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诗集范文

时间:2023-03-22 01:29:58

席慕蓉诗集范文第1篇

这套诗集开本小巧,结构雅正。素净的封面下微微可见多彩的衬纸,高雅中微露童心顽皮。口袋书似的开本是贴身也是贴心的,您可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如果有一首诗或者一句话深得您心,请您停下来,慢慢欣赏慢慢品味,与它多多地共处共享几日。这是作者的愿望,也是我们出版人的愿望。作者感慨地说:“我用了差不多50年的时间写诗,也不过才得了这三百多首,得了这六卷诗集,不算多。所以我请求读者朋友不要急于读完它,不要一个晚上把它全部读完,请您慢下来……”

席慕蓉的诗作上世纪80年代被引进大陆后,曾风靡一时,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诸如“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等诗句被无数少男少女传抄、背诵。但在如今诗歌不景气、人们都忙于追求物质利益的浮躁年代,这样集中推出一个诗人的作品是否有些不合时宜呢?我们认为当今的人们仍然需要诗歌的美丽与超越,它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尤其是席诗,纯净美好,自然灵动,简简单单一句话,却常常直指人心,令人潸然落泪。这样简洁而又动人的诗句也许正适合快节奏的生活。

由于是对席慕蓉几十年所写诗集的总结性出版,加上多年来内地盗版众多,错讹百出,这次出版她非常谨慎,分别写了前言,并亲自严格审订了两次,一个屑微的毛病也不放过。比如,《一棵开花的树》的最后几句:“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最后一句许多人的记忆是“那是我凋零的心”,多个“那”字。席慕蓉就与编辑反复吟诵,找到最佳的乐感,还是维持原诗的写法。她讲到,这些诗的每一个字她都进行过反复推敲,也反复书写过多遍。由此,可以说这是一套目前内地最为严整的席慕蓉诗集。

这套诗集按席慕蓉写作时期和在台湾出版的时间顺序编排,收藏了诗人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作者分外珍重。“从诗中回望,只觉得前尘如梦,光影杂沓,那些原本是真实生命所留下的深深浅浅的足迹,却终于成为连自己也难以置信的美丽遭逢了。”从这套诗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席诗的变化,她的诗从内容到风格都在慢慢地发生变化:早期她多写爱情、自我的忧思与喜悦,风格婉美抒情;中晚期则多写乡情乡愁,写“对久远的美好的已经消失了的事物的追念”,写对生命、人生以及人类的思考、体悟,风格更为清净高远,悲悯通达,更加震撼人心。在迢遥的岁月中,诗人从心底流出的美丽诗句不仅给世人带来了珍贵的财富,也使诗人自身的人格一步步成长、成熟、博大。所以,尽管人们总是“拿席慕蓉的诗,来做多愁年岁的安慰或者重寻旧梦的触媒”,而对于席慕蓉来讲则是从没有企求的,写诗只是她自身的需要。她说,“诗歌是我的痴狂”,“我在这一方面从来没有强求过”。她只是径自在这个过程中表达自己、认识自己、平复自己,不知不觉中成长成熟,勇敢强大,从而达到了自由、通达、圆融。

值得一书的是,不管她的诗集留下了怎样的岁月痕迹,有了怎样的变化,她的诗中却永远保有一颗初心,永远纯真美好、明净自然。这种风格既使她得到众人的追捧,也招致一些人的非议。但我说,这是她最可贵也最难企及的品质。她的简单绝不是简陋,她的朴素也绝不是匮乏:“可是 谁又比谁更强悍与坚持呢/是那些一心要到达要完成的人/还是 终于迷失了路途的我们”,“一直忘了问你/在皮影戏里最曲折动人的剧情/到底是光 还是那影子”,“我需要有足够的智慧/来决定/幕落的时间”,“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匍匐于泥泞之间/我含泪问你 为什么/为什么时光它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为什么我们要不断前来 然后退下/为什么只有它可以/浪掷着一切的美 一切的爱/一切对我们曾经是那样珍贵难求的/温柔的记忆”……在这里天地光明,在这里移山断流,在这里“诗也简单,心也简单”,仿佛和风细雨,一念而成,然而我们却禁不住地战栗,禁不住地泪流满面。这是一种蕴含着无限丰富、浓郁、繁华的简洁,是历经了万千体悟、万千证悟之后的本真,是一种低调的奢华,仿佛“富翁浪费的朴素”。所以,如果您简单地认为她简单,我只能说您不懂。她的这种明净与超越,绝不是可以轻易得来的,这是她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和天赋的颖悟所决定的。如果套用《亮剑》中李云龙“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的句式,那么对于席慕蓉的诗,我想说:有一种奢华叫朴素,有一种超越叫本真,有一种丰富叫简单。

席慕蓉诗集范文第2篇

夏日整理书柜,翻出那本熟悉的《时间草原》,我捧在手里爱惜地摩挲着。这本书是席慕蓉诗的合集,席慕蓉曾是我的偶像,我如痴如醉地阅读、抄录过她的诗。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期,正值青春年少的我,在同学那里看到《七里香》和《无怨的青春》,这两本诗集当时正风靡大江南北。我立刻就被迷住了,借来一首一首极其用心地抄录,漂亮的笔记本上,写满了淡蓝色的诗行。那些诗,正说中了我憧憬、向往、失落、迷惘掺杂的心境。那时异地求学的我,满心里是缤纷的梦想和“少年维特之烦恼”,席慕蓉的诗,像温馨的风,拂去我的躁热,又如一双纤巧轻柔的手,拨动着我心灵的琴弦……

孤独中的最大慰藉,就是抄录席慕蓉的诗,而后放在枕边,秘而不宣默默翻看,心里满是七彩的梦幻。然而手抄的终究没有书的感觉好,我迫切希望能拥有那两本诗集,可是跑了很多家书店也没买到,我仍然不甘心地去书店书摊寻觅,有一天,我终于买到了,那真是如获至宝啊……书中还有席慕蓉所绘的精美的插图!那两本诗集,从此就成了我的“伴侣”,陪伴我度过了无数个不眠的夜晚,在上学,在旅途,在打工的日子里,我翻来覆去地吟读、品味那一首首清丽优美,又蕴含着淡淡忧伤的诗……

今夜,重读席慕蓉的诗,心中的感触难以言喻。曾经是“少年不识愁滋味”,“青春情怀总如诗”,而今人生已告别了韶光年华,一路风风雨雨,磕磕绊绊走进了中年,换句话说,已历经了沧桑,因而对诗意的理解,更为真切、深刻。如这首《悟》,当年便打动了我:我今天的经历/又有些什么不同/曾让我那样流泪的爱情/再回首时,也不过/恍如一梦。曾经无数时日,我沉浸在失恋的痛苦中,我怎么也想不通,那寄寓深情的玫瑰,不经意就成了落红,那星空下的盟誓,转眼就灰飞烟灭……而此刻回首,那一切,端的如一场梦啊……现今读来,感觉就如同打翻了五味瓶,说不清什么滋味。往日历历,一切似乎就在眼前,然而就那么一转眼,已是沧海桑田……掩卷沉思,心头不由一阵怅惘……

这些诗歌,让我青春的花朵格外绚丽地开放过。让我的心浸透了诗意的甜蜜。在其后的岁月里,我终于懂得了珍惜,拥有了感恩的心。青春一去不复返,曾经的精彩美丽、痴傻迷恋,已然烟消云散,正如席慕蓉的一首小诗《印记》里所写――总有一些什么/会留下来的吧/留下来作一件不灭的印记……是的,虽然一切都已过去,却留下了斑斑点点、深深浅浅的印记,那些印记,让人怀想、感念,惆怅不已,也让人欣慰、感动,一生一世珍惜……

青春虽已消逝,但感谢命运,让我这个平凡女子的青春,曾与诗歌相逢。夏夜重读,我的心激情荡漾,诗意盎然,再一次沉浸在美的韵味中。

席慕蓉诗集范文第3篇

对于席慕蓉,熟知是细腻婉转的女诗人、作家、斩获多项绘画大奖的画家。除去这些头衔,她是有一双儿女,更是那个对孩子的成长不断感悟的母亲。

顺其自然的艺术培养

席慕蓉早年曾写过一本献给年轻妈妈的书――《画出你心中的彩虹》。在书里,她将自己的育儿经如同朋友聊天般传递给读者。从中,她提倡顺其自然的艺术培养方式。

现如今,太多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担忧、恐慌,因此付出昂贵的学费,送孩子去学音乐、绘画、芭蕾舞……这些在席慕蓉看来,都无可厚非,因为她认为:“我们可以借助后天的兴趣培养来弥补先天的不足和缺失,就算我们的孩子不能在成人之后成为一个很伟大的艺术家,我们却可以让他们在一生之中都具有很好的艺术修养以享受作为一个欣赏者的乐趣。” 然而,这过程中要注意顺其自然,也就是说要坚持好的、向上的初衷,同时要有科学的培养方式。这种方式,席慕蓉指的是一切的教育都该是自然而渐进的,发自于内心的。

对此,席慕蓉谈到音乐培养时,提到音乐能超越一切限制的艺术存在,无论你是山野村夫,还是稚童小儿,它都能直接引起心弦的共鸣,所以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将音乐注入孩子的心间。她就是这样做的,在同一个时期,基本每天都会在家播放音乐,但注意数量,一次不会播放特别多,除非孩子特别要求,她只会选择3、4首曲子放给他们听。一方面是让他们熟悉音乐的旋律,培养乐感,另一方面不要养成孩子缺乏耐心的习惯。同时在音乐熏陶的过程中,父母要注意攀比、模仿等不良的心态。 有时,父母认为孩子会弹琴是一种了不起个人才艺,其实会影响孩子对艺术的理解。另外,有些父母了解到其他人有一个不错的教育方式,或者有什么学习的榜样,立马就照搬照抄地实施到自己孩子身上,这时就忽略了孩子的特性。孩子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不是每个好的措施具有普世性的,虽然可以借鉴,但要有针对性地借鉴,这才符合顺其自然的培养模式。

