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11 13:24:02

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卓越计划;职技高师;数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84-04

问题的提出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多种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迫切需要提升工程技术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6月,教育部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实施期限为2010年2020年,参与计划的全日制工科本科生要达到10%的比例,全日制工科研究生要达到50%的比例。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以下简称职技高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和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两重任务。在国家“卓越计划”指导下,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代表的职技高师分别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卓越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计划”,其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以一线工程师为主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和职业教育所需的具有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卓越师资。这一改革目标的实现,对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大学数学类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美国在“迈向2020工程师培养计划标准”中指出,学生应具备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及应用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的能力。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大学数学是卓越人才培养关键中的重点已成为共识。学习数学不仅要获得一大堆重要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结论,更为重要的是要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目前,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主要介绍数学定理、推导证明与例题,着重于逻辑推理的严谨,缺乏实际应用的例子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背景分析,学生学习感到难度大、无法理解具体应用,进而导致学习兴趣锐减、学习效果不佳、与专业学习脱节等等。如何开展大学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创新能力,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笔者拟从职技高师的角度探讨“卓越计划”下数学教学的创新改革与实践,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职技高师基础课程的数学,在“卓越计划”下的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二是作为职技高师的数学专业,在“卓越计划”下的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

“卓越计划”下数学基础课教学创新改革研究

数学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人才的质量。目前,各理工科专业类别大都开设数学课程,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式以及研究问题的着眼点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传授数学知识外,还要强调逻辑思维的训练,“卓越计划”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数学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建立适应“卓越计划”的基础课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是“卓越计划”实施的重要保证。2010年至2012年间,我们在对全国四十余所中、高职院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在卓越工程师和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方案中,对数学基础课教学进行了以下创新改革。

进行数学基础课分类分级教学改革 依据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首先,构建了不同专业需求、具有专业特色、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的大学数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复变函数、积分变换、数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根据专业类别,实施了机电类、经济管理类不同的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根据生源,实施了区别高中生源、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不同的教学大纲,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同时在机电类专业高中生源中进行了分级教学,实施了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改革,形成了适应“卓越计划”的数学课程教学方案。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理论知识与数学实验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改革。增加了数学实验课程,以Matlab软件为例,让学生掌握数学编程与科学计算能力,如将Matlab引入线性代数课程,使之与线性代数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让学生掌握线性代数课程的最新计算工具和方法,不仅可以用手算低阶的矩阵,而且使学生学会求解6阶及以上、复系数的线性代数问题,适应后续课程的学习,提高数学基础课的效果,为专业应用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

强化案例教学 数学基础课程除了加强基础知识训练与数学逻辑思维的训练外,重点强化数学的应用性。根据“卓越计划”强调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数学基础课实施了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学会”转变;从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向以专业工作需要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为中心转变。根据机电类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如电路分析、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计算机图形学、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机器人等需要进行大量分析的实际情况,提出在不降低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改变数学基础课教学中概念、定理、证明、例题的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实施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科学计算能力,以适应后续课程学习与培养应用能力的需要。如在“高等数学”课程中,课题组教师在电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杰尔霍夫电路方程、信号变换与信号处理、定积分与拉普拉斯变换性质求解刻画RLC电路等应用案例;在机械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机械运动分析、流体力学受力计算与流量分析等应用案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金融与人口的指数增长模型、均衡价格模型等案例。又如在“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中,增加了解析函数在平面向量中的应用、留数计算在数字滤波器性能分析和形状设计中的应用案例等等,在“线性代数”课程中增加了投入产出模型案例等等,以此强化数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通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数学在专业中的运用,明确学习数学基础课的目的,了解数学解决专业问题的思维、方法与途径。此举受到各相关学科专业的欢迎和好评,对“卓越计划”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体会到,实施“卓越计划”下的数学课程创新改革,一方面对教师继续学习针对培养对象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较高要求,可激发数学课教师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更加明确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支撑学科、为专业服务的教学意识,改变了强调完整地讲授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的教学观念。

编写数学课教材 结合“卓越计划”的要求,从专业需求和“卓越计划”的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入手,理学院先后召开学生座谈会、各专业学院教学院长和专业教研室教师座谈会,听取专业学院对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意见。结合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基本要求,在传统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删减了部分较难理解的内容,增加了相应的实例、有利于提高思考能力的练习题和数学家简介,编写了适合我校机、电类专业的《应用高等数学》教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完善数学精品课资源平台 我校“高等数学”课程是天津市精品课程,“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是校级精品课程,在校园网上,这些课程的网页成为教师和学生课外自学的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可进一步了解问题的背景、发展历史、解决问题的过程,历年的考试试卷分析等,提高学习兴趣,其中的“互动答疑”链接可使学生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提高学习的效果。

