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自我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5 00:55:44

课程设计自我总结

课程设计自我总结篇1

 

一、中外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

 

培养目标是大学根据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在一定的专业人1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制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的。培养目标决定大学生知识结构的设计,而课程设置直接服从于知识结构,因此培养目标是影响课程设置的最主要因素。我国大学对培养目标的阐述比较重视,在培养计划中一般都包括培养目标,并置于首项,有的还包括培养规格和要求及就业方向。但在培养目标的设计方面与国外存在显著区别:一是培养目标过大。一段时期中,我国大多数高樹巴本科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定位与国外大学具有明显区别。在美国,大学本科培养的是一种“毛还”,髙级专门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在日本,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本科生是当“未来商界领导人”;在香港,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主管级、经理级的未来人才”。

 

本科培养目标定位过髙势必造成在课程设置上的过深过多的倾向,我国一些工商管理类专业把美国等国在研究生层次上的课程拉入本科课程,与这一定位不无关系。二是培养目标过空。我国许多学校的目标阐述不具体,相关要求较空泛。国外大学的培养目标在阐述形式上没有统一格式,有的单列陈述,有的在专业介绍中陈述,但都比较具体、指导性强。学生能根据目标的说明了解就业去向,设计学习计划。例如,美国巴尔的摩大学工商管理科学学士市场营销专业的目标是“毕业生能设计和管理一些创新和销售公司产品和服务的项目,而这些项目都是面向顾客的”。市场营销工作职位包括广告和促销经理、会计主管、市场分析员、营销主管和公共关系经理。市场营销专业培养计划通过课程和学生亲自参与的案例研究活动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融合在一起。

 

二、中外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

 

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设置,目标中所规定的人才培养规格或素质要求直接影响着课程的结构和课程的水平,因此,培养目标既是课程设置的依据,同时又是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中外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当然导致了课程设置上的差异。

 

(一)课程设置总量方面

 

课程设置总量指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各个专业的学生毕业所需学完的课程和课时总数,反映课程设置总量的基本指标有课时总数和课程总数。在学年制情况下,课时总数一般以总学时数表示,在学分制情况下,则以总学分表示,当然,学分数也可以折算成学时数,课程总数则相同。

 

我国大多数髙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总量和课时总量高于国外同类院校,课时总量最高时达到3000左右(含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下同),课程门数也高于国外同类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大约要学习45门课程,有的甚至更多。近年来各高校都注意压缩课时,部分学校的课时已经压缩到2600课时以下,但课程总数却未见有相应减少,这与各校主要通过压缩毎门课程的课时数来实现总课时的减少有关。这与国外大学有很大区别:美国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许多学校的学分总量在120—128,折算成学时数,约为2000—2200学时,课程数总量约为32门;日本的大学都实行学分制,许多学校把最低总学分数基本控制在130-140学分左右,折算成学时数约为2200—2400左右,课程总数为35—40门,英国本科教育大都是三年制,且每学期所学课程较少,有的学校每学年才5门课,共需15门课。

 

造成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课时总量和课程总量均偏高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我们的两课教育、外语、数学的课程和课时多;同时为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专业课的课程和课时也多;我国传统上重视课堂教育,课堂教学学时多。课程设置总量偏高势必使学校重视第一课堂而忽视第二课堂,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事实上,高级专门人才不是光凭理论教学就能产生的。

 

(二)课程设置结构方面

 

课程设置结构是指专业教学计划中各种不同性质类型课程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着学校的培养质量和人才规格,因而受到各国高校的普遍重视。按课程的性质可以把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按学生对课程选择权利大小可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按知识范畴分类可以把课程分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外语、体育保健类等。各种课程形成各自的结构关系,形成各具特色的课程结构。

 

我国大学的课程结构与国外有较大区别。首先,在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的比例上,我国专业课的比例大,通识教育课一般只占总学分的33%,同时,我国的通识教育课中,外语、计算机、体育等必修学分还占有相当的比例,一般占通识教育课的71.45%。而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一般占总学分的46%以上,通识教育课中,必修学分一般占30%以下。日本、加拿大和新加坡大学的通识教育课一般占总学分的25%以上,通识教育课中,必修学分一般占30%以下。其次,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上,国外大学选修课所占的比例较大。例如,部分美国大学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达1/3之多;在法国,大学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髙达40%—60%。再次,在课程类型上,我国大学普遍实施的是分科课程,而国外大学更加重视课程的整合。

 

在美国,大学就普遍以“综合核心课程”的形式去要求学生进行一种“并非毫无目的的跨学科界限”的冒险。总之,从课程设置看,美国的课程结构总体上呈“树状型”,“根底厚,树干精,枝叶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成长的生物学原理,因此,美国的管理人才知识通融面宽,具有个性特色,富有创新活力,从而为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保证。日本呈“倒立金字塔型脚轻头重”,注*专业教育,不过专业分流性强,此与曰本技术立国的教育背景相关。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专业技能高,善于技术改造,但缺少原创力,这也许是曰本经济近年来持续低迷的原因之一。我国呈“圆柱型”,上下比例几乎接近,但是由于底部结构不合理,且选修少,所以专业技能趋同,创新不足。

 

(三)课程设置的特色方面

 

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即没有个性。尽管从理论上讲,课程设置权在学校,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行政管理还较强,对许多课程的设置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比如“两课”、体育、外语等,即使专业课也有一些具体的要求,这就势必造成这些课程的雷同。此外,各个髙校之间联系和交流的加强,也导致互相之间在课程设置上的相互借鉴,尤其是一些重点大学的课程设置被广泛效仿,导致个性化的缺乏。西方国家重视个性化发展,在课程设置上也较有特色。在美国,大学与大学之间的课程差异,比美国大学与国外相应大学的差异还要大,美国坚持发展学生的个性,许多大学允许学生个人根据自身特点提出学校尚未,存在的专业,如加州大学就允许学生自己设计课程体系,有特别兴趣与才能的学生如果从课程中选择—些形成一个围绕特定知识领域的课程计划,经一个特定的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开始学习,完成计划便可授予特别专业的本科学位,这类专业被称为非固定专业或个人专业。

 

(四)课程的组织方面

 

