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运营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15 10:13:10

资本运营论文

资本运营论文篇1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也正面临这前所未有的考验,许多的广播电视同行们都在积极的探索。

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起到“喉舌”作用,因此它属于事业单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广播电视广告收入的增加,广播电视事业经费,由原来国家全额拨款逐渐改为差额拨款,直至自收自支,而且还要向国家纳税和向有关部门上缴利润,因此广播电视行业的产业性质也越来越明显。我认为要使广电产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健康发展,不断壮大,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广电产业的资本运作。

1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的概念

所谓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就是将广播电视行业所拥有的可经营性资产,包括和广电业有关的广告、传输网络、信息、视音频制作、广播电视报等产业,也包括广电集团所经营的其他产业部分,视为可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价值资本的流动、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途径进行运作,优化资源配置,扩展资本规模,进行有效经营,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随着我国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在稳步将广播电视业推向市场,科学规划和配置广播电视资源的大趋势下,广播电视行业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充分意识到广播电视业要想完成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资本运营这一长足的发展空间里大展拳脚,尽管这种管理意识和经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

2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的制约因素

在现行广播电视管理体制下,从总体上说,我国广电产业存在着产权结构不清晰、受行政干预多、经营范围小、浪费大、产品质量低、在生产经营和人事管理方面存在腐败现象等弊端,其影响概括地说就是:制约了广电产业的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广播电视行业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本运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我看来广播电视业资本运营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2.1广播电视行业的社会属性,致使其产业性质得不到重视。

首先我国广播电视作为宣传部门,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担负着正确舆论导向的引导功效,有其特殊的政治(社会)属性。也正因为如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广播电视部门。为了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明确了党管干部,党管媒体的原则,提出了政府必须掌握干部的任免权、企业的控股权、节目的终审权的要求。其次广播电视媒介所拥有的巨大的和潜在的可经营性资产。如视音频产品的生产设施、视音频节目的播出权、用以广告的节目时间段、传输信号的有线和无线网络等等,都是广电媒介的资产。它有自己的价值,有作为价值转化形成的价格,其产品具有商品的性质,因此广电媒介又具备了产业性质。就决定了它要通过资本运作以追求更高的利润为目的,讲求经济效益的特性。然而广播电视行业的社会属性的要求的确对媒体的发展和正常成长产生着积极的作用。但却与市场化经营产生了差距。具体到工作实际中诸如:①哪些资源能够拿出来跟资本进行合作以及如何合作等没有明确的界定,在实践中就难免形成困惑。②有些弘扬主旋律的作品,按照上级要求投入人力、物力,还有大量资金来制作。但往往因为这是宣传任务,不能带广告及其他营利色彩,所以在资本方面基本是没有回报的。那这项活动只有投入根本谈不上经济上所谓的产出。同时,广播电视行业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实行的是多头管理、行业所属、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四级办报台体制,这种体制使广播电视业始终处于严格行政管理之下,资本结构随之形成了投资主体单一、筹融资结构单一、资本主体单一的局面,几乎完全无法按照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的规范准则开展活动。因此也就丧失了经营自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

2.2广播电视业在资本运营中的主导地位,制约其资本运营的发展。

根据目前的政策规定,行业外资本投资传媒只能获得一定期限的经营权与收益权,不能获得相应的实际控制权和国家认可的传媒产权,不能拥有传媒的品牌。诸如此类的政策性法规确立了广播电视行业在资本运营中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所以资本运营主体地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的力度。并且可能会出现一旦双方合作出现问题,投资方就很可能最终一无所获的结果。这也就是许多关注广电行业的社会资本投资商驻足观望的主要原因。由于政策的限制导致目前,广电行业苦于资金缺乏急需资本投入来加快发展,而大量的业外资本虽然看好广播电视这个利润丰厚的行业,,却不敢轻易投入。

2.3广播电视行业自身的制约因素。

2.3.1管理权与经营权不明晰。我国目前大部分广播电视行业都没有将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致使广播电视长期以来一直以新闻宣传单位定位,着重强调其政治属性和宣传职能,普遍存在着“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重导向、轻经营,重喉舌功能、轻产业功能”的现象,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广播电视的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是独立但又相互依托的。只有创作出质量上乘,受众喜好的广播电视节目,才能带动广播电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厚重的经济积累,也可以更好的为广播电视事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2.3.2经营模式单一,资金来源有限。由于政策局限、观念束缚以及现行体制等多层面原因,绝大多数广播电视媒体没有切实的尝试产业资本经营,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依靠财政拨款以及广告收入。但今天的广播电视业已发展成为人才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不是有限的广告收入就可以支撑和维持这个庞大产业的,媒体产业要做强做大,参与国际竞争,多渠道开拓资金来源成为必然。

2.3.3专业人才的匮乏。资本经营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外部社会条件(如国家政策、法规、资本市场等)的完善,在企业内部,也需要有专业化的人才。此类人才不仅具有广泛的金融、证券、税务、财务、法律、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熟练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管理手段,且要有企业家的市场洞察力和处理各种复杂事物的能力。而大多数广播电视业内正缺这样的人才。因此需要广泛引进人才,培养人才。

资本运营论文篇2

Abstract:Inamarketeconomycondition,thecapitaloperationisthefundamentalchangeofenterprise''''smanagementstrategy.Andthekeytothecapitaloperationisthestrategicchoicetothecapitaloperationmode.Whichmakethecapitalexpanded,gatheredanddisposedeffectively.

关键词:企业集团资本运营模式

Keyword:EnterprisegroupCapitaloperationMode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已进入以大公司、大集团为中心的时代。我国已经明确以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作为今后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中国企业正面临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转型期。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格勒曾说过: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大公司,没有一家不是在某个时候以某种方式通过资本运营发展起来的,也没有哪一家是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利润的积累发展起来的。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成熟以及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传统的企业增长方式已无法跟上发展的步伐。只有把企业的各种要素,包括产品、技术、设备、厂房、商标、战略、服务、文化、管理团队等等,以资本的形式,进行流动、整合和重构,进一步优化配置,形成合力,才能实现新的突破。一些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的企业集团,为应对WTO的挑战,提升国际竞争力,把公司做大做强,借鉴一些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经验,采取了与众不同的资本运营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以谋求拥有独特的战略地位。所谓资本运营,就是对集团公司所拥有的一切有形与无形的存量资产,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把企业的资本运营分为资本扩张与资本收缩两种运营模式。

一、扩张型资本运营模式

资本扩张是指在现有的资本结构下,通过内部积累、追加投资、吸纳外部资源即兼并和收购等方式,使企业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根据产权流动的不同轨道可以将资本扩张分为三种类型:

1、横向型资本扩张

横向型资本扩张是指交易双方属于同一产业或部门,产品相同或相似,为了实现规模经营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横向型资本扩张不仅减少了竞争者的数量,增强了企业的市场支配能力,而且改善了行业的结构,解决了市场有限性与行业整体生产能力不断扩大的矛盾。青岛啤酒集团的扩张就是横向型资本扩张的典型例子。近年来,青啤集团公司抓住国内啤酒行业竞争加剧,一批地方啤酒生产企业效益下滑,地方政府积极帮助企业寻找“大树”求生的有利时机,按照集团公司总体战略和规划布局,以开发潜在和区域市场为目标,实施了以兼并收购为主要方式的低成本扩张。几年来,青啤集团依靠自身的品牌资本优势,先后斥资6.6亿元,收购资产12.3亿元,兼并收购了省内外14家啤酒企业。不仅扩大了市场规模,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壮大了青啤的实力,而且带动了一批国企脱困。2003年,青啤产销量达260万吨,跻身世界啤酒十强,利税总额也上升到全国行业首位,初步实现了做“大”做“强”的目标。