以竞赛为载体强化数学建模与数学应用能力 “卓越计划”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以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强调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在数学基础课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数学建模是把数学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的桥梁,强调数学原理和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强调计算机技术作为数学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针对职技高师“卓越计划”的特点,我校在多年参加国家数学建模的基础上,从2012年开始举办学校数学建模竞赛,由教务处颁发竞赛文件,理学院承办。以建模竞赛为切入点,通过数学建模讲座、培训及选修课的开设,将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和内容融入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在专业中的数学应用能力。三年来,每学年的第二学期(5月份)组织竞赛,参赛报名的原则是:(1)学生自愿报名,鼓励不同专业学生联合组队;(2)由学生所在学院推荐,形成全校各学院支持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氛围;(3)参照国家数学建模竞赛的方式和时间安排,进行学校建模竞赛;(4)评选学校数学建模竞赛奖,纳入学校对学生的奖励,记录学生课外学分;(5)从获奖队伍中选拔25支参赛队代表学校,参加国家数学建模竞赛。在2011―2013年国家大学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取得了获得国家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天津市一、二等奖15个的突出成绩。

“卓越计划”下数学专业教学创新改革研究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部在《关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对于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技高师作为培养职教师资的方面军,其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发挥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作为职技高师的领军校,于上世纪创立的“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成为我国职教师资“双师型”政策的核心成果之一。

在全国8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中,1所学校(天津)拥有“数学”和“统计学”一级硕士点;8所学校都设有数学类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教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同时都承担全校的数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3所学校(天津、江苏、河南)的“高等数学”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在专业职教师资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在职技高师中,一方面数学专业担负着培养中、高等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教师的重任;另一方面数学作为职技高师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专业学习与专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师资的新要求下,对职技高师数学教学的创新改革研究至关重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理学院通过对中、高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和师资现状的调查,按照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职教师资的要求,制定了职技高师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方案,并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实践,以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准教师素质与能力。

数学师资素质与能力分析 在对全国13所高等职业院校和28所中等职业院校的数学教学与数学师资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数学课程应以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数学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继续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任务;以提高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数据处理技能,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为目标;以适应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所需的限定选修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的任意选修内容,具有时代气息的数学讲座、数学活动以及学生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为内容。达到职业院校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教师应系统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了解数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了解机械、电子、财务管理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数学建模方法,能熟练应用Matlab、Spss等数学软件,具备应用数学知识进行数学计算、数据分析的能力和进行数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制定数学专业“卓越计划”改革方案 在对天津、江西、广东等职技高师数学类专业教学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依托“卓越计划”,以“强基础、善应用、重能力”为指导思想,制定了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了“卓越计划”下数学专业教学的系列改革,包括大类招生改革、学分制管理改革、实行导师制、专业分流与模块化培养等等。模块化培养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师范教育模块、专业提升与拓展模块等。经过四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我校学生初次就业率和考研率明显提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家奖3个,天津市奖10多个的突出成绩。

加强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数学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促进了数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实施了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学科发展平台基础建设、科学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数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等一系列改革后,我校成功获得“数学”、“统计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处于领先地位;我校培养的研究生有近20%考取了国内外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了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结语

基于“卓越计划”的职技高师数学教学创新改革的实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数学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数学课服务于专业并支撑专业课教学,在专业设计环节,发挥了数学计算的优势,我校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在专业大赛和全国建模竞赛中屡次获奖,首届“卓越师资班”毕业生多数被“211高校”的工程实训中心或中、高职院校聘为师资。

深化数学教学改革,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升应用型大学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帆.德国大学“卓越计划”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7(12):66-70.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

[3]李大潜.关于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些宏观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7-9.

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篇2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学校的工作要点,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以学校教科研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全日制聋校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继续以“关注课堂”为工作主线,并注意整合教学,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特校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教研目标

1、提高数学学科教学水平,确保完成学校要求的各项教学任务。

2、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3、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指导平常的教学工作。

4、制定业务学习和集体备课制度,发挥集体的作用。

5、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提升数学教师科研素养。

三、具体措施

1、严格执行教学“六认真”工作,在此基础上做好以下工作。

(1)改进教师的备课质量。

改进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师备课要突出重点,既要关注教师的指导,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

(2)上课:上课时要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围绕目标组织教学。讲授要精当、精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个体差异,提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改进教师作业的批改方式。

教师批改学生的作业提倡面批,若不能及时面批的,提倡在学生每次的作业后写一些简单的评语。如:有进步,加油啊!你真棒!等等鼓励性的话,以次来促进学生。

(4)辅导:各教师要定时间、定计划、定内容地组织好个别学生的辅导工作,做到措施得力,效果显著。

2、抓好教研组的建设,发挥教研组长的作用。

教研组的管理要规范化,要扎扎实实地开展教研活动,营造浓浓的教研气氛。

3、加强青年数学教师的培养。

通过研究教案和互相听课以及外出学习来指导他们的教学,在科研中指导科研,使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共同发展,(工作计划

)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4、充分发挥集体备课小组的作用,保证备课小组的活动时间,充分体现备课小组的灵活性。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求教师能结合平时教学,撰写教学心得、论文、教学案例与反思,争取有更多的篇数在各级比赛中获得更好的奖次,从而提高我校教师的知名度,并促进数学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6、组织全校学生口算比赛。

四、主要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制定数学组工作计划;

2、检查教师开学初的备课;

3、检查数学及技艺科的教师教学计划制定;

