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诗歌范文

时间:2023-11-02 04:56:02

席慕容诗歌

席慕容诗歌篇1

在那情窦初开的少女时代,《那一棵开花的树》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自己又何尝不想也化作一棵树,长在心上人必经的路旁,开满企盼的鲜花,请他走近细听我等待的热情。然而,情难舍,人难留,而当他终于无视地走过,那落了一地的不是花瓣,而是我凋零的心啊!哪个怀春的少女没有偷偷写过爱情诗呢?可只有人家席慕容才能把爱情诠释得这么美,这么真,这么深,这么切,这么痛!淋漓尽致,无与伦比!

“假如爱情可以解释、誓言可以修改/假如你我的相遇,可以重新安排/那么,生活就会比较容易/假如,一天/我终于能将你忘记/然而,这不是随便传说的故事/也不是明天才要上演的戏剧/ 我无法找出原稿/然后将你将你一笔抹去 。” 席慕容的《错误》写出了多少人心中的痛苦和无奈!相爱不如不爱,不爱却又偏偏相爱,偏偏相爱却又不能相爱!又无法找出原稿将你一笔抹去,怎不令人肝肠寸断,潸然泪下!既然不能相爱,那就把爱深藏在心底吧,“ 可是不眠的夜/仍然太长 /而早生的白发/又泄露了我的悲伤”!星转斗移,物是人非,你的无情让人心寒,一曲《悲歌》更是痴心人无声的控诉:“今生 将不再见你/只为 见的已不是你/心中的你已永不再现/再现的 只是些沧桑的日月和流年”。

时光的流水缓缓地地滑过,多愁善感的诗人席慕容不由得发出了这样深深的感慨:“我可以锁住笔 为什么/却锁不住爱和忧伤/在长长的一生里 为什么/欢乐总是乍现就凋零/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但诗人又是豁达和睿智的,她深深地明白:“生命原是要不断地受伤和不断地复原/ 世界 仍然是一个/温柔的等待着我成熟的果园/ 天 这样蓝/树这样绿/生活原来可以这样的安宁和美丽 ”……优美空灵的语言是席慕容美丽的外衣,而豁达深邃的思想又是席慕容闪光的灵魂,浪漫忧伤,又带着些许禅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梦如幻,令人如醉如痴……席慕容骨子深处散发的睿智与深情让她的诗歌充满了感恩与灵性,生活中小小的细节总能触动她心灵中最柔软的地方,诗化成一节音符,灵性成一段文字,如清歌一曲,弹着清丽的旋律,闪着耀眼的波光,带着对爱情的追求、年华的惆怅和绵绵的清愁,流淌到你我的心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席慕容有关“乡情,乡思,乡愁”的诗歌写得也不少,而且情难自抑,犹如悬崖瀑布,奔腾飞跃,与读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无论身在何处,每每走进这类诗歌,心中珍藏的那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都可谓一泻千里,大有不可收拾之势。 一首《乡愁》更是别有一番滋味令人在心头萦绕:“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爱情,人生,乡愁,是席慕容诗歌永恒的主题,因为“我知道凡是美丽的总不肯/也不会为我停留/所以我把我的爱情和忧伤挂在墙上展览 / 并且出售”。写诗,是席慕容最美的表达方式,她告诉我们:“若你忽然问我/为什么要写诗/为什么不去做些别的有用的事/那么 我也不知道/ 该怎样回答/我如金匠 日夜捶击敲打/只为把痛苦延展成/ 薄如蝉翼的金饰/不知道这样努力地/ 把忧伤的来源转化成/ 光泽细柔的词句/是不是 也有一种/美丽的价值。”席慕容《诗的价值》诠释的不仅是一位诗人的心声,更表达了她对于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席慕容诗歌篇2

出自席慕容《青春》。

席慕蓉生于1943年,女,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生于重庆,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族。台湾知名画家、著名散文家、诗人,著有诗集《画诗》《七里香》《时光九篇》《无怨的青春》等,散文集《江山有诗》《有一首歌》,美术论著《雷色艺术异论》《心灵的探索》等。

《青春》是席慕蓉创作的现代诗歌。诗人独特地以书来比喻青春,写出了青春值得珍藏,也写出了青春的易逝,不易保存,表现了诗人对青春的无限依恋之情。

(来源:文章屋网 )