2、纵向型资本扩张

处于生产经营不同阶段的企业或者不同行业部门之间,有直接投入产出关系的企业之间的交易称为纵向资本扩张。纵向资本扩张将关键性的投入产出关系纳入自身控制范围,通过对原料和销售渠道及对用户的控制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

格林柯尔集团是全球第三大无氟制冷剂供应商,处于制冷行业的上游。收购下游的冰箱企业,既有利于发挥其制冷技术优势,同时也能直接面对更广大的消费群体。从2002年开始,格林柯尔先后收购了包括科龙、美菱等冰箱巨头在内的五家企业及生产线。通过这一系列的并购活动,格林柯尔已拥有900万台的冰箱产能,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具备了打造国际制冷家电航母的基础。格林柯尔集团纵向产业链的构筑,大大提高了其自身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3、混合型资本扩张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之间没有直接投入产出关系和技术经济联系的企业之间进行的产权交易称之为混合资本扩张。混合资本扩张适应了现代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战略的要求,跨越技术经济联系密切的部门之间的交易。它的优点在于分散风险,提高企业的经营环境适应能力。拥有105亿资产的美的集团一直是我国白色家电业的巨头,2003年的销售额达175亿元。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美的从来没有偏离过家电这一主线。专业化的路线使美的风扇做到了全国最大,使空调、压缩机、电饭锅等产品做到了全国前三名,巨大的规模造就了明显的规模优势。然而,随着家电行业竞争形势的日益严峻,进军其它行业、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美的集团的现实选择。与此同时,美的在资本、品牌、市场渠道、管理和人才优势等方面也积累到了具备多元化经营、资本化运作的能力。审时度势之后,美的毅然作出了从相对单一的专业化经营转向相关多元化发展的战略决策。2003年8月和10月美的先后收购了云南客车和湖南三湘客车,正式进入汽车业。此后不久,又收购了安徽天润集团,进军化工行业。在未来的几年中,美的将以家电制造为基础平台,以美的既有的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内部重组和外部并购为手段,通过对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新产业的扩张,实现多产业经营发展的格局,使美的最终发展成为多产品、跨行业、拥有不同领域核心竞争能力和资源优势的大型国际性综合制造企业。

二、收缩型资本运营模式

收缩性资本运营是指企业把自己拥有的一部分资产、子公司、内部某一部门或分支机构转移到公司之外,从而缩小公司的规模。它是对公司总规模或主营业务范围而进行的重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企业价值最大以及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收缩性资本运营通常是放弃规模小且贡献小的业务,放弃与公司核心业务没有协同或很少协同的业务,宗旨是支持核心业务的发展。当一部分业务被收缩掉后,原来支持这部分业务的资源就相应转移到剩余的重点发展的业务,使母公司可以集中力量开发核心业务,有利于主流核心业务的发展。收缩性资本运营是扩张性资本运营的逆操作,其主要实现形式有:

1、资产剥离

资产剥离是指把企业所属的一部分不适合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资产出售给第三方,这些资产可以是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也可以是整个子公司或分公司。资产剥离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不良资产的存在恶化了公司财务状况;(2)某些资产明显干扰了其它业务组合的运行;(3)行业竞争激烈,公司急需收缩产业战线。

中国人寿在上市之前,就进行了大量的资产剥离。2003年8月,原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一分为三: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超过6000万张的1999年以前的旧保单全部被拨归给母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而2000万张左右1999年以后签订的保单,则以注资的形式被纳入新成立的股份公司。通过资产剥离,母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承担了1700多亿元的利差损失,但这为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12月在美国和香港两地同时上市铺平了道路。

2、公司分立

公司分立是指公司将其拥有的某一子公司的全部股份,按比例分配给母公司的股东,从而在法律和组织上将子公司的经营从母公司的经营中分离出去。通过这种资本运营方式,形成一个与母公司有着相同股东和股权结构的新公司。在分立过程中,不存在股权和控制权向第三方转移的情况,母公司的价值实际上没有改变,但子公司却有机会单独面对市场,有了自己的独立的价值判断。公司分立通常可分为标准式分立、换股式分立和解散式分立。

3、分拆上市指一个母公司通过将其在子公司中所拥有的股份,按比例分配给现有母公司的股东,从而在法律上和组织上将子公司的经营从母公司的经营中分离出去。分拆上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分拆包括已上市公司或者未上市公司将部分业务从母公司独立出来单独上市;狭义的分拆指的是已上市公司将其部分业务或者某个子公司独立出来,另行公开招股上市。分拆上市后,原母公司的股东虽然在持股比例和绝对持股数量上没有任何变化,但是可以按照持股比例享有被投资企业的净利润分成,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子公司分拆上市成功后,母公司将获得超额的投资收益。

2000年,联想集团实施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战略调整,对其核心业务进行拆分,分别成立新的“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2001年6月1日,神州数码股票在香港上市。神州数码从联想中分拆出来具有一箭双雕的作用。分拆不但解决了事业部层次上的激励机制问题,而且由于神州数码独立上市,联想集团、神州数码的股权结构大大改变,公司层次上的激励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解决。

4、股份回购股份回购是指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一定途径购买本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适时、合理地进行股本收缩的内部资产重组行为。通过股份回购,股份有限公司达到缩小股本规模或改变资本结构的目的。股份公司进行股份回购,一般基于以下原因:一是保持公司的控制权;二是提高股票市价,改善公司形象;三是提高股票内在价值;四是保证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认股制度的实施;五是改善公司资本结构。股份回购与股份扩张一样,都是股份公司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环境下采取的经营战略。因此,股份回购取决于股份公司对自身经营环境的判断。一般来说,一个处于成熟或衰退期的、已超过一定的规模经营要求的公司,可以选择股份回购的方式收缩经营战线或转移投资重点,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

1999年,申能股份有限公司以协议回购方式向国有法人股股东申能(集团)有限公司回购并注销股份10亿股国有法人股,占总股本的37.98%,共计动用资金25.1亿元。国有法人股股东控股比例由原来的80.25%下降到68.16%,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回购完成后,公司的业绩由98年每股收益0.306元提高到99年每股收益0.508元,而到2000年,每股收益达到了0.933元。这为申能股份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进一步提升了其在上市公司中的绩优股地位。

三、资本运营创新模式的探索

1、TCL集团—整体上市模式

2004年1月,TCL集团的“阿波罗计划”正式得以实施。即TCL集团吸收合并其旗下上市公司TCL通讯,实现整体上市。原TCL通讯注销法人资格并退市,TCL集团向TCL通讯全体流通股股东换股并同时发行TCL集团人民币普通股,TCL通讯的全部资产、负债及权益并入TCL集团。整体上市为TCL集团筹资25.13亿元,这将给公司带来产业扩张的新契机,也为其带来一个新的资本运作平台。这是企业集团资本运营的一个里程碑。集团整体上市将给集团以更大的运作平台。企业要面对全球化竞争,要做大做强,这都需要资金,金融资本集资是最有效的方式,集团上市后无疑可以让集团更加有效地通过集资发展。而在行业整合、产业重组方面,让大集团完全靠现金收购来进行产业重组显然不大现实,整体上市可以让大集团通过股权收购实现更有效的扩张,这对蓝筹大集团来讲极具意义。

