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医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8 17:41:14

急救医生论文

急救医生论文篇1

期盼21世纪是个安全世界的良愿,被2001年“ 9 11” 事件及随之而来此起彼伏的天灾人祸所粉碎。正如联合国 秘书长安南所说的,“我们的世界比任何时候更容易受到灾 害的伤害……,作为一个国际社会,相当被动。救援医学就 这样为全球所关注,也成为中国各级政府、卫生部门、社团、 民众关心的课题。而在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嘯灾难 发生后,各国救援队在现场实施医学救援时,普遍感到事先 对护理在救援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笔者2005年1月在 印尼与国际急救组织专家,印尼卫生部主管官员专家,尤其 与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的同道们讨论中得到了共识,救 援医学中蕴涵着救援护理学,护理学在救援医学中占有重要 的地位,发挥着独具重要的作用,决不可忽视。事实上救援护理学已伴随救援医学悄然而至。

由于历史、传统等缘由,即使是救援医学,对很多人而言 也是陌生的,因此,本文首先要以一定篇幅来阐明此题。

1历史回顾:现代急救的概念与内涵

    纵观人类文明史,自19世纪中叶医学科学(Medical Sc- ence)的形成并迅猛发展,近100多年的进展举世瞩目。医学 科学标志人类文明进入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在保徤、医疗 实践发展等活动中,人类已逐步取得协调和主动。

现代急救医学或现代急救灾害医学(Emergency and Disaster Medicine)是近40年来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 一门学科,它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对于越来越多的医院外突 发的危重急症和意外伤害事故,提出迫切的医疗需求这一背 景下产生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科技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迅速 渗透,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在现场救护基础 上,产生了现代急救医学(M od ern E m erg ency M edici ne )随 着急救医学的内涵日益丰富,外延扩展,灾害医学也成为主 要内容,或是其延伸。事实上,灾害医学与急救医学很难区 分,只不过是致病原因、环境不同罢了。所以,1976年由国际 M edicine)和灾害医学(Disaster M edicine)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 IJ。

这个俱乐部的成立很快引起各国医学家的重视,不久即 更名为世界急救、灾害医学协会(W,o rld Asso cC atio n o n E¬mergency and Disaster M edicine. WAEDE)协会的主席即 当代心肺复苏医学创始人Peter Safar教授(已于2003年8 月去世)该协会主要研究世界各国在医院外抢救垂危病人 的经验和现场急救组织,显然,仅仅依靠临床医生、医院内的 管理模式和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很快引起了社会的关 注。WAEDE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每两年召开一次世界性的 学术大会。

笔者认为:国内有些人士将急救医学(EM)译成“急诊医 学将活跃在医院外的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e Med¬ical Service EMS)译成“急诊医疗服务系统”.将院外急救 (Prt-hospital Medical Care)译成“院前急救”是不确切的 “急诊”主要在医院内的范围,医院外的广阔领域乃至地面、 天空和海洋,“急诊’是无法概括难以覆盖的。我国卫生部十 分重视中国急救事业的发展,早在1980年以国家卫生部名 义向全国了《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的正式文 件11J。

现代急救、灾害医学的建立和发展,是对传统的医院内 的急诊包括手术室在内其他临床科室抢救规范的提高;是对 危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系统救治经验和理论 上的完整和支持;更是在昔日简陋的医院外环境的基础救护 (First Aid)的重大发展;同时它将通讯、运输、计算机技术等 纳入医学科学理论及应用范畴。我们可以这样宣称:现代急 救医学,是对20世纪60年代尚未形成体系的急救医学的重 大变革与革命。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可以十分清楚地认识到:任何院内 外的医学救援均伴随着护理活动的进行;护理学的理论和实 践是救援医学理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院内外的 基础急救(First Aid)还是心肺复苏(CPR),往往最早实施者 就是护士,而这些急救技术本身包含着护理。可惜未能引起 重视,缺少认真的总结提升,更没有把它引向形成救援护理 这样一门学科。

事实上,救援护理学与救援医学相伴悄然而至,而在实 践中绽放光彩,扮演着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发挥着独具的 重要作用,创立救援医学护理学已呼之欲出。

2 认清形势:严峻的‘天灾人祸”

意外灾害即天灾人祸,或称“突发公共事件”,在近30年 来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1978年我国唐山地震以付出24万 人的生命和城市被毁的代价,成为近400年来全球地震史上 最为惨烈的一幕。

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不断地受到灾害事故的 威胁。城市化进程加速,社区在不断地兴建,发展与安全已《安全社区宣言》,提出安全的生活是一个基本权利,提出了 “使人人安全”的口号。这是基于现代城市意外伤害严重地 威胁人类的安全生产、生活而提出的,它已构成世界主要的 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并随着都市现代化在继续恶化。

1989年12月22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 44/ 236号决议,将20世纪最后的10年作为“国际减灾十 年’。中国政府、社团等有关组织积极响应参与这一行动[3J。

当代急救医学泰斗Peter Safar教授的匹兹堡大学国际 心肺复苏研究中心,将研究重点也转向了对灾害医学的研 究,更名为彼得沙法国际心肺复苏、灾害医学研究中心。 这种变化,预示着灾害医学在急救医学的学术内涵上已明显 占据了重要地位,表明救援医学事实上已经形成。它对现代 化救援医学服务(Em erg en cy m ed ical s ervi ce,EMS)在理念、 机构、队伍、技术和装备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2J。

国际减灾十年已过,灾害有增无减,形势不容乐观,但成 绩也不小。联合国从中提炼了两条重要的理念。

一是“使21世纪成为安全的世界” (fo r a s afer wo rld i n the 21st Century),它既表明了全球灾害形势依然严重,减灾 是一项持续而长期的任务,同时也表明减灾对可持续发展做 出了贡献。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根本转 变,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必须在全球持久地开展 防灾减灾活动,体现对人类在今后自身生存、发展、可持续发 展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

二是提出建设灾害“预防文化” (Building a culture of prevention) “预防文化”(国内多译成“安全文化”)是在减 灾十年深入发展时形成的理念。这个重要理念的提出和实 际运作,对各国防灾、减灾的活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作 用。

3科学共识:现代社会奠定了护理学在救援医学中的地位

    “ 9 11”这个特大的恶性突发事件表现出美国急救体系 的有效运行和人员的良好职业道德。“ 9 11”事件后,美国 从联邦政府到州地区行政当局,进一步加强完善了这个体 系。灾难并未因“ 9 11”事件后而减少,随之2002年10月 12曰印尼巴厘岛的爆炸,2003年我国及一些国家发生了“非 典’,阿尔及利亚、伊朗发生了大地震。2004年12月26曰 印度洋地震海嘯灾难波及到东南亚印尼、泰国、斯里兰卡、印 度等多个国家。在此次印度洋海嘯灾害中,国际社会包括我 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在救援上迅速作出反应,开展了全球性 的救援活动。

