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6 14:06:56

语文课程总结

语文课程总结篇1

较为满意的几点:

一、在写作教学方面,将课堂作文和课下周记结合起来处理,既完成了教材规定的写作教学任务,又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本册教材课文教学与写作训练脱节的不足,学生的写作水平较过去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写出了不少有思想、有情感、有文采的好文章。

二、在处理新教材的课文教学方面,充分认识到了本册课本以文学鉴赏为主要教学任务的特点,为配合教学,先后请了山东师大中文系的教授吕家乡先生和宋遂良先生前来给学生作了“诗歌鉴赏”和“散文鉴赏”两个专题讲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组织了两次文学活动。一次是诗歌朗诵会,一次是诗歌背诵比赛。两次活动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在诗歌朗诵会上,学生踊跃上台,深情朗诵自己精选的诗歌作品,所有的人都沉浸在诗歌的迷人境界中。在诗歌背诵比赛中,学生们将“课下十年功”展示于“课上的一分钟”中,让诗歌内化为自己的精神以后,又外现为一种气质。

四、按照“教学大纲”有关课外阅读的要求,较有效地组织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我不断地把大纲推荐的阅读篇目介绍给学生,要求他们制定可行的读书计划,利用零碎时间读名著,并通过考试的形式检查他们的阅读情况。

不足的几点:

一、在学生习作的讲评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客观原因是时间少,主观原因是自己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挤出时间来完成好这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二、对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的力度还不够,使得一部分学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中两个班的语文课程。能按照学校的安排,和《教学大刚》的要求认真做好备课,认真专研教材,积极发现比较适宜学生的教学方法。

较为满意的几点:

一、在写作教学方面,将课堂作文和课下周记结合起来处理,既完成了教材规定的写作教学任务,又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本册教材课文教学与写作训练脱节的不足,学生的写作水平较过去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写出了不少有思想、有情感、有文采的好文章。

二、在处理新教材的课文教学方面,充分认识到了本册课本以文学鉴赏为主要教学任务的特点,为配合教学,先后请了山东师大中文系的教授吕家乡先生和宋遂良先生前来给学生作了“诗歌鉴赏”和“散文鉴赏”两个专题讲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组织了两次文学活动。一次是诗歌朗诵会,一次是诗歌背诵比赛。两次活动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在诗歌朗诵会上,学生踊跃上台,深情朗诵自己精选的诗歌作品,所有的人都沉浸在诗歌的迷人境界中。在诗歌背诵比赛中,学生们将“课下十年功”展示于“课上的一分钟”中,让诗歌内化为自己的精神以后,又外现为一种气质。

四、按照“教学大纲”有关课外阅读的要求,较有效地组织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我不断地把大纲推荐的阅读篇目介绍给学生,要求他们制定可行的读书计划,利用零碎时间读名著,并通过考试的形式检查他们的阅读情况。

不足的几点:

一、在学生习作的讲评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客观原因是时间少,主观原因是自己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挤出时间来完成好这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二、对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的力度还不够,使得一部分学生没有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在期末考试中就表露出来了。

三、自己有了“老朽”的感觉,常想得过且过,对新事物(如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新教材中的诗歌背诵、新概念作文等)有些不以为意了。

就总结到这里吧,工作和生活都还是要向前的。

班主任工作总结

2008——200年第一学期

作为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来实施对班级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健康全面发展。本着这个原则我做了如下己方面的工作:

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班级工作的重点。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再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他们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的振兴而奋发向上的思想。增强集体观念,培养高尚的情操,形成一个遵守纪律、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集体。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有的方矢,按照德育的方法和原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2)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

按照学校《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学生进行量化打分,班干部和学生代表轮流做文明监督岗人员,做好记录,把它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强化道德行为规范的作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二、重视班委班风建设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组织一个成功的班级,班主任首先要选择一些品学兼优、责任心强、乐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队干部,进行培养和教育,使之成为同学的榜样,带动其他同学不断进取,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1)、选拔培养班干部

在班干部的产生过程中,我认为教师的包办代替,必定会使班干部失去群众基础,给日后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困难,是不可取的!但是,单纯的所谓的"民主",让学生完全"自决",一些学生往往会倾向选举自己的"好朋友",以便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得到"照顾",同样有不足。比较好的办法应该是先民主后集中,即先让学生进行投票选举,再由教师权衡。为了使学生的选举结果更具代表性,我让大家在规定的时间内推荐20位同学上来,然后再按所得票数的多寡进行排列,前12位的同学始得当选,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发表意见,而且选出的干部往往又比较理想。最后再根据所选干部的气质、性格类型以及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工,优化班委会组合。实践证明,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经过班主任的优化组合而产生的班委会,得到了同学们的信任和拥护,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班主任对班干部,不能只是使用,还应该进行教育和培养。我经常教育他们树立为集体服务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以身作则,鼓励他们既要大胆工作,又要严格要求,注意工作方法。当然,选出的干部毕竟不是完人,因此对他们不能过分苛求、指责,特别是在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对班委会的工作要经常检查,而切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班上的工作全部推给班干部自己放手不管。我还坚持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组织他们学会制订计划及具体措施,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得失,并加以改进,教会他们如何分辨是非,及时阻止同学中的不良行为。而对于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决不姑息,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并带动其他同学,促进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

(2)、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集体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大集体如此,小集体也一样。我组织互帮互学活动活动。学习上好生带差生;纪律上互相提醒;劳动生活上互相帮助。通过活动扩大班干部在同学中的积极影响,通过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和团体意识。这样既能在班干部的纪律及常规管理上起到明显的效果,又能使同学之间也能因此养成团结友爱的习惯,在班级中孕育团结友爱的风气,使班级成为一个大家庭。

三、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育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习纪律,指导学生制定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为将来报效祖国,振兴中华民族,打下良好基础。

四、关心学生身心健康,跟他们说下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对学生全面负责,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课业学习,而且要引导他们开展有益的科技和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习惯,增加社会知识,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增长实际才干。让学生得到一个更系统化的学习。

尽管在本学期的工作中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有些许不足之处。不足之处我会在日后加以注意并改正,让日后的工作中一定总结经验,使教育工作更加出色!

