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2-28 18:55:03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教学反思 总结教学 提高成长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真的让我收益匪浅。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公式:教师专业成长=经验+反思。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能力呢?

一、重主导,重主体,寓教学活动以“人文性”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问银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重实践,重积累,还语文教学以“朴素”

近年来的心理学研究证明,语言的积累与实践运用是人们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一个人的语言积累,语言经验越丰富,他的表情达意也就越流畅,越准确,越生动。因此,学习语言应重在积累,贵在运用。如何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接触和掌握大量的语言信息,并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教学中,设计时由读议交流到背诵训练,充分体现了语文之厚积。感悟是让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例如,我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初读研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从而归纳出杨梅果的特点,并相机指导理解“细腻”“染满”等词意。然后我不怕花费时间,让学生再读再议再悟,读出作者对杨梅果的喜爱之情。学生在练读中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理解进一步引入深层。通过一次次的读,一次次的导,一次次的悟,学生悟出了品词析句的方法,悟出了朗读的技巧,悟出了写作方法。

三、重读书,重训练,现语文教学之“本色”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课堂上教师不失时机的几句点悟,亲切的引导,及时地把学生引入朗读的情境中。随着同一句子在不同环境中的朗读,学生的感悟也逐步加深。不是讲解,胜似讲解。一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读出对课文内容的感受与理解,还要让学生积累一定的词汇。

例如,《一夜的工作》写的是我国著名作家何其芳同志亲眼目睹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况和由此产生的感想,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敬佩之意,和由此产生的自豪之情。这节课我抓重点词语作为切入点,如“极其简单”一词,我抓住“极其”二字,先让学生换词感悟,明确“极其简单”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想象总理的办公室应该有些什么,再猜想清朝时宫殿式房子的主人会是谁?

(溥仪的摄政王)房间里可能会有些什么?接着,又转入正题,“一千金碧辉煌的房子,现在成了我们敬爱的总理办公的地方,我们只看见……”最后,老师加以总结:“这简单前面怎能不加上‘极其’二字呢?”没有繁琐的讲解,有的只是谈话式的引导,却像锁链一样,一环扣一环,把学生带入到“初步朗读――加以想象――加以感悟――进一步朗读――进一步想象――进一步感悟”的良性循环中。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四、重发现,重感悟,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悟”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例如,《水乡歌》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北方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呢?先通过录像展示美丽的水乡,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2002年10月10日下午第三节,学校二楼电教室里听课的老师济济一堂。这是学校公开教学周的一堂研讨课——《春》的第一课时,这是一堂品读课,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目的,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体现教学的民主性。

开始上课了,导入新课后,学生上台利用投影仪展示积累的有关描写“春”的古诗文,四个字的美词、俗语等。内容可丰富了,使得课堂教学容量增加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的对象,爱春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让学生感受篇优美散文的构思之美。然后要求学生自由发问,互相解答。这下可热闹了,学生提的问题可多了,请看下面颇为精彩的镜头:

生:作者为什么不说小草光明正大地长出来,而是“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

生:这里的“偷偷地”不是小偷的“偷”,而是说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长出来了。

生:“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闹”,能否换成“叫”?

生:不行,因为“叫”只有听的意思,而“闹”字不仅有听到,还有看到的。

师:解答得非常好。“闹”字写出了蜜蜂嗡嗡的叫,还有蝴蝶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天的繁花似锦的景色。如古诗文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也是这个意思,真是一字传神。

生:文章最后三段用了三个比喻句来赞美春天,为什么分成三段,而不是一段呢?

生:因为三个比喻句按人的成长过程来排列,这样排列整齐,很醒目。

生:“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的含义是什么?

生: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可以做很多事情,所以充满了希望,但要抓紧时间,把握时机。

生: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为什么还要写到人?

这时全班学生沉默了,老师笑着说:“怎么样,没有同学会解答吗?需要老师帮助吗?”学生们高兴地说:“需要。”

师:写景中写人是为了表现人们热爱春天,在春天里,人们以充沛的精力、积极、热情地投入到生活中去,更好地表现春天的奋发向上。

一个个问题由学生提出来,又一个个问题由学生和老师共同来解答,学生们争着抢着提问,各抒己见,同时还兴致勃勃地听着别人的见解,老师的点拨。下课时间到了,学生还迟迟不愿结束这堂研讨课。

〔分析与反思〕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习惯于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习惯于老师当主角,学生当配角。一节课下来,老师疲惫不堪,学生被动接受,觉得语文课越来越索然无味。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地去认真读书、独立思考呢?这节课,我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来解决。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认真读书了,找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过程,也是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同时,师生通过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心灵得以沟通,教与学得以相长,这比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教案走,效果不是更好吗?

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课改 教学反思 教学实践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一)教学反思的概念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在思考过程中,教师能够发现、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1]从这一概念中我们看出教学反思的主体是教师,其本质是一种思维活动,目的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如杜威(Dewey,J.)所认为的那样,思维有两个极限,思维开始于困惑的和混乱的情境,结束于清晰的和确定的情境。前一种是反思前的情境,它提出反思需要回答的问题。后一种情境中,困惑消除了(也可能引起更加困惑或混乱的情况,但反思前的情境却更加清晰),这是反思后的情境,反思就是在两种情境之间进行的。[2]

(二)教学反思的层面

自教学反思实施以来,教师在教学反思中逐渐形成了三个层面,即形式层面、内容层面、方法层面。形式层面也就是教学反思以什么方式进行的,如日记形式、语言形式等;内容层面也就是教学反思的内容,应该说教学反思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思、思想动态的反思,还可以是教学成果的反思、教学不足的反思;方法层面也就是教学反思的途径和手段,教师教学反思的方法通常有总结式、讨论式等。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学反思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主要有教学过程中的成与败、学生的见解、教学灵感的迸发,等等,教学过程中的成与败主要就是指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优点和不足。教师通过教学总结、教学日记等多种方法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四)教学反思的角度

