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校本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4 06:04:12

美术校本研修总结

美术校本研修总结篇1

在提倡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把教育价值取向定位在升学上,定位在部分学生的身上,是很不合时宜的。为此,遵照《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2000年)》,《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学校总结经验,深化研究,借助学校的优质硬件资源和师资力量,希望探索出一条“生活化”的特色美术之路。在保持专业教育特色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促进学生个性、艺术鉴赏能力等的全面发展,力求使“美”成为学生的精神动力和生活方式,进而对广大农村地区学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2009年7月学校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普通高中特色学校研究专项课题百所项目学校之一,现正有计划地实施课题。

(一)      术校本课程、地方美术资源开发

化、校本化是实现特色办学的最佳途径,建设美术特色学

,需要打破旧

(一)美术校本课程、地方美术资源开发

地域化、校本化是实现特色办学的最佳途径,建设美术特色学校,需要打破旧思想、旧观念,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

1、鄞江中学高一美术选修课菜单

课程

指导教师

 

意象水彩色粉画

张经伦  刘小青

风景速写

应豪

视觉设计与制作

陈芬维

电脑绘画

程建军

剪纸艺术

谢凡

陶艺

李冬勇 徐蔚

衣上绘画

陈少新

 

书法

张韩光

 

拼贴画

李明涛

 

木刻版画

孔春能

 

扎染

朱贤飞

 

五谷画

李伟光

 

刮画

金华祥

 

手工制作

周开芬

 

装置艺术

潘鸿术

 

简笔插画

吴頔

 

插花艺术

郑维丹

 

漫画—讽刺与幽默

陈金芬

 

2、校本教材编写   

(1)校本美术欣赏课教材       

(2)陶艺教材                   

(3)工艺教材(剪纸、视觉设计和制作、拼贴画、扎染)

(4)绘画教材(水彩、素描、衣上绘画、版画)

3、在各年级普通班中,开设了每周一节的欣赏课,在高一年级开设音乐必修课,在高二年级开设美术必修课。每学期举行全校性的书画创作比赛,如“迎国庆”书画比赛、“迎新年”书画比赛、以“校园文明”为主题的书画比赛、黑板报比赛等等。学校还开辟了“每周名画欣赏”专栏。

(二)校园文化建设

1、专业教学设施的完善。1996年,学校投资350万元新建了艺术馆,新艺术馆占地3660平方米,内设12间画室、二个展厅(教师作品展厅和学生作品展厅)、一间精品收藏室、二间高标准画廊和多个教师工作室等,一所400平米的市陶艺研究中心,各类美术教具一应俱全,2010年投资200万元改造艺术馆,内设精品画廊、专业学习室4间、社团活动室5间,拟建成艺术中心。

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学校还专门配备了电教设施、设备和道具。此外,学校还在图书大楼内开辟了美术专用阅览室和作品展览厅。

2、特色活动项目的开展。包括由中国美协主编、鄞江中学主办的水彩方面的唯一的部级刊物《中国水彩》落户学校,至今已出版了26期;2002年与宁波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第七届全国水彩画写生大赛,2004年组织了水彩艺委会成员象山采风活动,反响很大。在此带动下,宁波已成为中国水彩画的活动中心。2008年3月组织了《中国水彩年鉴》的编写工作,填补了中国百年水彩历史的空白,2010年10月承办由中国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第九届全国水彩、水粉画展,共征集到全国各地包括台港澳作品3000多件,初评、复评工作在学校举行。

3、积极的承办各类学术年会和研讨会,目前已经成为宁波市艺术研讨中心。建立专家网络,举行“美与生活”系列讲座,每学期举办一次,今年6月邀请清华大学王铁牛教授来校讲学,此前已有8位画家在学校举办个人画展,省内外的著名专家如周大风、何启陶、马亦钊、杜巽、钟式震、曹兴高、钟雷等先后来校作过专题讲座,并进行临场指导,讲座内容包括水彩画、素描、书法、国画传统艺术、色彩、速写、工艺设计、中外美术史、现代绘画史等,同时,融进了众多名人名作的介绍,尤其是一些杰出的艺术家所表现出的崇高精神和人格力量,给学生心灵以极大的震撼。通过上述这样丰富多样的教育,使学生懂得怎样去热爱美、理解美、追求美。

4、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积极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发挥特长,展现自我。

5、校园环境的布置。通过营造美的环境,来教育、感染和影响全校学生。为了强化环境育人的功能,做好了“氛围”这篇文章。在主教学楼的草坪上、艺术馆的大厅内和馆前的广场上分别设置了鲁迅、陶行知、华罗庚、李四光、冼星海、邓稼先、钱学森、贝多芬、毕加索、罗丹、米开朗基罗等中外文学家、教育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塑像;在艺术馆旁建造了两个下沉式的有塑像和喷泉的艺术广场:教学楼大厅内开辟了艺术作品展览版面,让优秀的学生作品展览。设立精品画廊,收藏名家作品,让学生直面画家的真品,这既体现了特色学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又是陶冶学生心灵、激发学生艺术追求的教学园地。

6、校园文化的生活化。发动全校学生拟写美的格言并张挂,精选30幅中外名画在张帖在校园 。把以鄞江古镇风貌为题材的彩绘的陶艺品作为三好学生奖品。全校师生阅读美的书籍,如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为师生必读书。

(三)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在目前已经设立的艺术教育处(作为与教务处、政教处和总务处同级的职能部门)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艺术教育管理、岗位职责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以保证特色美术教育目标实现,促进学生的最优发展。

1.行政管理制度。艺术教育成为所有领导的共识。

2.教学管理制度。制定专业班的教学计划和普通班的必修,选修课教学计划。

3.美术馆馆长制度。负责作品的积累和收藏,留下保贵的文化财富。

4.艺术教育管理制度 。设立艺术教育处,全面负责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

5.科研管理制度。为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依托科研,加强合作。该校与杭师院建立合作关系,编写了《普通高中美术特色班教学大纲》,课题《普通高中美术教学的构建与实践》获省二等奖。

6.外联制度。选取美术教学成绩出色的鄞州区六所初中建立生源基地,学校美术教师每学期到相关的学校举办画展,指导学生,并邀请相关学校的教师来我校参加各项艺术活动。现正计划与中国美院建立更高层次的合作,使大学、中学在教学上紧密相连。

与意大利米兰LABA美术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2010年组织我校的非专业类的学生的美术作品到澳大利亚中学展出,受到广泛的赞誉。

(四)专业教师成长计划

任何教育改革得不到教师的支持都不能成功,美术特色学校的建设更是如此。近年来学校对专业教师成长十分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据统计至今学校在教师进修方面已花费70余万,进修学校包括中央美院、中央美术研究所、上海油雕院和中国美院等。但是,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如果不加重视的话,必将对下一阶段的课题研究乃至学校的长远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为此,我们积极开展新一轮的专业教师成长计划,以更好的促进教师队伍向更高、更优、更专的层次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

