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巨债隐秘

时间:2022-07-30 03:54:05

高校巨债隐秘

9月是开学季,刚经历过高考洗礼的学子们,如今怀揣光荣与梦想奔赴新的人生阶段,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学术殿堂光鲜的表象背后或许正隐伏着债务重压。

去年6月底,审计署披露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1164所地方所属普通高校有政府性债务2634.98亿元。

产业化下的怪蛋

记者联系了多所部属和省属高校,对于这个即便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的话题,校方均表示的讳莫如深。

华南某省属高校财务处赵主任向记者说起了这些债务的渊源。“1997年,中国经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措施,其中就提出了教育要优先发展,从那时起启动了高校扩招政策,此后连续扩招。”

据了解这次扩招主要针对的是普通本科和专科,任务就落到了地方所属普通高校的身上。

“各个学校扩招来了学生就要加快提高学校的办学条件,但是国家虽然出台了政策却没有投入更多的钱,那时的财政都是优先用来发展经济了,所以教育的发展都是靠学校自己。学校从哪儿找钱呢?那就向社会融资,向银行贷款,这样就形成了学校的债务。”赵主任透露。

东北某省属高校财务处甄处长表示,“我们学校目前大概有两个亿的债务,主要是修建新校区的贷款。”

业内普遍认为高校债务是教育产业化下的怪蛋,而且这是促使债务形成的众多原因中的重要一项。“(在扩招的)前两年学校还勉强塞得下,可后来学生增加了四五倍,就开始圈地扩建。”时任郑州大学学科办主任的朱诚身曾说。

为了追赶国际一流大学,2000年开始全国刮起了并校风,各地还争相开发“大学城”。

在这股并校风里,最著名的恐怕要数最先捅破高校债务这层“窗户纸”的吉林大学。2000年6月,一场轰轰烈烈的并校热潮降临。为了响应政策要求,吉林大学先后与包括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在内的5所高校合并。为了应对校园征地、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安排等支出,吉大进入了大举借贷期。那时吉大前后一共从银行贷出了35亿。即便如此,吉大最终还是因为不堪重负成为国内首家自曝债务家底的高校。有相关人士分析,吉林大学实际上已经破产,即使把学校的全部资产都抵押出去,也抵不了30亿巨债。在扩招和并校的风潮里,高校和学生成了政策下的牺牲品。

对于“怪蛋”说,吉林省社科院 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付诚表示认同,他说,“前几年发展速度过快,让高校形成了一种错觉,只要扩大了校舍的规模就能招到学生。在这样的竞争机制下,各个学校不惜一切代价贷款,而且金融机构也认为贷款给学校比较安全,他们看着高校发展势头这么好,如果将来有问题,国家也会出手解决,实际上这也是一种错误的理念。”

同质不同命

如果说扩招和并校属于造成高校债务的“大同”性原因,那么还有很多比政策更加令人无奈的因素,酿成了公办高校在债务面前同质不同命的结果。

在国内众多大学排行榜的评价体系中,包括教学质量、科研成果,校舍面积和科研基地的数量等多项评价指标,这些都是影响总得分的因素。高校为了在排行榜上拼出个好名次,各项指标的竞争最终演变成了“人才大战”。

上述赵主任直言,“我们希望引进知名专家学者,但是他们更愿意选择国家重点大学,这样国家的项目基本也都随着他们垄断到那些重点大学去了。当然,我们地方高校确实科研能力差,也没有更好科研平台。但我的理解是,这是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的问题,因为本身缺乏知名度,条件不是最优,人才不愿意来,能拿到的国家的钱自然也就可想而知,没有钱,也就愈发没有能力建设。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国家在教育发展的问题上是扶强不扶弱。

我们为了引进人才,不仅给他们提供很好的薪金待遇,也会竭尽全力满足他们学术研究上的硬件要求,总之就是他说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这些无疑也会成为我们的债务压力。”

