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考核方式范文

时间:2023-10-08 16:22:32

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篇1

文章从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提出了基于过程导向的“创新设计方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策略,并分析了新考核方式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

考核方式;创新设计方法;过程考核

一、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引入,传统考核方式在不少大学课程的教学中都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足[1],尤其是对“创新设计方法”这类新兴课程[2],更加体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通常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查。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以期末闭卷笔试为考核形式;平时考查成绩占总成绩的30%(出勤情况占10%、作业情况占10%、实验情况占10%)。没有实验或实验学时较少的课程则是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平时考查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第一,以考试分数为主要评定指标,以概念、原理、推理等知识为主要考核内容,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和实际设计能力的考核是不全面和不充分的,考核结果也是不准确的,考核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亦有所欠缺。第二,容易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学习,平时学习松懈,形成不良学风,而是期末搞突击,死记硬背,掌握知识不扎实,更谈不上深度和广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考核都没有很好地达到预期效果。第三,课程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强调了考核的“评价”功能,忽视了整个教学进程中过程考核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也忽视了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的随时反馈功能,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给以教学方法上的调整。第四,传统考核方式基本还在延续守旧的应试教育观念,导致学生只重分数不重能力,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与当代大学教育注重“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相适应的。

二、基于过程导向的“创新设计方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策略

(一)考核原则“创新设计方法”课程是为配合TRIZ理论推广而开设的一门新课[3],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育目标的先进性必然要求考核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化、科学化、合理化。针对课程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新设计方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原则是:加强过程考核,以能力训练和提高为主导思想,形成多元化过程考核评价体系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时间全程化、考核内容科学化、考核信息透明化,同时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考试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和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4-5]。考核形式多样化是指学生总成绩由过程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共同组成,过程考核成绩占大部分,包括对出勤及表现、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章节测试、设计性大作业、实验和实践等的考核,形成综合全面的考核;考核时间全程化是指考核伴随整个教学过程,起到督促学生平时努力学习的作用,使学生时刻积累知识并提高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考核内容科学化是指考核内容的选取要围绕课程的核心知识,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考核信息透明化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了解自己各阶段的各项成绩,发现问题能及时调整学习状态,争取下一次或在其他项目上取得好成绩,过程考核信息的透明化对促进学生学习十分有利。

(二)考核项目及分值分配“创新设计方法”课程特点是强调基础,重在应用,贵在创新。通过学习,学生掌握创新设计的基本方法,受到创新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达到具有一定创新设计能力和水平的要求。鉴于平时学习过程的重要性,采用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考核成绩组成为:总成绩=过程考核成绩×60%+期末考试成绩×40%(其中过程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均为百分制)。过程考核由六部分考核内容组成,各项目及具体分值分配如表1所示。还需要强调一点,各单项成绩(包括考试成绩)低于30分者(过程考核的20分项目低于6分,10分项目低于3分),总成绩按不及格处理。对单项成绩必须达到30分及以上的要求是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的保障,以防止学生期末过于放松,使前面学习的知识不能长久扎实和得到巩固,同时也是为了强调期末考试的总结验收作用。而且,还可防止个别学生不上课、不交作业或不参加实验等,这些都非常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对各单项成绩必须达到30分以上的要求是课程过程考核中重要的一项要求,除能加强平时学习还可以防止学生总成绩组成不合理。期末考试的内容也较传统考试有所改革,淡化概念、定义、公式等记忆性知识,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主要是能力考核,且占总成绩的比例较小,学生期末考试的心理压力减小,避免了期末临时突击现象,精力分配更加理性化,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消除学生的抄袭现象,利于改善考纪、考风。

(三)过程考核的具体要求1.出勤及表现。出勤及表现考核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侧重于对学生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核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如出勤、课堂纪律、听课状态、课堂互动等情况,保证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成为主体。2.课堂提问。课堂提问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其目的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同时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随时做出调整。3.平时作业。平时作业旨在锻炼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精选出的思考题、习题,督促学生课后对所授课程内容的复习,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顺利进行。在这一考核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避免相互抄袭的现象。4.章节测试。章节测试根据教学内容随堂、随机、分阶段进行,主要考核学生对各重点章节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平时学习形成阶段性的检验,也对学生起到经常性的督促作用,同时还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随时采取措施弥补前一阶段教学中的不足。5.设计性大作业。设计性大作业要求学生设计实际工程问题,规模比较大,内容比较多,所用时间比较长,根据各章教学内容安排,与教学进度同步。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所学各种创新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设计性大作业一般要求达到三至五次。6.实验与实践。实验和实践是创新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训练和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并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加强实践教学“,创新设计方法”课程的实验达到10学时,实践为1周。

三、新考核方式的实施效果

笔者近两年在机械设计专业进行了两届学生的“创新设计方法”课程的教学,分别采用了新旧两种考核方式。通过比较发现,新考核方式的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有所提升采用新的考核方式后,强化了过程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大部分,突出了平时学习的重要性,对期末考试降低了门槛,学生只要平时用功,培养出了对知识的应用和综合设计能力,提高了个人综合素质,期末自然就容易取得比较好的考试成绩。新的考核方式使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自主学习的精神更强,显著提高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

(二)成绩分布更趋合理通过与以往班级的成绩对比,旧考核方式下学生考试成绩和总成绩普遍偏低,卷面及格率低,计入平时成绩后,很多学生的总成绩才达到及格,导致总成绩在60多分的人数比较多,分数拉不开,对学生能力和水平的区分不明显,没有达到考核的理想效果。新考核方式下的及格率大幅提高,总成绩分布近似正态分布,更趋合理。这说明新考核方式下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在成绩分布上得以科学的体现。

(三)学风与考风明显改善考核方式带动学风和考风向正确方向发展,学生比以往更注重平时学习,平时出勤和听课情况也得到明显改善,在班级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期末考试压力不像以往那样大,考试作弊现象比以往明显减少或基本消除,考场秩序很好。新考核方式的实施,使以前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当然,由于过程考核内容较多,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是以上考核方式得以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勇刚,李宁,周广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8).

