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9 22:12:54

会计文化建设论文

会计文化建设论文篇1

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资金规模庞大、人员众多的高等教育行业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特别是国家财政支持的高等院校,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公益性质,在会计文化建设方面呈现出以下三个显著特征:第一,注重组织性和纪律性。因为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公益性质以及公办高校自身的“事业单位”角色,大部分高校对于其会计人员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有相对较高的要求。与其他服务性行业的会计从业人员相比,高校会计人员需要遵守严格的日程安排和制度安排,确保本校财务的正常运作以及顺利通过各类各级审计,这对高校会计人员的提出了巨大挑战。与此相应,高校财务部门大多会通过正式培训或非正式交流强化会计人员的组织性与及纪律性。第二,注重业务素养。高校财务部门在招聘人员时,通常会考察拟聘用人员的业务素养。由于高校浓厚的理论氛围,高校财务部门在聘用会计人员时,不但注重对其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同时也会将其理论素养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部分已入职的高校会计人员会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总结和提炼实践经验,为更多的会计人员提供参考。也因此,专业人士对高校会计人员的评价相对较高。第三,注重服务意识的培养。高校财务部门与各相关部门的正常运行关系密切,会计人员既要为本校师生提供会计服务,又需要理清本校与政府部门、其他事业单位以及各有关企业的账务;既要办理低至几十元甚至几元的学生账务,又要经手数额巨大的基础建设费用。在收款与结账的高峰期,高校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非常大。通常高校财务部门会向其员工灌输服务意识,以提升学校的整体运行效率。尽管存在上述显著特征,高校会计文化建设仍然亟待提升。当前的高校会计文化虽然强调会计的服务职能,但是,却忽视了通过提升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财务工作的整体效率。财务部门对高校的有效运作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但是,大部分高校并未出台专门措施提升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提法更是鲜见。高校通常会举办名目繁多的各级各类活动,例如,学术讲座、典型事迹报告会、教学设计大赛、讲课基本功比赛、师德建设活动、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等,但是,绝大多数活动的参加者均为一线教师和学生;高校行政人员大多具有学术背景,因此,通常也有机会参与校方组织的大部分活动;而会计人员却扮演了“默默无闻”的角色。“几个会计管几万人的帐、却从不参加校级活动”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显然不利于高校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提升,也使高校会计文化趋于单调。

加强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措施

有鉴于高校会计文化存在的上述问题,高校应采取以下措施提升其会计文化建设的水平:第一,培养会计人员的核心价值体系。打造政治素养高、业务熟练、乐于奉献、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会计人才队伍是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作为事业单位,高校更应认识到拥有一支长期服务于本校的高素质会计人才队伍的重要性。实践也已证明,在特定行业、单位内部,提炼出具有职业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对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局部工作效率的提高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入职培训以及在职培训是最为常见的核心价值体系传播途径,通过一系列宣讲活动,可以使高校会计人员在较短时间内对本校财务部门的宗旨、理念、行事风格、执行效率等形成大概的认知。除培训这种方式以外,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与凝练还可以通过多种其他形式。例如,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会计技能竞赛、会计知识竞赛的方式提升会计人员专业素养、促进其适时更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通过组织一系列集体活动,提升会计人员团队精神,从而促进财务工作整体效率的提高。第二,促进会计人员发挥其能动性。高校在择优聘任会计人员和培养优秀会计人才的同时,也应积极发掘其会计人员的优点,对会计操作领域的创新性做法进行适当宣传,充分发挥优秀会计人员的示范效应。一方面,应鼓励优秀会计人员通过传、帮、带提升整个会计团队的水平;另一方面,应鼓励全体会计人员赶超先进,形成一种积极进取的氛围。高校财务部门应进行适当的制度设计,充分发掘全体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在为全校师生服务的同时享受到工作的乐趣。除对先进操作方法的推广之外,对低效率操作方法的及时识别和改正同样能够促使高校会计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因此,高校财务部门应鼓励会计人员在正式或非正式场合进行充分沟通,对某些思路或者操作实践进行甄别,寻求实现会计操作最优化的路径。与此同时,高校应对优秀会计人员的典型事迹进行广泛宣传,促使高校会计人员乃至全体师生形成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风气。第三,收集和整理相关物品,并适时举办专题展览。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即为全面反映本校财务工作历程及取得的各项成绩。高校财务部门应注重收集和整理其日常工作中使用的、能够充分反映财务工作进程的各类软件和硬件设备。例如,不同会计期间,特别是具体高校组织、结构和制度变革时期,的内部审批表格各类会计凭证档案,各级各类部门历年颁发给财务部门及其会计人员的奖章、奖状、奖杯、证书,财务部门伴随学校发展而变化的证明文件、财务工作岗位人员变动情况等材料。在收集和整理上述材料的基础上,高校财务部门可以举办相关的专题展览,展示本校会计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争取全体员工对财务工作的进一步关注和支持。第四,注重宣传财务基础知识。“人文会计”是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高校应通过财务基础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推动本单位财务工作的科学发展。高校开展财务基础知识教育的方式包括编写财务工作手册、讲解相关财经法律法规及各项财务规划制度等。高校应逐步将财会知识列入全员常规培训的日程,特别应重点介绍与教职员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项规定,在普及财务常识的同时,强化教职员工对会计文化的认知,形成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本文作者:刘恩峰工作单位:德州学院

会计文化建设论文篇2

摘要 优秀的会计文化可以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树立会计形象、促进社会和谐,但是由于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当前人们对于会计文化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对于会计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还不足。文章对会计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思路。

