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基础设施范文

时间:2023-10-20 05:20:41

旅游基础设施

旅游基础设施篇1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十大工程”为抓手,围绕现代交通、现代能源、现代信息、现代旅游、现代环保、现代物流等重点领域,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突出重点,加大投入,统筹协调,全力推进,构建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主要任务

(一)现代交通体系建设

发展目标:到**年,全市高速公路路网密度由目前的2.5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4.5公里/百平方公里,铁路路网密度由目前的1.89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4.01公里/百平方公里;国省道、农村公路改造基本完成;**机场达到4D标准并对外开放;以铁路新站为核心的交通枢纽功能完备,形成快捷、通畅、立体的综合交通网络。

建设重点:

近期(**年-**年),计划投资约477亿元,实施重点项目10个。大力实施综合交通提速升级工程。推动**至杭州快速铁路、京福客运专线和皖赣铁路扩能改造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力争**年全面建成通车。加快**北站站前区规划编制,全面启动10平方公里站前区及铁路沿线站场建设。加快黄祁、宣黄高速公路建设,力争**年前建成运营。加快国省道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年前,完成200公里国省道改造和15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任务。规划并实施全市旅游道路改扩建工程,适应综合交通提速升级对游客集散能力的新要求。完成**机场4D级改造,为升级国际机场奠定基础。

中长期(**年-**年),规划投资约340亿元,谋划重点项目7个。构建以**为中心的皖浙赣交界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积极谋划和争取**至**庆铁路、**至金华铁路、**旅游轻轨、**至千岛湖、**至巢湖、砀山至祁门高速公路等项目;积极争取慈张线**市境内公路改建工程,基本完成国省道和农村公路改造任务,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

(二)现代能源供应体系建设

发展目标:加快输变电线路改造建设,增强电网供电能力,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全性。到**年,全市用电总负荷达到75万千瓦的要求;实施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任务,提高城乡电网应急保障能力;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到**年水电装机总量达到15万千瓦;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太阳能等绿色资源,形成**全、可靠、环保的能源供应体系。

建设重点:

近期(**年-**年),计划投资约25亿元,实施重点项目9个。加快城乡电网改造,提高电力保障水平。重点推进500千伏永丰、220千伏芳村和110千伏黎阳、寨西输变电工程建设。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积极争取和实施月潭水库水资源利用项目,完成湖边水利枢纽、祁门县湘溪岭水库综合开发工程。推动新能源开发利用,积极争取和推进歙县1兆瓦太阳能光伏示范电站项目,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服务体系,实施中心城区天然气利用工程,逐步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中长期(**年-**年),规划投资约157亿元,谋划重点项目9个。谋划实施500千伏宁国-永丰输变电工程,220千伏大阜、楠玛、槐源输变电工程,110千伏宏村输变电建设工程等供电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推进电气化县建设工程,谋划实施**天湖蓄能电站、祁门县泗洲湾水库工程、单晶硅及太阳能产业化基地、城市供暖系统、小水电建设暨以电代燃料和农村新能源推广体系等项目。

(三)现代信息体系建设

发展目标: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合一”,建成“数字**”的基本框架。完善旅游信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三大信息平台”,全面推行政务信息网上、传递和共享;大力发展3G等现代信息技术产品,实现信息利用全面升级;加快数字电视系统建设,全面提升电视传输质量,形成快速、**全、多频道、高质量的数字化通信网络。

建设重点:

近期(**年-**年),计划投资约16亿元,实施重点项目10个。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为重点,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旅游信息综合服务与管理系统示范工程,移动GSM12期、目标站址、地下管网、3G通信网络工程,电信3G网络建设工程,联通**年GSM、WCDMA二期工程,广电数字电视平移、“村村通”工程等。

中长期(**年-**年),规划投资25亿元,谋划重点项目12个。以“数字**”工程建设为重点,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信息体系。谋划实施信息**全示范工程、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平台、应急指挥体系、森林防火监控系统,移动网络“村通工程”、通讯生产基地建设,联通三条高铁覆盖、WCDMA覆盖、第二通信枢纽楼工程,广电网扩容等重点项目。

(四)现代旅游服务体系建设

发展目标: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改善提升旅游基础设施,突出**风景区的保护、开发和管理,打造世界一流精品景区。到**年,全市4A以上景区达29个,其中5A景区3-5个;打造3-5个特色旅游功能区和200个特色旅游乡村,建设3-5个国际会议中心和3-5个大型综合商贸城、购物中心,培育3-5个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3-5个全国百强旅行社,形成综合性、高水准、多层次、标准化的旅游服务体系。

建设重点:

近期(**年-**年),计划投资216亿元,实施重点项目12个。实施旅游综合开发提升工程,加快建设新**江延伸段综合开发工程、雨润高尔夫国际会展度假中心、新徽天地、横江半塔旅游开发、太平湖旅游度假区、金盆湾度假区、中法乡村旅游开发、**国际中心、东**旅游度假区、徽文化长廊、屯溪老街文化休闲娱乐、**自驾游服务中心等项目。

中长期(**年-**年),规划投资300亿元,谋划重点项目9个。全面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达到国际水准的**旅游服务体系。谋划和实施新**江延伸段岸线开发工程、休宁国际商务旅游度假区、塔岭半岛游艇俱乐部、**西大门综合开发、练江沿岸旅游综合开发、徽商国际论坛、大型主题游乐园、10-20个五星级酒店、3-5个中老年养生休闲基地等项目。

(五)现代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发展目标: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强化生态资源保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严格执行国家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及能耗、水耗标准,确保地表水水质功能区达标率达100%,城镇集中饮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8%,确保各项环境指标在全省保持领先位置,努力形成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环保体系。

建设重点:

近期(**年-**年),计划投资约28亿元,实施重点项目6个。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程。重点建设**循环经济园基础设施、松材线虫病三道防线、城乡污水垃圾处理工程、退耕还林、生态林和公益林建设等项目。

中长期(**年-**年),规划投资100亿元,谋划重点项目7个。加快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谋划实施新**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太平湖综合治理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湿地保护建设工程、松材线虫病远程防控、全市水土保持工程等项目。

(六)现代商业物流体系建设

发展目标:以构建区域性物流中心为目标,合理布局现代商贸网点。到**年,全市建成3-5个大型批发市场和5-10家规模化物流企业,培育一批有特色、上规模、高品位的商业街区;组织实施屯溪区省级城市商贸服务示范区建设,鼓励商贸企业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方式,进驻广大农村,形成快速便捷、货畅其流的现代商业物流体系。

建设重点:

近期(**年-**年),计划投资约32亿元,实施和谋划重点项目9个。依托铁路枢纽、高速公路和机场,构建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推进**海宁国际物流园区、永佳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等物流项目建设,谋划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祁门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歙县开发区物流中心、**仓储大卖场、黟县粮食储备库、屯溪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及配送中心、**市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化肥储备库等项目。

中长期(**年-**年),规划投资28亿元,谋划重点项目6个。积极构建与区域交通枢纽相衔接、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谋划建设铁路综合物流中心、**经济开发区物流园、歙县商贸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汽摩配及建材大市场、农资综合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

三、工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成立由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市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和区县政府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和协调创建工作。各区县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作出相应的工作**排和部署,提出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确保全面贯彻落实。市直相关部门要结合部门工作实际,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细化落实目标任务,建立目标责任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二)坚持规划引导。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高起点、大手笔抓好现代交通、能源、旅游、信息、物流等专项规划的编制,以规划指导发展和建设。强化规划的约束管理作用,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为加快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提供规划保障。

(三)落实政策支持。坚持政府投资、市场融资、民间投资多管齐下,鼓励各种资本投入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认真落实税费征收、土地供应、资金扶持等方面优惠政策的同时,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借鉴和吸收先进经验,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加快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的政策措施。

(四)强化招商引资。围绕现代交通、现代能源、现代信息、现代旅游、现代环保、现代物流等建设重点,进一步完善招商平台,加大项目推介力度,突出资源招商、以商招商、地块招商、园区招商和大企业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招商方式,强化激励措施,拓展招商资源,优化招商环境,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积极招大商、选好商。

旅游基础设施篇2

文章就2010年亚运会对广州城市旅游基础设施改造进行统计分析。论述了2010年亚运会对广州城市基础及其配套设施的影响,其基本表现为:城市基础建设投资超常规增长,城市市政建设超常规发展,城市设施水平的提高与公共交通的快速发展;同时与亚运会相关的餐饮、娱乐、购物及景区等旅游设施的建设水平也得到巨大的提高。由于广州实施的是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文章重点论述了亚运会对旅游交通设施建设的影响。其研究结论对赛事活动主办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2010年广州亚运会;旅游基础设施;市政建设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854(2011)04—0050—06事件及事件旅游理论认为:重大事件的影响力大、涉及面广,其影响和效应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社会文化影响、设施与环境影响、政治影响、旅游和经济影响。现阶段,政府(国家)在我国城市发展的各种资源分配中仍然占主导地位,城市发展与扩张普遍成为我国城市政府基本的行政诉求,通过申办、举办重大体育赛事获得政策支持和资金来源,从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城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重要目的。因此,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旅游的作用首先表现为通过申办、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强化城市旅游基础设施。本文重点研究2010年广州亚运会对广州城市旅游基础设施方面的影响。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与市政建设发展1.城市基本建设投资超常规增长自2004年7月1日,广州成功申办2010年亚运会后,广州市明确发展思路和体育旅游发展战略,并据此制定了6年发展规划,开始在场馆建设、亚运村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投入,并积极推动包括新机场二期工程,新火车站工程、地铁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总量高达2500亿元,投资额超过了伦敦2012年奥运会。具体包括:建设集综合体育、旅游、服务、岭南文化、珠江文化、娱乐休闲、购物于一体的亚洲一流的综合性奥林匹克运动中心、亚运场馆;建设以国际会议、贸易、科技、信息、文化、旅游为核心的新会展中央商务旅游区;建设多功能的数字化配套亚运村;建设由地下综合管网和环保设施组成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体系;建设环境舒适、配套设施完善的教育创业园区;建设以面向国际市场的大型资本运作、物流中心;泛珠三角的构筑,新机场的启用,以广州为中心放射状的交通网逐步形成,建设高标准、高档次、数字化旅游网络系统和中央指示导游系统,更好地实施绿色亚运战略。这些基础设施的强化使广州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目标提前6年完成资料来源:投资额部分引自:“2010年广州亚运会投资对广东省经济的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方法的分析(马维平,许垒,卜祥智)”,中国投资咨询网http://www.ocn.corn.cn/free/2OlOO7/yayunhui120903.htm广州统计年鉴(2004--2009)。

