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8 16:48:00

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篇1

【关键词】:区域地理;知识重组;类比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G633.55

区域地理是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习和接触到了,现在高中的地理课堂上复习,让学生感觉很简单,往往感觉越简单的东西在学习时保持放松的态度不认真学习。但高考却考察学生对区域的知识的综合和分析能力,因此在遇到关于区域地理的题目时会让学生无从下手无法解答题目。所以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地理教师和学生都要引起重视。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对高中区域地理的复习进行探究。

一、了解区域地理知识结构,重组高初中地理知识

复习就是将知识重组归纳和总结,将知识的内在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有条理的知识网络。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教师根据《考试说明》和自己以往的经验为学生编制出一套思路明确的网络知识图。这些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从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分别来加以总结和归纳。其中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河湖、资源;人文地理特征包括经济特征、农业工业的分布和发展趋势,主要城市区位的分析,主要交通线路区位的分析等,在此基础上将人文和自然区域地理进行结合,层层掌握、脉络清晰是知识复习的重要环节。如,复习自然环境区域,就可以以气候为线索,根据气候特点分析当地的植物、土壤、河湖等自然环境,发现其问题和优势,分析原因,然后转到对土地的管理和使用上,这一线索贯穿了整个地理知识。

了解掌握基本的知识是知识重组的基础。只有掌握其组成要素和各个知识点才能全方位的联系综合的学习。如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包括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特征,研究方法包括比较法和综合法,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战略位置;地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高中地理知识的重组是有必然趋势的,只有通过重组才能将高中和初中的地理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确定区域位置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前提和基础

地理位置的确定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等来进行。

首先我们要掌握13条重要经纬线所穿越的大洲、大洋和主要地形区,例如北纬40度穿越欧洲、亚洲、北美州的中部,同时也贯穿大西洋和太平洋;东经40度穿过东欧平原、黑海、红海和非洲的东部等。

其次,掌握各大洲的重要分区世界主要海区与13条经纬线的位置关系,以大洲大洋和13条经纬线的关系为基础点了解和掌握各大洲的分区,从而来确定区域位置。例如,地中海就是根据北回归线和北纬40度纬线、0度经线和西经20度来确定的。这就需要学生对各个经纬度划分的了解非常的清楚。

第三、熟悉世界地理课本中介绍的12区域的海陆轮廓(包括岛屿、海岸线的形状等)、地形分布、大江大河等轮廓特征。它们是判断区域位置的重要依据。

第四、考纲中所提到的几个国家的地形、气候、人文、农业等内容都要熟悉和了解。

三、注意综合区域内特征、类比区域间差异

区域综合特征是区域地理学习的重要部分,它是解决区域问题的关键所在。区域地理涉及到很多方面,各个区域有没有必要的联系和相同点,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死记硬背,只是很枯燥无味的,同时也起不到很大的作用和成效,这就需要我们采用正确的方法去科学的记忆。

1、找出区域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在每个区域特征中找出每个区域具有特点和代表性的因素。如海洋性气候是欧洲西部最突出的特征,记住这个特征就很容易的记住了欧洲西部气候的分布、气温的高低、海拔的高低、风带、气压带都可以成为一个区域的特征让学生容易记住。

2、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追根溯源,形成全方位的知识体系,这是区域地理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在综合复习时要注重各个区域经纬度、地形、气候、经济、人文、物质、工业都是可以联系起来的。

3、分析比较不同区域间存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法是学习区域地理一个比较实用的方法。比如说比较北纬60度经过地方的气候;南美洲大陆两岸气候和物种的比较;不同地方工业区之间特征和形成原因的比较。

四、将时事热点有机地糅合到区域地理复习中

在数字教育的推动下,要求学以致用的方针在高考中得到了体现和实施。一般当年的高考题目都是以当时的一些热点新闻材料和重大方针决策为背景资料的,这样既可以考察学生专业知识,同时也是对学生全方位的包括知识面和知识广度的一个衡量。而热点问题又时常和具体的地理区域结合起来,如:西部大开发、归属问题、朝鲜半岛问题等。

这就要求我们在综合复习时要对当时的热点和重大事件进行收集整理,同时从多种角度去将热点问题与具体的地理区域结合起来,同时进行整合。同时可以查看一下和收集一些外面杂志设计的题目,多做这类型的题目,只有全方位的掌握了知识点和结合点,考试时无论怎样变化题目的呈现方式,学生都能找出答题的要点。

【总结】

区域地理的学习是一个繁杂无谓枯燥的学科内容,所以在学习中切忌死记硬背机械性的去学习和做题,这样时间长了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所学的知识也不够扎实,学习效率不高。在复习时也不要将每个知识点独立的来分析和理解,要系统的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复习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教师重点的分析几个区域,学生以后就按照相应的学习方法去复习。这样区域地理的复习就会事半功倍。

区域地理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学习知识点的时候,掌握扎实的功底,注意结合学科特点,扎扎实实的做好前期的工作,那么,区域地理在高考中就不是一个难题。地理学习的方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方法和规定,只有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才能在地理这门学科中有所进步。上面是我自己对高中地理教学的经验之谈,希望对高中地理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地理方面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地理教育》2007第5期

[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7第3期

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篇2

【关键词】区域地理 地理定位 提取信息 分析评价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地理事物是占有一定空间,有具置的,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和分析必须立足于区域,这也是区域地理的一大特色。近几年高考越来越多的试题都是以某一区域为切入点来考察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地理技能的应用。那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呢?

1 地理定位能力

地理定位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要让学生准确记住诸多区域的地理位置、轮廓或地理环境各要素是很困难的。我让学生如下去做:

首先,“空间联系记忆”,记住一些重要经纬线穿过的区域。

比如:中国地理

经线:90°E、100°E、110°E、120°E等

纬线:23°26′N、30°N、40°N等

世界地理

经线:0°、120°E、120°W、150°E、70°W等

纬线:0°、30°N、30°S等

其次,“图文结合”,认真复习每一条经纬线穿过的区域的基础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等)和老师上课强调的重点、难点。

再次,“心中有网,脑中有线”,闭上眼睛,仔细回忆每一条经纬线穿过的区域及其概况,反复几次,自然会加深记忆。

2 提取信息能力

区域具有等级性和层次性的特征,这就导致了区域地理领域大、范围广、内容多,很难每一个都学到,考试也并不一定考学过的区域,而且往往会考一些陌生的区域,但会提供一定的信息(主要包括文字信息和图表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方法。其实课本就是一部文字信息和图表信息的资料集,老师教学就是帮助学生提取信息。我的做法如下:

首先,一定要仔细,文字信息中,往往多是有效信息,干扰信息很少,结合问题和命题意图,有方向的提取有效信息。而图表信息则应注意图标名称、坐标、图例、点线面分布特征等,还应锻炼“图文转换”的能力。比如:

【西安市高二年级2011-2012地理第一学期地理期末统考】下图为“祁连山冰川朝向玫瑰图”,它是把祁连山总的冰川条数和面积分成100份,把其中4份作为一个长度和面积单位,按不同的方向绘制。读图回答

