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范文

时间:2023-10-07 22:22:34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篇1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工作;有效途径

现代社会心理健康已经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名词,它已经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更是不容忽视。2014年8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在国际青年日的致辞中提到:青年时期是充满重大变化的时期,从童年走向成年的旅程可能会十分复杂,常常引发许多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本次国际青年日的主题是“青年与精神健康”,口号是“精神健康事关重大”。可以看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领域,这关系到整个社会发展水平和进步程度。为了更好的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追根溯源地分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一百万人死于自杀。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的人数约为200万。自杀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第5位死因,是15~34岁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王声涛)。纵观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一)家庭

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多来自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紧张及家庭教育失当的家庭,长时间的家庭亲情缺失导致青少年心理上的无助感和自卑感,这些孩子心理相对较敏感,承受能力较差,自尊心强,处理事情的方式较为极端,容易从悲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他们感到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排在前五位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成员死亡、家庭成员患急重病、父母关系紧张和邻里关系不好。

(二)学习

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一是恐惧,二是厌学。目前虽然都在谈减负,但学生的课业任务仍旧繁重,竞争依然激烈,父母的期望值始终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对中小学生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升学和前途,激烈的竞争给他们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盲目追求升学率,使得他们的心理素质包括竞争力、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方面,往往处于一种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危险状态。

(三)社交

青少年对友谊的珍视和渴求以及情感丰富的心理特点,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别注重感情的交流。但是,现在的青少年缺乏换位思考和共情,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导致产生友谊的对象不稳定,友谊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造成社交往来的挫败感。社交方面让他们感到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排在前几位的有被人误会、受人议论、当众丢面子与好友发生纠纷等。

(四)社会环境

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当代青少年,还面对成人社会为他们设定的价值取向: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赚不到大钱无法享受生活枉为人生。这种模式导致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盲目性,并没有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再加上社会激烈的竞争,等到真正走向社会的时候又不知何去何从。另外,青少年受到急功近利社会急躁情绪的感染,影视作品追求享乐、崇尚暴力的不当宣传等社会风气更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

(五)学校、社会心理咨询工作欠缺

心理课程的教育在一个人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未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由于学校师资缺乏,一些学校没有专门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被混同于一般的品行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加之社会心理咨询的不健全、社会支持度不够等问题,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不知该向哪里倾诉。

二、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开展教学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润物细无声”———契合课堂45分钟

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的阶段,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上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面对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作为学生成长期的“关键伴侣”教师,除了承担着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的重任,还是学生心理上的支柱。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当的摒弃传统“填鸭式”的封闭教育,转而进行共情式的开放教育,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的疏导和引导,让学生感受教师给予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从被动约束转变为自我约束,被动管理转变为自我管理,被动学习转变为自我学习。例如在《语文》课本史铁生所写的《合欢树》一文的教学内容中,可以适当加入“我眼中母亲”的大讨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诉说母亲的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朴实平常的话语、一桌倾注亲情的饭菜,彼此分享母亲操劳背后那份浓浓的母爱,利用一点课堂时间让每位学生给母亲发一条“妈妈,我爱你,您辛苦了”的短信,感悟感恩教育,让学生逾越“爱要大声说出来”的鸿沟,拉近自己与母亲、与家人、与朋友、与教师、与社会的距离。

(二)“净化心灵”——课余时间

课余时间是教师走进学生的最好机会,教师脱去威严,脱去权威,拉近距离,走下三尺讲台,走进学生的心里,同学生共呼吸,感受学生内心的纯净。在实际工作中,笔者会经常去学生的宿舍,而这个时候是学生们最高兴的时刻,学生会挽留教师一起聊天,一起分享快乐和悲伤,她们会把教师当作自己同学、朋友,甚至亲人。当学生对你信任的时候,也是她们敞开心扉的时候,也是心理健康走进学生内心深处的时候。面对青春期的许多困惑,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也要学会自我暴露。例如女生会很关注自己体重,那么教师可以分享自己在青春期面对体重飞涨时的困惑,引导学生通过适当锻炼、科学的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情去解决这样的问题。通过学生跟教师的交流,及时发现青少年在心理上的“症状”,“对症下药”开出“心理处方”,用我们“爱”的药剂去“治愈”青少年心理的创伤。

