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26 16:36:55

急救基础知识

急救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1)层级的确立:N0级:新毕业一年或未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的助理护士;N1.1~N1.3级:毕业一年后轮科的初级责任护士;N2.1~N2.3级:毕业三年后定科的责任护士;N3.1~N3.3级:急诊工作五年以上的高级责任护士;N4级:担任护理组长三年以上,外出进修取得急诊专科护士资格的护士。形成护长-专科护士-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的层级模式。其中在护长中包含急救中心护长,分管院前院内急救的护长与分管院内普通留观观察和急诊重症监护的护长。急诊专科护士中含有儿科急救专科护士,内科急救专科护士,外科急救专科护士与急救技能专科护士。

(2)核心能力内容:根据急诊护士工作内容、工作环境以及我院急救中心护士自身的状况。必须加强以下内容的学习:①基础知识;②急救技能;③应急能力;④沟通能力。

(3)确立各层级护士的级别:通过护士的年资、职称、学历等内容综合评价每个护士的综合素质,来确立级别。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每个新毕业护士临床科室轮转三年的要求。新近毕业的护士存在需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的过渡期,为期一年为N0级。轮科一年且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后,根据上级综合考评N1.1~N1.2~N1.3升级。定科后两年内,根据上级综合考评N2.1~N2.2~N2.3升级。急诊工作五年后,由护长以及护理部综合考评N3.1~N3.2~N3.3升级。N4级护士分别承担儿科急救专科护士,内科急救专科护士,外科急救专科护士与急救技能专科护士等急诊专科护士的角色。

(4)模式:采取一师一徒制。成立护理小组,由N0~N1~N2~N3~N4五个层级护士组成小组。小组成员根据核心能力培训标准对下一层级护士进行培训。采取笔试与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以评估下级的基础知识、急救技能、应急能力和沟通能力四个方面。

(5)恒定各层级培训内容:①N0级(抢救区跟班)以培训基础知识和急救技能为重点。能够基本掌握各种急救技能,并在上级指导下参与抢救区工作。②N1.1~N1.2~N1.3级(观察区跟班-观察区独立值班-抢救室或监护室独立上班)以加强基础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同时注重应急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训。此阶段核心能力的培训,要求能在上级护士的指导下完成观察区的护理工作的N1.1级转向能独立完成观察区护理工作的N1.2级,再到能独立完成抢救室、监护室和急诊手术室的急救护理工作的M1.3级。③N2.1~N2.2~N2.3级(院前急救-预检、分诊-急诊各区域、指导责任护士的操作技能培训)重点培训应急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同时,加强基础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此阶段核心能力的培训,N2.1级要求能独立完成院前急救工作。N2.2级要求能独立完成预检、分诊工作,能准确分诊,协助院内抢救。N2.3级要求能胜任急诊各区域的护理工作,能承担初级责任护士的培训导师任务,能完成初级责任护士的专科操作技能的培训,参与组织协调各种抢救工作和特殊情况的处理。④N3.1~N3.2~N3.3级(担任护理组长、参与科室管理)基础知识、急救技能、应急能力和沟通能力四个方面全面强化,且重点加强个人应急能力培训,统筹各种应急预案。进入本级别核心能力的培训,要求能完成承担初级责任护士培训教导任务,参与科室管理,配合护士长开展工作,尤其在科室质量管理、制度及流程制定改进与实施方面。⑤N4级(急诊专科护士)基础知识、急救技能、应急能力和沟通能力四个方面融化贯通,且重点加强个人专科护理方面的基础知识知识的培训。完成对下级护士培训教导,参与科室专科知识的培训。

(6)培训方式:①采取一师一徒制,由导师负责监督下级完成急救中心护士核心能力手册并进行考评。②采取专题讲课、技能演示、现场模拟三种形式,以自学、个人专人指导和集中培训三个方式进行加强。由分别承担儿科急救专科护士、内科急救专科护士、外科急救专科护士与急救技能专科护士的N4级护士进行培训,同时邀请专科医生讲授急诊相关新知识、新技术。③临床小讲课。由一定临床经验的护士进行集中授课,讲解急诊现季节性常见疾病抢救与护理常规。④周总结。每周由N3级与N4级护士讨论总结本周常见护理不足,采取晨会时间小讲课传授下级护士。⑤考核。采取自评、导师考评与科室综合考评三种方式。每周自评,每月导师考评,每季度科室综合考评,了解护士的动态能力,以及时改进。

2.调查项目

对在我院急诊中心观察或抢救24小时以上患者,向其发放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每张调查项目为10个问题,满意程度按照0~10分打分,10分是非常满意,0分是非常不满意,总分满分为100分,进行问卷调查,现发现收,由专人负责,将所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综合评价。

3.统计学分析

急诊护士核心能力分层级管理考核的评分比较,培训前后护士季度操作考核成绩、年度三基考核成绩与病人满意度评分对比有显著差异,讨论展现了急诊急救护士层级管理的优点:由于急救中心护士的队伍庞大,护士中存在学历、年资与能力多层次性,她们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急救技能、应急能力和沟通能力四个方面也完全不同。集体统一不分重点的培训方式,内容多,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且不能满足护士处于不同层级所需要的知识支撑不同。耽误护士过多休息时间,导致护士对学习的兴趣不浓。护士分层级管理,能够针对护士处于不同层级重点培训及考核,使护士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能规范化培训[3]。利于护士综合能力提高:由于急诊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且随着急诊医学的迅速发展,急救中心对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还要能够面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和应对各种医患沟通障碍时的沟通能力。充分发挥各层级护士优势:分层级培养和发展护士核心能力,可以优化护士的能力结构,使各个护士之所长得到充分的发挥。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变被动服务转化为主动服务,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优化急诊护理管理的效果: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护理人力资源,激发了各级护理人员的潜能及工作的积极性,改善了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4]。

急救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脏骤停;急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35-02

心脏骤停(CA)主要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造成心脏不能有效的执行泵血功能而引起全身性的严重缺血缺氧等症状[1]。临床上CA是比较常见的急症,有很多问题或因素都会影响到患者的心肺复苏(CPR)能否成功。现随机选取并整理了120例CA患者的临床抢救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哪些因素能够显著影响CA患者的CPR,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2年6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急诊抢救的