教学反思的角度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迎合当前新课改的发展需要,选择教学反思切入点。目前教学反思的角度有: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反思创新、学生创新、教学灵感、教学中困惑的问题、教材重点难点,等等。

二、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反思的有效性较差

教学反思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全面的思维活动,当前存在的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教师对于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为了什么,教学反思的内容是什么,是否所有的教学反思都是有价值的等问题的认识不明确。这种认识上的不足必然导致实践中教师反思的盲目性,有的教师自觉反思的意识不强,反思能力还较低。虽然大部分教师能认识到反思重要性,但是其反思还停留在被动反思的阶段。教师的反思大多是为了完成学校制度的要求,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地反思。[3]

(二)学校没有建立起促进教学反思的有效机制

一些学校在推进教学反思工作中没有建立起促进教学反思有效机制,这些学校的领导层错误地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的一项工作,与学校的领导层是无关的,学校领导只要引导、督促好教师的教学反思工作即可。殊不知建立一套能激发教师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管理机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赋予教师更多的自对于教师的教学反思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让教师走上有效教学反思之路

1.教学反思的参照

教学反思是参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学决策、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等的审视、分析和评价。具体为: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得当、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适中、教学效果是否明显等。[4]我认为教学反思的参照应该以周围同事和典范人物为主,因为他们与自己在教学目标、方法、过程、教学对象和环境等诸多方面具有很多相似性,基于这种基础性的条件会对相似的工作有着共同的理解。周围的同事和典范人物在几乎是相同的条件下,他们的教学思想、模式、策略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其次,就是要从自己的过去出发进行教学反思。

2.要从多角度进行教学反思

熊川武教授认为:“教学反思指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5]这就要求教师要多角度进行教学反思,避免单一角度所带来的手段单一、内容单一、效果单一的情况发生。教师用开放的思维对待一些的新的教学理论,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对教学理论进行反思和总结,将新教学理论的成果运用到教学活动中。

3.熟练地运用各种教学反思方式

教学反思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类,即自我反思和合作性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个人通过收集到的资料,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在自我反思中常运用行动研究法、叙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等。[6]教师在这里获得有用的反思信息。合作性反思则是指教师通过与其他教师、学者或学生就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对话和研讨,如教研活动、教学观摩、师生座谈等。

(二)学校建立起促进教学反思的有效机制

1.充分发挥学校领导者的带头作用

学校的领导者不是教学反思的旁观者,而要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反思活动中来,这就需要领导者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能够积极参与到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中来,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作用,带领广大教师不断创新教学反思的形式、内容、途径。在教学反思中领导者要正确把握教师的思想动态,让他们明确自己教学者的角色,明确自己教学责任,明确自己在工作中所处的位置,增强教学合作意识,明确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必经之路。

2.构建一套激发教师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管理机制

教学反思活动要着眼于激发教师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充分发展个人的特长和创造力在教学反思中的作用。在教师评价机制中督促教师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教师可以在备课中加入教学后记内容,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学;或者写反思日记,对每天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着重记录与他人探讨交流成果与感受。此外,还可以让教师针对每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进行科学的、深刻的反思,让教师从较高的层面对教学行为及其远距离的教学效果进行深刻的思考,进而概括出教学行为表现的背景原因,并从宏观的角度对今后的教学实践进行指导。

总之,教学反思要以教师自身和教学对象特点作为出发点,不断创新教学反思的形式、内容、途径,充分发挥学校在教学反思中的作用,才能达到教学反思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健智,谢晖.关于教学反思的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0.01.

[2]转引自赵明仁,黄显华.从教学反思的过程看教师专业成长--基于新课程实施中4位老师的个案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04.

[3]李香娥.教学反思中的问题与建议[J].教学研究,2010.03.

[4]张雪涛.《语言学概论》《汉语专题》教学反思.

[5]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

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一、目前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1.教学反思=检讨书

检讨书式的教学反思,字里行间充斥着自我责备、抱怨和贬低。对自己教学理念不新潮的怪、教学水平不成熟的恨、教学经验不丰富的怨、教学设计不严密的悔、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叹……读这些教师的教学反思,我们看到的只有对失败的念念不忘和刻骨铭心,对自身的求全责备和扼腕顿足,令人倍觉压抑和郁闷。

2.教学反思=表扬稿

表扬稿式的教学反思,通篇充满赞美之词,陶醉之情溢于笔端。对自己先进教学理念的阐释、完美教学预设的解读、良好教学效果的分析、精湛教学技巧的欣赏……读这些教师的教学反思,我们看到的只有对成功的沾沾自喜和情不自禁、对自我的由衷佩服和欣喜欲狂,叫人既生敬意也存质疑。

3.教学反思=计划书

计划书式的教学反思,遣词造句不温不火、平铺直叙。内容涵盖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媒体的使用、课堂练习的设计……读这些教师的教学反思,我们看到的只有对计划的娓娓道来和条分缕析,对效果的漫不经心和置若罔闻,使人坠入迷惑和混沌。

4.教学反思=贴标签

贴标签式的教学反思,行文之间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有课标的明文规定,学者的高深理论,专家的研究成果,名师的警句名言,报刊的伟言宏论……读这些教师的教学反思,我们看到的只有对理念的权威解释和寻章摘句,对未来的慷慨激昂和万丈豪情,让人萌发憧憬和唏嘘。