21世纪初尤其2004年12月26日大海嘯救援等一系列 救援活动中,社会学家及医学家已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医学 救援离开了护理学的理论、实践将难以承担其使命、无法开 展其工作。“救护” 一词本身就明确地涵盖急救与护理。在 各种灾害、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中,现场维持、恢复生命的基在内则是现场实施急救的“主力军”;我国院内急诊科及院外 急救中心,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护师,经过规范培训及 中国医师协会这一行业协会的专业委员会考试考核合格,即 具有开展救护的资格。

灾害事故的现场医学救援包括赴伤病员集中点、难民营 的巡诊医疗,面对大量的伤病员,伤病情一般皆为明朗,急需 进行及时的各种创伤急救护理操作,包括软组织损伤、烧伤 的清创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大量的急救护理操作。

幸存者还需要护士的心理支持,护理人员所起的作用更 为重要。即使在异国他乡语言交流困难的情况下,护士的 “天使形象”和操作给予了伤员心理上的安抚和支持。

此外,高级护理人员是医学救援临时机构管理的重要成 员。在此次印度洋海嘯救援中,笔者与各国救援队包括雅加 达和印尼卫生部、国际SOS急救组织等专家们取得共识,现 代社会已经奠定了护理学在医学救援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如 果不重视、不加强、不发挥护理人员的作用,将是救援工作的 重大失误。

我国政府本着对国家、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于2005年 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 急预案>。在总体预案内包含有医学救援预案,这为我国救 援医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理论支持和条件保 障,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救援医学事业及救援医学护理的创 立和发展。

我国医学救援体系的建设中,急救中心、紧急医学救援 中心必须是立足于院外,其功能将以抢救危重病人、处理突 发事件为主:必须是网络化,即卩“大网络、小中心;大院外、小 院内;大科教、小机构”的原则[3]。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 程,全球救援医学事业一体化已成共识。此次,我国医疗救 援队在印尼、泰国、斯里兰卡等国的工作充分证明了国际合 作、救援一体化的重要性,充分证明了护理在救援医学中占 据重要的地位。

急救医生论文篇2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常见安全隐患的原因。方法:对2005~2007年我科记录在册有关院前急救纠纷27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院前急救安全隐患主要表现为急救前隐患、现场急救隐患、转运途中安全隐患三个方面。结论: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能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杜绝医疗纠纷与事故的发生。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院内急救密切相关。院前急救是伤员未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均具有极其重要意义[1]。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人们的维权及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院前急救面临严峻考验。由于院前急救大多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医护人员在救护过程中稍有不慎,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如何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是每个医护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

1 临床资料

分析总结我科2005~2007年院前急救纠纷27例,其中投诉出诊时间长15例,医护操作不熟悉5例,设备及药物不全4例,患者坠床3例。

2 安全隐患

2.1 院前急救安全隐患

2.1.1出诊不及时 接听120电话时未详细询问地址、联系方式,导致出诊时司机因方位不明走错路,而又无法有效联系患者,使救护车空跑或延时到达。急救人员抢救意识不强,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出诊。司机对道路不熟悉或交通不畅,特别是上下班人流高峰期,影响急救车行使的速度,造成出诊到达现场时间延误。

2.1.2急救反应慢 出诊时未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对伤病员评估不足,未能更好地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携带药品及仪器,导致到达现场急救时由于药品及仪器不符合现场使用,再折返车内拿取所需费时,而对伤员延时救治。

2.2 现场急救隐患

2.2.1 医嘱查对存在安全隐患院前急救时受环境和条件所限,护士都是执行口头医嘱,增加了出差错的几率。现场执行口头医嘱时除“三查七对”外,更强调“三清一复核”即听清、问清、看清和医生复核,保证抢救过程忙而不乱和治疗安全。用药后详细记录用药时间、剂量[2-4]。

2.2.2 急救设施、设备、药品存在不安全因素院前急救不仅现场卫生条件差,还受到携带急救药品、设备等限制,客观上为急救工作安全性增加了一定难度。

2.2.3 急救技术掌握不熟练 在紧急情况下手忙脚乱,未能及时、正确地使用各种急救仪器设备,未能快速、有效地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急救药物的使用。

2.3 转运途中安全隐患

转运途中路况不良,车内照明不佳,对患者的病情观察不细致,或者医生坐在副驾驶位置,未与护士一同坐在患者旁边观察患者病情,导致病情变化不能及时抢救。

运送时没有拉起床栏,对不合作的患者没及时使用约束带,致患者摔下车床。

2.4 护理文书不规范

不重视院前抢救护理记录,记录不及时、不详细。

3对策

3.1 及时出诊

确保在规定时间内(5 min)出诊,根据“120”指挥中心发送出车通知单上提供的地址、电话,直接与患者或家属联系,保证出车路线正确,情况许可下,让患者家属于指定位置等候,避免寻找,延误时间。同时由医生了解患者病情,护士及时评估,并根据病情准备急救药品、仪器,使其处于应急状态,保证到达现场可以快速、准确使用,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3.2加强理论技能培训

护士应具备相应的综合医学理论知识和现场救治的基本技能。定期对护士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电击除颤、心电监护、穿刺留置输液、处理复合伤等培训和考核,提高现场急救应急能力及服务质量。

3.3 加强途中转运护理

3.3.1心理护理患者和家属的感受最为重要,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疏导,保持良好的急救环境,及时、简明、扼要地介绍各种治疗、护理措施是确保急救护理程序顺利进行不可缺少的环节[5]。在转运前应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说明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合作、谅解,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

3.3.2 安全护理转运时固定车床,拉起床栏,对不合作患者使用约束带,保持合适安全的转运,意识障碍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3.3.3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观察患者意识、呼吸、脉搏、血压、面色,对意识清醒者,定时进行简短对话以判断意识的改变;意识障碍者,随时观察瞳孔的变化。

3.3.4应急处理发现生命体征异常及时处理,保证抢救药品、仪器及时、正确使用。

3.3.5 强化风险意识医疗行为本身是一种特殊性质的行为,具有紧急抢救性、高技术性、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而院前急救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危重、年龄不一、文化层次及社会背景不同的各种疾患人群,其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稍微疏忽,可能会铸成大错[6]。院前急救人员应认识到工作的高度风险性,对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要有预见性。完善急救流程,定期对急诊科医护人员培训《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知识,增强风险意识。

3.3.6加强救护车管理救护车应保持完好的备用状态,物品、仪器、药品准备齐全、充分、完好。每班认真交接,定人、定期检查,排除不安全隐患,确保急救畅通。

3.3.7规范护理文书重视院前急救护理文书的书写,在完成急救任务的基础上,准确、及时地书写院前护理记录,记录出诊到达时间、上车时间、到院时间、抢救措施实施时间、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病情的变化及执行医嘱的时间,使记录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7]。

3.3.8 良好的心理素质院前抢救过程直接受现场人员监督,面对抢救场面要沉着、冷静、稳重、严肃,排除外界各种干扰,做到临危不乱,紧张而有序地开展抢救工作。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 第2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

[2]赵文静,张巍巍,宋平,等.中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救护[J].南方护理学报,1997,4(30):7.