4、检查教学六认真工作。

5、制定业务学习计划和集体备课计划。

三月份:

1、组织教师认真听、评课。

2、检查教学六认真工作。

3、组织数学组教师业务学习和集体备课。

4、组织学生口算比赛。

四月份:

1、落实青年教师赛课。

2、组织教师认真听、评课。

3、检查教学六认真工作。

4、组织数学组教师业务学习和集体备课。

五月份:

1、落实青年教师赛课。

2、确定示范课人员及开课周次并安排好示范课时间。

3、组织教师认真听、评课。

4、了解各班教学进度。

5、检查教学六认真工作。

6、组织数学组教师业务学习和集体备课。

六月份:

1、检查复习计划制定情况。

2、检查教学六认真工作。

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篇3

美国联邦政府的许多部门都涉入科技教育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它下属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局对正式和非正式科技教育均非常关注,资助这些领域的很多项目。1995年,在nsf资助下成立了“国家科学教育研究所”(nise),经费支持期限为5年。该所设在威斯康星大学。nsf规定,该研究所的使命是探讨科学教育的总体问题,评估科学教育的效果,思考应开展哪些新活动,哪些活动不再有价值,有哪些新手段有助于加强科学教育。2001年时,该所研究工作的4条主线是:(1)总结科学、数学、工程与技术教育(smet)师资培训方面的最佳做法;(2)总结大学低年级科学、数学、工程与技术教育的最佳做法,以便培养出的学生日后既能去中小学当科学教师,又能胜任工业界的研究开发工作。(3)总结在科学、数学、工程与技术教育的系统改革方面已取得的经验,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还要重新设计评估方法,以适应系统改革的复杂性。(4)科学教师的上岗前培训。如果将以上4个方面看成4条经线,那么nise的工作还贯穿着3条纬线。第一,科学、数学、工程与技术教育的平等性,要保证少数族裔、女性、残疾人等在这个领域享有同样的受教育机会。第二,关注在改善科学、数学、工程与技术教育方面教育技术所能起到的作用。第三,将nise的研究成果和获得的知识传播到全国各地。nise一方面按照nsf的要求开展研究,另一方面也主动向nsf建议有哪些东西值得关注。[3]

卫生部下属的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是另一个在科技教育上非常活跃的单位。它于1991年在nih院长办公室的“科学政策办公室”之内又专门成立了“科学教育办公室”(ose),协调研究院内的所有科学教育活动。它开展的主要活动有:(1)开发编写与医学研究有关的课程辅助材料和其他教学材料。(2)在全美科学教师协会组织的各种会议上与科学教师们交流。(3)开通一个网站,集中展示nih的科学教育资源。(4)实施一些公众科学教育方面的示范项目,比如少年医学院计划。(5)促进《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所描述的科学教育改革。[4]除了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卫生部外,美国航空航天局和能源部等机构也是科学教育的生力军.

民间机构中,以科技教育为己任或关注科技教育的可以说不计其数,这里仅举数例。全美科学教师协会(nsta)是以提高科学教师水准、保障科学教师权益为宗旨的专业化协会,成立于1944年,现有会员53000人。2002年,该协会创办了供科学教师专业进修的网上学校。[5] 内华达大学1996年创办了一个名为《电子版科学教育杂志》的网上期刊,它是科学教育领域内的第一个采用同行评议审稿方式的网上期刊,免费订阅。[6]《科学、数学、工程与技术教育杂志:创新与研究》是本领域的另一种重要期刊,也采用同行评议方式进行审稿。这一季刊是由“创新的技术与工程教育实验室”和“东南先进技术教育联合体”共同主办的。[7]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已有多年。我们的多数计划要么是科技计划(如863计划),要么是教育计划(如211工程),而较少将科技与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计划。科学教育正是结合两者的最佳舞台。为了进一步有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协等单位应当联合起来,为加强和改善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大张旗鼓地开展活动。在此过程中,美国的已有经验是值得关注的。

参考文献

[1] /aboutnsta

[6] unr.edu/homepages/jcannon/ejse/ejse.html

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篇4

卓越计划创新材料专业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联合中国工程院成立的卓越计划专家委员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并把“卓越计划”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该计划实施期限为2010~2020年。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010年6月第一批入选的61所高校已开始“卓越计划”的实施,并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各试点高校在学校培养标准编制、专业培养方案论证和课程体系整体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也对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探索。东北石油大学作为第二批入选的133所特色高校之一,探索和研究相应专业“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在此“卓越计划”的大背景下,省级重点建设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工程人才教育理念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改革和探索,力在培养一批创新性强的材料应用型人才,着力解决工程材料领域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但从目前来看,对于材料类专业实施“卓越计划”还面临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从培养目标看,“卓越计划”明确要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根据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工程技术人才有本科工程型、硕士工程型、博士工程型三种。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掌握科学的方法、擅长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以材料类专业为例,目前国内开设材料类专业普通高校近180所,涵盖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材料物理、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纳米材料与技术、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复合材料与工程等材料科学类和材料类专业近20个。其中,东北石油大学自1999年国家专业调整后,在原腐蚀与防护专业基础上,整合铸造、热处理、焊接、腐蚀等专业,开始开设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经过13年的建设,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专业特色,是国内唯一立足于油田并以腐蚀与防护为特色的材料类专业,具有省内唯一腐蚀领域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机构“管材防腐技术研发中心”,同时也是国内率先启动以“卓越计划”为背景培养以腐蚀为特色的创新型材料工程师的专业。因此,针对本校材料专业的特色,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具备宽广的材料科学、腐蚀科学、腐蚀防护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够在材料腐蚀科学与控制技术领域内从事科技开发、工艺设计、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工程型人才。真正做到为油田企业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腐蚀工程师。