细细分析,造成上述问题,既有教师对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的因素,也有教师对教学反思的程序性和技术性掌握不熟练的因素。那些挂在嘴边、响在耳旁、写在纸上的豪言壮语或怨声载道,不是也不应该是教学反思的应有内涵,而敷衍塞责、应付差事的表面文章,本质上是对“教学反思”的背叛。

二、提高教学反思有效性的策略

反思,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或经历为思考对象,从不同的时空视点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重新分析和审视的活动,其意义在于对原有经验赋予新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增强专业判断和行动的能力,提升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合理性。可以说,真实有效的教学反思是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对话”的平台,是沟通教师“倡导的理论”与“采用的理论”的桥梁,它既是教师捕捉、活化教学经验的过程,又是教师通过高度个人化的思维活动,对个体独特的教学情境进行重构的过程。

笔者以为:有效教学反思=冷静分析+客观审视+认知重建+实践回归。有效的教学反思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行动的反思与在行动中反思相结合、个体反思与集体反思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审视过去、立足现在、着眼将来”的思维模式,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作出理性与客观的分析、评价,既反思自己取得的教学经验、思考自己的成长历程,又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动机、兴趣、目的、情绪状态等心理操作因素,还要反思教法选择、材料组织、媒体运用、气氛调节、活动控制等教学技术因素,更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从而使自身的教学活动更理性、更自觉、更有效。有效教学反思可按照下面四个步骤有序进行。

1.冷静分析

要求教师既不能因为一节课的成功或失败而沾沾自喜或耿耿于怀,也不能因为他人的评价而左右自己对教学活动的独特感受和判断。一般情况下,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反思在时间维度上不能“前赴后继”,要留出一定的缓冲期,以平息内心的激荡和冲动,使自己能心平气和地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这个阶段要着重解决“课上得怎么样”的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分析。(1)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适当?(2)选取的教学素材是否合适?(3)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4)设计的教学结构是否合理?(5)预定的教学效果是否达成?估计达成度有多高?(6)沟通的教学信息是否顺畅?(7)教学重点是否突出?(8)教学难点的化解策略是否有效?(9)学生的情绪兴趣是否浓厚?(10)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否得力?(11)练习的布置安排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通过这样的分析,教师才有可能对自己所上的课形成较为系统、全面、客观的认识。

2.客观审视

要求教师借助于冷静分析形成的认识,运用系统论、方法论的原理,从教学理性、教学实践的视角,对自己上课的成败得失进行比较公正、合理的归因。这个阶段要着重解决“课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一般可以采用“对行动的反思”和“对结果的反思”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对行动的反思”可从如下方面进行。(1)审视教学观。是静态的、片面的、机械反映论的教学观,还是动态的、辩证的、模式论的教学观;是传统的教学观还是现代的教学观;是否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2)审视教学设计。它不是一般的教学设计回顾,而是深究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方式进行变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3)审视课堂教学过程。要深究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师生合作与情感交流、课堂提问),并对此提出修正意见。(4)审视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否做到了“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的要求。

“对结果的反思”的关键就是“以学定教”,即以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结合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同事对教学活动的合理化建议,课堂观察、作业批改、知识检测等形式呈现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参与程度,认真反省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通过审视,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材分析和处理(教材编排特点及地位、重难点确定的依据及突破方法)、学情分析和预测(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经验和基础、新知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教学预设和生成(教法选择、程序安排、媒体运用、练习布置、课堂调控)等方面的成败得失对教学活动造成的影响,为改进教学提供有效的资料积累和技术支撑。

3.认知重建

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是为了更好地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和发展,因此教学反思中的认知重建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这个阶段着重要解决“怎样改进教学”的问题。认知重建的重点是探求在教学情境中如何以更为经济、合理、科学、有效的途径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质疑。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有质疑才会有新的发现,有发现才会有努力,有努力才会有发展。教师要抛开对一节课成败得失的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经常进行这样的思考:情境创设有效吗?提问设计合理吗?教学结构科学吗?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妥当吗?生成型教学资源利用恰当吗?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效果会更好……

(2)对比。过去的教学经历对于我们来说虽不可逆,但教师可以通过反思它的对立面来预期我们今后面对类似经历的态度。比如,用讲解法教学某个知识点效果不佳时,想一想:如果用启发式教学,效果会怎样?再比如,针对自身教学中经常忽视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不足,可以设想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留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去自主探究和发现……这样的反思并非“马后炮”,它至少暗示着我们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该怎么样去做。

(3)归因。学生的学业成败是反映教与学效果的直接指标,教师要依据学生课堂中发言、作业、检测等反馈的信息以及大部分学生在内容掌握上存在的一致性问题,了解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得失,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认知活动效果的因果关系作出合理解释和推论,从而理解、预测、控制和变革以后的教学行动。比如,课堂上发现学生普遍出现迷茫、困惑或者练习中共性错误较多的时候,教师就要思考: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问题还是教学内容难度偏高?如果教学方法运用不当,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效果会好一些?如果是教学内容难度偏高,应该怎样降低难度,采用什么方法可以有效突破难点?