席慕容诗歌篇3

她用一种纯自然的语言,描摹她所;见的生活,并竭力地向读者展现内心最原始的东西,品着她的诗,宛如品一杯清澈的菊花茶,淡淡的芳香沁人心脾,令人心醉但并不迷失。人的生命中,总有一些被我们搁浅的记忆,“曾让我那样流泪的爱情/在回首时/也不过是恍如一梦”(《悟》),过去了的终于再也回不来,即使回来了也不再是曾经的过去。而当我们回首之时,才发现当初深陷其中的你我是多么的傻,“今生将不再见你/只为再见的已不是你”(《悲歌》),可是“却没人知道/我仍在你/最深处最柔软的那个角落/带泪/并且不可碰触”(《传言》),爱情虽然已经凋落,但那份纯美的记忆永远只属于最初的那个人,不会老去。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无法隔断亦无法强求,“若有一种爱是永不能相见/永不能启口/永不能再想起/就好像永不能燃起的火种/孤独地/凝望着黑暗的天空”(《无题》),其实相遇就是一种缘分,“其实/我盼望的/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我从没要求过/你给我你的一生”(《盼望》)。爱不一定就能拥有,但如果深深爱过一次,即使不能一生相守,也是莫大的幸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童话般的爱情真的能存在一生吗?当爱情归于平淡,有多少人能相濡以沫,白首偕老呢?时至今日,爱情为什么如此脆弱不堪一击?还是浮躁的心灵再也无法追寻一份真实的情感?“一层是一种挣扎/一层是一次蜕变/而在蓦然回首的痛楚里/亭亭出现的是你我的华年”(《给你的歌》)。爱情本身是简单而美好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遇到什么人,这就是人生的际遇。也许从你身边走过的许多人都只是匆匆过客,可你一定要相信,总会有一个人是为你而停留的,珍惜每一次相遇,即使会别离,也不要等到错过之后再流出遗憾的泪。如果终将错过,也不要哭泣,因为我们曾真心相待,只是无法走进各自的世界而已,而我们年轻的心也不再年轻。

最喜欢她那首《一棵开花的树》,我们都希望在最美丽的时刻,遇到一个最深爱的人,为此,我们宁愿化身石桥,受五百年风吹,受五百年雨打,日晒,只为那个人从桥上走过。可这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你所有的等待,只是换来他的无视,连一个交汇的眼神也没有。那么我们何不去寻找甘愿为我们化身石桥的人呢?何不珍惜身边一直对你默默关心支持的那个人呢?当你有一天从石桥上走过,记得一定要停留伫首,哪怕只有一秒,这世间也就少了一颗颗凋零的心了。

也许生命到最后总能成诗,读席慕容,就好像是在听一位历尽人世沧桑的长者,向我娓娓道来,她的青春,她的爱情,她心底最真实的际遇。她有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善良而多情,总是能抓住生命中那美好的一瞬,将之融化成诗,每一首诗都是她一段简短的心情,或刻骨铭心,或沉郁心底。她的诗总有那么一种淡淡的哀愁,不是悔恨,不是遗憾,只是因浓郁的回忆而渐渐清晰的真实。

席慕容是一个画家,她说写诗只是她的副业,也许正因为如此,她才能写出那一句句纯净,不掺杂功利虚名的心灵独白。我爱,因为我喜欢这样的不受束缚,自由自在。

在馥郁的季节因花落

因寂寞因你的回眸

而使我含泪唱出的

不过是

一首无调的歌

却在突然之间因幕起

因灯亮因众人的

鼓掌才发现

我的歌竟然

是这一剧中的辉煌

——《际遇》

席慕容诗歌篇4

—— 《梦里花》

偶尔有一天路过CD店听到这首歌,张韶涵惯用的慢歌,很有节奏感的调子。就这么一两句歌词便刺痛了我的心,心在流泪…这种感觉被遗忘了很久。

几乎在每一个冬季的时候我就开始盼望盛夏的来临。因为冬季是漫长的,要在风雪的流感中煎熬;夏季就不同了,虽然每天都要顶着火热的太阳,一不小心就会被晒黑了皮肤,但是起码不用像冬天那样把仅留的一个鼻孔也塞住,睡觉的时候不得不张大嘴巴……我喜欢在暑假里腾出许多的时间做许多事。我最喜欢看书。这个夏天和往年的夏天不同,白天练琴写字晚上看书,有时会搞到凌晨两点。早上不起床,睡懒觉,所以我又多了外号——小猪。我告诉HIEND小猪也挺不错的,现在的罗志祥不就是叫小猪么?然后HIEND就无奈耸耸肩做一个我无可救药的表情。

