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音乐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9 05:22:08

中职音乐论文

中职音乐论文篇1

关键词:高职;声乐教学;传统音乐文化;融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146―02

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形态特征

我国的传统音乐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众多的音乐种类,艺术风格丰富多彩,从而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形成了一个兼收并蓄、传承融合的体系。

1.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律制为“三律并用”。据资料记载,古琴所用一般为纯律,琵琶与阮一般用平均律,而签上所用的应该是三分损益律。这三种律制存在的时间都比较早,而且长时间同时存在,不分伯仲。

2.中国传统音乐体系中的音阶和节拍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音阶采用的是五声性旋法调式音阶,它是由偏音、正音不同组合而成的。律动包括均分律动与非均分律动两种,两种律动的结合和不规则使用,就形成了节奏节拍的整散结合和戏曲中坐唱念打的紧拉慢唱。

3.多种记谱法并存。记谱法是用记号、符号把曲子中高低、长短、强弱等内容呈现出来,例如其中的工尺谱经过多次更改仍然沿用至今。这些谱式记录了大量优秀的传统音乐,使得千百年来的古代音律在今天得以重现。

二、传统音乐文化与高职声乐教学脱节的原因

1.欧洲音乐体系强权话语的影响

到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崛起之后,欧洲的民族音乐也随之扩张,尤其是巴赫、贝多芬等万众瞩目的音乐大师的大量音乐作品使欧洲音乐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并且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推崇。进入20世纪,全球化的浪潮把世界的各个角落囊括在内,经济霸权决定文化霸权,欧洲音乐也随之全球化,它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影响是极大的。在普通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中,西洋音乐可谓是一统天下,除了中国音乐史等课程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知识之外,其余的学科课程都是围绕欧洲音乐体系设置的,这对于高职声乐教学来说有害无益。

2.文化多元与陈旧观念的影响

20世纪以来,世界音乐文化呈现多元发展并有三大音乐体系汇合的态势。但是传统的中国音乐文化并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共鸣,在对待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面向世界的问题上,我们始终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人认为中国的传统音乐登不了大雅之堂,这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他们认为中国的乐器缺少谐波共鸣;乐队音响不干净、缺乏表现力;唱法不科学,缺乏多声部,总之,中国音乐要发展必须要向西方音乐靠拢,甚至需要全盘西化。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大部分也存在这种心理,无论是什么课程,都要以欧洲音乐为标准来衡量,可见,中国传统音乐要通过教育而走向世界,还需要有很长时间的等待与努力。

3.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影响

在高职音乐院校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中,都有提高音乐教育质量、培养音乐人才的内容,尤其是近些年各大高职音乐院校大都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方面,特别是保护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到位,或者说有欠缺。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受欧洲音乐体系的影响和束缚,还不能很好、很快地转变思想观念,致使我国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一般来说,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关的课程比如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民乐重奏与合奏等在所有的学科比重中所占份额偏小,而且学分很少,大多是选修课,容易被学生忽略,本来应该重视的学科反而成了边缘学科,传统音乐文化没有得到应得的重视。

三、高职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策略

1.在声乐教学中改变教育观念

近几年,高职音乐院校逐渐开设了一些和传统音乐文化有关的课程,但一般都是概论性质的课程,实用性不大,学生能够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很有限,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观念必须要转变,要纠正自己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不能只追求西方音乐文化,顾此失彼。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传统音乐中的优秀部分传承发展下去,不能厚西薄中,固步自封。另外,要适当调整中西音乐教学内容的比例,创造一切有利于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机遇,使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

2.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情感体验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特点和生活习惯,这些都对传统音乐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使得民歌种类纷繁复杂,形式丰富多彩,情感万绪千端。因此,在把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职声乐教学中时,首先就应该教学生如何把握情感。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掌握发声的方法,把珠圆玉润的民歌声音融入到美声的发声训练中,用共鸣来处理音色,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声音音质得到培养,还能让学生创造出有自我特点的声音风格。

3.在声乐教学中表达感知能力

高职音乐院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他们在兴趣、能力、修养、审美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他们在感知民族声乐艺术方面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在进行民族音乐欣赏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歌曲的各个方面进行讨论,探讨歌曲的演唱特点、风格特征和情感向度等,之后放手让学生表演,学生之间相互点评、分析,以提高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方面的领悟能力和感知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表现,指出学生优点和不足,进行及时点评,并对学生的音色、节奏、速度等多方面技术进行全面总结,进一步培养学生感悟传统音乐文化的能力,提高音乐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4.在声乐教学中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到高职声乐教学中的主体,要想增进民族音乐的发展速度,就一定要全方位地提高教师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民族音乐教学能力,使其业务素质显著提高。在日常声乐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熟练掌握与民族音乐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声乐教学更具文化指向性。其次,应了解民族音乐的主要特点,能够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民歌并且能够演绎不同风格的民歌。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是民族音乐的忠实拥护者和热爱者,在教授声乐的过程中能用歌声感染学生,向学生传递音乐学习的正能量,影响他们更加热爱自己本民族的音乐。

5.在声乐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

高职音乐院校在开展声乐教学时应该根据不同的民族音乐类型选取不同的教学资源,尽量要配备与教材同步的原唱资料。随着教育资源的不断更新换代,多媒体交互式教学方式可以为教学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料,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欣赏原声音乐,体会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就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而言,要想发展,要想永葆其生命力,就必须有进行再创造的活力,这给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改革带来了很大压力,我们深知任重而道远。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遗产一样需要我们保护和继承,尤其是音乐教育工作者,更有使传统音乐文化代代相传、不失魅力的责任和义务。一方面教师应该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广纳博收,在音乐教育传承上使传统音乐文化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要不断推陈出新,能够创作出新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赋予传统音乐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杨丽霞.以中国传统音乐为母语的视唱练耳教材编制之初步论证[D].福建师范大学,2006.

[2]承颖.中国百年学校音乐教育思想发展研究(1904-2004)[D].南京师范大学,2005.