(4)归纳。教师要善于把在自然状态下零星地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甚至是游离于记忆之外的日常教学活动经历有机联系起来,经常想一想:我的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有相同之处吗?学生学习中遇到这么多挫折说明了什么呢?通过分析和思考,归纳总结,找出它们的共性之处,那么这些经历就会显示出一般性的规律,就可能发现教学困境的症结,从而降低类似问题出现的几率。

(5)换位。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师的教学期待有差距,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局面。面对这样的教学困境,教师不应该一味地抱怨指责学生,要重在从自身的教学层面找问题、寻差距。可以这样想:如果我是学生,会不会有他们那样的想法?会不会也在这样的环节出现差错?是不是也会遇到同样的困难……经常进行这样的换位移情思考,对于形成融洽、和谐、平等、高效的教学氛围是大有裨益的。

(6)交流。有效的教学反思除了要求教师时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表现出审慎的态度、品格和习惯之外,还要求教师以开放的姿态,通过相互听课、评课等方式虚心和其他教师交流。欣赏课堂教学亮点,寻找自身存在的差距,将成功做法嫁接到自我经验的相应部位;剖析课堂教学失误,汲取教训,做到防患于未然。研讨和交流,既要相信“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妄自尊大、不妄自菲薄,又要相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辩证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取其精华,从而增长教学智慧。

4.实践回归

通过分析、审视,教师对自身教学现状有了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对问题的成因有了较为清晰理性的认识,对如何改进教学有了较为明确具体的期待,而验证这些了解、认识和期待的正确性、有效性的最好途径就是返回到课堂教学这个“最好的实验室”去进行实践。这个阶段着重要解决“课可以这样上”的问题。实践回归要求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习惯性教学行为,精心预设和重构那些和以往经历相似的教学情境,从而更加合理地组织和调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提高,增强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学反思是一个情感焦虑、认知挣扎和意志坚持杂糅的过程。有效的教学反思应该是也必须是“思于教学有所得”和“用于教学有所益”的有机融合。只有做到实践和反思结合,以反思促进教学,以反思改善教学,才可能在多元的视野中不断地拓展对教学的理解,更深入地发现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形成“实践――反思”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 知识储备 外显行为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的研究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但教学反思本身并不意味着教师一定能在自己的专业成长方面有大的收获和提高。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教学反思的质量和效果与教学反思能力的大小密切相关。教学反思的意识和能力越强,则收获和提高越大,反之则越小。因此,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对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十分重要。

由于教师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具有多样性特点,它既包括教师对自身的理念、知识、能力、态度的反思能力,又包括对教学行为、策略、方式方法的反思能力等等。那么,教师的教学反思应反思些什么呢?

一、反思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正确与否是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如果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方法等方面落后的话,那么他的工作精神越投入,对学生的伤害往往越大。为此,教师首先需要反思的就应该是自己的教育理念。

教师需要反思的教育理念很多,其中教师观和学生观是其核心内容。从“教师观”角度讲,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教师的作用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体现在学生身心的发展上,那么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就显得尤其重要,这是学生观问题。从“学生观”的角度讲,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看作是完整、独特的人,看作是能动的人。这样才会对学生有尊重的态度和尊重的行为,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真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反思知识储备

这里的知识主要包括两种: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

背景知识指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方面的知识。它不但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且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基础。背景知识是决定着教师怎么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当教学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反思这是否与自己缺乏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知识素养有关。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和提高。

专业知识主要指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既要依据教材有又要跳出教材,既要考虑教材的逻辑体系,更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考虑传授知识,还要考虑能力培养等。因此,教师就需要对具体的教材内容进行处理。

教师需要反思的问题有:第一,教材处理是否恰当,如调换、补充的内容是否得当,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是否合理;第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等。新教材给教师极大的创造空间,给教师很大的处理教材的自由度。这就更需要教师们经常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调整,最终达到更完善的程度;第三,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是否彻底弄通;第四,对重点、难点是否真的理解透彻;第五,对疑点内容是否实际排除;第六,对教学内容是否做到深入浅出的讲解,即深奥的内容是否通俗化,抽象的内容是否形象化,理论的内容是否实际化等。

三、反思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常用的教学方法中,无论是教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还是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其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看运用的是否得当,即是否符合教学任务、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教师自身的情况等。

例如,启发式教学。我们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之时,启发之机。因此为了激发起学生的这种内在动力,最关键的是形成学生的“愤”、“悱”之心理状态。教师需重点反思自己对启发式教学思想本质理解的是否正确。启发式的核心不在于多问少问、多讲少讲、多练少练,而在于问、讲、练的过程中是否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是否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启发式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形成一种渴望学习的内在动力。否则难免陷入形式主义泥坑。

四、反思外显行为

外显行为是重要的教学艺术资源。面部最重要的表情器官是眼。教师的眼神流露出和善的笑意,会让学生感到可亲近。在这种眼神的注视下,学生会无所顾忌地发表意见,同时对教师产生信任感。这样的教师往往和学生关系融洽,课堂教学秩序良好。除了眼睛,眉、鼻、嘴这些器官都是教师表情达意的“工具”,它们的细微变化都会是一种表意:如眉毛上扬与下沉,鼻子发出声音,嘴角的放松与收缩都可以表情达意,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刺激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恰当、得体、适度的外显行为不但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还可以营造充满感彩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人无完人,任何一个教师在外显行为的运用方面都可能有不适当的地方,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具有对自己外显行为的反思能力,在反思中不断完善自己。

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其教学反思的侧重点不同。如,新教师主要是教学基本技能的反思,成长中的教师重在教学方法、外显行为的反思,较成熟的教师主要是教学策略、理念的反思能力等。

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 G42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7(A)―0088―01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形式、内容以及教师、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的回顾与自我评价,其前提是“有感而发”。目前,教师在写教学反思时,往往只注重对教学设计(即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反思,而抛弃了教学活动的“半边天”――师生的情绪和状态。笔者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整个教学活动的思考,因此教学形式反思、教学内容反思以及教学情态反思三方面缺一不可。

一、教学形式反思

“我随机叫了五位男生到讲台上复述课文故事,结果三人开了口,另外两人始终一言不发,站立的姿势也不端正,他们自己都觉得尴尬,我这个老师也感到很不安。随后,我又点了一名平时口语表达不错的学生上讲台复述。当时离下课只有五分钟,而这位学生对课文也不熟悉,复述时还不时地看黑板的提示,最终全班只有三人作了比较流利的复述。可见本文的复述难度较大,备课时我对学情估计不足,课堂上又没有及时调整,实在是一次失败。”

