可想而知,接下来的教学始终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在才艺大比拼环节,同学们都摇摇欲试,虽然戏曲唱得不那么纯正,但盲生这种精神,让做老师感到很欣慰。在两周前,全然不知戏曲音乐为何物的盲生,现在能相模相样哼唱几段。还有在京剧脸谱的介绍时,给盲生六张脸谱,让盲生“找伙伴”,结果,同学们很快地把黑脸的张飞,项羽结成一对,红脸的黄盖,荆柯找在一起,白脸的曹操,司马毅凑在一堆,由此引入京剧脸谱色彩与人物角色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盲生踊跃参与判断分析,结果自然印象深刻。通过这种形式,充分发挥了盲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到不少知识。在抢答和必答中,盲生又将这些知识相互交流,共享。这种在活动中了解戏曲知识,在活动中学习戏曲音乐的教学手段,培养了盲生对戏曲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有深远的影响。再则,通过比赛又锻炼了同学们合作、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分享成功喜悦等人文因素。从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现在的盲生接触戏曲的机会太少,对此产生不喜欢的情绪,不喜欢常常源于不了解,而不了解是因为不接触。只要教师教学方法得当,相信盲生是会对不了解的事物产生兴趣。

3.让“名师”走进课堂,体验唱腔的韵味。

上一篇:戏曲伴奏范文 下一篇:戏曲服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