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知识培训范文

时间:2023-03-16 23:22:26

急救知识培训

急救知识培训范文第1篇

为了解石油企业员工现场急救知识需求与培训现状,探讨符合石油行业特点的培训模式,在进行培训过程中,随机选择部分培训班,分别对学员进行培训前后急救知识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了分析。1.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组织准备参与培训的200名员工进行现场急救知识、技能认知和需求调查。培训前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56份,有效回收率为86.7%。培训后发放问卷116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有效回收率为81.9%。2.问卷调研调查问卷参考河北省CPR标准操作规程及相关规定自行设计而成的。问卷内容包括:(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学历;(2)对突发事件、意外伤害的人的呼救方法;(3)对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意愿;(4)对现场急救和技能知识的知晓情况。由专人发放问卷,统一指导,说明调查目的、意义,要求员工独立、认真、实名填写,当场收回问卷,专人归总、保管。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百分率进行描述性统计。

二、研究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培训前员工对现场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差别较大,经过培训,员工技能有显著提高。1.员工现场急救意识及培训需求情况从培训前发放、回收的现场急救知识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学员对现场急救知识培训意愿强烈。2.员工培训前后现场急救GPR知识掌握情况对比从培训前与培训后发放、回收的现场急救知识问卷统计结果看出,经过培训后,学员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有显著提高。

三、问题讨论

1.企业现场急救培训力度有待加强企业已经意识到现场急救培训在HSE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但力度有待加强。一是本次培训前调查结果显示:156名企业员工中,有43.6%的参加过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说明企业已经意识到现场急救培训在企业HSE管理中的重要意义。据调查,员工以前接触的现场急救培训是在其他项目培训实施时,安排的一点急救方面的课程,时间不等,一般0.5~1天,内容主要是心肺复苏。由于培训时间短,员工遗忘得快,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所剩无几。另外,还有半数以上的员工未接受过这方面的培训。本组中虽然有43.6%的人员参加过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但各项知识技能掌握率仅在18.5%~42.9%。二是本次培训后的调查结果显示:95名石油企业员工对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各项掌握率达81.1%~94.7%,说明通过有效的培训,企业员工对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但是,据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就立即开始。现场急救培训之后,同样会面对技能遗忘的问题。许多学者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不论受训者为何人,即便是专业的医务人员,在经过培训后的一段时间里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技能丢失现象,对于没有任何医学背景的石油企业员工来说遗忘问题就会更加突出。[2]。调查表明:94.9%认为,学习急救知识非常有用,培训前后现场急救GPR掌握有显著提高;96.2%的员工愿意进一步参加培训。建议石油企业应高度重视建立石油企业HSE现场急救培训体系,加大工作力度,广大员工不断更新现场急救理念,积极参加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定期开展强化培训。2.现场救护技能需要提高据国内外现场急救研究表明:意外伤害伤员在1小时内死亡的数量占总死亡的50%[3];如果心脏骤停现场抢救每延迟1分钟实施,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就下降7%~10%[4];如果事发现场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现场救护,将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本次培训前调查结果显示:97.4%的企业员工愿意充当“第一目击者”。由于缺乏基本的现场急救和技能知识,不敢实施现场急救,以至于受伤的多数员工未能得到正确的初步急救,给本人、家庭、企业甚至社会带来损失。现场初步急救的培训,不应仅仅看作是技术方面的培训,而同时应着重提高石油企业员工的道德素养,只有员工具有一颗爱心,才能珍惜自己,关爱他人,担负起自救和他救的责任。3.培训模式探讨本组培训采用菜单式培训模式,精心组织,充分准备,企业根据员工的工作特点确定培训项目,由渤海石油职业学院医学系进行培训项目设计,并组织专业教师充分调研,密切接触、沟通。根据确定的培训项目,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并完成现场救护培训,确保了培训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实用性。理论授课采用教师们根据选择的培训内容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授课时针对企业员工工作特点列举案例,讨论可能发生意外的因素及如何预防。讲授完毕,将培训员工分4个小组,由现场救护教学经验丰富的学院医学系专职教师现场模拟操作示范,示范完毕,培训学员现学现做,亲自动手。员工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踊跃参与,每个学员操作时,大家积极帮助找出问题,教师及时进行纠正、总结,学习气氛浓郁,形式活跃生动,员工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较高,员工参与其中,乐于其中,学于其中,寓教于乐,使员工有真实、直观、深刻的印象和感受,解决了以往不逼真的缺陷,有助于提高培训员工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急救知识培训范文第2篇

对意外伤害和突发性疾病的抢救,时间就是生命,于是就产生了“黄金1小时”,以至“白金10分钟”的理念[1]。一旦遇险,能够给予患者最快救治的不是专业急救人员而是现场第一目击者,因此,如何高效开展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120急救中心于2003年3月成立了“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已拥有的良好的硬件设施,通过对“组织协调、师资、教材与课程、教学模式、效果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规范化、系统化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 “培训基地”位于中心二层,建筑面积达1000m2,包括:154个座位的报告厅1个,48个座位的标准教室2间,容纳50人的操作室1间,容纳100人的考核室1间,另外还配有教具室、休息室等。教学设备有:多媒体示教系统3套,触摸式急救操作演示仪1台,急救操作模型20套,包括:成人与儿童心肺复苏模型、创伤急救模型、婴儿气道梗阻急救模型、aed除颤模型等,培训专用笔记本电脑1台。

1.2 运行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2.1 良好的组织 由急救中心分管业务的副主任全面负责“培训基地”各项工作,在宣传、培训人群安排与协调、培训资料等各方面得到了常熟市健康办、市科协、市红十字会、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具体教学考核工作则由急救科负责安排协调,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

