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范文

时间:2023-10-11 15:49:11

急救护理

急救护理篇1

【中图分类号】R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099-01

现代创伤是急诊急救比较常见的,如车祸伤、刀伤、工伤事故等,由于创伤可涉及身体多处组织器官,伤情轻重不等,互相掩盖,因而早期急救护理中易发生漏诊、误诊或继发性损伤。若早期处理(包括急救、复苏、重要脏器伤的专科处理等)不当可影响病人的生命安全,而医院急诊科正确、合理的急救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 评估

1.1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受伤时间、地点、受伤机制、伤后症状及处理经过。

1.2 检查①受伤部位是开放性或闭合性,是单一伤或多处伤,是否危及生命。②气道是否通畅,根据呼吸频率、深浅度、呼吸音及双侧胸廓扩张情况判断。③循环系统:根据伤者精神状态、面色、肢体温度、生命体征判断是否有出血现象。④神经系统:根据AVPU法进行简单有效评估,“A”是清醒,对声音有反应,并对人物、时间、地点有认识。“V”是病人对声音有反应,而对人物、时间、地点认知不全。 “P”是病人对疼痛性刺激有反应。“U”是病人意识丧失,同时要检查瞳孔大小、形状及对光反射和肢体活动情况等。

2 紧急处理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气道梗阻者,必须开放气道,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呕吐物、血块、泥土等,向前托起下颌,把舌拉出,将头偏向一侧,并迅速插入鼻导管,窒息可很快解除。有舌后坠时常规放置口咽导管,有呼吸衰竭则行气管插管。

2.2 维持有效循环:合并不同程度休克者达65%,使用静脉留置针迅速建立静脉通道2~3条,保证大量输液、输血通畅。

2.3 伤情观察观察记录病人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尿量、出血量及伤情变化等,以判断伤情,指导治疗。合并头部损伤后躁动不安病人,可能提示为继发颅内血肿,脑疝先兆。

2.4 有效控制出血:是早期急救护理的重要手段。迅速控制伤口出血,采用指压法,压住出血伤口或肢体近端主要血管,及时用加厚敷料加压包扎,简易夹板固定,并抬高伤部对减轻出血效果显著,若无效用气压止血带。

3 小结

对创伤病人进行伤情评估和紧急处理是急诊护士将病人送交病房前工作的主要部分,护士通过以下指标即:气道情况和呼吸、血氧饱和度、皮肤色泽和温度、血压和脉搏、昏迷评分、尿量、血液化验结果。来评价病人对创伤的反应和送护处置对病人的 影响。同时急诊护士必须运用沟通技巧来处理每一种情况,包括:态度温和,使人信任,尽快与病人家属取得联系,对所发生的事给予诚实、简要的解释。适当的幽默常可以缓解紧张气氛,有时让家属离开急诊科可使他们轻松一些,同时能消除患者恐惧心理,稳定情绪,并安全地将他们送至病房。

急救护理篇2

喷雾类:快速降温高手

适合:晒后、风吹后肌肤红热发痒

喷雾是最典型的急救类产品,它模仿了医学护理中的“冷喷”。大量水分经过雾化后接触肌肤,快速蒸发,降低肌肤表面温度,缓解泛红、灼热等问题。

日晒、风吹或者医学美容后,感觉面部肌肤又红又烫时,可以大量使用喷雾,不仅能减轻肌肤不适感,舒缓镇定,还有利于肌肤的后续恢复。此外,如果肌肤表面有创口、溃疡等状况,不方便清洗时,可以暂时用喷雾进行清洁,等创口愈合后再恢复正常的洁肤步骤。

对于肌肤缺水引发的干燥紧绷状况,喷雾可快速湿润角质层,补充水分。不过单靠“水”无法持久地为肌肤保湿,所以用喷雾“保湿补水”只会暂时产生效果,没有长期作用。用喷雾进行急救护理后,后续保养也得及时跟上。

精华、面霜:持续深层修复大师

适合:疲惫压力“临界”肌肤,医学美容前后

熬夜少眠、频繁上妆卸妆或长时间带妆、长途飞行、极度疲惫紧张等状态下,肌肤会出现干燥、紧绷、发痒灼热、长小红点等状况,此刻表明,人体处于疲劳易受感染的边缘,肌肤同样也在即将失去健康的“临界”。

很多人这时候会选择敷面膜,确实,选对了面膜,可以即刻为肌肤补充大量水分,舒缓紧张压力。不过,更具针对性的选择是舒缓修复类精华。研究发现,肌肤在“临界”状态时,会出现一系列的机能紊乱,而适合急救舒缓的修复精华,比面膜更具针对性,能更好地调整和缓解来自肌肤内部的混乱状态。

此外,医学美容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我们不能在肌肤受损时“什么都不用”,被动地静待它自行恢复。如果接受的是换肤类美疗,可以在肌肤不再有明显创口时选择被称为“液体绷带”的急救面霜产品。它们会在肌肤表面形成一层防护膜,作用类似肌肤自身的皮脂膜,防止内部水分流失,抵御外界刺激,加速肌肤自行愈合。在肌肤过敏、受损时,也无须遵照传统皮肤科医生所嘱咐的“停止一切化妆品,只能用食用油抹脸缓解干燥不适”,急救类面霜同样适用于这种情况,促使肌肤更好地愈合。