中职音乐论文篇2

中职音乐教学中融入戏曲欣赏,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进行渗透,特别是通过戏曲艺术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如从戏曲文化中的服装设计、化妆特点、舞蹈形式、表演手法、以及武术、杂技等传统民族元素的引入,将戏曲文化与舞台艺术融而为一,从而增强了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经典的戏曲名段是有生命的,如“花木兰”所表达的用于承担、自强自立的精神、“小放牛”所营造的诙谐幽默的生活观,更是对学生从体验中来获得良好的情操和修养。还有“小姑贤”、“小女婿”等曲目,让学生能够从戏曲文化中领略到情感的体验,精神的升华。历史戏曲将历史文化,以及历史人物进行充分表现,特别是戏曲艺术风格的渐进发展中,名家梅兰芳、叶少兰、马连良等,以其精湛的艺术修养和表演技能,赢得了世人对戏曲文化的赞誉。我们从课堂赏析和学唱实践中,一方面可以从音视频资料中来听、看;另一方面从引入戏曲表演艺术家,以及鼓励学生组织戏曲表演实践活动,从被动感知到真切体验,是戏曲文化真正走近学生生活。如对于京剧《沙家浜》,从“智斗”戏中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循序渐进的理解和分析剧中人物角色的特点,并从中来感受戏曲艺术的博大魅力。

二、借助于戏曲艺术来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

从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对于中职音乐教育改革一直在摸索中不断完善。戏曲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借助于戏曲文化艺术,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还能够从戏曲文化艺术中,融入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如我们分析李铁梅,我们讲解杨子荣,我们谈谈郭建光,其艺术形象与表达的思想情感,都是当前社会需要格外关注的隐性教育方式。同时,在戏曲教学中,对于传统戏曲中的如《岳母刺字》、《穆桂英挂帅》、《红灯记》、《杨门女将》等曲目,具有较好的德育功能,从《赵氏孤儿》、《铡美案》、《赤桑镇》等曲目中有助于体现社会正义,惩恶扬善;从《打渔杀家》、《将相和》、《打龙袍》等曲目中来融入历史名著和典故;从《打金枝》、《井台会》、《茶瓶计》等曲目中来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总的来说,戏曲教育在推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其作用是深远的,而对于中职音乐教育来说尤为重要。

三、推进中职音乐教育中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结合中职音乐教育实际,从戏曲艺术与文化知识的选择与推广上,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注重戏曲基础知识点渗透和推广,循序渐进的导入课堂教学实践;二是注重戏曲欣赏教学,特别是结合具体的曲目来介绍剧情、理解剧中人物角色,激发学生对戏曲人物的认知,特别是经典唱段的学习和欣赏;三是结合实际推广戏曲知识竞赛,或歌唱比赛,营造戏曲文化环境,引导学生爱上戏曲艺术;四是结合当前戏曲教学实践,积极拓展戏曲教育方式,如开展戏曲交流,促进戏曲的宣传与普及。

四、结语

总之,为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从职校学生的艺术素质修养上,引入戏曲教育也是可行的,还需要各教育从业者,能够从自身学校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有益的教育途径,扩大戏曲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中职音乐论文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传统音乐文化;教学策略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中,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着优化,声乐教学对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现今,各个高职高专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始重视对学生的声乐教学。由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西方音乐进入我国,对我国高职高专学生的音乐审美、音乐认知及音乐方面的兴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仅学生越来越推崇西方音乐,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西方音乐文化的教学,这就导致我国传统音乐文化逐渐淡出学生的视野。

一、传统音乐文化对高职高专声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高职高专声乐教学内容

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教学内容大多取自声乐教材,由于教材内容相对有限,教学内容主要是声乐理论知识。有限的教学内容不仅不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还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可以有效解决声乐教学内容有限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声乐教学素材,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收集和整理相关的传统音乐文化内容,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声乐理论知识,还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文化。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使学生在了解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对声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能够使其借助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感受传统声乐的魅力。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将中西方音乐文化进行对比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西方音乐文化与我国音乐文化的差异性和各自的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丰富声乐课堂教学的内涵,还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1]。

(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相关部门越来越注重对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然而,在多元音乐文化发展的冲击下,传统音乐文化的受众越来越少,其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小,因此,开拓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途径至关重要。高职高专声乐教学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在声乐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掌握音乐知识和文化,而且这种系统性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外来音乐文化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有更加准确的认知,这不仅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还能使学生在正确的文化认知下,积极吸取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精华来优化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进一步促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

(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高职高专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根据地,在声乐人才培养方面也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声乐人才。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经了几千年,能够流传至今的都是音乐文化中的精髓,教师将这些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了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不仅能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还能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知,从而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等。而且,学生能够在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中感受到传统音乐的魅力,从而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2]。

二、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具体融入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注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已经开设了声乐课程,但是就目前声乐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声乐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教学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过分重视对西方音乐文化的普及和传播,而忽视了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渗透和教学。虽然这符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音乐文化多元发展的需求,但是由于没有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造成了高职高专声乐教学没有承担起其传承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职责。因此,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过分注重对西方音乐文化讲解的教育理念,提高对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教学的重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西方音乐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一些优秀的音乐元素及音乐文化融入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和审美能力,同时促进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3]。

(二)采用情感体验的方式融入传统音乐文化

音乐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尤其是我国传统音乐大多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传统音乐作品也有所不同,各具特色。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可以通过情感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传统音乐文化,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创作出的音乐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还能让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与感受不同民族的优秀民风民俗和优秀民族文化。例如,在教学《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传统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声乐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形式)给学生呈现与这首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从情感上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首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所蕴含的民族风情。在情感的引导下,教师再让学生对这首音乐作品进行鉴赏,如此才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声乐学习能力。而且,有了情感的引导及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入了解,学生在进行声乐练习的过程中也更容易融入情感,这对提升学生的声乐水平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传承传统音乐文化

传统的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讲解为主,而且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固定,教师往往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完成对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教学。然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主要是为社会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同样,声乐教学也是为了培养具有一定综合应用能力的声乐人才。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理论基础知识教学仅仅是让学生在理论层面对传统音乐文化有一定认知,由于缺乏实践环节,学生能领悟到的内容十分有限。因此,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发展需求进行合理设计,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声乐水平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设计更多具有自主选择性的声乐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对声乐知识及传统音乐文化有所了解后,教师要通过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并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其创作灵感。

(四)提升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完善音乐教学设施

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要想更好地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如购置传统民族乐器,建设声乐教室及编创声乐教材等。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强对这些方面的建设,在声乐教材的编创上要充分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内容,尤其是与学生生活环境有关的传统音乐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更深入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音乐文化。另外,高职高专院校要在声乐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大力度。除对声乐教师进行专业理论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学校还要注重提升声乐教师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使声乐教师具备较高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掌握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内容,同时掌握有效的传统音乐文化渗透方法。除对教师进行系统性统一培训,学校还要制订相关的激励制度,使声乐教师保持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传统音乐文化,注重对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综合应用型声乐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院校的声乐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关键性基础课程,而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的提升与传统音乐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教师有效融入传统音乐文化,不仅可以对声乐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丰富声乐课程教学的文化内涵,还能让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下逐渐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进而提高高职高专声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明成.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策略[J].北方音乐,2018,38(04):202.

[2]姜洁.高职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思考[J].黄河之声,2020(07):82.

[3]林凤强.试论高职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颂雅风,2020(04):51.