2、德隆集团—行业整合模式

一个产业规模很大、很分散,怎么整合?德隆的选择是,把资本经营作为产业整合的手段。通过资本经营,收购同行业中最优秀的企业,然后通过这个最优秀的企业去整合和提升整个行业。

德隆把资本经营与产业整合相结合、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相结合。德隆现在控股5家上市公司,他们的做法是,把证券市场作为企业整合的一个手段。德隆一般不孤立投资一个项目,其投资某个项目,是为了整合整个行业。例如为了整合新疆水泥行业,首先控股屯河70%以上,然后把屯河的水泥生产能力卖给天山,用所卖得的钱买天山集团对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权,从而控股天山,通过天山整合整个新疆的水泥业。而屯河做红色产业,在国外与亨氏合作,进入欧洲的蕃茄酱市场,变成亚洲最大番茄酱生产和出口企业;在国内控股汇源果汁公司,迅速打开国内饮料市场。

3、海尔集团--产融资本结合模式

当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由于对资本需求的不断扩大,就会开始不断向金融资本滲透;而金融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也必须要寻找产业资本支持,以此作为金融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于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就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2年9月,海尔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海尔集团全面吹响了进军金融业的号角。同年12月,海尔集团与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美国纽约人寿保险公司携手,成立海尔纽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而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海尔已先后控股青岛商业银行、鞍山信托、长江证券。如此,海尔在金融领域已经涵盖了银行、保险、证券、信托、财务公司等业务。海尔投资金融业是真正地开始搭建一个跨国公司的框架,由于金融业本身良好的资金流动性,产融结合将为海尔的资金链加入油,加速其资金融通,为海尔冲击世界500强提供强劲的资金动力。

资本运营形成的原因即有企业内部的动因,也有企业外部环境的支持。重视资本运营的战略地位,借鉴成功的运营模式,并在现实的运作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这对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范恒山资本运营·理论脉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李彩云胡国松资本运营与核心竞争力构建四川经济研究7-8/2003

资本运营论文篇3

论文摘要: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活”的资本形式,与物质资本有着许多质的差异,其运营也必然有所不同。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人力资本的有效运营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要追求最高的投资绩效,必须将人力资本运营放在企业管理的核心位置。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本运营;企业绩效;人力资本 一、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内涵 人力资本理论自20世纪中叶创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和传播,现在已成为“经济学中经验应用最多的理论之一”,被推广应用于各个应用学科和研究领域。现代企业的契约理论证明,企业实质上是一种由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组成的“不完全和约”,人力资本产权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中具有一种特殊决定性的地位和作用,非人力资本产权权能和权益必须通过人力资本的直接参与和使用而间接发挥作用和实现 (周其仁,1996)。所谓“人力资本运营”,就是指的这样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即首先通过战略性投资形成特定技术结构和人力资本存量,进而对这些不同形态和专业化功能的人力资本按照组织目标及要求加以激励使用、整合配置和协调控制,从而达到人力资本保值增殖的、实现团队产出和组织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一般认为企业人力资本的运营需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将社会性资源转变为企业性资源的阶段。人力资源在未进入企业之前属于一种社会性资源,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只有通过选拔、聘用等程序与人力资源主体签订劳动合同之后,才能在一定时段内拥有对人力资源的劳动使用权,社会性资源才能转变为企业性资源。第二个阶段是将企业性资源转变为企业性资本的阶段。尽管我们不否认在进入企业之前,人力资源自身已经拥有了或多或少的人力资本存量,但是这种资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企业的需要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且在知识与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人力资本的贬值与折旧也在加速,因此有必要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不断开发使其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本,或由低增值性的人力资本转变为高增值性的人力资本。第三个阶段是将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变现为现实生产力的阶段。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本质性差别在于它具有能动性,其效能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外部的环境条件,更取决于人力资本载体本身——人对于外部环境条件的反应。人力资本存量高的人不一定是劳动生产率高的人,许多企业中存在的“出工不出力”的低效率劳动现象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合理的配置,激励机制的设计,使企业人力资本充分发挥效能,是人力资本运营的关键。第四个阶段是人力资本的维护与扩张阶段。由于年龄、生理、心理等自身因素和退休制度、离职现象的客观存在,人力资本也存在着损耗。恢复和补充的问题,企业只有不断地对人力资本进行维护和扩张,才有可能始终保持人力资本优势。 二、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管理环节 企业=非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周其仁1996)。企业人力资本增值在企业内部体现为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在企业外部体现为公众(或投资商)对企业的未来认同感增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是企业员工。企业通过人力资本运营,可以有效增强对技术的开发、创新能力,提高管理和生产经营能力,以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如果企业内部缺乏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则在为顾客提供价值过程中,丧失长期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能力,即核心竞争力,企业将不可持续发展。 1. 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整体系统,投资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通过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障、职业流动与“干中学”等途径使先天的劳动力转为人力资本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本投资。贝克尔也认为,人力资本对人力的投资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区别主要在于:(1)人力资本具有强烈的流动性,而非人力资本流动性较差;(2)人力资本具有与其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非人力资本是可分离的;(3)人力资本是一种人性化资本,其价值波动较大,而非人力资本是一种物化资本,其价值比较客观。因此,企业人力资本运用能否“以人为本”,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就成为决定企业生产经营绩效优

资本运营论文篇4

【关键词】 营运资本投融资策略; 激进度; 策略绩效; 相关性

一、问题的提出

(一)国外营运资本管理策略文献评析

国外对于营运资本影响策略的研究是从早期的对财务指标如何进行更加合理的分类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对营运资本管理策略的分类,如R.Charles Moyer、James R. McGuigan和William J. Kretlow(1998)论述了营运资本管理的不同策略,并将其分为保守型、中庸型和激进型。Moyer et al(2001)、Pinches(1992)、Brigham(1995)和Gapenski、Gitman(1994)对三种营运资本管理策略给出了具体的定义,认为高风险高回报的营运资本投资和融资策略被称为激进的营运资本策略;低风险和低回报的营运资本策略被称为保守的营运资本策略;风险和回报居于二者之间的被称为中庸的营运资本策略。随后,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关于营运资本投融资策略之间的配比问题,如John J. Hampton 和Cecilia L. Wagner(1989)从盈利性和风险性两个角度进行观察,研究如何从总体上制定合理的营运资本策略。Weinraub and Visscher (1998)讨论了激进的和保守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问题并得出结论:不同的行业具有完全不同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并且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这项研究还发现企业的营运资本投资策略和营运资本融资策略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如果企业使用激进的营运资本投资策略,那么该企业必然会使用保守的营运资本融资策略。

