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要素范文

时间:2023-03-06 00:29:35

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要素;资产;收益

一、财务会计要素概念的历史变迁

(一)萌芽阶段

1494年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i)出版《算数、几何、比与比例概要》第一本描述复式簿记原理及其运用方法的名著。在萌芽阶段,对会计理解很模糊,会计概念和会计思想以账户的形式表达的,对会计方法的重对会计概念的论述。确立了复式簿记的账簿和会计的基本框架。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显然是相互混淆,没有被明确地区别开来。财产、资本、损益等概念之间的联系体现为一种隐藏于账户和方法背后的勾稽概念。基于复式簿记的财产观,或可称之为“原始的资产负债观”。

(二)起点阶段

1907年斯普拉格(Charles E.Sprague)在出版的《账户的原理》,公认是会计基本概念框架的会计理论著作。把早期的会计学概念和数学、经济学联系起来,会计实务概念化,提出了基本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斯普拉格没有明确提出会计要素的概念,就会计恒等式而言,内涵和相互关系已相当完善了,明确阐述了资产的内涵。

(三)转折阶段

1940年,美国会计学会以第3号专题研究报告形式出版了《公司会计准则导论》。在若干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假设)的基础上,佩顿(William A. Paton)和利特尔顿(Ananias C.Lit2tleton)提出会计学第一个完整的概念――主体理论,(普雷维茨、莫里诺,2007:305)并确定收益建立了一个“配比模型”。在最抽象意义上,会计要素归结为“成本”,“收入”,及成本与收入相配比而产生的“收益”三个关键的要素概念。

(四)交融阶段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78-2001年间陆续七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FASB在1985年12月了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六号――《财务报表的要素》。FASB将企业的财务报表要素(以下称“会计要素”)分为两大类型十个要素。第一种类型(存量要素,资产负债表要素)的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和权益(净资产)三种。第二种类型(流量要素,收益表要素)的要素包括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和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七种。

会计要素的重心是资产和收益这样的基本概念,其他的概念是围绕这个重心得以建立的。会计要素概念的演变过程同时是财务会计体系在实践中从萌芽到发展完善的进化过程。

二、我国会计要素的沿革

我国企业会计要素分六项: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1993年7月迄今,我国“两则”、“两制”实施以来,财政部门和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会计要素定义多次修改,使会计要素定义日臻完善。

(一)第一次会计要素定义

1992年11月,以“两则”、“两制”为标志进行的会计改革,改变了40多年来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会计模式,原来资金平衡表的体系改为资产负债表体系,会计模式的发生了根本转换,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初步协调。

(二)第二次会计要素定义

《企业会计制度(2001)》中的会计要素,是依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定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于2000年6月国务院,自2001年1月起实施。

(三)第三次会计要素定义

根据《国务院关于〈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的批复》(国函[1992]178号)的规定,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并于2006年2月1,要求上市公司及有条件实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自2007年1月起施行。

三、影响会计要素设置的因素

通常认为,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既然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就是会计要素,而且会计对象作为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值运动体现为一种客观存在,为什么各个国家会计准则规定的财务会计的要素如此形形,会计要素设置在国际范围内的多样化,使我们思考如下的问题:除了会计对象之外,什么决定着企业会计要素的设置?我们认为,除了会计对象决定会计要素的设置之外,会计目标和会计基本假设影响到会计要素的设置。

影响会计要素设置的因素分析如下:

(一)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成分。

(二)会计目标

财务会计目标直接影响财务会计要素。包括设立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业益)等会计要素;收入、利得、费用、损失和利润等会计要素;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和现金(存量)等会计要素。财务会计目标及其变化,直接地体现在财务会计要素的确立与变化上。

1.会计是人造的信息系统

会计作为一个人造的经济信息系统,必须存在一个明确的目标,即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涉及“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两项内容。

2.不同国家的会计信息使用者

不同国家的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各异,不同国家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也不同,导致具体会计目标的差异,进而导致不同。

参考文献:

[1]杜兴强.关于会计要素几个问题的思考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7

[2]郭继宏.会计要素沿革及评价,经济管理学术探讨,2008,4

会计要素范文第2篇

会计要素也称为会计对象要素,是反映和监督的具体内容,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就是对会计内容的基本分类,即将会计内容分解成若干个要素。具体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是企业所拥有的权益和应承担的义务的经济反映的具体化,其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主要反映企业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利润主要反映企业某一段时期的经营业绩。它们是构成会计核算的基础和基本要素。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内容的基本分类,即将会计内容分解成若干个要素。将会计内容划分为几个会计要素的根本目的是:便于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分门别类地为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和企业内部的管理者提供有用的经济信息。资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这一定义没有真正反映资产的质量特征,忽略了作为企业资产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性质,即资产应当是“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在实务工作中企业拥有的资源不能再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但仍然作为企业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从而造成企业资产不实的情况。例如,由于技术进步,原由设备已经被淘汰或长期闲置不用,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各项资产减值等资产项目,这些项目不能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因其符合资产定义而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其价值仍反映在会计报表的资产方,造成企业虚增资产,虚增利润,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因此也失去其真实性。因此对资产进行了重新定义,重新定义的资产为:“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一定义从两个方面对原定义作了修订:一是指出资产是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而不是由未来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资源;二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如果企业某项财产预期不能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则该财产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资产的特征具体来说,资产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资产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例如,企业通过购买方式形成某项设备,或因销售产品而形成一项应收账款等等,都是企业的资产;但企业预计在未来某个时点将要购买的设备,因其相关的交易或事项尚未发生,就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2)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最典型的例子是融资租赁。作为出租方,在融资租赁期内,对租赁物拥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但与该租赁物相关的风险和报酬都已经转移给承租方,出租方对租赁物并无实际的控制权,不在其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为一项资产;而承租方对租债物虽然没有所有权,但拥有控制权,在资产负债表上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3)资产最重要的特征,是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某项支出如果具有未来的经济利益的全部或一部分,它就可以作为企业的资产;否则,就只能作为费用或损失。例如,待处理财产损失或库存毁损的存货,它们已经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就不应该再作为资产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是可以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但具有经济利益的资源并不一定都是资产,比如,稳定且优良的客户群,广泛而高效的销售网等。*资产的分类在会计核算中,资产按照流动性质来分类,一般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1)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及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①现金及银行存款。包括库存现金、各种银行存款等。《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现金及各种存款按照实际收入和支出数记账。现金的账面余额必须与库存数相符;银行存款的账面余额应当与银行对账单定期核对,并按月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调节相符。②短期投资。是指各种能够随时变现、持有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有价证券以及不超过一年的其他投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有价证券应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记账;当期的有价证券收益,以及有价证券转让所得的收入与账面成本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短期投资应当以账面余额在会计报表中列示。③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货款、待摊费用等。在核算中,应当将营业与非营业性应收及预付款项分开核算;对于营业性应收款项和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可以按国家规定报经批准,提取坏账准备金,作为应收账款的减项,在会计报表中应当列示。应收及预付款项应当按实际发生额记账。各种应收及预付款应当及时清算、催收,定期与对方对账核实。经确认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已提坏账准备金的,应当冲销坏账准备金;未提坏账准备金的,应当作为坏账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待摊费用应当按期分摊,未摊销余额在会计报表中应当单独列示。④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包括商品,产成品、半成品、在产品以及各类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各种存货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核算。采用计划成本或者定额成本方法进行日常核算的,应当按期结转其成本差异,将计划成本或者定额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各种存货发出时,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应当及时进行处理,开入当期损益。各种存货在会计报表中应当以实际成本列示。(2)长期投资长期投资是指除短期投资以外的投资,包括持有时间准备超过1年(不含1年)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债券、其他债权投资和其他长期投资。(3)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这部分资产的特点是,在较长的使用周期内能够保持其原有的实物形态,但其价值则将会由于使用而逐步地减少,即逐渐地从其实物形态中分离出来。固定资产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记账。在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或者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之前发生的固定资产的借款利息和有关费用,以及外币借款的汇兑差额,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在此之后发生的借款利息和有关费用以及外币借款的汇兑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应当比照自有固定资产核算,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固定资产折旧应当根据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或预计工作量,采用年限平均法或者工作量(或产量)法计算,如符合有关规定,也可采用加速折旧法(固定资产使用前期提取折旧多,使用后期提取折旧逐年减少),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要经批准后报送有关各方备案,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企业按月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借“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其他业务支出”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固定资产的原值、累计折旧和净值,应当在会计报表中分别列示。(4)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具有如下特征:1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2无形资产属于非货币性长期资产3无形资产是为企业使用而非出售的资产4无形资产在创造经济利益方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按取得方式的不同,可将无形资产分为外部取得无形资产和内部自创无形资产两大类。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购入的无形资产应以实际支出的价款作为入账价值,如本企业以50万元外购“加得士”商标的专利权,同时还发生相关费用2万元,那么该外购商标专利权的成本也即入账价值为52万元。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比如,企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了一项专利,为此发生的注册非和律师费等合计4万员。在这个例子中,企业应将申请取得的该项专利按4万元入账。需要说明的是:1无形资产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成功前已计入发生当期的费用,在申请成功后不能转增无形资产的成本。2我国会计制度对研究与开发费用规定的处理原则,与相关国际准则不同。国际会计准则认为,研究与开发应予区分;相应地,研究费用应计入当期损益,开发费用则应在符合一定条件时予以资本化。各种无形资产应当在受益期内分期平均摊销,未摊销余额在会计报表中列示。(5)其他资产其他资产是指初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外的资产,如长期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支出,但摊销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各项费用,不能全部记入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和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等。企业在筹建期内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除应计入有关财产物资价值者外,应当作为开办费入账。开办费应当在企业开始生产经营以后的一定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应当在租赁期内平均摊销。各种未摊销余额应当在会计报表中列示。负债我国则将负债定义为:“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将负债定义为债务,在逻辑上犯了重复定义的错误,也未能突出负债的本质特征,“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并不能概括负债解除或了结的方式。例如,企业可通过“债转股”方式把负债转化成股本,最终也会导致资产的减少。因此未来经济利益流出的表现形式本应是最终资源的减少,而不是“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此外,在负债的定义中,“现时”一词是必要的,这体现了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即企业过去已经履行完毕的尚未发生的未来义务,都不构成企业的负债。同时,“现时”还表明负债是基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结果。因此,可将负债定义为:“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负债的特征(1)负债是基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导致负债的交易或事项必须是已经发生的。如,企业购置的货物会产生应付账款(已经预付或是在交货时支付的款项除外),接受银行贷款则会产生偿还债务的义务。只有源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会计上才有可能确认为负债。正在策划的未来交易或事项,如企业的业务计划,不会产生负债。是一种现时经济义务。(2)债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由于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或法定要求,义务在法律上可能是强制执行的,如,收到的货物或劳务而发生的应付账款,既属于负债。(3)现实义务的履行通常关系到企业放弃含有经济利益的资产,以满足对方的要求。现实义务的履行,可采取若干种方式,例如:支付现金;转让其他资产;提供劳务等等。(4)负债通常在未来的某一时日通过交付资产或提供劳务来清偿。有时企业也可以通过承诺新的负债或转化所有者权益来了结一项现有的负载,前一种情况只是负债的展期,后一种情况则相当于用增加所有者权益而了结债务。*负债的种类为了便于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尝债能力,企业的负债应当按其流动性,划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两部分。(1)流动负债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货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福利费、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等。例如本公司进100箱“特齿油”,每箱365元,共计36500元,货款以发出。这笔业务的会计分录如下借:应付账款36500贷:银行存款36500各项流动负债应当按实际发生数额记账。例如,应付账款一般应按金额入账,而不按到期应付金额的现值入账。如企业购入的商品在形成一笔应付账款时带有现金折扣的,应付账款入账金额的确定按发票上记载的应付账款的总值(即不扣除折扣)记账,在这种方法下,应按发票上记载的全部应付金额借记有关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现金折扣实际获得时冲减财务费用。负债已经发生而数额需要预计确定的,应当合理预计,待实际数额确定后,进行调整。流动负债的余额应当在会计报表中分项列示。(2)长期负债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项等。长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项借款。长期借款应当区分借款性质按实际发生的数额记账。应付债券是指企业为筹集长期使用资金而实际发行的一种书面凭证。发行债券时,应当按债券的面值记账。债券溢价或折价发行的,实收价款与面值的差额应当单独核算,在债券到期前分期冲减或者增加各期的利息支出。长期应付款项是指企业除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以外的其他各种长期应付款。