12.祁连山冰川的分布

A.东南多西北少 B.南多北少C.西南多东北少D.北多南少

13.东北和西北朝向冰川条数相当,但面积差异显著。因为东部比西部

A.日照时间更长B.降水总量更多C.太阳辐射更强D.蒸发强度更大

这道题是一道陌生的提取信息的题目,既有文字信息,又有图表信息,学生感觉好像不知所措,但认真仔细的分析,“图文结合,图文转换”之后,就发现12题十分简单。

其次,注重材料所给信息和已经学习知识之间的联系,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读材料。比如上面的13题,东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差异是我们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材料的结合,只要基础过关,该题就迎刃而解。

3 分析评价能力

新湘教版必修3编者认为“地理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学习地理环境各要素,而是要落实在区域上,落实在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不同模式上,落实在人类对不同地区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上。” 我也认为研究区域的目的主要是评价区域现状,分析如何促进区域的发展和解决区域存在的问题。而且近几年的高考也非常注重考察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3.1 通过典型的、真实的案例,分析适当区域,得出研究区域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教师可以选择课本上的案例,也可以设计一些真实的,更贴近学生生活,或者是社会上的一些热点事件作为案例。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感到地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比如我在讲解云贵高云地形地貌时就引用了CCTV10最近报道的一则事件(视频材料)“广西省西北部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是靠外出打工,后来村口逐渐形成了一个湖泊,面积竟达近500亩,村民依靠打鱼增加经济收入,有些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回拉打鱼。但突然有一天晚上,就听得轰隆一声巨响,第二天早上一看,偌大个湖泊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剩下湖底的乱石杂草。村名们都以为是他们得罪了“湖神”,纷纷祈祷祭天,确实过了几个月,雨季过后,湖水又慢慢增多,湖面又像以前一样升高。”

通过这则视频材料我首先让学生观察云贵高原特殊的地貌特征,通过“湖泊失而复得”的材料来分析岩溶地貌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地貌成因。像这样和地理相关的材料还很多,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等,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观察和搜集,就会有大量的一手材料。这些材料既能吸引学生眼球,又能体现新课程标准。

3.2 经常归纳总结地理过程的原理和规律,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比如:

① 分析区位因素(主要从以下要素分析)

自然要素: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源、资源等

社会经济要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等

② 分析某区域气候特点及其成因

主要从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洋流等几个方面分析

③ 分析流域水文特征

从流速、流量、水位、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几方面分析

④ 分析区域建港条件

主要从经济腹地(城市依托)、地形、水文状况、停靠条件等方面分析

分析评价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很多,有的是课本归纳,有的还需不断总结,我就不一一列举。在这里强调一点就是:分析问题时思路要清晰,表达要有条理,这样考试也容易得分。

3.3 要“进得去,跳得出”,要能把我们在分析案例时积累的思路和方法普遍应用于类似区域,这才是真正的能力提升,我想这也是新人教编者在每一章后面设计一个问题研究的目的。

区域地理需要全面系统地学习,但并不是机械地重复每一区域的基础知识,而应该重视对知识的加工、整理、比较和联系, 并巩周在地图和空间感之上。在教学中应多一些探讨,多一些总结和归纳,从而使知识得到升华、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地理教育》2007年05期《区域地理命题特点及复习策略》.谭智勇.2007

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篇3

地理是一个偏理的学科,对很多人来说都很头疼,是个难啃的硬骨头,知识点复杂,答题没有思路,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第一步,读、划先行——“思维描图法”。

首先是通读教材,包括小字部分,然后分段略读、精读,对教材重点内容如概念、定义等,要求做到读、划(在下面用色笔画线)并行,以加深印象,为运用地理语言解答问题打下基础。对其中优美的文字,如地理景观描述,亦可领读、朗读。课本中精美的插图照片,可当作美术作品欣赏,要充分利用美学的感染力,来引起学生自学地理教材的兴趣。最后分析和总结出段落大意,动手列出章节知识结构。与读、划教材同步进行的,则是配合课文内容,进行“思维描图”的练习,以树立学生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和具体的地理轮廓形象,为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增强地理记忆能力,学好地理课打下基础。(动手)结合起来的方法。这样,手脑结合,地理知识和绘图技能结合,而达到地理概念清楚,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明确,并起到增强记忆的作用。

具体做法是:每学一课(章、节)就让学生把课本有关地图描绘下来(应描地图教师事先选好),描图纸要用单页薄纸,并作为课堂作业,检查评分。描图要求轮廓清楚,位置正确,书写规范。所描项目须经教师选定,描图过程(包括描图前和描图后)要引导学生对所描地图进行反复思考,要思维其地理位置特征、轮廓形象、方位距离、面积大小、地形分布、生产布局等等;也可以联系不同的大洲、大洋、国家地区进行对比思维,还可以把课本中有关文字论述和听描绘的地图本身结合思维,把部分专题地图如山河分布图、气候类型图、交通城市图等归纳成综合性地图来思维,也就是把所描地图,同整个教材串连起来,形象具体,顺理成章,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思维描图”的关键是思维(包括想象),而不是“依样画葫芦”的描图。如果学生不思维,而单纯描图,则单调乏味。只有边想(思维)边描,使想像中的地理事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与联系同地图结合,则兴趣盎然。“思维描图”需教师培养引导,为增强说服力,可在同一学生身上搞些数据,对比“思维描图”与“单一描图”的不同效果。

“思维描图”具有紧扣教材,简单易行的优点,不论教学设备的好坏,师资水平的高低,学生成绩的优劣,皆可推广应用。“思维描图”不仅使地理概念清楚,地图知识牢固,还能避免“地名搬家”的现象发生。

第二步是填、写结合——“地理事物镶嵌法”。

学生在读、划教材,思维描图的基础上,已初步掌握了教材内容和地图知识,这样,可以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空间以及有规律分布这一特点,填、写结合,采用“地理事物镶嵌教学”。所谓地理事物镶嵌法,就是配合教材内容,取空白地图一张(学生自绘),就像幼儿的“积木盘”一样,把有关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气候类型、自然带、交通城市等,让学生像摆积木似的,按位置、比例分别“镶嵌”到空白地图上,填(图例)写(注记)结合,把众多的地理事物,综合归纳为一图,形象具体,印象深刻。

用此法还可以把不同的教材(自然地理、区域地理、人文地理)、不同的章节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地理事物在地图上密切结合,启发学生按步思维,找出不同地理事物的各自规律、特征,理解其形成原因,掌握其相互关系,进一步把中学三个层次(中国地理、世界地理、高中地理)六册地理教材综合在一起,达到学生对地理课本越学越薄,越读越少,概念清楚,内容熟悉的目的。

第三步,练、测并重——“对比强化记忆法”。

通过读(课文)、描(思维描图)、划(概念、定义)、写(知识结构、地名)、填(地图)等一系列的自学活动,动手动脑,自学能力大大提高,已初步掌握了地理的“双基”内容。下一步就应通过练习,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地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各地理要素规律,以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如虽处同一纬度,由于海陆、洋流、地形的不同,气候类型产生差异,气候、土壤、生物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复杂关系,地理环境(主要指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类与环境之对立统一关系,等等,使学生具备审答地理问题,评价地理事物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怎么提高文综成绩1.政治

