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常见案例范文

时间:2023-12-07 16:56:37

急救常见案例

急救常见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急救意识 急救护理 岗位任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C-0025-02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提出:“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快护理教育的改革发展,促进护理教育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合理调整护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根据实际服务需求,提高护理实践能力,推进学校教学与医院就业之间的有效衔接。

急救意识是现代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护士对病人特有的病情时刻保持警惕,对病人抢救时机的把握,即分秒必争。急救意识的养成必须以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为前提。一个优秀的救护者要在第一时间,迅速调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从事应急处理,例如急救时的现场判断能力、现场把握能力、现场指挥能力、现场沟通能力等。在工作岗位上,都会有遇到突发事件的可能,因此,每一位护士都会随时成为“第一目击者”,其急救意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培养高职护生的急救意识――快速、尽职、准确,使其具备敏锐感和应变能力,改革急救护理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急救护理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理念

急救意识体现在护理工作的点滴中,如巡视病人、病情观察、病情变化、护理操作、转运病人、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因此,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急救意识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就是将“工作情境”和“学习情境”进行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注重将临床的真实情境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学生经过实训教学,能够初步掌握急救护理的各个流程和环节,从而提高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实现急救意识养成的目标,让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

(二)课程目标

为实现急救意识养成培养的目标,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根据急救护理工作实际流程组织教学内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经多次讨论,并广泛征求外校、外院护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护理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本课程特点,确定了本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养成系统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思维;掌握急、危、重症病人的评估、急救与监护知识;掌握常见危重症救护人文与法律知识。

2.能力目标

(1)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能及时识别常见急、危、重症,并对病情做出判断。

(2)具有急救护理工作所需的常用救护技术操作能力,能对常见急危重症进行紧急处理及配合医生抢救,培养快速有效的应急能力。

(3)具备参与灾难及意外伤害救护,对伤员正确地检伤分类及安全转运的能力,培养交流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素质目标

(1)具有“生命第一,时效为先”的急救意识,反应敏捷,行动迅速。

(2)具有同情心、细心、耐心、责任心、救死扶伤精神并善于沟通,具备团队精神。

(3)开朗稳重,乐观自信,具有临危不惧、临危不乱、处事不惊、从容应对的心理素质。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护生在工作岗位上遇到急危重症病人时能迅速做出正确的救护,能从事院前救护、院内急诊室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工作。

二、基于急救意识养成的急救护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和具体做法

(一)根据急救护理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设置课程并选择课程内容

分析急救护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分析救护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知识和素质, 教学目标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急救意识养成;打破原有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 序化课程内容, 以岗位任务为引领, 课程内容依据急救岗位需求整合。以急危重症病人发病到脱离危险,通常需经过院前急救、急诊救护、重症监护三个救治阶段,将院前急救、急诊救护、重症监护确定为三大学习情境。 与教学基地开展合作, 践行医教结合, 学习项目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见图1)。

图1 基于急救意识养成的急救护理课程改革思路

院前急救、急诊救护和重症监护三大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解如下表。

急救

护理

岗位 岗位任务 完成岗位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

知识 能力 态度

院前急救 对伤病者进行症状性判断、生命支持和对症性处理以及安全转运 明确生命器官功能表现,知道生命支持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明确常用转送方式的特点 对病人进行危重症评估、初步检伤分类,能进行气道异物清除、现场心肺复苏、心脏电除颤、使用呼吸囊、气管插管 具有“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能够就地取材,具有整体性救护思维,行动敏捷,具有团队协作意识

急诊救护 负责对急诊就诊和院外转送到急诊科的危重病人进行接诊、分诊,参与急诊抢救 知道急诊科护理工作程序,明确常见危急症的原因、表现及判断要点、紧急处理及抢救配合要点 能进行接诊与分诊,能对休克、昏迷、急性大咯血与大呕血、呼吸困难、胸痛、急性中毒等常见急危重症病人进行初步评估判断与紧急处理,能正确使用急诊科常用抢救设备如监护仪、洗胃机、呼吸机等,能主动配合医生对各类常见急危重症病人进行抢救 具有“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具有良好的观察与判断能力,能与病人及其家属有效沟通,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重症监护 对病人进行常规护理,对重症监测指标进行观察与分析 明确ICU的特点,知道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方式,明确常用监测仪器的使用,知道常用监测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能初步进行感染管理和营养支持护理;会基本操作常用监测与治疗仪器,能进行监测指标的观察与初步分析 具有爱心、耐心和细心,注意保护病人隐私,具备非语言交流技巧

急救护理课程根据护士完成急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以及工作过程知识,打破原有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选取课程内容的模式,精选了能突出急救护理岗位能力培养的11个最常见的工作任务,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任务,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见图2)

图2 急救护理学习任务分解

(二)根据急救护理岗位能力培养的学习任务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

在教学中,精心挑选、灵活应用各种真实案例,以案例引出学习性工作任务,通过小组讨论,制定针对病例的救护方案,在老师引导下学习必备知识、训练相关技能,最后通过真实或仿真演练完成案例中的任务。这种方法首先把学生带入案例展示的救护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仿真情境演练

先进的仿真教学条件和真实医疗仪器设备的配合使用,综合采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逼真地展示临床救护情境。在校内营造仿真的救护环境,学生分组进行救护演练,并对每位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如对心脏骤停的急救,将高仿真综合模拟人(ECS)设置为心脏骤停状态,学生对模拟人进行真实抢救,当抢救有效时,模拟人恢复心跳;当抢救失败时模拟人会“死亡”, 这种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训练技能的同时养成急救意识、急救思维,培养了职业情感。

3.床边与现场教学

依托学院附属医院及市内教学基地,对于部分内容的学习,安排在床边或现场进行,让学生在真实岗位上看见真实、听见真实、产生真实感受,提高教学效果。如重症监护中任务的学习,在ICU病房进行,老师结合具体病例讲解重症监护措施,学生现场观摩,老师随时解答学生的提问。

4.课堂延伸学习

通过组织急救知识竞赛、急救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学习急救知识、训练急救技能的热情。另外,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教师为社会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时,安排学生一起参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及时应用于社会实践。

5.顶岗实习教学

第三学年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时,分别在120急救中心、医院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ICU)顶岗实习1个月,让学生在真实岗位上参与救护工作,全面提高岗位职业能力,树立急救意识。

三、课程改革的方向

1.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要不断加强校内急救实训基地建设,不断逼近医院急救的真实情况。

2.加强授课教师和医院兼职教师的交流合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3.不断从医院引进实训项目,让学生接触到不同项目。

为了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急救意识,对急救护理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教学模式新颖,使护理专业高职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创新能力。急救护理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与时俱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应及时调整,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性人才做出贡献。

基金项目:2013年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重点课题(ZD2013-06);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JSC14380)

参考文献:

[1]高丽. 中职护理教育急救护理学课程模式探索[J]. 卫生职业教育,2012,(12).

