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改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11 11:06:32

高校教改论文

高校教改论文篇1

1.社会需求对人才技能的决定作用使得人才培养功利化

1998年以来的高校扩招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同时就业压力也相应增大,而这一现象正是社会生产对人才专业技能的依赖所引发的。没有专业技能,毕业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而如果毕业生的就业率不高,高校的招生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高校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了生存与发展,高校在本科专业设置的层面过于专业化,且专业的设置基本上是以市场为导向。急功近利的专业设置理念导致大学基础科研功能的丧失殆尽,长此以往,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可以创造生产力,但是却失去了发展生产力的能力,社会的进步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2.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教师不具备素质教育经验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以分数决定一些,甚至在大学阶段依然如此。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教师很少拥有素质教育的思维,即使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无法切实有效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传统的教育模式始终禁锢着他们的思维。教师是推动素质教育施行的一线力量,打破传统教育的樊篱,摸索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3.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学资源与教育投入有限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量学生涌入高校,人均占有的教学资源明显减少。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也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发生新的改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主要包括实验场地、实验教材、教学仪器、图书馆和自习室等硬件的更新,而这些都离不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提出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在“20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该达到4%的目标。然而直到2012年,这一目标才刚刚达成。国家对教育投入的长期乏力,一方面难以为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使得高校不得不通过实行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来募集足够的资金以维持自身的发展。然而教育工作是不能将其作为产业进行的,教育投资必须由国家进行整体控制,以此缓解大学生经济负担,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

4.僵化的体制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虽然许多高校有综合测评机制,但是分数仍然占了很大的成分,中学时代的强大惯性仍然在影响着高校的考评机制。高校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中学时代的应试教育模式,还是以分数作为评定学生的标准,并导致很多问题:首先,教学的灵活性不强。一般教学计划都是在开学初就已经制定好,而且十分具体。这就使得在教授的过程中各项进程限制得很死,很难讲授一些即兴发挥的内容或者新发现的研究结果。另外,提前修完某些课程的学生也无法提前进入下一阶段内容的学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学习内容无法自主选择。一旦确定了专业,所学课程就已经被限制死了。虽然高校有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可供学生选择,但是那毕竟是很少的一部分,甚至有些根本不是学生想学的。学生选课只是为了凑满学分,这样导致了学分制度虚有其表,失去了其现实意义。最后,课程考察方式仍然是机械的以考试分数为主,某些平时对学习投入不够的学生通过期末阶段专门应对考试的突击,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从而无法真正将学生的真实水平区分开。流于形式的考察方式和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方式使得真实水平较高的同学失去了学习积极性,荒废了学业。

二、确保高校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几点建议

1.抓住学术导向与社会导向的契合点,将其统一于高校教育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要使高校教育完全脱离社会导向而单纯以学术为导向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可以将二者统一于高校教育。淡化日趋浓重的功利味,并不意味着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相反,施行素质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拉动社会需求,为社会需求服务,二者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社会需求虽然对高校的专业化教育导向作用巨大,但是决定社会需求的最终还是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其原因是,以学术为导向的高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具有独特的眼光,以学术思维预见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创造性理念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人们产生新的社会需求,出现新的消费点,最终使社会得到发展。

2“.受人以渔”,改应试教育为应变教育

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据统计,在毕业之后的5年,大学阶段学习的知识中有80%已经无法应用于实际。这样的情况意味着毕业生必须具有不断接收、消化、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培养造就这样的人才,要授人以渔,应试教育不行,旨在获取功名的功利教育也不行,只有素质教育才能担当此任,也就是所谓的应变教育。应变教育应该注重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注重哲学思维的培养并且与实际相联系,避免空洞。随着越来越多交叉学科与综合学科的出现,哲学可以使学生发现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似的学习方法,无疑对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作用是明显的。第二个方面,要强调从复杂事物中提取普遍规律,掌握方法论,将教育的重心偏向于对事物本质的探索而不要过分在意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3.春风化雨,从社会大环境入手来影响高校改革

高校处于社会大环境中,其改革不可能脱离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果得不到社会的支持,素质教育的施行阻力就会很大,因此有必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大众的看法来保证素质教育获得社会认同。要做到这点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以此为窗口向社会展示素质教育的活力。不要用冷冰冰的分数来代表学生,应该建立健全新的切实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健康状况等全面向社会展示并且使之具有可信度。

4.根据实际情况,将儒家思想的精华融入素质教育

古代将社会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将工商业视为末学,将具有高尚思想道德修养的士放在很高的位置。与注重专业技能学习而轻视思想道德修养的现代大学一样,这无疑是两个极端,可以通过借鉴,将其中和,应用于素质教育中。

三、总结

民族基因中对于儒家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吸收儒家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精华部分强调个人品行与思想道德的修养,淡化功利心,做真正的学问。同时进行启发式教育、通识教育,激发好奇心,学会探索与发现。

高校教改论文篇2

1.1实践缺乏理论指导,二者发展不协调

体操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操教学有着动作多且复杂、难度高且带有一定危险性等特点,因此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比其他课程更高。体操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教学,实践过程如果缺乏理论指导,就会偏离专业特性,违背教学目标。目前普通高校体操教学内容中理论部分所占比例极小或形同虚设。体操能给人们带来形体美和运动美的感受,然而人们对美的认知是建立在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解基础之上,所以应重视理论指导。

1.2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传统体操教学方式为一讲解、二示范、三分解、四纠正、五组合,强调教师的主动性和唯一性,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一直以来,体操教学都是将传授技术动作放在首位,忽视体操的其他特性。近年来,受创新思维影响,人们开始注重体操的健身、娱乐功能,但在实际教学中涉及不多。缺乏创新导致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限制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拓展和学生学习体操的欲望,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1.3教学内容枯燥,缺乏娱乐性