文综政治要熟悉课本,不用背,只要大概有印象就可以了,知道原理什么的大概在什么位置就好。在熟悉课本的基础上做到以下几点:1、自己先做一部分题,不要怕和答案相差大,没关系,都会有这样一个过程。通过错题,好好领会一下自己欠缺在什么地方,学会思考。2、通过错题再次熟悉政治课本,归纳课本知识,尤其是自己不熟悉的地方。3、再来做题,这次做题应该会有很大的进步,但是还难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这个时候要把答案抄下来,背过,积累的多了,自然会不知不觉得提高了。

2.历史

高三文综历史复习中,最好把每个时期总结成一棵树的样子,主干就是大标题,枝干就是小标题,叶子就是内用的关键词,这样每一节就是一棵树了。到最后的时候,把这些书当成枝叶再串成一棵大树,你一本书的框架就出来了,这样就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3.地理

地理分为自然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三部分,其中中国地理,世界地理都是建立在自然地理基础上的。所以学好自然地理是最重要的。在自然地理中重要的部分是地球运动和气候,它们是很难理解透彻的但是又关系到所有地理知识的。

高二区域地理复习方法区域地理在高考中,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分布、特征、成因、规律及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而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和验证。因此,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树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一定不要只机械地重复一遍初中地理课本,而应重视对旧知识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建立知识框架与体系,并巩固在图像或图表上,并以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为指导,结合高考训练要求进行复习整理。鄙人结合自己的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区域地理复习的简单方法与思路,供同仁们参考,便于学生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第一、推出区域地理复习模式,便于全体学生复习归纳总结。

一、自然地理特征。复习的思路与内容是: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土壤特征和矿产资源。需要说明的是在复习世界区域地理时,对土壤特征一般不作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区域的位置和地形,往往决定这个区域的气候特征,而区域气候和地形又往往决定区域的水文和植被,水文和植被往往决定区域土壤的形成)

二、人文地理特征。复习的思路与内容依次是:农业特点、工业特点、人口与城市特点。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看似简单,但复习时掌握复习方法,理清复习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加强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联系。

例如,用南亚季风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南亚西南季风进退对南亚农业的影响。在复习东南亚地理位置时,一定要结合板块知识,巩固东南亚多火山、地震、滑坡、海啸多发的原因。用风带、气压带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南部分布广泛的原因等等。又如东亚季风气候显著,要注意知识的联系与高考要求的连接----⑴季风气候的特点,⑵为什么东亚地区季风气候显著,⑶东亚季风气候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完成这一点,在提前布置的情况下,班内的优秀学生,能完成这一点,并在班内介绍、推广。

第三、每个区域考纲要求重点不一样,操作时应有侧重。

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注意每个区域往往有一两个重点。如东亚日本气候及风性及海洋性特点。东南亚位置,特别是板块中的位置,和东南亚地形特点及其成因是重点。又如非洲的气候在赤道南北两侧对称分布及其成因等是重点。欧洲海洋性气候及其成因等都是区域地理重点。完成这一点,应由教师主导操作。另外,在以主要国家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区域地理中,区域的概述复习为辅,国家地理知识重点。例如东亚概述部分:第一,对东亚每个国家做一两句介绍。蒙古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朝鲜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第二、季风气候显著。但日本是东亚地理复习的重点。

第四、在区域地理总结时,注意区域地理知识的类比和综合。

例如,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有好几个区域都有三地形区,北美自西向东纵列分布着三大地形区,南美和它相似。澳大利亚也有三大地形区,也是自西向东纵列分布着三大地形区,只是山地在东面。其实,俄罗斯也存在着三大地形区,印度存在着三大地形区。又如,东亚的季风和南亚的季风成因也可以进行类比等。通过类比和对比,便于学生巩固掌握。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往往能揭示许多地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例如自然地理要素的总和,人文地理知识和自然地理的综合等等。

日本为大纲规定的八个专节之一,我们用前面介绍的复习思路与方法指导日本地理特征的复习。

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⑴位置特征:a(板块中的位置)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连结高考]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b位于太平洋的西北部,是个群岛国家(多港湾)。c经纬度位置。

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篇4

一、产业发展基本概况

“十五”期间,我区坚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提升能级,优先发展知识型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本确立了发展知识型产业、建设知识经济密集区的路径定位。目前,正处于产业转型、功能提升和形态重塑的关键阶段。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年,区实现生产总值436.3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2∶29.6∶69.2(不含烟草)。产业总体上不断呈现制造、加工等环节加速外迁,研发设计等关键环节集聚发展的态势。“十五”期末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为2.9%,较“九五”期末下降1.5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3%,“十五”期末较“九五”期末增长2.09倍。

(二)知识型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知识型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初显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作用,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发展亮点。年实现增加值56.3亿元,占区生产总值(不含烟草)的比重为21.9%,完成区级财政收入4.9亿元,占区级财政收入总量的18.6%。其中,知识型生产业实现增加值49.3亿元,同比增长31.1%,实现区级财政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24.9%。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7.0亿元,同比增长18.1%,增加值率达33.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现区级财政收入0.4亿元,同比增长104.8%。

(三)都市型产业和基础业持续发展,仍为区域经济的主要支撑

都市型产业和基础业年实现增加值103.1亿元,占区生产总值(不含烟草)的比重为40.1%,完成区级财政收入11.13亿元,占区级财政收入总量的42.3%。其中,都市型产业实现增加值39.0亿元,同比增长10.2%,完成区级财政收入1.83亿元,同比增长146.0%。部分传统工业仍具有比较优势,“十五”期末,纺织业及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分别占全市同行业的8.5%和6.1%。基础业实现增加值64.1亿元,同比增长25.0%,完成区级财政收入9.3亿元,同比增长7.1%。

(四)产业载体加快建设,初步形成集聚发展的态势

各类产业载体建设推进有力,开始展示知识创新、文化创意、科技创业的功能形象。至年底全区科技园区面积达到52.1万平方米;商务用房面积达到23.5万平方米;都市型产业园区面积达78.7万平方米。建成了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一批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了同济大学周边的建筑设计创意产业群、复旦大学周边的电子信息产业群等产业集群发展态势。

二、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

我区未来的产业发展要充分认清国内外形势,准确把握发展大局,牢牢抓住战略机遇,乘势而上,将潜在的区域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一)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

在国际制造业和服务业呈现“双转移”的背景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发挥长三角区域优势,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正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研发、设计、信息等知识型生产需求大大增强。

(二)市委、市政府对发展的定位要求,为提升区域产业能级创造了有利条件

市“”规划把知识创新区作为市创新基地之一,明确聚焦张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联动知识创新区建设;2007年2月知识创新基地纳入张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领导小组的协调管理范围,为产业发展、能级提升创造了机遇。

(三)区域密集的科教、人才等创新资源,为发展知识型产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研究型大学在培育发展知识经济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在与区域发展形成高度互动的关系后,将充分发挥其集聚、创新、辐射、引领的功能。将通过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使科教和人才“两个第一”资源核心优势转化为区域产业发展竞争优势,加快知识的产业化进程。