在课程的纵向组织上,我国大学普遍实施“二二分段”的组织模式,即在大学低年级设置通识教育课程,而在大学高年级设置专业教育课程。这种课程组织方式目前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脱节,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课程的学习和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联系,学生缺少学习动机;学生知识面不广,社会适应差等。国外课程的组织和我国不同,在美国,虽然有些学校采取和我国类似的模式,在一、二年级实施通识教育,三、四年级进行专业教育,但二者存在明显区别。我国大学教育,专门教育是目的,通识教育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而美国的大学教育,通识教育是目的,专门教育是作为实现通识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当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的时间安排出现矛盾时,通常的做法是将专业课后移。在日本,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组织已由原来的“二二分段”转向“四年一贯制”,其特点是普通教育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阶段,而专业教育课程也从学生人校开始就有所涉及。

 

三、启示与借鉴

 

西方国家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是经历了市场经济的长期实践,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逐步完善起来的,体现了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与国外比较,我们发现了我国在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上的诸多不足,也发现了国外许多成功经验,在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基础上,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的方面,为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开拓思路。

 

(一)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设置的方向,决定着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要求,也决定着学生的市场定位。我国大学对培养目标的阐述不具体,相关要求较空泛。学校间格式统一、内容雷同,而且主要是专业技能目标,缺少人文内容。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还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细分。结果,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错位,就业困难。我们也应像国外那样采取市场机制,教育主要面向“客户”——学生,为学生服务,为市场需求服务,制定具体的、务实的培养目标,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二)制定合理的课程设置结构

 

从课程设置看,美国的课程设置结构更适合我国下一步的发展,我国21世纪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模式是宽口径、厚基础、重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美国的课程结构总体上呈“树状型根底厚,树干精,枝叶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成长的生物学原理。其培养的人才知识通融面宽,具有个性特色,富有创新活力,从而为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保证。这种课程设置的模式对解决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专业课比重偏大、通识教育课比例偏小,必修课的比重偏大、选修课的比重偏小,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比例偏大、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比例偏小的问题和面向21世纪工商管理课程改革有很大的借鉴。

 

(三)适当减少课程设置总量

 

与国外相比,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总量偏高,这不利于开展第二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的两课教育、外语、数学的课程和课时多,学生的时间总是被排得满满的,即使在大三、大四,学生也没有时间去参加社会活动,没有时间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甚至没有时间参加人才交流会。面对上课和考研、考公务员、择业的矛盾,学生很累,上课的老师很无奈。由于学生把大量的时间都用于学习外语、数学等与考研有关的课程上,而忽视了专业课的学习,相反学校为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设置较多专业课的课程和课时,并且大量都是课堂教学,学时多,这样,就有许多学生在专业课课堂上学数学、外语,课堂教学没有效率。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减少课程设置总量,当然,也不是课程总量越少越好,课程总量应与专业、与学生、与市场相适应,做到少而精,给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工商管理类的学生真正懂工商管理,会工商管理。

 

(四)增加课程设置的特色

 

通过比较,我们能够看出国外许多大学课程设置具有相当的自由,个性化十分明显。而我国在这方面差距太大,这一方面是源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学缺少设置课程的自主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国各高校办学缺少社会责任感,在利益的驱动下,一味地扩招,一味地模仿,造成各个学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基本上没有区别。不仅同种类型的学校之间没有区别,普教、职教、成教、电大、函授、自考等不同类型的办学单位之间也没有太大区别,不同的学校培养出一个模式的学生,共同涌向有限的市场。这几年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择业困难,和我们课程设置的同一化不无关系。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更好地为学生的前途着想,我国髙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应增加特色,虽不能像美国那样根据学生要求设置学校不存在的专业,但在课程设置时应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明确本校工商管理各专业的特色,设置有特色的工商管理课程,培养有特色的工商管理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文英中美高等教育比较与启示[门.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

 

[2]潘耀芳.中外大学课程编制的比较与启示门.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课程设计自我总结篇2

随着我国推进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的新形势,文化创意产业也迅速蓬勃兴旺,高职院校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借此发展起来,无论是开设此类专业的院校数量,还是开设专业的方向,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经验,加之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是近些年才兴起和逐渐展开的,因此一直处于探索之中。珠三角地区的部分院校,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已经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但是国内相当多的院校还是办学特色不明显、培养思路混乱,直至现在仍在套用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成了“缩减版”,暴露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效果评估等方面。

二、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

1.课程目标针对性不强。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方向,也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和微观细化,清晰明确、具有针对性的课程目标无疑是课程设置的前提。但是许多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要么盲目效仿本科专业模式,要么较随意地按照流行的新软件、新名称课程马上就开设,不管师资力量是否充足、社会是否真正有需求。笔者认识的一家高职院校,在平面广告设计专业中开设了数门最新的多媒体视频处理软件课程,弄得教师苦不堪言,学生一片茫然。还有些院校“因人设课”,从教师出发,而不是从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体系、课程结构去设置课程。追溯原因,是缺乏对高职类专技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和对行业市场需求、职业岗位群的细致调研。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相连,是为产业、行业、企业输送适用人才,而文化创意产业范畴广泛,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方向甚多,如果不仔细分析,确定好现实、明确、细致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主观臆断或者盲目跟风,必然造成学生“蜻蜓点水”,最终限于迷茫和肤浅,既不“多能”也不专。

2.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作为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实践性应是其突出的特点。但是实际中,多数院校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如前所述,照搬本科院校的学科教育模式,进行课程压缩与删减,而真正需要实践操作锻炼的课程大多上成了理论课。以艺术设计为例,像人体工学、材料与工艺、印刷技术等原本需要实景学习、实际案例参与和操作的课程,课堂上经过理论讲解、经典案例赏析就结束了,好一点的也只是模拟性质的案例学习,根本谈不上深入掌握实践操作要领。实际上,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在课程上应当注重实践的比例,增加实景实战的训练与经验累积,处理好部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明确“必需”与“够用”的标准,让学生做到既对专业背景知识了解,又能精于实际创意构思、设计应用。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创意、技能类课程并不能紧跟行业、市场的变化和流行趋势。如,广告行业的CI系统早已经突破了以往单纯的平面、静态传播方式,因此在应用中也频繁出现了卡通吉祥物、立体标识、交互动态、视频媒体等,但是绝大多数院校的CI课程仍然是平面化作业,老旧案例学习、模板套用,结果学生拿出的作品与企业、行业的差距可想而知。