当前普通高校体操教学目标仍以提高学生竞技水平和身体素质为核心,导致教学内容缺乏娱乐性和创新性,在体操技能方面缺少兴趣教学内容;过分注重专业技术的培养,忽略体操运动本身的娱乐功能,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体操教学中增加娱乐性练习,有利于学生完成紧张、复杂的动作技术学习,否则会使学生被动学习,甚至抵触学习,使预定教学任务和目标无法完成,体操教学的指导思想得不到体现。

1.4教学评价失衡,缺乏合理性

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评价仍以技术动作考核为主,理论与技能考核内容少且范围窄。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体操锻炼意识养成等因素,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但由于自身条件限制,部分身体素质和基础较差的学生对技术动作掌握不理想,导致其对体操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倦、恐惧心理。因此,忽略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是不完整、不科学的,没有结合客观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标准是不规范、不严谨的。应依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教育思想,建立新型评价体系。

1.5教师教学理念滞后,缺乏更新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对体操教学提出更高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决定了新的教学理念是否被引入教学。目前普通高校体操教学中,教师仍存在以下教学行为:(1)注重技术动作传授,忽略体育教学和体操健身能力培养,单一教学模式影响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思考和理解。(2)注重学生体操专业素质,忽略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体操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放在专业知识学习上,体操的教育、娱乐、健身功能以及学生对技能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样是体操教学的重要方面。

2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改革措施

2.1坚持现行教育教学理念,注重体操教学的多方位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娱乐和消遣已逐渐成为健身活动的主要方式和途径。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改变传统和过时的教学观念,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努力践行素质教育和终身锻炼教育理念,始终坚持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和意识。所以,高校体操教学改革应结合实际情况,既要保证学生动作技术学习以及身体素质提高,还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为此,体操教学应从单一教学目标向多方位教学目标转化,将体操健身性、娱乐性与竞技性相结合并融入体操教学中,拓展体操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丰富体操教学的内容和内涵,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体操综合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2.2重视理论教学,构建科学、完整的体操教学体系

传统体育教学思想重实践、轻理论,实际授课中理论教学薄弱,体操教学过程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因此,要想完全纠正过时的教学思想,就要切实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与传授。体操动作技术的学习需要完成带有复杂性和危险性的动作。体操动作是由一个个独立技术动作组合而成,既独立又统一。每个体操动作的自动化形态都要经过不断泛化与分化,进而达到巩固与定型。因此,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对其复杂性起到有效的梳理和归类作用,同时对其危险性进行合理的预防和消除。理论知识的储备将影响学生对动作技术的理解和分析。同时,体操的奥林匹克精神与文化是学生理解和掌握体操运动技术的基础和关键,是发扬和传承体育文化的积极动力。体操文化包含古今中外许多哲学思想和理念,体操理论知识教学可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对体操运动有更加完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3丰富体操教学内容,全面体现体操运动的健身性和娱乐性特点

教学内容是体操教学改革关键所在,应在教学中挑选技术性强的典型动作,配合多媒体和体育挂图等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使学生在完成动作技术的同时掌握体操基本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对各种动作技术的延伸产生理解。同时,引入带有一定难度和趣味性强的动作技术,让学生在学习难度动作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这样既能反映体操技术的特点,也能体现学生学习过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健身性与实用性是体操运动的主要特点,也是今后体操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人们对体操的认识和理解来源于实践,传统体操发展的局限在于竞技技能主导一切,而体操的拓展、辅助功能一直被人们忽略。健身性、娱乐性、实用性是当前体育教学所提倡和主导的教学理念,所以在体操教学中要设置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内容,既要有个人形式,也要有集体形式。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重点强调体操运动的健身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掌握技术动作的同时了解体操健身知识,学会如何利用技能去健身。

2.4构建新的教学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

当前普通高校对学生体操教学评价主要为技术技能考核,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应结合体操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重点培养学生体操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因此,改革现行体操教学评价体系,转变体操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首先将技术考核形式变为课堂评价形式,将技术考核重心转移到综合能力方面。其次,将课堂综合评价与考核成绩结合,以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最后,重视学生互评和自评,科学结合不同层次的评价结果,全面评价学生的体操学习情况和综合应用能力。构建科学的体操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2.5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重在创新教学思维、敢于实践应用

高校体操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创新思维,敢于实践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关系到体操教学目标能否达到、教学任务能否完成的重要环节,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体操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寻找针对性与时效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体操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能使学生的学习、领悟能力得到提高,教师通过开发与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体操学习中获得更大收益。因此,理解教育内涵是教学方法创新与应用的基础,由此开发的教学方法必将适合体育教育的快速发展,适应现代体操课堂教学,从而提高体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结语

在素质教育和终身锻炼教育理念下,为适应社会发展规律和需求,体操运动理念需要全面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要转变,使体操教学目的更明确,手段更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转变,使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掌握技术;理论教学和评价体系也要转变,使体操教学文化内涵得以普及和升华,使体操教学得以良性发展。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全面掌握体操技术,并应用于学习和生活中。

高校教改论文篇3

首先,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只起主导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少,教学活动也显得枯燥乏味,很明显这已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要求。其次,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成长起来的,借助网络进行学习只是许多人的学习方式之一。基于以上原因,各个高校近几年都十分重视教学改革,各级各类的教改项目以及双语课、精品课、示范课等一系列与教学改革相关的东西不断被推出,且数量在日益扩大。

