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03-07 06:35:36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NC technology talents,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NC personnel training of university.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chool, a series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is put forward in the NC technology teaching approach, training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of NC technology for employers.

关键词: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改革

Key words: NC technology;personnel training;reform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8-0225-02

0 引言

数控技术自二十世纪中叶出现以来,给机械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现在数控技术已成为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技术,现代的CAD/CAM、FMS和CIMS,敏捷制造和智能制造等,都是建立在数控技术之上。它不仅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手段,也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理论知识扎实,实际经验丰富,知识面广,适合于担任数控技术开发的人才分外抢手。

1 数控人才的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现代加工业的迅猛发展,数控加工设备的应用日趋普及,数控机床技术人才的匮乏也日益凸显。目前行业内已经发出了人才短缺的警报,对数控技术的毕业生每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数控技术方向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因此,人才的培养成了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成为行业内关注的话题。

2 高校数控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的问题一直都存在,如果能借助这次数控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研究,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也许是件好事。因此,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的研究与探索势在必行,而且是越早越好,研究的越早,收到的成效就会越早,学生与学校才会越早受益。本文就是要在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方面进行研究,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

3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3.1 数控技术人才应具有的能力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

专业能力――具备从事数控行业所需的技能与其相应的知识,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

方法能力――具备从事数控行业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

社会能力――具备从事数控行业所需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等。

3.2 高校数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就业单位对数控技术的毕业生每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数控技术方向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在数控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专业师资数量不足;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实训设备条件数量严重不足且不配套;学生兴趣不浓等问题。

3.2.1 数控专业师资数量不足 数控技术近几年的广泛应用,引起了企业对于数控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造成院校中即具有相当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数控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严重制约着现代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从本专业相关方向的教师中选拔优秀的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实践和见习;同时,也可直接在企业聘用数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并直接承担教学任务。

3.2.2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现有数控技术专业教材,形态单一,内容陈旧,实践性差。适合数控系统原理、数控机床机电控制技术、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维修和数控人才实训等课程的教材非常有限,且与生产实际相脱离。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企业的要求尚存在差距。

制订适合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教学指导方案、实训基地建设标准、考核评估标准等指导性文件;开发实用型数控技术人才教育实践的教材,丰富教材形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增强教材先进性和适用性。

3.2.3 数控实训设备条件数量严重不足,且不配套 近年来,受数控人才需求增长的拉动,我院建立了数控机床实验室。由于数控设备非常昂贵,学校购置设备数量有限,每个学生的独立动手实际操作机会很少,对培养学生的实际编程及加工操作就有很大的困难,数控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技术,没有通过实践体验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每一种专项能力的培养要求来设计教学模块。在教学模块中既有理论知识传授,也有技能训练。利用市面上已有的一些CAD/CAM实验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加工模拟,即节省时间,又节省加工材料,同时也能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器材,有限的时空间条件下学到先进的数控编程及加工技术。

3.2.4 学生兴趣不浓 由于实验器材有限,每个学生的独立动手实际操作机会很少,影响了学生对数控机床的兴趣,没有兴趣自然就不会用心去学习,实训效果就不会好。数控大赛是促进培养拔尖人才的好途径。通过组织数控技能大赛培养和调动机制相关专业学生的积极性,给与他们荣誉与奖励,通过比赛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发现并为企业推荐优秀的数控人才。

4 结束语

任何一种教学改革和建设项目的引入,都必须在师资力量、实践设施、教学计划、教材、教具等诸方面做大量细致的工作,都必须要在整个教学系统中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规划、重点建设。在对数控技术的人才培养创新改革上,要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增加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加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增加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扩大视野,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定会在就业大军中获得企业的认可,扩展就业方向,对培养拔尖型数控技术人才的探索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我们要以《数控机床》课程为基础,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很小的投入下尽可能的解决存在的问题,增加课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加实践技能,提高本校学生的就业技能,为用人单位培养出拔尖创新型的数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任志伟.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教育教学研究,2012(01):181-183.

[2]都维刚,靳立红,杜林娟.探求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级数控人才的培养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11(32):235-237.

[3]李宏胜,陈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1):108-110.