中职音乐论文篇4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素养

一、职业学院音乐教育现状

1.职业学院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缺乏与较高音乐文化鉴赏需求之间的矛盾

纵观现在职业学院音乐教学现状可以发现,音乐实践活动与基础理论知识脱离。随着物质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变得急功近利,他们往往投机取巧,试图寻找成功的捷径,这在学生的音乐学习中也屡见不鲜。许多学生单纯地以为实践高于一切,往往对音乐理论知识视而不见,不能正确理解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

职业学院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是缺乏的,就笔者的教学实践观察,至少有以下几种现象。(1)职业学院学生普遍喜欢音乐,但基本都不识谱;(2)职业学院学生喜欢唱歌,但基本局限在流行音乐范围内,而且,跑调现象较为严重;(3)职业学院学生喜欢跳舞,但表现力较差;等。但音乐是一种文化,它本质上还是一种审美对象物,从音乐中体验深层美感,获取文化信息,都需要一定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文化积淀,形成所谓的“期待视野”,才能较好地实现。因此,在职业学院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客体之间形成了职业学院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缺乏与较高音乐文化鉴赏需求之间的矛盾。

2.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比较盲目

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精美的画面,变换的效果,丰富的信息,插入了很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片、动画,极具诱惑力。其实这种做法使学生很容易被无关紧要、却又十分抢眼的东西所吸引,反而对教学内容极少关注,顾此失彼,影响教学效果。音乐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科目,来选择和使用课件。此外,教师应该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不是简单的媒体相加,教师要注意不同媒体的综合运用,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中媒体功能互相补充的作用。只是将不同的媒体形态杂乱地放在一起,是不能称之为多媒体的。对媒体合理选择与运用,要建立在对各种媒体教学特性的准确把握和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

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途径

1.明确教学要求和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要求和目的,才能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也才能进一步确定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各种手段做出整体性的反应,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坚决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起始课上,我就从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强调。

(1)给学生讲解音乐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音乐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音乐观。

(2)明确音乐教学目的;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3)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欣赏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的情感。

(4)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

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但这不同于空洞的政治说教,也有别于生吞活剥式的灌输,而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用浩瀚无垠,这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如何在这浩瀚的乐海中掬起闪烁爱国思想的浪花,并根据我国国情,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作品呢?须注意两点:一是作品要思想性、艺术性俱佳;二是教师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内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及艺术形象。

3.开展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讨论式教学包括师生讨论、生生讨论、自我反思三个环节。在师生讨论中,互动交流对一部作品的欣赏,不同的文化层次有不同的理解。一般来说,教师具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宽泛的艺术视野,对作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教师绝不能以自己的“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要尊重学生的审美感受,倾听他们对音乐作品的不同见解。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开启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平等的对话形式互相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在课堂上,教师要搭建起学生之间互相讨论的平台,让他们表达出其独特见解,展开讨论或辩论。他们年龄相仿、阅历相通,所以很容易产生共识。

三、结论

音乐特性的产生在于巧妙地发挥了人脑思维的潜能,特别是与右脑半球的功能密切相关。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很重要的要有丰富的音乐交流,而音乐交流不是正襟危坐的背诵音乐知识教条,而是聆听欣赏、演唱习练,以致哼吟生发。在聆听与吟唱互相交流的过程中,音乐信息交流者同处于信源信宿的关系中。无论是欣赏音乐作品还是演唱音乐作品以至习作音乐作品的时候,倡导信息的想象和联想是非常重要的。著名的文学大师雨果说过:“打开知识宝库有三把钥匙,即数学、文学、音符。”职业学院学生由于知识面相对宽广,思维较为深邃,无论是音乐欣赏,还是音乐演练,以至习作,都会以一种挥斥八极的态势生发出无限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宋振军.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艺术教育.2008,(01).

中职音乐论文篇5

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的实质就是创造,而创造则是人类的本能属性。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正是由于人类自身独具的创造性所决定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其成为他们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是每一个教育者的天职。只有建立了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积极努力地创业。所以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中,创新性是最为重要的素质。

开放、兼容的品格

开放、兼容的品格是高等音乐职业人才在专业学习、技能掌握以及与团队合作等方面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一般来说,艺术人才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一类人,但他们的工作往往需要整个团队的合作才能完成,即使是个人的演奏演唱,同样需要与伴奏人员的无间合作。因此,开放、兼容的品格,对高等音乐职业人才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所谓“开放”就是既不保守更不排他,而“兼容”则是虚怀若谷的择优吸纳。这种素质的养成,应从人的思维方式与理念入手。笔者认为,对各类音乐文化与专业技能的认知,不可囿于成见而固步自封,需要把观察与思考问题的切入点置于他所从事的音乐艺术职业或所在团队的大背景之中,也就是说,在坚持自己对音乐艺术见解的同时,要善于吸纳那些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在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乃至不同地域的音乐之间,则要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不可把它们对立起来,作一番你死我活的论争。一定要在沟通中学会兼容,在兼容中善于汲取各种音乐文化和他人的优秀养分,以便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从而使自己更加成熟和优秀。

良好的职业道德

高等职业音乐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是在当今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形势下,音乐高职毕业生要通过他所从事的艺术类职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而在服务的过程中,其思想品德、执业态度与职业道德必然会有着真实的流露与体现。

我们对职业道德的认知是,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首先它必须具有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涵。其次,音乐艺术职业的职业属性决定其职业道德内涵的另一个层面。第一,职业的服务性。也就是说在文化市场的大框架内,文化产品的制作者、供应者与观赏者(即消费者)之间构成了文化服务与消费的关系。在这组特殊的“供销”关系当中,矛盾的主导方面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供应者。这就要求音乐艺术的从业人员不能单凭个人喜好,陶醉于所谓的“音乐王国”之中而忘掉了观众,作为“供”方必须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为消费者着想,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而这种换位思考只有在尊重消费者(观众)人格与利益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这样,音乐艺术的从业人员就能够以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水准,不断地提高服务的质量与档次,让消费者(观众)满意。这种“供”“销”双方的和谐,正是依靠音乐艺术从业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来构建的。第二,职业的群体性。文化艺术的生产是依靠群体(即团体)来完成的。这种群体的构成与运行不同于从事物质生产的厂矿企业。在音乐作品的生产过程中,生产的组织者(作曲、指挥)在强调演奏者的基本音乐技能与技巧的同时,他更注重的是其所具有的音乐表现力,他更强调的是通过优美的旋律、音乐色彩与意境的融合,以再现音乐作品内在的主题。而作为音乐作品生产的参加者(演奏员),在这个群体中他必须认真地展现自己的音乐才华与技能技巧,但这种展现只能是真诚地服从、服务于该作品所要宣传的主题,他更应当全部身心地投入、主动地融入这个群体之中。在这个群体中,他既不能充分地突出个人、自我表现,更不能让自己游移于这个群体之外,表现出冷淡与漠然。这种职业道德的群体性内涵,也可以用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加以概括。

对于高等音乐职业人才来说,其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一是靠学校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通过有关德育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调查、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等,以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性认知;二是仿真的职业实践,就是通过实训教学的排练、演出以及社会音乐艺术的专业服务,使学生在仿真实践中能够接触到职业岗位上的人和事,并与之交流、合作,从而获得对职业道德内涵的真实感知与体验, 这就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性认知,有利于他们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

