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16 16:59:20

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特色;浅议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04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025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口语表达能力则是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最基本的语言素质。谈判桌上的交锋、生意场上的交易、会议室里的陈辞、日常生活交往中的对话,时时处处都展示着“说”的魅力。作为直接担负语言教学任务的中小学语文学科,必须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致力于培养“说”的能力。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定是在课堂上运用语言的高手,通过语言传达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信息,传递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和文章作者产生共鸣,通过语言文字沟通情感,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7世纪捷克的伟大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所确立的班级教学制度,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影响到世界各国,从而确立了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形式。可以说,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而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通过语言完成的,即便在当今大力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时代,语言的重要作用依然没有能被代替的工具,同时教学语言又有它的特性,是一门艺术,同样的语言环境,不同的教师运用出来就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它是构成教师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即是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课堂教学语言要准确明晰,具有科学性

语言的科学特征要求语言的表情达意要做到严密不随意,含义准确不莫能两可,措词精当不累赘生歧义。而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是受教学内容和其他教学手段的制约,形式和教学内容相统一的特定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好语言,把文本要求的语言和媒体所提供的语言恰当地转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科学的口头语言、板书语言和肢体语言,简明扼要地传递文本所表达的信息。如此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产生共鸣,接收文本知识的感染。

二、课堂教学语言要循循善诱,具有诱导性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便为学生的生活服务,让学生更好地生活,同时语文教学的“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即学生的自学。因此,教师的语文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诱导性,时刻注意激励学生对语文的自学能力,要引导、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他们积极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另外,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还要通俗易懂、深人浅出、由此及彼、由表人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尽量少用华丽词藻和时髦概念,要在了解学生生活的基础上,运用切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语言与学生达成感情、思想的交流。

三、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

一位教育名家说过:“没有幽默的家庭就像一个旅馆,没有幽默的课堂就像一个教堂。”语文教学中,要让无声的文本与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就必须借助于教师的语言。如果教师的语言没有幽默感、不形象、不生动,那么课堂效率就不可能提高,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的可能性就很小。因此,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打动学生的心灵是一个优秀的教师的基本素质。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或悲得落泪、或乐得开怀大笑、或美得心旷神怡。总之,教师应用高尚激越的感情、妙越横生的语言,把课讲得活泼生动,耐人寻味。当然,在保持课堂庄重严肃,富有教育性的前提下,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师的风格进行生动的叙述和形象的描绘,适时插人一些颇具情趣的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或幽默逗人的笑话等,使讲授富有趣味性。

四、课堂教学语言要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审美性

教师的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基本途径,不但要规范,运用标准的普通话,杜绝运用方言,而且要Z音纯正、口齿清楚、抑扬顿挫、起伏跌宕、表意鲜明、富有幽默感,对学生有吸引力。如果在教学中方言太多、口语太重,就会影响表情达意,影响学生的思维;如果咬文吐字不够清楚流畅,学生就会听不懂,听得不乐意;如果说话刺耳,声音过大或者过小,都会破坏声音的和谐,分散学生注意力。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主次、详略、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自己的语言特色,确定语调变化,做到字正腔圆、一句一顿,或者适当反复,以给学生以较强的刺激,造成突出印象。

以上谈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语言特征。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的口头语言而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仅使用这一种语言,往往还会借助板书语言、肢体语言、眼神语言等多种语言。比如,教师在运用口语表述教学内容时,往往随之采用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及眼色等体态语言,这是书面语言所不能比的。因此,教师的体态语言对于课堂教学是极为重要的。

第一,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适时、正确地使用眼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的目光和眼神应当是自然、亲切的,饱含着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传递着文本的喜怒哀乐的,切忌眼睛盯着天花板或是不带任何感情。第二,教师在课堂上要运用富有表现力的手势动作,用手语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配合语气,充分发挥手势的表达功能,做到自然、大方、舒展,符合教学的需要,切忌那种双手支撑在桌面上的呆板像。总而言之,教师的课堂口头语言,教师的表情、神态、举止等辅语言要与课堂气氛协调一致,让自己的言行成为文明美德的化身、内秀外美的典范,成为学生仿效的表率。

总之,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能在平日的授课过程中会自觉地体现这些特征和要求,使板书语言、口头语言、肢体语言表达起到吸引学生、传递知识、开启智慧的作用。 因此,广大语文教师都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使自己的课堂语言表达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参考文献:

[1] 朱文平.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浅议[J].文学教育,2009(11):139.