从统计数字来看,在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汕头和佛山五个市中,广州市2009年基本建设投资额增幅为27.7%,居全省第一,高于第二的深圳26.1%,增幅1.6个百分点,相当于全省平均增幅的1.5倍;2009年,虽然与亚运会相关的建设项目大部分完成投资,但广州市基本建设投资额的增幅仍然稍高于全省平均增幅备注:2004年7月1日,广州成功申办2010年亚运会,但是亚运会相关的基本建设投资2007--2010年上半年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它年份。因此选择2007--2010年的数据分析。

对基本建设投资额行业结构的分析进一步表明:2008--2010年三年中,广州市基本建设投资有27.52%用于社会服务业(包括市内公共交通业、园林绿化业、自然保护区管理业、环境卫生业、市政工程管理业、风景名胜区管理业、其他公共服务业),有26.36%的基本建设投资用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这些都是与亚运会密切相关的投资所在的行业。如:南方航空公司购置飞机项目,亚运城及亚运场馆工程,西江引水工程,地铁二、八号延长线工程四个项目分别计划投资20亿元,已完成投资额已超3O亿元。

对基本建设施工项目的分析同样说明:从增长比例来看,无论是施工项目个数,还是投资额,2009—2010年连续两年广州市的增长比例高于全省,而2010年下半年出现回落;从占全省比重来看,2008—2010年上半年,广州市施工项目个数和投资额占全省比重连续攀升,到2010年下半年的比重开始出现下降。为了举办亚运会,广州市对基本建设进行了超常规的投资。2.城市基本建设投资的年度变化为了进一步分析亚运会与基建投资的关系,需要比较广州和广东全省基建投资的年度变化情况。为此,参考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的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各项基建指标的变异指数。

参考旅游流年度变动指数方法,现采用基建指标的年度变动指数Y分析广州和广东基建投资的年度变化情况。上式中,代表i年基建投资年度变动指数,即各年度平均基建投资量的相对数;CCIi代表某年度i基建投资数值;凡为时间段数目(在本问题的分析中,n=4)。根据雨夹雪原理:y值越大或越小,说明年度基建投资变动越大;Y值越趋近于100%,说明基建投资变动强度越小。

从各年施工项目、投资额、新增固定资产三项指标的年度变动指数来看,2007、2008、2009三年广州各项指标变动指数绝大部分高于全省,而2010年下半年则低于全省;从2007--2009三年平均的年度变动指数来看,三项指标的平均变动指数是广州>广东,只有施工项目的变动指数广州

另一方面,2007--2009年,广东全省基建指标的年度变动指数非常接近1,说明亚运会的举办虽然花费了近2500亿元投资用于基础设施的改造,但是这些投资对全省的基础设施改造并没有很强的拉动作用。换言之,大部分基础设施的减少资金只是拉动了广州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全省大部分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并不专门针对举办亚运会而进行,所以2500亿元的基建投资并不能看作是亚运会的带动作用。

如中船集团广州龙穴造船基地一期工程、广州珠江流域综合治理等各项工程的投资在2007--2009年度完成的投资额占全省的比重都较大,而这些项目都没有很强的亚运会的针对性影响。

3.城市市政建设超常规发展

基本建设投资的超常规增长使得广州市的市政建设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就。市政建设的各项指标中(道路长度、道路面积、排水管道长度等)大部分都在2009年出现增长,而且增长率高于2010年。由此可知:2010年亚运会对广州市政建设存在明显的带动作用。有研究表明:由于举办亚运会,广州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6年的步伐J。

二、城市设施水平的提高与公共交通的发展1.城市设施水平的提高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同步进行的,还有与城市设施水平密切相关的各项配套设施的完善。比较2009年与2010年广州城市设施水平指标的增减幅度,把这些指标分成四类:第1类是2009年呈增长趋势、但2010年呈降低态势的指标,包括:平均生活用水量、建成区绿地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等共六项指标,这些指标与亚运会关系密切或很密切。如:为迎接2010年亚运会而实施的广州“森林围城、森林进城”战略,推进市域范围内交通走廊绿化建设,重点升级东风路、广州大道、环市路、广园路等37条城市干道的沿线绿化,全面提升城市干道绿化的整体水平。在全市主要城市广场,尤其是奥体中心、天河体育中心周边广场摆设花卉,美化全市重要的城市广场。对主干道沿线天桥、高架桥等桥梁进行绿化整饰,形成立体式的绿化景观。完成12项河涌综合整治工程、21项截污工程、27项河涌绿化工程,全面改善河涌水质量和沿线景观,其中治南海广佛间河涌总投资70亿:46亿元铺建污水管网,15亿元暗线整治、河道绿化,9亿元兴建污水处理厂J。相关的城市“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极大地提高了广州市绿地面积,使得建成区绿地率高达40%。

第2类指标是两年均呈增加态势、但2009年增幅高于2010年增幅的指标,包括: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人均住房居住面积、排水管道密度等共三个指标。在这些指标中,属于城市给排水管道密度与亚运会关系密切。为了保证亚运会的顺利召开,除了亚运场馆本身的给排水工程,还实施了一些列排水工程,包括:广东国际划船中心周边河涌清淤整治工程、白云区钟落潭镇博罗南涌(桩号0+800~2+290)整治工程、白云区人和镇方石村排水渠整治工程、白云区钟落潭镇牛仔潭排渠整治工程、西航道引水首期白云湖建设工程。

第3类指标是2009年增幅低于2010年增幅的指标,包括:人口密度、用水普及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污水处理率等四个指标。

第4类指标是两年均呈降低态势的指标:包括:道路照明密度、用气普及率等两个指标。

第3类、第4类指标与亚运会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深人研究才能确定。

以上分析表明,为了举办亚运会,广州市相关设施的改善带来了城市设施水平的提高。在保证亚运会召开的同时,这些建设也在总体上使得市民的生产生活变得更加方便。

2.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

由于举办国际性大型体育赛事期间交通客流量的超常规增长及其导致的人群“拥挤”,城市公共交通如何适应这些超常规客流是大型体育赛事规划的重要问题之一,其基本问题包括场地的容量、人群拥挤管理与控制、疾病防治等方面。在城市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的规划过程中,对城市公共交通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如历届奥运会都有专门的交通规划,在悉尼2000年奥运会中,还对休闲性质的游船这一细分的交通问题进行过专门研究。从面向用户的角度出发,对交通体系及方案进行规划和组织,是大型事件活动规划的基本要求之一。从理论上来看,重大事件活动的交通问题包括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公共交通两方面,下面分析2010年亚运会与广州市城市公共交通的问题。

(1)城市交通改造

为了举办亚运会,广州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交通改造。在城区交通路网方面,广州市投资343亿元,从对外交通、市区联络、场馆衔接三个层次提出亚运道路建设计划,从2009年开始,改建了81条主干道(仅就市建委负责的26条主干道升级,就达到全长166公里,共投资26亿元);完成奥体立交桥、猎德大桥的建设;新增了3条高速公路;新建了4条地铁、完成了五号线、八号线、广佛线以及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运输系统四条轨道交通线。截至2010年l1月,广州拥有国内三大枢纽机场之一的白云国际机场;有货物吞吐量居中国第三、世界第六的大港口广州港;有以广州新火车站和武广客运、穗港深高速客运专线等组成的南中国铁路枢纽和珠三角轨道交通网络中心;有一个以广州为中心、接连珠三角“四环十八射”的高速路网,有一个总里程达8800多公里的现代中心城市公路网络,还有一个以8条地铁、565条公交线贯通东西南北中的城市公交网络。

乘坐地铁及市郊铁路可直达80%的比赛场馆,经换乘可到达所有场馆。这些新建和正在建设的路桥的投人使用和提前实施规划到0210年完成的城区交通路网建设,很好地保证了亚运会的举办和广州城市跨越发展的要求。

在广州市亚运会重点配套工程中,与交通密切相关的配套工程有:机场二期工程、广州新客站、新中轴线交通市政项目、亚运会各场馆、口岸、总部饭店之间的联系通道及亚运场馆周边的集散通道等。

与城市交通的改造同时进行的,还有公交线路的调整和路网的优化。为了迎接世博会,新增了1471台新型LPG公交车,纯电动公交车辆26台,气电混合动力公交车辆114台,同时,翻新改造了4316辆公交车和6677辆出租车。新投放550台无障碍公交车辆和100台无障碍出租车辆,方便残疾人士出行。