1.专业教师创作计划。无课教师在上课之余如无特殊情况下必须在个人创作室参加创作活动;每一学期有一张创作作品由学校保管,但所有权归作者,使用权归学校;举行教师作品双年展。2009年学校有两位教师的作品入选全国第八届美展,2010年三位教师入选第九届全国水彩粉画展。

2.专业教师进修计划。优秀教师与学校签定相关协议,回报母校;进修结束后,参与进修的教师必须在一学年内举办一次有影响的画展;对参与进修的教师必须带一名徒弟,以促进专业教师专业水平的均衡发展。

3.美术教师作品双年展,引入作品淘汰机制,激励教师创作。

4.美术教师欣赏课说课比赛,提高美术选修课教学质量,保证每周一节美术和音乐欣赏课的高质、高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5、其他学科教师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美在学科渗透的研究,如“新课程下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美育的课堂教学研究”,“美术特色高中的美育理念融入历史课堂的实践研究”“寓美育于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认知与实践”“美育理念融入物理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美术特色背景下中国古典山水文学的美育实践研究”等。

(五)培养机制的创新

1.形成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的“特色美术教育”办学理念,要求教育评价遵循整体性、多元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在评价手段上,应在教育过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如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系统性评价等等。

2.多轨培养体制

多轨培养体制,即多轨出发,转轨有利,多轨合一。普通班的学生可以转入美术班学习,美术班学生也可以转入普通班学习,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3.面向全体,提高全员素养

美术校本研修总结篇2

一、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

现今,我国西部地区的学校艺术教育校本课程还未能承载美育主渠道的重任,表现在:一是课程实际地位不高。二是课程实施急功近利。不少教师将艺术教学的重点放在艺术知识与技能教学方面,而不是放在陶冶情操和能力培养方面。三是没有强有力的课程保障措施,艺术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四是课程评价单一。

二、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意义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体现,更是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艺术教育校本课程是一种崭新的创造性课程。它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学校、学生的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

三、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开发与研究目标

1.学校层面目标:建立规范和完善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探索出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方法。

2.教师层面目标:以开发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为载体,提高教师开发课程的教科研能力;开发适合学校特点和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

3.学生层面目标: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修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开发与研究内容

1.开发合唱、中国画、器乐、舞蹈、竹笛、素描、剪纸、书法、布衣舍、装饰画、沙画等10余门艺术类校本课程。

2.研究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方法。

3.探索实施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

四、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开发与研究思路:将按照以下思路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发和研究

1.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调查学生发展需要、音美学科教学资源及教师专业能力等方面的相关状况。

2.理念先行――让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理念成为师生的一种自觉行动,融入师生内心,发挥对师生的引导、激励作用。

3.专业规划――在充分了解音美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教师个人依据总体规划分析自己的发展状况,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4.细化目标――整合校内校外资源,确定课程开发目标,细化音乐类课程与美术类课程目标,以突出其审美特性。

5.制度建设――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编写纲要汇编,从制度上保障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6.教材开发――引领艺术类专业教师开发10余门音乐类和美术类校本课程教材。

7.开展活动――落实教师课程申报和学生选课(教师已推荐的校本课程)工作,开展艺术教育校本课程活动。

8.评价导向――以评价促进实施,以评价引领实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做好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科?W评价。

9.形成理论――在收集活动资料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艺术类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最后形成理论。

(二)开发与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之始,便深入了解、调查学生发展需要、学校音美学科教学资源及教师专业能力等方面的相关状况,通过调查、分析校本课程实施现状,制定课题研究的合理规划。

2.行动研究(反思)法:以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为依据,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边行动边反思,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策略和方法,逐步形成“以生为本”“以校为本”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模式。

3.实践总结法:总结校本课程开发中具有科学性、操作性的经验,最后形成科学性的理论。

美术校本研修总结篇3

关键词:艺术类选修课;教学效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306-02

艺术类选修课是工程类高等院校课程体系里非常重要的组成成分,是工程类院校美育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属于为培养新时代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工程类人才而设立的公共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工程类院校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艺术精神和艺术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其教学目标在2006年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表示如下:“在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同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

国家纲领性文件的颁发,可见国家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然而,由于工程类院校多种现实条件的制约,使得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建设与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甚至出现了学校、学生都不重视的局面,没有充分体现艺术类选修课程类选修课净化学生心灵、健全学生人格的教学效果。

为此,我们针对工程类院校大学生选修艺术类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

一、工程类院校大学生选修艺术类课程的情况调查

此次调查主要在有代表性的工程类院校进行。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全国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有条件的学校,应将任意性选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按照国家教育部文件要求,所调研的工程类院校的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美学》、《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任意性艺术类选修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合唱艺术》等。

调查数据显示,在工程类院校21%的学生认为艺术类选修课程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效果,53%的学生对艺术类选修课程是一知半解,而只有26%的学生认为在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课堂上学到了很多;31%的学生认为,艺术类选修课程上课形式单一陈旧;72%的学生认为,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多是基础知识的授课,没有与所在的地方特色相结合;23%的学生对于上课内容不感兴趣;高达79%的学生反映,艺术类选修课的课堂从来没有让学生接触过相关辅助器材。

授课方式调查结果显示,授课老师所使用的辅助器材,其中87%的是基本的放映器材,如,幻灯片、电脑、多媒体教室等。

二、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调研结果分析

根据调研的结果可知,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程存有以下问题。

1.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所掌握的艺术知识含量不对称

工程类院校的学生中理科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理科生往往不重视艺术类课程,对艺术知识知之甚少,艺术知识的基础非常薄弱,这样便造成无法理解和掌握某些专业性较强的艺术类选修课。

同时,很多工程类院校对艺术类选修课也不是十分重视,因此有部分教授艺术类选修课的教师也是“半路出家”,并不是艺术专业出身,由此,这些教师所教授的艺术类选修课的课堂内容主要由艺术基础知识构成,而这些艺术类的基础知识又是可以从图书馆或者网络上轻易获得的;同时,由于教课教师的水平有限,缺乏艺术实践能力,也无法从

深层次指导学生的艺术实践。因此,这样的授课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2.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形式僵化

由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工程院校中有87%的艺术选修课教师仅仅使用幻灯片、电脑、多媒体进行授课,讲授的内容也多以知识介绍为主,几乎没有学生的实践环节训练,都是以讲授的方式进行授课,教学器械不足,教学形式缺少变化,这就降低了很多学生刚开始选修艺术类课程的浓烈兴趣。

3.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

根据实际调研,有90%的艺术类选修课程是在结课时进行笔试的,甚至有的工程类院校将艺术类选修课和其他专业课一样出试题卷进行考试。这种侧重理论知识记忆型的考核模式经过实践证明并不适合丰富多彩的艺术类选修课程。

