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网络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3 08:13:58

数学网络研修总结

数学网络研修总结篇1

网络教研生态系统的构成包括作为生物成分的网络教研生态主体和作为非生物成分的网络教研生态环境。

1.网络教研生态主体

网络教研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包括中小学教师、教研员、支持人员、专家、中小学生、其他人员等群体。中小学教师包括网络教研观摩教师、网络教研实施教师。教研员包括学科教研员、教育技术教研员。支持人员包括教研现场摄录人员、网络平台支持人员、网络教研点评与引导教师、教研现场教学辅助人员。专家则主要包括专家学者等。中小学生包括教研现场中小学生和网络观摩中小学生。其他人员包括中小学生家长和其他对网络教研活动感兴趣的相关人员。

2.网络教研生态环境

网络教研生态环境包括网络教研现场环境、网络教研技术环境、网络教研政策环境、网络教研舆论环境。网络教研现场环境和网络教研技术环境属于自然环境;网络教研政策环境属于规范环境;网络教研舆论环境属于社会环境。网络教研现场环境指网络教研活动开展的场地,比如网络教室、多功能报告厅等。网络教研技术环境指网络教研活动开展所使用到的设施设备等,如智慧教学平台、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网络教研平台、高速互联宽带网络、摄录设施设备等。网络教研政策环境指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所依据的教育方针政策或规范性文本,是网络教研活动开展所必须遵循的约束性条件,也是网络教研内容开发的直接依据,包括网络行为规范、经费使用规范、课程教学改革政策、学科教学规范、网络教研动员政策等。网络教研舆论环境指网络教研活动开展所依赖的,由中小学学校、教研机构、社会公众等共同营造、形成的教育舆论氛围和教研活动氛围。四种环境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缺一不可。

二、网络教研生态系统模型建构

1.网络教研生态系统结构

一般而言,生态系统的结构可分为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营养结构。(1)物种结构。网络教研生态系统中,中小学教师群体和中小学生群体处于核心地位,是网络教研的目标和宗旨所在;教研员群体和专家群体是关键因子,对网络教研起到引领和主导作用;支持人员群体是重要构成部分,是网络教研的重要基础。其他人员群体是网络教研有机组成部分,对网络教研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也从网络教研中获得一定的收获。(2)空间结构。网络教研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表现为线上教研和线下教研。线上和线下两个空间教研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废,共同构成网络教研生态有机整体。(3)时间结构。网络教研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表现为教研准备、动员、实施、总结、研后研修五个阶段。教研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场地协调、网络调试、会务协调、研课、磨课等内容。动员阶段主要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如公函、微信群、网络QQ群、门户网站等方式宣传网络教研活动,组织中小学教师开展网上观摩。实施阶段主要是根据准备阶段确定的议题,按次序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总结阶段主要是对网络教研活动的成效进行系统总结,提炼、归档活动成果、活动数据和活动经验,并对后续网络教研活动提出优化建议。研后研修主要是有兴趣的教师、教研员和教育研究人员等通过网络教研空间,使用整理归档后的教研活动成果、活动数据和活动经验进一步开展学习、培训和专题研究,并对网络教研活动工作提出优化与改进意见。基于反馈主体、反馈渠道与处理时间和力度的考量,研后研修阶段提出的改进意见对于整个网络研修而言属于弱反馈。(4)营养结构。网络教研生态系统生产者包括直接生产者和间接生产者。其中直接生产者主要包括教研员、专家、教研实施教师。间接生产者主要包括各种支持人员等。消费者也包括直接消费者和间接消费者。其中直接消费者主要包括教研实施教师、观摩教师、中小学生。间接消费者包括学生家长、感兴趣的相关人员,也包括所有参与网络教研活动的人员,如教研员、专家等。因此,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分解者主要包括环境噪音,如教研现场环境噪音、传输设备电流干扰和衰减、观摩环境噪音等。营养主要指教研员、专家和教研实施教师及其共同打造的数字教育资源中所承载的教育教学知识。此处的教育教学知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哲学、课程理论、学科知识、教学方法等。

2.网络教研生态系统模型

数学网络研修总结篇2

关键词:网络成瘾;父母养育方式;大学生

1 问题的提出

迄今对网络成瘾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研究者一般认为,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网络成瘾患者往往忽视工作、学业、家庭、现实社会、交往甚至自我健康。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是1994年纽约市的精神医师Goldberg首先提出,是指由重复的对于网络的使用,所造成的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伤害式的冲击。部分大学生网络成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且这一现实还愈演愈烈。《中国青年报》曾报导:北京某重点高校30名毕业生中有20人因沉湎网络游戏,缺乏学习动力和目标等原因,达不到毕业生的要求而拿不到学位。多数留级和毕不了业的大学生,几乎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原因,即上网耗费时间太多,至使多科考试成绩不及格,无法完成学业。网络兴起的时间不长,学界对网瘾的研究还不深入。计算机网络是西方发达国家科技进步的产物,他们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和普及程度远胜于我国,但大学生上网成瘾并没有成为大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更少有大学生因上网成瘾而导致毕不了业、误入歧途或自杀的案例[2]。

一些研究表明,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影响。在众多的人格理论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都强调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对不同病态人格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3]。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个体与非网络成瘾含体相比,情绪稳定性差,自尊性低,更容易孤独。父母的温暖、关怀可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独立等积极情绪较多的人格特点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4]。本研究对网络成瘾大学生家庭父母教养方式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父母教养方式特点,找出主要的家庭教养问题,为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2 对象和方法

2.1 对象 本研究为了能使样本包含有足够多的网络成瘾被试,300份问卷共印刷100份,主要在西南大学校区进行发放,200份为网络问卷,发往云南、湖北、四川、南京、陕西等地区高校周边的网吧进行测量,主要包括重庆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采取将量表发放给被试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并严格按指导语以不记名方式答题的方法。测评有效性标准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的测谎量表,由15个条目组成,得分在8分及以上则认为有撒谎现象,问卷不可靠。问卷进行筛选,共计废卷29份,回收有效问卷为271份。剔出无效问卷29份后,共有学生271名,其中男性共有130名,女性141名。

2.2 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和中文的大学生网络依赖量表修订版施测。所有数据全部量化后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进行检验和相关分析。

2.3 工具

2.3.1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

中文版EMBU由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的岳冬梅等修订,确定了66个条目,量表由6个父亲教养方式和5个母亲教养方式共11个因素构成。本量表在国内已有常模,各主因素的同质性信度系数均较好,最高者达到0.88,最低的为0.46,平均为0.75 [5]。

2.3.2修订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

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白羽等[6]于2005年修订了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修订后的量表包括19个题项,所包含的因素与原量表保持不变。该量表采用利克特四点计分方式,总分代表个人网络成瘾的程度,分数越高就表示网络成瘾倾向越高。本文重点研究网络依赖群体与其余二者的差别之处。该量表已在国内多项研究中应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在内地大学生群体中的确有较高的信度,并在各因子水平上与原量表的解释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

3 结果和分析

3.1被试父母教养方式和网络成瘾的基本情况

表1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Table 1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EMBU measuring scale

本研究被试一共271人,被试在网络成瘾量表得分统计的最小值为25,最大值为72,平均值为51.00,标准差为8.529。

本文根据修订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划分标准界定出正常群体,网络依赖群体与网络成瘾群体。小于46分界定为正常群体,46~53分的界定为网络依赖群体,大于53分界定为网络成瘾群体。本文重点研究网络依赖群体与其余二者的差别之处。其中正常组有152人,占被试总人数的百分比为56.1%;网络依赖组有69人,占被试总人数的25.5%;网络成瘾组有50人,占被试总人数的18.4%。

3.2 网络成瘾不同程度者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结果

表2 网络成瘾不同程度者的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

Table 2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ores of EMBU between group with IAD and normal

注:***表示差异极其显著,p

表3 事后多重比较

注:***表示差异极其显著,p

研究结果显示,父亲教养方式6个因子中,被试除了在FF1情感温暖理解,FF2惩罚严厉,FF4偏爱3个因子得分无显著差异外。不同程度网络成瘾者在FF3过分干涉,FF6过度保护2个因子得分差异显著,在FF5拒绝否认上得分差异极其显著,其中网络成瘾者得分高于网络依赖组高于正常组。母亲教养方式5个因子中除MF4惩罚严厉外,不同程度网络成瘾者在MF2过分干涉保护和MF3拒绝否认2个因子得分差异显著,其中网络成瘾者得分高于网络依赖组高于正常组。在MF5偏爱被试得分差异非常显著,网络成瘾者得分高于网络依赖组高于正常组。在MF1情感温暖理解上得分差异极其显著,网络依赖组高于网络成瘾组高于正常组。

这一结果表明,网络成瘾程度越高的大学生常受到父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拒绝否认,以及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和溺爱。

4 讨论

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发现,网络成瘾的易感人群为20-30岁的成年人[7],而我国由于大学校园网络建设的超前性、便利性及费用低廉等因素,自互联网在中国登陆以来,大学生便成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和先锋。

