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5 15:23:13

戏曲教案

戏曲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师 教学方法 教案 技巧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037

教案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它包括教学方法、目的、时间、内容、组织等。而武功课的教案,又有其专业性和特色性。因此,要想写好武功课的教案,除了懂得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思想水平,文化素养和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可以说,教案写得好坏能够直接反映出一个教师的水平。

过去的老艺人大都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低,不可能把一节课的安排用文字的形式写下来,而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艺术造诣。在教学中,有他们独到的教学方法、内容、目的和组织能力。因此说,他们也是有“教案”的,只不过没有用文字表现出来。作为新时代戏曲教育工作者,写好教案,上课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工作。

1 内容

一堂课的任务,首先以前一节课的内容导入新的教学内容,发展身体素质,并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这几方面内容要定的具体,切合实际。学习新课,是一节课的重点,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不能定得过高或过低。要让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完成。一节课45分钟,除去准备活动,旧项目的练习和结束部分所占用的时间外,一般只有20分钟的时间学习新教材,在这20分钟里教师要对新教材进行讲解,做示范和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学生实际练习最多也不过10分钟左右,所以,一节课只能要求学生掌握某一动作的重点、要领,或某一技术环节,太多了只能是空谈。复习旧项目就是把以前学过的内容进一步巩固提高,检查一下学生掌握的情况,在授课的任务中要明确定出巩固、提高到什么程度,针对发现的问题要采取什么措施。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笼统地写巩固提高几个字了事。

对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循序渐进地发展身体素质是每堂课应进行的内容。没有较强的素质和体能是不可能完成高难度技巧的。所以,我们应该把它作为每堂课的基本任务来完成。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一是在学习新内容和复习旧内容中得到提高,二是任课教师有目的安排一些专项训练。通过教师有意识,有计划不断提高训练难度,变化练习项目,实施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训练方法,学生的身体素质才能得到提高。显然,身体素质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这方面需要教师有计划的,系统地安排在教案中,落实到课堂上。

2 方法

每堂课的内容各不相同,首先要把上节课的内容复习一下,再根据每节课内容的安排,采用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的方法,达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紧张艰苦的训练中,愉快的接受新的教学内容。比如:在走飞脚过桌,翻跟头时,用摄像机把整个过程录下来,等到休息时,把它放给学生看,并根据整个动作过程进行点评纠正。失败的原因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做的不好看,下一步应该怎么做。还可以利用电教的特点,把翻跟头的过程分解开来,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挑腰,什么时候推手,抬手等,让学生一目了然。学生以前上课,走动作,老师就在一边喊:“推手、挑腰、挺胸”等要领。学生只能听到老师讲,不能看到自己到底做什么样子,有了音像教学,学生的学习练功兴趣大大提高。

专业课(基功,武功等)和文化课的区别之一就是技术动作占有很大比重,学生除了要付出智力外,还要付出体力,痛苦和胆量。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例,引导学生联想。并结合教学实际和内容特点,恰当巧妙地运用提问,暗示,点拨,比喻等语言功能启发学生,在积极主动,独立思考的教学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成绩。例如,武功课教师的语言节奏感,鼓动性,应更重于文化课教师。尤其在要领提醒,指错等方面的运用最为突出。用不好或不是恰如其分,就会导致学生产生错误概念,甚至有生命危险。在翻跟头时,老师要放慢节奏,讲要领,落地时,要说“好”,“有进步”,以鼓励下一次做的更好。千万不要说“做的什么”,“一个比一个差”,再加上摇头,不耐烦的表情,学生一下子就没了劲头。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通,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一事实。准确,出色的语言表达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组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 时间和顺序

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一般都要安排几个不同的训练项目,怎样排列好这几个内容,常被一些教师忽视,因而影响教学效果。比如:耐力性的项目放在一节课的开始,大量消耗体能后再进行技术性项目的训练,结果由于体能达不到而影响技术发挥,在学生思想上还容易对要领产生疑问,因此,在教案中,应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合理地安排项目的顺序,做到有张有弛,即准备活动、技术性、兴奋性、耐力性,放松活动。我的教学程序是:准备活动后进行腕、肩、腰、胯的软开度训练,然后进行软毯子功的综合训练,再转入速度力量型的毯子功的基础训练,当学生兴奋度达到高潮时,转入耐力性的素质训练,然后放松。每节课的训练强度是由时间,密度和数量来决定的。练习的密度大小、数量多少、时间长短,与运动量成正比关系。因此,在教案中,清楚地写明白每一个项目训练的次数和所用的时间,力求做到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步上升,这样即符合青少年的自身发育条件和能力的变化规律,又不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

4 目的和要求

戏曲教案范文第2篇

(一)教材篇幅少,所占比例小。

大学语文教材有上千种之多,高职院校所用教材也不一而足。为说明问题,在此选择内蒙地区六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作为样本。戏剧选文总体偏少,有的教材能够顾及到选文的涵括性,如刑福义主编的《大学语文》,古今中外都有所涉及,但有的教材存在着明显的内容缺失,如杨建波主编的《大学语文》着眼点都在中国戏剧上,黄春慧的《大学语文》则只选择了一篇古希腊戏剧,孙艳虹的教材则一篇不选,当然,这与编者编书的宗旨有关,这里的出发点不是要评判孰优孰劣。只是作为大学语文教材,笔者认为应该给戏剧留有一足之地。

(二)教师重视程度不够,课时紧张,教法单一。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一般的高职院校一学期只安排30个左右的课时,在这样的教学安排下,教师无法全面展开戏剧的教学,基本按照教学计划,把节选的部分做一讲解,只是鉴赏式教学,无法兼顾戏剧的表演性,学生对戏剧的认知并不深刻。另外,大多数的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案+粉笔+黑板”的单一方式教学,戏剧本身的丰富性无法得到展现。

(三)学生阅读量少,存在“时空差”,对戏剧学习不感兴趣。

古典戏剧,特别是中国戏曲距离现代时间久远,学生普遍缺乏戏曲鉴赏常识,对这种高度程式化的舞台艺术存在一种“疏离感”;另外,教材中的戏剧文学多是节选一节或一幕,学生只是做有限的阅读,他们不会花费时间主动去找全本来读,这样就影响了对整部剧的理解与把握。从根本上讲,戏剧文学文本意义的实现是在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过程中逐渐建构起来的。

二、对策

(一)建立戏剧教学资源库

第一,集中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形式。教学资源包括文本资源、教学课件、课堂实录、影音资料等,凭借“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突破教学的瓶颈问题,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感性材料。

1.文本资源。

文本资源包括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库、文献库和学习指导等。电子教材主要选取戏剧文学中的经典篇目,供师生阅览;电子教案主要针对选定的篇目制作,给教师提供一些教学指导;文献库主要是汇集古今中外戏剧文学作品,尽可能满足师生的阅读需求;学习指导则是提供丰富素材,比如关于古希腊戏剧、中国戏曲等相关知识链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了解戏剧。

2.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是对选定的经典篇目进行的教学资源的开发,方便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化抽象为具体,改变“粉笔+黑板”的枯燥教学形式,将戏剧的人文性、丰富性最大程度的展现,增加学生对戏剧学习的直观性,提高学习兴趣。

3.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主要针对重点难点作品,教师进行不同角度、不同风格的解读,供学生进行对比选择学习。

4.影音资料。

影音资料主要包括音频和视频资料:有戏曲选段、话剧、影片等等,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让学生既有平面的阅读,又有立体的阅读。第二,开设网络课堂,构建网络平台。除了教学资源分类、整合、共享外,还要创设“戏剧教学在线”、“戏剧教学论坛”等互动平台和交流板块,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学习探讨。借助媒介的互动性搭建起思考交流的平台,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学习戏剧的多元化途径。

(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拓展教学空间,把戏剧教学延伸到课外

法国戏剧家尤涅斯库说:戏剧是人本质的需要。对于高职生来说,在了解了戏剧的基本知识,掌握了戏剧的基本特点,在能顺利阅读、欣赏戏剧的基础上,拓展教学空间,让戏剧走进课堂,让学生走进戏剧,通过团队协作,改编排演,进行剧本文学的艺术创作。由教师“激活”知识,让学生“触摸”知识,把课堂理论学习转变为课外实践,激发学生对戏剧学习的兴趣。通过建立戏剧教学资源库,把戏剧教学贯穿课堂内外,努力建构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知识世界,让学生在审美中得到理解、在鉴赏中得到感悟、在实践中得到收获。