急救常见案例范文第2篇

当今的急救医学把急救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院前急救”阶段、“急诊科处置”阶段和“icu 治疗观察”阶段。所谓“院前急救”阶段就是指从第一救援者到达现场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开始直至救护车到达现场进行急救处置然后将病员送达医院急诊室之间的这个阶段[1]。在此期间,第一发现/救援者首先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使病员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拨打急救中心电话,呼叫救护车并守候在病员身边,等待救护车的到来;救护车到达后,急救医生将会采取许多措施来延缓病员的病情,延长病员的生命,使其在到达医院时具备更好的治疗条件。比如在现场利用便携式心脏起博器、救护车车载供氧系统、气管切开术等等手段实施心肺复苏;对于外伤施行消毒、包扎;利用急救固定器械对可能发生骨折的部位实施临时固定等等。

我所老干部年龄最高的93 岁,平均年龄达85岁,普遍进入高年龄、高发病的“双高期”,他们的卫生保健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高度重视。通过对我所45 名老干部二十多年病例资料跟踪分析,我们发现老干部发生急诊年平均达65 人次,而老干部本人、家属及子女、保姆对急救医学知识了解较少。其中会心肺复苏术者仅占5%,懂得跌伤、一氧化碳中毒救护知识者占11%,会处理出血、骨折者占19%。可见老干部、家属及子女、保姆对于一般常见病的急救自救知识与技能十分欠缺,而院前急救对于突发疾病或者遭遇意外创伤的病员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关系到病员的生命能否延续。 对于老干部身边的人很有可能成为第一发现/救援者,因此,也有必要了解院前急救的概念和一些基本处原则。为此,自2005 年起,我们加强了同体系医院急救中心的密切合作,定期组织老干部、家属、子女及保姆参加院前急救卫生教育和培训,努力让受训者熟练掌握一般常见病的急救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他们在突发疾病、意外事故和危重病发生时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急救工作的效率。

1 组织实施的对象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5~2010 年南平军分区干休所所属人员(老干部、家属及其子女、保姆)方法:分别对我所2005 年1 月~2010 年12 月急诊出车抢救的全部急救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老年期疾病有个体多病性、不典型性、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高的特点[2]。病种构成前四位依次为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跌倒创伤、感染。据此进行设置常见急症和案例讲座,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操作演示,并进行现场模拟演练。

1.2 教育内容

院前急救应采取的处置步骤是: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躯干及肢体固定,然后才是搬运至救护车上。尤其是对于脊柱损伤以及骨折的伤员,在没有固定的情况下进行搬运,极易导致伤员的二次损伤,严重者可能导致伤员高位截瘫或者体内大出血,出血过多就会死亡[3]。因此卫生教育内容经急救中心专家选择确定,包括院前急救学总论,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通气等五大急救技术操作,交通事故意外创伤的现场急救,常见出血、骨折的现场急救,煤气中毒、触电、烧伤和烫伤的现场急救等。每项内容安排2 学时(2 小时),所安排教育内容以及急救流程、操作规程做到人手一册,便于贯彻执行。

1.3 教育培训

院前现场急救的目的就是抢时间即所谓的黄金时间。

除了组织、指挥、通讯等因素外,现场的急救人员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对病人进行全面、正确的诊断和处理非常重要,否则谈不到救治的黄金时间。现场急救应强调先救命,后治伤,后辨病,以快、准、及时、高效为原则[4]。我们除讲解急救理论外,特别注重培养参训人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受训人员能够熟悉和掌握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及日常急救常见病和危病的诊断和处理,注重对于配发的氧气瓶和急救盒的掌握应用。“双高期”老干部急诊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居第一位,熟练掌握家庭急救药物和供氧设备使用方法,能在第一时间正确有效地应用,为进一步的抢救赢得时间。在教学案例中,侧重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通气等五大急救技术的操作训练。

1.4 多媒体教学

所学内容先以案例进行介绍,配以丰富的照片、图形、表格及声音资料,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进一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1.5 观摩教学

分批次组织受训人员到体系医院急救中心进行观摩学习,激发学习动力,巩固所学知识,从而系统了解急救的程序和现场急救要点。

2 结果

院前急救是急救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最能体现“急”与“救”的阶段。美国esposito 教授指出,一系列关于损伤程度、救治及时性和合理性的研究表明,致死性伤员中,约有35%本来是可以避免死亡的,关键因素是院前阶段能否获得快速、高效和优质的救治[5]。通过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技能培训,使参训人员提高了对院前急救工作的认识。急救知识的使用率从2005 年的35%提高到2010 年的78%,92%的急诊在医护人员到来之前能得到及时处理。172 名参训老干部、家属、子女、保姆中,99.3%的参训人员认为在“两高期”的新形势下开展院前急救教育十分必要和紧迫,对完善医疗保障机制,提高老干部养老质量意义重大;89.5%的参训人员认为授课内容针对性强;92.5%的参训人员认为操作训练实效性好;97.1%的参训人员认为学习培训的知识面和普及面需要进一步拓展。

3 讨论

随着老干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平均年龄的增长,对急诊急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构建院前急救、急诊科与icu 三环相扣的急诊医疗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急救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加强院前与院内急救间联系、人员交流培训、形成一致理念成为必然趋势。这三个环节中较为薄弱的是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和急救实际操作能力。而院前急救效果直接影响疾病康复,处理不好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加强与体系医院联系,开设较为专业的课程、进行实践培训,广泛普及教育内容,能使受训对象尽快学到一些基本急救技能,保证一旦出现突发状况时,他们即可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人。紧紧抓住抢救时机,争取一切可能逆转严重状况的宝贵时间,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和尽快康复创造充分条件。通过急救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认真抓好“三位一体”的急救制度落实,提高干休所的急救自救整体水平,对改进老干部保健工作,改善老干部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1] 孙刚,刘玉法,高美.主编.院前急救概要[m].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2-5.

[2] 曹文献,张亚坤,吴志成.主编.老年疾病防治康复知识[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8-9.

[3] 王得坤.院前急救[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

[4] 张永利.主编.院前急救专业人员培训教材[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86-293.

急救常见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急诊医学;渐进式教学

急诊医学是在医学领域中的一门具有多专业性质的临床边缘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特点和规律性。同样,随着现代急诊医学的飞速发展,原有的急诊医学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急诊医学教学发展的需要。本文就“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实施做一简述。

1现阶段急诊医学教学

急诊医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不是以独立的器官系统来界定自己的专业范围,而是以疾病的急缓和危重程度来界定[1]。在现阶段,急诊医学存在着许多突出的弱项,特别是急诊医学教育的薄弱更加成为阻碍急诊医学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2]。医院急诊科作为急诊医学的主体,肩负着急诊临床教学和研究的重要任务[3]。而临床工作是急救医学的重点,在具体工作中,急诊医师需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各类急危重症患者,因此对于急诊医师个人的综合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4]。传统的急诊医学教学方法以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教学形式单一,互动性差,实践性不强,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拓展能力明显不足,不利于培养急诊医师的创造能力和现代医学思维[5]。另外,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中,实习医生、进修医生在进行急诊医学临床实践学习时,因现实环境所限,缺少实践的机会。患者经急诊抢救后很快转至专科治疗,传统教学方法在这里受到限制。

2“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急诊医学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思考如何去面对临床急诊问题,应将敏锐的观察能力、快速决策能力与综合抢救能力作为一名急诊医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来着重培养。因此,急诊教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在“急诊”这一特殊环境下快速判断病情、建立诊疗思路、完善相关检查、做出相应处理、综合急症救治的能力。