开通了300公里公交专用道。建成105个国内领先、具有岭南特色的公交枢纽站场,建成22公里的中山大道快速公交系统,全市565条公交线路上运营的公共汽车高达9424辆。公交“按地铁通一线,公交调一片”的思路,实现与地铁的无缝接驳,截至目前,广州市565条公交线中有329条具有与地铁接驳功能。

BRT快速公交线网覆盖全市1/7公交站点,已成为全市公交换乘枢纽通道。565条公交线路已基本覆盖市内各行政区域、商业区、居住区及各主要村镇,线路总长度达到了9300公里。新投放了不断完善公交、公路客运站无障碍设施服务;完成市内公交总站、途经站点的5327块中英文标识标牌的改造工作;完成市中心区域及主干道沿线公交车中英文报站工作,426条公交线路8356台营运车辆实现普通话、广州话及英语3语播报;在96900客户中心24小时提供在线英语交通咨询j。

(2)城市交通政策和评价

对于广州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人们早在亚运会之前就有所认识。如黄玉兰、朱火保[5研究认为: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道路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但并没有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反而问题愈加严重,交通堵塞由点到面,严重影响城市正常运转,因交通带来的噪声、空气污染亦严重加剧,阻碍城市健康、持续发展。针对I生提出,仅仅靠增加道路建设来解决交通问题是不可行的,新增的道路容量只能进一步激发潜在的交通量。因此,必须更新观念,树立城市群或区域整体发展的思想,研究制定区域交通战略,深化道路与交通规划研究,通过交通需求管理,使城市具有合理的交通结构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为了迎接亚运会,广东省和广州市专门组织专家对广州市城市交通进行研究。并编制完成了((2010年广州亚运交通战略规划》,经预测,亚运交通对城市日常出行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开闭幕式和足球等重大比赛项目,亚运交通需求分布比较集中。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理念,从对外交通、市区联络、场馆衔接三个层次提出亚运道路建设计划,开创性地提出了轨道专营线交通管理等理念,编制亚运专用通道及专用车道规划,丰富了亚运交通管理手段,保证了广州交通网络能够践行亚运承诺。特别是亚运期间实施单双号限行实施了3周,市区交通改善明显,调查结果显示,交通对于交通限行对市民上下班交通时间的影响,有57.01%的市民表示“没有太大变化”,认为增加了上下班交通时间的为18.22%,认为减少了时间的为24.77%_6J。

(3)城市交通的基本结论

总的来看,广州亚运会推动了广州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针对亚运会这一重大事件活动而采取的城市公共交通改造和管理的相关举措是有效的,在满足超常规客流的交通基础上,这些改造和完善包括了城市路网系统、公共客运系统、现代停车系统、交通枢纽设施系统和交通管理和保障系统等各个方面,为广州城市交通的今后发展提高监理了一个新的平台。以上分析也表明:在制定重大事件活动的交通规划时,不应当仅仅“就事论事”,而应当更多地考虑城市发展本身对城市交通系统提出的长远规划要求,从更加长远的时间尺度和执行城市交通发展的政策措施。

3.城市旅游景区的建设

为了迎接亚运会,广州各旅游景点不仅积极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如岭南印象园推出“亚运粤博会”,力求全方位地将岭南最具代表性、娱乐性、参与性、差异性和唯一性的内容集中起来,加深游客对广州特色文化的印象。而且加快提升旅游硬件设施水平。政府颁发了相关的文件,引导并推动景区建设,新增并修建了一批批景点。广州规划设计的新电视塔“小蛮腰”,在满足亚运会新闻通信的同时,在建筑造型以及夜景灯光上都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在开发,是广州甚至广东的一个新旅游增长点。还有广州大剧院、广东省博物馆等建筑拔地而起,成为广州城市新中轴线的标志性景观。南越王博物馆、孙中山大元帅府、陈家祠等历史文化遗址修葺一新,旧貌换新颜。

4.酒店、饭店等设施的建设

亚运会期间,短时间内客流量迅速增加,对当地酒店、饭店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这是游客完成旅游过程必须的吃住设施,酒店、饭店的旅游服务质量与游客的满意度有直接的关系。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整顿三星级以下酒店,一度整顿不正规的小旅馆。从2004年广州成功申办亚运会后,广州2010年五星级酒店已经突破30家,是2004年前的3倍。广州是著名的“美食之都”,亚运前广州采取提升改造与规划新建相结合的方式,着重打造出23处美食街区,重点打造“广州美食园”,规划建设了西关风情美食步行区、西关大屋游览区、旅游酒店配套区、配套停车场四大区域。为了借助亚运会唱响广州“商贸之都”品牌,广州加快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建设,建设广州“千年商都”、“购物天堂”的特色形象。在亚运会的强力促动下,广州北京路、上下九、农林下路等传统商业街区已经实现向商业圈的跨越提升,形成了若干新的大型商圈。

为广州建设亚太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大都市区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论述了2010年亚运会对广州城市基础及其配套设施的影响,其基本表现为:城市基本建设投资超常规增长、城市市政建设超常规发展、城市设施水平的提高与公共交通的发展。由于广州实施的是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文中重点论述了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即旅游六要素中的行。与亚运会相关的还有餐饮、娱乐、购物及景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亚运会的促动下,建设水平也得到巨大的提高。本文研究结论总结如下:1.改进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城市发展而言,重大体育赛事实际上起到了一个“触发器”的作用。重大体育赛事能够为城市提供一种可预期的巨大需求。在这一需求背景下,城市各方面的资源被调动起来,非常规的城市建设活动得以实施以提供相应的供给,从而推动城市发展。为了迎接亚运会,广州新建了新火车客运站及连接深圳、珠海、佛山的三条城际快速轨道干线,实现了珠三角区域内及港澳游客旅游的便利化、快捷化。新增公路、新建铁路、地铁可直达80%的比赛场馆,经换乘可到达所有场馆。

亚运城建在番禺区,给番禺的城建和交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日益完善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城市市政为旅游、体育观光提供了充足的保证。

2.推进饭店、景区等相关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饭店建设方面,亚运会前,广州的各类住宿设施中,三星级以下饭店占93.2%,为了迎接亚运会,政府与行业管理部门有步骤有组织的引导占主体的这部分饭店进行改造扩建,增加旅游元素,丰富产品类型,形成特色,如B&B式、主题客房、度假客房、青年旅馆等。此外,目前广州市场上,有房地产背景投资兴建的饭店或饭店式公寓增长很快,如星河湾酒店、凤凰城酒店、锦绣香江、碧桂园、喜盈雅境、奥林匹克花园等。一方面满足2l世纪大众旅游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充实完善了广州饭店业市场的产品结构。

景区建设方面,新增并修建了一批批景点。广州规划设计的新电视塔“小蛮腰”,在满足亚运会新闻通信的同时,在建筑造型以及夜景灯光上都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在开发,是广州甚至广东的一个新旅游增长点。还有广州大剧院、广东省博物馆等建筑拔地而起,成为广州城市新中轴线的标志性景观。南越王博物馆、孙中山大元帅府、陈家祠等历史文化遗址修葺一新,旧貌换新颜。

综上所述,2010年广州亚运会全面推进了广州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改进了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促进了饭店、景区等旅游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广州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旅游基础设施篇3

[关键词] 智慧旅游理念;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B

随着近几年互联网的逐渐普遍及信息技术手段的逐渐应用,旅游行业为适应智慧旅游理念,强化自身旅游发展能力,已经在其内部逐渐完成了旅游信息化的转变和建设。乡村旅游是近几年旅游行业中一项热门的旅游项目,也是缓解我国旅游行业低谷的一丝清泉。在当前智慧旅游理念下,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何去何从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智慧旅游理念及旅游信息化发展

智慧旅游理念主要是指利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便携式终端旅游设施,从而主动的感知旅游资源、旅游活动和旅游经济等信息的一种旅游理念,通常也被称之为智能旅游理念。智慧旅游理念下要求我国旅游行业逐渐完成其信息化发展模式,从而提高其在旅游市场环境中的市场竞争能力。旅游信息化发展主要是指旅游信息化技术与互联网云端,建立“互联网+旅游”的发展模式。旅游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也为我国旅游经济的提升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期。乡村旅游行业在其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开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周边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将部分信息内容以网络信息的形式实施信息公布;第二阶段,形成期。随着电脑的普遍应用,我国社会直接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的形成带动了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实现了乡村旅游的跨城市发展;第三阶段,发展期。云计算、移动终端技术以及国家信息化发展政策的推行,信息化技术手段在酒店、旅行社、景区等范围内已经开始广泛开始流行,乡村旅游信息化全面实现了乡村旅游景区化发展模式;第四阶段,成熟期。截止到今天“互联网+”模式和智慧旅游理念的形成将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发展带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建立了以村镇为中心的乡村现代化景区。

三、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旅游网站的信息化发展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其旅游网站的建立。传统的旅游网站中主要是以部级旅游景区为宣传内容,建立景区专门的网站。但是,近几年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信息化发展,以乡村旅游景点为主的乡村旅游网站已经成为旅游网站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网站建立的过程中以各大搜索引擎为基础,建立检索网页,在网页内部以市级单位为核心创建该地区直辖范围内各大乡村旅游景点,并且对下属各个景点的基本信息和特色旅游实施网络介绍和宣传。个别先进的乡村已经与携程、途牛等大型旅游网站建立了旅游路线计划宣传的活动,实现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