这是笔者在教学了茨威格《伟大的悲剧》后的教学反思中的一段话。课堂教学应追求形式美,因为优美的形式能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能使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活泼有序。通常教师备课时只注重自己的设计,很少想到学生的感受。想想看,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蹦乱跳的孩子,他们是有思想、有喜好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是他们喜欢的?怎样的形式才能使他们更容易掌握知识,并因此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反思时如果能想到这些,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多加注意,课堂教学的效果一定会逐渐得到提高。

二、教学内容反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出现低龄化、团伙性、暴力性等特征,所以应及早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辅导,使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违法的,哪些是合法的,使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保护。但由于疏忽,我在课堂上并没有涉及到这部分知识,使整节课失去了完整性,严格来说这是一次重大的教学失误。”

课堂教学的形式美固然重要,但内容的完整与真实更加重要。反思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所以应直奔主题,不应有所顾虑,真诚地写出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失败,真诚地对待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避免类似的错误。

三、教学情态反思

“这节课上××同学自始至终情绪不稳定,我提醒了两三次,他还是不能进入状态。回想前段时间这个学生的表现,我开始怀疑他可能遇到了什么困难。于是课后我找他谈心,原来是昨天晚上他的父母因为一点琐事发生了争执,今天早上起床后他发现父母双双不知去向,所以情绪很坏,无心上课。我哑然,忽然感到无所适从。”

教学反思不仅仅只是反思形式和内容,师生的情绪和状态也是教学反思的“半边天”。教师的情绪出现波动时会信心不足,这时教师要及时调整心态,树立信心,在教学反思中写一些鼓劲、打气的话;学生情绪波动、状态不佳时,教师要及时谈心疏导,查阅以往的教学反思,找到问题的根本,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老师的教学活动,所以在教学反思中教师要注重自己和学生情绪、状态的变化,为及时调整课堂氛围总结经验。一次,班里一个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长时间发呆。课后,我查看了以往的教学反思和学生行为记录,发现他平时是个表现不错的孩子,为什么今天这么反常呢?于是我主动和他谈心交流,帮他解开心结,后来这名学生在课堂上再没有出现过思想不集中的问题。

教学反思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教学反思 问题 分析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教育现象作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课堂实践中的行为和学生的反应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许多学者和专家都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能够有效地、全面地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但目前的教学反思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存在问题

1.摘抄式教学反思。每个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总会有自己的得失和感触。一些教师一节课后,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后记而进行“抄”反思。有人说,整天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已经疲于奔命,现在又来搞一个教学反思,真是又多了一种形式主义,加重了老师们的负担。于是就摘抄一些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意图等上面的内容,加以敷衍,实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策略。这些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提高。

2.蜻蜓点水式教学反思。部分教师由于理论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不强,对一节课中值得反思的教育现象视而不见,或认识不深。不知道教后该“思”些什么?于是写一些泛泛而谈的空话、套话,甚至有一课一句话的反思,没有自己对教学行为的深刻感悟和对教育现象的深入思考。有的教师反思滞后于教学活动,没有及时记下课堂中一些可供反思的材料,几天后再来补写,课上的一些感受、心得、灵感、困惑等已时过境迁。没有作及时记录,让教学反思的资源白白流失,于是,教学反思只能是肤浅的认识。

3.形式单一式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形式要活。可以不拘一格,可长可短。只要能留下实例、留下细节、留下现象……再写下对这些材料的思考,整理出来即可。可以写在教材上,也可以写在教案上,可旁注,可总评,也可以综合性谈几个问题,形成阶段性的反思等。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形式单一,只有写在教案后面的教后记。

二、现象分析

1.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他们把教师看作是吃饭的职业而不是事业。得过且过,没有把教学反思当作自身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教学是一门缺憾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其“病情”,不去依“病情”索“病因”,并“对症下药”,教学水平、业务能力就不可能得到提高。

2.理论水平不高。农村小学老教师居多,其本身的文化底蕴不足,理论水平不高。靠以前的实践经验“聊以度日”。新课改后,新的教学理念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经验的最后堡垒,使一些教师茫然而无所适从,加之自身不善于理论学习,对一些教参、资料、相关刊物又不去阅读,对一些可反思的材料视而不见,以致失去了将教学反思作为改善自身教学缺陷的一剂良方。

3.领导重视不够。一些学校教学过程的“精致化”管理,只重视教学设计,而对教学反思作为教案的一个重要环节,缺乏重视。或只“精致”到教后记的量(数一数有几篇教后记),而不管教后记的质。不去关心教师是真反思、浅反思,还是假反思。对阶段性的反思,也只关心教师有没有上缴学校做资料,导致了上述现象的产生。

三、两点建议

1.重视培训。新课程体系下倡导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最直接、最有效的培训机制。⑴要长期坚持理论学习。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理论学习,才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才能对教学现象有深刻的认识,写出高质量的反思来。⑵要加强对教学反思的意义的认识。哪一个成名的教师不是从长期的实践和反思中走过来的?只要我们平时善于做教学上的有心人,勤反思、勤动笔,就不难成为教学上的行家里手。⑶要加强教学反思中对“思”的培训。从“思”的内容、“思”的形式,到“思”的方法进行培训。如:对照新课程理念进行反思,对照名师的教学环节处理反思,对照教学目标反思,参照教学效果反思,还可以召开学生座谈会,让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谈这节课的优缺点等等。老师们必然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让教学反思成为教师自身的内在需求。