2.1以症状为纲

新的课程建设中,打破以病种为纲的内容编排,教学内容以症状为纲。设置急诊常见的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腹痛、昏迷等。尽管学生已在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课程中学习了以急性腹痛为发病症状的相关疾病,但学生并不清楚在面对一位以腹痛为主诉的患者时,如何厘清临床诊疗思路,并运用所学的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学科知识做出初步诊断,进而实施检查并进行有效治疗。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就以腹痛为教学内容,模拟医生在急诊室的实际工作场景,对上述症状进行引导性教学,以教师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指导,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让学生在回顾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如何做出正确的临床判断、如何进行快速诊断与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快速判断能力(见案例1~2)。通过设置这样的学习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入式教学、PBL教学等,使学生在学习腹痛这一内容后,能够在临床、在急诊遇到腹痛患者时不至于感觉无从下手,并随着其临床经验的积累,对腹痛这一常见急诊病症有清晰的临床诊疗思路、准确的临床判断和正确的诊治处理。案例1:急性腹痛。病史:李某,男,33岁,因“上腹痛2天”入院。患者于2天前在正常饮食情况下,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痛,且持续性胀痛,初始尚可忍受,至次日晨加重,并出现左腰背放射性痛,进食后加重。遂急送当地医院诊治(具体资料不详),腹痛不能缓解,故急送我院急诊内科。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欠佳,睡眠极差,近两天未进食水,小便偏少,大便未排,体力下降。既往无特殊病史。

体格检查:T:37.2℃,P:110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神志清,营养中等,精神差,自主,急性面容,面部无红斑,眼睑无水肿。皮肤、巩膜无黄染和出血点,全身各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唇无发绀,口腔黏膜无溃疡。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无抵抗感。心肺查体无明显异常。腹平,腹肌稍紧张,剑突下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无叩击痛,Murphy’s征阴性,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减弱。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27.9×109/L,N:0.88,L:0.10,Hb:117g/L,Plt:88×109/L;ESR:63mm/h;尿常规:RBC(+),WBC(-),Pro(+),比重:1.030,pH:5.5,尿糖(+);尿淀粉酶:5417IU/L;粪常规正常;血清生化显示:ALT:68U/L,AST:101U/L,TP:59.2g/L,ALB:34.9g/L,Pre-ALB:62mg/L,TB:17.2umol/L,DB:2.80umol/L,ALP:39U/L,r-GT:6U/L,TCH:3.22mmol/L,LDH:838U/L,K+:4.79mmol/L,Na+:133.4mmol/L,Cl-:94.0mmol/L,Ca2+:1.65mmol/L,Mg2+:0.92mmol/L,BUN:18.14mmol/L,Scr:110.40umol/L,UA:470.1umol/L,Glu:12.69mmol/L,HCO32-:18.80mmol/L,AMs:1147.0IU/L。胸部X线显示:双肺纹理增粗,考虑感染;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腹部B超显示:胰腺体积增大,局部液体积聚,建议CT检查;腹部平片:肠腔气体积聚,余无明显异常。

(1)根据现病史,请学生学习和思考:①引起腹痛的常见原因有哪些?②该患者上腹痛的病因可能是什么?③上腹痛的诊断思路是什么?④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还需要做哪些检查?⑤作为急诊内科医生,需要给患者进行哪些治疗?

(2)根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请学习并思考:①患者目前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有哪些?②该病的常见病因有哪些?③该病要和哪些疾病相鉴别?④该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⑤作为住院部接诊医生,如何开出治疗患者的临时医嘱?⑥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案例2:案例1中患者李某入院后的病情汇总如下。

病情发展:患者入院12小时出现神志不清,极度烦躁,胡言乱语;呼吸困难;无尿。体格检查:T:38.5℃,P:140次/分,R:38次/分,BP:130/70mmHg。神志不清,口唇发绀,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双肺呼吸音粗,布满干音、痰鸣音,双肺底有湿音,心率140次/分,律齐。肠鸣音消失,余腹部查体不合作。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28.9×109/L,N:0.89,L:0.10,Hb:117g/L,Plt:68×109/L;尿常规:RBC(+),WBC(-),Pro(+),比重:1.030,pH:5.5,尿糖(+);尿淀粉酶5417IU/L;粪常规正常;血清生化显示:ALT:66U/L,AST:111U/L,TP:59.2g/L,ALB:34.9g/L,Pre-ALB:62mg/L,TB:17.2umol/L,DB:2.80umol/L,ALP:39U/L,r-GT:6U/L,TCH:3.22mmol/L,LDH:838U/L,K+:5.79mmoL/L,Na+:133.4mmol/L,Cl-:94.0mmol/L,Ca2+:1.55mmol/L,Mg2+:0.92mmoL/L,BUN:31.14mmol/L,Scr:340.40umol/L,UA:510.1umol/L,Glu:21.69mmol/L,HCO32-:16.80mmol/L;血气分析:pH:7.31,PaO2:52.1mmHg,PaCO2:28.3mmHg,BE:8.9mmol/L,SaO2:83%。(1)根据上述信息,请学生学习并思考:①该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如何考虑?②试分析该患者出现上述病情变化的原因及机制?③目前的诊断?④目前的处理?(2)通过对案例1、2的分析应达到的目标要求:①掌握腹痛的常见原因;②掌握上腹痛的诊断思路;③掌握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分型、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④熟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原则;⑤了解重症急性胰腺炎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

2.2以疾病为重点

对与外科学、内科学重复的内容,在急诊医学课程设置中则不再重复,如气胸、急性左心衰、消化道出血等,而对于急危重症所特有的、多发的、常见的疾病则在明确了症状诊疗思路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述、学习。以休克为例,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并无某一门课程系统、详细讲述其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急救措施,而休克又是每一位医生,尤其是急诊医生经常需要面对的,因此对即将进入临床的医学生以急诊的角度对休克进行系统教学是极为必要的。这将使得学生重温休克的病理生理知识,联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所学的可能导致休克的疾病,进而明确休克的病因学,最后掌握休克的治疗原则。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视野将得到极大开阔,不但能将以往学习的知识通过“休克”联系起来,更能将休克的具体治疗方法带入到各专科的临床实践中。

2.3以急救技术为关键

在学习了急诊症状诊疗思路、常见疾病诊疗后,急救技术则是急诊医学的落脚点,也是学习的一个关键点。因此,与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相比,本教学将急救技术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例如将心肺复苏术、多发伤处置、气道管理(含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穿刺等急救技术加入到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临床操作能力。对基本技能的教学,我们以医院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教学场所,采取模拟教学,先由教师讲解、示范,再由学生在模型上训练、掌握,最后设置各类急诊场景对其进行考核[6]。以心肺复苏为例,以往学生通过大课学习了心肺复苏的知识,但由于并未真正掌握心肺复苏的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常常表现得手足无措。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一方面我们加强了心肺复苏理论课程中对实践操作技能的细节讲述,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我们设置了心肺复苏实践课程,充分利用临床学院所拥有的现代多媒体模型,采取小班授课,教师手把手教,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同时,我们科学制订了考核标准,以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为指导,编写了标准化的考核大纲,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3“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指的是在急诊医学教学中,以症状为纲,形成急诊医学的诊断思路;以疾病为重点,掌握急危重症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以急救技术为关键,掌握常规的急救技能。夯实急危重症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急危重症的诊疗思路、掌握急危重症的急救技能,以适应新时期对急诊医学专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教学模式也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综上所述,在急诊医学教学中采用“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以症状、疾病、急救技能为核心,与各专科形成互补。此教学适应现代教学和急诊医学发展的趋势,应用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使医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点,而且能够培养其学习能力,提高其在处理临床问题时有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文亮,熊建琼,刘明华.急诊专科医师的理论和技术培训[J].中国急诊医学,2005,25(10):744-745.

