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动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4 01:16:23

人才流动论文

人才流动论文篇1

[摘要]目前,我国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职能有限,不能为医院的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和服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个医疗卫生队伍的素质建设。因此,应该通过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来构建和谐医院。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机制

现阶段,我国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还留有很重的计划经济痕迹,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医院人事部门仅仅是一个行政服务部门,职能范围局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发展和整个医疗卫生队伍素质的提高,客观上制约了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如何把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上来,已成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动卫生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摆在人事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和谐医院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现代医院管理是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在医院管理中要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使“人”与“工作”和谐地融合起来,实现医院和员工“双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把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上来,已成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动卫生事业单位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相对于医院的资金、医疗设施、技术、医药等物的资源来说,人是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资源。所以,人力资源是一个医院最重要、最有竞争力的资本,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一个医院的生存与发展意义重大。

2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落后

当前,许多医院还未真正成为医疗市场的主体,尚无规范化、科学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其运行仍然由行政部门干预,导致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不顺畅,病人投诉现象时有发生。其次,部门职能没有清晰地界定,导致出现职责的真空地带,辅助科室不能为业务部门提供强有力的工作支持。改革宜让行政部门简政放权,扩大医院的用人自。

2.2人才流动机制不完善

尽管目前已经有相当规模与数量的人才交流中心、人力资源中介公司,专业的卫生人才交流中心与中介公司也有很多,但人才真正流动起来还是非常困难。有些人才想流动,原单位却不同意,招聘单位有条件的可重新建档,无条件的只能临时聘用,对于档案调不进来的人,户口转移、子女上学又成了大问题,还有社会保险等对于想流动的人才都是一种担心,如果人才的流动机制不完善,必然制约整个人力资源管理。

3构建和谐医院,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机制

3.1明确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

要加强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首先明确为何而管的问题,才能解决如何管理的问题。作为新时期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对社会改革有清醒的认识,要树立正确的人事管理宗旨,即人事管理就是为了增强医院的竞争力,使医院在现阶段或将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进而能在某一领域独占鳌头。

3.2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

构建和谐医院必须始终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强调“以人为本”,强化“人本管理”意识,建立医院与社会之间、领导之间、上下级之间、机关与科室之间、后勤与临床一线之间、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不断完善科学有效的用人机制、育人机制和励人机制,从政策上促进、从制度上保证医院的创造活力,大力营造医务人员干事业、成事业的氛围。

3.3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

选人用人是搞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是构建和谐医院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只有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并进行有效的实施,选拔和使用与所需岗位相匹配的优秀人才,才能为诸如薪酬待遇、培训开发等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才能有效地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公开就是对所需要的人才,既要善于内部的公开选拔任用,又要敢于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选择医德作风过硬的医生到医院工作,竞争和择优就是要允许一个岗位有多人应聘,通过优胜劣汰来选拔与岗位要求匹配的最佳人选。

3.4完善培养计划,健全激励机制,构建合理的人才队伍

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完善医师考核方法,发掘一批立志临床工作、潜心医术的青年医师,在部分科室中挑选几位杰出的科主任,作为院优秀的临床导师,制订明确的培养计划,2~3年后医院组织专家进行考核(理论和手术),通过考核者对导师和培养对象予以重奖,未通过者根据实际情况对导师和培养者给予一定的处罚,为医疗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对轮转医师考核,严格执行淘汰制度。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适当流动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范畴,而作为整个健康产业链中最重要因素之一的医务人才,一直是医疗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整个社会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人才、资金的频繁流动已经成为价值规律的重要外在表现。医疗人才的合理流动不仅能够成为医院正常运作的剂,而且也是保持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

[参考文献]

[1]俞美峻,史维新,章洁.战略型人才资源管理对卫生人才资源管理的影响[J].中国医院杂志,2001,21:281.

[2]杨虹飞.浅谈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7):231-232.

[3]陆薇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医药产业资讯,2005,2(10):118-119.

人才流动论文篇2

关键词:人才集聚 人才流动 个体行为模型 ISM-解释结构模型

理论研究综述及本文研究视角

(一)理论研究综述

目前研究人才集聚影响因素的文献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视角:人才流动视角,产业集群视角,社会环境视角。每个视角对人才集聚的因素都做了不同的解释,主要的观点可归纳如表1所示。

人才流动理论对人才流动因素做了一定的归纳研究,可是人才流动因素中既包括人才集聚的因素也包括人才流失的因素,具体哪些因素是形成人才集聚的因素没有明确指出。产业集群理论视角下提出的人才集聚因素清楚的说明了产业集群对人才的吸引力,但是研究范围仅限于产业视角,对于影响人才集聚的其他方面的因素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明。社会环境影响理论仅从环境视角提出了人才集聚的因素,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虽然基于三个视角的研究对人才集聚因素做了一定的总结,可是观点过于凌乱,理论也不够成熟完善,很难应用于实践活动的指导。目前关于人才集聚因素的研究尚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方法。想要得出一个相对完整可靠的结论,如何选择研究视角便成为人才集聚因素的关键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本文研究视角

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行为。人才集聚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一种行为决策过程。而个体又是组成组织的最小单元,也是组织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活动的基础。可见,个体行为是构建组织模式的基础,是形成人才集聚的根源,个体行为会影响人才的集聚。本文从人才集聚的定义出发,基于个体行为这一视角对人才集聚过程中影响个体行为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人才集聚因素的具体内容。从个体行为的角度来分析人才集聚问题,建立了一个:个体行为人才流动人才集聚的研究路径。同时,利用罗宾斯的个体行为模型和ISM—解释结构模型对各因素进行分析,建立基于个体行为的人才集聚因素分析模型,为人才集聚因素合理归类,确定人才集聚因素的具体内容等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人才集聚因素模型的构建

(一)个体行为模型介绍

罗宾斯在研究组织行为时认为,个体是组织的基本组成单位,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必须要明确个体的本质,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他提出了个体行为模型的函数式,即:

个体行为=f(人格与情绪、认知、价值观与态度、动机、能力、学习与决策)

人格是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个体对环境的独特调节方式,受遗传、环境、情境因素影响。情绪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它直接指向人或物。

认知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他们感觉印象的过程。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现实的认知,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这个世界是人们知觉到的世界,这对行为来说十分重要。