(三)“爱的力量”———让家庭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坚实后盾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首要的作用。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青春期的青少年经常反抗的是父母,最需要对他们理解和指导的也是父母。父母面对这一时期的孩子,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正确的面对孩子逆反期的这一客观事实,用爱感化孩子,理解孩子心理上、自我意识上的成人感,正视孩子独立自主的需求。学校应指导家长在面对孩子时应遵循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原则,正视、重视孩子成长的需要,理解他们,尽心尽责地完成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母亲和父亲的责任。

(四)“搭建平台”———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氛围

青少年不是游离的个体,他们最终要融入社会的团体里。社会环境影响着青少年方方面面的成长。例如,学生看到现在就业难的现状,对自己未来就业渺茫,不知道自己毕业后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会过怎么的生活,自己也没有目标,因此学生可能会先从思想上忽视学习,进而影响对生活的进取。面对类似的社会问题,舆论媒体的正确引导、社会团体的融入、政策法规的保障尤为重要。例如,校企合作就是转变理念、深化教育、拓宽渠道、解决就业的最好范例;学校可尝试与社区结合,通过社区开展所在辖区的用人单位进学校进行招聘,或者通过社区平台,学校将社区收集的招聘信息定期给求职学生,让学生及时了解招聘的工作动态,确保青少年“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关乎到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兴旺,这也是一项从家庭到学校、社区到社会等多方面配合的系统教育工程。我们应该真诚而又细心的关注、了解、理解、帮助他们进行选择,引导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良好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李骅.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提高的途径与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7).

[3]顾东辉.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冲突及对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4]漆明龙.台港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02).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篇2

关键词: 井冈山精神 当代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启示意义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奋斗不屈的智慧结晶。同志在2001年考察江西时把井冈山精神的科学内涵高度概括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期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发展变化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井冈山精神不仅仅是一种时代精神,它对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难题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解读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为期两年零四个月的井冈山斗争是中国革命的最艰难时期,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却从这里烧向了全中国。中国共产党人从井冈山开始,肩负起了解放全国、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历史告诉我们,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初期的宝贵经验总结,是引领我们不断走向胜利的精神法宝和力量支持。

1.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八角楼上的灯光是微弱的,但摇曳的火苗却闪烁着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凭着坚定的信念,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2.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在这块革命根据地上诞生了第一支中国工农红军。同志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解放道路。这种种尝试都是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客观分析国内国际革命形势,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敢闯新路的举措。事实证明,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才能一步步冲破思想的枷锁,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走向成功之路。

3.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制胜法宝。不论是井冈山斗争时期,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我军都经历了一个从弱到强、从少到多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斗争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其制胜法宝就是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中国共产党人就犹如鱼儿离开了水。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就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宗旨,把人民群众的诉求放在首位,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由此奠定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基石。

二、坚定信念,将井冈山精神融入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中

新时期大学生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群体自身也处于发展变化当中。对于正处在一个空前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巨大的压力之下的当代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必需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将井冈山精神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对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大学生在校期间大多会碰到以下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就业问题、恋爱问题、经济问题等。[1]要想帮助大学生顺利解除各种困惑,解决各种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第一,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井冈山精神,将红色教育资源融入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中,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正确的眼光看待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人与事,学会以健康向上的心态面对困难。第二,弘扬井冈山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困难,合理调适心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第三,发扬艰苦奋斗、艰苦朴素的作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不铺张浪费,不互相攀比,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敢闯新路,积极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路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意味着我们应深刻认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不墨守成规,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为不断改进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提供新的支持。

1.不断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只是少数人的工作,应得到全校乃至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高校应当不断提高全体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致力于不断普及专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技能,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努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培养科学的心理健康意识。

2.加快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专业化进程,使心理咨询工作往常态化方向发展。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必须具有雄厚的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2]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发展壮大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队伍,积极创造条件引进高素质的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加入现有的心理咨询队伍,鼓励心理咨询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专业水平,扎实有效地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

3.依托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多种活动载体结合起来开展工作。大学校园里各种活动层出不穷、丰富多彩。一般而言,高校一般会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开展各类专题活动,如专题讲座、培训班等。我们认为,为收到更好的预期效果,高校开展各项校园活动时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态化,将其理念注入各类常规活动之中,以各项活动为载体,采取多种形式不露痕迹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竞赛活动。