1.2.2 合格的师资 培训师必须是具有临床中级以上职称,有5年以上院前急救工作经验,能熟练运用powerpoint 2003软件,教学模型操作标准、规范、熟练,且已经取得中国红十字总会颁发的“救护培训师资证书”,才能从事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1.2.3 合理的教材与课程 以中国红十字总会编写的《救护》为主要培训教材。培训内容方面:将徒手心肺复苏术、海氏急救法、创伤急救三项技术作为基本内容,并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选择意外伤害与家庭急诊急救中的部分内容为辅助教学内容。

1.2.4 多媒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 注重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首先,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幻灯片,再结合投影设备输出、播放,做到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操作练习在操作室进行;其次,培训师在教学模型上进行规范的操作演示,再逐一指导学员进行操作练习;然后,学员根据各自情况在模型上进行反复练习。

1.2.5 效果评估 为明确培训的效果,在每次培训的最后都将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考核,培训师将已准备好的考试试卷与操作评分表对每位学员进行考核,考核由两位培训师共同负责。以理论成绩8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85以上为合格;以理论成绩9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95分以上为优秀。

2 结果

2010年3~10月,举办了30次初级急救培训班,共对828名普通人群进行了急救知识培训,通过考核,最终的结果是:828名培训学员全部合格,其中有143名达到优秀。

3 讨论

3.1 我国公共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发展不平衡,全民普及率低,有调查显示: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及急救知识的掌握现状不容乐观,急救知识培训需求量大,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普遍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虽然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目前尚无系列完整、持续有效的培训模式可循,且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培训基地”作为专业且固定的初步急救培训场所,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在公共急救知识普及工作中有着明显的优势。

3.2 急救知识的普及必须采取多种途径,规范、有效、便捷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虽然还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系统普及急救知识,但这种普及途径覆盖面广,过于松散,确切接受的人数和普及效果尚待商榷[3]。举办规范化的初步急救知识培训班将是重要的模式之一。同时,要保证急救知识普及的质量,就必须要很好的组织,要有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材,要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要有合格的场地和教具[4]。以“培训基地”目前的基本条件及现在的运行模式完全达到上述要求,事实也证明,“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在急救知识普及的应用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 考 文 献

[1]何忠杰.白金十分钟—论现代抢救时间新概念与临床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745-746.

[2]袁晓丽等.1999~2008年国内公共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状况分析.中国急救医学,2010,30(6):567-569.

急救知识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急救知识培训;医疗体系;健康保障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6(c)-0148-02

院前急救是指对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急救,也称为现场急救[1]。在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的同时,人类的各种疾病、安全事故等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建立一整套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解决各类危及人类生命安全的事故的当务之急。院前急救作为急救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状况的重要体现,因此,抓好院前急救工作意义十分重大。而当前在我国城乡均普遍存在非医护人员急救知识较为缺乏的现象,如何对社会成员进行有效灌输急救知识和进行急救技能的培训,开展社区急救培训工作是解决该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给予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培训,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救助[2],是社区医院工作的一个重点,是社区成员安全行为保障的重要环节。该院2011年9月―2012年8月对本社区中自愿接受培训的876名居民进行了一系列急救知识的培训活动,成绩斐然,现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该辖区内自愿参加急救知识培训的876名居民进行了急救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所有接受培训人员需符合以下条件:①成年人具有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②自愿参与且无精神方面疾病,与人沟通无障碍;在所有接受培训人员中,男445例,约占培训人员的50.8%,其余女431例,约占参加培训人员的49.2%;对培训员的要求: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护师、主管护师和医生组成,具有5年以上急诊工作经验,有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心态良好、积极乐观向上,专业知识过硬。

1.2 培训内容及方法

①对患者的病症情况能进行简单评估的培训,如神智、呼吸以及脉搏跳动情况等生命体征的初步评估;②事发时如何及时拨打“120”[3];③在急救医护人员未到之前,如何进行气道开放术以及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的培训工作;对因意外事故出现的伤者,如何进行伤口的止血清理和包扎的培训;给予伤者如何进行简单固定技能和身体搬运方法培训;对于发生溺水事件后,如何进行溺水急救培训;如何进行烫伤烧伤等事件急救方法的培训;④将急救理论与操作演练进行有机结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知识具体和直观化,使得培训人员能够在充分学习理论知识和救治原理的同时,更能通过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的优点学习急救操作方法,并加强现场模拟演练,要求培训员进行现场操作演练指导并及时纠正培训人员错误。⑤对授课以及技能演练时间安排:在每周六和周日上、下午进行分批分组培训学习;学习完后给予培训人员一定时间的提问与相互交流,加强其对培训内容的融会贯通。⑥作好疾病预防和急救宣传工作,建立社区疾病预防和急救板报宣传栏,针对气候变化、地区环境等原因可能出现的疾病,利用社区板报专栏抓好预防与急救宣传工作,指导社区居民如何进行疾病预防工作以及指导如何处理突发事件。

1.3 考核评定

①书面知识急救小常识测试:自拟《社区院前急救知识测试题》,共有20道涉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选择题,实行百分制,分别于培训前和培训后发放试卷,当场发放当场回收,答对12道及以上者视其为合格,答对12道以下视其为不合格。②实践操作合格考核标准:能准确判定有无心跳等生命体征;能准确进行气道开放和口腔异物的排除;能准确掌握并进行人工呼吸;能进行有效地胸外心脏按压;急救姿势正确;包扎手法正确;所有实践操作项目若有一项不符合要求视为不合格。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经对该社区876名自愿参加急救培训知识的居民进行了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测试后发现:进行培训前,所有接受急救培训人员的书面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合格率仅为33.1%和29.2%,进行培训后,自愿接受培训的全部成员书面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合格率上升为94.3%和95.4%,经培训后,培训人员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水平明显高于培训前状况(P