席慕容有一首诗我很喜欢: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都已起程/却忽然忘了那是一个怎样的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我觉得她仿佛站在苍穹之上,用很深邃的眼神望着脚下所有的相距离别。我则是站在地球某一个角落里仰望苍穹的人。

我喜欢改变文字,就像我想改变普通的命运一样。我曾用过多种方法改变这首诗,各种角度不同观点都尝试过,让我自己都感到吃惊的是我居然能改出这样的句子:所有的面包都已吃完/所有的Money都已花光/却忽然想起是用来买资料的/那个老班拉着黑脸即将到来的惩罚……当HIEND看到后就骂我疯子,玷污了席慕容这么美的诗句。我笑着想,现在的生活不就是这个样子吗?

席慕容诗歌篇5

司空见惯的原意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出自唐朝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唐代诗人刘禹锡,因为性格放荡不羁,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大名,便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女在席上作陪。席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作诗一首:“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后来就用“司空见惯”形容经常看到、不足为奇的事物。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席慕容诗歌篇6

好大好大的蓝花

2岁,住在重庆,那地方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金刚玻,记忆就从那里开始。似乎自己的头特别大,老是走不稳,却又爱走,所以总是跌跤,但因长得圆滚倒也没受伤。她常常从山坡上滚下去,家人找不到她的时候就不免要到附近草丛里拨拨看。有时她跌进一片森林,也许不是森林只是灌木丛,但对小女孩来说却是森林。有时她跌跌撞撞滚到池边,静静的池塘边一个人也没有,她发现了一种“好大好大蓝色的花”,她说给家人听,大家都笑笑,不相信,那秘密因此封缄了十几年。直到她上了师大,有一次到阳明山写生,忽然在池边又看到那种花,像重逢了前世的友人,她急忙跑去问林玉山教授,教授回答说是鸢尾花。

1949年,世难如涨潮,她仓促走避,撇下了家传宗教中的重要财物舍利子,却把新做不久的大窗帘带着。据席慕蓉回忆起来,那窗帘十分美丽,初到台湾,母亲把它张挂起来,小女孩每次睡觉都眷眷不舍地盯着看,也许窗帘是比舍利子更为宗教更为庄严的,如果那玫瑰图案的花边能让一个小孩久久感动的话。

34岁的画架

别人提到席慕蓉,总喜欢说她出身于师大艺术系,以及后来的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皇家艺术学院,但她自己总不服气,她总记得自己14岁背着新画袋和画架,第一次离家到台北师范的艺术科去读书的那一段。学校原来是为训练小学师资而设的,课程安排当然不能全是画画,可是她把一切的休息和假期全用来作画了,硬把学校画成“艺术中学”。

一年级,暑假还没到,天却炎热起来,别人都乖乖地在校区里画,她却离开同学,一个人走到学校后面去。当时的和平东路是一片田野,她怔怔地望着小河兀自出神。正午,阳光是透明的,河水是透明的,一些奇异的倒影在光和水的双重晃动下如水草一般生长着。一切都是如此喧哗,一切又是如此安静,她忘我地画着,只感觉自己和阳光已浑然为一,她甚至不觉得热,直到黄昏回到宿舍才猛然发现,短袖衬衫已把胳膊明显地划分成棕红和白色两部分。

“啊!我好喜欢那时候的自己,如果我一直都那么拼命,我应该不是现在的我。”

大四,国画大师傅心畲来上课,那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课程尚未结束,他已撒手而去。他是一个古怪的老师,到师大来上课,从来不肯上楼,学校只好将就他,把学生从三楼搬到楼下来,他上课一面吃花生糖,一面问:“有谁作了诗了?有谁填了词了?”他可以跟别人谈五代官制,可以跟别人谈四书五经谈诗词,偏偏就是不肯谈画。