[4]李雪飞.煤炭业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煤炭技术,2011(11):246-247.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中图分类号: TG6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的加工制造水平越来越高,社会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同时也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各高职院校都加强了数控技术专业的建设,加快了教学改革步伐,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系统性的偏差,集中体现在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进一步进行优化。文章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为例,探讨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主要依据、基本准则、优化步骤以及有效途径。

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要取得更快的发展,必须重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的问题与矛盾,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必要的优化,具体原因有:

1.职业教育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应该和经济技术的发展同步。经济体制的变革,产业结构的升级,科学技术的进步,给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带来了新的挑战。此外,由于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变迁和科技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要求高职课程设置不能一劳永逸。

2.高职理念的不断更新对高职人才培养产生重大影响。高职教育发展至今,其高职教育改革理念已经历了几次较大的调整。

3.我国的高职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还相当严峻,为应对这些挑战,消除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种种障碍和问题,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研究,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省开支、避免教育资源浪费,又能分步到位、由点带面地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结合以上原因,必须对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正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依据及原则

针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结合高职教育的观念、相关理论基础,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依据和原则。

1.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依据

根据学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的实施方案》的要求,贯彻落实国家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以《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及《广州城建职业学院2011-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广州城建〔2010〕79号)、《广州城建职业学院2011-2015年专业和课程建设发展规划》为指导,按照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标准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与实施,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2.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原则

结合课程设置优化依据,课程设置优化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原则,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顾及学生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的培养,处理好稳定与更新的关系、通才和专才的关系,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符合高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三、优化整合具体步骤

1.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岗位人才”、“职业人”和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甚至是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国际人”,必须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学观。学习目标与职业教育不符,学习的应用性不强,学校里学的东西很多在工作中用不上,而且学生也不感兴趣。因此制定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源于企业,源于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形成高技能人才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技术实践能力,必须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必须针对“解决综合性实际问题”进行学习。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3. 合理整合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按照“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模块”、“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模块”及“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能力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的课程结构,贯穿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主线,合理整合课程,优化“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同时,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明确列入相关职业资格考证项目及 “课、证、赛”融合的课程群,提高职业资格证获取率和职业技能比赛竞争力。

4.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采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的方法。在第二课堂中,完成社会实践、文化素质教育、专业拓展技能培训、专业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等教育内容。虽然教学时数不计入教学计划,但有第二课堂学习的学分要求,取不到相应学分不能毕业,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锻炼机会,促进全面发展。

5.改进评价方法,推行全面素质评价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多方位考察、多元化评价的考核评价体系。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法。每门课程实施态度、知识、技能、素养多维度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四、结束语

经过学院评估阶段的建设,我们已基本整合理顺了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和相关的措施,制订了科学的教学计划,改革了课程体系内容,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促进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曾冬梅,席鸿建,黄国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5):98-101.

[2]马树超.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8-149.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本次大赛暴露的问题

知识面较窄,综合应用能力尚待提高。所有参赛选手普遍感觉理论试题较简单,知识掌握、运用较熟练,应该拿到比较高的分数。但事实正好相反,考试结果理论成绩普遍偏低,由此反映出选手对数控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欠佳,基本概念表述不准确,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没有深刻地理解,碰到相关内容,综合运用时容易出错坐标旋转指令,很多选手不会灵活运用。

部分选手数控加工的基础不扎实,实践经验不足。理论考试的编程题因加工工艺错误而被扣分的不少。实操编程加工中加工工艺路线选择不当而严重影响加工的也不少。许多选手对于切削参数的选择不够合理,没有充分发挥数控机床的优势,造成生产效率低下。部分选手对高速、高效率的关系不清,采用低的切削速度,小的走刀量,较大的切削深度,导致加工时间不够。

部分选手心理素质较差,精神过度紧张,随机应变能力不强。有的选手对竞赛的具体要求尚未搞明白,就急着动手答题或编程:有的选手编制的程序未模拟加工,直接对工件切削,结果出现撞刀,甚至损坏机床;另外,很多选手未作通盘考虑,在时间不足的情况下,没有对自己要完成的工作做出合理的取舍,缺乏应变能力,影响个人水平的发挥。

对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数控技术人才要以素质高、能力强为培养目标。数控技术是一门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精密测量和机械设计等方面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它要求技术人员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要以行业需求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数控技术人才要定位准确,方法得当。即高职院校培养的数控编程员应达到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和数控机床的操作;掌握模具设计和制造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常用CAD/CAM软件的应用;掌握数控手工和自动编程技术。数控机床维护人员应达到熟悉各种数控系统的特点,软硬件结构: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能进行PLC的参数设置:清楚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和机电联调;懂得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维修。

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加大实训环节的力度和时间。数控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单一的理论教学不可能培养真正实用的数控技术人才,即使是开一些实验课也不过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对专业技能的训练作用不大。所以,我们应加大实训力度,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突出应用性,适用性,以提高学生对新工艺、新方法的适应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满足教学要求的实训设备是完成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以前在实践技能实训方面,重点放在数控机床简单操作上,对数控加工工艺,CAD/CAM与数控自动编程等专业技术能力训练不够。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做到如下几点。

继续加强传统金工实习。传统的金属加工理论与实践技能,是学习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不懂得刀具角度、切削用量和制造工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数控人员。所以,在专业教学计划的设置中要加强机械制造模块中的金工实训的训练时间和加强对训练效果的考查。