表1 接受培训人员培训前后合格率对比表[n(%)]

3 讨论

该院通过该次对社区居民进行院前急救知识的培训中发现,为了提高社区居民遇见突发事件的自救和互救效率,避免因处理不当而造成的诸多遗憾,在社区范围内广泛进行院前急救知识培训是完全有必要和可行的。该社区对参加急救培训的人员测试结果显示:进行培训前,所有接受急救培训人员的书面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合格率仅为33.1%和29.2%,由此可以看出:未在社区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前,社区居民急救意识和技能当还十分薄弱,很多居民在遇到需要进行急救的事件时感到束手无措,甚至连有效拨打“120”都不知道,更别说其他急救手段了,而人有旦夕祸福,谁也无法预知将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如地震、冰雹、泥石流、交通事故、意外摔伤、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等,而在急救人员到来之前能否进行有效救治,这就必须依靠所掌握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了。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突发急、危、重症患者中因原发病导致死亡的不到10%,造成其死亡的主要因素往往是因为抢救不及时和方法不当,因此,给予社区居民武装急救知识与操作技能,有百利而无一害。可因当前现状为非医护人员的社会成员急救知识的缺乏,忽视了及时准确急救的重要性,普遍采取先“送”后“救”的救治模式,结果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伤亡,比如大出血患者,该应采取先进行止血处理后再进行送院治疗,但却出现了先抢送医院的救治误区;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本应进行人工呼吸等复苏手段后才能进行送院治疗,但往往却出现了直接送往医院的情况;骨折和脑血管患者身体的搬运方法不正确等,所以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和掌握正确的急救手段,是非常有必要的。

该院对自愿接受急救培训的876名社区成员进行集中培训,通过测试研究后发现:书面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合格率在以往的基础上,均分别提升为94.3%和95.4%,与培训前比较有了大大地提高(P

实践证明:进行切实有效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遭遇突发事件的社区成员生命安全保障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针对目前社区居民普遍急救常识薄弱的情况,可通过采取多部门合作、统一培训标准、多种培训方式并行的培训策略[4],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急救水平。

[参考文献]

[1] 高晓红,周韶晶,郑本端.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效果分析[J].求医问药,2011,9(11):208.

[2] 古纪欢,王方剑,罗小春.对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1):268-269.

[3] 吴巧梅.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培训方法的探讨[J].CHINESE GENERAL,NURSING,2009,7(2):368.

[4] 卢根娣,蒲晓煜,席淑华.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现状及需求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0,25(21):89-90.

急救知识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急救知识;公众;推广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节奏被明显改变,突发性的意外与伤害事件层出不穷,因此,如何在第一时间对受害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救助、最大限度的降低意外伤害所造成的致伤致残率、大幅度的提高被救助者的抢救成功率,不仅仅是医疗救护人员的工作职责,更是事发现场的"目击者"、"亲历者"所应当履行的社会义务。

1 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的现状

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准与健康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突发性的身体疾患、交通事故、以及意外事件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与健康安全。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所能够参与的相关急救培训活动非常之少,民众普遍缺乏急救知识,难以达到对突发性事件中的患者或伤员进行急救的水平,为提高我国公民整体健康水平与危难救助意识,对公众进行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所亟需解决的紧要问题。

大量医学统计调查发现,如果在心跳停止4min内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为90%以上,而在心跳停止10min后才开始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的可能性仅为1%。

急救强调的是时间,而通常情况下救护车接到求救信息到抵达现场平均耗时10min以上,这正是心跳停止实施抢救的黄金时间,但多数"第一目击者"无法开展急救措施。

相关资料显示,在美国,国民CPR (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心脏复苏术) 的公众培训率是25%,西雅图等城市培训率超过30%;而北京2007年的一项问卷式调查表明市民中通过各种形式接受过急救知识普及教育的比例占12.9%,接受过CPR培训的占5.7%,能够独立实施基础生命支持的仅占0.2%,仅就此数据来看,我国的急救培训工作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可喜的是,目前我国的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和单位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热心公益事业的团体与人群积极的投身其中,在社会公众当中开展着形式多样的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对于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生理常识、不同方式急救的技术要领、人体肌肉与骨骼构造和解剖知识、对心脑血管疾病突发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一般性外伤止血、包扎方法、患者运送、伤员转移等。上述内容简单易懂,便于操作,可以在公众中得到广泛的实践应用。

除了以社区为单位进行讲座式培训外,我们还应根据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状况以校园为单位、以特殊工种为单位、以个别行业为单位,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培训及专题练习。

2 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1普通民众对急救知识的了解与运用知之甚少 普通民众对急救知识重视程度不够,他们只是简单的认为对患者和伤员的救治仅仅是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事情,与自己毫无关系,并且认为急救技术相对复杂,难以掌握,即使自己施以援手也难以保证患者或伤员的生命就一定能够得到挽救,一旦施救失败,那么自己就会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2.2缺乏完善的急救普及培训体系 目前在我国,公众基本都是依靠医疗机构走入社区进行普及式培训才能够了解到一些基本的急救常识,但是由于情况所限,公众很少有机会进行模拟演练与急救器材的操作,因此公众所获取的急救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每个人所拥有的急救技术与能力参差不齐,即使多人合作也难以完成整个的急救流程。此外,我国尚未对医疗急救培训机构制订出统一的行业管理规则,现存的急救培训大多属于公益性质,商业价值不大,而不具有利润的商业活动是很难得到企业机构的重视的,所以,如果要想使企业参与到具有公益性质的急救培训工作当中来,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3急救内容吸引力不足 目前公众所接触的急救类培训一般以心肺复苏、骨折固定、创口止血等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内容为主,缺少涉及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性急救内容[1]。如果将急救知识作为一项普及性的工作来做,那么就必须要对公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培训内容务求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3 加强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和培训的对策