(二)旅游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旅游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在智慧旅游理念下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景区内部管理系统。例如,乡村旅游中已经逐渐开始使用电子门票、区域内文化自主保护电子系统、信息化环境监测系统等内容。我国乡村旅游管理信息化发展中部分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已经逐渐开始实施卫星遥感定位系统和LED信息系统,从而保障乡村旅游的安全性和新颖性。此外,我国以三坊七巷等35家乡村旅游景区为首的“身份证入园管理模式”已经投入乡村旅游管理信息化发展建设中。

(三)旅游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发展

当前我国旅游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发展在智慧旅游理念的影响下开始逐渐推广区域旅游信息化设施的建设。例如,针对乡村景区内的各个景点设定自助景点门票售票机,在景区内引进自动贩卖零售和饮用水设施,实现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降低景区建设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浪费。此外,我国《关于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乡村信息网络工程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实现了我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发展。

四、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网站宣传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旅游事业迅速的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新型的旅游形式,在开发后赢得了广大游客的青睐。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企业家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开发,这些经营者对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自身的知识和素养有很大的关联。由于乡村旅游经营者受到投资成本的影响,在对乡村旅游产业进行经营时,未认清“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在对乡村旅游景点进行宣传时,仍旧采用传统广告的形式,这样就很难引起更多网络群体的关注。此外,一些地方自行建立的乡村旅游行业网站,受地域的影响受众群体较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具有广泛的传播性,产生这样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经营者对网站宣传重视程度不足造成的。

(二)信息化管理水平不足

新世纪以来,信息传播的速度在逐渐上升,这样的发展环境使人们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旅游领域中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能提升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为乡村旅游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在很多乡村旅游产业经营者的意识中,对信息化管理的认知较少,这样的意识很难实现对旅游产业进行科学的管理。而实际上,在旅游产业的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中,信息和数据存在相互重叠的现象,并且相对独立,未能形成信息数据共享的体系。此外,旅游企业中的工作人员未经过信息化技术方面的培训,这就导致了乡村旅游产业中信息化管理的水平相对较低。

(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旅游行业经营和管理的模式逐渐呈现出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乡村旅游产业为了适应当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应逐渐对自身的产业实施信息化建设。但是在实施信息化建设中存在很多的不足。在一些乡村旅游的景点中,虽然计算机和上网设备能够正常使用,但是其中只有少数的旅游企业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站,这些少数的网站在实际运行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功能未能充分的发挥,所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宣传时,产生的影响力较小。目前国内很多乡村旅游产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仍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五、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策略分析

(一)加强网站建设和网站宣传

乡村旅游提供智能化的旅游服务是旅游产业向智慧旅游升级的重要表现,这不仅能提高对游客的服务质量,同时还能促进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因此,在今后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应加强自身网站建设和网站宣传的工作。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在于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充分的利用网络平台对自身的旅游信息进行宣传,与较热的公共服务网站进行合作,使游客在公共服务网站上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预定,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服务的顺利链接,以此来提升乡村旅游产业信息化的服务质量。

(二)提升整体乡村旅游信息化管理水平

乡村旅游企业经营者多为当地的农民企业家,为了有效的提升整体乡村旅游信息化管理水平,首先要提升经营者对信息化建设的意识。而智慧旅游建设作为旅游信息化的升级模式,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注重旅游公共服务和管理服务的有效链接,通过利用先进的计算技术来建设智慧旅游模式,能够实现对社会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因此,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者应充分把握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规律,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保障机制,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

(三)全面建设乡村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

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是乡村旅游信息化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这些基础设施主要包含了数据库、物联网和无线的网络通信技术等。其中标准化的数据库是智慧旅游景点建设的基础条件。数据库中收集了海量来自政府和游客的信息,这能为乡村旅游产业制定新的发展策略提供可靠的数据。因此,应注重对数据库的建立。另外,物联网实现物物连接主要依靠射频识别技术,为了实现智能旅游景区的建设,应注重对物联网各个环节的配置。随着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手持电子智能终端的游客可以随时介入无线网络中,能对旅游体验进行实时的分享。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应强化对无线网络通信的建设,从而为游客提供智能化的旅游服务。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智慧旅游理念实质内容是为游客打造智能化的乡村旅游服务。智能化旅游服务主要是将目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应用到乡村旅游产业建设中,例如,云计算技术、海量数据库、物联网、无线网网络通信技术等,但是在对乡村旅游产业进行建设时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产业智能化的建设。

[参 考 文 献]

[1]张凌云,黎j,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5):66-73

[2]黄忠伟.广西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4(3):143-144

[3]郭华.信息化背景下川东地区低碳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7):58-59

[4]陈颖杰.海南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6):117-119

[5]马洁,朱丽.网络时代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5(5):88-89

旅游基础设施篇4

[关键词]入境旅游;影响因素;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1―0041―05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确立了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目标,至2006年全国已有25个省(区、市)把旅游业确立为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入境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国际化水平和产业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中国入境旅游虽然发展迅速,区域差异却很大。东部沿海省区入境旅游发达,而中西部各省区相对落后。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但各省区入境旅游发展状况与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也不协调,中西部部分省区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文化独特,人文底蕴深厚,但是入境旅游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各省。为解释这种现象,中国省际入境旅游发展状况影响因素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敖荣军、韦燕生通过1990―2003年国际旅游收入数据泰尔指数分析,认为我国人均国际旅游收入的区域差异非常大,东部地区内部人均国际旅游收入的省际差距对全国人均国际旅游收入区域差距的贡献份额最大;在此基础上,假设地区经济发展不是影响国际旅游收入的主要因素,用区域截面数据构建了回归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区域国际旅游收入的决定因素主要是旅游资源和服务设施水平,基础设施的影响并不显著,区域差异与旅游资源禀赋呈负相关。刘长生、简玉峰从需求方面分析得出影响中国入境旅游需求的主要因素是入境游客在中国旅游的成本。陈秀琼、黄福才认为中国入境旅游省际差异逐渐缩小,地带内差异是构成省际差异的主要因素,并验证发展入境旅游可以起到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郭为利用引力模型,考察了中国入境旅游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绝对距离等,发现这些因素对解释变量具有明确的影响,但影响最大的是绝对距离和经济发展水平。

以上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国际旅游收入差距分析,对入境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要么用截面数据以全国为对象进行宏观研究,要么是从需求角度研究,作为各省制定入境旅游发展政策依据过于粗略。本文选取我国1997―2006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同时考虑时间与截面信息,以取得更多的信息与有效控制个体差异,从收入与市场两方面,分析影响中国省际入境旅游发展的原因和决定性因素,从而为各省区政府制定入境旅游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数据说明与变量度量

本文选择1997―2006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入境旅游发展状况从收入与人次两方面反映:第i省在第t年的国际旅游收入(记为SRit,亿元),入境旅游人次(记为RCit,万人);第i省在第t年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记为GPit,亿元)”表示;第i省在第t年的对外开放程度以“进出口总额(记为KFit,百万美元)”反映;第i省在第t年的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交通设施等状况分别以ZYit、FWit、JCit表示,通过相关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度量得出;突发事件用D表示。由于各变量的量纲不同,通过对变量进行对数变换,记为lnSRit、lnRCit、lnGPit、lnKFit、lnZYit、lnFWit、lnJCit。1997年-2005年相关数据来源于1998―200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旅游年鉴》;2006年数据来源于国家及省统计局、旅游局、对外贸易合作厅等单位的统计报表。为剔除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利用物价指数(以1997年为100)对SRit、GPit、KFit进行变换,转换为1997的不变价格;采用Eviews5.0软件处理数据。下面对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交通设施与突发事件等变量的度量进行必要说明。

(一)旅游资源条件(ZYit)

我国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世界遗产、旅游区、历史文化名城、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级别。这些不同种类不同级别的旅游资源有不同的游览价值、历史人文价值与科学价值,对入境旅游者会形成不同的吸引力。世界遗产是经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遗产,是中国旅游资源的精华所在,有绝对的独特性,其旅游经济价值极高,是高品位的全球顶级旅游资源。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务院确定的,是对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综合界定,是从事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国家旅游局对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是对旅游区资源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的综合反映,包括了世界遗产在内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与主题公园等。因此选取世界遗产级旅游区和部级历史文化名城等类型的旅游资源作为度量指标。

由于不同种类、不同级别的旅游资源产生的入境旅游吸引力不同,采用赋分法计算各省区资源条件得分,计算公式为ZY=∑XjWj,其中:Xj表示省区的j类型旅游资源的数量,Wj表示第j种类型旅游资源的分值,其值见表1。

(二)基础设施水平(FWit)

省区基础设施尤其是区域交通设施是入境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衡量目的地可进人性的基本指标,另外特色交通本身也是一种旅游吸引物。因此选择铁路网密度、公路网密度、内河航道密度作为参考指标,由于不同类型的交通设施对入境旅游的作用不同,同样利用赋分法计算各省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分。计算公式同前文所述,W分值见表1。

(三)服务设施水平(JCit)

饭店是旅游业的重要服务设施,星级饭店是入境旅游经营活动的物质条件,其规模与数量是衡量 区域入境旅游接待能力的重要指标,饭店服务本身也是构成吸引入境旅游者的要素。因此,选用星级饭店作为评价区域旅游服务水平的指标。由于不同规模的星级饭店具有不同的接待能力、服务质量以及吸引力,同样利用赋分法计算不同规模星级饭店得分,不同规模星极饭店分值W见表1。

(四)突发事件(D)

为了使研究模型更加符合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用虚拟变量D反映突发事件对中国入境旅游影响。D=1表示2003年的“非典”的影响,其他年份取0.2003年由于“非典”的影响使得中国的入境旅游受到极大冲击。