关键词 会计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 和谐社会

会计文化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依托,受一定文化的规范和制约,是一定时期人类文化在会计领域的反映,是人类进行会计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经验的积累,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会计文化反映了会计领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基本情况,强调了以人为本的会计管理哲学,相对于整个社会文化而言,又是一种亚文化。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都以人为出发点,以文化形式实现会计人员群体的凝聚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

一、我国会计文化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党和政府对会计工作的高度重视,各种媒体的广泛宣传,我国会计文化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从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会计工作的标准来看显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物质文化相对贫乏。一是会计人员收入偏低,工作环境较差,硬件配套不够;二是会计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较少,限制较多;三是在会计信息系统运用方面仍然不够成熟,会计人员的素质还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物质文化的贫乏已经成为互联网会计和会计综合化方向发展的重大障碍。

2.精神文化相对薄弱。由于会计文化是特定环境的产物,不同的环境造就了差异化的会计文化,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我国会计精神文化无不打上新旧体制交替的烙印。一方面是会计人员缺乏信念和原则,导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是缺乏对社会利益的关注,集体主义逐渐被本位主义取代,使会计监督审计工作难以有效的开展。

3. 制度文化相对薄弱。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会计不断与国际会计趋同,会计制度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发展,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会计法规制度,已形成了以“会计法” 为核心,会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为基础的比较完整的法规体系,大大推动了会计法制化的进程。但是,这些法规都是通用性的制度标准,很多会计主体并未制定出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功能的发挥。

二、创建和谐会计文化建设的思路

1.健全和完善会计法制体系。会计文化的构建要有法律和制度方面的保证。我国正着力建设法治国家,政府用法律、法规等强制性手段规范会计事务。对于会计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政府应加强管理,及时研究,制定以具体会计制度为直接规范的法制体系,完善各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一些新的会计政策和法律法规,应该配有解释导读,引导会计人员正确认识和理解其真正含义。此外,会计部门也应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推出适应新形势的会计管理制度,用健全的制度提高会计文化建设的水平。

2.借鉴和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文化发展的延续性看, 发展会计文化, 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 具有世界眼光。近年来, 我国传统文化和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和拜金主义思想的冲击, 但是社会的主流意识是好的, 积极、参与、进取、竞争、开拓、创新等仍然是人们所崇尚和追求的。因此, 会计文化建设既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会计文化传统, 又要虚心学习国外优秀的会计文化, 更要着眼于创新, 才能始终保持其新鲜性。

3.着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一方面,从社会和企业的角度要坚持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爱惜人的原则,建立一整套促进会计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机制。另一方面,会计人必须认清形势,主动融于优秀会计文化建设的行列中,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高尚的情操,与整个会计群体形成强大的向心力、约束力、凝聚力,缔结一个和谐默契的团队,为和谐社会建设注入一股强大的力量。

4.努力营造优良的环境氛围。作为各种文化交融的大环境,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对于会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社会道德文化和诚信公正文化的宣传与建设,通过进行社会诚信教育、优质品德宣传等形式来对社会的精神面貌进行改善,为会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

三、和谐社会下,建设会计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会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目的是提高会计发展的质量。开展会计文化建设,是为了实现会计工作全面、协调、良性发展,是主动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而对会计管理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

2.有利于会计环境的发展。会计文化需要会计环境中形成和发展,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会计文化的变迁。现在我国大力建设和发展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会计文化也应随着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建设“以人为本”的会计文化,从而推进我国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建设。

3.有利于文化建设的整体提高。会计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文化建设的改进加强,无疑能推动文化强国的顺利开展,并有效促进社会文化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崔洪义.新形势下加强我国会计文化建设的思考.当代经济.2012(09).

[2]王重力.推动会计文化建设的手段和措施.时代金融.2012(11).

[3]陆盘忠.论会计文化建设.会计之友.2011(11).

会计文化建设论文篇3

关键词 航天企业 会计文化 制度 信息化 成本控制

一、会计文化建设的意义

会计文化是指在会计实践中形成的,被会计人员普遍认可的一系列物质产品、规章制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企业会计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这四个层次密不可分,相互影响。会计物质文化是指企业会计活动中实体性的文化性设施与文化环境的总和。会计制度文化指企业的各种会计法律法规、制度、行为规范的总和。会计精神文化是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企业会计人员的意识、思想、理念、价值观,也是企业会计文化的核心。会计行为文化是企业会计人员通过工作学习和生活行为折射出的动态人文文化观念。

由此可见,会计文化渗透在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并且推动或制约着会计工作的发展。在航天事业“推进二次创业,谋求跨越发展”的今天,会计文化建设更具有深远意义。

二、航天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航天企业会计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会计物质投入、制度建设、会计信息化推进、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会计人员的培训教育等。这使得会计工作环境、财务管控能力、会计人员素质都得到较大的提高,对会计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从制度系统性、人才综合性、会计信息化系统性、推动企业发展、提供企业竞争力等方面看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制度建设不完善

从制度文化来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内部控制不到位;成本控制制度单一,缺乏系统性,基本无奖惩手段,执行性差;各个部门分别建立制度,缺乏全局观念,会计制度建设落后,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二)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人才队伍建设单一,专业知识较强,但知识面狭窄,缺乏专业知识与业务知识相融合的综合性人才。会计人员缺乏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参与意识不强,思想意识还停留在会计工作的基础阶段,加之工作强度较大,无暇旁顾,分析应用能力较差。

(三)会计信息化缺乏系统性

近几年会计信息化建设加强,但管理基础薄弱,跟不上软件的发展速度,软件在实际应用时问题较多,运行效率较低。更有几种软件同时使用,数据信息不能集成,反而造成工作效率低,需要加强系统性建设,更需要加强基础管理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四)缺乏成本意识