3.1首先,在公众中普遍推广和宣传急救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转变传统思想观念,结合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在公众中进行深入细致的宣传,串联可以利用的各种社会力量进行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增强公众对急救知识的掌握与运用[2]。

3.2树立起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 树立起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使公众主动救助患者、伤员成为社会主流;制定出相应的行政法规、法律条文对急救进行道德层面和法律层面的双重制约,尽可能的保护施救者的利益,同时为获救者与施救者提供保护。

3.3调整急救知识的内容 调整急救知识的内容,以公众最为需要的内容为主,以医疗保健知识为辅,密切联系生活,注重平时保健。培训方式也应不拘一格因人施教,对学员以年龄、学历、工作等条件进行有效的划分,制定通俗易懂、易于操作的急救手册逐人发放。在培训过程中做好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做好实例讲解与急救规范流程、现场演示与练习的结合。

总之,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全社会的支持,只有展开一场全民性质的整体运动,才能最终获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的胜利。

参考文献:

[1]彭迎春,梁万年,王亚东,等.北京市特殊人群的急救知识及能力要求的定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7,06:479-481.

急救知识培训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 R 459.7 R 179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1-0100-01

【关键词】 急救;知识;健康教育;学生

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急救知识掌握程度较低,对急救知识培训有较大的需求[1]。为了让大学生遇到急救事件时能够自救或协助救护,在大学生中进行急救培训十分必要。校园传统培训方式是开设选修课、知识讲座或观看录相[2,3],在对象和时间选择上有一定局限性。星点式培训是一种由点及面的培训组织模式,以不同校区、学院、年级和宿舍区为点,在每个点上选择1~2个自愿者作为培训对象。南京师范大学校医院采用集中培训和零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大学生急救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培训对象为175名南京师范大学自愿参加培训的大学生,其中男生100名,女生75名。75名学生接受专业急救培训师的培训,100名学生接受学生急救培训员的培训。来自不同校区和学院的75名学生参加了第一批培训,来自不同年级和舍区的100名学生分别参加了第二批培训。

1.2 方法 培训安排在周末,免费,每期25人。培训前后对学员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测评。急救培训师对第一批学员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集中强化培训,并安排每个学员参与零星现场培训。学生培训后可自愿参加《红十字急救员资格证书》考试。最优秀持证学生成为急救培训员,在急救培训师指导下,对第二批学生进行急救培训。获得证书的学生在认真准备后,不定期开展急救知识讲座。

1.2.1 培训内容 包括心肺复苏、包扎、止血、固定和搬运等四大急救知识及技能[1,3]。

1.2.2 培训方法 (1)医护人员运用模型讲授并演示心肺复苏、包扎、止血、固定和搬运的操作。(2)学生借助模型轮换进行模拟练习,根据电子模型“安妮”的提示,体会和感悟心肺复苏术的有效按压位置、力度、频率,人工呼吸的有效吹气力度、速度等内容。(3)利用三角巾、止血带等练习器材相互组合练习,彼此进行感性体会和强化记忆,急救培训师巡视给予技术指导和问题解答。(4)根据学生空余时间,将他们安排在不同的时间点和地点,如果在该时间点和地点出现急救状况,通知参与第一现场急救,增加实战经验。

1.3 统计学方法 用Excel软件整理资料,用SPSS17.0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培训前后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测试及格率比较 175名学生中,培训前理论知识测试及格为51人(32.6%),操作技能测试及格率为0;培训后理论知识及格为169人(96.6%),操作技能测试及格166人(94.9%)。培训前、后测试成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 一级培训和二级培训效果比较 一级培训前75名学生中,理论及格20人(26.7%),操作及格人数为0;培训后理论及格75人(100.0%),操作及格75人(100.0%)。二级培训前100名学生中,理论及格25人(25.0%),操作及格人数为0;培训后理论及格94人(94.0%),操作及格91人(91.0%)。二级培训的100名学生中,个别学生因种种原因,未能参加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但参加考试的均全部通过。50名受培训学生自愿参加《红十字急救员资格证书》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书。

3 讨论

急救专家呼吁在特殊人群中率先普及急救技术,以提高社会人群对突发事故和疾病的应急能力[4],高校大学生自然属于这样的特殊人群。虽然部分高校学生有一定的急救常识,但总体来说专业知识匮乏,操作技能达不到合格水平。因此,对大学生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确非常必要。在大学生中开展急救星点式培训,一是能够保证在校园内出现急救事件时,能够第一时间找到急救员;二是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急救工作的普及。星点式培训的优势在于:(1)动机性强。参加培训的学生自愿参加,对培训内容感兴趣,学习态度认真,操作技术掌握快而准确。传统培训有相当部分学生以了解为主或为获得学分,动机弱。在本次培训中,50名受培训学生自愿参加《红十字急救员资格证书》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书。(2)集中与零星培训结合。星点式培训中的集中培训内容集中,程序规范,医护人员现场指教、答疑;零星培训可以使学生获得一手实战。传统培训由于人手限制,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急救训练的环境和实战性。(3)可延续性和普及性强。高年级急救培训员可以在低年级自愿者中发展急救培训员和急救员,或者在学生中开展讲座,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急救队伍的延续和急救知识的普及。本次培训,每个校区、每个院系、每个年级、每个舍区和不同的时间段,都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学生急救员。

星点式培训在重视培训质量的同时,强调大学生急救队伍的星点式分布和零星培训。受培训人员从不同片区选出,培训后又以星点状形式插入“片区”,既是“片区”急诊救护员,又是带动传承、扩大急救队伍的技术指导人员。因此,星点式培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有利于校园内急救工作的普及和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彭迎春,李玉娟,刘兰秋,等.医科大学生急救知识培训现状与需求调查.卫生软科学,2008,22(6):449-451.