另外,作为画家的席慕蓉,参与过很多绘画比赛、大师班,从中她看到了很多问题,父母对孩子强加了很多意见。比如,从小在孩子身边,美其名曰是指导,更多的是干涉,固执地告诉他们:树是绿的、花是红的,画山的时候该如何……假如孩子没这么做,那就是错误的。可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都是天马行空的,是最珍贵的灵气,而不是在他们接触这个世界的时候,给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这里不单是指画画,更多是针对生活。

人生是孩子自己的

很多家长认为:为孩子的教育与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孩子理所应当是自己的,或者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给他们,无论是否需要;抑或为他们劳心劳力地规划的那条最好的路,无论是否合适;要不就是过分地关注和在意孩子。对此,席慕蓉是很不赞同。她曾说:“随着孩子的成长,他需要的扶持越少,就表示他将离你越远。若他有了悲伤,已不是母亲的一个拥抱或者一次亲吻可以安慰得了的,若他有了恐惧,母亲的怀中也不再是最安全的地方,有些事情,已非亲情力所能及了……原来,我给了他们的,殊不知也是从他们手中拿走的。原来,过分的注意与关怀也是一种阻挠和障碍。”说得很无奈,却不得不承认:世界如此之大,人作为渺小的个体,一己之力为他人能做的事实在太少,父母的肩膀也没那么宽广足以让孩子依靠一辈子。

除此之外,席慕蓉认为孩子的成长是个人体验,谁也取代不了,不要把家长自己的愿望加在孩子的身上,不要要求他们来实现父母的愿望,要让他们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繁花似锦的人生路。席慕蓉曾举过很多例子。比如,对于孩子初接触一件事时,很多父母就会告诉他,这件事是什么,该如何处理。然而,这就剥夺了他们感受与犯错的权利。其实,这是父母忘记自己曾经也有过很多独一无二的经验。也许只是一次坐汽车、第一次旅行,哪怕是第一次闻玫瑰花香的经验,那时看过的风景,感受到的快乐、委屈是不是和以后千万次的经验有所不同,那种甜蜜的花香就永远存在心里,是成长的一种标记。为了防止孩子走弯路,以长者身份的经验之谈,某些时候成为一种束缚,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遗憾,错过了就不会再有的惋惜。

学会宽容

宽容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在席慕蓉看来,宽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人、事的宽容;另一方面是感受大自然对人的宽容。前一个方面很容易明白,就是培养孩子拥有恢宏的心胸,能包容并且容忍个体差异性的一种心胸。其中,席慕蓉认为父母必须让孩子明白缺点是一种什么定义,怎么样的行为与表现才算缺点,引导他们抛开外貌、家庭条件等外在因素所导致的结果去评判一个人。

关于感受大自然对人的宽容,这点是基于父母有引领孩子感受大自然的责任。现在,大部分人都居住在钢筋混合的高楼大厦中,很少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美,这是整个人类的缺失。对于学美术的席慕蓉来说,自然才是人类认识美、感受美、填充心灵的基础。所以她提倡父母每天哪怕抽出10分钟,都要带孩子出去散散步,同他们一起观察这个世界,了解世界的奇妙。对此,席慕蓉自己可谓做到极致。在她一双儿女还小的时候,她就搬离了台北,住到一个有山有水的郊区。虽然他们每次去台北看个画展都很麻烦,席慕蓉去教课也需要往返奔波,即使明白台北的教育更利于孩子的学习,但她仍坚持在那儿多住上一段时间。因为,她懂得自己对人生的感悟、美的理解,还有这么细腻丰富的情感,是归功于她父母从小给予她的自由环境,是她最大的一笔财富。那时的生活质量显然比现在差太多,可有月光澄澈如水的杉林、高山巨石堆聚而成的池子、一院子的花。对席慕蓉来说,那样的回忆是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的。这就是大自然对人的宽容,是可以伸手就触摸的真实世界,是真正的美丽,而不是手机、电视上的精修照片和影像,虚假却不深刻。

席慕蓉诗集范文第4篇

作者:席慕蓉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9-1

作者简介

席慕蓉,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1963年,席慕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

导读

迄今最为严整的席慕蓉诗集;

她的诗作曾经深深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她的爱憎情仇,并非一人一时一地一族一国所可范围,那是宇宙庞伟的光影下永恒的母题和眩惑!

内容简介

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

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

长大了以后,你才会知道,在蓦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

书名:青春在路上――汪国真新诗精选

作者:汪国真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4-1

作者简介

汪国真,1956年6月22日生于北京,当代诗人、书画家。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1984年发表第一首比较有影响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掀起一股“汪国真热”。2015年4月26日凌晨两点十分,汪国真去世,享年59岁。

导读

本书是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的新诗精选集。书中收录了他多首新诗,格调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尤其对当下的年轻人有励志作用。同时,书中还囊括了他新近创作的词、散文,并附有他的书法、绘画。可谓汇集了汪国真各方面才艺于本书当中,极具珍藏价值。

内容简介

2014年春,新华出版社准备为汪国真出一本纯粹的诗集,但汪国真觉得缺乏新意,提出要把他的散文、绘画、书法都加进去。这个想法得到了出版社的认可,该书责任编辑刘志宏将书名定为《青春在路上――汪国真新诗精选》。

该书约10万余字,诗歌有六七十首,占一半篇幅,还收录了汪国真填的宋词。另一半内容则是汪国真的跨界作品――散文、绘画、书法。

书名:给孩子的诗

作者: 北岛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7-1

作者

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年8月2日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湖州,香港中文大学讲师。中国当代诗人,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是民间诗歌刊物《今天》的创办者,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代表诗作《回答》《一切》。

代表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导读

北岛亲自甄别、挑选,将自己心目中的最适于孩子诵读、领悟的短诗公布于世,“为孩子留下一部作品”,实现诗人长久以来的宿愿。

重绘新诗版图,确立经典标准,诗人、篇目、译文的择选,都体现编者一以贯之、别具手眼的诗学理念与美学目光。

57位不同国别的诗人,101首不同风格的新诗,携带着思想、文学、文明的火种,交给孩子,照亮下一代的阅读空间。

新诗“蒙学”的引路者,汇集新老名家的经典译作,是范文,也是美文,集聚最伟大的文学灵魂,最精要的不朽文本,涵养心性,助育美感。

因编者的眼光与热忱,品质的特出和优异,势必在汉语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内容简介

北岛:给年轻朋友的信(节选)

三年前,我的儿子兜兜刚上小学一年级,被选入普通话朗诵组,准备参加香港学校朗诵节比赛。那天下午,他带回一首诗《假如我是粉笔》。这首诗让我大吃一惊――这类普通话训练教材不仅滥竽充数,反过来伤害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我试着朗诵了《假如我是粉笔》,把鼻子气歪了。好在兜兜不委屈自己,一早就跟老师说:老师,我不想当粉笔。

从此日起下决心,我花了两三年的功夫,最终编选了《给孩子的诗》,作为送给兜兜和孩子们的礼物。让孩子天生的直觉和悟性,开启诗歌之门,越年轻越好。

这本书挑选了外国诗70首加上汉语新诗31首,总共101首。关于编选的标准,简单而言:一是音乐性,二是可感性,三是经典性。感谢张祈,作为助手,他为我搜集了大量初选篇目,并协助诗歌翻译。感谢本书编辑,没有他们逐诗核校文本,撰写诗人简介,多方联络版权,这本书出版是不可能的。

席慕蓉诗集范文第5篇

“马有马心,人有人心,马心通人心,马也会想家。”2016年9月19日晚间,台湾著名诗人席慕蓉现身天津,在南开大学开讲“母亲的草原”,倾诉“原乡”情。

一切都似曾相识

席慕蓉1943年出生于重庆,成长于台湾,父母皆为来自内蒙古的蒙古族人。她是台湾现代散文家、女诗人、知名画家,曾于东海大学美术系任教。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出版后引起轰动,热销致短时间内重印6次,风靡华人圈。

近些年,席慕蓉常常回返大陆,在各种场合演讲中尤喜谈草原故乡。对于久居南方的席慕蓉来说,远隔千里的蒙古高原一直是她生命中不可磨灭的情思。1989年,46岁的席慕蓉才第一次见到内蒙古大草原。在那里,她追寻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流。天空、草原、牧民……故乡的一切都强烈地撞击着诗人的心灵。

记者近几年数次接触席慕蓉,无论是公开的演讲还是私底下的讲述,她的主题永远是“原乡”―那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当我第一次踏上草原时,我的第一感受就是我好像来过!”席慕蓉说:“我觉得我走在自己的梦里,一切都似曾相识。”

一段时间以来,席慕蓉一直在为这种感觉寻找一种合理的解释,直到2014年10月,有三位医学家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潜藏在人类大脑深处的海马回掌管着人们的空间认知,这样的认知是祖先留给每一个人的生命密码。

“原来我们的乡愁是有科学根据的生理上的乡愁,这是解决我的疑惑的最好的证据,原来在我的海马回里,还包括我的先祖的一层一层的记忆。当我站在‘父亲的草原’上,面对高原原貌的时候,我觉得好像一泓清泉,解我心里面的渴。所有祖先曾经见过的草原,他们所有的资讯,在我到了草原的那一刻醒了过来,我走在祖先的梦里。”2015年10月,席慕蓉同样在南开大学的演讲中如是说。

因为这个缘故,席慕蓉应著名歌唱家德德玛之邀创作了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如今终于见到辽阔大地,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歌词里写尽了席慕蓉作为一个游子的心声。

2005年,席慕蓉又做了一件被人称之为大胆的事。她带着81岁高龄的同族诗人叶嘉莹来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使叶嘉莹成为家庭里第一个踏上蒙古原乡的人。短短8天的行程里,席慕蓉与叶先生东上大兴安岭,西到巴尔虎草原,还登上了北魏拓跋鲜卑先祖所居石室嘎仙洞。一路上叶先生神采奕奕,诗兴大发,几乎每到一处都要口占绝句一首。“已是故家平毁后,却来万里觅原乡”“护我更如佳子弟,还乡从此往来频”“伫立中区还四望,天穹低处尽吾乡”……一路上,席慕蓉被叶先生的诗人风范深深吸引。“最佳勇气奖应该颁给叶老师”,席慕蓉如是说。