戏曲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意义;价值取向;高校教学体制

一、高等院校开设《戏曲鉴赏》课程的现状

1、开设《戏曲鉴赏》课程取得的成果

公共艺术教育是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方式。对于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重任的高等院校而言,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责任重大。作为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指导方案》中规定的8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的一门,截至2009年底,《戏曲鉴赏》在教育部各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和省属重点高校、普通院校中己相继开设。经过了四、五年的发展,《戏剧鉴赏》已经逐渐被各大高校和大学生们所熟悉,该课程的开授,弥补了大学课程公共课单调的不足,增强了综合性,现在有些大学生已经受到《戏曲鉴赏》课的影响而倾向于关注和研究以古典戏剧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学,《戏剧鉴赏》在开课的几年之间,培育出了一些包括古典戏剧在内的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不仅如此,《戏曲鉴赏》课的开设也对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激发其爱国情怀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开设《戏曲鉴赏》课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2006年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指导方案》。规定普通高校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戏曲鉴赏》。虽然这一决定早在2006年就已付之于实践,但各课程开设效果有较大差距。目前《戏曲鉴赏》在教育部规定的8门课(限定课)中建设、教学、选修等排名靠后,各个高校对《戏曲鉴赏》开设的情况和反响也各不相同,对于专业艺术院校来说,艺术课程属于其专业课范畴,其重视程度和专业学生的关注度及对其进行学习的能力毋庸置疑;而在普通高校和综合类大学中,《戏曲鉴赏》课程的地位和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却不如预期,一些将《戏曲鉴赏》作为选修课的大学中,很少一部分学生愿意在选修课堂上学习与自己毫无交集可言的古典戏曲;而在一些将《戏曲鉴赏》列入公共课范畴的高校中,因为属于考察课,没有严格的考勤制度限制,学生对其缺乏重视,其地位大大不如其他公共课;而就教学体系而言,《戏曲鉴赏》也完全没有政治公共课和英语公共课等其他公共课完善和成熟。

二、高等院校开设《戏曲鉴赏》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1、中国古典戏曲的价值观念及取向与现代艺术大相径庭

当代高校之所以将《戏曲鉴赏》纳入主要选修课程却倍受冷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价值观念及取向同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现代艺术相比相差甚远。戏曲来自古老的封建时代,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就其创造者而言,其用意无非是表达封建制度下劳动者的受压抑、剥削而不能与统治阶级抗争的心声,亦或是对统治阶级的歌颂与赞扬。而现代艺术就近而言,是社会主义、后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其要表达的主要思想都是对生活安逸的满足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情人之间缠绵爱情等主题的歌颂,这与中国古典戏曲的立场表现的格格不入。那么对在当代社会下生活的人们来说,在其全部生活中充斥的都是流行音乐类型、现代小说、电视剧和电影等后工业文明社会的文化产品,所以他们在遵循其文化价值取向对文化产品进行选择的时候也自然而然的屏蔽了古典戏曲,更不要说始终将追随潮流作为自身座右铭大学生了,热衷于时尚生活的大学生们自然难以进入业已逝去的历史情景。所以,虽然国家要求在各个高校设置《戏曲鉴赏》,甚至在小学、初、高中中开设对古典戏曲的学习,但是由于与现代文化大相径庭,其执行力甚小,成果甚微。

2、高考教学体制下缺乏对古典文学的重视,学生古典文化功底较弱

虽然古典戏曲作品有很多已被高中课本所收录,但是,由于出于对高考的功利性,不少高中教师都将古典戏曲视为鸡肋文章,因为高考考点和试卷中出现对古典戏曲的考察甚少,很多高中课本也只是将古典戏曲设为鉴赏课,此外,大学生在高中时对文言文的字、句进行研究和学习,大多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使大学生们在大学对古典戏曲进行学习的时候采用与文言文诗词相同的学习方式,因而对戏曲缺乏有机的联系与引导。再说古典戏曲方面,除了文学常识这些较繁杂的难点之外,其中的唱词及宾白大都是当时的口语,都具有特定的时代性,这也是横亘在学生与戏曲作品之间的鸿沟。总而言之,戏曲作品的艺术形式及唱词的表层含义及其所蕴涵的深刻意义都是难以把握的,与中国古代小说、散文、诗歌相比,戏曲作品的学习难度不言而喻,这不禁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3、公共课程不受重视,教学目的含糊不清

众多高校中都已开设了《戏曲鉴赏》作为公共课之一,然而,处境却与政治公共课和英语公共课大不相同。首先,学校师生对其的重视程度不够。政治公共课程和英语公共课程在高校中开设已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和流程,学校在教授这些课程的时候也是驾熟就轻,经验已然非常丰富。而《戏曲鉴赏》则不然,其他公共课是考试课,而《戏曲鉴赏》则是考察课,所以对成绩没有什么硬性规定,而在高校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更为重视专业课而经常忽略公共课,像对《戏曲鉴赏》这种考察课的重视程度更是可见一斑。此外,有的老师认为,戏曲鉴赏就是选取一些经典戏曲或其片段在课堂上放映并作些讲解,这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都不甚严格。其次,该课程既不同于艺术院校的戏曲专业的专业课程,又不同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文学戏曲课程。前者更注重舞台实践,后者更注重文本研究,而《戏曲鉴赏》则介于两者之间,因为鉴赏要兼顾舞台表演和戏曲文本,所以较难把握,并且对教学效果的评估缺乏标准。

三、高等院校开设《戏曲鉴赏》课的意义

1、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艺术修养,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具有底蕴深厚而影响深远的历史,而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灿烂夺目的瑰宝,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古典戏曲的学习,不仅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更是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在不断学习戏曲文化的过程中,大学生们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会感受到剧中人内心世界的美好,自觉皈依传统的精神家园,建立起健康的理想人格,不仅提升了艺术修养,还会大大提高其自身的道德品质素养,对为人处事都是一种积极性的感染。不仅如此,当代大学生热爱现代文艺的为多数,对传统文艺戏曲的学习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的同时也让他们倍感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之优秀,传统文化之绚烂,增强民族自豪感。更能增加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才能进一步的去继承和弘扬。

2、能够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品位情趣

戏曲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神韵,歌、舞、声、容,美仑美奂。在文化心态日趋浮躁的高校校园里,越来越多的学生受到不良文化影响而进行盲目崇拜、追风的情况,有些由于受从小成长背景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甚至不了解文化的内涵,在校园内传播不良文化的风气日益严重;更有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终日无所事事,课余生活单调,沉迷于游戏之中无法自拔。而通过《戏曲鉴赏》的学习不仅能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含量,提高文化素养与品位,同时还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手段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课余时间对古典戏曲的学习不仅能更好地了解古典文化而且还提升了课余活动质量,让大学生的生活充实起来,既能娱乐心身,又陶冶了情操。

3、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巩固传统文化土壤

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在当代国内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然而,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立根之本。在这种大背景下,许多大学生也随波逐流,甚至产生一些消极悲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继而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社会的现状,产生严重的厌世和逆反心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国家加强了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众所周知,艺术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够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开拓思想视野、提升人格修养和综合素质,这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可替代的。所以《戏曲鉴赏》课程走进大学课堂是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因为文化艺术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土壤,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承担着培养高素质社会型人才责任的高校而言,理应自觉地将人类一切优秀的艺术成果传授于青年学生,以利于逐步培养其坚定的人文精神,进而使其树立起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建议

1、激发学生传播戏曲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促进学生学习的欲望

首先,要从正面对其进行宣传和引导,在课堂上为大学生介绍戏曲的重要性。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组织大量有关古典戏曲的展览和介绍以及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促进对戏曲理论、戏曲知识的理解,并进一步指导实践。同时还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其次,采取多种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每日接触的都是现代社会中的新鲜事物,上课时面对略显深奥的古典戏曲,必然会产生脱节而丧失学习兴趣的状况。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早有预料,并采取丰富多彩的上课方式进行教授,比如,在讲课之前用生动有力的词汇对戏曲的背景进行介绍,引导学生进入当时的情景之中,让其仿佛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教授过后可以采取现场演绎的形式将戏曲故事以当代人的身份进行情景再现和还原,其中不乏改编和恶搞,成功事例如话剧《暗恋桃花源》,以此种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戏曲故事的印象。