1.2 方法

1.2.1诊断为CA的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出现神志突不清、脉搏消失或者呼吸停止;其二是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动、心室静止或者是心电原机械分离。

1.2.2急救方法:按照《2010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推荐的急救方法为主要标准,对CA患者进行二氧化碳波形图定量分析,以确认并监测气管插管位置和心肺复苏质量,同时还要在围停搏期为插管患者持续使用二氧化碳波形图进行定量分析,以确认和监测气管插管位置是否正确[2,3]。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气[4]。

1.2.3统计检验:运用Chi-squared test方法来检验各个因素对CA患者CPR的影响,并选取统计学显著性阈值为P

2 结果

运用卡方检验的方法来分析CPR时间、电除颤开始时间以及气管是否插管这三个因素是否能影响到CA患者的成功急救。结果急救成功者中,CPR时间小于6min的显著多于CPR时间大于6min的,P值=1.958e-08,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电除颤开始时间小于6min的显著多于电除颤时间大于6min的,P值=0.03321,也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实施气管插管抢救的患者比例也显著高于未实施插管的,P值=0.0263,同样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如表1所示。

表1. 影响CA患者CPR成功率的因素分析

3 处理对策

对CA患者尽快、尽早、正确的实施CPR,能够有效的提高急救成功率。但是,在实施急救前后以及急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患者发病时处于比较偏远的地理位置,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到医护人员到达施救现场的时间,再加上患者身边的人员都没有普及过急救基础知识,不但没有采取简单有效的施救而且还很容易在慌乱中拖延或加重患者的病情,最终影响到患者的急救效果。因此,对于上述情况有必要结合本文中的统计学显著性结论来提出以下几条对策:

(1) CPR是现场急救的重要施救技术。根据本文的统计学结果,CP

时间小于6min的急救成功率要明显高于CPR时间大于6min的。这说明,对CA患者的急救应尽早在其发病开始的6min内采取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有利于成功急救。

(2) 在临床上利用定量电流冲击心脏的方法是终止室颤最有效的

方法,根据本文的统计学分析结果,电除颤时间小于6min的急救成功率明显高于电除颤时间大于6min的,这也说明了电除颤开始的6min对挽救CA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气管插管是抢救心脏骤停、呼吸衰竭等危重患者的重要方法。本文证明了气管插管CA患者的急救成功率要高于未插管的CA患者,统计学意义显著。因此,对于在临床上对CA患者实施急救的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气管插管的技能,应尽早、适时、正确的实施急救。

(4)目前,大部分人群严重缺乏急救CA患者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医院相关人员要更广泛、更有力度的宣传日常急救基础知识,可以将现场的一些急救方法介绍给CA患者及其家属,或者印刷出急救知识手册置于宣传栏中,便于群众学习交流;另外,也可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室外急救演习,邀请群众参与其中,现场解答群众提出的急救问题,这样能够使群众更容易理解和学会急救方法;还可以举办急救知识讲解培训班,定期考核检查培训效果。

4 结论

有相关研究表明,心脏骤停发生达4min往往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害,时间越久就越容易导致脑部缺血缺氧而死亡[5]。本文对随机选取的120例CA患者的临床资料做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急救中CPR时间小于6min、电除颤开始时间小于6min以及给气管插管的方法能够更为有效的抢救患者的生命,统计学显著性结果P都小于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因此,早期、及时并有效的施救对CA患者具有重大意义。

总而言之,对心脏骤停患者抢救过程中,心肺复苏开始的6min、电除颤开始的6min以及是否给患者的气管插管抢救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影响因素。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提高全民的急救基础意识,还要不断的普及心肺复苏的技能操作,将急救快速通道广泛的设立在各个乡村、市镇,更新完善急救药品和设备,有效提高CA患者的急救成功率,打造和谐安康社会。

参考文献:

[1]互联网数据.《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医学百科》. 2013-11-04

急救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二级医院;手术室护理;急救;护士培训

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科室,是医院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检查、诊断并担负抢救工作的重要场所【1】。我院是一所综合性的二级甲等医院,地处郊区,经常有重大交通事故、打架斗殴、高空坠落等,大部分伤员病情发生突然、时间急、伤情复杂、抢救难度大等特点,我院手术室显的更加重要。手术室护理是应急性极强的工作,工作环境高度紧张【2】。这对二级医院手术室护理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作为手术室专业化护士,既要求具备准确、娴熟的基础护理操作和手术室专科技能,又必须具备急救能力【3】。为了提高二级医院手术室护士的急救能力,我院手术室对护士进行急救能力培训和考核,并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

我院手术室护士38名,其中女35名,男3名。年龄21-49岁。职称:主管护师8名,护师21名,护士9名。学历:中专8名,大专10名,本科20名

2 方法

2.1 建立急救能力培训及考核小组

由手术室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以及科室总带教3人组成培训考核小组,该小组全面负责组织培训及考核。

2.2 培训方法

2.2.1 急救知识培训

2.2.1.1 急救基础知识培训:具体包括:心电图、CPR基础知识及技能、常见休克类型;常用抢救药品的剂量、用法、途径及不良反应;吸痰、气道管理技术等。

2.2.1.2 急救专科知识培训:由护士长每月组织一次多媒体授课,主要包括:与手术室护理相关的专科急救知识,例如急重症手术、交通联合伤手术的种类、物品准备以及护理配合要点。

2.2.2 急救流程培训

护士长负责每月组织一次手术室重点急救流程培训,主要包括:多器官复合伤的急救流程;手术患者突发局麻药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流程;患者术中发生输液、输血反应的急救流程;手术用物计数错误的急救流程;患者发生躁动的急救流程等。

2.2.3急救操作技能培训

手术室急救技能主要包括:急救设施的操作使用技能;CPR操作技能;急救器械、耗材的应用技能。主要有:除颤仪、负压吸引、监护仪等设备的培训;急救器械、耗材的培训,由高级责任护士及总带教负责每月培训、操作、演示,监管护士反复操练,准确掌握。

2.2.4急救情景模拟训练

由护士长组织并指导,根据手术室可能出现的急救情况设置场景,组织护士进行紧急情况下模拟抢救护理。如术中心脏骤停发生猝死时,按发生猝死的急救流程进行模拟训练。

2.3考核方法

在实施培训前和培训后对参与护士进行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操作技能、急救模拟训练考核,以百分制评分,考试内容及评分依据由护士长严格制定。

