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系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7 20:14:26

网络教学系统论文

网络教学系统论文篇1

关键词: 网络平台 作文教学 多维互动 自主性

《中学语文教育大纲》强调“最能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尺度是作文”,写作是现代社会进行沟通、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当下的传统作文教学却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有部分学者提出作文教学要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改而追求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远程教学。而笔者却认为采用教学并重的方式——基于网络平台的作文教学才是更适合的选择,因为基于网络平台的作文教学能够关注到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作文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远程作文教学之间的互补性,并且能够充分吸收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其核心在于既要让教师发挥指导作用,又要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笔者在研究探讨写作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借助网络教学的优势,提出建立教学、训练、作文、修改、讲评的教学网络平台的设想。

一、网络作文教学平台的理念

网络教学平台,又称网络教学支持平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教学平台既包括支持网络教学的硬件设施、设备,又包括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系统。狭义的网络教学平台是指建立在Internet基础之上,为网络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软件系统。一般情况下,常说的网络教学平台在概念上是指狭义的网络教学平台。①

而笔者所论述的基于网络平台的作文教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引入新的作文教学观念和理论,教师由作文教学的主体转变为作文教学或者说写作课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则成为写作课的主动建构者和探索者。二是本网络教学平台是基于校园网,建立网络作文教学平台,融合传统作文教学与现代远程作文教学的优势,同时规避二者的劣势,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基于网络平台的作文教学有别于传统课堂作文与网络远程作文教学,因为它更关注到二者之间的互补性,进而充分吸收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势,既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笔者所论述的基于网络平台的作文教学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1.它是一种以网络作文教学平台为辅导和补充的作文教学形式。

2.作文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方式和模式,网络作文教学平台的作用是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3.它是基于校内网的校内作文教学沟通平台。

二、网络作文教学平台的优势

网络作文教学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随着大型教育网站的改善,局域网和校园网的建成,教师能够更高效、便捷地获取他们所要向学生传授的知识。进一步设想,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一些材料,则可以网上搜索,利用互联网找到相关的信息,这样通过网络作文教学平台的展示,便可以提供给学生直观的图片、文字、声音或者视频材料,进而指导学生阅读、写作,充分利用平台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笔者所阐述的网络作文教学平台也可以提供多边互动,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搭建平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多向交互,主要表现在:教师与媒体之间、学生与媒体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及师师之间。传统作文课堂中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面对面的,而在本平台中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多了一个媒介,师生通过作文教学平台对本次所学习的写作的话题、体裁或者结构进行讨论,分别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者疑问。在这种基于网络平台的交流中,学生更可以畅所欲言。

网络作文教学平台不仅拥有丰富的资源,多维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它调动了学生写作的自主性。韦志成先生认为,作文教学的第一条规律,便是“主体发表律”。写作的本质,是写作主体的一种观念形态的活动。观念是客观事物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反映,再形成文字,就是文章。这个过程经历了“物—意—文”的双重转化。从信息论来看,这个过程是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离开了主体的主动精神,信息既不能输入,又不能加工,更不会有信息的输出。作文教学,若不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身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势必会遭遇“牛不喝水强按头”的无奈和尴尬。②而网络作文教学平台恰恰给了学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去激发、提高自身对于写作的兴趣,从此将“要我写”转变成“我要写”。

三、网络作文教学平台的设计

在细致探索作文教学理论与写作心理的基础上,借助网络技术的东风,以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参考,笔者提出基于网络平台的作文教学设想。整个作文教学平台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硬件系统不再赘述,软件系统包括网络作文资源管理系统、网络作文课程开发系统、网络作文教学支持系统、网络作文教学管理系统四个子系统。

(一)网络作文教学管理系统

网络作文教学管理系统为整个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一系列的管理服务,通过注册成为本平台的会员,而且注册实行实名制,便于将教师、学生与管理员区分开来,既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又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按部就班地建立自己的作文成长记录袋(文件夹),如此一来,教师与学生各自在平台中的权限与作用便清晰定格。教师管理模块与学生管理模块的内容设置如下:

1.教师管理模块主要功能。

学习管理:一对一辅导、分组合作讨论、总机远程控制、管理公告栏信息。

作文管理:查看学生作文、删除无用作文、批阅修改作文、统计分析结果。

资源管理:管理作文资源、审核提交的资源、合格资源、检索作文资源。

课程管理:制订作文教学计划、设计作文课程、可用课程、实施优秀课程。

用户管理:添加校内学生、删除无用用户信息、设置访问权限、修改访问密码。

2.学生管理模块主要功能。

我的课程:查看在线课程、选择可用课程。

我的选材:在线作文选材、存取相关资源。

我的构思:在线暴风构思、在线论坛辩论。

我的表达:在线作文表达、在线发表作文。

我的评改:在线修改自己或同学作文、在线参与优秀作文投票。

我的作文:作文存储园地、作文成长记录袋。

我的收藏:佳作、美文欣赏、好书收藏推荐。

(二)网络作文教学支持系统

这是本平台的系统软件,用来提供网络作文教学服务,它根据写作的规律和学生写作心理,利用各种计算机前沿软件并将之有机集成,以此来保证网络作文教学平台的顺利运行。

选材系统:依据教师课堂的引导设置,在平台上运用搜索工具和检索工具,为作文课程提供即时写作素材。

构思系统:开设论坛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发散思维、进行头脑风暴式讨论的平台。

表达系统:学生针对某一作文话题或者其他学生的作文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者质疑,提供一个像微博一样的交互方式,可以由教师作答,也可以由学生探讨回答。

评改系统:支持网上评改,学生自改、互改、教师辅导修改相结合。争取达到学而生写、学生评、学生改的效果,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交互系统:支持师生、师师、生生讨论交流辩论的各种工具。