加强数控模拟仿真、CAD/CAM和自动编程的训练。在数控实训中心建设的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数控模拟仿真、CAD/CAM和自动编程的重要性,用有限的资金合理配置数控技术实验实训设备,优先满足教学与培训要求,增加软件实训时间和加强实训效果,这样使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接受数控加工技能基本训练的机会。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缩短理论和实际的距离。我们不能片面追求设备的“高、精、尖、洋”,而使学生参与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和时间缺乏,影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将数控机床操作与数控模拟仿真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实训力度、增加实训时间和实训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控技术基地设备、设施的作用。

实行双证书制是加强实践的有效方法,全面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和考证,拿到就业的“敲门砖”。同时,学生在经历了学校的“模拟战”后,积累了实战经验,能够做到快速的“上岗顶用”。

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科学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高职高专课程体系设置应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满足职业岗位群的要求,要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和“三段式”课程设置,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在课程开发上,采用“精简、压缩、增加、综合、划分”的方法,精简重复交叉的内容,压缩不必要的理论论述、推导内容,增加与专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且应用广泛的实践教学课程,把培养某项综合能力所需的课程、内容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加以筛选综合,形成新课程。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则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建立一个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知识平台。尤其是对课程考核的内容、方法和模式要进行改革。考核的内容可以职业岗位群的应知,应会为基本依据。考核的方法采取既考理论知识,又考操作技能,也可以数控技术企业的实际生产任务为题进行综合考核。课程体系设置的主体框架思路如下:

第一,将培养目标分解到每一教学模块单元,确定每一教学模块单元所承担的任务、应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相应的配套实践教学环节,再确定每一教学模块单元主干课程的内容和考核方法。第二,对各个教学模块的内容,应进行优化组合,加以综合化改造,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取消重复的教学内容。第三,专业课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可采用精讲多练,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和直观性的现场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结合。第四,对传统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按必须够用的原则进行综合整合。舍弃一些繁琐的理论推导,定理证明等方面的内容,淡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

加强数控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是办学的主力军,是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师队伍的群体水平,决定着整体的教育质量。必须建立一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较高的技术水平、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数控技术在近几年的广泛应用,引起了数控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造成数控专业师资,特别是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数控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尤其缺乏熟练掌握企业生产实际,并能够承担数控教学工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师,这严重制约着现代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吸收一些生产一线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改变专业教师缺少数控加工实际经验和操作技能的局面,学校要积极鼓励现有的数控专业教师走出校门,面向企业,面向生产,主动开展科技服务,承担科研项目。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发产品,转化科研成果,让他们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数控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

一、引言

当前,国内外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都明确的指出,学校与企业之间构建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并走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不仅是有效培养专业型的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与基本保障,而且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学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不断地加强与各大相关企业的合作关系,从而构建“紧密型的校企合作”的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企业的发展输送更多的专业性的技术人才。

二、高职院校构建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的重要性

在高职院校,其所培养的数控人才,必须是具备了一定的数控机床工艺的编程与操作、设备检测以及设备的维修等能力,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业性的技能人才。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必须注重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用性特点,不断地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培训同实践操作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目前在高职院校,其有效开展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企业,积极构建“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而对于数控技术专业,其教学的宗旨更是为了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一批不仅具有创新精神与高职业素质,而且具备专业性的实践能力,能面向企业的生产现场的高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这种形式下,积极建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数控技术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目前“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数控人才培养的难点

如今,随着素质教育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我国的教育部门已经逐渐开始在各大高职院校的教育中积极倡导“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而且省委也在2009年颁发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企业构建实习基地的要求与衔、对实习人员的科学管理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紧密型的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完善。因此,在实施“校企合作”的数控人才的培养方案的构建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处。

当前,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制造业特别是数控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普遍处于“供大于求”的情况,从而为学校有效开展校外的实训基地的建设有一定的困难,学校很难找到适合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合作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精力、物力去寻找合适的合作企业,而部分企业也是对此缺乏相应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实施的是“2+1”的人才培养模式,前两年学生在校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后一年学生就需要到企业展开为期1年的实习活动。然而,在校期间,由于学院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安排上不合理,理论课偏多,而实践课程却是很少,从而使大部分的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都明显的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以至于根本无法真正学到专业的数控技术,到企业实习后难以跟上企业的发展步伐,学习效果不明显。因此,构建“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机制下的数控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很有必要。

四、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在高职院校,积极构建“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数控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需要不断地加强对企业的合作关系,积极调动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另一方面,学校需要逐渐的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重点突出对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注重学校的校内实习与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保持一致,从而使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以后,能够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真正的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双赢”。