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这种评述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一个人对于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动机是一种过程,体现了个体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强度、方向和坚持性。

能力指的是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它是对个体现在所能做的事情的一种评估。人的总体能力可分为心理能力和体质能力两大类。心理能力即从事那些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包括7个维度:算术、言语理解、知觉速度、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空间视知觉以及记忆力。在要求信息加工的复杂工作中,心理能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技能要求较少而规范化程度较高的工作而言,体质能力对工作的成功也是十分重要的。

学习是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

决策是针对问题做出的回应,由于事件的当前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存在差距,因而要求个体考虑几种不同的活动进程。

以上七个因素共同作用,在个体做出决策的同时采取了行动。

根据各因素的关系,罗宾斯建立了个体行为模型(为了便于后文说明,现将各因素编号如下:1、人格与情绪,2、认知,3、价值观与态度, 4、动机,5、能力,

6、个体学习,7、决策, 8、行为),见图1。

(二)利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对个体行为模型的分析

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简称ISM方法),是1973 年由美国Warfield教授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有关问题而开发的。特别适用于变量众多、关系复杂而结构不清晰的系统分析中。

由于个体行为模型中影响个体行为因素的关系比较复杂,未划分出一定的层次,很难找出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层次关系。因此,本文利用解释结构模型对个体行为模型进行分析,对各因素的关系进行整理。

第一步:根据图1,建立邻接矩阵。如当两节点有箭头指向时,对应矩阵元素记为“1”,否则标为“0”。可得邻接矩阵:

第二步:经过矩阵运算,建立可达矩阵。可达矩阵表示从一个因素到另一个因素存在可连接的路径。可得可达矩阵:

第三步:对可达矩阵进行区域分解,得出可达集合与先行集合及其交集如表2所示。R(Si)为可达集合, Q(Si)为先行集合, R(Si)∩A(Si)表示两者的交集。

第四步:进行层级分解,得到个体行为模型的四个层次,顶层为{8},第二层为{7},第三层因素为{2,4,5},底层为{1,3,6},对个体行为模型各层关系整理得图2。

(三)基于个体行为模型对人才集聚因素模型的构建

由于人才集聚是一种特殊的人才流动行为,个体行为模型可以解释人才集聚现象,本文对个体行为模型进行修改可以得到人才集聚因素模型。另外,决策离不开信息的支持,并且舒尔茨曾认为发展劳动力市场调研,提供相关信息,有助于劳动力迁移,因此本文把信息作为影响人才流动决策的因素,归到第三层里面。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基于个体行为视角的人才集聚因素模型,如图3所示。

结论

(一)研究结论

顶层是系统的最终目标,即形成人才集聚行为。影响人才集聚的因素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二层,是人才集聚的直接原因,即大量的个体人才流动决策所导致的。第三层是影响个体流动决策的原因,也是人才集聚的主要因素,即信息、认知、动机、能力和学习(底层因素)。底层是人才集聚的基本因素,即个体的人格与情绪、价值观与态度和学习,是个体行为决策的根本依据,决定着个体的认知、动机和能力。

影响人才集聚的主要因素是第三层,即信息、认知、动机、能力和学习(底层因素),它们是影响人才个体流动,从而形成人才集聚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对于人才集聚的主要因素可以从信息、认知、动机、能力和学习这五大方面入手,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勒温(k·Lewin)的场论认为个人行为受到内在动力和外在环境的刺激。本文把人才集聚的主要因素分成两类:内因和外因。其中能力、学习、动机是内因,认知、信息是外因。人格与情绪、价值观与态度、学习是个体人才的基本特征,它们是认知、动机和能力的影响因素,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通过对个体的人格与情绪、价值观与态度、学习的调查来了解个体人才的动机、能力和认知。

(二)研究展望

本文总结出了人才集聚的因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并提出人才集聚的主要因素可分为五类,即信息、认知、动机、能力和学习。个体接受的信息是个体行为决策的必要条件,舒尔茨已验证了提供相关信息,有助于人才的流动。认知代表了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倾向,包括人才流动视角、产业集聚视角、社会环境视角所提及的人才集聚因素的大部分内容。前人所研究的人才集聚因素大部分可归纳到认知这一因素当中。动机与个人的需求、人生目标等有关,奥德弗的ERG理论和松义郎的目标一致理论都指出了人才流动与内在需求动机是密不可分的。个人能力和学习作为人才集聚因素是前人尚未研究的,但是我们可以分析得出这样一种联系,即在能力方面,个人能力越强,其流动范围较广,选择机会越多,择业要求也相对苛刻很多。在学习方面,首先学习是人才集聚的另一个方法,人才集聚不仅可以迁移形成,也可以通过后天培训形成,同时,学习深造不但是我国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而且很多人才流动也是有提升专业技能的目的。

本文根据个体行为确定了人才集聚因素研究的具体内容,影响人才集聚的五个主要因素的具体内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和能力对人才集聚的作用机理,这些问题也是后续通过实证研究需要进行论证探讨的主要着手点。

参考文献:

1.朱杏珍.人才集聚过程中的羊群行为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7)

2.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3.[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人才流动论文篇3

关键词:创新;人才;实践教学;物流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055-03

为推动我国物流业健康发展,高质量的物流人才成为其核心动力。近年来,国家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中长期计划以增强人才竞争实力,国家教委亦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的要求。从人才市场看,企业缺失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物流人才。因此,立足于市场需求,结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建立科学的创新型物流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成为目前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及物流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国内。国内关于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研究如何从不同角度与层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徐玲玲从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方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1]。刘丹通过对物流人才市场需求分析,从课程教学改革、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产学合作教育等方面入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2]。赵晓丹等以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教师、学生、专家相结合,课堂教学、实验研究、基地实习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实践教学体系[3]。卢海燕针对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其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及评价机制[4]。孙慧以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为基础,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5]。马乐等以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能力结构为基础,对物流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探讨[6]。另一方面,研究如何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张运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物流人才为前提,提出了理论知识、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7]。林B嫔等在分析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基础上,构筑了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的物流实践教学体系[8]。周泰等总结了我国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现状,提出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系列措施[9]。孙卫华,王成林结合北京物资学院的物流专业培养目标,探讨了物流教学改革的思路和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10]。