面膜类:密集“补给”专家

适合:干燥、脱皮,或皮脂分泌过多、突发性水油失衡

当肌肤出现红热、轻微刺痛等问题时,面膜就派上大用场了。不过,此时,面膜的选择也需更为谨慎,因为这时肌肤细胞已有炎症反应,过多的活性物质,如美白抗老成分,不仅对肌肤没有额外好处,还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刺激。在敷涂式面膜中,有一种叫作“舒缓面膜”的产品,就是为肌肤发出预警信号时设计的,它可以为肌肤补充水分,并且补充一部分油分,强化天然屏障功能,防止肌肤直接暴露在更多的外界刺激中,同时向肌肤内输送一定的舒缓抗炎类物质,抑制炎症扩散。

大部分泥膜也是“急救面膜”,但需要注意的是,除非有特别说明,这些产品并不是给干燥脱皮肌肤用的,因为它们通常可吸附一部分皮脂,让油汪汪的肌肤感觉轻松。有时候泥膜中有清凉舒缓的物质,具有一定消炎作用,它们能帮助避免痘痘爆发。但对本来就缺水又缺油的肌肤来说,这种“吸油”功能,会引发进一步的紧绷和刺激,必须看清说明再用。

去角质类:快速“抛光”能手

适合:暗沉粗糙的健康肌肤,重大场合前

有一类急救产品比较特别,它不是用在问题肌肤上,而是针对健康肌肤设计的,这就是所谓的“红毯面膜”,意思是明星们走红毯前用来急救,让肌肤快速变得细滑、充满光泽的产品。说穿了,就是去角质类产品。

去角质产品大致分为通过磨砂颗粒物理磨除以及通过生化手段“溶去”多余角质两种途径,也有两者结合的产品。对于正常健康且状态稳定的肌肤来说,偶尔为之的去角质完全可以承受,温和度和耐受性方面不会有太明显的差异,但任何有问题的肌肤都不应擅自在家做此类护理,尤其是在受损脱皮干燥的情况下,绝不能以去角质来快速抛光肌肤,这极容易引发进一步的受损乃至恶化既有肌肤问题。

急救护理篇3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护理; 院内急救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病死率高,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因此,要求急诊护士要做好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中心方面的抢救工作,做出早期诊断、配合医生积极抢救,加强病情观察,协助医生早诊断早治疗是抢救生命的关键。为了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11年11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精心的护理,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11年11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2例,27例女性,85例男性,年龄35~81岁。所有患者都有大汗淋漓、胸闷、伴窒息感、心前区压榨样疼痛等临床症状。经行心电图、抽血查心肌酶等检查,在急诊科抢救过程中死亡1例,有1例患者在收住心内科到病房过床时出现心跳呼吸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

2 出诊急救

2.1 出诊 接到120呼救电话后,询问清楚患者当时的病情,包括意识、疼痛的性质、部位、时间。

2.2 院前早期诊断 到达现场后及时准确判断病情,到诊后进一步了解病情,询问病史诱因:有无冠心病史、大便用力及情绪激动、合并感染等,对病情作出评估、判断;对于有冠心病史或临床症状高度怀疑为AMI的发生,患者由于心肌梗死发生的部位及个人身体情况不同,且临床表现多样化,有典型的心前区疼痛并向肩背部放射性疼痛等表现配合病史容易诊断,对于有冠心病史或临床症状则高度怀疑为AMI的发生。

2.3 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精神紧张与思想顾虑,嘱保持情绪稳定,平卧休息,应该做到边紧张有序的操作边给予心理安慰,尽量让患者情绪放松,也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家属保持安静,避免家属的紧张、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影响患者。针对不同性格的人给予不同的心理疏导,不能把自己的负性心理渲染给患者以免加重病情,同时配合抢救。

2.4 院前早期急救与护理

2.4.1 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给予低流量吸氧,由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如有昏迷,患者应头向侧倾斜,及时清除口腔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人工辅助呼吸。给予患者进行吸氧治疗,通过氧疗可增加心肌血氧供给,改善心肌缺氧,缓解心绞痛,减轻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心脏等重要器官的氧需要,控制心肌梗死范围扩大[1]。

2.4.2 基础监测 及时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如血压、呼吸,进行心电监护,以便早期发现心电变化,指导医生用药。

2.4.3 尽快建立静脉通道,保持输液通畅以便及时给药 消除心律失常:后室性心律失常常可引起猝死,必须及时消除;控制休克:给予升压药及血管扩张剂,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治疗心力衰竭:可用强心剂和利尿剂[2]。

2.4.4 遵医嘱用药 扩张冠状动脉药物:硝酸甘油或硝苯地平片剂舌下含化,如没有禁忌证可给予硝酸甘油静脉10~20 mg/min滴入,收缩压

2.4.5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多突然发病,常伴有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患者表现为焦虑、紧张、恐慌、急躁,这些负性情绪对疾病极为不利。负性情绪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冠状动脉供氧、供血进一步减少,心肌坏死范围扩大。稳定情绪,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尽量让患者情绪放松,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避免加重病情[4]。

2.5 安全转运和途中监护 转运搬动患者注意平稳,动作轻柔,迅速将患者送达救护车内,一般取仰卧位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转运途中持续吸氧心电监护静脉通路通畅,转运风险详细告知患者或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5]。避免患者自己用力而增加心肌耗氧量。随时与医院急诊科联系,保持绿色通道畅通,需要溶栓或紧急介入治疗应要求相关科室做好车准备。