1.改革课程体系的建设

对于数控技术专业,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就是积极的开展对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的改革,根据目前社会上对数控操作人员、编程工艺员及机床的维修人员等的人才需求类型,对该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教学实训环节、生产实习及相关综合课程的设计与毕设等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的改革。如在相关的实践操作教学中,通过积极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感性认识,从而增强每位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在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积极的引导学生通过对专业知识的有效应用,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之上,为学生积极构建适合且实用性强的知识平台,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加强对企业的合作

在“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下,有效构建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案,就需要不断地加强对企业的合作,并将其贯穿到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实践中的各个环节。如我校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与经验的总结,与锦绣铝业、无锡新大中集团以及博耳(无锡)电力成套有限公司构建的密切的合作关系,且在校内建立了多个企业冠名班;而对于江苏天奇物流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无锡烨隆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以及无锡桥联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和无锡锡州机械有限公司,我院也与其共同构建了多个实践教学的基地,将这些企业作为数控技术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基地,真正实现了“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对于上海厚载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与南京翼马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这两个企业,我院就与其共同开展了多个相关的课程项目,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密切合作。

3.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对于专业性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不断的加强对各大企业的紧密合作,还需要从教学的师资力量方面入手,积极地引进并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派遣教师到合作企业的现场担任相关的工作,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而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院校的数控技术专业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学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加强对企业之间的联系,积极的构建“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保障,进而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钱爱萍,傅强.紧密型校企合作的高职数控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6):263-264.

[2] 徐建平.创新体制 建立机制 优化管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途径探析 [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212-214.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控技术;职业能力;培养方向一、研究目的

1.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人才培养方向的探索。

2.通过对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需求状况调查,确立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把我院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广东省重点专业。

3.通过对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需求状况调查,研究分析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能力与素质结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二、分析基础

1.调研企业。

通过面对面交流调研的企业有韶钢机械制造厂、韶关轴承厂、韶关齿轮厂、广东翔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珠海粤裕丰钢铁有限公司、泰都钢铁铸造有限公司、中山高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鹤山皇冠制罐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通过等其它方式调研的有中山立辉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

企业的选择依据首先是区域原则,以韶关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为主;其次是关联原则,即是我院校外实训基地,或有我院毕业生和顶岗实习学生,或与我院有一定校企合作的企业。调研企业的分类如表1所示。

2.调研内容。

我们在问卷中将岗位能力分为5个方面,开展了6类重要性调查,本文在此对其中相对重要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问卷中需要受访者按重要性排序,在统计中我们按排序进行线性等级赋分,如第一位赋10分,第二位赋9分,依次类推;若第六位以后未排序,则全部计为5分,依次类推。

三、职业能力分析

1.数控人才岗位职业能力的数控加工应用能力重要性分析。

如图所示,列在第一等级的“数控加工操作”和“加工精度控制”历来是企业关注的焦点;列在第二等级的“数控机床维护”和“夹具装调”与以往的各级各类调查相比重要性增加明显,这说明企业现在更加看重学生的“操检合一”的岗位能力,同时我们在设计问卷时新增的最后一个选项“夹具装调”获得了出乎意料的高分,这为我们今后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方向。“数控加工编程”“加工工艺设计”重要性略有下降,是否与企业近来产能恢复而产品种类相对稳定有关,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2.数控人才岗位职业能力的数控机床维护能力重要性分析。

从上图可以看出三个趋势:和以往的各级各类调查一样“故障诊断”高居第一位,而原来具有较高重要性的“机床装调”此次调查排列最后,对于加工企业来说,机床装调交给更为专业的厂家来做是首选策略;“PLC应用”“电工电子测量”“电气控制识图”等电方面的能力要求重要性增加,这可能与新技术首先在数控产业产生萌芽并迅速发展发展有关;“液压方面的知识能力”的重要性也有所增加,数控机床维护能力中的“机电液”三个方面的重要性在悄然发生改变。

3.数控人才岗位职业长效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我们设计调查问卷时,在职业长效发展中各抽出三个选项,希望能对历来就争论不休的“做人做事”的问题有一个答案。从上图可知,区分度较差,基本是不分伯仲,“做人”总评略占上风的局面。为进一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又按企业的类型进行分类分项统计,一些有趣的结果浮出来:对于合资企业和发展速度较快的企业“做事”更重要,对于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做人”更重要;在关键能力上,合资企业给“身心素质”赋了最高分,国有企业给“团队合作”赋了最高分;在职业能力上,合资企业认为“持续发展与提升”最重要,而私营企业认为“技术基本能力与经验”最重要。