[2]张鸿,代华平.PBL教学法在内科呼吸系统疾病教学查房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病案,2010,11(3):53-54.

[3]唐子人,李春盛.急诊医学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病案,2013,14(11):65-67.

[4]王长远,秦俭.加强急诊医师综合素质培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4):757.

[5]赵威,李俊杰,尹文.EBL联合PBL综合教学法在急诊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4,41(1):9-13.

[6]向强,刘明华,文亮.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思路和模式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1):50-52.

急救常见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急救护理;教学方法;高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031-02

急救护理学是一门跨学科、多专业综合应用的新兴护理学科。是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各类急性疾病、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各种突发事件对各类危急重患者进行抢救护理的一门临床护理学课程。具有实用性,操作性和应急性。学好这门课程,能够很好的应付临床和生活中很多突发事件,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抢救的成功率。但很多教师反应急救护理学学时少,任务重,实践性强,学生不能融会贯通。那么如何合理安排急救护理课程,在有限的课时里,让学生掌握常见急救护理知识,树立急救理念,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结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课堂高效性概念

所谓课堂高效性是指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基础上,追求最大化的教学效益与教学效率、其核心是有效果、有效率、有价值的教学。有效果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完成了该完成的内容,达到了学生想要实现的学习目标。有效率指的是课堂效率尽可能高,体现在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有价值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做了值得做的事情,来满足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要求[1]。本文以如何提高课堂高效性为依据,从优化教学内容、强化急救意识、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提高急救护理学课堂高效性策略

1、优化教学内容

急救护理学课本关于急救技术和急救护理知识有数十种之多,如何让学生在各种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或急性疾病发作或者出现突发事件时,选择正确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护理手段,已达到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关键。要想达到这种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能否将急救知识和突发应急事件相结合,将各学科的常见急性病种进行提取、揉合并结合急救知识,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病例和实际,回顾和巩相有关的知识和急救技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重点讲授急救护理结合临床的特点,以及其它各学科没有出现的急救护理病种和常见的急救护理知识,从而达到突出重点,优化教学的目的。

2、强化急救意识

从知识的学习到知识的临床应用,还有很大的距离,很多同学在笔试考试过程中能够取得高分,但真正在实验操作中显得慌乱,手足无措,往往抓不住重点,这说明学生的急救意识还不够,还不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那么如何培养这一意识呢,首先需要贯彻一个原则就是“ 时间就是生命”。在教学过程中由始至终都要向学生强调临床护理中的急救意识。在讲授中使用大量生活中生动、形象的案例,并运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法、视频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这一印象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同时要告诫学生,急救过程要迅速、及时、准确。要对潜在的危险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够熟练运用救护技术对并病人实施救护。包括在救护病人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在操作中最容易出错的步骤等,并注意每一个细节。同时,向学生反复强调必须熟练掌握每项急救技术操作程序,每个病种的急救程序。这样在急救过程中,既争取了时间,又可体现自身的价值。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使学生对急救护理学产生浓厚兴趣,同时也强化了急救意识[2]。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案例导入法

每节课可以以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或临床中的病例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带着问题及如何解决问题去学习每一堂课。例如在讲到海姆急救法时,可以列举生活中包括媒体报道中每年因异物卡到气道造成病人窒息的数据及案例让学生思考怎么样才能够在短时间内解除气道梗阻,挽救病人生命。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结合案例,逐渐引导和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后老师总结。并进一步指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们了解抢救病人的关键是时间。再如讲到急性创伤时可以引入这样的病例:女性,40岁,汽车撞伤后10min入院。昏迷、面色苍白,Bp90/60mmHg,P>120次/分,瞳孔右>左,X片示右侧股骨骨折,腹部检查,除右侧腹肌稍紧张外,余无异常。遂急诊行骨折固定,术中输血1000ml,但血压不断下降,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紧急进行剖腹探查,发现脾破裂,行脾切除术,但因休克加重,术后2h呼吸、心跳停止,抢救无效死亡。问:

①该伤员是否为多发伤?依据有哪些?

② 该伤员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③你认为该伤员急救的重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病人进行救治,使学生树立“先救命,后治病。脏器重于四肢”的原则。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致,提高授课效果。

(2)示教法

示教法是临床护理最常用的技能训练教学法,特点能是加强教学直观性,是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书本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迅速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示教是一种传统的实践教学手段,也是保证急救护理实践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灵活地把握示教时机,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首先通过视频演示操作的步骤、方法,然后将学生分小组,在操作前教师进行示教,并并每一个步骤的原理、要点、操作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讲述,使学生明白每一个步骤的意义,了解操作的要领和注意事项;再次对学生进行分组操作,教师根据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及问题进行纠正和解答。实际操作结束后,通过情景模拟、病例分析等多种方式交替进行考核。先由操作者本人进行评价,并由同组学生相互点评,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性示教,指出学生们在操作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纠正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既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和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3)归纳类比法

将学生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按照某一系统纵向联系横向比较,综合归纳找出某一系统疾病共同点与各种疾病的不同点。以此帮助记忆,加深理解。例如,急性中毒这一章节中,课本讲述了多种疾病的中毒抢救,比较繁琐,相互有交叉,学生也不好记,并且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先讲中毒后的总的抢救原则和措施,然后讲述各章节不同中毒的抢救要点时,结合总的原则,联系不同中毒抢救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共同点归纳,不同点分析类比。从而突出抢救的侧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小结

急救护理学是一门操作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将课本中的知识熟练的和临床相结合,达到抢救病人的目的。就要求教师需要根据课本与临床的差异及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这样学生才能活学活用。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授课课时内,让学生抢救能力和意识得到提高,使学生在临床上能把理论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并能及时、合理地运用到患者身上,值得每一位教师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赵海燕.如何提高人体解剖的课堂高效性[J].中外妇儿健康,2011(5):302~302

急救常见案例范文第5篇

1•1课程性质任务:急危重症护理学是当代护理学的一门重要新兴学科,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识别、观察和救护能力[1],因此,本课程在学生学习具备了医学基础和护理学基础后开设,第四学期开课,为第三学年顶岗实习铺垫基础。

1•2课程教学目标:笔者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标准实际需求、医院专家建议,综合分析急危重症护理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本课程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3课程内容建设:本课程综合性极强,涵盖了临床各科常见的急危重症的救护理论及常用急救、监测技术。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合理整合各学科相关知识,优化教学内容尤为重要。

