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德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4:15:06

小学教育德育论文

小学教育德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发挥着“思想净化器”的功能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发展的关键时刻,犹如一张白纸,画上什么样的图案就呈现什么样子的作品。小学教育作为人的启蒙教育阶段,必须对学生要进行正确的德育教育,要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要教育学生具有辨明是非的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塑造小学生人格的关键时刻,德育教育千万不可忽视。所以说,面对社会上形形、五花八门的不良行为的侵蚀,必须加强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用好的德育教育净化学生的思想,给小学生一个健康、有利的成长环境。

(二)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主体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

在党的十上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中国梦”的具体参与者,每一个中国人都肩负着这种神圣使命。而小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更是未来“中国梦”的主力军,是民族的未来。在将来的日子里,他们将会成为社会的主体,他们是社会的继承者,对社会文化具有改革和创新的能力。现代的德育教学的走向就是在社会中学习,并且终身学习,永远都不能停止。在小学生处于成长的时候,给他们涂上浓重的道德思想和道德品质的色彩,不仅会使他们终身受用,而且,能有效地提高祖国下一代整体的道德素质,为实现民族复兴发挥顶天立地的作用。

二、当前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成绩总体来说是值得肯定的,教师通过各种努力在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也做了许多努力。但是,综合看来,当前我国小学阶段德育教育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不足

教师是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的引路人,尤其是在小学教育期间,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更是担负着重任,教师对德育课程的理解程度和专业技能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预期的目的。然而,在当前的小学中,德育课程的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甚至有些学校,是语文教师或者数学教师、音乐及美术教师兼任德育教师,在德育知识的专业技能方面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教学活动经常流于形式,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教学成果。

(二)小学德育教学的形式单一

德育教育可以说是伴随人终生的一种学习,它也是一种实践哲学,离不开人的生活实际。而我国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及小学德育教育的引导功能,往往只是采用课堂理论的灌输和简单的是非对错的直接判断教学,很少有学校给小学生提供深入社会实际的锻炼机会。所以,德育教育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师灌输的纯理论的东西,在孩子们有限的理解力下,根本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完全是泛泛而谈。

(三)小学德育教材不规范

教材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决定教育内容和形式及教学时间安排的关键。然而,在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德育教材的内容和形式还有不规范的现象存在。有些教材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空洞说教的成分居多,教师的教学只能是照本宣科,学生在学习中很难理论联系实际,对德育教育的体会不深,缺乏明确可感的对象。另外,目前的小学德育教育中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梳理,不能从传统文化方面对小学生进行传统德育培养。

三、对做好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建议改进

小学德育教学是新时期小学教育改革的议题之一,也是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必然要求。笔者在大量查阅相关资料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多年的小学教育实践,认为改进小学德育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发挥家庭与学校教育的联动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自足以来就有父母言传身教的优良传统。著名的《颜氏家训》就对子孙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德育问题提出过深刻的见解,“教者,上行下效也”,明确指出,教育就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家长应该积极行动,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小事抓起,良好的思想品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应从平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而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摇篮,更是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任。孩子从入学开始就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使孩子能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是对、为什么是错,什么是真正的是非善恶,教育孩子明礼诚信,积极向上。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双管齐下,发挥联动作用,才能真正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德行。

(二)积极拓展校外德育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明确指出: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理论的认识才能更加的深刻。德育教育也应该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学校课堂倚重教材的教育只是一种纯粹理论的灌输,如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而在实际生活中,必须让孩子多参与校外实践,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去孤儿院去照顾残障儿童,这些深入生活的实践活动更能让小学生切身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尊老爱幼。如教育孩子要爱国,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不能只是去照本宣科的讲述书本知识,还必须让孩子切实感受到国家的伟大,感受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意识,就应该带小学生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红色革命的教育,让学生在感动中接受爱国主义的内涵。

(三)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

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媒体发达的社会,网络的覆盖范围广、涵盖的内容多,小学生认知力和辨解力还不完全成熟,面对网络上形形的内容,可能会存在不假思索的全盘接受的后果。所以作为学校教育,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合理使用互联网、手机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通过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防止沉迷于网络或受到不良影响。还要进一步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努力培养学生依法使用网络的意识,自觉抵制网络不法行为。另外要加强对网络的正面引导,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和积极健康的网络教育资源,加快德育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凝聚广大师生,形成良好互动。