三、建立模型与实证分析

(一)建立模型

时间序列/截面数据(面板数据,Panel Data)包含有截面、时间和指标三维信息,利用时间序列/截面数据可以构造比单独使用截面或时间序列更为真实的方程,可以对经济现象更深入的分析,从而使得参数估计结果更为可信客观。时间序列/截面数据模型分3种:联合回归模型、变截距模型与变系数模型。利用协方差分析检验法可以确定与样本数据相符合的模型类型。由于各变量的量纲不同,构造对数线性的时间序列/截面数据模型。

lnSRit(SCit)=C0+Ci+C1ilnZYit+C2ilnGPit+C3iNFWit+C4ilnJCit+C5iInKFit+C6iD+uit

对上述模型进行协方差分析检验。从检验结果可知,样本数据符合变截距模型,又因样本数据包括了研究对象的全体,不存在估计推断问题,因此,用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作为分析基本模型。

lnSRit(SCit)=C0+Ci+C1ilnZYit+C2ilnGPit+C3iNFWit+C4ilnJCit+C5iInKFit+C6iD+uit

考虑到基本模型中的某些变量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这会导致回归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因此,根据基本模型回归结果,要对检验结果不显著(P值大于0.05)的变量进行逐步剔除,直到剩余变量的T检验全部显著为止,并将这些变量构成的模型称为分析模型。

应用基本模型回归分析,按上述方法,利用分省份面板数据,分别建立了1997―2006年的全国范围及中东西部三大地区的回归模型,分别对全国及中、东与西部地区的方程不显著的变量进行逐步剔除,得到定性分析的分析模型,回归弹性系数及相关检验结果见表2。

(二)实证分析

表2中各个区域回归模型调整后的R2(Adj-R2)值都很高,均在0.9998以上,表明各个模型数据的相关度拟合效果很好。所有方程的F检验值(F-Stat)均通过了显著水平为0.5%的F检验,表明模型整体的拟合度也较高。所以表2的回归结果适合于分析。

首先利用模型回归结果,分析1997―2006年突发事件、旅游资源与服务设施对入境旅游发展影响。

1.突发事件 全国范围及中东西区域突发事件对入境旅游市场与国际旅游收入有负面显著影响,在全国范围、中部、西部均大于其他因素的影响系数,只有东部(0.2750、0.2905)小于开放程度影响(0.5151、0.4581),显然,突发事件在全国及区域成为显著影响入境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反映了我国入境旅游的脆弱性,自然灾害、疾病与战争等不利因素影响会对入境旅游产生巨大冲击。2003年年初,突发的“非典”使我国入境旅游受到重创。此外,弹性系数值依东中西次序梯度增大,只有东部小于全国水平,说明区域入境旅游脆弱性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增高而降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入境旅游脆弱性最小,低于全国水平。这也正是2003年以来东部特别是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等省摆脱“非典”冲击,入境旅游迅速恢复并取得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2.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对入境旅游的影响除中部M-RC外均显著,其值比其他因素影响系数小(其值在0.1左右),说明,旅游资源是我国区域入境旅游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入境旅游发展的客观基础,但其影响程度小于经济增长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与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等的影响。这与入境旅游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和国际旅游收入中游览收入所占比例较小有关,如入境旅游市场按目的可分为会议,商务、观光休闲、探亲访友、服务员工、其他等5类。以自然人文景观作为主要吸引物的观光/休闲游只是入境旅游中的一种,况且其吸引力的发挥又受其他因素的制约;而入境旅游收入包括长途交通、游览、住宿、餐饮、商品销售、其他服务等,仅游览收入反映旅游资源条件,如2006年观光/休闲入境游客与游览收入分别占入境旅游人次与国际旅游收入的51%与17.6%。因此,省际入境旅游收入与人次差异受旅游资源的影响较小。

3.服务设施 出人意料的是星级酒店服务设施水平影响仅对中西部的入境旅游市场显著,而对全国范围、东部入境旅游市场、国际旅游收入及中西部国际旅游收入影响不显著,说明服务设施不是我国省际入境旅游发展影响的主要因素。这与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星级宾馆的重复建设有关。20世纪80-90年代,不仅住宿接待设施建设长期快于入境旅游发展,导致进入新千年后,星级饭店处于供大于求状态,而且,星级饭店在区域上的布局也不平衡,使得部分地区星级酒店无法发挥蕴藏的经济优势。如我国星级宾馆入住率最高的是上海,2006年的五星、四星、三星级住宿率分别为72.59%、66.74%、60.02%,在其他省区则更低。2006年全国三星、四星、五星级宾馆的平均住宿率为59%。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旅游资源是入境旅游发展的基础,突发事件的巨大冲击反映了我国入境旅游的脆弱性,星级宾馆的重复建设致使其经济优势无法发挥。下面从全国范围与区域层次考察区域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与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省际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

表2中SR、RC模型显示,从全国范围内看,区域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统计 显著,弹性系数在0.2031―0.2662之间,总的来说,这3个因素影响程度差异不大,共同构成省际区域入境旅游发展状况的决定因素,反映了区域入境旅游的综合性,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合作,才能促进入境旅游发展。对国际旅游收入与人次弹性系数影响最大的因素分别是交通基础设施(0.26620)与区域经济发展(0.2371)。说明省区交通条件是省际国际旅游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旅游交通不仅缩短了游客对目的地的感知距离,而且其发展决定着入境游客的人均消费水平。目前加强各省区交通基础建设会明显促进地区的国际旅游收入水平。区域经济发展对入境游客吸引力最大,成为最大吸引物。说明入境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的依赖性,其发展必须具备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决定当地旅游供给水平,经济发展本身也对游客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表2中E-SR与E-RC模型显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对本区域省际入境旅游发展影响统计显著,说明对外开放程度是本区省际旅游差异的决定因素。东部是我国优先开放开发地区,也是我国入境旅游发展最早和最好的地区,一直是我国入境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最多的地区。本区入境旅游发展接近成熟期,交通、服务等基础设施健全,扩大开放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今后入境旅游发展的关键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将入境旅游和国际会议、国际商务考察相结合,使入境旅游和其他类型的外向型经济相互促进,吸引国际上有实力的大型旅游企业和著名品牌进入,借鉴发达国家旅游发展模式,适当发展以满足特殊游客群体的高消费旅游项目,促进入境旅游业的整体素质提高。

表2中M-SR与M-RC模型显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与对外开放程度是中部地区省际入境旅游发展的决定因素,兼有东西部特征,有明显的过渡性,其中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对收入与人次的弹性系数(0.5089、0.5839)最大,起关键作用。本区经济落后于东部,旅游资源丰富,距离我国主要入境客源国都不太远,旅游基础设施较好,交通便利。目前关键是健全交通设施建设,扩大开放。

表2中W-SR与W-RC模型显示,区域经济是西部地区省际国际旅游收入的决定因素,而入境旅游人次增长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服务设施水平共同决定。反映出西部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无法支持入境旅游的发展,宾馆服务设施建设不足。因此,本地区应根据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将入境旅游看作区域经济的组成部分,适度发展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接待服务质量。

四、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本文基于1997―2006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用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实证研究了旅游资源、区域经济、对外开放、旅游服务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突发事件等因素对省际入境旅游发展状况影响。结果表明:

1.省际入境旅游有明显的脆弱性,但区域差异大

突发事件是影响省际入境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灾害、疾病与战争等不利因素会对入境旅游产生巨大冲击。脆弱性依东、中、西部梯度增大,东部经济发达各省区入境旅游脆弱性最小,低于全国水平,西部地区入境旅游发展最不稳定。

2.服务设施不是决定因素,旅游资源有基础作用

服务设施对入境旅游的发展影响不显著,大规模的星级宾馆重复建设导致目前星级饭店处于供大于求状态,无法发挥其蕴藏的经济优势。旅游资源是发展入境旅游的客观基础,旅游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影响入境旅游的发展,但它的作用小于区域经济与对外开放的效应。

3.入境旅游发展对区域经济、对外开放与交通设施有高度依托性

在全国范围内,入境旅游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交通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省区国际旅游收入的关键,区域经济成为最大的“吸引物”。在各区域层次上,决定因素不同,东部地区省际入境旅游的决定因素是对外开放,中部省区是由区域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交通基础设施三个因素决定的,而西部地区则是区域经济起决定作用。

(二)政策建议

旅游基础设施篇5

概况

1.1项目概况

*,是“丝绸之路”重镇,素有“四凉古都”之称,现以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闻名海内外。*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东接古浪石峡,南靠祁连山麓,北抵腾格里沙漠,西临茫茫草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区内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0多处。目前按地理分布已形成了5条黄金旅游线。区内有以“陇右学宫之冠”之称的文庙,中国旅游标志之都铜奔马出土地雷台汉墓和雷台,著名佛教翻译家鸠摩罗什葬舌之地罗什寺,*为主的历史文物古迹旅游线路;东线有以全国第一座沙漠公园,西部最大的野生动物园,以及延寿寺、设施农业、皇台葡萄基地、高沟堡古城遗址等为主的人文景观旅游线路;南线有以正式归属祖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等景点为主石窟塔寺旅游线路;西线有以*寺、药王温矿泉疗养山庄等景点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线路,北线有以名胜古迹松涛寺、西宁王碑、下双大庙等为主的寺观庙宇旅游线路。这里有迷人的西部戈壁田园风情,有古老的汉、明长城遗址,有古丝绸之路的驼队足迹,有长河落日的大漠风光,有高效设施农业,有万亩葡萄长廊和中国悠久的葡萄酒文化,是中外游客观光旅游、文化访古、旅游探险、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近年来,*人民为打好“中国旅游标志之都”这张牌,积极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服务的档次和服务质量,*旅游业已初具规模,不少旅游品牌已在全国甚至国外打开了市场。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区旅游景区(点)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景点厕所卫生条件极差,环境较好的旅游厕所几乎没有,部分景区(点)甚至没有厕所,给旅游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的影响了旅游景区(点)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地位。为从根本解决旅游景区(点)旅游厕所的问题,为中外游客营造一种卫生、清洁的旅游环境,依据《*市旅游事业“十五”计划》、《区域分析与规划》以及区内自然条件、给排水条件、游客日流量等因素,拟对*区内各旅游景区(点)旅游厕所全部更新改造为水冲式厕所和免冲式环保厕所。

