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教育差异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7 13:48:27

中西教育差异论文

中西教育差异论文篇1

作为艺术设计类院校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而这种特色是设计师这类特定人群的审美观、价值观的体现。然而,一个国家的民族地域文化又是使得这类特定人群审美观、价值观有别于其它,也可以说,设计中的文化取向是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因此可见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必定会带来设计及设计教育的差异。所以,要想弄清楚中西方设计教育的差异,则先要弄清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加上诸子百家各学派的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特点。如果用一个字总结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用一个“和”字代表,这个“和”表示“中和”,它是感觉与理性的互补、中庸和平、中和婉约的象征。这种文化强调“以和为贵”、“天人合一”,体现东方人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譬如中医,讲求的是整体调理。同样,我们在交往过程中讲求情理,即人情和事理,是一种综合的把握:意会性则有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西方传统文化

与中国文化不同,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由此引申为西方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侧重个体思维,形成了与中国侧重整体思维的差异。如果也用

个字总结西方文化则是英文单词“only”,即“唯一”,它强调单一,体现了求异思维、个体性和直观性。求异思维表现在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个性;个体性则表现在西方人重视局部的分析,他们在人际交往处事时往往过于强调自我感觉。而直观性也就是表现显而易见、通过理性分析而得出的结果。

中西文化差异导致设计教育差异

通过对中西两种文化的大致阐述,我们可以推导出东方和西方在文化背景方面的明显差异导致了其设计教育的差别;中国教育注重综合,讲究内在,对已知的知识不断累积,故有“温故而知新”,又善于多方位思考,还有“学而知新”的创新理论;而西方教育基于人文思想而展开,从小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自由,其而产生设计的创意与思维的自由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

当然,它们之间也有各自的不足。中国教育缺乏创造力和条理性,系统性不强,不够精确,学生往往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这种习惯间接影响了学生在做设计时的效率;而西方教育注重分析,但缺乏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

对艺术设计教育未来的展望

俗话说设计是先进文化的晴雨表,目前的设计教育可以成为设计的制约因素,也可以成为设计的力量,同时也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发展现状。现代设计在西方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取得了显著成果,它的教育模式要优于中国但近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崛起,给不少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起到了楷模作用,在艺术设计方面也取得了卓越成绩,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的设计风采。

中西教育差异论文篇2

[关键词]多元文化;差距;差异;文化比较

21世纪,人类社会更加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积极推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主张,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来学习和理解,使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的主流。在此背景下,中西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是否有可能,这将关系到中西方音乐价值观念的冲突与融合。反观历史,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国的土地上已经有了很深的根基,从学校到社会、从社会再到文化,我们无时不是在“欧洲中心主义”的旋涡中不能自拔。中西音乐文化之间到底是“差距”还是“差异”,这个问题不时在文化界、音乐教育界引起争论和思考。

一、多元文化语境的内涵

多元文化主义理论是相对于“单线进化论”思想而提出的一种新的视角。“单线进化论”在音乐界泛化而来一种文化霸权思想,即欧洲音乐中心主义,其作为西方文明的标志性成果――欧洲音乐却一直被人们视为人类音乐文化进化的唯一参照标准。伴随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扩张,这种“欧洲音乐中心主义”文化霸权思想笼罩着整个世界。在面对陌生音乐所发出的那种“晦涩、难听”的声音时,也许会很难接受或者自觉不自觉的用“本己”文化的标准来衡量“他”文化中的“简单”与“复杂”,进而得出“落后”与“先进”的论断。

英国肯特大学著名人类学高级讲师C.W. 沃特森先生将多元文化主义从四个层次和维度来理解,他认为:多元文化主义首先是一种文化观。多元文化主义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比其他文化更为优秀,也不存在一种超然的标准可以证明这样一种正当性:可以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其他文化。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是承认文化的多样性,承认文化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影响。其次,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历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关注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强调历史经验的多元性。多元文化主义认为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是多民族的不同经历相互渗透的结果。再次,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教育理念。多元文化主义认为传统教育的对非主流文化的排斥必须得到修正,学校必须帮助学生消除对其他文化的误解和歧视以及对文化冲突的恐惧,学会了解、尊重和欣赏其他文化。最后,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公共政策。这种政策认为所有人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上机会平等,禁止任何以种族、民族或民族文化起源、肤色、宗教和其他因素为理由的歧视。

二、“差距论”与“差异论”

“差距论”代表的是一种“社会进化论”的观点。它“是一种认为人类历史将由低级到高级,由蒙昧到文明,沿一直线无限进步和无限进化的哲学思想。”“社会进化论”是将人类社会发展归结为同一性的思想,实际上是欧洲种族中心论的另一幅画像。这种理论思想“不单纯是一种学术观点,而本质上是企图以欧洲文化来取代世界文化多样化的战略。‘社会进化论’不以空间上的文化差异为概念,而是以时间上的先进或落后为标准;不以心灵、感情和观念上的不同来理解和认识人类自己,而是以经济、政权和武力来改变不属于欧洲的一切;不以伦理、道德为准则来尊重每一个个体文化的独特性,而是以眼前和暂时的经济发展快慢,或者更是以欧美资本经济发展为模式来划分民族的优劣,结果是以‘帮助’、‘扶贫’的慈善面孔来剥夺他人的生存权利、毁坏他人的社会运作、中断他人的文化延伸。”“差距论”作为“社会进化论”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时间的直线性、人类的同一性、希罗多德定则(又称“欧洲文化中心论”,是现今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观念)。