二、图书馆参与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许多人认为教学改革只是教学单位(二级学院)或是教师个人的事情,与图书馆没有太多的关系,其实不然,图书馆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可以说是大有可为。首先,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中心,无论是藏书资源还是数字化图书馆都是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必备条件之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教学模式理论还是教学实践改革都是尽量与国际接轨,都是将国外的一些教学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某种教学模式在中国本土的有效性和实践性。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例,这些理论在国外都已经非常成熟,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被广泛使用,我国的学者起初只是介绍这些理论,然后逐步应用到具体学科中,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验检验其有效性。如果教学改革要采用这些理论的话,离开图书馆肯定不行。其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多样性也是其可以介入到高校教学改革的条件之一。众所周知,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图书馆除了招聘传统的图书馆情报专业方面的人才之外,还有一些计算机网络和通讯专业方面的高手,因为这些人需要参与网络的建设与维护、数字化图书馆建设、馆际互借以及其他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工作。此外,近年来也有不少其他学科的研究生纷纷投身到高校图书馆事业,这些人了解和熟知该门学科的前沿知识,且熟悉图书馆的业务知识。由于这些人本身从高校毕业不久,他们更加了解目前学生的需求,如果能从局外人(但又熟知该学科的特色)的角度出发,给出更好的建议,肯定有助于教学改革的推进。

三、图书馆参与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

首先,对现有馆藏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图书馆一般会根据图书分类词表对相关的书籍进行分类和收藏,统一的标准其有利的一面,便于管理。但有时候借阅与某一理论相关的教学书籍却要大费周折,因为读者需要去不同的区间寻找想要借的图书。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高校图书馆可以尝试把与教学改革相关的书籍进行扫描,专门建成教改板块的图书资料,将所有与这个理论相关的资源全部统一到相关的目录。具体讲,第一层可以是某个理论,第二层包括与之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第三层可以将实践部分再细化为与具体学科相结合。这样不但能让读者看的时候一目了然,而且有利于充实和优化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其次,建立馆员与二级学院一对一服务。如前所述,许多高校图书馆馆员都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所以可以根据馆员的学科背景,让具有某一学科背景的馆员与相应的二级学院结成对子,深入了解该学院近期想在那些方面开展教学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又能给予什么的帮助。担任联系员的馆员专门建立一个QQ群,根据各学院老师在教学改革方面的需求,在图书采购的时候优先考虑教师关心度比较高的教改书籍,不但能提高图书的利用率,而且也大大解决了教师实施教学改革之前担心文献资料的困惑。

四、结语

高校的教育改革只有在改革中才能不断前行,高校图书馆也不能墨守成规,永远定位成高校教学改革的助手。只要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图书馆就能够积极参与到高校的教学改革中去,确立其参与性的地位,进而更好地促进高校的教学改革。

高校教改论文篇4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教学改革;实验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艺术类课程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验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按培养,也使得很多学生在走入到工作岗位之后才发现,自身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十分薄弱。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受到了更多关注,因此实验室的建设以及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已经成为了艺术类高校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所以艺术类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艺术类高校实验课程教学的特点

艺术类高校对于实验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使得实验课程教学也呈现出很多显著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1.1以发展学生个性为首要目标

高校实验室的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项组织计划,从艺术类高校的实验课程教学来说,其本身的课程开展是针对学生艺术技能和艺术素养的培养,所以实验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实验课程锻炼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分析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1.2具有较强实践性

为了增强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效果,很多艺术类高校都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升级和改进,而且实验课程已经深入到音乐、美术、表演等多个专业,所以也使得实验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更强,这对于实验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多样化的学科平台

艺术类高校在实验课程的开展方面需要依托多个不同的学科平台,外在的社会环境形成的艺术平台、高校艺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平台以及艺术专业教学平台等等,通过建设多样化的学科平台,才能实现艺术专业实验课程的有效进行。

1.4学科交叉与融合

艺术类高校在实验课程教学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学科交叉与融合方式,这与其日益宽泛的课程设置以及不断增强的师资力量有密切的关系。艺术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也可以促进艺术专业形成更加系统的教学格局,有利于促进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2.艺术类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意义

艺术类高校的实验室是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空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基地,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艺术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所以对于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注重的是在实验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检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用理论指导实践。另外,在实验教学中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感悟成功的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与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到高校教学活动中,用来实现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并且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技术支撑。为了适应信息化环境的发展需求,在实验室的建设方面也需要考虑到计算机网络环境的设置,所以很多高校都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尤其是如动漫专业、影视传媒专业等,显著的提高了实验室的资源配置水平,有利于促进艺术类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3.艺术类高校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3.1实验教学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当前,在艺术类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大量的教学资源配置都偏向于理论课程的教学活动开展,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也往往优先于理工专业,而使得艺术类教学活动无法得到足够的实验室资源保障。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规模不断扩大,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和财力,而在办学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大部分的资金都被投入到校园建设方面,没有更多的精力用来开展实验教学,所以导致实验教学的效果很不理想,很多学生的动手能力都较为薄弱,不能适应岗位工作需求。

3.2实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实验课程的设置是保证实验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而从当前艺术类高校的实验课程设置情况来看,设计型、综合型的课程设置占据的比例很小,大部分的实验课程都是验证型的课程,所以学生在参与实验课程学习时,大多是针对现有的理论进行实验,而且很多实验的内容都是照搬教材,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思想也无法通过实验进行进一步拓展,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受到一定影响。另外,不同的实验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空间,实验资源不能得到共享,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3.3缺乏科学的实验管理制度

科学的管理制度可以保证实验室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可以实现实验室资源的有效配置。从当前艺术类院校实验室管理的情况来看,缺乏科学的实验管理制度,在实验室的开放、设备仪器借用、精密仪器专项管理等方面都缺乏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不仅影响了实验资源的有效配置,也无法保证实验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3.4师资力量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实验教学活动开展效率的关键因素,同时也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思想,使得教师忽略了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和管理,认为只要提高理论水平就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另外,由于高校在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教师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进修和学习,使得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增长速度缓慢,无法适应新时期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