[2]潘承怡,姜金刚.TRIZ理论与创新设计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9.

[3]潘承怡.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TRIZ教学策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1).

[4]伦蕊.“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1).

[5]雷鸣,李丽“.怎么考试?”———论改革高校现存考试模式与推进高校素质教育[J].科技资讯,2007,(3).

课程考核方式篇2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考核方式 思路 改革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一门面向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所开设的专业综合特色课程,是集机械、电子等基础课程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课程,课程在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基础上,从机械电子结合的角度介绍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应用领域,并结合机电一体化典型设备,讲述相关系统产品的组成原理及工作过程,阐明机电一体化技术原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重视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又重视相关理论的应用,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运用[1-2]。针对该课程以上特点,如何开展课程的考核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本文在综合分析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现有考核方式的特点,分析探讨了不同考核方式优缺点,提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为高校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1.《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特点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作为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的新兴交叉学科,在机制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融合了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将机械技术、检测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系统总体技术等多种技术融于一体,体现了“以机为主、以电为用、机电有机结合”的原则,具有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突出特点,课程对培养学生机电一体化设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课程在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基础上,从机械电子结合的角度介绍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应用领域,结合机电一体化典型设备,讲述相关系统产品的组成原理及工作过程,使学生了解机电一体化的组成及发展方向,掌握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及产品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有关机电一体化仪器、设备的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以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即通过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促进学生系统了解机电技术学科知识,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设计方法,提高学生“机电有机结合”的实际应用能力[3-4]。

2.当前主要的考核方式及其特点

2.1试卷考试。

试卷考试主要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有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及半开卷考试等形式。试卷考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知识点的学习水平,但是,学生突击背复习题应付考试现象较为普遍,而且结合《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特点,单纯采用试卷考试很难实现课程“提升学生机电有机结合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而且课程考试一般在结课后一次性完成,无法完全反映学生对于课程的整体学习效果,缺乏对于课程的过程管理。

2.2平时成绩与试卷考试相结合。

针对试卷考试存在的过程监控不足等弊端,许多院校在考核过程中引入平时成绩考核环节,平时成绩主要由期中考试测验、出勤、平时作业等组成,一般权重在20―40%。课程总评成绩最终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期末成绩为试卷成绩。该种方式对课程的过程管理进行了监控,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积极思考,课下认真完成作业,但是该种考核方式对于课程考核权重及平时考核项目的设置要求较高,教师需对平时作业的布置、创新类实践项目设置等平时考核环节进行较好的把握。

2.3结课论文。

结课论文通过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提交结课论文的方式完成课程考核,结课论文考核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对于课程论文,一般要求选题结合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面的内容,原则上一人一题。

结课论文考核方式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特点,要求学生在结课后期较短时间内完成质量较高的课程结课论文难度较大,易出现论文分析肤浅、运用课程理论知识点不足等问题。

2.4基于CDIO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考核方式[5]。

基于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相关人员提出CDIO考核方式,该方式以项目设计为导向,强调学习评估方法和学习成果相结合。考核模式采取“4+3+1+2”考核方式。具体做法是:在考核前一个月左右给学生布置一批应用性比较强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面的课题,学生在这段时间内有针对性地查阅有关资料,编制程序框架,调试程序并进行仿真,在考前一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上机调试能力,适当缩小命题范围,减小难易程度,突出重点,命题采用分类随机抽签的方法,学生在上机考核过程中,规定时间,一人一机,分组进行,教师重点考核其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及实践技能,并进行答辩。答辩时,教师针对考题进行提问,考核成绩最终由平时、上机技能、答辩情况及调试结果综合评定,从而考核学生对课题的准备情况、理解程度及实践技能。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成立兴趣小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明确职责,利用实验室的开放,对自己的课题设计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实物模型,通过当场演示,讲解分析,教师注重过程考核,根据学生的分工、设计、演示情况和答辩情况综合打分,得出本门课程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的优点是引导学生平时注重学习,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上课互动性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上课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5采用职业技术资格考试来代替传统考试[6]。

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与学历文凭不同,职业资格证书更多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涉及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多个角度,并侧重于技能、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利用其取代传统考试的同时,需对照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从认知、操作技能与能力和职业素质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考察其可行性,并将其作为选择和确定结业考试内容的依据。目前,可参照“数控中级工”、“维修电工”等工种中的一类或多类项目进行考虑,学生通过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后申请课程免考的方式进行。

3.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思路

基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特点,结合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考核过程中,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将简单的一次性考试考核向多种形式并重的方式转变,将理论考核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向转变,将组织方式由学校组织向社会认可的职业资格考试方式转变,具体思路如下:

3.1丰富考试考核形式,强化其合理性。

为了提高考试考核的公平性与合理性,考试考核的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方式[7]。考核过程中,合理引入平时成绩考核,将现有的一次性考试考核转变为多次考核,通过综合课堂表现成绩、随堂测验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实习成绩等多方面的指标决定最终的综合考核成绩,在此基础上,确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评价标准,合理分配考核指标权重,以期合理、公正地反映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效果。

3.2完善考核内容,强化考核过程管理。

为了使课程考核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学校效果,课程组需在进一步分析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完善课程考核内容,形成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试题库,并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方向,及时更新完善考核内容,根据实际及时修正考试内容,提高考核内容更新效率。在平时考核环节,需进一步加强过程管理,完善平时考核方式方法,提高其可操作性。

3.3拓展考核组织方式,多渠道实现课程考核。

在考核组织方式上,突出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8],通过课程学习,在合理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立适于课程考核要求的职业资格类别,建立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考核接轨的以职业综合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考核为主线、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全程考核的考试考核体系,实现课程的多方式考核,使学生在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达到国家职业资格考核要求,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

4.结语

本文在综合分析《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现有考核方式的特点,提出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然而课程考核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改变先前的考核模式,必须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和技能训练,同时要求教师加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这对教师、对学生都将是一种挑战。因此,要想切实做好《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务必制定好长期策略,注重积累,保障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董爱梅.《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8,41:11-12.