四、主要结论和专业建设建议

1.基于职业长效发展在对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方面。企业对数控专业人才的个人能力和素质要求提高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变化,笔者会在今后的专业改革与建设中加以密切关注:第一,在机械制造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加强“识图与绘图”等基础能力的培养;其次,在数控加工应用能力方面,除重视“数控加工操作”和“加工精度控制”训练外,要适当增加“数控机床维护”和“夹具装调”方面的课程开设,提高学生“操检合一”的岗位能力;再次,在数控机床维护能力方面,要适当增加“故障诊断”和“电液”的内容;最后,在生产现场管理能力方面,除了注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外,也要强化学生的计划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策略选择能力,使学生具备自我成长、持续发展的能力。

2.在数控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上。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建议强化基础技能教育,简化专业基础理论与实验,拓宽专业课知识面,增加综合技术课数量,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提倡适度的专业交叉,加强应用技术动手技能的训练,训练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3.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坚定不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我院数控专业在设备上的投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参与人才培训;另一方面,可以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具有职业长效发展能力的人才。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教学“十二五”规划项目2012广东省高职教育重点(培育)专业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2JK123]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能力本位;中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社会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根据对社会数控人才需求的分析可以发现,社会对数控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初级数控技术人才。初级数控技术人才就是在生产岗位上,可以对机床进行常规的维护与操作,是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人才需求量较大的部分。初级数控人才所要掌握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是精通各类机械加工与数控加工工艺,保证可以熟练地对数控机床进行操控,并且能够手工编程,同时要掌握数控机床的基础维修、维护知识。其次,中级数控技术人才。中级数控技术人才就是在机床生产岗位中可以对数控进行编程,保证能够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增强数控机床的操作效果,同时,要掌握设计与制造复杂模具的知识与技能。最后,高级数控技术人才。高级数控技术人才在我国数控企业岗位中的比例较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级数控技术人才数量稀疏。高级数控技术人才需要掌握丰富的实践经验,精通机电一体化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设计数控机床整体结构与电气结构。同时要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与维修技能,拥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可以对车间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中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问题

在中职数控技术专业中,教师还不能将人才培养融入课程体系构建中,出现影响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首先,中职院校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只能对学生进行日常成绩与期末成绩的统计,不能根据学生的优势设计评价体系,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无法科学、合理地考核学生数控技术能力,难以根据考核数据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其次,没有明确教学目标。在中职数控技术专业课堂体系构建过程中,一些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无法科学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再次,忽视学生职业道德能力。在中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性,不能利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引导学生养成忠诚、守信与优良的职业道德精神,难以提高中职学生的数控技术专业职业道德素质。最后,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在中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师教学期间,教师不能与学生较好地沟通与交流,难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无法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三、给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内涵

能力本位强调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传统教学观念相比较,能力本位要求教师树立现代化的职业教育理念。在能力本位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求教师建立一个契合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体系。给予能力本位下的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一方面要求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另一方面,要求企业与学校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评价内容制定完善的教学制度,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体系结构。在能力本位人才培养背景下,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的开发、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等,全面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从客观方面分析,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机制要求教师构建课程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地将课程评价体系与课程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发挥评价的优势。

四、能力本位下中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要求

在中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根据能力本位人才培养要求构建课程体系。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保证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其次,教师要制定完善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保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致力于培养学生各项能力,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数控技术能力的基础上,优化学生的学习体系。最后,教师在教学期间,必须要根据对能力本位的分析,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一方面,教师要考核学生数控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利用灵活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五、基于能力本位中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标准

在中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全面分析课程体系的构建标准,构建满足能力本位要求的课程体系。在教师构建课程体系期间,教师必须要树立学科本位教学理念,与企业充分沟通与交流,在此过程中,明确中职数控技术专业的岗位群,确定中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应该掌握的岗位综合能力要求。教师要与相关专家共同研究,全面分析数控技术岗位工作,科学、合理地设置数控技术专业课程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建立符合能力本位要求的课程体系。

六、基于能力本位下的中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在中职数控技术专业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将学生作为主体,以学生就业为课程体系构建导向,在与企业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全面分析能力本位要求,制定素质培养教学方案,将良好的课程体系作为教学依据,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体构建措施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根据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分析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构建满足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第二,教师要根据能力本位人才培养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定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培养、思想道德品质培养教学目标,增强学生的数控技术专业能力,培养出新一代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第三,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能力本位人才培养要求制定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在学生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对其进行评价,利用科学、合理的测验与调查方式,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发挥评价教学体系的优势与作用,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第四,教师在构建课程体系期间,必须要全面分析能力本位人才培养要求,根据能力本位人才培养需求制定完善的教学制度,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五,中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师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技能、基础知识的学习,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师在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符合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需求的情况下,增强中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效果,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中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师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全面分析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能力本位人才培养要求制定完善的教学制度,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成为各个企业岗位需要的数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路大勇,张艳杰.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之衔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

[2]雍照章,冯志军,朱明松,等.中职专业课程标准开发研究——以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课程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

[3]卢文澈,苏宏志,韩伟,等.中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师《培训包》开发与实践探讨[J].继续教育,2014