2.国外。国外的物流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大学物流教育、物流职业教育、培训及从业资格认证。其物流实践教学有三个典型模式:①德国。其特点是“双元制”培养体系。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进行物流实践活动,理论结合实际,大大缩短了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距离;②日本。其特点是涉猎广泛、不拘一格。日本的大学专业课课程设置不仅强调多元化,而且突出特色,可以适应物流领域的多方位需求。另外,企业和物流协会也非常注重物流人才培养与培训。在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完整的物流教育和培训体系;③美国。其特点是兼顾学位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多层次全方位教育体系。美国既重视正式的物流人才学历教育,又重视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物流从业人员从业前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在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的倡导下,美国建立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如仓储工程师、配送工程师等职业资格。

综上所述,国内外主要从培养目标分析、教学体系构建、教学体系评价等几方面进行研究。研究以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分析为指导,从不同视角出发构建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或针对我国目前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实践教学体系提出改进建议。本文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分析物流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特征。基于此构建创新型物流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最后提出保障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体系。

二、创新型物流人才特征分析及其对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

1.创新型物流人才的特征。专业物流人才应具备以下能力:熟悉物流流程,精通供应链管理,具备创新物流方案、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管理能力;能熟练运用规划方法和优化理论,对物流工程项目进行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在各个行业领域能有效结合物流与本行业、企业的经营特点,为企业创造价值。综上,创新型物流人才应具备的特征有:首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并能对基础理论融会贯通与灵活应用;其次,具有突出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应具备在物流环节进行设计和创新的能力、设计和优化物流系统、分析和解决物流系统实际问题;此外,还应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很好的专业知识自学能力和很强的适应性,在工作中能科学将物流结合行业或企业的特点,创造性的解决具体问题。

2.创新型物流人才培养对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结合创新型物流人才的特征与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构建逐级培养学生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应特别重视基础性实践课程、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践活动设置。首先,基础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一环节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基础实践能力。其次,在实践环节,实践课程设置应重视对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综合类课程设计,如物流信息技术与数据库课程设计、供应链一体化设计和优化设计,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课外实践环节设置的竞赛活动和科研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研究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逐渐强化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型物流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对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的要求,借鉴国内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现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如下。

1.基础性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重要的基础环节。与理论课程同步的基础性实践课程可采用⒎⑹剑鼓励学生互动讨论、尝试创新,成为主动学习的人。该部分包括基础实习、实验和设计性课程设计。基础实习可开设金工实习、物流技术装备实习、供应链认知实习、国际货运实训等,基础实验开设基础机械实验、电子电工实验、上机实验(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等)。设计性课程设计主要由机械设计、物流装备设计等组成。其中,物流技术装备实习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物流装备实验室或物流场站、港口等地,了解各种现有装备的基本性能和使用条件。国际货运实训是在学习了国际物流学之后,采用参观实习的方式,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熟悉国际货代的基本工作与责任。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将机械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过程,包括减速器设计等。物流设施规划课程设计是结合设施规划理论与题目数据相结合,进行厂房总平面设计工作。物流装备设计课程设计是结合机械设计原理和给定题目的实际情况进行物流设备设计,如带式输送机设计。

2.实践环节。实践环节课程应以学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其包括综合性课程设计、物流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综合性课程设计可以开设供应链优化设计、Matlab仿真设计、物流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物流系统建模与算法设计、物流工程仿真课程设计等。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应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同时提倡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寻找研究课题和项目,为毕业论文撰写打好基础。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成果体现,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保证一定比例的学生进行工程设计类毕业设计(论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实验研究、工程设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书写科学技术报告的能力。

3.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是物流人才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中学生结合工作及参赛需求和专业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和持续自主学习能力。课外实践活动有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等组成。

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专业指导老师对大学生竞赛项目加以引导。主要包括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和物流设计大赛。该专业对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较为重视,每届都通过校内选拔,选派优秀学生与老师积极参与,并已取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的优异成绩。专业老师引导学生参加创新科研项目,并指导学生申报参加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效果良好。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研究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在专业老师鼓励和引导下,组成研究团队,使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创新型本科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保障

实施保障是保证教学体系有效实现的重要环节,因此保障措施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落实的关键。

1.实习基地建设。①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首要条件,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保证。国内高校应建设物流工程仿真实验室、物流工程模型实验室等,提高实验室利用率,通过参观与实践提升教学效果。此外,高校应将科研基地等优势资源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开设科学探究类课程和实验课程,指导本科生在基地开展创新研究、毕业设计训练等活动,接收高年级本科生进入研究团队进行课题研究。②校外实习基地,校外生产实习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学校应积极联系,与乐于接受和培养高校实习生的实习单位建立好的合作机制,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使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中,发现和解决企业运营中的物流问题,为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提供条件。

2.师资队伍建设。①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对于创新型物流工程人才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校企联合为教师提供到物流企业学习、调研的机会,培养一批既懂物流基本理论又了解物流企业的运作规律的师资队伍,为培养实践创新型物流工程人才提供保障。②专家和优秀企业家走进课堂,学校可聘请行业专家与物流企业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和学生座谈交流,这种零距离的交流形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下企业人才需求与物流行业发展趋势,让学生更加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早进行有意识的知识储备。

3.制度保障。在制度保障方面,应建立科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改革以往对学生只注重知识的单一考核制度,还应重视学生平时上课与完成作业的情况。另一方面,建立更客观、系统的教师评价系统,在对知识的传授结果考核的同时,还应考核授课的态度、方式与手段等。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培养出满足当今人才市场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本文根据创新型物流人才特征分析及其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构建了符合市场需求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三维实践教学体系,并针对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保障措施。该体系能为高校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有效缩短高校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的差距,在一定层面上解决高校物流人才就业难,企业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本文τ诒U咸逑笛芯坎还蝗面,着重强调了实践环境、师资队伍和制度激励的建设,对学生主体考虑的较少,希望能在今后的研究中弥补不足。

参考文献:

[1]徐玲玲.国际物流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施与保障[J].物流技术,2013,32(4):273-275.

[2]刘丹.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技术,2011,30(8):142-146.

[3赵晓丹,吴春华,周振,等.构建以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206-209.

[4]卢海燕.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实验实践教学,2013,(10):183-184.