3.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课程体系上最重要的是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协调好各门专业课程的比例、时间、位置、关系,评估它们各自的效果、相互的衔接与影响。然而部分院校的课程体系随意变化,课程门类想改就改,甚至同一门课程,每一届的内容都不一样;有些院校课程内容重复,课程之间相互套叠,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室内设计原理》《家居陈设设计》《商业空间设计》与主干课的内容重叠,范围互相包含,这是教学资源的浪费;还有些院校偏重软件、工艺一类的操作,为了尽早让学生掌握而急功近利,那些引领学生入行业门的课程居然放在了软件课之后,学生学了半天,不知道学了以后用来做什么,或者简单地认为学习创意、设计仅仅是熟练软件就够了,形成了所谓的“唯技术化”心态。其实,作为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创意才是核心,只有操作,没有创意,充其量是个工匠,不是设计师和创意人员。这些现象都是因为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造成的。

4.课程缺少总结与反馈。虽然许多院校在文化创意设计的课程上有联系企业、政府等实际项目,做到了工学结合,学生受益匪浅,但是往往是以完成项目、成果汇报展为结束,忽略了对这些经历的总结反思及企业、用人单位、受众的反馈,经常是重复同样的模式,缺乏变通与改进,使得课程效果没有明显的提升。实际上,对课程的总结与反馈既可以帮助我们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与反思,也便于我们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同时,由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是服务型的行业,这就需要对结合实践项目的教学进行受众反馈,可以是企业的意见、消费对象的意见,也可以是参与课程的师生的感受。它既可以帮助师生思考创意、设计有无继续提升的空间,也能为校企合作的可持续进行提供经验。

三、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1.课程设置统分结合,要针对细分方向与新兴方向。课程设置不仅要注意大的专业方向,也要有细的小方向、特定方向的课程内容,做到统分结合。如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海报招贴、企业形象CI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等都是主干课程,但是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广告企业,有的专注于样本、宣传册等平面设计,有的专注于动态和视频广告,有的侧重于品牌形象策划与设计。同样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的企业侧重做家装,有的则专注于景观设计。所以,我们需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在课程设置中既涉及大的专业面,同时必须有专攻。可以先有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然后部分专业课根据教师的不同专长,进行师生互选。另外,文化创意设计类学科、专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为横向性和交叉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必须与时俱进、关注流行趋势、新兴方向、新需求等。如,广告专业及时开设网络广告的设计课,品牌策划设计及时增添卡通形象、品牌吉祥物设计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会展类课程和方向等。

2.课程体系要强调专业的系统全面能力、整合精炼。现在大多数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仍在使用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即按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顺序递进。这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各门课程追求各自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课程间缺乏沟通与连贯性;二是如上文提及的,课程内容交叉重叠、浪费教学资源、学生能力得不到有效深入和提升。因此,有必要以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的系统全面能力为依据,以职业岗位的具体技能要求为标准,整合相关课程,按照难度将它们有序地分散到每一学期,逐渐深入,每一学年自成体系。可以在“大的专业课”中以多个课题的形式整合原来零散和容易重叠的课程内容,力争做到“少而精”,同时,让文化课、选修课在合适的位置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不能仅仅成为学生漫无目的、“混学分”的课程,要真正起到对专业素养底蕴的熏陶。如,可以将传统文化赏析、地方人文历史一类的文化课、选修课置于涉及这些内容的专业课之前,以便学生明确目的,产生兴趣,更好地完成专业课中与此有关的创意设计课题。

3.专业课程三个主要方面要合理设置、紧密衔接。专业课要注重三个主要方面:创意类课程、设计总结与理论类课程、实践与操作类课程,它们是构成学生文化创意设计核心技能与思维的关键,需要统筹协调,不可偏废,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以往很多院校都比较重视实践与操作类课程,如软件课、材料课、模型制作课等,认为操作熟练、技术应用方面经验多是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重点,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创意与文化、总结与理论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毕竟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提供的是知识服务,创造的是知识经济,行业的特性告诉我们,不能因为是高职教育就简单地把应用人才划归到操作工的地位。这里,创意类课程要着重训练学生挖掘文化元素、人文资源的敏锐目光以及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创意和设计概念的思维能力;设计总结与理论类课程着重进行理论教学、创意设计经验的总结与思考;实践与操作类课程主要强调将创意与概念等转化为实际应用产品、作品并能适应市场推广的能力;另外,三方面课程需要贯通、融合与衔接。可以对创意、理论和实践操作课程以同一专题项目或课题范围进行联系与衔接,将课题深入、完善、做好做精,避免课题内容的低层次重复、浅尝辄止。

4.课程与课题要多引入企业实践项目、内外结合。实践性、应用性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和竞争优势。第一,在课程中要充分结合实际,积极与当地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的龙头企业、知名大企业开展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像二、三年级一些文化创意、设计综合的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喜好,以市场调研组、创意组、设计组、制作组等与相关企业进行项目对接,让学生真正在大企业中领略全面的、不同层次的职业岗位点,找准自身定位和将来发展意向;另外,大企业有行业最为成熟的案例和实战机会,能为学生带来课堂中没有的宝贵经验。第二,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实践积极性,鼓励有能力的教师承接、参与一些企业、政府的文化、设计类项目,并将它们带入课堂作为课题,让教师与学生组成课题组,在课堂或者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相关,也可以是教师带领学生去校外实地进行文化设计项目服务,“校外课堂”可以是相关企业、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同时,要配套相应的灵活的辅助政策,在调研资金、课时计算、教学管理上给予扶持。第三,展开全校范围内课程的共享和课题组合作。如,作为产业化中十分重要的市场营销知识,同样可以作为选修课给艺术、设计、文化系部开设,《城市旅游品牌形象策划与实施》这样的课题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研究,可以让艺术设计、广告系与旅游系在同一时段的课程内、以同一课程主题组成联合课题组来共同完成。

5.课程效果的总结反馈和课程设置的动态处理。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课程效果的总结与反馈。要重视课程评价方法、评估机制的革新,摆脱以往单纯依靠学生评价、测评调查的模式,尝试多样的课程评价方法。文化创意设计专业有应用型和服务型的特点,因此,学生作品、参赛获奖情况、教师带领学生完成的实践课题成果等都可以纳入评价体系。如举办课程作业、成果汇报展,系部互评、校外专家点评等,多听取学生、合作企业的反馈意见,关注课程内容是否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创意思维方法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接受能力,课程时间与进度是否安排合理,学生是否满足合作企业的职业岗位要求,课程效果、校企合作是否有进一步深入提高和完善的空间。另一方面,我们要意识到课程设置不是静止不变的,要及时针对教学效果、行业变化趋势、专业发展情况等进行动态处理与调整,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过程性评价,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不仅要根据教学效果来调整,还要结合用人单位、学生实习企业、行业专家的意见,组成课程研讨小组,请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设置与改革,为课程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出谋划策,使课程体系具备灵活性和明确的针对性。