[3]万伟, 杭星.高血压性脑出血院前急救之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153.

[4]郑松枝,魏肖利.急性脑出血病人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2):94,103.

[4]马彦辉,桑梅,牛小秀,等.我院急诊抢救疾病谱特点和构成比的分析[J].现代护理,2007,13(28):2694-2695.

[5]李患礼, 陈瑶.急诊与医疗纠纷[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3):1323-1324.

[6]周丽萍. 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8):2820.

急救医生论文篇3

院前急救以急救单元展开工作,特点是独立性强,执业过程暴露,现场情况复杂,病情急,医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诊断、处置、难度大,容易发生医疗纠纷。因此,规范急救单元服务工作流程很有必要。

院前急救单元工作流程

调度中心接到求救电话,1分钟内发出调度指令。

急救单元收到调度指令白天3分钟、夜间5分钟登车。司机迅速启动车辆,调整GPRS定位状态,驶向现场。医生在车上进一步用电话了解现场情况,并保持通信畅通,随时指导现场人员自救互救。护士准备并调试救护设备。

到达现场,急救单元小跑接近伤病员,医生对病情作出初步判断,下达救护指令(1~3分钟),实施紧急救护措施,如通气、止血、固定等。在操作过程中,向家属交代病情,征求拟送往救治的医院并签字。如为车祸现场,应向现场伤者、亲属或交通警察告知伤者所送往的医院,最好征得伤者、亲朋或交警签字。院间转诊,医生在了解病情后下达救护指令,并与该院管床医生床边交接,向家属交代病情,征求拟送往医院并签字。护士检测病人生命体征参数,据医嘱建立或维护静脉通道、吸氧等,配合医生实施急救操作,并与管床护士交接,问明当日用药及治疗情况。适时向家属提示费用情况,以维护患者知情权。指导担架员搬运病人。司机到达现场后,调整车辆至驶离现场状态,协助维护现场秩序,帮助医护人员递送急救物品。

伤病员上车后,医生对患者作进一步检查,判明病情,延续或调整救护操作,并做好记录。对于急危重症者,及时联系就近有条件的医院,建立急救绿色通道。护士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氧,视病情调整,维持静脉通道畅通,执行医嘱。执行时要复述医生的口头医嘱,以免有误。医师、护士时刻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视病情随时调整救护操作。神情专注,医护不能谈论与工作无关的话题。司机情绪饱满,安全快速行驶。病人家属不准乘坐驾驶舱,以免影响行车安全。

病员送达救治医院后,医生联系医院急救人员接诊、交接并征请签字,护士指导下担架,清理医疗物品。病人安置后,护士列出收费项目由司机开出收费票据,护士在收取费用时向家属说清收费项目及依据。担架员清理担架、随车物品,回收被服等。

呼吸心跳停止病人处置流程。医生迅速判明情况,查看神志、瞳孔、呼吸情况,听心音,触摸大动脉,向现场人员告知检查结果,并记录时间。护士连接心电图仪,待心电图呈一直线,由医生告知家属患者已临床死亡。迅即进入抢救程序,边抢救边征求家属意见,是现场继续抢救还是送往医院。现场抢救,护士备好除颤仪,医生连续电击除颤3次,仍无复律,持续心肺复苏操作30分钟以上,再次做心电图呈一直线,方可宣布患者临床死亡放弃抢救(对于溺水或家属强烈要求的可边抢救边说明,适当延长抢救时间)。对于到达现场前死亡的病例,如为近期车祸,原则上送医院抢救,途中持续心肺复苏。在到达现场前(已在家中死亡者)是现场抢救,或是送往医院,须征得家属同意,直系亲属签字。对于转送者无论有无复苏可能途中均应行持续心肺复苏程序。对于拒绝送往医院的死者,必须在常规抢救程序结束后,由亲属,最好是直系亲属书写拒绝送医院字样并签名,急救单元可离开现场。

急救单元返站途中,医生、护士在治疗舱讨论此急救病例,完善病历记录。到站后护士更换被服,检测设备,补充药品,做好治疗舱卫生,消毒。司机加油,保养车辆,调车位至待命状态,保持车身外观及驾驶室清洁。担架员清洗担架及协助做好治疗舱卫生。

一个院前急救周期结束,急救单元待命。

讨 论

急救单元由医生、护士、司机、担架员组成,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院前急救工作任务。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体系的首要环节,对急危病员发病初期的妥善、快速、有效处理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关注[1]。急救医疗体系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但在20世纪60~70年展缓慢。1986年,卫生部与邮电部联合颁文,明确全国各地急救中心、站使用的急救电话号码,统一为“120”[2]。院前急救服务发展不平衡,有的地区才刚刚起步,是一个高风险、医患矛盾较为突出的行业,有待于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与运作,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社会输求。依法、科学的建立统一、规范的院前急救工作流程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 邵孝,蒋朱明.急诊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