[5]孙慧.物流工程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物流科技,2010,(1):141-142.

[6]马乐,李楠,张莹莹,等.基于能力结构的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析[J].物流科技,2013,(1):31-35.

[7]张运.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0,10(3):22-23.

[8]林B嫔,张晓西.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河南教育(高教),2014,(6):11-12.

[9]周泰,游佳,王莺,等.地方高校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5,(2):67-69.

人才流动论文篇4

关键词:构建 和谐企业人才战略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一、人才是现代企业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主力军。

1 .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尖端技术人才,谁掌握拥有了尖端的科技人才,谁就在竞争中获得了主动权与制高点,谁就有了做大资本和自信。让我们再次想到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第一动力。

2 .“用人唯贤,德才皆备”,是自古以来的用人名言。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用人的质量标准,但对德和才的内涵,不同时代和阶级有不同的理解。所谓品德,是指一个人所应具备的合乎社会伦理规范的道德意识,道德修养,道德行为。品德是衡量人才的重要尺度。选拔人才,必须审察他的品行,若其品行好,才可以任用。才是指人的才能、才智或才干。它主要由知识、智力和技能等构成。品德和能力是人才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有德无能,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有能无德,则会形成奸佞当道的局面,最终导致企业的遇挫或全面失败。选择适合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构建和谐企业要只有文化先行,才能创造一流人才

1 .如果企业没有核心的文化价值观,职工就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统一的思想认识,没有良好的文明规范,也就无法实现企业的和谐发展。愈是成功的企业愈是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凝聚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精神的载体,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力量。

为此,必须坚持以文化铸魂,通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调节、导向、控制、、规范”功能,使文化理念展示在环境中、渗透在制度里、体现在领导者的经营思路中、融会在职工的思想行为上、聚焦在文化楷模的形象上,实现真正的“心和、气和”。

2 .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造就令人心情舒畅、有助于激发和释放创新能力的宽松环境,增加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成就感和责任感,才能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企业兴衰就是自己的兴衰”,“兴则富裕衰则家穷”、“企业是我们共同拥有的一个家”的渲染,加大构建和谐企业的宣传发动,“把职业当事业,把企业当家业”为企业文化宗旨定基调。以“构建科学规章制度基础上的和谐企业”为愿景,在思想觉悟的提高上,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重点抓好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自身素质的提高,进一步转变职工思想观念,烘托氛围,夯实企业文化基础。企业要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要有一流的工作环境。

三、创造企业人才成长和进步的良好环境,是构建人才战略的关键所在。

(一)企业政策

1 .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使用动态管理机制。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人才流动不但是企业调整人才队伍结构,也是人才自身成长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只有在企业建立健全各种人才有序流动的机制,以保持适度的流动率,才是防止人才闲置和流失的关键。采用组织调配和企业内部人员进行合理的岗位流动,是发现人才,量才适用,使人才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建立内部的人才招聘市场,形成人才招聘惯例,并根据需要逐步扩大和企业外部人才交流机构的联系,是人才合理的动态管理的关键所在。

2 .全面培养,适当进行岗位轮换。在同一岗位时间长了,人就会产生厌烦感。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有三:一是在中层干部的选拔上,按照“机会均等、公开竞争”的原则,采取“赛马”制,公开招聘,一年一聘或一个项目一聘,能者上,庸者让。二是坚持不拘一格,唯才是用,不搞论资排辈,不唯学历资历,不论职位级别,只要是德才兼备就提拔任用,有多大的本事就给多大的舞台;三是对于个别优秀人才,如果暂时没有合适的、空缺的岗位,可以考虑适当的轮换一个其他岗位,这样会使人有一种新鲜感,而且也会让人感到上级对自己的重视,感受到领导是在有意识地全面培养自己,因此会在新的岗位上施展自己更大的才能。

(二)激励人才

建立人才的激励机制是企业培养人才的重要条件。以适当的物质手段刺激人才,以唤起人们对欲望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并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促进人们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认识。精神激励是倡导企业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人才的有效方法。

1 .引入竞争机制,改革用人制度。建立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 .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注重策略,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建立领导与员工平等交流平台,把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等融人员工的头脑之中,并让员工积极参与管理,在双方互动中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同时更好地帮助员工发展自我,发挥其最大潜能。

4 .不拘一格,大胆选拔年轻人才。坚持任人唯贤,以素质论人才,重实绩用人,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打破资历界限,把一大批绩效突出,学历高,年富力强者破格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

(三)培养人才

1 .岗位培训。上岗前进行岗前培训,在岗人员进行技术业务培训,对于岗位轮换的进行转岗培训。

2 .学历培训。学历培训主要针对在岗的人才,由于种种原因虽然具有专业技能,但没有文凭。对这样的人才进行学历培训既可以扩大他的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企业整体学历水平,又可使其在工作中做到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进一步促进企业小改小革和技术创新的研发。

3 .定向培养。企业根据经营发展的需要,选择优秀的人才到高等学府进行定向培养或下基层。对于职位升迁的人才,一般都要定向培养一段时间。其作用一是拓宽和拓深人才的知识面,二是使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晶峰公司在提拔人才前,将所选人才都要放在车间挂职锻炼一年,使人才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经验。

4 .专题讲座。人才培训的内容既立足当前,又着眼于未来;既立足企业发展需要,又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培训标准逐步与国内一流企业和国际接轨。按照“需要、实效、发展”的原则,结合企业当前发展状况,适应市形式,加强企业管理,外聘讲师授课。

人才流动论文篇5

    1.物流管理类本科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1.1企业对物流管理类本科生实践能力要求

尽管目前企业对物流人才是“求贤若渴”但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对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当前高校物流管理类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多数不尽如人意。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我们得知,目前物流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不熟悉企业,适应企业工作需要很长时间,对企业运行中的问题缺少洞察力和解决办法,许多学生对物流管理理论耳熟能详,但实际动手能力明显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理论强于实践现象突出,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1.2物流管理类专业实践

    教学环节成为整个教学体系中的软肋通过对江苏六所定位为“应用型”的高校调查得知,虽然目前高校对物流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是越来越重视,但是在整体教学过程中,相对于理论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科学设计,东拼西凑;实践课时明显偏少;实践内容单一,缺乏整体性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实践教学经费支持不够等。