课程设计自我总结篇3

【关键词】翻转课堂 C语言程序设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070-02

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高职高<扑慊专业的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课堂教学讲授和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由于课时有限,课堂上教师大部分时间用于讲授基本语法及程序结构,对具体问题的解题思路及算法设计分析得不够深入透彻,而大多数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因此学生的实际编辑能力普遍较差。虽然教师也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积极使用项目化教学法,但是实践证明教学效果不理想。本文将翻转课堂模式应用到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一、翻转课堂模式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计算机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由于课程数据类型繁多、语法灵活,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联系紧密,实践操作性、应用性强,学生要在理解和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找到思考和分析问题方法。而翻转课堂将教学的教学模式由“课上传授,课后内化”转化为“课前传授,课上内化”,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延升了课堂时间与课堂空间,学生可以反复利用已经的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有效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发展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群体教学和个体差异之间的矛盾,对教学结构进行了重构,改变了课程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更好地评估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的掌握情况,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授课老师大多数都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的,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进行开发、制作和教学资源。再加上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的个人电脑持有率高,高职高专院校普遍配备有机房、电子阅览室等资源,这些都为实现C语言程序设计的翻转课堂提供了条件。

二、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模型

要做好一节“微课”不难,做好一门“微课”才是最难的。本文汲取众多翻转课堂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探索出一套适用于高职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切实可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其教学模式分为课前自学模块、课堂讨论解惑模块、课后总结反思、课程考核体系等部分。

(一)课前自学模块。首先,根据C语言程序设计的课程特点,教师结合所教学生特点,制定出相关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设计教学内容,提炼出每节课的知识点和相应习题,给学生设计由浅入深掌握知识点的学习流程。并通过平台将学习的内容制作成视频进行上传,以及自我学习后相应知识点的训练和测试。同时,教师可以针对已设计好的问题和视频等学习资源,给学生构建《课前自主学习任务》。通过平台与学生互动交流,在课前针对学生普遍存在问题确定课堂讲解的方向,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在每个知识点讲授之前,都有问题的导入,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学习视频,学会自我解决问题。学习过后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通过平台进行自我检测,对知识点进行思考和整理。并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通过平台和教师进行交流。

教师在课前需要将学生反馈的问题汇总,并分析总结学生提交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制定详细的《课堂活动计划》,并在课前将学生以5-6人分好小组,以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

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从而不断地强化知识点的学习。

以循环结构中的for循环为例,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如表1所示。

(二)课堂讨论解惑模块。翻转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解惑。教师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会根据课前制定的《课堂活动计划》,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完成对课前所学知识点的内化和创新。

以循环结构中的for循环为例,课堂活动计划单如表2所示。

对课前学生自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以答疑的形式进行讲解;也可以针对《课堂活动计划》要求每小组进行讨论,先由教师对疑难问题进行简单的概述,然后提出之前设计好的更具讨论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更深层地思考和讨论,并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上机编写程序实训操作,最终以小组代表或个人提交实训报告的形式进行展示结果;而对个别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教学可以采取一对一解答的方式。以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在“思考―讨论―实践―总结―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编程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完成课堂内容的学习。

(三)课后总结反思。课前自学模块、课堂讨论解惑模块,让学生收获良多,但是想要真正掌握一门课的学习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前和课堂中的表现情况,布置相应的拓展任务,制定拓展任务表,并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对学生进行指导。拓展任务表的难度可以分成三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学生可以通过课堂总结和评价进行反思,提炼学习内容的精髓,完成自我知识的构建,并且选择相对应的拓展任务,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升华。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可以做到因材施教。

课程设计自我总结篇4

【关键词】实践教学;融合;工程实践;创新能力;自动化专业

0 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工程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趋势,自动化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实践自动化仪表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自动化理论知识,系统掌握工程实际应用设备的实验平台,提高学生系统应用自动化技术的能力及水平。而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针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应用技术主导型”自动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也已经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与探索,包括加强实验课程改革、充分利用实验资源、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以及丰富实验内容等,但目前控制类各专业课实验课程之间缺乏合作沟通,出现了内容交叉、重复及部分实践内容不适应培养目标等问题,整体上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衔接。如果对该类课程实验进行整体设计与探讨,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使之相辅相成衔接得当,则将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整体理解和掌握,也更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应用的能力,为将来的发展和就业也有一定的帮助。

1 专业课实践教学的整体规划

我校自动化控制类专业课程包括专业课和专业任选课,其实践教学在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过程控制、运动控制、惯性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仿真为专业必修课,应用自适应、楼宇自动化、集散控制系统及现场总线技术作为专业任选课,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专业适应性。上述课程在内容上联系紧密,互相之间也都有交叉,但同时又相互独立,每门课程都设有相应的实验内容,部分课后也有课程设计及专业综合实验的设立,各个环节未将本专业内相互联系的课程内容融合贯通起来,使学生对整个专业缺乏整体的了解。如果对这些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整体设计与规划,实践内容系统化,将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锻炼综合实践能力。

以我校自动化专业自动控制系统仿真、计算机控制系统、过程控制、应用自适应、楼宇自动化、现场总线技术、现场总线技术课程设计及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实验等这几门课程实验内容为例,上述实验内容除了计算机仿真类,其他均在同一实验平台上操作,实验室采用的是天煌科教THPCAT-2型现场总线过程控制对象系统实验装置。学生在自动控制系统仿真、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自适应课程中掌握了控制系统常用的控制算法和先进控制算法,可以以实验平台的水箱液位、锅炉温度等为被控参数,通过MATLAB软件仿真实现控制算法的效果。过程控制、现场总线技术课程实验中熟练掌握仪表、PLC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和整个系统的结构及投运方法。楼宇自动化课程实验可以利用工控组态软件设计楼宇给排水监控系统,在掌握实验平台操作的基础上,结合硬件完成整个系统的设计与调试。现场总线技术课程设计是对学生学完现场总线技术这门课程的一个综合检验,也是对学生PLC技术掌握的综合应用,题目类型的设计可以多样化,涵盖仿真类课程中的一些实例。而后的“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实验”独立实践环节是对所有专业课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实验内容安排上可将仿真类的课程实验项目在实验平台上进行实际的算法研究与验证。

2 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成为教育界、工程界的广泛共识,再结合我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急切需要从实际工程的角度出发,探寻专业内各课程之间实践教学内容相融合的新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整个实验体系的建设要以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在熟练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结合工程技术,大量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的比例,具体实验内容的安排也应从简单到综合,对于各课程间交叉重复的教学内容应协调合作,做到相辅相成。