[2]朱国云.基于过程化考核的机电一体化实训教学实践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5:110-111.

[3]叶慧群.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34:145+147.

[4]刘延霞,宁玲玲,马广勇.《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09:111.

[5]袁健,朱龙英.基于CDIO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0,02:18-20.

[6]朱敏红,闫红蕾.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2,06:24-25.

[7]肖海平.探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5,24:1.

[8]吴敏.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6,02:51-54.

课程考核方式篇3

【关键字】审计课程 考核方式 改革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环节之一,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大部分课程考核方法是以一张试卷来决定,或者期末总评成绩较大比重是由最终考试分所决定,在具体考核内容上也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重理论,轻操作”的特点,这样的考核方式教师觉得操作起来简单,学生也对这样的方式习以为常。该考核方式最根本的缺陷就是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审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仅应掌握相应的审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将审计理论应用于审计实务,掌握审计的方法与技巧,要在审计课程中培养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以科学的、系统的、全过程的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支撑,目前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现行独立学院审计课程考核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审计课程的考核方式较传统方式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采用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期末考试成绩在综合成绩评定中的比重。以某独立学院为例,审计课程目前采用的考核形式是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的评判以布置给学生的主客观题作业成绩结合学生课堂到课情况作为判断依据。理论上平时作业是教师经常使用的考核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平时作业是由学生在课后完成的,难免会出现相互抄袭作业的情况,这样导致平时成绩的评定结果往往是一个班的学生成绩大同小异、不相上下。甚至出现一些不爱学习的同学由于参照了其他同学的作业,其正确率反而要比独立完成的同学要高一些。期末考试主要采取带有标准答案的期末闭卷考试形式,期末考卷命题以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综合题四种形式,在考核内容上依附教材内容和平时作业,很多考核题目是平时作业的简单变形甚至是平时作业的再现,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多,侧重考核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分析题、综合题等题型较少。

这样的考核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方式,但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和改革教学方式,更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革也只是流于形式。审计课程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方面尤为重要,这种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传统的考核方式成效是有限的,因此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如开放式的开卷、论文、调研报告、事务所实习表现等,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审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讨

(一)改革总体方案

作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本科院校,“考核”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审计课程的考核中,不仅要考核学生掌握审计基本理论的程度,更要考核将审计理论应用于实践,考核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审计课程的考核可以从理论模块考核和实践应用模块考核两方面进行,各模块占总评成绩比重70%和30%。在各模块考核中也应积极贯彻“多阶段、多形式”的课程考核改革思路。

(二)理论模块考核

理论模块的考核不仅要考核学生分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要考核学生各章节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在考核方式上也应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

(1)在平时考核中,可以采用课堂提问、口头答辩、案例分析、在线题库测试等多种形式。课堂提问、口头答辩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给予等级成绩评定。案例分析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案例可以采用会计师事务所的实际案例,也可以是老师自己设计的案例,分数的评定可以是老师与各小组相互评分相结合,小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的目的,达到培养、考核学生的协调、协作能力的目的。在线题库测试每个学生的题可以根据计算机系统随机抽样产生,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间相互抄袭作业现象。

(2)审计任务往往是由一个审计项目组完成的,所以审计考核形式上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把学生分成几个队,每队一部分同学扮演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一部分同学扮演审计项目组,由学生自己编写一个关于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展示审计的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应对的整个流程。比如在存货的监盘章节,可以由部分学生扮演被审计单位参加盘点的人员,部分学生扮演会计师事务所存货监盘人员,模拟存货监盘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3)审计课程期末考试方式可以采用开卷、半开卷的形式。考核的重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不是一味考核W生的识记背诵能力,所以在题型选择上可以侧重于案例分析、综合类分析题。

(三)实践应用模块考核

目前,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是在大三开设审计课程,在大四给学生开设审计模拟课程,这样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审计在实务中的运用,但是

审计理论是抽象的,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学懂或者即使懂了等学习具体实务运用的时候那些审计理论也忘得差不多了,所谓笔者认为这两门课程可以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在实践应用模块考核上,可以对学生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及审计结论等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打分。另外,审计课程实践应用模块考核还可以结合学生暑期实践,安排学生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根据事务所老师的实习情况反馈给予学生相应的分数。

审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多方面的问题,需要不断在实践过程中改进方法,使得审计课程的考核更加科学合理,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许成安,王家新.大学课程平时成绩评定依据的比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7):39-41

课程考核方式篇4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考核方式;考核目标

Reform on Test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Base” Lesson

WANG Tao TANG Jie WANG Hao

(Mechanical Electronic Engineering Department, CAUC, Tianjin 300300, China)

【Abstract】In college education, it is always a hot research point how to test the students. In the paper, the reform on test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Base” Lesson is proposed, which can change a simple test only including term-end testing and attendance at ordinary times into a multi-objective test including class test and test after class. These reforms are helpful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in many aspects.