供求之间存在着这样的矛盾,高校必须主动地适应企业,满足企业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对现行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设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

2.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经路径,是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顺利融入企业的桥梁,因此必须在理论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基于企业需求,突出“应用型本科”设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2.1 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根据盐城工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近年来的实践,结合省内其他应用型高校的具体做法,设计出“双轨”制实践教学体系,其结构框架如下:

2.2 实践教学体系说明

教育部针对本科院校在教学中的实践环节过低,于2007年发文(教高(200力2号)规定: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盐城工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了突出应用型,加强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践环节占总学分(学时的25.7%)。

①课程实验是I轨——专业技能实践的主体部分。其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认知型实验,表现形式是认识实习第二层次是操作型实验,表现形式是报关实习、物流设备应用实验、第三方物流课程实验、供应链管理实验等第三层次是综合型实验,表现形式是ERP实验、物流系统设计等。

②知识拓展的目的是为了弥补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生对科学技术类、审美艺术体卫类知识的不足而开展的素质拓展课程技能拓展主要是在参加学科竞赛、相关资格证书考试方面进行加化;创新活动主要是让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或是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来,并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

3.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保证措施

①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丰富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中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行为模仿教学法、项目设计教学法等多种教学形式,丰富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增加互动教学环节,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给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意识。

②加强物流实验室建设。盐城工学院物流管理系现已建成现代物流实验室,可以满足基本的物流实验。由于国家对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定位由原来的企业物流转向港口物流,所以对物流实验室而言,要对其硬件与软件进行扩建,这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保证。

③提高校企合作力度。物流行业的实践性决定了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决不能局限在校园里。学校可以通过仿真等方式进行教学,但缺乏现场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的知识模糊,理解不够深入。特别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没有具体的实践操作是无法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的。校企结合的办学道路,不仅使学校及时了解企业的要求,同时也能将现代物流的理念传达给企业,帮助企业提高竞争能力。此外,校企结合避免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企业可以了解学生,选择学生;学生也可以借此了解企业,锻炼实际操作能力,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双向选择,促进了学生的就业,是一种双赢的方式。调查中企业对此也表示欢迎。有的学校通过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既节约了办学成本,又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④强化毕业实习指导、增强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对于毕业实习的学生,要从学校和企业两方面强化毕业实习指导工作,强化实习过程的控制,避免毕业实习失控现象的出现。同时,对于毕业论文选题的方向应侧重于实践型,突出本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其在四年期间参加的实践,特别是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学生所学的管理基础知识,来分析企业实际。一方面,避免了学生论文抄袭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理论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指导和答辩环节,可考虑加入企业界人士。因其实践背景丰富,对学生论文要求可能更贴切企业运作实际,如果学生写的是其实习单位,也可以考虑请实习单位的主管列席答辩,他们对学生论文的应用价值及其可行性进行点评提问,更具社会价值。

⑤加大素质拓展能力培养力度。在培养方案中规定科学技术类、审美艺术体卫类等课程的学分,学生必须选修相应的课程,才能获得学分学生在参加学科竞赛时,要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对获状的学生要进行学分与奖金的双重奖励;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得一本相关资格证书,才能毕业。通过这些制度性的规定,加大素质拓展能力培养力度。

4结语

人才流动论文篇6

关键词:物流工程;研究生;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ctual thinking of logistics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teaching, from four aspects of theoretical basis, teaching conditions, teaching approaches and teaching methods, put forward th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applied logistics talent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logistics engineering master.

Key words: logistics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 teaching reform

0 引 言

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近年来在我国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全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97.8万亿元(RMB),同比增长9.5%,增速明显高出同期GDP;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为3.9万亿元,同比增长8.5%,增幅也高于同期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8.3%的增速;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到16%;2015年物流总费用超过10.2万亿元,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已连续三年下降。由此可见,在物流需求规模增长明显快于GDP增长的情况下,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逐年降低,表明我国物流业的运行质量正在逐步提高。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物流业整体运行质量将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趋势。

我国物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突出的问题,如物流发展中的体制性约束现象依然突出,物流业的网络化、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物流业的管理条块分割、市场相互封锁、自成体系的现象比较突出;物流企业的整体运作成本较高、经营困难;与现代物流发展相对应的综合协调运作机制尚未建立等。但如果说物流业的这些变革尚需时日的话,那么,物流人才的匮乏,特别是合格物流人才的相对滞后,是真正制约物流业发展最核心的因素。所谓的合格人才不仅包括中高级物流管理人员,而且也应包括受过良好培训的技术工人。而高等教育作为输送高级物流人才的重要渠道,对于物流人才的突破性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全面提升高等院校物流教育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1 研究现状分析

通过对我国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调查研究发现:第一,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中“重生产轻流通”观念的长期影响,我国的物流教育严重滞后于物流产业的发展需求,导致了我国物流企业一方面存在人员冗余,另一方面却又缺少合格的物流人才。第二,由于物流管理的复合型需要以及物流人才融管理、技术操作及研究于一体的特点,使得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很难马上就适应岗位需要,人才的成长过程比较缓慢。第三,现有物流企业中的很多从业人员都是从传统的物资储运企业转型而来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许多人的观念还停留在物流就是库存加运输的阶段,这种人才结构难以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第四,物流人员的待遇相对较低,激励力度不够,也是导致部分高级物流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五,物流企业往往把信息化建设放在首位,而对职工的培养投入不足,这种薄弱的或无保障的后续教育机制难以与现代物流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另外,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的物流产业中,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数仅占物流产业职工总数的7.5%,虽然截止到2015年我国已经开设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的高校有两百余所,但是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人才需求。

我国高等院校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类专业的教学实践调查结果同样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各高等院校对物流专业的学历教育相对滞后,在物流作为“第三方利润源泉”出现在中国的几年内,各院校培养出的专业物流人才远不能满足物流市场的需要。这是因为,现阶段我国的物流教育基本上是从原来的物资管理、交通运输管理、商业储运管理等专业演变而来的,加之社会上对物流人才的真正重视还是近些年,这些情况导致了物流人才培养和物流教育的相对滞后。其次,师资力量薄弱是物流业人才培养中最突出的问题,“学院派”的教师往往实践经验不足,“实践派”教师又常常缺乏宏观、系统的思维,影响创新理论的发展,换句话说,理论联系实际、能文能武的师资缺乏普遍存在。最后,现有的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高等学校教师存在一种共同的倾向,那就是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学科和自己的科研项目,而对学生,他们往往只关心如何完整系统地传授自己学科的知识,对于社会在人才要求方面的变化往往不敏感,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不过问,这就造成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上的适应能力和胜任能力相对较低。