近年来,在研究营运资本投融资策略配比问题的基础上,学者们进一步考察了营运资本策略的激进度与企业业绩和风险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了两种结论。一种结论认为营运资本策略的激进度与企业业绩成正相关的关系,如Gardner et al.(1986)和Weinraub & Visscher(1998)认为比较激进的营运资本策略伴随着更高的回报率和更高的风险,而保守的营运资本策略伴随的是较低的风险和回报。Jose et al. (1996)采用美国公司的数据检验了激进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与企业业绩的相关关系,他使用现金周转期(CCC)代表营运资本管理,CCC越短表示公司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越激进,结果证实越激进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会带来更多的利润。Van Horne and Wachowicz(2004)认为一个企业可以选择激进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表现为较低的流动资产比率和较高的流动负债比率,过多的流动资产对企业业绩具有反向的影响,而持有较低水平的流动资产会降低企业的流动性甚至引发缺货,最终为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困难。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营运资本策略的激进度与企业业绩呈负相关的关系,如Afza and Nazir(2007)发现不同行业的营运资本投资和融资策略存在显著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性表现的非常稳定,最后得出营运资本投资和融资策略的激进程度与企业业绩存在负相关的关系。Faris Nasif AL Shubiri(2011)对安曼59家企业和14家银行的营运资本策略的激进度与总资产回报率和Tobin Q分别进行了回归分析后发现营运资本策略的激进度与企业业绩指标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与Afza and Nazir (2007)得出的研究结论一致。

(二)国内营运资本管理策略文献评析

国内对于营运资本策略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10年以前主要使用规范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从不同的角度如何制定营运资本投融资策略以及二者之间怎样进行配比,如毛付根(1995)认为应从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相互关系着手,将流动资金的存量配置与其相应资金来源联系起来,从总体上进行观察和研究如何据此制定合理的营运资本策略。阴留军(2001)从持有量和融资额度这两个方面对营运资本的有关策略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杜京华(2001)认为,激进的营运资本融资策略与稳健的营运资本投资策略相配合,或者是激进的营运资本投资策略与稳健的营运资本融资策略相配合使企业的风险程度与获利水平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李亚鲁(2010)从营运周期切题,论述了营运资本管理的导因和营运资本管理的内容,并就营运资本策略从投资和融资的角度进行了剖析,指出营运资本管理应权衡风险与收益,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营运策略相机选择,以辅助决策、指导实践。王结冰(2010)全面论述了营运资本管理的各方面问题,通过案例定性分析了营运资本策略的优劣,并提出了营运资本管理的建议。卢占凤(2007)认为营运资本策略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政策之一。恰当的营运资本筹资策略和投资策略,可以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得以实现。企业应根据所处的环境,选择适合本企业的营运资本策略,使企业收益与风险达到均衡。

国内关于营运资本策略实证研究的文章主要从检验中国上市公司的营运资本策略属于何种类型开始。如刘运国,黄瑞庆,周长青(2001)认为:目前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策略大部分属于中庸型,流动资产比例和流动负债比例呈现出同向变动。企业的收益能力与营运资本的管理策略有很大关系,其中最能体现策略成效的收益指标是总资产主营业务利润率。吴娜(2008)通过对其流动资产比率、流动负债率、营运资本需求比率和投入资本回报率四个指标进行分年度聚类分析和加权平均聚类分析,指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策略属于高流动资产比例与低流动负债比例相配合的稳健型策略,并且我国上市公司流动资产比例和流动负债比例呈同向变动的趋势,营运资管理的投融资政策由稳健型逐渐向中庸型过渡。王新平(2010)对商业行业上市公司的流动资产结构和流动负债结构进行聚类分析认为我国商业行业上市公司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大部分属于中庸偏激进型,其中总资产主营业务利润率体现得最好。吴娜(2010)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不同行业营运资本投资策略和融资策略的激进程度是存在显著差别的,并且营运资本投资策略的激进程度在不同的行业其显著性要比融资策略更强些,而且这种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我国上市公司在执行激进的营运资本投资策略时不一定会同时选择执行保守的营运资本融资策略的这种配比,二者的关联度不高。周纹羽(2009)将营运资本来源进一步细分为营销渠道、生产渠道及采购渠道,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对上述三个子类的营运资本管理策略选择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大多数企业营销渠道倾向于选择中庸型策略,而不同企业在生产和采购渠道则出现了分化,选择中庸型或激进型。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在营运资本策略上的早期成果主要是从理论上分析在制定企业营运资本策略时如何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并本着期限匹配原则如何对企业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进行匹配。对于营运资本策略的实证研究成果从2007年以后开始增多,这些研究主要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营运资本策略的情况、表现出的特点通过实证检验作出了论证,并针对目前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策略所表现出的特点,对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策略的制定提出合理化建议;而对于营运资本策略激进度与策略绩效指标的选择方面的实证研究成果比较少。从国外已有的该方面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营运资本激进度与企业业绩的相关性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结论?业绩指标的选择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有无重要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在该问题上又表现为怎样的关系?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探索,笔者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对该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二部分为研究设计与实证检验部分,并根据第二部分的实证检验结果得出第三部分的研究结论。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来源

为了使结果更有说服力,样本数据剔除了数据不全的公司、金融保险业公司与ST、PT公司,选择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年报数据库系统》中2007―2010年在深、沪两市上市的所有A股公司共1 210家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样本行业分类以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4日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为标准,分为12大类,并在12大类的基础上对制造业进一步进行细分,划分为6个行业,总共是18个行业。

(二)指标选择与模型设定

1.指标选择(表1)

2.模型设定

Y1it=α+β1CAit+β2CLit+ε………………(1)

Y2it=α+β1CAit+β2CLit+ε………………(2)

Y3it=α+β1CAit+β2CLit+ε………………(3)

Y4it=α+β1CAit+β2CLit+ε………………(4)

其中:CAit=第i个企业在t年的流动资产/总资产

CLit=第i个企业在t年的流动负债/总资产

Y1it:第i个企业在t年的总资产收益率

Y2it:第i个企业在t年的净资产收益率

Y3it:第i个企业在t年的投入资本回报率

Y4it:第i个企业在t年的托宾Q值

ε:随机项

3.实证结果及分析(表2)

从表2营运资本投融资策略激进度与总资产收益率(Y1)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2007―2010年各年回归模型的F值和D-W值都比较显著,说明模型总体回归效果比较好;2007―2010年投资策略激进度与总资产收益率呈现出一致的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流动资产比率越低,即营运资本投资策略越激进,总资产收益率越低;而营运资本融资策略的激进度除2007年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外,2008―2010年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流动负债比例越高,营运资本融资策略越激进,总资产收益率越低,即营运资本投融资策略的激进度与总资产收益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表3列示了营运资本投融资策略的激进度与企业净资产收益率(Y2)的回归结果:从模型的F值可以看出,2007年和2008年的F值很低,模型整体回归效果很不显著,2007―2008年营运资本投资策略激进度与净资产收益率表现为微弱的正相关关系,营运资本融资策略与净资产收益率表现为微弱的正相关关系;2009―2010年的F值比较高,模型总体效果有所改善,并且营运资本投资策略的激进度与净资产收益率在2009―2010年间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营运资本融资策略的激进度与净资产收益率也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表4列示了营运资本投融资策略激进度与投入资本回报率(Y3)的回归分析结果,从2007―2010年的F值和D-W值可以看出营运资本投融资策略与投入资本回报率的整体回归结果比较显著,并且2007―2010年四年营运资本投资策略的激进度与投入资本回报率之间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营运资本融资策略激进度与投入资本回报率之间除2007年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外,2008―2010年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从表5营运资本投融资策略激进度与托宾Q值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除了2007年的F值比较显著外,2008―2010年三年的F值都很不显著,并且2007年营运资本的融资策略与托宾Q值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08年营运资本的投资策略与托宾Q值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别使用衡量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策略绩效的四个指标包括:总资产收益率(Y1)、净资产收益率(Y2)、投入资本回报率(Y3)和托宾Q值(Y4)与营运资本投资策略和融资策略的激进度进行回归分析可以看出:衡量营运资本投融资策略激进度绩效的四个指标中只有总资产收益率(Y1)和投入资本回报率(Y3)两个指标建立的回归模型回归的整体效果比较好,大大的优于净资产收益率(Y2)和托宾Q值(Y4);并且在以上衡量企业营运资本激进度绩效的四个指标中,凡是通过T检验,并且回归效果显著的都一致表现为:2007年营运资本的融资策略与企业绩效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07年营运资本的投资策略以及2008―2010年营运资本投融资策略与企业绩效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流动资产比例越低,流动负债比例越高,营运资本管理投融资策略越激进,企业业绩指标越低,企业绩效越差,这一结论与Afza and Nazir(2007)和Faris Nasif AL-Shubiri(2011)得出的研究结论一致,说明该结论并不仅仅适用于某个国家和地区,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参考文献】