语文课堂教学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以人为本;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发散思维

语文教师教学不同于与以往教育理念,现在教师教学更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使语文教学更科学合理,结合新课改中的新理念,教师以往对德育渗透不够,忽视写作环节,考试过后分析过于简单,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通过语文教师教学不但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还要达到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强调“以人为本”,语文教师应该更多引导中学生去感悟生活,随时随地学写文章,有感悟及时写下来,让学生学会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去抒写。

当前中学生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学习主动性、过度依赖学习资料、“填鸭式”教学模式跟不上素质教育要求。信息时展很快,教师的教学模式发生转变,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学习观念要发生改变。如今的中学生因家里条件优越,学习上怕吃苦头,怕坐板凳,整天想着贪玩、追明星、打扮等等,使得课堂中很懈怠,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课堂呆板,没有学习兴趣。 有些学生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多半依靠网上或者书本上找到的资料,照着资料念,自己没有思维,这样教师教学也缺乏了意义。语文教学存在以教师为中心,通过课本、板书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教给学生知识,学生只要在下面记笔记,这种现象只能让学生的思维习惯顺从接受,时间久了,不肯接受新知识,更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针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初中语文教育要有成绩,应该采取一些措施:

一、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就会对语文学习、阅读产生抵触心理,教师努力的采取各种技巧引导教学都无济于事,关键让学生主动向获取语文知识,自己想提高文学素养,变成“我要学”“我想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才能更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互动完成教学内容,学习的主体自主性和开拓性会明显提高。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下课后收集感兴趣话题,准备一些资料,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分享,相互之间提问做出评价。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每次考试,面对不理想的分数,老师和学生都苦恼,毕竟成绩还是平时学习的一种检验。 有些中学生为对语文学习抱无所谓态度,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老师布置的作业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一些语文基本功不错的学生,自认为自己语文学得不错,临考试前搞突击,这些现象都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决定一切,初中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关键要靠教师引导。而习惯需要长期形成,语文教师要有耐心,只有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后,才能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好的习惯后,要继续引导学生为实现下一个目标形成好习惯。

三、让学生多提问,发散思维

以前长期的应试制度,让语文教师的教学成为“老师讲课,学生埋头做笔记”的现象,长期下去中学生的思维开始钝化,素质教育实行后,课堂上语文教师注意鼓励中学生的多提问。教师让中学生在课前先预习课文,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然后通过网上或者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者询问老师,解决问题。教师引导中学生这样做,会加深中学生对知识记忆力,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自主学习。语文教学教师还是要多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对于一个或多个问题,每位学生的看法千差万别,教师在课堂中,经常组织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利用发散性思维,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如何改革语文课堂教学?这些年自己教学岗位的实践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个人认为,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首先彻底改变教学观念,放权给学生,仔细研究教学中的全过程。特别备课时,不能敷衍了事,为了拿工资或者为了完成任务照着资料抄一遍,而是思考如何让学生能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师授课应该紧扣在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勇于创新。给学生布置作业,也要分出层次,最好对于不同等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标准。

当好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知识,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如鱼得水,充分地挖掘教材的涵义,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知识能力,展示个人独特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实施成为真正的有效课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创造性地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才能平凡中见新奇,在教材中深入浅出,引导学生很快抓住课文重点,掌握难点。教学艺术的个性化反映的是教师自己的教学艺术,也是语文教师能否在课堂中超越自己。教师自身教学艺术呈突出个性,如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能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最后强调,语文教师还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语文教师要摆正教学中的位置,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提高“导”的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要为让中学生更能主动学习,语文教师可以改变课堂模式,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班级集中授课、个别辅导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中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最终到达“好学”的美好境界。