4.艺术类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建议

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保证艺术类课程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要重视实验教学改革的开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4.1树立科学的实验教学改革理念

艺术类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应当坚持创新的根本宗旨,保持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足够的实验室资源和设备,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对此,高校和教师都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对实验室进行科学的规划与管理,为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潜力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实现学生学习质量的显著提升。

4.2构建科学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

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是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实验教学应当是与理论教学平行发展又相互联系的课程体系,二者相互独立却又相辅相成。当前,高校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对教学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教学环境的建设,为了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应当对以往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添加更多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内容,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和内容,建立新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强化其与理论教学体系的密切连接,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4.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应当始终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根本原则,才能保证实验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因此,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且对实验教学的成果进行科学评价,总结经验和教训,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要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实验活动过程进行必要的组织和引导,帮助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操作技能,并且学会利用自身的理论知识指导实验活动的开展,可以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实验成果。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将实验过程细化为多个环节,由学生自行进行材料的选购、制作以及安装,再由学生对实验的过程进行总结和分析,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枯燥的理论课堂教学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4.4加强师资队伍的素质培养

教师队伍是保证实验教学有效开展的基础和保证,同时也承担着教学、科研等重要的任务,所以要注重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实验专业技能强化,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则要对对现有的教师人员队伍进行优化,通过规范的考核制度,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必要的精简,并且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5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强化实验网络平台的构建如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技术支撑,将其运用到实验教学中,构建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可以将高校实验教学延伸到互联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减少实验资源的重复配备,也可以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通过实验中心网站的建设,可以对实验课程进行系统的规划,通过网站实验计划、任务以及考核结果查询等服务,可以使教师和学生随时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另外,借助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的作用,也可以实现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共享,了解实验相关设备和仪器的购置情况和使用效率,可以使高校试验教学管理效率从整体上得到提升。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艺术类高校在教学课程设置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所以在实验室教学方面也应当符合艺术类院校的办学模式。艺术类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应当根据其学科发展规划,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并且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此促进实验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总之,为了促进艺术类高校实验教学的持续开展,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深化,为实验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完善的资源配置,才能促进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玉清.高等学校创新型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02).

[2]朱翔,孙淑佳.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2).

[3]左铁镛.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的作用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4).

[4]徐晓风,施长君,陶亚兵,马静岩.部级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07).

[5]彭晓辉.艺术类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1(12).

[6]王晓华,王杰,李海燕,杨会如,王红.高校开放实验室建设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09).

[7]李光提,侯加林,张业民,黄在范.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2(04).

[8]孙盾,姚缨英,范承志.实验教学环节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05).

高校教改论文篇5

一、校园文化对高等教育管理的积极作用

校园文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可以从校园文化的表现、特征以及有效的学校管理中,总结出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管理功能。

(一)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有利于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

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校园文化可以通过自身各种文化要素集中一致的作用,对校园整体和校园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使之符合社会所确定的目标。校园文化之所以会有导向功能,是因为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使全体师生员工的理想信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追求与学校发展趋于一致,并在文化层面上形成一种趋同性心理特征。当学校群体成员在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与学校教学标准产生悖逆现象时,校园文化将发挥导向作用,使学校内部成员的行为方式与学校发展的总目标保持一致以利于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有利于学校成员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高等学校的师生员工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比较注重精神需求和心理感受,这是校园文化凝聚和激励功能产生作用的基础。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体现在它借助校园文化的精神纽带和心理势样,团结和吸引学校的师生员工通过一致的精神需求激发他们对学校的真挚感情,在学校内建立起高度和谐、相互理解、信任、尊重的群体关系,并达成对真理和学校目标的共识和追求。在这种共识和追求中形成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校园精神风貌。[1]在这种良好的文化环境下,师生员工们会觉得自己受到重视、有自身价值,就会有极大的荣誉感和责任心,自觉、高效地完成工作,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和工作氛围。本文由收集整理

(三)校园文化的约束功能有利于降低教育管理成本

校园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指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对人们行为具有重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它是学校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包括校风和学风,内化在学校肌体内,对校园人而言是一种非常强制的规范教育。“学风是一种治学精神,一种氛围,一种育人的环境,一种无形的力量。”[2]使校内成员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单纯的硬性管理带来的学校成员的逆反心理,使学校成员朝着学校要求的方向发展,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教育管理成本也会提高其管理效果。

二、校园文化对教育改革的负面影响

校园文化对教育改革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根源是校园文化的惯性问题,校园文化的惯性问题是指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很难受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它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还会在组织发展中得到强化。

(一)校园文化对教育改革创新的障碍

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当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学校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变得日益复杂起来,学校管理者为了适应外部的环境的变化,为了有效的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需要不断的推进学校的改革与创新。然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软约束文化,非常容易形成一种思维与行动的惯性模式。当教育内外部环境处于不断动态变化时,学校内部长期形成的稳定性的组织文化可能成为学校改革创新的阻力。如近些年素质教育的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根深蒂固的校园文化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对教育体制转化的障碍

高教园区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区,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创新,是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进程中以集约化的方式来解决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短缺的一种可行途径。同时在当前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学校的办学体制、投资体制、管理体制、结构调整需要进行相应的变化以便适应于外部坏境变化的需求。但是在校园合并和学校体制转型过程中,往往对文化因素考虑甚少,而学校未合并和学校体制未转化之前的惯性文化也将长期存在并发生作用,兼容性差的学校组织文化将会对新的组织带来影响甚至危害。