以专业基础课课程实验为基础,在熟悉自动化专业所涉及的控制器设计、仪表设备的使用和测量方法后,专业课课程实验内容的安排则重点在于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问题。课程实验内容多以任务书的形式发放,即提出实验要求和具体要达到实验指标,指导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思想,实验过程的设计包括算法程序的编写、设备选型、方案设计等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内容也由简单的操作变成复杂的系统操作,很显然,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能够促进学生扎实的掌握理论知识,以及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验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从实际工程应用出发,设计一个或多个复杂系统,实验任务由选题、方案设计与论证、仿真设计、硬件设计及软硬件联调、总结报告等组成,必要时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进行。同时,也可在毕业设计中增加课程相关应用课题,让学生能够对课程有更加深入的学习。

由于实践教学投入不足、我校实验室面积短缺、以及过程控制现场总线设备占地面积大、价格昂贵等问题,自动化专业部分专业课实践教学设备严重不足,台套数比较少,而这与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相违背,那么采取实验室全开放,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实践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完成专业必修课之外,开设了开放性实验,为了激发学生创新的实践精神,更好的利用实验设备,相关老师近年来设计了一批开放实验项目,包括课内拓展型和自主创新型,同时也有学生自创的实验项目,效果良好,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际工程的解决问题能力。同时组织各类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参加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控制系统仿真大赛,进而增强工程实践能力。

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目前各课程任课教师各自独立实施课程教学,对于知识内容的交叉重复很少交流沟通,课程的实践教学之间也没有很好的“协作”,学生是“被动”实践,这种“各自为政”的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在真正面对一个实际工程时感到困惑。有效解决的方法即加强与各课程任课教师的沟通,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互相渗透,在实践中相互协作,以现场总线过程控制对象实验装置为实践教学平台,开展多课程融合式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被动式实践教学通常是指由指导教师拟好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就可以顺利完成实验,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实验也没什么良好的效果。目前多数采用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方法,实验前任务书,任务书中只包含实验要求、实验指标、可选的仪器设备、实验注意事项及实验报告要求等,具体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过程的调试均由学生独立完成,指导教师对方案进行审查,并在实际操作中给予一定的指导。通过这种以学生为主的、启发式的实验方式,很明显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切实提高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对于例如现场总线课程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实验这种独立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分组形式,每组同学间分配不同任务,组员合作共同完成,并以小组形式汇报实验结果。各课程任课教师也将此形式用于课堂,结合实验设备或者实验结果,对于学生融会贯通本课程知识点,甚至多个课程的知识点都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随着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践教学手段也不仅仅拘于课堂形式,可以采取慕课形式,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学校数字图书馆资源作为辅助教学,弥补实践教学条件的不足。另一方面,计算机仿真软件也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有力的辅助工具,自动化专业课实践经常用到的MATLAB、PLC Simulator,还有MCGS、STEP7、WINCC等组态软件,这些软件在实验前期控制算法的设计、系统的结构设计等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运用MATLAB软件编写PID或者更先进的控制算法,调试成功后,运用组态软件设计系统运行监控界面,最后再运用OPC技术,使得MATLAB与工控组态软件之间进行数据通信,从而实现了先进控制算法在实际对象当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工程实际意义。

4 结束语

本文依据我校“应用技术主导型”自动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结合实验室现有环境,提高学生系统应用自动化技术的能力和水平,针对自动化控制类专业课从实践教学内容的整体规划、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系统的了解自动化专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的能力,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能够得到一些工程技术上的锻炼。实践过程中也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希望在进一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1]喻丽华,张富贵等.专业课带动融合式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9):177-178.

[2]朱金秀,金纪东,周妍等.实践教学与就业能力培养相融合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105 107.

[3]张群英.刍议高校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J].科教导刊,2012,36:146-147.

[4]刘丽华.过程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32):487.

课程设计自我总结篇5

摘要: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是网络课程实践开发的核心。以《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为例,对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等各环节进行探讨,为相关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0引言

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资源中的核心部分,设计和开发优质的网络课程是我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是网络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是提高网络教学质量的前提,关乎网络课程的最终质量,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做到精心的设计。本文以《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程为例,探讨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中的相关问题,旨在为运动人体科学和其他学科的网络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1《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网络课程的设计思路

《运动人体科学基础》是研究人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人体在体育运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以及预防运动伤病的一门学科[1],是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在校园网环境下实施《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网络课程,不仅可以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愿望,同时还可以为广大的体育爱好者提供服务,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以学习者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网络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设计网络课程时,要在课程中嵌入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更要考虑如何帮助学习者实现有效学习,使学习者能够主动诊断学习需求,形成学习目标,确定学习资源,选择学习策略,并且能够评估学习效果。《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网络课程前3级设计框架如图1所示。

2《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又是检验学习者在网络学习活动中达标效果的尺度,为制定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力求使教学目标明确化和层次化,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适合不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并给学生学习建议,让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内容来制定相应的学习策略。《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了解体育运动对身体各器官系统的良好作用和增强体质的原理。学会预防运动伤病、掌握简易急救方法。针对不同人群,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和训练;培养沟通交流、教学与育人能力。

2.2 教学内容设计《运动科学基础》选用的主干教材是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校本教材《运动人体科学基础教程》。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全面的分析整理,加入最新的研究成果,按照《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的课程标准精心设计,以运动为主线,突出运动特点,分为“人体有机整体的认知”、“人体运动的执行体系”(骨、关节、骨骼肌),“人体运动的保障体系”(消化、呼吸、泌尿、循环),“人体运动的调节体系”(感官、神经、内分泌)四个课程项目(见表1)。把选定的课程项目进一步分解为十个模块,形成节点,以超文本的形式来编排和组织教学内容,学习者可以依据个人的学习需求通过文本、图形、热区、按钮等超文本链接方式任意选择学习路径。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层次将教学内容用直观的图像、动画、视频和恰当的声音解说等媒体相结合来表现,创造了立体化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2.3 学习环境设计网络课程中的学习环境包括自主学习环境与协作学习环境两部分。自主性是网络学习的一大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空间是实现自主学习的保障。《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网络课程采用超文本方式组建模块化知识内容,各模块具有丰富的案例和学习资源能够为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提供示例和帮助,建立的自测题库能为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协作学习是网络教学活动的又一大特点,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通过与人协作可以更进一步地培养其高级认知能力。《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网络课程通过搭建交流论坛和常见问题列表,学生之间可以就某论题进行讨论,对于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还可以向教师进行咨询以获得帮助。