2结果

2•1教学内容选取与思路:一是以社会和岗位工作需求来确定教学内容,选取与院外急救和医院临床急救能力需求最贴切,又无重复的内容整合后作为最基本教学内容;二是适应临床前沿动态发展需要,所以我对部分滞后内容紧随临床发展而更新;三是定期参加临床实践学习;四是组织学生开展重症护理新技术专题讲座、医院见习等方式对接临床发展动态,拓展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眼界。

2•2教学内容的分配

2•2•1教学模块的划分:按实际工作流程划分教学内容为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急诊科管理、重症监护、常见急危重症救护等5项典型工作任务,这样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医院实践工作的统一,而且可行性强。共授课36学时,理论26学时,校内实践10学时,顶岗实习1年。

2•2•2内容重点难点:课程重点是急危重症的护理评估,现场救护原则和护理措施。课程难点是急危重症的各种监护救护技术。对难重点的攻克,笔者通过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在课堂上采取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保证基础,突出重点,大量引入急救实例。

2•2•3教学行为及表现形式: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实物展示、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运用启发式、案例、讨论、情景模拟式教学,使教学生动形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实践教学:采用20人以内的小班上课,通过教师示教、学生亲身体验、相互练习、教师协作指导、课后实训报告作业和医院见习、顶岗实习使理实结合。

2•2•4教材选取:笔者从人卫出版社现有教材中,挑选内容新、实用性强,能满足专业、教学、社会需要的教材。笔者还自编复习指导,把专业教学大纲和执业考试大纲结合,浓缩重点难点考点,强化学生理解记忆和融通课堂内容,再通过教师辅导进一步解析难重点。

3教学过程建设

3•1教学模式:笔者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以“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以真实工作过程的项目引领,真实的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校企结合为平台,实施校内仿真教学与医院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工学结合模式,实行校内专兼职教师授课和医院临床一线的老师现场授课的双导师授课,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这样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老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教学做相结合,突出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3•2教学方法:笔者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案例、床边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通过师生角色扮演掌握急救淹溺患者的3种倒水方法,在仿真模型上进行气管插管实训,对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的典型病历进行分组讨论,生动利于理解记忆,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3考核方法:笔者采用理论、实践考核结合的考核方法,另外实习时有实习考核。

4教学师资建设

4•1教学团队建设:主要在校企结合的大环境中,笔者逐渐建立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团队共5人,不仅教学经验丰富,其中4名教师都具有多年临床急救和120急救中心工作经验,做到专兼结合。

4•2教学实训资源建设:为实现课程理实一体化创造优良条件,先后建立了开放式辅助教学系统,心肺复苏、气道开放模型10余套,以及模拟ICU病室,CPR模拟实训室、重症急救所用的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等必须急救设备;并拥有了校外实习医院30余所,辐射省内6个地市,使学生在这些实习基地顶岗实习一年,逐步实现护生向护士角色的转换。

5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建设

急救常见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群体性伤病 急救分析

本文通过对2006年5月~2007年5月急救中心遇到的16起群体性疾病进行综合分析,旨在提高认识并总结经验。

资料与方法

临床特点:群体性伤病涉及伤员多,社会影响大,医疗机构压力大需要医疗急救链条的整体配合;患者心情焦虑、医务人员忙乱容易造成差错。

食物中毒 由于抢救、治疗措施得力,目前已经较少发生死亡。

社会安全事件 打斗、坠落受伤者,伤亡人数虽少,但危重伤员多,以实质脏器损伤和颅脑损伤偏多,病情危重。诊断重点是要注意除外多发性损伤或胸腹联合伤。急诊处理重点是早诊断,及时建立静脉通路,收住院,快入手术室,各环节畅通是关键。

交通事故 是频发事件。多人数的交通事故中,受伤人员的自救能力差,心理惊恐不安,第一目击者缺乏医疗急救知识,往往在急救人员未到来之前造成受伤人员的二次损伤,院前死亡率较高,现场检伤分级急救是关键。在伤后的10分钟内得到正确有效的救治是挽救伤员生命的重点。从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专家会诊、院内抢救等一系列的急救诊疗活动应争取在1小时内完成“白金10分钟”,“黄金1小时”是交通事故伤中的两个重要的时间窗概念。

传染性疾病 多为群体性发病。切断传播途径,做好病人集中治疗,消毒隔离是关键。

自然灾害 包含火灾、建筑物坍塌等。伤情特点:复合伤多,重伤人数多因惊恐造成的再损伤多,急诊诊断准确度低,需要多种室协同配合完成任务。

讨 论

急诊救治的特点 ①伤员数量、年龄、性别及病(伤)情与案例的事件类型相关。②总体上呈随机性发生,但部分类型案例与季节时间因素关联。③伤病员以各种方式到达急诊科,只有60%有院前急救参与。④成批轻重不一的伤病人在短时间内聚集急诊科,与日常急诊病人同时就诊,秩序比较混乱,诊疗容易出错。⑤就治人力不足,某些药品、试剂、器械或设备使用超过正常储备量而匮乏的问题比较突出。⑥往往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密切关联,需要全院多个科室协同救治、多部门介入调查的案例比较高。⑦常有各级政府领导、上级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人员、新闻媒体记者、患者家属等来到救治现场,统计报告、接待解释任务繁重。

急救常见案例范文第7篇

关键词:急救医学发展重要性趋势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2.039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043-02

1理论基础

随着现代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交通网络的完善,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而由此造成的人员突发性身体伤害如车祸、工程伤亡、溺水等突发事件数量也随之增长,此外,受现代高节奏生活影响,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也居高不下,而医疗机构作为救死扶伤的神圣机构,自然应担负起自己神圣的职责,为维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做出贡献。因此,急救医学受到相关部门和医护工作者的重视。急救医学是研究为挽救人们肢体、器官、脏器功能甚至生命的紧急医疗救援措施及其发展的学科,显然这是医学的一个分支。

2具体分类及简单应对

急救医学虽然只是医学的一个分支科学,但其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涉及现代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说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生活意外急救:生活经验可以清楚地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总是会有一些不可预知的突发状况,如流鼻血、闪腰、抽筋、休克、鱼刺卡喉、烧伤、烫伤等。这类突发事件是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而受各种条件限制,医护人员又很难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因此需要大众具备一定的急救技能,减少这类问题对人们生命的威胁。

2.2中毒急救:食物中毒、酒精中毒、鼠药中毒、安眠药中毒等。这些都是常见的中毒类型,所以还是需要普及相关知识,当我们发现有人有中毒迹象时,要积极询问相关问题,确定中毒类型,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3野外急救:蜂蜇伤、毒蛇咬伤、雷击、中暑等。这类情况多发生在野外,医护人员赶到现场所需时间相对较长,所以必须做好预防和主动处理。这类意外都有很强的可预见性,在野外活动应事先考虑这些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做好预防工作,如带上防风罩、避开密集的草丛、带上碘酒、创可贴等简单急救用品、准备好解暑药等。

2.4灾难急救: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车祸等。这类事故往往都会造成重大伤亡,应予以高度重视。这要求医院具有足够的医疗储备资源,如医务人员、应急药品等。同时需要与武警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做好配合工作。