四、集思广益,不断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前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集一人一时之力是无法将工作做好的,唯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才能不断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前发展。

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局限于高校内管理、教学、校园文化活动之中,而且应包括学生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其理念应扩展至整个社会,使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其次,集思广益,以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应对大学生社会需求不断增多的趋势。我们不仅要从学习、生活、就业、恋爱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而且要关注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为将来踏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再次,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高校也应重视与学生成长有着密切关系的家长、教师群体,他们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及咨询也是非常必要的。再其次,不断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除了传统的心理知识培训、专题讲座、各类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外,还可多尝试专业性较强的团体心理辅导、沙盘游戏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后,在教育载体方面,可充分利用互联网互动性强,信息获取容易,交流具有匿名性的特点,开展网络心理辅导课程、在线咨询、心理测试、心理聊吧,等等。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与此同时,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不断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井冈山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最艰难时期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无疑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唯有坚定信念,才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精神动力;唯有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才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唯有依靠群众、集思广益,才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郭玉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篇3

【关键词】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发展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发展历程。然而,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轻视;重形式,轻成效;重说教,轻体验;重矫治,轻发展;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教师自身业务素质也有待加强。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想真正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最终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走上可持续性的良性发展道路,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给予重视,加强管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到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帮助学校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根据本地、本校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同时,加大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力度,加大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

二、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工作思路

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育,它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它对学生个人的参与性要求比较高。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将出发点和着眼点定位到学生身上,真正将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发展。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理建构,把目标定位到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上。只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自己生成知识,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

三、创新工作方法,重视工作成效

工作思路的改变,必定要求工作方法的创新。在传统的以学校或者教师为主的教育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无非是上心理健康课、学科渗透、心理讲座、心理咨询等,虽然也考虑到学生的需求,但却无法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效果一般。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大学生的参与程度,多搞一些以建构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体验活动。例如:心理活动课程、心理素质拓展、心理剧等,同学们通过活动参与、情境体验、经验分享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引起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积极影响。这样提高心理素质的效果是明显的、持久的、深刻的。

四、重视教师成长,加强师资建设

合格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因此,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培训体系,积极组织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通过培训逐步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也可灵活采用专家下校指导、短期培训、教师自我进修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另外,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给予制度上的保障。

五、整合教育资源,共同促进发展

张大均教授认为,在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心理问题日趋复杂,单一教育模式很难适应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采取整合培育模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事实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单一地限定为心理老师的专职工作,没有与学校其他教育环节有效地融合,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更是严重缺失。因此,一定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开发和有效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并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事半功倍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常规性、系统性的工作,因此在教育教育实践中,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乃至教师,都要重视其发展,从制度上、管理上、资源上、队伍上、方法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层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也要加强行动研究,及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做好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只有这样,才能共同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并走向规范化、学科化。

【参考文献】

[1]唐为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思考.科学教育前沿.2010(12).

[2]游彤.试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误区及对策.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3):66-69.

[3]朱利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策略.校园心理.2009,7(5):321-323.

[4]张大均.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整合研究.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5):22-28.

[5]于清莲,张立新.探索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辽宁教育研究.2005(8):95-96.

[6]崔景贵.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3).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篇4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品质修养等,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它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曾明确指出,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塑造学生以及思政干部队伍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将其渗透入思政工作当中,不仅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协调发展,尤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更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有利于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

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当代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日趋复杂,而且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多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如果在思想认识上缺乏对青年学生心理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心理规律的深刻认识,就容易在工作实践中把学生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认识偏差、情感失调、过失行为一概归结为道德品质问题,甚至思想政治问题。这种德育工作简单化、成人化的倾向,不但给学生带来了“成长的烦恼”,而且给德育工作的实效造成了不良影响。

同时,大学生正处在心理由幼稚走向成熟发展、完善的时期,其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也处在这种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较难实现对学生心理思想状况的动态把握和全面了解。如果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学校德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可以了解到大学生的一般身心特点和情绪、情感乃至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而且还可以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及时发现潜在的思想问题,提前做好准备,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

此外,心理健康人性化、个体化的教育策略也符合思想政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通过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对每一位学生有更全面、科学了解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因人制宜地进行;使教育既满足学生个体的实际需要,又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对思想教育的深化有着重要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及有益成果,可以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心理背景。