三、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教学改革以提升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调研数据显示,有82%的学生认为艺术类选修课程是工程类院校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类型;69%的学生对艺术类选修课程还是具有较高期望值的。因此,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应该通过教学改革来提升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效果,达成学校、学生、教师三者对艺术类选修课的共同满意度,满足社会对新时代工程院校大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的根本需求。

1.确立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刚性标准

艺术类选修课程应该根据工程类院校对学生“工程教育,职业取向”的培养目标确立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之本,是衡量教师教与学生学必须达到的刚性标准。 确立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刚性标准也有两个方面:一是要确立教师的授课目标,二是要确立学生的学习指标。

由于艺术类选修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应该从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鉴赏能力三个层级来进行刚性标准的确立。这样,才能真正为提升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准则与基础。

2.整合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课程类别

在很多工程类院校中,艺术类选修课程名称繁杂,不利于确立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刚性标准,因此应该整合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课程类别。

工程类院校大学生现在对艺术类选修课程进行区分的方法是两种:一是在课程性质上进行了区别,划分了限定性选修课与普通公选课;二是在时间上进行了区分,限定性选修课是周一至周五上课,普通公选课是周六上课。

这种区分方法并不科学,因为有些课程内容相似但名称不同(比如音乐艺术类课程就有五门),如果相似内容课程都有各自不同的教学标准,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讲衡量的标准都很难精准界定,也无法达到明确的区分,不利于此类课程刚性标准的确立。

因此,应该根据工程类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实际情况,将十几门课整合为四大类:音乐类、美术类、影视类、文化文本赏析类。这样,制定各类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刚性标准才能做到找准靶心,有的放矢。

3.精化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而不是一次备课,一劳永逸。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程应该在考查分析工程类大学生艺术知识和艺术素养的宏观现状的基础上,精化教学内容,以使艺术类选修课程符合工程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应该制定三种教学内容模块体系:理论知识传授模块、实践技能交流模块、鉴赏能力提升模块。通过这三大模块组合,可以提高各艺术类选修课授课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可以随时根据每学年选课学生的特点、专业的需求、求职市场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调整个别模块内容结构,使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与社会、市场、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接轨,与时俱进。

4.创新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法

艺术类选修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自始至终充满浓厚的学习兴趣、问题意识、鉴赏欲望和实践渴望,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还应该注重对有实践渴望的学生进行指导,甚至可以与学生进行合作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原创与艺术实践能力。因此,注重师生之间互动、合作、实践的教学方法更适合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授课。

5.完善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考核模式

艺术类选修课程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选择适当的考核模式非常重要。如果对学生考核的模式不准确、不公正,会破坏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很难完成学习指标。

工程类院校现在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考核模式是:总成绩实行两级分制,考核内容包括

平时出勤考核和期末试卷考核两部分,平时缺勤达三次及以上或期末试卷考核没通过为不及格,除此之外均为良。

现阶段,由于工程类学生的专业背景较为庞杂,这种考核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较难反映艺术类选修课程刚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因此应该从理论知识考核、实践技能考核、鉴赏能力考核三方面完善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考核模式,使之更适合工程类学生的实际。

6.追踪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效果

考察、反馈、反思工程类大学生对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接受水平与接受效果,从而帮助大学生自我拓展艺术视野和人文视野,系统梳理已学知识,获得创造性研究和思考的能力,提升艺术鉴赏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7.艺术类选修课课堂上应融入地方色彩与元素

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建设与创新要注重继承并发展地方文化艺术,服务于当地的经济文化。辽宁省丰富的民族特色是艺术教育得以异彩纷呈的前提,这也为工程类院校艺术类选修课课程内容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艺术类选修课的授课过程中,应融入地方色彩与元素,体现艺术类选修课鲜活的生命力。

美术校本研修总结篇4

关键词:高校公共美术课程 地域特色 建构 课程体制

我国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实施意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等重要文件促进大学公共美术课程的实施。目前,在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目标理念的指导下,全国重点高校几乎都开设公共艺术类选修课,国外知名高校亦开设有公共美术课程。就浙江高等教育而言,作为全国经济发展领先地区之一,基于浙江浓厚的人文底蕴和现代教育观念,各个阶段的美术教育皆具特色。笔者立足于浙江省高校学生公共美术课程与美术素质的调查和分析,研究以素质教育教学推进和完善艺术教育学科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出建构与实施浙江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建议。

一、公共美术教育的渊源

中国公共美术教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新式学堂的兴办。19世纪中后期,晚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建立起第一批新式学堂,开启了中国近现代高校美术教育的新纪元。新式学堂在“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下,美术类设置了“手工”“图画”等课程。民国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大力提倡美育,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很快,但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却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只有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和高等师范学校做过尝试。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政府颁布了相关政策,促进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高校美术教育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公共美术教育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时期,中国教育受到极大摧残,美育也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确立了公共艺术教育在普通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①尤其体现在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②(以下简称《课程方案》)中,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方向。随后国内对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有了更快的发展。

二、浙江省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是存在不足。比如,重视程度不一、管理随意性比较大、高校学生对美术课程认识和自身美术素质修养不够等。为了解浙江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现状、在校大学生的美术素质、目前的经验和不足、公共美术课程的调整策略,笔者选取了部分浙江省高校进行问卷调查,主要以考查高校学生的美术素质和对公共美术课程的认识与态度为主。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调查涵盖了浙江高校文史类、理工类等将近30个专业,旨在通过在校大学生对美术知识的了解程度、美术的兴趣度、鉴赏力、重视度以及对公共美术课程的期望态度等几大方面,客观了解浙江省普通高校当前的公共美术教育现状。调查发现,浙江省普通高校均已开设全校性公共美术课程,高职类学校中开设此课程的则较少,开设的课程内容较为单一。可见,公共美术教育在浙江省高校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依据2006年《课程方案》的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

调查显示,浙江高校公共美术课程内容一般以鉴赏为主:包括中外美术鉴赏书法鉴赏摄影作品鉴赏及纺织品鉴赏服装色彩理论与穿着等;部分高校开设了实践类课程,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开设了中国画基础技法,授课内容包括中国画的理论知识和绘画、裱画、题字刻章等;多媒体技术(图像设计、动漫制作、网页设计)也成为公共美术选修课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个别院校还形成了特有的艺术教育模式,如浙江大学,专设了“公共艺术教育中心”。③

总的来看,浙江省公共美术教育已经起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发展水平上良莠不齐,与教育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对浙江部分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与综合分析

1.部分问卷调查数据表

图1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讲座与学校活动的组织有一定的了解,但总体上较少参与美术相关活动,表明大学生学习美术的自觉自主性较低。图2显示,许多大学生并不认为学习美术对于自己的专业有很大帮助,甚至三分之一的学生不清楚或认为没什么用。这说明学生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对自身的发展目标也不够明确。