所以说,各高校一定要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和具体情况来制订切合本校各专业实际的培养目标和方案。要强调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统筹规划学生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所应达到的培养目标,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从而创建有本校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卓越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企业和高校联合进行培养,培养过程包括在校内学习和在企业学习两部分,普通大学均采用“3+1”模式,即有一年为实习期,工程实践时间(包括毕业设计)累计均要达到一年。在企业一年的学习阶段,强调从到企业实习转变为到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结合生产实际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这是决定并影响其教学质量最关键的因素。

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其内涵是高校和企业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即“卓越计划”的实施是随着企业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校与企业相互依存。但我国国情目前还没有太多的企业真正愿意介入到学校的办学之中。可以说,企业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是企业培养阶段的关键。各高校应选择在行业中有代表性、先进性的企业,要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企业还应有极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企业道德。但目前,国内具备这些条件的企业不是很多,个别先进的企业都追求以效益为目标,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和经历在人才培养上。一些中小型的企业,为了发展,储备后备人才,愿意和高校进行合作进行人才联合培养,但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不是太先进。当然,企业在实施计划过程中也有需求,学校应考虑企业的要求。因此,建议国家制定相应的企业鼓励政策。

另外,针对“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要构建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目前多数高校课程体系设置比较滞后,都需要重新进行优化设置。课程根据其培养目标而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面向职业和实践。从实际效果出发,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该新课程体系打破以往只考虑学科的传统,进行学科交叉融合;优化整合专业课,减少课程总门数,杜绝因教师设课;重新分配基础课与专业课学时,重新分配理论与实践学时;重新调整专业实习目标及时间;加强社会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交流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人文知识方面的培养。

三、创新师资队伍培养

“卓越计划”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有计划地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或研发项目,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兼职教师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校内和企业双导师制度的建立,优化校内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发挥企业导师优势,可以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顺利开展。校内导师由专业教师担任,全面负责学生的理论课教学。校外导师由联合培养单位技术人员担任,主要负责学生实践、企业项目、专题设计和毕业实践等环节的教学、指导和研讨。

但多年以来,多数高校都向高学历、高学位方向发展,老一辈具有很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已退居二线或基本退休,个别能力强返聘到原工作岗位,但数量极少。而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逐渐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由于其具有高的量、高的科研经费和高的获奖,但是这些教师中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教师非常少甚至没有,实践类课程教师纸上谈兵、教学内容几乎不涉及真实工程环境等问题,这是很多高校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问题,工程型师资的缺乏已严重影响到“卓越计划”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

当然,绝大多数高校都采取学校教师主讲某门课程,聘请企业教师讲部分实践性强的章节。这里就存在企业教师的时间安排、讲课费用等,都需要校企的深度合作才能保证。基于“卓越计划”材料工程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使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富有创意的学习应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切实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确保在4年内每一届学生有6门专业课是由具备5年以上企业工程经历的教师主讲。因此,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提高校内和企业教师的工程素养,是加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

四、科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

如何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之间的相互配合,保证学生在企业实践的有效性,保证毕业设计(论文)在企业的顺利进行以及指导水平等,都存在一个教学质量保证和质量评估的问题。目前,高校传统的考核方式均是以专一的知识点考核为主,以学生答卷应试考试方式为主,仅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暇顾及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考核。考核内容也主要依据教材内容,死板教条,考核不具有挑战性、竞争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和创新激情。

因此,为实现以工程教育培养模式为目标,必须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考核时应着重强调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的考核也应以确立以检测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为主体,以偏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转变为针对学生的能力、素质与创新因素进行检测,激励学生不遗余力地去探讨、钻研。在评价标准上,把创新因素作为最主要的评判指标,将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创业精神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最后,对工科教师的评聘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

五、学生积极性的培养

如何保证参与“卓越计划”学生的积极性,也是一个至为关键的因素。由于“卓越计划”的学生在大三下半年或大四学年有近1年的时间需要在企业学习和实习,这正好与多数学生复习考研或找工作的时间相冲突,多数学生会有顾虑,怕影响考研或找工作,因此也影响了学生报名参加“卓越计划”的积极性。所以,从学校层面上,高校非常有必要制定学生选拔、激励和淘汰政策。比如,在推荐研究生方面提供单独通道,或者参加研究生考试时,制定特殊政策,无疑能极大地激励学生参加“卓越计划”学习的积极性。

六、结束语

高校和企业都要正视“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并努力寻求适当的解决方法。各高校应根据各自的办学特色,研究制定切实符合本校特色和实际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以确保“卓越计划”在工科材料类专业的顺利实施,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彭熙伟,廖晓钟,汪湛清.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需要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高教论坛,2012,(11):60-63.