(三)网络作文资源管理系统

作文资源包括在线的海量资源库、关于写作技巧和体例的作文知识库、存储写作素材的作文素材库、提供图片、音频、视频等的作文媒体库。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作文资源可以随时随地快速查询、浏览和存取。作文资源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采集、管理、检索和利用各种作文资源。

1.作文知识库:包括“作文技法”和“作文体例”两部分。

(1)作文技法

审题技法:看清题目、搜索素材、围绕题旨。

立意技法:同类分析、对比分析、卒章显志。

语言技法:运用修辞、美化语言、贵在积累。

结构技法:开门见山、承上启下、豹尾收官。

选材技法:详略得当、多种材料、比较选材。

拟题技法:古为今用、巧设悬念、手法多样。

(2)作文体例

记叙文体例:明确六要素,分为写人、记事、抒情类记叙文。

说明文体例:讲究说明方法,分为实物、程序、事理类说明文。

议论文体例:明晰论点、论据、论证,分为解说性、证明性、思辨性议论文。

应用文体例:注意格式的准确,如日记体、书信体、新闻通讯类、报告总结类、讲演稿类等。

文学类体例:注意把握其各自特点,文学四要素即小说、散文、诗歌、喜剧。

2.作文素材库。

景:包括夏、雨、雾、风、树、叶、春、冬、秋、雪、大海、日食、月亮、流星雨、黄河、环境等。

物:器物如闹钟、服饰如汉服、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水火土石等。

人:父亲、父爱、母亲、母爱、偶像、老师、同学、朋友、雷锋、奶奶、哥哥、弟弟、姐姐等突出在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生理心理、职业身份等方面。

事:国家大事、学校趣事、家庭乐事等。

情:亲情、友情、邻里情、爱国情等。

理:生活情理、传统美德、做人哲学、相处之道等。

3.作文媒体库。

包括图片、音频、视频、PPT、动画等作文媒体资源。

4.在线资源库。

存放在线资源的临时仓库。教师审核通过之后,一些优秀的素材将被分类存放到作文知识库、作文素材库、作文媒体库。

(四)网络作文课程开发系统

此开发系统主要用来辅助网上作文课程内容,支持基本的作文教学设计。它的特色是,通过网络多媒体素材的导入、抓取和制作,快速由此生成适合教学的网络作文课程;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优秀课程作为网络作文课程的模板,简化校内教师的工作,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鉴于目前通行的作文网站对写作的训练缺乏系统性,笔者认为应当在写作能力(包括审题能力、立意能力、选材和组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修改能力等构成要素)上多做思考,以此设计有训练目的的综合性作文题型,形成相对于市面上的作文网站而言更加完整的作文训练体系。当然,不管这种设想实施形成的实体形式如何,每一个写作训练的单元课程设计都应该将以下因素列入考虑范围:

作文计划:作文题材、教学目的、限定时间。

作文资源:在线素材、媒体辅助、优秀例文。

作文交互: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机互动、师机互动。

作文管理:作文展台、师生互评、写作限时监控。

笔者所述的网络作文教学平台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设想模式,希望在充满趣味性、生活性的情境里运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究、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并形成自己的创造性的探究结果的过程。我们应当继续探索,不断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基于网络平台的作文教学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老师和学生用网络的能力参差不齐怎么办?学校的电脑硬件跟不上怎么办?这些问题都会制约网络作文教学的发展。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克服困难,一定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希望有更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出谋划策,共同推进作文教学的改革。“平台促互动,互动促发展”。笔者相信,如果教师和研究者们共同致力于新型网络作文平台的研究、开发,那么它必将一声惊雷天下闻。

注释:

①潘敏等.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现状与选择实施策略分析.教育科学论坛,2007,3:35-36.

网络教学系统论文篇2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部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部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EducationOnthe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六、研究组织机构

网络教学系统论文篇3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如下:

年5月-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年9月-年1月,开发软件年2月-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年9月-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部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部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5、《globaleducationonthe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六、研究组织机构

网络教学系统论文篇4

关键词: 虚实结合;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2-0397-02

随着信息时代和物联网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将变得日益紧缺。高职院校又担负着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那么在高职院校中各专业应创立一套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法的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急缺人才。

1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沟通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掌握网络系统基本知识和网络安全基本理论,掌握基本的防病毒、黑客攻防以及主流的网络安全技术,具备从事企事业单位网络管理、维护和安全防范等必备的专业技能,能够规划、管理安全的网络平台,并能快速跟踪网络信息安全新技术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充分体验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理论知识以够用为目标,重在实践教学。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通过网络基础课和思科网络设备配置管理,结合网页设计制作、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和Linux主流平台网络服务配置、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工程与系统集成等专业课程,贯穿网络公司在网络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网络规划、网络组建、网络设备配置、服务器配置与管理、网站规划、网络系统维护等各个环节的知识与技能。

对于学生的培养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在学校学习各门专业课程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第二阶段到公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把学校里面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并从实际运用中找出自己知识的欠缺以加以学习补充。2年的校园基础知识学习,使学生构建起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体系结构,掌握网络系统的管理和应用及网络安全技术;在随后的1年企业实习过程中,结合企业实际的网络工程对自己的理论知识进行升华。这样很好地把学校和企业结合起来,为学生毕业后更快的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教学方法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遵从直观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积极推行学院的“讲-演-练-评”教学模式,加大Web应用开发项目作业、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系统集成、综合布线、网络综合实践的份量,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建立以技术、技能训练为主,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采用“讲—演—练—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边讲边练、讲练结合,采用情景教学和任务驱动。“讲”即讲授,是教师将网络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技术要求和操作过程等相关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训实习项目中进行讲解。“演”即演示,是教师模拟真实的工作场境和职业氛围,演示各种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的配置和使用。“练”即练习,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演示,亲自动手操作,在设备上练习自己所学的网络配置命令,体会技能操作的要领和步骤。“评”即评价,是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评价,对学生配置网络设备情况和系统配置进行课堂现场点评、阶段效果测评和社会评价。四个环节紧紧相扣,互为依托,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整合全面发展学生职业技能的教学方法群,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集合在一起,达到“学、做、用”三合一的教学效果。虚实结合的方法则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模式当中。