“差异论”是后现代观念的产物,是相对于“差距论”所提出的一种新观点。“差异论”的提出有以下几个价值参照点:对时间直线性的否定;对文化多样性的肯定;“宇宙中心主义”代替“欧洲中心论”。结构人类学家莱维・斯特劳斯认为,“人类也并非朝着单一的方向演进,尤其表现在艺术、文化等领域。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积累,确有‘进步’的现象,但在文化领域,并不存在所谓的‘进步’。那里都是差异的关系,而不是‘先进’和‘落后’的关系。中国的科技有所不及于西方,但中国文化则绝不‘落后’于西方。”当代社会人文思想的转折意味着“由人类看‘他异’――对于自然万物尊严的价值肯定;由个人看‘他异’――对他人的价值肯定”。因此,中西音乐文化是同步发展的,没有古今、先后之分,二者之间存在的是差异,而非差距。

三、中西音乐文化之比较

依据上述观点,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中“差距论”更多的是让位于“差异论”,因此,让我们来比较分析中西音乐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以便能更好的体现中西音乐文化同时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如何进行交流与对话。

首先,从音乐的类型谈起。在20世纪以前的中国汉民族文化中,音乐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1)“官方”巩固其中心地位的政治性礼仪的“雅乐”;(2)出于民间、融于民俗、流传于广大民众之间的所谓“俗乐”,受汉民族各地人民的语音语调、性格气质和风土人情的影响,表现出鲜活灵动的特征;(3)中国特有的“文人音乐”,以古琴音乐为典型代表,讲究“中正平和”,追求“静远淡虚”的境界,其精神内涵表现出高度个人化的意识倾向。

反观西方音乐,自中世纪以来,“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是同时共存的两种音乐,其中教堂音乐占绝对优势。自17世纪开始,“教堂音乐”、“宫廷音乐”和“剧院音乐”呈现为三足鼎立的态势,迎合了西方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的变化,也满足了宗教礼仪和精神娱乐等不同侧面的文化需要。18世纪启蒙运动以后,近代“音乐会体制”的形成,使音乐成为具有自足意义的艺术种类开始独立出来,艺术家对世界和人生的体验与意念得到了人本主义的体现。由此,音乐的分类规定完全依照自身的组合、编制和体裁类型(交响乐、歌剧、室内乐、艺术歌曲等等)更加细化,音乐的“自律”地位最终完成。20世纪中叶,工业化、都市化、市场化和商业化进程的加剧,使音乐体系的分类又一次发生变化:“流行音乐”异军突起,但鱼龙混杂;“民间音乐”的有限资源不断丧失;“艺术音乐”则面临严重的内部和外部危机。

其次,音乐创作的特点。概括的讲,中国音乐是以线条为主,西方音乐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注重气息,西方音乐更讲究节奏;中国音乐创作注重感觉,西方音乐创作更讲究理性;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最大不同在于音色与演奏法。

最后,音乐的语言特点。恩格斯说过,你只有将本族语言同其他的语言进行比较,你才能真正懂得自己的语言。近年来,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通过语言学的方法开始注意到在各种文化的音乐中,在不同的程度上他们之间所体现的差异与其语言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他们有着各自的音乐语法结构。与西方音乐相比,中国音乐就有着自己独特的语音、语法、句法等结构。

有关中西音乐的语言结构,可以从表层与深层方面来进行比较与分析:(1)表层结构,西方音乐的语音是“乐音”,中国音乐的语音是包含“含有声调或噪音的乐音”;(2)深层结构,无论是从音乐语言的语法结构、音乐语言的操作方式、音乐语言的感知方式等哪种角度来看,中西音乐文化之间突出的差异性可以概括为:开放性(中)――封闭性(西)。比如中国汉语的语法结构“偏重心理,略于形式”,西方的音乐语法结构“形式严谨”;在音乐语言的操作方面,中国传统音乐注重“口头的”,西方注重“书面的”;在音乐语言的感知方面,中国音乐是“感性的”,西方是“理性的”。

四、结语

21世纪是一个反思的世纪,人类在历经了后现代思潮的洗礼以后,逐渐从西方单一的工具理性视野开始走向多元与开放。音乐人类学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为中西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种多元与开放的语境下,中西音乐文化之间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而其本身所固有的差异性更需要我们去重视和强调。最后,我想还是用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一句话来结束对本文的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往哪里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去认识和理解作为世界音乐花苑中的两朵鲜花――中西音乐文化,它们只是拥有了不同的颜色、外观、香味……而不具有好与坏的区分。因为世界是多元的,文化也是多元的。在多元的音乐世界中,我们应该认清自己的文化和身份,我们不滞后,也不先进。

[参考文献]

[1] [英]C.W.沃特森.多元文化主义[M].叶兴英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 河清.破解进步论――为中国文化正名[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3] 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M].罗艺峰导读.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4] 河清.现代,太现代了,中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5] 河清.现代与后现代[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

[6] 管建华.世纪之交 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中西教育差异论文篇3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在他们的眼中,西方的教育环境要比中国的环境优越的多。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持有这种观点。因为这个原因,学者应该着眼于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去进行研究和探讨。尽管我们清楚东西方教育差异是巨大的,但是到底它们之间的差异起源于何处和对之后的教育界有何影响仍然是一个盲区。