包括应付引进设备款、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付款等。长期应付款项应当按实际发生数额记账。长期负债应当按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项在会计报表中分项列示。将于一年内到期偿还的长期负债,应当在流动负债下单列项目反映。所有者权益我国将所有者权益定义为:“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这一定义有两点不足:①主体定位不合理,会计要素应以主体假设为基础进行定义,并保持首尾一贯;②未揭示它与资产、负债要素的联系。我认为,所有者权益应当反映两个特征,其一是所有者在企业中享有的权益;其二是所有者权益是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剩余,故建议把所有者权益定义为:“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这一条表明,所有者权益的基本特征,是企业的剩余利益,它可以因投资者的投资而增加,因企业的经营获利而增加,因投资者的利润分配而减少,以及固企业的经营亏损而减少。*所有者权益的特征(1)所有者投资所形成的资产可供企业长期使用,其出资额依法登记后,不得抽回。(2)所有者投资所形成的资产是企业清偿债务的物资保证。(3)所有者以其出资额享有获取企业利润的权益,同时也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所有者权益的构成项目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一般而言,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是由所有者直接投入的,如所有者的投入资本、资本溢价等;而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则是由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实现的利润留存在企业所形成的,因此,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又被称为留存收益。(1)实收资本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形式可以有多种,如投资者可以用现金投资,也可以用非现金资产投资,符合国家规定比例的,还可用无形资产投资。投入资本是投资者实际投入企业经营活动的各项财产物资。投入资本应当按实际投资数额入账。股份制企业发行股票,应当按股票面值作为股本入账。国家拨给企业的专项拨款,除另有规定者外,应当作为国家投资入账。(2)资本公积资本公积是投资者或者他人投入到企业、所有权归属于投资者、并且金额上超过法定资本部分的资本或者资产。资本公积金包括股本溢价、法定财产重估增值、接受捐赠的资产价值等。资本公积从形成来源上看,它不是由企业实现的利润转化而来的,从本质上将应属于投入资本范畴,因此,它与留存收益有根本区别,因为后者是由企业实现的利润转化而来的。基于此,在核算资本公积是,关键的一点是要将其与收益项目相区分。与此同时,资本公积尽管属于投入资本范畴,但它与实收资本又有所不同,是说资本一般是投资者投入的、为谋求价值增值的原始投资,而且属于法定资本,与企业的注册资本相一致,因此,实收资本无论是在来源上,还是在金额上,都有比较严格的限制;资本公积在金额上则并没有严格限制,而且在来源上也相对比较多样,它可以来源于投资者的额外投入,也可以来源于除投资者之外的其他企业或个人,如接受捐赠的资产等。(3)留存收益留存收益是指企业从历年实现的利润中提取或形成的留存于企业的内部积累。留存收益来源于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实现的净利润,它于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的区别在于,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来源于企业的资本投入,而留存收益则来源于企业的资本增值。留存收益的目的是保证企业实现的净利润有一部分留存在企业,不全部分配给投资者,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企业维持或扩大再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需要,保持或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保证企业有足够的资金祢补以后年度可能出现的亏损,也保证企业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偿还债务,保护债权人的权益,基于此,对于留存收益的提取和使用,除了企业的自主行为外,往往也有法律上的诸多规定和限制,例如,我国规定企业必须根据净利润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留存收益主要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两类。盈余公积金是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应当按实际提取数记账。未分配利润是企业留于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或待分配利润。以上各项目,应当在会计报表中分项列示。如有未弥补亏损,应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减项反映。收入我国把收入狭义的定义为:“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包括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该定义有两点不足:一是将收入定义为“营业收入”,属循环定义;二是未能揭示收入的本质特征。我认为,收入的本质特征应当是经济资源的流入,具体地说,就是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另外,由于我国关于收入的定义是狭义概念,即派生收入的经营活动具有经常性、重复性和可预见性,它不包括非常所得或营业外的收入。由于我国目前的会计要素没有利得和损失,会计要素的定义难以为所有的经济业务提供确认的依据,所以可将收入定义为:“收入是指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收入的特点(1)收入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2)收入可以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如增加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也可能表现为企业负债的减少,如以商品或劳务抵偿债务;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例如,商品销售的货款中部分抵尝的债务,部分收取现金。(3)收入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4)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如,代收的款项,一方面增加企业的资产,一方面增加企业的负债,因此不能增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也不属于本企业的经济利益,不能作为本企业的收入。*收入的种类商品流通企业将收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包括销售商品所取得的收入。主营业务收入一般占企业收入的比重较大,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他业务收入一般占企业的比重较小,主要包括包装物出租收入等。在会计核算中,对经常性主营业务所产生的收入应单独设置“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核算,对非经常性、兼营业务交易所产生的收入应单独设置“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核算.案例:销售商品的帐务处理例题本公司售与本地经销商10箱银得乐油,每箱423元,计4230元,进项增值税税率为17%,计724.2元,货款送存银行。这笔业务应作的会计分录如下:借:银行存款4954.2贷:主营业务收入——银得乐4230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724.2结转以销银得乐油10箱的销售成本3870元借:主营业务成本——银得乐3870贷:库存商品——银得乐3870本公司于3月10日向快捷修配产厂销售(力王)油,以托收承付结算方式进行结算。该批商品的成本为60000元,增值税发票上注明售价100000元,增值税17000元。本公司在销售时已知快捷周转发生暂时困难,难以及时支付,但为了减少库存积压,同时也为了维持商业关系,本公司将商品销售给快捷。该商品以发出,并向银行办妥托收手续。本公司销售该商品的纳税义务以发生。该业务应作的会计分录如下:借:发出商品60000贷:库存商品60000同时将增值税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转入应收账款:借:应收账款——应收销项税额17000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0假定4月20日本公司得知快捷经营好转,快捷承诺近期付款,本公司可确认收入:借:应收账款——快捷修配厂100000贷:主营业务收入100000同时结转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60000贷:发出商品600004月28日收到账款时:借:银行存款117000贷:应收账款——快捷修配厂100000——应收销项税额17000使用费收入的帐务处理例如源源轮胎厂要本公司加得士商标的使用权,合同规定源源每年年末按销售收入的10%支付本公司的使用费,使用期2年。假定第一年源源的销售收入1000000元,第二年销售收入1500000元,这两年的使用费按期支付。则本公司应按下列方确认收入:第一年年末的使用费=1000000*10%=100000(元)借:银行存款100000贷:其他业务收入100000第二年年末的使用费=1500000*10%=150000(元)借:银行存款150000贷:其他业务收入150000费用我国采用狭义的定义,其定义为:“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我认为不能将费用定义为耗费,费用的本质即“经济利益的流出”。费用作为会计要素或会计报表要素的构成内容之一,是和收入相对应而存在的。费用和成本是两个并行使用的概念,两者之间即有联系也有区别,所以将费用定义为“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费用的特征(1)费用最终将会减少企业的资源。这种减少具体表现为企业资金的支出,从这个意义上说,费用本质上是企业的一种资产六畜,它与资产流入企业所形成的收入相反。(2)费用最终会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通常,企业的资金流入(收入)会增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相反,资金流出会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即形成企业的费用。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的支出是不应该归入费用的。例如,企业以银行存款尝付一项债务,只是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的等额减少,对所有者权益没有影响,因此,不构成费用;又如,企业向投资者分配股利或利润,这一资金流出虽然减少了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但其属性是对最终利润的分配,不是经营活动的结果,也不应作为费用。*费用核算的一般规则企业应当按实际发生额核算费用和成本。采用定额成本或者计划成本方法的,应当合理计算成本差异,月终编制会计报表时,调整为实际成本。本期支付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费用,应当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本期和以后各期。本期尚未支付但应由本期负担的费用应当预提计入本期。*计入成本的费用和产品成本计入成本的费用是指直接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商品进价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企业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而分配的各项间接费用。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特点、生产经营组织类型和成本管理的要求自行确定成本计算方法。但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以产品为成本核算对象的企业,应当严格划清本期成本与下期成本的界限;划清在产品、自制半成品与成本产品之间的界限;划清不同产品之间的成本界限。*直接计入营业损益的费用直接计入营业损益的费用称为期间费用,包括进货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营业费用不计入成本,直接列作当期损益。企业应当正确、及时地结转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的成本和营业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案例如本公司每天中午的伙食费用都计入当天的管理费用借:管理费用**贷:现金**本公司送货车使用的相关费用如汽油500元,计入营业费用借:管理费用——油料500贷:银行存款500利润我国把利润定义为:“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这里强调的是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与资产、负债等要素强调经济利益内涵没挂钩。利润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结果。因此将利润定义为:“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它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实现的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对利润进行核算,可以及时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业绩和获利能力,反映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有助于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据此进行盈利预测,评价企业经济绩效,做出正确的决策。*利润的组成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利润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和支出、所得税等组成部分。其中,营业利润加上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数额又称之为利润总额;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数额即为企业的利润。(1)营业利润营业利润,是指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减去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后的净额。其他业务利润是指其他业务收入减去其他业务支出的净额。(2)投资收益投资收益,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减去发生的投资损失和计提的投资损失准备后的净额。(3)补贴收入补贴收入是指企业按规定实际收到退还的增值税,或按销量或工作量等依据国家规定的补助定额计算并按期给予的定额补贴,以及属于国家财政扶持的领域给予的其他形式的补贴。(4)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和各项支出。其中,营业外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处置无形资产净收益、罚款净收入等。营业外支出包括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处置无形资产净损失、债务重组损失、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罚款支出、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等。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应当分别核算,并在利润表中分列项目反映。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还应当按照具体收入和支出设置明细项目,进行明细核算。(5)所得税所得税,是指企业应计入当期损益的所得税费用,企业应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或者纳税影响会计法对所得税进行核算。*利润分配企业可分配利润是指税后利润加上以前年度未分配利润,减去按规定弥补以前年度亏损以后的余额。企业如有亏损,应按国家规定的程序弥补。企业利润的构成和利润分配的各个项目,应当在会计报表中分项列示。仅有利润分配方案,而未最后决定的,应当将分配方案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