[2]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中国大学教学,2012,(1):4-6.

[3]王勇,张旭昀,孙丽丽,毕凤琴.“卓越计划”模式下材料专业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探索.价值工程,2012,(9):178-179.

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篇5

一、指导思想

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教学、科研运行机制,提高教师整体教学和科研能力,为建设“一支学历层次、年龄层次、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更加合理的,适应学校理学发展变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打好基础。

2、围绕“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质量意识;加强理学建设,积极申报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办出学科特点。

3、坚持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同步发展,坚持科技创新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紧紧围绕“科技兴校和人才兴校”的战略方针,优化理学资源,变更单位名称,扩大办学内涵,申报理学本科专业。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1、变更单位名称,扩大办学内涵,恢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招生,同时申报应用物理学或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

2、成立与理学学科、专业相匹配的理学应用研究所,同时申报市级、省级、部级科研或教研教改课题;

3、完成大学物理实验室(完善)(49.68万元)和数学建模实验室(40万元)的建设任务,并投入运行;

4、圆满完成2007年的教学工作和“教学评估”任务;

6、《大学应用物理》申报四川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三、对策与措施

2、加强基础建设,核心是“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建设。

(1)加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团队教学质量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本科教育教学思想。抓住学校实行教考分离这个契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继续实施集体备课和集中答疑制度,以提高基础课教学整体质量。各基础课教研室认真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充分发挥老教师和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传、帮、带”作用,带动全体教师积极、认真、深入地研究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保证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2)加强办学条件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加强数学学科和物理学科建设,按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要求建设《大学应用物理》。

加强科研、教研教改工作是强部之路,是提升我部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重要途径。在开展好学科建设的同时,加大科研、教研教改工作的力度,并注重效果。鼓励教师参加科研、教研教改工作,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建设理学研究所,开创教研教改工作新局面。加快筹建数学建模实验室,完善普通物理实验室建设。

利用我系基础课教学资源的优势,开展考研复习工作,通过逐步探索和研究本科考研数学教学的模式,方法,总结经验、建立题库,提高考研数学的教学水平,锻炼教师队伍,为我校学生考取研究生做出努力和贡献。

加强数学建模的培训与竞赛工作,合理安排培训的时间,制定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培训计划,同时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在我校的学生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学生科技氛围,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革新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我校在同等高校中的竞争能力。(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提高教学质量

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苦练内功,积极应对学校试行学分制,进一步完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津贴分配制度等配套制度建设,解决好教学任务繁重、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师资队伍培训、提高的矛盾,顺利完成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和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的双重任务。以学校系级考核目标管理体系和教研室目标管理体制为契机,加强部、教研室的管理,充分发挥教研室在教学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各教研室应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充分调动教师对参加教研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组织教师深入钻研、领会课程教学大纲,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使之符合高等教育法的要求,符合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同时,加强公开课、示范课和观摩课的开设,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和合作,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氛围。BR>(4)完善制度、提高效率

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教学管理 教学编制 高校

目前,教学编制从总体上是围绕国家提出的生师比和生员比的有关要求来计算的,虽然各高校教学编制分解的具体方法会有所差异,但是总体上看,依据仍然是各部门承接的教学工作量。虽然在教学要求一致的前提下[1],教学编制可以得出总教学的工作量的方法,体现出其合理性,但是因为教学工作量的计算主要根据高校内部教学任务的相关安排,教学工作量也会有所不同。

1.当前教学编制方法存在的缺点

以往通常采用学期末各个教学部门通过报表的方式统计并且分析教学工作量,高校汇总之后计算各教学部门的教学编制,但是这种方法不但运算量大,还有如下缺点:①编制不及时,对于发挥编制管理对教职工的要求进行预测以及调控的作用没有真正体现;②不利于发挥各个教学部门的教学积极性,降低了相应的教学效率,同样会造成教学计划预制和教学任务安排中不讲效率的现象,从而人为地造成工作量膨胀,从而对部门根本利益造成影响;③不利于教学改革,由于教学改革的重心在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我们可以通过课程整合的方法,依靠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学进行精简,缩短教学时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可是在课程整合方面,缩短教学时数又会造成部门的教学工作量的减少,从而影响到教学部门的经济利益[2]。

2.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编制管理办法

结合以上几点问题,我们通过对教学计划和招生计划可以计算出的各教学部门教学编制和各部门教师聘用的管理办法,可供高校在进行教学编制管理时借鉴。

2.1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

假设:①各专业各类课程可以作比;②各个专业高校的教学任务安排是均匀的。按照我国教育部提出的生师比大约12∶1的要求,在①的条件下,第p个专业的有关的教学编制数Ui的计算公式为:

rp,np=npq

其中mpq是第p专业第q年级完成教学计划内教学任务的比例;npq是第p专业第q年级的学生数;mpq1是第p专业第q年级本系承担的教学计划内时数;mpq2是第p专业第q年级外系承担的教学计划内时数;mpq1+mpq2即为第p专业第q年级教学计划内教学总时数。