图3和图4显示,能产生强烈共鸣或感觉的只有3%。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大学生并不能从中获得审美感受,甚至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不能理解这些艺术作品,而且对于看不懂的美术作品,很多人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这说明浙江省大学生对美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亟待提高。

图5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浙江省大学生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表示自己会选修美术课。在这些学生的选修原因中,较多的是丰富知识、提高修养、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防止学习枯燥,还有的是单纯喜欢美术、对美术具有强烈的兴趣,对学习自身专业有帮助或提高生活品位;还有的学生只是为了完成学分。选择不会选修的接近三分之一,分别是不喜欢美术、没兴趣,课业繁忙、没有足够时间,自认为没有绘画天赋;认为选修课上学不到东西、听不懂;还有不少人觉得准备美术用具太麻烦又费钱。2%的学生选择“不知道”,一方面是不了解自己的发展所需;另一方面,则表示视时间而定或只会旁听或者有学分压制才会选。总的来看,大部分大学生能够从各个角度肯定美术教育的部分价值,也表现出学生意向含糊、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2.调查结果综合分析

从以上调查结果的综合情况来看,浙江省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果,不少在校大学生具有美术方面的基础知识与能力,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部分价值,并对美术学习持有浓厚的热情及热切的期望。然而也不难发现,在校大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他们的总体素养还是不容乐观的。虽然大部分高校开设了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只有少数热爱美术的学生能够较好地接受美术教育。一些学生在选择时,优先考虑是否好得学分,是否容易过关;一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美术的重要作用,对于自己的全面发展目标也很不明确,呈现盲目性、随意性;美术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设置及教学设备上的问题(如技能与实践课程的稀少和设施条件的不足,使学生动手与创新思维能力的愿望受挫);美术实践课程较为缺乏,评价体系亦不完善。

究其原因,一方面,“实用主义”思潮对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影响,重科技、轻人文,一些人认为学专业技能比学美术要有用得多。在这种观念指导下,高校“专才”教育大行其道,公共美术教育则处于边缘。一些大学生直言学美术“没有必要”或“有点时间还不如学点专业方面的知识”等。另一方面,社会风气――庸俗的文化盛行对大学生的冲击。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科技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庸俗文化快速席卷,“浅阅读”“浅文化”迅速弥漫,对大学生的审美品位也造成负面影响。高校的迅速扩招、国家教育考试政策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影响较大,应试教育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得不到良好的艺术教育,导致高校生源的综合素质不容乐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不明确是另一个重要问题,即主管部门不明确与课程体制不健全。高校主管艺术教育的部门通常没有独立出来,而是挂靠在学校团委、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公共艺术教育部门更是较少成立。在这种条件下,各高校的公共美术教育缺乏政策和制度的保障,没有针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独有的评估体系,一些高校课程设置随意,简直是有什么开什么课,单一的授课形式缺乏吸引力。

总之,各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在体制上并没有特别的规定,均以方便管理为主,“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不但要面对来自外界的忽视与质疑,也还要面对自身的零散与混乱――缺乏整体形象与整体意识,这是公共艺术教育领域直至目前还无法克服的重大(甚至是致命的)弱点”④。这些均是阻碍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发展的深层原因。

三、浙江普通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建构与实施策略研究

以上从几个方面对浙江省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为此,笔者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点浅见,以便为浙江省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发展出一点力。

(一)明确浙江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目标

课程目标的确定在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有助于明确课程方向,还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第一,普通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目标必须与整体教育目的、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保持一致性;第二,应该从认知、过程、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目标。公共美术教育是区别于专业美术教育的,它的目的在于普及,是重在了解和欣赏感受,而不是专业技能训练,它存在的意义也不应该是“宝塔尖”的定位,而是“推广”的定位。

《课程方案》指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目标包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等。可以说,浙江省高校在达成这些目标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浙江文化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人文内蕴。这种人文内蕴得益于浙江地处江南之地的山川地理与物候环境,这两者相互生发,是中国地理环境中最诱发人的情思与无限想象的地方,山清水秀,激发了地域文化的灵秀之气。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审美品位与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受着熏陶。另一方面,浙江的人文内蕴也得益于江南的人文荟萃。浙江是近代中国文人气息最为浓厚的地区。而且现在的杭州又是江南的核心,吸收古今中外的多元文化,具有开放与包容精神,追求自我完善。因此,浙江高校应该瞄准课程目标,减少“实用主义”和“庸俗文化”的影响,有效地利用与开发地域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来建构具有丰富人文性的美术课程。

研究表明,现代公共艺术的理念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几个门类,人们的需求多样化,使其越来越呈现出“社会学”意义的内涵。

因此,明确的课程目标是高校公共美术课程建构与实施的起步之举。

(二)建构高校公共美术课程内容体制

建构高校公共美术课程内容体制的关键是树立“整体”的课程观念。树立“整体”的课程观念不是课程之间的拼凑,而应使课程要素形成有机联系和有机结构。“整合课程”的核心价值观念应该既涵括工具学科、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整合,也涵括文化与学生发展的整合,还涵括身心发展的整合和认知、情意与道德的整合。

关于课程的设置,笔者对浙江省部分高校任课教师做了调查和电话访谈,公共美术课程开设一般是由教师自行提出申请,教授内容则与教师的专业相关,各个学校开设的内容均不相同,各具特色,但存在课程结构单一的现象;同时,面对丰富的选择,大学生存在选择盲目性。现有普通高校公共美术课程在结构上依据美术学科内容进行划分,由于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一般都将其划分为四大类别,即美术史、美术评论、美术鉴赏、美术技能与实践,在其下分别开设一定数量的课程内容。

笔者依据《课程方案》的目标、调查的现状与浙江省的优势,提出将浙江普通高校公共美术课程内容整合为两大模块――美术理论美术实践。两大模块在四个类别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美术理论模块包括美术史美术鉴赏与美术评论,内容上可以设置美术基本常识色彩理论知识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美术作品鉴赏(绘画雕塑建筑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美术实践模块包括中国画、素描、色彩(水彩画、油画、水粉画)、装饰画、综合材料制作等。浙江高校可结合地域特色,发扬文化传统,增强美术学科与社会、文化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灵活变化,更加有趣味性,较好地规范和丰富课程内容,更多地开发学生的潜在艺术素质,将学生以学分为目标的心理调整到关注美术本身上来。“整合课程”既能加强学科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美术的重要性,又可以促进学生情和意的提升,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不仅发挥了地域优势,而且彰显了人文内蕴。

(三)探索公共美术课程的实施方法

公共美术课程的实施可以融合感性与理性层面,从跨学科的角度、内容的综合化,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综合解决问题。一方面,可以建立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综合。首先要寻找合适的结合点,可以选择某个历史阶段,把这个历史阶段中对美术发展起到重大影响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内容融合到一起;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案例建立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解决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