会计要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要素 国际会计准则 中国会计准则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一、会计要素的基本概念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报表结构的基本内容的依据;也是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依据,是构成会计报表的最根本的要件。

世界上不同国家的财务报表看上去可能相似,但仍存在分歧,这是由于社会、经济和法律环境的不同造成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称为财务报告要素,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ASB)和ASB称为财务报表要素,我国则有会计要素称谓。

二、不同组织对会计要素划分的情况

(一)美国FASB财务报告要素

FASB将会计核算对象要素划分成十大类:资产、负债、权益或净资产、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综合收益、营业收入、费用、溢余或利得、损失。前三项属于存量指标,代表特定的资源及对资源的求偿权,构成了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内容,后七项属于流量指标,说明交易、事项及情况在一定期间内对企业的影响,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是业益变动表中的主要内容,费用、利得和损失是损益表的主要内容。

(二)英国ASB财务报表的要素

英国ASB将财务报表的要素划分为七大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得、损失、业主投资和向业主分派。

(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将财务报表的要素划分为五类:资产、负债、产权(或权益)、收益(包括收入和利得)、费用(包括损失和费用)。其中前三个要素与资产负债表中财务状况的计量直接相关,后两个要素与收益表中经营业绩的计量直接相关。

(四)我国的会计要素CAS

中国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确立了六大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三、会计要素定义比较

(一)资产

中国的“准则”中的资产定义,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国际会计准则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以往事项的结果,由企业控制的,渴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二)负债

中国的“准则”规定,负债是指企业承担的现实义务,预期导致经济利益流出,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负债定义为:特定实体由于过去交易或事项引起的引起的经济利益未来可能的牺牲,表现为转移资产或提供劳务”;国际会计准则在框架中将负债定义为“负债是指由于以往事项而发生的企业的现有义务,这种义务的结算将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

(三)权益

中国称为“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有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美国认为,权益是资产减去负债后享有的剩余权益;国际会计准则权益定义为,企业的资产中扣除企业全部负债以后的剩余权益。

(四)营业收入

收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中国“准则”中收入为广义概念,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将收入定义为“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FASB使用了狭义概念的收入,定义为:“收入是由于生产或制造商品、提供劳务以及其它构成企业当前主要或中心业务,而带来的资产流入或改善以及清偿(或两者兼而有之):国际会计准则在框架中列示的收益要素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收入的概念,其定义为“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增加,其形式表现为由资产流入、资产增加或是负债减少而引起产权增加,但不包括与产权所有者出资有关的类似事项。”

(五)费用

中国“准则”规定,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导致经济利益总流出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FASB认为,费用是某一个体在其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中,因交付或生产了货品,提供了劳务,或进行了其他活动,而付出的、或其它耗用的资产,或因而承担的负债,或两者兼而有之;国际会计准则将费用定义为。费用是指经济利益的减少,其形式表现为有资产流出,资产的递耗或是发生负债而引起业主产权减少,但不包括与产权所有者分配有关的类似事项。”

(六)利润

中国“准则”规定,利润是指企业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FASB称为“综合收益”,是指,从业主以为的交易以及其他事项或情况所产生的权益变动,它包括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外,一切权益上的变动”;国际会计准则没有将利润作为一项会计要素单独定义。利润是收益与费用的差额,不把利润作为一个要素也不影响确认。

四、我国会计要素的争议和建议

(一)当前存在的一些争议

1、是否应该设置利润这个要素。

国际会计准则中没有设置利润这个要素,是因为利润是收益与费用配比的结果,收益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实际上就是对利润的确认和计量,无需专门的确认、计量利润。

2、是否应该设置利得和损失这两个要素。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利得和损失确认为会计要素,以区分他们与“收入”、“费用”的不同性质,我国收入、费用中包含概念较大,是个广义的收入和费用,是否应该明确界定收入、利德、费用、损失。

3、是否应该建立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要素。

目前各国都没有将现金流量表作为会计要素。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都有它们相对应的会计要素,现金流量表也应该有自己的会计要素。建立现金流量表会计要素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企业现金的来龙去脉和现金收支构成,评价企业经营状况、创现能力、筹资能力和资金实力。是否应该建立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要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下。

(二)对会计要素的个人意见

1、应该设置利润会计报表要素。

设置利润会计报表要素的理由是:利润是利润表中一个重要项目,加强报表使用者对利润的揭示和关注,同时利润也是利润分配表中的一个基础,企业股东非常关注利润分配,设置“利润”这个要素可以为利润分配奠定基础。可以更好的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求,

2、在原有的利润表要素上增设“利得”和“损失”两个会计要素。

在原有的利润表三个要素的基础上增设“利得”和“损失”两个会计要素的理由是:现在企业的非正常经营活动越来越多,反映了企业非正常经营活动产生的所有经济利益的流入与流出,更符合世界会计发展的趋势;也解决了“利润+收入—费用”这个方程式所存在的“收入—费用”实质上不等于“利润”的问题,将概念更加细化,这样可以形成合理的“利润=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的动态平衡等量关系,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

3、对现金流量表设置相应的会计要素。

对现金流量表可增设“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和“现金净流量”等会计要素,以公式“现金净流量=现金流入—现金流出”作为设置现金流量表的依据,这样可以简单明了地表明了企业现金流动的过程和结果。

由上述分析本人认为,我国应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构建我国的会计要素体系,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国应将要素划分为11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利得、损失、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和现金净流量。这样设置会计要素更符合我国的会计现状,也有利用我国会计要素方面的国际趋同。