如果一个学生自卑、孤僻、不信任他人,有社交障碍,他就失去了接受道德品质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大学生能力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完善都离不开正确的认知、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等基本的心理因素。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正是要帮助同学们培养良好的素质品质,它包括健康的心智、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及他人负责;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成功地与人交往。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起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可以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动。另一方面,学生的错误思想、不良品德往往是在不健康心态下形成或表现出来的,其中有些违法犯纪的行为本身就是心理障碍的结果。而通过心理品质修养教育,就可以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对症下药,最终实现化解矛盾,消除障碍,促使学生个性协调发展,达到使学生健康成才的教育目标。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和巩固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是说服教育。教育者以权威的姿态出现,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逆反心理;而且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多采用理论灌输,学生往往背熟了理论,却不能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造成知行脱节。

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育者是协助者,以平等接纳的态度对待学生,强调助人自助的精神,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力量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方式下,学生的自主性被激发,容易从内心自觉接受教育,自愿进行实践。因此,思政工作如果能够吸纳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自觉地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需求来做工作,就可以减低不少工作的阻力,同时更加有益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此外,学校德育的每一项工作几乎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现实生活中假、恶、丑的干扰。这些干扰反映到青少年学生的头脑里,造成了学生的心理矛盾、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削弱甚至抵消德育工作的效能。及时、有效地解除不良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是保证德育工作顺利开展并产生效能的必要环节之一。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了针对内因,培元固本,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这样一种特殊有效的德育途径。 转贴于

(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以及思政队伍的自身建设,是思政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和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我们工作的效果,是思政工作成败的关键。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在社会要求和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指导下进行教育工作,他们必须熟知党和国家的有关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地理解执行有关文件精神,具备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观察力,严格要求自己,这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在此基础上,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明确的自我意识、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流畅的表达、强烈的责任心、真挚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此外,思政队伍成员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控制情绪的能力也有利于和谐的思政干部队伍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只是针对学生,也应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我们教育工作者自身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进而达到教育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得以顺利实施。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高校德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领航标;而心理健康教育融汇了良好心理品质修养、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教育理念和方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增强了实效性,促进其更全面的开展。两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为促进此二者更好地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纵深拓展,可以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其一、作为高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辅相成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重要的促进作用。采取切实措施,将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之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学科的专业建设,也应重视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体系,培养具有心理健康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走思政与心理相结合的规范化、专业化路子,逐步建立思政、心理双重资格认定体系。在学科建设上,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两专人才,对如何将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结合,以及共同发展促进的具体方式进行科学、深入地研究和论证。在重视培养具有双专特色的高校思政专家的同时,还应加强对一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广大学生政工干部心理素质的训练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在这一方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已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学校拨出大笔经费支持思政教育工作者参加心理健康的继续教育培训,鼓励学生政工干部参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兼职咨询工作,并为部分学有所得的人员安排了心理健康教育训练课程的教学任务,督促他们向两专型人才进步。政工干部们不仅深切感受到自身素质得到提升,自己思政工作的局面也大为改观。与此同时,学校也有意识创造机会让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多接触思政教育工作,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修养,从而形成了广外大心理辅导导向性明确,思政教育更以人为本,更易于接受的良好局面。

其二、作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者,更应明确两者助长的意义,树立双专意识,紧密配合、相互合作,互相学习,不断加强自身专业及各方面素质修养的完善,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真正有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如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迫切任务,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思政教育队伍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能够各有所专、有所兼,都能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曹杰,钟恒.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吸纳心理学知识[J].思想教育研究,2002.11.

[3]易遵尧.心理咨询在高校德育中运用的意义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篇5

1.1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缺陷

①重理论教育,轻学生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先天的优越性,理论方面较为丰富。但是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的成效毕竟要通过学生的接受才能发挥作用,并通过学生的身体力行表现出来。目前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靠“说”,而且是老师“说”,学生当时听的有所感悟,之后又回到以前状态。而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当做一个自己能解决问题,老师主要起引导作用的角色,并在语言技巧甚至坐姿、座位选择等方面充分让学生感受自己是个成人,是能够自己解决自己问题的人,注重学生内心感受。因此,思政教育的重点必须前移,要针对学生对各种教育方法的接受性进行剖析,这是以生为本原则在思政教育工作上的体现。