2.4统计方法 对培训前后资料进行处理及统计分析,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用 ±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p

3 效果

通过培训,我院手术护士的急救能力考核成绩较培训前有明显的提高,见表1。

4 讨论

4.1提高护士的急救意识 急救意识来源于护士的临床经验,以及多学科知识和急救能力的掌握【4】。手术室是随时接收危、急、重患者的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救治服务的要求、期望值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手术室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急救意识。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急救能力培训,能有效提高了护士的急救意识。

4.2提高护士的急救应急能力 护士应急能力是指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敏锐地观察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进行分析判断,用熟练的技能技巧沉着果断地配合抢救和护理【5】。通过对急救能力的培训及考核,护士能够迅速、熟练、准确的获取急救器械、耗材并能正确使用,能迅速判断并积极处理,提高了急救应急能力、避免出现抢救程序中的混乱局面,使抢救过程忙而不乱、紧张有序的进行,提高了急救的安全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何忆兰,彭桂平.手术室青年护士能力不足原因分析及对策[J].当代医学,2010,16(3):36.

[2] 林岩,谭淑芳,潘淑芳,等.多媒体技术在手术室新护士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2):1142-1144.

[3] 傅晓玲,石兰萍.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应急协调能力的培训[J].护理学杂志,2009(22):16-18.

[4] 陈丽羚,郭桂红.浅谈急诊护士的岗位培训[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B):71.

急救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3月至4月,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以《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为标准,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468名南京某高校二年级大学生进行调查(选择题),调查内容包括:性别、专业、是否愿意参加急救知识培训、对CPR知识的知晓率和掌握率等。

2013年5月至9月,从被调查大学生中随机抽取137名学生,按培训方式不同分为A组69人和B组68人。两组平均年龄、性别比例、掌握急救知识程度均无显著差别。

1.2 培训内容

参考美国心脏协会(AHA)的基础生命支持(BLS)教师手册[4], 包括CPR理论、成人/儿童一人和二人CPR操作技术,婴儿一人和二人CPR操作技术,操作模型为心肺复苏模拟人(美国挪度公司)。

1.3 培训方式

1.3.1 传统授课培训

传统授课模式培训包括集中式理论授课(2 h)和分组练习(1 h)。首先由指导教师介绍心肺复苏基础知识,应用多媒体讲解心肺复苏操作步骤,理论授课结束后,学生在复苏模拟人上充分练习,练习期间研究对象与指导教师互动。

1.3.2 边看视频边练习(practice with watching,PWW)+教师指导培训

培训前将学生分组,学员与模型的配备比例3∶1,培训课程总学时为3 h。培训视频光碟由美国心脏协会提供,视频内容有BLS课程总介绍、成人、儿童、婴儿CPR操作技术以及模拟心肺复苏场景,心脏按压、气道开放与患者评估等重要步骤的分解动作演示。培训中要求学员观看视频讲解,一段讲解后仔细观看视频演示,然后跟着视频演示进行操作,几组人员轮流操作后再进入下一阶段内容的学习,指导教师在学员操作的过程中对关键内容予以指导或对操作手法问题进行纠正。

1.3.3 评价标准

培训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和技能测试。理论测试内容包括CPR基础知识、成人、儿童、婴儿CPR的操作以及模拟抢救场景的应对,题型为25道单项选择,满分100分;技能测试内容为成人单人CPR技能操作,包括12个操作手法,满分100分。理论测试和技能测试内容以及评分标准均依据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5],自行设计,经急诊医学专家反复修改而成。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两人核对后采用Excel表格录入,由一人核对无误后,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大学生CPR培训现状见表1。CPR培训两组分别采用PWW+教师指导模式(A组)、传统教学模式(B组),考核后的成绩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技能考核中比较两组模式的扣分情况见表3。不同性别的得分情况分析见表4。

3 讨论

3.1 普遍缺乏急救知识的大学生是CPR培训的重点人群

王一镗教授早已呼吁“必须大力提高现场救护的水准”,并着重强调现场救护的重要性[6]。然而,我国CPR的普及培训与国外有较大差距,近年来国内对于各级人员的心肺复苏培训有一些研究和探索[7],但缺乏针对参与心肺复苏人员的继续教育和重复技能培训与定期考核的相应制度或机制[8],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

大学生对急救技能的需求与兴趣都非常高,但根据研究数据表明(表1),目前大学生急救普及现状处于高需求、低受训、低掌握水平的状况。大学生作为普及急救知识的切入点,不仅可成为“第一目击者”中有效的施救者,还能对其周围人群起间接影响作用。

3.2 应用最佳培训模式是CPR培训的关键

传统的CPR培训方式是我们教学中最常采取的方式,在不断探索和总结中我们发现传统的培训方式并不是最适合大学生CPR培训的方式。第一,课程设置和教师的培训常无法很好地与学生的需求相吻合,在教学中,教师常偏离课程内容的计划,而且对学生的监管不力、未提供有效的反馈;第二,传统方法用于理论授课的时间较长,实际操作时间较少,且教学多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员的自主参与性和个体差异,故对培养学员的临床操作技能不利,无法保证每一位学员都有充足的练习时间。因此传统方法培训后的技能熟练度和技能保留情况均处于较差的状况。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显示PWW+教师指导方式的培训效果远高于传统教学方式(表2)。该方式的优势如下:①传统培训方式中理论扣分多为对心肺复苏基本知识的理解,尤其心肺复苏中最为强调的按压深度、按压频率、按压位置判断以及人工吹气的手法往往会出现概念性的错误,而PWW+教师指导方式在基础知识方面掌握较好。PWW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将教学内容赋予生动形象、直观的效果,所获信息量大,不但加深了理解且极大提高了学习兴趣。②技能扣分最多的为胸外按压、人工呼吸方面,传统培训方式与PWW+教师指导方式分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3),除了和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以外,还和技能操作时教师监督、指导、纠正不及时有关,后者要求教师对心肺复苏中关注的重点问题予以强调和提醒,及时纠正错误操作手法,由于该培训方法使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因此避免了因指导教师的差异而影响培训质量[9];③在研究中,还发现性别差异对传统培训方式培训结果有所影响(表4),男生的技能成绩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而PWW+教师指导方式无性别差异影响。心肺复苏为一体能要求较高的抢救手法,对身体素质有一定要求,我们在培训中发现女生在胸外按压方面,按压深度和频率往往不能达到要求,在操练中若缺乏指导,女生容易放弃从而减少练习机会。而PWW+教师指导的方式可以避免这方面的问题,模型和学员按照比例分配,保障每一个学员都有操作机会。

为了进一步加强急救发展,需要规范培训课程,促进中国急救培训的发展[10]。本研究显示,PWW+教师指导方式的培训内容更通俗化、步骤更标准化、记忆更高效化,是高效率、科学的培训模式,建议可以运用于高校CPR培训中。但是,本研究尚有不足之处,样本主要面向高校大学生,对象选择较为局限,且样本量较少。

参考文献

[1]Gazmuri RJ, Nadkarni VM, Nolan JP,et al. Scientific knowledge gaps and clinical research priorities for CPR and ECC identified during the 2005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ECC and CPR science with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J]. Circulation,2007,116(21):2501-2512.