航天会计文化以科研生产任务为重的特殊性,造成航天企业成本管理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企业缺乏成本意识,企业职工更是缺乏成本意识。虽然上级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问题,通过下达成本考核指标来控制成本,但要真正做到成本控制还需时日。

(五)会计文化与企业文化缺乏融合

因会计文化与企业文化缺乏融合,造成会计文化基础不牢,缺乏发展动力。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可以推动企业的会计文化发展,反之亦然。如两种文化各行其道,必然会阻碍企业提升发展。

三、完善航天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一)加强制度体系建设

制度文化是企业会计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的框架,健全完善的制度是实现会计文化功能的重要保障,也是企业正常运转的主要建设。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运作形式,在经过严密调查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并建立会计制度,并做到严格执行。而针对制度的落实情况,可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责任到人,以保证会计制度落到实处。此外,企业还需建立监督检查机制。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各项经济活动的保障。企业应按内部控制的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成本效益五原则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依赖于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可以说,内部控制就是企业有效运行的保障,它不仅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各项指标的提高,还可以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内部控制通过系统程序和规章制度来约束企业职工的行为,可以加强监督、监控。企业的制度建设应该是一系统工程,应统筹设计运行。

(二)建立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优秀的会计文化是靠优秀的会计人才建设完善的,因此应强化会计队伍的建设。企业随着发展,不仅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更需要既懂业务又懂财务的综合性人才。要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优秀的会计文化不仅可以培养优秀的会计人才,更能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源源不断地融入企业,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还可以通过会计人的努力将其传递给其他职工,从而促进企业发展。随着国企改革,市场竞争逐渐引入企业,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应受到高度重视。企业应以人员的管理、发展为核心,树立以人为本的会计文化。应充分了解队伍现状,开拓会计人员视野,树立市场意识、成本意识,制定建设规划,营造一个适合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建立合理的人才梯度,做到高、中、低搭配。正是优秀的会计文化推动了会计人员的发展,同时,会计人员的发展也将进一步推进会计文化的进步。

(三)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文化建设的基础。航天企业因一些基础管理工作比较薄弱,管理流程不通畅,对会计信息化建设造成一定阻碍。例如,库存材料基础信息不完善,给从源头上控制产品成本造成困难。又如,管理流程不通畅,监督管理难以开展,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科研成本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因此,应加强企业财务工作的监管能力,进而提高企业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企业应该重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通过强化会计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全面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战略之一,会计管理信息化则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实施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企业信息系统成为有机整体,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在信息化时代中,航天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建立信息系统,实施动态管理,通过分析数据信息,监控目标的执行情况,预测发展趋势,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并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四)推进成本控制,提高市场竞争力

推进成本控制,提高市场竞争力是航天会计文化建设的重点。较长时间航天企业军品价格的主要政策依据是《国防科研项目计价管理办法》和《军品价格管理办法》,军品利润为定价成本的5%,这导致成本越高,利润越高,造成企业从上到下成本意识淡薄。2011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总装备部联合下发《进一步推进军品价格工作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文件。该文件要求项目立项时要有技术经济评价,研制过程中要有目标价格控制,最后产品批量生产定价时要参照目标价格定价。此时成本管理才被重视。因此,航天企业成本管理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这也体现了航天会计文化的特殊性。成本管理并不是单纯降低成本,而是为了保持企业发展创新、提高营运能力和竞争力、长期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该措施是一种全面系统的平衡管理。目前航天军工企业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生产与科研交叉、型号之间相互交叉的情况,客观上给成本核算及控制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企业要统筹平衡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平衡内外部环境,不断提市场竞争力。

(五)会计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企业员工应共同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是会计文化建设的基础,有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等,都深刻融入和表现在会计文化中。企业文化往往以企业效益和价值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表现为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宗旨、企业精神等。会计文化表现为会计行业的共同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企业文化的物质基础决定了会计文化的物质基础,脱离企业文化的会计文化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企业文化不仅仅会影响与会计文化具有直接关系的人和内部控制机制,也会影响利益相关者和企业内部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因此,会计文化建设应与企业文化建设同步发展,相互融合。

总之,航天企业的会计文化的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会计文化在企业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文化支撑,应做到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航天会计文化建设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从总体看,企业会计文化与企业文化在目标上是一致的。航天企业快速持久的发展不仅依靠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创新,作为企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航天会计文化也是其基础。会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会计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设优秀企业,离不开企业文化与会计文化的融合。具有航天特色的会计文化与企业发展的融合,是促进航天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航天会计文化建设,将进一步提升航天企业的竞争力,促进航天企业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为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

参考文献

[1] 陆盘忠.论会计文化建设[J].会计之友,2011(11).

[2] 张雪峰,付秀荣.会计文化对会计人员职业化的作用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 (15).

[3] 陈维宏.浅谈我国新时期企业会计文化构建[J].财经纵横,2011(9).