②教学内容深奥,考核方式传统。思政课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功不可没,但是由于其内容深奥,远离学生生活,加之学生自身的理论修养有待提高,所以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再加上学生有较多专业课要考试,又要面对需要消耗较多时间识记思政理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效果、教学方式有待进一步提升。

1.2心理健康教育的缺陷

国务院、教育部等中央部委相继颁发了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我国高校开始日益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心理学科发展及高校实际,其理论、实践都还存在一些误区。

①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个别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纯粹的心理咨询,所以对象局限于存在心理障碍的少数学生。相关心理教师也只关注心理咨询技能,如意向对话、沙盘治疗等培训,而淡化了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相关科学研究。这样只关注到了少部分学生,而忽视了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这种模式重“救火”,轻预防。

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学科教学,局限于知识传授,认为只要学生学习心理知识,就可以解决心理问题。教学只是一个方面,它需要有众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作为辅助,形成一个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和健康发展,而这恰恰是思政教育的目标。

③心理健康教育“短视化”,重治疗性咨询,轻发展性教育。由于我国的大学心理工作主要是心理咨询与学生和社会接触紧密。那么对于对心理学不甚了解的学生和社会公众来说,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咨询,甚至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新时期下,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已经迅速延伸,职业咨询、潜能开发等都属于发展性咨询的范畴。而且在马建青的调查中也显示,94.1%的咨询员认为发展性咨询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至少占一半的比重。

④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思政工作为指导。思政工作的核心即为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操、道德行为统一协调起来,建立一种完成和健全的心理结构,使个体具有较高的动机水平和自我意识,从而形成一个高层次的、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

2拓展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路径

思政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品质起着正确的导向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政教育的必要内容,心理健康才能成长成才;二者结合极其必要,思政教育是对人的教育,而研究人就要研究人的心理。二者的关系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似“打地基”,思政工作似“上层建筑”。

2.1搭建多形式的平台构架

①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调开展。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十三五”教育规划的开局年,在传统“引进来”的观念下,更要“走出去”。不仅要保证第一课堂的覆盖面,更要通过第二课堂的活动使学生把理论转化为行为实践。通过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两条腿走路,从学生需要出发,真正探索出学生想参加、学生愿意参加、参加之后有收获的活动。

②创新宣传载体。打破教育固定时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日常心理报刊、心理读物、宣传栏等传统宣传阵地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在线心理网站普及心理知识,并可把课堂教学材料通过网络,建立网络教学平台,甚至可以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室。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对学生教育日常化、生活化。

③发挥朋辈作用。设立专门学生心理健康组织,如大学生心理社团、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部、心理保健员等,使学生心理保健工作能充分延伸。

2.2构建立体化的工作模式

①学校层面。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政教育体系中,成立主管校领导牵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及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整合全校资源,齐抓共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给予行政级别或纳入教师系列;搭建学校-院系-宿舍-班级的四级心理保健体系;从体制上将心理咨询教师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成为一体,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单一型”体制向“复合型”体制转变。

②院(系)及班集体层面。院(系)具体统筹,设专人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配备心理学生干部辅助,以班集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辅导员深入了解学生,建立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充分发挥班干部及班级心理保健员的作用,建立心理互助小组,必要时可聘请心理学背景教师作为班级导师,督导小组成长活动,以此来提高一线心理工作的实效性。

③家庭层面。拓展学校-家庭联络机制,即时把特殊生信息反馈给学生父母。学生父母,多与学校联系,配合工作,关注孩子的动态发展,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思想及心理问题只有通过家庭辅助治疗对学生才有效果。

④师资队伍层面。不仅要加大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技能培训,也需要培养一支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学生工作老师是最合适的第二梯队人选。如果再加上学生心理干部队伍,就可以构建一条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快速、畅通的信息反馈和应急渠道,使学校在遇到危机事件的时候能迅速做出反应,也有效地加强了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了工作的执行力。

3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迫切要求,二位一体,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努力做到牢牢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发现思想心理规律,有的放矢开展教育,最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本文来自于《职业教育》杂志。《职业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篇6

方法 将10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5例,采用健康教育路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53例,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于患者出院前1天调查两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好于对照组(P<0.01),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应用健康教育路径是实施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 健康教育路径;脑出血; 护理满意度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6-0767-02 中图分类号:R 47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6.037