家庭是每一个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环境和影响因素,不仅仅家庭的环境、经济、结构和气氛会影响孩子的成长,父母的教养行为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诸多研究表明,父母通过教养孩子的活动,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8]。在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义,只有一些相关的概念。教养方式同教养行为不同,但某种教养方式总是通过一些教养行为表现出来的。

有研究表明,中国父母更注重用严厉的管教培养孩子的顺从等的品德,更倾向于按父母的意志去培养子女[9]。父母的过分干涉,会使青少年形成胆怯、独立性差、不善交际、逆反、压抑等个性,而这些不良个性特征都将会导致他们迷恋网络[10]。

本研究表明,在回忆父母对自己的养育过程中网络依赖、成瘾程度高的大学生父母双方均一方面对自己过分保护干涉、同时又过于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可能使大学生个性脆弱、顺从、自卑等,这些性格缺陷正是导致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过度干涉大学生对于自己学习和工作的安排,会很容易让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质疑,失去自信,反而更容易继续漫无目的继续放任自己。大学时期的学生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赞赏,以体现个人的人格尊严与荣誉。但是父母亲的拒绝、否认让网络成瘾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体验到成就感,而在网络中体验到成功和控制他人的愉悦感。在某种意义上,大学生上网成瘾是他们与束缚其成长的外在力量(如父母)对抗的一种形式[11]。他们上网成瘾是他们自由成长与家庭和社会对他们营造这种矛盾冲突的一种表示。

网络依赖、成瘾程度高的大学生母亲对其较为偏爱和溺爱,父母亲的养育方式存在不一致之处。母亲过度溺爱子女使子女不容易形成做事的自信,或易使这个孩子产生优越感,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当大学生远离父母独自面对社会时,更多体会到的是自我效能感低下,网络便成了他们逃避生活的一种方式[12]。

终上所述,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家庭功能失调的信号,与家庭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其网络成瘾与家长的养育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健康向上人生观的形成有利于避免大学生沉溺于网络,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的树立有赖于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亲应共同调适对子女的养育方式,了解大学生成长期的心理特点,理解支持子女的正当要求。但切不可偏爱或溺爱孩子,不能过分保护,大学生至此应该发展自己独立的人格,更不可见其犯错而放任不理。如果使用网络过度或使用不当,父母应该及时沟通教育,不可因为溺爱而放任,不然很容易使子女沉迷于网络。而避免网络成瘾父母在家庭中应该让大学生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给予他信心,这样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让他们知道网络资源的使用目的,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参考文献

[1]Patricia Wallacd.互联网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01-103.

[2]江楠楠,郭培芳.国外对因特网成瘾障碍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1):178-179.

[3]刘秀芬,黄悦琴,李立明.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障碍关系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08-20.

[4]Kraut R, Patterson M, Lundmark V, et a1. Internet Paradox : 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8, 53(9): 1017-0131.

[5]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订版),1999:161-167.

[6]白羽,樊富珉.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工具的修订与应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99-104.

[7]桑标,贡哗.网络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项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1,(5):31-35.

[8]嵇宇虹,王玲凤.小学生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2):245-247.

[9]谢虹,艾宪淮,朱宝俊.家庭环境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5): 478-479.

[10]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2001,15(4):281-283.

[11]刘玉媛.长沙市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4):423.

数学网络研修总结篇3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资源应用;网络研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3-0088-04

自我国实施“互联网+”战略以来,大环境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2016年,教育部印发了《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提出全面完善“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重点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深化普及“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1]等工作重点,这些都全面指向了教育资源应用、网络研修等问题。因此,笔者调研了A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的相关情况,并重点关注了上述两个问题。

“李康之惑”――警惕教育资源沦为“数字废墟”

201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某专业硕士论文答辩中,答辩委员会主席李康教授提出了一个困惑:以前在教育信息化初期阶段,我们主要是建网、建平台、建数据库等,感叹网上和平台里没有多少教学资源,就像高速公路上没有汽车和货物一样;后来我们加强了网络资源建设,使网络上和学校教学平台里有了很多教学资源,但由于没有多少人去用,导致很多资源都荒废了,这到底是为什么?[2]

1.部分教育资源应用的现状

A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于2014年1月改版后正式上线,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分享教师常态化教学教研的成果,方便开展各种教学、教研、学习活动,促进教师共同成长。根据该平台最新公布的资源使用情况和教师空间开通情况,笔者做了初步统计,结果是平台注册用户5998874个,上传资源总量6295468个,下载资源总量8215622个,开通教师空间439996个,具体资源应用情况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各地区资源应用水平差异较明显:活跃的市县,如a市的教师贡献了近20万个教育资源,f市平均每位教师下载4.31个资源,资源利用率相对较高;而一些市县的注册用户数高于资源上传和下载总量,这表明相当一部分教师还不活跃,没有积极参与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中来。另外,平均每个注册用户上传资源1.05个,下载资源1.37个,也就是说平台正式开通一年多来平均每位教师只上传和下载各1次,这样看来整体的资源应用水平很低。

2.原因分析

既然是以教育资源应用为主题的平台,我们还是从平台提供的资源本身来找原因。平台上以教学资源居多,采用“学科―出版社―年级―课时”四级划分,也就是每个教学资源对应一个课时,并且在上传时要选择资源的类型,如教学课件、电子教材、教学设计等。目前,人气最高的教学资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一去二三里》的教学资源包,其下载量达到2661次,评论数为106条。该教学资源最大的特点是内容翔实,提供了完整的课程教学设计、课件、习题、素材等材料,包含PPT、Word文档在内一共17个文件。在用户评论区,几乎所有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留言都是“好”“内容丰富”“获益匪浅”等简单评论,而没有提及使用情况、改进意见等具体信息。平台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的资源无人问津,其浏览量和下载量均为0。笔者在l市几所小学调研时向部分教师了解过该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的使用情况,有的教师表示,在平台上很难找到想要的资源,因为并不是每个课时都有相对应的资源,有的资源质量不高,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有的资源看着好看却无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当问起是否乐意上传自己最近制作的课件时,大部分教师表示如果有必要会上传,也有教师表示最近正在做的课件需要参加公开课或比赛,不太方便上传。

3.解决问题的思路

(1)教育资源共建方面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3]其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曾多次提出,“建设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并要求在2015年基本建成以网络资源为核心的教育资源与公共服务体系,以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4]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上的资源不少,但真正的优质教育资源不多,要靠广大教师一起共建,才可能实现资源的共享。笔者认为,具体做法可如下:

第一,教育资源开发的关键在于系统规划。安徽师范大学许之民副教授指出:秉承“互联网+”时代的理念,打破学校物理空间限制,实现多校虚拟空间的共建共享,由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开发平台,避免每所学校重复建设,才是真正实现微课资源建设、共享和应用的基础。[5]现在的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有其内在的原因,需要重新审视已经建设完成的资源,合理归类、查缺补漏,并按照课程知识体系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有计划地开发新的教育资源,避免出现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的情况。

第二,加快制订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和建设规范。按照目前“以赛促建”的教育资源建设模式,各类比赛的要求和评审标准都不统一,这让教师难以适从。用标准和规范形成的框架,能约束教育资源无序开发的现状,使资源开发逐步走向成熟、恰当的道路。在微课等教育资源开发的初始阶段,理智、科学地建立、完善评价标准(游戏规则)对其后续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和导向作用。[6]

第三,推进教育资源的教学应用。虽然混合学习、碎片化学习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但是教师更应该关注教育资源的教学应用,这是开发教育资源的根本目的。教育部印发的《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专门强调要“丰富数字教育资源,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并提出“信息化教学常态化应用”。[7]这说明教师不但要站在实用的角度开发教育资源,还要会用、活用、用好优质的教育资源。

第四,加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从理性的角度看待问题,既不能对新技术视而不见,也不能被技术牵着鼻子走。北京师范大学赵国庆副教授提出了“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的思路,即互联网只是教育改革的技术手段,教育才是核心目标。[8]目前,教育技术界基本认定TPACK有利于提高教师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也是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理论指导。随着教师TPACK水平的提高,他们自主开发教育资源和应用教育资源的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升。

(2)教育资源共享方面

首先,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在分享网络教育资源的时候,不少教师会担忧知识产权问题,其实,在开发资源时只要标明引用的信息,原创部分留下作者的署名,那我们在共享资源时就会多一份坦然。其次,要培养交流和互动意识。教师把原创或者转载的资源拿出来分享,一方面是出于奉献精神,另一方面是盼望和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如探讨资源的优点与不足、讨论资源使用的心得体会、与他人的资源进行交换等。教师除了需要得到别人点赞外,更希望听到有用的意见,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再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供资源开发的思路、方法和工具,比资源本身更重要。

“李克东难题”――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有效性

2008年,在以教育博客为主的教师网络研修方式盛行之际,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提出了著名的“李克东难题”:为什么教师在博客上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字,在教学中却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为什么教师发表了近万篇博文,却不能够说出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9]