2、明确教学目标,加强教师素质

戏曲教案范文第4篇

首先,学院院长刘侗就学院特色办学理念和思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有60年的办学历史,为我国的戏曲事业,特别是京剧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优秀文化的传承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更好地彰显北戏艺术教育特色,以出优秀艺术人才和传统艺术传承人才为根本,学院计划从2013年起,从招生生源到培养过程再到学生就业,计划实施“六个一工程”整体方案。“六个一工程”的具体内容包括:

建立一批艺术生源基地;

聘请一批名家名师指导、督导教学;

重点建设传统特色专业,带动全院专业建设,促成一批艺术教育科研成果的产生;

打造一批北戏知名品牌教师;

创排一批优秀传统和原创剧目,建立“少儿戏剧场”;

推出一批优秀毕业生和民族艺术传承人。

“六个一工程”的具体措施包括:

一、学院着重与在少儿戏曲培养上有深厚基础的学校和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建立生源基地。

二、聘请一批表演艺术家、学者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科学制定和完善教学大纲和教案,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三、积极开展专业建设,加快学院戏曲、特别是京剧专业建设和发展,努力总结几十年的办学成果和经验,使特色专业进一步凸显优势,确保全国领先教学地位。争取在2014年完成一批学院有代表性的教研成果,将其中有影响的教材和剧目推向全国。

四、通过各种途径打造一批学院的品牌教师,有效提高学院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影响力。

五、筹划北戏“少儿戏剧场”,让全体学生利用这个舞台展现自身的艺术所学和风采。排演一批优秀的传统剧目、经典剧目;创作一批优秀的新剧目。北戏“少儿戏剧场”,计划于2013年6月1日正式开幕。“少儿戏剧场”不仅为学院师生创造演出实践机会,而且还要邀请全国优秀少儿剧节目利用此平台进行广泛交流和展演,使北戏“少儿戏剧场”真正成为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以展现青少年艺术学习成果、创作和演出青少年题材的第一家“少儿戏剧场”。

六、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文化事业发展,培养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刘侗院长强调:通过“六个一工程”方案的实施,切实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动学院科学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戏曲教案范文第5篇

[课时] 1课时

[教学年级] 初中一年级

[教学目标]

一、对京剧艺术感兴趣,并乐于主动地探索与京剧相关的基础知识。

二、能基本区分和辨别京剧四大行当的特征。

三、能学唱行当的部分唱腔和走基本台步,并能比较自信地参与表演。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小锣、戏服、京胡。

[教学重、难点]

在实践参与中体验京剧行当的特征并了解掌握部分行当的唱腔特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首先以老师主持《精彩校园》栏目的形式来引领学生走进京剧的大门。

(媒体播放老师采访深圳市东湖中学第二课堂“京剧社”学生练功及小戏班的同学演出前的情景。)

二、 初步了解京剧艺术的表演特征(看、听、做)

教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段深圳市东湖中学“京剧社”学生表演的节目,边看边思考节目里出现了哪些人物?

媒体播放东湖中学京剧社学生表演的《校园小戏班》片段,让学生初步了解京剧艺术的表演特征,并尝试模仿简单的“亮相”及丑行武大郎幽默、诙谐的矮子步等,增强学生进一步探索京剧艺术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 京剧行当的基本划分

京剧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它把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物划分为不同的行当。(简单展示生、旦、净、丑的基本划分)

四、了解掌握部分行当的唱腔特征(听、辨)

1. 在各行当中,各唱腔不尽相同。京剧的唱腔主要以著名的 “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组成,即所谓的“皮黄腔”。教师用京胡演奏西皮、二黄的几段过门,让学生区分和比较两个唱腔的旋律和节奏有什么特点。

2. 通过聆听生、旦、净行的经典唱段,让学生辨别各行当的特点。

五、 模唱《西皮二黄》片段(唱、听、做)

《西皮二黄》

西皮二黄,韵味浓,唱念做打见真功。

仔细学习,认真练,古朴神韵展奇功。

通过唱腔的学习,引导学生基本把握生行刚劲挺拔、旦行细腻婉转的演唱风格,体验京剧唱腔的字正腔圆、行腔圆润的要领和基本的台步。同时让学生穿上戏服进行简单的“亮相”设计和创意,从而进一步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表演中,让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六、 小结

京剧是世界艺术殿堂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这门艺术从专业走向普及,从大舞台走进校园,从二百多年前的安徽草台戏班子直到我们今天同学们自己“校园小戏班”,相信京剧一定后继有人、再现辉煌,京剧属于你们,京剧属于中国,京剧属于世界。

教学反思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现场课总决赛在美丽怡人的云南昆明举行,我庆幸自己有这样的机会经历充满挑战、令人感动而又难以忘怀的赛程。

一、挫折与挑战

这次参加中小学总决赛的共有37节课,记得2004年12月16日那天,我在兴奋、紧张中抽了大赛第一天的第二节课,并得知前两节课都是来自一个班,我与学生的30分钟见面还比较顺利,课件播放也没有任何故障。本想早点休息准备明天的决赛,不争气的我尽管多次参加大赛,但还是翻来覆去折腾了一宿没睡着,下意识地总是感觉明天的赛事会出现什么问题。果然,上课前通知我课件要重新安装调试,在反复播放调试确认没问题后,第一节课开始了,我在外面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情,尽量放松,并且还练了练我刚学不久的京胡,指导老师一直在勉励我要沉着、放松,不要有压力,并告诉我这批学生好像不太活跃,一定要调节好气氛,临场还在嘱咐我语气要平和、亲切,切不可像平时说话那样语速太快。就这样,我带着领导和老师们的重托走进了赛场。

上课铃响,我满怀信心地走向舞台,用简洁且精练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我精心设计的导入环节――那就是我采访东湖中学校园小戏班训练、化装、准备演出过程的精彩片断。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课件是打开了,但屏幕上一点声音都没有。脑子里本能的反应是“肯定是设备出了故障!”可我的课已经开始了,不能停!音乐欣赏课没有音乐,怎么上?面对这样严峻的考验,我只好决定临时担任无声画面讲解员,一会儿模仿录像里面的主持人“我”,一会儿充当被我采访的学生对象,就这样边讲解边模仿,总算完成了这段出师不利的导入环节。这时,所有的老师都为我捏了一把汗,我扫视了台下来自全国各地的观摩老师及评委们,继续我的第二个环节――让学生在观看《校园小戏班》演出精彩片段中来接触京剧人物,并发现这些人物的表演特点。这时候,我多么希望设备技术人员能很快排除故障,因为这段戏是来自我校18位小戏迷的出色表演,他们扮演着生、旦、净、丑等各自不同的角色,唱、念、做、打是样样齐全,我的目的是想通过观看表演,好让同学对京剧有个初步的了解。

担心的事情还是没有避免,播放的片断依然是无声画面。这时,我猛然觉察到评委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们都把目光集中到我身上,是不是天意要考验我?“不能停,一定要上下去。”当时的念头使我果断模仿屏幕上的人物动作和唱腔,给学生一个有声的画面来感觉京剧艺术的魅力。我模仿的小花旦俏皮动作和念白给学生增添了一份幽默感,到了李铁梅的经典唱腔时,我明显感觉学生已经有了一点儿兴趣,当唱到李玉和唱段时,我觉得我的嗓子在焦急、紧张的状态下音量越来越细小,声音越来越颤,我的眼泪一直含在眼眶里,那是一种快要失声的感觉了。这时的屏幕非但没有了声音连图像也没有了。“完了,完了,”下面的老师纷纷表示同情,开始议论:“这节课怎么上啊?”“还是叫她停下吧!”“重新来算了”,尽管省带队老师向组委会提出要求停下来,可严谨的评委们始终没有叫停,只是很冷静地看我如何来处理这种突况。怎么办?后面还有几个行当的人物特点学生都没看到,学生能说出来人物的特点吗?这时已有工作人员冲上舞台处理故障。