每次他问到诗词的时候,同学就把席慕蓉推出来,班上只有她对诗词有兴趣,傅老师因此对她另眼相看。

一株樱桃树

在欧洲,被乡愁折磨,她这才发现自己魂思梦想的不是故乡的千里大漠,而是故宅北投。北投的长春路,记忆里只有绿,绿得不能再绿的绿,万般的绿上有一朵小小的白云。想着想着,思绪就凝缩为一幅油画。乍看那样的画会吓一跳,觉得那正是陶渊明的“停云,思亲友也”的图解,又觉得李白的“浮云游子意”似乎是这幅画的注脚。当然,最好你不要去问她,你问她,她会谦虚地否认,说自己是一个没有学问没有理论的画者,说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这样直觉地画了出来。

那阵子,与法国断交,她放弃了向往已久的巴黎,另外申请到两个奖学金。一个是到日内瓦读美术史,一个是到比利时攻油画,她选择了后者,她说,她还是比较喜欢画画。

有一天,一个欧洲男孩把自家的一棵樱桃树指给她看:“你看到吗?有一根枝子特别弯。你知道树枝怎么弯的吗?是我爸爸坐的呀!我爸爸小时候偷摘樱桃被祖父发现了,祖父罚他,叫他坐在树上,树枝就被他压弯了,到现在都是弯的。”

说故事的人其实只不过想说一段轻松的往事,听的人却别有心肠地伤痛起来,她甚至忿忿然生了气。凭什么?一个欧洲人可以在平静的阳光下看一株活过三代的树,而作为一个中国人却被连根拔起,“秦时明月汉时关”,竟不再是我们可以悠然回顾的风景!

那愤怒持续了很久,但回台湾以后却在一念之间涣然冰释了,也许我们不能拥有祖父的樱桃树,但如果年年盛夏植物园里都有我们的履痕,不也同样是一段世缘吗?她从来不能忘记玄武湖,但她终于学会珍惜石门乡居的翠情绿意,以及六月里南海路上的荷香。

骠悍

“那时候也不晓得怎么有那么大的勇气,自己抱着50幅油画赶火车到欧洲各城去展览。不是整幅画带走,整幅画太大,须要雇货车来载,穷学生哪有这笔钱?我只好把木框拆下来,编好号,绑成一大扎,交火车托运。画布呢?我就自己抱着,到了会场,我再把条子钉成框子,有些男生可怜我一个女孩子没力气,想帮我钉我还不肯,一径大叫:‘不行,不行,你们弄不清楚,会把我的东西搞乱的!’”

在欧洲,她结了婚,怀了孩子,赢得了初步的名声和好评,然而,她决定回来,把孩子生在自己的土地上。

“作为一个艺术家当然还是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好。”她说这句话的时候人在车里,车在台北石门之间的高速公路上,她手握方向盘,眼睛直朝前看而不略作回顾。

“她开车真骠悍,像蒙古人骑马!”有人曾这样说她。

骠悍就骠悍吧!在自己的土地上,好车好路,为什么不能在合法的矩度下意气风发一点呢?

跟荷花一起开画展

“你的画很拙,”廖老师这样分析她,“你分明是科班出身(从14岁就在苦学了),你应该比别人更容易受某些前辈的影响,可是,你却拒绝所有的影响,维持了你自己。”

廖老师说得对,她成功地维持了她自己,但这不意味着她不喜欢前辈画家。相反,正是因为每一宗每一派都喜欢,所以可以不至于太迷恋太沉溺于一家。如果要说起她真的比较喜欢的画,应该就是德国杜勒的铜版画了。她自己的线条画也倾向于这种风格,根根清晰分明似乎要一一“负起责任”来的线条,让人觉得仿佛是从慎重的经籍里走出来的插页。

牧歌

初见她的诗和画,本能地有点趑趄犹疑,一时决定不了要不要去喜欢。因为她提供的东西太美,美得太纯洁了一点,使身为现代人的我们有点不敢置信。通常,在我们不幸的经验里,太美的东西如果不是虚假就是浮滥,但仅仅经过一小段的挣扎,我开始喜欢她诗文中那种独特的清丽。

席慕蓉的诗是流丽的、声韵天成的,溯其流而上,你也许会在大路的尽头看到一个蒙古女子手执马头琴,正在为你唱那浅白晓畅的牧歌。你感动,只因你的血中多少也掺和着“径万里兮度沙漠”的塞上豪情吧!