这篇文章将通过对文化价值取向的研究去探讨中西方教育差异,并以《绯闻女孩》和《十八岁的天空》为蓝本。

关键词:教育;中西方差异;文化;价值取向

一、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渊源

中国和大洋彼岸的西方世界自古以来就有深渊的差异存在于此。自远古时期以来,中国就坚守“我本地大物博,无需迎合与外”。中国自开元以来一直妄自菲薄,认为外来之物无一优等。这是古人给后人留下的永远磨灭不去的观念。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世人眼光的扩散,国人逐渐开始发现国外的东西渐渐优于国内。但此时已晚,我们已经和世界开始有了差距。这是中国教育的缺点所在,但是中国教育的优势也来自古代。例如孔子的诗书礼仪,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源于古人的传统。而对于西方世界来说,例如美国,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它的历史传统记载非常短暂。此国是一个欣欣国家,它没有什么传统,历史去追溯和查询。它把创新和发明当做自己国家的最重要因素。所以开放,创新,不惧权威,不畏惧将来,这些都是这个新国家给世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但是它的缺点在于它不在乎历史,不为未来着想成了它们自己的缺点所在。

二、文化价值取向

文化价值取向对跨文化交际方面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是由荷兰学者霍夫斯蒂德研究发表的理论之一。在文化价值取向的研究范围之内,文化被分成五个维度去研究证明。这五个维度分别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长期与短期主义观,男性与女性权威。用着五个维度去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一个比较关键和准确的理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文化价值取向的第一个维度,它旨在研究人的态度对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的取向。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一个比较核心和重要的点去研究来自于不同国家人们的态度。研究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需要用个人主义值去研究,如果个人主义值较高,证明对自己的利益和权力看的比较重而不太在乎集体权益和他人利益。不确定规避指的是对未来将要发生事情的避免和选择。不确定规避指数越高,证明他们喜欢未雨绸缪,而不确定性指数越低,证明他们越是不太在乎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和所做的决断。权力距离指的是对权威和高层的畏惧感,权力距离指数越高证明对权威的高层的距离感越强,而权力距离指数越低证明对权威和高层的距离感越弱。文化价值取向对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会对中西方教育差异之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文化价值取向在《绯闻女孩》和《十八岁的天空》的表现

《绯闻女孩》是在美国正在风靡流行的美剧之一。剧中的男女主角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中的女主角Blair是一位富家千金,生活极其奢华.她生活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参加各种名流的派对和聚会.由于从小生活条件的优越导致她从来不在乎他人的感受,总是喜欢别人围着她转。男主角Chuck也是其中的男主角,他本人生性放荡不羁,对生活没有太大的追求与渴望。从这两位男女主角我们可以发现在他们的身上不确定性规避指数较低而且不惧权威,权力距离指数也比较低。而在《十八岁的天空》中,男主角石延枫尽管也是出生于富贵人家,但是他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尽管他喜欢捉弄别人,但是在他的内心里。这些都是他对别人的关心和喜欢。他对班里的女主角疼爱有加。而且专心一致,不喜欢出尔反尔。剧中的女主角蓝菲琳是学校的校花之一,但是她在同学面前从来不会表现出居高临下的样子。

这是中西方教育差异在文化价值取向角度下的研究,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没有那个文化是完美无缺的,也没有哪个文化是高人一等的。我们在判断文化教育的好坏和利弊的时候应该从多方面的角度去看问题。观点和决定都不能太过于片面。根据此结果学生以后再决定选择哪种教育的时候,应该谨慎小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即可。不应搞崇洋。(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Bennett, C. 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M].Boston: Allyn & Bacon,1995.

[2]Warwick, P. Academic Skills for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Students: An Attempt to Support Overseas Management Studies Students in the UK Retrieved Oct 26, 2005 from http: / / fellow ships prelim project articles ept 05

[3]Wang G. F.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Chinese students in Canadian Universities: A cross cultural Perspective [J]. College Student Journal,l 2001(3).

[4]Ngwainmb, E. K. 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 [ EB /OL]. Retrieved Nov 11, 2005

[5]Lee The Cultural Contex t o f Chinese Learners[A] . Conceptions of learning in the Conf uncial tradition in Watkins[ C] . 19961

[6]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方莹, 李春光. 浅析中西方教育之差异[ J]理论学习,2007,(8) 46.

[8]黄河清. 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J]中国家庭育, 2004, ( 1) : 48- 49.

[9]李亚, 周侠.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J]科教文汇, 2007 , ( 2) : 51- 53.

[10]梅醒斌.珠江三角洲地方高校学生工作的研究与实践[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11]刘兆军.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及对策[ J] . 石油教育, 2001, ( 3) .

[12]张晓生. 关于做好高校系辅导员工作的探讨[ J] .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2001, ( 3) .

[13]黄希庭, 郑涌等. 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 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14]朱玉珍. 谈素质教育中的教育者的素质[ J]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 4) .

[15]徐雁平.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社[M].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

[16]孔德.实证哲学教程[M]巴黎, 1830 ~ 1942.

[17]刘小枫. 拣尽寒枝[M]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7.

[18]纽曼. 大学的理想[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19]贝克莱. 人类知识原理[M]北京: 商务印务馆,1970.

[20]肖尚军.中国传统文化概要[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

[21]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2]孟子.孟子卷五・滕文公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3]扈中平,刘朝晖.关于中西教育观的比较与思考[J].教育评论,2002,(1):10-13.