[4]徐丹.改革课程内容弊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以中职数控技术课程教学为例[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2

[5]刘芳.中职数控技术教学法的相关探讨[J].才智,2015

[6]陈太慧.中职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与监控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新课程•下旬,2014

[7]左彩琴.从数控技能竞赛谈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J].教育界,2016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控技术专业 多元分流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

随着机械行业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但还不是世界上的制造强国,因为大多数核心技术和尖端技术仍然掌握在美、德等少数发达国家手中[1]。尽管如此,高端数控设备和数控技术的应用已普遍应用到我国企业中。企业对多元化高端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先进制造企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在生产一线掌握先进数控工艺、先进数控机床操作、编程及维护方面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另据浙江省十二五规划,浙江省高级工以上的数控高技能人才缺口在五万以上,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的比例上升缓慢,直接制约着先进制造业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虽然全省每年有数千名数控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但相对于市场对数控技术人才巨大的需求量,仍是杯水车薪。

根据目前的形势,我们将进一步培养“职业素养高,工艺、编程、维护等岗位综合能力突出,能适应数控高速、精密等高新加工技术发展和外向型”的数控高技能人才,并制订多元分流人才培养方案。

1 “多元分流”人才培养方案的提出

1.1 数控技术人才的分类

通常数控技术人才分为数控机床操作、数控工艺编制、数控设备维修和数控设备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人才。而数控设备的设计与制造人才较少,就是人们平常说的金领,数控设备维修及数控工艺编制的人才数量较多,相当于灰领阶层,而数控机床操作人才数量最多,相当于蓝领阶层[2,3]。这3类技术人才在企业专业技术岗位所占比例大概是1:7:32。

1.2 社会对数控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不同的企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层次不同。例如合资或外资企业在数控人才的需求上要求数控技能水平高且有一定的英语听说与会话能力。国有大中型数控企业数控方面的需求是“专门方向的人才”,即工艺编程、维护维修、机床操作、设计研发等分工细化;不同技术岗位对技术人才知识深度的要求也不同,即知识结构层次需求分明,工作内容较为专一,而中小型数控企业更多地需求是“复合型数控技术人才”,要求技术人员既要精通工艺又能熟练编程、熟练维护数控机床,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

1.3 “多元分流”人才培养方案的提出

由于社会对数控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以及数控设备应用程度的不均衡,各类企业对数控人才提出了多样性需求,我校数控专业以服务浙江制造业发展为宗旨,顺应新形势下数控技术人才需求,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积极推动数控专业培养目标:即面向浙江省先进制造业一线,培养具备较高职业素养,掌握专业必须基本知识,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一定的岗位创新能力,与数控岗位群需求对接,分方向培养数控高端技能型人才,即“对接中小型企业,培养工艺主导,操作、编程、维护综合能力强的数控人才;对接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培养掌握多轴加工技术、精密加工技术的数控人才;对接外资、独资企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英语能力较强的外向型数控人才”。并专门设计了“多元分流”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多方向培养数控人才,引领“以工艺为主导,编程与加工综合化程度高”的中小型企业发展,顺应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多轴加工技术、高速加工技术发展趋势,满足外资独资企业对英语能力较强并具有国际视野的外向型数控人才需求。

2 “多元分流”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2.1 构建“一个专业平台,多个发展方向”的课程体系

主动适应浙江省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数控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定位,我校数控技术专业实施基于“学工交替、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分流”人才培养方案。即每学年设置“校内生产性实训”“学练一体课堂教学”“校外企业实践”3个阶段,交叉进行,保证学工交替;3年3层次,即过硬的基础能力、扎实的专业能力以及优良的数控技术应用能力,能力培养循序渐进。大三实施“学生可根据自身基础、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来自主选择专业方向、选择课程模块”的自主学习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产业优化升级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需要。

在示范建设时期建成的课程体系基础上,以产业需求及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以优质教学资源为支撑,以学生创新意识形成、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重构“一个专业平台,多个发展方向”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2 建立全方位、多元参与、学生自主性强的教学管理制度

强调学生的职业发展导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管理制度趋于人文化,教学管理内容面向教学的全过程,管理主体由领导、教师、学生、社会多元参与。建立了适应课改形势的教师教学工作考评细则,对工作过程重点要素进行评价,重点关注教师教学改革;建立新的课堂评价标准,评价内容注重教学活动所产生的认知目标达成效果;改革学生考试评价方法,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多元化考核。

2.3 实施多元化、多方位的教学考核评价方法

多元化教学考核评价方法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相关的要求,依据课程特点及其课程教学,以适用为原则,系统制订合理的考核方法。考核以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与企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接、课程学习与技能竞赛相结合。合理选用操作演示、汇报、答辩、考试、实操等多种考核评价方法与手段,并结合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途径,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实际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多方位的教学评价除了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在校生评价,还引入企业评价、行业评价、家长评价、校友评价等多个元素[4,5]。