[2] 郭冰滢,张莹莹,李俊伟,等.对在校护生进行护工指导师培训模式的探讨.护理研究,2009,23(1):74-75.

[3] 祝雪花,杨丽丽,蔡福满,等.对医学院非医学类大学生开展急救知识培训的探讨. 护理研究,2007,21(4):1114-1115.

[4] 张冬林,胡友珍,杨纯,等.国内外院前急救发展现状与展望.现代护理,2005,11(24):2094-2095.

急救知识培训范文第6篇

加强急诊科管理是提高救护质量的关键[1],也是减少护患纠纷的必要手段,为使实习护士把所学到的医疗、护理知识尽早转变为实践能力,适应现代急救医学发展的需要,我院在临床带教中运用目标教学的方法,采取阶段多样性的带教手段,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选取2006年8月开始进入我院实习护生90名,按在急诊科实习时间先后将其分为两组,8~12月为A组,2007年1~5月为B组;A组中大专生30名,中专生15名,B组中大专生31名,中专生14名,两组在年龄、学历上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 (P>0.05)。

1.2 带教内容

1.2.1 基础知识:熟知本院的特点、病种、来诊情况、结构和布局 ,抢救药品的名称、剂量、用法,掌握危重患者的抢救、护理要点、各种书写要求、接听电话记录、护理沟通技巧等。

1.2.2 技能操作:掌握基本操作,熟悉洗胃机、心电监护仪 、呼吸机、电除颤仪、心电图机的使用,掌握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术、伤口的止血、包扎固定以及手术的配合。

1.3 方法

1.3.1 A组:在进科前先安排培训,根据带教内容集中安排8个课时的学习,然后入科跟随带教老师进行临床实习。

1.3.2 B组:常规直接进急诊室跟带教老师进行临床实习。

1.4 观察指标及统计学方法:两组均以调查问卷答案为观察结果 。实习前两组均发放自制的急诊急救知识调查问卷,每组45份,全部收回。实习前问卷侧重于急救护理知识、抢救药品、剂量、药物作用、用法及注意事项等基本知识,问卷总分为100分,实习结束后再次发放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各种抢救程序、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护理文书书写、护患沟通等,内容总分为100分,调查结果采用统计学处理,对A组护生另外发放自制的急诊急救知识培训认可度调查问卷,每个条目3个选项,包括必要、可以进行、不知道,必需表明对培训的认可程度。所得数据采用 CMH 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护生对急诊急救知识掌握情况:见表 1。

3 讨论

实习是护生从学校教育阶段进入临床护理工作的学习过度阶段,是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的重要过程 。加强对危重患者的病情观察,知道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以适应及早发现、及时报告、尽快抢救的要求[2]。心肺复苏术(CPR)是急救技能中的核心内容,有研究证明,充足的动手练习时间是掌握CPR技能的重要保证[3]。另外,护生在入科前先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有助于护生尽快进入角色,使他们能够很快地适应急诊急救忙而快的工作节奏。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

[2] 薛秀英. 新形势下加强急诊护理安全的管理[J]. 中华医学丛书,2004,4(11):122.

[3] 张 波,朱秀梅,刘淑英,等.护士知识与技能培训效果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3,18(6):468.

急救知识培训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急救知识与技能;专业培训;监狱医务人员

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已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1]。为更好地服务于监狱服刑人员,满足临床急救技能的需要。省监狱管理局在2012年委托我中心对属下的监狱医院部分医务人员进行急救培训,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加培训人员均为监狱医务人员,其中医生142人,护士24人,共计166人。年龄24~53岁,平均36岁;大学本科学历125人,专科41人。分三期培训,每期培训4 d,每次约54~56人。培训前、后的理论或操作考核只要有一项未参加者,不纳入研究对象。

1.2 培训内容 主要内容为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操作,包括:成人高级生命支持术(双人心肺复苏、除颤、气管插管等)、急诊心电图的学习。

1.3 培训方法

1.3.1 积极做好培训准备工作。为保证培训质量,培训之前均经过集体备课,操作演示等过程。确定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制订培训流程和考核评分标准等[2]。授课老师均为主任医生,急救技能操作老师由取得美国心脏协会AHA导师资格证和具有丰富急救培训经验的急救医生担任。

1.3.2 授课方式 急救理论老师通过多媒体形式讲授。急救操作请主讲老师在旁进行口述分解,带教老师操作示范演示,最后再进行分组练习,为保证每名学员都能得到更多实际练习机会,每6人一组,每组配备1套模拟人,由1名带教老师指导。

1.3.3 培训前测试 每名学员培训前填写“急救培训前调查卷”,了解他们的急救理论水平及急救技能掌握状况,以便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调查卷满分为100分,75分以上为合格。

1.4 考核方法与标准 采用理论和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方法。理论总分为100分。操作技能为二人一组,考核内容为2010 cPRBLS和气管插管(各100分),操作成绩取二项技能的平均分。得分75~85分为合格,85分以上为优秀。