急救医生论文篇4

关键词:院前急救;现代信息科技系统;一体化;浅析

院前急救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在院前急救和救治行为上的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的应用尚未展开,相当程度上制约了院前急救医学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新余市急救中心怎样构建院前急救与现代信息科技系统一体化,从而标准化统一的和正确的指导现场医疗急救,本文也提出在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和并对优势进行分析。现行国内的院前急救系统由于多种体制并存,严重制约了院前急救工作的发展。以我市为例;新余市是省辖市,全市人口约115万,面积3164平方公里,下辖一县三区。2006年通过市政府文件规定才成立独立型模式、统一的市急救中心,负责全市医疗院前急救。避免了120不统一,多个急救系统并存的局面。成立并完善包括四步:一、通讯网络化。成立一个统一的120指挥、调度、急救中心,一个市级行政区域只有一个急救电话、一个急救通讯调度网络(包括深圳市中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ZXD1000-S型数字程控交换机、中兴GoTa车载卫星定位系统、GIS(电子地图)显示系统和大屏幕投影、车载摄像头、移动通讯终端等)。包括4方面:①市民与120的通讯联络;②急救中心与所属分站、救护车、急救医院的联络;各分站、点必须有较为完备的通讯保障,至少有一部急救专用固定或移动电话,工作人员必须配备移动通讯工具,无线数据通信网络监控系统(GPRS系统)应具有覆盖面广、高效的特点,适合在边远偏僻、不具有常规网络传输条件的地区使用;③急救中心与上级领导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救灾系统的联络;④救护车与急救中心、上级领导卫生行政部门、网络医院和其他救灾系统的联络;在救护车移动状态下,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无线数据通信等网络技术应为急救指挥中心提供快速、实时的清晰的现场医疗图像信息、数据及自动跟踪系统。二、全市成立一个急救中心,城乡多个救援分站,分站全部依附于综合性医院;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上下联动。三、急救车辆必须使用统一规范急救标识,车内全部配有多个实时电子探头、地理信息系统终端、全球定位系统终端、无线数据通信终端等。四、"120"指挥中心还在各分站医院设置了终端,该终端可以接收"120"指挥中心发出的各项指令、尤其是救护车发出的现场信息,使医院的急诊科在患者到院之前,做好充分的抢救准备。也使急救中心具备承担日常医疗急救、重大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的医疗救护任务的基本条件。

现今院前急救都是由出诊小组完成,现场救援人员在现场一般只能凭个人的经验来处理;当遇到疑难病例时,只能依靠身边有限的仪器设备对患者进行监护、检查、治疗。需要支援时,也只能使用简单的通讯工具如对讲机,手机等语音系统和指挥中心取得联系,无法直观的把患者病情反馈给指挥中心或者值班专家,从而得不到有力的支持。而且接诊医院无法在现场救援人员接触患者的开始就开始跟踪患者病情变化,而只能在接触到患者后才了解患者的病情,这样就耽误了诊疗和抢救的时间。而且院前与院内的衔接主要是通过一部电话和一纸交接单完成。这张交接单一般会放在病历里,随着患者一起走。

现在我市急救中心的构建院前急救与现代信息科技系统一体化目标已经初步建成,也已经有了移动通讯指挥平台,主要传输图像和音频,把调度的座席放到移动车上、放到救护车上。已经建成如下:①呼叫系统可实现急救中心与救护车的语音互通,急救中心可借此获得患者状况及路况信息;②移动终端可传送路线图和实时路况,还能把急救中心的指令以及患者的基本信息传送到救护车;③车载摄像头可以把救护车内的实时图像传送到中心,后者能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给予指导并提前作出相应准备;④通过上述车载设备与120急救调度中心互通;120急救调度网络可与专家顾问系统及救治医院互通数据、语音、视频等信息。故此我们可以做到:①现场医疗救治信息传递通畅,指挥中心可同步监视现场情况,及时做出增援;②现场救援人员与指挥中心及专家顾问系统能够互通信息,共同分析病情,商榷处理,提高抢救成功率;③接诊医院能及时、快速、准确的掌握患者的信息,以便提前做好接诊准备。

先进的指挥调度系统为抢救患者节约了宝贵的时间,我们把所有医院的位置、信息还有它的特长都标好,可以依据突发事件的特点,组织转运。院前急救与现代信息科技系统一体化其最大的特点是通讯的应用,通讯系统主要包括固定电话、移动电话、GPS、卫星工具等。但急救中心的信息化水平与综合医院比,相差还很远;在综合医院,电子病历、PACS系统等的应用已经较为成熟。希望在不远的将来,结合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使用,可以让系统与患者数据库、移动的电子病历建立互通。

怎样引导院前急救行为向专业化、标准化、程序化发展?可以代表现代院前急救医学的发展方向。解决这一问题,我市急救中心走的是构建院前急救与现代信息科技系统一体化,即通过把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无线数据通信等多种技术与院前急救医学结合起来,并与急救指挥中心和专家顾问系统及救治医院互通数据、语音、视频等信息,也可及时同步的反馈至救援现场,以达到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的目的。院前急救与现代信息科技系统一体化的理想目标,就是每一辆救护车都可以与这个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能协同覆盖急救指挥中心、急救车辆、医护人员以及接诊医院,对整个院前急救起到宏观把控的作用[1-5]。

参考文献:

[1]张振新,林长春.中国和法国院前急救体系比较及启示[J].现代医药卫生,2009,4.

[2]闫,甘贝贝.整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急救发展如何破困局[N].健康报,2011.

[3]刘林成,鄢春梅.浅谈武汉市院前急救现状和对策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

[4]冯平.院前急救效能评价与医疗质量控制[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

急救医生论文篇5

急诊优秀优秀护士演讲稿篇【1】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永恒的主题和永远的追求,而开展急诊救治服务正是为了实现这样的愿望。急救工作富有挑战性,急诊科也是高风险科室,护士应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的工作态度,熟练的操作技术,规范的工作流程,给患者创造一个和谐的救治氛围,从而减少护患矛盾,增强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信任度和安全感,从而提高医疗护理工作的安全性。为达到此目的,急诊科护士必须掌握必要的护理和救治技能。

1.急诊护士应掌握的技术和技能:

1.1掌握急诊护理工作内涵及流程,急诊分诊;

1.2掌握急诊科内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3掌握常见危重症的急救护理;

1.4掌握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

1.5掌握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监护技术及急救护理操作技术;

1.6掌握急诊各种抢救设备、物品及药品的应用和管理;

1.7掌握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要点及沟通技巧;

1.8掌握突发事件和群伤的急诊急救配合、协调和管理。

心得五:急诊科护士心得体会

急诊科是医院最重要的窗口之一,我所在的医院是省里名列前茅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不仅接诊正常的急重病人,还要收治从地县上转的危重病人,有着急、忙、杂的特性。面对危重急症病人的首诊和抢救,急诊病人又往往诊断不明、病情不清、变化迅速,若处理不当,就容易发生医疗纠纷。而病人及家属容易产生急躁、忧虑、恐惧的情绪,急诊不同于病房,医护人员有充足的时间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急诊,患者及家属在与医护人员较短的接触时间内,还未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对医护人员的每一个细微环节都十分敏感,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对病人心理都会产生很大影响。造成医护人员的救治行为不被理解,患者及家属留下“不被重视”、“急诊不急”的错觉。所以我越发觉得沟通在急诊是最容易忽略而最重要的东西。