2.搭建交流平台。⑴集体备课中交流。教学反思不是教训的汲取,就是经验的积累,理应得到集体备课时的重视。通过对教学反思交流,积累教学经验,为下一个教学过程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提高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学的不断改进和发展。⑵业务学习中交流。学校及时发现教师中有深度、有学术价值的教学反思论文,及时在业务学习会上进行表扬与交流。树立正面典型,以榜样带动教学反思的深入与提高。对已经形成论文性质的反思,鼓励教师积极投稿,让教学反思结出硕果。⑶在公开展示中交流。学校组织一些教案展示评比活动,让真反思、假反思、浅反思都亮亮相。可以在期中、期末各举办一次,搭建教学反思交流平台,让教师在自评、互评、交流、展示中认识自己,学习别人,提升自我。

教学反思范文第8篇

一、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深入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定的,它对一节课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教学目标就是教师想让自己的学生到哪里去。如果目标设定的不准确,不全面、不细致,那这堂课肯定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就是因为教学目标影响一节课的成败,所以,教师在反思时首先应反思教学目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反思目标是否准确

在制定教学目标前,教师一定要了解所教内容应达到的学段目标,同时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情。这些都是教师准确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

(二)反思目标是否全面

在新课程下,教师要确定目标必须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四个方面进行确立。现在的课堂,每一节课都要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制定的目标全面了,才能更好的设计教学环节。如果目标有缺失,教学环节必定有疏漏,也就难以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反思目标是否精细

如果在制定目标时,内容是泛泛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拿到另一节课中仍然适用,那就说明这个目标是不合适的。就拿语文教学为例,课文后面总有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呢?当然方法是多样的,但要根据课文内容,确定出最合适的方法指导学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在目标中就要就要把这个方法写进去。只有在制定目标时更细致一些,就更便于教师的课堂操作了,课堂的时效性才更强。。所以,反思的制定目标是否做到准确、全面、具体,是反思教学首先要做的。

二、反思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选择是否得当,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也较大。每一节课,都有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有提升、拓展学生认知和能力的重、难点。教师教学技能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运用否科学、合理、巧妙的方法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方法找的好,就会让一节课生辉不少。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充分的设计与预设,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同时,在课堂上还要能及时的根据生成,随时调整好自己的教学方法,来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所以,课后就要认真分析哪种教学方法在本节课中发挥了作用,实效性强,哪种方法运用的不恰当,应当进行怎样的改进。所以,反思每节课教学方法方面的得失,对以后教学水平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反思教学环节

我们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时,往往是这三部分,即导入、新授和练习。从形式上来说,这是一节比较完整的课了,可是从实际操作来看,它就像是我们写作文时列的写作提纲一样,只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而我们真实的课堂是是难以预料的,是随机性比较强的。有时需要补充,有时需要删减,有时需要调整顺序。不管是哪一环节出了问题,它都会影响整节课的完美程度。因此,我们要反思教学环节时不仅要关注每个教学环节设计的内容是什么,更要关注这个设计是否合理、科学,同时还要反思每个环节中的预设是否充分,反思上下过渡是否自然,反思教师的总结语是否放在了恰到好处的地方,反思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认真反思教学环节,我们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及时解决问题。

四、反思习题设计

我们衡量一节课好与坏的标准,经常是看学生学会了没有。所以,一节新课结束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到底如何,往往教师会通过一些练习来反馈学生的掌握的情况。这个反馈,除了要有知识方面的反馈,也要有学生形成的能力和习惯的反馈。所以,在进行一节课的反思时,一定要对习题的设计进行反思。在反思习题设计时,首先要看习题的设计,是否紧扣着教学目标,是否紧扣着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口。可能正是由于进行习题设计时缺乏层次性,缺乏目的性,所以出现了设计的练习检测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比如,在进行计算教学后,习题设计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计算是否准确的问题,也要有检验学生对算理、算法理解的习题设计,同时也不能忽略了检验学生是否具有良好计算习惯的问题。如:认真检查的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等。反思习题设计,更便于教师查漏补缺,有的放矢的改进教学。

教学反思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内涵;内容;策略;形式;升华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 02-0845(2007)01-0071-02

收稿日期:2006-08-15

作者简介:汪涛(1958-),男,安徽怀宁人,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从 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

教学反思是一种教育资源。虽然它是隐性的,但它却是无价的。它既是学校校本教研中 “反思、互动、引领”三大核心要素的基础,又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专业、实践”两大知识 支点的桥梁。随着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教学反思的作用越来越彰显。

一、教学反思的现状

目前农村小学教师自我教学反思,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认为反思没必要。教师的工作就是写写教案,上上课,改改作业。只 要把教案写周全了,把课讲到位了,把作业改细致了,就算把任务完成了。至于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的反思,是学校领导评价的事,是教研人员研究的事,教师没必要进行反思。

二是认为没什么反思的。教书就是教“书”。“年年岁岁书不变,岁岁年 年课相同”。运用自己多年习以为常的“套路”,来应付那薄薄的课本知识,不但轻松,而 且无风险,哪来反思?