[2] Shrestha R,Batajoo KH, Piryani RM, et al.Basic life support: knowledge and attitude of medical/paramedical professionals [J].World J Emerg Med,2012,3(2):141-145.

[3]聂雷霞,张敏.在读大学生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及分析[J].护理杂志,2012,29(1):67-69.

[4] Hazinski MF, Doto F,O’Neill L. et al. BLS for healthcare providers instructor’s manual[M]. Dallas, Texas: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06:3-37.

[5]沈洪.释读:2010年AHA CPR-ECC指南的实用简化流程[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11):961-964.

[6] 王一镗.必须大力提高现场救护的水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4):341-342.

[7]张劲松,张芹,吴昊,等.大学本科五年制急诊医学专业CPCR课程设置及探讨[J].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04, 24 (12 ): 896-897.

[8]沈洪,王一镗.中国心肺复苏的发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 (1): 13-14.

[9] Sarah L, Ok A.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methods on students' acquisition and retention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kills[J]. Resuscitation,2010,2(9):87-99.

急救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院外急救;救护知识;培训普及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09年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09337)

作者单位:434020荆州,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生产、交通、生活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件也在迅速增长。疾病、创伤、中毒、溺水、电击、窒息等都是导致心跳呼吸骤停的常见原因。在医学上4~6 min是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1],怎样有效地开展现场救护,挽救生命,减轻伤残不仅是医护人员的职责,是在第一现场的每个人的重要使命。农民是院外急救的弱势群体,增强农民院外急救知识与技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2010年10月我校急救护理教师调查了荆州市市郊农民对院外急救常识的知晓情况,并对当地农民进行了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2],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荆州市市郊农民100名,性别不限。

1.2 调查方法

我们自行设计农民救护常识知晓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农村随机走访调查共100名农民。由急救护理教师带领学生发放调查表,要求农民对10个项目进行演示或回答,学生单独填写问卷,每个项目正确计1分,综合评分总分为10分,当时收回。发出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 培训内容与方法

通过调查走访,根据当地农民文化知识水平及对急救知识的知晓程度,我们反复讨论,确定救护手册的编写内容,《家庭救护常识》的内容包括:①120的呼救。②脉搏的测量。③胸外心脏按压。④止血。⑤异物卡喉的救护。⑥淹溺的救护。⑦醉酒的救护。⑧煤气中毒的救护。⑨发烧的救护。⑩鼻出血的救护。

按照我们确定的编写内容编写了通俗易懂的《家庭救护常识》。首先将《家庭救护常识》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培训使用。根据农民的认知规律,其培训的方法如下:我们向农民对常见疾病的初步判断、常见救护技术的操作及预防护理等方面做全面系统地讲解,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和急救个案,生动形象的向农民讲述人工呼吸、徒手心肺复苏术、创伤急救技术等急救知识,同时通过对多功能复苏模拟人进行现场家庭急救操作演练,并与农民以边操作边讲解边指导的互动方式,鼓励居民进行现场实操,以发现居民技能掌握不准之处,及时给予纠正。具体的做法是:第一,根据不同训练内容,设置相应情景,提出问题,要求初步了解相关急救流程;第二,老师借助图文并茂多媒体的课件[3],先讲授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再分步示教,同时要求农民跟着老师一步步训练;第三,老师根据农民的操作和感受,作出点评,并进一步规范其操作方法;农民自行继续练习,以获得更多的体验,进一步熟练操作技能,从而掌握相应的急救方法。

在周休或节假日,我们带领经过培训的学生到农村发放我们编写的通俗易懂的《家庭救护常识》,以帮助农民更好地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到农村办墙报,宣传救护知识,以便农民掌握救护常识的重要性和对救护常识的知晓。

1.4 统计学方法 对培训前后农民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情况进行前后知晓率比较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一般情况

100名农民中,年龄30~72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26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74名。

2.2 救护知识水平

2.2.1 农民院外救护常识调查结果,见表1。

2.2.3 农民院外救护知识水平影响因素,见表2。

3 讨论

3.1 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技能的掌握 表1结果显示,培训后,院外救护常识知晓的人员增多,甚至达到了基本掌握的程度, 因此,通过普及院外急救知识和技能,让更多的农民树立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思想和自救互救意识,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意外事故现场能立即进行自救和互救,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的第一时间,在紧急情况下尽可能地挽救生命,使急救技术社会化,提高急救成功率,有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3.2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有利于院外救护常识的普及与宣传 表2结果显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因文化基础知识好,接受能力强,所以在救护常识的普及过程中,掌握院外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效果显著;而60岁以上的农民因年龄偏大,文化基础知识差,反应慢,接受能力差,在普及过程中,掌握院外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效果不显著,因此,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很有必要[4]。

3.3 院外救护常识的普及与宣传是社会的需要 高校教师应具有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是每个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急救护理教师具备普及院外救护常识的普及与宣传的条件和资格,服务急救行业,是社会的需要,责无旁贷。为更好的服务社会,急救护理教师要随时了解国际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的最新标准和信息[5]。

3.4 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赴农村进行院外救护知识普及与宣传,增长了见识,提高了人际沟通能力,更进一步掌握了院外救护操作技能,为将来走向临床,适应社会打下了基础。同时,学生急救水平的提高,为今后我国的急救社公化增添了更多的生力军,为全面提高公众急救水平,进一步推进了民众急救知识的普及[6]。

参 考 文 献

[1] 敖薪.急救护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

[2] 诸葛海鸿,周伟,苗素芹.对患者家属普及院前急救常识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报,2009,16(12A):26-28.