中国科学院预测研究中心冯耕中等人在《中国物流业发展回顾与2014年展望》的研究报告中精辟地概括了我国物流业的人才发展现状:中国物流教育与广大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部门的实际需要差距较大,我国物流业人才短缺现象依然存在。报告还明确指出,我目前物流业从业人员大多数素质较低,很多人观念更新、知识更新跟不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求,寻找合格的物流人才仍然是个难题。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的推动下,物流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将进一步增强,物流人才的缺口在这一大环境下将会越来越大。

种种事实表明,我国物流业教育的发展亟待提高,特别是在现有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物流业,就有必要对现有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尽快适应新形势下的物流市场的发展需要。为此,本文以物流工程专业研究生的课程建设为题开展研究,旨在探索我国高校如何培养物流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方法,从而为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与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2 教学改革内容

本文就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教学体系建设从理论基础、教学前提、教学途径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具体的改革内容分以下四个方面阐述:

2.1 正确理解R敌退妒拷萄У牟愦涡浴⒄体性和有效性,这是开展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教学的理论基础

专业型硕士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开展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这样才能保证应用型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具体制定时,应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从分析学生不同阶段应获取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入手,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围绕现代物流活动,以合理性、可行性原则编制应用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以增加应用型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旨在突出应用型教学的层次性。同时,为了将应用型教学由间断性变为连续性,局部性变为整体性,可安排学生到实习工场或物流企业等进行就业实习,通过具体的物流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掌握物流业务流程的全过程,例如包装的技巧和方法,仓储规划与运输成本预算的程序和手段等,最终要求学生具有物流专业系统的知识技能,具有担任企事业单位中高级物流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应用型教学作为物流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贯穿于物流课程体系中,从而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具有整体性的物流实践活动。只有注重应用教学的整体性,通过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时间、进度等,才能有效防止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之间的冲突,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应用型教学质量如何,将影响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关系,它既是应用型教学能否继续进行的关键,也是检验实践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应用型教学必须注重有效性,做到有计划、有布置、有落实,使全体人员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树立学校和学生的良好形象。为此,应建立和健全应用型教学的考核标准,采取分层次、步步过关的方式,使学生在产生学习欲望的同时掌握专业技能。在考核中应注意总结,通过总结可以推动应用教学的深入进行。在具体制定中,要达到考核标准明确、具体,考核方法量化、可行,使制定的考核标准让师生实实在在地看到努力的目标,从而调动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应用型教学的考核也应与社会系统认可的物流师职业技能接轨,使学生在就业时能持双证或多证上岗[2-3]。

2.2 加强实践型教学计划与教材建设,以保证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活动的有序进行

制定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实践型教学计划与大纲。实践型教学计划与大纲是在规定学时内对所有实践型教学的总体规划与要求,在具体制定时,应规定学生必须具有的实践技能与能力,明确规定实践型教学环节的目标、任务,并按实践项目分层次地规定出实践教学内容、形式、操作程序、要求及考核办法等,并将其落实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中。同时,在处理其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时,应采用理论先行、实践验证、重点提高能力的策略,使理论教学中注重实践性,实践教学中融会理论性,使实践教学融于物流专业教育全过程。

编写实践型教材。在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的基础上,要编写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教材。在编写实践型教材时,要把其技术指导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放在首位,详细阐述学生该掌握的本专业的知识要点、实习目的、方法和作业,这样就使实践教学工作有依据,教学质量有标准。

2.3 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这是提高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4]:

(1)加强实验教学。实验具有直观性、可操作性、模拟性等特点。它是整个实践型教学的开端。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动力,以参与为前提,以讨论为手段,以收获为目的。既使学生在实验中掌握书本理论知识,又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对以后实践性教学课程的顺利开展产生重大影响。

(2)抓好认识实习、教学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教学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它们在教学实施中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其连贯性和相关性。认识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物流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增加感性认识,可以采取参观企业,到企业参加劳动等形式进行;教学实习是在学习相关课程后做综合作业、进行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它结合课程进度采用集中、分散或随堂等不同形式全面系统的安排;专业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的目的是全面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可采取组织学生到专业对口、业务较全面、工作量较大、基础工作较好、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进行实习。

(3)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爱好,活跃学术气氛,增加才干,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课堂教学能继续和深入下去,可以开展融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健身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知识讲座、兴趣小组、举办文化活动等。为了保证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要求做到内容系列化、活动制度化。

(4)开展假期实践活动。为了使实践教学活动贯彻于教学全过程,应将实践型教学延伸到假期之中,通过假期打工、市场调查等,使学生熟悉专业、培养人品、体验生活、磨练意志,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在假期实践活动中,应加强过程控制和监督,由接受单位和学校进行双重评比考核,保证实践教学在假期中的顺利进行。

2.4 从实践基地、教师队伍和教学制度三个方面构建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1)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基地要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专业设置,建立单项实验室、综合模拟实验室,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操作时间。同时,提高实践项目开出率,使实践课程教师能根据相应课程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不同项目的实习。由于校外基地使实践教学更接近于学生的就业实际,实现专业实践活动的经常化,避免专业技能训练的形式化,便于教师搜集第一手资料、充实实践型教材,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学校要通过协议的形式达成双方互利的条件,与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型教学质量,不仅要求有良好的基地,还需要有一支在理论上、实践上具有专长的实践教师队伍。特别要求实践型课程教师精通本专业的基本技能,起码要达到能为学生做规范熟练的演示操作水平。为此,一是要给教师压担子,让他们参加实验室的建设,编写实践型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开展实践型教学;二是鼓励教师参加物流从业资格考试,使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三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对口岗位进行轮岗、顶岗;四是加强管理机制,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其业务素质;五是聘请企业职称高、业务水平好的物流师或高级物流管理人员等担任实践教学的辅导员或进行技能讲座等。

(3)加强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细则,用以规范实践教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以实现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人员的职责和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全面负责培养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制定,实践型计划的安排,大纲、教材的编写,实践教学的检查和效果评价、组织校内外实践教学的公开课等,并对执行信息及时反馈,建立一个完整的监督、制约机制,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三是加强实践课程成绩的评定工作。应明确实践课程的考核办法与标准,将其单独作为一门课程,予以考核。

3 结束语

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既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教学,又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还要重视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正确处理好“教与学”、“W与用”、“用与新”的关系,最终使学生实现真正的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 李创. 基于就业理论的国内外大学生教学改革与就业问题研究综述[J]. 商业时代,2013(34):105-106.