扎实的专业基础

高等职业音乐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其主要的任务就是运用所掌握的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技巧,去完成音乐作品的生产,即:排练和演出,并为社会提供人们需要的音乐艺术服务。同时,在组织、实施音乐作品生产与服务的过程中,他们也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和解决在工作现场所遇到的各种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这既是高等音乐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应用性的本质体现,也是艺术岗位确立其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依据所在。

首先,这类人才要熟练地掌握主干专业(声乐、器乐等)的技能与技巧,并对它们的历史、现状及其前景有所了解。高等音乐职业人才正是因为掌握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才有可能在主干专业的发展与创新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其次,不能简单地认为高等音乐职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就是强化音乐技能与技术的训练,而忽视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如视唱练耳、乐理、和声以及主干专业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等。如果没有基础,何谈创新?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不能过分地强调其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前沿性,而应当突出其适用性和应用性,使学生能够较为容易地运用这些必要的专业理论,去解决其主干专业的学习与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可以激发高等音乐职业人才对其喜爱的并为之奋斗一生的主干专业的创新追求,并为创新作好了必要的理论准备。这是因为,没有理论指导的创新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

再次,一专多能是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内涵延伸,也是高等音乐职业人才更具社会适应性的一种必然。在不断创新的社会里,在日趋剧烈的竞争中,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往往能够捷足先登、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里着重讨论“一专多能”中的“多能”。对高等音乐职业人才来说,多能是指主干专业之外的知识与技能,它主要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非主干专业的专业技能与技巧,比如音乐表演专业键盘专业方向的学生,他在学好键盘专业的基础上,还应当通过专业选修课掌握一两种其他乐器的技能与技巧,这样就可以使之在未来工作岗位的选择与竞争中处于优势。二是他们不仅要有较为精深的艺术修养,包括了解与熟悉美术、戏剧、舞蹈等与音乐艺术相关的姊妹艺术,而且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美学以及法律等方面的人文素养,这是因为,高等音乐职业人才既是音乐艺术美的创造者,也是音乐艺术职业的劳动者。而这种创造与劳动的价值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类人才的艺术修养与人文素养,而不仅仅是其主干专业的技能与技巧的高低、优劣。这显然是“一专多能”在更深层次上的表述,也是对扎实的专业基础的更为真实的诠释。我们只有这样去理解、认知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全部内涵,并认真地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才能够提高高等音乐职业教育人才的专业素质,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

健康的心理与体魄

心理是指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反应过程,如感觉、知觉、思维、情绪及意志等,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自觉的能动性。人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健康的心理素质对每一个人(包括儿童)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对艺术职业人才来说,则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其一,我们知道,文化艺术产品是通过塑造形象来具体地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而在这类产品中,艺术家们无不倾注着他们的全部情感与心血,传递着自己对社会认知的信息,并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广大的观众。这种通过艺术形象来宣泄的情感与认知,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社会中人的作用与影响力是可想而知的。

其二,当今的社会,创新正在成为一种时尚,而随着创新事物不断地出现,合理正当的竞争也日趋剧烈。我们的社会正是在这种创新与竞争的氛围中发展、进步。高等音乐职业人才,如何在创新与竞争的职业环境中生存、发展,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尤其是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否则,在岗位竞争中的失意,从业岗位的不如意(岗位与所学专业有距离),现代科学技术对音乐艺术的影响(如:计算机MIDI音乐制作等),以及对文化企事业创新体制的改革的不适应等等,都会使人产生焦虑或忧郁的情绪;在新环境、新体制面前表现的精神不振、自信受挫,甚至会放弃应对变革与适应环境的努力,产生改行或转业的念头。追根溯源,皆心理素质使然。

因此,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万万不可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养成。同样,健康的体魄在学生综合素质中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因为只有健康的身体,旺盛的精力,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通过以上对高等职业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综合素质的剖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在当前我国文化艺术发展中对高等音乐职业人才素质的实际需求,从而使我们对高等职业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构成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2]《新编教育管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9月

[3]《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8月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技术和职业教育通义”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职音乐论文篇6

关键词:音乐美育 位置 目标 课程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音乐美育课程处在学校教育的边缘化状态,至今没有自己的学科体系。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有其自身的特点:从培养目标上看,学校更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实训,而忽视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从校园文化氛围看,高职院的文化底蕴,人文环境相对较弱;从学制学时上看,学生在校时间短,课程设置,学时安排受限制。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类课程指导方案”的下发,应该说迎来了美育发展的好时机,它表明艺术美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在一定程度上进入教育部的法规,表明艺术教育正式进入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因此,当前对如何在高职院实施音乐美育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些问题上有一个较全面地认识,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美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不可替代作用。21世纪的音乐美育是以人文素养的提高为其目标的一种“人的教育”、“人格的教育”。因此,音乐美育的具体实施,也要围绕这一目标进行。要合乎规律的在高职教育中搭建起音乐美育的平台。使音乐美育的功能最大化。本文就高职院音乐美育的课程构建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一、关于高职院音乐美育课程的位置

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类课程指导方案”指出:“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重科学轻人文、重专业轻通识的倾向,音乐美育课程是游离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之外的,基本是可有可无。从课程体系这一层面看,这是一种传统的结构性弊端。因为,课程体系的构成决定培养什么样的人,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缺陷,高职院需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是不能缺少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的。音乐美育课程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元素,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激励创新精神有重要作用,被纳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是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

从音乐美育实施的渠道看,音乐美育在高职院应该是多渠道的,可开设音乐美育公共课程,音乐社团活动,音乐传媒活动,音乐专题讲座,院系音乐活动等,由于“音乐包含着人类情思的喜怒哀乐,是人类精神的产物。它是一种非视觉表象的美,是用声音构建的艺术。人们用心,用情去倾听,去品味、寻求其美的感悟。”[1]音乐作为审美教育。需要建设一个与之相对接的课程体系才能顺利实施。因为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训练思维品质,完善人的素质的最有保证的模式,离开了这一模式,教学目标很难实现,音乐美育也就形同虚设。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缺少对音乐美育课程的规划设置,即使有也是单一的,缺少系统性。音乐美育往往是用来应对比赛及完成演出任务,忽略了音乐审美教育的学科特点。即时性、功利性太强。这样,虽然也能产生一定的育人作用,但更多的是影响了音乐美育的广泛深入的开展,使得音乐美育一直徘徊在高职院的课程体系之外。以活动的形式作为音乐美育的主要渠道,只是着眼于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培养,忽视了艺术教育的公平和普及,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应享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素质教育的“三全”原则即“面向全体学生,贯穿教育全过程,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仅仅依靠校园的应景的音乐活动是无法达到“三全”的,要重视并确立音乐美育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应有的位置。