语文课堂教学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主动性

近年来,在全国的很多小学中,教学新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深化,教师越来越重视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对课堂教学成果进行经常性反思等手段来达到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促使学生成为课堂主导者的目的,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虽然与以前相比较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问题也在不断涌现,如农村学校学生人数逐渐减少,留守儿童却逐渐增多等问题,都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挑战。由于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具有知识面涵盖广、需要识记的内容多、与生活联系紧密等特点,又加上这门学科在写作和阅读方面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造成许多小学生在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方面情况欠佳、学习主动性不高等现象。上述几个方面在传统的教学任务中本身就是教学的难点,这些现象在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存在的普遍性。

二、小学生普遍心理

小学是学生步入学校进行学习的初级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开端,也是向初中教育迈进的一个过渡阶段。小学生是一群刚刚进入学校门槛且心智能力尚幼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维方式通常开阔但尚未成形,就如同一张白纸一般,他们对于各学科的学习通常以兴趣为优先考虑因素。因此,语文老师需要对这个阶段的学生特点进行了解,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改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方法

教师的职责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性格特点,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总结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教育方案,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师们通过改善教学方法以促使学生成为课堂主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在。

(1)关注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变化。现代学生接受语文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就已经开始,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刚刚进入学校的门槛,通常对周边事物抱有即好奇又抵触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渴望融入新的环境,一方面又讨厌失去自由被学校教育所束缚。此外,小学生的思维大多活跃,但认知方面具有局限性,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不高,认为语文是一门实用性不强的学科,对该学科的学习也通常抱着“应付考试”的态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思维、情绪以及行为的变化,摆正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主导来对学生进行课业知识的传授,然而现代的教育理念对这种传统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其观点是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双方占有同等地位进行交流与反馈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掌握情况的分析来决定教学的进程和速度,学生们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吸收以及对老师教学方式的适应来吸取语文知识。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双方都处于一个主动参与的状态,不断根据对方传达出的反馈信息来进行自我调整。

(3)注重小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培养。小学语文作为语文学习的起步阶段,对于小学生今后学习其他学科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学生培养其对语文的逻辑思维十分必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对教材上规定内容的教学,应透过传授的内容重视其背后所蕴含的语文逻辑和思想,让学生养成语文思维的习惯,不能只是会背诵,还要懂得运用。

例如,在三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下列步骤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首先,要主抓基础内容:学生的语文成绩通常具有差异性,且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老师需要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以及学习技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教学,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技巧。其次,明确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和自己思考,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老师对学生起帮助和主导的作用,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的阐述,结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和特点的分析,并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加深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从而促使小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不断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宏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科技信息 2009,22;12-13

语文课堂教学篇4

情境教学法是能够实现高效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已成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并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如何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调动起小学生的注意力,使之高效率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教师就必须创设学生熟悉,喜欢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实际。教师可以在上课期间准备几个动物头饰,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或者通过儿歌、口诀朗朗上口的意蕴来提髙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便高效课堂的实现。

二、合理评价,评价要“就题论题,就话论话”,不能一概而论

语文评价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语言形式的,一种是书面形式的,也就是笔头的。很多语文教师的语言评价在课堂上频繁使用,但是评价语言十分单一,如,“你真棒”“你说的太对了”“你真是个好孩子”等等。书面作业或是作文上的评价也很单一。这样的评价并不是真的有效果。评价要合理,如果学生回答对了一个老师提出的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如果老师单单只说一句:“你说得真好。”学生们会云里雾里,不知道该生回答的到底好在哪里。因此,教师要跟上学生的思考思路,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回答问题的想法、回答问题的导向和主观意识方面去评价。这样其他学生也就明白了,大家会恍然大悟,原来这种问题,要这样考虑、要这样着手、要这样完成才可以^因此评价,不只是评价一个学生,而是通过评价一个学生回答的一个问题能给所有的学生一个学习的方向和指引,一个全班性的鼓励和牵引。这就是就题论题,就话论话,这就是合理评价。

三、利用多媒体,把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莲锊说:“如果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就会给学生带来疲倦,学生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因此,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始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舞台上"^卩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形、文字、动画等于一身,可以将枯燥、死板的语言文字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整节课都能保持髙度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四、设计有效问题,根据小学语文的教材特点