1.2项目的必要性

1.2.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极大的拉动了西部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旅游业提出“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号召,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国家专门设立了旅游国债资金,投资建设西部旅游、生态旅游、扶贫旅游等重点项目,特别对西部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旅游厕所加大了投资力度,争取和利用好旅游国债资金对加快我区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2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九五”以来,*区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成和修复了一批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景区(点),形成了行、游、住、吃、购、娱一条龙旅游服务体系。尽快新建旅游景区(点)的高档次旅游厕所迫在眉睫。

1.2.3旅游厕所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

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首先要加强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而建设高标准的旅游厕所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旅游景区(点)服务档次,美化景区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1.2.4环境保护的需要。

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环境保护是发展旅游的前提和保证,发展旅游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和条件。旅游厕所的修建,既可以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又可提高旅游景区(点)的整体形象,实现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1.2.5旅游者消费需求发展需要。

当前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旅游不仅要求愉悦、放松,还要求舒适、卫生。高标准的旅游厕所不仅能丰富景区(点)的内涵,而且还能满足旅游者的各项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还代表着城市和景区(点)的品味与形象。

1.3项目的可行性

1.3.1现有旅游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修建高标准的旅游厕所可以借助现有基础设施如给、排水、电力设施,修建成本相对较低。

1.3.2以“铜奔马”为标志的旅游产业正在*区如火如荼地兴起。

乘着西部开发的东风,雷台公园的扩建工程、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白塔寺、天梯山石窟修复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特色旅游形成专线,观光农业形成规模,交通通讯不断完善,民俗风情丰厚浓郁,各种景点争奇斗艳,为*旅游业的发展推波助浪。

1.3.3各种装饰优美的造型厕所也是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既为游客提供了方便,又点缀了景区景点。

第二章

建设内容及规模

2.1各景区(点)的厕所现状。

*市*区现有160多个景区(点),除文庙、雷台公园各有一个普通的水冲厕所外、其余景区(点)基本为一些结合本地条件而建的旱厕、土厕,既不卫生又不美观,无法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区内尚无符合景区标准旅游厕所。

2.2日客流量分析

根据旅游景区(点)最大日客流量和厕所使用情况,按照《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旅游景区(点)厕所厕位按最大日客流量的5‰估算,全区共需要设置厕所52个,厕位3*个。具体估算表见表(一)。

2.3建设内容及规模

2.3.1新建水冲式旅游厕所21间,其中:2厕间5厕位13间,2厕间8厕位2间,2厕间10厕位4间,2厕间12厕位2间。

2.3.2新建免冲式旅游厕所10间,其中:4厕间5厕位8间,8厕间10厕位2间。

2.3.3新建太阳能免冲式厕所18间,其中:4厕间5厕位9间,3厕间3厕位6间,2厕间4厕位3间。

2.3.4购置移动型4厕间5厕位免冲厕所3辆。

2.3.5改造现有给、排水设施。

第三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3.1投资估算

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0万元,详细预算见表(二)。

3.2资金来源

申请国债资金500万元,银行贷款100万元,地方配套430万元。

第四章

项目实施步骤

4.1建设期及步骤

该项目建设期为二年,即20*年6月至20*年12月,分期分批建设。

第一期:20*年6月至20*年10月。完成*市*区各景区(点)高标准厕所规划设计方案并立项,完成文庙、雷台、西郊公园、海藏寺院、海藏公园、东关花园、南城门楼、大云寺、白塔寺、天梯山石窟旅游厕所的建设。

第二期:20*年10月至20*年12月。完成沙漠公园、濒危野生动物园、莫高旅游度假村、邓马营湖、*风景区、清水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园区、高坝智能农业示范区、沙产业室、沙生可食用动植物生态园、皇台葡萄基地、二坝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旅游厕所建设工作,沙漠探险区购置3辆可移动免冲厕所。

第五章

项目效益评估

5.1社会效益

5.1.1项目建成后,各种造型优美的厕所成为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既能方便游客,又能吸引众多游客到*观光旅游;

5.1.2厕所内的个性化服务预计到20*年能增加100个就业岗位,对旅游基础设施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旅游基础设施篇6

关键词:生态旅游;产业化;林区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30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01

在世界生态环境整体面临挑战的时期,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政府从顶层设计出台了全面退耕还林的生态修复政策,打造生态林业已经成了林业发展的常态。环境要保护,生态要治理,但是林区经济也要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生态旅游将是林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最佳方向,在我国各林区打造生态旅游产业是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之策,值得我们分析研究。

一、我国目前林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随着服务业在我国的迅速崛起,旅游经济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全面发展。从多数林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由于从经济林建设转型成了生态林建设,整w实行不搞大开发的护林发展政策,使得林区的经济状况一度拮据,要谋发展就必然要解决经济收入的问题。在最近几年,各林区凭借有利的生态资源,逐渐向生态旅游业发展,正在打造具备林区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林区通过生态旅游业收获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带来的经济收入在GDP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以大兴安岭为例,2013年的生态旅游总收入就达到了35.9亿元,并且始终保持8%的速度在增长,发展势头强劲。在我国的生态旅游业中,林区生态旅游业一直是行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其呈现的形式丰富多样,从下表的内容可以明显看出:

在我国整体经济增长放缓的时期,生态旅游经济却在高速增长,已经成了当今的朝阳产业。林区作为生态资源的聚集地,打造、完善生态旅游产业,推进林区经济转型发展不但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意义重大。

二、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化推进林区经济转型的有效措施

生态旅游的市场已经形成,生态旅游的产业化发展迫在眉睫。在林区的经济转型发展中,应加快对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打造符合林区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建立并完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在我国的林区转型升级过程中,如果要打造出经济效益良好的生态旅游产业,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一)加快生态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生态旅游产业

在林区经济转型发展中,我么要利用好国家的转型升级政策,结合环境保护的林区发展定位,争取并建设好生态旅游项目。在打造生态旅游产业时,我们首先应加快生态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从现阶段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来看,基础交通网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是有的林区道路还相当狭窄、陡峭,不利于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必要重新规划、拓宽对接生态旅游项目的基础道路以及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也需要全面展开建设。然后,应结合林区发展的历史经验,乡土特色,打造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并形成相关的产业,以独具魅力的生态旅游项目来吸引四方游客。最后,应注重品牌文化的建设,实现林区生态旅游的口碑效益,让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支撑起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加快推进生态旅游服务的专业化建设,实施现代化的经营管理

随着旅游业在世界各地的快速发展,专业的接待服务已经越来越普及,游客对生态旅游过程中的接待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市场需求已经提出要求的前提下,要想发展好林区生态旅游产业,我们必须调整供给侧的结构,加快推进生态旅游服务的专业化建设,引进高水平的专业管理、服务人才,全面实施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在日常的接待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提高服务接待水平,为游客提供贴心舒适的全方位服务。同时也应贯彻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倡导低碳旅游消费,在为林区经济转型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也为保护好绿水青山作出贡献。

(三)结合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精准定位生态旅游的服务市场

在林区的转型升级中,我们要把精力放在打造生态旅游产业上。应结合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建成服务于百姓,大众对生态旅游认可的产业。在生态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上,林区应贯彻落实国家的精简节约政策,实施开放透明的大众化旅游消费管理。在生态旅游产业的建设中,应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减少特权设施的建设,精准定位生态旅游的服务市场,开发既有林区特点又比较亲民的生态旅游环境,不断地丰富林区的生态旅游内容,建立长远的发展机制。

三、结语

打造生态旅游产业既是我国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应运用好林区丰富的生态资本,加快生态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加快推进生态旅游服务的专业化建设,实施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结合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精准定位生态旅游的服务市场,促进我国林业在经济和生态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娜,王杨.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化 推进林区经济转型发展[J].统计与咨询,2014(4):52-54.

旅游基础设施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 

   abstract:at present,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being carried out extensively throughout the country, including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s the construc- tion of new countryside is an important part.construc- tion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has created good conditions,while ru- ral tourism is further promoted the building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there is positive interac- tion between the two.rural tourism ha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and build on the rich tourism resources,favorable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improve infrastructure foundation.in order to enhanc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must start from a scientif- ic,standard,good brand marketing,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work.

    keywords:rural tourism;new countryside construc- tion;harmonious development 

      新农村建设正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 经验表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有效模式之一。目 前中国的旅游业形势的发展迅速,从旅游业产生的对经济与社会 效益强劲推动作用来看,旅游产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 效益、改变城乡的二元结和为农村增添活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 促进作用。本文将着重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建设策 略.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 1.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为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 条件 ①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政策和资金扶持。新农村建设以发展 农村经济为宗旨,国家鼓励更多的企业在农村地区投资兴业。乡 村旅游以投资小、见效快,成为众多企业青睐的项目。政府部门为 了促进乡村旅游建设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而且也使农村地区得到更多社会资本。同时,政府还增加了对农村经济的总体投入,乡 村旅游也得到部分款项建设资金.