[3] 蒲晓煜,席淑华.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护理研究,2010,24(4):960-961.

[4] 王力侠,屠明君,杨东松,等.对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知晓现况的研究.中国厂矿医学,2007,20(3):306-307.

[5] 殷欣,李文涛,安力彬,李月霞,孙秋菊.国内外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比较.医学社会,2009,22(8):42-45.

急救基础知识范文第6篇

一、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三基三严强化培训的认识。

我科成立由科主任担任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长,具体负责科室培训考核工作。经常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开展“三基三严训练,培训覆盖率%26gt;100%,三基考核合格率≥90%。

二、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

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发热等病因及

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

理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

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节、

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

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

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

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

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医

疗事故防范及处理条例》、《病历管理规定》等。

(5)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

徒手心肺复苏技术;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

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

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三、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利用一切工体,班余及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记录在案。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周业务学习时进行新理论知识讲解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

四、具体培训考核计划:

一月份:

内容:针对冬季呼吸系统疾病,呼吸衰竭增多及一氧化碳中毒高发季节特点,安排医护人员对呼吸机及CO中毒知识进行学习培训。

方法:由科主任主办讲座1次,然后选高年资医师一名讲座一次。每名医护人员在ICU室操作呼吸机并进行现场考核。

二月份:

春节前配合急救换服装后的崭新面貌举行一次较大规模的院外急救演练,演练前先进行心肺复苏强化训练,并复习相关知识,最后考核打分记录在案。

三月份:

安排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医疗文书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本科特点及医院要求,对各种申请单、知情同意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等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进行强化学习。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举办讲座一次,并在3月底由科室质控小组对本季度医疗文书进行检查,进行综合评分并记录在案。

四月份:

主要是血液净化技术培训。科主任主持,复习灌流相关知识及适应症、禁忌证。必要时采用幻灯教学进行讲座。然后由每位医护人员上机操作。进行考核。

五月份:

学习培训各种农药中毒治疗基础知识及相关进展专题学习。参加全院性徒手心肺复苏操作强化训练。

六月份:

主要是卫生法规,法律学习月。由科主任主持在晨会交班及科行政会议上系统学习相关卫生法律法规,依法行医。

七月份:

组织全科参加医院临床医师基本技能操作的理论辅导培训。科内举办医生查体训练,使所有医生过关,并进行考核记分。

八月份:

结合夏季游泳者增多特点,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淹溺、中毒及电击伤的专题学习。

九月份:

主要是意外伤害常见处理技术的培训。包括创伤的包扎、止血、固定、搬运。要人人动手,个个过关。严格考核。

十月份:

进行医疗安全及医疗法规,法律知识学习。除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活动外。科室要举办相关学习2~3次,并安排考核记录。

十一月份:

呼吸道急救管理技术培训。重要放在气管插管方面。利用模具或尸体进行训练,人人过关。

十二月份:

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知识的培训。包括脑出血、脑梗塞、TIA、心梗、

急救基础知识范文第7篇

一、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三基三严强化培训的认识。

我科成立由科主任担任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长,具体负责科室培训考核工作。经常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开展“三基三严训练,培训覆盖率100%,三基考核合格率≥90%。

二、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发热等病因及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理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节、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防范及处理条例》、《病历管理规定》等。

(5)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

徒手心肺复苏技术;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

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

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三、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利用一切工体,班余及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记录在案。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周业务学习时进行新理论知识讲解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

四、具体培训考核计划:

一月份:

内容:针对冬季呼吸系统疾病,呼吸衰竭增多及一氧化碳中毒高发季节特点,安排医护人员对呼吸机及CO中毒知识进行学习培训。

方法:由科主任主办讲座1次,然后选高年资医师一名讲座一次。每名医护人员在ICU室操作呼吸机并进行现场考核。

二月份:

春节前配合急救换服装后的崭新面貌举行一次较大规模的院外急救演练,演练前先进行心肺复苏强化训练,并复习相关知识,最后考核打分记录在案。

三月份:

安排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医疗文书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本科特点及医院要求,对各种申请单、知情同意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等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进行强化学习。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举办讲座一次,并在3月底由科室质控小组对本季度医疗文书进行检查,进行综合评分并记录在案。

四月份:

主要是血液净化技术培训。科主任主持,复习灌流相关知识及适应症、禁忌证。必要时采用幻灯教学进行讲座。然后由每位医护人员上机操作。进行考核。

五月份:

学习培训各种农药中毒治疗基础知识及相关进展专题学习。参加全院性徒手心肺复苏操作强化训练。

六月份:

主要是卫生法规,法律学习月。由科主任主持在晨会交班及科行政会议上系统学习相关卫生法律法规,依法行医。

七月份:

组织全科参加医院临床医师基本技能操作的理论辅导培训。科内举办医生查体训练,使所有医生过关,并进行考核记分。

八月份:

结合夏季游泳者增多特点,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淹溺、中毒及电击伤的专题学习。

九月份:

主要是意外伤害常见处理技术的培训。包括创伤的包扎、止血、固定、搬运。要人人动手,个个过关。严格考核。

十月份:

进行医疗安全及医疗法规,法律知识学习。除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活动外。科室要举办相关学习2~3次,并安排考核记录。

十一月份:

呼吸道急救管理技术培训。重要放在气管插管方面。利用模具或尸体进行训练,人人过关。

十二月份:

急救基础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心肺复苏;知信行;推广困难;问卷调查

心肺复苏简称“CPR”(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是指用人工的方法对患者持续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也就是说用挤压胸壁的方法迫使心脏被动向全身泵血,用口对口吹气的方法向患者肺部输送氧气,两者结合,代替了患者心脏和呼吸系统的工作,使患者的全身重要脏器尤其是大脑保持含氧的血液供应,避免了因缺氧而发生的脏器坏死[1]。我国的医疗机构中,心跳停搏患者的康复出院比例普遍低于1%,而在美国个别城市这一比例高达30%以上。根据我国卫生部统计,我国心跳骤停急救成功率不到1%,全世界的平均水平为2%,发达国家存活率为60%,而美国一些城市高达74%[2]。王玉[3]等调查显示,17.1%的公众不知道何为CPR;38.2%的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电视及报刊,仅7.4%的公众直接从专业书籍或专业人士处获取信息。这些现象充分说明公众的急救意识比较薄弱,急救知识比较匮乏,对现场急救知识的了解率不高,获取急救知识的渠道不够专业,可能与宣传教育时缺乏专业人士指导或专业人员对现场急救技术的宣教较少、较简单有关。