二、关于高职院音乐美育课程的目标

关于高职院音乐美育课程的目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类课程指导方案”指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音乐美育的课程目标和公共艺术课程的目标是一致的。这里,指出了公共艺术类课程的目标,强调了公共艺术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参与性强的课程。为了更好地把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育目标,突出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一根本宗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个维度来进行分析。首先,是人文素养的维度。人文素养现在越来越受到职业教育的重视,这种重视应该来自以人为本及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理念。同时,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从专业性人才发展到高素质的人才。人文素养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它的诸多构成中,审美素养当是最重要的修养。一个不懂审美的人,缺少正确的审美评判能力和高雅的审美品位的人,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形象、气质,更加会影响思维能力、职业能力及创新精神。二是多元文化的维度。音乐美育是一种多元文化教育,在教育中通过音乐文化的学习,让学生更多接触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风格和不同种类的音乐文化,从而建立起一种宽容的文化心态,培养学生在多元化社会的生存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宽容的审美心理、开放的文化心态作为一种观念与态度,不只局限于审美领域,作为一种价值观它将影响着人的各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音乐美育不仅使学生从多元文化中汲取营养,培养创造性、兼容性。同时也接受人类文明的传承,发扬人类文化艺术。三是创新精神的维度。“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是《方案》中要求的目标,音乐美育课程在这方面有特殊的优势。音乐由于它的创作元素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非具象性的特点。因此,在音乐审美过程中,人们对音乐形象的感受及对音乐内含的理解更多的是通过人的形象思维活动来实现的。这种思维方式,要求人具备敏锐的感知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能即时的、冲动的捕捉音符的变化并突破时空的局限,让思维不受拘束的自由驰骋。可以认为,这种使人不断产生创意,产生直觉和灵感的过程也是创新思维从自然到必然的发展过程。《方案》中强调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不仅符合音乐美育课程的本身特性,也是对人才素质培养要求的积极探索。四是实践性的维度。音乐美育课程要围绕《方案》中、理论性、实践性、参与性强的要求设置,把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放在首位。艺术教育的文化意义与职能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知识文化体系,审美价值观念,凭借对真善美的弘扬与对假丑恶的否定,来对世界文化进行吸收与融合,以达到把人塑造成和谐全面发展的人的最终目的。

三、高职音乐美育课程分类和设置

“美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艺术教育,技术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而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人的基本素质教育。”[2]根据美育这一特性,高职院的音乐美育的课程更多是要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音乐美育的美化心灵、和谐情感、美创美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特征,真正将音乐美育转化为育人的生产力,产生一种“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力量。

因此,它的课程设置、分类、教学方法及手段都应该与音乐专业教育和传统音乐教育有所不同,既有别于艺术院校的专业艺术教育的强调音乐技能,又有别于传统音乐教育的侧重愉悦。高职院的音乐美育课程可设为公共选修课和部分专业限选课,具体分为理论、鉴赏、技能三种类型:音乐美育的理论性课程性质是通过音乐美学知识的学习,提高其审美趣味和审美素养,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和美化自我的意识。鉴赏型及技能型课程主要是通过审美实践训练 ,强化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培养敏锐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

理论型课程可以设置为《音乐基础理论》、《中国民族音乐》、《西方音乐》、《音乐美学》、《流行音乐》、等。通过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美的法则,了解音乐艺术产生的条件与过程,剖析音乐审美的奥秘,感受音乐美育的价值功能,提升学生的价值评判能力,为学生打开音乐审美的通道 。

鉴赏型课程可以设置为《民族音乐鉴赏》、《西方音乐鉴赏》、《中外名曲欣赏》、《影视音乐欣赏》、《流行音乐欣赏》等。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对它的理解经常是通过欣赏活动达到的,因此欣赏音乐的过程也是创造音乐的过程。“作为一门与心灵有着更密切关系的艺术,音乐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一种独异性:它的媒介是独特的,它的存在方式是独特的,它的欣赏方式也是独特的。”[3]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认为,音乐是唯一最充分对“生活和性格”进行模仿的艺术。[4]“贝多芬人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及哲学还崇高的一种启示”。孔子则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这些名言不仅让人们看中音乐在艺术中的位置,更看好音乐对人生地影响。欣赏类课程能使学生更多更深的贴近这一站在艺术金字塔顶峰的艺术。

技巧型课程可以设置声乐课程与器乐课程二类,包括《歌唱技巧》、《合唱》、《钢琴》、《小提琴》、《合奏》、等。具体课程可据各校音乐师资的专业方向和学校文化特色而定。

技能型课程是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掌握表演技能的最直接的课程,不仅有特色,而且有趣味,可以培养学生的业余爱好,提升艺术品位。并学会展示自我为生活积累资本。同时优化校园文化,营造学校的人文环境。

高职院音乐美育课程地构建虽然迟缓但已启动,要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一根本宗旨,不断的进行认识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地构建起音乐美育的课程体系并使其真正步入学校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徐希茅.傅利民. 音乐美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仇春霖 .大学美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万书元. 艺术美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中职音乐论文篇7

地方高校是指隶属于各省、市、自制区管理的普通高等院校,这类高校占据我国高校总数的绝大多数,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主体,承担着为区域培养人才以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任务。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地方高校在办学上有着更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许多地方高校相继开办了音乐教育(音乐学)专业,承担着为区域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重任。

一、新时期基础教育对音乐教师的素养要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科技、教育、文化发展迅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经过了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已进入关键时期。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当代基础教育对音乐教师的素养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合理的知识结构

1、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有助于从业教师懂得教育规律,善于使用教育方法,教学中能根据中小学音乐教学实际、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音乐基础进行因材施教,使得音乐教学科学合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姊妹艺术知识。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新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师应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特征。”舞蹈、美术、戏曲、曲艺等艺术在本质上与音乐艺术相通,具有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作用。在当今中小学音乐(艺术)教材中,整合了大量有关舞蹈、美术、戏曲和曲艺的内容,熟悉与音乐相关的姊妹艺术,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必备素养之一。

3、其他多学科知识。音乐学科包涵着多学科知识,音乐教育更是需要教师具备多学科知识积累的素养。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因此,基础教育呼唤音乐教师具备多学科知识结构,强调教师多学科知识的积淀。

(二)全面的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是音乐教师从教的专业能力,包括理论基础、技能基础、演唱、演奏、舞蹈和表演等方面的能力。

1、音乐基础

基础理论。音乐基础理论是进一步学习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基础,主要有“乐理”、“和声”、“曲式”、“中外音乐史论”、“艺术概论”、“中外民族音乐概论”等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本技能。音乐基本技能包括“视唱练耳”、“合唱与指挥”、“发声基础”、“键盘基础”、“舞蹈基训”等内容,这些基本技能是教师音乐素养的关键和进一步学习唱、跳、弹、演的基础。