“看到叶老师第一次来到蒙古高原的模样,我想到了自己。”席慕蓉说道:“当我第一次踏上原乡,与族人低头叩首时,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是这个小族群的一份子,虽然共同怀着对祖先的愧疚和思念,但内心却有一种幸福感。”

2015年7月,席慕蓉在草原见到了青铜时代游牧民族为了纪念男女英雄而留下的鹿石纪念碑,它告诉后人先祖曾经怎样生活过。

“我要把这个写出来,在见到鹿石时,我感到诗来找我了。”久未写诗的席慕蓉这样说。

在母亲的草原上遇见铁蹄马

2016年4月27日,席慕蓉首次参加了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公祭仪式。她告诉记者,为了参加这一盛典,自己五天前专程从台湾赶来。她称,20世纪90年代当她第一次来到成吉思汗陵时,第一感觉是,跪下去、跪下去,告诉祖先这个远方的孩子回来了。

席慕蓉透露,在中国台湾地区,和她一样的蒙古人约有400人,每年到了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公祭这天,总会自发地在家中对着祖先朝拜。这一次能来这里亲自参加祭拜仪式,是第一次,也圆了自己的梦。

除了草原和人,席慕蓉多次提到草原上的马。她认为,草原上的马也对自己家乡的方向十分敏锐。

此次天津演讲,席慕蓉又特意以“在母亲的草原上遇见铁蹄马”为题开讲。“马和草原似乎有一种注定的联系,这让牧人即便在摩托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普及的今天,仍然不愿放弃自己的马匹。”席慕蓉演讲中展示了自己在寻访蒙古高原的旅程中所拍摄的一张张照片,岩画、雕塑……饱含着游牧民族对自然的敬仰。

“草原上的马对自己家乡的方向十分敏锐。”席慕蓉说,20世纪60年代有一匹被送去越南的战马,花了不知多久的时间回到了乌兰巴托,瘦骨嶙峋、浑身是伤。见到主人后,大颗的泪珠滚出老马的眼眶,主人与它“抱头”痛哭。

席慕蓉还讲到,同时期一位蒙古画家来到越南,一匹又脏又瘦的蒙古马慢慢向他走近。画家知道马在说:我知道你是从蒙古来的,你可不可以带我回家?

“马有马心,人有人心,马心通人心,马也会想家。”席慕蓉说,草原上一种珍贵的蒙古马“铁蹄马”还让她忧心不已。此马因蹄质坚硬而得名,相传曾是成吉思汗禁卫军的专用马匹。面对现代生活方式对养马、牧马的冲击,席慕蓉还与一些专家和两位淳朴而坚毅的牧民一道,在母亲的草原上开启了一段寻马、护马的苦旅。

席慕蓉诗集范文第6篇

2011年,她在内地做了很多次演讲,从上海作协到复旦大学,从“诗教我的事”到“原乡和我的创作”,从容纳40人的小会议室到容纳400人的大报告厅,席慕蓉受到自60后至90后的夹道欢迎。

在复旦大学的演讲开始前3小时,会场就已被贴墙而立的学生们挤得水泄不通,加上临时分会场,共1000多人围观,另有2000多人守着看视频直播。

《以诗之名》是席慕蓉第七本诗集,离第一本诗集《七里香》的面世已隔了整整30年。

时过境迁,恩爱成灰,与原乡的情缘……提及这些,席慕蓉数度哽咽,年近古稀的她像小女孩儿一样,边抹眼泪边自嘲:“我说过我要成熟的。”但她没忍住,心里那个最真的自己又跑了出来。

大海上的一捆浮木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年轻时,席慕蓉就爱读《古诗十九首》,现在想想,“相思离乱”的种子,其实伴随了她一生。

“10年前我觉得自己写的都是‘思君令人老’,后来发现都在‘岁月忽已晚’里;我慌乱无知地错过了我的人生,还要继续错过,怎么办?只好写诗来弥补。”

这种情愫与很小就开始辗转他乡不无关系。1943年,席慕蓉生于抗战末期的重庆城郊。“那时,年轻的父母离开故乡内蒙古,在遥远的南方把孩子生下,尽所有努力在乱世里给我们一个安定的童年。”

此后,因为时局所迫,全家从四川到南京,又由上海南下广州,再至香港、台湾。儿时的她,隐约间感到外界惊涛骇浪,却道不清那抹阴影。

“2003年,我和弟弟约在香港见面,去找从前的老家。看到弟弟站在那里时,我才忽然间明白为何会害怕。1949年跟着父母到香港,码头上,父母给我们穿上厚衣服,里外好几层,每个孩子都给个金戒指,5岁的孩子从没见过金戒指,互相炫耀。当时觉得很奇怪,妈妈为什么在每件衣服里都写上我的名字?后来才明白:如果孩子丢了,有人捡到,会看在金戒指的份儿上把他养大。”

她在香港读的小学,那时候,“街上有很多难民,但香港人不排斥”,所以,她一直很爱这地方,努力学粤语,想和同学打成一片。但因为年纪小,被同学笑称为“”,也就从那时候起,她终生都带有一种自卑感。

搬到台湾后,她考上初二插班生,“但站在门口,总觉得我永远在那个团体外面,因为他们都有了各自的朋友。”“因为寂寞”,她开始在日记本上写诗,因为那是“大海上的一捆浮木,能让我健康成长”。

1956年进入台北师范艺术科习画后,她以笔名“夏采”在校刊上发表诗文,1978年,她给《皇冠》杂志写专栏,开始用“席慕蓉”这个名字。

台湾著名诗人痖弦曾是她的领路人。当年席慕蓉曾把诗稿投给痖弦,投稿刊登后,“收到他的回信简直受宠若惊。”后来,她又“很不懂事地”给痖弦寄了30首,“他给我每首诗打钩,喜欢的打3个,还有打一两个的,不喜欢的就不钩。他一直提醒我,不要因为别人的要求而大量写,这对你是个伤害。”

如今,她还会把新作拿给痖弦看,“他很鼓励我,说我是不知不觉地回到原乡,诗里才有这个境界。”痖弦的话她铭记在心:“唯一可以跟时光抗衡的,恐怕只有诗了。”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席慕蓉的外婆孛儿只斤・光濂公主,是位能骑擅射、枪法精准的旧王族,属于吐默特部落,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在我童年和青少年岁月里,她和我父母一起,为我指引原乡。”也正因此,席慕蓉虽未在草原出生,但一直魂牵梦绕着那里。她知道,那里有她的根。

外婆常和她说起一条“希喇穆伦河”,事实上,她的蒙文名字穆伦・席连勃,就是“大江河”的意思,慕蓉即穆伦的译音。

“我会说国语、粤语、英语和法语,可是却不能用蒙古语唱完一首歌。”与系着自己根的那个原乡隔离,曾让她深深遗憾,直到1989年8月1日的解禁。“解禁20多天后我就回大陆了。台湾的朋友不解:你为什么要回去?我说,我等了40多年,非回去不可。”

她先坐飞机到北京,“一早跑到西直门火车站,然后坐草原列车到张家口,路上听人说宣化到了,我就想到以前妈妈说宣化的一种马奶葡萄最好吃了。”每一个熟悉的名字,都是与原乡的点点维系。

从张家口往蒙古高原走,“走一段平地,上一段陡坡,周围的风景好像跟我平常看到的没什么两样,可是突然之间就到了蒙古高原。它起起伏伏,长满了青草。”看到这一望无际的草原,她突然就在车上叫起来。

这就是父亲所说的草原!她这才明白,父亲在德国时,为何那么怀念“眼前一无阻挡的风景”。“几十公里外,有人骑马过来,宝蓝色的蒙古袍子,系着金红色的腰带,我看不出马儿的颜色,看不出他的五官,但我看到他的腰带在闪光,就像针尖在太阳下发出光芒一样。”那是一位堂兄来接她,还递上了一碗奶茶,“一尝我就知道小时候喝过,过去每到冬天,外婆怕我冷,就给我喝奶茶。我突然想到,如果没有这些‘二手经验’,我到这里就只是个观光者而已。”她豁然开朗,“故乡,是一个需要时间来培养的空间。”

从第一次返乡至今,20多年间,她每年都回去几次。2006年出书时,她发现自己在高原至少已消耗了2万多张底片。在复旦演讲时,她展示了近百张照片,听到在座的人发出阵阵惊叹声,她像孩子般欣喜,“美吧?你们毕业旅行去草原吧!”

整整两个小时,她分享寻找原乡的喜悦,也表达她的忧愤和痛苦。

她去过8次大兴安岭,遇见了“无知的慈悲”下的牺牲者。2003年,那里封山育林,动员中国唯一的使鹿鄂温克族群下山来,融入现代生活。当地政府想给生活方式还很落后的他们房子和钱,让他们不再“受苦”。“这看上去是一种慈悲,其实却是一种无知的慈悲。”她知道,使鹿鄂温克族的一个男孩儿,在山下生活一段时间后,因为不适应,无法和别人沟通,最终选择了告别这个世界。“下山的人能不能回到原来那个家呢?回不去了!”因为有过痛失故乡的遭遇,她对此很心痛,也很悲愤。

2007年,她开始给虚拟的内蒙古男孩儿“海日汗”写信。儿时,作为一个动荡中永远的插班生,她饱受了“文化被恶意曲解”的痛,“现在我豁然了,但年轻人没经验,他们的苦闷就像我小时候那些不必要的自卑或过分的自信一样。”她写道:“我比你们大几十岁,你的痛我也受过,所以我想慢慢跟你说,不要责怪这个社会,要想方法找到自己的文化。在这个大文化里要有不同的文化,大家才能健康成长,如果都一样,那就是病态了。”

在每一次的讲座现场,不仅有席慕蓉从容、温婉的讲述,还有这15年间她拍下的故乡的照片。这位曾经以绵柔之声低吟浅唱爱情的女诗人,如今,则俨然是一位背负着蒙古文化阐释者和传播者使命的学者。

诗人是一种志业,不是一种职业

从师大艺术系毕业,赴比利时深造,回台后任教于新竹师范学院;恋爱、结婚、生子……在现实中,席慕蓉走了一条遵循世俗规则的道路;诗,则是她合理幸福生活中的意外。

“曾有记者问我说,按照你写诗的年份来看,你那时候已经结婚了,怎么还在写情诗?我说,你把我当做标了年份的罐头吗?我爱一个人才跟他结婚,但并不表示婚后我就突然间跟过往的一切分离,我还是原来的我,我的身体、记忆,所有生活都跟着我在走。我想说的是,我先生都没在乎我写情诗,怎么外人却在乎?”