美国心脏学会(AHA)2000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中要求:应对公众广泛开展基础生命支持(BLS)技术的培训[4](BLS技术是指徒手心肺复苏、呼吸道异物阻塞的解救、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文献报道,美国通过加强现场急救为主的社会急救医疗体系后,车祸死亡率由28.7%降低至6.1%[5],这也进一步说明加强院前急救的意义。

正是由于充分认识到CPR的社会化意义、我国目前面临的院前急救的严峻形势及与国外的巨大差距,拟选定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其认知度从知信行的角度进行调查和评定。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学习与运用能力较强,拟以大学生为切入点,通过调查其对CPR认知度并且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积累工作经验,为CPR的全民普及探索路径。

一、一般资料

1.调查对象。天津市在校大学生,如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

2.调查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中现况调查的方法,选定几所天津市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分层整群抽样调查,现场收回问卷500份,剔除不合格问卷29份,实际有效问卷471份,问卷有效率为94.2%。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录入后,进行检查核对,最终保证数据库的准确无误。

3.调查内容。在充分查阅、学习有关心肺复苏文献的前提下,拟定出共包含24道问题的CPR认知度调查问卷。其中包括23道客观题及1道主观题,客观题包括5道基本信息题、6道CPR背景题、6道CPR基础知识题、4道意愿度调查题及2道推广题。每一道题都有其重要意义,通过此调查问卷可以基本了解天津市大学生在CPR经历、认知度和学习意愿等方面的情况。

4.统计分析。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描述,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二、结果

根据6道CPR基础知识题最终所得总分将天津市大学生对心肺复苏的认知程度由高到低划分为4个阶段,即掌握、熟悉、了解、不清楚,所对应的总分值分别为21~19、18~14、13~10、9~5。运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后结果见表1。

该问卷还包括4道意愿度调查问题,在体现人文关怀精神的同时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可以充分了解到CPR推广与普及的必要性,为后期的CPR培训工作奠定了基础。运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后得到的结果见表2。

一直以来,CPR全民普及所面临的困难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在问卷的最后调查了大学生眼中的推广、普及心肺复苏的困难。

结果显示,被调查者认为的实施困难按其所选百分比多少排列如下:怕承担风险>不会做>被实施对象不合适>社会压力>个人情况不允许>旁观者不支持;推广心肺复苏的困难排列如下:个人心理方面>技术资金方面>社会舆论方面。

同时,对五个基本信息与认知度、意愿度是否有影响做了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3。

三、讨论

由表1对比显示,被调查者对心肺复苏的实际掌握程度低于其自认为掌握的程度。而熟悉和了解程度,实际情况高于自我认知情况,原因可能是被调查者缺乏自信,或者说对心肺复苏的认知仍处于模糊状态。由结果可知:被

调查者中实际了解CPR的占57.6%,而掌握CPR的却只占1.2%,即天津市大学生对CPR的认知程度偏低。

根据表2结果可知:天津市大学生对于学习CPR持积极赞成的态度,67.9%的被调查者愿意接受心肺复苏的专业培训,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愿意将其教授于他人。据调查,81.3%的被调查者认为推广心肺复苏术是有必要的。这些不仅肯定了此次调查活动,同时也体现了后期培训的意义所在。

在实施困难中,同学们所面临的主要是不会做和怕承担风险,相信经过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学习,同学们掌握CPR基本流程后,加之大学生本身的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实施困难就会随之减小。

在调查推广心肺复苏困难时,在技术资金方面,半数以上的同学认为存在的困难是缺乏专业培训机构、缺乏专业人士和技术;个人心理方面,60%~70%的同学认为主要是担心自身专业技术不够、担心操作失败后承担责任;社会舆论方面,半数以上的同学选择了缺乏相关政府政策支持、担心被周围人误解。

本调查将侧重点放在了6道CPR基础知识题上,因其能最直接地反映出天津市大学生对心肺复苏认知程度的高低。SPSS描述性分析的研究结果显示:天津市大学生对于心肺复苏的认知程度偏低,其中能掌握这一技术的被调查者只占1.2%,由此可见心肺复苏的推广与普及势在必行。而SPSS卡方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专业因素与这些基础知识题的关联最大(见表3),换而言之,能够掌握CPR技术的人大多来自于医学类专业,非医学类专业的学生由于没有接受过该方面的系统培训,故很少能掌握。因此,心肺复苏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在非医学类大学生中进行更具有意义。

文献资料[6]表明:公众的急救教育,全新的开放式交流,包括CPR和急救课程的普及和持续,使病人(伤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其潜在的社会效益是无法衡量的。

针对最近社会上有人摔倒、昏迷,路人不敢搀扶、施救等现象,希望可以借此项目,一方面从大学生入手,推广普及心肺复苏,最终让更多的百姓参与到院前急救中来,逐渐改变我国目前的院前急救形势;另一方面,希望可以唤醒群众们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用自己的双手托起生命的希望!

指导教师:刘学政步怀恩

参考文献:

[1]冯庚.医院外突发急症现场自救互救知识讲座[J].生物医学通报,2001,36(1):20-21.

[2]黄翠红,王文均,杨芳,等.社区公众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的现状调查与培训[J].护理学杂志,2008,23(21):9-10.

[3]王玉,李学惠,刘玉珍,等.公众对徒手心肺复苏认知度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7,22(21):69-70.

[4]沈洪,王一镗.中国心肺复苏的发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1):13.

[5]纵滔,杜建革.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伤员院前急救的现状与对策[J].交通医学,2002,16(3):211.