她的诗又每多自宋诗以来对人生的洞彻,例如“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又如“爱原来是没有名字的/在相遇前等待就是它的名字”(《爱的名字》),或如“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七里香》)……像这样的诗,或说这样的牧歌,应该不是留给人去研究或者反复笺注的,它只是,仅仅只是,留给我们去喜悦去感动的。

不要以前辈诗人的“重量级标准”去预期她。余光中的磅磅激健、洛夫的邃密孤峭、杨牧的雅洁深秀、郑愁予的潇洒妩媚,乃至于管管的俏皮生鲜,都不是她所能及的。她是她自己,和她的名字一样,一条适意而流的江河,你看到它满满的洋溢到岸上来的波光,听到它滂沛的旋律,你可以把它看成一条一目了然的河,你可以没于其中,泅于其中,鉴照于其中,但至于那河有多深沉或多惆怅,那是那条河自己的事情。

而我们,让我们坐下来,纵容一下疲倦的自己,让自己听一首从风中传来的牧歌吧!

注: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1943年生于重庆。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台湾知名画家、散文家、诗人。其作品浸润着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一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席慕容诗歌篇7

《一棵开花的树》每次读席慕容这首诗的时候,心里都会有许多感触。如何让你遇见我/在这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这首简单的诗歌里,席慕容把爱情、人生,写得极美,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一切都是那么美丽,如果有人问我:世上的植物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我会回答:我最喜欢树,喜欢它茁壮挺拔,浓密的枝叶尽情的升向天空,升向金光流溢的天空,没有思想,感觉不到痛苦烦恼,也不知道幸福和欢乐的滋味,只知道尽情地生长、生长,我喜欢像树那样静静的活着,那样自然真实,那样生机盎然,那样充实向上,那样孤傲又那样深情……

如果我是一颗开花的树,花开过一季又一季,香飘过一程又一程,千年的等待,从开始到现在,等待一个人开启心灵,等待一段故事上演,于是,菩提树下觅一方青石,安然一份等待,固守一份拥有,看沧桑变桑田,享受过程的美丽,只求你能从这石上走过,如果是一颗开花的树,那么,我会在树下守你苍海桑田,听雨,看风过的痕迹,品花开的声音,赏幸福的气息,清香满园,一张桌,俩杯茶,俩个人,一片风景。一棵开花的树,开放在心的沃土里,开放在彼此的心境中,绽放一片生命的苍穹,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它繁花似锦,落英缤纷,它开出了生命之本,开出了命运之路,开出幸福之花,我常常想,每一个人的生命,为某人开一次花,同样的每一人心里,都会有一棵会开花的树,而这棵树,一定会坚守着他的心,也正是有了这样一颗开花的树,才会有了生活的气息,生命的历程也因此变得更有活力。

说到这里,忍不住想起了生前的父母,想起他们内心就酸酸的,正因为她们心灵的依赖,才延续了彼此的生命,父亲健康的时候,母亲因糖尿病而引起眼睛失明,父亲就是母亲的眼睛,正因为这双眼睛,才让母亲觉得这个世界依然光明,当父亲因脑出血瘫痪在床的时候,又是母亲用她的坚强乐观,鼓励父亲活下去的勇气,在最艰难的时候,因为有了这份执着守候,这份相依相伴,她们的生命,才有了活下去的信念。也正因为有此信念,她们才变得坚强的面对,也给了我尽孝的机会,记得,每次喂父母吃饭的时候,她们都会谦让的让对方先吃,看到这里,内心都会有许多感触,生命需要一种信念在支撑,她们在病床前坚持了七年,这七年里,父母承受了超常的病痛折磨,后来,母亲先走了,父亲没隔多久也走了,说到了这里,眼泪打湿了脸颊,如果说一棵树,只开一次花,那么一个人,一生也只有一次美丽,只为自己爱的人能遇见自己,在自己人生结束的时刻,和他携手走完人生,这是一件多么美丽浪漫的事情。

