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改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1 15:21:43

高校教改论文

高校教改论文范文第1篇

(一)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和滥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这里包括两种僵化的教学模式。第一种是,有的教师授课,还在搞满堂灌,唱独角戏,不能开展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也不能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上没有交流,没有讨论,没有互动,没有合作,感受不到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当成了简单的传声筒和教师话语的接收器。第二种模式是,片面地过量地依赖和滥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认为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不是教改。不管什么课程,都要使用电子课件。为此,教师都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成了绘画绣花、课本搬家,画蛇添足,或只是起到了代替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为了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而砍掉了本该由学生去解决的内容,使学生成了观众,难以把该学的知识和自己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好。有的老师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用课件代替了必要的讲解和内容推演的过程。学生想做个笔记都不跟趟;有的课件因制作粗糙,链接不好,弄得讲课教师在课堂上手忙脚乱,漏洞百出,甚至成为累赘。更有甚者,有些学校评选精品课,不是看实际教学效果,而是看你有没有电子课件。例如有的老教师教了三十多年的历史课,教学上很受学生欢迎,桃李满天下,却因为没有电子课件失去了被评为名师的资格。可见,这样的学校在教学评价体系方面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和误导。事实上,在许多学校,虽然制作了许多精良的课件,但并没有也没有条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只不过把课件当做教师的一种表面的要求或作为评教条件的一种摆设而已,而实际上却根本没有应用在教学上。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像以上这两种简单的教学方法都是违背教学宗旨的,起不到多少真正的教学作用。过后,没让学生学到多少有价值的知识。满堂灌式的教学给学生的感觉就像看了一场枯燥的独角戏,而滥用教学多媒体课件仿佛就像学生看了一场图片的流动展览。

(二)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片面性和单一化

对学生学习成效的的考察,高等院校历史课的考试内容,多以学生死记硬背、不加思考的记忆性知识为主,缺乏对历史分析评价能力和唯物史观的考查;在试题设计上,一般只有填空、解词、简答、论述、判断等几种常见的题型,很少有分析活动与实践活动的考查。考试题目的设计日益趋向于简单化、公式化、程序化;评价模式仍以考试为主,不管是专业课测评,还是公共课测评,都是笔试。在确定学生的总评成绩时,往往是只以一次或两次闭卷考试的分数来做定论,看不到学生的潜在能力。这种考评体系不仅弹性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水平,而且学生还因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得不到激励而使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抑制。要想得高分,只能按老师讲课的内容或要点去做复习范围和答案。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阻碍了创造思维能力和主动学习的内驱力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高分”学生,越来越傻,往往是知识面仅限于教材范围的缺乏独到见解的低能者。

教学评价体系涉及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问题。什么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就会引导学生怎样地去学习,单一化的考评体系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潜力的发挥,误导了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高等学校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陈旧一套的教学评价体系就必须做到稳健而深化地改革。

二、高校历史课教学教改的对策

(一)正确理解历史课的教学目标与宗旨,为社会培养有历史知识和正确历史观的人才

没有改革就没有教育的发展,没有改革就没有历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改革作为一种教育的动力应始终是教学管理着和教师的不断思考的问题。作为教学设计者的教师,要改进教学质量,就必须根据现有的状况,思考出那些哪怕是比原先只前进一步或两步的想法。循序渐进,不断提高。高等学校校应加大历史课的教学改革力度。教师要克服以往过于强调知识深度、广度的偏差,彻底从应试教育转变为能力培养上来。在紧扣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现实需要和能力素质的提高,实施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强化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训练

高校历史课教学中要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把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等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改革历史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教师课程内容体系,强化道德与素质教育,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以适应高校历史课教学目标的需要。高校历史课要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培养高标准、高素质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强化分析历史鉴别历史和应用历史经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应使学生掌握网络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现代教学技能,为其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的培养

学生对学习历史课缺乏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有些学生本来就对这门课不喜欢,感觉没意思;二是头脑中对学习历史课的作用认识不清楚,认为所学的东西应用不到现实生活中去;三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不能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所以,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历史课兴趣,一是教学形式、方法要灵活,要设计好和应用好能使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和方;二是要加强学习目的与作用方面的教育,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并使之内化为学习兴趣;三是要做好课程内容设计,讲课内容要少而精。对学生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价力。例如,在美国的某个大学的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介绍大量的文献资料,而不是仅限于一本教材的内容。教师只起到指导答疑作用,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研究问题的重点,并要求学生写作出分析文章或研究论文。学生们通过自主的学习各种文献,从中了解到了各种事实和一些个人的各种观点,经过分析、判断、综合,从中得出有自己独见的结论。并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提高了学习能力,熟悉了学习方法和和提高了研究问题的能力。我们亦应借鉴美国历史教学的经验,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探讨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胜心理和学习兴趣。

(四)运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国的各方面的专家和科学家为什么不能获得诺贝尔奖?这跟中国的社会制度有关,也跟中国普遍的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有关。教师要学习吸收和借鉴国外教育的长处,创造性地完善教学形式,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创造和发展的空间。为此,教师在历史课教学中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做好教学内容设计,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教师是教学内容规划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本着强化基础、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则来设计。历史课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主要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的主要特点,使学生能够对各种社会制度优劣加以鉴别,说明历史变革的原因与动力。要学会从历史经验中找出对今天社会制度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的东西。要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来解读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的演变原因。教学时避免让学生记忆那些于能力提高无补内容。要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上动脑筋下功夫,要在坚持思想独立的原则下适当将一些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引入历史课程,丰富历史课程的活力和吸引力,例如,学习中国当代历史时,对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怎样实事求是地评价问题,可以增加一些讨论的内容,让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发表各自的见解或写成论文。这样做,对学生来说,无疑起到了推动学习,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养成科学的唯物主义态度。

2、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也包括认知、兴趣培养和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决定了和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或多种手段相结合。

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各种教学设施。并有因特网还能搜索各种资料和传递信息,就连个人的手机都可以上网了。这无疑给教学手段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改变都创造了方便条件。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上中国近代史这课时,笔者着重介绍世界园林史上的明珠——圆明园。当看到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时,同学们无不为之愤慨。这说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深浅程度与课堂教学手段息息相关,教学手段越丰富,学生的认识就越容易深入,从而促进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进行具体问题的探讨与研究,网络具有传递信息方便、快捷、普及等特点,如,在黑板上难以布置大量的作业题,可以通过建立QQ学习群来帮助解决,网络不仅在密切教师与学生的联系,也可以利用来改进一些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

3、改革考试方式方法,建立日常评价体系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态度和能力的提高。历史课的成绩评定应把能力考核放在第一位。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历史的的分析、评价和借鉴能力,其次才是考核学生所掌握的必要的历史知识多少。能力考本应以面试和论文答辩方式为主,满分可占总分数的60%以上。对必要的历史知识的考核可以采取闭卷的方式,闭卷考核成绩应占总分的40%左右。关于历史专业课成绩的考核设计,也可以分成过程考核和最后考核两部分。过程考核和最后的考核,其分数比例也应为6:4左右。过程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疑问的能力,即有无独立思考的能力。结果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也包括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解释、分析、评价的能力和应用历史经验服务于现实的能力。使学生专业成绩的评定不局限于一次期末考试成绩。要把课堂上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语言表述、对问题探究的深浅度等发言情况计入平时成绩;把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和课堂纪律状况计入平时成绩,最后得出全面、系统的学生成绩总评。这样,既可以克服一次考试带来的偶然性,又可以及时监控学生的日常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格学习纪律,激发创新意识。