[2] 汤中明,周玲. 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专业教学改革控制策略[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0):159-161.

[3] 李创. 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 山东纺织经济,2008(4):117-118.

人才流动论文篇7

[关键词]基层党员干部思想理论重要性途径

[作者简介]陆宏(1977―),男,南昌大学2004级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硕士研究生。

吴九华(1976―),男,南昌大学200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

思想理论建设是我们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要提高全党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水平。只有搞好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广大党员和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提高了,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才能得到有效维护和贯彻,也才能选拔和培养一大批适应党的任务需要的各级干部,造就一支合格的党员队伍。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党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党自身队伍的状况,已经并将继续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任务也将是十分艰巨的。这种艰巨性在当前的基层党建中犹显突出。而党的各级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为此,笔者认为,新时期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点、难点和着力点之一就是提高基层党员和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本文将围绕提高基层党员和干部思想理论水平的重要性和基本途径展开论述,提出一些个人的拙见。

一、在当前形势下提高基层党员和干部思想理论水平的重要性

1、适应时展的要求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加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使得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群众组织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新的形势和变化,对我们党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为此,党中央提出,在新时期要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其别要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要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全党,要提高全体党员和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党,不可能是先进的党;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共产党员,不可能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党的力量和作用,主要不在于党员的数量,而在于党员的素质。”①今天,我们党员人数已达6000多万,这其中的大多数都在基层。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基层党员和干部身上,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许多基层党员和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和觉悟都不高,事业心和责任感也不强,其它诸如立场不坚定、头脑不清醒、思想作风不端正、脱离群众、人心涣散和腐败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因此,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特别是思想理论建设,提高基层党员和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是当前形势下我们党的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理论建设,是搞好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基础。在新时期,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理论建设,提高基层党员和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这样才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统一思想,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基础坚实牢靠,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固若磐石,我们才能经得起任何风浪的考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我们党执政以来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我们党作为一个由中央、地方、基层各级组织构成的严密的统一体,党的执政能力是各级党组织能力的综合反映。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团结带领群众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的重要职责。党的基层组织自身建设和战斗力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党的整体执政能力的高低。因此,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理论建设,提高基层党员和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②,这其中的一个关键就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理论建设。只有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理论建设,才能提高基层党员和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才能发挥基层党组织深入群众,联系群众的作用,才能提高党的影响力,才能凝聚各方的力量、吸纳各界的智慧,集思广益,从而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社情民意、符合实际,使决策更加正确。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度,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顺利地贯彻执行,从而可以大大降低我们党的执政成本,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另外,如前文所述,当前我们的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和基层党员、干部身上还存在着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基层党员和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和觉悟的提高。所以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理论建设,提高基层党员和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基层党员和干部的头脑,端正思想作风,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广大基层党员和干部的先进性。这样才能提高我们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使我们的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才能提高我们党拒腐防变的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最终有利于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大力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又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当然也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并积极投身于其中。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基层是人民群众集中的地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第一线,党和政府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最终都要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取得新进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基层广大群众是否理解并支持党的方针政策和政府的各项举措,是否能够振奋精神,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把群众的精神振奋起来,心气凝聚起来,就要充分发挥广大基层党员和干部的作用。不仅要使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成为合格的社会利益协调者、社会事务管理者和组织者,而且,还要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模范和典型,使他们真正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在当前形势下,要发挥好广大基层党员和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必须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理论建设,提高基层党员和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理论只有被人所掌握,才能化为物质力量。只有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广大基层党员和干部的头脑,只有广大基层党员和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和觉悟得到了提高,他们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抵制住各种诱惑,才能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样,我们才能协调好各方利益,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才能处理好各种矛盾,加强人民的团结,确保社会的稳定,最终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不断向前发展。

二、在当前形势下提高基层党员和干部思想理论水平的基本途径

1、加强基层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党员是党的细胞,干部是党的骨干。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关键在于基层党员和干部的素质。因此,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理论建设,提高基层党员和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以此作为提高基层党员和干部队伍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同志曾指出,党的建设,党员的素质很重要,不能只追求数量。如果党员队伍质量很低,数量再大也没有用。提高党员素质,最根本就是要坚持新时期党员标准。同志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的干部和党员,应该是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带领群众不断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做出实绩的人。”③坚持党员标准,就要全面贯彻新时期发展党员的方针,做好新党员的发展工作,把好入口关。把好党的入口关,一是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发展党员,要重视党员的质量,不能随意降低要求,甚至滥竽充数;二是要吸引优秀人员加入党组织,在质上充实和壮大基层党员和干部队伍。这是其一。

其二就是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全面贯彻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坚持任人惟贤、公道正派,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基层党员和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上级党组织不仅要对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多加指导,而且,还应选派优秀的干部深入基层,进一步充实基层干部队伍的力量。

其三就是要从严治党。我们党自执政以来,在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新形势下,也确有一些党组织软弱涣散,一部分党员和党的干部经不起考验,头脑不清醒,立场不坚定,有的甚至违法乱纪、腐败变质。在一些地方,甚至有一些根本不具备党员条件的人混进了党员干部队伍中。在此背景下加强基层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一个关键就是要从严治党。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坚决地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坚决地把腐败分子清除出党。

其四就是要加强党员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按照办事,按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就是在党内生活中讲党性,讲原则,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弘扬正气,反对歪风;要严肃处理不合格的党员;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2、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在党的七大上,同志曾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4]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党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时期,我们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理论建设,提高基层党员和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仍然离不开思想教育。当前,对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应当要坚持以下几点:

首先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科学的、先进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理论建设,提高基层党员和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全体基层党员和干部的头脑。