美术理论模块的实施便于操作,一般可采用大课堂形式、学术讲座、参观欣赏等激励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信心。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对于参与、互动、体验、创造的渴望日益增强,对高校公共美术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陈振濂在《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发展与改革》中阐述:“能通过这类课程的设置,在激发想象力、鼓励尝试与试验方面给予当代大学生更大的创造机会与创造热情,这应该就是公共艺术教育在自立后继续走向改革的主要目标。”但美术实践模块的实施向来存在较大难度,为此,杭州师范大学做出了相关的探索。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自编教材,在内容上分欣赏与技法两部分,融知识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美术实践技能训练部分设有三项内容供选择:装饰画中国画和水彩画。例如水彩画,涉及静物与风景两个领域,关于水彩画的特点特殊技法等附有典型作品欣赏,单列环节具体讲解水彩静物与风景的写生步骤,使课堂更直观,形成大学生感知能力和技法意识,培养创造热情,并能结合浙江当地艺术馆、美术馆与博物馆的活动,突出实践性。由于公共课时、教学条件的局限,对非美术专业的大学生,不必要求太强的专业性,重在让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亲身体验与感受,鼓励敢于尝试与创造的信心,能够将创造性思维有效地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与探究中去。

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公共美术选修课程采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美术基础与欣赏》⑤,内容分欣赏与技法两部分;美术实践技能训练部分设有三项内容供选择:装饰画中国画水彩画。装饰画章节从概念特征造型构图色彩及技法上加以介绍,内容着力以艺术形式美规律、色彩基础知识和绘画应用的技巧,提高大学生视觉审美和形象思维的能力;水彩画章节涉及静物与风景两个领域,分别从水彩画的特点特殊技法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随附典型作品欣赏,还单列环节具体讲解水彩静物与风景的写生步骤,使课堂更直观,通过临摹、写生和创作的过程,形成大学生感知能力和技法意识,培养其创造热情。由于公共课时的限制与教学条件的局限,以及面对的是非美术专业的大学生,因此实践教学模块不必要求太强的专业性,重在让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亲身体验与感受,从而陶冶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鼓励敢于尝试与创造的信心,将创造性思维有效地发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与探究中去。杭州师范大学在这方面已有的教学成果,可以为浙江其他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

(四)加强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管理体制

加强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管理体制是课程建构的保障。在这方面,浙江大学为我们提供了参照。依据浙大公共艺术课程两种模式的意见,浙江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管理体制可以借鉴形成两种思路:一是设立独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机构,而不是挂靠在其他机构或相关院系。二是公共美术教学与专业美术教学使用同一套人马同一个牌子,美术学院教师兼具专业教师与公共教师的身份,将教育的专业性与公共性结合起来,在面对非美术专业学生时增加向素质教育文化艺术教育以及校园文化塑造方面的倾斜。笔者提倡第一种发展思路。之所以将公共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分开管理,其目的就是要扶植公共艺术教育的自主发展,公共艺术机构独立能够为浙江省高校公共美术教育今后的建设提供有力的发展平台。这个作为,能够树立公共美术教育的独立形象,健全其自身的发展。

结语

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出现了从重视专才教育向提倡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相结合的重大转变。在新形势下,我们立足于浙江省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问卷调查与现状,结合浙江省地处江南的灵秀之气和得益于江南人文荟萃的文化精神,发挥地域优势,提出了浙江普通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建构与实施策略,提出的设想进一步整合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突出“美术理论”与“美术实践”两大模块;探索实施策略,借鉴杭州师范大学的经验,增加实践特色,完善课程体制建设。适应当代社会视觉文化迅猛发展的形势,富于地域特点的公共美术课程体制建构才能解决浙江高校自身的问题,才能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传统美术文化,提升人的整体素质、完善人格,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

(注:本文为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艺术教育”科研资助项目成果)

注释:

①王青.对河北省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现状调查及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2009.

②教育部办公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2006.

③金丹,宋丽娜.试析高校公共美术的课程建构与策略实施――以浙江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1(1).

④陈振濂.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发展与改革――在浙江大学主办“在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主题演讲(代总结).西泠印社出版社.

⑤金丹,莫小不,翟水良.大学美术基础与欣赏[D].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2006.

[2]陈振濂.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发展与改革――在浙江大学主办“在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主题演讲(代总结).西泠印社出版社.

[3]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罗文勇.我国普通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2006.

[5]韩雪.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2(4).

[6]张道森.高等学校美术公修课教学探论[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7]黄甫全.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6.

[8]王青.对河北省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现状调查及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2009.

[9]金丹,宋丽娜.试析高校公共美术的课程建构与策略实施――以浙江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1.1.

美术校本研修总结篇5

1.课程内容上

从2002年起实行多学科综合,在美术教学中将文化课知识作为研究的重点。由于普通高中的学生知识面窄,课外阅读量不够,把美术知识与历史、地理知识结合不但能整合美术资源,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高一美术欣赏课中有民族服饰、民居等内容,把这部分内容整合历史、地理知识,把傣族、苗族、回族等民族的聚居地生活习惯,美术文化特色进行单元学习,学生们不但能将文化课的知识进行拓展,而且寓教于学,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发课程资源的目的。

2.课程形式上

经过多年的总结与研究,普通高中的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较差,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无法保证多个教学环节的完成,因此寻找一种可行的课堂模式成了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经过近十年的探索,结合学校的教学科研开发“三学一验”的教学模式。“三学一验”教学模式为自学、导学、研学、检验四个环节,其中自学由学生在课前进行,导学、研学、检验在课上完成。这一教学模式在学校的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特点,经过四年的实践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沉闷的课堂变成了主动学习的阵地。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更好地结合学科实际成为研究和运用这一教学模式的关键。

(1)课前自学。在教学进行之前把课程系统单元整合,请学生按单元系统自学。例如雕塑艺术部分,在课前把需要自学的要点制成自学提纲,并下发给学生。请学生在课前自行完成提纲,在完成自学提纲的前提下还布置了若干思考题,布置的思考题不能过多地限制学生的学习思路。

(2)课上的导学。五十八中的学习模式是分组制。班级的各小组已相对完善,组长负责制,并且在班级的座次也安排的很合理,这就解决了课堂的许多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的导学完成得很顺利。再以雕塑艺术部分的“外国雕塑撷英”一课为例,按教材体系把教材内容按时间和区域在自学提纲中分成六部分,小组自由选择,可以多选。

(3)研学环节最精彩。在课上各小组展示课件,展示准备的作品,介绍雕塑家,总结本组提纲的雕塑艺术特色等。如发言中有问题和不足,本组成员一同完成,也可其他组补充。这样一来,生动的课堂就出现在教师面前了,更惊喜的是学生的自我总结更让我们对学生有了新的认识:以往他们没有如此优秀并不是他们自身的原因,而是没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机会与舞台。总结评价的方面有很多,如积极性、灵活性、动手能力、合作性、独立性等,总结评价的方式也可多样,如语言、文字、数据、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等。这让课堂变的更加鲜活,生动。