2.4 教学策略的设计根据教学目标,网络课程为学生建议一些适宜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组织形式,学习者自己生成学习目标,自己控制学习路径,但是防止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目标相偏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设置有关键点,以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而高效学习。学习者可以通过人机交互、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习者之间的教与学交互活动,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学习、讨论学习和协作学习。

根据建构主义认知理论“情境”是进行意义建构的要素之一。本网络课程利用网络庞大的信息容量和多媒化信息传播方式为学习者创设丰富的资源情境、案例情境、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习者积极参与,积极探索。

网络课程由于信息量庞大、开放性强等特点,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迷航现象,设计清晰、明确、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导航系统便必不可少。《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网络课程通过课程导航模块对对课程知识结构及其联系总体展示,通过目录树直接选择进入各知识点进行学习,起到认知地图的作用,并且为学习者提供搜索引擎和相关资源站点链接等导航方式,为学习者提供更大的学习自由度和学习空间。

2.5 教学评价系统设计《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网络课程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教师在实施网络教学活动中利用程序设计技术对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进行详细记录,获取相关数据和资料,及时了解网络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对网络课程进行改进以及完善网络教学策略。形成性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讨论、开展学生调查、章节在线测验等。总结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完成后对网络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其方式主要有总结性测验和问卷调查以把握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反应。总结性评价的设计过程包括试题库的建立(小练习、章节测验、学期总结试题)、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数据的回收与分析。

3结束语

网络课程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注重意境创设,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研发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是当前现代远程教育的需要,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必然会产生更规范、更符合网络课程质量要求的理论和技术,促进远程教育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月芳,肖冰.运动人体科学基础教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

课程设计自我总结篇6

关键词: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 项目化教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2-093-02

一、项目化教学简介

所谓项目化教学,就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当前,行为导向教学代表了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潮流,项目化教学就是这种行为导向教学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工程造价专业的《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我们实施了项目化教学。在此,对其中的经验和问题加以探析,与大家分享。

二、《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项目化教学实施的过程

(一)整体设计

整体设计是对一门课程进行的整体统筹设计,它是项目化教学实施成功的关键。整体设计一般分以下几个部分:

1.对整门课程的重点知识和内容进行梳理,以确定课程教学的主干内容。

2.以实际工作的过程为主线,将教学内容按照工作顺序先确定任务名称,然后进行任务确认与项目分类。如本课程项目化教学的项目分为A线项目(某市人力资源市场综合楼装饰预算)和B线项目(某4S店装饰工程预算),A线项目是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完成,用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B线项目则为学生自主项目,教师只分配任务,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用以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包括知识技能运用能力、工程管理实践能力、工作方法创新能力等。

3.根据教学任务的具体要求,结合每个任务所需要实现的能力目标、任务完成的难易程度,设计能力训练项目。

本课程可以设计如下能力训练项目

A项目:某市人力资源市场综合楼标底编制(课堂训练)

B项目:某市4S店装饰工程标底编制(课后训练)

A线项目和B线项目都从以下六个分项工程进行计算。

1)楼地面工程计量与计价;2)墙柱面计量与计价;3)天棚计量与计价;4)门窗及油漆计量与计价;5)其他零星计量与计价;6)措施费计算

训练方式是首先设计项目背景,引入造价咨询公司的项目管理模式,将学生按照5-6人一组组成项目部,由学生推举产生项目部经理。教师担任总经理。采用课堂、课后两个项目平行进行。课前提前与项目部经理(相当于传统教学中的组长)沟通,了解教学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检查上次课堂任务完成的情况,包括学生学习存在的共性问题,难点和重点掌握情况等。提前发放课堂训练手册。然后以训练手册为指引,进行课堂教学组织,包括课前交流。课堂教学由简到难、由局部到整体反复训练,并布置课后训练项目加以巩固提高。

具体训练步骤为

课前:提前准备好单元训练手册,由项目部统一领取;学生根据手册指引提前预习;

课堂:⑴各项目部领取任务并分配到小组;任务完成后相互审查或讨论汇总。⑵如果出现共性问题,以学生为主、师生共同讨论得出正确结论,最后由老师点评,归纳总结。学生自查自检已完成的任务并进行修正。⑶增加训练内容,重复上述步骤。⑷加大训练量重复上述步骤,反复训练直至掌握。⑸巩固提高,从局部到整体完成课堂综合训练任务。

课后:完成B线项目对应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计算和计价。

4.根据能力训练项目,结合课程的课时和每次授课的学时数,设计进程表,来控制具体教学进程的实施。

5.合理设计学生学习情况评价标准,使之具有可操作性,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价。见表1

(二)单元设计

单元设计是对整体设计的细化。整体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最终必须具体落实到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设计上,单元设计应体现具体能力目标的完成过程及完成方式,并应考虑课堂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在这里,列出了天棚龙骨及面层饰面的单元设计(4学时),见表2。

二、项目化教学实施的结果

项目化教学的成果,主要以学生作品的方式来体现。本课程的学生作品是《装饰工程预算书》。在本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后,大部分学生能及时交出《装饰工程预算书》。有些学生《装饰工程预算书》的质量很高,远超出我们预期的水平。尽管学生个体间的能力与水平有差异,但是从学生所上交的成果中,反映出的项目化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其效果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所远不能达到的。

三、项目化教学实施的经验与体会

本次项目化教学的实施,事先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在形式与内容上作了许多积极的尝试,其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在这里,把我们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从事相关方面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一)项目化教学的实施需要学生的支持

项目化教学所采用的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对于已经习惯于被动式学习方式―课堂上听教师讲,记笔记,课后整理笔记后再做作业―的学生来说,刚开始是不容易适应的。此外,相对于传统教学,项目化教学不仅课堂上要求学生动手练习,课外也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练习。因此实行项目化教学前,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行为观念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自觉地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课堂外的自主项目。

(二)项目化教学后应及时总结经验与不足,及时改进,以更好提升教学质量

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面对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学生,不可能事先都预料到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和不足,因此总还可能存在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在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及实施后,教师和学生均要及时总结实施的经验与存在问题,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为以后的教学实施积累经验。教师的总结可侧重于总结教学实施的进程安排与策略运用,如实施前的准备情况,实施中的完成情况,实施后的各种情况,实施过程所采用的方法措施,未来的改进策略等。学生总结则应侧重于思考在所做项目中出现的争议和争议的解决方案,项目实施中获得的经验策略,了解工程项目实施的程序和项目分工人员各自的职责,对所实施的项目有一个总体认识与提高。同时对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实施提出改进性意见,为教师日后更好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帮助。