生没有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在期末考试中就表露出来了。

三、自己有了“老朽”的感觉,常想得过且过,对新事物(如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新教材中的诗歌背诵、新概念作文等)有些不以为意了。

就总结到这里吧,工作和生活都还是要向前的。

班主任工作总结

2008——200年第一学期

作为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德、智、体全面

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班级工作的重点。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再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他们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的振兴而奋发向上的思想。增强集体观念,培养高尚的情操,形成一个遵守纪律、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集体。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有的方矢,按照德育的方法和原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2)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

按照学校《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学生进行量化打分,班干部和学生代表轮流做文明监督岗人员,做好记录,把它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强化道德行为规范的作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二、重视班委班风建设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组织一个成功的班级,班主任首先要选择一些品学兼优、责任心强、乐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队干部,进行培养和教育,使之成为同学的榜样,带动其他同学不断进取,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1)、选拔培养班干部

在班干部的产生过程中,我认为教师的包办代替,必定会使班干部失去群众基础,给日后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困难,是不可取的!但是,单纯的所谓的"民主",让学生完全"自决",一些学生往往会倾向选举自己的"好朋友",以便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得到"照顾",同样有不足。比较好的办法应该是先民主后集中,即先让学生进行投票选举,再由教师权衡。为了使学生的选举结果更具代表性,我让大家在规定的时间内推荐20位同学上来,然后再按所得票数的多寡进行排列,前12位的同学始得当选,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发表意见,而且选出的干部往往又比较理想。最后再根据所选干部的气质、性格类型以及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工,优化班委会组合。实践证明,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经过班主任的优化组合而产生的班委会,得到了同学们的信任和拥护,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班主任对班干部,不能只是使用,还应该进行教育和培养。我经常教育他们树立为集体服务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以身作则,鼓励他们既要大胆工作,又要严格要求,注意工作方法。当然,选出的干部毕竟不是完人,因此对他们不能过分苛求、指责,特别是在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对班委会的工作要经常检查,而切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班上的工作全部推给班干部自己放手不管。我还坚持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组织他们学会制订计划及具体措施,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得失,并加以改进,教会他们如何分辨是非,及时阻止同学中的不良行为。而对于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决不姑息,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并带动其他同学,促进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

(2)、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集体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大集体如此,小集体也一样。我组织互帮互学活动活动。学习上好生带差生;纪律上互相提醒;劳动生活上互相帮助。通过活动扩大班干部在同学中的积极影响,通过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和团体意识。这样既能在班干部的纪律及常规管理上起到明显的效果,又能使同学之间也能因此养成团结友爱的习惯,在班级中孕育团结友爱的风气,使班级成为一个大家庭。

三、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育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习纪律,指导学生制定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为将来报效祖国,振兴中华民族,打下良好基础。

四、关心学生身心健康,跟他们说下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对学生全面负责,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课业学习,而且要引导他们开展有益的科技和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习惯,增加社会知识,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增长实际才干。让学生得到一个更系统化的学习。

语文课程总结篇2

【关键词】情境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 听说课程

前言

近些年来,作者在对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调查中发现,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依然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的去接受知识教学效率不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的对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二本文主要对情境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下面进行详细的研究。

一、情境教学模式概述

所谓的情境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教学的内容,借助一些外在事物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知识,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英语知识,与此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情境教学模式是当前较为常用的教学模式之一,教师通过将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建立直接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例如,通过角色扮演、英文音乐欣赏、语言描绘、英语视频播放等方式来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潜移默化地引领着学生的学习方向,对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有着极大的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对英语听说课程教学的要求也不断的提升,教师不仅仅要完成教材的教学指标,更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确保学生英语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教师需要不断的创新英语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在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的英语知识,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也有着极大的作用,另外,情境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有效的解决英语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保证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中的应用

1.在课前引入环节中的应用。课前引入环节对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有着极大的作用,然而,在以往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经常会忽视课前引入环节,甚至没有意识到课前引入环节的重要性,在学生状态不佳的情况下直接进入正课,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中应重视课前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保证学生在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学习,确保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情境教学模式在课前引入环节应用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可以通过提问、讲故事等方式将学生带入语言情境,同时,可以通过回答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做好语言情境的铺垫。当然,在课前引入环节所提出的问题要与课程教学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还要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主,这样才能有效的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what sport do you like?You get used to what color clothes?After graduating from what your ideal?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提出简单的英语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爱好进行回答,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更有利于提升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效果。

2.在课堂中的应用。情境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英语情感,并从中增强对英语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情境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中的应用,应充分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利用声音、文字、图像等结合的表达方式来对学生施教,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形、有声、有色的语言环境,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在英语听说课程教学中,应遵循着以听力优先的原则,在学生英语听力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选择难度适中的听力材料,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听力能力极为重要,具备一定的听力能力才能听懂对方所讲英语的意思。一般情况下,英语听力材料以2-3篇为宜,并让学生结合所听到的发声进行跟读和模仿,从中提炼出核心句式、词汇等,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知识,更有助于学生听力能力的提升。在英语听说课程中,材料形式的选择应本着多样化的原则,如,多人对话、两人对话、辩论、陈述等方式,以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到英语听说练习中,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能力。