(4)检验环节可以课上完成,也可以作为家庭作业,还可以变为展示内容后面的单元进行展示,这就解决了以往课堂教学无法检验的弊端。在课堂上期待已久的学生们的热情目光,感受到了他们释放的深藏已久的学习热情,创造性与主动性就是这样被调动起来的,这也成为教学中一个特色。在这段教学中体会到美术学科教学一直以来处于高中教学的薄弱环节,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少,这些都成为教学的屏障。自五十八中的“三学一验”教学模式运用以来,更加明确了美术课程改革的目标,真正改变了美术课堂的那种生、死、硬的印象,作新型的美术教师,为学生营造全新的美术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找到符合学校美术教学的新路。本次高中美术课程改革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教学课时数增加了,由过去的36课时增加到54课时。二是教材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单一的美术鉴赏变为五个系列、九个模块,增加了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和现代媒体艺术等内容。并且实行学分管理,每个学生必须修习美术课程54学时,才能获得规定的3个基本学分。单就增加的八个模块而言,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学识修养提出了极大挑战。面对巨大的挑战,通过积极参加并组织市、区培训,不断明确理念,理清思路,读懂课标,学习意见,深刻认识到:课改是一个平台,是一个能促进师生交流、师师交流、探讨、实验的平台。课改也是一个舞台:是一个能促使师生充分施展自己特长,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探讨各种教学形式,呈现“异彩纷呈”教学效果的舞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发展,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必先实现专业化,这是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教师的发展是不可能专业化的,只能是“教书匠”。因此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目的就在于促进教师与学生间教学地位的改变,这也是课程开发的又一大特色。

二、美术素质教学资源的开发

普通高中高一与高二学年开设美术课,在十几年教学中总结出一整套完善的校本课程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补充。承办了校本课程开发任务,现在已经完成了校本教法的四年研究,总结了一系列4个学期的校本课内容。主要研究多学科综合课,培养学生多角度、多知识面的创造能力。包括多学科综合课:酒文化,茶文化,龙文化;动手实践课:京剧脸谱,剪纸,中国结艺等。通过这样的课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能力,形成了全校良好的艺术课堂氛围,这种艺术氛围在校园与走廊、教室随处可见,众多艺术作品就是美术教学资源开发的丰硕成果。另外,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也是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渗透美育的舞台,这种和谐美术环境的陶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自如地欣赏美、创造美,有美的生活。哈尔滨的冰雪活动也十分出色,适时地在美术教学中开发冰雪课程资源也是一条可行之路,如参加省市区级的冰雕比赛,冰雪设计大赛等。特色教学是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因此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校本教材的研发,并寻求与校本教材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美术校本教材开发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论证过程,通过实践不断修改、补充、完善校本教材,同时在具体的教学中,也针对教材内容,结合教学实际,尤其是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真正使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达到有效的完美结合,促进学生的不断学习与发展。

美术校本研修总结篇6

1、帮助美术教研室积极申报省级美术课题《建筑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

以此为突破口,推动一线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提高科研能力,为教育教学服务。本人在马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了此项课题《开题报告》和《课题实施方案》的撰写工作及开题会的准备工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课题得以顺利开题,并得到了省、市教育科研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的肯定。开题会后,本人又完成了《开题报告》和《课题实施方案》的修改和整理工作。目前,有关课题的各项研究工作已全面展开。

2、认真组织了全区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为进一步提高我区美术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加强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我区骨干教师,更好地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发展,区美术教研室常年开展全区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今年的基本功比赛内容为书法和教学设计。基本功比赛的开展,不仅使教师们在专业素质方面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与也交流的机会。

3、学期一开始,在教研室的安排下,本人积极认真地组织了全区美术教师的业务培训。在培训中,我以《居室的色彩搭配》一课的教学设计为内容,在会上与全体美术教师做了交流。

4、针对我区美术教师现状,加强艺术学科教师的艺术创作水平,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为此美术教研室组织了全区美术教师走进美术馆活动,让美术教师能在艺术的海洋中,感受到美的呼唤,激发对欣赏美、创造美的热情,不断的完善自身的艺术修养,提高艺术感知能力,更好的完成美术学科的教学工作。本人积极组织并和马老师一起带领老师们前往参观。

5、认真组织区级美术公开课教学观摩活动。

每学期的区级公开课是展示我区美术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活动,为此本人积极组织相关教师,通过认真准备,集体备课,多次研讨修改,推出了两节美术课,我本人也担任了其中的一节公开课。于5月20日在望龙学校三楼多媒体教室,进行了美术学科区级公开课展示活动,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和好评。

6、备课活动。

在备课中注意发挥组内备课、教研优势,鼓励各校教师互相听、评课,以有经验的教师带新成员教师;以骨干教师带全体教师。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7、积极组织我区美术教师到外校听课学习。

本学期先后组织了我区教师参加了在65中举行的市级公开课和在滨湖新区46中等学校举办的全市中小学美术学科课堂观摩课的听课活动,使广大美术教师得到了很好的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我本人还代表蜀山区教师在会上对上述课程做了点评。

8、3月份,组织各校参加由省教育协会主办的全省中小学师生文学艺术作品大赛,区美术教研室积极布置各校认真准备,并在各校报送的大量作品中进行了筛选,最终,有大量师生作品获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9、4月份,认真组织各校参加蜀山区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得到全区美术教师的积极响应,在教育局基教科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此项工作。

10、5月30日,组织参加了合肥市中小学生现场绘画比赛。从通知、报名到带队参加比赛我都认真的做好每一件事,最终我区取得优异成绩。获一等奖3名,二等奖18名,我区颐和佳苑小学还荣获优秀组织奖。

11、组织教师继续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及《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一书,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努力转变观念,并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尝试,不断总结。

12、每月组织2次美术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研究和讨论,并撰写阶段小结及学习新课改的文章等。

13、7月份,组织区属学校教师参加了在颐和佳苑小学举行的第9届田英章书法面授培训。

美术校本研修总结篇7

1、帮助美术教研室积极申报省级美术课题《建筑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

以此为突破口,推动一线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提高科研能力,为教育教学服务。本人在马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了此项课题《开题报告》和《课题实施方案》的撰写工作及开题会的准备工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课题得以顺利开题,并得到了省、市教育科研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的肯定。开题会后,本人又完成了《开题报告》和《课题实施方案》的修改和整理工作。目前,有关课题的各项研究工作已全面展开。

2、认真组织了全区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为进一步提高我区美术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加强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我区骨干教师,更好地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发展,区美术教研室常年开展全区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今年的基本功比赛内容为书法和教学设计。基本功比赛的开展,不仅使教师们在专业素质方面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与也交流的机会。