[24]徐言行.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中西教育差异论文篇4

国学经典中西方文化教育研究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中国国学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弥新,不仅构成中华民族之传统,而且提供给全人类以无限之启发。同时,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在我国,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必修课。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是紧密相联的,英语教学的强化对本国文化和习俗的学习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从中国国学经典的视角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可以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能更清楚地了解中西方不同的历史及现状,避免出现极端思想。

一、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1.研究现状

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很多,但主要是从教育学、语言学和翻译学的角度进行,如唐利芹、梁秀娟探讨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1],蒋春生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方教育差异[2],孙丽明对比研究了中西方语用原则的文化差异等[3]。相关的硕士和博士论文也主要是用以上理论进行分析,但分析的内容更具体一些,如程]在博士论文中进行了关于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认知的中西方差异研究[4]。

但中国国学经典视角下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较少。目前与此相关的研究主要是把这两方面割裂开来进行的,即一部分专家、学者如中华教育研究会,针对当前中国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和大力倡导学习中国国学经典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5];而另一方面,一部分研究者和教育者鉴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在英语教育中多讲授西方国家的思想和文化,所以部分学生的“西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两者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中西方各自的历史和现状,避免出现思想上和行为上比较极端的表现,从而做到立足国情,积极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知识和文化,同时,借助英语这个国际语言把我国优秀的文化传扬出去。

2.研究意义

中国国学经典蕴含了大量优秀的文化思想,如《孝悌三百千》就包含了大量的经典思想。该研究选取其中体现的部分共同思想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使学生能更清楚地认识各国的具体国情和文化特色,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同时也为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些参考。

二、中国国学经典思想与西方文化思想的对比

1.饮食观念方面

从一位在英国学习了半年的老师那里了解到了一些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其别吸引我注意的是西方人对我们中国人平时喝热水感到不可思议,甚至还带有嘲讽的表情,认为是我们的体质太差才不敢直接饮用冷水。这一点让我认为,我们要想更好地让世界了解我们,我们就必须让他们知道我们的饮食、养生理念,让他们明白这些只是文化差异问题,而非孰优孰劣。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不同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使得西方人和中国人在保持健康的问题上有不同的思想和方法;其次,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使得西方人和中国人的饮食观念也有较大的差别。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西方人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而另一方面,中国人很重视“吃”,经常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却容易忽略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但是,除却这些不同之处,仍然可以发现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对健康的重视,对长寿的渴望等。因此,中西方在饮食方面各有优缺点。拥有健康饮食的最好的方法就应该是“扬长避短”,换言之,健康的饮食既需要营养又需要美味。

2.父母与子女关系方面

《弟子规》是这些经典中最基础的,是学习为人处事的第一步。在“入则孝”篇中,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是父母给了子女生命,尽自己的能力将子女抚养长大,培育成人。因此,作为子女,对父母必须要尽孝道。但是,并非父母所说的和所做的一切都是毫无问题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是人都会犯错误,父母也不例外。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父母当年生活的时代和如今子女生活的时代有太多的不同,代沟现象也随之日益普遍。代沟是由于两代人之间的差别而形成的,这些差别涉及到很多方面,如生活习惯、思想认识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地要求子女对父母无条件地绝对服从是不可行的,但关心父母、照顾父母和尊敬父母却是永远正确的。其实,《弟子规》的“入则孝”篇讲的是很全面的,告诉子女当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子女不应该恶言相向,横加指责,父母是长辈,晚辈一定要有足够的礼貌和尊重,正确的做法应是“亲有过,谏使更;贻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当父母有了过错,子女应该和颜悦色地把过错指出来,如果父母不接受,应该不厌其烦地再指出。口出恶言指出父母过错不可取,放任父母的过错同样不可取,这也是“孝”。

西方人特别重视“个人”,信奉“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不同”。这种平等主要表现在每个个体之间是相互独立、平行存在的。父母和子女之间也是这样。西方的家庭很多是父母和子女分开居住,他们都需要有各自独立的空间;子女对父母可以直呼其名,在他们看来,名字就是每个个体的标志,是区别彼此的一个称号而已,没有我们中国人认为的其他含义;在西方,子女长大后就该独立生活,父母对已成年的健康子女没有继续出钱出力养育的义务,同时,他们会为自己的老年生活提前规划和作出准备,不希望成为子女的负担。尽管各自独立,但西方的子女也会以适合他们的方式照顾父母。正如作为《圣经》中的基本行为准则,影响深远的《十诫》所讲,“当孝敬父母”。也就是说,尽管方式各异,“孝”是全世界共同信奉的。

3.诚信方面

近些年,我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很不乐观的现象――诚信缺失,如老人摔倒,路人相扶,老人反赖路人赔偿,这是很可悲的。试想遇到了陷入困境的人,本来伸出援手就可以拉他一把,这种利人利己的事情反而会给乐于助人的人带来麻烦,以至于使想做好事的人失去了行动的勇气,这样的社会前途堪忧。这与《弟子规》的“信”是相违背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告诫受人帮助而又反赖他人之人,凡是讲话,首先一定要注意到自己讲出来的话是不是真话,要以信实为第一;此外,我们也需要旁观者的仗义执言,把看到的实际情况如实地反映出来,不能怕惹麻烦而置身事外,要有社会责任感,做到“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尽管西方国家的历史和文明比我们国家要短很多,但是西方人对待诚信问题都是相当严肃的。我们的经典作品中有关诚信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西方人做得更认真一些,一些不诚信的行为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会产生“信任崩溃”(breakdown of trust),这对于西方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影响极为深远。坦率地交流、诚实和坦白是西方社会公认的美德,也是他们待人接物的默认方式,被西方人虔诚地奉行。欺骗可能会带来破坏性的后果,因为无论如何人们总会根据你的行动寻求真相。如英国社会对信用度非常看重,无论企业还是个人,如果信用度差,将寸步难行。