【Key words】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base; Testing way; Testing object

1 目前的问题

当前普通高等教育中,一般对教授课程的考核主要由期末考核来完成,在成绩的最后评定上一般由期末试卷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以中国民航大学的课程为例,一般期末试卷成绩占最后总评成绩的85%;而平时成绩占15%。这种评定方式的缺点是过于单一,期末考试的试卷成绩仍是决定学生能否通过考核的主导因素;同时,当前的考核方式也忽略了课程自身的特点,不能做到量身订做。以笔者讲授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为例,其重点是需要学生掌握现代制造方法,切削刀具和加工工艺等知识,如果仅仅是采用期末考试试卷的评定方法,忽略了学生的实验实践和工艺方案的讨论环节则很难达到教学的目的,有必要对该课程的考核评定方式进行改革。

2 考核方式改革

图1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先前的考核方式的构成,从中可以看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先前的考核主要由期末成绩(85%)和平时成绩(15%)两部分组成,期末考试可完成理论知识的考核,但对于实践知识的考核则明显不够,虽然在平时的实验中可完成一部分实验实践的考核,但实际教学中仅仅4个学时的实验明显不足。另一个不足是在工艺设计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上应该增加讨论环节。借鉴罗云林等[3]将总评成绩分为平时考勤、作业(15%),实验(15%),三次平时测验(30%)和期末闭卷考试(40%)的做法,根据《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我们设计了机械制造基础的考核构成,如图2。

图1 先前的考核构成及对学生的要求

图2与图1相比增加了分组报告,工艺设计和课上互动3个目标,并相应调整了各项在总考核中的所占比例,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多学科综合能力和课上讨论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2 目前的考核构成及对学生的要求

3 结论

本文以《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为例,通过对其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将该课程的考核方式细分为期末考试成绩,分组报告,工艺设计,课上互动和考勤成绩,来达到对学生课程掌握程度的全面考核。并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应用,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课程考核方式篇5

关键词: 《UG模具设计》 考核方式 教学改革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基本技能,材料、机械、计算机技术一体化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UG模具设计》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建模、制图、装配和注塑模向导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也起到重要作用。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的重要手段,同时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1]。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对《UG模具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进行讨论研究。

一、《UG模具设计》课程现有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UG模具设计》课程普遍采用的是平时考核加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学生的课程成绩包含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是学生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的综合评定。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基础概念、建模技能、模具设计能力的掌握情况。这种考核方式对于督促学生加强学习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对于实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一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1.考核方式简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考核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设计好考核方式后,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围绕这根指挥棒转[2]。在现有考核方式下,容易导致学生平时应付作业、考前突击复习,陷入被动应付作业、考试的误区。在这种考核方式的导向下,学生学习以考试过关为目的,不追求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综合应用。而且会针对作业和考试内容进行选择性学习,割裂了课程知识系统的连贯性。后果是学生考试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在碰到模具设计过程的新问题时会感到不知所措。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这样的考核方式无法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发挥其教学反馈功能,不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调控,提高教学质量。

2.考核内容片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考核内容是考核工作的核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在目前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考核内容往往偏重于对教材知识的考察[3],容易导致学生以教材为中心学习,只关注教材上的建模方法和模具设计方法。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为了考试过关,通过短期突击学习迅速掌握教材内容,更不会对教材上的设计方法进行深入思考,探索新的设计方法。建模技能、模具设计技能,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材给出的建模方法、模具设计方法是可行的方法,但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这种局限于教材的考核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这些弊端说明了现有考核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背离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因此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二、《UG模具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应用探索

《UG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教学活动,包括课程考核都是为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服务的。在课程考核中不仅要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能力本身具有多样性、多维性、多质性等特征,考核要能引导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是主体。课程考核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4]。基于以上分析,对《UG模具设计》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方案如下:

1.采用做、评、讲的考核方式。做、评、讲的考核方式用于大作业和综合设计的考核。其中大作业进行过程考核,综合设计进行期末考核。学生在完成大作业和综合设计时要同时完成三项工作:建立模型,写出建模过程,总结建模思路。区别于传统只要求建立模型的考核方式,这是本考核方式的重点和亮点。建立的模型是学生学习和获得知识的成果。写出建模过程的作用在于督促学生认真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总结建模思路的作用在于激励学生总结建模过程,探索新的建模方法,强化创新能力。学生通过探索,采用多种方法建立模型,进行模具设计,灵活运用知识的同时,必然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调动学习积极性。此外,传统考核过程,评和讲是教师的工作,学生不参与,也不知道其他同学的情况。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互评作业和综合设计,在评作业和综合设计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认真分析其他同学作业的优点和不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相互讨论,相互竞争,极大地调动了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经过分组评作业和综合设计,找出优化的建模和模具设计方法,这些方法通过学生宣讲,在班级展示。一方面可以在小组之间展开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宣讲获得真实的教学效果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形成良性互动的教学过程。在本考核方式中,综合设计用来评定学生的期末考核,综合设计的宣讲工作可以在最后一次课进行,教师同时指出优点和不足,充分发挥考试的反馈功能,避免目前考试结束学生只知道成绩,不知道存在的问题的做法。

2.考核内容覆盖面要广,具有现实意义。要实现做、评、讲三步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考核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首先,考核内容要具有实际意义。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够做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模具,必然会激发学习热情。其次,考核内容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学生完成大作业和综合设计需要掌握教材知识,同时还需要从文献和网络中寻求答案,促进其主动探索问题,提高学习积极性。再次,考核内容要有发散性。教师可以指定大作业和综合设计的内容,也可以提出大作业和综合设计的要求,由学生自主选题。这样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充分展现创造能力。

三、《UG模具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总结

从《UG模具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出发,分析了传统考核方式的不足,提出了做、评、讲三步考核方式,落实了学生在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中的主体地位,让更多的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新考核方式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在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的同时,加强了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锻炼,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建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6(2):107-110.

[2]杨虹.考试改革探索中的误区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4):120-122.

[3]夏细明.模具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3(1):117-118.