会计文化建设论文篇4

所谓的会计信息化就是将会计工作和各种信息技术相结合,是对新时期会计工作人员自身专业水平以及对工作的认可提出的具体要求。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会计信息化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广泛,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主要是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结合,共同促进会计信息化的长足发展。在工作中,以先进的会计和手段作为载体,提高应用程度,另外,还需要不断提升会计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二、会计主体单位的缺陷以及会计信息化的状况

无论什么类型的会计主体单位,在实际的工作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经济利益的缺陷,严重影响到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1.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高。在会计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会计工作人员将会计信息化看成是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将其和电算化等同起来,可见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会计信息化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对会计工作的一个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会计工作信息化内容和传统的会计核算以及会计电算化之间存在着区别,会计信息化不断朝着简洁,便利的方向发展。

2.会计信息管理体制不健全。从目前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现状上看,会计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性比较突出。不仅严重地影响到会计工作的进程,同时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因此,会计主体单位在掌握市场运行规律的前提是,需要不断完善会计工作,做到信息体制的规范化。

3.信息技术开发和管理的程度不强。现如今,社会会计信息化的程度不断提升,对于新技术的应用程度也应该随之发展。会计信息管理工作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才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以开发和管理信息技术为基础和前提,无论是在会计工作人员安排还是会计管理工作上都发挥优势作用。

4.人员素质偏低。会计工作的主体是会计人员本身,会计工作者的自身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单位的经济运行效率。但是从现如今会计工作人员上看,主要呈现出素质偏低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会计主体单位在招纳人才的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的聘用模式,工作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小,一些工作人员的年龄不断增长,习惯了按部就班的工作内容,在思想观念以及工作方式上很难创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工作的内容。另外,工作人员对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的接受能力较低,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直接影响到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工作人员素质偏低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实施会计信息化的有效途径

从以上几点内容上可以看出,会计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局限性。只有根据会计主体单位的工作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有效的提升会计信息化的进程。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1.要对会计信息化进行全面认识。实现会计工作的信息化是现如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时也是促进会计主体单位其他方面建设的重点。单位的领导人员要对会计工作的信息化加强重视,将其放在一起工作的守卫,对于资金的投入或者是技术的引进方面不能吝啬,提高支持的程度和水平。同时还应该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将创新的因素融入到其中,同时还应该实现信息技术的高效性,财务工作人员还应该不断加强和会计工作人员的交流和沟通,在相互了解工作内容的同时提升工作的高效性。

2.不断实现会计信息的规范化和完善化。会计信息管理制度是促进信息化的重要方面,在会计工作中,首要任务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要实现会计信息的完善化和规范程度。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是保证会计信息高效及时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完善会计信息的同时需要不断完善会计信息制度。

3.要积极主动地开发信息技术,完善会计管理工作。从现如今会计信息工作的进程中可以看出,技术问题是贯穿会计信息化建设始终的主要因素,属于硬实力的范畴,同时管理制度是软实力的一种。这二者的有效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会计信息化的程度。

4.加强培养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人才才是信息化发展的关键要素。会计主体单位要想大力发展会计信息化就必须注重会计人员的发展。传统的财务处理程序就是进行简单地记账、算账,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会计电算化是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使得会计处理过程趋于无纸化。

5.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性。信息化时代既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隐患。时常有信息泄露的事情发生。而且单位领导人根据财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做出决策,因此在处理数据时,要秉承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并且在数据存储过程中,要对数据加以保密,防止有效信息的外泄,引发信息问题。

四、总结

根据时代特点,会计主体单位也应不断地进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然而,信息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对会计主体单位的技术和管理制度有一定的要求,这也就需要会计主体单位深刻分析其内在的局限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正,不断完善自身的缺陷,不断开发新的信息技术,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水平,不断促进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会计文化建设论文篇5

【关键词】固定资产;信息化;全寿命管理

保定供电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是国有特大型企业,担负着保定市3区22县(市)的供电和220千伏及以下电网的规划、建设、维护等任务。多年来,公司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电力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三抓一创”工作思路,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等各方面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效,多项业绩指标名列河北省电力公司系统前茅。

国家电网公司刘振亚总经理提出建设“一强三优”的现代公司管理目标,资产优良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是改进资产管理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多年来,我公司在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为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和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公司固定资产的特点

固定资产是企业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之一,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企业产生效益的源泉,固定资产的结构、状况和管理水平等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根据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固定资产属于非流动性资产,随着使用和磨损,通过计提折旧方式逐渐减少账面价值。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对固定资产进行后续计量的重要内容。

作为典型的电网企业,我公司固定资产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行业企业固定资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一)固定资产价值量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特别大比重

供电企业不同于其他行业企业,存货较少,因而固定资产占资产总额比重较高,一般大于70%。固定资产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资产优良”目标能否实现。

(二)固定资产种类繁多。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固定资产分类及折旧年限表,固定资产分为输电线路、变电设备、配电线路及设备等十六大类。其中每大类中又区分为若干小类,每一类资产都有多种设备,庞大的资产种类给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三)固定资产分布特别分散

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分布广泛,从地域上看,从繁华市区到边远山村,从现代化工厂到农家大院,电力设备遍及每一角落。从管理权限上看,涉及多个资产管理部门,包括总部资产、农电资产及托管资产等。由此造成管理难度很大,不易掌握和管理。

(四)固定资产更新比较快

电网企业要超前发展,就要高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才能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因此,电网企业必然要不断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以我公司为例,固定资产的年均增长速度在18%左右,接近本地GDP增长速度的2倍。

(五)固定资产核算受政策变更影响大

电网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固定资产占企业总资产比例很大,固定资产目录调整、折旧政策的变化与调整都会对企业成本产生较大的影响。

鉴于以上特点,传统管理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公司高速发展的需要,伴随着固定资产规模日益扩大,亟待转换思路,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二、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弊端

(一)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尚待理顺

目前实行的仍是固定资产分级归口管理体制,各个部门分工负责:财务部门负责价值管理,生技部门负责技术管理,保管使用单位负责实物管理。由于缺乏统一协调,各部门之间难以理清分工合作的责任、权利,不利于管好用好固定资产,如有的保管使用单位不清楚固定资产的价值和尚可使用年限,盲目报废固定资产等。此外有些单位在实物管理中,不能保持完成统一的固定资产卡片数据,管理混乱。