此外,可以通过播放英语影视作品的形式创设情境,用动感、真实的画面来打动学生,让学生从发声者的体态语言、面部表情等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极大的作用。另外,在播放英语视频短片的过程中,通过纯正地道的读音、形象生动的画面以及美妙迷人的情节等来帮助学生感受西方国家的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等,让学生处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更有利于领会英语,从而习惯英语的表达方式,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3.在听说课堂总结中的应用。课堂总结是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更有助于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从而进行针对性学习,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极大的作用。然而,在以往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中,课堂总结多数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单方向的进行,缺乏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交流,整个课堂总结环节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理,整体学习效率不高。而将情境教学模式应用到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总结的过程中,注重的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在一些重难点知识汇总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汇总情境来促使学生参与到情境学习中,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总结的效率,同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三、总结

总的来说,学生作为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的主体,在情境教学模式应用到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中,应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在情境活动中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提升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的效率。通过本文对情境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中的应用分析,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主要对情境教学模式在课前引入环节中的应用、在课堂中的应用、在听说课堂总结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的质量,实现学生英语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国艳.发挥信息辅助作用 夯实情境教学效果――多媒体辅助下初中英语情境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4).

[2]董菊.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英文原声电影在综合英语课程中的应用[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3]徐秀兰.掌握课堂教学要领 让语法教学更生动――浅谈译林版小学英语Grammar time板块[J].生活教育.2015(09).

[4]訾韦力,武力宏,郑华伟.多维模式的形成性评估促进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实践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05).

[5]刘萍,谢书山.多元智能理论与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视听说自主学习[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语文课程总结篇3

一、有声无声恰到好处

英语是一门语言艺术,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它的语言特征,那就是读,读又分为大声朗读、低声阅读、无声默读,在课堂中有效处理好有声朗读和无声默读两者的关系,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在关键的地方,带着学生一起齐声朗读,让学生全面调动自己的各个神经系统,先是通过眼睛获取英语文本或图片信息,然后传播到大脑,再传递给舌齿,发出声音,再传播给耳朵,反馈给大脑,构成一个循环立体的记忆识别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大声朗读不仅可以训练英文单词的发音、语调、嘴型,还能感触朗读过程中的语感,感受其中所要表达的语意和情感,而低声阅读和无声默读则是为了在自己原有的英语知识层面上,去运用原有的英语基础,去获取英语文本信息中所表达的语意、情感等,这时学生更多是在低声和无声中运用知识,获取知识,让知识在运用中提升其价值。比如,在每一节新授课中,对于生词的记忆和理解,我们先可以去让学生大声朗读单词、拼读单词、多遍朗读和拼读以后,再去朗读短语,再让学生低声朗读或无声默读短文,让学生去品味这些生词在文章中的意思和性质,甚至还能通过默读逐渐形成对生词用法的初步认知。这时的大声朗读就是动,而低声朗读或无声默读就是静,动静结合,全面调动学生的语言神经中枢的作用,学生在兴奋和安静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二、独立交流全面激发

在小学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以及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要求不是很高,更多地要调动学生课堂中的学习兴趣,但是又不能忽略基本知识的获取。结合小学生的特征,小学英语的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每周要开展4~5次的英语集体教学活动,遵循长短课时结合,高频率的原则,在课堂中,我们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理解的空间,又要给学生交流对话的机会,从独立思考中让学生去理解学习的知识,识记相关的词句的用法。比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牛津小学英语》5B第一单元第一教时(Part Band PartC)中,我们给学生独立地正确地听、说、读、写单词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Chinese,Science,Computer Studies,然后让学生交流合作进行应用句型What day is it today?It’s…What lessons do you have in the…We have…首先在学生独立完成单词的读、写过程中,已经基本达成第一个目标,而在学生交流应用句型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过程中不仅训练了句型,还练习了发音和语调,在聆听同组同学的训练过程中也提升了自己的听力和判断能力,对自己应用和同伴的应用中提升了自己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此独立思考是静,交流合作是动,动静合一,相辅相成,静中巩固,动中反馈,效率就大大提升。

三、总结反馈全面巩固

每节英语课中,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我们都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收获,小学英语教学完全不在于应试能力的提升,而在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所以在我们课堂中,学生的总结是必须的,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回顾的时间,让学生在脑海中再次呈现单词的拼读、意思,让每一个学生思索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感受自己的发展和进步。然后再请部分学生总结一下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总结自己的收获,并请其他学生相互补充完善,对于学生无法进行完善的过程,老师再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以达到全面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仔细分析这些细节,学生的自我总结反思是静,在静中,学生逐渐提升了自我总结分析的能力。学生表达自己的课堂收获,这是动,在动的过程中,语言表述提升了汉语和英语的表达能力。而老师通过学生的回答获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通过分层隐性提问的方式,对不同层面上的学生进行提问,了解不同层面学生的收获,这对于老师而言是一个静的过程,而接下来,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必要的巩固补充,这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补充中进行查漏补缺,这对教师而言,是要在课前有充分的预设备课,并随学生的掌握情况作全面的补充和完善。通过总结、反馈、补充、完善等一系列动静结合的过程,让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动静合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需要每个英语教学工作者充分研读课程标准,充分分析学生的学情,有效衔接课标、教材、学生三者的关系,并结合小学英语的特点和课程目标,注重课堂中动和静的妥善处理,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课堂中的效率。

语文课程总结篇4

【关 键 词】 作文;教学;读写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是重中之重,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语文就是由语言和文字组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我们课程的基本要求,写作能力就是语文能力的半壁江山。