(四)聚焦重点地区的开发建设,为产业布局调整优化拓展了发展空间

江湾—五角场市级副中心作为以科教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明确列为“”期间重点建设地区之一。大连路跨国企业地区总部研发集聚区正以其便捷的轨道交通和规模型商业商务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功能。新江湾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规划建设,为知识创新基地建设提供了承载空间、丰富了发展模式。区域内15.5公里的滨江岸线,将成为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增长空间。

(五)城市建设日益完善,为增强区域商务功能奠定了基础条件

经过近几年的高强度建设,一批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完成。“”期间,将建成运行轨道交通8号线、10号线、军工路越江隧道等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启动轨道交通12号线建设,基本形成“一桥、两环、三隧、四线”为主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平凉西块、定海东块等旧区改造,也将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产业跨越式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还需稳固加强,主导产业亟待培育壮大;土地开发成本高,功能性项目、产业载体建设难度加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公共服务平台的集聚度和作用不明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仍较突出;就业压力较大等。

三、产业发展方针和目标

牢牢把握区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依托区域内大学、大厂、大院、大所资源优势,着力于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和产业能级的提升,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区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党的、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以“加快‘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增强城区知识创新活力”为发展主线,落实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建设工作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区发展模式,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注重扩大开放,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方针

发挥大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作用,优先发展以科教为特色的创意设计等知识型生产业,优先发展以大学强势学科为支撑的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调整提升以产学研一体化为引领的都市型产业,稳定提升为科教功能配套的基础业,逐步形成以国内外大企业引领带动中小科技企业集群发展为特征、以科教为特色、以总部经济为支撑、以服务经济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一心、一城、一江、三区”的产业布局。

(三)发展目标

“”期间,区域经济社会继续努力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力争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区级财政收入不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以科教为特色的知识型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保持20%左右增长速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约5个百分点,知识型生产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上升6-8个百分点;全区科技商务用房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孵化基地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产业布局战略性调整初见成效;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实现年营业收入110亿元左右;到2010年,区域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年下降20%,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年削减1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经济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发展模式

构筑以区域创新体系为支撑的创新型城区。努力建设知识创新基地,促进区域内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支持以大学科技园为特色的自主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引导企业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期间,区域专利申请总数达到1.1万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保持在全市前列,各类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数量位于中心城区前列,大专学历以上人口比例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初步成为具有国内外辐射能力的科研、教育和人才高地。争取把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设成为部级“火炬”创新创业园。根据国家和市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以建设创意产业基地、环保节能研发基地、新材料研发基地和光机电一体化研发基地为核心,努力把知识创新基地纳入张江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着力打造以国内外大企业引领中小科技企业集群发展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密集区。引导资源向重点产业领域集中,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入驻区,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化、根植性发展。“”期间,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4000家左右,其中13家左右成为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建成中心城区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

加快建设以科教为特色、总部研发为特点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聚焦江湾—五角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凸现知识创新特色的市级副中心功能;聚焦大连路—控江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基地的功能;聚焦黄浦江段滨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显现创新创意产业基地功能;不断完善综合配套服务,着力形成“南北呼应”的发展格局。形成一批自主创新活跃、管理良好、市场占有率高、核心竞争力强的重点企业。“”期间,以科教为特色的江湾—五角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连路—控江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集聚区基本形成,成为对外开放、体现国际化水平的重要窗口,以“渔人码头”为重点的黄浦江段滨江创新创意产业基地取得重要进展,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初具规模,新江湾城国际大学科技园充分展现国际化、知识型、生态型形态功能。

(五)实施原则

在路径选择上,坚持大学强势学科和产业竞争优势塑造相结合。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搭建有利于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形成科技、教育、经济互动和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使大学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在推进策略上,坚持三区联动开发与聚焦重点地区建设相结合。继续支持高校发展,推进科技园区、公共社区建设,率先在重点区域提升知识创新区功能形象的示范效应,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和管理集成的经济生态环境。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坚持培育新型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立足区情,既注重培育发展具有科教优势、带动效应明显的知识主导型新兴产业,也大力提升发展就业容量大、符合环保要求、资源消耗少、具有科技含量的都市型产业,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资源配置上,坚持市场机制调节和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制定有利于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发展壮大,不断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和整体竞争力。

在发展动力上,坚持自主创新和改革开放相结合。发挥科教和人才优势,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同时积极推进政府、企业、市场和社会“四位一体”改革,促进对内对外全面开放,加快信息、教育、科技、人才和资本的互动交流,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外向度和城区国际化水平。

四、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发挥科技、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作用,坚持“两个优先、两个提升”的产业发展方针,构筑以创新型中小科技企业集群发展为特征、以科教为特色、以服务经济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

(一)以创新人才集聚为抓手,优先发展知识型生产业

围绕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等环节,以高素质人才等产业要素高度集成为重点,加快培育智力密集的创意设计、研发与技术服务、教育服务和科教商务等知识型生产业。

创意设计。充分运用滨江沿线近代工业遗产和大学周边区域资源,推进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和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着力发展建筑设计、工程设计、工业设计、软件设计、传媒设计、时尚设计和国际工程咨询等行业,形成设计合作体系,努力建成全国规模最大、能级最强的创意设计中心之一。

研发与技术服务。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培育发展技术服务机构和技术服务市场,鼓励合作研究开发和承接国际商务流程外包(BPO),重点发展技术研发、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产品开发和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以及知识处理外包服务等,努力建设全市自主创新和科技攻关的高地。

教育服务。依托区域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教育资源集聚优势,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做实教育服务园区的平台功能,引进扶持中外著名教育集团和职业培训、中介服务等机构,重点发展教育培训、教育中介服务、教育信息咨询服务,逐步扩大留学生服务规模和服务层次,力争成为的品牌教育服务集聚地。

科教商务。以江湾—五角场市级副中心、大连路—控江路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推进技术、人才、创业资本、信息等要素的集聚共享,重点发展商务办公、知识产权服务、专业技术服务、风险投资服务和中介服务等,努力建成全市乃至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科教特色中心商务区。

(二)以科研成果产业化为抓手,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充分发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功能,全面推进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体系建设,以研发设计为引领,打造电子信息、环保节能、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

电子信息。扶持一批示范性项目与核心企业,建立若干行业技术支撑服务体系,重点发展数字音视频、计算机及网络产品、软件和信息服务,形成从设备研发设计到内容开发应用的产业链。

环保节能。依托区域高校在水环境、大气环境、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的强势学科,以及污染控制、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的科研优势,围绕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等循环经济重点环节,重点发展水净化及循环利用研发技术、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研发技术、节能与绿色建筑、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技术等领域,加快建设环保节能产业载体和技术服务平台,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环保节能科技产业集聚地和服务中心。

光机电一体化。整合滨江产业布局,引进和发展内外资研发机构,重点发展数字医疗、先进光学器件、新能源等光机电一体化产业。支持理工大学部级科技园整合有关都市型产业园,打造光机电一体化研发基地。

新材料。依托复旦、同济与中科院、上科院等国内外有关高校、研究机构在材料研究领域的优势,建设先进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发展以纳米材料、光电材料、新型建材、生物医用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聚乳酸(玉米塑料)、芳砜纶纤维技术等为突破口,形成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产业。