参考文献:

[1]《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4》,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江祥耀,《国际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准则研究与比较》(第二版),立信会计出版社

[3]《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人民出版社

会计要素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计要素;会计目标;会计方法

环境交化对财务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涉及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两大方面。而会计确认与计量均离不开会计要素。经济新体制、经济新方式以及经济新类型的出现,首先表现在对会计要素(体系)内容与结构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是通过会计目标来实施的。就财务会计学本身而言,会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是会计方法建立的基础,其直接关系会计目标的实现。因此,各国会计准则机构都十分重视会计要素问题的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我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所确立的会计要家,提出关于新经济环境下会计要素问题的若干看法。

一、会计核算对象要素的比较

1.FASB的会计要素。

FASB在1985年12月发表的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NO.6)中,将会计核算对象要素划分为10个,即资产、负债、权益或净资产、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全面收益。其中,"业主投资"与"派给业主款"是企业与其作为业主的所有人之间的交易。业主投资表现为企业收到业主投入的各种资产(投入的也可以是劳务,或抵偿、转换了的企业负债),其结果是"增加其在企业中的业主利益或权益",但新业主受让旧业主的交易,不属于"业主投资"的内容;派给业主款则是指企业向业主转交资产或承担负债而"减少企业里的业主利益或权益"的交易。显然,就经济实质而言,业主投资要素和派结业主款要素是对权益要素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FASB使用了狭义概念的"收入"和"费用"要素。收入仅指正常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收入,依据的是"流转过程收入理论",强调收入实现的完整过程。费用则仅指正话经营费用或支出,依据的是配比性和应计制会计原则,强调费用产生的因果关系和费用责任的合理归属。对于非正常经营收入,FASB单独设立了"利得"要素加以反映,因为利得实质上是一"偶发性"、"边缘性"的"净收益"。设立"损失"要素反映非正常经常活动的支出,因为损失实质上是一种"偶发性"、"边缘性"的"净亏损"。利得与损失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毋需按配比性原则加以确认。"全面收益"仅仅是将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定期汇总的结果。

2.IASC的会计要素。

IASC在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会计要素确定为资产、负债、产权、收人和费用等5个。

IASC依据收入确认的"流人量理论",选择了广义的"收入"要素概念。IASC认为,利得与收入一样,都代表"经济利益之增加",它们在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因而不将收入和利得作为不同的会计要素。与广义收入要素相对应的是广义的"费用"要素。按IASC的理解,费用既包括"在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费用";也"包括了损失",并且,由于损失是指"经济利益之减少""和其他费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因而也不把损失视作独立的会计要素。

IASC进一步认为,从会计确认与计量方面看,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也就是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因此不必单独设立类似"利润"的会计要素。

3.我国的会计要素。

中国在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确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6大会计要素。按《收入》具体准则的解释,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显然,该收入要家为狭义概念,仅仅包括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企业会计准则》将费用定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意味着费用只包括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生产经营费用,而不包括"投资费用"、"营业外支出"等非生产经营费用。中国单独设立了"利润"要素,并规定其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内容。该利润要素,既包括其他要素的汇总结果,又含有自身的特定内容,与FASB的"全面收益"尚有区别。

4.几点比较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FASB、IASC和中国所确立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或称权益、产权)要素在本质界定和内容规范等方面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FASB十分重视业主(投资者)权益的变动,因而,针对企业与业主之间交易所导致?quot;权益增加"与"权益减少",还单独设立了"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要素加以反映。

区别较大的是关于收入、费用、利润等要素的设立:

(1)FASB和中国的会计准则以"流转过程收入理论"为依据,强调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

费用的因果关系,选择了狭义的收入要素概念。但不同的是,在界定收入要素的内容时,FASB

是依据交易的重要性(如"其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而中国则是直观地依据经济业务的内容(我国基本会计准则与"收入"具体准则所界定的收人内容有差异--作者注)。

(2)与FASB和中国不同的是,IASC是依据"流人量理论"确立包括营业收入和利得的

"收入"要素,选择了广义的收入要素概念。其原因是,IASC认为收入与利得性质相同,都是"经济利益的增加",故不必分开设立单独的会计要素。

(3)与收入要素的确立相对应,FASB和中国采用了狭义的"费用"要素概念。但FASB同

样强调产生费用交易的重要性,认为能列入费用要素的是指企业"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所发生的费用,而中国则将费用要素限定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IASC则采用了广义的"费用"要素概念。

(4)对因发生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无直接关系的交易而产生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即我国通常所言"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基于其"边缘性或偶发性"、收支间无因果关系等特征,FASB单独设立了"利得"和"损失"要素,而中国将其直接纳人单独的"利润"要素,视为企业利润的直接组成部分。然而,IASC却将它们分别作为"收入"要素和"费用"要素的内容。

(5)对于企业在特定期间所取得的经营业绩,FASB单独设立了"全面收益"要素,并将其内容规定为"(收入一费用)十利得一损失",中国设立了"利润"要素加以反映,其包括的内容在结果上与FASB的"全面收益"相同。IASC虽然未设立单独的"利润"要素,但其将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等同于利润的确认与计量,因此,IASC所认定的经营业绩(即利润)的内容实质上相同于前述"利润"或"全面收益"。在企业经营业绩的确定上,FASB、IASC和中国都采用了"损益满计观(或称全面收益观)"。

二、会计核算对象要素的改进

总体上看,FASB、IASC和中国之会计要素确立各有千秋。三者均确立了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要素",但却忽略了其他层次要素的界定。在所确立的基本要素中,IASC的结果较为合理。FASB尽管涉及到次级层次要素的确立,如"业主投资"等,但全部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却无法加以解释。中国会计准则基本吸收了FASB和IASC的长处。

然而,笔者认为,上述会计要素确立存在两大方面的缺陷:理论上的缺陷是忽略了影响会计要素确立的决定因素;实务中的缺陷是现有会计要素无法为会计方法提供理论说明(如各种财务报表的理论依据)且会计要素缺乏应有的内在逻辑关系。

会计要素的确立主要取决于实体的经济活动特征和投资者等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要求。确立会计要素,目的在于规范对会计核算对象及其规律(表现为会计核算对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的认识,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奠定基础。会计对象要素及其关系是各种会计方法建立和应用的理论基础。包括帐户、复式记帐、会计确认与计量、财务报表等,而会计方法的运用又直接关系到企业投资者等对会计信息需求的满足。因此,会计对象要素的界定,既影响会计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又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

经济环境和企业经济活动的特点,影响到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盈利组织与非盈利组织经济活动的目标和特征等均有较大差别,因而其会计对象要素的设立也不相同。非持续经营企业的经济活动特征、具体会计目标等有别于持续经营企业,其所确立的会计对象要素亦有差别。比如,清算企业的会计对象要素是清算资产、清算债务、清算净权益、清算利得和清算损失。