(二)价值、技术与实物管理结合不够密切,管理缺位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立项建设到完工,再到实物管理牵涉到多个部门,只有密切配合和经常沟通才能做好此项工作。以我公司为例,固定资产卡片有48000多张,如果要求财务人员每一张卡片都一一核对到实物的话,明显不切合实际,这就要求价值管理、技术管理与实物管理加强配合,需要各级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密切配合。

(三)农电资产管理不到位

到2006年底,我公司农网改造已形成固定资产占公司固定资产总额的44%,这部分资产散布于各县级供电企业,我公司对这部分资产的管理基本上限于账务核算部分,账面核算准确性也较差,价值管理、技术管理与实物管理长期脱节,并且对这部分资产的维护和保养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要做到对这部分固定资产实际意义上的管理,还需要相关的配套措施和具体实施办法。

三、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实践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人们已越来越借助电脑和网络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多年来,我公司致力于固定资产管理的探索与创新,特别是在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

(一)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反映和监督固定资产的收入、调出、保管、使用以及清理报废等情况,采集、建立和维护相关资料,主要体现为对固定资产增减变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客观及时反映固定资产实有数额和增减变动历史数据。

2.根据有关规定,正确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以便正确计算成本,保证固定资产再生产资金的需要。

(二)固定资产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

作为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子系统,建成后的固定资产信息子系统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数据量大,数据在计算机内保存时间长。由于固定资产卡片较多,而且反映每一项固定资产的信息项目也比较多,为了便于企业各部门随时掌握固定资产的详细情况,系统内需要保留每一固定资产的详细资料。为了加强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保留必要的审计线索,即使是已淘汰的固定资产的资料也必须保留。

2.数据处理的频率比较低,数据处理方式比较单一。除了系统初始设置时需要输入大量的固定资产详细数据外,在系统的日常业务处理中一般只需要输入少量的固定资产变动数据、每月计提折旧以及必要时输出报表和统计分析数据,数据处理的频率明显小于其他会计信息子系统。虽然计提折旧的工作量较大,但计提折旧的算法比较简单,数据处理比较容易。

3.数据综合查询要求较强,数据输出主要以报表形式提供。为了满足企业对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的多方面需要,建成后固定资产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查询和分类统计功能。

(三)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的实践

领导重视是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有企业领导的参与、支持。我公司在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中,积极向市公司、省公司财务部领导汇报工作进展,有关领导都做出专门指示,以保证系统应用的顺利进行。如果说,“科教兴国”是本世纪我国的发展战略,那么“科技兴企”就是保定供电公司的企业管理精髓。现在将信息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引入企业管理中来,已经在保定供电公司形成风气。

我公司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上世纪末,从1999年开始,我们为信息化建设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基础资料基本备齐。在省公司财务部的高度重视下,公司财务部设立了专职电算化岗位、固定资产管理岗位,制定了《保定供电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保定供电公司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为系统的实施进行了必要的组织准备和制度建设。从2000年起,我们将所有资料数据录入,做成完整的数据库,并运用远光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同时与远光账务核算系统建立链接,使得固定资产卡片变动与账务变动同步,有效地保证了固定资产账卡一致。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于2002年正式投入运行。

(四)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1.规范了固定资产卡片等基础资料,使得固定资产数据查询快捷方便。我公司原来的固定资产卡片为纸质卡片,且资料不全,账卡不符。经过信息化建设规范,固定资产账卡相符,卡片数据从开始的8000多张增加到现在的48000多张。根据精细化管理的原则建立固定资产统计查询方案,在数据库里可以从保管使用单位、固定资产构成分类及资产性质等方面查询到各种信息,使得固定资产的数据查询成为举手之劳。固定资产的任何变动包括新增、调入调出、报废及出售等都与账务管理系统及时核对,保证固定资产的账卡同步变化。

2.信息化建设保证了固定资产折旧的准确性。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来说,信息化建设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按单张卡片提取折旧,从而保证了固定资产折旧的准备性。我公司原来按固定资产类别分类提取折旧(可能现在还有很多单位分类提取折旧),由于卡片量大,无法区分某一类别中是否有超期服役的固定资产卡片,信息化建设以后,对于超过计提折旧年限的卡片,系统会自动过滤掉,不再参与折旧计算。

3.信息化建设节约了大量活劳动,使得财务人员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固定资产管理的其他重要方面。电网企业每年的电网建设都会很大,都会形成大量的固定资产,一个基建项目少则几百张卡片,多则上千张卡片,仅手工制作卡片就是一项十分耗费时间的工作,信息化建设后仅需数据转换就会完成卡片形成过程。通过固定资产卡片计算所取得的数据能够很快完成,既省略了手工状态下的复杂计算,也提高了核算的准确性。

四、后续工作设想

我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在固定资产核算管理上,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和准确,但由于自身的限制,还有一些方面需要加强和提高,在适应现代企业要求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一)继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

我公司目前采用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是远光会计软件,由于该软件的固定资产系统应用不是很广泛,软件本身的功能不太完善,我们将与软件公司长期合作,持续完善和提升软件功能,优化软件程序,在固定资产卡片数量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提高运算效率。

拓展软件管理功能,使得软件在给定条件下,能够自动预警和提醒财务人员做好管理工作。完善数据接口,使得软件在卡片数据导入导出方面更加便捷。加强数据库安全,避免数据库遭受意外破坏。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数据网,实现数据共享,使各部门、各级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都能根据授权使用同一数据库进行查询、操作与管理。