三、中国国学经典思想与西方文化思想的融合

1.理论上的融合

以王宝童教授的《英译三字经・千字文》为例,王宝童教授创造性的翻译最大限度地弥补了以往翻译的不足之处,这在两部经典的名称翻译上就可见一斑。他杜撰了两个新单词―“Triword”和“Kiloword”(Tri和Kilo分别是英文中的数字前缀,指“三”和“千”;word指“字,单词”),既反映了中文的本意,又符合英语的构词法。此本英汉对照加注释和拼音的《三字经・千字文》可以同时满足英汉语学习和理解。

举例如下:

原文①: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译文①:At first mankind

Is kind at heart,

With natures alike

But habits apart.[6]

该段翻译既对仗工整,又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但深刻的内涵也在这聊聊数语当中体现得清清楚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文②: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译文②:Mr.Dou Yanshan,who

Turned from shame,

Begot five sons,

Each rose to fame. [6]

文中类似的典故很多,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 头悬梁,锥刺股”和“凿壁偷光”等等,都是小故事,大道理。这些典故或成语在我们中国人的课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人来说,这些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但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将其准确、生动地传递出去,并打动外国人,从而使其能很好地理解我们的传统和习惯,就是一个值得好好研究的问题。英语教育者在向国外传播我们优秀的思想文化时,一定要多下功夫,不能只是表面的语言上的转换,还要特别注意其中的文化现象,必要时一定要解释得通俗易懂,使学习者能够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2.实践上的融合

对这些经典的思想文化只是单纯的讲解、背诵和学习,用处不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己能够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去落实、去实践。我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目的和意义就在于此,即只有落实经典,才能真正受益。当然,西方的优秀文化传统也需要我们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行为习惯进行学习和实践。也就是说,在实践上把两者有机地结合,使中西方能相互理解,从而彼此受益。只有把对两者的学习用于实践,它才会有生命和活力。举例如下:

(1)问候

中国人在饭时的招呼通常是:“吃饭了没有?”这与我们生活的历史和经济状况不无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也随之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吃饱饭”不再是大多数人的追求了。但是以前的经济落后和物资供应不足却已经在人们的思想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是否吃饭”变成了人们的日常问候语。与之相比,西方人的问候多集中在对对方的关注,如:“How are you?”(你好吗?)“What’s up?”(你怎么了?)或者简单地说“Hi”或“Hello”,这主要是西方“以人为本”观念的体现。

(2)接物

在日常交往中,待人接物是重要一项。李炳南老教授编述的《常礼举要》中提到“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双手接物在我们看来是特别礼貌的行为,特别是对长辈和领导,这是对他们的尊重。而西方人却不以为然,他们信奉的是经济实用原则,单手能接的东西非要用双手来接,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浪费。

其实,这些思想和行为并没有对错之分,所以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时,大家不要盲目地对某种文化现象崇拜或排斥,应对其进行深刻的了解、客观的分析,与自己的生活合理地结合起来。

――――――――

参考文献

[1] 唐利芹,梁秀娟.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2).

[2] 蒋春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方教育差异.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11).

[3] 孙丽明.中西方语用原则的文化差异对比研究.学术探索,2012(10).

[4] 程].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认知的中西方差异研究.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9.

[5] 中华教育研究会.孝悌三百千.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2.

中西教育差异论文篇5

音乐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民族、地域的差异,会让音乐艺术存在差异。就像不同语言之间语法、词汇的诸多差异,中西方音乐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究其原因,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根本在于中西方人们的宇宙观、世界观的差异。这些差异在音乐文化的产生与塑造成型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具体来说,则是中西方社会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也就是哲学体系上的差异,中国的哲学体系经过以儒、释、道为主要代表的诸多哲学派系长期作用,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思维一般是“砌砖式”,即越加越高,越加越长;然而西方传统音乐的创作思维却是“细胞分裂式”,即越变越多,越变越长。

我国在近现代基本采用的是国外的一些音乐教育方法和内容,并在1952年教育部颁行的教学计划中规定音乐为中小学必修课。为了加强对艺术教育工作的领导,1989年国家教委设立了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后改设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这是我国第一个主管艺术教育的职能机构。1989年,国家教委制定并颁布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有关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文献,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学校艺术教育目标、任务、管理、教学、师资、设备和科研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是学校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蓝图。

音乐,从广义上来说,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从这种意义说,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新中国成立以后到今天,尤其是改革开放的30年里,音乐教育得到了相当的重视和长足的进步,也缩短了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差距,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和普及全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育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可以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以及音乐社会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体现出的功能也在转变。