(三)校园多元文化对学校管理的滞后性影响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学校组织是一个开放性的组织,校园内的成员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正是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产生了校园的多元文化。不同年龄、民族、宗教、地域、性别的人,往往在文化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而组织文化对全体成员具有一种规范性、一致性的约束力,在一定程度上拟制了个性的发展。尤其是学校人员流动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了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后,学校组织成员的多元化结构趋势更加明显,稳定的组织文化带来的惯性也将可能成为学校实现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障碍,造成内部冲突或管理失效,从而影响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三、如何发挥校园文化作用推进教育改革

(一)建立开放性氛围的校园文化,进而推进教育改革

开放性氛围的校园文化的特征是合作性,在开放性氛围校园文化中校长乐于倾听和听取教师的意见,尊重教师、信任教师。正是由于校长和教师两者之间的行为是开放的,教师工作满意度高,责任心强,在高度自觉地完成工作任务时,可以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比如对教学制度、管理制度、课程改革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同样对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参考性的价值。

(二)发挥校园文化的价值和行为导向功能,进而推进教育改革

校园制度文化具有很强的教育导向功能,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学校针对课堂内外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障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在制度文化的导引下,青年学生形成核心校园文化内容—思想观念和价值规范,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道德信仰、人生目标、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塑造自己的人格特征,确立自己的社会角色意识。从而在这种氛围下可以更有效地推进教育改革。当学校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为了有效的实现教育目标,校园制度文化的约束力可以制约着教育组织向组织的目标方向进行改革,从而使组织在新的环境下实现育人目标。

(三)吸取惯性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进而推进教育改革

高校校园文化传递的过程中,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文化的继承性,是文化惯性的特征之一。因为教育具有“传道、授业、解惑”这一特征,使得弥漫在高校环境中的大学文化首先是历史文化的“储蓄所”、“中转站”。高校的文化环境,总是在继承和发扬高校本身的历史传统的基础上产生的,尤其是校风、大学精神、校园精神更具有继承性。[3]而今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文化环境的多校区性体现得尤为明显,更需要传承与创新。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首要任务就是吸取老校区校园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将老校区长期发展起来的校园文化移植到新校区中,使得校园文化健康发展,进而可以推进高教改革。

高校教改论文篇6

【关键词】荣辱观教育/高校/德育创新

作为道德规范的荣辱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是人们的一种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最基本的人生态度、最基本的社会观念和最基本的文化程度。“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从人类社会文明历程看,培养人们正确的荣辱观,对国家、社会来说,是“治世之大端”,对个人来说,是“立人之大节”。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的先进的价值观,又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突出了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既明确了什么是“荣”,又指出了什么是“耻”,它对我国当前社会状况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为高校德育工作创新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大学教育是青年大学生步入社会前最重要的教育阶段和出发阵地,是由青少年向青年转换、学生向职业人转换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他们人生角色变化之巨,思想意识受冲击之大,判断能力要求之高,心理压力之强,是前所未有的。从调查资料看,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短期内道德失范、价值标准不清、荣辱观错位等问题对青年大学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其突出表现为:参与政治价值取向具有功利性;人生价值追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张扬夸大化片面化;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两张皮”。以旗帜鲜明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人培养人,既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有效载体;既是建设和谐文明校园的问题,也是育人的问题,是适应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创新高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大的现实课题。必须要把它切实摆到教书育人和院校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必修课,充分发挥“两课”教学主渠道作用

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问题,一是德育逐渐被课程化和“两课”教学教条化。许多教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己任,把“两课”学习应有的广阔空间局限在书本之上、课堂之内。再加上大多“两课”教师知识面都有不宽广,对于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知识缺乏相对掌握,对青年学生思想实际缺乏相对了解,照本宣科、机械灌输的现象比较严重,致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据调查资料表明:“你对周围同学上‘两课’时的态度”,选择“不感兴趣”的占24%、“看老师讲的好不好”的占50%;“你认为我校‘两课’教师教学怎么样的”,选择“一般”的占51%、“较差”和“很差”的占33%、“满意”的只有16%。二是荣辱观教育缺乏系统性,被“两课”教育边缘化。必须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必修课,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使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所突破。

要突破课本课堂教学的束缚,打牢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基础。“两课”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政治”的观念,达到“手中有教材、心中无教材”的境界。不仅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设置一些人文课程,更要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不断增强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要使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认识人生的意义,确立以报效社会,服务人民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在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中,要使学生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的使命感;在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中,要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学生自觉实践的道德行为规范;在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中,要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学生素质的灵魂。如,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等课程中可以采取自编讲义和自编教材等形式,增设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容,并纳入考试内容;也可以开设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专题讲座。

要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体性。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不仅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就是要下力优化教学过程,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探索师生互动、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在“两课”教学中,教师要转变道德权威的角色,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变说教为引导,与他们共同学习研究、亲身实践。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报刊、书籍、网络等渠道组织材料,由学生们讲解知识点、畅谈学习体会与经验,然后组织评点。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识。要注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教学手段,变干巴巴的说教,为情景交融、图文并茂、知识性与思想性并重的循循善诱的过程,以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要突破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加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表现的考量。道德是知与行的统一。评价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仅靠卷面考试是很不科学的。要改变当前“两课”教学评价方法,努力探索德育工作开放式评价体系,即要围绕考察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设计开放型试题。所谓开放型试题,一般是以某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在答题要求和答题设计上增加多样性和灵活性,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判断能力。要改革考试办法,建议“两课”教学普遍采用开卷考试形式和开放型试题,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70%。要加强道德操守考核。由院系和各门课程的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表现进行考评,占总成绩的30%,以求得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二、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努力形成教育的合力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充分发挥各个方面、各门课程、各类人员、各种载体的作用,以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强大合力。