健康教育路径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时间表和计划表,使护士知道何时做,做什么,怎么做[1]。它不同于日常的信息交流,它要求护士依据教育路径对患者进行从入院到出院的系统、动态、连续又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健康教育。运用健康教育路径时,护理人员通过护理程序的思维即评估、判断、计划、实施、评价来完成健康教育。为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我们于2010年1月~2011年8月对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出血患者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108例,均经头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2]。排除有明显智力障碍、失语症的患者。随机将108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55例,男38例,女17例;年龄41~74(53.36±8.89)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7例,高中及中专28例,初中及以下10例。对照组53例,男37例,女16例;年龄40~75(54.08±7.97)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6例,高中及中专27例,初中及以下1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即由责任护土给予患者随机的健康教育,出院前2天给予出院指导。

(2)观察组:由责任护士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实施健康教育,脑出血健康教育路径是参照国际、国内脑出血健康教育内容,结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及其不同阶段存在的不同的健康问题和需求制定。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患者的问题和需要,运用护理程序的思维方式反复进行评估、判断、计划、实施、评价,直到掌握为止。健康教育路径:①入院时:进行入院评估;介绍主管医师、护士。②入院当天:说明相关检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说明绝对卧床休息的要求及其重要性。③入院第二天:介绍住院制度及病房环境;介绍科主任、护士长。④病情急性期:评估患者当前存在的首要护理问题并解决;心理辅导:介绍脑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并发症的预防、护理配合;指导进低盐、低脂、易消化的流质和半流质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预防便秘;指导床上大小便,避免用力大便;解释使用亚低温治疗仪、心电监护、吸氧的目的和注意事项;介绍药物的作用、副作用,教会观察副作用;康复指导:肢体功能位的摆放方法、翻身方法、肢体被动运动的方法。⑤病情恢复期:心理辅导:脑出血患者由于各种功能恢复慢,患者常常会对治疗产生怀疑,甚至出现焦虑、绝望等心理[3],应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并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康复指导:包括肢体功能康复教育指导、吞咽功能的康复指导;饮食指导:强调合理饮食的重要性,给予清淡、低盐、低脂、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食物。⑥出院前3 d至出院: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保持心情愉快;需要带药出院时,说明相关药物的知识及按时服药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

3.评价方法 于出院前1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脑出血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调查。①患者脑出血健康知识掌握内容调查包括:脑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重大检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项、稳定情绪、用药知识、饮食知识、活动与休息、并发症的预防、康复训练、规律生活10个内容,每个问题掌握得2分,部分掌握得1分,未掌握得0分,总分20分为优,15~19分为良,6~14分为一般,≤5分为差。②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满分为100分,≥95分为满意,90~94分为较满意,<90分为不满意。

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的掌握情况好于对照组(P<0.01)。见表1。

2.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好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讨 论

1.应用健康教育路径是实施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4] 传统的健康教育目标不明确,缺乏系统的、科学的实施计划,同时由于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和对健康教育不重视等原因,造成健康教育只为应付检查、流于形式,不能做到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进行及时、连续、全程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路径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时间表和计划表,用于指导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应用时护士根据健康教育路径表对患者进行从入院到出院的连续、动态、系统而又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它使护士不再是机械地执行医嘱,而是有目的、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5],它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功能锻炼的正确性。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掌握情况好于对照组(P<0.01),说明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可以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保证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2.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可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实施教育是一个互动过程,护士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增加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促进护患沟通交流,让病人感到亲人般的温暖,密切了护患关系,增加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好于对照组(P<0.01),说明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实施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工作得到了患者的好评和肯定。

参考文献

[1]黄雪霜.日本对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研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12):547-549.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孔 莉,林 智.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12):1158-1160.

[4]于红静,黄国莹,吕慕虹.健康教育路径对高血压患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1,32(13):1781-1783.