会计目标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是会计系统与社会经济环境的联结点,体现着企业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客观要求和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内在需要。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深受会计目标的影响,由于会计目标的内含与外延总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与深化,故会计对象要家的划分以及不同要素的重要程度等,均非一成不变。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以及其他新型交易的迅速发展,使得投资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很大程度的拓展。相应地,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也在发生深刻变化。1992年10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发表第3号"财务报告准则"(ARSNO.3),针对传统财务会计系统下损益表只揭示"已实现、已确认"收益而不能满足投资者对"真实与公允"信息的需求的缺陷,提出了确认"全面收益"的思想。该份准则将损益表包括的内容,从"已实现、已确认"项目扩大到"未实现、已确认"项目,并以"利得"和"损失"要素以广义的解释,认为利得是"除涉及所有者投资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在内容上包括收入和其他利得;而损失是"除涉及分派给所有者款项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在内容上包括费用和其他损失。无独有偶。美国于1997年公布的第13C导"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NO.130)要求报告企业的"全面收益",实际上也是类似作法。因此,我们应以发展和变化的观念去认识会计对象要素及其确立问题。

经济环境和会计目标变化对会计要素的影响结果,主要体现在会计要素结构体系的完善和会计要素内涵的延伸(如利得、全面收益等要素内涵的"扩容")。

笔者以为,会计对象要家实质上是一个包括多层次结构的整体概念,在这个结构整体中,

静态要家与动态要素相统一,存量要家与流量要素相结合,基本要素、次要素、支要素分三个层次相互关联。

整个会计核算对象首先被划分为若干"基本要家呼有资产、负债、权益、收入和费用·。它们是整个会计对象要素概念体系的"骨架"。对各基本要素作进一步划分,便产生"次要素",如资产次要素现金、应收帐款、存货、固定资产等,负债次要素短期借款、应付帐款、应付股利、长期借款等,权益次要素实收资本、留存收益等,收入次要素营业收入、其他收入等,费用次要素生产成本、期间费用等,它们是基本要素的细目,用来说明基本要素的具体内容。"支要索"是次要素的合理延伸,重在揭示次要素的变动过程,而不仅仅是变化结果。如将"现金"次要素进一步区分为现金流人和现金流出支要素,可以揭示现金的流转过程,而将"实收资本"次要素进一步区分为业主投资和公司退资本要素,将"留存收益"次要素进一步区分为利润和利润分派支要素,可以更详细揭示业益的具体变化情况。其他资产等要素皆可如此划分。

存量会计要素重在反映资金的实际状态,流量会计要素重在反映资金的流动过程。资产、负债和权益等静态基本要素及其各"次要素",一般为"存量要素",而其"支要家"和各动态要素一般为"流量要素"。存量要素和流量要素所包含的内容不同,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也不一样。

在"基本要素"层次,笔者主张取消原有"利润"要素。主要理由在于,利润的形成实际是收入和费用对比的结果,而对比前的"利润"体现在所获得的收入和所发生的费用中,对比后?quot;利润"实质上已经成为所有者权益的一项内容。因此,笔者认为"利润"应归于权益要素的支要素,"利润"作为基本要素存在缺乏企业实际的经济交易这个依据。同时,笔者还主张设立广义概念的"收入"和"费用"要素,以便从理论上给予会计对象要素概念体系以科学解释,从现实上使其与国际会计惯例保持一致,增强其适用性。

前已述及,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不仅关系到企业会计目标的实现,而且也影响会计方法的运用。众所周知,编制财务报表是会计的基本方法,然而,理论界对于财务报表建立的"理论基础"问题却一致众说纷云。尽管人们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作为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收入、费用和利润作为损益表的理论基础已经认同,但?quot;现金流量"作为现金流量表的理论基础却一直心存疑义。主要原因是:"现金流量"凭空而来,让人难以置信;同样作为财务报表的理论依据,"现金流量"与资产、负债等"平起乎坐",让人难以接受。笔者认为,各种财务报表建立的理论依据都是会计对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只是不同的财务报表以不同的要素及其关系为理论基础。基本要素可以作为财务报表的理论基础,次要素、支要素同样可以。如现金流量表建立的理论基础就是"现金流人"、"现金流出"支要素和"现金(存量)"次要毒及其关系。

应当指出,作为财务报表理论基础的要素,既可以是处于同一层次的要素(如资产负债个表),也可以是处于不同层次的要素(如现金流量表以及损益表等);既可以是某一单一内容的要素(如现金流量表),也可以是几项不同内容的要家的组合,如原来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就是以所有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内容的次、支要素为基础的。

按照笔者提出的会计对象要素框架结构理解,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无非是资产、负伤、权益、收入和费用等内容,主要反映"基本要素"内容的财务报表是企业基本的财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一般而言,以基本要素为基础建立的财务报表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以次要素或支要素建立的财务报表其可变性较大,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即是证明。当然,为适应经济环境和会计目标的变化,企业的财务报表体系与结构将不断变革,但其理论基础仍将是上述会计对象要素框架结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国际会计准则[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2][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娄尔行译.论财务会计概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3]葛家甜,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L4]唐国平.会计要素及清算会计要索D].会计研究,1999,(3).

会计要素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计要素;会计目标;会计方法

环境交化对财务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涉及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两大方面。而会计确认与计量均离不开会计要素。经济新体制、经济新方式以及经济新类型的出现,首先表现在对会计要素(体系)内容与结构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是通过会计目标来实施的。就财务会计学本身而言,会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是会计方法建立的基础,其直接关系会计目标的实现。因此,各国会计准则机构都十分重视会计要素问题的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我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所确立的会计要家,提出关于新经济环境下会计要素问题的若干看法。

一、会计核算对象要素的比较

1.FASB的会计要素。

FASB在1985年12月发表的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6)中,将会计核算对象要素划分为10个,即资产、负债、权益或净资产、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全面收益。其中,"业主投资"与"派给业主款"是企业与其作为业主的所有人之间的交易。业主投资表现为企业收到业主投入的各种资产(投入的也可以是劳务,或抵偿、转换了的企业负债),其结果是"增加其在企业中的业主利益或权益",但新业主受让旧业主的交易,不属于"业主投资"的内容;派给业主款则是指企业向业主转交资产或承担负债而"减少企业里的业主利益或权益"的交易。显然,就经济实质而言,业主投资要素和派结业主款要素是对权益要素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FASB使用了狭义概念的"收入"和"费用"要素。收入仅指正常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收入,依据的是"流转过程收入理论",强调收入实现的完整过程。费用则仅指正话经营费用或支出,依据的是配比性和应计制会计原则,强调费用产生的因果关系和费用责任的合理归属。对于非正常经营收入,FASB单独设立了"利得"要素加以反映,因为利得实质上是一"偶发性"、"边缘性"的"净收益"。设立"损失"要素反映非正常经常活动的支出,因为损失实质上是一种"偶发性"、"边缘性"的"净亏损"。利得与损失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毋需按配比性原则加以确认。"全面收益"仅仅是将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定期汇总的结果。

2.IASC的会计要素。

IASC在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会计要素确定为资产、负债、产权、收人和费用等5个。