二、 对策与灵感

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我庆幸比赛前指导老师徐沛然曾提醒过我,要做好没有音乐也能上好这节课的准备。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此时,我已做好了没有多媒体课件我也要把课上完的心理准备。我转过身去,抹了抹湿润的眼睛,回头给了学生一个非常灿烂、自信的微笑,说:“同学们,你们喜欢京剧吗?”“喜――欢――”学生回报了一声令我振奋而又响亮的回答。“那老师再给你们表演几个人物,你们说说他们的表演有什么特点?”这时我的灵感来了,非常兴奋地即兴表演了黑脸包公、行者老孙夸张的亮相和神情,并蹲在地上模仿了丑行幽默风趣的矮子步(课后有老师告诉我,当我表演的时候,几个熟悉我课的老师都感动得哭了)。出乎意料,我的即兴表演把学生的兴奋点调剂到了极致,有学生把京剧表演夸张的特点用“瞪眼睛、挑眉毛”来形容,有学生幽默风趣地形容“京剧的表演似乎眼睛在‘放电’”,这时,我及时地让学生尝试了京剧中的简单“亮相”,并带领学生模仿地道戏迷们精彩的叫“好”声,这时的课堂变得活跃异常。同学们兴致浓厚地纷纷上台来体验京剧里的表演、唱腔,创意了很多我意想不到的精彩“亮相”,就连我最不拿手的京胡演奏,也换得了学生们阵阵的叫“好”声。每当有学生表现精彩之处时,台下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也发出阵阵喝彩声和掌声。

在课堂小结环节中,学生的发言也精彩不断:“我发现我慢慢喜欢上了京剧”、“我学会了京剧里的亮相”、“我知道了京胡不是二胡”、“我学会了京剧里的两句唱腔”、“我要在以后的时间里去了解京剧这门艺术”等等。至今他们的话语一直在我耳边回荡……

三、 收获与感慨

说实话,京剧是一个容量非常大,知识面非常广的课题,它积淀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特有品格,特别是在流行音乐冲击校园的今天,怎样引领学生走进京剧的大门?怎样使学生对我国的“国粹”产生兴趣?我发挥了本校资源的优势,并通过本人采访校园小戏班的形式来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但在异地现场进行教学且学生没有一点京剧基础能不能达到目的?我还真有点担心。

但这次不寻常的比赛使我不得不惊讶于学生热情的参与,惊讶于他们精彩的话语,惊讶于自己临场的发挥,惊讶于师生间在教学合作中碰撞出来的灵感。老师和学生的灵感都来源于双方良好的互动和信任,这节课意外的收获正是达到了这一境界。同时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只要将立足点放在学生身上,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那样我们的音乐课堂将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这节课结束了,这时我由衷地向学生们深深地鞠了一躬,是他们渴望的眼神、精彩的表现使我完成了这节不寻常的教学。当我走到舞台中间向全国的老师及评委鞠躬的时候,当我看到来自广东,特别是深圳的同行们都含着热泪拥到舞台上的时候,我的眼泪终于像决堤的河水滚滚直下,是万分激动、万分感谢还是……我不知道这节课究竟评价会怎样?我不知道会不会给家乡的同行们丢脸?我更不知道,会不会给寄予我厚望和帮助的领导和同行们留下一份失望和遗憾。

这时,曾经多次来校指导过我这节课的徐沛然和周清老师拉着我说“这是你上得最成功的一节课,你已经尽力了,你今天的精彩表现已经赢得了来自全国各地老师的赞许和肯定”。来自深圳的所有音乐老师纷纷上来不停地安慰我。更让我没想到的是所有的学生围了上来,大声喊道“老师,你是最棒的,最优秀的”,有的同学哭着拽着我的衣角说“老师,我们希望你留下来,行吗?”,有的同学上来给我擦眼泪说“老师你不要哭,我们非常喜欢上你的课,你哭了就不漂亮了”。学生纷纷要我签名留言,是幸福还是激动的眼泪,是骄傲还是自豪的神情,我已经分不清楚了……

我忘记自己是站在全国最高级别的讲台上比赛,我感觉到了做一名教师的真正的快乐与莫大的幸福。这时,比赛得不得一等奖对我来说真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一刻让我懂得了做一个好老师的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好老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好老师要有平时文化功底的积累和良好心理素质的修炼;好老师要有处变不惊及驾驭课堂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好老师要以学生为本,在课堂上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我感谢指导和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感谢评委老师给我的高度评价。比赛结束了,我的收获已远远超出了获奖的结果。

胡樱平深圳市东湖中学

专家评析

这是一个在安排上较有特色的教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探索了如何上好戏曲课的难题。我们知道,戏曲课对音乐教师来讲是比较难的课程。学生较难喜欢咿咿呀呀的唱腔,对“慢吞吞”的节奏难以集中精力,脸谱虽然新奇,但大多数学生通过图片、电视也早已熟悉了,而教师对戏曲的陌生更使这种课不好上。本教案别开新路,从一所中学“京剧社”的练功和演出开始,同龄人的表演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京剧的距离。光看录像还只是解决了感性的初步接触,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来观察京剧中的人物特征,模仿表演京剧中的人物动作,而模仿的恰恰又是同龄孩子的动作,这就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在了解京剧行当划分部分,教案中体现出来的设计的特色不够明晰。然后是利用听、辨了解和掌握不同行当的唱腔特征,并模唱“西皮二黄”的唱段。这一部分应该是本课的主体部分,如果教案写得再细一些就更好了。最后分成生、旦、净、丑四组的创作表演很有特色,是前面学习的提升。由于这最后的升华是采用学生亲身实践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总结,效果显然会更突出,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更高。

二、 一堂课的优劣并不表现在采用了多少种方法,设计了多少种花样,更不在于有多少旁征博引。除了教学目标明确,结构逻辑清晰,教学方法得当,安排了自然起伏的节奏也往往是一堂好课的标志。本教案就设计了起伏有致的节奏。开始是利用视觉和听觉引起学生对京剧的兴趣,调动起学生想参与的欲望;然后模仿一下,但适可而止;接着让学生调动听觉和思维器官,了解和分辨行当划分和唱腔特征,并模仿演唱,这就把学生想动,想表现的心理欲望进行了适当的“压制”,反而激发了学生想尝试的情绪;当进行分组创作表演的机会到来的时候,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性就可以得到较充分的展现。这种有抑有扬的节奏处理,使这堂课生动起来,也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三、 戏曲课不好上,教师不会表演往往是原因之一。本教案的教师可以用京胡来演奏西皮、二黄音乐,并利用这几段音乐引导学生了解掌握不同唱腔的特点,这无疑为本课增色不少。

四、 本教案的不足前面已经提到,最核心的教学内容在教案中反映得不充分,设计得不够精细和出彩,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戏曲教案范文第6篇

一、营造宽松温馨氛围

初中学生的心理发育还比较稚嫩,他们不多的社会阅历决定了他们心理承受能力的局限性.因此,营造宽松温馨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安心愉快地学习.其实,这样的大道理每个教师都知道,关键是如何去营造这样的氛围.我常这样去做:1魅力化语言.教师的魅力化语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中,我重视语言的提炼和运用.比如,学习《投影》(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我这样导入新知:“我国是戏曲之乡,其中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这种灯影其实就是利用灯光的照射,把影子的形态反映在银幕上的表演艺术.说白了,就是投影.我们今天要学习新的知识就是《投影》.”这样的导入,显然能够吊起学生的学习胃口.2激将法.还以《投影》这堂课为例.当我讲到皮影戏的时候,有个学生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手舞足蹈地说:“好玩,我在洛阳看过,太漂亮了.”也许他意识到了这是上课,马上坐了下来.我认为,这是个难得的动态性的学习资源,让这位学生适当地谈一下感受,然后我再讲述皮影戏的制作原理,这样可以很轻松地引入新知.为了缓解这位学生的紧张心理,我运用了激将法,说:“你可能不记得当时演戏的情况了吧?”等他反驳我说“记得”的时候,我要求大家用掌声请他讲讲他看皮影戏时有什么感受.这位学生讲得很有个性,还表演了几个动作,大家又一次送给他掌声.接下去,我就从皮影戏转到课堂的新知――“投影”上.我觉得,这样做,既抓住了预设之外的教学资源,生成了新的课堂精彩,又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一举两得.