2 结果

2.1 培训效果评估 参加培训前、后急救技能理论和操作考核的有166人。培训前监狱医务人员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成人气管插管术和急救理论考核均为不合格。经过四天培训,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气管插管术平均达到优秀水平,理论知识考核为合格(见表1)。经过对学员所填的“培训后调查问卷”统计表明,培训满意度为98%,学员认为培训组织严密、教学管理到位、教学方法得当、教学内容实用,但其中2%的学员认为教学内容应多元化,如安排到三甲医院急诊科参观见习。

3.1 监狱医院虽是基层医院但是有其特殊性,医务人员同样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公安干警又是医护人员,平时对外交流进修学习机会少。所以在基层医院危急重症患者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次培训调查显示,有学员在培训前已了解高级生命支持技术,但存在不正规的操作和一些模糊概念,这与他们医学知识和医疗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受过标准化培训有关[3]。部分医生存在知识老化、缺乏长期临床经验、现场急救能力(包括急救知识和急救指挥能力)有待提高,而这些因素可直接影响现场急救能力及抢救成功率。因此,有必要对监狱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现场急救能力和急救技能的强化培训,把突如其来的急救变成熟练的操作流程[4]。

3.2 本次培训提示,对监狱医务人员进行理论培训后必须给予充分的时间进行规范的操作训练,以利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促进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这同现场的急救质量有着直接关系,而现场操作时可能出现的措手不及、手忙脚乱,甚至遗忘操作程序等,也必须通过充分的前期训练来克服[5]。有资料显示,对接受心肺复苏培训的人员在受训后6~9个月内对其进行复试,结果只有14%的受训者能够实施标准正确的心肺复苏。因此,应建立完善的复训系统或计划[6],帮助已接受过急救培训的人员更好地巩固和掌握急救技能,促进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融会贯通,从而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3.3 本次培训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法,这样既可提高培训效率,又能保证培训效果。在培训中,充分利用120急救中心人才、技术、设备、教具及车辆的优势,本着科学、规范的原则指导培训工作。

总之通过对监狱医务人员的急救培训,既提高了急救水平,也推动了基层医院急诊急救的发展[7],稳定急诊医学专业技术队伍,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8],通过加强急救培训是提高监狱医务人员医疗水平的有效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王玉俊,王秀玲.青岛市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社会化培训效果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10,30(7):662664.

[2] 张振新,林长春,徐科,等.无锡市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培训分析.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10):893894.

[3] 张雁,温新华.对特殊岗位职工开展以心肺复苏技术为主的急救普及培训的探讨.中国全科医学,2006,9(22):18811882.

[4] 王运平,陈晓光,王国良,等.院内护士急救培训效果与意义的分析.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3):290291.

[5] 张涛,陈昌贵,施小燕,等.对全科医师进行急救技能培训的效果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6,9(3):188189.

[6] 蒲晓煜,席淑华.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调查及干预对策.护理杂志,2009,26(7B).

[7] 彭迎春,王亚东,关丽征,等.特殊人群的急救培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全科医学,2009,12(6B):10971099.

急救知识培训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普通人群 急救知识 培训 乐山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90

Abstract In everyday life, it is hard to avoid unexpected situations such as accidents. At this point, if the emergency is not timely, or improper operation, will directly harm the lives and property of citizens. Therefore, all over the country to carry out the first aid training of ordinary people. This study use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field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related work in Leshan. Purpose: combined with memory problems, and gives help to the improvement of such problems.

Key words general population; emergency knowledge; training; Leshan

鉴于开展公众急救知识培训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后的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近年来,乐山当地积极开展起了普通民众急救普及以及培训工作。工作开展以来,在取得了一定成果之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指引乐山相关培训工作的健康化发展,有必要对乐山地区普遍人群急救知识培训现状展开调查与研究。

1 调查总体情况

1.1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被试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区域等;一方面是急救相关知识以及接受急救培训的情况(参见表1)。

1.2 调查对象选择

受调研经费和时间等多方因素限制,此次调查无法对乐山市所有普通民众的相关情况逐一进行调查,故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已知乐山地区常驻人口为346.6万人口,根据统计学关于调查总数选择的要求“不得低于总人数的0.005%”这一标准,此次问卷调查对象总数不得少于867人。最终,调查对象数量定为900例。

1.3 调查地点选择与时间

在调查地点和时间选择上做了如下部署:时间确立为周末,因为周六日为休息时间,街上流动的人较多,一部分农村居民也会来到城市;在地点选择上,则选择人口流动较为密集的地区。最终本次调查确立时间为:2016年3月4日(星期六)、2016年3月5日(星期日)两天。调查地点分别设置在:乐山公园、新广场华联、高北门沃尔玛三处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

1.4 调查有效率情况

此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900份;回收问卷9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850分,有效率为94.4%。

2 调查结果

2.1 基本情况调查说明

从调查结果来看,此次参与问卷的对象年龄分布为:最小13岁(均为周岁),最大为85岁。城镇居民为449名,农村居民为401名。就学历分布来看,参与调查的对象中,13.5%被试者为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21.9%被试者为专科学历,29.8%被试者为高中(含中职)学历,34.8%被试者为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

2.2 急救相关知识调查结果

参与调查的被试者,有88.8%被试者知道各救援电话,就调研情况来看,乐山居民急救电话掌握情况较为不错。有34.5%被试者了解心肺复苏的具体操作规程,有43.5%的被试者掌握止血以及具体包扎方面的基础知识,有59.7%的被试者掌握如何搬运伤者的方法,有76.5%的被试者掌握发生地震和火灾灾难的逃生常识。从相关调查结果来看,乐山普通群众对心肺复苏这一急救技能掌握情况稍显不足,而关于包扎、搬运伤者、逃生等方面的急救知识掌握情况还算不错。关于急救知识的主要获取途径,有33.5%的被试者表示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途径获取,有21.5%的被试者通过系统培训获取,有31.4%的被试者表示通过其他途径获取,13.6%的被试者表示处于某种原因,从未通过任何途径接受过此方面的培训。