当时,“李克东难题”引发了教育技术界的广泛讨论。因为那时的网络研修形式还相对单一,借助博客平台发起讨论这种方式比较受欢迎,许多教师以文章交流来研究教育问题。为了解决“难题”,李克东认为要从五个方面出发:开展专题探讨的教研、开展基于设计行动的教研、开展案例评析的教研、开展网上协作的教研和开展实践反思的教研。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现在的网络研修模式。

1.部分教师网络研修的现状

A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专门设置了教师社区栏目作为网络教研的平台,该栏目分为教师工作室、教研员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三部分。其中,教师工作室有398863个,每个工作室均包括教学资源、课后总结和教学研讨三方面内容。最活跃的教师工作室上传了1000多个资源,拥有20000多名粉丝和330000多的访问量。教研员工作室有1516个,每个工作室均包括教研动态、教学指导和教学研讨三方面内容。最活跃的教研员工作室上传了30多个资源,拥有900多名粉丝和150000多的访问量。名师工作室有136个,每个工作室均包括信息、教学资源、课题研究、教学研讨和荣誉室五方面内容。最活跃的名师工作室成员数为19个,拥有130多名粉丝和4000多的访问量。但开通后,毫无作为的工作室也不在少数。

2.原因分析

网络培训是当前教师培训方式的主流,各级教育部门花了很大精力建立起网络培训体系,并组织教师轮流定期参加。笔者曾对数名一线教师进行过访谈,其中大部分教师都肯定了网络培训的积极作用,包括接触到新的教学理念、受到专家观点的启发、提高了信息技术能力、增加了与其他教师交流的机会等。当问及是否会将培训学习的知识用在实际教学中时,许多教师表示除了技术方面的知识,其他培训内容在工作中应用的机会不多,甚至有一些教师委婉地表达了抵触情绪,这尤其值得注意。归纳起来,主要意见如下:一是培训内容与实际教学脱节;二是教师平时将主要精力放在备课、批改作业、班级管理上,很难投入大量、完整的时间学习;三是教师学习的办公设备配置不到位,部分中小学教师还没有配备办公电脑,工作之外也不愿意花时间进行网络研修。

另外,在调查该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的教师社区栏目时,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影响力相对较大的名师工作室和教研员工作室的活跃度反而不如普通的教师工作室?通过查阅资料,笔者认为,这与不同的学习者(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行为模式的不同有关:一是名师的大部分内容是原创资源和最新政策,权威性和可靠性较高,而普通教师更偏向于分享成果;二是名师倾向于答疑或表达见解,而普通教师更乐于参加讨论;三是名师的发言比较严谨,而普通教师的讨论话题更加宽泛。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网络研修的积极性问题,同样值得思考。

3.解决问题的思路

“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10]互联网将学习资源紧密地联系起来,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学习:我们每天不间断地进行着碎片化学习;信息技术的进步让翻转课堂这种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学习模式成为可能;社交媒体的发展促成了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如果把这些新发展应用于教师网络研修,那必将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数学网络研修总结篇4

网络研修;校本研修;互联网+培训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是教育部2013年推出的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的子项目,该项目以教育技术信息化为基础,以走向校本服务为目标,研修内容涵盖义务教育阶段各科目,研修时间跨度长达一年之久,是一种迥异于以往的国培项目,是教育部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的重要探索。作为一种新的培训模式,它将网络研修的优势与校本研修的优势进行整合,既强化双方优势,又避免两种研修模式独立运行所存在的劣势,使1+1产生远大于2的效果。

一、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培训目标大致经历了传授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继续教育等阶段。培训的内容主要包含专业能力知识和公共课程。如教材教法过关、聚焦课堂、师德师风、心理健康、公共安全等。在培训方式上主要有短期集中面授、校本培训以及新世纪以来的远程培训。从总体上看,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两者的培训质量和实效性要高于远程培训,但亦非令人十分满意。集中培训需耗费较多的经济投入与时间成本,培训经费是集中培训组织者面临的第一道问题,工学矛盾则会压抑培训参与者的积极性。校本培训立足学校,志于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问题,较为有效节约培训成本和解决工学矛盾问题,是一种参与式、同伴互助式的培训模式。校本培训的局限在于它是相对封闭的,是小团体之间智慧火花碰撞,该培训模式存在教育理念更新缓慢、专家引领不足、课程资源稀缺等不足。远程培训模式是互联网+培训的有益尝试,它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将专家讲座、视频等生成性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中,学员通过网络跨越时空与地域限制,可重复研习,在网络上完成作业和开展教研活动,受众量大和经济性是其最大优势,其劣势在于它是一种“空”对“空”的培训形式,对学习欲望不强的学员约束力不足,容易“出现学习资源打开着,人却不在电脑前”的现象。在培训工作推进困难境况下,既要考虑培训承受能力,扩大培训数量,又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培训与校本培训的对接成为培训模式创新的探索方向,其创新路径就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整合,该整合旨在推动网上研修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式学习,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这也是教师培训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

二、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情况

2013年,教育部启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建设网络社区,从各省选出50000名左右教师,通过一年左右的时间,进行不少于80学时的专项培训。培训学科共22个学科。其中小学品德与生活等9个学科,初中思想品德等13个学科。本次研修采取分阶段的形式进行:第一阶段为培训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培训方案的细化和完善、培训平台功能优化、培训课程资源整理等。第二阶段主要是通过集中和线下的培训方式对该项目的培训者进行培训,旨在提高各地区培训者对整合培训模式的了解和运用,以指导本地区学员开展研修活动。第三阶段为全员远程培训。由学员组建群组在网络平台开展课程学习、在线研讨、在线问答等活动;围绕网络上的研修心得在线下进行基于教师个体经验的备课、团队互助的协同备课和课后反思性备课等三次备课,并围绕三次备课和上课,跟进开展计划研讨、备课研讨和分工观课评课等教研活动。第四阶段为项目总结反思阶段。各地区各学校做好培训总结,研究此类研修模式之弊益,深入探索培训模式创新之道。2014年,教育部完善和创新网络研修,依托网络社区,从相关省份选出50000万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不少于120学时的线上线下培训(80学时线上学习+40学时线下学习),重点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创新远程培训模式,形成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提高校本研修质量,促进教师学用结合,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2015年教育部将继续实施该项目,拟通过建设示范性网络社区和教师工作坊,对80000万名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和培养400名工作坊主持人,引领40000名各地骨干教师教研员进行工作坊研修,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

三、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

首先,培训理念创新。培训理念在培训系统中起方向性指引性作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培训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培训效果。一方面,传统的培训大多采取单一的集中、远程或校本的培训模式,割裂了这三种培训模式的关联,在发挥这些单纯培训模式的优势时也难以避免的陷入自身局限性的困扰,无法克服培训模式本身携带的矛盾。网络与校本的结合,打破长期以来困扰网络培训的质量不高和校本培训的引领性不足的问题,它是一种新的理念,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实用性、持续性。另一方面,以往的培训更加注重“培训”,或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或以提升教育教学技能、课题科研技能等强调教育技术技能为主的培训,即“授之以鱼”或“授之以渔”。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更加注重“研修”而非“培训”,即以学员自我体悟为主的 “内生式的研修”,强调在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下,学员自我修炼、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发展,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培训方式的融合。在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的趋势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了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议题,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通过网络研修社区和教师工作坊的形式,将研修教师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构建起学习共同体。通过大力推动教师网上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现场实践结合,推进高等学校、培训机构与中小学结对帮扶,引进优质培训资源,直接将最新知识理念、学科前沿知识传给一线教师,又通过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打开校本培训封闭之门。

再次,培训实效的突破。培训实效是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生命。教师能够通过参加培训使自身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使教学技能更加丰富,使自身更加专业化成长,这样的培训才是有实效的,才能够持续发展。没有实效的培训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投入的财政经费和参训教师的时间精力常沉没在这些无效的培训之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具有较强的培训实效,是因为它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培训模式。问题是事物的矛盾所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将这些教学问题提出来,向共同研修伙伴或者专家请教,也可以通过网络研究优秀专家的视频课例,认真学习,认真反思,不断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是一种聚散灵活现学现用的研修模式,易于达到理论学习探讨与教学实践互动相结合,教师需求差异与个性化专题研究相匹配,培训学习与教学应用无缝对接的效果;更加注重理论渗透、注重实践过程、注重针对性、注重应用、注重后续跟踪指导。参加研修的教师表示,以往校本教研,大都属于“粗放式”“草根式”的教研,缺少规范和打磨,收效甚微。而参与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教师必须经历结构化、规范化的研修打磨过程,强化校本、师本、生本问题的筛选,聚焦问题针对性地开展研讨,提高了研修教师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捕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研修教师得到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研修效果。