3 急诊科救护

3.1 进一步病情确诊 及时给予心电图明确诊断,抽血进行血清心肌酶谱检查,对于情绪激动或劳累后的心前区不适、40岁以上的不明原因的急性上腹部疼痛要注意与肋间神经炎、胆石症胆囊炎、胃炎等疾病相鉴别,防止误诊。

3.2 抢救护理措施

3.2.1 保持绿色通道畅通,同时准备好抢救设备,如除颤仪、吸引器、急救药物等。

3.2.2 绝对卧床,平卧,禁止起床活动。过床时也需旁人帮助,患者也不得自己用力,以免加重心脏负担,休息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心肌损害。

3.2.3 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以减轻心脏负担,减轻心律失常,保证心脏及重要器官的氧要求,控制心梗范围。

3.2.4 给予心电监护、心电图检查,判断心梗部位及心梗的程度,及早诊断,以免延误治疗时机,观察有无心律失常。

3.2.5 遵医嘱药。镇静、止痛,可以给予肌注盐酸哌替叮或吗啡肌肉注射;出现频发室性早搏,可以给予胺碘酮150 mg加0.9% 40 ml静脉推注,或给予利多卡因100 mg静脉推注后400~500 mg加入5%葡萄糖500 ml维持静脉滴注。如果心率过慢可以给予适量阿托品静脉推注。注意保持输液通畅,控制输液滴速和液体入量;消除心律失常可用硝酸甘油、多巴酚丁胺等,以防猝死。

3.2.6 心跳呼吸停止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行心肺复苏术,胸外心脏按压,准备好经口气管内插管用物或经鼻气管内插管用物,有效地配合医生行气管插管以辅助呼吸。进行胸外按压,建立人工气道后呼吸频率为10~12次/min,胸外按压100次/min,同时给予肾上腺素等抢救药物。如果出现室颤要进行心脏电除颤。需要溶栓治疗要及时与相关科室联系应做好准备。

3.2.7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心源性休克:严密观察血压、脉搏,疼痛缓解后收缩压下降到80 mm Hg以下观察患者全身情况,特别是末梢循环,如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皮肤湿冷、表情淡漠等应考虑是心源性休克,予保持休克,并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变化,遵医嘱用升压药及血管活性药物以补充血容量,如多巴胺等;用强心剂和利尿剂可防止心衰。及时观察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后的反应,一旦发现心衰,应及时报告医生,迅速处理,取半坐位,下肢下垂,氧气湿化瓶内加入50%的酒精,遵医嘱予强心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及其他抢救药品[6];心力衰竭,主要是左心衰竭,发生率约为42.8%。

3.2.8 及时完善相关的护理记录和转科记录。

4 院内转运

急诊急救后患者血压稳定要及时转入专科住院治疗,转运前应及时与专科联系,并有医护人员陪护入院,给予心电监护,准备好急救药物和抢救器械等,以最快的速度送入ICU或心血管内科治疗。

5 结果

经过急诊急救后,有10例心源性休克,48例心力衰竭,81例心律失常得到控制,患者大多数焦虑、恐惧、疼痛症状缓解。死亡4例,2例死于合并严重的心衰,2例死于心跳骤停,共有108例患者安全送至病房进一步治疗,未发生意外,有1例患者在送到住院部后过床时突发心律失常经抢救无效死亡。急诊科抢救成功率96.5%。

总之,护理人员应加强服务意识,在接诊急性胸痛的患者时,要及时电话询问患者的胸痛部位、性质和时间,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出现异常立即给予对症处理。配合医生做好抢救、有效的观察患者的病情,熟练掌握急诊的急救技术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很重要很关键。

参考文献

[1] 郑玉香.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与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药,2011,24(2):331-332.

[2] 曾维兰.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与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0):1714.

[3] 刘建国,冯磊.心肌梗死42例院前急救[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年,9(26):6476-6477.

[4] 岳萍.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08,3(6):123.

[5] 翟继卫,曹汴英,王佳楠.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救护分析和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7):262.

[6] 黎巧云.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护理和观察.现代医院,2010,10(1):93-94.

急救护理篇4

【关键词】急救护理 病例分析发展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8-297-02

1急救护理的介绍

1.1急救护理学

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及危重病人的抢救与护理的一门学科。急救护理学确定了急救护理实践的角色、行为和过程。它已经成为护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专业。

1.2 急救护理的研究内容

论述急救实践的必要性,它所发生的环境和急救护理的患者及其相应的护理措施。急救护理可以发生在医院急救室、院前或战地环境、门救部、健康保健机构。急救科工作范围跨度大,内容涉及多学科,实践性很强[1]。急救病人可以是所有年龄段的病人,也可以是有明确医疗救断的或尚未做出明确救断的病人。

1.3 急救护理实践的工作方法

是一种系统的实践活动,包括护理程序、决策制定、分析、科学的思考与探索以及分救。急救护理实践的范围涉及评估、救断、计划、实施评价预感到的、实际的或潜在的,突然的或紧急的,身体的或心理社会方面的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急性发作的,可以发生在任何环境中。这些问题可能只需要很少的护理措施,也可能需要紧急的生命支持措施,或者需要病人教育或转救。

1.4急救护理学发展史

急救护理学可以说始于南丁格尔时代。1854~1856年英、俄、土耳其在克里米亚交战时期,前线战伤的英国士兵死亡率高达42%以上,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土前往前线医院救护,使死亡率明显下降,达到2%左右。说明有效的抢救及急救护理技术对伤病员的救护成功率是非常重要的。我国急救护理事业在早期只是将危重病人集中在靠近护士站的病房或急救室,以便于护士密切观察与护理;将外科手术后病人,先送到术后复苏室,清醒后再转入病房。以后相继成立了各专科或综合监护病房。80年代,北京、上海等地正式成立了急救中心,促进了急诊医学与急救护理学的发展,开始了急救护理学发展的新阶段。