    ②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科学技术和智力支持。新农村建设重 视对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产业经营模式的改变,这给农村旅游业 建设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而农村教育水平的改善,不仅提升了 农村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同时也为乡村旅游重点培养了经营管 理人才.

    ③加强乡村旅游设施建设能力。新农村建设成果具体体现在 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尤其是交通、通讯、环境卫生基础 设备的改善。这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乡村旅游业的建设和发 展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

    ④乡村旅游建设注入了充实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的发掘与 保护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例如,原始古老的乡村庆 典节日、喜庆的婚嫁活动、文化艺术节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艺 术戏剧舞蹈、民间文学和其他文化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艺术资源将成为乡村旅游的新资源,以满足游客的多层面的需 求。充实的文化内涵使游客的旅游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游山玩水视 觉享受,更带来丰富的心理体会.

    2.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①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商业、 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的旅游需 求同时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 业化的发展.

    ②可以提供农民就业岗位。乡村旅游所幅射的行业十分广 泛,涉及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方面。这些服务性行业对 劳动力的需求较大,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富余劳动力的安置 问题。久居都市的人们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让农民提供在服务 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回报,而农民从收入增长中体会到新农村建设 的带来的实惠.

    ③可以提升农民文化素质。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将带来先进 的文化、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农村旅 游,可以缩小城乡之间距离,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实现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特别是在偏远山区,能够打开一扇了解外界的窗口, 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④可以促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 展,为了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各级政府将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 入,乡村则以集体或个人出资的方式,不断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 件,加快旧村改造步伐。通过这些人们的共同努力,使农村进出的公路、通讯条件、公用设施、垃圾处理等设施明显改善.

    二、乡村旅游鲜明的时代特征 1.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新农村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深入分析当前局势的基础上做 出的重大决策,本身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由于新农村建设产生 的背景特殊,必须承载了当前这个时代要求的许多重任,并根据 我国经济和社会状况现状提出新的解决方法。乡村旅游建设正是 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立足农村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经济 发展模式,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2.生态和谐共存 乡村旅游以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城镇居民前往消费,既实现 了农民增收,又让游客得到了满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建设农村旅游中,必将更加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这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3.乡土文化丰富 乡土文化一种围绕农业为主题的文化,有一个明显的区域差 异,体现了历史、经济、科技、民俗、文学和其他文化丰富的内容.

    乡土文化不仅包含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含了自然生态文 化,这正是乡村旅游的突出特色.

    4.农家休闲体验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放松心 情,乡村旅游中的农家休闲体验正给了人们一个这样的机会。在 乡村旅游活动中,游客采摘果实、垂钓网鱼,体会简单淳朴的农家 生活方式。而这种独一无二的农村地区的魅力,让游客流连忘返 三、乡村旅游建设的基本条件 1.丰富的旅游资源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反之,旅游资 源是否丰富决定了在乡村旅游建设能否成功。乡村旅游是以自然 资源为基本条件,辅以一定的旅游活动内容的一种新的旅游模 式。因此,建设乡村旅游只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才可能会得到 进一步发展,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共同进步.

    2.有利的政府政策 如前所述,乡村旅游业与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发展 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旅游发展相关的 旅游、环保、教育、商业、卫生等各个部门通力协作。要重点解决一 些乡村旅游建设中的迫切问题,如基础设施改善、人力资源储备 等,给予乡村旅游建设有利的政府政策。同时,在旅游开发项目时 应享有必要的优惠倾斜,为刚刚起步的乡村旅游创造宽松的政策 环境,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3.完善的基础设施 政府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规划时,除了满足村民的一般日常 生活需要外,还要以发展的眼光充分考虑到发展旅游业的需要.

    只有配备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才有能力满足游客餐饮、住宿、交 通、购物、娱乐和其他方面的需要。同时,这些基础设施应有机结 合农村的传统特色和一定的时尚设计元素.

    四、乡村旅游建设具体措施 1.科学规划建设,做到全面发展 在旅游开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与农村的其他建设项目相结 合,通过科学规划,全面整合资源,策划好旅游项目,帮助乡村旅 游平稳有序的发展。当地政府要在深入调研本地农村旅游资源后 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出符合本地农村实际的旅游发展规划。

政府 部门之间需要通力合作来为乡村旅游构建科学的政策环境,做到 全面发展.

    2.打造知名品牌,推广自身的特色 乡村旅游能够让那些久居都市的旅游者远离那些喧嚣的环 境,在农村的自然环境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因为乡村旅游的亮点 与特色就是乡土气息和田园氛围,能够让旅游者体会农村湖光山 色和传统习俗文化。当地政府要将各个景点统一包装,积极宣传 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主动出击寻找客源。不断开发新的旅游资 源和具有强烈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满足旅游者需要,打造并推广 自己的旅游品牌.

    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以期能够高水准的发展 我国的农民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普遍有限,而他们的素质对乡 村旅游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急需对乡村旅游就业人员 开展专门培训,让农民增加对游客的接待能力。对于高层次旅游 管理人才,可以向外引进或者挑选接受能力较强的人员前往专业 院校进修.

    4.加强环境生态的保护,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 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基础,空气和环境如果遭 到污染破坏,也就无法吸引游客。因此我们需要对资源合理规划, 避免资源的破坏性利用,这样不但能够使得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 收的一个渠道,也可以推进农村的环境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 目的.

    五、结语 乡村旅游建设是富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科 学的结合了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业与新农村建设,使二者得以 和谐互动发展。虽然乡村旅游建设还在探索阶段,但它所具有很 强的发展潜力和前景是无可争议的。在乡村旅游的建设过程中, 要结合当地自身特色,在全力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 靠科学规划的指导,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从 而促进整个社会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雷,马继刚,杨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 及实现路径探讨[j].乡镇经济,2007,(10).

    [2]周新桥.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构想的基本特征[j].山西 农业大学学报,2007,(06).

旅游基础设施篇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9-0073-04

近年来,国内乡村旅游发展逐渐进入全盛时期,并且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产生了十分积极的效应,然而,乡村旅游在经历快速的原始积累阶段后终于遭遇瓶颈,[1]发展后劲不足并在开发、经营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亟需寻求新的出路。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基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有针对性地提出的历史性发展举措,[2]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对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质量、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从发展空间上看,乡村旅游与城镇化的地域载体是一致的,从内洽逻辑上看,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在理念、机理和机制上亦是吻合的,这就为二者互动发展奠定了基础。乡村旅游嵌入新型城镇化发展是指在不打破新型城镇化中心体系的前提下,将乡村旅游嵌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在发展中关注二者的整合、辅助和控制功能,营造二者协同互进的共生氛围。这是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乡村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短缺与不足。从乡村旅游的规划与开发层面上看,发展乡村旅游所依赖的土地、资金两大要素缺乏保障,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不尽如人意。旅游业是一种独特、重要的土地利用形式,[3]而国内现行法律、法规涉及具体旅游用地的条文较少,乡村旅游用地管制措施比较模糊,乡村旅游发展的土地得不到保障。一些地方农村集体土地通过自发、分散和无序的土地流转方式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引起了土地利用结构失衡、耕地破坏、农户利益受损等问题。[4]目前这些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乡村旅游发展初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促销需要极大的资金支持,由于乡村旅游经济规模有限,缺乏投资吸引力,而农业部门、旅游部门等行业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专项资金支持极少,农民由于个人能力限制而贡献有限,乡村旅游融资缺少多元的和有效的方案。[5]目前,乡村旅游设计存在散、乱、浅的问题,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形式单一、地区分布零碎、管理体制混乱,没有深入挖掘产品文化内涵,没有充分体现地域特色,没有切实强调生态保护。[6]总之,现阶段乡村旅游发展在资源基础、制度保障和开发能力上,都存在一定的短缺和不足。

2乡村旅游经营与管理中的问题较多。从乡村旅游的经营与管理层面上看,乡村旅游市场调查工作比较滞后,经营者由于知识和资金方面的限制,缺乏对市场和消费者的深入研究,因而对市场需求的把握能力不足;乡村旅游产品营销工作也存在缺陷,产品开发缺乏特色和内涵,项目单一、产品雷同、品味低下,产品宣传方式比较陈旧,促销手段比较单一,乡村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多样化和高品位旅游需求,导致旅游收入来源狭窄、收入水平偏低,产品效益不明显;[7]乡村旅游资源退化日益严重,旅游产品陈旧,推新缓慢,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并加速走向衰退期,乡村旅游客源市场逐渐萎靡,并呈现出难以复兴的局面。[8][9]

3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后劲乏力。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层面上看,一些限制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因素已经凸显。目前,乡村旅游参与人员对乡村旅游认识不够全面,对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发展条件和发展效应仍不了解,乡村旅游经营知识匮乏,缺少市场理念和意识,严重束缚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步伐;乡村旅游的生态透支账单制约了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对资源的盲目开发、景区遭到破坏、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景区过度商业化等等已经对生态环境和乡村资源造成难以逆转的破坏,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消失,将使得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后劲乏力。

二、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之间的共生关系分析

1新型城镇化为乡村旅游带来新的机遇。新型城镇化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在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将乡村旅游纳入乡镇发展规划,制定法律法规对乡村旅游活动进行调控,在土地管理、融资渠道、就业促进、户籍改革、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市场准入、信息管理、组织建设、营销推进进行规范。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规范,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新型城镇化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持。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乡村旅游专业化分工开始萌芽,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性投资逐步丰富,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经济基础,乡村旅游有机会成为乡镇经济增长点和产业支柱。