2.4 建设“三位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为了保障多元化人才方案的顺利实施,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校内实训基地在国家数控示范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建“多轴加工技术中心”“装配体数控创新制作中心”等集“技能训练、项目制作、技术研发”为一体的实践基地(如图2所示),其中“多轴加工技术中心”将与DMG等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建立浙江省数控多轴加工技术区域服务站,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完善以区域产学工作站为中心的全省网状分布的百余家校外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并与杭州娃哈哈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2~4个紧密型合作企业建立企业流动工作站,为教师下企业培训、学生顶岗实习等提供服务。

3 数控“多元分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评价

3.1 取得的成绩

学生在大三下半学期就已经与杭州娃哈哈精密机械公司、浙大中控股份有限公司、西子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签约,部分学生凭借较好的专业外语能力,顺利签约外企。我校机械工程学院数控“多元分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果,受到企业的认可,企业一致认为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具有多轴精密加工能力,机床操作、编程、维护综合能力,具备良好的专业外语,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3.2 问题与展望

我校数控“多元分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虽取得初步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专业改革中加以解决。例如,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仍需不断提高,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专业课程设置仍需不断优化;需要进一步开拓与校外企业的联系,寻求更广泛的校企合作。深化课程设置实施校企合作,采用“多元分流”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多元化数控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值得进一步探索与实施,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孙月发,苏艺华.数控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27(1):82-84.

[2] 李洪涛,刘元林.数控“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教育,2011,12:91-93.

[3] 王金刚.提高数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124.

[4] 苗晓鹏,翟雁.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11(2):103-105.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数控专业 课程改革

目前在我国制造业,数控机床的普及率已大为提高。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早日实现我国数控机床的产业化进程,数控技术人才,尤其是在一线从事数控加工的技术工人的培养数量和培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合格的“蓝领型”数控技术人才,不仅应具有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如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切削原理及刀具、机床夹具、机械制造工艺等理论知识,还应学习掌握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基础、数控加工编程技术、CAD/CAM软件等先进制造技术,更需具有数控技能操作的实践能力。这对以培养“蓝领型”数控技术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一、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的现状

目前,各中等职业学校早已意识到了培养数控技术人才的重要性,并加大了数控人才培养的力度。但不可否认,中等职业学校的数控教学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总的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目前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及其需求日新月异,而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远滞后于企业需要,仍存在着教学内容较陈旧的问题。在理论教学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仍以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为主,而对数控机床加工编程等先进制造技术的教学还较薄弱,导致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数控技能操作教学方面,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受条件所限,实践训练安排不足,即使有,训练重点也主要放在数控机床简单操作上,而对如工艺路线选择、刀具选择、切削用量设置等数控加工工艺和CAD/CAM与数控自动编程修等专业技术能力训练不够,导致学生受到的数控机床的编程、操作、维护的培训效果较差,不能适应企业社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

(二)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的师资配备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数控专业的性质决定,中等职业学校的数控专业师资应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是熟悉企业生产实际,并能够承担数控教学工作的“双师(教师、工程师)型”专业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的师资数量和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现代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水平。由于近年来数控加工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企业需求大量的数控加工人才。各职业院校争相开设数控专业,需求大量的师资;与此同时,国内培养数控专业师资的高等院校很少,因此,现阶段各中等职业学校的数控专业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在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的师资中,普遍存在素质不高的问题,难于满足数控专业的发展需求。

(三)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的配套条件不能满足专业需求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的实践训练设备普遍存在条件差、数量少、类型单一落后等问题,设备数量少导致学生的独立动手实际操作机会就很少,设备类型单一、落后导致学生所学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因此,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的实践训练设备很难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的发展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从发展策略上高度重视数控专业的发展,主要应集中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训练基地建设等方面下足功夫。

(一)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健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的数控专业教育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有利于有针对性培养数控技术人才,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在建立健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学校学习阶段,中等职业学校以企业的需求为依据确定数控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执行过程中,针对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优化,使所培养的学生能较好地贴近毕业生岗位需求实际;第二阶段是在企业实践阶段,学生在校学完规定的课程后,到企业进行实践,校企双方在师资、教学资源上进行共享,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组织培训、岗位实习、实施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等,学生所完成的“专业综合技能训练”题目都是企业生产现场的实际生产任务,并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和考核,学生全方位接触公司的数控产品,进行实际操作。经过两个阶段的学习与实践,学生毕业后可立即走上工作岗位,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凸显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所在。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数控专业急需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是熟悉企业生产实际,并能够承担数控教学工作的“双师(教师、工程师)型”专业教师,中等职业学校应采取措施以着重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学校应重视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数控技能强化培训,例如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根据对数控技术的教学需求进行岗位培训;另一方面,有计划地从企业引进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聘用为兼职教师,请他们参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并直接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当然,为了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搞好数控技术教育,学校需要积极为企业引进人员开展教学素质培训,帮助他们尽快过好教学关。只有配备了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中等职业学校的数控专业才能开展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真正地提高数控专业的教学水平,缩小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要求的差距。