三是认为反思是出于无奈。为了督促教师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养成良好的 反思习惯,教育管理部门已把“教学反思”纳入教学工作、职称评聘的重要评价指标。一些 教师出于无奈,不得已而“思”之。

四是不知反思是什么。有的认为反思就是对号读论文,于是在交流反思时 ,张冠 李戴地读起报刊杂志的文章,不管恰当不恰当;有的认为反思就是作检讨,于是在评议教学 时,“谦虚谨慎”地道出“自己的种种毛病”,不管真实不真实;有的则把看到的一些“似 曾相识燕归来”的特例,克隆到自己教案的缝隙处,不管合适不合适。

存在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对教学反思的认识和指导不到位。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反 思的内涵、内容、策略和形式加以明确,以期更好地指导教学反思实践。

二、教学反思的内涵

顾名思义,教学反思就是对过去教学经历的再认识。反思不等于回顾。反思需要回顾,但反 思更需要思考。反思既要在回顾中思考,又要在思考中回顾。反思不等于反省。反思包含对 “失”的反省,也包含对“得”的归纳。局限于反省的反思是不全面的反思。反思不等于总 结。反思需要总结,但反思更侧重于随感。反思既可以三言两语,也可以长篇大论。框定于 总结的反思是不现实的反思。教学反思是理性扬弃的过程。教师的每一次反思,都意味着对 过去教学行为及其折射出来的教学理念的扬弃。教学反思是财富积累的过程。教师的每一次 反思,都累积着过去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教学反思是自我超越的过程。教师 的每一次反思,都蕴涵着对未来教学乃至专业发展愿景的规划。自觉地主动地进行教学反思 ,才会实观自我超越。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学反思要“思”之有物。这里的“物”特指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经历教学实践后,总 会产生一些难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自问”来梳理 。

一问“特色”是什么?教学的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特风格。独具 特色的教学,给人的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涵于教学评价诸多要素之中 :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突出,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材处理上,看教材特点的把握 ,知识联系的沟通;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学习方式上, 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等等。其间,当别具匠心的构思、别出心裁的创意、别树一帜的诱导、别开生面的合作等 等要素汇合成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时,就构成了教学的特色。

二问“精彩”在哪里?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精彩的教学片断。精彩 的教学片断,给人的感受是惊叹的,给人的启迪是深远的。它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 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运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 ,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 ,等等。

三问“偶得”有哪些?教学的偶得是指教学过程中得到的意外收获。意外 的收获,往往源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顶牛”,教师如何打发; 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对;面对学生阴差阳错的“歪答”,教师如何引 导;面对学生没精打采地“走神”,教师如何处理;面对学生无所用心的“沉默”,教师如 何对待;等等。意外的收获,往往源自对学生思维火花的捕捉,如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渠道 ,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

四问“缺失”在何处?再完善的教学预案也难免有疏漏之处。教师上完一 节课之后 ,总会或多或少地感到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这就需要教师从教学的全过程中去耐心查找: 哪一内容处理不恰当,哪一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活动组织不得力,哪一实验演示不清晰, 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语言评价不得体,等等。

四、教学反思的策略

教学反思如何“思”?“思”之要有据。这里暂不谈对教学中成功之处的反思,主要谈对教 学中存在不足之处或困惑的反思。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困惑,有些是个别的现象,有些 则属共性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采取“四个策略”找根源。

策略之一:对教材质疑。出于稳妥,有时的教学是“照葫芦画瓢”:铺垫 是 教材的“复习题”,新授内容是教材的“原例题”,反馈是教材的“做一做”,巩固是教材 的“练习题”……这在事理上本无可非议,可教学下来总感觉心里不是滋味。这是为什么? 我们不妨对教材质质疑:复习的知识是否有利于新知的展开?例题的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 活实际?反馈的练习是否具有反馈的功能?巩固的习题是否灵活有趣?如果“没有”,就当跳 出教材用教材,将学生生活中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融入例题与习题之中,体现教学的生 活化,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展现教学的价值观。

策略之二:与学生换位。出于责任,有时的教学已尽了全力:该讲的讲了 ,该问的问了,该做的做了,该练的练了……这在常规上无可挑剔,可教学下来总感觉效果 不很明显。这是为什么?我们不妨与学生换换位:如果我是学生会怎样?如果学生是这样, 我该怎么样?是不是不该讲的也讲了,不该问的也问了,不该做的也做了,不该练的也练了? 如果“是”,就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这一切,让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更符合 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策略之三:和他人比较。出于课改,有时的教学“赶鸭子上架”:直观、 谈话、操作、演示、验证、归纳等多种手段并用。这在经验上无可厚非,可教学下来总感觉 没有起色。这是为什么?我们不妨和他人比较一下:在学校里听一听同行的课,在刊物上 看一 看他人的设计,在录像中观一观名家的课例。然后反思他人的教学好在哪里?自己的教学弱 在何处?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

策略之四:请名师指点。出于创新,有时的教学也真够“前沿”的:创 设贴近生 活的实际,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安排充足时间的实践,组织双向互动的合作……这在闯劲 上无可指责,可教学下来总感觉特色不够鲜明。这是为什么?我们不妨请名师指点一下,或 邀同行听一听自己的教学,评一评得失,在“听”与“评”中“把脉”,还可请名师改一改 自己的典型教案,作一作公开课例,在“改”与“作”中“会诊”,从而使自己由“当事者 迷”向“当事者清”的目标迈进。

五、教学反思的形式

教学反思怎样写?笔者认为写无定式。教师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呈现在教案中 的教学反思,惯用的形式一般有四种:旁注、点批、总评和串析。

旁注。旁注就是在教案旁边的空白处写反思。旁注的重点是教学的“细节 ”:由教学过程中,某一具体内容或过程所引发的点滴感受,及时用简要的语言真实地记下 来,防止突如其来的感悟成为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坚持旁注有利于灵感的积累。

点批。点批就是在教案环节的中间处写反思。点批的重点是教学的“片断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令人难忘的东西,或典型的经验,或深刻的教训,或得意的做 法,或失落的感悟,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坚持点批有利于“教艺”的提升。

总评。总评就是在课时教案的结尾处写反思。总评的重点是教学的“整体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回顾,从多个角度去透视教学实践。坚持总评有利于“风格”的形成 。