3 虚实结合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通常围绕两条主线展开进行。一是操作系统,另一个是网络设备的配置(如路由器、交换机等)。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类专业大多采用的是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即首先教师通过理论教学进行讲解,然后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对于网络操作系统课程而言,无论是Windows Server系统还是Linux系统,均需要上课前提前安装的到相应的计算机上。大多数理论教学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的,多媒体教室在多数院校是属于公共教室。这样,如果将计算机安装紧适用网络专业教学的操作系统,那么势必会影响其他教师的适用。那么是不是需要在一台计算机上安装多个操作系统呢?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还有一些问题,就是要实现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通信演示时怎么实现呢?不至于要上网络操作系统的教师每次课都再带一台电脑吧?

再有对于网络设备配置课程,教室也不可能每次都把真实的交换机或路由器等设备抱到教室。但是没有设备演示,只靠凭空的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的。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解决以上诸多问题呢。虚实结合是一个快捷有效的方法。

首先,在真实计算机上仍然安装一个供所有用户公用的操作系统,然后,在该系统平台上安装一些虚拟软件。对于多数不用该类软件的教师而言,他们想平时一样操作该计算机,不需要启动该软件,也就不会影响计算机的性能。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教师而言,他们根据自己需要启动对应的软件来完成教学。如网络操作系统课程,可以利用VMware Workstation软件启动所需要的Windows Server系统或Linux系统,还可以启动Windows客户端系统,再加上真实计算机上的操作系统,如此一来就可以利用一个虚拟软件同时启动多个操作系统。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清楚地展现各种操作系统的配置和应用,并且还可以进行测试。对于网络设备课程也是如此,可以利用Packet Tracer等模拟软件,来绘制网络拓扑图,并且还可以对各种网络设备进行配置,学生可以十分直观地理解各个知识点的应用。如此虚实结合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此方法不但适用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也适用于计算机类其他专业。

4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专业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良好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不可或缺的。作者根据自己日常教学过程,做了一些探索,并通过实践教学应用,发现效果十分明显。不但减少了设备的数量,而且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网络相关知识。希望此方法对其他进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老师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黄登红.机电一体化专业虚实结合实训模式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3(12).

[2] 刘海蓉,胡善岳.论高职计算机专业创新教育[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卞华珍,潘荷新.计算机网络专业工程化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6(23).

[4] 敖广武,温春友.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5(6).

网络教学系统论文篇5

关键词:Efront;网络课程中心;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9-7309-03

The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Basis Network Course Which Was Founded on Efront

XIAO Hai-peng, XIE Ming-yao

(Hu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Computer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Zhuzhou 412012, China)

Abstract: Efront is an open source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it would be applied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 which can well solve the computer teaching contradictions between heavy tasks and less class hour in medical college, it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efront; network course center; computer basic; course teaching reform

自2003年国家教育部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以来,精品课程的数量与日剧增,精品课程的建设很好的推进了我国网络教学的发展,网络教学已经成为目前高校辅助教学,学生开展自主式、协作式学习的主要方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医卫类专科学校一门公共基础课,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中处于核心基础地位。特别是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临床诊疗信息系统、药品管理信息系系统,医护管理与统计信息系统等),要求当代医学生急需了解和掌握医学相关信息技术。但由于医卫类专科学校教学重心在医学技能的培养,《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安排严重不足。课时不足,知识点繁多,往往使得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只能应付考试,无法达到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提高信息素养的目标。

基于此,该文在对比了国内外大量网络课程中心性能的基础上,研究构建了基于Efront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中心,并分析了该平台在计算机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 Efront 学习管理系统简介

Efront LMS(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学习管理系统)是一个基于PHP语言开发的开源学习管理系统,以下简称Efront。

1.1 Efront系统的优势

目前世界上主流的LMS系统有Moodle、Sakai、Claroline、Efront等。其中Moodle在国内享有“魔灯”的亲切外号,应用广泛。该文研究的Efront学习管理系统相对于Moodle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 系统简单易用。Efront系统对Web服务器环境要求不高(达到PHP 5.2 + Mysql 5即可),对中文支持良好,安装简单,功能模块设计从用户角度出发,比较符合国人的使用习惯。

2) 多模版切换,界面美观。Efront有多套风格模版供用户选择,并且拥有漂亮的Ajax界面,这是其他LMS(包括Moodle)没有的特色。简洁美观的视觉效果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功能强大,学习管理功能先进。Efront具有其他学习管理系统的所有功能,并且可扩展官方的多种功能模块(例如Wiki,维基百科)丰富其功能。另外,Efront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学习管理功能,学生可以实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例如,哪一章节学习了百分之多少),教师可以通过报表跟踪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特殊情况下,教师还可以设置学习规则,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规则路线学习(例如学生没有学习完理论章节,不能参加考试)。

1.2 Efront系统的功能

如图1,Efront系统由在线教学、互动交流、学习管理和系统管理四个主要功能模块组成。

在线教学模块主要完成在线教学功能。包括教学组织、内容编辑、作业考试三个模块。教学组织可以设置一堂课的主要知识点,按照知识点组织内容;通过内容编辑模块可以将常见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几乎所有格式的文件融入到平台中;作业模块可以实现学生在线完成作业并提交;考试模块支持自由组卷,自动评分功能。值得一提的是Efront通过扩展“BBB级会议”模块可以实现实时在线教学功能。

互动交流模块可以实现实时聊天,论坛互动,评论,投票,调查问卷等功能。

学习管理模块可以实现课程开始时间的调度,课程学习规则的设置,即可以控制学生何时开始学习,控制学生遵循怎样的学习路线学习。该模块通过报表功能可以统计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质量。