一是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是“两课”及德育教师、辅导员的事,各类课程都负有教育的功能和责任,尤其是人文社科课程。教育是有“教”有“育”的,既要重视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注意提升教育中“育”的功能,提升人的境界,将教化之“化”作为落脚点。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到学生各类课程学习中去,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对人生价值、道德情操、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等问题进行自觉追问,从而对荣辱观获得更深的体察和理解。如在文史哲等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讲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更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用高尚道德陶冶大学生,传承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以求得对德育起到助推作用。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科学技术知识,更要传承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从而使硬教育与软教育、智力教育与非智力教育、理性与感性、事与理、知识与价值之间实现统一。

二是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产生和积淀出来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它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是育人的重要平台。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加强校园基础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让每一个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素质全面发展。要充分发挥学校标志性载体的教育功能。所谓学校标志性载体就是指学校具有代表性的和特殊意义的物、事、人。它们共同承载了学校的理念和辉煌,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它们既是校园文化积淀发展的结晶,又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学生对这些极容易产生认同感、亲和力和向心力。要切实做好学校标志性载体的挖掘、保护和宣传工作,使之成为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方向器。

三是要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大学生既有独立性的一面,又有极需引导的另一面。一般来说,大学教育是一个人思想价值观最后定型的时期,而且与教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个高明的大学教师,就是在不经意间传达出自己的理念,从而对班级和学生进行塑造的。就这个意义来说,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的责任,其素质的高低和师德师风状况直接影响到高校德育的质量。要大力加强以院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德育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广大教职员工特别是德育教师、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要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把做人做学问结合起来,把“课堂上讲的”与“课堂外做的”结合起来,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以良好的形象和人格的力量影响和教育学生,努力成为学生表率和益友。要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与真心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日常教育中见功夫,在优质服务中见精神,使大学生在点点滴滴中受到感染和启迪。学校要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考核广大教职员工特别是德育教师、辅导员和教师的一个重要指标,努力形成人人是老师、处处是课堂、事事受教育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新标杆,努力增强教育的实践性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必须要在知行统一上下工夫、见成效。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新的杆标。加大实践性教育环节,通过引导大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以亲身体验来赢得亲近感,以实践感知来加深理解,不断增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社会实践既是教育的大课堂,又是检验教育成果的大“校场”。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入到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探索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艰苦的环境中去,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三下乡”、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在经受实践磨练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要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的教育管理的新路子,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充分红色教育基地作用,不断延伸教育领域,丰富教育内容,提高社会实践教育的效果。

学校是个小社会,尤其是在高等院校中,由于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学习、生活在校园内,学校这个社会环境融入了他们学习、生活的每一层面,对于学生的影响力更为深远。增强教育的实践性,必须要立足于优化学校的小环境。这不仅可以使教育产生亲近感,而且也可以使之得以具体化。可以说,学校每个场所、每个环节既是教育的平台,又是实践的舞台,在宿舍、食堂、楼道中可以培养出谦让、节俭、尊重他人的美德。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严格学生日常管理结合起来,深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细节中去,抓好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在生活上勤俭节约、以艰苦奋斗为荣;在学习上勤奋好学、以崇尚科学为荣;在与同学相处上谦让诚信、以团结互助为荣。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宣扬先进典型结合起来,不仅要学习英模人物,而且有大力发现、培养和宣扬学生中的好人好事,努力营造有过就改、见贤思齐的浓厚的氛围,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高校教改论文篇7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1.课堂教学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式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环节,避免纯粹由教师主导的“填鸭式”教学。包装印刷相关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工程实践性,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则显得更加重要。比如,课程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市场调研,并将调研的资料、分析结果、自己的设计构思以PPT演示稿的形式上台向全班同学和老师演示和讲解,在全班研讨创意思想和设计方法,使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给学生们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老师在整个过程中进行引导、提出建议,指导每个学生以最好的作品完成作业,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加课堂教学、工程实践的积极性。有的课程在课堂中采用边讲边做边讨论的灵活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地学习。

2.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在给学生作业进行指导和修改的过程中采用启发式和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设计之初将设计构思和老师交流并作出草图,老师可以对设计方案进行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领悟设计要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校包装印刷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工程背景院校学生的实际特点,设计丰富的包装印刷课题,启发学生的包装印刷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中来,在教学中会设计适当的启发性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

3.重视课后交流互动包装印刷相关课程系统性强,所涵盖的知识内容和工程实践非常多,课堂教学的学时比较有限,因此学生课后的学习及交流显得十分重要。比如,可以开设腾讯QQ课程讨论群、课程微信、课程微博、课程电子邮箱、手机短信等课后交流途径,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进来。为了增加学生课后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经常性地引导行业内若干应用性强的专业相关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或者解答、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多思考、多查阅与包装印刷相关的网站资源或文献资料。

4.实训实践包装印刷相关课程是特别讲求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课程的理论知识要在实践中得到消化,此课程的学习不仅在课堂上进行,我们还将学生带到校内实验室、工作室进行实际操作,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还经常性的带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如:大型企业设计部门、知名包装设计公司、大型印刷厂等包装印刷相关单位进行实地观摩学习,多听专业设计人员谈工作体会和经验,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课程实训实践采用较多的办法就是合作学习和小组工作,结合某个实际项目、科研项目或相关设计竞赛课题,这些项目不是去替代课堂讲授,而是相辅相成,对课堂教学的改革也有促进作用,让学生的包装印刷作品不仅得到学校和老师的认可还将得到社会的检验。通常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内的学生团队合作去完成该项目,从中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出相关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等。这种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得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还可以让学生们在更广的范围中交流、学习,从中分析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与设计创新能力。