把题目设计的有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来设计问题。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在图文对照的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这些问题转化为具体的任务,要让学生通过文本来感悟。教师要设计有整体性的问题。作为实现语文教学整体目标手段之一的课堂提问应该能使学生激起情趣,理解内容,发展智力,受到教育。问题设计要从整体目标出发,考虑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应。学生阅读课文时,往往感到一读就懂,但又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结构线索,因而对课文的理解是含混不清的。教师应紧扣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从全篇的主要内容入手,精心设计提问,让提出的问题能起到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呈现文章全貌及文章的内在联系,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要面向全体设计梯度问题。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学生知识层次参差不齐,语文基础有好有差,智力有高有低,语文的能力有强有弱,如何让学生乐于高举手臂,重要的一环在于教师的提问艺术。课堂提问要以学生为本,兼顾全体学生,体现难易和梯度性,要注意让“尖子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适当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总之,在教学工作中,老师必须根据学生年龄、性格以及知识储备情况,从各方面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创设出更精彩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活力。使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得以实现。

语文课堂教学篇5

1掌握学生心理,创建切合学生心理需要的课堂情景

中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思想和认识都处于活跃的发展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应该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切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的思想认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2吸引学生入境,教师要通过引读给学生创建情景

在教学当中,语文教师要学会通过引读给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快速的入境。对于中学生来说,具体形象的实体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尤其是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挖掘与捕捉美的实体,给学生创建美的意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到,并由情绪上的感染而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激起学习的兴趣与探究心理,让中学生能够与作者在心理上产生强烈共鸣,做到以境引情。

由于中学生处于成长时期,他们缺乏社会生活阅历和人生的体验,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和热情,因此,教师一定要将教材当中能够反映日常生活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内容,通过情境的创设沟通起来,强化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加强对文章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例如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这篇文章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这与学生所生活的环境是不同的,经历过农村水乡生活的学生在阅读时就是在描述自己的生活体验,而没有过这种经历的同学则会感觉较为枯燥。此刻,就需要教师来进行引导,教师可给学生讲述自己童年的一些趣事,再给学生讲述江浙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的趣事等等。这时,学生则会听得津津有味,在阅读时也会提起兴趣,使思维转向江南的迷人水乡,品味和文章中的孩子一起煮豆的乐趣。通过与生活相关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力,调动起中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结合先进科技,创建内容形式丰富多样的课堂情景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的掌握各种可以同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先进科学技术,最大限度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便将其应用到语文教学中,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多的利用时下的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动感的、形象的、有趣的多媒体课件,创建生动的课堂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多媒体课件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中,为大家描绘了春风荡漾、阳光明媚、绿意盎然的春色。如果按照原有讲授的方式,缺乏立体感,学生很难在思想中构建出这种景色。但是,运用多媒体课件后则完全不同。教师可先播放关于春天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像《田园春色》、《春之声圆舞曲》等,教师可在音乐播时为学生朗读文章,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品味文中的意境。

4密切联系生活,创建与学生生活真实相关的课堂情景

生活往往是做好的教育者,可以起到最真实有效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学语文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将课程内容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创建各种形式的生活情景,让学生看到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领悟到语文是同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而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全面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想和做》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两个内容截然相反的生活短片来进行教学,一个短片讲诉的是“光想不做”,另一个短片讲诉的是“想好就做”,给学生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让学生通过短片来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去把握“想和做”。

二、总结

总而言之,创建高效的课堂情景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因为高效的课堂情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兴趣和积极性都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必备条件。在进行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结合科技、联系生活等方式,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情景,尽可能的让学生融入课堂,最终实现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教学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篇6

论文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关怀对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的阳光,以此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关怀对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上,除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外”,更应当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的阳光,以此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一、打破“一言堂”的格局,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多元化的社会,因此信息获取的途径也是多元化的,这就使教师不再拥有知识上的“绝对权威”,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应走下“神坛”,由课堂的灌输者、领导者、训练者变为课堂商讨者、组织者、引导者、以恢复平民色彩;也应当认识到相对于文本,教师与学生同样是习得过程的参与者,不存在高低之分,师生应一起审美、品美、赏美、共同探讨生命价值、哲学精神、人文关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培养学生独立体验思考的能力,多角度、多侧面解读。增加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教学环节。实现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平行交谈,真诚沟通,民主协商,甚至共同成长。这种平等对话也是师生双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是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启迪,也只有这中种平等对话才能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理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二、以人文精神为底蕴,尊重个性意识,珍视独特体验,享受审美情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基于读者生活阅历,思维品质不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文体理解有很大差异。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应尊重读者的个性和主体意识,打破标准答案“一元化”的思维定式。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体会,抒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为名家名篇,大多文质兼美,提升审美境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如在教学中多采用对比性教学,换位思考法和历史再现法等。让学生自觉地走进作品,同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喜、共呼吸,让作品中人文的魅力塑就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个性人格和审美情趣。