阅读和作文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是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简单地说会读书、读得多,能促进写;会写文章,写得多,同样也能促进读。只有加强阅读积累,在阅读中吸取范文中文句或技法的精华,才能在作文中恰当而流畅地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读写结合,多读多写,既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基本途径。

其实,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经验,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联动,它的重要性人人皆知。语文教学中,讲究提倡“读写结合”。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读写结合”不是新鲜话题,但是个常青的话题。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是作文的基础,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

一、要做好读写结合,关键在于积累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学段都提出了丰富语言积累的要求。第一学段要求积累一些词语、诗歌、格言警句;第二学段要求能积累一些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及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第三学段则要求学会浏览,扩大知识面,背诵优秀诗文60篇,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语文教学需要注重积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感及读写能力是相当有效的。

1. 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积累。优美的词句段一般来自美文。因此,不管是教学教材内安排的美文还是指导学生欣赏课外读物中的美文,我都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表达,感悟遣词造句的美妙,在欣赏的同时加以积累。

2. 典型结构样式的积累。小学阶段的课文,大多离不开按时间、方位、事情发展顺序等方法来组织材料,构段方式也离不开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并列式、因果式等几种。这些典型的结构样式,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牢固掌握,从中借鉴写作的方法,在作文课上再强化这些段式的单项训练,为习作做好铺垫。

3. 生活素材的积累。生活是写作不竭的源泉,走进生活的习作才是鲜活灵动的。课程标准中对每一学段的习作都提出了“留心周围事物”并“乐于表达”的要求。学生的习作内容大多来自周围的生活,包括人、事、景、物等等。只有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全身心地投入生活,并长期注意细心地观察和积累,才能拥有更丰富多彩的习作素材。

二、要做好读写结合,重点在于模仿练笔

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模仿在教学中的价值。“仿写”是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使课堂阅读得到一定延伸。仿写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

1. 仿句式。主要是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可以是摹仿文中的句子运用的指定关联词进行写话练习,如“不但……而且……”“没有……没有……只有……”等。另外也可以摹仿文中写作手法,比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通过对这些句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表现技巧,这是写好作文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2. 仿顺序。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等,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训练。

3. 仿结构。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式结构仿写,也可以文章结构仿写。学生接触较多的段式结构是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我们可借机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机会,架起读写结合的桥梁,科学施练,让读写结合之花在课堂绽放。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作文教学,抓住读写结合的最佳训练点,既顾此又不失彼,既注意向学生传递知识,把好语言吸收的过程,又顾及到吸收的终端目的,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明. 读写结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 新课程导学,2017(2).

[2] 傅义书. 读写结合 轻松作文[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6(7).

语文课程总结篇5

林学专业学术英语的教学目标应能达到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中对ESP课程教学的要求。因此,学术英语课程应该是一系列独立学位课程或必修课程,每班人数以25人左右为宜。学术英语教学可分成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预备阶段,如学术文献检索与阅读、学术英语听说与归纳以及学术英语翻译与写作等内容。该阶段可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开设,这部分教学内容可由高校的外国语教学中心或学院负责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工作;第二个阶段为学术英语的教学阶段,内容主要包括学术英语的书面交流与研习、学术英语的口头交流与研习以及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等,该阶段一般可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开设,教学内容同样由学校的外国语教学中心或学院负责;第三个阶段为林学专业用途英语教学阶段,内容包括林学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林学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初级学术论文写作、以小组或单人的形式组织课堂学术英语交流与讨论活动,该阶段课程一般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开设,并由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英语教师承担该阶段的教学工作。通常情况下,考虑到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与学生的思维方式、兴趣和需求相匹配,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学术英语课程的设置应主要依据国家、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进行。因此,完整且可靠的需求分析是课程设置合理与否以及教学效果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根本保证。外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犹如战争爆发前的情报收集战,完成彼此作战实力的可靠评估对战前的战略部署和战争的最终胜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把需求分析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层面,具体包括高校应根据自身定位、社会需求和学生整体的英语基础制订教学目标和方案,教师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个人需求分析进而制订出科学、系统和个性化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此外,它还涉及学校的英语教学师资能力和授课教师角色转换的灵活性分析等。这需要各农林院校的外国语教学中心或学院在开展学术英语教学活动前,认真做好各项需求分析工作和相应的教学定位,并做出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设计,以便于学术英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教学内容与任务