(三)以产学研一体化为抓手,调整提升都市型产业

全面推进大学科研与地区产业的对接,加快都市型产业园向专业化、科技化、集约化转型,重点提升现代纺织、烟草、设备制造、钟表、出版印刷等行业。

现代纺织。围绕“时尚纺织、科技纺织”的主题,做强纺织产品研发设计、技术创新、运营管理和贸易展示等高端环节,重点发展纺织新材料应用和家用纺织品领域,加快建设国际家用纺织品产业园和现代纺织科技工业园,提升区域纺织产业能级。

烟草。支持烟草集团技术改造和研发基地建设,以组建产学研联合研发中心为切入点,推进烟草行业技术链和产业链延伸,成为全国行业技术中心、营销中心。

设备制造。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积极支持高端产品的研发设计和推广,形成若干以优势企业为核心、具有专业特色、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设备制造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

钟表。依托区域内钟表专业开发力量,发掘钟表文化内涵,实现“保留、集中、拓展”,推动钟表产业向技术链和产业链的高端转化,建设“国际钟表产业园”,提升国际化程度,构筑国内外钟表产业融合相关行业的主要集散地和功能性平台。

出版印刷。依托区内高校出版社、版权中心和创意设计中心的迅速发展,推动印刷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发展报纸、杂志印刷及商务印刷,鼓励企业与国内一流出版商合作,鼓励各类印刷企业间及与相关企业的合作。

(四)以实施品牌战略为抓手,稳定提升基础业

推进服务业信息化和品牌化建设,完善城区综合服务功能,重点提升商贸、旅游和房地产业等基础业。

商贸。完善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和便民利民店等商业布局,形成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商业布局体系。大力发展品牌连锁、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领域。加快形成若干大型批发贸易中心、采购中心,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旅游。依托的“百年大学、百年工业、百年市政”文化资源,结合新江湾城、江湾—五角场市级副中心和滨江地区的开发,加快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近代工业遗产保护性开发、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国际赛事、会展和餐饮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开发商旅文结合的品牌项目,建设具有特色的以“三个百年”文明为代表的近代城市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特色区。

房地产。结合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旧区改造和老工业区调整,推进集中成片土地一级开发模式,不断优化房地产业开发结构,重点建设科教商务办公楼宇、宾馆酒店和产业园区等功能性项目,适度开发生态化和人文化的知识社区。

五、产业发展的重点布局

在“两片、一线、一带”的城区总体空间布局指导下,实施“竣工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滚动开发机制,全力推进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打造若干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科技产业集聚区和都市型产业集聚区,形成“一心、一城、一江、三区”的产业布局。

(一)“一心”(江湾—五角场市级副中心)

按照南部商业商务中心、中部创智天地、北部知识商务中心的功能布局,努力建设成为以地上地下空间联动为特点,集科技创新、科技中介、科教文化交流、商务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江湾—五角场科教特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市级商业中心。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中心和科技教育机构,推动律师、会计、咨询、评估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集聚,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和教育培训产业,以及相关的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商业贸易、休闲娱乐等产业。拓展和强化创智天地的综合功能,努力使创智天地成为聚焦全区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平台。

(二)“一城”(新江湾城国际大学科技园)

以复旦等众多高校为支撑,重点引进国内外大学研发机构、知名企业研发中心、科技教育服务龙头企业等,打造集教育服务、研发与技术服务、科技企业总部办公、商业、商务服务、运动休闲、信息咨询、高品位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以知识型产业集群为核心的国际化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研发中心。

(三)“一江”(黄浦江段滨江创新创意产业基地)

重点集聚有实力的创意设计、广告策划、会展服务和中介咨询等创新创意服务机构,形成以文化博览、休闲娱乐、商务办公为主导的东外滩渔人码头文化休闲博览区,以黄浦江段滨江“百年工业文明”保护性开发为特征的创新创意产业基地,规划建设以生态、会展、休闲等为主导功能的复兴岛和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主体的森林公园南侧生态科技研发园区。

(四)“三区”(大学科技园特色示范区、大连路—控江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现代纺织为代表的临江都市型产业集聚区)

大学科技园特色示范区。在大学周边建设一批以大学强势学科为支撑的大学科技园,促进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与科技创业紧密结合,形成以科学研究、科研成果孵化、教育服务、研发设计为主导功能、以中小科技企业集群发展为特征的特色示范区。打造以创意设计,国际工程咨询服务,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科技等产业为重点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使其“核心圈”、“扩展区”和“辐射点”内的产业载体项目按节点出功能、出形象,积极发挥辐射效应。

大连路—控江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大连路、控江路为发展轴,沿大连路规划建设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功能的跨国企业地区总部研发集聚区;以提升控江路区级商业中心的功能业态为主题,以百货、专卖、商务办公、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旅游为主导功能的控江路商贸服务产业带。

以现代纺织为代表的临江都市型产业集聚区。通过功能提升或老厂房改造,以产学研一体化促进结构调整和能级提升,努力建设高就业、高产出、低资源、无污染的都市型产业集聚区,形成平凉路现代纺织产业带、长阳路烟草产业园、国际钟表产业园和军工路海洋水产产业园区的布局。加强老厂房、老仓库保护性开发,积极建设创意产业园。

六、加快知识创新区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加强规划引导,注重整合区域土地、政策等资源,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形成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的整体合力。

(一)强化产业导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贯彻区委八届四次全会《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的决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2010行动计划》,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目标责任制,对照《淘汰劣势产业目录》,制订本区“”期间劣势企业淘汰名录和淘汰方案,加快调整金属加工、建材、化工等行业,淘汰落后工艺和产品。严格实施能耗和环境准入,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严格实施“批项目、核总量”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设立区域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制定相应产业政策,鼓励主导产业发展。

加强产业项目评估。形成与城市规划、土地招标、土地储备相衔接的产业项目评估机制,进一步促进资源向“一心、一城、一江、三区”集聚。开展开发项目的产业定位、规划设计和开发模式等的前期论证,对项目建设和后期招商情况持续跟踪,确保项目规划的有效落实。

编制产业发展年度报告。围绕落实区域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明确每年产业发展重点、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加强区域产业运行状况的动态分析,就区域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年度评估,统计区域商务资源信息及产业发展动态,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构筑区域创新体系,实现科教与产业良性互动

加快知识创新基地规划建设。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对接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善基地发展规划,加强对基地内各科技园区的指导、协调、服务和管理,加快推进基地内部分核心区域的功能落地工作,努力把基地纳入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范围。以与旧金山湾区合作为突破口,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建立各种产学研合作关系,迅速提升城区自主创新能力。

打造创智天地创新服务品牌。促进各种创新公共服务资源向创智天地集聚,促进科技交流、文化交流和人才交流,打造创新服务的品牌区域。加快推进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知识产权园、中小企业研发外包服务中心、区风险投资服务园等平台,完善功能和商务服务模式。加快区电子公共数据中心建设,构建数字化图书馆、学科资源库、科研信息库等一批公共信息数据库。

落实国家、市和区科技发展配套政策。全面贯彻国家和市科技发展政策,落实区“32条”科技发展配套政策的相关实施细则,做到“看得懂、听得明、记得住、有机制、易操作”。加强宣传与实施,真正把政策落实到企业。适时评估实施效果,不断修订完善配套政策。