3发展历程及概况

同其他医药科学一样,急救医学也是一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科学,美国作为一个医疗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其现代急救医学主要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变革。

在20世纪60年代,来自美国的急救医学专家SafaKouwenhoven和Safar等提出了胸外挤压和口对口吹气的心肺复苏法。截止至1998年,在美国接受心肺复苏方法培训者高达7000万人次,通过该方法的推广和运作,平均每天能在欧洲和美国挽救近1000例院外猝死病人,极大地提高了院外急救的效率和成功率,为挽救人们生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到19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在期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提出了“生存链”的概念,该理论将急救专业技术技能与社区人群的急救理念相结合,是急救医学的一大进步。

20世纪末,体外自动除颤器得到人们的关注,该设备可有效提高猝死患者的生存率,现在,AED已经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急救常见案例范文第8篇

1我院急救工作的现状分析

1)我院地处鼓浪屿景区,四面环海,距轮渡码头约1.5 km。岛屿与厦门陆地相连的唯一工具为轮渡船只,夜间轮渡航班间隔延长,急诊后送存在不便。院内疗养用房依山而建、座落分散,有的疗养房远离护士站,不利于病情观察,疗养区的这种布局给突发事件的发现和处置带来了一定困难。

2)疗养员多为老年慢性病患者,常患有多种疾病,甚至有的疗养员集多种疾病于一身,急症的发生具有意外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病情一旦发生变化,往往多变复杂,给抢救带来困难。疗养期间,可能因为环境变化、长途旅行、景观游览等因素诱发多种疾病。

3)由于多数疗养员病情相对稳定,医生实践动手机会少,综合抢救水平相对不高。因为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一旦发生急重症,需要及时向上级医生和主管部门汇报,也使得年轻医生心理上有依赖性,对自己的急救水平缺乏信心,怕担风险,希望尽快转院。加之疗养院与治疗医院不同,缺乏先进的监护与抢救设备、药品不全,也给就地救治带来困难。

2提高应急救治水平的对策

2.1防患未然根据疗养用房分散的特点,疗养员入院后,医护人员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资料,初步评估其健康状况。将年差体弱多病者确定为重点护理对象,疗养床位就近安排,由责任护士实施护理措施。经治医生每日查房,了解掌握病情变化。景观游览前需进行体检,经治医生根据疗养员身体情况制定运动处方,外出活动后医护人员及时看望。护士站电话24 h畅通,夜间护士巡视疗区要进房见人。添置更新必需的急救设备、急救箱器材并由专人管理维护,保证设备性能完好,便携式急救器材和药品班班交接,要放置于值班室触手可及的地方。在每期疗养员中选出1名高级职称以上、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医疗顾问,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可以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参与救治。

2.2加强训练疗养科室的医护人员要熟悉急救预案,熟练操作常规、急救训练贯穿于平时,突出于重点时段。每年开展1次“急救训练月”活动,进行系统的业务学习和急救技术操作训练,如: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及除颤仪、呼吸机的应用等技能。以《常见危重病症抢救预案》为蓝本,结合疗养实际和急症发生特点,以小教学的形式使医护人员尽快掌握常见危重病症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急救原则和具体实施方法,对每一例急救案例进行病例讨论、总结经验教训,丰富临床经验。每年07―09月实施海水浴之前,都组织进行急救模拟训练,要求达到抢救流程顺畅,抢救技术快速准确的标准。

2.3培养人才疗养院的医生应定位于全科医师,具备较高的应急技术水平,因此人才培养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医护人员的急救意识和技能,做到观察病情敏锐、抢救速度敏捷、抢救技能娴熟、处置紧急情况果断、思维能力清晰。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对新调入人员,把加强急救理论知识的学习、熟悉急救器材的使用作为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我们与驻军医院结对帮带,医生护士轮流在急诊科、老干科进修学习,轮流到总院麻醉科学习气管插管、急诊医学知识和熟练急救器材的操作,不断提高救治能力。

军队疗养院建设的目标是成为高中级干部的健康促进基地、特种人员的疗养基地、慢性疾病的康复基地、保健人员的培训基地。所有目标实现的前提是安全第一,将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疗养院的急诊工作有其特殊性,应认真研究其特点、规律,结合具体实际,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促进疗养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凌雪蓉.疗养院应重视和加强急诊工作[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3):209.

急救常见案例范文第9篇

1对象与方法

1.1方法

1.1.1培训的师资由本院ITLS分部的导师开展PTLS的培训。每位导师具有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有多年儿童创伤急救的临床经验,均接受过系统的儿童创伤急救培训,获得ITLS认证的导师证书,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

1.1.2培训时间及课程PTLS培训班包含儿童基础和高级创伤生命支持培训的8h课程,包括病情评估和稳定、气道管理和胸腔减压术、液体复苏、颈部制动保护以及与家属之间的交流等。理论与现场操作时间比为1∶2。课程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技能培训及仿真案例培训和考核三方面,授课方法包括理论讲座教学、教学视频播放、技能操练和仿真案例教学。

1.1.3理论课内容根据2009版本PTLS官方教材[6]:①场景评估、与患儿和患儿父母亲属的交流;②气道管理和心肺复苏;③胸部外伤;④休克和液体复苏;⑤头颈部损伤及脊柱损伤;⑥腹部损伤;⑦脊柱保护固定和解脱技术;⑧四肢损伤;⑨烧伤和溺水。

1.1.4技能培训①技能A,即转运固定技能。在转运前的环境评估,准备物品,患儿评估,和患儿父母亲属的交流,转运决策,如何去除头盔,对怀疑脊柱损伤患者使用颈托和保护脊柱的搬运手法等技术,对怀疑骨折部位的固定技术等。②技能B,即初级、高级气道管理。发现和取出气道异物,双鼻道吸氧,面罩吸氧,气管插管合并机械通气或球囊通气,张力性气胸的判断及紧急处理技术。③技能C,即休克类型判断和处理。包括开通补液技术、患者、休克患者静脉补液方案、骨髓穿刺补液术。

1.1.5仿真案例培训包括十余个典型场景。行人车外伤,车内的儿童伤害,摩托车等机动车导致的儿童伤害,重物撞击伤,儿童虐待,高空坠落伤等。学员以3~5人的小组为单位,每位学员轮流担任指挥者(leader)和队员(responder),组内各位组员在各种仿真模拟环境下,对各种事故现场作出现场评估、体检和伤情判断、相应的处理决策、询问病史、快速转运和医院联系及交班。

1.1.6培训教具包括全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气管插管箱、脊柱固定板、颈托、头盔、担架、固定肢具、止血带及补液设备等。

1.1.7考核方法学员分别在培训前进行理论摸底考试,培训后进行理论、技能和仿真案例考核。理论考核选用PTLS的课前及培训后试卷,全部由单项和多项客观题组成,满分100分,>74分为合格,>86分为优秀。操作考核包括技能考核以及仿真案例考核,技能考核和仿真案例考核结果为4个等级: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根据PTLS的规定,学员培训后理论成绩>86分,且仿真案例考核判定为优秀者,获得优秀学员荣誉,可参加ITLS导师培训。考核结束后,对培训学员进行课程评价的问卷调查。