新型城镇化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支持。由于新型城镇化加强了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乡镇社会管理、服务创新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升,推动工业反哺农业,推动乡镇公共服务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丰富了乡村旅游“食、住、行、游、购、娱”要素,因而为乡村旅游奠定厚实的基础支撑。

2乡村旅游为新型城镇化增添新的活力。乡村旅游促进了对乡村“人”的改造。乡村旅游具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和获利能力,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职位和增收机会,扭转了劳动力涌向城市的趋势,人口和人力资源向旅游产业聚集,在挽留驻守人口的同时改善了其就业环境,提升了其收入水平;乡村旅游依靠其强大关联性带动商业、休闲、娱乐行业和其他服务设施的发展,关注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城乡文化的交流,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挖掘和重组城乡文化,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消费方式和对象;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升了居民的消费实力,引导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当地居民的生活行为和消费行为有了城市化特征,生活质量有所提升。乡村旅游实现了对人口数量与从业结构、收入水平与消费习惯、生活水平与生活观念的提升和转变,“乡村人”逐渐拥有“城市人”的标签,促进了“人”的城镇化。

乡村旅游促进了对乡村“地”的改造。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旅游发展地空间扩散,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强化旅游集散功能,引导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推动区域社会功能不断调整和完善,实现区域空间布局和风貌的逐步扩展和蜕化;乡村旅游强调区域环境的保护,突出在乡村风貌、乡村生态、乡村环境和乡村管理上体现特色,力促“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推动乡镇体系完善和整体风貌转变,实现了对乡村躯体的规整和乡村灵魂的篆刻,促进了“地”的城镇化。

乡村旅游促进了对乡村“产业”的改造。乡村旅游属于第三产业范畴,但乡村旅游包含了许多第一、二产业的元素,并通过其强大的波及效应带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推动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推动了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和规模化,推动农产品销售的集中化、组织化和市场化,促进了第一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完善的设施配套作为基础,推动了交通设施、食住设施、娱乐设施等的建设,带动了相关工业的发展,刺激了生活消费品的制造与消费,带动了乡村地区手工制造业发展,激活了乡村第二产业发展元素;乡村旅游的发展吸引劳动力、土地、资本、信息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壮大了乡村第三产业规模,调整了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促进了先进技术的应用,保障了社会就业。乡村旅游带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和三大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了“产业”的城镇化。

三、乡村旅游嵌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具体路径

1构建环城游憩带。环城游憩带概念由吴必虎提出,指的是在大城市郊区,由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以及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的环城游憩活动频发地带。[10]环城休憩带多为离城中心半日车程以内范围,是投资成本和旅游成本妥协的结果,是大城市与乡村旅游结合黄金区域。环城休憩带与都市地域联系,能够形成该区域发展的天然优势:一是该区域临近稳定的城市消费市场,区域内的乡村旅游拥有优先获取城市消费者的地缘优势,是驱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二是该区域拥有优先接受城市文化扩散的地缘优势,在承担城市部分职能和发展成为城市特殊功能区的过程中产生反哺效应,丰富区域内的城镇化因素,这也是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环节。目前,以农家乐、传统村落、郊野公园等为重要载体的环城游憩带正在各大中型城市周边形成和推进。

2建设乡村旅游小城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作为“小城镇”的一种类型,旅游小城镇是指依托大型景区和独特资源,使旅游经济占当地经济主导地位、旅游业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明显的小城镇。[11]这些小城镇因为错过了工业化反而保留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传统文化,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沉淀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内涵。城镇化过程中优化了小城镇基础设施,升级了小城镇“住”“行”“游”等要素,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乡村旅游发展打破了小城镇原有的陈旧、封闭状态,激活了小城镇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推动小城镇新旧因素重新组合,打造小城镇新的功能,优化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对小城镇实现城镇化的带动作用明显。

3打造乡村旅游卫星村。1898年英国人E?Howard提出田园城市理论成为卫星城的先声,而卫星城这一概念最早则是出现于美国人Graham Taylor《卫星城镇》一书,他提出要在大城市周边建立起宇宙中卫星般的小城镇,发挥小城镇优势条件以分担城市功能和压力。乡村旅游卫星村是由此衍生的概念,其根本思路是在城市周边建立较小的乡村旅游村镇,以打造“卧城”为基本前导,以全面引领村镇“新城”化发展为核心目标,以分担母城居住、科教文卫和娱乐休闲职能为主要途径,打造依附于母城又服务母城的村落群。乡村旅游卫星村以突出的旅游功能为基础动力,升级区域基础设施和完善区域职能,分担母城超负荷的集聚功能,能够促进郊区旅游化因素的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促成城镇化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并轨前进。

四、乡村旅游嵌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支持与保障

1做好乡村旅游的规范制度和标准体系制定工作。新常态下更需依法依规治旅的常态化。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专门针对乡村旅游的法律,《旅游法》和一些旅游发展改革意见对乡村旅游虽有提及,但均未提出明确的管理条例,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法规、规章和评价标准,并未形成完善的科学体系,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法律规范效力稍显不足。[12]乡村旅游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可先从制定地方性的法规制度入手,[13]具体工作应该三管齐下:一是因地制宜完善乡村旅游的监管法律体系,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进行预防、监督和整改,保障乡村旅游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二是建立符合实际的乡村旅游评估标准,对乡村旅游的产品规格和质量、服务标准和品质、配套设施建设标准进行规范,促进和保障乡村旅游标准化发展;三是设立专门的乡村旅游监管机构,按照法律规定和评估标准执行乡村旅游入行审批、运营监管、发展指导等工作,实现乡村旅游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

2做好乡村旅游的配套设施建设工作。受先天条件不足和后天职能转变的影响,我国乡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加之受经济、人口、区位、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乡村基础设施升级工作困难重重,乡村旅游发展需求同乡村基础设施现状的矛盾日渐锐化。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需要遵循四大原则:一是政府主导。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量大、涉及面广、回报时间长,需要强有力的领导组织进行调控,政府是最合适的角色,当前国家旅游局实施的“厕所革命”无疑也是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提升的切入点;二是规划先行,强调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程序性和效率导向,即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性、长期性和未来性进行思考,对基础设施功能和承载力进行考量;三是凸显特色,结合本地自然条件、人文特色进行设计,为乡村旅游发展营造特色;四是多渠道筹资,政府要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同时要拓展融资路径,鼓励外来资金投入和村民投资。

3做好乡村旅游的土地制度、融资制度调整工作。土地与乡村旅游发展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4]旅游硬件设施的建设归根结底是落在土地上。受法律政策的限制和产权残缺的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土地需求得不到保障,一些地区针对性的探索实践也引发许多问题,规范征地政策和土地流转政策对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农村土地主要通过土地入股、土地租赁、土地置换、土地委托等方式进行流转,对于农村土地制度的调整要综合考虑三大问题,一是遵循国家“三个不得”政策:不得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坏农民土地权益;二是遵循农民平等互惠原则,保障农民平等的谈判地位和对土地利用的监管权力,通过多种途径保障和补偿农民权益;三是规避和应对土地流转风险,紧守耕地面积红线、紧守绿地面积红线,严护乡村生态环境、严护乡村特色。

乡村地区发展基础落后,发展乡村旅游需要极大的资金支持。第一,国内乡村旅游多为政府主导发展,政府应把乡村旅游发展纳入农村发展规划予以统筹安排,针对发展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以乡村旅游为载体捆绑整合惠农、支农资金,根据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索配套的公共财政支持机制,支援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的建设;[14]第二,积极建设投融资平台,通过政府鼓励和投资示范,克服外来资本进入阻碍因素,增强外来资本的信心和兴趣,为外来资本进行经营性投资搭建多元化通道和平台;第三,当地居民资金实力较弱而分散,但也应该成为乡村旅游发展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居民可以通过自身的微小投资参与小型经营项目,以实现创业、就业、增收等目的。

4做好乡村旅游的人才培养支持工作。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乡村旅游需要高素质劳动者作为支撑,由于城市经济收入和发展机会的吸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留守农民作为乡村旅游从业者的主要构成部分,存在年龄较大、教育水平较低、劳动素质低下等问题,已经不能满足乡村旅游发展要求。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渠道向农民普及乡村旅游知识和政府政策,提升农民对乡村旅游认知度和参与热情,培养农民市场化运作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生态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等现代观念,加强农村劳动技能培训,通过能人带动、专项培训、成人教育等方式提升农民劳动素质;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旅游专业人才支持乡村旅游发展,通过聘请专家、校企合作、建立专业旅游组织等方式,打造专业乡村旅游智囊团,为乡村旅游发展出谋划策。

5做好乡村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落实工作。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中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等问题,已经影响了乡村旅游品质和当地村民生活,并将严重束缚乡村旅游的长期发展。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应该通过专业人员进行规划,由各级政府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把关,科学评估环境承载量,以此为依据指导旅游资源开发,全盘布局景区基础设施,寻求人造设施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完善环境保护配套设施建设,为治理生态环境污染提供保障;“乡村性”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依托和灵魂,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要重视“原真性”资源的保护,因为一旦资源受到破坏,必然会影响到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最终会对乡村旅游效应带来负面后果;乡村旅游监管机制仍需完善,地方政府应该在遵循全国性的法律法规指导的前提下,针对地方具体实际,出台地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制度和办法,联合专业旅游研究者进行乡村旅游环境管理技术和评价技术研究,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进行监管。

结语

新型城镇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纲领,

上一篇:生活设施范文 下一篇:设施蔬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