在林学专业学术英语课程教学的需求分析和课程设置工作完成以后,处于战术层面上的具体技术支撑和执行细则是接下来工作的中心和关键,主要涉及教学内容的组织架构和教学任务的实施细节。林学专业的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应作为一系列独立的学位课程或必修环节,纳入全校的学术英语教学体系中来,包括第一阶段的学位或非学位英语课程阶段(预备阶段),第二阶段的学术英语课程阶段以及第三阶段的专门用途学术英语阶段。预备阶段开设的可以是学位英语课程也可以是非学位英语课程,主要是面向那些在语法、词汇、发音、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上有困难的学生开设。该阶段的教学内容采用基于真实学术材料编写的教材,并根据内容划分为相应的教学专题,每个专题配备的问题与专题内容和教学目标相一致。同时,在每个专题下设三个教学模块:英文学术文献检索与阅读模块、学术英语听说模块和学术英语翻译与写作模块。英文学术文献检索与阅读模块主要是教会学生利用关键词、作者等信息对所需英文学术文献进行检索,以及通过学术词汇和语法习得、语体识别和篇章结构的分析学会抓住阅读材料的宏观组织结构和篇章的主旨、目标和作者观点。学术英语听说模块主要是训练学生如何听懂学术讲座或报告的技巧以及参与学术讨论时进行提问和回答的规范用语。学术英语翻译与写作模块主要是传授学生有关学术论文中常用句式的特点和翻译技巧,并通过对学术范式的模仿与句式转换进行写作技能的培训。学术英语宜作为一门英语学位课程来开设,使其尽可能地充当大学综合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之间的桥梁,从而满足高校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本专业课程并能熟练地使用英语开展相关学术交流的需求。因此,这一阶段的教材多配合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分为三个教学模块:学术英语的书面交流与研习模块、学术英语的口头交流与研习模块、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模块。学术英语的书面交流和研习模块主要是训练学生从简单的英文摘要到简短的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过渡,着重培养学生在学术论文写作和书信交流方面的学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学术英语的口头交流与研习模块则是就某些日常学术话题展开小组讨论和个人观点陈述等形式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收集相关学术资料、辨别信息真伪以及口头表述的能力。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一般科研资料和数据的整理分析能力,即在做报告或论文写作时正确使用手头文献资料进行引证,并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结果进行结论性陈述的能力。专门用途学术英语阶段是在学术英语预备课程和学术英语课程结束以后,结合林学专业相关知识所开设的一门ESP课程。其教学内容涉及林学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专业文献检索与阅读、学术讨论与陈述、英语学术论文的写作以及参加本专业国外专家的学术报告活动等内容。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准备2-4个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的专题类案例分析项目,作为课程训练和考核的内容。每个项目都要有细致的操作步骤和目标要求,尽量包括从文献检索与阅读到学术讨论与陈述以及学术报告的撰写与汇报的一整套从技能层面向语言层面过渡的训练单元,以此培养学生利用学术英语学习专业知识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课程考核与评估

作为学术英语课程设置重要的自我诊断与反馈环节,学术英语的课程考核与评估体系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比需求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的组织更为重要。学术英语的课程考核评估体系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课程考核和教学评估。课程考核主要用来衡量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因此在学术英语课程开设的不同阶段,其考核内容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在学术英语预备课程阶段,课程考核主要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文献检索知识、学术词汇发音与语法特点、学术论文阅读、学术英语写作和翻译以及学术英语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因此这一阶段的课程考核以总结性考核(Summativeevaluation)为主(约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70%),以阶段性考核(Formativeevaluation)为辅(约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30%)。在学术英语课程教学阶段,鉴于学术英语教学与综合英语教学相比更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因此相比较于综合英语,其课程考核的重点应放在阶段性考核上(阶段性考核成绩约占课程总成绩的65%,而总结性考核成绩约占课程总成绩的35%)。同时阶段性考核还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效果的诊断和反馈环节,方便授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及时调整教学的方法和内容。由于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阶段主要涉及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写作、案例分析项目和观点陈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在阶段性考核方面,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写作和观点陈述可各占课程总成绩的15%,专题类案例分析项目占课程总成绩的20%。总结性考核包括文献阅读、英语小论文写作,各占课程总成绩的15%左右。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有赖于全面、客观、科学和准确的评估体系,简练、可靠的教学评估对教学活动的“反拨作用”极为重要。完善且可靠的教学评估体系是课程设置、需求分析和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诊断与改进的重要内部参考体系。以往的教学评估大多局限于对学生课程成绩的考核,而忽略了对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考核与评估。对教师的评估主要体现在“英语实践能力、应用语言理论素养和敬业精神”三个方面的内容,而对教学管理部门的评估则体现在“由行政管理为中心向以服务和技术支持为中心的职能转变”。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多数农林院校林学专业的英语教学还停留在早期的“综合英语+专业英语”的课程教学模式,再加上教学目标与定位的模糊,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和专业学习之间缺少一个有效衔接的桥梁。林学专业的英语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并加强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的结合,培养在国家战略层面和社会需求层面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4]因此,将此前的“综合英语+专业英语”的课程教学模式向“综合英语+学术英语”的课程设置转变,这“对改变和解决我国长期以来基础英语定位所带来的严重的应试教学倾向,普遍的学习懈怠状态和系统的费时低效,对‘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都具有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语文课程总结篇6

【关键词】教课文 教语文

《晏子使楚》 展示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74-02

语文课程致力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面临一道难题:如何利用语文教材有限的课文资源进行有效教学,创造精彩学堂,真正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摒弃“教语文就是教课文”的传统观念,追求“教语文”的新理念,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在南宁市“精彩学堂”展示活动中,南宁市阳光新城学校黄乐娟老师执教《晏子使楚》展示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结构,平等地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既注重语言训练,又注重人文关怀,课堂教学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一节课下来,学生运用语言艺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和发展,真切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以下,笔者从《晏子使楚》展示课的研课过程中总结探讨教学经验。

一、依据新课标,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就是教与学。教师在课堂上要起到主导作用,就要明确在课堂上应当教什么、学生学些什么。语文新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实施教学的目标,也是教师的教学指南,不仅告诉我们要做些什么,还指导我们怎么做,如何做得好。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新课标、领会新理念、关注新变化,才能打造出精彩的课堂,成功教语文。《晏子使楚》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课文,根据语文新课标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语文学科备课组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学会清楚、有条理地表达晏子的言外之意,运用语言表达的艺术,切合本篇课文的特点(即晏子的语言艺术)和本年段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二、借力文本,开发语文课程内容

教材文本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文章精品,教师要透过文本找出每篇课文隐藏的教学因素,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无处不透露着语言的智慧,即运用语言的艺术,语文备课组教师不断研读文本,借力文本内容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课件出示文本句子: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1.指名生读。

2.全班齐读。

3.师:晏子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其实他话里有话,他想说的是――

(出示课件)访问国家――走城门

访问狗国――钻狗洞

楚国让我钻狗洞,楚国――(狗国)楚王――(狗王)