小学教育德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主题建构 素材建构 理论建构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挑战性的期待:从“教书匠”走向“研究者”。对于中小学教师参与研究,从无意到觉醒,从被动到主动,从空谈到行动,经历了相对漫长的角色转变,如今的中小学教师,“人人做研究、个个写论文”,正在由理想逐渐成为现实。

然而,理性分析中小学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尤其是进行教研论文写作的现状,反思这种“繁荣景象”背后的问题,笔者发现:许多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想的、做的、说的、写的”还没有真正形成一种专业发展的链状。常常是“想的比做的好,做的比说的好,说的比写的好”。事实上,不少优秀教师在各种场合下说的都不错,而一旦请他(她)们把发言的内容写成文章,却显得非常困难。这表面上看是“文笔不行”的问题,实质上是认识和思考还不够清晰、不够成熟、不够深刻、不够系统,不能从当下、具体、零散的事实中“抽离”出来,进行反复、持续的“深思熟虑”,因而不能很好地达到“澄清”和“认识”的目的。

因此,要能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积极倡导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写作还原其应有的本质——“将随意的做法和散乱的思绪条理化、系统化”,从多维视角进行合理建构,能够在价值认同与主题提炼、教育生活与积累素材、实践行为与理论支撑等之间,找到适当的联系、平衡与特有的表达、呈现方式。这对于中小学教师有效实现从“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型,提升教育教学研究与写作的品质,促进师能健全和专业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价值取向的主题建构

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写作,与其他文章的写作一样,也需要首先确定写作的主题,即这篇论文所要体现的总的意图或基本观点。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它是作者思想、态度和观点的集中反映,是起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的成分。衡量一篇论文质量的高低、影响的力度、价值的大小,最重要的是看它的主题如何。主题不好,结构再精巧,语言再优美,材料再丰富,仍然不算好文章。因此,在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写作过程中,总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主题值得发掘,总有许多发人深思的意义值得提炼。于是,关注教育变化、发现当代意义、理性反思经验、定格提炼主题,自然成了论文写作的重要程序与内容,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诉求。

那么,如何在教师的论文写作中去发现富有教育价值的主题,又如何尽可能深刻地揭示其教育意蕴,让文本富有的思想价值借此彰显出来,使之成为我们教育人生的珍贵藏品,同时也成为能与同仁分享的智慧成果呢?笔者以为,无论是从特有的专业视角看,还是从具体的教育经验形成看,都不同程度从论文的字里行间体现出自己的思想行走,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由隐性到显性的体悟生成和价值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着力于以下几点:

1.注重在灵感价值判断中建构主题

现实中,有不少人认为教育论文与一般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不同,在文章主题的发现与形成时,往往不需要什么灵感,而更多地需要理性分析,这显然是有问题的。事实上,任何文章的写作本质上都是围绕某一主题向别人传递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思想,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写作更是为了突出“育人、育德、育心、育智、育能”……等若干鲜明的主题而展开信息交流和澄明思想价值的。中小学教师要能在教育论文写作中集中体现富有思想价值的主题,就需要积极关注自己对形形的教育信息和教育事件现象的直觉感受,保持论文写作的高度敏感,在与各种教育现象打交道时,需要我们具有透视现象、捕捉信息、发现问题的敏锐目光,形成触类旁通的敏感思维。实践表明,当某一具体教育事件触发了自己的灵感,便会在脑海里产生某种念头、某种想法和某种灵感。这些灵感虽然是偶然的、分散的,但是其中却可能蕴含有价值的东西。将这些有价值的“灵感”紧紧抓住,及时加以思考、深化、发展就可能使其成为文章的主题。