在这个春天,我也想做一棵开花的树,怀抱感恩的心,感谢在我最低谷时候,给我一缕温馨的阳光,久违的微笑,幸福的芬芳,我是一棵开花的树,我的根深深地扎进幸福的泥土里,我的杆直直地伸向天空,我的枝团团地遮挡风雨,我的叶闪耀最浓的绿色,根是我生命的底气,杆是我挺拔的脊梁,枝是我温暖的手臂,叶是与幸福携手的日子,而花是我对生活的一朵笑语。开花的时候,如果有人一时高兴,摘走一朵,我也不会生气,我很高兴,我的平凡也能装饰他的梦,花落的时候,如果有人一时伤感,拾掇我满地的落英,我很庆幸,我的深情也有人能懂,我会含泪微笑着说:没关系,花落了,我的枝头还会有果!其实对我们来说,我们爱的人就是一棵开花的树,因为有爱,这个世界也开满了花,因为有爱,我们心里也变得很温暖,生命也因为有了这棵开花的树,而变得更柔软更有想象力,其实不单单是我们的爱人,才是生命中开花的树,很多生命中我们值得怀念的人,其实也像开花的树,滋养着我们的心灵,给了我们幸福的微笑。

一棵开花的树,不动不移的永远在一个地方,若有你的不动不移的相伴,我亦将只为你,开满一树美丽……

(二)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台湾诗人席慕容的一首《一棵开花的树》把一位少女的怀春之心表现得情真意切,震撼人心。初识这首诗,还是在我中学时代,当时并不明白诗中情意,只知是一个有名诗人写得一首情诗罢了。现今重读此诗,细品其中含义,便感其浓浓情意,觉得自己已化作那棵树,为一个人痴痴等待,从花开到花落。这首诗中演绎的爱情是神圣的,可以为了见自己心爱的人一面而等上五百年,可以为引他注意而酝酿所有力量,甚至为他生,为他死。这种爱情离我甚远,有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感觉,在我看来只是一种童话般的梦。爱情是什么?是林妹妹临死前没有说出的半句话?是祝英台为梁山伯跳入冰冷的墓中,双双化蝶?还是这首诗中那用五百年的痴痴等待换来的擦肩而过?也许,爱情只是一个

让人可以为对方付出而不求回报的魔咒吧!“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五百年的等待,没有换来任何逗留,甚至都没有一次回头的爱情是我无法理解的,也不是我会追求的。我无法做到为了一段没有任何希望的爱情放弃一切。其实对诗歌的解读没有谁与谁是相同的,正如“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生活中有人正在追求这种类似这棵树的爱情。为了自己爱的人,化作一棵树,苦等五百年……

(三)

席慕容一直都是我最喜欢的作家,而他的的《一棵开花的树》更是我非常喜欢的。

在《一棵开花的树》里一棵树,其实不只开一次花,一个人,也不只有一次美丽。踏着一层叠一层的落花,品味人生的至美的感伤。即使美丽无人欣赏,也应该傲然的怒放,即使只剩下满地的芬芳,也要相信:当来年繁华满枝的时候,一个读得懂落花的人会踏着芳香而来。(.)

勘破三春更三春,无边光景四时新,冬雪夏雨挡不住,秋水流波为伊人。

席慕容诗歌篇8

关键词: 舒曼 《诗人之恋》 艺术特色

德国作曲家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Robert Alexandaer Schumann,1810―1856)是19世纪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其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不同题材风格的作品,有交响乐、清唱剧、协奏曲、钢琴小品、钢琴套曲、声乐套曲等。舒曼的主要作品有《狂欢节》、《童年情景》、《桃金娘》、《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和生活》等。他的艺术歌曲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的抒情风采,为后来作曲家艺术创作奠定了艺术歌曲的基础。其中艺术歌曲《诗人之恋》是由16首短小精悍的歌曲组成,内容取自海涅的诗作,改编而成,主要描绘了一位诗人经历相恋和失恋后的悲伤心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情,《诗人之恋》就像一部抒情的叙述诗,音乐与诗歌结合、形象生动、旋律优美,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语言简洁含蓄、意境深邃,给人一种浪漫主义的诗意幻想。