系统管理模块包括用户管理和系统设置模块。用户管理模块用来管理用户注册,学生分组等;系统设置模块用来设置平台界面风格,版面布局,个性化功能模块开关等。

综上所述,Efront系统功能强大,完全能满足高校辅助教学的需求。

2 基于Efront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中心的建设

Efront学习管理系统支持40多个国家的语言,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高校网络教学,企业培训等领域。该文以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总结基于Efront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中心的建设经验。

如图2,网络教学软件平台的建设分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图2 软件平台安装步骤

首先进行Web服务器环境的配置,用户可以选择PHP环境包来一键安装、配置环境,整个安装过程,用户不需要具备专业的PHP环境配置知识。接下来安装Efront程序包,安装的过程中根据系统提示可以自动完成安装。第三步是系统设置,程序安装完成后,进入系统后台,选择相应的功能模块可以对平台的界面风格,用户权限,个性化功能等做相应设置。第四步是课程设置,用户可以以系统管理员身份设置开放哪些课程以及为每门课程设置个性化界面和功能。例如可以设置甲课程不开放聊天室,乙课程不开放评论等。最后是添加网络教学资源,这是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教学资源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程中心建设的成败和实际辅助教学效果。

至此,网络课程中心平台搭建完成。可见,基于Efront建设网络课程中心非常简便。该文研究的基于Efront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中心建成后效果如图3。

图3 基于Efront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中心

3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的思考

该文作者在应用基于Efront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中心开展计算机教学时,深刻体会到网络课程中心在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也深刻体会到建设好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性。事实上,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是一项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根据王佑镁《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对策》一文中统计数据显示:69.3%的网络学习者对网络教学资源不满意。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不是简单的课堂内容的网络化,更加不是教材内容的堆砌或者是单纯视频资源的填充。它必须依照你每堂课的课程设计来制作教学资源。以下是我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几点思考。

3.1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协作学习理论为指导开展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也就是说 ,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情境”一词给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而且要 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因此在教学资源制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情境”的渲染,比如在上Powerpoint这个章节时,我会先制作一个精美的ppt演示给同学们欣赏,以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那么在网络课程中心中也可以设置一个精美ppt展示专区,并对关键技术进行讲解,这样的情景设置能很好的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协作学习理论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黄荣怀教授将协作学习定义为:“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谢幼如教授提出了协作知识建构的过程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将协作知识建构划分为共享、 论证、 协商、 创作和反思5个环节,完整的协作知识建构过程就是这五个环节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网络课程中心有聊天室、论坛、Wiki等互动功能,因此可以说网络课程中心是滋养协作学习的一块沃土。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程中心互动交流技术的优势,开展基于协作学习理论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可以为重点难点设立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合作答题等任务,以达到最大化个人学习成果的目的。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硬件组成的时候,可以设置一道题目,要求:三人一组,各自上网查阅资料配置一台计算机,并说明其配置优势,最后评出优胜者给予平时成绩加分的奖励。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索,共享所得,再论证、协商、反思、修正这一系列的知识建构,无形中强化了学生学习记忆,更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3.2 围绕网络课程的根本目的建设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因此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必须首先认真分析教材,分析考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牢牢把握住每堂课的知识点。既然是辅助教学,那么每个知识点的内容必须是详实的,不允许出现知识点的遗漏。其次网络教学资源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多媒体资源的整合,根据课程中知识点的特点,网络教学资源可以是文字,视频,音频,操作动画演示等。这里千万不能掉进网络教学资源就是视频教学资料的误区。视频教学资源只是网络教学资源的一种,它不能代替文字或其他媒体。比如,一个概念或定义,用文字来描述肯定要比视频描述好。

3.3 合理组织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教学资源是建立在Web页上的,Web信息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Web信息是通过超级链接无序的组织在一起的。但是对于网络教学资源却不能是“无序的组织”。该文作者认为网络教学资源的组织应该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和强化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确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理论知识(例如概念、定义)应该排列在首位,其次是重点难点的深入讲解(例如通过案例分析来讲解),最后是教学资源的集合(例如,本堂课所用到的视频、音频、动画等)。站在强化教学效果的角度来考虑,每堂课理论知识结束后应该有作业、考试测验和交流互动。交流互动因为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因此一般可以放在作业中完成。如图4,该文在基于Efront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中心中一个完整的网络教学资源组织结构图如图4。

4 结束语

经教学实践,将Efront系统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建立基于Efront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中心,能很好的解决医卫类专科学校计算机教学任务重、课时少的矛盾。下一阶段,作者将进一步研究如何将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更好的结合起来,提高网络课程的利用率,真正发挥其辅助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谢幼如, 宋乃庆, 等. 基于网络的协作知识建构及其共同体的分析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08(4).

[2] 张军, 季伟东.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及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10(11).

[3] 张小莉. 基于协作知识建构的计算机础课程设计网络教学模式研究[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

[4] 胡晓容. Moodle在高校网络课程建设中的应用[J]. 成人教育,2010(2).

[5] 刘志选. 多媒体教学资源整合的反思――以创新教学课程为视角[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6] 张立国, 刘晓琳. 我国高校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及反思[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3).

[7] 王佑镁. 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对策[J]. 中国电化教育,2010(8).