(二)培养模式的改革

我们可以在教育模式上尝试学分制教育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等实际情况,在导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自己喜欢和需要的课程体系,真正达到学有所好、学有所成[3]。学分制的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学分制是一种以学生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的教育模式,通过学生绩点和学分来综合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由于以往学年制教育模式课程高度专门化和结构化,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单一,很难实现人才分类和人才分流,这也是当前学分制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实际教育改革中,不可能实现完全学分制或完全学年制,这是由于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和资源本身的短缺,所以在资源配置上,学分制与学年制教育模式可能并存。从学年制到学分制教育模式的变化不是简单地以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替代另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为了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在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之间寻找某个最佳的结合点。例如,在当前的学分制教学改革中,武汉工程大学设计专业及包装印刷方向推行按大类招生,一年级不分专业,二年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或自由转专业,除了常规的专业班级,还设有创新班和精英班,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使人才培养模式从过去单一的专业型转向创新型、应用型及复合型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分班考试学习成绩排名前列的学生可以进入创新班,并可以优先选择专业。这些做法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由度,从社会分层的角度而言,实际上又是对人才进行了一次筛选和分流。学分制教育模式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变化及时地调整教学资源配置方式,因而学分制教育模式更具有社会性和市场性[4]。

二、结语

目前,工程类院校已成为我国培养包装印刷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院校。包装印刷是包装整体生产工艺的核心环节,相关课程的设置既要承担培养该专业学生包装印刷知识与技能的任务,还可拓展到其它相关就业领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针对目前包装印刷企业对人才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工程院校包装印刷专业应该充分利用其自身特色优势,实施以就业为导向课程教学改革,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优化,强化创新意识、工程实践、团队合作等就业能力,对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扩大我校包装印刷专业的社会积极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教改论文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试题库;教学质量

1考核体系的发展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考试制度是中国对人类文明最大的贡献之一,纵观中国历史,科举制度是我国进行时间最长的一种考试方式[1]。随着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教育考试的方式方法及管理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推动各项工作向前发展的动力。教学工作是高等教育中的最为基础的部分,制定严格、规范的考试计划则是保障教学过程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考试管理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教育评价的有力工具,实现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我国相当高比例的高校仍然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指标。所以对传统的考试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能够使考试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传统的考试最明显的弊端就是任课教师出卷、命题、改卷,通过成绩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可避免的会在考试命题、考核评价以及知识评价等环节中会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或主观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展开,我国许多高校在教育深化改革中实施了“教学分离”的考核模式。这一考试模式的实施,充分发挥了师生的教学及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2教考分离

教考分离通常是指在考试过程中,将考试的出题过程和组卷过程剥离开来,任课教师不再参与到命题、组卷的过程当中。这样考试过程和教学过程就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目前,实施教考分离对推动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大高校的一致认可,之所以被许多高校所采纳,是因为其具备了传统考试所没有的优越性[3]。首先,实行教考分离可避免考试内容与教学大纲脱节,有利于贯彻教学大纲。其次,有利于标准、客观、公正的评分。采用教考分离考试模式后,要求命题的同时还要制定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这增强了评分过程中的客观标准公正,尽可能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立足实际,新疆大学(下文简称我校)经过多方论证,认为有必要对原有考试模式进行改革,逐步推行“教考分离”这一新的考试模式。积极建立全校试题库。教考分离较早在内地高校开始实施并形成了制度完善、体系健全、操作规范的科学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对于新开始实施的考试改革,必须要探索出相对应的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及操作流程。教考分离不仅仅是一种考试改革,会涉及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如果没有完整、科学的模式去规范各个环节,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存在直接影响考试改革成效的危险性。因此关于教考分离改革的实施需有系统、科学的管理模式[4]。学校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各种考试的组织和安排,专门机构的存在为教考分离模式的启动以及各环节的运行和最终的评估等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基本保障。

3建立试题库,实现教考分离考核模式

试题库建设是一种综合运用教育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通过试题库的建设可以显著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诸多缺点,将信息技术运用在考试当中并取得成功的典范[5]。教学过程中利用试题库资源,进行测验,使师生注意力从名次或者分数转到了教学目标上,从而加快了高校的教育模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进程。因此,推广、加速试题库的建设十分有意义,所以试题的建设在国内的高校普遍展开。直接购买题库具方便、快捷的优点,但是由于不是立足在当前的教学实际现状,可能会存在与自身所处情况不太相符的问题,同时经济方面费用会比较高[6]。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以及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教务管理的系统与规范化,我校主要采用自建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模式。由教研室组织同专业教师依纲扣本的建立规范的试题库,命题基本依据是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材内容等,考试时从统一、标准的试题库中选题,组成符合要求的试卷,统一组织考试、评卷的考试方法。要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试题库考试系统,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尤其是作为新疆地区最高学府、但相对比经济较发达的内地高校实施教考分离模式较晚的高校,面临着课目门类多、专业课程差异性大、管理模式初步建立经验不足、资金有限等众多问题,又加上需要民汉不同的考核方式。为了验证在试题库本身的适用性,新疆大学考试管理部门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的方式,对试题库的建设过程、使用过程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进行了一次调研。向疆内各个高校各学院、各学科发放了500份问卷,通过筛选收回了420份有效问卷。总体看来试题库的建设备受我校广大教师的关注、但也存在一些分歧,具体分析如下:

(1)在专业课程试题库建设形式方面由专业自建占53%,购买占19%,购买基础上自建占28%。数据表明,广大教师比较倾向于通过自建的方式建设试题库。

(2)关于使用题库管理平台进行组卷、命题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成试卷质量不高(要么太难、太易,试题区分度不高等)、课程试题库很难分清侧重点,使学生难以区分知识点的主次、课程试题库建设经费不足三个问题上。

(3)对于试题库建设主要意义的认识许多老师能清晰地明白试题库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考试命题的过程更加规范、客观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试题量大,能涵盖很多知识点等意义。