一、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舒曼受家庭环境及诗人文学家的影响,自幼喜爱文学,并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被称为“诗人音乐家”,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的色彩。在舒曼的五百多首艺术歌曲中,爱情为主要题材,还兼有一些抒情的以风景描写为题材的歌曲和叙事曲,艺术性非常高。其艺术歌曲创作方面大多选用如海涅、歌德、拜伦、席勒、莎士比亚等诗人的作品,常常在文学中汲取主题和形象,把音乐和文学相互融合,以诗人的眼光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丰富内涵,通过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及他对诗歌的敏捷而直觉的洞察力从中发掘诗歌更深的意境。

1828年,18岁的舒曼在慕尼黑结识了诗人海涅(Heinrich Heine),海涅的形象给舒曼留下深刻印象,他的诗歌给予了舒曼很大的启示,于是舒曼共将海涅的42首诗歌曲化,《诗人之恋》就是其中一首作品。在选曲方面舒曼颇具匠心,他依照海涅的《悲剧――抒情插曲》《歌之卷》中的一卷,从中选出16首,依照“钟情―表白―幸福―背弃―忧伤”的逻辑发展顺序编订而成。就像海涅诗歌的一贯基调,这是一部悲剧性的套曲,舒曼在音乐上注重歌词的连续性,精妙地把一首首小曲编织在一起,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诗人之恋》这部作品中,舒曼的文学修养在音乐中很好地显现出来,其音乐与文学相互融合,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重视情感表达。如第一首《灿烂鲜艳的五月里》,描写春天来到了,万物复苏、百花盛开,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诗人心中萌发了对爱情的渴望,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之情;“灿烂鲜艳的五月里,所有的花朵开放,在我温暖的心里,爱情的意念升起,灿烂鲜艳的五月里,所有的鸟儿歌唱,我向她诚恳表白,我思恋爱慕的情意”[1]。这首歌曲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真诚,以及对未来爱情生活的向往。第二首《从我的眼泪里面》中诗人选定了理想的情人,刻画了一个渴望爱情青年的形象。第八首《如果花朵知晓》中有大量的颤音伴奏,暗示着诗人的烦躁情绪,但看着地上的花朵、歌唱的夜莺、天上的星星,但愿能获得安慰,然而结果并非所想。最后一句“我心底的裂痕”情感强烈,多愁善感的诗人爆发了内心的情绪。第十六首《旧日邪恶的歌谣》中诗人决心彻底地摆脱痛苦,把爱情和痛苦统统装进棺材,用十二个巨人抬着,抛入海底。这首歌曲庄严、有气势,旋律起伏比较大,整个节奏给歌曲增加了严峻的色彩。最后一大段钢琴的尾奏描写大海淹没了棺材,仿佛爱情也随之沉到海底。

二、汲取民族艺术特色

艺术歌曲的创作以德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为基础,鲜明地表现出德国音乐的民族性,反映了德国民族的风格特点。舒曼创作灵感的来源一方面是从民歌和民间舞曲,另一方面是从人民日常生活中找寻灵感。如歌曲《莱茵河,圣洁的河流》就吸收了民谣、乡村歌曲、民族民间音乐的素材,显示了他对德国艺术文化有非常深厚的感情。

艺术歌曲《诗人之恋》中的第十四首是Allnaechtlich im Traume,在这首歌曲中,舒曼直接采用了民歌素材,与第十三首相比,前首的梦境仍然受困于破碎的感情,在这首乐曲中却慢慢出现复合的迹象。诗人在梦中见到姑娘:“你向我轻轻地说了句话,并且送我一束柏书花球。当我醒来时花球早已消失。”[2]此曲都由短乐句组成,梦境中爱人亲切地对待诗人,梦中的一切令诗人悲伤,醒来后却不再流泪,也忘了梦中的一切,仿佛意味诗人在找寻文学诗词的精美篇章,渴望音乐与诗的完美结合。总之,舒曼深厚的文学底蕴滋养了艺术歌曲创作与发展,在创作中他善于从诗中捕获音乐灵感,并把诗歌的神韵通过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诗“歌”化的同时也使乐成为“诗”化的乐,从而增强了艺术歌曲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3]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上一篇:父亲写的散文诗范文 下一篇:散文染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