课程考核方式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设计史论课程考核方式

考试是有效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检验教学效果,测试学生对于所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深化教学的一种反馈机制和指向标。因此,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设计史论课程是随着近年来设计类专业的热潮而成长起来的新兴科目。大量的教育工作者与科研人员逐渐加大了对于设计史论课程的研究力度,取得了成果。但是,现阶段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设计史论课程的研究工作相对欠缺。在相关资料稀少与零散的情况下,我尝试对高职设计史论课程考核方式进行研究、探索。

1.高等职业院校的特色与高职设计史论课程的性质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它既有高等教育的内涵,又包括职业教育的含义。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特性,“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发挥引领作用”①。简言之,高职院校的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具有形成技术应用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二是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艰苦创业、踏实肯干、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四是具有健全的心理品格和健康的体魄”②。从上述的特征中,我们可以简要概括出高职人才的特征:一是综合素质;二是技术,也就是既有理论修养,又有技术能力。

设计史论课程的内涵“是指通过对以设计为中心的系统理论知识学习,使学生具备较深厚的艺术理论基础、专业理论基础,深入认识专业的属性特征和发展历史,掌握相关学科的理论”③。从中能够看出,设计理论课程主要的意图是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一种人文素养和理论指导。结合高职院校技术性的人才的特征,高职院校的设计史论课程不仅仅要满足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理论指导的作用,更要具有“用”——满足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根据王晓光先生的调查,“在全部所有课程中,只有3%的学生认为‘最感兴趣且投入精力最多的是史论课程’”④。那么文化水平、理论素质较一般的高职院校学生对于设计史论课程的关注程度也就可想而知。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高职学生学习设计史论课程的积极性呢?考核方式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2.考核方式的探索

考核形式和考核内容的变革是考核方式变革的主要内容。

当下对于设计史论课程的考核形式,多采用笔试,即“一试定乾坤”。“一试定乾坤”是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考核方式的主要特征,它主要表现在通过一次期末考试评判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首先,在这种考核形式下,同学们适应了在学期最后一周采用突击式的记忆方式,短时间内增强了对设计史论课程的认识,但是时间一长,这种突击式的记忆会不断地遗忘,最后能剩下的内容寥寥无几。其次,许多优秀的学生在这样的考试中,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展现,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非常不利,容易给优秀的同学带来挫败感,更不利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潜力等方面的培养和激励。最后,考核的目的是一种反馈机制,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们对于课堂知识的了解、理解及其掌握的情况,“一试定乾坤”的模式很难起到一种积极的、良性的反馈作用,从而使得教师对于教学活动更加盲从。

考核的内容多数为设计史论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点和重点内容,换句话说,考核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理论的考查方面,而要实现教学目标中“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却相去甚远。因此,这样的考核内容与“一试定乾坤”的考核方式是相配套的,它们作为应试教育的组成部分,不适应新时期的时代特色。

根据现阶段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目标,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高职院校设计史论课程的特殊性,我院的设计史论课程团队在考核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效的实践和探索。

(1)将整个学期学生的成绩按照4∶6或者是6∶4的比例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以此来避免“一试定乾坤”模式的缺点和劣势,也在更大程度上预防了一些学生的投机行为。

(2)在考核形式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多元化或者是多样化的尝试,这些主要体现在平时的考核活动中。

第一,练习题模式。在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时,我们以单元模块来组织课程,每一个单元、每一个模块之后,我们都留有一段时间进行复习、巩固。练习题成为一种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考查的重要手段。其中的简述题又可以进一步掌握学生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掌握。

第二,画图模式或者称为创意制图模式。说到此种模式,不得不提到我对于设计史论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思考。设计史论课程,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集中在“史”的角度。这就间接地要求我们要按照史学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史鉴”观念来对待我们的课程,其最终目的是为现代艺术设计服务。这种立场也决定了我的设计教育理念——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融合。

在此理念的指导之下,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我着重对作品的造型、装饰纹样等方面的具体、细致的分析,抽象、演变出一种可以为当下服务的造型设计或者纹样设计。学生们利用课上或者课下的时间,进行实践,从近几年探索的效果方面看,成果颇丰。

创意制图的模式,在我的课堂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创意制图一开始是按照一种无序的方式进行的,教师随意布置一个大的方向,或为视觉传达设计,或为工业设计,或为环境艺术设计,由学生自由的发挥、探索。最近一段时间,我在课堂上启用了网络中的一些招标项目,以此引导学生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融合”的理念按照一种商业化的模式进行实践操作。

画图模式或者创意制图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这些文化课水平不算高的艺术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⑤,尤其是将作业与市场的需求进行直接挂钩。此种项目驱动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查阅资料、创意制图、市场调研、社会满意度等综合能力。试举一例。我院视觉传达系1003班樊远同学根据网络招标,为河南人民广播电视台设计标志。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在我的具体指导之下,他从地理、历史、民俗、工艺美术、现代设计创意方法、当代同类型电视台标志等方面入手搜集材料,综合分析、提炼,最后以殷商时期的玉鸟、青铜钟为主体元素,进行现代的简化、抽象,演绎出两个既能体现河南悠久历史传统,又具有现代简洁感的标志。

第三,专题讲座模式。此种模式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以他自己喜欢的一名设计师为例,从设计师生平简介、设计理念及作品分析等三个大的方面作专题讲座,教师点评、总结,最后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此种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让他们在实际准备过程中,对某个设计师有一个全面、系统、广泛的认识,尤其是对于设计师设计理念及设计作品风格的理解、掌握、评价与借鉴。

(3)期末考核,主要以书面形式进行。题型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客观题;一类为创意制图题。客观题的目的主要是检测学生对于设计史论课中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内容的记忆、理解;而创意制图题,则是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细致的逻辑分析,来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活学活用的目的。

综上所述,以考试为主体的考核方式,在现代化的教育结构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正在经历着细微的变化。因此我们要积极地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考核方式、方法。高职院校有其独特的要求,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这样对高职院校的设计史论课程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科学的理论知识,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要强调对于设计元素的全新应用。在此基础上,我们相应地对考核方式作出了调整,主要集中于考核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不仅从宏观角度划分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还从具体细节上作出了探索,例如练习题模式、创意制图模式、讲座模式等。调整后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潜力等综合素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样可以帮助教师及时掌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成为一种有效的反馈方式。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②.高等职业教育现代探索与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86.

③许佳.谈设计教育中理论教育的几个问题.装饰,2003,(3).

④王晓光.设计艺术专业史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议.装饰,2006,(10).