最后,培训团队的壮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作为新的培训模式,其试行和推广必然仰赖于强有力的组织力量。该模式主要由管理模块、学科模块和技术支持模块等三个并行并进的模块组成。最重要是学科模块,该模块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落脚点。学科模块中包含指导专家组、学科指导组和研修组。这些组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将专家、指导教师和学员融汇在一起,开展网上交流、讨论、质疑、分享经验、同伴互助、表达困难、获取指导和网下实践、反思、自主学习、行为跟进等活动。随着研修活动的开展,研修团队也随着参与研修人员的增加而不断壮大,从而引领和带动更多的新手参与研修。

当然,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还存在一些问题。1.区域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因经费充足,项目实施较为顺畅,欠发达地区则进展缓慢。城市设备充足,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基础也较好,开展有声有色,农村教师受限于设备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动力等因素,进展缓慢。2.工学矛盾依然突出。参加研修的教师大都是各个学科骨干,都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和行政任务,在教学与研修的冲突中常因无法分身而顾此失彼,导致学员积极性不高。3.研修平台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常出现问题,如浏览器版本过低或过高导致平台无法打开、视频不能观看、作业评论不能提交、上课录像无法上传等,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学员的学习积极性。研修平台管理功能也需优化,研修平台因功能不完善,无法督促学员学习,学情统计困难,需大力改进平台的相关技术。

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的发展策略

(一)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经费投入,积极创造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教育改善生存状态,提升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教育公平不只是针对学生,对教师同样不可或缺,教师需要通过培训等形式的继续教育来促进专业发展。对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而言,接受培训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机会。贫困地区教师的调训率和参训率明显低于城市发达地区,许多城市教师一年内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多达数次,而边远贫困地区教师从业多年依然未参加过培训,造成城市地区教师培训“倦怠感”和边远贫困地区教师培训“饥饿感”的困境。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培训经费投入,改善当地培训硬件条件,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在边远地区落地生根,充分发挥其“普惠性”,让培训事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这正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二)推动培训机制创新,激发研修团队活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是内驱力与外驱力相结合的培训。校本研修推动整个研修团队不断自我审视、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提升,通过研修团队内部唤醒推动个体研修活力。网络研修则为研修团队提供丰富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和便利的学习方式,为校本研修提供更高的平台,更宽广的视野,从外部引导和推动教师研修向更高水平发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能否有机整合关系到该培训模式的成败。这就需要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过程中完善制度安排和以包容的心态鼓励基层首创精神,将基层首创之经验加以提炼升华,并使之制度化以进一步促进研修方式整合。管理模块、学科模块和技术支持模块的各部分是互相关联协调,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一模块的缺失都会影响培训效果。专家指导组、学科指导组、研修组和学员之间必须构建有一套相互协调、灵活高效和良性向上的运行机制,确保专家的示范引领作用、学科指导的传帮带作用。研修团队中各个角色的定位要进一步清晰,并制定相应的工作职责,保证研修进展顺利。此外,在培训中需要建立管理员、指导老师、学员的评优评先体系,通过激励措施,激活研修个体的正能量,让个体研修活力竞相迸发,让培训的正能量充分涌流。

(三)完善教师考核评定标准,缓解工学矛盾。教师工作量是衡量教师工作情况的重要尺度。教师工作量除了应该包括常规的教学、备课、作业批改、自习辅导、行政事务等方面的外,可将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等教研活动纳入工作量统计,教研活动是对日常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的探讨、研究、反思和提升。有效的教研活动能够诱发教师研究兴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对学校改进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大有裨益。反之,教师只能依靠个体力量支撑其成长,整个学科乃至学校都会因为缺少研究团队和教学实践研究而难以得到质的提高。通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纳入工作量统计,赋予教师有更多的空档时间用于研修,才能有效减少工学矛盾,提高教师研修积极性,提高研修质量。

(四)是升级平台技术,提升研修质量。网络平台是开展网络研修的重要载体,是教师开展网络研修的聚集场所。网络平台的用户使用体验直接关系到教师参加网络研修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必须加快平台改进升级,破解平台兼容性、便捷性、实用性、交互性不足的问题,提升网络平台使用的满意度。要加快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改变教师的研修理念,提升教师的应用操作能力,减少操作失误,增加平台使用兴趣感和愉悦感。通过平台技术的完善与学员自身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促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有机整合,提升教师研修质量。

(五)加快研修成果研究,推动培训模式应用。互联网+培训是培训的发展趋势,它既改变培训者的教学模式,也推动学习者学习模式的转变,因此要加强对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模式的研究,总结研修模式利弊,推动培训模式应用。一是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评聘、考核、晋升和奖励相挂钩,从政策上为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模式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二是通过整合研修示范课评选、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成果比赛和优秀课程征集等活动,大力宣传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的优势。三是加快本地研修资源库建设,搭建优质资源库服务共享平台,鼓励研修教师上传自制课例持续充实校本研修资源,为研修教师提供贴近实际的研修案例。探索建立若干个研修整合创新实验区、网络研修社区和实验校,不断推进研修整合模式深入发展。

五、总结

数学网络研修总结篇5

1.1网络设计

该系统是一个基于网络通信(包括以太网络通信和488总线网络通信)的设备数据采集(由于部分车间干扰极其强烈,下位机系统采用了嵌入式技术)和监控系统。系统主要由服务器、以太网络、上位机监控系统、488总线网络、设备数据采集及通信系统组成,是集网络通信技术、单片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高级编程语言程序设计于一体的综合工程。这些技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该系统是目前对修建工程公司进行网络化管理的研究成果,实现了软件与硬件的结合。其结构图如图1所示。

1.2系统的构成

1.2.1管理对象

该网络系统管理的设备对象,分别与各个车间实际设备相对应,并在每一个车间配一台监控机。为了方便与上位机通信,各个设备都分配了一个固定的地址。

1.2.2数据采集与通信

每个车间设一台设备监控计算机,管理和控制本车间各台焊接设备。每台焊接设备配置一台数据采集装置。该设备采用先进的嵌入式技术,而且大部分电路均采用86X系列集成模块,该数据采集装置抗干扰能力强。装置的主要功能是:①通过传感器,或从已有电路采集需要记录分析的数据;②根据各设备的具体工作特点和要求显示被测数据;③操作人员可以输入自己的工号、工件编号;④发出控制命令;⑤与车间监控机进行数据通讯,把检测数据送车间分析处理软件并进入数据库。

1.2.3488总线网络

488总线网络是设备采集和通信系统与监控机通信的设备层主干网络,该网络是使用488总线技术实现的分布式控制网络,其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远,适用于远距离的设备监控。图2是用RS-488构成的分布式控制网络的原理图。该网络的拓扑结构采用总线方式,而传送数据采用主从站方式。上位机(PC)作为主站,下位机(单片机)作为从站,主站启动并控制网上每一次通信,每一个从站有一个识别地址(预先已设定)。只有当某个从站被寻址时,该站才作出响应并向主站发回应答数据。网络的连接采用双绞线或屏蔽双绞线。在主站配置了研华公司的RS-232/RS-488转换器,采用计算机的串口与设备从站进行通信。从站采用单片机并装有专用的488集成电路块。

1.2.4上位机监控系统

上位机是上层信息网络和488总线网络的结合部分,用于将信息网络和总线网络集成为统一的企业网络。上位机采用488总线通信技术、远程数据库调用技术、本地数据库调用技术、ODBC技术设计和实现监控系统的各项功能。每台监控计算机向下通过488总线对本车间各设备检测台的数据采集装置进行通信管理,接收各设备装置发送的试验或工作数据,并在监控计算机上建立相应检测数据的数据库,车间监控机向上通过PIC工业以太网卡与现有的主系统网络连接,将检测装置采集的数据送到质控中心服务器。监控计算机后台负责对采集装置进行巡检、接收数据、本地数据库处理和向服务器发送数据,前台可进行数据分析、图形绘制和报表打印等。本地数据库数据不作永久保留,计算机将对过期数据自动删除。本地数据库按统一格式和要求设计编程实现,其数据保留时间暂定15d。采用监控机主动查询方式,监控机每5s作为一个通讯周期,周期开始时向总线顺序发出对车间内各设备的查询信息,每发出一个查询指令后的等待时间为0.1s,如无应答,则进行下一个设备的查询。如果对应设备给出应答,则双方进入数据通讯状态。上位机主要组成部分如图3所示。

1.2.5以太网络

以太网络包括网络线路、中心交换机、二级交换机和集线器等网络设备。其主要的功能是将服务器和上位机(工作站)连接在一起实现网络资源共享,远程数据传输等功能,以便实现企业网络化管理的目标。

1.2.6服务器

服务器是系统的主要数据存储和管理中心,并且通过以太网络与工作站实现客户机/服务器的二层模式。为了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服务器采用了双机冗余技术,并且提供了共享打印机的功能,网络中任何一台下位监控机均可访问打印机,服务器提供了这种访问控制功能。