她与先生刘海北相识于留学欧洲期间的一段“猫缘”。当年,那个“磁性男低音”悉心照料小猫的情景令她顿生好感;而他则发现,“她最具北国气质――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从心到口是一条平坦笔直的大道,没有一丝拐弯抹角。”

刘海北曾表示,除了偶尔被冠上妻姓称作“席先生”之外,“很以拥有名妻为乐。”2008年年底,他因病去世。在《以诗之名》扉页上,席慕蓉以一行小字“献给海北”寄托对夫君的怀念。“有人问我对时光和爱情怎么看,我说大家都一样,一直错过,只能追悔。它来时你手足无措,不知怎么把握,其实你永远把握不住。我曾经追悔年轻时候的爱情,现在则追悔40年的婚姻:我怎么没多爱一点儿,当时怎么没有更珍惜这个人?后来才知道,原来我错过的不只是我的青春,而是自己仅有的、整整的一生。”

如今,乡居淡水的席慕蓉,笑称自己是“山顶洞人”。“我住山坡上,周围5公里没有交通工具,买菜要买3天的量,或者让朋友带过来。”她养了6缸莲花,有猫为伴,生活安静而规律:每天吃完早饭,梳洗完毕,喂过猫,浇过花,10点左右开始画画、写字,一直到晚上11点。她说:“诗人是一种志业,不是一种职业。”

遇到原乡后,她就一直往老家跑,“现在靠微薄的退休金度日”,成了自由的“专业游民”。她开始学蒙文,以一年5首的缓慢速度翻译代代口传的萨满教赞歌,其诗作题材也越来越广阔。“我找到好几位蒙古英雄,所以有了《英雄噶尔丹》《英雄哲别》和《锁儿罕・失剌》3首组诗。”

她正在构思一首关于木华黎的新作,“我要从他父亲写起,木华黎是成吉思汗手下伟大的将士,他的父亲曾照顾过年轻的铁木真。有一次征战落败,他们就剩下7个人和7匹马,到了一个山洼里,木华黎的父亲发现铁木真的马已累倒在地,就说,你骑我的马吧!一个普通人,他并不知道铁木真以后会是成吉思汗,却愿意为他做出这样的牺牲。我好想把这个历史画面和那种感觉写出来。”遇到原乡之后,她从那里的文化中得到滋养,找到了自己的根,现在她更想为这种文化做些什么,即便已经年逾古稀,但她的热情依然饱满。

“孤独少年时,诗给了我一种拯救;在我生命中途,诗给了我很多安静的时刻,让我整理自己的生命;现在,诗教我的是,试试看,也许历史可以在我们的诗里重新活起来。”通过诗,她不但找到了原乡,更找到了自己。■

席慕蓉诗集范文第7篇

刘海北,1939年4月30日生于天津。十来岁时,便和家人一起去了台湾。1965年,他从东海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又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当时,席慕蓉也在布鲁塞尔的皇家艺术学院学习油画,两个年轻人相爱了,并最终走到了一起……

3月10日,已连续举办了31年的台湾年度诗选,将“年度诗奖”颁给了席慕蓉。在诗选发表会与颁奖典礼上,席慕蓉拄着拐杖上台,笑称几年来膝盖毛病不断,日前终于动了手术,她说,这样“就是为了要让自己走更远的路,写更多的诗……”

席慕蓉,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她的诗和散文打动了很多恋爱中的男女,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她自己的爱情又是什么样的呢?

诗一样的爱情

关于自己的爱情,席慕蓉有一篇题为《猫缘》的散文说得很清楚。

席慕蓉和丈夫刘海北相识在比利时鲁汶大学中国学生中心,时间是1966年。两人同是从台湾去比利时留学的中国学生,一个学习油画,一个学习物理。在几次中国学生聚会中,席慕蓉发现刘海北不仅知识渊博,还十分善良,一个大小伙子,居然会为猫做舒适的小窝。

席慕蓉说:“我喜欢他,是因为发现整个男生宿舍里只有他养猫,对猫好,对人一定会更好。”这就是她对他的第一印象,刘海北几乎被她打了满分。

当时的形势有点复杂,算上席慕蓉,一共有三个女孩在追求刘海北。

那是一个浪漫的周末,席慕蓉照旧从布鲁塞尔坐火车到来鲁汶大学中国学生中心玩儿,教堂的钟声在空中缓缓地滑行。到了男生宿舍,席慕蓉发现别人都很快乐,只有刘海北一个人因为重感冒躺在床上。她问他:“要不要吃饭?”刘海北说:“没胃口。”

席慕蓉就跑到他们的厨房,找到一只小锅、一小把米,很耐心地为他熬了一锅稀饭。这件事让全男生宿舍都轰动了,几乎每个人都开门问道:“刘海北,好不好吃,好不好吃?”刘海北幸福地连连说:“好吃!”

爱情,就这样成功了。1968年春天,席慕蓉和刘海北在布鲁塞尔结了婚。

新婚后的那些周末,席慕蓉和丈夫两个人总是会手拉手去看一场电影,然后在布鲁塞尔的街头闲逛一阵,再去买些零食带回家,在灯下对坐,一聊一个晚上。

日子虽然过得很拮据,但是,春天的时候,刘海北总会带席慕蓉去荷兰看郁金香。夏天,他们会去山上或者湖边野餐。秋天,他们一起去落叶飘飘的森林里散步,捡一些奇形怪状的树枝回来钉在墙上。冬天,雪下得太大的时候,他们就会在屋里生起火来,他在桌前写他的实验报告,她则在旁边一针一针地缝制新衣裳。

1970年春天,两个人在欧洲的学业结束了,他们都渴望回台湾。对于他们的选择,长辈们起初都很不理解,但最终还是被他们一封封家书感动了,同意他们回台湾发展。消息传来,两人牵手在布鲁塞尔的大街上微笑、欢呼,向注视他们的人们大声说:“我们可以回家了!”

回到台湾后,他们没有选择繁华的闹市生活,而是带着一儿一女在乡下住了整整十年。在孩子熟睡后,两人会携手散步,月色如银洒在乡间的小路上,风在树林间穿梭,整个夜空澄清无比。这个世上最美好的事,莫过于有一个人能如此地懂你,与你一起分享生命的美妙和感动。人们理想中的爱情,就是这样的。

刘家炸酱面

席慕蓉下决心要当好妻子。虽然,她曾用一锅粥俘获了刘海北,但事实上,她并不喜欢做饭,而且她也做不好。

女儿还在读小学的时候,有一天回家,忽然没头没脑地蹦出一句:“以后,我做了妈妈,一定会在家里用蒸笼蒸很多包子啊、饺子啊、发糕啊,让我的孩子一放学回家,就可以吃到那些好吃的点心,这样他们就会很幸福啦。”席慕蓉在一旁哑口无言,目光慌张而局促。

在女儿发表了她的志愿后,席慕蓉开始发奋图强,她催着丈夫一起去选了个烤箱,买了几本做蛋糕的食谱。明明是循规蹈矩地按照标准操作的,烤箱里面出来的作品却没有一次不令人大惊失色。

这时,丈夫就来安慰席慕蓉说:“不错了!不管样子怎么样,总还是真材实料,吃下去还是很有营养的。”

席慕蓉得到了丈夫的鼓励,继续研制她的席氏蛋糕。最高纪录两天之内烤了八个蛋糕,而且第八个居然真的有点神似了。女儿浅尝了几口后,很有礼貌地说:“谢谢妈妈,很好吃。不过我已经很饱了,明天再吃好吗?”

席慕蓉长叹一声,无奈地坐在了椅子上。有一次,女儿在星期六的晚上就向爸爸预定第二天的菜单:“爸爸,我们明天还要吃你在上个礼拜天做的那种面。”

刘海北一时想不起来上次做的是什么面,女儿接着细细地描述:“就是那种很香的,在面上放了很多咖啡色的酱,再加上黄瓜丝和萝卜丝的面。你不是说那种炒酱的方法是我们老刘家特制的配方吗?”

刘海北恍然大悟,说:“好的,爸爸做。”第二天一大早,席慕蓉用了大约两个小时的时间,终于把吃炸酱面要吃的黄瓜丝、白萝卜丝、胡萝卜丝和绿豆芽这些颜色鲜嫩的凉拌莱以及炸酱会用到的各种东西都准备好了,刘海北这才晃进厨房,10来分钟,就炸好了一锅酱……

就这样,一家四口从此就以吃炸酱面作为一种庆祝与奖赏的仪式了,女儿考了第一,好!星期天吃炸酱面。儿子乖乖地把功课做完了,好!星期天吃炸酱面。当然,大家要吃的炸酱面都得是爸爸做的那一种才行。

自从刘家炸酱面问世后,从龙潭到台北没有一家饭店的炸酱面可以相比了。女儿上了高中后,会和同学出去吃饭,回来的时候常常会先告诉父亲:“爸,今天我们去吃的那家,炸的酱太不像话了,根本就是骗人的!”