IASC依据收入确认的"流人量理论",选择了广义的"收入"要素概念。IASC认为,利得与收入一样,都代表"经济利益之增加",它们在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因而不将收入和利得作为不同的会计要素。与广义收入要素相对应的是广义的"费用"要素。按IASC的理解,费用既包括"在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费用";也"包括了损失",并且,由于损失是指"经济利益之减少""和其他费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因而也不把损失视作独立的会计要素。

IASC进一步认为,从会计确认与计量方面看,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也就是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因此不必单独设立类似"利润"的会计要素。

3.我国的会计要素。

中国在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确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6大会计要素。按《收入》具体准则的解释,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显然,该收入要家为狭义概念,仅仅包括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企业会计准则》将费用定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意味着费用只包括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生产经营费用,而不包括"投资费用"、"营业外支出"等非生产经营费用。中国单独设立了"利润"要素,并规定其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内容。该利润要素,既包括其他要素的汇总结果,又含有自身的特定内容,与FASB的"全面收益"尚有区别。

4.几点比较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FASB、IASC和中国所确立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或称权益、产权)要素在本质界定和内容规范等方面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FASB十分重视业主(投 资者)权益的变动,因而,针对企业与业主之间交易所导致?quot;权益增加"与"权益减少",还单独设立了"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要素加以反映。

区别较大的是关于收入、费用、利润等要素的设立:

(1)FASB和中国的会计准则以"流转过程收入理论"为依据,强调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

费用的因果关系,选择了狭义的收入要素概念。但不同的是,在界定收入要素的内容时,FASB

是依据交易的重要性(如"其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而中国则是直观地依据经济业务的内容(我国基本会计准则与"收入"具体准则所界定的收人内容有差异--作者注)。

(2)与FASB和中国不同的是,IASC是依据"流人量理论"确立包括营业收入和利得的

"收入"要素,选择了广义的收入要素概念。其原因是,IASC认为收入与利得性质相同,都是"经济利益的增加",故不必分开设立单独的会计要素。

(3)与收入要素的确立相对应,FASB和中国采用了狭义的"费用"要素概念。但FASB同

样强调产生费用交易的重要性,认为能列入费用要素的是指企业"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所发生的费用,而中国则将费用要素限定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IASC则采用了广义的"费用"要素概念。

(4)对因发生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无直接关系的交易而产生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即我国通常所言"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基于其"边缘性或偶发性"、收支间无因果关系等特征,FASB单独设立了"利得"和"损失"要素,而中国将其直接纳人单独的"利润"要素,视为企业利润的直接组成部分。然而,IASC却将它们分别作为"收入"要素和"费用"要素的内容。

(5)对于企业在特定期间所取得的经营业绩,FASB单独设立了"全面收益"要素,并将其内容规定为"(收入一费用)十利得一损失",中国设立了"利润"要素加以反映,其包括的内容在结果上与FASB的"全面收益"相同。IASC虽然未设立单独的"利润"要素,但其将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等同于利润的确认与计量,因此,IASC所认定的经营业绩(即利润)的内容实质上相同于前述"利润"或"全面收益"。在企业经营业绩的确定上,FASB、IASC和中国都采用了"损益满计观(或称全面收益观)"。

二、会计核算对象要素的改进

总体上看,FASB、IASC和中国之会计要素确立各有千秋。三者均确立了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要素",但却忽略了其他层次要素的界

定。在所确立的基本要素中,IASC的结果较为合理。FASB尽管涉及到次级层次要素的确立,如"业主投资"等,但全部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却无法加以解释。中国会计准则基本吸收了FASB和IASC的长处。

然而,笔者认为,上述会计要素确立存在两大方面的缺陷:理论上的缺陷是忽略了影响会计要素确立的决定因素;实务中的缺陷是现有会计要素无法为会计方法提供理论说明(如各种财务报表的理论依据)且会计要素缺乏应有的内在逻辑关系。

会计要素的确立主要取决于实体的经济活动特征和投资者等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要求。确立会计要素,目的在于规范对会计核算对象及其规律(表现为会计核算对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的认识,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奠定基础。会计对象要素及其关系是各种会计方法建立和应用的理论基础。包括帐户、复式记帐、会计确认与计量、财务报表等,而会计方法的运用又直接关系到企业投资者等对会计信息需求的满足。因此,会计对象要素的界定,既影响会计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又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

经济环境和企业经济活动的特点,影响到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盈利组织与非盈利组织经济活动的目标和特征等均有较大差别,因而其会计对象要素的设立也不相同。非持续经营企业的经济活动特征、具体会计目标等有别于持续经营企业,其所确立的会计对象要素亦有差别。比如,清算企业的会计对象要素是清算资产、清算债务、清算净权益、清算利得和清算损失。

会计目标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是会计系统与社会经济环境的联结点,体现着企业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客观要求和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内在需要。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深受会计目标的影响,由于会计目标的内含与外延总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与深化,故会计对象要家的划分以及不同要素的重要程度等,均非一成不变。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以及其他新型交易的迅速发展,使得投资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在广度 和深度上均有很大程度的拓展。相应地,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也在发生深刻变化。1992年10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发表第3号"财务报告准则"(ARS NO.3),针对传统财务会计 系统下损益表只揭示"已实现、已确认"收益而不能满足投资者对"真实与公允"信息的需求的缺陷,提出了确认"全面收益"的思想。该份准则将损益表包括的内容,从"已实现、已确认"项目 扩大到"未实现、已确认"项目,并以"利得"和"损失"要素以广义的解释,认为利得是"除涉及所有者投资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在内容上包括收入和其他利得;而损失是"除涉及分派给所有者款项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在内容上包括费用和其他损失。无独有偶。美国于1997年公布的第13C导"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 NO.130)要求报告企业的"全面收益",实际上也是类似作法。因此,我们应以发展和变化的观念去认识会计对象要素及其确立问题。

经济环境和会计目标变化对会计要素的影响结果,主要体现在会计要素结构体系的完善 和会计要素内涵的延伸(如利得、全面收益等要素内涵的"扩容")。

笔者以为,会计对象要家实质上是一个包括多层次结构的整体概念,在这个结构整体中,

静态要家与动态要素相统一,存量要家与流量要素相结合,基本要素、次要素、支要素分三个层次相互关联。

整个会计核算对象首先被划分为若干"基本要家呼有资产、负债、权益、收入和费用·。它们是整个会计对象要素概念体系的"骨架"。对各基本要素作进一步划分,便产生"次要素",如资产次要素现金、应收帐款、存货、固定资产等,负债次要素短期借款、应付帐款、应付股利、长期借款等,权益次要素实收资本、留存收益等,收入次要素营业收入、其他收入等,费用次要素生产成本、期间费用等,它们是基本要素的细目,用来说明基本要素的具体内容。"支要索"是次要素的合理延伸,重在揭示次要素的变动过程,而不仅仅是变化结果。如将"现金"次要素进一步区分为现金流人和现金流出支要素,可以揭示现金的流转过程,而将"实收资本"次要素进一步区分为业主投资和公司退资本要素,将"留存收益"次要素进一步区分为利润和利润分派支要素,可以更详细揭示业益的具体变化情况。其他资产等要素皆可如此划分。