2、表现技能

歌唱。基础教育中的歌唱包括范唱和自弹自唱,歌唱在教学中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激励性,歌唱教学是训练学生乐感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出色的范唱能给学生最直接的美育教育。

舞蹈。舞蹈教学是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能跳会编”是学校音乐教师必备的能力。中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模仿,师生间常常会利用肢体语言或元素性舞蹈动作来学习、理解和表现音乐。通过舞蹈教学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习效率。

弹奏。是指乐器的弹奏能力和键盘乐的即兴伴奏能力,只有掌握了娴熟的乐器演奏技能和即兴伴奏技能,才能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表演。除了歌唱、弹奏、舞蹈蕴含着表演外,当代基础音乐教学还包括了戏曲、曲艺等内容,教师还要会一点“演戏曲、说曲艺”的本领。教师到位的表演会使学生倍感亲切,能够拉近师生的距离,可以有效地带动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良好的教师职业能力

1、基础教育理论

基础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材教法”、“音乐新课程标准”等,它有助于了解教育规律、掌握教学方法,懂得如何去进行中小学的音乐教学,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职业理论。实践证明,没有打下良好的教育理论基础,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2、教材的把握与拓展

教材是师生进行教学和学习的依据,课改下的新编教材大多以单元组织教学内容,其可选性和灵活性很强,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教学空间。同时,新课改也鼓励任课教师自选适量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把握好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还应善于组织和选编教材之外的教学内容,使音乐教学有新意、有特色。

3、课堂教学

音乐课堂中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应变能力、师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启发与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以及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这些能力是教师驾驭音乐课堂、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缺一不可。

4、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课外音乐活动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音乐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是音乐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中小学音乐课外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课外兴趣小组,如合唱队、舞蹈队、鼓号队等。另一种是艺术展演,如艺术节、歌咏比赛、三独赛、主题晚会等。无论哪种课外音乐活动,音乐教师在其中都必须担当起策划、组织与指导的角色,任务重、要求高。

5、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有序进行回顾、分析、思考、总结和评价的教研活动,其目的是查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缺点和不足,并寻求解决途径和策略,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频繁,基础音乐教育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教育思想、资源、模式、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音乐教师,应该具备分析、总结、评估和改变自己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能力,保持与时代同步。

6、教学研究与教育创新

教学研究与教育创新是现代教育对在职教师提出的新要求,音乐教师应以学习者和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善于对自己、对他人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归纳和总结,积极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勇于教育创新,不断进行教学实践,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现代基础音乐教育不需要被动的教书匠,而是呼唤学者型教师。

7、网络与计算机的使用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学会运用网络资源、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是提高教师素养的重要环节。基础音乐教育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动感性的特点,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制作教学课件、观看视频、欣赏音乐,将使教学变得直观、形象、生动和便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掌握一定的网络与计算机使用技能,也是音乐教师重要的素养之一。

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素养要求存在明显差距

当前,由于地方高校在办学理念、办学经验、办学重心、基础设施、师资条件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导致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与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素养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1、职业意识和认同感不强

教师职业被称为“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近年来,政府在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正不断提升,要成为一名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师已不是易事。但从近年入职的新教师来看,部分人对教师职业没有强烈的认同感,对教师行业显得较为茫然,难以做到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这一职业准则。

2、文化素养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

地方高校培养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文化素养普遍较差,尤其是艺术以外的多学科知识储备太少,知识结构单一,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力不从心,教学受到局限,既影响了教学,也损坏了学校的声誉。

3、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不扎实

“重视专业、忽视职业”,“重视技能、轻视理论”是音乐专业学生的通病。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随意性很强,凭兴趣和爱好进行学习,由于学校的职业引导和教育管理不到位,导致学生的偏科现象较为严重,造成学生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不扎实,给今后从事教师职业带来了严重后果。

4、专业技能偏弱,不能胜任基础音乐教学

由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对较弱,加上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师要求“一专多能”,吹、拉、弹、唱、跳、讲、演样样要会。学生如果在四年的学习期间不刻苦学习,必然不具备这些技能,以至于许多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没能通过教师招考和面试,不能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造成人才培养的损失。

5、教学实践偏少,课堂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各种类型课程的比例失衡,忽视学生教学能力的训练,教学实践类课程的开课量严重不足。加上见习时间短、次数少,实习时间有限,实习生课堂教学锻炼的机会不多,实习指导的力量和监督管理不到位,使得毕业生的课堂教学能力普遍较弱,难以完成一堂高水准的音乐课。

(二)成因分析

1、学生报考师范专业较为盲从,对教师职业关注不够

不少报考师范专业学生的初衷并不是喜爱教师职业,立志当一名音乐教师,而是由于地方高校师范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容易被录取,至于毕业后从事什么职业,学生往往关注和投入的不多。加上学校对学生的职业引导和规划教育不到位,以至于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认识不清,职业意识和职业的认同感不强。

2、生源的文化素养偏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报考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加上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录取分数不高,导致学生的文化素养普遍偏低。同时,音乐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爱学习、主动学习的人不多,对于文化课程的认识不到位,学习欠认真,大学四年之后,学生的文化素养依然提高不明显。

3、“重视专业、忽略职业,重视技能、轻视理论”现象严重

在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中,“重视专业、忽略职业,重视技能、轻视理论”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而且成了根深蒂固、不容易改变的现实问题。各音乐(艺术)院系也认识到问题所在,分别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以引导和教育,但收效不大。由于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到教育体制、社会评价、价值认同等方面的影响,需要社会、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才会收效明显。

4、“职业规划教育”和“双导师制”实施乏力

“职业规划教育”是从大一开始对学生进行的职业认知和规划教育,使学生对自己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有明确的认识,增强职业认同感,针对职业特征对大学的学习进行有序规划。“双导师制”是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力度,学校为学生安排了校内和校外二位导师,校内导师负责对学生的学业和日常行为进行教育和管理,校外导师负责对学生的教学实践进行把关和指导。这两项措施对学生的学业和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措施实施不到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5、课程设置欠合理,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联系不紧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受专业院校的影响较大,开设的课程专业性强,理论知识全而深,职业课程设置过少,教学技能训练严重不足。理论课和技能课教学的功能单一化,仅仅注重知识和技能本身,教学内容与基础音乐教育基本脱节,学生难以完成从学习者到教育者的角色转型。

6、艺术实践和教学实践的时量不足

高校连续多年的扩招导致学生数量的迅速增长,使得音乐专业本应实行的技能小课变得名存实亡,声乐、器乐技能课基本以4-10人共上一节课,技能小课成为技能小组课或技能大课,教师难以针对情况不一的学生进行逐一指导,学习者收效甚微。同时,学生参与音乐表演和锻炼的机会也十分有限,一些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很少、甚至没有上台展示过自己的才艺,其音乐表演水平就可想而知了。另外,很多学校没有开设音乐教学实训类课程,课堂教学实践的训练严重不足,学生实习前几乎没有上过讲台,仅靠二个月的教育实习完成教学技能的培训,学生要实现到教师的转型,其难度可想而知。