三、结论

高校教改论文范文第2篇

1.1教学观念落后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观念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变化,但是从改革的结果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学生依然不能完全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还没有完全从教师转换为学生,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没有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教师在培育学生主体性学习时只是体现在课堂中,仅仅是注意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确保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但是却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热爱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没有注重学生课外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而使学生的体育运动仅仅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课堂之中,而没有深入贯彻体育运动活动的理念和观念,很多学生不具备主动进行体育运动和自觉开展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这种现象的造成主要还是由于高校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自主性方面还存在不足和亟待加强。同时,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虽然形成了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但是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和形式上,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和深层次的教学分析,在体育教学之中,很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生搬硬套形式上和观念上的教学模式,虽然有相应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但是并没有进行实践活动和自觉的行动[2]。因而,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就存在内容和形式的不统一,填鸭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再适合当今高等院校教学的模式,更不利于高校体育的教学发展。高等院校教师在授课时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终身学习相结合,使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淡薄,没有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习惯。

1.2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单一

由于学生在校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因而对高校体育学习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都是抱着玩乐的心态在上体育,教师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也没有独到的见解,虽然存在一些新的教学内容,但是教师并没有将之付诸实践,也没有将新的教学内容落实到实处,教学内容还是以单一的田径、球类运动为主,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缺乏交叉学科,很难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和上体育课的热情。同时,一些高校教学本身就对体育教学不重视,造成体育课被其他专业课霸占,还被认为是习以为常的事情,这样就使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无法完成,教学目的很难实现。另外,高等院校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的时候,都是参照体育教材,没有将体育教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因而就会造成教学的信息量减小,限制了学生视野的开拓、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挖掘,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

1.3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方式亟待改进

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教师讲解法、学生练习法等等,教师在教授一个体育动作时,都是采用教师讲解和做示范的方法,学生仿照教师的动作进行模仿,然后让学生机械的练习相应的动作,因此必然造成教学方式的单一和学生对体育课的厌倦。同时,高校教师在体育授课时并没有注意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每一位学生都渴望被肯定,希望受到鼓励和尊重,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更是如此,但是高校体育教学采用唯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位学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和主动性的创造。因此,从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同时,高等院校并没有一套完整的对体育教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把握,造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简单和单一,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评价也不到位,不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双向发展[3]。

2针对高校体育教改的措施

2.1确保将新的教学观念落到实处

针对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观念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变原有的旧观念,树立新的符合时展要求的新观念。第一,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知识,加强体育锻炼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仅仅要在课堂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同时还要注重与课堂之外的结合,提高学生课外体育运动自主学习的能力,保障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外体育运动中也能发挥作用。第二,将新的体育教学观念落实到实践之中,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书面教材和资料中实现,更需要在平时的课堂实践中检查和落实。第三,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树立“健康第一,终身运动”的教学理念,敦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做到终身运动。

2.2不断完善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

高度重视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不仅需要学生在观念上树立体育运动的理念,更需要高校教师和领导重视体育课程的设置,保证体育课程开足开全,高校教师应该树立新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观,保证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这就要求各高校体育教师要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完善和更新的过程中将一些新的教学内容补充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将一些新的具有发展前景的交叉学科引入到体育教学中来[4],同时,还要结合网络信息技术,教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灵活的处理,扩大学生课堂学习的信息量,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2.3不断改善高校体育改革的教学方式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自主学习和指导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学习篮球运动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练习,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在自主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指正,学生就会通过对比和模仿练习来加强篮球运动的锻炼,激发学生学习正确投篮运动的热情,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热爱篮球的积极性,这样就比单纯的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效果要好。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鼓励学生自发的组织体育比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最后,高等院校各层领导还要注重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更要加强对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测评。根据实际的需要将过程评价和最终评价相结合。

3结语

总之,针对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随着时代和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而决定的,是与时俱进的一项任务,在改革的过程中也不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或许是现阶段无法解决的,我们就要正视这些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来积极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和最优途径。同时,在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改变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并积极的将教学理念转化为外在的实际经验,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改善教学方式,逐步增强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性和时效性,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准,保障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

高校教改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管理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3.007

Abstract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ealize the goal of training talent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project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ak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local colleges; education reform project management; current situation

0 前言

高校教学改革工作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目前各高校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下简称教改项目)立项工作,实现了以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且成效显著。但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的高校教改项目管理方式显露出各种问题。本文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对地方本科院校教改项目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就目前现存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给出相应建议。

1 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实施

从表1可以看出,省级教改项目相比校级教改项目而言,其在经费使用、结题率方面均大大高于校级教改项目,从2001年-2016年我校省级教改项目共立项74项,到期项目24项,结题率为91.66%,总经费拨款数额为114万元,经费利用率在95%以上。从表1来看,我校校级教改项目结题率除2004年之外,到期课题结题率均较高,经费使用率则普遍偏低,除2015年之外,所有年度经费使用率均低于50%。

1.1 过程管理方面

我校省级教改项目中期检查、开题论证工作完成度达100%,校项目开题论证完成度为14%,中期检查(或者阶段性检查)完成度30%。

1.2 项目研究规划方面

我校校级教改立项项目立项方向包括:

(1)课程教学改革,包括实验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在线开发课程等;此类项目占教改项目总立项的60%以上。

(2)人才培养改革类,包括应用型转型发展研究、产教融合模式改革、学分制、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等;此类项目占教改项目总立项的10%以上。

(3)实践、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类;此类项目占教改项目总立项的4%以上。

(4)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类;此类项目占教改项目总立项的1%以上。

(5)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开设的各类专项项目,如大工程观专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项项目、OBE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项、产教融合模式专项、课程考试改革专项、理工科课程改革专项、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课程改革专项。此类项目占教改项目总立项的25%以上。

1.3 研究成果方面

各类校级专项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完全应用于教学工作中,研究成果使用率为100%,部分研究作为省级教改项目的培育项目,研究成果较为提出的作为各级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成果后续推广工作做得比较到位。

除校级教改专项项目以外的,其余非专项的省级、校级教改项目成果形式主要包括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软件,平台,人才培养方案等:其中论文、研究报告占总研究成果的90%以上,高质量论文(核心及以上期刊)仅占20%左右;各类专利、软件、教学平台、人才培养方案、网站等,这类型的研究成果占比总研究成果的10%左右。且研究成果利用率不高,大多数项目结题以后未做后续研究,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的转化率较低。