2系统的实现

根据前面系统的功能和设计原则所提出的要求,系统是以模块为实现的基本单元。上位机监控系统的人机界面如图4所示。另外,为了尽量减少操作员的操作任务和防止不必要的误操作对系统的破坏,系统主要的通信功能采用了后台工作的方式,只提供通信状况的显示,同时,打印各种报表均采用了后台工作方式。控制网络的通信软件是整个系统中的最主要的部分之一,它和信息网络通信程序一起组成了该系统的通信部分,并且实现了与车间所有要管理设备之间的通信。该软件的编制采用模块化方式,可以在所有车间的监控机程序中公用。由于上位机监控系统与设备采集和通信系统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所以采用的是二进制格式的数据,因此系统分布式控制网络通信系统不仅需要遵循控制网络的通信协议,而且还要在监控机上将数据转换为标准的十进制数据,以便于显示、查询和打印数据,同时上传网络服务器实现数据共享。该程序具有的功能有四大部分:1)是按照控制网络的协议接收设备数据采集的数据和通信系统的上传的二进制数据;2)是按照规定的数据格式将数据转换为十进制数据;3)是将数据存储在本地数据库和缓冲数据库中;4)是调用信息网络通信程序将存储在缓冲数据库的数据上传到网络服务器中心数据库中。该系统采用了目前最流行的数据库访问技术——ODBC技术。信息网络和控制网络的集成主要通过信息网络的通信程序来实现,该程序与网络数据库连接,在缓冲数据库中提取数据,通过网络将数据传送到网络数据库中。整个过程分成三部分:

2.1建立与网络数据库的连接建立连接对象,确定连接属性(确定用户账户和密码,远程数据库名,服务器名和驱动程序,确定进行连接所用的最大时间为3s)与网络数据库进行连接。

2.2将数据传送到网络数据库中根据所设定的数据表号和车间号,程序可以执行相应的上网子程序,将数据传送到网络数据库的相应的数据表中。首先,先在网络数据库中建立数据表;接着,传送数据到网络数据库中。该通信程序执行结束后,如果向网络数据库发送数据成功,将清空缓冲数据库数据;如果向网络数据库发送数据失败,缓冲数据库中的数据将保持到下一次向网络数据库发送数据时,与刚接收到的数据一起传向网络数据库。本系统采用星型布线方式,从一级监控中心的光纤交换机引出若干条光纤到各个车间的二级监控中心,再由二级监控中心的光纤交换机的RJ45接口用双绞线引出到其监控的设备。针对某些车间例如电力检修车间干扰极其强烈,所以从二级监控中心引出的部分导线也采用光纤。实践证明,该布线的方案是合理可行的,而且运行良好。

3结束语

数学网络研修总结篇6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网络工程;知识领域;课程体系;能力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问题提出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网络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网络工程作为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外专业,自2001年教育部首批增设该专业以来,许多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的办学基础上新开办了网络工程专业或设置了网络工程专业方向。2001年至2008年经教育部审批同意设置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共有235所。从历史上看,网络工程曾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长期以来与计算机科学存在很强的联系,按照教育部的划分,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均属于计算机类专业。目前,网络工程专业作为一个较新的专业,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至今没有比较统一的规范,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也没有对它给出明确专门的指导性意见或规范,各个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开设的课程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因此,探讨适合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与课程,对于规范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提高其教学质量具有迫切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2应用型人才界定与培养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不同,应用型人才可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工程型人才主要具备运用所学专业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的专业能力,可由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高校培养;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现场管理、经营决策等活动,具备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定位为技术工程师,主要由教学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则突出应用性、实践性,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承担生产实践任务,将决策、设计和方案等的实现以转化为不同形态的产品,主要由高职类院校培养。

3网络工程问题空间及知识取向

参照ACM、AIS和IEEE-CS专家在CC2005中所刻画的计算学科的问题空间,本文在综合当前各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网络工程的问题空间如图1所示,其知识取向:(1)强调的知识领域:网络为中心原理与设计、网络中心使用与配置、技术需求分析、系统集成、系统管理、程序设计基础、操作系统配置与使用、信息管理(数据库)实践、保密:实现与管理、人机交互、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平台技术、软件设计、集成程序设计、法律/职业/伦理/社会等;(2)弱化的知识领域:程序设计语言理论、软件工程经济学、数字逻辑、图形学和可视化、科学计算(数值方法)、智能系统、算法与复杂性等。网络工程优先知识取向具体参见表1。

4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基本定位与培养目标

专业定位要与学校的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相一致,符合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我国高等教育法对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明确规定:“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作为本科教育的网络工程专业,其教育内容取决于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相应类型。本科教育具有“强基础性”特征,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走可持续内涵发展的道路,本科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其目标更关注“长远”,必须摈弃浮躁,重视基础,坚决杜绝产品教育。

追求培养目标的合理性与实现的有效性是探索和实施专业办学从经验走向科学的关键点。地方高校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学校特点、专业特点、师资特点和学生特点,确定准确、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并围绕该目标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在社会需求多样性和办学条件差异性条件下的各类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为满足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需求,面向市场,培养大批应用型网络工程高素质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网络工程是根据需求说明,用工程标准和方法规划、设计、实施、测试、应用开发、使用、管理和维护网络的全过程。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跨学科、宽口径、实用性强、服务面广的专业,涵盖了互连网、局域网、无线网、移动网、电信网、数字通信、光纤通信等。

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要求具有较宽的学科专业知识面、较扎实的学科专业理论基础、较熟练的网络工程实践技能、较强的学习应用掌握新知识与技术的后劲和良好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综合素质。主要从事网络工程与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需求分析、应用开发、实施部署、安全管理、运行维护等工作,可以担当网络架构师、网络工程师、网络测试工程师、网络销售工程师等工作。

5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基本能力要求

5.1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随着高等教育从知识教育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教育的转变,教育评价的关注点也从“教师教了什么”和“学生学了什么”向“学生学会了什么”和“学生会做什么”迁移。文献[4]归纳了针对工程学士学位教育专业认证的华盛顿协议对本科生的能力要求的7个方面。我国从2007年12月开始推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其基本要求是:(1)专业必须具有明确、合理的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办学理念;(2)培养的学生必须达到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基本要求包括8个方面,可概括为工程分析设计能力、协作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责任职业能力三大类,如表2所示(保留原来的编号)。

5.2基本学科能力培养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包括交流、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基本学科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基本能力。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强调设计形态和工程技术形态,要求强化网络工程与网络应用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部署、开发与应用等工程技术能力培养,同时也不能忽视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和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基本学科能力的培养,需要构建由系列课程组成训练体系,使学生在修养中形成一些良好学科习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科优秀人才所要求的能力和素质。

5.3系统能力的培养

系统能力包括系统的眼光、系统的观念、系统的结构、部分与整体、不同级别的抽象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系统能力,必须坚持强调系统分析设计,关注12个基本概念,理解和掌握典型的学科方法。

5.4能力的详细描述

能力是培养目标的重要描述元素之一。根据CC2005给出的计算学科不同方向上11个方面59种能力要求,网络工程专业的能力主要包括:网络与通信能力、通过集成开发系统能力、算法能力、应用程序能力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硬件与设备能力、人机界面能力、信息系统能力、IT资源计划能力、信息管理(数据库)能力、智能系统能力。工程技术设计能力、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是其能力结构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其区别于研究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特点。

6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核心知识体系

网络工程专业核心知识体系包括8个知识领域,含39个知识单元。①网络及其计算:网络及其计算介绍、通信与网络、网络规划设计、网络集成与优化、网络安全、客户/服务器计算举例、构建Web应用、网络管理;②信息管理:信息模型与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建模、关系数据库、网络数据库、数据库查询语言、关系数据库设计、事务处理;③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概述、操作系统原理、并发性、调度与分派、内存管理、设备管理、安全与保护、文件系统;④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数据的机器表示、汇编级机器组织、存储系统组织和结构、接口和通信、功能组织;⑤程序设计基础:程序基本结构、算法与问题求解、基本数据结构、递归、事件驱动程序设计;⑥算法:基本算法、分布算法;⑦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语言概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⑧离散结构:函数、关系与集合、基本逻辑、证明技巧、图与树。

7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案例

本案例给出的是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这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设计的改革探索及实践总结。

7.1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专业定位:立足娄底,面向湖南,辐射全国,服务地方,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计算机网络工程研究、设计、开发、集成、管理和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络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良好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训练,具有较强的分析、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能适应本学科技术发展的要求,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研究、设计、开发、集成、管理和应用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规格: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良好的品质和职业道德。主要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从事研究、设计和应用计算机网络工程系统以及系统安全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网络研究、开发、设计与应用的基本能力。主要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①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科学思维思维能力;②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原理及技术,具有设计、开发及系统分析和组建网络的能力;③掌握网络软件开发、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软件开发和应用的基本能力;④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设置方法,具有网络管理能力;⑤掌握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动态,具有继续学习和创新的能力;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⑦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高的专业外语阅读能力;⑧了解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网络工程标准规范。

7.2课程体系与认证标准框架

网络工程课程体系框架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如图2所示。“32X”网络工程课程体系由横向三大子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纵向二个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和X个专业方向构成,每个平台模块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两大平台具有稳定性、专业方向具有可扩展性、选修课具开放包容性,以适应新技术发展和个性教育的需求。在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本科教育观指下导,对