3、学期一开始,在教研室的安排下,本人积极认真地组织了全区美术教师的业务培训。在培训中,我以《居室的色彩搭配》一课的教学设计为内容,在会上与全体美术教师做了交流。

4、针对我区美术教师现状,加强艺术学科教师的艺术创作水平,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为此美术教研室组织了全区美术教师走进美术馆活动,让美术教师能在艺术的海洋中,感受到美的呼唤,激发对欣赏美、创造美的热情,不断的完善自身的艺术修养,提高艺术感知能力,更好的完成美术学科的教学工作。本人积极组织并和马老师一起带领老师们前往参观。

5、认真组织区级美术公开课教学观摩活动。

每学期的区级公开课是展示我区美术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活动,为此本人积极组织相关教师,通过认真准备,集体备课,多次研讨修改,推出了两节美术课,我本人也担任了其中的一节公开课。于5月20日在望龙学校三楼多媒体教室,进行了美术学科区级公开课展示活动,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和好评。

6、备课活动。

在备课中注意发挥组内备课、教研优势,鼓励各校教师互相听、评课,以有经验的教师带新成员教师;以骨干教师带全体教师。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7、积极组织我区美术教师到外校听课学习。

本学期先后组织了我区教师参加了在65中举行的市级公开课和在滨湖新区46中等学校举办的全市中小学美术学科课堂观摩课的听课活动,使广大美术教师得到了很好的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我本人还代表蜀山区教师在会上对上述课程做了点评。

8、3月份,组织各校参加由省教育协会主办的全省中小学师生文学艺术作品大赛,区美术教研室积极布置各校认真准备,并在各校报送的大量作品中进行了筛选,最终,有大量师生作品获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9、4月份,认真组织各校参加蜀山区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得到全区美术教师的积极响应,在教育局基教科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此项工作。

10、5月30日,组织参加了合肥市中小学生现场绘画比赛。从通知、报名到带队参加比赛我都认真的做好每一件事,最终我区取得优异成绩。获一等奖3名,二等奖18名,我区颐和佳苑小学还荣获优秀组织奖。

11、组织教师继续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及《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一书,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努力转变观念,并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尝试,不断总结。

12、每月组织2次美术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研究和讨论,并撰写阶段小结及学习新课改的文章等。

美术校本研修总结篇8

关键词:中美会计学专业 信息技术 比较

一、引言

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计算机开始了在商业领域进行数据处理的应用,从而速快了企业信息的加工过程;之后计算机在商业领域的各种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在交易过程和财务报告的领域广泛应用,并且在会计领域实现了其内部控制和绩效评价;在加工会计信息方面,50多年来会计师和会计从业者一直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积极的使用者(Ahmed 2003);甚至IT被用于指导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还成为满足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的工具。近年来,IT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在信息的合规性、信息伦理和信息安全等领域受到了会计理论研究者的格外重视,以此来防止会计欺诈(如美国安然事件),同时也是为了满足会计人员熟悉必要的IT知识和技能职业的需求。会计专业毕业生必须有丰富的会计信息系统技能和理论知识,并且理解IT是怎样集成到会计处理过程当中。为了满足对这种技能型会计人员的增长需求,许多大学都提供了选修甚至是必修的专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Fordham 2005)。近年来,在会计教学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IT教学目标和教学范围。Ahmed对英国大学会计专业中IT/AIS类的技能水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会计研究者和从业者都已经认识到有关IT知识/技能的价值和重要性,特别是对于那些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商业世界中要想取得成功的会计人员。另一个由Gelins和Gogan做出的真实案例研究(2006)也表明,IT在会计专业在多个层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中美会计学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比较研究来源与途径

( 一 )研究来源 由于中美两国都有大量的高等教育机构,所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原始数据是很难而且不现实的,所以本文数据来源是基于中国和美国较典型的两个大学排行榜,即中国的武书连大学排行榜(2008)和美国的新闻和世界报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2009,发表在2008年底)。我们各选取了会计学专业排名位于前面的十所高校,如(表1)和(表2)所示:(表1)中国有4所高校是专门的财经类院校(第2,6,8,10),其余是综合类大学。(表2)和(表1)有所差别,(表2)美国都是综合类大学,其中5所是私立大学(第3,4,5,7,9),其余是公立大学。为了方便起见,在后面的论述中我们使用三个字母的简称代替各大学的名称。

( 二 )数据收集本研究的数据收集主要是通过各大学网站搜索其会计学专业具体的课程设置情况,如果遇到网站相关内容不全或过时的课程设置,通过电话咨询来来验证其课程设置内容的资料数据。最终搜集了列表中各大学开出的大学层次的公共课、(商)学院为开设的核心课程和会计学专业课程,以及三类课程中的IT/AIS类课程,涵盖了选修课和必修课,以及各类课程的学分,对取得的数据资料进行详尽的数据分析以确保对各大学本科会计学专业中所有IT知识和技能类课程的设置给出客观的评价。

三、会计学专业IT类知识/技能类课程的比较研究

( 一 )中美会计学专业IT和AIS类课程学分汇总比较(表3)说明了中国大学的本科生在进入会计学专业学习之前和之后IT/AIS类课程学分的情况。在进入会计学专业之前,IT类课程平均为7.25学时,进入会计专业课程学习阶段,有平均2.8小时的必修课和3.3小时可供选修的AIS类课程。同样,(表4)也列举了美国前十的大学的数据,学生进入会计专业学习之前有4.3学分在IT类公共课上,比中国学生少将近3小时;而美国的必修和可供选修的AIS类课程的平均学分分别是1.6和1.3,比较而言,中国十所大学必修的AIS类课程多1.2学分,可供选修的多2.0学分。但也要注意,中国大学给会计本科专业的总学分要高于美国。

( 二 )中美会计学专业IT和AIS类课程比较分析为了进一步说明中美在会计学专业IT类课程实质内容上的差别,我们列举了各高校IT/AIS类课程,并从IT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两个方面将所收集到的数据进一步划分。(表5)提供了一个详尽的IT相关课程的分解,这些课程是每个学生在完成会计专业的学习前都要求必修或者作为选修的。如(表5)第一行指出在厦门大学的学生要选5学分在IT基础技能课上(如计算机基础和数据库语言介绍),还有5学分在IT理论知识课程(如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这是大学的共同课和会计专业课的要求。然而,厦门大学同时也提供了另外3门与IT相关的选修课(如会计信息系统与实验,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实验,会计信息系统软件评价等),会计专业的学生可能有6学分在这些选修课上。简而言之,中国前十名的会计学专业在IT教学中平均5学分用于基本技能,4.85学分用于IT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此外,这些大学也提供了八种不同的和IT相关的会计选修课,并且只有两所大学美国有提供选修课。(表6)列举美国大学会计专业前十名类似的具体数据。如表所示,对于IT基本技能部分的平均学分是2.95,理论知识部分是2.95,与中国的课程设置相比总共要少3.65学分。换句话说,对于美国前十名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需要至少1门基础技能课需要补充学习。从选修课来说,奇怪的是,10所中7所的美国大学会计学专业不提供其他任何AIS选修课程,其余3所大学提供总共5个不同的AIS类选修课程。