比如:偶见《一句话影响一生》的短文中,有这样一段情境对话,引起了笔者的高度关注:当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卡耐基的父亲把继母娶进家时,这样介绍他:“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男孩,他已经让我无可奈何。说不定明天早晨以前,他就会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你完全想不到的坏事。”接着,继母走近卡耐基,托起他的头,微笑着对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男孩,而是全郡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男孩。只不过,他还没有找到发泄热情的地方。”继母的话让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也正是继母的这番话触发了笔者写作的灵感:这是一种多么贴心、养心的话语啊!正是继母给了卡耐基心灵上的诱导,用智慧的、欣赏的、发展的眼光唤醒了他的人格心灵,使他沉沦的灵魂得到了拯救,迷茫中看到希望,颓废中给以自信,脆弱中变得坚强。由此,笔者沿着这一灵感闪念深度思考,着力挖掘这一灵感所蕴含的价值:教育正是“以心灵唤醒心灵,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教育之道,道在心灵”。如果学生的心灵没有被老师所感应,一切教育都可能效果不佳,而且会离教育的本质越来越远。正是基于对这一灵感的聚焦、判断、深究、拓展,笔者才逐步从中发现了有一定价值的主题:教育应该回归到心灵深处,着力体现“养心”的本质。并撰写了以《教育:如何体现“养心”的本质》为题的论文,分别从“深刻领悟‘养心’的内涵,积极开发‘养心’的潜能,优化互动‘养心’的策略”等三个方面建构,体现了论文主题的价值(发表于《扬州教育》)。

2.注重在思想价值梳理中建构主题

虽然,一篇论文常常需要表达几层意思,或者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要聚焦主题,体现相应的思想价值。这就是说,不同的意思和内容都应该围绕一个中心论点来构思和阐述,不能泛泛而论。一篇论文不能什么都想写,什么都想涉及,否则就会头绪纷乱,杂乱无章。因此,文章的立意也是一个不断梳理思路、提炼主题价值的过程。

教师论文主题的建构与思想立意、范围限定有很大关系,同样的选题,可以有不同的思想立意、价值澄明,在确定选题之后,还有不同思想立意之间的比较和提炼的问题。这就需要对论题所涉及的思想内容做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价值。例如,可以将一个比较宽泛的主题,通过缩小一定范围,从多角度、多方面聚焦论文的中心或主题思想。笔者曾在试图论述“教研员应担负的神圣职责与使命”的主题过程中,想从比较宏观的层面展开:如教研工作的时代背景与挑战、教研员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教研员的角色理解与期待、教研员的核心素养与能力、教研员的专业发展与路径等等。按照如此构想撰写论文觉得需要论述的内容十分宽泛,思想立意也显得比较散乱,难以聚焦主题提炼思想价值。为此,在现有的写作范围中需要进一步限定一些内容,可以集中选择“教研员的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内涵要义重点论述,也许更有利于集中反映主题思想价值。

同时,笔者对已经选定的写作内容从思想价值角度进行了如下分析与梳理:即为了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研工作提出的严峻挑战,回应广大教师的高期待,作为教研员,如何迅速调适角色,自我设计,落实行动,真正能够从完成职业使命和履行职业责任的高度,来解决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问题。因此,要能真正履行教研员的使命与职责,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精神,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实施,就需要教研员选择正确的专业成长路径。这样,就形成了《培育“六力: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写作主题,分别从培育学习力、研究力、指导力、示范力、合作力、创新力的视角,给教研员搭建一系列有利于专业发展的平台。培育这六个“力”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教研员的角色转变和自身价值,从而使重新建构的论文主题充分体现了相应的思想价值(发表于《中国教师报》)。

2.注重在精神价值追求中建构主题

教师的论文写作主题在基本确定和思想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仍然有高下之分,这就涉及到文章所追求和体现的精神境界。我们常常说的论文主题要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实际上就是对文章围绕主题、对其蕴涵的精神境界的一种描述和赞许。论文的精神境界反映了中小学教师看待事物的观察角度和价值取向,表现了作者的眼界、态度、品位和追求。究竟什么是教师论文好的主题创意、好的精神境界?一般而论,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点:一是体现了作者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二是反映了现代进步的教育教学理念;三是关切广大师生群体的立场、视角和情怀。具体地说,就是中小学教师的思想和眼光要从“教书匠”向“研究者”看齐,要向更高精神境界看齐。

然而,一般教师要真的成为“研究者”实属不易,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和追求“研究者”的精神境界。作为一名教师作者,应该把提升论文的品位和境界,作为专业发展、自我完善的一个终极目标。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将写作论文的过程视为一种研究的过程,应该尽可能地从大处着眼,以小处入手,以一种“草根”思想、“草根”态度、“草根”情怀、“草根”精神去发现写作主题、提炼写作主题、建构写作主题。从笔者的教育论文写作体会来看,吸引和激发自己的,不仅是对种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的论证与描述,更多的是在论文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合道德”、“合角色”、“合价值”的精神关怀和人生追求。说到底,论文境界的提升主要靠作者的内省和反思,靠精神修炼和自我超越。