记者联系的北京地区部属高校内任职人员透露,仅就北京地区而言,即使身为211名列内的部属高校也没有北京市属高校“活得自在”,原因很简单,北京市属高校比他们拿到的财政资金更加充裕。

甄处长对这个问题有体会,他说,“我们是文科类院校,不需要像工科院校建实验室,我们就是一些社科类的项目,所以项目经费相对少很多,但是我们日常运转所需要的公用经费、人员支出并不少。每个地方对教育的发展理念不同,导致政策和发展规划不同,对教育的投入也就不同。虽然国家规定了教育占比,但是具体落实起来各个省有自己的情况。比如同为外语类院校,部属高校每年科研经费可能就上亿,这些我们比不了。每个省对教育的扶持政策又不一样,经济相对落后省区的教育就不占优势。我们多希望这些教育发展计划能一视同仁。”

拿什么还债?

高校债务的成因是多元的,前教育部部长周济也不得不承认其中有好大喜功、腐败浪费等因素导致的不当欠债。“于是国家审计署对全国高校债务情况进行了一番摸底后,以2009年为节点,对于此后形成的新债务,要求政府严格监督。而此前的债务,采用分别负担的方式,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高校各承担一部分。”赵主任说。

据了解,从2010年开始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地方财政性资金在公办高校的投入从人员经费到公共支出只要能够达到要求水平,财政部将给予一定的补助。此外,地方财政如果对高校化债做出支持,并取得此前所制定化债方案中的效果,中央财政也会划拨一定的配套奖励。“但是我们省经济比较落后,财力有限,这几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因为我们有效化债得到中央给的奖励。”赵主任说。

财政为高校化债,受财力所限而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并非上文一例。西部某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省份,省内高校众多,有限的财力难以一一照顾周全。尤其近两年受经济下行趋势影响,财政收入减缓,解决高校债务问题更加雪上加霜,目前他们的做法“只能是针对关系较好的省属高校,扩大其预算经费,而多出来的这部分钱,也只够给高校用来偿还银行债务的利息。”这样厚此薄彼的做法对他们来说也实属无奈。

拿什么还债?有些高校考虑到还有些闲置土地,随着土地增值,卖地还债似乎是个解决途径。土地是政府划拨的,学校有权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吗?所以高校卖地背后实质上是政府的卖地行为,政府再将卖地所得资金的一部分以“倾斜支持政策”返给学校。对于这种化债行为,付诚说,“现在很多高校土地产权的问题没有弄清楚,就无法变现,而且地方政府也不允许变现,这个办法走不通。”

甄处长介绍,他们学校迁入新校区后,旧校区通过置换得到的钱用于还贷。目前非税是他们主要收入来源,“我们学校和别的学校有些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是所谓民营改革试点,类似体质改革。当时的政策规定以三年为期,财政拨款三年内递减,三年后取消拨款,学校像企业那样自负盈亏。但是三年过去后,财政还是正常拨款,不过比例很少,而学校的收费标准提上去就再也没有降下来,为了维持学校生存,我们这方面的收入一直比较高。”

没有非税收入的高校怎么办?赵主任介绍,“我们现在债务主要是银行贷款,学校没有别的收入,所以只能用学费偿还。比如按照我们的债务总额和贷款合同期限计算,今年要还5000万,但是我的学费收入可能只有7000万,等于学费收入的70%都需要拿来还债,为了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我就只能继续再贷,进新还旧。我们不像那些名牌大学,可以拿到很多财政资金,同时社会捐资也很多,对他们来说,愁的是怎么把钱花完。”

付诚告诉记者,就他了解到的情况,“在化债问题上,高校普遍存在的心理是认为最终会参照过去国有企业的化债方式,而公办院校毕竟不是企业,不能采取当初关停并转国企的办法,这样不仅会伤害原本基础就不算雄厚的教育事业,也影响高等人才的培养。所以最后的解决办法只能是由中央政府埋单。”

上一篇:“营改增”对油田矿区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的法律与经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