4.师:能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把晏子话里的意思说清楚吗?自己试试吧。(课件出示关联词“因为……所以……”,学生自由练习)

5.指名学生把晏子话里的意思用上关联词说出来。

6.师:同学们,晏子想说楚国是狗国,但他却不直接说,而是换个说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这就是“言外之意”。(板书:言外之意,生读)

7.师:晏子不能直接说楚国是狗国,楚王是狗王,这是为什么?所以,他只能这样说――(出示原句,生再次读)

8.师:同学们,带着我们的理解和体会再读一读晏子说的话吧。(全班齐读)

9.师(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朗读晏子第一次回应楚王的话,结合推理明白了晏子话里的“言外之意”,体会到了晏子语言的巧妙之处。

在以上教学设计中,教师借助教材文本让学生先理解晏子的推理方法,领会晏子的言外之意,从而领悟语言的艺术魅力,实现了“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过渡。

三、根据认知规律,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文本,解决了教学中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那么,教师接下来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然而,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设计教学环节,让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晏子使楚》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理解了《晏子使楚》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教师再将教学目标的重难点设定为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学会清楚、有条理地表达晏子的言外之意,感受和运用语言表达的艺术,这样就明确了教师的着重训练点和学生的学习方向。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层层推进、收放自如,教学设计详略得当,将教学突破点锁定在引导学生品读晏子第一次应对楚王侮辱的语言,总结出语文学习方法“语言的巧妙在于其无懈可击的推理,用关联词‘因为……所以……’把晏子话里的意思说清楚”,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晏子最后两次的应对语言,自主体验晏子的言外之意,感受和运用语言表达的艺术,充分体现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让学生在与教师的平等对话中,通过教师的顺学而导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合作学习单,自由汇报、扎实训练,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在贯穿整节课的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相机点拨指导和评价总结,如教师引导学生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进行说话训练,思考“如果你是楚王,听到晏子的回答你会怎样”,小结“这说明晏子话语的言外之意”,让学生明白语言艺术的奇妙效果,达到对知识的拓展延伸、迁移运用。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先认知领会,再实践运用,进而反思总结,充分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

四、立足学情,有效运用语言文字

语文新课标在设定总目标的前提下分设年段目标,正是基于每个学年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同一年段同一班级学生的学情也存在不同的特点,教师只有立足学生学情,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有效运用。在展开《晏子使楚》教学的备课讨论后,语文备课组教师形成共识,即学会舍弃,抓住第三学年段在语言运用这一方面的弱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强化运用。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概括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注意详略得当,把晏子应对楚王第一次言语侮辱的文本进行重点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概括总结出用推理的方法学会清楚有条理地表达言外之意。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合作学习单,将学到的语文方法进行实践运用,在实践中掌握这一方法,在合作中有效运用语言文字。

好的语文课不只是教师的全身心投入,学生的完全投入同样能够感染和点燃教师的激情和灵感;好的语文课不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而是时有生成,教师和学生或悲、或喜、或思、或辩,在平等探讨中均有所获。教师只有为学而教、以学定教、顺势利导、用学评教,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致力于探索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才能实现语文课堂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筑梦精彩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总结篇7

课程标准理念与设计思路的比较

美国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强调,它是基于已有研究结论和证据而制订的,并将不断根据新的研究结论和证据修订课程标准。例如,针对如何根据不同年级确定写作体裁的分布问题,它参考了美国国家评估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提出的研究设计。[4]毫无疑问,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是在大量调研基础之上制订和修订的,经过了许多专家、学者、教师的认真讨论和研究,但这些在课程标准中没有体现出来,没有具体说明该课程标准基于哪些相关的研究结论和证据,因而其实证性和严谨性还有待加强。在学科责任上,美国语文课程标准比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更强调跨学科学习。美国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各门学科“共同分担的责任”。美国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作了独特的设计:一是在学前班至5年级,此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不仅适用于语文学科,也适用于其他学科;二是从6年级至12年级,课程标准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另一部分是历史/社会研究、自然和技术学科的语文课程标准。大量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学会在各种各样的领域里有效地进行阅读、写作、听说和运用语言知识,才能在进入大学和就业后熟练地阅读和写作各种领域的、复杂的信息文本。[5]4显然,这一艰巨的任务仅依靠语文学科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各学科的教师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都担负着责任。相比较而言,我国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提出“跨学科学习”“跨领域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等概念,但由于它仅是针对语文学科的,没有开发出针对其他学科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学科合作上缺乏强有力的措施。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仅仅是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师的责任,其他学科及其教师对此不承担责任。

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比较

中美两国的语文课程标准均设计了课程的总体目标。美国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总体目标是:当学生在高中毕业时,具备适应升入大学深造和就业的读写能力,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个目标旨在帮助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明确语文学习的具体方向,从而帮助学生成功地为上大学和就业做好必要的准备。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总体目标一共有10个,这些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相比较而言,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太多,不够凝练,缺乏一个统摄的目标。在学段和年级课程目标的设置上,美国语文课程标准划分得非常细致,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相对粗略、笼统。美国语文课程标准采取学段“总体锚定标准”与年级具体标准相结合的形式,把语文课程的学习分为阅读、写作、听说、语言知识4大块,每块设立10条跨年级的“总体锚定标准”,然后按每个年级再细分出各个部分的10条具体标准,每条具体标准对应相同数字的“总体锚定标准”。整个课程标准主要由表格构成,条理分明,层次脉络清晰。在辨识上,每条标准可以用编码的形式来确认。例如,“6-12R3”表示6-12年级阅读部分的第3条“总体锚定标准”。我国语文课程标准虽然在总体上能够以条、纲的方式来陈述每个学段要达到的目标,但是划分得较为笼统,不够细致。例如,我们划分了四个学段,即1-2、3-4、5-6和7-9年级,这种划分过宽,只有学段目标,没有具体的年级课程目标。而且,各个学段课程目标之间的连贯性不足。例如,1-2年级的“识字与写字”部分列出了6个目标,但是到3-4年级该部分变成了5个目标,到5-6年级时只剩下4个目标。这显得课程目标的随意性较大,课程目标之间缺乏衔接和贯通。