中国的音乐教育注重的是技能学习,而国外的音乐教育注重的是悟性开发,即给被教育者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自己教育自己。中国人强调的死记硬背,而西方人重视的是引导解决的方法,给他寻找钥匙的方向和思路,而不是直接打开门就让他进去。在我国音乐教育中,比如在声乐教学中长期存在老师贯穿给学生的东西学生不能消化,而学生又不能另辟蹊径,如果和老师的方法技巧等稍有差别,便被认为不尊师,从而使不能按照自己的条件方法训练,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不得不承认,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古国的音乐艺术,在国际乐坛中的影响力及生命力,已经远远不及西乐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诸如挽救“民族艺术瑰宝――京剧”这样内容的文字见诸报端;我们也时常听到流行音乐的fans们随口就是一句不听大陆流行乐的理由,日韩学欧美,港台学日韩,大陆学港台!在我们大多数青年爱乐人的心目里,瞎子阿炳和肖邦、海顿绝对不是一个等级的人物,大谈“波洛乃兹”、“惊愕”也远远比小议“金蛇狂舞”、“二泉映月”更有品位与层次。但音乐欣赏是多么自由、多么个人的体验啊,我们就是为了这种天马行空般的体验而喜爱音乐的,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萦绕在我们周围的许多音乐已经越来越没有想象力,越来越不人民,越来越不让人快乐了。这样讲话是不是很刻薄?身为一个中国人,其实一直都很相信,我们有自己拿得出去的作品与艺术形式,而且这样的作品与艺术形式是随处可见的,比如:一个能吼出几句信天游西北壮汉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就绝不低于一身顽疾的卡列拉斯。比较才能让我们产生优越感或发奋图强,但无论怎样的比较也不会让我们丧失信心,因为我们知道,发现不了自身的潜能比发现自己问题一箩筐更可怕。所以,人们常说,国内培养“钢琴师”,国外培养“音乐家”。这里不是说中国的教学模式错误,西方如何如何的好,但确实有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地方,怎么把我国音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更好的提高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应该是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需要考虑的问题。

中西教育差异论文篇6

 

一.人力资本对我国区域经济影响差异概述

 

1.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增长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存在着东西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情况,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是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造成的,同时根据生产要素总是向高生产率部门流动的规律可得,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向东部地区聚集加剧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固定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远远大于人力资本的投资,而且东西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差异较大。这说明虽然人力资本对不同区域的经济都有促进作用,但影响的程度和贡献率有所不同。

 

二.探究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差异的原因

 

(一)导致人力资本发挥作用差异的核心影响因素

 

1.东西部人力资本积累方式的不同

 

根据Backer和Lucas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积累主要受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健康投资和迁徙流动四个因素影响。

 

1.1教育

 

在Lucas的人力资本模型中,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正规教育和干中学(learn by doing)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理解成在职培训。东西部地区教育科技发展的差异化不仅导致了东西部教育质量的差别,更造成了人力资本积累方式的差别,虽然国家对西部采取支持开发的政策,但是其中的教育投资所占份额较小,这也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形成有所影响。

 

1.2健康

 

下面主要运用构建模型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教育和健康对人力资本存量和积累的影响。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作为教育资本和健康资本组合成人力资本的方式:

 

H=AEλM1-λ ,λ<1 (1)

 

其中H为人力资本,E为教育投入,M为健康投入,λ为参数,A为衡量地区原有教育水平对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的系数。

 

为了数据更有代表性和统计的便利,笔者选取东西部有代表性省份作为数据分析的对象,其中包括东部省份: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西部省份: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使教育和健康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更加标准化,我们对(1)式两边取对数得到:

 

lnH=lnA+λlnE+(1-λ)lnM ,λ<1 (2)

 

根 据东西部地区1995-2000之间对教育和卫生健康的支出状况,进行回归,主要分析在近年来由于教育和卫生投入不同对东西部人力资本积累的差异。

 

注:括号内的数字为t检验值。所有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均能在5%显著性水平下通过统计检验。

 

从以上的回归模型中可知,人力资本的健康状况也实际影响人力资本的存量,对医疗卫生投入较多的地区,人力资本存量也会增加的越多,从而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会越大。

 

1.3迁徙活动

 

人力资本对东西部区域经济作用的差异,不仅取决于人力资本存量,而且和人力资本流量,即人力资本迁徙有关,异质性高素质人力资本的迁入可以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而且会增加当地人力资本积累。

 

2.人力资本的利用效率

 

随着的国家对人才流动的导向性,西部地区的异质性人力资本也在逐步增加,但其对经济贡献作用依然有限,东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不同也是其对经济增长作用不同的原因之一。

 

三.政策建议

 

1. 加强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投资,协调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投资比例

 

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内生化结构启示我们两者要合理高效搭配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我国的现状是对人力资本投资仍存在东西部空间的差异的情况,西部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所占西部投资的比重较小。

 

2.区域配置。

 

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激励机制,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并且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即NGO)组织的作用,通过公益志愿活动引导促进人力资本区域的合理化配置。

 

参考文献:

 

[1]雷鹏.人力资本、资本存量与区域差异——基于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 2011,(3):53-63.

 

[2]万军康,梅小安.论人力资本积累的机理和方式〔J〕.科技管理研究,2005,(3):103-106

 

[3]段平忠.人力资本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87-91

 

[4]张帆.中国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估算〔J〕.经济研究,2000(8):65-71

 

[5]Benhabib, Jess, and M.Spiegel,1994,”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Evidence for Aggregate Cross-Country Data”,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34:143-173

 

[6]杨建芳,龚六堂,张庆华.人力资本形成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个包含教育和健康投入的内生增长模型及其检验〔J〕.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05):10-34

中西教育差异论文篇7

[关键词]安塞腰鼓 练习 中学生 灵敏素质 影响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33-02