大力推动大学生科技创业。市区联手共同推进大学生科技创业,探索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降低创业型企业开办成本。制定高层次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开发计划,建立人才库,每年紧缺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开发目录,强化区人才广场服务功能。做好引进人才的户籍办理、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服务工作。

(三)扩大改革开放,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构建外向型经济新格局。加大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的推介力度,注重实施“以外引外”、“以商引商”等市场化招商方式。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引进一批国内外规模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加强对外商投资“两个优先”产业的引导,发挥其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本区有实力的各种所有制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贸易合作。建立完善规划、土地、资源、政策、服务于一体的招商引资集成机制,实现功能落地。

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按照“平等待遇、开放领域、引导产业、调整结构、创新服务”的基本思路,重点推动非公有制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围绕产业结构转型和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理念,鼓励非公有资本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加快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等问题,创造真正公平的竞争和发展环境。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资源优化配置,积极推进区属国有企业整合重组,推动区属国有资本向投融资平台、主导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领域集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社会化多元投资,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持推动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拓展直接融资渠道,进入资本市场加快实现企业发展。

(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形成知识经济密集区示范效应

加强土地储备和有序开发。切实保证产业发展空间,优先安排重点发展产业集聚区的土地供应,按照区域性、组团式、辐射状的发展模式,合理规划、合力推进商务楼宇、科技园区和都市型产业园区等功能性载体建设。

政策资源向产业集聚区倾斜。对经认定的产业集聚区重点地块,在确保大市政和旧区改造等重点项目拆迁指标后,优先安排拆迁计划指标和优先筹措解决动迁房源。支持产业集聚区市政工程和公共交通等配套建设。鼓励特定产业入驻特色产业集聚区,创新产业集聚区开发运营模式,实现产业集聚区成片开发。

(五)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塑造区域核心竞争优势

实施重点企业创新扶持计划。支持企业设立技术中心,完善技术开发创新机制,增强吸纳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中小企业创新成果的能力。鼓励企业与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创新与新产品研发,对其成果转化项目经认定符合条件的,享受融资担保、市场推介、财政扶持等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申报国家和市火炬计划、创新基金以及各类创新支持项目。帮助符合规定的研发与技术服务外包出口企业,享受市有关政策。

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支持企业产品申报市名牌产品、市著名商标、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称号。对新确认的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市著名商标、市名牌产品,给予表彰和奖励。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落户,并制定实施相关优惠措施。

政府采购高新技术产品与创新服务。编制区域内自主创新产品预备目录,积极推荐进入市政府采购目录。通过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务等方式,培育科技中介服务市场。对符合政府采购需求条件产品,由政府或采购人直接进行首购或订购。完善政府采购运行机构功能,建立为中小科技企业采购服务的专设通道和服务指南。

创造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环境。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督查制度,通过行政保护、司法保护、行业保护、技术保护等多重手段,从知识产权交易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和保护。建立健全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的保护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建立数据统计和通报制度。帮助企业加强自律和完善内部管理,增强对侵权活动的防范能力。结合知识产权园的发展,积极探索多渠道、便捷的知识产权交易及保护机制。

(六)营造良好服务环境,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发展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形成破解发展瓶颈的整体合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电子政务,规范行政行为。实施和落实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面向优先发展产业领域的企业绿色服务通道。大力开展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

着力突破企业融资瓶颈。建立并使用好政府性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区“科技小巨人工程”专项配套资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专项资金等。构建以商业银行贷款为主体、政策性担保机构为辅助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保持每年10亿元以上的中小企业融资规模,进一步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工作。

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篇5

一、整合课标,因材施教

高三复习区域地理这一块时,需要把高中“必须3”与初中教材有机结合,结合的这个度需要教师把握。如果侧重于初中教材,就会造成学生的浅层次复习,能力提高不足,如果侧重高中“必修3”就会造成知识体系不全面。区域地理复习的总体设计应着眼于整个高中地理的教学与备考,以及学生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以具体的区域作为载体,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制定区域地理复习目标时,我依据课标要求,以初中学过的区域为载体,整合高中地理原理、规律和方法,依照“双层次教学法”把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相结合,把区域地理复习与高考考试内容相结合。

如针对“美国”这一节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分析课标,以下是和本部分相关的课标要求:

高中课标:①通过对某过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的分析,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的途径。②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③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初中课标:①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②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③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通过初高中内容的对比,我发现共性之处都提到“区域、环境、开发、发展”等三维目标;不同之处在于高中课标提到“农业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等,其更侧重学会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思路与观念。

基于此,我通过整合初、高中课标,形成本节课的复习目标:

(1)通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能够根据各种类型图,分析美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以美国农业为例,把握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以及因地制宜如何布局,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美国东北部早期的资源开发,能理解区域的差异性和开发性特征,并能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相关分析。

这样精细化定位教学目标提高了区域地理的复习效率,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运用“翻转课堂”注重能力提高

关于翻转课堂不同学者有不同定论,我认为翻转课堂是指在老师组织下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交互式的学习。把课堂还给学会,由老师教变为老师提供学习资料,引导组织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高二区域地理的学习中我主要通过教师讲授学习区域地理部分,在高三复习课中,我大胆采用了翻转课堂,收到了较好效果。下面以日本为例谈谈做法:

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深入把握教材内容,认真分析了我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了以下学习资源:“日本区域图教学挂图、日本二战后的发展状况微视频、课件”。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按照我校推行的“双层次教学法”设置:基础层次要求学生掌握日本的地形、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和经济发展的优劣势;能力层次要求学生掌握日本气候的分布及成因;日本的工业分布特点及成因;日本社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围绕这些目标,我设置了相关学案,学案分为三部分:《学案――导学单》、《学案――解决单》、《学案――能力提升单》,三单之间注重把握任务的梯度及任务间的关联性。学生课前先做《学案――导学单》,导读单要完成的主要是教学目标中基础层次的问题和检测,学生在充分了解我的意图和任务后自学完成导学单,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我通过了解学生做题情况及时掌握每位学生的课前学习动态。

在上课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计划,如:我准备让学生上课重点合作讨论的“日本地形与板块构造”这一部分,发现学生较容易能够解决,但是对“根据日本的降水、温度判读本国的气候类型”较难把握,我及时调整了教学计划,在课件中给学生提供了更翔实、更易掌握的资料,以便在课堂活动中学生更容易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重点解决《学案――解决单》,解决单上的问题主要以小组合作、小组间展示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展开,在小组讨论问题中,我及时对每个讨论小组进行个性化指导,重点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我及时点评和总结。通过这些课堂活动能够让学生把重点知识更加透彻地消化和吸收,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有了较大改观。

课后我通过《学案――能力提升单》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并及时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失,同时学生通过完成检测,反馈自己的学习成果及学习过程,明确自身不足,提高复习效率。