急救基础知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课 急救技能 可行性分析 实施途径

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意外伤害成了一个日趋加重的社会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众的自救互救知识相对缺乏,应急救护意识也比较薄弱,导致意外发生时无法达到减轻受害者的伤残和痛苦,甚至挽救生命的目的。因此加强应急自救技能的学习,应对生活中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事件,是必要而有深远意义的。

1.体育教学中加强急救知识教育的必要性

据民营经济报2007年7月6日报道:儿童、青少年每年在意外事故(溺水、触电、昏厥、中暑、运动受伤等)中伤亡的达7万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是由于心脏病突发或溺水、触电等原因引起呼吸、心脏停止的。这时,如果其他人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如采取"心肺复苏术",对呼吸、心跳停止的青少年进行现场抢救,则有一些人的生命是完全可以挽救的。而这些急救知识的教育是在课堂教育无法学到的。而体育课恰恰在这方面具有优势,因为体育课会使学生发生肢体冲突的可能性加大。如踢球、打篮球等,意外伤害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在体育课中传授学生必要的急救知识教育很必要。这样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学生就可以及时有效实施急救,从而赢得最有价值的抢救时机。而且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也可以为其他人服务,对普及全民急救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急救知识与体育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

2.1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急救知识,丰富体育教材内容

现有的体育健康教材中也有与急救相关的知识,但都停留在书面的掌握,难以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像心肺复苏、口对口呼吸等部分内容从书本上只是大致知道是怎么回事,很难想象实践操作,学生缺少这方面的实践能力。体育课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急救技能的学习丰富了实践教学,既让学生掌握了救人的技能,又让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锻炼。在体育课上开展应急救护教学是课程开发和教学理念的创新和升华,从健身强体向关注生命与健康的转变。课程内容从"突出竞技技术,忽视体育运动的人文价值和健康价值"的旧体系转变为"增加科学的生命价值观,强调实用化、生活化、多样化和综合化,增强可参与性和可授性"的新体系,把"健康第一、以人为本"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教师本着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的态度,把应急救护引入课程,将急救知识教育与运动技术教学和体质训练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急救知识教育。

2.2 体育教师对急救知识教育的普及具有优越性

从现有的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看:第一,体育教师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理论及规律等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第二,体育教师掌握了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人体遗传学、运动保健学等生物学科知识;第三,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学品质和坚强的意志;第四,体育教师在长期的体育运动和教学实践中难免会碰到运动损伤和意外伤害事故,已经较好的掌握了一些处理运动损伤的急救措施,具备处理一些意外伤害事故的实践经验。因此,由体育教师来承担急救知识的教学是必然的选择。

3.体育教学中急救知识教学方法探讨

3.1 理论为基础

任何一门知识都是以理论为基础的,扎实的理论基础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急救知识教育也不例外,正确的急救技能可以挽回生命,而错误的急救技能则可能加速生命的灭亡,故急救技能的基础知识教育是必要的。由于每个人身体素质、体质不同,因而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中必须从共性的基础理论出发,使学生们知道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如何采取急救措施并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以增强学生学习急救知识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生理、心理、运动医学、营养学等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为独立进行长期正确、科学的身体锻炼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2 理论联系生活、教学实践

脱离了生活实践,理论知识就失去了意义。体育教师通过教学传授给学生们的急救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急救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体育实践课不断熟练急救技能,使学生在运动中体验救死扶伤的成就感,同时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将使学生在遇到突发急救时能沉着应对。在教学中应加入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急救小常识,让学生体验到获取急救知识,掌握急救技能的实际意义。例如:

3.2.1溺水现场的急救

救治办法①以最快的速度清除溺水者口鼻中的泥沙杂草及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将其舌头拉出,以免堵塞呼吸道。②尽快让溺水者肺内吸入的水自然流出,将溺水者腹部垫高,胸部及头部下垂,或抱其双腿,腹部放在急救者的肩上来回走动或跳动;如溺水者为幼儿,可在水中进行倒水,可将其背向上,双手托住小儿腹部,高举过头,小儿口鼻应露出水面背向上,头脚下垂,让呼吸道的水自然流出。③把溺水者平放在平地上,解开其衣扣和腰带;如无呼吸或脉搏也摸不到时,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注意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为4:1。④如有脉搏,即使很弱,并无呼吸时,继续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3.2.2 昏厥的现场急救

昏厥是一种突发性、短暂性、一过性的意识丧失而昏倒,系因一时性,广泛性脑缺血、缺氧引起,并在短时间内自然恢复。发生昏厥,不要惊慌,应先让病人躺下,取头低脚高姿势的卧位,解开衣领和腰带,注意保暖和安静。针刺人中、内关穴,同时喂服热茶或糖水。一般经过以上处理,病人很快恢复知觉。若大出血、心脏病引起的昏厥,应立即送医院急救。

学为所用,适合学生日常的急救还有许多,掌握急救知识让自己受益,让自己的身边人受益,使学生真正在日常中运用所学是教育者、社会所乐见的。

3.3 实践巩固理论

室内急救知识与室外体育实践课程相结合的一些实践做法:利用室内课中实物投影机、图片介绍、讲解伤患搬运方式,再结合多次室外实践教学巩固掌握所学技能。

3.3.1 徒手搬运

通过接力赛形式,使用各种搬运方法,提高力量素质,学生往往乐于接受。规则也不只是速度要求,还要求符合各种搬运方法。

在使用各种搬运方法时,也可以加入情境。比如,事先让学生演示在体育课上,一学生在跳起来与人争抢篮板时落地踩上别人的鞋子扭伤了脚踝,受伤学生大汗淋漓,疼痛难忍,教师快速用袜子勒紧受伤学生的脚踝,询问并确认只是扭伤后。让别的学生搀扶爱伤的学生到水管边,用自来水冲洗受伤部位。教师这时可以设置疑问,同学们在运动中遇到类似情况会使用这些方法急救处理吗?都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吗?活动前也可以让学生发问,进行问题讨论、意见交流。在操场实地操作练习伤患的搬运,在熟悉掌握时,安全地开展接力赛。

3.3.2 心脏复苏与口对口呼吸

可通过个人计时赛形式,让学生熟练掌握急救技能。心脏复苏与口对口呼吸是理论知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救死扶伤、换救于人生命的重要体现技能。但若缺少实践的练习,则很难在突发急救事件后有条不紊且准确地施救。

在体育实践课中创设情境,模仿地震后的急救场面。把班级分成若干组,在规定时间内.规定的胸压与口对口呼吸次数,动作频率要求准确,计时完成。反复的练习使学生最终熟练掌握技能,增强施救效果。急救知识的普及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但是急救知识的普及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宣讲过程,严格的实践操作更有益于急救技能的掌握。