前言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健康是人类社会长久以来永恒的主题,学校教育承担着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的艰巨任务,如何进一步在中小学里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加强特色体育课程开发,这些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方面,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安塞腰鼓的影响覆盖安塞周边,地方特色文化进课堂在当地已成为现实,但安塞腰鼓的练习对中学生灵敏素质影响的效果这一课题的研究在目前来说研究较少。本文着重分析研究安塞腰鼓的练习后对中学生灵敏素质的影响,对丰富学校体育课教学,进一步推动安塞腰鼓的发展,使其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继续传承我国这一文化遗产而做些贡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简单随机抽取样的方法,从实验区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旦八中学2010届356名学生中选取96名学生为实验样本,然后将他们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从事腰鼓练习)各48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依据本研究的需要,本人先后查阅1999~2009年国内外有关安塞腰鼓训练、青少年身体素质训练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三十余篇,相关书籍二十余本,其中:安塞腰鼓专著3部、论文15篇、报纸2份获取文献资料。对文献资料进行阅读和整理,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专家访谈法。本文共访问专家、教练10人。在进行本研究之前,笔者对在陕西省高校中开设安塞腰鼓课程的延安大学、陕西理工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体育学院的有关专家、教练以及从事安塞腰鼓培训的安塞县西河口乡腰鼓队队长、安塞县真武洞镇腰鼓协会会长及安塞县博物馆馆长进行口头调研,就各项指标的选取、训练的具体运动处方等情况,对各位专家和教练进行了详细全面的咨询,最终选取了一项身体指标作为本次实验测试的内容,为撰写本论文提供更有力的参考。

3.实验法。确定实验对象,所有受试者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受试者在同一时间、同一场所进行练习,第一周测试所选研究对象实验前的十字跳成绩,第二周练习1-2节,第三、第四周练习3-4节,第五周练习5-6节动作,第六周至第十一周每周依次练习7-12节动作,第十二周至第十四周依次练习1-4节、5-8节、9-12节,第十五周进行成套动作表演练习,第十六周再次测试受试者实验后的十字跳成绩。实施16周锻炼,每周五课时共计80课时,对照组按照学校规定安排的课外活动内容在专人监督下进行自由活动。开学初首先测试学生下述一项指标成绩,经过16周安塞腰鼓练习课教学后,再测试学生的上述项素质成绩。实验测试所需的器材依陕西省中考体育考试配备的器材为标准,评分标准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①为标准,测量指标为:十字跳。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结果

1.实验前实验组、对照组各项素质差异性比较。通过组内配对T检验和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各项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p=0.3510.05)。

2.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各项素质差异性比较。通过组内配对T检验和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各项成绩发生了变化,其中实验组女生的十字跳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男=0.008<0.01)(p女=0.000<0.01)。

3.实验组实验前后各项素质差异性比较。实验组学生经过16周的安塞腰鼓练习后,实验组男、女生的十字跳成绩均比实验前成绩高,出现了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0.01),这说明系统地练习安塞腰鼓的确可以改变学生这些项目的身体素质。

4.对照组实验前后各项素质差异性比较。对照组男生的十字跳成绩实验后和实验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5<0.05),对照组女生的十字跳成绩实验后和实验前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491>0.05)。

(二)安塞腰鼓练习对青少年灵敏素质影响的分析

通过组内配对T检验和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男生、女生的十字跳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经过16周的安塞腰鼓练习后,它对学生灵敏素质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实验组男生实验前后的成绩相比出现了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女生实验前后的成绩相比出现了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后实验组男、女生的十字跳成绩和对照组男、女生的十字跳成绩相比也出现了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的十字跳成绩实验前的成绩和实验后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男>0.05)(P女>0.05),这主要是由安塞腰鼓的动作所致,像丰收步、飘彩球、闪腰鼓动作都要求脚底下要轻、要快,在转髋闪腰的同时头也在摇动,人的全身都在扭动;做踢腿、跳跃动作时,无论是大踢、小踢或蹬腿动作,有股子“蛮”劲,节奏欢快,难度较大,代表了安塞腰鼓粗犷豪爽、刚劲泼辣的风格,而对照组没有学习这些动作,所以他们的灵敏性不及实验组。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经过十六周系统的安塞腰鼓练习后发现,实验组实验后男、女生的十字跳成绩和实验前相比有明显的提高,实验后灵敏素质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灵敏性素质实验前后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系统的安塞腰鼓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灵敏素质。

综上所述,经过系统的安塞腰鼓练习,学生的灵敏素质有了很明显的提高,这是因为在练习安塞腰鼓时,有鼓、大擦、小擦音乐的伴奏,另外又与安塞腰鼓本身的特点有关系,因为安塞腰鼓的练习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负荷量,这就使得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和节奏内完成成套的动作,而且在同一时间内肩、腰、髋、膝、踝等五大关节同时运动,对附在各关节上的大小肌肉群有明显的刺激作用,所以会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从本实验中可以得出,系统地练习安塞腰鼓对学生灵敏素质影响明显。

(二)建议

在本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经费、设备仪器、时间、天气、气候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本论文仅对十三岁年龄段的初中学生身体素质进行了实验研究与分析评价,希望研究安塞腰鼓学者今后增加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身体素质指标进行评价,以便作更全面的分析探讨。

注释:

①教育部,体育总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编委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

【参考文献】

[1]安塞县地方志编辑委员会.安塞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2]吕庆祝,王胜超.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用教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0:58-61.

[3]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csh.省略.