2 病例分析

通过对12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护理,认为严重多发伤存在伤情变化快、各部位损伤互相影响、病死率高的特点。因此在急诊科进行抢救工作是拯救严重多发伤患者生命的关键所在,按照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进行积极、果断、有效的急救护理是抢救成功率的根本保证,护理人员快速灵敏的应急能力和熟练的抢救技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2.1 临床资料

本组126例,男93例,女33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4岁,平均68岁。损伤严重程度评分均超过16分。损伤原因:交通事故73例,坠落伤26例,刀砍伤23例,机器绞压伤3例,其他伤5例。损伤部位:颅脑损伤78例,颈部22例,颌面16例,胸部65例,腹部81例,四肢102例,脊柱11例,骨盆19例,外周血管13例。受伤来院就诊时间为10min~3h,就诊时心跳呼吸停止6例,处于濒死状态13例,其余均处于休克状态。急诊科抢救无效死亡11例,其余抢救处理后住院继续治疗。

2.2急救措施

2.2.1 迅速判定、评估患者伤情多发伤常出现严重的病理生理紊乱而危及生命:其早期处理包括急救、复苏、专科护理等一系列措施,无论哪一个步骤处理不当都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2]。因此接诊时要简单询问病史,根据患者的瞳孔、意识、呼吸、血压、脉搏、、出血等情况,初步、准确地判定患者的全身情况及致命的损伤部位和需要采取的紧急抢救措施。

2.2.2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休克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生命的威胁最大,本组患者均处于不同程度的休克状态。加快补充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严重多发伤休克的重要措施[3]。迅速建立双静脉通道,选用肘静脉或颈静脉,采用18~22号静脉套管针,保证大量输血、输液通畅。在前30min内输平衡液1500ml,然后输入胶体,其晶体与胶体之比为3∶1,保证在短时间内能够增加胶体渗透压,以提高并稳定血压。根据患者的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等调节液体滴速。在建立静脉通道时要注重部位的选择,应避开伤肢。

2.2.3 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重多发伤多伴有呼吸道梗阻以致窒息,发生窒息原因有咽喉部被血、黏痰或呕吐物等阻塞,昏迷患者的舌后坠,下颌骨骨折等。应迅速清除呼吸道异物,取出口腔、鼻腔的异物,如活动性假牙、血块等,及时吸净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痰液、呕吐物等,对舌后坠患者用舌钳适当拉出。给予面罩吸氧,氧气量4~6L/min。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以保证呼吸道通畅。

2.2.4 及时控制出血:严重多发伤患者的出血非经常见,非凡是开放性伤,出血快、失血多,在短时间内可造成患者血容量锐减而导致休克死亡正确处理、控制出血是早期急救护理的重要手段。对于开放性骨折、活动性出血的患者,要给予夹板固定和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止血,只有有效地止血才能纠正休克[4]。

2.2.5 严密观察与监测:采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了解患者心肺功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根据中心静脉压,把握和控制补液量及滴数。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变化,根据血氧饱和度了解缺氧情况,随时调整吸氧浓度,确保有效给氧。留置导尿管,观察尿液颜色,准确记录尿量,了解泌尿系统受损情况。注重保持胃管、胸腔引流管等管道通畅、固定,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速度及外形,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严密观察病情,对于严重腹部挤压伤患者,注重有无膈肌破裂、腹腔脏器损伤;对于四肢爆炸伤患者,注重有无超高压所致的腹腔内脏破裂;对于坠落伤患者,了解落地姿势及肢体着地点,注重有无脊柱损伤或颅底骨折,股骨近端骨折是否合并同侧髋关节脱位,在搬运及监测过程中均应有重点的监护;对于颅脑损伤患者,注重观察瞳孔是否等大等圆,有无颅内压增高表现。对于外周血管损伤加压包扎患者,注重观察伤口渗血、肢端血运及患肢活动情况。

2.2.6 做好术前准备:在抢救过程中,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诊断性操作对有手术指征患者及时做好配血、皮试、血气分析、备皮、导尿、置管等术前准备。

2.3体会

创伤死亡有三个高峰,第2个高峰在伤后数分钟至3h内,为提高存活率,关键的一点是要抓紧伤后“黄金1h”内的紧急救治[5]。急诊科护士除应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定力以外,在抢救过程中还应注重应用非语言交流手段,以从容镇静的态度、积极稳定的情绪、亲切和善的表情给患者及家属以安全与信任感。

3我国急救医学寻求更快发展

我国近年来急救医学发展迅速,在全国各城市普遍设立了“120”急救专线电话的情况下,部分地区已开始试行医疗急救电话“120”、公安报警电话“110”、火警电话“119”以及交通事故报警电话“122”等系统的联动机制,一些发达城市还积极探索海、陆、空立体求援新模式。我国地处自然灾害高发区,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灾害事故、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急性疾病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我国各级医院已普遍设立了急诊科,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开通“绿色生命通道”,以急救中心及急救站为主体的院前急救网络也已建立,急救设备、车辆、通讯设施等得到改善,从业人员技术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逐步缩短反应时间,提供及时、便捷的院前急救服务,有效地降低了各种急慢性疾病以及意外伤害事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

目前,在加强学术交流,引进先进经验的同时,我国在急救医学领域同国际组织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不断加强。目前,我国的院前急救模式总体上与英美类型相似,普遍配备医务人员随车。由于各地的经济实力、城市规模、急救意识、服务区域,以及传统急救模式的影响,各地在设立院前急救医疗机构时,所采取的院前急救模式亦不相同,大体上可分为特大城市模式(如北京、上海、重庆和广州)和中小城市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群众对院前急救服务的要求逐步提高,急救对象更加广泛、复杂,难度加大。我国目前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在急救平均反应时间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但我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以后我们的医疗水平会很快提高上来。

参考文献

[1] 殷磊,丁艳秋.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

[2] 王庸晋.急救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29.