进一步提高区域地理复习效率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篇6

一、区域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课本内容太枯燥。学生会对科学知识感兴趣,通常第一原因是好奇,如果接下来觉得知识内容很有趣,能吸引他们继续研究下去,但是如果这些知识又枯燥又困难,甚至还得花精力强行记住,他们通常就对这门科学不感兴趣。目前地理教材中关于区域性知识的内容,都普遍显得很抽象,教学的形式严肃枯燥,需要记背的知识点多,学生普遍觉得没有兴趣。

2.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学生能否有效率地学习,跟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教师很擅长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很懂得怎样鼓励学生学习,通常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很高,反之,如果教师的教师方法不当,学生的学习效率普遍降低,目前绝大多数的教师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区域性教学依然使用划重点、划难点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就觉得记背区域性地理知识就是很大的负担,特别是区域地理学习中,需要填图、看图填空等知识,学生光查资料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他们觉得光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就是很沉重的负担,更不可能愿意主动学习。

3.学生生理特点原因。通常学生会因为对新鲜的事物好奇对区域地理学习产生兴趣,可是接下来,男生因为比较擅长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愿意研究表格和地理图形,掌握区域地理知识还比较容易,可是女生会比较喜欢阅读,喜欢能让她们产生感情的东西,抽象的图表、图片、表格,她们会觉得没有兴趣研究,由于没有兴趣,掌握区域地理知识感觉更困难。因此女生对区域地理知识掌握得普遍[!]比较差。

4.生活与知识没有联系。区域地理中的知识涉及的范围广、内容丰富,他们涉及的很多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没有直接联系,谈到区域地理的知识,有些学生学习地理的知识,只是为了了解地理常识,了解风土人情,只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人文生活,为了日后出行旅游打基础,而区域地理知识对学生来说实用性太小,因此学生也普遍不喜欢学习区域地理知识。

二、区域地址学习存在问题的对策

1.从学生学习态度入手

①教师重新定位。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这个新的教学思想是要让教师意识到,单纯用灌输的方法让学生死记知识点,学生不仅感到学习很枯燥、学习效率低下,甚至还会有逆反的心理,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自己只是一个辅导者、引导者,自己只要引导学生愿意接触这些知识点、乐于接触知识点,学生自己就会有浓厚的兴趣钻研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要能从思想上和教学方法上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达到教学要求。②培养学习情感。区域地理知识不是一门死记硬背的知识,在区域地理知识中,含有大量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等,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审美的艺术。这些都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教师要让学生在地理学习时,感受审美情感。③借助信息化教学。如果地理学知识只是一堆图表,那么学生会感到很枯燥,很难以理解,但是如果利用信息化的技术让枯燥的图表“活”起来,那么这些抽象的知识立刻变为形象的印象。通过实践可以看到,如果把枯燥的图片放在地图中,用鲜明的颜色、特殊的符号、明晰的线条标记,学生立刻能牢记这些图片中表达的含义与数据,对区域地理学知识会产生兴趣。对于学生无法牢记每个地区的经纬度与每块地形的区别,可以推荐学生直接去打“大航海时代”,这款电子游戏与“文明”一样是全世界唯一在知识性方面被认可,而且没有任何负作用的电子游戏,具有相当的教育意义。许多不喜欢区域地理的学生,因为想通过游戏的关卡,在一周之内背完全部的区域地理图片与各大重要城市的经纬度与所处地理位置,学生由于喜欢,培养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学习能力。

2.从学习方法入手

①用掌握关键字的方法学习。对于每个位置的地理特征,如果学生要记背所有的知识点,会耗费大量的精力,最后背得晕天黑地还是记混了,因此可以让学生把需要掌握的知识用一或两个关键字进行联系,只要掌握了关键字,学生就能掌握这片区域最重要的特征。②用抓住主线的方法学习。学生通常觉得区域各大城市在哪里记不住,每个区域的气候环境记不住,地势地形记不住,背得一团乱麻,觉得很困难,因此可以让学生尝试记住一条主线。比如,在全世界范围内最长的几条河流,先牢记这条河流具体的形象和流势,以河流为中心,再牢记这条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有哪几个国家,由于以一条河流为主线,他们的地理位置、气侯变化都与这条河流有关系,学生很容易记得住。学生只要把几条河流与几条河流相关的问题记住,就能记住很多知识点。③掌握读图技巧方法学习。运用地图进行学习,是学习区域地理的一个基本方法,在区域地理学习中要大量地读地图,学生在图地图时,要掌握读图的技巧:记地图的特征,对于这片地图,有哪几个基本形状特征,只要掌握形状特征就不会轻易弄错;记地图的主题,在这片地图区域中,有哪两三个关键字,这关键字要反映地图位置的重要特征;记主题的内容,这些关键字的特征反映在哪些内容上;记联系点,在不同的区域地图中,有哪些联系点。学生可以通过由于点及线、由线及网的逻辑方法记住图形。④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学习。区域地理的特征,就是一片区域一个案例,在这片区域中有大量的知识点,如果单纯地记下每一个案例,很容易记错、记漏、记混,因此,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学生要掌握对比的方法,比如对比相似的区域、相反的区域,再对比相似的地方是哪些地方相似,相反是哪些地方相反,通过对比,学生能记忆深;归纳法要求学生了解一块区域时,先要归纳,掌握区域的哪几个知识点,对知识点的内容进行精炼地

总结等。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学生才能比较轻松地学习区域地理。比如在学习西北地区特征时,先总结出关键词:干旱,再由干旱联想到地形的原因、气候的特征。通过联想法,学生能轻松地记忆抽象的知识。

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篇7

关键词 中学 区域地理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1区域地理的地位、特征及研究内容

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特征。区域地理的整体性是指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并且区域内任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是区域地理环境整体的变化。差异性是指由于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作用的不同而使不同区域在景观上存在差异。描述和解释地区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地理区域、分析区域发展规律是区域地理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将各个区域最具代表性的地理特征讲述出来,使学生能够从区域差异中发现有关人地系统演变的问题。

区域地理学将地理学与区域科学相结合,侧重于研究区域地理特征及其分异规律,还包括各区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概况,以及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形成、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为人类的区域开发建设服务。

2区域地理的教学方法

2.1区域要素分析法

区域要素分析法是按照明确区域空间位置、了解区域发展阶段、阐述区域地理特征、分析区域事象成因、指出区域发展方向、阐释区域借鉴意义的思路,构建出区域地理的W习模式。这样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一般的区域地理分析方法,有利于学习的迁移,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但是这种“八股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且枯燥的内容、固定的流程、大量的机械记忆容易导致学生对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定势。

2.2综合法和比较法

综合法和比较法是了解区域地理特征最常用的方法。综合法是从区域整体出发,对区域地理环境各要素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影响区域发展的主导因素,使学生对整个区域地理特征有一个完整认识,并逐步构建起系统的知识网络。比较法是指对相似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分析,找出相似性和差异性,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区域地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其他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解决本区域存在问题的科学方案。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案例教学法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某个区域的学习为载体,通过对该区域各自然地理要素进行分析,得出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和影响区域发展的主导因素,引导学生将知识、方法进行迁移,进而让学生掌握该类区域的分析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对同一类型的其他区域进行分析和总结。这种教学方法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思路,能使学生较好的掌握相关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区域地理教学中经常使用而且教学效果较好的方法之一。