(二)进一步理顺固定资产管理体制

由于目前的分级归口管理体制缺乏统一组织,很难做到统一领导,协调一致。建议统一研究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的体制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研究固定资产的更改、更新方案,使价值管理、技术管理和保管使用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由于电网企业大规模的农网造成,形成的大量农网资产,我公司44%的固定资产属于农网资产,分散于各县电网企业,实际上只能进行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背离。在当前农电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的情况下,应当尽快出台管理办法,如委托代管、有偿使用等方式,以明确责、权、利,既高效率地发挥这部分资产作用,又方便管理。

(三)创建适应现代化企业要求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

会计文化建设论文篇6

要做好林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就必须要做到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林场的成本信息核算要全面;第二,林场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队伍要有实力;第三,要打造一支具有一定实力的队伍。虽然塞罕坝林场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一)有关成本信息不能做到全面的覆盖

目前,在林业企业的成本核算上,一直沿用不符合林业企业发展特点的方法,这是因为对于林业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上还缺乏足够的意识。这样的核算方法基本上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审查和处理,而对环境成本的核算审查力度明显不够。但是目前林业的发展形势上来看,环境成本核算在林业企业成本核算中占有了越来越大的地位,目前的方法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林业企业会计核算提出的新要求。虽然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是知识停留在理论的阶段,不能真正的做到成本信息的全面覆盖。

(二)会计信息化建设队伍的整体实力较差

在林业企业中,林业企业会计部门的人才严重不足,整体的工作实力太低,并且工作经验严重不足,很多高层工作人员都是通过各种关系进入的,缺乏专业知识,在没有会计资格证的情况下进行工作,不能保证工作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长久发展。同时在林业企业中很多会计人员只是对已经发生的业务进行核算和审查,不能做到事先对经济业务的预算和监督,高层管理人员的整体意识较差,不能充分的发挥监督作用在企业会计工作的积极作用。企业高层的会计人员自制意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自治意识较差,不能通过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行为,腐败的现象时常存在,乱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往往不能得到信任。

二、加强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重视人才的培养

林业公司企业要想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贯彻落实“人才兴企”的方针和策略,不断的对林业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建立和健全一支有实力的企业会计工作队伍。林业企业会计工作人员要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在林业企业资产管理上的重要作用,清楚的认识自己应该具有的责任。会计工作时林业企业众多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部分,林业企业会计工作制定的相关方案和做出的统计能够有效的帮助林业企业重大决策的制定,不仅如此,林业企业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公司提高经济效益,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针对林业企业的工作主要是围绕货币进行的,素以员工的培训工作要针对这方面进行重点培训,不断的更新员工的知识,增强林业企业会计工作队伍的综合实力,同时要注重员工法律和法规意识的培训,定期开展相应的课程。不断的提高员工的法律法规意识。

(二)加快会计核算的信息化

林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在会计的核算上实现信息化。在会计的核算信息化上,要充分的结合林业企业独有的核算特点,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像会计电算化和网络化技术等,取代传统的人工核算的方法,不断的提高会计核算的信息化程度,在林业企业的核算上。生物资产的经济活动占有很大一部分的比重,所以在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也要侧重这一方面的建设,针对林业较长的生产周期这一特点,实现成本信息管理上的信息化,这样会增加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能够有利于林业企业重大决策的制定。

(三)提高会计管理的信息化

林业企业会计的信息化建设不断要侧重核算工作,还要在会计管理工作上实现信息化管理。林业企业各部门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核算的信息进行综合的管理,通过信息平台的使用还能方便监督部门对各个经营监督工作的开展,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住财务部门的资金支出和收入情况,避免了不法行为的发生。同时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信息平台系统对一些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行为如“小金库”现象进行及时的发现和处理,更好地对企业的资金进行监督和利用。

会计文化建设论文篇7

关键词: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2-7298-02

1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意义

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毕业设计(论文)是被安排在第三学年的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课程。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创新实践能力。

2 当前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

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在选题、教师指导、论文撰写、论文评阅和答辩四个环节都存在一系列问题:选题方面,学生所选题目涉及的内容与专业不吻合,论文选题不恰当,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出现雷同的现象;教师指导方面,指导老师的专业领域和学生所学专业不一致,平时疏于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导致在设计指导过程中,教师无法胜任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论文撰写方面,学生论文写作水平低,指导教师不能确切把握学生的设计与写作进度;论文评阅和答辩方面,成绩评定还不能完全做到公正和客观,存在评价标准和尺度不一致的现象。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院从学院、系部2个层面狠抓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历经三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3 全面引入ISO9001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体系

3.1 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ISO 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关于质量管理方面的一组标准,其建立在当今国际流行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基础上,其中ISO 9001标准对质量管理体系提出了基本要求。ISO 9000族标准的核心思想是集成了现代质量管理先进理念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该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被确定为最高管理者用于领导组织进行业绩改进的指导原则,也是企业按照ISO 9001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3.2 引入ISO9001标准化管理体系,保障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管理

从2010年开始,学院在教学管理中全面引入ISO9001标准化管理体系,强调采用过程管理的手段来保障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管理。学院先后制订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检查评估标准,学院、系部及校外三级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学院层面,教务处负责建立毕业设计(论文)的审查、验收和反馈,利用学院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CRP系统中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从选题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等方面进行抽查评价。在系部层面,成立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秘书负责答辩的组织工作,下设若干答辩小组,每组由3-4位教师组成,负责论文的评阅和答辩工作。同时,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对学生全程指导。在校外层面,成立外聘专家团队,每年随机按5%比例抽取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网上公示,送外校专家评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体系,如图1所示。

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的所有过程通过PDCA循环实现持续改进。通过质量监控,对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协调解决,有效地强化管理的及时到位,确保毕业设计(论文)各环节的教学质量。