中美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范围大致相同,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别。美国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包括阅读、写作、听说、语言知识4大块,并强调这4个方面内容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该理念在课程标准的设计中得到具体体现。例如,K-5年级听说部分的第4条锚定标准“提供相应的信息和支持证据,以使听众能跟上推理和发展的脉络,并且能针对不同的任务、目的和听众采用适当的风格”[5]22,即要求学生能分享他们在研究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它把阅读、研究性学习与听说训练等多项内容联系在一起。同样,6-12年级写作部分的第8条锚定标准“从多种印刷或者数字媒体来源中收集有关信息,并评估每个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整合信息的过程中避免抄袭”[5]41,即要求学生能从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报刊或者数字媒体中找出自己需要的内容,作为写作的论据。它把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我国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的内容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5部分,强调各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通过综合性学习来连接各个部分,加强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与美国语文课程标准不同,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有写字和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另外,我国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淡化对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的掌握,不要求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讲授和操练,也不进行考核。美国语文课程标准则从学前班一直到第12年级都要求掌握相应的语言语法知识,每个年级应掌握的语文知识罗列得非常细致。鉴于此,我国刻意淡化语文知识学习的做法值得反思。例如,有的学者指出:“希望将来能摸准语文学科的‘机理’,通过艰苦的努力,重修语文知识的‘谱系’,抓住语文教育的核心要素,探索本学科的‘支柱’,建设‘语文’学科体系。”[6]“在课程内容上,规范母语学习的范畴,大体包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思维能力,具体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语言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7]

课程标准实施建议的比较

首先,在教学建议上,美国语文课程标准比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更为简约。美国语文课程标准没有给教师提出明确的教学建议。它认为,课程标准是用来界定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的,是一套“共享的目标和期待”;应“聚焦于结果而不关注怎么达到”,它告诉教师、学生、家长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及哪些目标,但并不规定教师应该如何教学。这为教师和学校灵活实施课程标准留下了空间。教师、校长、教育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将自己决定怎么达到课程目标。正如美国国际阅读协会州与联邦部主任理查德•龙(R.Long)指出的:“美国语文课程标准对美国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将产生重大影响,然而,教师怎么实施这些标准才是问题的关键。”[8]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则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教学建议,包括4个总体建议以及针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语法修辞知识等提出的许多细致的教学建议。“这次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部分也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充实。经过修订之后,‘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部分的文字量几乎增加了一倍。”[9]其次,在教学评价上,美国语文课程标准仅作原则性的规定,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则提出了详细的建议。美国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各州有权基于课程标准,自愿选择或编制普遍的评估系统,以进行学生、学校、学区、州乃至全国性的比较。它没有专门提出教学评价方面的具体要求,只是个别地提到教学评价中应注意的原则。#p#分页标题#e#

例如,它建议各州的评价方案应与语文课程标准保持一致。又如,虽然该标准是按照阅读、写作、听说、语言知识等部分来编制的,但在评价中不要把它们当作单一的部分来对待,而应把它们看成是一个整体。而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评价不仅提出总体建议,如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等,而且还对课程各部分内容即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提出了详细的建议。最后,在教材编写上,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提出10条原则性的建议,美国语文课程标准则配备了相应的语文教材出版标准。中美语文课程标准均要求教材选文应注意趣味性、典范性、流畅性,以让学生反复阅读和理解。二者的差异在于,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材编写的建议是原则性的,一共为10条。这些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应体现基础性、阶段性和时代性,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应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等等。美国语文教材出版标准则相对详细得多,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从学前班至2年级的语文教材出版标准;二是3-12年级的语文教材出版标准以及6-12年级历史/社会、自然、技术学科教材出版标准。前者要求把学会阅读与词汇积累作为教材编写的主要任务,把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放在第一位。后者提出应为每个年级的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和反复阅读;逐渐加大非文学类课文的比例;选文应具有高超的写作技巧以及独特的思想;等等。

启示

基于对中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比较,笔者认为,我国语文课程标准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完善。课程标准的制订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应建立在大量相关研究结论和证据的基础上。这样制订出来的课程标准才能经受住理论和实践的检验,才能正确地引导和促进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但是,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例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其修改为: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降低初学汉字阶段的识字量,整体调整义务教育阶段的写字量要求,目的是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识字和写字教学的质量。”[9]应该说,这一修改的初衷是好的,但它是否有相关研究结论和证据的支持?否则只能说明这种修改有一定的随意性。因此,我国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应多做相关的科学研究,重视收集有关的研究结论和证据,使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研究基础上。课程标准是国家或地区教育部门用来界定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的教学指导文件,它对于课程目标有着清晰、明确、细致的表述。与美国语文课程标准相比,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设计上还显得较为笼统和宽泛,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有待加强。例如,“课程目标与内容”本应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主体部分,然而在整个课程标准文本的34页中(除附录外),该部分仅有短短的13页,大部分的篇幅被其他内容挤占了,这明显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这也说明我国在“课程目标与内容”这部分还没有下足工夫。我国应该在制订科学、细致的课程目标上多花力气。

语文课程总结篇8

当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在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变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结合郑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深入分析了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设想。