三、按需培养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的途径与策略

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是指在音乐教学岗位上,具有较扎实的音乐理论与技能、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基础,较强的运用理论知识与技能解决音乐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能够随着教学要求的变化和理论体系的发展,而持续更新知识体系和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能力的专门人才。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强调在音乐教育上的专业、精通和实用,具有较强的音乐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针对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现状,笔者认为,以教师素养为视点培养基础音乐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必须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加速师范教育的职业化进程

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对学生大学四年的成长和顺利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成败。一些高校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由富有经验的职业规划师进行专门指导,并给每名学生配置指导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制定学期、学段的学习目标,由导师全程进行监督、指导,并定期进行评估和检查。同时开设就业指导课,在就业观、行业现状、人才需求、就业形势、就业技巧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培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了解行业现状和就业形势,有序配合职业规划加强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就业率是教育主管部门评估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各高校生存与发展的主要依据。近年的实践证明,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除了常规手段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那就是专业办学的职业化程度。音乐教育专业主要为基础教育培养音乐师资,教师职业需要入职者精通教育理论,懂得教育教学技能,具备良好的个人能力和专业素养。因此,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应该以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为基础,对学生加强教师职业意识、职业内涵和职业认同感教育,将教育基础理论、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与实习等环节贯穿于学生四年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化的教师资格认证考试等,加速专业办学的职业化进程。

(二)创新音乐技能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音乐技能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其独特性,技能教学也要因材施教,具有针对性。扩招导致技能小课无法实施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可以利用创新技能教学的模式来改变现状。如声乐小组课教学中,教师最初的教学应尽量细致入微,摸清每名学生的声乐技能情况,针对性的加以指导,安排合适的练声曲、练唱曲,叮嘱学生如何练习和纠正错误,要求业余时间多练习和体会,结合钢琴自我学习练声和学唱。下一节课中分别对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逐一检查、评价和指导。这一时期教师不要计较花了多少课时,也不要随意改变学习进程和难度,让学生反复学习同一内容,直到基本找到感觉,大致能够自我练声为止。此后的声乐课中,学生上课时都自我练声、自我伴奏或同学问进行伴奏,教师则解放出来,全心观察学生的发声、练唱状况,准确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和纠正。这种学习方式将被动学习、盲目追求教学进度,变为主动学习和讲究教学实效。学生在学习声乐的同时,钢琴演奏技能和伴奏技能也得到训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他音乐技能的教学,同样可以根据学生的技能特点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三)多途径实施教学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素养

教学技能是师范生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决定着执教者教学水平的高低,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针对性训练才能获得。为此,必须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开设好专门课程:如在《课程教学论》《基础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音乐教材教法》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中小学音乐教学与实践》《音乐课堂教学艺术》等实践性课程,分项、逐一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教学技能培训,让学生在模拟课堂中进行教学演练,学习如何进行课堂教学,逐步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具备从事基础音乐教学的能力。二是抓好教育见习和实习环节:教育见习和实习让学生走进中小学校,感受、体验并进行音乐教学实践。应该从大二年级开始,每学期进行一次教育见习,每次见习需安排不同的学校,以便了解和比较不同学校音乐教育的差异和优缺点。教育实习的时间宜在8-12周之间,安排骨干教师进行管理和指导。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建议取消学生的自主实习,实行集中实习、集中指导和管理,以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三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试行“定岗实习”制:实习基地是进行教育见习、实习和教育实践的保证,与实习基地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实行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惠,促成学科、专业间进行对等交流和互访,开展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鼓励高校教师走进实习基地课堂调研和考察,了解基础音乐教育现状。选拔优秀毕业生进行“定岗实习”,实现实习生与在职教师的角色对换,使实习生得到全面锻炼,在职教师有机会进行“充电”和学习,实现高校和实习基地的双赢。

(四)抓好实用性、特色型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进行对接

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的显著特征就是应用性强,教学实践能力突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抓好实用性、特色型课程建设。笔者认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实用性、特色型课程主要有《合唱与指挥》《乐器演奏与乐队训练》《舞蹈编导与表演》《声乐训练与歌曲演唱》《音乐教材教法》《教育实习》《键盘即兴伴奏》《中小学音乐教学与实践》《地方民间音乐赏析》等,对这些课程在课时量、开课时间、教材建设、任课教师上进行科学设定和配置,充分满足教学需要,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在管理上严加要求,强化跟踪服务和教学监督,做好课程的考核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促使这些实用性、特色型课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进行对接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入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提倡“唱奏中小学的歌,编排青少年的舞”。另外,鼓励音乐教师结合任教课程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合理融入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如“即兴伴奏”的任课教师可以灵活选用中小学的歌曲作为教材进行教学。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和学习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教学内容,为今后进行教育实习和从事基础音乐教学打下基础。

(五)强化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的使用,提高网络资源与现代媒体的应用能力

在网络技术和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资源与现代媒体已广泛运用于基础音乐教育之中。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收集和下载音乐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资料,对其进行剪切、合成处理,制作教学课件等,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资料,使教学变得直观、详尽、通俗易懂而又充满美感,增强了教学效果,提升了教学效率。因此,掌握网络资源与现代媒体的应用技术是每位师范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具体的说,师范生应该学会使用计算机、投影仪、幻灯机、影碟机、电子音箱等现代设备,熟知钢琴、电子琴、电钢琴等乐器的保养与调试,懂得网络资料的收集、分类与管理,掌握五线谱、简谱的输入技术,能够对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进行随机处理,可以进行简单的音乐制作。这些技术的获得首先取决于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现代信息技术与应用》《软件开发与课件制作》《计算机音乐》《MIDI音乐制作》等相关课程,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和教习。另一方面还在于学生对这些技术的兴趣和日常的学习与操练,许多学生上网和使用计算机以娱乐为目的,并不关注上述内容的学习,白白浪费宝贵的机会,需要教育管理者加强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身也应具有危机感,提高认识,在学习中充实和丰富自己,不断提高综合素养。

中职音乐论文篇8

【关键词】中职 音乐教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166-02

中职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和提高中职生音乐审美素质和能力,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中职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非艺术类中职学校的音乐教育得不到重视,音乐教育没能真正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如何改变这一状态,使音乐教育回归本位,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本文从中职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入手,着重分析中职学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提出改变中职学校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中职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职学校的音乐教育状况令人担忧,一些中职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除艺术类中职学校或专业开设有音乐课程外,其他普通中职学校的音乐教育几乎是空白,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音乐课,不重视音乐活动的开展,认为音乐教育可有可无,将音乐课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即使开设音乐课,在常规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往往存在着诸多问题:很多学校音乐教学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教学设备短缺。例如,只有一两台老式的录音机,缺乏教学所需的音乐器材。专业教师缺乏,甚至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课的,音乐课的地位显然是末等的,往往是课时不足时才会安排音乐课补救。有的学校为了高考或技能竞赛,临时突击培养少数音乐特长学生,只是为了追求短期效果和扩大影响,受益的也只是极少数学生,一旦任务完成,又恢复没有音乐教学的状态。