南丁格尔说:护理工作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需要艺术。首先,要学会观察,才善于发现问题的存在,包括对病人病情、心理、需求及家属的观察。例如:有些患者家属对护士的行为百般挑剔,却对自己患者液体输完都浑然不知,像这样的家属我们就应该在每次更换液体时都耐心的提醒他液体输至什么地方时应该叫护士,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按时巡视病房,多观察液体的进展,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为液体没有及时更换了与患者家属产生矛盾。其次,要学会沟通,人与人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是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对于来急诊就诊的病人,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询问,热情的为其引导。例如: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我们可以予以搀扶或协助其用推车送至诊室,为其测量生命体征,交予诊室的护士;对于需要并可以去病房治疗的患者,我们可以为其细致的指明病房的位置,避免患者跑“冤枉路”。而对于患病时间长而并不危重的病人我们可以建议他去门诊就医,耐心而细致的告知其门诊的位置和就医的时间,便于患者的安排。虽然,一个微笑的表情,一个搀扶的动作解决不了患者身体上的疼痛,但是,却能迅速缩短护患距离,有效满足病人需要被照顾的心理需求,从而便于我们开展下面的护理工作。最后,通过观察和沟通学会判断,对病人的病情和需求有一个准确地了解和判断,有利于医护人员救治工作的展开,也为病人争取了时间。例如:受外伤的患者可以通过观察和大致的询问了解其受伤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第一时间为其找到接诊医生为其救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而挂号等手续可以稍候补齐。

以上只是我在急诊短暂工作的浅谈,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很多。在急诊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每件事都是我的经历,教会我很多东西,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当然,想做好一名急诊科的护士,只会沟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扎实理论基础、丰富的抢救经验、快速的反应、麻利的动作,这才是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禁得起考验的保证。

急诊优秀优秀护士演讲稿篇【2】通过二个月的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学习,总的来说给我最深的体会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其实真正达到急诊专科护士的水平,我现有的能力还是有限的。培训的方式分为二个阶段:4周理论学习、4周临床实践与总结汇报。第一个月在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进行理论学习阶段。这一个月的理论学习内容非常丰富、全面,课程安排合理,学习的内容涵盖了急诊医学以及护理的多个方面,所学的就是我们工作中所需要的。给我们授课的老师虽然风格、观点不尽相同,对护理的方方面面知识了如指掌,临床经验丰富。授课的老师更是从新进展的角度对我们进行授课和指导。每位同学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后大家相互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每个人都在这里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俗话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平时在工作中我忽略很多知识和新进展,在这一个月时间里,我要把这些知识都一一拾起,为自己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月临床学习阶段,在理论学习结束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老师安排我们进入临床实践,我虽然在急诊科工作,但接触这么专业并且系统的学习还是第一次,让我体会自己的知识是多么的匮乏,我决定要紧紧抓住这次学习的机会,使自己的知识面拓展开来,努力掌握急诊护理的核心技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让理论完美的和实践结合起来。

在临床实践阶段,我们还进行了一系列的讲课和技能培训。在短短的一个月中,经过老师的指导和我努力的学习,我第一次尝试了PPT制作与讲课、综述、开题写作。虽然一路过来,困难重重,但是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都一一克服了。不论质量高低,至少是个良好的开端,我想今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不断的提高自己在科研方面的能力。

通过专业理论学习、专科护理实践、护理科研及教学能力的培养,让我对急诊医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准确把握学科定义,急诊医学是一门综合医学边缘学科,是研究和处理各类疾病急性发病的原因、病理和急救治疗的专业。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急诊科作为一个特殊的医疗环境,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其工作特点是随机性强,病人病情危重,病种复杂。因此,急诊护理人员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精湛的急救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敏锐的观察力、突出的应变能力及高度的法律意识,才能胜任急诊科的护理工作。

二、熟练护理操作能力,急诊病人大都是急、危、重症患者,娴熟的技术往往能赢得时间,挽救生命,牢固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时时体现积极主动和认真负责的精神,紧急处理做到稳、准、轻、快、沉着冷静,让病人有安全感。操作准确无误,用较少的时间高质量地完成操作,如现代化仪器的熟练使用、独到急救意识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高超的急救技术和快速敏捷地协助医生评估隐匿伤情的能力,都要求急诊护士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

三、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临床应急、急救护理观察处理与特点和一般临床诊断、治疗工作大不相同。危及患者生命的病情变化往往是突然的,除了少数情况可以预见外,大多数是随机的,因此要求护士不能单一地等待医生来确诊,对应变的反应要快,处理能力要强。对临床应急、急救的患者采取有效的科学的紧急救治措施,以及急中生智、抓住时机、毫不犹豫地做出判断能力,并采取一系列具体应变处理措施,在千钧一发之际挽救患者生命都会起到切实可行的重要作用。

四、增强医护配合能力,随着不断的进修和学习,我们的知识水平及素质也得到全面的提高,使我们增强了配合医生工作的能力。在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下,主动地配合医生工作。通常认为护士的工作是执行医嘱,完成各种护理工作,而诊断治疗是医生的事,护士没有必要介入或参与的观念已被证明是错误的。护士24h守候在患者身旁,是患者的守护神,是病情的直接观察者,因此,必须有能力全面、准确、无误地反映患者病情。护士不再是被动单纯的执行医嘱者,在工作中要能够与医生紧密配合,互相沟通,相辅相成,共同承担起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

在参加培训之前,觉得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足以胜任工作。学习之后,最大的感触就是:学无止境,要学习的东西真是太多了!护理不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而是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能那样做。所以在平时的上班中,我都会好好地利用各种感官,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心去学,用脑去想,争取能尽量学到各种有用的知识。

短短二个月的时间急诊专科护士的培训,只是给我指明了方向,引领我今后的路怎么样走。在工作中,如何定位自己,如何要求自己才是关键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从工作中找寻乐趣,视工作为享受,把自己的人生快乐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把自己在本次专科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工作中去。和病人多沟通,多交流,换位思考,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乐于帮助、赤诚合作的态度做人,以严谨务实的态度做事。树立“我要为病人服务,而不是病人需要我服务”的理念,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急诊优秀优秀护士演讲稿篇【3】急诊科在医院党委的正确领导及具体指导下,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坚持把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放在首位。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狠抓落实,在兄弟科室的密切配合及急诊科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使我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稳步上升,取得了多方面的好评。

一、 紧跟医院步伐,加强科室标准化管理

今年是三级医院的创建年,做为二医人有责无旁贷的使命,急诊科做为医院的窗口科室,紧跟形势,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安全和管理,加强急诊队伍建设和稳定。按照医院要求,科室成立了创三小组,责任到人,明确分工,发动群众,制订了各种规章制度、核心医疗原则、各种工作流程、抢救流程,并均已入册。认真学习医疗核心制度和各种急救流程,人人熟练掌握,建立健全质量控制流程,做到管理制度化、工作程序化。加强与创三办、临床科室联系,认真听取反馈意见,每天、每周、每月认真自查自纠并上报,发现问题及时分析讨论、进行整改。根据三级医院创建标准,进一步完善院前急救、院内急救衔接机制,保证“绿色通道”的畅通,全面提高应急救治能力。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之本,立院之根,医疗质量的生命链不容许有任何地方出现断裂,而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医院管理、医护质量以及服务水平的具体体现,急诊科的任何一个环节的改进都可以优化整个医院的运作,是患者的后续治疗得到保障的重要环节。