网络教学系统论文篇6

摘 要: 本文提出,医科院校成教生思政教育信息化体系包括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工作方法、具体措施,应建立集成教生思政教育、学习、生活、娱乐及思想文化交流于一体的思政教育网站,提高成教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思政教育信息化体系的工作队伍,强化该体系的监督、管理和引导,并不断完善,形成长效运行机制。

关键词: 成教生 思政教育信息化 医科院校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巨大的冲击。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内容[1]。成教生作为医学院校的特殊学生群体,应当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是医科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容忽视的课题[2]。本文提出成教生思政教育信息化体系构建及管理策略,旨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适合医科院校成教生有效的、系统的思政工作体系和长效运行机制。

一、医科院校成教生思政教育信息化体系

1.指导思想

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对该体系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创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更新成教生思政教育工作观念,即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人”,其次才是成“才”。

2.工作内容

拓宽成教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信息传输渠道,打造主流宣传网站,形成良好的网络宣传阵地环境。

3.工作形式

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从一元式走向多元式。

4.工作方法

传统面授、教育信息技术融合课程中、网络教学三种方法交叉使用,坚持网上思想文化教育与学校整体育人工作相结合。

5.具体措施

(1)建立集成教生思政教育、学习、生活、娱乐及思想文化交流于一体的思政工作教育网站、理论网站、新闻网、“红色网站”等。其中新闻网是高校新闻宣传和思想教育的主力,在师生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加强新闻网建设是抓好该体系建设的重点,将新闻网建设和“红色”宣传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网站的思想教育功能,并对校园网络论坛及涉校舆情进行正确引导。

(2)开展各种网络技能比赛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开展网络知识竞赛、个人网页的交流和评比、网络文学征集等有益活动。在鼓励成教生参与的同时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长,应逐步建设适合成教生个性化发展的栏目,吸引更多学生参与网络论坛建设,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我们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两课”、心理学和网络科学技术等课程中;我们可以举办专家讲座,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加强正面宣传,主导网络舆论,以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容占领网络阵地,在思政教育工作平台建设中,互动性网络平台是不可少的,如“BBS”、“校长信箱”等多种形式。学生可以在这些平台上交流学习、交流技术、交流情感,也可以发表自己对学校教学、管理、科研的看法,学校管理工作者、德育工作者和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了解学生的思想,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同时利用这些平台积极引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和思想。

(3)提高成教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免疫力,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通过课堂思想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法律知识宣传等途径积极培养成教生网上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他们在虚拟空间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成教生只有提高道德选择和观念批判层次的信息分辨能力,具备道德习惯和理想信念层次的道德自律意识,明确网络生活中合法与违法的行为界限,才能自觉抵制有害信息,正确认识网络、利用网络、维护网络,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健康成长。增加“网风”与“网德”教育,通过团课、专题讲座、校园板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网络伦理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伦理。还可以通过开设涵盖网络行为的校园规章、网络文化素质培养与网络人格塑造等内容的《网络伦理与道德》课程,以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网络伦理。

(4)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队伍,提高网络思政教育开发者、传播者和管理者的水平。没有一支懂网络技术的专职队伍对信息庞大、内容虚拟、传播自由的高校思政网络进行有效监控与引导,是很难有效遏制网络资源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思政教育优势的。一是专职的思政网络管理干部队伍,主要由学校负责宣传、文化工作的管理部门,如党委宣传部等机构设置思政网络管理工作岗位,配备相应专职人员;二是兼职网管干部。可由每个部门、学院指派专人负责网管工作,以此为基础建立学校统一领导的兼职网管干部队伍;三是网络评论员队伍。选聘部分有网络评论工作经验、素质较高的师生担任网络评论员,参与学校网络舆论的监督和引导工作;四是校园BBS版主队伍。抓好这几支队伍的建设和培B,学校需要有专门经费投入,推动相关教育培训工作,建立一定的工作激励机制,带动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

(5)建立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控制措施。建立专门的网络问政平台,指定有关职能部门及时收集网络舆情信息。在信息时代,面对这种突发事件的舆论处理,“疏”比“堵”更有效。学校应该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全面评估,确定舆论引导方案,及时利用校园网络和公共信息平台事情的真相,利用网络传播快和广的特点抢占舆论主动权,对于随后仍然出现的误解和谣言要及时解释并澄清,在不能避免外界媒体报道该事件的情况下主动与社会媒体联系,通过正确的信息传递,避免造成社会误解,维护学校良好的形象。

二、医科院校成教生思政教育信息化体系的管理

1.“道德建设、法律约束、技术控制”三管齐下,强化学校成教生思政网络的监督、管理和引导,打好“系统战”,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职工全员参与,协调一致,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2.将管理与引导、法律制约与道德约束、教育与打击、检查与监督、网站建设与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

以上工作体系在建设过程中还需不断地广泛调研,逐渐完善该体系结构,并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网络与高校携手,将教学服务、科学研究、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学生管理等各个系统连接起来,实现其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同时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学习与交流平台,形成独具特色的医科院校思政网络系统。只有分层次、科学、合理、积极地做好各级建设和管理,高校思政网络系统才能服务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师生。

参考文献

[1]刘芳.浅议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6):217-218.

[2]申素英,李文晋.高职成教生思政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2(11):75-77.

基金项目:“医科院校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资助项目(SZ2012246)。

网络教学系统论文篇7

关键词:网络管理系统;毕业设计(论文);大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4-0000-02

一、前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对于培养大学生科学研究、探求真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强化社会意识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师资、设备等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下降。传统的毕业生指导管理模式或很难满足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需要[1]。计算机网络技术已普及到人们日常工作中,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文化、教育。所以,可以探索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高等教育相结合,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进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高等教育研究课题[2]。

二、必要性与重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时代”进入“大众教育时代”[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20%,但我国的高校学生增长速度大大超过高校教师的人数增长率。每名教师所带毕业生人数大大超出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需的教室、图书资料等人均教学资源也显得相对紧张。计算机和网络已逐渐进入我们日常的工作与学习中,成为我们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以此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计算机的及时性、便利性等优点,使指导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繁重教学任务变得轻松些。毕业设计(论文)网络管理系统拥有丰富的电子资源、利于检索、交流方便等优势,在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中,更好的为广大师生及管理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其必要性及重要性可总结如下:

(一)丰富的网络资源

大学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必须要查阅详尽的资料文献及工具书。图书馆的纸质图书资料书目及数量有限,每逢毕业生进行毕业环节的高峰时节,学生不能每人均借阅到需要的工具书及资料。网络可以建立一个全文的电子资源数据库,为毕业生开辟网上图书馆、阅览室,服务平台资源共享,毕业生可以随时随地实现信息资料的快速检索、查询、浏览和下载。

(二)便利的信息沟通

传统的毕业管理模式不利用信息的交流与沟通,网络模式为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双选、任务书下达、格式规范、资料递交、答辩安排、评审标准、成绩等提供了支持和帮助。通过网络可以将信息及时、快捷高效的在网络平台进行反馈,学生及时得到了指导教师的指导。

(三)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方式改变

网络指导模式使之教师在指导毕业生过程中时间及地点均不受限制,可以实现网络在线及非在线留言的方式交流与沟通,改变了传统的毕业指导模式,便于毕业生及时解答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

(四)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科学化

由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对于管理毕业论文的任务十分繁重。依托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手段,必将促进论文管理的改革,实现毕业论文管理的科学化和高效化,是提高论文管理效率的一个可行的解决思路。

三、网络管理过程研究

传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在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只能选择时间面对面或者使用电话等方式,因此时间和空间上均受到了限制,也不是很方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论文的质量。此外在论文完成后,由于缺少统一指导与管理,毕业设计(论文)论文内容、格式、规范性差,需要使用纸张打印装订成册存档时保管,费钱、费工又费时,而且也增加了日后资料的查阅难度[4]。然而毕业设计(论文)网络管理系统则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强大功能,便于校内外的网络接入,可以实行多级管理,是对传统毕业管理模式的提高[5]。它不仅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更加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2008年以来,常州大学尝试了通过网络实施毕业设计(论文) 的过程管理,起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对比网络管理前后对毕业生的指导情况可总结如下:

(一)题目双选和任务书的下达

网络管理前,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很难实现实际意义上的双选,题目的申报及选择一般以纸质文档进行,对于的题目的理解及认知度也较差,没有与指导教师及时沟通。因此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许多学生要求更改题目。题目应当与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一起确定,而且选题要明确目的、任务具体、难度适中,否则会给学生充分了解毕业设计(论文)任务造成很大困难。网络管理后,按照毕业设计的文件规定时间,指导教师在网络指导系统中及时申报了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而且对每个题目的来源,课题背景,需要解决的问题,难易程度及解决问题的手段及方法,是否有项目经费支持,均有详细的介绍与说明,同时在任务书中对课题的毕业进度日程也做了较为详细的计划于安排。毕业生可以在选题前通过网络指导管理系统对题目进行充分详细了解之后,不清楚的地方再与指导教师的及时沟通后就可以在网络系统中进行按照志愿顺序选择自己的毕业题目,避免的选题的盲目性。最后指导教师来根据学生志愿顺序确定选择每个题目的毕业生,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双向选择。

(二)毕业生网络指导过程管理

网络管理前,学校教务等相关部门需要检查及充分了解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过程,无法时刻跟踪监督,而且仅对其中一两次抽查就判定其毕业设计(论文)设计的质量也缺乏客观的科学依据。如果采用大面积的检查与管理,肯定会耗费巨大的财力及物力,而且其管理未必能达到其理想的效果。网络管理后,毕业生将相关的毕业资料都提交到网络管理系统中,其中包括毕业前期资料(如外文翻译、开题报告)、毕业正文、毕业任务书、毕业过程中的周报告、阶段性小结、教师的回复及批改反馈意见等。这种毕业生指导模式无疑将毕业环节的每个过程均融入系统中去,学校有关部门可以较好的利用高级管理模式查询及检查每个学生的毕业环节进展情况及其质量,随时发现指导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构成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对毕业生指导过程管理起到了强大的促进作用。

(三)论文资料的管理

网络管理前,对于资料的管理需要耗费大量的存放空间及纸张,电子化程度低,而且对于相关资料的归档、借阅、检查等也不方便。网络管理后,可以节省对资料管理的人力、物力与空间,同时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电子文档进行科学管理,方便论文的借阅、抽查和验收等工作。

(四)论文评阅功能

网络管理前,论文的评阅需要指导老师、评阅老师等轮流交换评阅,来回搬动大量的纸质材料,费时费力。而且评阅结果返回到学生那里又有段时间,有的学生答辩前还没有修改好。网络管理后,学生上交电子稿后,评审老师利用网络平台同时进行评阅,及时反馈修改意见,并限时返回修改稿,为学生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时空条件[6]。

四、结束语

通过网络管理系统指导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几年实践证明,在选题、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中的过程管理与检查、毕业论文撰写、答辩与成绩评判等各个环节中对于保证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是均是有效的,也是可行的。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若能结合具体情况加以改进,会对网络管理系统起到一定的优化作用:

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网络资源,充分利用高校网络图书馆电子资源搜集相关专业设计规范,图集,同时借助Endnote软件检索工具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文献查阅与写作;另一方面,在毕业论文(设计)网上指导交流平台中可增设语音功能,提高交流效率,配合QQ工具,飞信等免费资源。将教师的网络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变得轻松与便利,使得信息化和人性化。

当前,许多高校均不同程度尝试了采用网络管理模式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网上指导,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及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起到了强大促进的作用。所以,对于这种毕业指导模式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探索,充分发挥其优势。

参考文献:

[1]于导华,闫达远,方萍.实行毕业设计(论文)网络管理的探索[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z1):143-147

[2]朱正伟,刘东燕,李杰.毕业设计(论文)网络管理系统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008):74-76

[3]王锋.毕业设计(论文)网上质量监控系统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5,(002):44-47

[4]代君,程霄.新形势下毕业论文(设计)网络指导交流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8,(008):179-180

[5]张黎,戎红仁.工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006):44-45

[6]王天兴,杨海刚,宋桂林.注重毕业论文(设计)网络平台运用,培养不同流向学生持续发展能力[J].文教资料,2011,(003):179-181

项目来源:2011年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1HDJY24,利用网络管理系统指导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网络教学系统论文篇8

Abstract: Being convenient ways of learning and the high quality education recourse, Online-training education has developed rapidly these years.According to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User Satisfaction Theor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nline-training education,the reasons why users have intention to accept online training education system were explored from seven aspects,information quality,system quality,service quality,user satisfaction,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flow experience. A user acceptance model for online training education system and research hypothess has also been put forward.