例如:笔者从教30多年来一直追求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与境界,一直追求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特质与能力,一直追求体现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精神价值与功能。为此,笔者最近在注重精神价值追求中建构写作主题时,选择了《教育:期待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状态》的主题取向。从理性面对教育变革转型的时代挑战,适应素质教育、课程教学实施的“深水区”运行的高度出发,旨在重新激活教师自觉成为教育变革、质量提升的促进者、实践者和研究者,积极倡导“研究”真正成为广大教师的职业状态和工作常态。并从三个方面建构主题:一是认同教师研究状态的理解。就是将自己从事的职业当作事业去追求,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自己职业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二是凸显教师研究状态的特质。就是期待教师以思考者、追问者、探究者与反思者的姿态看待教育教学中的一切现象或事实,真正体现出教师以“思考”的目光审视校园,以“探究”姿态从事教育,以“反思”襟怀走进课堂的“研究状态”。三是培育教师研究状态的能力。就是希冀教师具有进入研究状态所需的专业阅读能力、将现实问题上升为理性思考能力和体现真实常态的行动研究能力等。

二、坚持生活取向的素材建构

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写作是一个选择主题、明晰要义、收集素材、初步写作与加工润色的过程。它既是一个基于作者独立思考主题内涵与表达方式的过程,更是一个对现实生活素材系统建构的过程。这种基于教师生活取向的论文写作素材的建构,本身就意味着作者坚持以自己最真实的教育生活情节、最朴实的个人生活情感、最合理的生活现场理解为基础,不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素材的积累,而是一种反映教师生命经历素材的原形整合,是一种对于自身教育生涯素材的动态印证。

其实,教师的论文写作始终是与自己的教育生活同构的活动过程,并非另起炉灶,而是与教师的教书育人的天职——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的,是对自身时刻都在进行的教育教学生活素材的描述、反思、梳理、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积累基于教师生活素材的数量与质量可以决定论文写作的成败。之所以强调论文写作素材的重要性,是因为教师的教育生活素材具有鲜明的实践智慧色彩,体现了教师生活取向的“草根”性特征。由此,中小学教师拥有一定数量和较好质量的生活实践素材,是写好论文的必要条件。当然,坚持教师生活取向的素材建构,也是需要在一定的理念或思想引领下进行的;而同样的思想水平和理论高度,有无掌握足够的生活素材,论文写作的效果却完全两样。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的论文写作目的和需求,通过不同渠道和手段,获取不同类型的生活素材,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整理、分类、判断、提炼,充分发挥生活素材在论文写作中的特有功效。具体地说,可以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关注德育生活的素材建构

德育生活是教师教育生活的主流领域。教师的论文写作首先要关注源自于德育生活的各类素材,可以把教师的德育生活素材看作是自己在日常德育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是在自我的视域中不断生成的德育生活体验素材。这个流动的、零散的德育生活体验素材需要在论文写作中被反思与重构;需要通过理性思维活动对自身常态德育经历进行回忆、梳理、整合、分解、变形等,使个体德育生活重新呈现出来;需要仔细收集德育生活素材,甚至重新去体验德育生活。这样,我们在建构教育生活素材中,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当下的思想情感与原初体验融合,通过不断激发自己的生活激情来捕捉富有一定意义的写作素材,即使是德育生活中最为普通的事件,也能以新颖的样态呈现出来。