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历史悠久、发展成熟的专业之一,也是普及率较高的专业。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80%左右的本科院校设有该专业。与其他传统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其特色和优势,它不仅担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递民族精神的重要教育使命,还承载着塑造国民性格、培养国民人文素养以及捍卫母语尊严的重大社会责任。因此,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客观需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具有战略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内容存在着许多与市场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更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调查显示,半数以上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在校学习期间所学课程存在知识信息量小,体系单薄,内容陈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上述问题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持续下降,招生生源呈现停滞甚至萎缩的迹象。

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它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一个动态概念,并随着社会变化和人才市场的需求而适时改革。针对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和人才市场的变化,郑州师范学院从2003年三校合并之初开始就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不断的优化与改革,从专业模块细分到教学计划的几次调整和论证,已经取得了许多瞩目的成绩,如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科研水平、学生考研率一次性就业率等都在全校名列前茅。但如果从长远的战略角度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体系方面依然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郑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例,经过反复的调研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课程观念上,重文学轻文章;重视作品的感性体验,疏于学理的探究提升。目前的课程方案是以教育颁布的相关规定设计的。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学科专业课程中,语言、文学和文章的比例分别为8∶9∶1。而在1991年4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通用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文学和文章的比例为40∶109(共149篇课文),不难看出,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内容和未来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是相反的,如此本末倒置,必将导致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上的残缺,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能力的发展。

课程观念存在的另一重要问题是重视作品的感性审美体验,而疏于理性的探究和提升,特别是在文学类课程上,教师往往醉心于对经典之作的审美共享,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体成长的需要,它还有传承民族文化、塑造国民灵魂和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的职责和义务,因而,在欣赏经典作品美妙意境的同时,必须对文学作品的创作灵感、叙事逻辑、文学思想、学术价值等深层次学理进行归纳总结,对文学现象内在的文学创作规律进行深入发掘。

(二)在课程结构上,重学术轻师范,重理论轻实践。目前,郑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三个板块:一是公共基础课程,是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一般是政治、外语、体育、计算机等,占总课时的20%左右;二是学科专业课程,如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写作、文学概论等,占总课时的72%左右;三是教育专业课,这主要是为学生掌握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所必备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而开设的课程,一般为教育学、心理学和语文教材教法等,占总课时的8%左右。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进一步强化的现实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传统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已不能满足作为未来教师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理论和课程教材设计开发等方面的知识需求,必须加大教育类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从另一个维度来分析,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计划中,公共必修课约占总课时的30%,专业必修课约占50%,选修课约占20%;理论课程约占78%,实践课程约占22%。在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实践经验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背景下,实践环节课程的比重更需进一步加大。

(三)在课程内容上,重学科专业轻文化基础。这主要体现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二者的比例上和教学上。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中,它们二者的比例为5∶1。而如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要求更加苛刻,教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更应该具有广博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因此,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内容必须体现出对人类生存意义和终极价值的关怀,以及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

转贴于

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主要表现为“繁”“偏”“旧”。所谓“繁”就是知识信息繁乱绵密,条理不清,重难点不突出;所谓“偏”就是偏离教学目标和学生个性需求以及未来职业需要,观点偏颇偏激,缺乏科学求真的精神,而“旧”主要是指因教师视野狭窄、观念落后导致传授信息与社会的严重脱节。因此,如何“删繁就简”、“去偏求正”、“除旧维新”就成为汉语言文学改革和发展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本文由收集整理内容改革的设想

随着中国社会的急速转型和高校的持续扩招,汉语言文学这个传统的人文学科的命运正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专业空间的弹性尺度也越来越显窘迫。因而,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规定和设计,既是汉语语言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一)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郑州师范学院课程改革的创新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不再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而是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似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广告文案等等都为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2.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极强的人文色彩和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母语和传统文化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力,并影响学生气质、人格的形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为此,我们特设了学术论文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等内容,目的就在于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浓缩核心课程的理论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依据专业现状,我们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两个方面的调整:一是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合理取舍。能够转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往往是核心课程以及经典著作所阐释的深刻道理,因而我们重点抓好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美学等核心课程内容的建设,舍弃一些无关紧要的课程内容。其中古代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已经成为校级精品课程。二是浓缩核心课程,凝练文学理论精髓。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中,着力打造核心课程的核心价值,提炼人文知识的核心理念,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核心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如将人文素养的理论核心分解到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以便教师的有效传播等。

(三)重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实践精神

1.课程内容强化基于名作精读的学理归纳,关注人文学科的叙事逻辑,培养学生“思”的能力。首先,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凸现学理归纳。如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课程语法、词汇的零散讲授中归纳出汉语言的发展规律;从《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典名作的故事情节中总结归纳出文学创作规律和为人处世之道。这些总结和归纳,在规划课程内容的教学大纲中都有所体现。其次,注重培养毕业生“思考”能力,课程内容凸现人文科学的叙事逻辑,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帮助学生寻找文学创作灵感。如外国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学概论等课程在课程内容上都集中体现人文科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而在其他的课程中,都在内容中体现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教学内容。

2.推动实践课程内容的实验化,依托实验室优势,强化学生讲课、写作、课件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做”的能力。在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合理调整的同时,对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进行修订,依托教学技能实验室、微格教室等实验资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每一个实验中去。

3.课程内容凸现方法论诉求,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的能力。与其他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尤显重要。因此,在专业课程内容中我们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如在文学批评、文学概论等课程中

转贴于

引导学生学习名家文学评论技巧,总结归纳文学基本规律的方法等。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莱文说:“我们不应该往学生的脑袋里装家具,而是教给他们方法,帮他们搭个框架,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富有创造性的方案”

(四)突出课程的现代性,完善学生人生只是结构

上一篇:节日营销策划方案范文 下一篇:饮料营销策划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