三、让课堂充满诗意,让人文旗帜高扬

让课堂充满诗意,就是让语文课堂像诗一样激情飞扬,像诗一样蕴含丰富,像诗一样意境优美,像诗一样充满想象和创造。一言蔽之,让人文的旗帜高高飘扬。

诗歌,是情感的精灵。充满诗意的课堂,就会有激情飞扬的情感磁场,就会有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是生活悲剧中最令人心碎的地方,也是最令人感动之处,在这部分我和同学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朗读,当读到“我已经懂得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时,音乐《懂你》缓缓响起,学生的眼中噙满泪水……。在音乐结束后,我问大家读懂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各抒己见,说出了他们对母爱的诠释和对人生的感悟。读人也就是读自己。情感是世界上最真实的东西,它发自内心,难以忘怀。

诗歌,是美神的种子,充满诗意的课堂,就会有优美的意境,也就有了审美空间。教学《音乐就在你心中》要求从不同的音乐中体味不同的意境。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美,在播放《春江花月夜》时,深情朗读诵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使学生在诗意的引导下展开想象,在异度的审美空间飞翔。

诗歌,是灵感的造化,充满诗意的课堂就会有想象的飞越,就会有创造的火花,如古诗赏读课,可以引导学生为诗配画、配乐、编配美丽故事,以开启学生的想象力,点燃学生思维中创造的火花。

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有激情的燃烧,有审美的空间,有想象的飞跃,有创造的火花……有人文的旗帜高高飘扬。

四、召唤人文意识,理性提升更深切的人文关怀

人之可悲,不仅在不知感动,更在感动之后无所适从。因此,在学生感动之后再重锤敲击,将感动提升到理性认识。以教授《我与地坛》为例,在师生声泪俱下的阅读后,给学生提出下面问题:“作者把他用全部生命力感悟到的宝贵的东西传达给我们,用他的苦难提高了我们对生命的认识,请谈谈你阅读全文后获得最深的感悟:“生命是不朽的”“当困难到来的时候,你别无选择”“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家”“人生的过程此结果更富有意味,这是人对自身、对有限的根本上超脱”等。

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厚重的积淀,作为语文教师要想在现代学生的认知心灵,情感体验和民族精神的大悲悯,大关怀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不仅需要情感的点引,更需要理性的提升。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呼唤语文课堂凸现人文关怀。《卡尔·威特的教育》中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有命运的收获。”让我们所有的教育者,理智而从容不迫地摇动手里的万金千线,帮助学生在活泼和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天地里织就美丽的蓝图。

语文课堂教学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探究;实践

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情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大部分教师教学理念不够先进,教学模式不能随时创新,不能以学生为课堂学习主体的现象仍然存在。语文教师要想实现课堂教学高效,仍需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一、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学生在轻松欢快的学习环境中积极性较高,主观能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直线上升,而学生在紧张压抑的学习环境中精神高度紧张,容易疲劳,上课听讲总是以被动的姿态接受知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可以适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爱上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调节课堂气氛,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享受语文课堂,压抑沉闷的氛围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进一步的思考探究。课堂上总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状况,例如教师在讲解作文写作的相关内容时让学生主动发言谈一谈对于语文写作的看法,但是学生因为羞涩或者其他原因不敢发言导致课堂鸦雀无声。“冷场”的情况经常发生,这需要教师有高超的授课技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上课提问得不到学生的回应会有一种挫败感,但是教师要尽量化解尴尬气氛,可以通过俏皮话或者其他的手段缓解尴尬的气氛,让课堂节奏重回自己的掌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效率较高,但是课堂氛围不能一直处于轻松欢快的状态,教师要根据课程设计需要适当调整,让课堂氛围张弛有度,例如在揭示问题的答案时或者抽查提问时要适当的制造紧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提问或者答案的重视。