⑤笔者曾对教授班级进行调查,共发放150份调查表,回收135份,其中喜欢画图的为65%,不喜欢的为35%.

参考文献:

[1]徐跃.改善高校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教学状况的一点思考.装饰,2006,(08).

[2]王晓光.设计艺术专业史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议,2006,(10).

[3]王俊.布鲁纳的表征系统理论与艺术设计史论课程.装饰,2008,(07).

课程考核方式篇7

关键词: 旅游英语课程 考核方式 形成性评价

一、引言

近几年,国家教育部启动了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的高教教改工程。因此,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反映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还能反映出教师的授课水平。同时需要通过创新的考核方式来实现对学生更全面地评价。形成性评价作为教学评价考核方式的一种正受到国内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二、形成性评价的涵义和意义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家斯克里芬(M.Scriven)于1967年在论及课程改革时第一次提出来的。Black和William(1998)将评价宽泛地定义为教师与学生进行的旨在获得信息并诊断性地利用信息以改进教学的活动。Hein和Price(1994)也认为学生进行的任何活动都可以用作评价。如果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并且将在评价中收集到的信息真正用于调整教学,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这种评价就是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和效果进行的考核,目的是加强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及时反馈学习信息以指导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种评价方式依赖于多种信息,其中包括学生的课堂行为、他们对学校或对自己的态度、学习目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和策略等。当教学内容与各种技能和生活知识相关时,教师应该以学生及时表现出来的技能水平和所取得的成果作为评价的依据,即教师应该观察学生的实际行为和作品,然后做出判断。因此,形成性评价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的画面,是一种长时间持续的评价。

三、旅游英语课程特点

旅游英语是旅游专业的应用型、专门化英语。学生通过对旅游英语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之后,能够直接将所学运用到旅游行业中去。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旅游英语,其课程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专业性强

旅游英语是一门以语言为基础的职业专用英语。课程内容中包含成型的专业词汇及专业语言结构模式。该课程强调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尤其是旅游信息传递的能力,即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的能力。除此之外,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必然会涉及深厚的旅游专业知识,旅游的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以及旅游景点、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资源等各种相关的知识。

(二)综合性强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产业,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建筑、宗教、文学、艺术、园林等多学科的知识,旅游英语课程内容也非常广泛,涵盖了机场、车站及码头等旅游交通、酒店、旅行社、旅游风景名胜区、旅游购物等旅游六要素中的诸多内容。

(三)实践性强

理论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英语导游员的工作特点之一就是运用能力强,只有掌握了扎实的旅游英语理论知识并可以将其熟练运用于工作当中,才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导游员。

综合旅游英语课程特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形成性评价的涵义及其意义,我认为,旅游英语课程考核应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共同组成了本课程的课程总评成绩。其中形成性考核应该占总评成绩的较大比例(60%以上)。旅游英语课程考核应该以平时的形成性评价考核为主,是一种过程性考核和全面性考核。

四、形成性评价在旅游英语课程中的应用

(一)旅游英语形成性评价的目的

根据课程的特点分析,对旅游英语这门课程来说,期末考试一纸试卷是很难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因此,应该运用多元化的考试标准,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由于形成性评价的手段和内容的多样化和广泛性,注重的是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自我表现评估,因此,通过形成性评价,我们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掌握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动态,正确评价课程教学效果,达到学习目标,保证学习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对旅游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旅游英语》形成性评价的意义

1.突出“能力本位”的教学要求,更好地体现了教学规律要求。

2.加强学习过程控制,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进来,同时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3.最大限度地结合了旅游专业的专业性特点,为学生的实践和就业做好准备。

4.顺应当前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使学生在走出校门的时候,都能够掌握基本的旅游英语沟通交流能力。

5.锻炼和考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更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要求。

6.反馈教学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对反馈信息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有效地调整、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师授课的质量和学生听课的效率,从而确保了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稳步的提高。

7.全面、客观地评定学生课程学业成绩。课程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状况,其考核的结果与终结性考核结果相结合,能全面地对学生课程学业成绩进行评定。

(三)旅游英语形成性评价的实施

以下是形成性评价在旅游英语课程教学中应用。

1.实践对象

本课程考核对象为旅游英语专业大二学生。

2.考核内容

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由平时学习表现、平时作业、阶段性测试、实践性作业组成。

(1)平时学习表现。

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来评定成绩,包括考勤、课堂回答问题、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堂才艺展示等。其中,教师严格执行考勤制度,每次课都进行考勤,做好考勤的原始情况记录,无故迟到或早退、旷课都在平时表现中扣除相应的分数。

(2)平时作业。

平时作业的形式有书面的或口头的。如背诵课文、对话;撰写景点讲解词和欢送词等。

(3)阶段性测试。

阶段性测试是在学习完单元模块之后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口头形式进行。如以3―4人为一个小组进行接机、餐厅用餐、景区讲解、应急情况处理及机场送团等模块的模拟导游带团测试。

(4)实践性作业。

实践性作业主要是模拟表演。学生自行选择某一景点,准备好相关的视频、音频或图片等材料后在课堂上进行某一景点的讲解;或是将学生带出课堂,到实地的景点去进行带团活动。

(四)旅游英语形成性评价的成效

1.教师方面

(1)使教师更加客观地、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学生。

通过记录学生的考勤、课堂回答问题、背诵、课堂才艺表演、模拟带团等各个项目的量化打分、质量评分,教师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和策略等,促使了教师更加重视与学生的交流,更加关注每位学生个体,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指导。

(2)有助于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监控,促进教学良性循环。

通过加强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记录和监控,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同时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成功―自信―努力―更成功―更自信―更努力,这反过来可以使教师的教学也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3)有助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通过评价可以得到丰富的反馈信息,利用这些信息,教师可以及时调整、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由于旅游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密切相关,教师通过对学生平时表现出来的技能水平和所取得的成果这样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后,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时就更加符合学生的实践和就业需要,更加具有实用性。