关键词: 网络培训教育系统;技术接受模型;用户满意;沉浸体验

Key words: online-training education system;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user satisfaction theory;flow experience

中图分类号:TP3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151-03

0引言

网络教育以其相对于传统面授教育更加方便灵活的特性,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方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据艾瑞市场咨询(iResearch)的《2008-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网络教育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3.9%,达到352亿元,预计在201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23亿元。从2008年1月到2009年9月,已有近5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流向教育培训行业。世界银行2008年的《通过终身学习来提高中国的竞争力》报告说,中国从小学到大学的学生人数占到世界的17%,但是教育市场价值却只占2%。在未来10年内,中国将是全球增长潜力最庞大的教育与职业培训市场(艾瑞市场咨询)。

与庞大的培训市场需求相比网络培训教育所占份额依然偏小,很多学员依然不辞辛苦的去选择现场培训。网络培训教育更加方便和灵活,节省经济和路程时间,为什么很多人不选择网络培训教育呢。通过研究,笔者发现,现有的网络培训教育系统一般是仍然延续传统课堂的形式,一个小屏幕教师讲授,主屏幕板书内容,或者另有一个小屏幕大纲提示。也有只有主屏幕的,甚至有些是直接把录制的课堂教学内容作为网络教育来使用的。与早期的网络培训教育系统相比,现有的网络培训教育系统注意了服务,加入了线上的提问交流,线上测试等内容,但依然无法完全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没有完全发挥网络的优势。

网络培训教育系统的容易使用(易用性)和有用性是不是影响用户使用的主要因素,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是否影响用户对使用网络培训教育系统易用性和有用性的感知。本文以网络培训教育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和用户满意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建立网络培训教育系统技术接受模型,分析影响用户接受和使用网络培训教育系统的因素。

1理论基础

1.1 技术接受模型技术接受模型(如图1所示)由Davis于1989年提出[1],其目的是对信息系统接受的决定性因素进行研究。技术接受模型是理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的“信念―态度―意向―行为”关系的一种延伸,包括2个主要的决定因素:感知的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 和感知的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PEOU),分别反映一个人认为使用信息系统对其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以及认为容易使用信息系统的程度。技术接受模型以其简洁性、较高的有效性和解释能力,成为信息技术采纳决策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模型之一[2],广泛地应用在知识管理系统、ERP应用系统的接受、Internet应用、网上购物、网上商店等各种信息系统采纳决策研究中。其研究的思路是针对具体应用环境,依据系统本身的特性和用户的特点分析出技术接受模型的外部变量,建立起具体的接受模型,以对使用者的行为做出预测和解释。

1.2 用户满意理论用户满意的概念由Cyber & March于1963年最先提出[3]:信息系统若能符合用户需求,则提高用户信息满意度;若未能符合用户需求,则其满意度降低。当用户满意度低于某种程度时,则用户将不愿使用或者再继续使用该系统。Bailey & Pearson(1983)[4]从一般测量角度,将用户满意定义为用户对每个衡量因素的满意程度乘以该项因素权重的总和。用户满意是导致信息系统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满意水平作为信息技术成功的一个指标已经被广泛地接受。DeLone & McLean于1992年提出信息系统成功模型[5],2003年他们又对1992年的模型做了总结和调整,最终确立现在的用户满意模型[6](如图2所示)。

其中,信息质量衡量系统所产生的信息的有效性、及时性、准确性等因素。获得优质的信息是用户使用信息系统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能否不断地产生优质的信息是信息系统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系统质量衡量信息系统本身的稳定性、响应时间、易用性等因素。系统质量是信息系统成功的基础,系统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态度。服务质量是指一种服务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的总和。用户满意是指用户对系统及其生成信息的满意程度。对一个信息系统而言,用户普遍对系统成功是正向影响的。用户满意是受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三个因素共同影响的。就像现实生活中我们认为很多产品是优良的,对其感觉非常满意,但却不一定会有购买的意愿,用户满意能很好地反应用户对系统本身的态度,却不能直接反应用户使用的态度。因此用户满意理论能很好的解释用户对客体的态度,却不能反应用户的使用态度。

1.3 沉浸体验沉浸(Flow)是由Csikszentmihalyi M.在1975年提出[7],认为当人在进行活动时如果完全投入情境当中,注意力专注,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即进入沉浸状态。沉浸体验(Flow Experience)是指活动参与者进入一共同经验模式后,意识集中在很小的范围之内,其它不相关的知觉和思考都被过滤,仅对具体的目标和明确的回馈有反应,并且对环境产生控制感。Csikszentmihalyi M.和Csikszentmihalyi I.(1988)更进一步指出,人会依照心理驱动力去做事,沉浸体验即为意识动机的外显。培训学习是需要注意力专注的活动,由于网络学习时,学习者很容易受网络其它信息的影响,只有高质量的学习系统才能让学习者进入专注状态。因此能否进入到沉浸状态直接影响学习使用者对系统使用的意向,本研究把沉浸体验作为影响技术接受模型的因素之一。

2网络培训教育系统接受模型

上述三种理论,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影响用户使用和接受信息系统的主要因素和影响的实现过程。Wixom & Todd等研究者把用户满意理论与技术接受模型相结合,提出了整合后的用户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8][9];也有研究者把沉浸体验理论与技术接受模型相结合,提出用于分析即时通讯领域用户行为影响因素的模型[10],这些研究尝试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把技术接受模型、用户满意理论和沉浸体验三者结合起来,建立网络培训教育系统接受和使用的研究模型,如图3所示。