笔者关注体现德育生活的写作素材建构主要包含了这样三个维度:一是来自于自身教育生活情境的素材。例如:记得早在80年代中期,学校日常生活中常有科任老师与班主任“分清界线”的现象,经常会听到科任老师面对调皮的学生讲:“若不听话,找你们班主任去……”。由此素材,激发了笔者教育写作的动机,生成了《有感于“找你们班主任去”》的教育随笔,并围绕主题分别从:德育需要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相互协办合作;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机智的心理品质等方面进行素材建构(文章在《教师报》发表)。二是聚焦班级德育生活体验的素材。如:笔者曾基于班级德育生活的经验和活动素材的建构,形成了《中小学班主任实施班级德育的策略新探》的德育论文。着重关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对集体目标和个体目标定位的依据与过程的素材,关注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和良好班风增强凝聚力、塑造学生群体意识的素材,关注班主任因势利导、慎待班级里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转化策略的素材等,分别建构了论文的结构:即确立双重德育目标:班主任实施班级德育的前提;塑造学生“群体意识”:班主任实施班级德育的重要条件;优化非正式群体:班主任实施班级德育的重要因素(在《班主任之友》)。三是突出学校德育生活探究的素材。又如:笔者基于对中小学德育实效不高的现实反思相关素材的建构,拟定了《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理性策略探微》的研究主题。通过收集因“德育的现实性缺失、主体性缺失、科学性缺失”而导致中小学德育无力、低效的各类调研素材;收集体现“主体性德育”促进中小学生自主发展、提高德育实效的种种成功主题活动的素材;收集学校德育生活过程中注重师生情感双向交流、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突出德育真诚性的实践素材;收集学校德育生活与学生年龄特征、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相适应的有效策略素材等,分别建构了“深刻反思: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基本前提;突显主体: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核心要素;唤起真情: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重要保障;张扬个性: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境界追求”的论文理性结构(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

2.关注教学生活的素材建构

教学生活是教师教育生活的核心领域。中小学教师处于教学的最前沿,原生态的课堂生活和具体鲜活的学生成长过程,为教师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具有生命活力的素材。这是一线教师进行教育论文写作得天独厚的肥沃土壤。教师的论文写作就是要植根于自己的常态教学生活之中,只有这样才会有源头活水;只要我们乐意进行教育写作,素材建构的源泉就永远不会枯竭。因为,在教师的教学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形形的信息和事件闯入自己的视野,我们完全可以做“有心人”把自己关于教学生活的体验与思考的素材整理记录下来,生成原生态的写作素材,作为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只要我们平时有意关注、留心观察,善于收集与积累体现教学生活取向的相关素材,就可能发现其价值和意蕴,并在追问和思考中积淀。

笔者在教学生活中建构写作素材主要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着眼于典型课堂生活情境的素材。笔者曾在江苏省宝应中学感受到了这样的课堂情景:教室里,学生的座位由“秧田式”改成了“面对面式”,前后两面都是黑板;上课时,每个学生都有一份学案,通过学生的自学、讨论、讲解等形式,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老师讲授的时间很少,大多是学生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展示,学生可以随着同学的板书而随时移动位置,或站或坐,每个学生神情都显得那么专注……。基于典型课堂生活的素材,笔者形成了《教育:需要如何改造现实的课堂》的论文写作主题。同时,关注改造现实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体现重构与创新价值的素材;关注改造现实课堂的本质回归于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导向,使课堂成为学生精神成长家园的素材;关注改造现实课堂的关键在于坚守学生学习的立场,使课堂教学重心都由“教”转向“学”的素材。从而建构了“认同改造课堂的建模价值、凸显现代课堂的育人导向、体现生本课堂的学习立场”的论文基本结构(文章发表于《扬州教育》)。二是着眼于提高课堂生活技艺的素材。笔者通过分析现实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质量不高、效率不佳现象的根本原因,注重梳理有关“优化教学策略”的经验素材,提出了《优化教学:提高效率的理想境界》的论文主题。注意捕捉教学期待设计对于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效率的整体影响的素材;注意捕捉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如何体现科学性、目标性、启发性、思想性等技艺的素材;注意捕捉课堂教学整体结构合理与否、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与否的实践素材;注意捕捉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取得高效的实绩素材等,从中建构起“设计期望——实施优化教学的基本前提;精选内容——实施优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整合结构——实施优化教学的重要环节;活用方法——实施优化教学的关键策略”的论文纲要(发表于《江苏教育报》)。三是着眼于探究课堂生活评价的素材。笔者关注在“规范办学行为与减负增效提质”的大背景下,如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与技术的运用,评价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的现实问题,探寻出《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视点及其建构》的研究命题。分别从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视点定位及其要素建构两个方面,整理了一些课堂教学评价的理性指向与操作行为结合探索的素材,旨在进一步明确“教为学服务,学为生发展”的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视点,积极建构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要素结构。同时,建构了“课堂教学评价的视点:教学的知识、文化和发展价值以及‘教为学服务,学为生发展’的内涵理解;课堂教学评价的建构:突出‘有效率、有效果、有效应、有效益’的指导思想;形成‘课堂环境和谐、目标设定合理、教学内容适切、教学过程严实、学习方式多元、学习效果显著’的评价结构要素”论文架构(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