2.学生方面

(1)学生更加重视学习过程,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在形成性考核模式下,平时成绩占了很大的比例,为总评成绩的60%。构成平时成绩的各项目都有老师按次数进行评估给分,这样,学生就更加重视了课堂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单元测验、自主学习与合作化学习等每个环节或因素。学生努力争取教师较高评价的过程也是努力学习英语和接受教师反馈与指导过程,这对其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大有助益。

(2)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形成性评价发展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实行形成性考核以来,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碰到困难学会首先自己解决再寻求帮助;在学习的进程中,有计划、有目标;对教师尚未点到的细枝末节也能自行弄懂。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在改变学习态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习方式。他们除了喜欢独立学习,还喜欢pair work,group work,class work等多种合作型学习方式。为完成项目化作业或准备型、拓展性的作业,如要完成角色扮演、模拟带团、景点讲解的活动时,他们会共同参与、分工合作;去图书馆、进网络,查找资料、收集信息,在整个活动中习得语言。大部分学生逐渐形成了有意识监控机制,注意自我调控,合理发展。

(3)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自信心和成就感。

实行形成性考核以来,学生的交际能力很突出,不仅勇于与班内同学交际,而且敢于挑战教师,如针对某个案例分析和处理办法时会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在课堂上不怕出丑,懂得运用适当的交际策略来发展自己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得以提高。同时,由于评价标准的改变,也因为每个学生短期内所订学习目标不一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成就”点,如在完成集体合作项目时,学生充分发挥了个人在演讲、表演、资料收集、电脑动画、课件制作方面的长处,因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感受着成功的喜悦,他们始终保持十足的成功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4)促进和谐、默契的生生、师生互动。

形成性评价使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产生了很大变化,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日趋形成。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练习的场地布置更加灵活多变,学生间的活动更趋自然、更亲切、更贴近生活。根据学生主体的需要,教师的角色变换自如,使课堂气氛更加民主、自由。同学间通过互评、自评、小组评,学习关系更为融洽。对待困难和疑点,他们更喜欢相互讨论、解决问题。师生通过平等的讨论、交流,增强了情感交流,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与教师的配合更为默契。

(5)有效降低学生考前临阵磨枪的现象,提高学生成绩的客观性。

形成性评价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紧张和不安情绪,减少了学生为了考试而临阵磨枪的现象,有利于其真实水平的发挥,从而提高了学生最终成绩的客观性。

五、旅游英语形成性评价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形成性评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碰到了许多事先无法预测的变量,它们影响了评价的实际效果和进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周密性不足

形成性评价应该早做规划,贵在坚持。每个学习阶段要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一定要事先有具体的目标与长远规划。形成性评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并没有什么硬性规定,这样往往会导致整个评价活动虎头蛇尾。

(二)多样性不够

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选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来获取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要采用各种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如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轶事记录法、检核表、学习档案、座谈法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会使学生感到不耐烦,对教师的要求敷衍了事。

(三)针对性不强

在进行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针对性很重要。评价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侧重点可以不同。在初期我们对学生不熟悉,评价应重在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通过这些评价,教师可以尽早地熟悉学生;而在中期,教师对每个学生都了然于胸,此时的评价应以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为主。通过这些反馈,教师可以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节奏以适应学生的实际要求;到了一定时期,评价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潜力。

(四)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偏差

在形成性考核的几个评分标准中,有些项目难于做到绝对的量化,而且对学生课堂表现、实践性作业及自主化学习方面的评分进行量化时,受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和公正。比如在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测试的模拟导游带团活动的测试中,由于学生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按照同一个评分标准进行打分时就会有偏差和不公正的地方。另外,评分标准是教师根据自己的要求和理解来设计的,难免出现考虑不周全和不准确之处,对学生的评分就会不够客观和公正。还有,这几个评分项目的权衡和比重方面的科学性还不够,因此影响了学生的最终成绩的评定。

(五)学生配合不够

在实践中,并非所有学生都认可形成性评价这种模式。一部分学生通常不喜欢学英语,英语成绩也差,他们不愿意花时间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上,对学习采取敷衍的态度,作业马虎搪塞,甚至相互抄袭。也有一部分学生认识不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对英语综合能力提高的作用,或者在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与其考级、考证任务相冲突时,同样会采取敷衍的态度,甚至对教师的要求置之不理,这样就削弱了形成性评估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六、结语

旅游英语教学专业性较强,采用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双方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不断认识、调整和改进。当然,在对其积极影响给予肯定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分析和解决形成性评价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更客观的评价手段、评分标准和对学生的激励策略,不断完善形成性评价的理论体系,增强其针对性和时效性。

参考文献:

[1]司耀龙.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疯狂英语,2008.

[2]陈莹.形成性评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效果评价.中国校外教育,2010.

[3]形成性评价的实践结果分析,2010.

[4]莫小容.商务英语视听说形成性评价的探索与应用.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5]罗少茜.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课程考核方式篇8

关键词: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中升本

中图分类号:G642.4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220-02

创新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高校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具体表述中,也明确指出要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课程考核作为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应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更应考量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要从单纯检验知识的掌握转向更多地关注创新意识、综合实践能力的检验与培养,使课程考核成为课程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现行的传统的适用于普通本科生的专业课程考核方式,存在诸多局限性,不利于普通本科院校中中升本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结合我院交通运输(中升本)专业的《交通运输系统工程》课程内容,提出改革现行的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思考和建议,以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实践、加强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一、传统的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局限性和弊端