[4]教育部,体育总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编委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

[5]体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中西教育差异论文篇8

教育公平是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讨论的热点,研究者们从其涵盖的范围、实现的途径、评价的标准等多角度展开了研究,但仍存在很多认识偏差和歧义纷争。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公平和教育平等的差异的讨论,教育公平重视对教育领域内所实施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的公正性评估,“平等并不一定公平”,如果忽视文化、社会阶层、性别等差异,仅对关于平等的技术性讨论将会丧失对教育公平实质性问题的思考。目前我国关于教育公平的研究多为宏观描述、政策研究等理论思辨,缺乏教育公平的微观实证研究。教育人类学民族志书写作为文化存在的教育,注重个体及弱势群体的微观定性研究,是教育公平研究新的方法和视角。

二、教育人类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一)新世纪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地位获得进一步提升

教育人类学在西方国家主要大学的教育学院中占据重要位置,成为几乎所有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并且凭借其独特视角和方法使教育人类学者在许多西方国家的教育机构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促使教育人类学发展为教育学的骨干或核心学科。我国教育人类学研究尚在初创期,虽也积累了不少研究,获得了教育领域的重视和认可,但仍缺乏具国际影响力和对我国复杂的社会、文化以及教育发展起指导作用的成果,且在理念、方法和应用等方面仍存在意义和价值不清晰的问题。

(二)教育人类学对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更为关注

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多元文化突出的社会现实决定了他们对公平问题的关注,特别是人类学家、社会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以其学术的道德责任感致力于社会公平问题的研究。教育人类学领域的国际核心刊物《人类学与教育》杂志历年来都表现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发表涉及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的论文占了近半数。教育人类学者从对白人和拉美裔学生的课程、学校生活环境不平等的对比到研究移民及低收入女性群体参与学校变革及公共教育行为,从批判民族志探讨多元文化教育到关注苏丹女性难民在美学习英语的语言政治学探讨社会公平,都体现了西方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视。许多教育人类学研究发现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弱势群体学生并未获得平等交流机会,往往被忽视,对学校内部的公平性考虑有限,教育平等关注不同群体间的量化差异,忽略了教育公平的定性问题,关注校内的教育平等忽略了学生就业时因社会阶层等问题造成的不公平。因此,教育公平研究不仅要关注群体,还要关注个体差异,将研究视角从社会政治经济等宏观层面转向微观层面,探讨学校教育如何根据个人能力及努力来获得最终公平的教育权利。

(三)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中的教育人类学及教育民族志应用

通览我国教育人类学及教育民族志研究,多关注异质文化背景、边缘、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西方人类学亦是如此,多从儿童教育和基础教育范围去研究种族、女性、移民等弱势文化群体的教育公平问题,而对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仅散见于对教育问题的整体思考中,以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为视角的教育民族志寥寥无几。教育人类学界越来越重视实践导向研究,“教育民族志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已经从关注异文化的少数族群扩展到关注学校中、教与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文化力量以及基于文化的价值冲突和权力博弈”。高校学生同基础教育中的学生相比,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多元性和个体差异性问题更突出,教育过程对教育结果的影响更直接,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应该成为教育人类学关注的重点之一。

三、教育人类学视野中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价值

(一)为教育人类学界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提供本土经验

我国教育人类学还处在初创期,学科体系和内容在不断建设和完善中,多关注基础教育及弱势族群教育问题,对高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公平问题较少涉及,也多为理论方面的思考。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高校教育涉及的社会阶层、多元文化、个体差异等问题更为明显,整个大学教育对教育结果的影响更直接,本研究尝试把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主题聚焦于对个案的教育人类学调查与分析上,以期为教育人类学研究在此主题上提供可参照的文本和研究经验。

(二)书写高等教育民族志改革和创新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目前对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大都通过对在校生问卷调查或访谈进行分析论证,多采用心理学量化研究。这种研究范式重定量研究轻定性研究,已为教育人类学者所反思。因此,采用教育人类学的实证研究和定性研究,以翔实的田野调查资料为佐证,描述和解释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不失为一次有益尝试。

(三)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一定程度的解决

教育公平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教育公平是公民实现自身抱负和公平发展的先决条件,教育公平与否及公平程度如何已成为衡量社会公平的主要指标,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与社会过渡的重要桥梁,对个体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抽样选取部分高校进行田野调查,思考社会文化、家庭、个体差异等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者偏好的影响,这些问题若能理清并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对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将产生积极作用。

四、书写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教育民族志

教育的平等或均等不等于教育公平,真正意义上教育公平实现是以受教育者个体价值真正实现为目的。高校教育过程中涉及学生的社会、文化、家庭及个体差异等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更显著,对教育结果的影响更直接,是导致高等教育起点不公平的重要原因。应用教育民族志的微观定性研究方法及对教育文化深描于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更为重要。以教育人类学为理论依托,采用文化唯物主义的主位和客位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田野调查相结合,通过对选取高校中涉及教育公平问题的现象及拓展到就业公平问题的描述、解释和对比研究。首先要提供关于田野的地理、文化、历史、现状的描述和解释。详细记录在课堂、校园以及家庭的真实表现,选取有意义的部分,重点关注文化背景、社会阶层、家庭、性别等差异和教育管理者、教师偏好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对高等教育公平和学校教育本质及两者的关系作出符合民族志事实的解释。最后根据民族志的解释提出合理建议。教育公平的实现,受到各方因素制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探讨教育公平问题更多应从文化的角度寻找根源,尊重文化差异性,树立多元文化观念,因势利导促进教育公平实现。

上一篇:教育哪些论文范文 下一篇:小学教育德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