其次是要教育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自觉地加强党性修养,解决好“三观”问题。加强党性修养,这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条件。共产党员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要保持自身的先进性,更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在加强修养的同时,共产党员必须解决“三观”问题,即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每一个干部和党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好,搞建设和改革,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再次是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和水平。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共产党员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不能光喊空洞的口号,而要扎扎实实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能力和水平,这样才能在领导群众斗争的实践中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才能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管理机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流动和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越来越多。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因此,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理论建设,提高基层党员和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就必须尽快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管理机制。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对流动党员的管理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但也取得了不少的经验。结合当前各地的一些做法,笔者认为,要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就是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成立流动党员的党组织。一是流动党员派源地党组织应该关心外出党员的组织建设,在本地流出党员人数较多较集中的地方成立流动党员党委会,下面可以灵活成立一些党支部。如2000年12月10日成立的中共新余市驻深圳流动党员委员会,下设5个党支部。这个不设行政级别、不设专门编制的党组织成了120多名流动党员(现已增至140多人)最温馨的家。二是流动党员的接收地党组织也应该多关心这些外来流动党员的组织建设,在一些接收流动党员人数较多的单位和企业或一些社区,协助他们成立流动党员党委会,下面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成立一些流动党员党支部。

其次就是要开展和丰富流动党员的组织生活。在一些成立了流动党员党组织的地方,上级党组织应该多关心流动党员的组织生活,要让这些流动党员重新找回自己的归属感,要让他们感受流动党员的党组织就是他们的家。为此,作为这些流动党员党组织的上级党组织,应该多帮助、指导各流动党员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切实有效的组织生活。

再次就是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因为流动党员人员难以集中,所以在管理上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相应的困难。因此,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也就更显重要。为此,各上级党组织可采用一些较为灵活的方法,如采用《流动党员登记表》的形式,规定各流动党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应做好哪些事,对流动党员进行跟踪管理和监督。另外,可以选择恰当时间对流动党员进行集中学习教育,也可采用党员自学,定期汇报的形式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

注释:

①《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3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8页。

③《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83-2084页。

人才流动论文篇8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 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教学实践体系(以下简称“体系”)的构建是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就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与人才培养而言,传授知识较易,培养能力较难……”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该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我们将致力于研究探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环节体系的构建和改革。如何构建尚并无深入研究和实践。目前的主要认识有:

1 实践为重。通过语言结对、汉语课堂观摩、根据授课内容编写教案、课堂教学实践,锻炼对外汉语教师的业务能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深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理解的实验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性活动、专业相关的弘扬中国语言文化精神的活动。

2 “最好能具备绘画、书法、唱歌、表演和编导等艺术才能。不仅在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义或文章。”

3 分阶段教育实践模式。“包括课上教学实践、课余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仿真性教育实践、方法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教育实习等。”“大一、大二进行课上教学实践,课余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四项较容易的实践项目。”“大三、大四以实践为主,进行课余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仿真性教育实践,方法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教育实习六项实践内容”。

国内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通常为课程实践(实验)、社会实践、专业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缺少宏观策划与微观运作的体系化考虑。如何构建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对对外汉语专业建设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现实的意义。

二、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教学实践体系

(一)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

对外汉语专业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语言学和汉语言理论素养及其运用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体系”既是专业办学水平的体现,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链环。“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一定的涉外项目组织工作能力,做到“两强”,即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强,又有专业实践能力的强。

(二)八个层面的“体系”

“体系”具有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多功能的特点,“多角度”是要避免只有检验教学内容学习结果的单一角度;“多方位”是要从多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多功能”是每一个教学实践的内容既有自身的功能,更有综合合力的功能。“多角度”、“多方位”、“多功能”最终体现到“多层面”上,即课程实践类的实践课程、课程实践、境外课程学习(SAP,Study Abroad Program);实践类的教学实践(实习)、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专业社会实践、自愿者组织、学习型社团活动等八个层面。

(三)课程实践类

1 《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指学生参加涉外活动项目的设计、实作并获得学分的课程,它着重专业实践能力养育过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渠道为文化交流团体工作(夏令营等),长短期汉语文化教学,SAP+实践,语言、生活伙伴等,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小组实践活动。根据实践任务、次数和时长作考核,指导教师作阶段性指导评价和最终评价。

2 课程实践是指汉语言理论、对外汉语教学法、中国文化等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1)《现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法》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对语言本体和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学习和思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①课程学习小组,通过多边互动与协作的信息交流、问题探讨、成果分享,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合作精神;②教学小组活动,观摩见习留学生课堂教学,作小组主题讨论、撰写教案、设计教法;③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课程小组活动、教学小组活动过程中的能力表现进行过程评价和总绪性评价。

(2)《中国文化技能与传播》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是一门综合多学科内容、多学科教师任教、以专题形式修读的课程。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是汉语教授者,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作为汉语文化教授者,需要有辅助教学的诸如简笔画、书法等能力;作为传播者,需要对书法、国画、武术、剪纸等蕴含中国文化精神的具体样式有一定的掌握。本门课程需要和相关的书画、京剧等学习型社团结合起来。

(四)实践类

实践类含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自愿者组织、学习型社团活动、教学实践、专业社会实践五个课程体系外的两个实践活动板块:扎实基础类――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自愿者组织、学习型社团活动、专业社会实践,扎实教学实践能力、职业素养、跨文化交往能力和国际意识。展现才干类――教学实践(IAP、SAP[课程学习+实践]、校内实习)。

1 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学生参与夏令营、文化交流团体服务等项目的设计与开展,担任教学活动、语言生活伙伴,在任务中获得中华文化传播技能、项目组织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

2 教学实践:传统实践中结果性检验项目,主要有境外汉语教学实践(IAP,Internship Abroad Program)和校内实践两种,实践对象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

(1)IAP:是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能力、外语水平与实际运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水平、跨文化交际与国际意识、独立工作与敬业精神等都得到全面考验和提升。

(2)校内汉语教学见习、实习:在学校相关单位担任汉语言、文化教学项目的专业实习实践活动。教学单位以组织安排学生听课、观摩课堂教学、撰写教案、独立授课、课外辅导及参与短期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校内实习实践,锻炼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四、结语

上一篇:人才测评论文范文 下一篇:人才招聘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