[1] Moyer RC, JR McGuigan and WJ Kretlow. 2005. Contemporary Financial Management (10th Edition)[M]. New York: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cation.

[2] Pinches GE. Essential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4th Edition)[M]. New York: HarperCollins College Division,1991.

[3] Brigham EF and MC Ehrhardt. Financial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11th Edition)[M]. New York: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ers,2004.

[4] Gitman, L. J. Principles of Managerial Finance [M], 7th Ed. Harper Collins,1994.

[5] Johnson CG. Ratio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Firm Failure: Comment [J]. Journal of Finance,1970,25(5).

[6] Weinraub HJ and S Visscher.Industry Practice Relating To Aggressive Conservative Working Capital Policie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Strategic Decision,1998,11(2).

[7] Van-Horne JC and JM Wachowicz. Fundamental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12th Edition)[M]. New York: Prentice Hall Publishers,2004.

[8] Afza T and MS Nazir. 2007.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Policies of Firm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Pakistan[C]. 9th South Asian Management Forum (SAMF), North South University, Dhaka, Bangladesh.

[9] Faris Nasif AL- Shubiri.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ing Capital Policy and Operating Risk: An Empirical Study on Jordanian Industrial Companies[J]. Hebron University Research Journal,2011:6-1.

[10] 阴留军:营运资金持有政策和融资政策的确定[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1(7).

[11] 卢占凤.论营运资金政策[J].经济论坛,2007(8).

[12] 刘运国,黄瑞庆,周长青.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策略实证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3).

[13] 毛付根.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J].会计研究,1995(1).

[14] 杜京华.企业管理中的营运资金政策[J].理论学习,2001(4).

[15] 王结冰.营运资本管理相关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6] 李亚鲁.刍议营运资本管理与策略[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6(9).

[17] 王新平,吴艳文.商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分析[J],财会月刊,2010(7).

资本运营论文篇5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资本运营模式;模式创新

房地产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近几年更是起着支柱作用。由于最近几十年的突飞猛进,我国房地产的投资额也越来越大。然而快速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问题,比较明显的是从2003年至今,都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个别地区对房地产的投资过热和房价高且持续上涨。而这种现象在一些大中城市较为明显,像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房价大幅度的升高,随之中国的房势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由于房价的快速上涨,房价上涨迅猛,导致住房供不应求;有些人购房仅仅是为了投资,造成了很多房屋都无人居住;还有部分人对地皮进行投资,致使地价一路飙升;虽然对房地产的投资越来越多,但是这些资金均来源于银行贷款等。政府部门为了能够更好地操控房地产行业、控制好房地产的规模、使房势的价格处于稳定状态,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和政策,以便于政府能够好好的调控市场。因此,房地产企业企图利用加强资本运营来打破现在的局面,以求跨过这次危机,取得长远快速的发展。

1 房地产企业资本运营理论分析

1.1 资本运营的概念。所谓资本运营是指以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为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将企业的各类资本,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或与其他企业之间进行流动与重组,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重组,以使本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1.2 房地产企业的资本运营方式。房地产这个行业,资本运营这个环节是很重要的,而资本运营又包括了几个方面,主要有融资过程、投资过程以及资本结构优化过程。

1.2.1 融资过程。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方式有很多,主要有商业银行贷款、房地产抵押融资、债券融资、房地产信托融资以及股权融资等方式。

1.2.2 投资活动。房地产企业的投资活动主要涉及投资方向、投资方式以及项目投资所处区域等。

1.2.3 资本结构优化。房地产企业的资本结构优化是指相关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资产重组等方式,对企业的资本重新组合,达到优化资本结构的过程。

2 房地产企业加强资本运营的必要性

2.1 房地产行业最近几十年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国家对房地产业发展干预措施较少,因此,房地产企业在资本运营方面要给予加强。2003年8月出台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在这份文件中政府确定把房地产加入到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行列中。

2.2 房地产企业会随着土地政策的变化而变化,而关于土地的这些政策也是资本运营得以正常运营的基础。2004年国土资源部的71号文件终止了经营性土地协议出让这一方式。到目前为止,以“招拍挂”为主要方式的土地公开出让成为土地供应的主要渠道。之后,闲置土地的管理成为了国家管理的重点之一。随着国家关于土地政策的颁布,使得房地产企业在土地储备方面有了一定的困难,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炒房企业的发展,与之相反的是,对于那些资本运行能力较强的房地产企业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有利于提高其竞争力。

2.3 资本运营的主要来源就是信贷政策,而目前的资本运营处于收紧状态,这也是影响资本运营的关键所在。2003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把房地产行业的信贷要求提高了,因此国内的很多银行对房地产的贷款要求也越来越严。2004年,国务院13号文件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资本金比例提高到35%以上。信贷政策的收紧扼住了房地产企业资本运营的命脉,资金链紧张的房地产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3 北京正阳恒瑞置业公司资本运营规划

由于文章在上面所作出的关于资本运营的论述,根据这些理论,文章对资本运营做出了一个规划。

3.1 市场运作上市。现在经济发展很迅速,科技的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快,市场更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要想做出来成就就必须要有资本,以此作为平台,使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企业市场能够不依赖其他机构且规范的进行,而且有自己的财务。而这些条件是一个能否上市的基础,也是房地产企业资本运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3.2 发行企业债券。现在的公司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资金不足,而这个压力不仅会使项目工程款的资金不充足还会带来一个更大的压力,那就是还贷。鉴于这种种原因,现在的融资渠道不再局限于过去的方式,申请发行企业债券,以筹集项目开发资金和补充企业流动资金。

在与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就公司发行企业债券展开充分的论证后,笔者起草了公司发行企业债券方案,推进公司发债前期工作。在政府等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国资系统企业资源整合、资产划拨,某公司发行企业债券的基本条件已具备。下一步工作是确定募集资金投向及发行规模,确定中介机构和债券发行方案,然后向国家发改委申报,最后获得批文公开发行。