2 地方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重上级项目建设,轻本校自身特色项目建设

从上述分析情况来看,我校校级教改项目目前共立项540项,省级74项,从立项数量方面校级教改项目大大多于省级教改项目,但是课题结题率、经费使用率方面较省级教改项目均偏低;项目研究成果质量、有效性、可操作性、转化率较省级教改项目差距甚大。这都表明我校不论在学校管理层面还是在项目负责人个人层面,对上级教改项目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本校自身校级教改项目建设。

随着”十一五”以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将 "质量工程"项目及教改项目作为对高校教学评估及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故各高校高度重视省级及以上质量工程以及教改项目建设,建立起了与之相匹配的校级项目作为培育对象,削弱了对本校教学改革实际情况研究,在项目的宏观设计和统筹方面较为薄弱。如我校为本校开展的教学改革计划制定的校级教改专项项目的仅占1/4左右,这势必会影响学校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进和提高。

2.2 重立项结题,轻过程管理

一直以来,不论是质量工程项目管理还是教改项目管,“重立项结题,轻实施过程”的现象比比皆是,项目管理部门缺失对项目的过程性管理,或虽有中期检查等相关管理制度,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对项目中期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并未采取有效措施去监督整改。

项目负责人缺乏与管理部门进行有效沟通,项目负责人及参与人变更随意性大,有的不能按项目建设任务书中的建设目标完成研究任务。

2.3 重成果展现,轻成果转化及推广

目前,教改项目验收有固定的量化指标,将等研究成果作为衡量项目建设成果的唯一指标,教改项目负责人及高校教改项目管理部门只重视教改项目建设能否满足验收指标,忽略了教改项目研应究依托于教学实践,服务于教学需要,对建设成果向教学的转化以及推广应用极为缺失。

就我校而言,除校级专项项目以外的,其余非专项的省级、校级教改项目成果形式主要包括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软件,平台,人才培养方案等:其中论文、研究报告占总研究成果的90%以上,高质量论文(核心及以上论文)仅占20%左右;专利、软件、平台、人才培养方案,这类型的研究成果占比总研究成果的10%左右。且研究成果利用率不高,大多数在项目结题以后未做后续研究,成果转化率较低。

3 对提高地方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水平的建议

3.1 重视本校自身特色项目并积极扶持

重视校级项目的规划,从学校教学改革实际情况着手编写立项指南,侧重项目的实践性、实用性,对真正有研究价值和对教学实践有推广价值的特色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就我校而言,笔者认为应按照学校自身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修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指南,在项目立项比重上应做以下调整:

(1)学校根据自身教W实践中的需求以及自办学特色开设的各类专项项目属重点扶持项目,立项比例由原来的25%调整到40%以上,经费拨款根据项目研究价值而定。

(2)人才培养改革类项目属规划类项目,研究成果对学校教学改革有指向性作用,此类项目立项比例由原来的10%调整到20%。

(3)实践、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类归属于课程改革类项目,比例调整为35%。

(4)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类项目负责人来自教学管理部门,研究成果与对我校教学管理有实际意义,此类项目占教改项目总立项的5%以上。

(5)为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另设立青年教师专项(10项-20项),此项目立项不占其余校级教改项目立项比重。

3.2 加强对项目过程管理,实施合同制

各级科研项目几乎都采用了合同制度管理,教研项目因经费不多、多数属个人项目等原因缺少合同制管理机制,致使项目管理部门无法了解项目建设情况。因此,在教改项目中采用合同管理制度,可让项目管理部门在项目中期检查及验收的时候有据可依,也能督促项目负责人按期进行项目建设。

目前,我校校级教改项目虽有中期检查管理制度,但限于各种原因,项目学校项目管理部门对省级教改项目均会进行中期检查,但并非对每批校级教改立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或阶段性检查。为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学校项目管理部门应每年固定对校级教改进行中期检查或阶段性检查,在检查中出现的问题督促项目负责人及时整改和调整研究计划,并在形成阶段性成果后拨予后期建设经费,项目结题时将中期检查整改情况作为考核指标之一。

3.3 加强对项目建设成果鉴定和推广,构建项目后评估机制

教改项目研究成果有论文等显性成果,也有在实际中推动教学改革,产生实际的效益的隐形成果,故需摒弃弃成果鉴定的片面化,更要注重隐形成果的价值。规范鉴定程序及方法,以完成成果的创新性、科学性、应用性为重要指标。此外,项目管理部门还应保证成果推广渠道畅通,设置奖励机制,对推广应用有贡献的项目负责人进行奖励。

项目负责人在教改项目在结题验收之后,则终止项目研究,项目管理部门应构建后评估机制,对已经验收1年到3年的项目建设成果进行后评估。项目后评估结果用于指导今后的教改项目的规划和统筹,进一步推动学校教学改革。

L芑鹣钅浚?016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地方高校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的后评估机制探究――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6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名单的通知》(粤教高函[2016]236号))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2015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等项目―《地方高校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的后评估机制探究――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项目编号JY201528)

参考文献

[1] 于中涛,肖德富.社会科学成果的推广应用与转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 张和仕.教改立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4).

高校教改论文范文第4篇

高校学报在高等教育中,特别是在青年教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中,培育学术新人、激活创新思维、养成科学方法、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创新、累积、承继作用、在高校知识创新体系中的传播与交流作用等等[8,12-13]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理,高校学报在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1.学术交流窗口高校学报从质量和数量反映我国高校总体科研教学水平和成果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是高校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渠道。作为一个窗口,透过它,可以检阅一个学校的科学研究成果,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治学的学术思想与作用。同时,青年学子通过高校学报这一窗口从课堂外更熟悉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和学科发展情况。目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立项的教改课题日渐增多,立项单位从国家教育部到各省市区的教委,包括各高校的校级教改课题。尤其是北京市教委,非常重视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他们设有教学质量提高专项经费,这些专门用于高校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提升高校教学质量,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这些课题的立项无疑使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的成果层出不穷,相应的论文成果也会数量不少,高校学报正好为高校教师提供了发表教育教学成果的园地,学报的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质量得到了提高,教师教学成果的论文在学报的发表也增加了教师学术交流的机会。学报教学理论方面学术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无疑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另外,高校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程度不同、数量不等的成果。如何把所取得的成果公之于众、让社会了解,有会议交流以及有关职能部门鉴定公布等途径,但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学报、高校学报、学术研究刊物发表。高校学报在发表高校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成果方面发挥着主体的作用。

2.培养人才的摇篮青年人将是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力军,他们在教学的舞台上发挥长远而重要的作用。而高校学报在发现学术新人、培养和栽培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他任何社会期刊都无法替代。学校的许多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但多数的学术研究水平不太成熟,成果水平还有某些缺陷,需要帮助和扶持。而高校学报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之一,把对学校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首次发表教学研究论文的青年教师,不轻易退稿,学报编辑要寻找到他们教学科研成果中的创新、独到之处,帮助他们反复修改,为青年教师今后成为学术“大家”、“教育家”走向教学科研舞台奠定基础。