[5]赵玉荣.临床护理路径在新加坡医院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1):73-74.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篇7

一、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整体规划。

学校在发展规划中明确了“以德促教,以教辅德,和谐发展”的办学思路。

我们之所以这样确定学校的办学思路,是因为学校的两项教育任务是相辅相成的,所谓的德育,最现实的是要把社会的需要变成学生的需要,也就是把学生由个体人培养成社会人,最基本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在校期间要让学生有良好的公德意识,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的效率,这就是以德促教;好的学习成绩是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不然的话学习困难生也就不会出现考试做弊,改卷子,改分数的情况了。我们教师往往错就错在以为学习差的学生没有这种需要,所以教师不理解学生为什么在考试时做弊,不理解学生为什么会抄袭作业,为什么会改写教师发给他们的家长通知书。总是习惯于把学生放在一个模子里去塑造。所以他们永远都不会有成功的机会,他们的需要永远都不会得到满足。可人的积极性无一不是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产生的。在需要永远都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哪来的动力呢?所以现代教育要解决的是承认差异,共同起步,而不是齐步。这样就会使每个学生的需要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满足,都有学习的动力,学习成绩提高了,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其它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就是以教辅德。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以德促教,以教辅德,和谐发展”的实现实际是一个比较漫长的心理内化过程。既是心理内化过程,就要求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具备相应的心理知识和运用心理知识调整自我的能力,所以在实施学校办学思路的过程中,不能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成为学校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必然性是它产生实效性的决定性因素。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教育观念的转变的重要措施。

教育观念的转变已是多年的话题,也一直是个难题,难就难在教师真正从心理上接受教师角色的转变,掌握新的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方法。

我校的德育工作思路是落实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自我管理为途径,以实现自主管理为目标的管理理念。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达到了以下目的。

(1)、克服了以往德育工作目的是为了服务上级下达的任务,换句话说就是为完成任务而搞德育活动,这样的活动教师面上服从,内心抵触,不实际参与,这可能现在学校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的通病。以德促教使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有了明显增强,实效性必然会有所体现。

(2)、克服了问题德育的束缚。过去德育工作实效性差,除了针对性差,还存在前瞻性差的问题。德育干部、年级组长、班主任都忙着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弊端是德育工作以压邪气为主攻目标,以树正气为辅助手段,这样的德育不会成功,因为这种思路不符合学生心理要求。

(3)、这一思路的确定使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过去德育工作实效性差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服从性德育,也就是学生必须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而不是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没有注意或者根本没有考虑学生在参与德育活动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德育教育活动是一种灌输过程而不是一个心理内化过程。事实上没有经过心理内化的教育就是实效性差的教育。自我教育的载体是学生参与活动,参与了就必定要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是教育过程),感性认识的积累必然产生理性的思考(这就是提高过程)。

(4)、这样的德育思路为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教育奠定了基础。因为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了学生的心理愿望,回避了教育过程中的矛盾,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达成了一种和谐,学生从内心愿意参与活动。学生的参与使得活动实效性提高了,教师又会从实效性中体验成功,积极配合,配合程度的提高又会使教育更具实效性,这样,德育教育进入了良性循环。

德育目的的达成,使学生产生了参与成功的心理体验,心理内化过程促进了德育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提高,使教师看到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效率,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教育过程的实施,使教师学到了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法,又促进了教师观念转变的进程。至此,观念的转变和方法的改进都不再是单一的行政干预过程,而是一种比较自然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德育工作,以学生为主体观念转变过程的落实,带动了教师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观念的转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朝着以学生为本的方向迈进。

三、加大校园环境建设力度,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校园环境的重要目的是对师生的心理产生愉悦的刺激,通过这种刺激达到一种教育作用,根据这一思想,在实施校园环境硬件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重视“建设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坚持了整体规划、一步到位、分层推进,逐步实施的原则。先后完成了红绿灯园、爱心园、体育园、数学园、化学园、玉兰园、樱花园的建设,建设中体现了环境育人的理念,对师生的视觉产生了愉悦的刺激,学校还更新了乒乓球台、购置了校园广播系统。现在进入校门,可以说是移步异景,景相连,构建了集音乐、体育、美育为一体的立体式校园环境建设构想。

四、通过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影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是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师生交往活动是实践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师生关系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心理教育的效能。良好的心理健康维护、心理动力的激发,以及行为表现的引导,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传统的旧的教育人才观和旧的习惯思维模式,是当今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阻力。这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思维模式,使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能“居安思危”,放眼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强调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必然要强化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重视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而重视心理素质的发展,必然要关注学校心理健康的教育。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这种新视角,注重正常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的发展;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教师应在各自的教育实践中,自觉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随着网络技术时代的到来,教师应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功能中解放出来,而人格培养的功能将成为教师的重要工作。为此,学校举办专门的讲座,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辅导。请心理课教师为全体教师做观摩课,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抛砖引玉。这些活动的开展,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心理素质的提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篇8