4 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四个环节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4.1 研发创建论文选题库,多重举措对学生选题进行指导

在毕业设计中应尽量选择真实的课题,课题应由校企双方共同确定,课题的来源显得尤为重要。在指导论文选题时,学院要求指导教师做到三管齐下:首先,要求学生结合实习岗位,对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课题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强。其次,结合学院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可以就目前教学科研课题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依据。第三,结合企事业单位生产实际的课题,这些题目是企业迫切需求解决的,学生能够结合生产实际来撰写论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优秀的毕业设计(论文)同时可以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4.2 引入课题查新的手段,保证课题的新颖性

学生选题往往新意不够,可通过课题查新的手段,了解所选课题立项的意义及结果分析,保证课题的新颖性和先进性,同时进行选题论证工作,要求每个学生进入学院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进行论文题目检索,严禁论文选题重名,避免重复低水平的课题研究。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初稿、修改稿、定稿,要经过指导教师至少三次的论文审核,指导教师可以借鉴刊物出版前的论文防抄袭系统进行识别。同时,通过学院图书馆论文系统数据库,进行论文相似度检测,有效防止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

4.3开发论文管理系统,进行电子化全程管理

学院组织开发了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将论文选题的申请、提交和公布,全部在系统中完成,论文指导过程进行全程电子化管理,老师利用该系统,录入对学生的指导记录,有效解决了以往QQ等指导途径的缺点。该系统能够完整记录学生论文由初稿到定稿的整个过程,有效防止了论文写作过程中前期过于放松,后期赶进度的现象。

开发的论文管理系统,将学生历年的论文存储在服务器数据库中,方便学生对历年论文的检索,能快速检索历年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及成绩排名,能查看到指导老师全程的指导建议,能查看到答辩老师的评语,最终能有效帮助自动完成分析毕业设计(论文)。系统能保存历年的优秀论文进入数据库,作为校园网图书馆的馆藏资料,这一做法非常受学生欢迎。

4.4 成立答辩委员会,引入公开答辩制度

建立由专业负责人组成的答辩委员会,由系部教学主任任答辩委员会主任,下设若干答辩小组,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评价的平台。毕业设计(论文)先进行第一轮的小组答辩,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指导教师或评阅教师推荐,产生优秀设计(论文)的候选对象,参加第二轮公开答辩,由答辩委员会具体负责优秀论文的答辩和推荐工作。公开答辩的整个过程,允许师生旁听,邀请相关专业的一、二年级学生参加论文答辩会。这个公开答辩制度,鞭策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实现公平竞争。

5 结束语

今后,在校企合作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其成果的转化应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 孟飞.高职“四层四段”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7):124.

[2] 杨敏.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思考[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86.

[3] 胡燕萍.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强化管理确保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中国科技信息,2008(2):187.

[4] 王津.高职高专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与评价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2(4):22.

会计文化建设论文篇8

(一)设计艺术学的概念

设计艺术在处理好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同时,更偏重解决好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格外重视所设计的产品对人的心理与生理所产生的作用。艺术设计学是一门边缘交叉的新兴学科,是集汇艺术、科学、经济三门学科研究的主要所研究的内容,它的内涵和外延在当前作用下不断地充实和发展,目前它的学科体系尚在构建和完善中。在潘鲁生主编的《设计艺术原理》一书中,给设计艺术下的定义:是指以设计艺术的纵向历史发展和横向的理论研究为对象,针对设计发展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以及经过不断验证提炼的艺术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和凝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前瞻性和规律性的理论指导,是对设计艺术活动的理性思考。设计艺术几乎包括了设计艺术学中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和内容

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创造理想生存环境的历史;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人类改造自身生存环境的历史。环境艺术设计是时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环境艺术是以科学美为前提,进而表现出功能美;以功能美为基础来达到完善科学美的目的。在人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事物的的原则驱动下,人类对环境的艺术化处理,即环境艺术设计,是改良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们生计质量、创造出理想生活的一种有用手段,环境艺术起码包含城市规划、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公共艺术、城市雕刻、壁画、和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的内部空间,即室内空间。

(三)设计艺术学科中有关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设计艺术学科是一个具有归纳、多元交织、权变的特别学科。由于其学科的本性决定了,它与新的材料,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观念、新的艺术形式、新的创造发明等等,它与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甚至会因为某个因素让其发生变革。因此,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设计主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可以这样理解:设计系统的主体是由许多其他学科的学科体系和相关学科的系统连接。设计艺术学科便是一个完全通达的学科体系,它必定要不断汲取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方式、新方法,以此在多元、交叉学科中不断发展壮大,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及社会的需求。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包含在设计艺术学科中,它自然而然受其影响,也要不断地吸收-发展-壮大,以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及其理论研究的内容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

环境艺术设计是为社会大众创造出更加适宜的生存、生活以及发展的理想环境,是为社会大众营造出舒适、理想的生存环境空间的设计行为和设计方法。它与人类生活所涉及的多方面因素休戚相关,同时它与人类多方面的联系不仅对维持现代人类生活起着直接作用,也体现出了浓郁的时代文化特征。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美学等,系属跨领域跨多种学科,范畴极其宽泛。它是集多种艺术、学科组成的综合性的有机整体。在其与空间、时段、目标的广泛性上,凸显出了它与其他艺术门类不相同的特征。它是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通过人为的空间分割、规划、设计和景观营造建设手法,采用各种艺术、技术的手段,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基础上,协调人、社会、自然环境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此营建出优质的生活、生存环境。“它包括建筑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室内环境设计,景观设计,绘画,雕塑,广场设计,围绕主体建筑相关的外部等路桥和辅助设备,城市规划设计也属于这一范围”。