二、注重主体潜力发挥

课堂上的精彩生成,不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的喋喋不休、滔滔不绝,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内在潜力,我们应该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数学知识.所以,注重主体的潜力发挥应该成为新的教改形势下的重要理念.如,学习《变量》(同上,《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变量与函数》)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设重物质量为m kg,受力后的弹簧长度为L cm,怎样用含m的式子表示L?

学生得出的答案并不完全一致,这说明有人做错了.我没有马上给出标准答案,我觉得,这是一个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好机会.虽然我的预设教案有正确的答案,但是,此时此刻,我完全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纠错.于是,讨论开始了.结果是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三、捕捉学生课上亮点

捕捉学生课上亮点,就是随时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的精神.这是教案预设中不可能有的,因为它只存在于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抓住了学生的亮点,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劲头,增强了课堂的学习活力.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教学就是即席创作.”当课堂上出现动态教学资源信息时,教师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辨别其价值,并立刻决定取舍.如果有用,应将其融入自己的教学过程,这是一种教学智慧,也是课堂精彩生成的关键.比如有次我讲《整式的乘法》(同上,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当我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有位后进生喊出了一个答案,虽然这个答案是跟在别的同学后面,但我捕捉了这位后进生的这个亮点,并给予了足够的表扬,因为这个学生平时很难这样大声地回答问题,我这样做就是给他心理上的冲击,打消纠缠他不放的自卑感,让他重拾学习的信心.

捕捉学生的亮点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于后进生,还要准备打持久战.因此,跟学生交朋友,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解决他们的困惑,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新的令人振奋的生成.

戏曲教案范文第7篇

飘心飞絮思不群。

常闻戏曲,

方觉一缕香魂尚存。

是你让我―

为你哭,为你笑,为你迷,为你痴……

这是张文静对自己痴迷戏曲的描述。由此,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位铁杆戏迷对戏曲的热爱程度。自从她进入中学任教开始,就想着有一天能在学校开设戏曲课程,以弘扬这项传统艺术,传承民族经典文化。

“走进中国戏曲”n程受冷落

2006年,浙江省启动第一轮新课改时,张文静就兴致勃勃地向学校申报了“走进中国戏曲”校本课程,她满怀希望地以为学生可以同她一起学习戏曲,爱上戏曲,弘扬戏曲。可惜,这个希望终因无人选课而破灭。

2007年,张文静认真修改自己的校本课程纲要和课程内容,做了诸多努力。尽管这次有学生选课,可人数还是太少,没能如愿开课。当时,很多同事表示:“你算了吧,别再瞎折腾了,戏曲连我们都不喜欢了,学生怎么会喜欢哦,这伊呀呀呀好不让人心烦。再说了除非有音乐功底,要不然谁能唱啊?”这些劝阻非但没有劝住张文静想要开课的决心,反而促使她开始反思自己课程受冷落的根本原因。

她私底下找了一些学生咨询,总结出四大理由:对戏曲不了解;戏曲唱腔太老套;戏曲知识很枯燥;担心无法唱好戏曲。这个调查结果让她豁然开朗,要想让学生去选“走进中国戏曲”,宣传很重要。最起码要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中国戏曲,中国戏曲也是好玩、好听、好看的。

“戏曲因子”植入课堂教学

张文静首先把“戏曲因子”植入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她在教授《祝福》这一课时,自己亮嗓唱越剧《祥林嫂・听他一番心酸话》,让学生在醇厚的越韵中,感受到祥林嫂对贺老六的那份同情,对婆婆的怨恨,那种留不得、走不得、生不得、死不得的幽怨纠结之情;在教授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时,唱响《人去楼空空寂寂》,让学生感受到焦仲卿离开妻子后的荡气回肠、无限哀伤和心中积蓄已久的悲愤和无奈;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清唱名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用欢快的曲调唱出贾宝玉见林妹妹时的惊艳与似曾相识之感。听惯了流行歌曲的学生,偶尔听一两段韵味深长的越剧,也觉得“有趣”“有料”。她用声情并茂的表演慢慢激发学生学唱戏曲的热情。

她还主动“请缨”为请假的选修课老师代课,并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戏曲的积极性。她总是很自信地说:“只要给我一堂课,我就能让学生对戏曲课改观。”事实确实就是如此,每次课后,总有学生发出感叹:“原来戏曲也可以这样有意思啊!”有些学生是哼着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走出教室的。虽然自己身心俱疲,但听到这不成调调的哼声,张文静由衷地笑了,她的小小心愿达成了。

此外,张文静还用其他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戏曲知识,比如学陆游的诗时,她就跟学生共同品鉴越剧《陆游与唐婉》,带他们欣赏名段《钗头凤》,不仅从艺术角度来谈这首词的经典之处,而且从唱腔、情感角度谈它的内涵;学习《长亭送别》,她就带学生看越剧《西厢记》,学唱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讲到《闺塾》,她就跟学生聊昆曲《牡丹亭》,对杜丽娘和柳梦梅“为爱而死,为爱而生”的爱情观进行探讨。“国粹京剧”课上,她指导学生如何“三看脸谱来识人”,不同的色彩、图形、图纹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地位、美丑、经历、命运、情绪等,她还让学生结合《鸿门宴》和《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课文以及背景知识,为项羽和廉颇画脸谱。课后,有学生追着她说:“老师,今天的课太有意思了,我还从来没有上过这样的文言文课呢!”就这样,她用她自己的方式吸引学生学习戏曲。

“戏曲进校园”之路愈行愈远

2008年,张文静将自己的校本课程正式更名为“趣味戏曲”。学生从最早的18人到25人,再到45人,最后竟有80多人。

2011年,温州二十一中开始实施网络选课,由于人数有限定,有些热门的课程学生“下手”晚就选不上了,而“趣味戏曲”就在这被“秒杀”的课程之列。到这时候,张文静的“趣味戏曲”课程才算在校园内站稳了脚跟。

2013年,“趣味戏曲”课程被评为“浙江省第二批百门精品选修课程”“浙江省第二批普通高中网络推荐选修课程”。

随着选修课程的正规化、常态化,原本的教案已经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张文静又萌生了把自己教学的系列课程编成完整教材的想法。随后的几年,她一直坚持积累素材,完成了第一版的戏曲教材。几轮选修课程下来,她精益求精,重新梳理并修改了每一个章节内容,并在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方汝将的帮助下,于2014年年初完成了《趣味戏曲》校本教材的编著,并于同年10月正式印刷

出版。

整整八年的时间,她历尽艰辛将“趣味戏曲”课程从“无人问津”做到“秒杀抢课”的省级精品选修课程,再至出版《趣味戏曲》教材,她以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觉传承和担当引领学生“走进”中国戏曲,以新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京剧、越剧、黄梅戏、南戏等剧种,培养学生的本土情怀,弘扬和传承乡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自我生成。为此,《温州商报》以“80后中学教师编个性戏曲教材”对她的事迹进行专题的大篇幅报道,她还入选为“温州教育十大新闻人物”。

“文思如泉难抒情,静影飘然我独行。老来若能桃李艳,师心不负日月明。”这是她在向学生介绍自己时的一首藏头诗。纵然文思如泉,她也难以表达自己想要在中学开设戏曲课程的那种执着,这么多年来,她孤身一人行走在宣传戏曲的路上。拳拳师心如日月昭明,她一直渴盼能有许多学生跟她一起学习戏曲,将中国戏曲发扬光大。而今,张文静的“戏曲进校园”之路越行越开阔,她和她的“桃李们”也越行越坚定。

戏曲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BBS 教师交互 交互特

一、BBS起源与发展

BBS是“Bulletin Boards System”的缩写,通常被称为“电子布告栏”、“电子公告栏”、“电子公告牌”等。最初的BBS与校园内或者街头的公告栏相似,只是信息,信息流通是单向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BBS变成双向的、强交互性的电子信息流通工具。BBS发展迅速,已经深入到虚拟网络社会的多个领域,在虚拟网络社会中的交流互动环节起到重要作用。

二、BBS在教育中的作用

BBS具有平等性、平民性、广泛性等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BBS在教育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在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平台中已经初步展示出其巨大的能量。如有文章指出利用BBS匿名性、平等性、平民性、广泛性等特征可以用来发展远程教育,进而在某种意义上实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1.BBS是对传统教学的有效补充