3.3 整合下属物业公司。在很多房地产企业中,有很多下属公司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如果对这些下属的物业公司进行整合,推动其建立现代化物业管理运营模式,就能形成区域物业管理核心竞争力。物业公司整合的首要工作是推动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3.4 提高房产经营效率。某房地产公司在日常运行中公司收入最大的来源是租户所缴纳的租金,而这一项收入还是可以再提高的。一旦把这些房产重新整顿,就可以连锁出租,这种方式可以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房屋租金。

根据文章中以上所讨论,房地产虽然现在发展得很好,但能否发展的长远主要依赖它的运营能力,这也是房地产能否扩张的基础和关键。由于每个企业的情况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制定的每一个运营模式都要从企业的自身情况出发,而不能套用。

鉴于以上的种种情况,文章给出了几个观点:对公司的账户进行严格的管理,多释放些现金以保障公司的正常运营;积极开发其它的筹集资金的方法,进行融资方式的改革;学习国际跨国集团的融资方式,与国际社会接轨;和其它的企业进行相互合作,引入资金来帮助公司的发展。只要能够很好地运用以上的方法来进行资本的运作,使企业一直拥有充足的资金,这样就使企业在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大潮中屹立不倒,从而帮助企业向国际化的大集团靠拢,为公司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柏东,裴礼镜.房地产新政盘点与行业展望[J].上海国资,2009(01).

[2]黎显扬.新一轮房地产调控的基本逻辑与走势前瞻[J].中国房地产金融,2010(05).

[3]刘大志.金融体系制度刚性与我国房地产融资的模式变迁[J].当代经济研究,2011(07).

资本运营论文篇6

刘雅洁(1989-),女,山东泰安人。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理论与方法。

摘要:营运资金是公司正常运转的“血液”,对于公司的风险、价值以及盈利能力具有较大影响,良好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可以促进公司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本文同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回顾了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进程,深入探讨了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内涵,并且对相关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简要评述。

关键词:营运资金管理;渠道管理;绩效评价

营运资金管理对于企业的风险、价值以及盈利能力具有较大影响,一直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一家典型的制造业企业而言,总资产中超过一半的部分都属于流动资产;对于一家商业企业而言,流动资产所占的比例更大。营运资金是企业日常流动性最大、变化最快和周转性最强的资金,作为企业资金中最具活力的元素,其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存亡。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为后续的研究进行铺垫。

一、营运资金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营运资金(working capital),也叫营运资本。George William Collins(1946)通过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来研究营运资金,将营运资金定义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值。国内学者毛付根(1995)对营运资本管理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将营运资本进一步细分,认为企业的营运资本即为本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并将企业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差值定义为企业的净营运资本。

根据以往的研究,营运资金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即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持有的现金、预付账款、应收账款、有价证券以及各类存货等,被视为广义的营运资金,也被称为总营运资本。它是一个反映经营周期内各种活动所需投资的具体的概念,可以用公式表示为:总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总额)。

狭义的营运资金用企业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值表示,也被称为净营运资本。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特指某一项资产,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净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国内外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大多采用净营运资金的概念,因为与广义的营运资金(总营运资本)的相比,净营运资本能够有效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以及企业在一个经营周期中的资金净额占用,便于企业掌握自身资金的运作情况,从而了解自身财务的风险程度。

二、营运资金管理的国外研究综述

(1)关于营运资金管理内容和作用的研究

国外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对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进行优化。William Beranek(1966)就各项流动资产的优化进行了研究,并首次定义了营运资金管理。20世纪70年代以后,学术界开始逐步构建出营运资金管理的理论体系。其中,W.D.Knight(1972)对存货订货量基本模型进行了拓展,提出了订购成本和储存成本最小化的存货最优订货模型。Hampton和Wagner(1989)则进一步拓展了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范围,将消费者信贷、信用评级以及短期融资等内容加入到营运资金的研究范畴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种新的管理理论如供应链管理、分销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突破了纯财务研究的限制,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开始逐渐呈现业务、财务一体化的趋势。Andrew Harris(2002)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分析了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的因素,其观点将供应链和企业的外部宏观市场环境也引入到营运资金的研究范围。Ebrahim Manoori和Datin Dr Joriah Muhammad(2012)认为营运资金对企业运转至关重要,了解运营资金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提升管理层的经营效率,因此提出并检验了影响营运资金的几个重要因素,包括企业规模、营业现金流、资本性支出等。

(2)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

早期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主要以衡量企业各项流动资产的周转效率为主,因此采用的指标以流动资产周转率为主。这种评价方法没有涵盖营运资金中的流动负债等项目,使企业难以从全局角度把握应付账款、应收账款以及存货等因素对营运资金的影响。早期的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方法也以单纯的数学方法为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Keith V.Smith(1973)归纳的八种营运资金管理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系列新的评价体系开始出现,比如Richards和Laughlin(1980)提出的现金周期指标。由于该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状况,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Pass和Pike(1987)认为营运资金管理是对流动资产以及流动负债的管理,管理的目标是为保持盈利水平和流动性,因此使用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组合来定义营运资金。Hill Matthew D(2010)认为营运资金管理可以反映出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动,因此在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进行评价时,应该综合考虑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Brandenburg Marcus(2010)研究了供应链管理和营运资金管理对企业价值增长的影响,并试图通过构建的模型予以量化。

三、营运资金管理的国内研究综述

(1)关于营运资金管理内容和作用的研究

1993年我国会计制度开始与国际惯例的接轨,营运资金这一财务概念逐渐进入国内学术界。毛付根(1995)开创性地进行了营运资金的理论研究,该研究基于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相互关系,将流动资金的配置与其相应来源联系起来,从总体上对营运资金的管理措施进行把握,兼顾了企业的盈利性与风险性。2001年以来,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出现了一些创新性探讨,尤其是王竹泉及其团队对营运资金管理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王竹泉(2001)基于营销渠道规划和中间商选择两个层面,提出企业应建立一种以商品供应为基础,超越企业范围、贯穿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并且探索了适合跨地区经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创新途径。该文同时强调了营运资金管理对跨地区经营企业的重要性。王竹泉等(2005)提出将营运资金管理同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相结合,强调应将分销渠道控制作为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王竹泉等(2007)又对企业的营运资金进行了重新分类,构建出基于渠道管理理论的新框架,为我国关于营运资金理论的研究开创了新的视角。

最近几年,基于实证分析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逐渐增多,国内学者对不同行业和地区的上市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进行了研究。刁伍钧等(2011)采用白酒行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其管理绩效之间的关系。孙建强等(2012)采用中部地区的356家上市公司(2010年数据)为样本,研究了其营运资金管理的状况。

(2)关于营运资金绩效评价的研究

郁国建(2000)提出应建立一种集成的营运资金管理战略评价体系来弥补以往采用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存货周转率这三个财务比率进行评价所带来的缺陷。王竹泉等(2007)采用营运运资金周转期作为评价指标,该指标又被细分为营销渠道、生产渠道以及采购渠道三个环节。同时,自2007年起,王竹泉及其团队采用该评价体系,每年“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这些调查报告揭示了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状况和变化趋势。该评价体系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和各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同营运资金的总体管理绩效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述评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呈现业务、财务一体化的趋势。在2001年以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对营运资金概念及其内涵等基本理论的研究。在这一时期,营运资金被定义为流动资产同流动负债的差值。学者们的研究主要从风险性和盈利性的角度入手,对营运资金的周转率指标的缺陷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2001年以后,关于企业营运资金的研究开始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同时开始出现关于企业营运资金控制理论方面的创新性探讨,特别是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同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这些跨领域的交叉研究虽然将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范畴拓展到供应链、渠道关系以及信息技术等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诸多方面,但在基于此视角的研究仍需深入,尤其是深入到对具体企业层面的分析。(作者单位:1新疆赛里木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2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毛付根.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J].会计研究,1995(1):38-40.