研究模型认为用户的使用意向是由使用态度和感知的有用性决定的,采用相关研究的表述方式[9],其函数关系是:

使用意向=F(感知的有用性,使用态度,沉浸体验)

其中使用意向是指使用者将来想要使用网络培训教育系统的意愿和可能性。

感知的有用性=F(感知的易用性,用户满意,信息质量)

网络培训教育不同于网络高等学历教育。网络高等学历教育的用户使用网络教育是为了获得学历,对教育信息本身的关注度相对低。而且,就目前的网络学历教育状况,学员不仅需要“在线”的自主学习,还需要“线下”的集中学习,学员还特别寄希望于“线下”课堂的考试范围的划重点。因此,有研究[9]表明,信息质量对网络高等教育系统用户满意度的相关不明显。本文研究的网络培训教育是用户自愿提高自己职业水平或者语言水平等自身素质和技术技能的一种学习。学员对系统所提供的信息质量关注度高。在偏远地区或者用户自己时间不便的情况下,即便是用户满意度较低,但如果信息质量很高,用户感知的有用性也会正向提高。所以研究模型把信息质量作为感知的有用性的影响因素之一。用户对网络培训教育系统的满意,直接影响用户对系统感知的易用性和感知的有用性。因此,本文研究中,描述用户满意的函数关系是:

用户满意=F(信息质量,系统质量,服务质量)

用户满意是研究个人对客体态度的核心模型,反应用户对网络培训教育系统本身的态度,反应系统本身的综合特性,符合Davis对于技术接受模型中外部变量的定义,因此,研究模型把用户满意作为技术接受模型的外部变量。用户满意可以形成对感知的易用性和感知的有用性形成影响,间接影响用户对系统使用的态度。Wixom & Todd(2005)[8]将用户满意研究与技术接受理论结合起来,并验证了模型的可用性。本模型与Wixom & Todd的用户满意和技术接受整合模型不同之处在于引入了服务质量和对信息质量的作用作了调整。

2.1 研究假设基于本文研究的目的、文献回顾、理论分析及上述理论模型构建,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2.1.1 文献分析表明,信息系统自身的特性――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都会影响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总体满意。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1:网络培训教育系统的信息质量对学习者感知该系统的满意有正向影响;

H2:网络培训教育系统的系统质量对学习者感知该系统的满意有正向影响;

H3:网络培训教育系统的服务质量对学习者感知该系统的满意有正向影响;

2.1.2 依据技术接受模型理论,外部变量会影响个人对行为结果的认知与评价。整合用户满意和技术接受的相关研究显示,用户满意作为外部变量会影响用户对使用行为的认知与信念。鉴于网络培训教育自身的特点,用户对系统感知的有用性受信息质量的影响重大,提出两者之间也存在正向影响关系。从而提出以下假设:

H4:网络培训教育系统的信息质量对学习者的感知有用性有正向影响;

H5:对网络培训教育系统的满意对学习者的感知有用性有正向影响;

H6:对网络培训教育系统的满意对学习者的感知易用性有正向影响;

2.1.3 沉浸体验可以延长使用系统的学习时间[8],Webster等也认为沉浸与探索和积极的主观经验有关,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7:沉浸体验对学习者使用网络培训教育系统的态度有正向的影响;

H8:沉浸体验对学习者使用网络培训教育系统的行为意向有正向的影响;

2.1.4 在本文的研究模型中,仍然使用技术接受模型的“信念――态度――意向”这一关系,提出以下假设:

H9:感知的易用性对感知的有用性有正向的影响;

H10:感知的易用性对学习者使用网络培训教育系统的态度有正向的影响;

H11:感知的有用性对学习者使用网络培训教育系统的态度有正向的影响;

H12:感知的有用性对使用网络培训教育系统的行为意向有正向的影响;

H13:态度对使用网络培训教育系统的行为意向有正向的影响。

3结论

本文技术接受模型、用户满意理论及沉浸体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网络培训教育系统本身的特性,提出了网络培训教育系统接受模型。通过分析用户对客体的态度和使用态度的区别,对用户满意的模型的应用提出改进,并把它与技术接受模型结合起来构建模型。通过讨论用户满意作为技术接受模型外部变量的合理性,并根据网络培训教育的特性,对用户满意模型变量做了调整,把信息满意作为感知有用性的直接影响因素。考虑用户学习的状态,引入了沉浸体验理论作为用户使用态度和意向的影响因素,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网络培训教育系统接受模型,并提出了具体的研究假设,为今后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做好了模型构建和假设论证等基础性工作。

参考文献:

[1]Davis F.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MIS Quarterly, 1989,13(3):319-340.

[2]Davis F, Bagozzi R, Warshaw P.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J].Management Science,1989,35:982-1003.

[3]廖振鹏,叶许红,张彩江.ERP系统的用户满意研究.技术经济,2006,25(7):74-77.

[4]Bailey,J.E. & Pearson, S.W..Development of A Tool for Measuring and Analyzing Computer User Satisfaction. Management Science,1983,29(5):530-545.

[5]DeLone, W.H. & McLean, E.R..Information System Success:The Quest for the Dependent Variables.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1992,3(1):60-95.

[6]DeLone, W.H.& McLean, E.R..TheDeLone and McLean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ATen-Year Update.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3,19(4):9-30.

[7]Csikszentmihalyi M.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M].Jossey-Bass, San Francisco,CA,1975.

[8]Wixom, B.H.& Todd, P.A..A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of User Satisfaction and Technology Acceptance.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5,16(1):85~102.

[9]陶宗聪,邵培基.用户满意对网络教育系统接受行为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7.

上一篇:道德修养论文范文 下一篇:思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