串析。串析就是在章节教案的结束处写反思。串析的重点是“归纳”:对 一个阶段积累的教学反思进行系统的归类、比较、分析,从多个特殊的现象中梳理出本质的 东西。坚持串析有利于经验的提炼。

六、教学反思的升华

教学反思要“思”之有理。这里的“理”特指思出的道理,思出的门道,思出的规律。其实 质就是反思的层面由“现象”向“本质”升华;其过程就是教师的角色由“经验”向“科研 ”转型。

教学是反思的基石。真知源于实践。任何反思“真经”的获取,都必须经 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构思的胆子应 当壮一点,改革的步伐应当大一些,创新的力度应当强一些。宁要“失败”的创新,不要“ 成功”的守旧。因为守旧无出路,唯有创新才有希望,才有进步,才有跨越。当教学的预案 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后,必然有“得”有“失”。此时的教师,人要坐下来,心要沉下来, 脑要动起来,分析“得失”的成因,寻找对症的“良药”,制订改进的方案,进行再实践。 这样经过“实践”与“反思”的循环,就会识破“庐山真面目”。

理念是反思的支柱。教学行为是受教育理念支配的。教学反思必须在先进 理念的支配下进行:在目标上,要由“单一”向“三维”转变;在内容上,要由“书本”向 “生活”转变;在教法上,要由“灌输”向“引导”转变;在要求上,要由“统一”向“差 异”转变;在训练上,要由“结果”向“过程”转变;在评价上,要由“评判”向“诊断” 转变;等等。只有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扎根于心底,反思才会“一览众山小”。

内需是反思的动力。教育是一门艺术。其间的奥妙,一个人不可能经 过一、两次的反思就能发现,它往往需要反复多次乃至一生的揣摩与奋斗。因此,教师要不 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力图在实践中丰富实践,在反思中学会反思。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学生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教师知识不更新,方法不改造,得失不反思,年复一年,日 复一日,就无法摆脱在一成不变的自我圈子里循环往复。教师只有将反思变为自觉主动的行 为,化反思为专业成长的内需,反思才有“源头活水来”。

教学反思范文第10篇

一个教师在生命过程中可以自然地成长,但他的发展则需要用心去努力达成。其中,自觉性的反思行为是教师应该具备和坚持的。教学有其延续性,教过了不是了结,不能边教边丢,教后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环节、学生的变化,这样可使以后的教学工作搞得更好。

一、反思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是否正确

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教师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文本解读是发现文本潜在密码和意义的过程,文本解读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充分挖掘文本的潜在价值,解读其负载的文化思想内涵,善于把握作者运用语言的特点,把握文本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提取文本的养分,与教材拉近距离,与之亲和,与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接近,产生共振共鸣,这样才能进行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把握准训练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和创建性的意义建构。在此基础上,教师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因此,教后反思时,要审视教学要点是否准确掌握并落实到教学中去,学生理解中的偏差是否得到有效调适与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得到有效的引导,审视教学环节是否围绕教学重点而展开,正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生的有效发展为选择环节的价值取向。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要“不遗余力,把力气花在刀刃上”。这样的课堂才会是高效的课堂,才不会华而不实。

二、反思自己的教学目标设定是否合理

在教学目标设定上,课程标准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设定注重了综合性。教学目标的设置,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应充分体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另外,在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上还应注意讲究科学,有序地安排;把握学情,切合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有所创新,适当增添新内容,拓展新领域;表述上要明确、清晰,便于落实和检测。因此,教学反思时,教师要善于反思教学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恰当,教学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并有效达成,教学重点、难点是否把握准确并得到有效的突出或突破以及教学是否达标。

三、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境创设是否有效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情境相联系的,在一定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运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与融合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总之,通过“同化”“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教学环境的“信息化”与“生活化”不仅将学生带入情境,也会激发学生富有韧性的光彩。对于课堂教学情境设置的原则,有专家提出以下几条:(1)学习者明确学习任务;(2)学习环境中的目标与教学目标应该相符合;(3)设计接近生活真实的、整合了多重内容或技能的任务;(4)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5)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6)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7)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8)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因此,教学反思时,要着力反思教学情境创设是否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能否唤醒、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能否让学生在情境创设中产生问题意识,指向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

四、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科学

这里的活动设计主要包括师生双边活动,特别是学生的自主活动。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教学活动设计有直观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呢?建构主义认为:(1)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2)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他们所学知识;(3)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由此可见,活动设计要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活动是活动设计的重点。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需要,却有其宜致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自求得之。”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何时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学习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该做出具体设计,充分体现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因此,教学反思时,应着力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课堂上,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哪些知识是教师讲解的,哪些知识是教师指导的,学生学得怎样,课堂气氛如何以及教学的其他方面是否科学有效。

五、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

尊重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动上,落实到课堂上,落实到学生身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师的情境创设、教师的讲解、教师的提问、教师的导答与解答、教师的课堂评价等。有时候,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灼伤了学生,有时候教师的一个动作也会引起学生不满等等。如果学生课上不能做出正确回答,教师立即批评,这样不顾及学生的实际,妄加评论就可能伤害学生。学生能够站起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要肯定其勇气可佳;更何况他举手回答问题,说明他在认真听课,他在思考。如果教师加以批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不愿意回答问题了。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说:“任何时候都不会给孩子不及格的分数”,其用意是希望教师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学反思时,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看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不是伤害了学生。

六、反思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所有学生都掌握同样的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夯实基础性的知识,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有更高层次提升。因此,教学反思时,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主体,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教学是否做到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是否真正实施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指向等。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在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中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从不同学生的差异中寻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

上一篇:教育格言范文 下一篇:教师评语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