二、合理的教学设计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环节无外乎四个阶段,预习教案,上课听讲,课后作业以及作业讲评。四个阶段的先后顺序不可颠倒,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遗漏。教师尽管严格的按照课程设计的环节开展教学,仍有部分环节会出现问题,这需要教师的重视和探究。现阶段教学教案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模式一般都是教学组模式,即整个年级的语文教师组成语文教研组,组长负责语文教学的统筹工作,学科带头人负责方向的把控和教学重点难点的攻克,而教案的设计往往会通过抽签或者按照一定顺序由组内普通语文教师轮流主导设计。从整个课程设计的流程分析来看,确实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工作效率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每个教师都分工明确,确保了课程设计的整体性。但是每个教师所教授班级的基本学情或多或少存在差距,这就导致某个教师在负责教案设计时容易受到个人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的影响。例如教师在负责设计有关古诗词鉴赏的教案时,其所教授的班级擅长背景分析但是在炼字炼句上有所欠缺,那么该教师设计的教案势必会侧重于炼字炼句的讲解。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全面,学生和学生之间存在差距,班级和班级之间同样存在差距,在教研组模式盛行的今天,教师要善于发扬教研组教学模式的优点,同时也要尽量弥补教研组教学的不足。

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语文课堂教学篇8

(一)运用分层次教学的方式

1.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准确的把握,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施分层次教学。教师要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情形进行熟悉,了解其英语基础,可以参考入学成绩以及课堂表现。2.对于学生层次的划分,要在英语成绩的基础上,参考各个层面的不同情况。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都可以成为分层次的标准和依据。因此,层次教学要力求细致,这就给教师的工作和管理带来挑战。3.注重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分层次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找出问题和不足。4.对于层次教学,要在学生之间实现流动性。也就是说,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具有竞争观念,促进学习动力的产生。

(二)对于教材的选择,要彰显灵活性

1.要从职教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难度适中的教材,彰显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就是说,要以学生的工作和生活为前提,注重实用性,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支持。具体内容要降低在词汇和语法方面的难度,重视英语综合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使用水平。2.对英语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精选,重视“够用为度”的原则。职教英语的原则是实用和够用,这就要求在教材的选择上有所侧重,保证教学的有效性。3.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职教英语有效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教学法则和规则的尊重,主要体现在:首先要内容比较新颖,形式优美;其次,趣味性强,易于呈现;再次,涉猎的内容比较广泛,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包含一些重要的科技和文化内容,紧扣时代主题;最后,教材内容操作性比较强,易于模仿和实践。4.重视校本教材的作用,发挥其对于英语教学的价值。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很多职教院校开始挖掘本校教育优势,引进英语课堂教学新思想,组织教师进行教材的编写,这对于缓解高职英语教材的不足也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对教学设备进行不断优化,重视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

英语的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是孤立进行的,需要语言环境和必要的协助手段。因此,在职教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和运用先进的英语课堂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声音和形象上的优势,将枯燥的英语内容变得生动和鲜明,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实现英语教学的不断优化。

(四)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增强课堂参与性,保障教学效果的实现

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才能实现教学效果。英语是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不是单纯地传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语言实践的机会给学生,强化参与意识,增强学习兴趣。

(五)不断提升职教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其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品质的高低,也与学生英语学习的发展与进步息息相关。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对于知识的传授能力和运用能力。教师要具备对知识的传授能力,善于讲解和示范,能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启发,善于发现和纠正错误。教师还要不断提高教学的组织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英语的学习活动,有力控制课堂氛围。

二、结语

综上所述,在职教英语教学中,为了实现对教学效果的不断优化,要了解学生的具体问题,营造教学背景和氛围,使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相对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实现双方的良性互动。只有具备这种氛围,才能使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成效最大化和最佳化,从而自然达到职教英语有效教学的良性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推进职业学校英语素质教育。

上一篇:运输市场论文范文 下一篇:栽培管理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