在假设②下,mpq1+mpq2应为一个常数,下面对该常数进行估计。依据制订的教学计划,规定在高校的学习时间中,理论教学总时数控制在2700学时以下,高校中的理工科实践环节包括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占35周,共计35学分,以每学分17学时计,折合约600学时,故工科四年总学时为2700+600=3300学时,所以mpq1+mpq2=3300÷4=825代入(1)式得:

up=mpq1npq上式中mpq1npq

是第p专业本年度的本系完成的教学计划内总生时数。9900即为按生师比12∶1要求一个教学编制的额定生时数。以每个标准班30人计,可得330标准班时。但是,由于专业的节数较多,难以直接计算,以mpq1=825-mpq2代入(2)式,得:

up=npq-npqmpq2上式中

第1个式子所得出的结果是第p专业的总编制数,第2个式子所得出的是第p专业的外系教学工作编制数。公式(3)和以往的依据工作量确定教学编制数的根本区别在于本系的编制数完全由本专业的公共课开设情况而定,而由于公共课的开设完全依据由教务处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依据上级要求和本校实际教学状况。这就从总体导系级教学单位在教学安排上注重提高教学效率,鼓励专业课通过课程整合,精确而减少了教学内容,缩短教学时数,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2对于模型的深入分析

由于各个专业的教学上是有一定差别的,在此,也有必要进行对模型的修改。由于专业课一般占总学时的10%左右,高校限定专业课节数为每专业300学时。专业课修正系数为1.5左右,在教学计划总学时中多了150学时,把专业课换成技术基础课。此外毕业设计以及毕业论文环节要加强,按每生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15周、每标准班30学时/周计,相对理想模型增加(30-17)×15=195学时,理想模型中所得出的结果变为:

mij1+mij2=(3300+150+195)÷4=911.25

根据不同的专业而依次带入公式进行计算可以看出,除专业课外,各类课程的安排办法和按工作量安排有很好的一致性。专业课教师的计划工作量远远小于公共课教师的计划工作量。虽然工作量已经制定,但是专业课教师的计划工作量也只占基础课教师的70%左右,新的定编方法占65%左右,两者一致。

3.高校教学编制优势

依据我们所得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此模型的定编基础以标准班时数作参考,和从前以往的定编办法和工作量计算办法进行比较,对比可以看出,此模型有以下明显优势:①根据新的定编模型,我们可以结不同本部门特点,做到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以及教学任务的有效安排上提高效率以及教学质量,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②操作较为简便,便于进行计算机管理。我们只需要确定招生计划以及招生人数,就可以很简单的完成模型的建立,就可以很快地得到各教学部门的编制数,并且有着运算准确,可随时进行合编的优势。③对专业课方面的教学改革有很大的贡献。即为专业课进行课程整合以及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的现象、更新教学内容、缩短教学时数、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利条件。④有利于发挥编制制度的相关调配作用,可以有效的进行编制调配。

参考文献:

[1] 梁巍.语言训练[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5(03):11-12.

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学籍异动;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Access

一、研究背景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给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新要求,学籍异动管理是其中重要的工作之一,原有的一些操作模式已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探讨目前学籍异动管理工作所处的形势,提出解决当前学籍异动管理工作中所存在问题的思路,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在学籍异动成绩审核中,各个基层学院教学秘书均是将学生成绩与计划逐门核对,工作量大且不准确,尤其是已经做过异动的学生有选课时,审核起来更复杂;由于教学计划变动而导致课程号、课程名的变动,学生选择重考后,成绩无法替代,只得借助人工审核,这也加大了工作的难度。现有的学校综合教务系统在统计此类数据中,由于具体情况的复杂性,学生信息处理收集不及时或不全面而造成信息错误和缺失,造成学籍异动处理不严谨。必须积极开发软件进行辅助管理,借助计算机开发配套适用的学籍异动管理软件才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二、系统设计

1 Access2003简介

Microsoft Access2003是一种基于关系型、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Access 2003提供了丰富的开发工具和向导,可以在一个数据库文件中管理所有的数据。它包含7个对象,通过7个对象可以收集、存储和操纵各种不同的信息,实现高效的信息管理和数据共享。Access提供了完整的可视化工作环境:用户可自定义工作环境、自定义个性化菜单以及个性化的工作界面。

2 系统说明

系统基本信息包括“学生名录”、“教学计划表”以及“学生成绩表”,其中学生名录包含学生的基本信息,即班级、学号以及姓名;教学计划表包含专业、课程号、学分、课程属性等信息;学生成绩表包含学生各学期的具体考试信息。基本信息中各个表通过学号、专业以及课程名称相关联,其关系视图如下:

系统具备以下查询功能:针对教学计划表进行更新查询,针对学生成绩表进行更新查询,学生未修课程的查询,依据学生成绩不及格列表生成考试成绩交叉列表。

三、系统功能

由于各个学期教学计划的变更,导致教学计划表中各个学期的课程名称有可能不一致,因此需要甄别出课程名称变动的科目并进行修改。基于该变动科目的课程号保持不变,于是可以将同一课程号的科目赋给相同的课程名。在设计视图中更改课程名称项以及相关联的课程号项即可方便完成修改。例如:将课程号为“10720014”的科目均命名为“大学英语一”,可利用如下代码:

UPDATE教学计划表SET教学计划表,课程名称=‘大学英语一’

WHERE(((教学计划表,课程号)=’10720014’))

教学计划表更新后,学生成绩表由于历年的存档,也不能及时更新,因此仍需要对学生成绩表进行修改。例如:将课程号为“10940123”的科目均命名为“电路理论2”,可利用如下代码:

UPDATE学生成绩表SET学生成绩表,课程名称=‘电路理论2’

WHERE (((学生成绩表,课程号)=‘10940123’));

系统主要功能是筛选出学生不及格科目,并求出学生累计的不及格学分。每个学生每个学科的考试属性可能为“缓考”、“补考”以及“重修”,因此应用考试属性对学生数据进行筛选显然不恰当。但是可以考虑将学生考试数据按日期排序后,把相同科目的最后一个数据项筛选出来,即排序后按“课程名称”分组,保留最后一条记录。按此,本系统预先生成查询“不及格表生成-Basic”。其设计视图如下:

在该查询中,“不及格表生成-Basic”与“教学计划表”通过“专业”以及“课程名称”相关联。学生不及格科目的考察应主要针对必修及限选科目,因此可将课程属性的条件设为“必修’Or‘限选”。若对-学生科目的考察包括考试成绩项为空的科目,可将“考试成绩Final”的条件设置为“

利用上述查询可生成不及格综合列表,最后利用交叉表查询即可生成“考试成绩交叉列表”,包含各个学生不及格科目名及对应的学分,并汇总出不及格学分合计。

四、系统应用

1 基本信息的录入

针对系统的查询功能应首先从外部获取数据,信息的获取可通过从其他数据库文件导入,也可以从Excel表中直接导入。由于学生成绩表多以Excel表形式存档,故在此以Excel表录入数据进行说明。

如图所示,只需从外部获取与“学生成绩表”相同格式的Excel表,并导入到现有表中,提示导入成功过后即将学生成绩信息录入系统中。

按照相同的方法,可以将“教学计划表”、“学生名录”信息录入到系统中去。

2 查询功能的应用

若想更改教学计划表及学生成绩表的信息,可利用“教学计划―更新”及“学生成绩表―更新”,在设计视图中更改课程名称项以及相关联的课程号项即可完成修改。

应用“不及格表一生成”可生成“不及格综合列表”,而后通过“考试成绩交叉列表”即可获取学生学籍异动信息。

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PDCA法;毕业论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166-02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以下简称毕业论文)是大学四年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对教学成果的总检阅。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应是系统运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锻炼过程,是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展示过程,也是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教师综合素质的展示平台。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环节。

但是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生源质量下降、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科研仪器更新不足等现象,同时由于指导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这都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面临的问题

1.学校管理层面

过程管理不到位。学校制定有毕业论文总体管理规范,但由于学科专业数量多,各专业特点不尽相同,造成相应内容不够细致、可操作性差。同时由于存在执行不严格的情况,因此缺乏对毕业论文过程可行、有效的监管。论文成绩由答辩分数和论文评阅分数组成,缺乏前期准备、开题、实验操作能力和中期检查等过程评价。论文答辩流于形式,没有引入淘汰机制等。

教学资源短缺。学校给每名本科生提供的毕业论文经费有限,显然不能满足创新性科研实验的开支。

实验硬件不足,实验设备数量增长的速度滞后于学生数量增长的速度,难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从容地进行细致的实验和数据的获取;另外部分实验设备价格昂贵、操作复杂,需专人专岗操作,禁止本科生实践操作,他们得到的只是最终的数据和结论,也就无法得到应有的实践锻炼。

2.教师方面

师生比不合理,毕业论文缺乏有效的全程指导。每年一个导师必需指导10个左右本科毕业班学生,由于导师同时还要上课、承担科研课题、指导硕博士研究生,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很难对本科毕业生进行因材施教、个性化指导。

在毕业论文选题和具体实验、数据分析等指导工作中无法做到人人兼顾,部分导师则把任务分派给不具备指导能力的硕士研究生,因此很难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3.学生方面

精力投入有限,态度不够认真。本科毕业生很少去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趋势,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遇到困难不是积极主动地自主寻求解决方法,而是过分依赖导师或网络资源。而且,毕业论文环节开始的时间是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而在这段时期学生面临着就业和考研等各方面压力,很多学生把就业和考研作为当务之急,认为只要找到工作或考上研究生,学校在就业率和升学率等硬性指标的压力下,就不会因为毕业论文质量的问题而不让他们按时毕业。这种心态导致了学生普遍对毕业论文工作不够重视,部分学生实际投入到毕业论文工作中的精力和时间都极其有限,甚至敷衍了事。这也成为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二、PDCA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1.项目研究的内容、目标