(三)加强数控技术实践训练基地的建设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第9篇

>> 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论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准职业人目标的高职网络技术人才培养关键问题探索 高职网络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施 从世界技能大赛时装技术项目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数控大赛对高职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启示 倡导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提升学生就业技能 “世界工厂”建设背景下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 高职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研究 “数字化国标”控制网络技术规范介绍(上) “数字化国标”控制网络技术规范介绍(下) 论“技能调研与培养、需求分析与解决”模式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法 物联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 浅议订单式技术人才培养 协作创新助力Power技术人才培养 石油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探讨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美国大学高等技术人才培养探析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之我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9〕 BRT〔W〕. .

〔10〕童小素.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29.

〔1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北京:http://.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_38508.htm.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第10篇

随着近年来,数控专业成为高职教育的重点建设专业,不同的院校也要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来具体化人才培养的方向。这个时候,对于深入探索高职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质量以及学校的办学水平也逐渐成为,为数控人才保驾护航的主要依托。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就是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综合能力紧密结合。

具体模式实施方向:

1.数控专业的设置,更加针对市场

说白了,就是对于数控技术专业的设置,要与具体的市场动向相结合,突出自身的特点。专业定位要以市场为导向,密切关注社会学要的人才领域以及产业结构如何变动,以备随时转变专业设置,注重对区域经济的良好把控。与社会脱轨的专业设置,学生就算是学出来,也不能够反馈社会。

2.课程体系更多偏向实践

数控技术是一个与未来职业岗位需求紧密联系的专业,如果还跟以往的高校课程设置如出一辙,以理论为主,并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任何课程的开设离不开理论,但是应该让理论成为依托,实践成为主导,强调职业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时刻有与社会接轨的感受,注重学生技能的专业性和操作性,以实现学生用更加扎实的专业素养更好地适应社会。

3.教学计划实施更多看重职业能力

无论是哪一种教学,都需要做出教学计划,这是为以后操作提供大的方向性指导性的文件。教学计划的撰写,不应该过于假大空,应该以职业岗位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安排。体现出计划的科学性的同时,要与数控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对教学内容做详细有效的安排,以社会需求为准绳,深入了解数控职业对于专业能力,综合能力都有哪些要求,以便快速及时的进行系统合理的教学规划。

4.教学过程更主动学生的主导

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对象是高职学生,那么在教学课程展开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喧宾夺主,更应该合理的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动手。总体来说,教师要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让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具体来讲,教师应该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教授数控相关专业,不断地开拓学生的视野,不断的我觉学生的兴趣,不断地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索和学习专业知识。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建设师生合作教学模式。

5.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似乎已逐渐成为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必然话趋势。如果只是一味制动理论授课的教师,并不了解市场和企业的最新生产和经营状况,他并不能够将最核心的数控技术对学生进行专业,精确地传达,那么学生学到的除了理论而言,并无其他,有时候会因为,理论的过于抽象化,而似懂非懂。那么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都在白白浪费时间,任何数控技术并没有让学生学到。当然,课程是需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进行操作,却不懂原理和出处,学生也无法举一反三,在实践中活学活用。所以说,双师型教师显得至关重要,他需要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更需要向学生教受专业操作技能。这样,学生才能够具备进入社会的基础,对于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才会更全面。

6.产学合作应是最佳途径

就数控技术而言,对于此类学习早已不是关起校门,独自研究。合作是一种潮流,数控技术专业人员培养也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对接。高职院校由于缺少实训设备等相关资源,就可以借助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可靠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借助企业的资源更好地学习和展现自己的能力。企业也可以有效利用职业院校的理论研究资源,做深入的技术探讨。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向合作,互利共赢。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对于数控能力功能够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总之,不可否认在进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存在很多的阻碍和问题。但是,也都不能阻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学校和学生都需要更多地机遇推向社会,这样才能在培养专业数控人才的路上少走弯路。学校和企业合作似乎是最好的途径,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学习更有动力,更有目标。另一方面,学生不在纯粹以来理论,与实际越接近,越有利于提升对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找出最佳解决途径。如果学生表现良好,可以直接被企业录用,这样既可以解决学生数控专业能力的学习问题,又可以解决学生毕业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首珩,陈维克.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年05期).

[2]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31期).

上一篇:农业技术创新范文 下一篇:乡镇农业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