席慕蓉的“席氏蛋糕”就这样被“刘家炸酱面”取代了。

一个美丽的鸟窝

席慕蓉和刘海北为孩子们精心营造了一个美丽的鸟窝。夏日的清晨,有数不清的小鸟在窗外的枫树上鸣叫。同时,两个孩子也开始唱歌了,就在席慕蓉的窗下。推窗细看,一个坐在短墙上唱,一个爬到了树上唱。他们一面唱一面嬉笑。

席慕蓉叹道:“原来,早起的孩子和早起的小鸟一样,是快乐得非要唱起歌才行的啊!”

冬天的时候,满树的叶子都落了,屋子里就会变得出奇的明亮,而那些鸟留下的窝巢就会很醒目地在枝桠之间出现了。孩子们爬上树去拿下来,当作宝贝一样地献给席慕蓉,小小的鸟窝编织得又圆又温暖,拿到手上虽然没有一点重量,却能给席慕蓉一份很扎实的快乐。

每次刘海北回家,孩子们都是先在门里看准了,然后突然跳出来大叫“爸爸,爸爸”,白胖的小手举起父亲的拖鞋,东歪西撞地跑到门边,一边叫着:“爸爸,鞋鞋……”那个在外面辛苦奔波了一天的父亲,在一进门的一刹那,就获得了满足的补偿。

女儿三年级的时候,从学校里拿回一张家庭访问表。里面有一栏是填写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方式的,分成“严厉”、“民主”、“放任”等几种不同的等级,席慕蓉以为她会被女儿填到“民主”那一格。因为,她觉得自己对待孩子还是很民主的。孰料,女儿拿起笔毫不犹豫地就填上了:“爸爸:严厉;妈妈:放任。”

站在女儿旁边的席慕蓉,看了那幼稚的笔迹,忍不住拊掌大笑。笑过之后,她在童言无忌中检讨自己。他们夫妻俩的家教,也是中国传统式的,有时候,温尔文雅的刘海北也有本事把孩子骂哭。看到丈夫把孩子骂哭了,席慕蓉总会心软,总急着想去安慰孩子。其实,孩子就是在哭着的时候,心里也是明白的,明白爸爸这样做是为了他们好。爸爸虽然严厉了一点,而妈妈的安慰有时候却实在是一种放任,一种纵容啊。

结婚十周年纪念日那天,他们带上两个孩子去日月潭住了几天。在整个的行程里,他们竟然是打着去,打着回来的。在洗出来的相片上,席慕蓉和丈夫总是皱着眉站在两个嬉笑扭打的孩子后面,整整两卷底片,竟然没有一张是眉头舒展的。那次,席慕蓉下定决心地对孩子说:“下次如果再带你们一起出来玩,妈妈就是猪!”

下一次,他们真发了狠,把孩子托给朋友照顾,两人单独跑了一趟花莲和中横。

风景仍然秀丽,山川并没有改变,可是,尽管他们手拉手,一副潇洒甜蜜的样子,却再也回不到以前那种逍遥的心境里去了。因为有那两个小调皮一直在心中晃来晃去地挥之不去。

白天在山上跑的时候,看到好看的风景,他们就会不约而同地说:“下次一定要带他们来看一看。”晚上在旅馆里,总忍不住想打个电话回去,问问他们睡了没有。电话里,朋友一再说,孩子很乖。可是,两人还是心神不定。

玩儿了两天,两人就越玩儿越没劲了,最后只好草草地结束这次旅行。

于是,下一次的旅行计划,孩子们成了理所当然的主角。刚上路的那一天里,席慕蓉还确实引导过他们对自然界观察的兴趣和方向,尽量做好一个温柔、耐心而又有智慧的母亲该做的事。可孩子们太小,他们一点也不理解母亲自罚补课的心态。三天下来,两个小家伙还是像以前那样打打闹闹地贯穿始终。终于到了家门口,把行李都卸下来以后,席慕蓉如释重负,她对孩子们说:“下次如果再带你们一起出去玩……”话还没说完,两个孩子一起抢着接下去:“妈妈就是猪!”然后,他们就哈哈大笑起来。

刘海北去世后,儿子和女儿都有了自己的小窝,但那个枫树下的美丽的鸟窝还温暖地在那。席慕蓉诗中说过的鲜花仍然在瓶里像云霞一般盛开着,稿纸仍然雪白雪白地摊在桌上,蝌蚪一样的文字仍要不时在上面跳动……

席慕蓉诗集范文第8篇

席慕蓉,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后随家定居台湾。她于1981出版第一本新诗集《七里香》,在台湾刮起一阵旋风,打动了很多恋爱中的男男女女。1982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成长的痕迹》,以另一种创作形式延续新诗温柔淡泊的风格。

爱上丈夫,是因为他爱猫

关于自己的爱情,席慕蓉写过一篇散文《猫缘》。

席慕蓉和丈夫刘海北相识在比利时鲁汶大学中国学生中心,时间是1966年。两人同是从台湾去比利时留学的学生,一个学习油画,一个学习物理。在中国学生的聚会中,席慕蓉发现刘海北不仅知识渊博,还十分善良,一个大小伙子居然会为猫做舒适的小窝。席慕蓉说:“第一次见面,感觉他说话的声音很好听。他养的母猫刚生了小猫,我喜欢猫,就过去要抱。”见席慕蓉要抱猫,刘海北马上说:“小姐请等一等,不要吓了这个母猫。母猫很饿,我在喂它吃饭,你过来抱它,它就会跑掉,那个小猫也会吃不到饭。”席慕蓉当时想,一个对猫都这么体贴的人,对人一定会更好。这第一印象,刘海北几乎被她打了满分。

接下来,刘海北的分数扶摇直上。正如席慕蓉所透视的,他不止是对猫温柔,对人更温柔。他送落单的女孩回家;会在陪席慕蓉打乒乓球时有风度地输掉几分。爱意开始像蜜汁一样流淌,并散发芳香。

有一天晚上,两人在月光下做了告别,刘海北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时席慕蓉的内心涌起淡淡的忧伤:“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她爱上了这个善良的男孩,决定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

当时的形势有点儿复杂:三个女孩子共同追求刘海北。

刘海北选择了席慕蓉。他说另外两个女孩子比较难了解,讲话有点儿拐弯抹角。蒙古族出身的席慕蓉为人直来直去,不扭捏做态。

那是个周末,席慕蓉从布鲁塞尔坐火车来中国学生中心玩。到了男生宿舍,席慕蓉发现刘海北因为患重感冒躺在床上。她问:“要不要吃饭?”刘海北说:“没胃口。”席慕蓉来到他们的厨房,很耐心地熬了一锅稀饭。这件事在男生宿舍轰动了,几乎每个人都开门问:“刘海北,好不好吃?好不好吃?”刘海北幸福地连连说:“好吃!好吃!”

爱情,就这样成功了。

1968年春天,两人在布鲁塞尔结婚,开始了幸福的婚姻生活。

新婚后的周末假日,席慕蓉和丈夫总是手拉手去看一场电影,然后在布鲁塞尔的街头闲逛,再去买些零食带回家,在灯下对坐,可以聊一个晚上。日子虽然过得很拮据,但是,春天的时候,刘海北会带席慕蓉去荷兰看郁金香;夏天去山上或湖边野餐;秋天一起去落叶飘飘的森林里散步,检一些奇形怪状的树枝回来钉在墙上;冬天,雪下得太大时,在屋里生起火来,他在桌前写实验报告,她在旁边一针一针地缝制新衣裳。

1970年春天,两个人在欧洲的学业结束,他们都渴望回家。对他们的选择长辈们起初不理解,最终被他们的一封封家书感动,同意他们回台湾发展。消息传来,两人牵手在布鲁塞尔的大街上微笑、欢呼,向注视他们的人大声说:“我们可以回家了!”

不合格的主妇

回到台湾后,他们没有选择繁华的闹市生活,而是带着一儿一女在乡下住了整整十年。

孩子熟睡后,两个人携手散步,满月的光辉笼罩着四周,风在树林间穿梭,夜空澄清无比。这个世上最美好的事,不过是有一个人能如此地懂你,与你一起分享生命的美妙和感动。她在诗中写道:“我只能来这世上一次/所以/请再给我一个美丽的名字/好让他能在夜里低唤我/在奔驰的岁月里/永远记得我们曾经相爱的事。”

夏日的清晨,席慕蓉在孩子稚嫩的歌声伴着清脆的鸟鸣中醒来。她听见丈夫正悄声对孩子们说:“小声一点儿!妈妈还在睡觉。”刘海北永远比席慕蓉早起来一刻,亲手为她做美味的食物。

刘海北,这位物理学博士虽然不懂诗歌,却给席慕蓉尊重和理解,他永远是她诗歌的第一个读者。席慕蓉成名后,一些人尊称他为“席先生”,他总是微笑着纠正道:“鄙姓刘。”不是每一个男人都有如此的胸襟和气度。他还写了一篇《家有名妻》发在刊物上,幽默的笔调让他们的故事广为流传。

虽然席慕蓉曾用一锅粥“俘获”了刘海北,但事实上她并不喜欢做饭,也做不太好。女儿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好像是在秋天,好像是一个下午,他们都坐在客厅里一人抱着一本书,女儿忽然没头没脑地蹦出一句话来:“以后,我做了妈妈,一定不是这样。” 三个人都从书里抬起头来望着她,女儿继续发表意见:“以后啊,我做了妈妈,一定会在家里用蒸笼蒸很多什么包子啊、饺子啊、发糕啊,让我的孩子一放学回家就可以吃到那些胖胖白白又香香的点心,这样他们就会有很幸福的感觉。”女儿在用重叠的形容词形容那些点心的时候,眼睛里充满了幸福的憧憬。席慕蓉在一旁哑口无言,目光慌张而局促,心中一时间充满了罪恶感。可不是吗?“家”对孩子的象征,原该是有一个在胖胖白白又香香的包子后面微笑的母亲啊!而自己不就是那个让她缺少了幸福感的妈妈吗?