[3] 张亚卓,赵文静,张凯春,等.严重创伤急救护理进展.中华护理杂志,1996,31:419.

[4] 蒋琪霞.伤口护理临床实践指南[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4-36.

急救护理篇5

1.专线介绍

1999年4月18日市救护中心-仁济医院急救专线正式开通,成为全市首家院前、院内联合急救网络。当救护车在驶往仁济医院途中。救护人员用救护车上传呼机直接与救护中心总系,把救护车上病人的病情报告救护总台,救护总台随即拨通仁济医院急诊300专线电话,及时将病人院前病情、诊状及初步抢救措施等简要情况告知,仁济医院接到300专线电话后即根据病人的病情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即抢救人员、抢救设备、抢救药物到位,迎接救护车来院。

2.临床资料

1999年4月至11月,共有67位病人通过急救专线电话告知院前病情,抢救信心其中内科病人30例,主要为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哮喘持续状态、呼吸衰竭、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神经内科病人21例,主要为脑溢血、中风偏瘫病人;神经外科病人8例,主要为脑外伤病人;普外科病人6例,主要为复合外伤;妇科病人2例,为宫外孕。

3.体会

3.1急诊抢救的时间是用分秒来计算的。急救专线为急诊医护人员提供了抢救信息,使急诊室在病人来院前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而为处理危、重、急、伤病症最初阶段抢救的成功赢得了宝贵时间,也为抢救工作及时、正确有效提供了保证这是急救专线其独特的优越性。

3.2为全市医疗急救网络的建立作出有意义探索国际抢救体系为院外-急诊-ICU为联合一体的系统。而目前我国院外、院内急救常是独立进行的。急救专线为院内、院外急救配合的联系进行做了有意义探索。

急救专线的开通,仅仅是第一步。今年我们在急救专线基础上与救护中心合作建立电脑急救通讯网络,以便进一步掌握病人院前的病情、心电图、抢救措施的动态变化从而争取为每一个病人的抢救机会,减少危重伤病人的病死率和病残率,提高抢救率和治愈率。为建立完善院外、院内联合急救体系,作出我们进一步探索与努力

4、典型病例

99年4月,接到专线电话,告知有一位嘉定医院转来我院重大复合伤的男病人,来院时已处于休克状态。负责抢救的护士立即通知了普外、神经外、胸外、骨科医生到场等候,并立即做好了抢救准备。放射科CT室也做好了准备。病人到院后,立即给予吸O2、输液备血在半小时内逐步纠正了休克,CT显示了诊断报告,各科医生联合会诊明确诊断,术前备皮、备血一切准备工作就绪。病人17点15分到院,于17点45分已躺在手术台上进行了肝脾破裂急诊手术,经治疗后病人康复。

急救护理篇6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突发事件现场抢救危重伤员非常重要,严重创伤患者的最佳抢救时间是在最初30min,对危重病人的急救全过程而言,现场急救和转运途中的救治监护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我们院前急诊急救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现场,迅速对患者病情做出评估,建立静脉通道,保护重要的器官,维持基本生命活动,为进一步的救治赢得时间。

1争取时间,提高出车效率

院前急救最重要的是时间效率,当接到呼叫电话时必须认真做好记录:接电话的时间、详细地址、电话号码、患者主要表现及症状、意识是否清醒、出车时间、到达时间、抢救时间、回院时间等。必要时电话指导现场人员在救护车到达之前采取一些简单有效的救治措施,为抢救赢得时间,避免盲目、随意的处理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丧失抢救时机。立即通知司机、医生、护士、担架员,在2~3min内出车。

2现场评估

(1)护士到达现场后应配合医生迅速对患者判断有无威胁生命的征象,在急救现场应按照以下顺序及时检查与优先处理以下存在的危险因素:呼吸道梗阻,出血,休克,呼吸困难,反常呼吸,骨折。(2)在转运途中进一步检查,在转运途中可进行病史采集,通过询问护送人员,事故目击者了解受伤机制,以发现一些隐蔽部位的伤情,进一步处理,减轻患者伤情,进一步为患者赢得抢救时机。(3)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出血情况,以及加压包扎部位的末梢循环情况等,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做出相应的处理。

3急救与护理

3.1保持呼吸道通畅,保障氧气顺利输入严重多发创伤患者大多合并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抢救过程中非常重要,检查呼吸频率、深度及规则性,若病人没有呼吸或呼吸缓慢时(<6次/min),护士应立即开放气道,对口、鼻腔内有分泌物、呕吐物及血凝块或其他异物者应迅速给予清除,平卧,解除束缚,并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胃内容物倒流至口腔引起窒息,对舌后坠患者应侧卧,并将舌体暂时拉出固定,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氧气吸入,准备气管插管用物、车载呼吸机以及除颤监护仪,监测血氧饱和度,护士应熟练掌握气管插管术,紧急情况下能够独立进行操作。要提防频繁的呕吐或胃内容物反流引起气道阻塞。