[2]孟凡利,李学春.公司营运资金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3]王竹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该去向何处[J].财务与会计,2011,2:卷首.

[4]George Willam Collins.Analysis of Working Capital[J].The Accounting Revies,1946,430-441.

资本运营论文篇7

【关键词】轻资产 文献综述 运营模式

轻资产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耐克公司首创,在以“轻资产,重研发”的模式下,耐克公司通过将其服装加工环节外包给代工厂,主管产品研发设计、营销以及销售管理方面的工作,获得了规模的迅速扩张。从此,轻资产模式开始在各行各业迅速推广开来,不仅仅在以耐克为代表的体育用品行业,在制造业中的汽车、家电、服装、乳制品以及电脑,互联网行业、高科技行业、电信通信行业、医药行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都开始呈现出逐渐推广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将轻资产运营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以为我国企业后期采用此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轻资产运营模式的基本理论研究

在基本理论方面,关于轻资产模式的研究又就可以分为以下大类,分别是:轻资产的概念、轻资产运营的定义特征、轻资产运营模式的定义、特征、分类、优缺点。

(一)轻资产概念及定义研究

学术界关于此方面的论述比较多,然而并未形成一致的结论。吕民乐(2004)认为轻资产运营模式,就是指以轻资产来撬动重资产的经营方式,轻资产包括企业的发展经验、规范的管理流程、治理制度、品牌、与各方面的关系资源、人力资源、客户关系以及企业文化等,核心就是品牌。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杨现锋等(2007)的认同。吕民乐(2004)归结了轻资产的主要特征:占用资金少,适应性强,使用比较灵活,资产回报率比较高。徐春游(2005)将轻资产归结为智力资本,并从企业轻资产的知识构成的角度对智力资本进行分类。同样地,吕爽(2010)认为智力资本以知识及其管理为核心构成了企业的轻资产。

(二)轻资产运营模式相关研究

关于轻资产运营模式的定义,学术界尚无定论。白仁春(2004)提出观点:轻资产运营模式可以理解为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杠杆利用他人资源,以最低的投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徐春游(2005)认为轻资产运营是一种以价值为驱动的资本战略,人力资源是其纽带,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吕爽(2010)的认同。

关于轻资产运营模式的特征,杨现锋等(2007)提出轻资产运营模式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其使用杠杆原理充分利用外界资源,以减少自身投入,集中自身资源到产业链最高的部分。吕爽(2010)指出轻资产运营的特点在于资产规模小、资产质量轻、资产形态软、资产投入小、资产价值静态或分散时倾向于小而动态的或整合时倾向于大。

关于轻资产运营方式的分类,吕民乐(2004)认为主要通过两种:一是将重资产业务外包或转让出去;二是收购其他企业,本企业负责输出管理。

关于轻资产模式的优缺点的论述,杨现锋等(2007)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运用轻资产模式可以降低成本、行业准入门槛,提高核心竞争力、品牌知名度并且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关于轻资产运营模式的风险识别的研究,乔政(2008)以衬衫企业PPG 为例,剖析了采用轻资产运营模式背后可能隐藏的风险:供应链外包的风险、营运资金波动及需求的风险、营销与市场风险。

二、轻资产运营模式在国内应用的研究

关于轻资产运营模式的实际应用研究,国内学者大多仅仅围绕轻资产运营模式作单案例研究。

吕爽(2010)以李宁为例,对李宁公司的轻资产模式进行了分析,分析其利与弊,指出采用供应链全部外包存在一定的风险,上下游供应商市场以及现金流量的不确定给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李玉新等(2011)对苹果公司采用轻资产模式的一些策略与手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洁揭露其轻资产模式的内在逻辑。同样地,关于苹果公司轻资产模式的研究,戴天婧等(2012)以美国苹果公司为例,从财务战略驱动的角度,分析苹果公司持续轻资产模式运营的基本要点,对轻资产战略的基本特征进行了丰富的概括。

张莉(2012)主要对轻资产模式分类中提到的重资产业务外包或转让出去类型的企业进行应收账款风险管理进行了分析,提出轻资产模式下的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比一般性企业更具风险,并据此推出一系列应收账款管理的措施。

徐光伟等(2013)从轻资产企业融资的角度进行分析,对运用轻资产运营模式的科技公司的融资需求和融资困境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以A公司为例进行说明,最后为轻资产企业提供了政府政策支持、金融服务创新两条融资渠道,其中金融服务创新又包括知识产权质押、订单融资业务、私募债券融资、夹层融资工具以及创业风险投资。

三、文献述评

纵观我国目前学术界关于轻资产运营模式的研究,可以发现,关于轻资产模式的理论研究大多围绕其概念、特征、优缺点等,而且在此方面虽然各方学者小有差异,但基本上已经形成一致的意见。此外,在基本理论层面所做创新逐年并未有较大进展,关于轻资产运营模式的纯理论性研究逐年也呈现减少趋势。在实际应用的案例研究层面,相关文献较多,并且大多围绕单个公司进行案例研究,对轻资产模式在企业中运营的基本特征以及具体的模式进行分析,具有一定个体明晰性。然而,我们也可以发现在案例研究层面,缺乏行业性以及实证层次的研究,这也是未来可以弥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戴天婧,张茹,汤谷良.财务战略驱动企业盈利模式――美国苹果公司轻资产模式案例研究[J].会计研究,2012,11.

[2]徐光伟,王卫星.轻资产运营模式的融资困境与机制创新研究――一个科技型企业的案例分析[J].当代财经,2013,10.

[3]王卫星,林凯,程莹.轻资产运营研究综述及未来财务研究取向[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资本运营论文篇8

【关键词】 资本运营;公司治理;协同效应;绩效评价

企业战略重组是指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及内部资源、能力的变化,通过制定和实施业务重组、组织重组及财务重组等一系列战略和政策,实现内部资源和能力的重新配置和更新,以实现战略变革或战略转型,使组织与环境获得动态最佳匹配,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系统化的、动态的战略行为。战略重组按内容可划分为业务重组、财务重组和组织结构重组。

综观现有的企业战略重组理论,多是从经济学、法学或管理层面进行研究,如核心竞争力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边界理论等等。而从财务角度进行研究的却很少,且已有的文献只是从财务角度的某个方面研究单个企业或者单个行业的某一种重组行为,系统的研究体系还没有形成。因此,本文尝试从财务视角研究企业战略重组,以期能进一步丰富和创新战略重组理论。