这时候,丈夫刘海北出来圆场了,还是照例的话未出口人先笑:“可是,要有一个像你妈妈这样的妈妈也不简单啊!你想,有谁家的妈妈可以一高兴就开车带你直上阿里山?横贯公路?而且一去就玩个几天不回家的呢?”女儿的回答有几分无奈:“是啊!是啊!我也没说妈妈不好啊!我只是说,我自己以后要做一个像隔壁王妈妈那样的妈妈。”

隔壁的王妈妈真的是个可爱极了的妈妈,人又能干,脾气又好,在他们两家毗邻而居的十年时光里,席慕蓉从来没见她发过一次脾气,永远是柔声细语,一早赶去银行上班,下班回到家之后就会变出许多香喷喷的点心来。席慕蓉的女儿放学后总是会在她女儿的房间里一起玩、一起做功课,席慕蓉隔着墙叫她都叫不回来。有时候到了周末,或者年节假日,王妈妈就会端一大盘好吃的东西来请他们全家尝尝。

在女儿发表了她的最高志愿之后,席慕蓉以王妈妈为榜样发奋图强了好几天。蒸笼那玩意儿学问太大,不能随便碰,席慕蓉就催着丈夫一起去选了个烤箱,买了几本做蛋糕的食谱。食谱上什么都有斤两有数字,烤箱上也有时间有刻度,席慕蓉想只要肯精确计算,按数字按秩序地一样样做下去,一定可以做出点儿东西来的罢。

明明是循规蹈矩的标准过程,烤箱里面出来的作品却没有一次不是令人大惊失色。丈夫安慰席慕蓉:“不错了!不管样子怎么样,总还是真材实料,吃下去还是很有营养的。”席慕蓉得了丈夫的鼓励,继续研制她的蛋糕,最高纪录有两天之内烤了八个蛋糕的成绩,而且第八个居然真有点儿神似了。女儿浅尝了几口之后,很有礼貌地对席慕蓉说:“谢谢妈妈,很好吃。不过我已经很饱了,明天再吃好吗?”席慕蓉坐在椅子上,决定放弃。

从此以后,孩子放学后,席慕蓉遵照丈夫的指示,从冰箱里拿出买回来的蛋糕、冰淇淋,或者是颜色形状都美得不得了的点心给他们,心里明白,在他们童年的记忆里,自己这个母亲大概只能做个食品供应的中间商,或许永远也做不成那个伟大的创造者与幸福的象征了。

时间在彼此妥协中慢慢过去,女儿也越来越懂事,在去隔壁王妈妈家又吃了些什么新鲜点心之后,也不会再来向妈妈描述了。

刘海北只好常常煮面给孩子们吃。奇怪的是两个孩子每次都很捧场,不管是吃饭吃面,不管爸爸拿出什么菜谱来,两个人都一扫而光。有一次,女儿在星期六的晚上就向爸爸预定第二天的菜单了:“爸爸,我们明天还要吃你在上个礼拜天做的那种面好不好?”做父亲的一时想不起来上次做的是什么面,女儿细细描述:“就是那种很香的,在面上放了很多咖啡色的酱,再加上黄瓜丝和萝卜丝的那种面嘛。你不是说那是奶奶以前最爱吃也最会做的吗?你不是说那种炒酱的方法是你们刘家特制的配方吗?”女儿拼命点头,她的弟弟马上附和。

第二天一早,女儿跟着父亲上菜市场去了,一大一小两辆脚踏车同去同回,两个人都是笑嘻嘻的。当然,接下来该做的事还是席慕蓉先来做,两个小孩不时跑到厨房来催问妈妈好了没有。席慕蓉把黄瓜丝、白萝卜丝、胡萝卜丝和绿豆芽这些颜色鲜嫩的凉拌菜都准备好了之后,刘海北“驾临”厨房来炸酱了。油要先温起,酱已经先调好,另外要放进去的还有绞好的瘦猪肉泥,切好的豆腐干丁,泡好也切成丁的香菇,慢慢地逐一地放进油中,褐色的酱经过油的润泽在火上发出一种引人食欲的光泽,香味也逐渐四溢。

一家四口从此就以吃炸酱面作为一种庆祝与奖赏的仪式,女儿考了个第一,好!星期天吃炸酱面。儿子乖乖地把功课做完了,好!星期天吃炸酱面。当然,大家要吃的炸酱面要是爸爸做的那一种才行。自从刘家炸酱面问世之后,从龙潭到台北没有一家饭店的炸酱面可以相比了。女儿上了高中之后会和同学出去吃饭,回来的时候常常会告诉她父亲:“爸,今天我去吃的那家,炸的酱太不像话了,根本是骗人的嘛。” 再大一点,她有时候会和同学出去两三天,回来的时候就会向她的父亲撒骄:“爸,好想你……的炸酱面啊!”假如碰到那天刚好是星期天的话,中午的饭桌上免不了就会出现四个掠拌的菜、一大碗炸酱和一锅面条了。

光阴似水流逝,席慕蓉和刘海北携手从葱绿的青春走到花甲之年。2008年秋天,刘海北因病去世。

思念刘海北时,席慕蓉低吟写给爱人的诗:“愿天长地久/你永是我的伴侣/我是你生生世世/温柔的妻。”

美丽的鸟窝

在生大女儿时,席慕蓉难产。她竭尽全力生下孩子之后,竟然出现了短暂的昏迷。在恍惚的云里雾里,她感受到了熟悉的拥抱。席慕蓉睁开眼,看到刘海北正轻轻地抱着她,不断低唤她的名字。这个从不落泪的坚强汉子开始哭泣,在她耳边喃喃道::“再也不生了!以后再也不要生了!”

孩子长大一些了,席慕蓉喜欢看她从梦中醒来的样子。双颊温香如蔷薇,黑亮的眼睛在四处搜寻、探寻,那神情从睡意朦胧变为惊奇,变为惶恐,再变为忧伤,一直到忽然间看见母亲,于是,笑意霎时从整朵粉红的小蔷薇上荡漾开来:“妈妈,妈妈。”席慕蓉听了,心微醉。孩子当然也有不听话的时候。那个时候,席慕蓉心中充满了懊恼。失去了办法,她会停止呵斥,独自扶着头,坐在角落里流泪。孩子们看见了妈妈的泪花,那在一秒钟之前还在疯狂状态的顽童忽然安静下来,远远的,他们用又清又亮的眼睛注视着妈妈。然后,过来攀住席慕蓉的胳膊,那温热的小手掌试着要拨开她的双手:“妈妈,妈妈?妈妈,你别哭了。妈妈,我不再闹了。妈妈,我后悔了。妈妈,我爱你!”那一刻,席慕蓉会破泣为笑。

席慕蓉和刘海北为孩子们精心营造了一个美丽的小窝儿。

当年种下的枫树环绕了他们的房子。春天时,枫树长出软软的叶子,绿得逼人,一簇簇的小花开出来,在月亮底下每一小朵、每一小簇好像都会发亮光。夏日的清晨,有数不清的小鸟在窗外的枫树上集合鸣叫。席慕蓉听得懂那些奇妙的声音都是谁发出来的,特别是那一对年年都来树上筑巢的小绿鸟,席慕蓉最爱听它们那种特别细腻又特别娇美的歌唱。两个孩子开始唱歌了。推窗细看,一个坐在短墙上唱,一个爬到了树上唱。他们一面唱一面嬉笑。席慕蓉叹道:“原来,早起的孩子和早起的小鸟一样,是快乐得非要唱起歌才行的啊!”冬天的时候,满树的叶子都落了,屋子里会变得出奇的明亮,那些小绿鸟留下的窝巢就会很醒目地在枝桠之间出现。

每次刘海北回家,孩子们都是先在门里看到了,然后跳出来大叫:“爸爸,爸爸。”白胖的小手举起父亲的拖鞋,东歪西撞地跑到门边,一边叫着:“爸爸,鞋鞋……“那个辛苦奔波了一天的父亲在进门的这一刹那就获得了满足的补偿。

对猫,刘海北是纵容溺爱到连席慕蓉也要吃醋的程度。她和孩子们称呼家里的那只泰国猫是“爸爸的姨太太”,无论它做了什么错事,闯下多大的祸,都不准席慕蓉和孩子骂它一句,下班后的第一句话通常是问:“猫咪吃饱了没有?”

对待孩子们,刘海北是另一种态度。

女儿三年级的时候从学校里拿回一张家庭访问表,里面有一栏需要填写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方式,分成“严厉”、“民主”、“放任”等几种不同的等级。席慕蓉以为她会被女儿填到“民主”那一格,因为她觉得自己对待孩子还是很民主的。没想到,八九岁的女儿拿起笔来毫不考虑地就填上:“爸爸:严厉。”“妈妈:放任。”站在女儿旁边的席慕蓉看了那幼稚的笔迹,忍不住抚掌大笑。笑过之后,她在童言无忌中检讨自己。他们夫妻俩的家教是中国传统式的,在生活里扮演着“黑脸”和“白脸”的角色,哪会真正给过孩子们一些民主的待遇呢。好在两个孩子从小也很听爸爸的话,偶尔赖皮一下,只要爸爸的浓眉一挑,马上乖乖地照做了。有时候,在好说歹说都不管用的时候,席慕蓉会说:“再不听话,我就打电话叫爸爸回来。”

这个方法每次都比较灵验,通常的情形是,在席慕蓉拿起话筒开始拨号的时候,孩子就赶快表示出愿意合作的态度来了。有时,“狼”真的来了,还真的挺吓人,温文尔雅的刘海北也有本事把孩子骂哭。看到丈夫把孩子骂哭了,席慕蓉总会心软,急着想去安慰孩子。其实,孩子就是在哭着的时候心里也是明白的,明白爸爸这样做是为了他们好。爸爸虽然严厉了一点,而妈妈的安慰有时候却实在是一种放任,一种纵容啊。

席慕蓉后来发现,丈夫爱孩子爱得比她深多了。所以,在他动怒的时候,席慕蓉也和孩子们一样,赶快乖乖地照他的要求去做。有一次,儿子小声地问席慕蓉:“妈妈,你也怕爸爸吗?”她认真地答道:“是呀!爸爸生气的时候我也会怕啊。可是,他都是为我们好啊!你不信,下次要是你不再乱花钱买东西,我和姐姐都乖乖吃饭的话,你看爸爸还会不会生气。”