在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方式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学习者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较为缺乏。BBS提供给学生一个自由提问、相互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习者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同学和教师参与问题的解答,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回答、不同的看法,大家在这个平台上自由发言,形成百舸争流的学习氛围。在这个平台中,学习者也交流学习方法、学习心得,增加同学感情,提高学习效率。

2.BBS是学习者在远程教育中反馈的渠道之一

在远程教学中,学习者需要有一个反馈的渠道,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和问题反馈给指导者。使用BBS可以搭建一个教师与学生同步、异步交流的平台。将单向的教的过程变成双向的教与学,在被动的接受中加入主动的提问。通过BBS的使用,不仅为学习者传道授业,还能为学习者解惑。

3.BBS是搭建起不同区域、不同学校教师教研、探讨和学习的平台

教师利用BBS相互交流教学内容,互通有无,教师放置精品教案、教学软件在BBS上,共享优质教学案例、课件等教学资源;教师放置心得、教学总结在BBS上,教师能够在BBS上共同探讨教学问题。BBS的使用能够减小区域之间的信息差距,缩短数字鸿沟,促进区域教师的共同发展。BBS在教育中的应用能够减小教育的区域差异,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三人行BBS中注册的成员,BBS注册成员来自兰州市三所中、小学校和张掖市临泽县的四所中、小学校的教师,选择教师的出发点是构建异地教师和同地教师讨论的条件,希望BBS能够提供给两地教师网上讨论的通道、媒介。论坛成员来自7所不同的学校,有528位注册用户。

兰州市和临泽县学校都有机房可以满足教师上网的需求,并且许多学校办公室有联网计算机,许多教师家庭有电脑,教师上网教研、学习等方便不受硬件条件的限制。

四、教师在论坛进行交流、互动的特点

我们先来分析什么是交流、互动。交流是一个互相传递信息的过程。传送者将信息传给接收者,同时,接收者又会把回复或完全不同的信息传给传送者。“互动”的具体含义是指“由于我们总是意识到自身行动对于他人的后果,所以几乎所有人的行为都是以他人为导向的。在我们日常与别人面对面的接触中,我们常常意识到别人对我们行为的期待以及我们对他人思想、感情和行动的期待”。

笔者认为教师在BBS中的交流、互动是指对其他人在BBS中的活动给予关注和反馈信息,对某个问题共同探讨,最终共同进步的行为。BBS不仅是一个信息与获取的平台,它更强大的应用是以双向的信息流通和强大的交互环境为依托的互动交流。

教师在BBS中的互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上的互动:(1)行为互动;(2)情感互动;(3)实践互动。教师在BBS中主题帖,咨询问题或者寻找帮助,同地或异地的教师们看到主题帖子,给予积极地回复,并与其进行讨论,不仅能够解答主题帖的教师的问题,而且能够使得发帖的老师和回复的老师们都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重新思考、查证、学习帖子中提出的问题。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一个多人借助于BBS论坛信息互换,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上述过程是一个较为完整的BBS中的行为互动。在这样的一个互动中,BBS是帮助问题解决的通道,也是建立异地老师情感互动的纽带,使主动提问或咨询的老师在BBS中得到有力的情感的支持,让回复的教师在情感上得到自我实现的满足。实践互动是高层次的互动,同时它也是以行为互动和情感互动作为基础。实践互动的突出表现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用BBS中得到的信息来设计实施方案、解决具体问题。

笔者对三人行网站论坛中的帖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教师在论坛中进行交流、互动存在以下特点。

1.不同的讨论区中交流、互动的情况差异性较大

图1 讨论区截图

同校教师在BBS中的交流互动与校级教师相比较少。以甘肃省张掖市寥泉中学团队课题讨论区中的帖子为例,这个讨论区到2010年6月底一共有26个主题,62条回复。而寥泉中学作为参与者之一的蓼泉中学―十九中―平川中学校际讨论区,寥泉中学和平川中学作为张掖市的学校,19中是兰州市19中,三所学校分布在甘肃省的不同地区,这个讨论区到2010年6月底一共有69主题,241条回复,见图1。寥泉中学团队课题讨论区中的的主题帖数量约是校际讨论区中主题帖数量的37.7%,回复数量是校际讨论区回复数量的25.7%。从以上数据得出同一个学校的教师在BBS中的交流、互动比较少。

同校教师遇到问题,可以利用工作时段在学校相互交流、讨论努力解决问题,异地教师与同校教师相比缺少面对面的交流渠道,BBS可以发挥作用,成为异地教师相互交流、讨论问题的阵地,在BBS中的信息能够保留,教师们在不同的时间登录BBS都能够将所要的问题或者给予某个问题的解答留在BBS上,其他教师登录之后信息不会消失。

2.每个独立的主题帖交互情况的差异也很大

有的主题帖时间不长,就受到很多教师的关注和回复,有的主题帖却如石沉大海,无人问津。那么具有什么特点的主题帖能够引起论坛成员的关注。

(1)有适度引导的帖子交互性强。以蓼泉中学―十九中―平川中学交流讨论区中hanthyin的帖子“《戏曲大舞台》教案”为例,该主题帖在后的二周内有13条回复和310次查看,该讨论区中的每个帖子的平均查看数量是52次,平均回复数量是3条,由此可以看出“《戏曲大舞台》教案”主题帖在这个讨论区是当之无愧的最受关注的帖子。在这条帖子中论坛版主和发帖者主动交流教案,论坛版主还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了《戏曲大舞台》的教案,在主题帖下,带领其他教师一起品味、分析hanthyin老师的教案,调动教师们分析、评价主题帖中教案的热情,回复者不仅和发帖者有交互互动,不同回复者之间也建立起交流交互的关系。

(2)以疑问方式的帖子交互性强。以秦安路―五三小学交流讨论区中老师的帖子“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例。该主题帖在二周后有23条回复和246次查看,帖子所在的讨论区的平均每帖查看数量是80次,平均每帖回复数量是3条,可以看出论坛中的教师对该帖的关注程度之高。这个帖子是以疑问的方式,内容紧密联系课堂教学,又和新课改中提倡的培养学生能力是一致的,激发起了两校老师的关注兴趣和讨论热情,教师们在帖子下分别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结合“空间与图形”教学内容微观、具体的交流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具体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指导性强。

3.不同的时间段,教师在BBS论坛中的交互活跃性存在差异

以寥泉中学―19中―平川中学讨论区为例,该讨论区中共有241条回复,统计各条回复时间(见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信息最密集的时间是19:30-21:30这个时间段,共有71条信息,其次是21:30-23:30区间段,共有53条信息,信息流通最稀疏的时间分别是12:00-14:30和18:30-19:30,信息数量分别是11条和8条。晚上高信息流通的数据说明教师登录BBS论坛频率最高的时间是非工作的业余时间,教师能够主动在BBS中进行教研和学习。

图2 教师回复时间图

五、教师交流、互动存在的问题

1.大多数教师不善于参与讨论以三人行BBS论坛中的秦安路小学―五三小学讨论区为例,这个讨论区共有12个主题帖,表1是这个讨论区中每个帖子的查看数量和回复数量。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帖子查看数和帖子回复数差别最小的是第八个帖子,查看数约是回复数的11倍,差别最大的是第十一个帖子,查看数是回复数的412倍。何以出现这么悬殊的差距呢?这是由于大多数教师在BBS中不回复帖子,但是会观察其他教师的交流、讨论,持沉默观望态度。

表一查看、回复数量表

六、指导策略

对BBS论坛中的教师交流、互动的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上述提出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促进教师在BBS中的交流、互动,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1.教师们统一交流的时间,确定讨论的主题

教师们应用BBS交流、讨论进行教学研讨的初期,可以约定时间,并且提前商议好将要讨论的主题。这样不仅可以让教师有时间做准备,补充与主题相关的知识,发现问题,并且可以将教师在同一时间集中在论坛上,从而在约定的时间教师们从容地在BBS上发帖提出和主题相关的问题,其他老师查看问题,进行回复,通过交流解决问题、促进认识,带动沉默的教师加入到讨论中。