1.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变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学员一般情况共61名培训学员,其中院前组35名(57.38%)、院内组26名(42.62%);两组学员间年龄、性别、已参加培训比例以及职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组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高于院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院前组和院内组培训前后测试成绩比较院前组培训前理论测试成绩为54.27±6.30,培训后提高至83.70±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0,P=0.000);院内组培训前理论测试成绩为62.34±8.84,培训后提高至92.30±4.89,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15.13,P=0.000)。院前组培训前理论测试合格率和优秀率均为0%,培训后合格率提高至100%,优秀率提高至37.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0.00、15.96,P均=0.000);院内组培训前理论测试合格率和优秀率分别为11.54%和0%,培训后合格率提高至100%,优秀率提高至88.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24、41.24,P均=0.000)。见表1。培训后,两组学员的技能考核和仿真模拟考核均达到合格;其中优秀率依次为,转运固定技能(技能A)42.62%(26/61),初级、高级气道管理(技能B)81.97%(50/61),休克判断和处理(技能A)70.49%(43/61),仿真模拟考核72.13%(44/61)。

2.3院前组和院内组培训成绩比较。培训前,院内组的理论测试成绩高于院前组,培训后院内组的理论测试成绩仍高于院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训后,院内组理论测试优秀率高于院前组,而院前组技能A优秀率高于院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理论测试合格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学员对课程评价的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1份,回收合格问卷52份(合格率85.25%);其中认为该培训课程效果良好的46份(88.46%),认为课程中仿真案例的急救流程培训效果很好者51份(98.1%),认为课程设置较简单的12份(23.08%),认为教科书是英文,课前自行阅读障碍而影响教学效果的40份(76.92%)。

3讨论

儿童意外伤害死亡是我国0~14岁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近年来,交通事故、坠落伤、自杀/他杀均明显增加。良好的创伤急救技能和儿童转运系统对挽救生命、降低病死率及伤残程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需要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创伤急救业务水平。近十年来,我国儿科急重症生命支持培训领域有了较大发展,但目前仍长期滞后于国外一般水平,迫切需要引进和实施国际先进的PTLS培训教材和培训项目。我国儿童急救培训明显落后,培训模式单一,临床培训仍习惯于教大课的传统模式,忽视实践与操作以及对现场实际快速处理能力的培训。本次PTLS培训资料显示,学员经过PTLS培训后不仅提高了儿童创伤急救的理论水平,理论知识成绩较培训前明显提高;而且,学到了很多儿童创伤急救的实战技能,技能考核的合格率达100%,每组学员在仿真案例考核中大都能正确完成现场评估、伤情判断、急救处理和快速转运。经PTLS培训后,学员的临床实践和综合救治能力得到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加强。在操作技能培训方面,PTLS强调在抢救的黄金时间快速识别并实施能挽救患者生命的技能;在本次培训中发现,院前急救人员在现场操作技能方面完成较好,特别是转运技能较院内医护人员有显著性优势,可能与两组人员平时的工作重点不同有关。院前急救人员往往是最早抵达现场接触患儿的医务人员,需要早期快速评估危及生命的伤情,现场采取挽救患儿生命的救治措施。而院内急救医护人员现场急救技能培训较少,平时主要侧重高级生命支持,全面评估患儿的伤情,平时对患儿的转运培训演练不足。因而,在培训分组上,要合理分布院前和院内的学员,促进相互交流提高,有利于院前、院内儿童创伤急救的一体化建设。

PTLS培训内容涵盖范围较广,包括了场景评估、医患交流、休克、儿童虐待、烧伤等方面的详尽内容。尽管有54.1%的学员在此次培训前经过各种类型的儿科培训,但培训前理论测试的合格率仅为4.92%,可能因急救医护人员对PTLS的考题不太适应,同时我国在儿童创伤的急救培训率和复训率上有所欠缺。同时我们注意到分组比较中,院前急救学员理论成绩明显低于院内组,可能是儿童危重症急救的培训主要局限于儿童急危重症专科医疗专业人员和医学院校,尚未覆盖到院前的急救医护人员。PTLS仍未成为儿童创伤急救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儿童创伤急救人员尚无统一的准入标准,特别是儿科急救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参差不齐,有待重视、提高。维持儿童创伤急救从业人员的儿科急救临床能力,需建立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包括有计划地参加当地专业组织的儿童创伤生命支持培训课程并参加仿真案例演练。PTLS特别强调模拟案例的现场急救培训,它占总培训时间的30%,占操作培训时间的50%。在7个儿童创伤模拟案例中,包括了车祸伤,坠落伤,撞击伤(棒球棒)等常见情景,由模拟人模拟伤者,配以图片、指导讲师描述,学员的学习热情较高,接受程度好,师生互动性强,培训效果突出(优秀率72.13%),98.1%的学员表示认可。我们几届PTLS的培训实践表明,PTLS理论与操作培训时间比例合理,培训方法多元化等优点确保培训效果。由于为英文教材,有76.9%的学员反映难以在培训前完整预读教科书从而影响了培训效果。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使儿童创伤的院前急救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危重创伤儿童救治的成功率,我们需建立广泛规范的PTLS培训中心和分中心网络,以点覆面,提高培训和再培训效果,使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真正掌握儿童创伤急救的生命支持技术,并尽可能向社区、非医疗机构推广现场急救技术;同时,还需要尽快翻译、编译适合我国国情的培训教材,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接受程度。

急救常见案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常见案例;模拟演练;ICU护士;应急综合能力

ICU是危重症患者集中治疗和护理的场所,对护士的要求高,当患者突然出现病情变化,在应对突发工作中任何环节的失误,都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命[1]。应急预案主要指对意外突发事件的应变处理方法[2]。为了使ICU护士更好地掌握突发事件的应变处理方法,提高应急综合处理能力,保证患者安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于2014年4月始,护士长每月组织全科护士对ICU常发案例,分组进行情景模拟演练,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ICU护士48名,年龄20~44岁;职称: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6名,护师16名,护士24名;工作年限:2~5年15名,6~10年25名,10~20年6名,20~25年2名;学历:本科18名,大专27名,中专3名。

1.2演练方法

1.2.1演练前准备 护士长结合ICU常发案例,拟定演练培训内容。组建应急预案模拟演练小组,将48名ICU护士按能级对应合理分配为6组,每组选出一名业务能力过硬、协调沟通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高年资护士为组长。每组每月2个案例,护士长将模拟演练案例应急处置流程下发给每位组长,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学习,并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工作能力落实成员模拟演练职责,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组长拟定情景,设计病情发展情况并根据预案流程制定演练脚本。护士长为总指挥,审核演练脚本和各组成员职责,对情景模拟演练提出目标和要求。

1.2.2演练实施 模拟演练中,医、护紧密配合,并就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及时整改反馈,避免在以后工作中出现类似问题。