( 三 )中美IT/AIS类课程学分与比率的象限分析在(表5)和(表6),分类列举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数据,如果不做比较性的分析很难发现问题。为了进一步研究IT/AIS类课程的覆盖程度(学分),以及IT/AIS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比较研究,我们用二维的象限来具体进行分析。(1)IT/AIS类课程的覆盖程度(学分)分析。我们以两个主要因素来分析中美会计学中IT/AIS类课程的覆盖程度,一是在进入会计学专业学习之前总共的IT总学分,二是在进入学习会计专业课程时AIS类课程总学分。用这两个因素建立了一个坐标图(X轴为总的IT学分,Y轴为总AIS学分),把每一个大学的两个学分值按坐标值标入相应的位置。如(图1)所示,坐标轴的交叉点是两个因素值的平均数(5.8,4.5),这样就有7个中国的学校列在第一的象限。换言之,就学分而言,中国的会计学专业比美国的提供了更多的IT类课程教育,在IT基础课和AIS类课程两个方面都是如此。与美国相比中国大学为会计学专业和学士学位提供了更多的学分。(表1)和(表2)说明,中国的会计学专业平均有47.7个学分,学士学位是167.25个学分,而美国的分别是26.3和123.1。为了剔除由于不同的课程学分总量导致的影响,我们分别用百分比的二维象限来分析,即用总IT学分/总的学位学分 * 100,另一个是总的AIS类学分/总的会计专业类学分 * 100, 即(表3)和(表4)的最后两列,(图2)用这两个比率展示了中国和美国的会计学专业IT/AIS教学范围的比较,从比率的角度来看,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中国的大学在IT教育方面优于美国,虽然在美国的大学中有一个大幅的变化。就给出的图表,两个较强的在IT/AIS教学项目都是来自美国,即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 Champaign(UIU) 和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BYU)。然而,三个在IT/AIS教学方面较弱的学校也是来自美国。(2)ITIT/AIS类课程中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比较研究。如前面文献回顾中提到的,很多研究都表明会计学专业的IT/AIS类课程形成为为两大类: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图3)说明了IT/AIS课程的分布情况,也就是(表5)和(表6)中总的操作类课程学分和总的理论知识学分。坐标轴的中心是中美两国两个指标的平均数(3.975,3.9),如分布图所示,中国的十所中有6所(SWU, JTU, ZNU, XMU, ZIU 和PKU)在培养动手能力的操作技能类课程学分和和理论知识方面学分都超过了平均值,而只有一所美国大学(BYU)超过平均值位于第一象限。反之4所美国院校(IUB, UTA, UND和UPE)在IT/AIS教育方面无论是操作技能还是理论知识方面都较弱(位于第四象限)。同前面一样,为了剔除中美大学课程总体学分的大小对分析的影响,对每个学校的IT/AIS课程学分用百分比进行比较分析,也就是说,操作技能的百分比= 总的操作类学分/总的学位学分*100,理论知识的百分比=总的理论知识学分/总的专业课学分*100。如(图4)所示,美国的前十所院校的分布较分散,各高校之间的IT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三所显著的高校是:BYU无论是操作技能还是理论知识方面都是突出的,MSU在理论知识方面较强,UIU在IT操作技能方面较强。相反,中国的大学虽然没有排在最前面,但10所中有6所学校位于平均值之上的第一象限,分布相对集中,在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方面都设置了非常均衡的课程。

四、总结

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引发一些思考,为什么美国的会计学专业教学中IT/AIS类课程没有得到更加重视?为什么美国的会计学专业和中国比却有更少的IT/AIS课程?一些潜在的原因分析如下:(1)美国的前十名会计专业项目都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专业的排名通常由基于教授的科研成果和造诣来认定的,很少直接关联到开设的课程,我们选择的美国的十所大学或许不能很好地代表美国的全部大学课程开设课程情况;(2)IT/AIS类课程融汇到会计专业课程中,需要教师有广泛的知识背景和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而会计教师很在意的是他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来学习新技术,这也在很多研究中都提到(David et. al 2003, Doost 2002);(3)中国大学学士学位的总学学分比美国多大约33%(167.25:123.1),这个巨大的差距可能给了中国大学在课程设计时更多的灵活性和容量,学生可以选择至少两到三门基础类IT课程的大学共同课,还有进入专业课学习后还可以选择两门或更多的IT/AIS类的课程。如表3和表4总结的数据,大多数的中国大学在大学的前两个学期需要两门基本的IT课程(5-8学分)和至少1门AIS类课程来满足会计专业学习,反之许多美国大学只需要一门大学层面的IT共同课和另外一门AIS类会计专业课;(4)相对于美国的会计学专业,会计学在中国是一个较新的学科,课程设置波动较大,同时也能随就业和市场的需求而调整,尤其是在市场需要IT和AIS方面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的时候。因此如表3和表5所示,中国大学的会计学专业提供了更多的IT类课程,而且只有两所大学没有任何AIS类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部分需求。此外,10所中的8所中国大学提供选修的AIS课程,而美国只是10所中的4所提供。当然,需要更多的调查来证实这种猜想。最后,各个学校的会计专业排名和他们的IT/AIS教育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会计学专业评估中没有一个具体的关系到IT/AIS类课程的评估标准,从而能够影响评级的等次。虽然在评估过程中会考虑到最起码的IT/AIS课程需求。换句话说,无论在中国和美国,排名最前的会计学专业不需要提供大范围的IT/AIS课程,反过来也同样是成立的,如同前面分析表明,最好的会计学专业提供最均衡的IT/AIS教育是Brigham Young University,这个大学却排名第4,而厦门大学在中国会计学排名第一,然而,IT/AIS教育却排在第五和第六之间。

参考文献:

[1]林志军:《中国会计教育中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会计研究》2004年第9期。

[2]武书连等:《2008中国大学会计学专业排行榜》,《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7期。

[3]Ahmed, A. The Level of IT/IS Skills in Accounting Programmers in British Universities, Management Research,2003..

[4]Alexander, J. R. History of Accounting, A Book Published by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341 Lafayette St.,2002.

[5]Albrecht, W. and Sack, R., Accounting Education: Charting the Course Through a Perilous Future, Accounting Education Series #16, Sarasota, FL,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2000.

[6]Badua, F. Pedagogy and the PC: Trends in the AIS Curriculum,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2008.

[7]Bain, C.E., Blankley, A., and Smith, I.M. An Examination of Topical Coverage for the First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Cour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2002.

上一篇:全员培训研修总结范文 下一篇:美术教师研修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