二、以优质、诚信为服务理念,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服务的“买方市场”已形成,患者和家属既要求生理上的治疗,又要心理上的愉悦,医院面临严峻挑战。而优良的医疗质量、服务水平,是医院的生命所在,也是评价医院好坏的根本。我们按照“一切为了病人,一切服务与病人”的服务理念,从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技巧入手,切实做到文明行医、廉洁行医,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充分尊重病人,开展亲情化、人性化服务。为三甲医院的创建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争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三、 弘扬急救文化,提升急救内涵,打造急救品牌

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对急救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做为急救人我们不仅仅承担着治病救人的责任,还有传承急救知识的义务。这也是提升急救内涵,打造急救品牌重要手段,更是医院文化的具体体现。今年我科组织医护人员积极走进社区,先后到青山社区、塔影社区、襄化、武警支队、驾协、青山小学、大桥小学进行急救知识讲座,对东宝区、钟祥胡集、冷水等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同时,不折不扣的完成突发重大事件和各种灾害事故的紧急救援,医疗保障任务。特别是13届全省运动会期间,全科医护人员克服困难、加班加点执行上级领导下达的急救保障任务,体现了二医人不怕苦、不怕累,顾全大局的良好风貌,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

四、 强化医护人员素质,夯实创三基石

急诊科是抢救病人的前沿阵地,急诊科医护人员是医疗行业的“特种兵”。时值创“三甲”的风尖浪口,强化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为此我科强化首诊负责制,三级查房制度,加强三基理论和急救技能的培训,坚持定期质量检查考核,加大惩罚力度,使人人有危机感,紧迫感。加强门急诊病历等医疗文件的书写及观察病人的管理。组织院前急救演练,熟悉掌握各种急救流程,提高应急应变能力及急诊诊治能力,为创三打好基础。

五、以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并重为目标,完成综合目标任务

社会效益是医院的办院宗旨,经济效益是医院的发展基础。今年,我科以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并重为目标,已将综合考核目标任务完成。除此之外,积极开拓医疗市场,克服困难,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狠抓思想政治教育,时刻警钟长鸣,营造良好的医疗安全氛围,无重大医疗护理差错事故发生。以人为本,注意出车安全,加强救护车的管理,无安全事故发生。

急救医生论文篇6

[关键词] 院前急救;急救模式;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2(a)-138-02

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及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是急救的三个重要环节,近年来急救的重点已从院内发展到院前,如何搞好院前急救是目前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沈阳急救中心经过多年的探索,摸索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急救模式,2006年1~3月间出车实施院前急救3 549人次,获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讨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总3 549人次,其中危重患者839例。男2 175例,女1 374例;年龄2~99岁,平均44岁。颅脑外伤273例,四肢骨折113例,胸腹外伤94例,多发伤复合伤162例,其他外伤348例,其他外科疾病561例;脑血管病333例,心血管病198例,呼吸道疾病175例,急腹症132例,消化道出血68例,中毒137例,高热53例,其他750例;儿科急诊47例,妇产科急诊77例,肿瘤科急诊28例。

1.2 设备

急救车车内备有心电图多功能监护除颤一体机、车载呼吸机及面罩氧疗装置、气管插管器材、急救药品、深静脉穿刺包、清创缝合包、颈托及夹板、气压止血带、冰袋、血氧分析仪、血糖测量仪、输液泵、多功能担架床、各种敷料等。

1.3 急救人员

每急救单元5人:医师1人,护士1人,担架员2人,司机1人。各专科医师必须有3年专科临床经验。其余病种由EICU和急诊住院总医师出车急救。所有救护人员都经过系统的急救培训,医师都经过ICU轮转工作。

1.4 急救规定

重点择录如下:①不能搬动的危重患者应就地抢救,病情平稳后方能接回;②普通危重患者必须救治的同时接回;③所有患者在车上必须实施生命体征和心电监护;④心血管病及老年患者常规车上查心电图;⑤内科及其他科老年患者常规车上查血糖;⑥具体各病种救治措施按照《院前急救规范》实施;⑦接到求救电话后3 min内出车。

1.5 急救措施

特殊操作计有CPR 150例、心脏电除颤93例(自动电除颤46例)、气管插管125例,颈托夹板固定168例,伤口包扎480例,呼吸机辅助呼吸119例。

2 结果

到达现场时已死亡15例,抢救中死亡101例,就地抢救病情平稳回院21例。CPR成功49例,成功率为32.7%。危重病抢救成功723例,去除现场已死亡患者数,抢救成功率为87.7%,总抢救成功率为97.2%。

3 讨论

有文献报道,急、危、重症患者死于原发病不到10%,多由于抢救时机延误、并发症加重而死亡。因此,有人说发病1 h内抢救为黄金时间,6 h内为白银时间,6 h以上称白布单时间(死亡时间)[1]。可见无治疗期(从患者发病至获得治疗为止的时间称为“无治疗期”)的长短对于疾病的预后有很大的关系,特别对急、危、重症患者更显重要。院前急救处于急救医学的最前沿,是急救医学的首要环节和重要基础,能迅速地把急救医疗送到急、危、重患者的身边,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患者的”无治疗期”。因此提高院前急救的关键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好的医疗设备和最好的医生送到患者身边,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必需的诊治,但具体如何实施该目标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山急救中心开创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院前急救模式,资料统计2002年获得良好的效果,特别是CPR成功率明显高于同期青岛和厦门有关统计[2,3]。