模拟演练过程,以其中一个案例为例。患者李某,因外伤致肺部挫伤伴肺部感染,经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神志不清,时有躁动不安,于上午10∶00责任护士甲巡视病房发现患者意外脱管。护士甲呼喊抢救,并立即给予鼻导管氧气吸入、吸痰,清理患者气道。护士乙立即通知医生并推治疗车至床尾。护士丙立即推抢救车至床旁,同时摇平床头。医生听诊患者肺部情况指示:立即给予气道清理,将呼吸机氧浓度调至100%,准备呼吸机辅助面罩给氧,准备气管插管用物。护士甲再次吸痰,行气道清理。护士乙准备再次气管插管用物。护士丙从抢救车内取出简易呼吸气囊面罩,迅速站至患者床头,去枕、开放气道。将面罩与有创呼吸机相连,开始有创呼吸机辅助面罩通气,并固定面罩,保证气道开放通畅。医生戴手套,站至患者床头,开放气道,准备气管插管。护士甲报告医生患者血氧降至75%。医生口头医嘱:继续呼吸机辅助面罩通气、再次吸痰,气道清理,给予咪达唑仑2 mg静推。护士丙继续呼吸机辅助面罩通气。护士甲再次吸痰。 护士乙复述并遵医嘱咪达唑仑2 mg静推,请护士丙核对。护士丙核对咪达唑仑2 mg静推。患者血氧上升至95%,医生气管插管,听诊、确认插管成功,拔出导丝,连接呼吸机固定气管插管导管,开抢救医嘱。护士甲、丙整理床单位,约束患者双上肢。护士乙整理抢救车、用物,与护士甲再次核对抢救药物。护士甲洗手、记录,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安慰,观察病情变化。演练结束每组将演练脚本及演练总结上交护士长。如演练不达标再次演练,直到程序准确迅速,达到预期效果。

1.3评价方法

1.3.1组员自评 通过模拟演练,实现了学与练的结合,演练病例真实常见,设计的病情发展使我们在演练过程中加深了对核心制度和多项急救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极大地考验了我们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应急能力。模拟演练使医、护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综合应急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改变了以往在抢救时的手忙脚乱和机械执行医嘱的情况。由于ICU患者病情的复杂性和难预测性,通过模拟演练,让我们认识到平时工作中的不足,如对并发症的病情观察及监测指标的分析、评估等方面的掌握,通过模拟演练促使我们不断学习,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1.3.2组长评价 通过成建制地对常见案例的模拟演练,使所有护士的操作技能、应急综合处理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个别低年资护士在抢救过程中表现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病情发展预见性不足,希望在模拟演练之后能很好总结,反复训练,不断提高自身应急综合能力。

1.3.3 护士长评价 通过模拟演练,ICU护士应急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整个演练过程中医生和护士之间、护士和护士之间配合都很默契,组长在抢救过程中起到了分配和指导作用,每位护士的角色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更好地发挥每位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每位护士的价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个别知识的延伸掌握欠熟练,年轻护士表现出紧张、慌乱,在经验和预见性、整体性、全面观察病情上能力不足,这些可直接影响抢救的时间和效果,给患者及家属带来痛苦。在抢救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心理变化,及时正确地处置,抢救之后给予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

1.4评价指标

1.4.1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 模拟演练结束后对参与演练的护士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演练的必要性、演练内容、演练方法、演练效果。问卷回答方式为"满意"或"不满意",由调查者采用统一指导语,当场发放问卷48份,收回有效问卷48份。

1.4.2应急综合处理能力考核 采用百分制。急救意识15分,要求急救意识强,能够迅速准确到位;病情判断能力15分,要求准确、快速、全面动态评估患者病情,突出重点;技能操作能力15分,要求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护理技能操作熟练、规范;解决问题能力15分,要求急救药品和物品完好齐全,正确使用,抢救流程正确;护患沟通能力15分,要求语言、非语言沟通到位,能够取得患者及家属信任和支持;配合协调能力15分,要求小组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呼叫和报告医生准确有效,口头医嘱复述之后执行;整体效果10分,要求在抢救过程中,忙而不乱,沉着应对,整体流畅。

2 结果

2.1问卷调查结果 48名参加演练护士中,47名(97.92%)对组织应急预案情景模拟演练满意,认为此演练很有必要,提高了应急处理能力,医生与护士、护士与护士之间配合更加默契了。48名(100%)对演练方法满意,能使护理理论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46名(95.83%)对演练内容满意,演练的内容与实际案例接近,当实际情况发生时,护士能够在第一时间程序化地落实应急预案。45名(93.75%)对演练效果满意,大大了提高护士应急综合处理能力。

2.2演练前后护士应急综合处理能力比较,见表1。

2.3演练前后医生对护理人员协调合作能力满意度比较,见表2。

3 讨论

3.1提高护士应急综合处理能力 ICU护理工作具有急、多学科、突发事件多等特点,加之低年资护士较多,一旦遇到突况,心理准备不足,直接影响专业技术的发挥[3]。模拟演练的病例均为典型的危急重病例、突发事件,演练前要熟悉掌握案例涉及的相关知识、技能、处理流程,掌握综合病情观察方法、评估病情发展变化,意外情况的应急处理等。实景演练使护士身临其境,亲身体会了危机事件的“急、快、紧”的特 点[4]。在实景模拟演练过程中将多项知识和急救技能操作穿插于抢救过程中,使护理理论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在模拟的环境中熟悉和应用应急预案流程和抢救器械的使用方法,找出我们应急处理过程中的不足,学会在紧急状态下忙而不乱,合理安排,沉着应对。快速提高护士的病情判断能力、应急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升整体协调能力,提高护士应急综合处理能力。

3.2增强合作精神和凝聚力 在演练中每位护士必须精诚合作,每一步操作必须准确。各位成员职责明确、配合默契,使应急处理有序进行、圆满成功。通过模拟演练增强了护士与他人相处、合作技巧,进一步加强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医生对护士协调合作能力满意度。使科内护士与医生之间,护士与护士之间相处更融洽,相互协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5]。同时在医院这个大团队中,科室与科室之间的相互协调、默契配合,在成功抢救患者过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6-7]。

3.3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各护理小组内人员相对固定,以护理小组为单位分组演练培训的方法,使护士担任的角色在演练与实际工作中接近,当实际情况发生时,护士能够在第一时间程序化地落实应急预案。情景案例模拟演练可以提高护士的急救技术,使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8]。通过情景案例模拟演练低年资护士锻炼了心理素质,提高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高年资护士对判断病情变化和演变过程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演练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应急预案流程中的不合理之处,使应急预案操作流程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在以后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加强,从而大大提高科室护理工作质量与效率,减少和避免了实际情况下这些危机事件给患者带来的伤害,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邓春华.两种方法进行ICU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实地演练的效果与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10):1278-1279.

[2]陈伶俐.情景剧表演在护理应急预案培训中的探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28(4):359-360.

[3]季世敏.实景演练在重症医学科应急预案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4):267-268.

[4]郭建琳,郭建勋.急诊情景模拟演练在急诊团队配合培训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11,25(3):633-634.

[5]何英霞,顾沛,陈利群.从学生角度评价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65-66.

[6]章霞,金丽萍.模拟演练在提高急诊科医护团体应急能力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7(27):1179-1181.

[7]万盈璐,耿力,余莉华.武汉某医院妇产科实施应急预案模拟演练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3(9):57-58.

上一篇:产品设计案例范文 下一篇:水利工程测量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