三大子系中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强化工程实践教学,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大结构有机融合。知识处于表层,是基础和载体;能力处于里层,是知识的综合与升华;素质是核心,是内化于身心的品质和全面发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专业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系统,它由专业目标、质量评价、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和管理制度共7项指标18个方面的内涵构成。

7.3课程体系结构案例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知识课程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该课程体系是按照顶层设计的方法,其教育内容和知识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3大部分及17个知识课程体系构成。每个知识课程体系由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知识单元又分为核心知识单元和一般知识单元。其中,①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英语、离散数学、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工程、网站设计、网络安全与管理技术、现代通信原理、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故障诊断与测试、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无线网络及其应用技术、TCP/IP原理及编程、软件工程与UML、嵌入式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信号与系统、应用密码学、人工智能等。②学分结构:本专业学生必须修满175学分,其中必修课13分(含实践必修25学分),限选课17学分,任选课1分。③理论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由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实践必修课)、限选课(专业方向课)和任选课(专业任选课和公共任选课)组成。课程结构特点是:紧靠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紧跟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注重素质教育;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有机结合,兼顾学生兴趣与特长;推行学分制。④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军事理论与训练(2W,第一学期第2、3周);社会实践(第一、二学年的暑假);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第三、四、五、六学期);教学实习(8W,第七学期13至20周);毕业论文/设计(12W,第八学期第3至14周);认识实习(1W,第五学期第1周);生产实习(2W,第八学期第1至2周);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2W,第二学期第17至18周,不停公共课);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和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4W,第四学期第15至18周,不停公共课);网站设计课程设计和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3W,第五学期16至18周);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Web数据库技术课程设计/Java网络编程与分布式计算课程设计(2W,第六学期第17至18周)。⑤专业方向:(1)网络设计与管理方向:接入网技术,Web数据库技术,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无线网络及其应用技术;(2)网络软件开发方向:TCP/IP原理及编程,Java网络编程与分布式计算,软件工程与UML,SQL Server 2000;(3)计算机工程方向:Matlab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技术与应用。

7.4师资队伍与实践教学条件

师资队伍:在本专业专任教师3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60%;博士3人,硕士23人,在读博士研究生3人。该专业硕士学位以上教师的占专任教师比例为88%,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具有系统分析师、网络工程师、软件设计师等职称的“双师型”教师10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或培养对象8人,获校“十佳”教师荣誉称号教师2人,学校教学比武获一、二等奖教师4人,高级职称教师每学年度均为本科生上课。2005年以来本专业教师主持国家、省、校级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共60余项,获得项目资助经费240多万元。本专业教师近四年共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检索35篇,核心期刊75篇。主编或参编教材、著作23部。本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获省、市、校级奖励40余项,围绕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产学研横向合作,将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实验室: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施完善,建设有计算机通用实验室(9个)、操作系统实验、网络工程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网络测试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室、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光纤通信实验室、程控交换实验室、计算机控制实验室、软件项目开发实训实验室、数学建模实训室、大学生电子设计与创新实训室等23个实验室,仪器设备总价值957万元,设备总台套数为2125台(套)。

实习基地:建立了地域广泛、队伍稳定、设施完善、技术雄厚的校外专业实习基地8个,校内实习基地2个,实习基地条件能满足学生专业实习实训的需求,实习实训时间有保障、实践效果好。这些实习基地分别是:中软国际有限公司湖南ETC实训基地、广州达内外企IT培训中心、深圳市计算机行业协会、深圳实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美国杰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娄底新蓝电脑科技有限公司、娄底市电信局计算机中心、涟源钢铁厂信息中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网络中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金工实习工厂。

8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预期

8.1人才培养思路与模式

人才培养思路是根据“厚基础,多方向,强能力,重实践”的原则,坚持以应用为导向,强化学科基础,突出实践能力,重视创新潜质,素质协调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是本着“学科专业+应用创新+特长认证”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三个面向”:面向产业以瞄准网络技术及应用的发展、面向社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网络应用人才的需求和面向国际以接轨国际与国家有关计算机网络的专业技术认证。推行“三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实践能力强的应用人才;产学研相结合,培养与产业、社会接轨的适用人才;共性教育与特长教育结合,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8.2特色专业建设思路与预期

根据学校总体定位,科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深入改革教学内容、努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不断提高本专业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努力培养“实用型、工程型”的高级网络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建设内容主要包括:①制定具有特色的专业发展规划;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制订符合“实用型、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课程体系;③建设具有特色的专业教学队伍,加强对教师的工程应用与开发能力培养,使专任教师中能够有40%以上的教师能够从事企业级工程应用开发工作,为学生进行项目实训提供技术支持和项目开发指导;④开展具有特色的教学改革研究,积极开展“项目实训”的工程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法;⑤开发具有特色的教学资源;⑥建立和完善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开展与企业合作,与国内知名IT企业开展横向合作,建立具有特色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实习训练基地,并起到推广和示范的作用;⑦改革和创新相关教学管理制度;⑧形成具有特色的一流教学效果。

9结束语

本文在借鉴CC2005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工程专业的问题空间及其知识取向,探讨了网络工程专业的基本定位和培养目标,确立了网络工程人才的基本能力要求。在研究网络工程专业核心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相结合的“32X”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框架。最后给出了某地方高校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案例,并探索了其应用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和模式,其教学改革实践效果好,该校网络工程被确立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本文探索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知识领域与课程体系,对构建该专业教学规范,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 蒋宗礼.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提高计算学科教育教学水平[J]. 中国大学教学,2008(8):35-37.

[5] 中国工程院工程教育研究课题组. 我国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性与培养途径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1-7.

[6] 蒋宗礼. 专业教育的科学化[J].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9,5(2):42-46.

[7] 蒋宗礼.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标解读[J]. 计算机教育,2008(13):10-13.

[8]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网络工程教研室. 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Z]. 湖南: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08.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urse Architecture of Network Engineering Specialty to

Applicational-Type Professional Cultivate

GUO Guang-jun1, YANG Si-qing1, DAI Jing-guo1, GONG De-liang 2

(1.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Xiangnan College, Chenzhou 423000, China)

Abstract: It is provided with important practical meaning that probes into the knowledge domain and course architecture of network engineering (NE) specialty for cultivating applicational-type professionals, and for constructing its teaching criterion and improving its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Firstly, the concept and the classes of applicational-type professionals are presented, and the NE’s problem space and knowledge tropism based on CC2005 are analyzed, and the NE’s basic positioning and cultivating goals are probed into, and the basic capability demands of NE professionals are established. Then,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core knowledge architecture of NE, the basic “32X” framework of course architecture of network engineering specialty, uniting the certification standard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s presented. Lastly, the course architecture case of applicational-type network engineering specialty of some district college is presented, and the basic idea and pattern for cultivating applicational-type professionals are probed into. It proved that the practical effect is pretty good, and the college’s NE is established the provinced-level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数学网络研修总结篇7

关键词:新船订单 移动平均 灰色系统 神经网络 组合模型

一、组合模型的优势

以往的研究通常通盘考虑新船订单的全部影响因素,谋求建立大而全的预测模型,因此不要说对新船订单进行准确地定量化预测,即便是对新船订单的趋势预测都难免会出现偏差。从新船订单的历史数据来看,这些数据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和趋势性,反映了新船订单的发展过程和演化规律,因此,针对事物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不同模型把握序列的不同特征,再对各单项预测结果进行组合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体系。本文单独采用移动平均、灰色系统和神经网络对世界新船订单趋势进行预测,再对单个预测结果进行拟合回归,建立新船订单趋势预测的组合模型,结果表明,组合模型比单一模型提高了预测精度。

二、新船订单趋势预测的组合模型

(一)趋势移动平均方法

新船订单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明显的线性变动趋势,本文首先采用趋势移动平均进行预测,以获取新船订单的线性趋势特征。假设新船订单时间序列y1,y2,…,yt,从某时期开始具有线性趋势,并认为未来亦按此直线趋势变化,则可设此直线趋势预测模型为:

上式中t为当前时期数,T为由当前时期数t到预测期的时期数,即t以后模型外推的时间,■为第t+T期的预测值, at为截距; bt为斜率。利用世界新船订单历史数据进行移动平均预测,得到直线趋势预测模型的结果,发现有的年份误差较大,原因是该年份中船东或航运企业的投资性需求出现了大规模扩张,导致新船订单的突变。利用该方法预测2012年的新船订单为77百万修正总吨,2013年为66百万修正总吨。

(二)灰色系统预测算法

灰色系统能够利用“较少数据”建模,并发现未来发展趋势的波动性。灰色系统的GM(1,1)模型是较常用的数列预测方法。本文利用1975—2011年的历史数据,以2003年为分界选择两段样本数列进行GM(1,1)建模,并得到相应的预测结果。从预测结果能够看出,第一个周期的预测效果较好,而在第二个周期中,由于新船订单表现出非线性的特点,每年的新船订单数量会出现大幅波动,因而GM(1,1)模型比移动平均方法更为适合。利用第二周期的样本数列得到辨识算式为:

求得a=0.2151,b=237.5794,得到GM(1,1)预测模型为:

X(K+1)= - 1025.3063exp

(-0.21512k)+1104.4063 (3)

利用式(3)预测到2012年的世界海运周转量为55百万修正总吨,2013年为44百万修正总吨。

(三)BP神经网络算法

BP神经网络算法由一个输入层,一个或者多个隐含层和一个输出层组成,每一层由一定数量的神经元构成,诸多神经元是互相关联的。以往的研究表明,对于三层和三层以上的BP神经网络,如果隐层神经元数目足够多,就能以任意精度逼近一个非线性函数。因此,隐含层上的神经元个数对增加预测准确性和收敛稳定性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根据Kolmogorov定理,本文以前4年的新船订单量作为输入量,输出量是下一年的世界新船订单,隐含神经元选择为8个。BP神经网络计算选择Matlab2009软件完成,从预测结果和实际值的对比发现,虽然最近几年的新船订单波动较大,但是用BP神经网络能够获得新船订单的非线性特征,进行预测的效果明显好于前面的移动平均和GM(1,1)模型,进一步预测2012年的世界新船订单为72百万修正总吨,2013年为53百万修正总吨。

三、组合模型预测

组合预测模型通过利用不同模型的优点集合了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总体来看能够弥补单个预测模型的片面性,本文选择常用的回归拟合法确定单个模型的权重值,从而得到组合预测模型的公式为:

R=R1*r1+R2*r2+R3*r3+C=R1*0.155+R2*0.484+R3*0.479 (4)

其中R1为移动平均预测值,R2为灰色系统预测值,R3为神经网络预测值,r1、r2和r3分别为三种方法在组合预测中的权重。表1中列出了三种单独预测模型和组合模型的误差平方和,由误差对比可以看出,本文所提出的组合模型可以对新船订单进行较准确的趋势预测,且其预测效果优于单项预测模型。针对2012年和2013年的世界新船订单发展趋势,前面三种单项预测模型得到了各自的预测结果,进一步利用组合模型,得到2012年的世界新船订单为72.84百万修正总吨,2013年为56.41百万修正总吨。

四、结论与建议

新船订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其长期走势不具有能够把握的内在规律,在特定的时期既会表现出线性发展趋势,也会突然出现极值突变,呈现出非线性的特点,因此,单一的预测方法有很大局限,不能抓住新船订单的内在发展规律。本文首先采用三种方法分别对世界新船订单进行了趋势预测,然后建立组合模型对单个预测结果进行了拟合回归,建立了新船订单预测的组合模型。针对预测结果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

1、三种单独的模型和组合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2002年以前的变化,而且误差率在10%左右。2003年以后船舶市场先是迎来一次高潮,接着在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下滑,导致新船订单出现剧烈动荡,三种模型和组合模型的预测误差都非常高,移动平均方法的误差最高甚至达到61.71%。

2、总体来看,组合模型预测结果的误差平方和最小,BP神经网络模型次之,移动平均模型的误差平方和最大。虽然三种单独模型和组合模型的预测精度都不甚理想,但是对船厂和船东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新船订单的发展趋势,而不是新船订单的精确数值。预测结果的对比发现,组合模型比单一模型在新船订单趋势预测方面有更高的准确性,其能紧跟新船订单的发展趋势,预测结果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能够作为船东和船厂进行战略规划的决策依据。

3、利用组合模型,预测得到2012年的世界新船订单为72.84百万修正总吨,2013年为56.41百万修正总吨,这说明未来两年新船订单仍然呈现下降的趋势,全球船舶市场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参考文献:

①明洁,丁锐锋.影响当前船舶供求市场的因素探析[J].船舶物资与市场,2008(2):18—20

②汪传旭. 国际航运市场与政策[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282-285

③魏黎,林滨,杨尚领.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的船舶市场预测模型[J]. 中国造船,2008,49(2):135—140

④邓聚龙.灰色控制系统(第二版)[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本文系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基于供需预测的造船行业市场风险评估、预警与支持系统开发”(项目编号:12YZ117)和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新船订单风险评估预警模型及系统原型设计”(项目编号:CXS201203002)阶段性成果〕

数学网络研修总结篇8

王永昌

(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信息中心,浙江 绍兴 312000)

摘要:该文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校园网络平台的需求分析,以与SMS为技术手段,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借助短信息服务技术,主动实现计算机网络与用户移动设备间的数据通讯,使中等职业学校校园网络应用系统由被动式向主动式发展,提高了平台的服务质量。

关键词:;SMS;GSM;主动式校园网络应用平台;校园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9-2034-03

1 职业学校校园网络应用平台发展的现状与主动式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1.1 职业学校校园网络应用平台发展现状

我国各级职业学校的校园网络建设及其应用已经历了十年之久,正逐步发展成为以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籍管理、总务后勤管理、资源库管理为主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实现了教育信息及资源的互联与共享,给学校的校务管理、教学管理、信息化办公、师生交流等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然而,这种校园网络应用平台系统的信息、管理、查询都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学校师生获得信息必须通过PC终端和网络,信息的即时性、随地性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许多学校往往通过各种管理考核手段,迫使师生及时访问校园网络应用平台获取各种校园网络信息,很难最大限度的发挥平台的效益。我们称这种校园网络应用平台为被动式的信息平台。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讯,特别是短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行业相继开发实现了借助短信息技术方便、快捷、随时、随地、费用低廉等特点的应用系统,比较流行的有家校通、校讯通等成功案例。本人研读了这些成功案例的设计思想与实现手段后,充分感觉应用短息技术设计一个适合职业学校情况的主动式校园网络应用平台是十分必要的。

1.2 职业学校主动式校园网络应用平台建设的优势

1)开拓校园网络应用新思路:一直以来职业学校的校园网络应用平台常以单纯的WEB应用的形式存在,而主动式校园网络应用平台则只要有一部手机,用户便可以收到相关的会议通知、教务信息,以及查询相应的教学安排、课程开设、日课安排、学业情况等相关信息。原先只能在联网电脑上进行的操作,用手机短信息技术来实现,是WEB应用在移动通讯设备上的延伸与补充。可以说开拓了校园网络应用新思路。

2)突现信息应用平台的服务质量:学校管理部门可以运用该平台有针对性地向师生发送公告信息,会议信息、教学安排、科研情况、文件收发信息等。师生也可以借助手机短信息查询与自己相关的课程信息、成绩信息、人事安排等。通过主动式校园网络应用平台为办公、教学、科研、的正常开展提供一种及时、高效的信息传输方式,变被动信息访问为主动的信息服务。

2 职业学校主动式校园网络应用平台的模块设计

在分析了职业学校主动式校园网络应用平台实施的必要性之后,我们着手进行总体规划,进而从应用模块设计方面进行分析。

2.1 总体规划

职业学校主动式校园网络应用平台总体规划成四个层次,分别是数据层、业务层、接口层、应用层。数据层是指校园网络应用的后台数据库,主要为整个系统提供数据来源,包括:用户数据、短信息收发数据、学生信息数据、教学管理数据、科研管理数据、后勤管理数据、行政管理数据等。通过它实现用户注册信息的存贮,短信息收、况的存贮,各种业务数据存贮。功能设计层,则根据接口层的需要,完成对数据层的各种操作。接口层是由软件系统、网络、通讯运营商提供的接口环境,包括,WEB应用接口、计算机编程接口、数据库编程接口、GSM终端编程接口等,通过此层实现用户与业务层之间的联系,使用户的操作带至业务层进行实现,而返回至用户层的数据则由该层传递。用户层实现的呈现在用户眼前的各种系统功能,是其它三层协同工作后在终端的体现,用户层包括管理员、教师、学生、其它等用户的各种操作界面与操作功能,图1所示的是职业学校主动式校园网络应用平台总体规划层次。

2.2 应用模块设计

根据系统的总体规划,我们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职业学校主动式校园网络应用平台的主要应用模块,及相应的短信息提醒。主要涉及行政管理、招生管理、教务管理、教科研管理、学籍管理、家校系统、总务后勤管理、资源库管理等模块,以及专门的信息查询接口。下面对各模块应用的功能分别进行介绍。

行政管理模块:包括学校各部门的通知公告、会议情况、主要文件等信息的管理,办公室管理人员通过本平台通知公告、会议信息;教务处管理员选课通知、考试通知等其它教务信息,这些信息一经会对相应的人员进行短信息提醒。