3.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素养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学报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扶植是通过对其科研活动的支持进行的。高校教师作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执行主体,且部级、省(市)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高校教师以一定的学术修养和教学研究为基础非常重要。但是,高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高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其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成果显著、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这是提高高校教师素养、促进深入教学研究最根本的原始动力。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及教学素养是通过在职培训、国内外学术交流、在职攻读学位、发表学术论文、教育教改研讨会等渠道塑造的,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学报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学报编辑组稿、审稿、编辑加工、修改和发表高校教师研究论文,不仅体现了教师教学、科研成果的价值,传播了教师辛勤创造的科研信息,还激励了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学术素养与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二、增进高校学报服务教育教学的路径

1.出版教育教学改革专辑(增刊),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由学校主导,高校学报根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配合学校教务处,就教学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如何提高,如何改革和创新教学管理体制等,组织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学报开展学术讨论、评论和争鸣,公开发表校内外专家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传播和交流新的教学管理理论和经验,宣传部级省(市)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没有社科版的高校学报,如《北京农学院学报》利用学报不定期出版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专辑,配合教务处评选校级优秀教育教学改革论文,评出一、二、三等优秀论文,推选部级、优秀省部级教改论文等,并制定相关政策,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相关奖励,发挥学报在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上的平台与阵地作用。在《北京农学院学报》及其增刊发表的教改论文均获得了校级、北京市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二等、三等不同层次的奖励。还如,《湖南农业大学学报》每年定期出版1期教育教学改革增刊,吸引校内外作者踊跃投稿,初有成效,仅2009年社科增刊就有133篇,其中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论文80篇,而教改课题论文20篇,获得部级教学成果奖的有2篇,其余大部分论文(80%)都获省级和校级的教改成果奖。2011年社科增刊92篇,其中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论文50篇,而教改课题论文10篇,获得部级教学成果奖的有2篇,有60%的获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出版教育教学改革增刊正好与正刊互补,达到调整稿源与期刊出版周期之间的矛盾。

2.改变观念开设教育教学研究专栏许多高校学报编辑对教育教改方面的论文存在偏见,认为其“理论性比较浅,多是经验总结,泛泛而谈”。同时,有些高校对科研成果极为重视,学报主要刊载科学研究论文。实质上,教育教学研究是高校一项重要研究工作,随着高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日益深化,实现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功能三位一体已成为高校的共识。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应该转变观念,有社会科学版的高校学报有条件而且必须开设教育教学研究专栏,为教师提供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平台。同时,要主动关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围绕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创新与创业等主题,挖掘其中的新经验、新方法、新理论,及时发表这些成果,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例如《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教育理论与实践”专栏,报道校内外相关学者的教育研究的论文,其学术质量没有因为开设教育理论与实践专栏而下降,相反吸引了全国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期刊在全国的影响力也大,获得“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的殊荣,系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北京市高校人文社科学名刊等荣誉。

3.利用学报封面做好教学改革宣传工作学报封面是一个宣传、推广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窗口”,学报是一张高校对外交流的“名片”。而据岳凤荣、田丛笑曾经调研100家高校学报的封面利用情况,无论是封二、封三,还是封四,有1/3以上的学报完全不加以利用,尤其是封二,其空白率高达44%,这种状况,既造成了版面的浪费,减少了学报的信息容量,又在编排上显得苍白、单调、不美观,因此,学报设立“知名专家”名录,报道某个部门如院系到某个人物(高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高校从外在的形象到内在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以图片和简讯的形式宣传展示各学校的部级特色专业、省部级特色专业,部级精品教材、省部级精品教材、国家优秀教师、省部级优秀教师、一级学科等等。编排上选择合适的图片、字体、字号、横排、竖排等方式灵活多变。通过学报这个“窗口”把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管理等的经验和理论宣传推广出去,既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又充分有效地利用学报封面传播学校教学信息重要窗口的作用。使学报内容丰富多彩,美观、谐调。学报对于一个高等学校来说,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学术人才的发现与培养,离不开学报;教育教学改革与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学报。学报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是勿庸置疑的。学报编辑要积极关注高等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热点,主动及时地约一些优秀稿件,根据办刊思想、办刊宗旨、办刊水平及名栏建设等方面的特点和特色,引导校内外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升华理论,振兴高等教育理论创新,发表他们的观点。长期下来,学报“高校教育教学理论”既可形成优势特色栏目,也在不断积淀高校学报的特色,有利于学报和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双向健康发展。同时,编辑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既要投身于学校改革发展的洪流之中,又要开发相关学科的研究,努力走编辑学者化的道路。高校学报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合力系统中,应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充分发挥其内在优势,以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高校教改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锻炼 学生核心能力 思政教改

一、思政教改的必要性

为了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和对思政课程新教学模式的积极探索,高校教学的趋势必然将会是将与课程改革相结合作为基础.将与学生需求相结合作为目标,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动力,同时高校教师积极推行精细化教学,其必要性重点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思政进行教改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创新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方向指导作用.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针对性增强的有力保障,从这一层面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2.教改是应对思政教育环境和对象变化的客观要求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千变万化,另一方面,“90”后走入大学校门,思政教育的对象也就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意义上的那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教育方法已经无法适用于现实的教育环境,更无法被现在的教育对象所接纳.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走入死角,因而这些都要求高校进行思政教改。

因此,思政教改势在必行,其重点为锻炼高校学生的核心能力。

二、学生核心能力的界定

“核心能力”这一词汇又称为“关键能力”、“核心技能”等,但涵义基本相通。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首次使用“核心能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八项核心能力,它们分别是:与人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按照主流观点可以将学生的核心能力概括为与具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无关,而是一种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它包括了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三、通过思政教改来达到对学生核心能力的锻炼

1、调整教学观念,使其更加适用于现在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

现代教育理念更加要求素质教育,实现“思政课”教学模式的调整,成为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我们深刻认识到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必须把握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掌握教学的特殊性,根据教学需要,将那些脱离实际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淘汰,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高校教育的特点,构建和完善具有鲜明特色、符合实际需求的教学模式。

在调研学生思想状况的过程中,针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变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形式多样化,共同探讨研究、解决时代、社会、人生中不断面对的难点、热点,具体表现为“研究型教学理念”,它包括问题意识、双主体意识、开放意识、探讨意识和能力培养意识等。高校老师上课要有鲜明的针对性、时代感,师生实现真正的双向交流,取消“满堂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育方式,从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以能力教育为依托,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坚持形式多样的思政教改

坚持形式多样的思政教改,要以讲授理论教学、体验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思政课堂多以讲授理论的内容、理论形成的过程和理论的系统性为主,从而形成对理论、观点的系统理解和学习。另外,社科部团委和政治教研室可以共同开发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实践选题的确定、实践理论与方法的提出、社会实践论文的撰写指导、社会实践的具体指导和学生社会实践论文分数的评定中。学生个人也可以根据暑期的社会实践,撰写社会实践论文或实践小结,规定一定的字数。并要求暑假结束后,每个班级在第一周内汇总实践论文,上交实践报告给授课教师,这部分也可以作为教师评价学生社会实践部分得分的重要依据。

3.通过思政课程讲授理论教学、体验理论(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课外教学)对学生的核心能力进行锻炼