3.4 急救知识的普及

笔者通过给学生、家长问卷调查,发放急救知识宣传,邀请部分家长观摩急救在体育课中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家庭急救意识。如果人人都能了解一些有关急救的常识,都会在紧急关头使用急救技能,就很有可能挽回一条性命。

急救基础知识范文第10篇

【摘要】随着现代医疗水平提高和高科技的医疗技术广泛应用,对以后将在医疗岗位中身负重任的重症实习护士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现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以及突发事件的不可预见性和复杂性,对于重症实习护士的第一步能否走好,根基是否扎实,直接影响其以后的职业生涯。

【关键词】重症监护护士;实习教学;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161-01

1重症监护护士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责任意识缺乏重症监护病房为危重患者集中监护和抢救的场所,其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有较多的仪器设备和不同类别的重症患者,同时管理制度严格和工作流程高效,这些特点使很多初来的实习护士很难在短时期内适应。重症监护护士必须具备很强的专科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熟练掌握各种监护、抢救仪器的使用,各种常见急症的处理、救治方法。同时也要做好患者的整体护理。为适应新形势下重症监护护理工作的需求,培养一支精干的护理队伍,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重症监护护士实习教学中,实习护士虽然身临其境,但是往往是患者中生离死别的现象给初涉职场的他们打下深刻烙印,却对责任意识明显不够,觉得自己是跟班的,凡事有师傅,自己不承担任何责任,加之适应环境能力较差,有时甚至是一个旁观者。没有从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的角度去加深思想觉悟认识。

1.2缺乏与带教教师的有效沟通和独立思考重症监护护士实习过程中突出学习临床操作的技巧性,往往忽视了与带教教师的有效沟通。由于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较低,而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患者病种多,病情复杂,没有很强的专科性,各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都可以涉及,覆盖面广。有的实习护士基础知识掌握不错,但不能结合临床对危重患者的观察不到位,急救能力低。而有些实习护士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急救知识、技术部分或全部遗忘。这其中,有部分实习护士往往能够与带教教师及时、有效的沟通,得到带教教师的提醒、叮咛和辅导,对实践水平的提高事半功倍。不会再被一个问题或其他学识的因素所困扰。但是普遍现象是实习护士不敢大胆提问,不能大胆说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甚至带教教师问到了,实习护士也说不清楚,沟通产生障碍,从而也忽视了对临床思维的培养。

1.3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过分依赖带教教师表现在对门诊病历书写缺乏足够的认识,未能详细记录患者既往相关的病史;对患者缺乏独立思考的主动性,表现在对患者进行简单问诊后就向老师汇报病史。缺乏独立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主动服务意识欠缺。患者病种不一样,症状不同,那么所提供的服务也不一样;且由于平时疏于沟通,平时应掌握的应急意识和急救能力不足,由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特殊性、随机性和难预测性,实习护士应时刻保持警觉性,善于观察并快速反应,实习护士由于缺乏有效沟通,进而使急救意识和相应的急救技能不能及时应用,不能顺利、有效地配合急救。

2重症监护护士实习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2.1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岗前、岗中培训及引导强化责任意识,进行岗前综合护理能力的培训。通过对重症监护实习护士有计划、有目标、程序化的培养,使她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有效地调动了实习护士的学习主动性。实习护士入科时,均要进行专门的、系统的、正式的入科教育,使她们树立主人翁意识,使实习护士学习目标明确,充分调动了她们学习专业理论与技能的积极性。提高实习护士的专业护理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阶段性的培训,实习护士基础护理技术得到了巩固,同时学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技术,弥补了实习阶段专科培训的不足。岗前规范化培训使实习护士养成了严谨的工作作风,还使她们感受到知识缺乏的危机,促进了她们探求新知识的自觉性,帮助她们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培训中融入主动服务及微笑服务,整体人性化管理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实习护士,培养她们富有责任心的良好品质。

2.2营造良好沟通氛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培养重症监护实习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培训安排理论、技术水平较高,表达能力较好,责任心较强的护士担任带教老师,轮流帮教,全面负责督导和监督,并根据护生薄弱环节及个人意愿制定不同带教计划,在学的基础上,体现个性化的管理。有意识地培养她们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使实习护士体会带教教师在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借鉴性地学习,取长补短,利用业余时间和其他有利时间与新老护士进行工作经验交流,提高护理质量。

虽然实习护士工作时间短,但要求每个人都参与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并记录,调动了大家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使她们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各项护理措施得到更好的落实,健康宣教水平得到提高,沟通也得到加强。由于患者病情变化快,要求为患者提供预见,避免相应护理问题的发生。有些实习护士对患者病情不了解,不能主动从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时,一方面要加强在老师的指导、帮助,另一方面要适当的叮嘱他们独立完成动脑思考。在对典型病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避免“一说到底”的填鸭式教学,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实例教学,提出问题,学生面对病人进行思考和检查,带教教师引导实习完成护理方案的制定。有针对性地进行临床实践,以讲解示范为主,鼓励实习护士多问、多看、多动手,并将临床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以便在集中授课时得以解决,给大家以警示。采用“启发式”带教,有针对性地提出护理问题,让实习护士自主解决,有意识地激发护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评判思维能力,带其参加科内业务讲座、护理查房,帮助开阔思路,增强认识问题的深度。带教教师引导实习护士进行换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整体全面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有意识地以患者为中心开展护理服务,以避免护理差错的发生,减少护患纠纷。带教老师注重锻炼实习护士的应急和急救能力,从突发病情的观察、护士如何处置到如何配合抢救,并发挥护生自己的潜能,在抢救的过程中完成教与学。实践证明,这样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对实习护士临床思维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患者对护士的要求日益提高,这就要求新护士上岗前必须经过有计划、有目标、系统地专科培训,此外,护理学科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护理人才,对护士的培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完善护理规范化培训,是提高护士综合素质,适应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新护士岗前培训体系,以提高医院的整体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小霞,孙红.影响护理临床教学质量若干因素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2,17(8):576.

[2]黄丽娟.新护士长在ICU轮流锻炼的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8):76-77.

[3]朱晓玲,郑业伟,王颖.ICU护理人才培训现状分析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2006,22(1):55-56.

[4]王欣然,韩斌如,李淑迦.重症监护病房专科护士培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7):1787-1788.

上一篇:儿童美学教育范文 下一篇:城市生态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