总结分析我中心成功的经验为,①良好齐全的急救设备:诊治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急救医学水平的提高,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做到了快速、定量、定性检查,动态监测病情,用客观的科学数据判断评估病情,由此实施确切、迅速、先进及连续的治疗,避免了过去主观经验的不确切性,诊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因此,先进齐全的检查、监护及治疗器材是院前急救的先决条件。车载急救设备齐全、功能先进,实现了将医院搬到家,获得了良好的整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自动体外除颤、冰袋降温在院前抢救中应用,心肺脑复苏效果明显提高[4-8]。②高素质急救人员:由于各地急救模式不同,出车人员的水平也不相同,例如上海市是由专职急救员担任此项工作。但院前待救患者往往发病突然、病史不清、病情复杂、病情重、变化快,特别是病种涵盖多个学科,因此,保证准确的判断病情而到位的救治非高素质医师不可。我急救中心将EICU医生、急诊住院总医生、专科医生推向院前急救,这些人员都经过系统的急救训练,既有专科之能,又是通科之才,特别是对如严重休克、急性心力衰竭、重度心律失常、严重血气胸等需立即急救且禁止搬动的患者现场实施与院内同等的抢救,保证了高水平救治的实施,实现了将院内急救搬到院前,提高了整体救治水平。③铁的纪律,规范化的急救措施:院前急救经常是独立的行动,医务人员的个人水平、习惯、自觉性也影响着急救水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并规范各项院前急救措施,用纪律来监督其实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和人员的作用。我中心对院前急救包括车载设备的使用都制定了统一规定,对各种急救疾病制定了具体的急救规范;对出车时的各种数据(如出车时间、患者的体征、急救措施、疗效等)填表回报、存入电脑进行监控,并每晨交班、总结有无不足之处。铁的纪律,规范化的急救措施在患者急救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总结院前急救的优点有:①保证早期到达,早期及时救治;②将院内急救进一步延伸到院前,特别是对特危重患者实现了医院搬到家,最大努力地维持了患者的基础生命,提高了整体救治率;③科学地、规范化、高质量地实施院前急救,促使急救水平提高,达到与国际接轨;④可以促使医务人员做好早期发现潜在危险情况,早期治疗,防止误诊、漏诊的发生;⑤提高了救护车急救设备的使用率,同时提高了设备投资的回收;⑥提高了急救人员的社会地位,稳定了急救队伍。

[参考文献]

[1]吕传柱,周才旺,张玉霞,等.院前急救在急救医学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2,22(6):371.

[2]胡文贤,徐相瑞,郭慧.1847例院前急救[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5):352.

[3]辛永团.关于院前急救发展的思考[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4):270.

[4]孙远新.院前早期电除颤抢救心搏骤停成功5例[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0):130-131.

[5]郑伟华,谢钢,杨伟东,等.自动体外除颤在院前抢救心脏骤停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3,5(9):746.

[6]周四光,平广豫,黄雨.心肺复苏(CPR)104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2):63-64.

[7]华高松,李奎,冯燕.优化工作流程提高院前急救能力[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133-134.

[8]蒋崇慧,谢钢,程少均,等.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神经功能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6):371-373.

急救医生论文篇7

【关键词】 预见性思维;护理;抢救

作者单位:450053 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护理部 急救是一项特殊的护理工作,对速度和准确度要求非常高。急救护士必须具备危机意识、运用预见性思维进行分析问题思考对策的能力,迅速实施抢救措施。预见性思维就是“先人一步”、“先物一步”、“先事一步”地从细枝末节中把握“大量的东西”,从“特殊个别”中把握“普遍的东西”,从萌生隐蔽中把握趋势的东西[1]。尤其在妇产科出血性急症抢救中,因其出血凶猛迅速,对护理急救人员要求更高,预见性护理措施的作用更加明显。自2011年始两年内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抢救妇产科出血性急症33例,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抢救妇产科出血>800 ml急症33例,其中:胎盘早剥8例、胎盘植入伴出血5例、输卵管妊娠破裂13例、卵巢妊娠破裂2例,黄体破裂4例,子宫破裂1例。

2 方法

成立急救小组,各成员在抢救的过程中分管不同的角色协作配合,护理部根据抢救流程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

21 急救前措施

211 填报护理风险预警表,预警预防措施 应用预见性思维进行管理,不仅能对护理工作进行综合观察、分析、评价及预测,且能从多角度、多方面看待问题,提出预防措施,保障护理安全。对危重患者管理实施护理风险预警制,即科室根据患者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填写护理风险预警表,护理部查看患者后组织相关人员讨论,提出相应预防措施[2]。

除护士长把预见性思维应用于日常排班及每天排备班或弹性班、危重症护理外,护理部有求护士熟知应急预案,随机现场模拟抢救场景考核护士,经常根据不同的重点内容要求科室对工作中存在的隐患进行排查,调配人员积极预防在先,不是被动地等待处理问题,从而保障安全。

212 制定急救流程,组合急救物品 制定各种妇产科出血急症抢救流程。护理抢救行为不是被动的执行医嘱,而是要在实施各种抢救措施的同时,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可能发生的情况变化,做好下一轮抢救的准备,随时应用预见性护理措施组合急救物品。在制定各种急救流程时,将急救物品按照各种急症抢救流程分类组合摆放,以便争分夺秒地抢救。使用抢救器材时,把思维定势在快速预见、迅速反应、果断决定上,即使突发意外情况时也能沉着冷静决定最佳方法[3]。

213 对重点部门急救人员培训考核、模拟演练 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对重点部门急救人员进行理论、技能培训如熟知抢救流程、熟练掌握抢救器材的性能、观摩操作录像、使用模拟人反复练习、参与抢救人员的经验分享、练好基本功等分步骤培训实施。培训护士各种抢救器材的使用,要求掌握适应症和操作方法及排除故障的方法。要求护士熟练使用抢救器材,提高预见性运用抢救器材能力,和医生配合默契,提高抢救成功率。

急救模拟操作演练,主要考核护士对急救、病情观察、抢救流程的掌握熟练程度及与医生的配合能力,重点是急救流程、急救药物及急救器材的使用熟练程度。按照常见妇产科危重症制定的抢救流程,进行应急演练,模拟紧张的抢救场景。

重点部门护理人员经护理部理论、技能、现场模拟考核合格后,颁发合格证书,实施持证上岗。

22 急救中措施

221 提高护士对病情的观察能力 在急救医疗护理中,预见性病情观察可以理解为提前预知最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或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以及病情急骤恶化时,观察其预警征象,以便采取预见性护理及医疗防治措施,从而提高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率和生存质量[4]。对患者的病情实时评估,做到随时观察患者的动态变化,在动态中评估护理预见性措施是否有效,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在抢救初期,因人员少,及时穿刺静脉通道,输注抢救药物,待到抢救小组成员到位后,按照分工协作进行抢救。专人书写记录护理文书,专人抢救,专人对外协调,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222 转运前措施 转运危重患者时,提前联系转运医院做好准备,安排转运车辆,准备相应的急救设施,预测运送中可能会出现的紧急情况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必要的抢救人员,并由参与抢救医护人员护送,做好各抢救环节的衔接。

23 急救后措施 对每次急救进行梳理总结,医护人员回忆抢救过程,再次检查医嘱的开具及执行情况,提供医疗文书的法律举证。根据需要改进的情况总结心得,对抢救流程进行再次优化和管理。对急救药品及设施进行终末处置,及时补充归位,为以后抢救做准备。