1.考核方式过于单一,期末(结业)考试成绩占比过大。传统的专业课程考核方式通常都是以期末或结业考试试卷的卷面成绩为主,约占该课程总评成绩的70%~80%,平时成绩为辅,只占20%~30%,并且结业考试试卷多采取闭卷笔试的形式。这种考核方式放松了对学生在教学全过程中的多元、多次考核综合评价,容易造成“期末一卷定成绩”的现象。这种期末(结业)考试成绩占比过大,轻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评价方式,直接导致了学生“临时抱佛脚”、“平时不学,考前临时突击,考中伺机作弊,考后即忘”的不良学风的滋生与蔓延,使得期末考试只是检验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临时记忆力,而非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2.试题参考答案通常要求唯一,过于呆板。为便于批阅试卷,试卷的评分标准及参考答案通常都要求唯一,这就必然导致试题内容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属于和教材中字句丝毫不差、原模原样的“死题”,学生答题时,只需“调取”对书本内容的临时记忆。而一些能促进学生开拓思路、创新思维,并能考量其知识运用能力的“活题”,会因每个学生思维的差异性而导致试题答案五花八门,这样的试题会因其答案的丰富多样性,不利于方便快速地批卷而被最终舍弃。因此,期末的“一纸试卷”往往仅考核出了学生对书本知识“记忆了多少”,却无法考核出学生是“如何运用知识,怎样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和实践能力。

3.考场答题时间有限,限制了试题类型。期末(结业)考试的考试时间通常多为120分钟,《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中有些关于矩阵的运算过程是需要多次地反复重复运算方法,中间数据一环扣一环,最终才能得出正确结果,这种相同运算方法的反复运用,计算起来耗时较多,但每一步的运算方法、思路是相同的,这种“知识点并不多,但需要反复多次运算”的教学内容作为2小时之内必须完成的试题就有失妥当,因为没有在较长的答题时间内考核出与试题分值相当的知识点,这对于数学运算能力较弱的中升本学生来说,尤其如此。

由此可见,对于同一个目标,同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首先,不同的人建立的层次结构模型、构造的成对比较阵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其次,要完整地运用这四个步骤进行一个实际问题的决策,就需要进行比较大量的计算,用时可能超出整场考试的时间。这部分教学内容若要作为试题来出,就只能是受限于答题时间,“为了考试而出试题”,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逻辑思维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改革中升本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建议

1.转变传统的课程考核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①从“知识型”考核为主,逐步向“能力型”考核为主转变。课程考核不仅要检验学生对该课程已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记忆程度,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使学生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学习习惯,善于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所学的理论知识“学有所用”。对于文化底子薄弱的中升本学生来说,就更应该使课程考核的重点从传统的“知识型”考核,逐渐转变为“能力型”考核,使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不仅了解“我学了哪些知识”,更能明白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这种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会大大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②从“一次终结性”考核方式,向“多次过程性”考核方式转变。传统的期末“一次终结性”考核方式,因其考核次数少,方式单一,直接导致了一些学生平时根本不学,只等考前突击背题,客观上助长了学生“考试就靠一两天的死记硬背侥幸过关”的心理的产生;另一方面也会使一些平时认真听课,但“临场记忆力”没有发挥好的同学,考试分数不高,严重打击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作为教师也无法对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包括日常的学习态度)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评价。而“多次过程性”考核方式就可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师可根据各门课程每个章节的内容及相互关联程度,在学生学习完一章或几章之后,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几次阶段性的考核,每次阶段性的考核成绩在期末总评成绩中均占一定的权重,提高平时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比例。总之,教师要加大对学生在教学全过程中的日常表现的考核力度,督促学生“功夫要下在平时”,注重知识、能力的日积月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善学风。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课程考核,不仅应具有“检验”的作用,更应具有促进学生后续学习的“督促”作用。

2.改变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中升本专业课程考核方式,可以根据各门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等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如:期末考试、课程设计、调查报告、专题演讲、平时作业、口试、小论文、实践操作、小组辩论等多种方式,或其他符合课程内容、特点的多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如《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中有关网络优化分析部分内容,最终的优化方案不一定是一下子就能直接得到,而是需要经过较多的中间判断、计算步骤,通过对多个方案的比较筛选才能最终得到,因此这部分教学内容和前面提到的“系统综合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的运用一样,都可以在讲授完方法之后,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单独进行考核,不限学生的答题时间,重在培养他们创新思维、逻辑思维的思维能力,使之能举一反三地完整地解决其他实际问题。如果针对某一个实际问题的运算量较大,可以考虑几名同学分工运算,以小组的形式协同完成。这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考核方式,能使学生全面掌握所学内容,体会到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运算的全过程,并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主动地运用这种思维方法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因此,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而设计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不仅可以更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改革专业课程考核方式,将会遇到的实际问题

1.教师缺乏改革的动力和勇气。虽然一些专业课教师意识到现行的传统专业课程考核方式存在诸多弊端,但经历了多年的教学实践,老师和学生双方都早已习惯并适应这种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了,因此他们容易认为没有必要对大家已经普遍认同的、原有的简单易行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若要实施改革,教师就要花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设计相应的各种考核方式并加以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还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承担改革所带来的风险,“费时费力且有风险”。而沿用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墨守成规,既省时省力又不会犯错,因此,教师们既不愿也不敢对专业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有效的改革。

2.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实际工作量。无论是从“一次终结性”考核方式,到“多次过程性”考核方式,还是从单一考核方式,到多元化考核方式,随着课程考核次数的增加,及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教师的实际工作量都会无形中大大增加。尤其是开卷考试、调查研究报告等方式的考核,由于答案的不唯一性,采用研究方法、数据的多样性,使得教师可能需要多花费几倍乃至几十倍的时间,对每个学生的答案逐一进行批阅。而现有的教师工作量统计、考核机制中,针对这种由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所带来的“无法统计”的“实际工作量增量”,没有任何的补偿或奖励机制,因此,教师们沿用最方便易行、“省时省力”的传统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是必然的。

专业课程考核是高等学校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课程考核应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针对中升本学生较普通本科生文化底子薄、计算能力弱等特点,专业课教师应努力探索适合他们的专业课程考核方式,在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上一篇:微生物实验室范文 下一篇:顾客资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