2.4知识关系结构记忆法

记忆的过程是大脑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个体每一次的信息输入、储存和输出,原有的信息都或多或少的发生了改变。记忆知识表现在对知识信息的输入、加工、储存、输出等方面,其中信息加工的本质是在知识信息之间寻找逻辑联结关系,形成记忆的储存结构。记忆了知识才能够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包括促进后续新知识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同时通过知识的迁移又丰富了知识记忆的内容。

人类能更深刻的理解知识信息之间的关系,善于将知识信息通过关系联结在一起加以理解并记忆储存在大脑之中,也善于通过关系系统来获得对事物的回忆。这些用来储存和回忆知识的关系系统包括种属关系、属性关系、类比关系、因果关系、归纳演绎关系、空间关系、时间关系、矛盾关系、分析与综合关系等等。

2.5种属关系结构记忆法

一个完整的地理种属关系系统对地理知识具有很好的储存作用,同时也会对回忆地理知识具有很好的提示作用,尤其是对地理概念系统的记忆。概念系统是一种组织严密的概括分类的知识结构,当接触到外部新的概念时,该系统就会吸纳这一概念,对其进行归类、分层,使其成为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单独的去记忆某个概念就很容易遗忘,只有将它们进行种属关系的组合,才能便于储存和回忆。

例如,气候可以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种类),每一种气候都有对应的成因、水热状况、分布位置、自然带(属性)。这就是气候的种属关系系统,将这些单独的气候类型和属性特征组合在一起构成气候的种属关系系统,可以实现气候的快速高效记忆。

总之,笔者在阅读、对比、分析大量的文献、对中学区域地理教学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掌握的基础上,得出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篇8

一、指导思想和依据原理

首先,心理学表明:人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是通过将知识信息加以组织与编码储存在大脑中,待需要时提 取的。这些信息越有序,越能表现各种各样的联系和线索,就越利于储存和提取。正如布鲁纳指出的那样:“ 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因此,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注重各区域地 理事象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整体的知识结构和网络,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学习,是符合人的认识 过程和思维规律的。

第二,按照哲学的观点,任何事物的诸矛盾中都有起决定因素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其他矛 盾也就迎刃而解了。一个地区,尽管地理事物和现象浩繁复杂,但总有最具代表性和起关键作用的主导因素和 共同特征,抓住这一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就能使教学提纲挈领,化繁为简,优化教学过程。

第三,就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区域性和综合性而言,任何地区都存在着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时各个地区又存在着区域分异,从而形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这些都使我们能够将看似零散的内容贯穿起来,找到它们之间或鲜明或隐含的内在联系。

第四,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区域地理教学目的绝不仅仅是单纯传授地理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 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为此,就要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 角重新构组教学内容框架,建立一个人地关系的结构体系。

二、操作方法和教学要点

1.教材处理和教学内容设计

(1)抓住主导因素,突出区域特征

一般情况下一个区域的特征是以这个区域的自然环境作为基础的。故而往往从这里入手,按照各地理要素 间的逻辑关系,在区域的各个特征中,找出最具本质(即其他特征是由此而引发)的和最具特色(即区别于其 他地区)的主要区域特征,并以此追寻出主导因素。如西北地区:教材是由“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我国 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灌溉农业”、“地下宝藏”和“主要交通路线”五部分组成的。按照自然特征对农牧 业和交通运输的影响分析,“气候干旱”应是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深居内陆”是形成区域特征的主导因 素。

(2)理清知识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明确了区域的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后,就要按照区域地理的综合性,找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经济地 理各生产部门间以及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个相关的知识系列。

如:《巴西》一章是以“热”和“大”为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形成了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两条主线, 将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资源、环境破坏、经济发展、人口城市分布等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3)贯穿人地关系,建立网络结构

一个区域不论地理事物多么繁多、内部联系多么复杂,但都离不开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 结构体系。这正是新教材教学原则、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也是区域地理结构教学的主体核心。因 此要围绕人地关系这个主题,将知识系列与知识系列归类连网,找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建立环境—资源—人 类活动的教学结构。仍以巴西为例,将上述内容横向归纳,就会清晰地表现出这一结构体系。

2.教法选择和教学过程要求

(1)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

首先要以充实的地理事实材料为依据,使地理知识“理”性的认识建立在足够丰富的感性知识基础之上。 为此要充分运用文字、数据、表格、图象等资料,以及投影、录像、电脑动画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2)设置层层递进的课堂提问

区域地理知识点、线、网的建立,实际上是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三个步骤,这里还必须有教师启发引导的 连续性问题。它是控制学生思路,训练逻辑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的极重要环节。问题的设置应将整体教学内容 串联,环环相扣、层层剖析、步步深入;问题的切入既可由基本点出发,推衍出相关的知识,也可以逆向联系 ,追本溯源。

总之,丰富的资料与精心的设问,往往前后呼应,相辅相成,使学生形成一种在地理事实基础上的感知、 理解、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式学习。如: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及影响下的农业生产,就是通过一系列资料 与问题逐步得出的。

(3)实施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区域地理丰富的内容还决定教学方法的多样和课堂活动形式的不同,其中尤以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能 力的训练和培养最为重要,强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区域位置和地理事 物的分布应进行读图填图的训练;分析综合地理事物特征和成因可采用分组讨论;探讨区域发展的方向、途径 可进行“地方官”角色的扮演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增长能力、树立观念。

(4)教给学生地理思维的方法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将知识整理归类,纳入他们已有的知识系统的过程。这个原有的知识系统就是 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即只有懂“理”才能晓“地”。因此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运用知识结构去分析解 决问题。

(5)采用纲要信号的板书结构

这种板书一般可分为文字框架式和图象符号式两种。前面谈到的巴西属于前者,这里不再赘述。下面图示 的中国农业,是以图像符号表明我国三大农业区的自然条件、经营方式、作物种类、优良畜种等方面的知识, 是在学习完中国分区地理后复习中使用的。课堂上边复习边画,形象直观、高度概括,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

(6)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

前面已经谈及,学习区域地理不仅是掌握区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 口观,懂得协调区域持续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因此每学习一个区域,都要以人地关系为中心线索 ,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识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人口、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是否协调,评价 人类活动是否合理,注意从中借鉴有益经验和失败教训,探讨促进区域发展的措施和途径。

三、教学意义与优势

实施上述区域地理人地关系结构教学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利于学生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人地关系的结构教学贯穿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建立 点线网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提高了观察能力、利用图表的技能和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等罗辑思维能力以及 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

3.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和陶冶。人地关系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结构网络的建立,使学生自始至终受到爱 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资源、人口、环境观的教育。通过评价、分析区域问题和发展途径,更能 使学生从小树立人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信念。

4.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 。

5.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区域地理知识的系统、简化,板书的条理、精炼,使学生理解得快,记忆得牢 ,同时也使教学时间大大缩短,而知识容量和深度却大大增加,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学时间一般可 缩短到原来的2/3甚至1/2。实验班的学生平均成绩由70分左右提高到80分以上。

6.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吃透教材,深挖教材之内涵,找出诸地理 要素的内在联系,设计出科学精致的板书。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促进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上一篇:月度销售总结范文 下一篇:综合部月度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