(二)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内容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覆盖面很广的跨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因为它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艺术,其决定了和建筑学、环境心理学、美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的有机结合。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见识的不段增长,人类生活面的不断扩宽,环境艺术设计自身的知识面也要不断的拓展。其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三、环境艺术设计在整个设计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环境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的综合

1.设计学中对设计类型的划分

在设计学中,对于设计类型的划分,不同的设计家和设计理论家由于自身所处的设计范围和他们本身所从事的行业的对设计的观点不同,进行过不同的归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设计的领域也在不断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扩展,过去的设计类型的划分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设计活动,复杂的设计现象。在这样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设计家和设计理论家绝对倾向于按设计目标的不同,把设计大抵划分为:“为了传达的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为了使用的设计——产品设计;为了居住的设计——环境设计三大类型,这种划分方法的原理,是将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自然——人——社会,作为设计类型划分的目标点”。

2.环境艺术设计是多类型的设计

环境分自然因素环境和人造因素环境,自然环境经由人工的设计、划分、营建、艺术化处理而成为人造环境。人工环境按照空间形式可划分为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按功能划分,可分为居住环境、商业环境、工作环境等。设计界和设计理论界由于对环境艺术类型的区分并无统一的准则和方式,所以多半是根据空间形式来进行分为建筑环境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环境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和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等。

3.环境艺术设计综合多学科

环境艺术是一门综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美学等的艺术,是一种人为的艺术和自然环境表现形式的艺术。环境艺术设计即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求,又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推动了环境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诗意地栖居大地”,“适合于人、适合于空间、适合于时间”,即环境艺术设计的“三个适合”,它与环境艺术设计的“三个原则”其作用越来越被人类重视。比如,在多元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推进下的我国城市环境艺术,其发展模式也愈加的现代化,多样化,专业化。其文明发展,也融汇科学性、艺术性、公共性、趣味性于一体,经过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活化处理,从而促使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推动环境艺术与城市环境设计的和谐、绿色、可持续性的良性循环发展。

(二)环境艺术设计对当下建立设计艺术学科有了新的认识

进入21世纪后,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创造理想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对建立设计艺术学科的主题的确立一个新的认识。当今环境艺术设计,把经济、意识形态、技术、社会特质加以重视;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诸多要素中,将技术、科学、人文、美学等和其他商业因素加以融合,成为一体,大大扩展了设计艺术学的深度和广度。资源问题、生态问题、设计形态问题是21世纪我国设计艺术发展的三大主题。环境设计对未来社会文明的思考,不能简单地理解与市场结合即可,而是要有长远发展战略的眼光,如何进一步解决未来新的社会问题和进一步更新现有的设计语言?因此,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更应以“知识整体”的观点为立足点,不断的在整个系统中吸取新的理论、方法、方式,促使设计艺术学逐渐的完善和成熟。

(三)环境艺术设计在设计学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设计实践、设计现象、设计规律是设计学研究的一门专业学问。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国设计界长期以来都只是重实践轻理论,或重技艺轻研究,造成了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的失调。忽略理论和实际的钻研,便是忽略能给将来带来成长的强大优势,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来源,而理论反过来又能指导设计实践,让实践得以提升,如此循环反复,并不断的推动设计实践和设计理论得以全面深化和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是理论和实践的综合体,其设计理念、设计手法、设计思维、设计表达等都离不开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同时其设计理论通过设计实践得以全面深华。环境艺术设计如果没有具体的设计事例来说明就会显得空洞;具体的环艺设计实例没有抽象理论的作依托就难以达到解决问题的实际。以设计的形式美法则为例,人们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可运用形式美的规律进行构思、设计并把它实施、营建出来。就是利用重复和交替、韵律和节奏的形式美法则作为构图手段与设计实施,这是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力回答。

(四)环境艺术设计体现设计的文化特征设计文化是人类艺术创作的文化

设计作为造物文化,它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文化是人的产物,人也是文化的产物,人创造文化,同样文化也造就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设计文化的体现,反映的是文化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文化是一种经过时间的洗礼而形成的生活印记的沉淀,是不可复制的”。雷蒙.威廉斯曾说: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描述。由于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不同以及历史发展不均匀性,形成了各国、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其文化博大精深,拥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且经过千百年的继承和发扬,构成了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特征。文化在其向前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种特定现象即文化回归、文化复旧和文化反弹的迹象,环境艺术设计是文化的一部分,必然同其他文化一样出现此迹象,也就是常说的本土化现象,环境艺术设计的本土化,也正迎合了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方向。我国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文化要有新的理解,而不是照搬照抄,应该在继承中求发展。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设计,就是我国传统环境设计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扬的综合体现。向前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种特定现象即文化回归、文化复旧和文化反弹的迹象,环境艺术设计是文化的一部分,必然同其他文化一样出现此迹象,也就是常说的本土化现象,环境艺术设计的本土化,也正迎合了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方向。我国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文化要有新的理解,而不是照搬照抄,应该在继承中求发展。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设计,就是我国传统环境设计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扬的综合体现。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是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继承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源泉,创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人类环境要持续发展,必须要把人类文化和历史加以保护和利用,并借用科技的力量不断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四、结论

设计艺术学是一门多角度、多交叉的专门学科,虽然其发展晚、问题多,但其在我国设计学科的发展和壮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艺术设计学科体系发展的需要。它所涉及的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研究的理论及其方法,对当下我国环境艺术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系统的理论研究基础,并指导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往健康的方向发展。设计界、理论界都坚信,设计艺术学在我国的前景会越来越广,前途一片光明。

上一篇:vpn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智能交通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