招生管理模块:招生管理模块实现了新生的报名录入,录取考场的安排,录取通知书的制作,录取调整等功能,该生一经录取,会有一条录取提醒的短信息发至家长的手机里。

教务管理模块:教务管理实现了包括课业管理、排课管理、选课管理等在内的一系列操作。当课表排定、课程任课确定、选课成功,这些信息便会发送到对应的师生手机里。

学籍管理模块:此模块含盖了成绩管理、成绩单管理、学籍信息管理等子模块,此模块的成绩查询功能支持手机查询,即发送查询码后,系统便会在用户数据库里查询发送者的手机号,然后进行查询操作,把查询结果回复至该手机。由于学籍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所以限定以注册的手机号作为查询关键字。当每学期成绩一经确定,也会以短消息的形式提醒学生。

家校系统模块:家校系统模块主要实现了家庭、学校间的联系,同时也作为学生用户通过Internet访问校园网络的入口。在这个模块中,家校通知有短信提醒功能;同时家长可以通过相应的查询码查询自己孩子的成长档案信息。

教科研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对立项课题、论文等进行管理,以及科研动态信息,对于课题研究、科研动态信息,支持短消息提醒功能。

总务后勤模块:此模块主要实现对校产的管理与维修,当用户一条报修信息时,维修人员的手机里便会产生一条提醒信息,维修完成,维修人员确认维修后,会有一条提醒信息发至报修者手机。

资源库管理模块:这个模块实际上是校本资源库和个人空间的整合,用户通过该模块管理个人资源,管理员通过该模块管理学校资源,同时实现了个人文件的存贮和用户间的文间共享功能。所以当学校的资源增加时,会向教师进行短信提醒,用户间传递个人文件时,也会进行短信提醒。

这样,在校园网络应用平台的各模块中,溶入了短信提醒与短信查询的功能,从而变被动为主动。使移动终端成为校园网络的延伸。

3 职业学校主动式校园网络应用平台的技术实现

主动式校园网络应用平台的技术实现分两部分,即以WEB应用为基础的网络应用平台的系统设计,和短信息收发服务的实现。而成熟的凭借其强大的功能在网络应用领域长期占据重要地位,用它来实现网络应用平台的WEB应用是最适合的;而SMS(Short Message Service)短信息服务是GSM系统提供的一种GSM终端之间通过服务中心来收发信息的应用服务,短消息的收发都是通过GSM短信息Modem的AT命令来实现的,运用这种技术使平台的短信息收发服务成为可能。

3.1 基于的WEB技术搭建平台应用。

主动式校园网络应用平台的主体采用和SQL Server2000开发。通过提供的数据控件与后台数据库联接,在系统研发的过程中通过数据中间件的形式实现数据交换。是编译型的系统,经过编译后的WEB应用程序会使系统在多次访问时速度上有极大提升。SQL Server产品是一个大型的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它在安全性、可靠性方面都是有口皆碑的,所以常用来搭建、部署数据处理要求较高的复杂应用。

1)用户、手机号、信息三者联动的设计:本平台的多数信息与相应的用户具有对应关系,而用户名和用户的手机号又是邦定的,所以管理员通过网络登录后,对办公信息、教务信息、科研信息等进行与处理后,系统便会把的信息以数据记录的形式写至短信消息池,收发模块会根据信息与用户的关系,单发、组发、群发至相应的用户。除此以外,用户间的文件共享、信息交流,也是通过写短消息池的方法实现。同样的原理,用户通过手机短消息进行查询操作时,系统会把手机号转换成用户名,系统以用户名为索引进行信息的查询,把所查到的信息写至短消息池。从而使信息的组织,通讯的组织,做到统一有序。

2)以师、生为主体的信息关联设计:本平台遵照数字校园开发原则,以知识管理的做法来实现信息的关联设计,资源系统、网络空间系统、科研系统、教务系统、家校系统皆以师、生为主体的信息关联。具体做法是课程信息,教师的信息,如教案、课件、论文、共享文件、科研项目等信息以教师用户为索引,而与学生相关的学籍信息、成绩单信息、空间内的文件信息也与该学生用户也进行索引,这样信息依附于一定的用户,用户一经登录后,也就决定了该用户所具有的操作仅限。

3)操作骤最小化的实例设计:本平台面向用户的设计尽量做的操作简单,从而方便使用与推广,重视信息服务的质量,特别是在一些细节上的设计犹为重要。如学生的选修课报名系统的前端程序,则无需用户输入信息,只需选择所报课程即可。具体的实现方法是在学生用户登录后记下该用户的ID号,而用户的ID号则是一个唯一性的字段,根据ID号进行查询,自动填充姓名、性别、学号、班级等项,把选修课库里的所有课程加载到一个DropDownlist控件里,生成课程控件。

特别是排课功能的操作时更是体现了这种最简化的设计,我们实现了课表的所见即所得的形象操作,单击相应的时段区域,便会产生两个DropDownlist控件,一个是课程名,另一个是根据所选的课程名而产生的教师名,只要这个教师在该时段没有任课,这种选择便会生效,如果所选的教师在该时段已有任课,则系统会出现相应的提示。其实,该平台的学籍管理、成绩单管理、家校联系模块等都能体现这种人性化的设计。

3.2 短信息收发技术实现

短信息收发技术主要由GSM短信息收发软件和短信Modem硬件组成。短信息收发软件通过定时读取消息池中的信息,一读到发送信息,就使用AT指令由GSM Modem硬件部分通过GSM网络发送给相应用户的手机或终端,同时做好日志记录,用以信息备查。如果在读取消息池中发现接收到的信息时,系统则会读出相应的操作码,操作码是一个十进制数,不同的数值代表着不同的模块,如“0”表示通知公告模块、“1”表示课程安排模块、“2”表示成绩查询模块等。系统根据用户使用的手机号进行一系列的查询操作,然后返回操作码和用户相对应的查询信息,由短信Modem实现发送,这样用户的手机上就会收到需查询的内容。(短信息收发技术实现流程图如图3所示。)

3.3 系统接口技术

在服务端本平台是通过数据库系统与技术来实现WEB应用,从而搭建了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校园网络应用平台;而另一方面,我们通过SMS技术以GSM短信收发软件和短信Modem硬件,架设了一个短信息收发终端。信息服务端与信息收发端通过GSM短信Modem的接口技术进行数据交换。

本系统的接口模块选用GSM MODEM 动态链接库进行设计,此动态链接库适用于WAVECOM、西门子、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支持标准AT指令的GSM短信息终端;在程序开发时,将sms.dll文件拷贝到系统安装目录中的system32文件夹中,然后便可以通过接口函数进行程序开发。本平台所用到的接口函数解绍如下:

1)初始化函数:Sms_Connection(Com_Port As Integer,Com_BaudRate As Integer, Mobile_Type As String) As Integer:此函数用于初始化终端与串口的连接,如返回值为0则连接终端失败,返回值为1则连接终端成功。

2)发送短信息函数:Sms_Send(Sms_TelNum As String, Sms_Text As String) As Integer:此函数的功能是向指定的终端号码发送信息,Sms_TelNum、Sms_Text分别传递接收的终端号码和发送的信息内容,Sms_Send函数返回0表示发送短信息失败,1则表示发送短信息成功。

3)接收短信息函数:Sms_Receive(Sms_Type As String, Sms_Text As String) As Integer:此函数的功能是接收指定类型的短信息, Sms_Type为短信息类型,0表示未读短信,1表示已读短信,2表示待发短信息,3表示已发短信息;4表示全部短信息;Sms_Text则返回指定类型的短信息内容。

4)自动收发短信息功能检测函数:Sms_AutoFlag()As Integer:此函数的功能是检测连接的终端是否支持自动收发短信息功能,返回值为0表示不支持自动收发短信息功能,返回值为1表示支持自动收发短信息功能。

5)查询短信息函数:Sms_NewFlag() As Integer:此函数的功能是查询是否收到新的短信息,返回值为0表示未收到新的短信息,返回值为1表示收到了新的短信息。

6)删除短信息函数:Sms_Delete(ByVal Sms_Index As String) As Integer:此函数的功能是查询并删除Sms_Index为索引号的短信息。

7)断开终端函数:Sms_Disconnection() As Integer:此函数的功能是断开终端与串口的连接,结束对短信息终端设备的操作。

通过这些接口函数,可以架设短信息收发终端系统,收发终端系统可以和WEB应用共用一台服务器,也可以安装在不同的计算机上,只要能连上WEB应用的后台数据库(SQL Server)即可。这样,通过及其数据操作技术、SMS及GSM短信息收发技术、两者的编程接口技术,便可设计成主动式校园网络应用平台。

4 总结与展望

随着各职业学校(包括职业院校)的不断发展,校区不断扩大,在校师生和其他人员对随时随地获得校园网络的各种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移动通讯的高速发展,使得短信息服务的费用不断降低。在这种形势背景下,我们来研究和应用职业学校主动式校园网络应用平台,将会给师生及其它人员提供更方便,更直接的信息服务,把校园网络延伸至移动终端,类同于实现了校园网络覆盖面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杨晓明,李小聪,段渭军,等.高校短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版,2010(12).

[2] 樊建永.基于SMS的网络故障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版,2010(11).

上一篇:数学校本研修总结范文 下一篇:全员培训研修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