思政课堂教学主要包括思政课程讲授理论和体验理论两个环节。在思政课程讲授理论课中,教师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专题讲授、研讨等为手段,例如,教师关于“家庭生活中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的专题讲授,精讲后,提出《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婚姻和爱情?》的问题,通过学生针对此在课堂上展开的研讨,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核心能力。在思政课程体验理论课中,学生按个人意愿组队讨论,对于教师讲授的内容。在课堂上自选任意主题进行演讲,配合放映学生自己制作的幻灯片,比如在班级开展以“大学生活之初体验”的主题演讲,通过这样丰富的展示方式,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

思政课外教学主要是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课外时间到实习基地以及其他用人单位调研或者实习,之后上交调研报告或者实习报告取得学分。高校学生通过亲自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职业素质的养成,熟悉职业环境,体验企业对学生的最主要的要求: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爱岗敬业、面对新问题能自我学习并加以解决、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等职业要求,这样不仅能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核心能力,而且能让学生更客观地看待自己、明确就业方向。

小结:在新形势面前,高校的思政教师要调整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思政课中讲授、体验、实践结合的教学优势,通过改变后的思政课程的课内课外教学来锻炼学生的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开封大学学报

高校教改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结合教改工作实际,针对教改工作中档案工作的特点,就其中的特点、工作经验、工作方法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教学改革;档案工作;建设

高校档案是高校历史的真实记录,与高校各项工作紧密相连,它真实、详尽、准确地反映着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的情况。譬如,随着整个社会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中的教学改革早已成为高校中心工作之一,与之相应的,也就有了相关的高校教改档案工作。做好高校教改工作中的档案建设,一方面,有助于推进高校教改工作深入进行;另一方面,也许极大地促进高校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

1高校教改工作中档案及档案工作的特点

1.1高校教改档案是高校教改档案工作的真实记载。真实性是高校档案的基本特征,相对于高校教改档案亦如此,它真实记载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生、发展、成果取得及推广应用的全过程,是高等学校教改工作重要的信息资源库。

1.2高校教改档案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它不光牵涉到教师的教学工作,还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科研开发和利用等工作密切相关。所以说,高校教改工作是一项整体性、综合性工作,因为也决定了高校教改档案具有系统、复杂、全面的特点。

1.3高校教改档案工作具有创造性的特点。高校教学改革本身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其主要目的就在于不断地探索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新理论、新方法,并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服务。为适应高校教改工作,教改档案工作也就必须具备创造性的特点。

2做好高校教改档案工作的几个方面

2.1加强高校规教改工作中档案意识

从长期的档案工作中,我们不难看出,档案工作开展得好坏,与档案形成者的档案意识有着极为直接的联系。加强档案形成者的档案意识,是切实做好高校教改档案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

一方面,教改档案是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真实记载,它直接在教师教改实践活动中形成,而且均是一些很有价值的档案材料。为做好高校教改工作的档案工作,首先,参与教改工作的每位教师应先意识到,在其从事自己的各项工作时,应该考虑到如何将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按规定移交;否则,教改档案工作的开展将成为无源之水。

2.2在高校教改档案工作中推行“三纳入”、“四同步”原则

“三纳入”,即将档案工作纳入高校教改工作计划之中,纳入教改工作的日常管理范畴,纳入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岗位工作职责。“四同步”,即档案工作与教改项目的申请、立项工作同步,与教改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同步,与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同步,与教改项目成果的鉴定、申报同步、工作同步等。

高校教改档案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牵涉的范围广、人员多。为做好档案材料的日常收集、整理等工作,保证教改档案的质量,要求我们的档案工作者及相关人员必须注意到教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做好“三纳入”、“四同步”工作,必将为高校教改工作与教改档案工作的相互衔接提供有力保障,为高校教改档案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2.3切实做好高校教改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

档案工作,其最终目的在于开发和利用档案。对于教改档案工作而言,一方面,利用现在档案,经过科学整理、分析,可为教改工作提供论证,补充完善教改构想;另一方面,围绕教改资料,进行多渠道、多表达式地搜集档案信息,科学编纂教改信息,为教改工作提供积极的多方位的服务;再者,针对教改实际需要,直接为教改服务,以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教改积极性,推动教改工作顺利进行。

另外,高校教改档案工作作为一项具备创造性特点的工作,我们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时,也就应该相应地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探索工作。譬如,在档案工作中,我们要变被动为主动,变“保管员”为“研究员”,密切注意高校教改动向,通过“搞活创新”,把“材料”转化为“有生命”的东西,不断为教改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3做好高校教改档案工作的作用

高校教改档案工作作为高校档案工作的一部分,它在为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等项工作服务的过程中已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性,它的作用也已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同。

3.1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作用。高校教改档案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凭证,它真实记载了各学科人才培养的情况,隐含了教改工作的是非得失,通过借鉴此类档案材料,可帮助高校进一步匡正教改思路,深化教改认识,制定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改革方案,确保教学改革取得实际成效。

高校教改论文范文第7篇

一、高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教育科研课题来源有四类,一是部级和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二是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是各高等教育学会的教育科研项目,四是学校立项的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规划课题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重视基础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加强应用研究,增强教育研究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开发研究,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 4 ]。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特别注重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各高等教育学会的教育科研项目,主要是凭借学会优势,建立短周期的课题平台,以本区(领)域的教育改革重点为主。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足学校,以学校急需研究和重点解决的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提高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与研究机构对高等教育科研的组织和管理紧密相关。高等教育科研的组织和管理主要包括方向管理,机构与队伍管理,选题与成果管理,信息与情报管理,学会管理,刊物管理,中外高教研究的比较、鉴别与借鉴等[5 ]。我国目前的教育科研管理机构主要包括教育部高教司,各省教育厅高教处,全国及各省的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各高等教育学会,各高校的科研处、教务处或高教所。以湖南农业大学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为例,湖南农业大学的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归学校教务处统一负责。除各高教学会立项的课题教务处不参与管理外,对于其它类别的课题主要有两种管理方式:在规划课题和省教育厅的教改课题的管理上,教务处主要是上级课题管理部门的协作者,负责文件的上传下达,报送课题相关材料;在校级教改课题管理上,作为管理者,负责课题指南拟定、下文、组织评审、立项、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等全流程的管理。不论是作为协作者还是管理者,高校在整个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课题成果转化管理亟待加强

随着高校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各有关部门加强了对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投入,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课题的立项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为加强对这些课题的管理,许多高校都出台了专门的文件。但这些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尤其是课题成果转化管理这一环节还存在很多问题。湖南农业大学早在 2000 年就制定了《湖南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并于 2006 年再次修订,对各类教育研究项目的申报、评审、管理,结题与鉴定,经费管理办法等作了进一步完善。这对于加强学校课题管理的规范性有着重要且有效的指导意义。但是,所修订的《湖南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中包含附则在内的 7 章共 30 条的管理条例里,没有专门涉及课题成果应用与转化的管理办法。这就导致课题结题就基本上意味着研究的结束,后续研究和成果的推广及应用较少,很多研究成果只是些文字材料,未真正转化成现实的教育力。虽然教育科研项目在转化成教育生产力上有较长的时滞性,且对教育政策环境也有一定的要求,但为研究成果寻求更多的转化机会应该是课题主持人重点考虑的问题,为课题创造更好的转化环境也是课题管理者应尽的义务。