3.关注管理生活的素材建构

管理生活是教师教育生活的常态领域。在某种意义上说,每位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几乎每天都会或多或少地碰到一些属于管理课程、教学、教研、班级、学生、学习、环境、制度、文化、活动等方面的事件。这些事件能否巧妙处理,既关乎教育教学能否顺利进行、教育目标能否达成,也反映出教师的智慧和修养。教师的论文写作同样要关注在学校管理生活中汲取到的相关素材,要善于发现细节,敏于捕捉亮点,以锐利的目光,敏捷的直觉,从具体情境中显露出来的学校管理生活行为中,看到一种理念,感悟一种意蕴。只有留心观察,才能加厚积淀,也只有用心体悟,才会有新的发现,学会于司空见惯而又稍纵即逝的管理生活事件中悟出内在价值。

笔者在管理生活中建构写作素材主要侧重于以下三点:一是悉心于角色管理态度的素材。笔者曾就教师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审视和分析当下学校管理工作存在和面临的问题,如何认同自己的角色管理态度的种种现实素材,确定了《学校管理:关注管理者的态度》的论文写作主题。其中,特别留意:教师的管理生活状态如何体现在关注我们每个人的管理态度上的事实论证素材,建构了“理性确立管理者态度的价值认同”的论点;特别留意:剖析教师管理生活中流露出的各种消极“负责”态度的现象素材,建构了“唤醒主体积极负责的管理态度”的论点;特别留意:在教师管理生活中需要不断澄清自己的管理态度以适应发展变化着的时代,能够与文明时代和新课程实施自觉接轨的思维素材,建构了“坚持与时俱进的敬业态度与管理态度统一”的论点(于《学校管理》)。二是悉心于校本管理变革的素材。笔者曾以《中国教育报》报道的江苏省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通过学校内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充分发挥人事管理的巨大能量,走上崛起之路的奋斗历程,积累了丰富的有益经验为素材,提出了《校本人事管理:中小学内部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的论文主题。并着力积累:针对新制度与旧制度之间的冲突、教育方面与非教育方面之间的矛盾、政策文件与实践执行之间的落差分析素材;着力积累:坚持以校本人事管理作为切入点,对学校实施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设计总体蓝图的素材;着力积累:校本人事管理如何积极营造体现“人本”环境,选择具有学校优势特色、对全体员工产生激活人心效应的管理策略素材;着力积累:有效实施校本人事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完善机制,优化流程,增强活力,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育效益”的论证性素材,分别建构了“理性反思:审视改革的诸多问题;规划愿景:形成科学的价值引领;突出“人本”:创设人文的管理环境;规范流程:提高人事管理的效益”论文主体板块(发表于《中国教育报》)。三是悉心于班集体管理路径的素材。笔者曾就班集体管理中如何积极开发与利用学生家长资源,实现家校共建班集体,对于提高管理效益大有作用的实证研究素材,聚焦了《开发家长资源——建设班集体的有效途径》的论文写作主题。并努力整合:开发家长资源共建班集体需要增强做好家庭与学校联系纽带的强烈意识的认知性素材;尊重和理解学生家长有利于提高开发利用家长资源效果的事实性素材;班主任开发学生家长资源需要最大限度协调好与家长关系的体验性素材;积极主动担负起指导家长、提高素质的责任,提高开发利用家长资源效益的策略性素材等,分别建构了“密切联系家长,增强意识;尊重理解家长,平等沟通;善于协调家长,共同研究;有效指导家长,提高素质”的论文结构(发表于《班主任》)。

三、坚持实践取向的理论建构

在教师论文写作过程中,常常有人追问:教师的教育论文写作是否需要关注理论、应用理论、建构理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论文写作的基本目的就是阐发观点、以理服人。尽管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倡导“草根研究”、“本色写作”,但做研究或写论文,有意或无意地都离不开特定的理念和方法,总是有一定理论背景的。实践表明,教师在论文写作时以一定的理论学说为指导,或援引一些理论观点,可以使写作的思路一贯、论证有力,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然而,有不少教师认为,“有些文章并不讲什么高深的理论,也很有说服力,也受读者欢迎”,或者说:“真理总是朴素的”。更有甚者常常轻视教育理论,总是幻想有一种万能的教育理论可以直接解决所有教育实践问题,由于教育理论不能直接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实用价值不大而拒绝理论。这说明现实中教育理论的实践取向还不太明显,没能提供一种框架,以便对重要的问题和方法进行概念分析和条理化界定,从而为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这就向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育论文写作也需要坚持实践取向的理论建构,并可以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学会在深度理解中建构理论