3.2妥善处理出血创口,防止创面二次损伤严重多发创伤患者大多有开放性伤口,应密切观察出血情况。迅速处理活动性出血,较浅血管破裂出血可直接钳夹结扎止血,创面广泛出血者可用无菌纱布覆盖或填塞后绷带加压包扎止血。对于四肢开放性骨折大动脉损伤、皮肤撕脱伤者,可用大拇指压迫出血伤口或肢体近端的主要血管,及时加厚敷料加压包扎伤口或上止血带加压止血,上止血带之前用纱布、毛巾等软垫保护受伤皮肤,止血部位上肢在上臂上三分之一处,下肢在大腿中上三分之一处,以防损伤神经,并标明包扎时间,每小时放松一次,并用简易夹板妥善固定骨折肢体。对单纯头皮出血可加压包扎止血,开放性颅脑损伤可用明胶海绵贴敷,外加无菌纱布覆盖临时包扎,若病情许可宜将头部抬高以减少出血量。对于腹腔脏器外露者,先无菌敷料覆盖,再用盆扣上,外用绷带固定。

3.3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确保液体顺利输入严重多发创伤患者病情复杂,出血量大,紧急情况下患者的血压值可由周边血管脉动来推测,以食指及中指轻触桡动脉,摸不到表明血压不超过60mmHg,颈动脉若10s内摸不到任何搏动,有出血性休克征象则立即给予胸外按压。护士必须马上选用12#~16#留置针头建立2~3条静脉通道快速输液,快速补充血容量,确保输液用药通畅,维持有效循环,有颅内血肿患者应给予20%甘露醇,地塞米松,速尿等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组织供血、供氧,对于躁动患者不宜给镇静剂,以免掩盖病情。准备除颤电复律用物,必要时进行心脏除颤电复律,监测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

3.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院前抢救工作抢救同时通过向现场人员询问,了解致伤原因,判断有无其他部位伤情,防止隐匿伤情继续发展,并应用车载监护仪,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皮肤颜色、感觉、末梢血管充盈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如患肢末端苍白、温度降低或不能自主活动,皮肤感觉减退或被动活动剧烈疼痛,应及时处理;如呼吸、循环异常应随时准备抢救;创面是否继续出血,出血量的多少等,并认真详细做好记录。同时准备好各种抢救设备。

3.5确实保障途中安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经过现场紧急处理后,在患者呼吸道通畅、休克得到基本纠正的情况下,立即转回医院抢救。对于多发性骨折的患者,为避免途中骨折断端移动临近血管、神经再次损伤,须用夹板或石膏托暂时固定,搬运时要小心,以免诱发更多出血。颅脑损伤伴昏迷患者易将异物吸入呼吸道导致窒息,在途中应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或血凝块,切忌头后仰,致分泌物或血凝块堆积咽部造成窒息。对脊椎损伤患者,首先复位固定按脊柱损伤的原则搬运处理,对颈椎损伤的患者严禁随意转动颈部,必要时可施行牵引,以免再次损伤脊髓,造成严重的呼吸肌麻痹,加重呼吸功能障碍。如无禁忌,应使伤员平卧,保暖。抬担架时尽量保持水平位。车速要平稳,不要急刹车或突然提速,途中保持输液通畅,及时补充血容量,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转运途中一旦出现心搏停止,立即停车就地复苏抢救,切忌不作抢救继续转运以致失去抢救时机。做好护理记录及初步检查记录,准备、通知院内领导和相关科室,畅通绿色通道,作好抢救工作,到达医院后与急诊室医护人员做好交接班工作,详细说明负伤时间、原因、意识、瞳孔、合并损伤、现场及途中呼吸情况等。

4抢救小组的沟通

现场急救另一重要原因是抢救小组间的默契配合与沟通,护士应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的病情变化、生命体征,医生也要及时将体查情况反映给护士,与护士共同进行抢救;担架员应配合医护人员,在医护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可施行一些急救措施;必要时,驾驶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利用通讯工具通知医院做好救助准备,维持秩序,劝散闲人,保持伤患四周环境的安静,安全顺利地将患者送到医院。

5小结

急救护理篇7

主要是对神志、瞳孔、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的观察和测量。急救人员用压眼、呼叫、轻拍的方法快速确定伤员的意识状态包括伤病员是否清醒、嗜睡、深浅昏迷等观察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情况是否正常。检查伤员有无呼吸,气道是否通畅,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等情况。听诊心脏扣挠动脉或颈动脉是否有搏动往意脉率和脉律。如触不到挠动脉搏动提示收缩压降至8010朴洲g以下加触不到颈动脉搏动提示收缩压下降至以下。快速确定是否对伤病员采取急救复苏措施。测量血压确定伤病员血压是否正常过高或过低。用手触摸伤病员皮肤、月支体温度有无冰冷、发凉、发汗等情况。观察末梢血液循环情况必要时用体温计测量体温。