2.发掘活跃教师带动交流、互动氛围

在每个讨论区中发掘几位善于和其他教师交流、互动的老师,发挥他们在讨论区中的带动作用。管理员协助三、四位教师首先借助BBS进行交流、互动,解决存在的问题。让这几位先行老师逐渐形成利用BBS帖子的习惯,并且能够在讨论区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先行教师带领更多的教师逐渐加入到利用BBS进行教学交流,问题解决,互通有无的队伍中。让BBS成为帮助教师们解决问题的阵地,建立教师之间良好的沟通氛围。

3.管理员给予教师积极的、及时的反馈,带动交流,互动热情

BBS论坛中的管理员、版主等对与教师在BBS中的帖子给予及时的关注和反馈。反馈时间过长,教师很容易失去兴趣焦点。对教师在主题帖中提出的疑问给予解答,尤其是在教师使用BBS的高峰时间段内给予反馈信息,这样能够增强教师使用BBS的频率。引导教师利用BBS发表自己遇到的问题、存在的困惑的主题帖子,引导教师参与到其他主题帖子的讨论中,建立良好的讨论氛围。

七、结束语

基于BBS的教学研讨已经成为教师学习的方式之一,三人行平台中内嵌的BBS论坛,具有方便性、平等性、即时性等特点,并且承载着兰州市和张掖市老师的网上交流,让老师感受到网上交流、互动的高效性和实用性。当然借助BBS进行教学研讨、交流,还在初步试用阶段,其中有一些因素会影响教师们的交流和讨论,还需要不断地提高教师参与BBS讨论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交流、讨论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裘伟廷.BBS及其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4):55-56.

[2][美]威廉・沙门.市场营销卷.营销手册.

[3]戴维・波普诺.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6.

[4]曹良亮,陈丽.异步交互中学习者观望原因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3).

戏曲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体育舞蹈;艺术特征;实践教学

采茶戏自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江南地区和岭南部分省份重要的汉族戏曲之一。采茶戏源自于清代中晚期,至今形式多样,且各地区特色分明。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特色的采茶戏,有文献专门记载其最早发迹于赣南九龙山产茶区。其表演艺术多与赣南一带客家人的生活习俗有关,反映的是当地客家人的精神追求。赣南采茶戏艺术文化的传承与江西客家人的劳作息息相关,由“采茶歌”结合民间舞蹈形成“采茶灯”,然后继续融合各种唱腔元素形成如今的采茶戏。而体育舞蹈又称国际标准交谊舞,是现代体育项目之一。体育舞蹈是一种以男女为伴的步行式竞赛项目,主要分为摩登舞项群和拉丁舞项群两种,具体又可细分为华尔兹、探戈、伦巴和斗牛舞等。不同类别的体育舞蹈风格自成一派,按不同舞种可自行编排成套动作。

1赣南采茶戏的特征

1.1矮子步———源自生活

矮子步是赣南采茶戏表演表现生与丑的一种技法,分为高桩、中桩和矮桩三种。矮子步表演的基本技巧是自始至终以双腿屈膝、抬头并直腰的形态展示,表演步法则分为矮步、高步、矮步交叉步、摇蹉步、惊口、滑步和铲步等。另外,矮子步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以河东与河西为区别的流派之分,两种表演流派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男子在矮子步表演方面要较之于女子更低,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表现男女舞台形象地位高低,女性形象要高于男性形象。矮子步表演因表演者展现一种滑稽的体态和浮夸的步伐,喜剧成分和娱乐性质极为明显,这也是对采茶戏注入鲜活魅力的一种做法,地域特色极为浓厚,也反映赣南客家人日常生活方式较为风趣。总结采茶戏矮子步的表演要诀为:“老虎头,鲤鱼腰,双手峨眉月,下身轻飘飘,腰腹稳紧住,膝头定三桩。”另外,采茶戏表演丑角以矮桩形式展示最为常见,其表演要诀为:“蛤蟆腿、狗牯尾、三节腰、筲箕背,画眉跳架、贼手侧脚侧背,紧走紧跪,矮步相随。”总之,采茶戏矮子步的表演技法与客家人日常生活习惯和作息方式息息相关,可谓来源于生活。矮子步的表演要求头要神、手要柔、腰要韵、步要轻,如此才能保证采茶戏的艺术美感。

1.2扇子花———变化多样

扇子花也是赣南采茶戏表演的一种基本技法,要求表演动作要变化多样,扇法须讲究,且模拟的形态与诸多民族舞蹈的原理一致。扇子花要求指法独具特色,且拥有多种指法,并有“五指花头朝天,四指花头朝前,三指花打四边,二指花摇胸前,耘、按、抓、抖靠肚面”的讲究。扇子花表演者须由右手执扇,并分为“单扇花”和“双扇花”两种。男女皆可表演“单扇花”,“双扇花”则主要以女性表演者居多。采茶戏扇子花表演主要包括三击扇风车扇、抛甩扇、平端扇、摇摆扇、风流扇和瞄路扇等多种形式,表演者按照不同情景演绎不同形式的扇花,即兴表演成分十足。先辈总结扇子花表演的要诀为:“扇花变化在于手,力在手腕见于烽,左甩袖筒右摇扇,十指牵着两臂走。”

1.3单袖筒———独具特色

通常,传统采茶戏在其表演过程中,袖子的出现是成双成对的。赣南采茶戏则不同,采用单袖筒表演形式是独有特色。赣南采茶戏中单袖筒是生与丑的技巧形式,通过甩、扬、抓、遮、绕、抛、挥、摆、飘、圈、拖、缠和摇等刷袖筒动作表现不同艺术含义。同时,以刷袖筒劲道大小又可分为抓袖、背袖、搭袖、绕膝袖、绕肩袖和抖袖等形式。应用单袖筒并未有硬性规定,很多情况下仍需配合右手耍扇子的方式来丰富表演内容。有关耍单袖筒的技术要点先辈有过总结:“摆动象狗尾,站势吊马腿,游走像蛇过,龙头又凤尾。”可见,赣南采茶戏以单袖筒表演可充分体现其生动艺术和形象艺术特色,不管何种角色,赣南采茶戏的表演技术要点相对统一。

2采茶戏与体育舞蹈教学结合的实践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当地客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历史渊源久远,艺术表演内容丰富,地方特色浓厚,且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广受当地民众喜爱。赣南采茶戏在当今社会仍然存有广泛的生存空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地方及国家文化部门对赣南采茶戏十分关注和重视,曾多次派表演艺术团代表进京演出,很多表演剧目已被翻拍为现代影视作品且公映于市,影响颇好。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采茶戏正式被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江西省教委正式启动“赣南采茶戏走进校园、走进生活”的专项活动,将采茶戏艺术与国人素质教育相结合,将采茶戏与体育舞蹈教学相结合初见愿望。当下,体育舞蹈教学以“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模式为主流思路,而采茶戏与体育舞蹈教学结合可以此作为切入点,探求采茶戏文化精髓的同时,又能增进体育舞蹈水平。采茶戏与体育舞蹈教学结合的实践与作用阐述如下。

2.1认识采茶戏、欣赏采茶戏和提高体育舞蹈领悟能力

赣南采茶戏发展至今拥有超过300年的历程,它以赣南地区九龙茶灯作为文化基础,广泛汲取当地民间艺术精华而形成。赣南采茶戏又称“灯子戏”,是江西客家文化的杰出代表,被现代戏曲家田汉盛赞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赣南采茶戏的主要文化特征有:以茶腔或灯腔为主的曲牌体唱腔表演形式,并兼顾路腔、杂调,我们可将其称之为“三腔一调”;以民间乐器作为伴奏,涉及二胡、唢呐、铜锣、大鼓、铜钹和笛子等等;以喜剧为主;以基层民众生活作为取材对象,反映的是基础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和生产工作,表演动作以模仿动物居多,歌舞戏相互结合。上文提到,采茶戏有三种基本技法,号称“三绝”,即矮子步、单水袖和扇子花。采茶戏是赣南地区表现客家方言的一种艺术形式,其艺术表达多体现活泼风趣的风格,并融合地方其他民族戏曲、歌舞、说唱和灯彩等内容,生活气息浓郁。采茶戏与体育舞蹈教学结合须将采茶戏的艺术特性充分融入到体育舞蹈之中,要提振教学对象的兴趣“热点”。我们知道,赣南采茶戏为何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吸引学生兴趣的东西应该是家乡的乡土曲调。采茶戏清醒婉转且不失俏皮,表演过程节奏欢快诙谐,整个体育舞蹈教学可将采茶戏的基本理论、精彩表演唱段完美融合至形体表演室内,如“虾蟆跳”、“鸭子步”等模仿动物动作的表演动作手把手地交给学生,激发每一位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学习热情,并能从学习体育舞蹈的过程中认识采茶戏、欣赏采茶戏和提高体育舞蹈领悟能力。