(二)课题管理单位工作热情不高

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将其视为学校声誉和发展的中心工作之一。高校不仅成立专门的科学研究管理部门,而且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科学研究管理制度。可以说,绝大多数高校对科学研究工作是积极主动的,但是对教育科研则另当别论。高校一般没有将教育科研归属于科研管理部门管理,而是归属教务管理部门管理。教务管理部门的中心工作是教学管理,教育科研工作因此常常被边缘化。目前《湖南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学校教育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与学院分管教学的院长负责领导,教务处负责日常管理;省级规划课题由省规划办管理,教务处协助;部级课题由教育部或部级相关单位管理,主要由课题主持人与所立项课题的管理单位直接联系,教务处基本上只保存最后的材料;在省教育厅立项的课题管理上,开题与结题由教育厅统一组织,教务处只负责转发文件,报送材料。因此,在部级和省级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上,教务处扮演的只是一个中间人的角色,成了发文单位、材料保管单位和组织评审单位。在校级教改课题管理上,教务处作为主要的管理单位,对于课题研究过程的检查力度不够,除一次中期检查外,很少与分管教学和科研的副院长交流各院教改课题的进展情况以及各院对于教改课题的支持情况等。课题管理上的不主动导致做课题成了课题主持人一个人的事,使课题质量受到影响,于教学改革,于教师自身发展,于学科教学团队的建设,于学校发展都不利。

(三)课题结题质量不易衡量

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的表现形式特殊,最常见的形式是论文、著作,也有心得、建议、评论等,或是成果在教育制度、条例中体现。而且教育科学研究对象比较复杂,其研究成果未必能获得揭示事物规律的结论,即使有结论,又因教育本身的迟效性,其社会效果的显现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结题质量不易衡量。目前,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材料包括文字材料、音像材料、PPT课件和师生做课题期间的纪实材料(如学生所发表的论文,实地考察的纪实照片与记录)等,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文字材料中以课题主持人及参与者发表的论文为主,也有著作或论文集,还有少量调查报告形式的材料。各种结题材料装订成附件,厚厚的一本,但体现课题研究过程的材料很少,反映课题推广效果的材料很少,尤其是反映学生对课题中所涉及的教学改革的反馈的材料很少。因此,一般来说,课题只要能通过中期检查,结题前能发表一定数量论文,就基本上能过关,至于课题是不是对促进学校办学或学科或某门课程的质量提高真正起到了作用,课题管理者和专家仅凭借的数量和级别,以及少量的反映实效的材料,难以客观衡量结题质量。

二、改进高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课题管理部门的成果转化职能

教育科研要同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科研成果必须转化成现实的“教育力”,才是教育科研的真正目的和归宿。第一,鼓励、支持项目研究与外校的合作。从湖南农业大学2000 年以来教学改革课题参与人的单位可以看出,课题的完成人基本上以各院的教师为主,与外院或外校合作的极少。立足本校,联合外校和外企一起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不仅能拓展教育研究的视野,而且更利于教育改革的创新和成果的推广。第二,定期召开教育科研成果汇报会。成果汇报会分为院一级的和校一级的。院级的成果汇报会主要在校级成果奖评审前,由各院教务办公室组织相关专家、学生和同行参加。这也是学校进行教学成果奖评审的前奏,既可以避免评审中专家因时间不允许而无法详细阅读上报材料影响最终成果的评定,又可以及时指出汇报成果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为以后研究的开展指明方向,提高结题质量,同时还可以在无形中消减教师们对成果奖评审中的种种疑虑。校级的成果汇报会由教务处主办,报告会时间可在每年度校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会后,请所有获得一等奖的教学成果奖主持人或相关人员向全校师生汇报其成果。成果汇报会不仅是检验成果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各院教师相互学习、改进教学提供了机会,有利于推动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

(二)整合教学资源,加强教育科研课题合作

严格意义上来说,教学成果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教育科研课题,而是多个相关课题的整合,以更好地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发挥,整体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教育科研的后续能量。湖南农业大学于 2009 年对 17 个实体性的二级学院下的一百多个基层学术组织进行了优化设计,将之前的“系、教研室、实验室、研究所、研究中心、实验中心、研究基地、实验教学科研中心、专业(课程)小组、基地管理中心、实验室管理中心”以专业或课程群为依据成立“系”,各院再另设一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中心,并在《湖南农业大学教学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各基层组织应根据专业与课程群特点,结合教学改革规划,组织教师申报教学研究课题。基层组织的优化为促进各院各系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形成教学研究的合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在课题申报前实行分块申报。即在课题申报中,分教师个人申报课题和团体合作课题。在省级、部级课题申报通知下来后,教务处应及时要求各院组织学科带头人进行会议讨论,根据各院实际情况,向教务处告知其申报意向;教务处在汇总各院意向后,作出初步分析,再次召开各院院长,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分管副院长会议,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对申报项目进行整合,形成各院在教育科研上的互动合作。在校级教改课题的申报上,教务处应该结合教育部、省教育厅的立项指南,结合本校的发展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课题指南,正确引导课题的申报,调控好教改方向。校级校改课题分重大课题和一般课题两类。重大课题以团队名义或单位名义申报,一般课题以个人名义申报。重大课题依据实际需要加大资助力度,鼓励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研究,鼓励教育理论工作者针对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专业引领与智慧共享的“对话”,形成教育理论者与实践者真正协作性的“研究共同体”,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者的共同发展[ 4 ]。教育科研项目申报成功后,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团体合作申报项目的主持人所在的学院或领头的学院应为参与课题研究的各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负责。这种合作不仅是分管科研的院长们之间的合作,还要加强同一级学科下的科研合作,以学院老师的微观研究为基础,提升教育科研层次,最大程度上利用各研究成果,以提高教学改革实效。教改课题的管理不仅是教务处的事,同时也是各教研室的日常工作之一。教研室主任有责任重点掌握本教研室教师的教改情况以及粗略了解本院其他教研室教师的教改情况,为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整合提供切实服务。

(三)进一步健全课题管理制度 ,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

每位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管理人员都应该以“一切为学生全面发展,一切为学校更好发展”为出发点和目的,真正为提高教育质量做课题。学校教务处的工作不仅是上传下达,更要主动工作。在课题的指南设计、申报、评审、立项、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和推广应用各个工作环节的衔接与递进中,学校教务处,包括课题设计者、立项评审者、课题组组长、开题论证者、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在内的所有人员都要强化参与意识和质量意识,不能有“各扫门前雪”的态度。学校教务处和各学院的课题管理组织都要致力于为课题主持人营造最有利的研究环境,持续保持对课题研究质量、管理过程及管理实效的关注,了解课题的研究进展,不定期地检查课题研究现状。《湖南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规定,湖南农业大学的校级教育科研项目的评审、结题与鉴定实行的是专家评审制。评审中以教学委员会、督导团的专家为主,很少有外校的参与。教学委员会由各院院长和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校领导组成,如果不是学校的人事变动,教学委员会成员很少变更。这就容易出现“打招呼”“互相帮忙”“给面子”等不正之风。针对这一情况,在参与教育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管理、结题与鉴定的专家中,应根据每次立项课题的具体情况,增加学校相关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的比例。与此同时,还应建立配套的相关管理条例,对各位专家在评审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详细说明。