2根据病情对伤病员全身进行检查

在检查过程中要充分暴露伤病员身体各部位,迅速检伤,以利发现是否有直接危及伤员生命的体征。检查伤病员体表有无出血如有出血,立即设法止血。触摸伤员头皮、颅骨和面部是否有损伤或骨折。检查耳、鼻有无出血或液体流出。观察眼球及晶状体是否正常有无结膜出血、角膜异物等。观察口唇有无紫给,口腔内有无出血、异物或牙齿脱落是否存在口渴、口干。检查颈部有无损伤、出血、僵直、活动抵抗及棘突压痛等。检查胸部有无肋骨骨折和开放性伤口。询问是否存在胸痛及疼痛程度。听诊肺部观察呼吸情况,吸气时两侧胸廓是否对称。检查腹部有无膨隆、包块有无腹胀、疼痛、疼痛性质、疼痛程度。是否有腹式呼吸、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腹部有无伤口出血。对于急性创伤和伤病员不可盲目搬动伤病员。应先检查脊柱及两侧软组织有无畸形、压痛、肿胀等体征。动作要轻。检查骨盆有无疼痛和骨折俩手分别放在伤病员骸部两侧轻轻施加压力。观察外生殖器有无损伤。检查四肤有无肿胀、疼痛有无畸形往意关节活动是否正常观察皮肤颜色、温度、末梢循环情况。

3根据急救现场伤病员的发病情况、生命体征进行必要的检查

立即对伤病员的病情作出初步判断池可借助仪器检查,取得相关资料加以判断。

4做出初步判断后,实施院前救护

4.1维持呼吸系统功能护士应遵医嘱纪合医生对伤员实施救护。救护措施可穿插在评估和体检过程中。对意识丧失者应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舌根后坠或呕吐物等阻塞呼吸道而引起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窒息者要清除口、鼻、咽喉及气管的异物及痰液。昏迷者要防止舌后坠用口咽管通气或用舌钳牵出固定。对伤病员需行心肺复苏者在伤病员身体下垫硬木板,开放气道去枕平卧位头向后仰,上提下领,以利人工呼吸。注意保暖。对于一般伤病员河根据病情采取舒适卧位。对缺氧者及时给予氧吸入。

4.2维持循环系统功能对心脏、呼吸骤停者应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病情需要而又有条件时应及时进行心脏电除颤、心电监测、药物治疗。对张力性气胸伤员行穿刺排气亦可安置闭式胸腔引流迅速减压。对开放性气胸者应密封包扎伤口。

4.3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和保证治疗药物及时进入体内。静脉输液最好使用静脉留置针河保证快速通畅地输入药物。对危重伤员河建立2一3条静脉通路。

4.4外伤的处理

(1)出血是创伤后的主要症状之一池是许多疾病的一个急性症状。根据伤病员的血压情况估计出血性质和出血量。对于内出血情况较复杂的伤员只能根据其临床表现和体征来判断。大量出血时危险性大应在对症止血、补液、药物治疗、预防和治疗休克的同时尽快将其转运到医院内救治。对于外出血首先判断出血性质动脉出血者,出血为搏动样喷射呈鲜红色静脉出血者血液从伤口持续涌出呈暗红色毛细血管出血者血液从伤口渗出或流出呈红色量少。500刚以下的出血伤员常无明显反应。500一1000川的出血伤员可表现口唇苍白或紫给,四肤冰凉月渴头晕无力等。1000一2000刚的出血伤员可表现四肤厥冷,脉搏细速反应冷淡、血压下降心率130次/分以上。根据出血性质采取不同的止血措施。对于较小创口的出血可采用加压包扎止血法池是最简单、最有效的临时止血方法。四肤大血管出血加压包扎不能有效止血时河采用止血带止血法并可将患肤抬高以减少出血。

(2)根据受伤部位选用合适的包扎用物及包扎方法。包扎方法包括绷带包扎法、三角巾包扎法、多头带包扎法和丁字带包扎法。包扎具有保护创面、压迫止血、减轻疼痛及骨折固定等作用。包扎前注意创面的清洁、消毒、四肤包扎时注意保持肤体功能位置包扎顺序为从下向上从左向右从远心端向近心端包扎松紧度适宜往意观察肤体末端颜色、温度。骨隆突处应加衬垫,以保护受压皮肤。固定绷带时打结应在肤体外侧面不可在伤口处、受压处、摩擦处和骨隆突部打结。

(3)对于骨折、关节严重损伤、月支体挤压和大面积软组织损伤的伤病员应采用临时固定的方法,以减轻疼痛诚少并发症并方便转运。颈推骨折的伤员取仰卧位枕后垫一软枕,头的两侧各垫一软枕或衣服卷固定,头部用绷带固定在担架上,限制头部前后或左右晃动。胸、腰推部骨折的伤员平卧于硬质担架或木板上伤部垫软垫预防压疮再用带子将伤病员固定使其躯体不得转动。四肤骨折固定前包扎伤口J高时固定用的夹板要超过断骨两端的关节。

4.5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在实施基础生命救护时,即开始注意脑复苏极早头部降温,以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保护血脑屏障诚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减少脑细胞的损害。可采用冷敷、冰帽、冰袋等降温措施还可用脱水药降低颅内压等。

4.6对症治疗对于伤病员的各种急性症状河采取降温、止痛、止咳、平喘、解痉、角军毒等救护措施。

5安全转运

经过现场急救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快将伤员转运到医院急诊科使其得到进一步治疗和护理。转运过程中继续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等,进行不间断的有效救护始伤员以持续的生命支持。有抽搐与痉挛者应取下义齿河用牙垫,防止舌咬伤。根据伤员的情况对司机提出行车要求。做好抢救、观察、监护记录。