2.2针对赣南采茶戏的代表作品编制体育舞蹈动作的教案,并能将此做法推广至体育舞蹈教学之中

体育舞蹈教学中要让学生对采茶戏的文化和历史感兴趣,针对赣南采茶戏的代表作品编制体育舞蹈动作的教案。当我们虚心向采茶戏演员请教学习时,可以尝试将采茶戏的表演动作融入到体育舞蹈之中,如圆手摘茶、扇子花、伞花、鸭子步、矮子步等都可作为素材。编排一套涉及采茶戏表演动作的体育舞蹈,强加练习,熟悉采茶戏表演的艺术特征,掌握采茶戏表演的基本动作,让采茶戏真正与体育舞蹈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学习采茶戏的热情不断高涨起来。

2.3发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创造性地将采茶戏文化融入到体育舞蹈教学

2004年,第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以一幕《采茶神韵》正式拉下帷幕。被选派表演《采茶神韵》的团队正是一只体育舞蹈团队,该团队将采茶戏表演动作融入体育舞蹈形成此部作品,其表演受到了世界客属乡亲和领导人的广泛赞誉。同时,编演《山花花开》曲目也获得全国校园文化汇演的金牌奖项、编演《采茶姑娘》、《擂茶香》等在2008年各大电视台参与演出。采茶戏与体育舞蹈教学相结合同样是一种将采茶戏曲文化融入到全民健康活动的一种手段,编排《采茶健康操》让广大民众可以了解采茶戏的同时又能锻炼身体。采茶戏文化也能与德育教学相结合,可为采茶曲调填词,集合全体学生咏唱。采茶戏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对采茶戏文化的传承有利好。要求专业的采茶戏表演艺术团在社会公园、社区广场做专场演出,老年人也可组成相应的“老年采茶舞蹈队”,组织有关采茶戏文化的体育舞蹈竞赛活动,广泛激发民众学习采茶戏、学习体育舞蹈的积极性,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也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储备基础人才。

3结束语

本文探讨采茶戏与体育舞蹈教学的结合。首先,阐述赣南采茶戏的特征,让我们能够知道“三绝”和基础客家人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它是赣南客家人日常生活的艺术抽象,它来源于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也是客家人长期生存与山林中的严峻的生态环境中的文化产物;然后,重点讨论采茶戏与体育舞蹈教学结合的实践,为培育民族对赣南采茶戏阐述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将采茶戏文化融入到体育舞蹈教学活动中,其目的有二:其一,良好传承与保护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乡土戏曲与体育舞蹈教学相结合,让乡土戏曲与学校德育建设相结合,提升我国民众的综合素质,构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文化,为广大民众、为整个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可持续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黄文华.浅谈赣南采茶舞中的“矮子步”[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65-67.

[2]刘斌.奇绝的采茶舞幽幽的客家情――析赣南采茶舞的风格特征[J].艺术评论,2016(1):62-62..

[3]赖丹.赣南客家舞蹈艺术中“三绝”的审美意韵[J].江西社会科学,2015(11):9-10.

[4]温雅丽.赣南采茶舞蹈中“三绝”的艺术特征[J].艺海,2010(12):190-192.

[5]钟俊昆.论赣南采茶戏的审美特质[D].海口:南方出版社,2014.

戏曲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多媒体 古代文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74.

自我校开始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至今已有8个年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古代文学的授课既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小视的弊端,在此略加探讨,有待指正。

1 多媒体辅助古代文学教学的优势

首先,可以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

古代文学作为伊犁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受到高度重视,但是这样一门集文学、史学、哲学于一体的中文传统专业课程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却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这也使多年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的老教师们深感头疼。当然,这并非是由于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厚,而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从2008年起,招收的学生都是“90后”,这一代学生是伴随高科技电子产品成长起来的一代,思维非常活跃,但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二是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学生更加注重自身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对潜移默化提高自身素质的传统学科缺乏应有的重视;三是古代文学课程本身存在的一些特点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授的内容尤其是先秦两汉部分文言成分较多,学习过程中需要跨越的语言障碍较大,使学生疲于学习;针对当代大学生和古代文学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适当采用图片和影音资料来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使用多媒体可以大大增加古代文学的课堂信息量,提升教学效果。

古代文学上迄先秦时期,下止清近代,时间跨度长、内容含量大、问题头绪繁多、作家作品众多,而有限的教学课时远不能满足庞杂的教学内容的需要,尤其是近几年来对教学课时的压缩,更是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以伊犁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古代文学课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周课时6节压缩至周课时4节,2011年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又进而压缩成周课时3节。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更多的内容便成为古代文学老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而一些古代典籍,由于文字艰深,口头介绍学生又很难听懂,板书又受时间限制,上述众多难题却在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面前迎刃而解。且以图像、声音、动画配合文字,更有助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课堂容量,也不至于使学生久听乏味而导致疲劳。首先,以图而言,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迹,如佛像、书法、绘画、雕刻,封建王朝的疆域、版图、图表、示意图,戏曲中的生、旦、净、末等角色形象可以以图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其次,以声而论,如诗词诵读、古曲演奏等以音频形式播放给学生,使学生手、眼、耳并用来加深印象,提升学习效果。如像《春江花月夜》这样的经典作品配以音配画的朗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将学生带入诗境中,体会其“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的基调;再次,以动画而论,如戏曲片段等视频材料的播放也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学的魅力,比单调地讲授文字剧本,效果要好得多。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使授课内容得到生动直观的展示,不但丰富了课堂知识量,加深了学生印象,而且增强了教学效果。

2 多媒体辅助古代文学教学的问题思考

首先,过多依赖多媒体课件,变多媒体为电子黑板。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取代了板书,甚至个别教师直接将教案的word文档当做课件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但重点不明晰,使得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而且造成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抄的被动局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有些教师的“三笔字”不过关,羞于在黑板上写字,完全依赖多媒体;另一方面是由于对现代教学手段的特性认识不够,造成单纯使用课件而不能掌握其特点来辅助教学。具体来说,多媒体的内容往往是按照一定顺序逐一点开展示给学生,是事先准备好的静态教案的浓缩,通过PPT的回放可以进行整体回顾;而板书所展示的则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适时对学生迷惑难解的问题尤其是字词进行板书,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为具体透彻的把握,使多媒体和板书两者相结合,起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作用。

其次,忽视教学对象,将课堂变为教师个人的单纯演示。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投影仪等设备状况不是最佳状态,造成屏幕不清晰,有些教师在授课时将窗帘拉得很严实,上课就像放电影,教师似乎变成了电影放映员,以至于根本忽视了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存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展示,变成了以课件为主体和主导了,完全背离了教学的本质。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必须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引进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之后,很容易将学生的目光引向屏幕而非教师身上,但越是如此,越需要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多多注意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再次,多媒体课件设计存在问题较多。目前本校的课件制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件过于单调或过于花哨。第二,课件背景色与字体选择不当,导致课件模糊不清,致使观看者感到视觉疲劳;第三,以教案取代PPT,文字太多。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应有的辅助功能,也致使学生只顾埋头记笔记,而不能当堂有效消化吸收相关知识内容。

3 对古代文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建议

首先,虽然多媒体课件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但不能流于表面效应,还是要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教师更应注意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使多媒体课件真正成为辅助进而促进教学的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同时做到尽量避免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其次,要做到图片和影音资料的适度,不然会喧宾夺主,使课堂教学偏离重点;再次,文字不宜过多,尽量展示重点,不要将电子课件变成电子黑板。

参考文献:

[1]涂育珍.基于多媒体教学方法改革的古代文学课程建设[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6,(12).

[2]刘继征.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6).

[3]高春花.试论多媒体课件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

上一篇:声乐教案范文 下一篇:买菜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