高校教改论文范文第8篇

摘 要 教研教改是我国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学校落实与保障教研教改工作顺利进行是优化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重要方式。但是分析当前的各大高校体育教研教改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多以本文就从高校体育视角出发,对如何落实与保障高校体育教研教改工作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 落实和保障 高校体育 教研教改 工作 思考

在高校教育中,体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是一门以实践课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科目,且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学生体质。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体质健康。故各高校应落实并保障体育教师教研教改工作,要求教师重视并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引导教师在加强理论探索与建设的过程中还应切实落实与保障工作,提高体育教育质量,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一、建立制度,引起重视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部分高校为落实和保障体育教研教改工作,应建立相关的制度,并强调科学化、制度化管理,以此引起相关教师对教研教改工作的重视。因为制度化管理有三点好处:第一,其可以将优秀教师的智慧转化为具体管理行为,形成一个统一且系统的行为体系。第二,能发挥教师优势,使其更好的配合学生学习、发展。第三,可以规范学校教师工作流程,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

学校首先可以落实体育教研教改质量责任制,如:学校可以成立一个领导小组,建立不同教研教改工作讨论、研究以及决策制度。学校党委通过召开相关院系、专业、学科等专题会议对教研教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并做出最终决策。其次,学校应建立并完善体育教研教改立项指导与申报制度,如:结合学校体育教师实际情况与其培养需要,定期按管理、改革与实践为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南,完善项目评审、管理与评估。另外,建立专门体育教研教改制度,如:学校可以制定奖罚制、定期例会制、集体备课制以及教师培训制度,通过以上形式保障高校体育教研教改工作可以顺利且有序的进行。

二、规范管理,统一认识

建立相关制度引起体育教师对教研教改工作的重视之后,学校应注重规范管理,引导教师统一认识,以此保障教研教改工作顺利开展。学校应积极建立起一支高效的管理队伍,以促进教研教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可以有效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首先,学校应加强对教研教改管理建设,如:可以成立相关的教改领导 小组,使其开学初期制定相关的教改活动计划,在计划中落实相关实施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加强指导。同时学校应定期对计划方案与实施过程进行督察与评价,时刻调控课程进程;领导小组应每学期对各项实施情况做一次质量测评,并给相关指导意见。另外,学校应加大对体育教研教改工作投资力度,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1)积极改善教育学习环境,如:可以通过加强对网络课程建议与管理,保障体育网络教学的顺利进行。通过加大对体育硬件设备建设,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更好的条件。积极改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高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2)保障并激励体育教研教改工作,如:针对省级教改自筹经费项目,学校可以制定相应的经费资助制度,使项目级别与配套资金成正比。另外可以对取得较好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细化研究,突出重点

另外,为落实和保障高校体育教研教改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应注重细化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突出重点。学校可以从建设体育教研室、分析教研室活动主要内容并积极推广体育教研教改成果三方面出发,以此全面落实并保障高校体育教研教改工作顺利开展。

(1)加强体育教研室建设,发挥教师集体力量深化落实体育教研教改,鼓励教师及相关领导人员发挥自己积极性与创造性,以避免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只流于形式。(2)教研室活动主要内容有:制定教学理论应指导教学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体育课程方案、教材与体育课程标准研究;对教师备课、教学课程与作业布置以及教学评价进行研究;对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进行研究,鼓励教师在以学生为主题的基础上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主动性。(3)学校应积极推广教师教研教改成果,如:学校可以组织相关优秀骨干上公开课或是示范课,推广优秀教学模式与方法。又如:学习可以举办多种教学研讨会,开展体育教师研究业务比拼、论文评选等活动,以此展示学校体育教研教改成果。

四、总结

综上所述,落实和保障高校体育教研教改工作对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首先应建立相关的制度,强调科学化管理以此引起相关教师重视。其次应注重规范管理,引导教师统一认识。另外,学校应注重细化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突出重点,以此落实并保障高校体育教研教改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关于落实和保障高校体育教研教改工作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5,12:146-147.

[2] 周琦.高校体育教改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0:66-67.

高校教改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 长效机制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提出: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近年来,一些专科院校通过大量引进青年教师从而升格为本科院校,这些青年教师大多学历较高,教学时间不长,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力军。因此,关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既是国家教育大政方针的要求,又是这些新升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年龄划分标准及我国延迟退休的现实,本文所指青年教师是指44周岁以下的教师。本文以湖南某新升本科学校(以下简称H学校)为例,对当前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二、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问题

H学校2010年升为本科学校,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24个,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万余人;专任教职工3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74人,含二级教授5人;副高职称19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0余人。截至2015年7月,学校共有青年专任教师158人,其中女性105人,男性53人;助教4人,讲师99人,副教授53人,教授2人;博士9人,硕士143人,本科6人;教龄最长的为22年,最短的2年;中共党员39人,派63人。通过对该158人教学能力的研究,我们发现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教学研究能力有待提高、教学评价体系不够科学、教学能力培养机制亟待完善。

(一)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尽管对何为“教学能力”争议较大,但教学能力最终要体现在教学效果上来,两者存在必然的正相关关系。H学校每年通过学生、同行及教学督导组三方评价从任课教师中评选出教学效果排名前100名的教师所任课程为“一类课程”,并按课时费的20%作为额外的奖励。从2014―2015学年的教学效果来看,这158名青年教师中获得“一类课程”称号的只有17名,仅占青年教师的10%,占全校“一类课程”的20%不到。出现这种情形一定程度上与该校的师生比不合理有关,从而极易造成上课班级越多,所得学生评价分值的均值越低。以该校会计系为例,该系学生占全校半壁江山,由于师生比相对其他院系来讲最高,导致“一类课程”获得率在全校十个系部中排名第8。但如果把青年教师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量的话,在其他教师同样承担较多教学任务的前提下,2014―2015学年青年教师所得“一类课程”数如此之低,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由此可见,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强人意,有待提高。

(二)教学研究能力不强

科研是为教学服务的。首先来看H校的教改课题申报情况。从2014年、2015年的教改课题立项情况来看,两年来青年教师申报的教改课题只有35项。也就是说,只有不到1/5的青年教师申报了省级以上的教改课题。再放宽到校级课题,两年来也只有44人次申报,只有不到1/4的青年教师申报。由此可见,青年教师申报教改课题的积极性并不高,从事教改研究的热情明显不足。另外,从青年教师情况来看,该校对教师已发表的论文与成功申报的科研课题(包括教改课题)进行量化奖励。论文方面,最低为本科学报50分,最高为国际权威期刊2 000分;课题方面,省级一般课题120分,最高为部级重点课题2 000分。从2014―2015学年来看,158名青年教师全年科研分总值为14 579分,人均得分92分,相当于每人发表一篇北大核心论文。仔细分析发现,全年无科研分的竟然达到102人之多,相当于三分之二的人无科研成果。会计系青年教师相对较多,理应有较好的科研表现,但事实并非如此,近半青年教师科研分值为零;同时,分值较高的主要集中于该系少数几位年轻教师。这一现象反映了该校重教学轻科研的严峻现实。一方面是由于该校刚从专科学校转型而来,大部分教师仍然沿袭专科学校教学为主的观念,另一方面也与该校青年教师缺乏科学研究动力及学校缺乏惩罚措施有关。