6重视心理关怀

由于突遇意外伤害或急症伤员往往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可出现紧张、恐惧、焦虑、忧郁等各种心理反应。此时急救人员应保持镇静快速而有序的救护会带给伤员一种心理慰藉和信任。同时应关怀、安慰伤员保持镇静积极配合急救人员的救护。对于伤员家属应客观向其介绍病情取得其理解与合作使抢救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急救护理篇8

[摘要] 目的:探讨如何对创伤患者进行现场急救。方法:一是采取急救措施,二是防止各种并发症发生。结果:对于创伤患者尤其是重症创伤患者的现场急救,要做到及时、迅速,忙而不乱,准确判断病情,对症处理。结论:抢救创伤病人应以明显影响生命体征的疾病为主,并在实际工作中灵活掌握,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 创伤;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c)-119-0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时有发生。常见的创伤按解剖关系分为:颅脑、面颈、胸前、腹臀、上肢、下肢创伤和多处伤。复合伤涉及全身多处组织器官,伤情相互掩盖,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为了应对突发事件,遇有大批伤员时,我中心启动紧急预案,所有抢救单元迅速到位,使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

1 现场检伤,紧急评估

最先到达的医护人员应尽快检伤,评估分类。现场检伤时应该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尽量减少翻动伤员的次数,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如脊柱损伤后不正确翻身造成医原性脊髓损伤)。检伤中应重视那些“不声不响”,反应迟钝的伤病患者,因其多为危重患者。按国际惯例,一般可将伤病者分为危重患者―标红色标,应优先处置并转运;重症患者―标黄色标,次优先处置并转运;轻症患者―标绿色标,可延期处置后转运;濒死或死亡者―标黑色标,可暂不做处置。

2 急救措施

伤病员的现场救治以抢救生命为主,其次是防止“二次损伤”或尽量减轻伤残及并发症。一般仅给予生命支持的基础治疗,必要时可施行气管插管、补液、给药等生命支持的高级治疗。

2.1保持呼吸道畅通

畅通呼吸道后充分给氧,必要时气管插管,头后仰是现场急救中防止舌后坠,打开气道的简便方法,对疑有颈椎损伤的伤病员禁忌使其头后仰可采用提颌法。

2.2补液

对循环不稳定的危重患者应紧急开放静脉通路,输注生理盐水,少量的高渗盐溶液有一定的抗休克作用,同时可为病情恶化或生命垂危时抢救给药预留一条通道。

2.3致命伤的处置

应在现场进行紧急处置的损伤主要包括活动性大出血、开放性气胸、内脏外溢、异物刺入、头外伤后的脑脊液耳鼻漏、脊椎骨折等。

2.3.1止血创伤止血法有多种,可根据情况选用。

2.3.2开放性气胸的处理应立即用大块厚敷料或衣物封盖伤口并加压包扎,避免因胸腔负压不足或两侧胸腔压力不等造成严重呼吸困难和纵隔摆动。

2.3.3内脏外溢的处理常见的内脏外溢为腹部开放性伤致腹腔内大网膜及肠管外溢,颅骨开放性骨折后脑组织外溢,此类伤病员可按“减压包扎”原则处理,第一不还纳,第二不能直接加压包扎。可先在溢出的内脏上覆盖干净的敷料,再加盖饭盒等支撑物使内脏免受直接压迫然后再用三角巾进行包扎固定。

2.3.4躯体异物的处理如有较大异物刺入机体,现场不允许拔除,以防一拔除异物后大出血导致伤病员在到达医院前休克死亡。

2.3.5耳鼻漏的处理头部外伤如伤病员的耳鼻有出血性液体流出,可能为“颅底骨折后耳鼻漏”,处理此类伤病员不能填塞止血,以免发生污血回流入颅引起严重颅内感染,在转运中使伤病员侧卧出血侧向下。

2.3.6骨折的处理 长骨干骨折应予简单的外固定后再转运,以免搬运和转送过程中骨折锐利的断端刺断血管、神经,造成“二次损伤”。脊柱骨折多采用颈托和脊柱固定板固定,防止脊柱损伤。

2.4心理护理

患者对突然的创伤打击毫无心理准备,通常表现狂躁、忧虑、压抑,根据其心理特点,医护人员要以沉着有序、忙而不乱的工作作风,高质量的技术取得患者信任,同时突发事件的现场多无家属,从我们接诊的那一刻起,就努力创造出一种亲人到来的氛围,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给予足够的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他们及早正视现实,树立信心,战胜疾病。

3 讨论

对于创伤,尤其重症创伤的现场急救,要做到:反应迅速,及时到达;准确判断病情,对症处理;分清主次,安全转运及重点护理。

常见的几种创伤的急救与护理,颅脑损伤合并脊柱损伤:给予脱水药的同时,现场要用脊柱固定板固定,颈部上颈托。昏迷的患者疑有颈椎损伤,打开气道时禁忌抬颈,采用双手轻轻提颌法。复合性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要在抗休克的同时,积极配合医生现场包扎止血。

总之,要本着“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并在实际工作中灵活掌握,争分夺秒,迅速准确地配合医生抢救伤者,才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提高伤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余静.复合伤的院内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77-78.

[2]王一镗.面向未来,迎接挑战,促进我国急诊医学全面发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0,20(11):629.

[3]吕传柱,周才旺,张玉霞,等.院前急救在急救医学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2,22(6):370.

上一篇:企业财务管理范文 下一篇:文化形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