PDCA原是企业工作质量循环管理方法,其目标是为了提高系统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而进行的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等工作循环的方法。PDCA 循环分为四个阶段,其中计划阶段是分析现状,找出主要影响因素,确定方针、目标以及活动计划;执行阶段主要是指进行必要培训,大胆放权,让执行者自主行事,实现计划中的内容;检查阶段是总结执行计划的情况和效果,找出问题;行动阶段是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形成制度标准。未解决的问题反馈至下一循环P阶段进行解决。PDCA方法的主要特征如下:首先是这四个阶段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各阶段可以存在交叉,但先后次序不能颠倒;其次是周而复始、连续循环,其中处理阶段是推动循环不断深入发展的关键;第三是环环相扣,在循环中提高。每次循环都完成一定的预定目标,未解决的问题作为下次循环的计划,实现工作质量和管理效益不断地提高。

PDCA方法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是质量改善的科学程序,不仅能用于企业管理领域,也能应用于教育管理领域。将PDCA方法应用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管理,能够将以往经验性的工作方法转变为现代科学管理的方法,增强管理的科学性,使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的质量得以不断改进和提高,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和管理工作的效能。

2.具体工作计划和分工

计划阶段。论文指导教师应该根据学校毕业论文工作总体管理规范的质量要求和时间安排,因人而异地制定学生毕业论文计划。论文指导教师应该事先充分与每个被指导学生进行沟通,与学生共同制定毕业论文计划,确定论文的目标、任务、时间、要求、应变措施等要素。计划工作在不违反学校对毕业论文工作要求和进度安排的前提下,尽量兼顾学生考研、考公务员、应聘等实际需求情况。

执行阶段。论文指导教师应对学生执行毕业论文计划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督促,鉴于目前大部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欠缺,不能被动地等待学生来找自己答疑,更不能对学生放任不管。应该定期召集学生进行会议交流,解决学生执行计划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并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特点,在论文选题、资料查找、方案设计、数据采集、方法选择、写作技巧等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检查阶段。在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和执行过程中有一些关键点如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初稿完成、修改稿完成、论文定稿、答辩准备等,这些关键点构成了毕业论文检查阶段的重要检查点。论文指导教师应在毕业论文计划中对学生明确这些关键检查点及其检查时间、检查标准等,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学生执行毕业论文计划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自查、互查和教师抽查。

行动阶段。论文指导教师根据检查阶段的反馈信息,寻找学生在毕业论文实际执行阶段的不足之处,分析造成执行结果与计划产生偏差的原因,与学生共同制定消除偏差的措施。在此基础上,对上述措施的执行制定计划,指导学生执行这些计划,并在执行的过程中进行检查。如此不断进行四个阶段的反复循环,论文质量获得不断提高。

三、毕业论文PDCA法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上述计划分工,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09级和2010级学生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推行PDCA循环管理法,促使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有明显提高并进行书面经验总结推广,形成管理标准。

实践教学措施如下:

1.奠定毕业论文计划执行基础

大学四年的教学期间,通过定期组织学生与专业课老师互动座谈会、学术交流会、讲座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各个专业老师的研究方向、研究项目等内容,培养学生对不同专业方向的研究兴趣,进而选择参与专业教师的研究项目,逐步建立导师制培养模式。

在大学三年级时,刚刚接触专业基础课就着手培养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在专业兴趣的基础上确立一个研究方向,进而专注于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提前制定毕业论文的研究计划,明确PDCA方法四个阶段的进度、方法及过程控制的要求。

学生参与各指导教师成立的不同课题小组,定期以学术交流会的形式介绍收集的文献资料、最新专业动态、研究新方法、专业新理论等,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增购仪器设备,合理使用实验室现有设备,统筹安排各课题组的实验时间表,提高实验仪器的利用率。

2.做好学生思想教育

由于社会就业压力逐年增大,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找工作和完成毕业论文之间的关系。

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应重点针对强化学生责任心,明确近、远期目标。督促学生毕业论文各项工作的落实,努力实现所研究目标。

3.发挥教研室的作用

以教研室为单位,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促进教师互相学习,交流经验,改进管理措施,提高学术水平。

由教研室专业教师组成检查组,安排时间分别对各个课题组的进度、质量进行检查,并做出评价。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改进意见和信息依据。

每届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教研室要总结成功经验和提出存在的问题。将行之有效的好经验总结提炼,上升为标准,在今后工作中贯彻执行。同时,把存在的问题加以归纳整理,提出整改措施和计划,作为下一循环的动力和依据。

四、小结

实行了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后,学生对毕业论文各阶段的目标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有的放矢,调动和激发了大家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使毕业论文质量显著提高。

在本项目成员组指导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或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49名2009级和38名2010级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推行PDCA循环管理法,毕业论文平均成绩达85分以上。

参考文献:

[1]常金玲.基于PDCA的信息系统全面质量管理模型[J].情报科学,2006,24(4):584-587.

[2]廖志玲等.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82-85.

[3]张倩等.本科毕业设计教学中结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2-25.

上一篇:中专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九上数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