4试题库的建设管理与完善

4.1试题库的建设

我校启动第一批课程试题库建设以来,为了确保课程试题库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学校首先对课程试题库建设过程的指导思想、适用范围、建设要求、建设完成日期、建设标准、试题库提交的格式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学校选定了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大学英语、现代汉语等百门课程进行试点。教育信息化时代、任何一款网络系统软件,对后台管理设计都是非常有必要的[7]。应实现试题查询、试题分析、试题批改、试题导出等功能。这也是管理试题库系统比较核心的部分之一。我校所研发的CCTR-E题库资源及考试管理平台立足我校的实际特点,在功能上非常适合我校的特点,如安装过程方便、快捷,组卷灵活、成卷率高等特点,其特点如下:

4.1.1试题统计显示了本题库中,章节题量与分值、难度题量与分值、题型题量与分值,让用户对试题库有整体的了解。同时平台提供了试题统计的导出功能,对于实行教考分离的学校,管理部门可以将统计结果输出到word后提供给任课教师或者出卷老师,相应老师将组卷指标填充完毕后再返回到管理部门,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员依据出卷教师的要求组卷,这样就避免了泄题漏题事件的发生,也能更好的检测出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掌握的基本情况。

4.1.2组卷方式课程试题库平台为用户提供了手动组卷、自动组卷两种不同的方式,自动组卷又按照随机、按章节、按题目类型、按照难易度生成等四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具体状况进行选择。

4.1.3试卷管理对自动组卷生成的试卷,可以保存,需要时可以输出word文档,可以查看试卷的内容,了解以往组卷的情况。

4.1.4添加试题添加试题有两种方式,

(1)批量添加:可以快速批量添加试题,只要用户按照我们的word文档编码规范对自己的试题加上编码,就可以轻松入库;

(2)单题添加: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添加试题,在选中库里原有的题型、章节内容及难度系数相应的选项内容,在下面的试题设置里就会显示出来。然后添上该题的分值编辑题目和答案。

4.1.5成绩分析这里对考试完毕后的成绩提供了分析功能。如考试成绩高低分、及格率、优良率等。

4.2试题库管理完善

首先试题库的建设与管理应有专门负责的有关部门,具体事务责任到人。我校试题库管理,课程试题库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由考试管理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在题库的更新入库则由各个学院负责教学管理的院长来负责。此外,对课程试题库的建设队伍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等。其次试题库的对外的保密工作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保密环节任何一个地方有疏漏,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8]。针对这一现象,建立试题库保密的规章制度。

4.3针对我校试题库建设问题解决对策探讨

4.3.1题库在建设过程中,具有周期长、技术难度大以及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等特点,所以要重视试题库建设的组织工作、清楚明确试题库建设过程中应需要完成哪些工作、需要达到什么样的工作目标。首先提高全校师生对试题库建设的正确认识,这就要求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如教务处应不断完善试题库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力度宣传试题库建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让全校各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到试题库建设的工作中,宣传工作做到位后教务处可召集各专业学科负责人,学习试题库建设要求、任务,合理分工安排试题库建设的后期各项工作,好的开始可以事半功倍。

4.3.2试题库建设工作中要加强领导组织、细化各项工作流程试题库的建设过程耗费时间较长,同时对技术也有较高要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工程比较复杂、庞大。因此领导进一步加强重视试题库建设的组织工作、清楚明确试题库建设过程中应需要完成哪些工作、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如何进行人力物力投入等。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可以使试题库建设工作更高效率顺利的完成。试题库的建设中试题来源是最重要的工作,需要大量硬件和软件,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为保证试题库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取得领导的认可、支持,以解决建设过程中所需的各项经费。

4.3.3试题建设过程中做好人力资源保障工作拥有一个优秀的试题建设团队是建设高质量试题库的保障[9]。因此,教务处在试题库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措施和方法。在试题命题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求教师教学水平质量过关,可根据课程标准及大纲编制试题,参与试题库组建的教师必须是本学科的任课教师,在熟悉该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等基础上组建命题小组,批准建设的课程严格按照建设计划进行,以便提高试题质量。其次,做好试题审核工作,组建实体质量审核小组,对试题进行审核。此外,需要组建拥有一个解决试题库系统运行的各种技术的,且适合我校实情的优质试题库建设团队。

4.3.4试题库建设完成后灵活运用试题库、做好后期管理工作试题库建成后,若不予使用,那前期工作就是白费力气,是资源的浪费。因此试题库建设完成后,应立即在考试中投入使用,以便提升题库系统功能,提高学校的教务管理工作质量。试题库的建设是一个庞大长远的工作,以上建议只是题库建设工作中比较重要的工作内容,但除这些外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认真负责的完成[10]。最后,我们还应高度重视试题库的更新完善工作,在试题库使用一个周期后,应对试题库系统做一次比较全面的维护和升级,要时刻跟进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的变化、及时更新和补充试题。

[参考文献]

[1]佟鹏,安连锁,于国强.基于试题库建设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

[2]曹广军,王琳,赵伟.实施教考分离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9).

[3]李兆,沈燕.对高校教考分离的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1).

[4]李宏彬,李一光,高黎黎.预防医学试题库建设中的命题设计[J].科技信息,2014,(31).

[5]刘竟成,曾志军,龙芝辉,王西安,游之云.围绕“教考分离”,开展钻井工程专业课程试题库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4,(7).

[6]袁东华.高校试题库、试卷库建设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3,(4).

[7]刘婷,等.教考分离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和研究[J].科技视界,2014,(11).

[8]冯莉.高校试题库建设的探析[J].品牌(理论月刊).2014,(1).

[9]郭婕.对高校试题库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4,(9).

上一篇:师范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道德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