关键词:建构主义视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1-0040-02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知识理念,认为知识是人类主动建构而形成的,不是客观产生的。

二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重视建构的学习理念,重视学习者本身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知识,也重视学习者现有的知识体系,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话语权,力主开展对话式的学习模式与方式,重视各种学习环境的创设。

三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教学理念,注重学习对于知识与意义的积极主动建构,主张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各种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主张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与方式。

(二)建构主义教育的思想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是要求教师具备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思想能力。这对于当下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们具有很大指导意义,那就是不断用新的哲学理论来发展建构自己的心理教育理论体系。

二是要求创设师生互动的环境与氛围。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要创设学生喜欢的环境和场域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是要求教学务必要以学生为心,关注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基础、学习方法与手段。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整个教育工作务必要坚持和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理念,让之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久信念。

四是要求教学坚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要求的相关原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当下高校教师在开张心理健康教育时务必要遵循心理教育的建构主义原则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不高的成因

一是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落后陈旧。这种主要体现在当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科学化的教育理念坚持不够,导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教育模式与平台等的科学化设计与建设 不够;协调整合的理念坚持不够,这就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等整;国际化与信息化教育理念不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对外开放不够,吸收发达国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不够。

二是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上滞后落伍。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变化和诉求来调适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话语表达方式、课程构建;同时与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学科的专业教育的内容体系衔接不够,显得很封闭单一,这就导致了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

三是教育模式和方式上创新整合不够。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选择的教育模式很多不符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比如互动性教育模式没有真正广泛开展起来、学校与家庭协作教育模式没有形成、网络心理教育模式开展乏力等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四是教育的师资建设上质量不优良、数量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教师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够,尤其那些非心理专业的教师们;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精力投入不够;另外真正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非常稀少。据笔者调研,一些二本院校几万学生,就那么十来位心理专职教师。

五是教育地位的边缘化与面上重视的不对称对等。这主要体现在学校重视的落实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从学校领导层、学工系统与一般教师,虽然口头上重视,其实在行动上没有真正得到重视。这些都彰显了高校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认识和认同不够,导致没有形成一种真正齐心协力的共识和行动。

六是学生本身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问题也是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难以提高的一些原因。任何一种教育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一样受到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心态、就业心理与网络心理问题异常严重,加之社会转型下的一些负面影响造成高校学生的不平衡心态复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升。

三、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视角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路径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思想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视角和思路。

一是重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发展。坚持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成长情况去构建更新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等各个层面;坚持科学化和系统化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务必要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力求科学化运行。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去处理,力求其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的整体协调运行;坚持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始终放眼全球,努力吸收世界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同时,要求高校将信息化理念贯窜于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信息化运行。

二是注重教育内容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生活性和吸引力。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注重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新特点、新要求,不断调整和重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同时,注重这些内容的话语系统要切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用语习惯。

三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不断创新,努力构建师生对话互动的教育模式与方式,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富有朝气。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充分采用现代网络系统,开展网络教育,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移动式发展;将大学生心理教育纳入到整个学校专业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视域中,推行一种宏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从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教师队伍等进行科学整合创新;多方设计和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形式,推动体验式教育模式不断行进;注重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课堂环境、家庭环境等的建设和开发利用,充分构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的互动平台。通过这些不同的模式和形式,以此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不断增强其实效性。

四是抓好高校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与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断增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性。这就要求高校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双师型能力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大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养成一种自我调适、自我排解心理问题的良好习惯。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为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供诸多的思路和框架,从理论上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实践上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运行具有诸多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是我们将用建构主义教育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还要注意克服建构主义思想的一些负面东西,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付先全. 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启示[J]. 教育与职业2014年7期,102-103.

[2]郑太年. 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三个层面[J]. 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5期,32-36.

[3]张宏远. 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5期,100-101.

[4]郭玉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症结与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14年20期,88-89.

收稿日期: 2015-1-17

上一篇:教务主任工作思路范文 下一篇:化工厂工作思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