3 结果

33例妇产科急症出血患者经过抢救,现场成功抢救33例,转院2人,预后良好。

4 讨论

41 减少医疗纠纷 运用预见性思维进行护理,降低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由于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患者及家属不了解病情的进展过程。如果没有预见性的分析和沟通,势必造成医患之间的医疗纠纷,预先告知患者病情,使其了解疾病的发展和预后,可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4]。认真书写护理文书,提供法律举证依据。

42 培养护士预见性思维的应用能力 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快且发展迅速,需要护士能够及时准确并且要有预见性做出正确的判断决策。应加强对护理人员临床思维能力方面的理论培训,注重临床思维、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6]。培养护士敏锐的观察和应变能力,定期进行理论和技能培训,增强危机意识,熟练掌握危机时的应对措施,及时遇到紧急情况时,也能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处理。

43 优化抢救流程和抢救管理 平时经常对抢救物品管理进行再研究,一要是在抢救实践中不断研究那些已经明确处于完好应急状态的物品是否有还可能再改进之处;二是研究现行的管理办法是否合理及再完善之处。抢救物品组合再研究过程可使完好应急状态的研究、制定、恢复、保持等几个环节首尾衔接,环环相扣,从而保证抢救物品管理在急救实践中不断完善[7]。总结抢救心得,根据需要改进的方面进行抢救流程优化。

44 使安全管理更积极主动 预见性思维是对未来的各种可能进行分析的思维过程,护理管理者应用预见性思维管理,能够提醒护理人员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护士工作盲目性和被动性,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保证了护理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杨静光从预见性思维看当前公共危机管理的前置管理.思想研究,2009,26(6):12.

[2] 王银玉,罗金凤,万青,等预见性思维在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4):35.

[3] 翁桂凤急诊科低年资护士预见性思维的培养吉林医学,2012,33(9):2011.

[4] 张东林,黄素芳,李秀云,等预见性思维在急诊病情观察中的应用.护理学杂志,2008,11(23):5253.

[5] 赵诺,张黎明,王建荣,等ICU护理技术分类分级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211212.

急救医生论文篇8

关键词:疾病谱;创伤分类;急救培训

院前急救,又称"院外急救",指的是在医院之前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中毒、创伤、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的统称,包括患者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1]。

本文就我院120急救中心2010年~2012年有完整资料记录的10504例急救患者,进行疾病谱分析,以了解本地区院前急救主要疾病谱,针对主要疾病谱,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院前急救患者2010~2012年共10504例。

1.2 方法 ①根据要求设计规范化登记表。②120医护人员出诊后详细记录患者的诊治情况。③对疾病谱按病种及症状进行进行分类统计。④对占疾病谱首位的创伤按部位及性质进一步分类。⑤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百分数。

2 结果

2.1 本地区院前急救疾病谱 见表1。

2.2 由表1统计显示,10504例院前急救患者中,各种创伤患者7600例,占总患者数的72.35%,对于各类创伤性疾病,根据部位及性质,进行进一步分析统计,见表2。

2.3 针对上述提出的十大病种及对占首位的创伤性疾病按系统进一步的分类,结合中华医院管理学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制定的"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本院制定有针对性的符合实际工作的培训课件及方案,培训方案要点见表3。

3讨论

3.1 院前急救的模式,主要分为:独立型急救模式,指挥型急救模式,院前型急救模式,依托型急救模式,联动型急救模式,与消防联合型急救模式6种类型[2]。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120院前急救工作至今已开展6年余,以数家市立医院为主,成立的各120院前急救中心,具体负责与110系统的无缝连接,并与各医院的急诊科、ICU密切配合,较好的完成了覆盖范围内的120院前急救工作。此种急救模式等同于"指挥型急救模式"[3]。

3.2 有文献对120院前急救疾病谱进行统计及分析,院前急救疾病谱前六位的是创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急性中毒、呼吸系统疾病[4]。根据吴江区中医医院2010~2012年度120院前急救出车统计,得出本地区院前急救疾病谱,其中72.35%为各类创伤疾病,其次为各类中毒性疾病,占4.13%,第3~10位疾病依次为呼吸道疾病(2.72%)、腹痛待查(2.67%)、中风及偏瘫(2.49%)、孕妇及流产(1.98%)、头晕待查(1.96%)、猝死(1.83%)、晕厥待查(1.71%)、心脏疾病(1.20%)。

3.3 对于本地区疾病谱首位的各类创伤性疾病,统计结果说明各种头部外伤(包括额面部外伤、颅脑外伤)占创伤疾病42.61%,其次为四肢外伤(37.95%)、多发伤(多部位、多器官、多系统的损伤)8.03%、由创伤而造成的死亡2.39%。

3.4 由于120从业人员普遍存在:①专业发展空间狭小,职称晋升难度甚大;②工作环境条件艰苦,从业心理负担很重;③工作任务日趋繁重,收入待遇普遍较低[5];④实际工作中由于流程较复杂,被救人员发病突然、容易发生医疗纠纷等情况,各医院普遍出现了急救医生招聘困难及招聘后由于各种原因留不住人的现象,严重的影响了急救工作的开展[6]。

本院开创以志愿者服务为主体的120院前急救队伍人员建设的探索,要求近年来医院招聘的专业医护人员作为志愿者,参与120院前急救工作,并对他们进行规范化的岗前培训,同时根据急救疾病谱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通过理论授课、实际操作练习及现场模拟训练及考核,提高了志愿者120院前急救的理论及技能操作水平。在参与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年轻人的志愿精神及奉献精神。

3.5 根据本地区疾病谱,制定120院前急救培训方案,分别针对前10位的疾病制定主要培训要点,如创伤疾病,其主要培训要点为:①休克的诊断及简单治疗;②头部外伤的止血处理;③胸腹部外伤的诊断及现场急救;④四肢骨折的固定及止血处理;⑤脊柱外伤的搬运。

针对培训要点,进行输液、止血、搬运伤员、骨折简易固定等技术的针对性训练,并在模拟现场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王艳红,鲁传龙. 我国院前急救的特点及现状[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4):312-314.

[2]刘 静,郝艳华.院前急救模式与急救人员岗位培训国内外比较分析[J]. 中国卫生资源,2013,16(1):30-32.

[3]杨朝福. 院前急救医学服务模式综述[J]. 医学信息,2011,24(9):6299-6300.

[4] 林 凯、谢雪莲、梁昌强、韩俊红.2983例院前急救疾病谱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6.29(1).46-47.

[5]武义敏.关于稳定院前急救机构医务人员队伍的几点思考[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0).212-213.

上一篇:学校后勤述职报告范文 下一篇:企业后勤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