(二)中职学校的音乐教材更新速度缓慢,教学形式单一

大部分中职学校使用的音乐教材是高中阶段一些旧版本,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往往跟不上时代潮流,对于喜欢追求时尚而文化基础较差的中职生而言,这样的教材明显没有吸引力,自然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上起课来学生感觉索然无味,不是各自玩手机就是昏昏欲睡;甚至有的中职学校干脆不订音乐教材,由教师自己准备教材;再加上有的教师音乐教学走入了误区,只为了上课而上课,音乐课缺少了趣味性,只剩下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弹唱,学生学唱,教学形式单一,师生之间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没有关注学生,仍然是传统教学中“灌输式”的课堂,学生没能参与音乐活动,体验不到音乐的乐趣,自然不喜欢上音乐课。设备短缺、师资缺乏、地位低下,教材落后,教学形式单一,导致音乐教育在中职学校形同虚设,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三)中职生音乐素养普遍低下

现在的中职生,大多处于16~18岁,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后期和青年前期,他们的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喜欢变化,好奇心强,但容易冲动,意志容易动摇。由于被重点高中拒之门外,学生的自信心普遍不足,学习的动力明显缺乏,在学习上表现较为懒散。进入中职学校后,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课余时间相对充足,他们需要音乐来表达和宣泄自己的喜怒哀乐,在学校教育没有音乐,他们就从其他方面用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其结果是:他们的耳朵整天戴着耳麦,欣赏着他们眼里所谓的流行音乐:今天是“双节棍”,明天是“伤不起”,网上流行什么,他们都蜂拥追逐。相反,《十面埋伏》、《梅花三弄》等传统民族音乐的意境他们无法体会,《c小调第九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等欧洲音乐的高雅他们无法领悟,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基础乐理知识是一问三不知,连简单的简谱也不能完整视唱,音乐知识也模棱两可。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对节奏、音色、和声、调式等音乐要素也是雾里看花、不知所云;在演唱歌曲时,吐字不清、不懂控制气息等,表现力差、没有美感,当然就更谈不上音乐修养素质。

二、对策分析

(一)加大对中职校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凸显中职特色与专业特色

中职校应加大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音乐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根据专业特色开设音乐课程,并列入教学计划,与其他专业课程一样严格实施,认真考核,确保实效。根据中职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挥音乐教学以美感人、以情育人等多重功能,帮助中职学生减轻就业、学业方面的思想压力,依靠音乐教育的特性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渗透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高尚的情操,从而促进中职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音乐教学可以体现专业特色,将音乐知识与学生所选择的专业领域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面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时,教师可以与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课相结合,根据幼儿“玩中学”的特点,指导学生把创作、表演、欣赏融合在幼儿音乐活动中,在教学形式上要歌、舞、乐融合或交替进行,以顺应幼儿园游戏性的音乐活动特点;在面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时,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一些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歌,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讲解等;在面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音像教材素材、编辑音乐和音像节目等。

(二)及时更新音乐教材,丰富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中职校音乐教材的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好的选材在教学效果上将是事半功倍。在选材方面,除结合课本外,音乐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当地加入时尚因素,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针对中职生音乐基础差的特点,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同时,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乐于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此外,还应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以乐辅德,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提高审美趣味,全面提升音乐素养。

(三)加强音乐的实践教学,丰富中职学生的音乐文化生活

中职校的音乐教师应当重视音乐实践教学,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可以尝试在每堂课中设计有5分钟左右的“达人秀”小舞台,模仿流行的综艺节目,让学生PK,每周选出周冠军,再每月选出月冠军,鼓励每一位学生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可以组建健美操队、舞蹈队、街舞队等,通过欢快的节奏,愉悦学生身心,增强学生体质;还可以组建班级合唱队或学校合唱团,通过优美的歌声,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等。诸如此类的实践形式将成为挖掘学生潜能的平台,并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利用重大节日,比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元旦等,学校可每年举办一两次大型文艺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音乐才华。针对这样的活动,音乐教师可以制定相关的教学内容融入到班级里去。例如,进行班级卡拉OK,把声乐教学融入课堂,规范学生的发声方法及相关技巧,教会各班不同的合唱歌曲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音乐教师可有意识地教学生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讲解几个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的特点。这样不仅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舞蹈,还可以帮助他们在今后文艺汇演的选材上有较明确的方向。针对以男生为主的班级,可设计小品、相声等表演,这样一来,可做到既有不同的美妙歌声,也有不同风采的舞蹈,还有不同的相声小品等,丰富晚会的表演形式。

(四)注重音乐欣赏教学,发挥音乐教学的审美、启迪功能

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丰富感情体验。好的音乐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它能陶冶人的情操,鼓舞人的斗志,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因此,中职校音乐教育应充分重视音乐欣赏教学,把音乐理论学习、实践教学与音乐欣赏教学贯穿起来,形成一个音乐教学的完整体系,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绪、启迪心灵的一扇窗口。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交响曲、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等高雅音乐的能力和兴趣,提高音乐欣赏的品位。对于较难理解的音乐作品,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内容丰富而恰到好处的课件,对音乐作品的背景、内容作介绍,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风格特点、情绪变化等,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呈示部中,独奏的小提琴在竖琴的衬托下,奏出了甜美、明朗、诗意般的爱情主题,学生们会被这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深深地吸引、打动。又如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时,学生随着音乐主题的变奏和发展,会产生痛苦、哀伤、渴望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旧社会饱尝的辛酸以及倔强的性格,被作者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感染。这些健康的音乐作品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全面的提高。另外,也可在现代流行音乐中撷取精华,把格调清新、积极向上、内容健康的音乐作品介绍给学生,教师加以正确引导,提高学生对现代音乐的鉴赏、审美能力。

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中职校学生来说,音乐能够帮助其排遣不良情绪,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由美而求真向善,起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作用,长期的音乐教育还能扩大他们的文化视野,促进个性和谐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因此,中职校要高度重视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各级领导和全体音乐教师要统一认识,把学校的音乐教育与德、智、体、美、劳的发展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各中职校要高度重视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加强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注重音乐理论与实践教学,发挥音乐学科素质教育的功能,并通过多种教学形式丰富中职学生的音乐文化生活,提高中职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每名中职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人生发展空间,从而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2]屠兰兰,罗迎春.中小学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中国音乐》杂志社.文系音韵——第三、四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胡礼妃(1970- ),女,广西钦州人,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上一篇:智慧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污染治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