课程设计自我总结篇7

关键词:项目驱动;项目设计;教学模式;Linux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1)08-44-02

引言

近几年,Linux系统服务器在我国迅猛发展,基于Linux平台的应用也更加广泛,许多高校为满足社会需求,相继开设了Linux配置与管理课程。为了加快课程建设,很有必要对Linux配置与管理课程进行相关的教学研究。

目前,Linux配置与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知识讲授型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概念,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与之相关的教材也大多按知识讲授模式划分章节。这种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从实际出发,在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服务器配置与管理的方法与技能,理解相关的知识点。

1、项目驱动式教学

1.1 项目驱动教学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并强调学习活动与任务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基本思想是,以一个或若干个项目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把知识点融入到各个子项目中,逐层推进项目教学的进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而是让学生充分参与项目的开发与实施,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通过深化问题或项目功能扩充,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基于项目驱动的课程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 项目驱动教学设计的原则

在项目驱动教学法中,项目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和保证。它将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是流于形式,还是真实有效;决定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接受。为此,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项目来源的真实性与实时性

项目来源于真实的生产活动或社会实践,而不是主观凭空想象的,最好选取已经在企业中实际应该的项目,具有实用价值。其次,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应优先选择实时的、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使学生尽量接触到最新的设计思想、系统架构和开发技术。

(2)项目的综合性

项目应具备一定的综合性,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前后项目应相互联系,不能脱节。在设计综合型项目时,应结合课程的特点,并充分考虑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争取一个项目能覆盖课程绝大多数的知识点。应鼓励学生去系统地分析、研究项目,加深对项目中重点问题及难点问题的认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项目的针对性

首先要明确项目设计的总体目标,在总目标的基础上,把总目标划分为―个个的小目标。针对每―个目标,应把它细化为一个或多个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4)项目的趣味性

所选择的项目,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设计的项目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就很难完成课程预定的目标。在设计项目过程中,应从学生本体出发,分析学生的特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等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项目应具有代表性,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所选择的项目必须具有代表性,学生能从项目中得到启发,进行拓展性思考;项目难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项目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一方面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便于学生理解项目的分解过程,从而掌握项目的核心理念和实施步骤。

2、 Linux配置与管理的项目驱动式教学过程

我们根据项目驱动教学思想,把Linux配置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检查、成绩评价和项目总结。

2.1 项目设计

在项目设计阶段,教师需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参阅大量的参考资料,把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提取出来,并融入到每个具体的项目中。我们依据教学内容,选取了六个项目,每个又包含不同的子项目,基本涵盖了本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同时,通过增加一个综合实训项目,巩固学生所学内容,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项目设计如图1所示。

2.2 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它对其他教学过程具有支配和决定作用。一般情况下,项目驱动式课堂教学由项目分析、项目讲授、分组实践三个部分组成。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项目中各个子项目的内容、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清楚项目的实际意义。然后,教师结合项目讲授教学内容,在讲授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演示项目的配置与管理过程。最后,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将根据任务去完成需求分析、方案设计、配置与测试等工作。学生在此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尽量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或者教师只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具体任务由学生主动完成,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与点评相结合教学模式。

2.3 项目检查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下一步的学习,项目实施后,学生需要对项目结果进行检查,检验是否完成了项目要求的所有任务,以锻炼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进去职场前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教师要对项目结果和项目质量进行检查,判断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和效果。

2.4 项目总结

学生在每次完成项目后,按要求填写项目总结报告,对项目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思考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教师总结在整个项目开发流程中,学生的表现,存在的优缺点,针对学生的弱点,再结合相关理论进行讲解,完成知识建构。

2.5 成绩评价

课程成绩评价由两部分组成:项目考核和理论考核。其中项目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40%。项目考核由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组成。每一个项目完成后,学生首先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进行自评,包括项目分析、方案设计、项目实施等;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成绩评定。理论考试则主要是对本课程的主要理论内容进行考核,采用传统的笔试模式。

3、结束语

为了在Linux配置与管理课程中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我们从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学过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教师结合实际项目,讲解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掌握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实践证明,项目驱动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钻研、团队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文.项目驱动的“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7.18:77-79.

[2]何剑民,郭红艳.“案例项目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10. 1:188-189.

[3]李爱军.”项目驱动”教学法在C语言教学中的应用[J].办公自动化杂志,2010.9:55-57.

[4]周峰,冯小萍.项目驱动或教学Linux服务器管理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百花园地,2010.1:143―44.

课程设计自我总结篇8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6所高等体育院校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计划。

1·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法、比较法、调查访问法等。

2结果与分析

2·1课程时数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6所院校在课程总学时上有较大差异。教学时数最多的是上海体育学院,达到了3258学时。教学时数最少的是广州体育学院,只有2532学时。两者相差726学时。按照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2600~2800的范围,广州体育学院的总学时数明显偏低,与1997年颁布的方案规定的总学时2700~2900更是差距较大。我院在制定99教学计划时,决定将原来本科3500~3900学时数压缩到2600~2800学时,但在实际制定时压缩幅度过大,直接后果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容量。如我院学生达到毕业要求的学分必须相应学习学院开设的课程约为52门(其中必修33门),而华南师范大学所对应的课程数约为50门(必修24门),成都体育学院的约为42门(必修31门),北京体育大学的约为40门(必修26门),武汉体育学院的约为40门(必修24门),上海体育学院的约为46门(必修35门)。与兄弟院校相比,我院学生学习的课程多而学时少,导致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繁杂。

从课程的组成结构分析,必修课时数最多而选修课时数最少的是北京体育大学,必修课时数为216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77·61%,选修课时数为62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22·38%。必修课时数最少而选修课时数最多的是广州体育学院,必修课时数为171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67·69%,选修课时数为818学时,占总学时数的32·31%。从必修课与选修课所占总学时数的百分比分析,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必修均高于70%)比较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更加重视必修课,而后两所体育学院(选修均高于30%)比较其他体育学院重视选修课。后两所学院在贯彻压缩必修课时数、增加选修课比例的现代大学课程体系精神方面做得较好,也更加接近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方案”要求。