孩子大一点的时候,两个人很想带他们出去玩。只是,每次在帮两个人穿戴好了以后,还没走出门,席慕蓉已经疲累不堪;出门之后,这个要吃冰,那个要喝水,要东要西,使席慕蓉穷于应付,最后往往是又累又气地回到家来。结婚十年纪念时,他们带上两个孩子去日月潭住了几天,在洗出来的相片上,席慕蓉和丈夫皱着眉站在两个嬉笑扭打的孩子后面,整整两卷底片竟然没有一张是眉头舒展的。席慕蓉对孩子说:“下次如果再带你们一起出来玩,妈妈就是猪!”下一次,他们真发了狠,把孩子托给朋友照顾,两人单独跑了一趟花莲和中横。风景仍然秀丽,山川并没有改变,可是,尽管他们手拉手一副潇洒甜蜜的样子,却再也回不到以前那种逍遥的心境里了。那两个小调皮在心中晃来晃去地挥之不去。白天在山上跑的时候,看到好看的风景,他们会不约而同地说:“下次一定要带他们来看一看。”晚上回到旅馆,忍不住总想打个电话回去问问他们睡了没有。电话里,朋友一再说孩子很乖,已经早早上床睡了。可是,两人还是心神不定,仍然会胡思乱想,不知道家里会发生什么事。玩了两天,两人越玩没意思,只好草草结束了这次旅行。收拾好行囊,席慕蓉开着飞车往家奔。一路上,她一边开车一边自责:“我实在是太自私了,把那样乖巧可爱的两个孩子放在家里,实在是很荒唐的事。孩子们多么无辜啊!在最应该出来吸收自然界里种种知识的时候,却被我这个自私又愚昧的妈妈给抛在家里。”刘海北也很难过,但他只是不住地劝妻子:“马上,我们再搞一次旅游,以他们为主角。”

于是,下一次的旅行计划孩子们是理所当然的主角。刚上路的那一天里,席慕蓉还确实引导过他们对自然界观察的兴趣和方向,尽量做好一个温柔、耐心而又有智慧的母亲该做的事。问题是孩子们太小,他们一点儿也不理解母亲自罚补课的心态。三天下来,两个小家伙还是像以前那样打打闹闹地贯穿始终。终于到了家门口,把行李卸下来以后,席慕蓉真的是如释重负,她对孩子们说:“下次如果再带你们一起出去玩……”话还没说完,两个孩子一起抢着接下去:“妈妈就是猪!”然后,他们哈哈大笑起来。席慕蓉好无奈,但她的无奈瞬间就被孩子打跑了,变成了好怜爱。她感慨地说:“是啊,他们已经把我看透了,知道在这一生里妈妈是会不断地反复着那样的错误。知道在这一生里,无论如何,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种种恩怨与牵绊是永远也理不出头绪来的了。”

席慕蓉诗集范文第9篇

那天她迟到了,急急忙忙地穿上白球鞋从宿舍往教室跑。快上楼的时候她一下撞到一个人的身上,是个眉清目秀的大男孩儿,白衬衣牛仔裤,高高的个子,水光一样的眼睛。她以为是高三的学长,连连说着对不起,然后连跨了几级台阶进了教室。她刚坐下十几秒钟,那个男生也进了教室,同桌马妮妮说,黄小茵,这是新来的班主任,好帅啊!

她一下子就晕了,天啊,这么年轻的班主任。曾子默笑着自我介绍,说他刚从师大毕业,学的是生物,希望以后大家多支持。说着,居然给他们鞠了一躬。同学们鼓起掌来,只有黄小茵呆呆地立着,有点尴尬。因为刚才撞到他时,他居然还笑了笑。

点名时所有人都站了起来,点到她时曾子默说,黄小茵,你不用站了,咱们刚才已经行过见面礼了。她的脸一下子红了,女生们嫉妒地看着她,那一刻,她心里得意极了。

不久,曾子默成了整个年级最受欢迎的老师,在教师评比中他得分最高。自然,他也成了女生们的议论对象。他总是神采飞扬,男生们成了他的铁杆歌迷和球迷,因为他自弹自唱的《花祭》比齐秦还要好,踢足球也是一级棒;而女生们迷上的是他上课时的神情。当然,黄小茵也不例外。

窗外那棵合欢树渐渐地凋落了叶子。秋天快结束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让黄小茵几乎泄露了自己的秘密。

有一天,当曾子默把她叫起来回答问题时,她大脑中一片空白,因为她连问题是什么都不知道。虽然她的眼睛是一直盯着他的,但心里却在想:为什么他会那么博学呢?虽然是教生物的,但他却能引经据典地说出那么多故事,还能用英语讲出许多有趣的笑话,而且他的诗还写得那么好……那天黄小茵呆呆地,到最后眼泪都快出来了也没回答出曾子默的问题。曾子默什么也没说,只是挥了挥手示意她坐下。

晚自习时忽然停了电,一个人影移到黄小茵的烛光前说,你跟我来一下。是曾子默温和而磁性的声音。她随着他来到办公室,因为停电,别的老师都没有来,办公室里只有他们俩,他笑着看她,我猜你连我问的是什么问题都不知道,对吗?

蜡烛跳动着,多亏停了电,否则天知道黄小茵的脸有多红。那一刻,她希望永远不来电才好,她希望地球忽然爆炸才好……那样,他和她就能在一起了。对面的男子温柔地问着,她心里疼疼的。这样的一秒,仿佛就是天上人间了。此时曾子默又问,你没什么事吧?

她忽然就哭了起来。女孩子就是这样吧,束手无策了,仿佛眼泪就成了唯一的武器。

他慌了,毕竟他只大她5岁,也还是一个大孩子而已。他掏出手帕送过去,暗蓝色的格子,有着薄荷的清香。黄小茵慢慢地擦着眼泪,她忽然觉得这个夜晚是上天早就为她设计好了的。她抬起头来说,对不起。而曾子默看到的,是一张杏花春雨般的脸。他躲开了她的视线,你是尖子生,是我们班的骄傲,将来是要考重点的,这是我找你来的唯一目的……

走的时候,黄小茵从曾子默那里拿走了一本书,是席慕蓉的诗集《千年的愿望》。她走到门口时忽然转过头问曾子默,老师,如果让你许个千年的愿望,你希望是什么?曾子默笑笑说,我希望来生做一株莲花,安静而美丽。

黄小茵转身走了,曾子默没有问她的来生,但是她心里早已存了一个秘密。

快高考的时候,黄小茵瘦得更厉害,一来是学习任务重,二来是细密的相思牵扯。当所有女生都在谈论着曾子默时,黄小茵的心思半是嫉妒半是自豪。马妮妮就说,将来我是要报考生物系的。而燕子则说,这么优秀的曾老师,不会大学里不谈恋爱吧?

于是黄小茵在给曾子默帮忙登记报名册时就假装漫不经心地问,老师,怎么不见你的女朋友啊?问完了,心里就开始惊涛骇浪,因为这样至关重要的细节,她怎么能忽略呢?

曾子默头也不抬,我没有啊,因为还要考研嘛,没有时间谈女友。爱上一个女孩子就要好好地去爱,敷衍了事怎么行啊?

黄小茵的心扑扑地跳着,心里暗暗地笑。自己已经18岁了,等考上大学,也许就能把愿望讲出来了。但是,曾子默在乎自己吗?于是在还曾子默的书里,黄小茵把那首《一棵开花的树》画上了曲线,她是要告诉他,她等待着他。

黄小茵顺利地考上了大学,开学后第一封信就是写给曾子默的,她写道:老师,我终于长大了,而且你曾和我说过来生要做一朵莲花,那么我就做莲花下面的藕吧。寄完了信的黄小茵是不安的,18岁的少女,终于把自己的暗恋写了出来。因为曾子默喜欢诗词,她才学了中文;因为曾子默说过喜欢重庆,她才来到了重庆。所有的一切,全是为他。

但是没过几天,信又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她给马妮妮打电话,这个到底上了生物系的马妮妮永远是个小灵通,她说,曾老师在我们高考完后就辞职走了,据说去了深圳,原因不明。

黄小茵的心一下子掉进了十万八千尺的黑洞里,马妮妮说,小茵别难过,像你一样难过的女生大概有一百多人呢!当然,也包括我。

于是在黄小茵心中,最深刻的甜蜜也只有那一幕停电的夜晚了。

五年后的同学聚会上,23岁的黄小茵依然是一个人。大学的时光里,她也谈过一两次蜻蜒点水的恋爱,最后终是不了了之,用她的话来说,是没有缘分。

后来她也打听过曾子默的消息,但没有人知道。那年高考,他们的生物成绩全省第一,给足了这个年轻教师的面子。在毕业晚会上,她还记得曾子默弹着吉他唱《花祭》:你是不是不愿留下陪我,你是不是春天一过就要走开……那一刻,她躲在卫生间里泪流满面。

窗外的合欢树开得正艳,有暗香袭来。青春,就这样一滴滴地过去了。

一个男生联络到了曾子默,那个男生说,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咱们的曾老师呢。不过,他现在已经是房地产公司的老板了,大家不要认不出他啊!

曾子默进来时,黄小茵果然没有认出。他胖得像吹了气,穿着十分名贵的衣服,头发打了摩丝,像是三十年代的买办。黄小茵的心一点点地凉下去,她真后悔参加了这次聚会。如果看不到他,他在她心中,还是18岁那年的曾子默,那么清朗而充满活力。但现在,他是个商人。

那天他们都喝多了,男生们一再灌着他们当年的班主任。黄小茵在一边静静地望着,像是看一场烟花般恍惚的戏。后来她一个人来到了阳台上,没想到窗外正是一棵开花的合欢树。黄小茵忽然就想起了17岁的那个夏天,自己一下撞到了他的身上,而窗外,就是有这样一棵开花的树。

不知曾子默是什么时候走到她身边的,他笑着说,黄小茵,你和过去没有多大变化,身材还是这么好。最后学了中文啊?那几乎是最没用的一个专业了吧?