一、企业战略重组的手段――资本运营

企业要进行战略重组,必须进行资本运营活动。所谓资本运营是指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通过企业全部资本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对企业的全部资本进行有效运营的一种经营方式。企业战略重组按资本运作方式可以分为:(1)扩张型资本运营,如并购、收购资产或股份、合资或联营等;(2)调整型资本运营,如股权置换、资产置换和资产剥离等;(3)产权转移型资本运营,如股权转让、股权无偿划拨、股份回购和股权托管等。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主要的特点是产权主体或其授权方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对具有运动性和盈利性的经营性资产进行管理和经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保值和增值。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经营,资本运营对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扩大市场占有率、形成规模经济、调整行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的产权结构及其治理结构、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要想获得高速和长远发展,必须走资本运营之路,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优的战略性飞跃。当前,以资本运营为手段,实现企业的战略重组不仅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提高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长远发展能力的现实要求。

二、企业战略重组的目标――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是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后产生的委托问题,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自公司治理这一概念首次被英国经济学家Tricker.R.I在其所著的《公司治理》一书中提出后,各国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定义了公司治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说法是组织结构说,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认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涉及股东、董事、高层管理者及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一般来说,合理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Karpoff and Rice(1989),Karpoff and Malatesta.(1989)分别对公司采用特殊的组织结构反收购以及并购行为的法律约束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那些采取反收购措施的公司的治理结构较差,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资本运营可以促使公司改善治理结构。Karpoff and Rice(1989)以13个按照美国1971年法规建立起来的企业为研究对象,这些公司有着不同一般的组织限制,股票不能交易,这意味着这些公司免除了被收购的危险。研究发现这些公司的业绩差,公司政策有争议,董事和经理更换频繁。这些事实都说明,资本运营作为一种外部控制机制,可以有效地制约经理行为,改善公司治理。

秦军(2004)研究显示:资本运营有效地改善了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的现象,有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对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大有益处,并且通过数据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状况严重制约了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有必要通过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活动,促使上市公司股权合理化,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三、企业战略重组的效果――协同效应

一般认为,协同效应是指通过重组实现双方企业资源、业务之间的共享和互补,达到重组后企业整体的价值大于重组前各自独立经营时价值的简单相加的效果,主要包括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三个方面。而所谓财务协同效应是指企业通过资本运营在财务方面产生的种种效益,这种效益的取得不是由于经营活动效率的提高而引起的,它包括由于税法、会计处理规则及证券交易带来的内在规定作用所产生的货币效应,还包括由于企业资金运转的内部化、对外投资的内部化等作用所带来的财务运作能力和效率的提高。

财务协同效应最终是在重组企业整合中得到的。企业进行战略重组,需要通过资本运营,调整企业的股权结构,改善企业财务治理结构,获取财务协同效应,从而建立起能支持企业不断发展的财务能力,进而使企业保持长期良好的财务状况,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财务协同效应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使企业的资金成本降低。重组后企业扩大了规模,或是优化了资源,相应地降低了破产的风险,提高了偿债能力,容易成为股市中的热门企业,使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整体改观,这些都将有助于企业筹集资本成本的较低。

二是充分利用自由现金流量。当企业存在大量的自由现金流量或自有现金流量不足时,都可能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的困难,而通过战略重组,可以有效合理地配置现金流量,优化内部资金的时间分布,以投向具有良好回报的项目,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资金收益。

三是获得预期效应,推动股东财富最大化,提高企业价值。预期效应是指由于重组使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当企业发生重组时,被认为向人们传达了该企业的价值将会改变和该企业的管理层将采取更有效率的管理活动的信息。因此,当重组消息传出,必然引起企业股票价格的巨大波动。如果企业重组的是那些市盈率较低,但每股收益又较高的被市场低估的资产和业务,可以使企业的每股收益不断上升,股价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从而推动股东财富最大化,提高企业价值。

重组整合后财务协同效应可以通过具体的财务指标反映。林颖(2005)研究认为财务能力的改善可以反映在融资能力、投资能力、营运能力以及利润分配等财务管理活动中,比率趋势分析的结果可以说明财务协同效应取得与否。吴芹(2003)研究认为可以通过分析反映偿债能力、运营能力、获利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的财务指标在重组前后时期的变动,来反映协同效应的实现与否。为此,本文在评价重组的效果以及重组整合后的协同效应时,通过对企业战略重组的绩效评价来反映。

四、企业战略重组的结果――重组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的原理,选用恰当全面的指标体系,依据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性评价。战略重组完成之后,重组的效果如何,能不能在重组整合后产生协同效应,这些都是企业在战略重组之后要考虑的问题。较好的途径是选取一种好的评估方法,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对企业战略重组的绩效予以评价,以期为企业的后续决策提供指导。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指标体系必须能对企业重组绩效作全面综合的评价。本文根据企业所披露的年报信息,依据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表的主要内容,从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选取12个财务指标作为企业重组绩效的综合评价指标,具体指标及计算过程见表1。

(二) 评价方法

由于企业战略重组涉及多指标的评价体系,需要综合评价方法从整体上反映被评价事物的整体情况,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有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灰色系统综合评价法等,评价过程比较简单,操作方便;但是在评价过程中存在着不足,即评价指标信息重叠或某些指标之间具有较高相关性,使评价结果与真实情况不符。为此,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来评价企业战略重组绩效。

因子分析法来评价战略重组绩效的基本思想是:在收集和整理现有重组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以较少的主因子来代替原来较多的指标,避免评价指标存在相关性而造成的信息重叠问题,根据主因子和综合因子得分情况,判断企业战略重组绩效变化问题。

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如下:

设有k个观测变量x1,x2,…,xk,将这些变量进行标准化,使得标准化后的变量的均值为0,方差为1。记原公共因子变量为f1,f2,…,fm,经标准化后的公共因子为F1,F2,…,Fm,(m

因子分析模型为:

x1=a11F1+a12F2+…+a1mFm+ε1

x2=a21F1+a22F2+…+a2mFm+ε2

xk=ak1F1+ak2F2+…+akmFm+εk

其具体步骤如下。

1.逆指标的同向化

在本文所选取的指标中,包含一些逆指标,需要对其进行处理。本文采用倒数化对逆指标进行同向处理,即xj=1/xi。

2.数据标准化处理

为了对变量进行比较,并消除由于观测量纲的差异及数量级所造成的影响,将样本观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标准化后的变量均值为0,方差为1。其处理方法如下:

3.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

通过相关系数矩阵R可以发现各测评指标间的相关情况,从而能够科学合理地筛选测评指标。

4.确定m个公共因子

解特征方程R-λE =0,计算相关矩阵的特征值λi,若λ1≥λ2≥∧≥λm≥0,则根据方差累计贡献率(一般取值在85%以上)确定因子个数m。

5.求m个公共因子的载荷矩阵A

计算特征向量和初始因子载荷矩阵A;并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A进行旋转,一般采用方差极大(VARIMAX)旋转,得到旋转后的主因子解B。

6.计算主因子得分和综合因子得分

【参考文献】

[1] 崔世娟,孙利,蓝海林.企业战略重组理论综述[J].江苏商论,2008(10):110-111.

[2] 秦军.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效应及途径[D].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2):2-23.

[3] 王红业.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J].河北企业,2009(01):8-10.

[4] 肖培耻.并购协同效应的分类及作用机理[J].经营管理,2007(31):143-144.

[5] 吴芹.财务协同效应理论与企业并购的财务整合[J].世界经济情况,2006(21):20-22.

上一篇:纪检监察工作论文范文 下一篇:矛盾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