2·2课程学分数的比较

学分制是用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是现代教学管理的发展趋势,它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自的充分发挥。学分总量和不同课程的学分比例,可以反映一所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侧重点。从课程体系的学分总量与结构分析,在对学生的学量要求上,师范教育性十分突出的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要求最高,达180学分。从学分的课程构成比例上,我们将学分课程构成具有可比性的五所体育院校进行比较(成都体育学院实践环节没有规定学分,不可比),发现北京体育大学的必修课学分比例最高,较我院高出近13个百分点,而我院的选修课学分比例最高,较最低的北京体育大学高出8·77%。这一现象与学时比例反映的情况一样,说明我院的课程体系中较为突出选修课程,而对必修课的重视程度在学分总量上不如其他体育院校。

进一步分析,从必修课学分及其比例上,我们可以看到专业课学分,我院数量最少(56·5)、比例最小(35·3l%)。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院部分教师反映的学生专项能力下降的原因。由于专业课时数少(表1中几所院校里最少的)、学分低,学生的专业课时数较以往的课程体系有较大的减少,而其他配套措施(如身体素质隐形课程的开设等)没有很好安排或落实,学生的专业技能必然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2·3教育实践环节的比较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教育实践是培养和锻炼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重要方式。从6所院校在教育实践环节的内容与安排上分析,情况大致相同,个别院校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特点。如上海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专门安排了1周的教育见习,突出了学生实习之前的准备工作。武汉体育学院在第八学期专门给学生2周的求职时间,锻炼学生的就业能力。北京体育大学和广州体育学院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独有特色,都在课程体系中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一定次数以上的学术讲座、论文报告、学术活动等,获得规定的必修学分。由于对学生有明确的要求,相对以往自由参加、可有可无的状况,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与参与的动力。这对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能力,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目标,更能发挥积极作用。

2·4技能培养与要求的比较

在对学生专业技能要求方面,北京体育大学对学生的外语与计算机技能要求最高,规定学生必须达到外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才能毕业。成都体育学院对学生的运动技能与裁判技能要求最高,规定学生必须达到某项目二级运动员和二级裁判员标准才能毕业。我院对学生的外语要求是通过省级统考并达到二级,计算机技能方面没有具体要求。

这与教育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较大距离,是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与想方设法解决的问题。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就达不到国家的专业人才标准,将面临市场的淘汰。

在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各院校基本保持了与其技能要求配套一致的课程设置。如在外语课与计算机课的学时数与学分数方面,北京体育大学的课程设置中都是最多的(见表5)。北京体育大学的英语课程,除第一、二学年4个学期384学时的必修学时外,还在第三学年开设了128学时的限修课,保证了学生英语学习连续三年不间断。计算机课程,北京体育大学在必修课的基础上,也开设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的限选课。这些措施保证了学生牢固掌握外语与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提高了该校学生外语与计算机过级率。比较而言,虽然外语课程是我院课程体系中学时数最多的课程之一,但与部分兄弟院校仍有差距。我们的课程体系中外语必修课时数比北京体育大学少了112学时,比同在广州地区的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少了80学时,而且没有象这两所院校一样开设外语提高课程。这可能是我院学生外语四级过级率低的一个因素。在制订新教学计划或课程方案中,我们很有必要借鉴他校经验,增加外语教学时数,在第一、二学年开设必修英语课的基础上,在第三学年甚至第四学年开设外语提高性质的选修课,以此作为提高我院学生外语水平的途径之一。

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运动技能、裁判技能等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从6所院校的专项课程教学时数安排看(见表6),上海体育学院是最多的,专项训练课程和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总时数达到828学时,比我院高出522学时,北京体育大学专项教学时数处于第二位,专项训练课程和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总时数达到656学时,比我院高出350学时。我院的专项课程时数在六所院校中最少(306学时),甚至低于师范类的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85学时。这组数据可能从一个侧面部分回答了社会和本院教师对近几年我院学生专项技术能力下降的原因。

毕业会考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全面考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我院与成都体育学院都执行毕业会考制度,但我院虽有毕业会考的要求,实践中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严格执行。教育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将毕业会考的要求以“顶点课程”的形式固定在课程体系中,使毕业会考制度的具体体现,也更加便于实施与落实。对于这种发展趋势,我们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或课程方案时应将之作为必不可少的内容。

2·5教育专业类课程设置的比较

体育教育专业具有体育和教育的双重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在课程设置中既要有体育专业的课程,又要有教育专业的课程。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是体育师资,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比率会越来越大。因此在学期间培养学生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至关重要。从6所院校为学生开设的教育专业类课程整体情况看,教育专业类课程比例偏低,学时数都远低于5%。在课程体系中教育专业类课程欠缺,直接影响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的牢固、教师意识和素质的养成、教育教学本领的掌握,削弱了体育教育专业应有的师范性。此外,6所院校中除华南师范大学外,其他院校设置的教育专业类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都是理论为主的课程。而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主线是教师,要求学生对知识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应达到不但自己懂得,还要达到会讲、会做、会教的程度。

6所院校中,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为学生开设的教育类课程数及学时数、学分最多,有三门必修课、一门选修课。而且该校特别开设了教育职业技能课程,对作为教师职业所需的基本功进行专业要求与锻炼,值得我们借鉴。我院在这类课程设置方面有三门课程,而且都是必修课,中学体育教材教法是一门针对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说是与学生培养目标十分一致而且作用非常大的课程,但是由于学时太少,并且都是理论学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能够与教学技能的实践相结合,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的作用将会更明显、更大。

2·6体育卫生保健类课程设置的比较

中学体育课程改革正从过去单一的体育课转变为体育与健康课,要求体育教师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充分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而这些知识主要靠在学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体育卫生保健类课程传授。从表8可以看出,在6所院校中,我院的该类课程结构较为单一,传授的知识较为陈旧,实用性不是十分突出,而兄弟院校开设的“健康教育与健康评价”、“体质健康教育研究、“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论”、“心理健康与咨询”、“健身学”等课程,与中学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的形势结合更为紧密,值得我们在制订新的教学计划或课程方案时借鉴。

3结论与建议

3·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内容与结构

基本相同,但也存在课时数差异较大,课程重点各有所侧重的特点。我院课程门数多而学时少,课程内容繁杂,课程模块特色不突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有待加强。

3·2我院选修课学分比例较大,给学生课程学习的自由选择度较高,但专项课学时少,不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项能力。

3·3人文素质教育是我院课程体系中的特色之一,应继续发挥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能力的积极作用。

3·4外语、计算机等能力的要求有越来越高的趋势,我院有必要增加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学时,并采取开设提高性质的课程等形式,保证这部分课程连续学习不间断,提高我院学生外语、计算机等能力与通级率。

上一篇:期末鉴定自我总结范文 下一篇:中专自我思想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