黄小茵尴尬地笑着,他问什么,她就答什么。后来两人都感觉到无聊,曾子默便进屋去了。她这时才发现,自己端在手里的那杯茶,已经渐渐地凉了,此时,她想起那首《一棵开花的树》的结尾部分: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是我凋零的心

这个秋天的九月,黄叶落了满地。回想起年少的时光,黄小茵才知道,那个时候的自己,真的真的太年轻。

席慕蓉诗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美学 意境 席慕蓉 情诗

作为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形态的最高层次,意境美学素来颇受重视。意境是作为主体的人——包括人的全部情感、意志、认识——与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在人的思想意识领域中的统一,即主客统一,这与情景交融、时空转换、有无相生、言有尽而意无穷及辩证的哲理智慧共同丰富了意境说的审美内涵。

在各类文学体裁中,诗歌无疑是美的形态的浓缩。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中有如下概括:“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诸多当代诗作也传承了中国古典的意境之美,将古今之妙熔炼于一体。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古相思曲一般细腻质朴的情思汩汩流淌,淡雅而剔透,灵动而抒情,浑然天成的意境在此构架了另一个诗与美的世界。多少人曾迷醉在这样的文字与想象之中,只因这一个令人无法不动容的名字——席慕蓉。兼有着北国的雄奇豪迈与江南的温雅秀丽,她笔下的一字一句尽是温婉而忧伤的传奇。

张晓风在席慕蓉诗集的序言中曾这样评价,“席慕蓉的诗是流丽的,声韵天成的,溯其流而上,你也许会在大路的尽头看到一个蒙古女子手执马头琴,正在为你唱那浅白晓畅的牧歌”①。出版人杨光治也曾说,“她的诗就像她的名字那样,是一条江河,泛着清丽的旋律,闪着悦目的波光,带着对爱情的追求、年华的惆怅和沉重的乡愁等最有价值的人生情味自然地流,流到读者的心坎里,漾动着读者的心弦”②。席慕蓉爱情诗作的河流之水,便这样流到了人们的心坎里,漾动心弦。箜篌声声,拨响数千年萦绕低回的旋律,撩动无数为爱而彷徨等待的灵魂。虚虚实实,情景交融,时空跨越,充满古典而浪漫韵味的意境之美让人一再回味,而这也是席慕蓉爱情诗的显著特点和动人所在。

尤记得《李凭箜篌引》所描写的那般技艺高超的弹奏场面,而乐府《古相思曲》的绵绵相思为君苦,读罢也让人感怀良久。而今,席慕蓉用一支笔将两曲古韵谱成一篇忧伤的和弦,字字句句低诉着生生世世的等待轮回:

在那样古老的岁月里/也曾有过同样的故事/那弹箜篌的女子也是十六岁吗/还是说今夜的我/就是那个女子//就是几千年来弹着箜篌等待着的/那一个温柔谦卑的灵魂/就是在莺花烂漫时蹉跎着哭泣着的/那同一个人//那么 就算我流泪了也别笑我软弱/多少个朝代的女子唱着同样的歌/在开满了玉兰的树下曾经有过/多少次的别离/而在这温暖的春夜里啊/有多少美丽的歌声曾唱过古相思曲

细腻而隽永,文字如流水潺潺,古韵弥漫,轻轻抚慰过心里最柔软的角落。长发如瀑,眉眼低垂,皓腕凝雪,指尖轻抚琴弦,这样一个温婉动人的少女忽然就从文字间走出,莲步缓缓而来,一颦一蹙间流露出温柔的羞赧、欣喜与等待的凄惶落寞。任凭潮涨潮落,花开花谢,月圆月缺,千百年来的女子重复着千百年来不曾结束的故事,做着千百年来不曾结束的梦。古往今来的相思,生生不息的相思,生生世世的相思,前世今生一般,而今缓缓地落在情感细腻的女诗人身上,于是她这样疑惑着、感慨着——今夜的我,是否就是那个女子?灵魂深处思索追忆着陈旧的执着和感动,在古老的岁月里,在朝代的轮回里,在无尽的执念里,在箜篌的弦音里,在十六岁灿烂却寂寥的青春里。

这是席慕蓉在用一个女子的最真的理解揣度另一个女子的相思,领悟另一个女子的痴痴爱情。用生命的真挚参悟爱情,体会那一场令人蹉跎、令人哭泣的情劫,由此感怀世世代代的女子们“绵绵相思为君苦”的无言又无处诉说的哀伤。此番意境,想来唯有用心体会方能感悟。有人说,席慕蓉善于以慧心体会生活哲学,她是在生命的意义上来体会情感,而不是在情感的意义上来理解生命的——只有在感知生命的意义上,诗人才如此懂得两者遥隔千秋却怀有同出一源的相思。③

古典与浪漫的意境之营造、情感之抒发,常常需要借助意象的指代和寄

。席慕蓉在她的爱情诗作里就时常运用树、莲、月、水等清丽而又充满古韵的意象,将自己的情感寄于这一花一木、一景一物之中,朦胧而婉约,既不疏离也不甜腻,让人沉浸在这些意象营造的庞大的想象之中,仿佛化身为物,在淡淡的美好中感同身受。如《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在诗歌中,“我”化身为一棵树,枝枝叶叶满是前世的思念,朵朵饱含前世的期盼,让“我”这样一个相思的主体得以在最大限度上抒发爱恋的情感和最终被无视后的心碎之情。而求佛结缘、化树开花又充满了古典传说的浪漫想象,表现出“我”这样一个多情的少女对爱情的热切与执着,“写尽了爱的错失而带来的无限悔恨与惆怅”④。为了“结一段尘缘”,“我”甚至打破时空的局限,在时空转换里只为追寻心中的爱——这份对于对爱情的渴望是炽热浓烈的,含蓄而又奔放的情感让“我”满心欢喜地把坚守了五百年的爱情化作了一朵朵在阳光下慎重绽放的花,等待着那个朝思暮想的男子的顾盼和采撷,以结下一段尘缘。然而心上人终究还是无心地离开,远去的背影倾听不到颤抖的叶的心声,“我”的五百年来的梦也终于破碎,开花的树最终开出了一树令人惋惜的悲情。这样的诗需要多读上几回:初读是感受氛围,走进诗的世界;再读则熟悉了故事,脑海中俨然有一幕幕镜头在婉转呈现;三遍之后,字句间、情节里的味道漫溢开来,可咀嚼、可回味、可生发无尽的联想。于是,全诗读罢,思绪仿佛还在五百年前的花树下流连徘徊。莲,同样是席慕蓉爱情诗作中常用的唯美古典又意蕴深厚的意象。在《莲的心事》一诗里,女诗人将“莲”充分人格化,自比为夏日里那朵亭亭玉立的莲,正直傲然盛开的最美时节:

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

我//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还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 不忧 亦不惧//现在 正是/最美丽的时刻/重门却已深锁/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我莲的心事//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 就是/太迟

莲盛开在最美的时刻,却只能默默地翘首、默默地等待。女诗人借莲这一意象抒发了对爱情的期盼,然而困囿于传统的束缚,处于一种默然而被动的地位。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诗中的莲是一个中国传统的古典女子,她美丽优雅而又矜持静穆,对于思念中的心上人只能静静观察和等待,却无法大胆直白地表露情感。莲一般美丽的少女期盼着一次让人刻骨铭心的爱情,但命运却这般难以琢磨,重门深锁,一同被锁在另一个世界的是少女遇见她的爱情的机会。“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这既像是少女淡淡的哀婉的叹息,又像是对无情的心上人幽怨的诉说。女诗人用莲的意象营造了一种古典温婉而又凄美浪漫的气氛,勾勒出一幅少女独自哀叹的落寞图景。我们微微惋惜,却只能看着夏莲在岁月的尘土里渐渐枯萎,祈望她能够在来世寻得她的真爱。物即是我,我亦为物,这由意象带来的无限遐想以至物我两忘,具有一种言外之味、弦外之音,更让席慕蓉的诗歌充满典雅柔婉的气质。

“商时风,唐时雨,多少枝花,多少个闲情的少女。想她们在玉阶上转回以后,也只能枉然地剪下玫瑰,插入瓶中……”时空转换间,历史洪流里,商风唐雨的意境下,那些闲情的少女们有着相同的落寞。

“青春透明如醇酒,可饮可尽可别离。但终我俩多少物换星移的韶华,却总不能将它忘记。更不能忘记的是那一轮月,照了长城,照了洞庭,而又在那夜,照进山

林……”千年依旧,月光依旧,恍然间萌生“江月年年望相似”之感。青春的感情,经年回首,因了不变的月色,更醇厚动人,也更沧桑悠远。“那女子涉江采下芙蓉,也不过是昨日的事。而江上千载的白云,也不过,只留下了,几首佚名的诗……”古韵的意境在此流淌而出,已无须言说。

箜篌弦上诉相思,声声都是前世未完的缱绻,句句都是发自肺腑的真切情谊,在意境美学的视角下更添古雅和自然。尽管爱情以不同的方式抑或不同的结局演绎着它的丰富性,但爱情的至真至美的主题和对于爱情亘古不变的追求已经深深融入每一个情思细腻的

灵魂里,我们总是在尘世之间执着地追寻着。席慕蓉的爱情诗作将这份真挚和美好融化在古典而浪漫的字里行间,融化在她用灵魂的细腻情思营造的至妙意境里,用她独有的方式向我们诠释着那个永恒的美丽话题——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爱情,朝朝暮暮,不曾老去。

???? 席慕蓉:《七里香》,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第19页。

???? 杨光治:《往事非烟(之四十四):诗坛“席慕蓉热”前后从席慕蓉、汪国真到洛湃》,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

???? 张淑梅:《浅析席慕容爱情诗》,《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年第4期。

上一篇:教师面试自我介绍范文 下一篇:祝福的话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