3 乐山普通民众急救知识培训显著问题

3.1 培训面不够系统

2008年,汶川地震对四川地区带来了毁灭性灾难,为了充分地保障乐山普通民众的人身安全,乐山政府联合卫生部门、消防部门等公共部门,协同社区办公室以及村委会,进一步加强了急救知识培训工作的力度调查发现,在公共部门的部署之下,除了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推广之外,乐山一部分社区和乡村已经将普及急救知识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如:乐山五通桥区金山社区、冠英社区会等社区会定期组织居民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工作。

与这类情况形成对比的是,乐山一些地区相关工作开展却并不理想。从问卷结果来看,选择否定项目的多为来自农村地区的被试者。这一结果也从侧面反映出乐山部分农村地区急救知识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并不理想。问卷调查间隙,调查小组对部分来自农村地区的被试者就其所居住区域急救培训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了访谈,一部分被访者表示:有时候,村委会成员会通过广播宣读一些此方面的知识;有一部分被访者表示:2010年后,村委会很少再宣传急救自救相关方面的相关知识。综上可见,虽然乐山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已经将宣传急救知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但是,由于部分基层参与人员落实不到位,最终导致乐山地区普通人群急救知识培训工作未形成一个至上而下、深入且细致的系统。

3.2 培训知识不够完善

问卷调查发现:乐山普通人群所掌握的有关心肺复苏方面的急救知识尚不全面。与包扎、止血、地震、火灾逃生这类急救知识相比,心肺复苏这类急救知识难度要大一些,如若操作不当,还会对被救援者带来一定损害。而仅通过宣读、图示这类传统形式来宣传相关知识,并不能保证公众能够全面地掌握这项技能。

乐山对普通人群急救知识培训内容欠完善问题,不仅体现在技术性强的急救知识培训不彻底方面,而且还有内容不够全面的表现。例如:涉及到儿童与老人急救的相关培训知识就不多见。近些年新闻媒体曝光了为数不少的儿童遭遇喉咙卡异物、溺水等意外后,因为错过了最佳的救援时机,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另外,老人因心急梗塞等突发疾病而丧命的突发事件也屡见不鲜。而出于保护儿童与老人目的,就应加强相关方面的应急知识培训。

3.3 培训资源投入与配置不足

对乐山地区普通人群知识培训工作属于纯公益活动。目前,在乐山市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之下,主要由乐山卫生部门、乐山消防部门、乐山公安部门等行政部门和一些非盈利公益组织负责。其运作资金主要为地方财政拨款,少部分来自公益捐款(比例很低)。针对乐山公众急救知识普及面不够全面、内容不够全面等现实情况来看,乐山接下来应进一步拓展工作范围。此背景下,将需要大量资金、技术、人员等资源投入,以支持此项事业的顺利开展。

4 优化乐山普通民众急救知识培训建议

以上就乐山地区普通人群知识培训相关情况进行了调研,结合调研中发现的显著问题,后续工作中应着重从如下方面着手改善:

首先,针对培训面不够系统这一问题,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相关管理与统筹部门,应当加大培训工作的落实情况。出于保护公民安全考虑,乐山地方政府可以出台诸如“加大普通人群急救知识培训落实办法”这类地方政策,将其上升到必须完成的政要工作这一角度,来提高基层工作者对其的重视程度,以加强普通人群急救知识培训的落实情况。

其次,针对培训知识不够完善这一情况,可通过如下方式加以解决,首先,编纂《居民急救知识普及小册子》这类教材,以作为居民的“参考书”,当遇到突发问题时,可通过翻阅小册子的方式,迅速找到解决之道。“小册子”的形式无需只停留在纸张材质一种,还可积极数字信息技术制作“电子书”。

最后,针对培训资源投入与配置不足问题。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协同努力来加以改善。政府方面,应当建立起社会急救培训的支撑体系。具体工作有:首先,继续加大相关工作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以解决师资培训、教材教具购置、培训场所使用、宣传活动策划等工作的资金不足问题。另外,为了提升此项工作的质量,还需要全民参与其中。为了让企业、私人等社会公民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政府可积极建构一些鼓励性政策,如:对参与到此类工作中的企业实施减税政策等。于社会成员而言,则应当基于“社会公民”这一身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自觉的投入到此类工作中,以助力普通人群急救知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费素定,胡苏珍,金晓霞,陈井芳.宁波市农村居民院前急救知识、态度与行为现状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3):275-279.

[2] 游新玲,牟小军,王晓利,陈沁.广州市大学本科学生院前急救知识认知和需求情况调查[J].护理学报.2007(12):15-17.

[3] 罗银秋,潘杰,梁美英,向霞.佛山市公众基础急救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及需求调查[J].护理学报,2010(15):5-7.