笔者以为,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为什么从忽视理论、惧怕理论,到拒绝理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般教师不仅接触的教育理论不多,而且对于现有的许多理论理解程度不高。实际上,相当多的教师可能还处于一个掌握理论的中间状态,即懂得一点理论,但还没有完全内化,应用或转述理论时还显得不够自如,还有些牵强附会,或大而化之。

教师的论文写作就是要倡导在真正理解教育理论的前提下来建构理论。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领域,人们普遍反映新课改的目标很高也很诱人,但操作性不强,特别是每堂课都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评价确实比较困难。那么如何把新课程理念推进到普通教师头脑中并化为他们的行动,显然仅仅有理念灌输还不够,必须把理念化作可操作的具体程序、方法、步骤。很显然,基于实践取向的理论建构是中小学教师写作的一个难点,它需要我们在论文写作中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情境,有目的、有条理、有系统地反映自己的某种立场、观点和方法,呈现作者相关的理论思维成果,并力求用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

教师的论文写作体现在深度理解中建构理论,不应只是由一些普遍性的概念、命题和判断构成,而是倡导一种实践风气,结合教育实践谈问题、升华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坚持在深度领悟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反思、总结提炼、汲取智慧、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路,力求把问题讨论明晰化,对能形成某种结论的问题可以建构概念体系。实际上,教师在论文写作中关注来自实践的理论不能仅仅停留在描述实践、概括实践的层面,还必须有剖析实践、批判实践、超越实践的能力,能够在概念的相互规定和相互理解中全面地观照实践活动,努力在自觉的实践活动中有效地建构理论。例如: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如何在相关论文写作中体现教育本质的内涵,如何领悟“学科知识教学之外留下来的就是‘教育’”的理念。笔者尝试撰写了题为《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怎样的记忆》的论文。文中揭示了教育必须坚持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注重创设能使学生刻骨铭心的教育体验活动情境,从而给学生留下永久的记忆。文章的主要方式是“议论”,注重对现实教育中存在的“不少学校选择的教育方式仍是‘管’‘压’‘卡’‘堵’居多,很少留给学生自主设计、自由思索、自身体验的空间”等问题,从有悖教育本质的视角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三点理性结论:一是明晰适合学生的体验教育理念;二是还原符合生命特征的学习旅程;三是指向学生个体学习生活的乐趣。

2.学会在借鉴模仿中建构理论

在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与论文写作中,任何教师个体的智慧总是有限的,每一项研究、每一篇文章,其实都是在他人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因此,教师论文写作离不开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学习和借鉴。事实上,不少一线教师面对教育论文写作常常会陷入没有思路的困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学会借鉴和模仿,而借鉴和模仿的便捷路径就是去阅读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期刊论文。

一方面,要学会选择专业期刊。选择一些理论性不是很强,而与教育教学密切结合,实践取向明显的教育类刊物作为教师专业阅读的主要资源。如:《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小学学校管理》、《现代中小学教育》、《教学与管理》、《江苏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等。对其中具有鲜明实践取向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力求借鉴别人的写作经验,细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思路、写作风格、理论应用等。学会追问:作者的论文为什么吸引人?经验特色在哪里?主流观点有哪些?自己写作可以借鉴的成分有哪些?更为重要的是,要研究别人论文写作的“所以然”:为什么要写?为什么这样写?理性思考有哪些?理论指导实践的价值何在?哪些反映了教育现实的真问题?哪些提炼了作者的实践智慧?等等。只有进入深层专业阅读状态,才能深深感到基于实践取向的教育理论所展示出来的一种博大之境,正在走向它应有的本真:给课程改革、学校德育、学科教学、教师修炼、学生成长指明了前行的方向,给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以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特殊方式,通过对学校教育教学各个层面的问题进行梳理、论证,给自己以深刻的理性启发,从而构成了读者与文本互动、理论观照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教师论文写作的特有景观。