(三)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不科学

高校教改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校企合作;高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3-0006-03

1 高职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尺,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成果的重要依据,但其状况仍然令人担忧。体现出来的表面现象是论文抄袭拷贝、东拼西凑,答辩流于形式,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1)套用普通高校毕业论文(设计)模式,而恰恰忽视了高职人才培养区别于普通高校的本质特征[1]。这种区别就是学术型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差异。

2)设计主题与实习岗位脱节,客观上割裂了大学生从毕业到就业这个过程中保证自然平稳过渡的承上启下的关系[1]。毕业论文(设计)、顶岗实习两个阶段与择业方向之间就是这种承上启下的关系。

毕业论文(设计)与顶岗实习之间的矛盾,使得前者得不到实习单位的支持;学生由于怕失去实习岗位,总是工作第一,论文最后。由此衍生出来千奇百怪的各种现象:失联――通过其家长、同学、朋友等,辗转数层关系也不能保证联系得上;拖拉――本来要求离校前交初稿,后来延期到暑假后,但直到11月上旬交初稿时仍然说“赶了半个月才赶出来的”;抄袭――即使反复强调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把“连续12个字重复”作为抄袭的判据之一,仍然整句整段甚至整篇抄袭;怠工――把修改要求说得清清楚楚,一个月后论文还是原样,还要重新问如何修改;狡辩――教师说“起码要四稿以后才能定稿”,学生会问“已经修改了四稿怎么还不能定稿”;……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无法面对面指导,沟通不通畅。实质上造成实习学生不了解指导教师的要求,指导教师无法掌握实习学生的动态、跟进其论文进度。

4)不能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知识检索或运算。

2 国内大学生毕业设计教改研究与实践发展概况

校企合作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 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许多行之有效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以理工科院校为代表的大部分高校,与社会实践涉及的方方面面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2]。近年来,许多本科院校与企业合作,发挥企业课题、人员和设备优势,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新模式。

研究认为,校企合作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具有诸多优势[3]:企业课题针对性强、应用价值高、选择余地大,企业欢迎;新颖的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拥护;企业有较好的培训机制和软硬件开发环境,课题的进程和验收有良好的监督,学生可以运用一些先进的技术进行实践,并在与企业人员的沟通中去了解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他们的论文质量得到保证,课题完成可以马上应用于企业;企业招聘首选表现出色的学生。总之,校企合作形式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但是校企合作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也存在很多问题[3]:校企双方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存在供需矛盾;不同的企业之间没有达成共识,无法用统一的标准管理实习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无法满足毕业课题的要求;是否用对员工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考勤;如何加强学生对工作中一些必要的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等等。

由此提出校企合作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新模式的研究课题[2]: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如何选择和评估合作企业;校企合作双方的责、权、利如何界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监控系统。

高职学生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种种质量瑕疵,有人对食品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进行改革探索,使论文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并总结了很多成功经验:适当定位论文质量水平;灵活多样的论文选题和类型;注重实效的论文教学过程管理;加强论文形成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综合评定毕业论文成绩。

3 校企合作指导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改方案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之道 一般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近现代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结合而成的手段,对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采集、传递、存储及处理的技术。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它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隔离领域,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在并将继续改变人类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对于教育来讲,计算机已经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提高高职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内容、写作手段的改革,加速学生毕业设计的现代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校企合作教学新模式应运而生。

校企合作教学新模式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它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它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毕业与就业接轨,是一种校、企、学生“三赢”模式。目前主要有四种合作模式: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模式;校企互动式模式;“订单”式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教学新模式在指导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中的应用 严格来说,校企合作指导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模式可以归纳为校企合作模式三和模式四的结合。模式三中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订和专业教学;模式四则实现招生与招工、教学与生产、实习与就业的“三同步”。

1)校企合作指导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方案。

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有文献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图1)归纳为一个核心(专业标准、教学质量保障等)、双线监控(学校、企业)、三级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合作理事会、教研室)、四方评价(学校、企业、职教专家、学生)。

校企合作指导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是该体系中的一环,理所当然按照该体系运行。

②校企合作指导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管理方法。既然校企合作指导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该按照上述质量保障体系运行,那么就要遵循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戴明环,即PDCA循环。P、D、C、A四个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如下:

P(Plan)――计划,包括确定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制订活动计划;

D(DO)――执行,就是按照活动计划具体运作;

C(Check)――检查,根据计划执行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做得对的地方,明确与计划有偏差的地方并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A(Action)――行动(或整改),总结成功的经验写入控制文件,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执行所制定的整改措施,启动下一个PDCA循环解决遗留问题。

“PDCA”管理工作方法的特点是“大环套小环,小环保证大环,互相促进”(图2)。也就是说PDCA循环的每一步都可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包含了一个或多个PDCA循环;只有这些小的PDCA循环都成功了,才能保证大的PDCA循环每个步骤的成功;大小循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图3则是任何一个管理体系的原理:持续改进。不怕起点低,只要起步了,通过PDCA循环,循序渐进,就能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达到目标。

2)教改方案实施。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①以“丰富内涵,深化校企合作”为主题,修改《校企合作协议》,补充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相关内容。制定涵盖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师资结构、课题来源、过程监督控制、教学效果评估、论文答辩等论文全过程全要素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②组成包括教研室各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在内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委员会,明确职责分工、权利和义务。

③建立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定期选聘企业导师,对企业导师实行动态管理。

④定期召开毕业课题座谈会,对来自校企双方的课题进行研讨。建立毕业课题库,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对毕业课题库实行动态管理。

⑤对于已经开题的毕业课题,由企业导师面对面指导,并提供必要的时间、人员、场地、设备等支持。

⑥学校导师不定期走访校企合作企业和实习学生,与企业导师座谈,沟通毕业论文(设计)进展状况,解决存在的问题。实习学生的毕业课题质量评估以企业导师评价为主。

⑦形成形式多样的毕业答辩模式,以进企业答辩为主。在毕业论文资料归档时间期限之前,灵活安排答辩时间。

4 结论

大学要培养接地气的人才,企业要用接地气的人才。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国家及企业迫切需要这种接地气、懂创新、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职毕业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恰好为这种应用型学生的培养创造了条件。通过本文的研究,望能够使校企合作在高职毕业设计教改中发挥更大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熟练掌握各种现代先进技术。

参考文献

[1]张永春,陈亚东.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10).

[2]韩雪峰,陈乐培,陈泽民,等.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论文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13(2).

上一篇:师范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道德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