急救知识培训范文第9篇

一、活动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新的生活模式结构下,在生产、学习、生活环境中发生的危重急症、意外伤害愈来愈屡见不鲜,为能够利用宝贵的黄金时刻,及时、有效地开展现场救护,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提高非医学专业人员的急救意识与现场急救能力,向公众普及救护知识,使他们能够学习先进的基本救护理论和技能刻不容缓。

二、活动内容

由苏州市红十字会派老师进行急救知识的PPT演讲和介绍,除了理论知识的介绍外,另有实践操作的环节,每位同学均有机会对模特(由苏州市红十字会提供)进行现场模拟急救,并接受老师在旁的精心指导,从而加强亲身体验,进一步保证急救技能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三、主办单位

苏州市红十字会,苏州科技学院红十字协会,苏州科技学院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策划主办

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Sunshine青年志愿者协会承办

苏州科技学院各学院青协分会协办

四、活动对象

针对我校全体大学生,以自愿报名方式,根据报名情况开班,分班进行教学培训。

五、活动时间

x月x日起至x月x日

六、活动地点

校内某一多媒体教室

七、前期准备

1、面向全校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活动的宣传,进行报名工作;

2、根据报名情况进行统计和分班,其中x月x日所开设的班共20名学员参与,其余学员平均分成三个班,于x月x日、x日和x日;

3、通知报名的同学参加急救知识培训班的时间与地点;

4、借某一个固定的多媒体教室;

5、同苏州市红十字会进行接洽,确保活动按时、顺利地开展。

八、时间安排

1、x月x日至x月x日,面向全校,进行急救知识培训的宣传和报名工作;

2、x月x日至x月x日,进行报名情况的统计与反馈;

3、x月x日至x日,与苏州市红十字会进行接洽,双方进行活动时间和地点的确认;

4、x月x日起,每周开一次培训班,于周三下午13:00~17:00进行为时3~4小时的急救知识培训,x月内共开设四次班;

5、x月x日下午13:30,进行所有学员的结业仪式,颁发由校青协认证的结业证书,并对评选产生的20%的优秀学员进行颁奖。最后,由活动方代表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九、宣传和招募方式

1、联系石湖广播站,在广播中以问答的采访形式进行宣传;

2、在食堂门口张贴宣传海报,宣传本次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海报上注明此次活动的报名负责人的联系方式,有意者将自己所在学院、班级、姓名、联系方式发于负责人,由负责人进行登记和统计;

3、也可由各院青协协助招募本院学员,统计好各院学院学员的学院、班级、姓名、联系方式,于报名截止日前汇总至校青协或外国语学院青协分会。

十、 活动流程

活动宣传 报名工作 报名情况统计并进行分班 联系苏州市红十字会 通知报名的同学活动的时间与地点 急救知识培训 结业仪式

十一、活动经费

急救知识培训范文第10篇

我们从2011年4月开始在小学中尝试建设急救知识普及培训课堂,充分发挥红十字会的优势,采取确定合作意向,组织协调各部门,设定固定地点,配备教具教材,强化师资,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对小学生进行急救知识的普及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协调选择相关单位了解合作意向并确立相关条件

一是确定学校。确定的小学全校有20个教学班,在校生人数为1083人,在职教职工60人,专任教师57人。二是确定救护培训站建设具备的基本条件。室内教室面积50平方米以上;场地独立使用;有专人管理。三是配备救护培训站设施。高级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便携式心肺复苏模型、悬挂式急救箱、脊椎固定板、急救知识宣传版、急救包50、可调式颈托、夹板及急救防护用品。

二、运行模式

一是启动适当的宣传活动。在学校印发小学生急救知识宣传页,提高小学生对急救知识的认识。二是进行前期调查。通过问卷形式对小学生进行急救知识调查,根据得出的相应结论对下一步教学进行指导。三是配备合格的师资。全部师资队伍由经过中国红十字总会培训合格的救护培训师组成,并选用有多年急救经验的教师加入其中,以增强师资力量。四是选用合适的教材。根据学生年龄段,选用他们能接受的教材,图文并茂,适时更新。五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实际操作法,情景模拟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六是明确教学目的。在小学生中普及现场急救、自救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在遭遇突发事件时的自救互救能力,满足学校对急救安全保障的需求,最大限度减少伤亡、伤残率。七是进行必要的教学评估。采取问卷调查形式,了解授课情况,通过试题解答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评估教学效果。

2011年4月至2012年11月,郑州市二七区红十字会共举办18期初级救护培训班,共对832人次进行了培训,全部学员通过考试,掌握一定的应急能力,初步掌握心肺复苏理论和创伤急救技术概念,知道正确的心肺复苏方法和创伤4项技术,学会一定的避险方法,孩子们学习急救知识的兴趣得到了有效提高,避险能力得到了改善。从而更进一步降低了受伤害的几率。

三、建议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社会的关注度

通过对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小学生对于急救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但相应的急救基本技术还很欠缺,尤其是重要的救命技术不知道的有36%,其他技术掌握不准确的或处理错误的占10%~40%。而对于急救知识的学习,非常渴望的仅占62%,这说明孩子们对于急救知识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社会关注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而社会关注度的提高相应地也提升了城市的应急能力,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开展急救知识的普及工作是红十字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一年多的运作,我们的教育方法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完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开拓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在教学中总结经验,尝试了角色扮演法等新的教学方法,采取情景剧、场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扮演特定的角色,并且自己点评其错误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这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通过对近期发生的事例和新闻故事进行讲解,让同学们了解突发事件发生时应该如何正确应对,同时能掌握相应的逃生和避险方法。

(二)以学校带动家庭、以学校带动社会的急救普及

通过对老师和学生急救知识的培训,起到以学校带动家庭、以学校带动社会的急救知识普及效果。同时,更应该抓住典型事例进一步推广、深化。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求知欲强,学习能力强,传播力大,而孩童时期的学习知识培养能让一个人受益终生,他们掌握的现代急救观念和技术,不仅能提高自己认知和帮助他人的能力,更能让身边的人受益,对于整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也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老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教学纽带,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急救,参与急救,从而达到全民参与,全体动员的目的。

上一篇:英语培训论文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创业大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