另一方面,要学会模仿和迁移。通过专业阅读他人成功的教育教学论文,从中寻找特殊教育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路径,发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论原点和建构的方法。因为,任何教育理论都是对特定教育现象的提炼和抽象,在一定意义上,当教育理论被剥离具体的教育情境时,就会处于“失真”的状态。因此,要想坚持实践取向的理论建构,要善于寻找他人论文中还原教育理论与原有教育实践问题紧密联系的具体情境,使自己对他人论文中建构的教育理论有所感知或感悟。只有当自己有了对教育理论建构的初步感知之后,才会本着自己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做出某种模仿和迁移。例如,阅读到语文学科教学变革的相关论文,可以迁移到数学、外语、政治、历史等其他学科。阅读到学校管理的相关论文,可以适当运用到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堂管理、班队管理等教育论文写作之中。

3.学会在写作创新中建构理论

教师的论文写作是基于教育实践研究的一项创新性活动过程,其结果的呈现往往需要教师的创造性思维,然而,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是时时刻刻都能存在的,它常常需要具有实践取向的教育理论去点燃。因为教育理论对于教师具有启迪与唤醒功能,拓展其视野,催生教育智慧的产生,也是其反思实践的依据。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教育实践不是按照理论的指导和预设的路线图僵直行走,而是带有“即席创作”的成分,这些成分既有实践主体的创造,也有理论主体的创造。在这种新的形态中,理论与实践相互开放,而不是相互封闭;是不断改选和生成,而不是盲动与僵化;是相互滋养和互惠,而不是逼迫屈从。其实,教师的论文写作创新就是要充分反映教育实践创新与理论建构的一种和谐状态。

然而,教师的论文写作创新并非简单的“变式思维,或变视角,或变词藻,其实并无新意”,更非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要善于对自身面临的各类教育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以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进而上升到理论,以期指导实践。这种“创新”的写作价值,或者能够体现在教育实践上有新发现的操作意义,或者能够体现在理论上有重新建构的价值,或者能够体现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融合。这里最为关键的是,如何解释教育论文写作的“创新”,因为大多数教师的写作确实没有发现和提出什么前人未知的新规律、新理论,而比较多的是认识主体在特定情境中对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再认识和再发现。这里的写作创新,就是作者在自身所处的特定情境中,对前人提出的教育规律或教育理论有了新的领悟和新的应用,具有了一定的未知成分和新意。就像我们依据“因材施教”的理论,发现了“差异教学”的实践参考价值和理论建构意义一样。

教师还要学会在借鉴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可以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例如,同样是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既可以在借鉴他人写作框架的基础上,对写作的内容进行创新,也可以在借鉴前人写作内容的基础上在写作框架和思路上进行创新。笔者曾经从有关“影响学生学业发展的非智力因素‘学习态度’的研究”论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实践研究方向和灵感,经过模仿、借鉴和迁移,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佳的现实问题,迁移到班主任对学生管理的实践领域,重新建构了《态度管理:班主任管理学生的新视角》的教育论文。该文力求从管理心理学的一个新视角,初步探索了学生态度的内涵及其主要特点,包含了态度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体现了学生态度的协调性、间接性和矫正性。学生态度与其行为和工作效率的关系,揭示了学生态度管理所体现出的两大价值:一是学生态度对自身行为的影响价值,二是学生态度对班级活动效果的影响价值。重点论述了班主任实施学生态度管理的基本策略:一是,观念定向——态度管理的重要前提。要求班主任重视观念对整个态度反应系统的定向作用,并使学生乐意接受班主任正确的观念指导。二是,有效改变——态度管理的工作重点。着重强调有效地改变学生现有的不适应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态度,需要经过“解冻、改变、凝固”三个过程。三是,整合一致——态度管理的核心目标。要求班主任努力用班级特有的组织文化去熏陶和改变全体学生的态度与价值观,以期他们能形成相同的态度。并力求注意: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平衡”的需要,准确选择与班级教育管理改革目标相近的态度。该文中体现出具有实践取向的“态度管理”理论建构特征,得到编辑的高度认同,发表于核心期刊《教学与管理》,后又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全文转载。

上一篇:中西教育差异论文范文 下一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