存量会计要素重在反映资金的实际状态,流量会计要素重在反映资金的流动过程。资产、负债和权益等静态基本要素及其各"次要素",一般为"存量要素",而其"支要家"和各动态要素一般为"流量要素"。存量要素和流量要素所包含的内容不同,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也不一样。

在"基本要素"层次,笔者主张取消原有"利润"要素。主要理由在于,利润的形成实际是收入和费用对比的结果,而对比前的"利润"体现在所获得的收入和所发生的费用中,对比后?quot;利润"实质上已经成为所有者权益的一项内容。因此,笔者认为"利润"应归于权益要素的支要素,"利润"作为基本要素存在缺乏企业实际的经济交易这个依据。同时,笔者还主张设立广义概念的"收入"和"费用"要素,以便从理论上给予会计对象要素概念体系以科学解释,从现实上使其与国际会计惯例保持一致,增强其适用性。

前已述及,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不仅关系到企业会计目标的实现,而且也影响会计方法的运用。众所周知,编制财务报表是会计的基本方法,然而,理论界对于财务报表建立的"理论基础"问题却一致众说纷云。尽管人们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作为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收入、费用和利润作为损益表的理论基础已经认同,但?quot;现金流量"作为现金流量表的理论基础却一直心存疑义。主要原因是:"现金流量"凭空而来,让人难以置信;同样作为财务报表的理论依据,"现金流量"与资产、负债等"平起乎坐",让人难以接受。笔者认为,各种财务报表建立的理论依据都是会计对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只是不同的财务报表以不同的要素及其关系为理论基础。基本要素可以作为财务报表的理论基础,次要素、支要素同样可以。如现金流量表建立的理论基础就是"现金流人"、"现金流出"支要素和"现金(存量)"次要毒及其关系。

应当指出,作为财务报表理论基础的要素,既可以是处于同一层次的要素(如资产负债个表),也可以是处于不同层次的要素(如现金流量表以及损益表等);既可以是某一单一内容的要素(如现金流量表),也可以是几项不同内容的要家的组合,如原来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就是以所有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内容的次、支要素为基础的。

按照笔者提出的会计对象要素框架结构理解,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无非是资产、负伤、权益、收入和费用等内容,主要反映"基本要素"内容的财务报表是企业基本的财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一般而言,以基本要素为基础建立的财务报表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以次要素或支要素建立的财务报表其可变性较大,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即是证明。当然,为适应经济环境和会计目标的变化,企业的财务报表体系与结构将不断变革,但其理论基础仍将是上述会计对象要素框架结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国际会计准则[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2][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娄尔行译.论财务会计概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3]葛家甜,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L4]唐国平.会计要素及清算会计要索D].会计研究,1999,(3).

会计要素范文第6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要素设置;设置观念;依据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74-1.5

一、会计要素的含义及其作用

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中心。财务报表中列示的信息既然是整个财务会计信息的中心,其中信息的大类即第一层次的分类,如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大类;利润表中收入、费用、利润(亏损)三大类。财务会计所说的要素就是指构成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大类,如“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与“利润”、“收入”和“费用”等。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大类的划分。初始分类表现为账户体系,再分类则是财务报表中的项目。这两种分类体系不可能也不必要保持完全一致,但两种分类体系中的大类即第一层次的分类必须保持一致。因此,会计要素应包括两个方面:账户体系中的大类和财务报表的大类,因为它们是在会计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两个阶段反映同一个企业的相同会计对象,总之,一个会计要素必须表明企业经营理财投资活动中所含有的和所排斥的一切属性;还要表明:从属于它和不从属于它的东西,以及各个要素间固有的、内在的联系。

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和类似的其他利益相关人是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作为一个整体是企业价值增值运动,但这个运动,包括了若干既有各自特征,可以量化,而又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它们就是要素。信息是以“要素”为基础生成的。由于财务会计所处理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实质(通过交易和事项形成的)需要分类,而归类的第一层次的标志就是要素,要素本身就是信息,从而是进一步扩展的所有财务信息的基础。在要素基础上分类分级形成了财务信息的群体,使财务报表表内形成了一张既能如实反映,又有相关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的财务信息体系。

二、会计要素设置的关键性因素

虽然在实证研究上尚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但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意识到这一点使会计界越发重视会计的行为结果。当需要通过合理和逻辑的方式来解决信息市场中现实存在的利益冲突时,财务会计的目标也就成为主要的“辩解借口”和会计理论及实务的直接起点。

当从信息分类和汇总角度看待会计要素时,以解决信息市场中现时存在的利益冲突为目的的会计目标就成为会计要素设置的关键因素。会计目标主要回答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谁是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可以通过会计提供的信息有哪些:提供所需信息应具有的框架。其中第4点包含了会计要素作为“分类、分层次的有序信息表述群体”这一概念。

会计目标现在已经逐渐转化为“应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经济资源的要求权(企业向其他主体交付资源的债务和所有者权益),以及引起经济资源及其要求权变动的各种交易、事项和情况的影响的信息。”这一目标在以下五个方面与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比较和评估相关。与企业经济资源、义务和所有者权益有关的信息不仅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辨清企业的财务能力和弱点,估计其变现能力和偿债能力,还直接表明某些资源转化为现金流量的潜力,以及为偿付债务所需的现金。因此,从这些信息中可以合理地、可靠地推测未来的现金净流入量或现金净流出量。

投资和信贷决策分别表明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未来经营业绩的期望,这些期望通常至少是部分地以对企业以往业绩的评价为基础。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关心主要转化为关注收益及其组成内容方面的信息,而不是直接有关现金流量的信息。这方面的信息表明企业怎样取得和使用现金,表明它的借款和借款的清偿,表明它的资本性业务,以及影响企业变现能力或偿债能力的其他因素。提供这方面信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所有者(股东)表明,企业管理当局是否尽其受托责任,在资本保全的基础上有效利用企业经济资源,尽可能保障业主的利益。严格来说,这一方面应当是财务报告的一个分目标。这部分是辅助信息,协助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企业所提供的财务信息。

三、会计要素设置的观念基础及其影响

会计目标为财务报告所应提供的信息建立了一个总括性的分类与概念框架。在这个框架内,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部分,而会计要素以及要素间的联系则是构成这一“核心”的必要因素。与会计要素相关的会计基本观念大致上可分为两种类型:勾稽观和非勾稽观,这两种类型主要是代表两大类型要素―存量要素(资产负债表要素)和增量要素(收益表要素)――之间关系的两种不同观点。勾稽观认为两大类型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种类型要素因另一类型要素的变动而变动,而且存量要素的变动额在任何时候都是增量要素的累计结果。勾稽观的基本观点是:两大类型要素间是相互独立存在和变动着的,不存在联动关系。相应地,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也是相互独立存在并处于平等地位。严格来说,非勾稽观的着眼点是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之间的关系而非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只是通过概念反映现实世界中企业控制的资源和产生的义务及其变动。会计要素经如上设置后,用来描述或计量的符号和文字就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世界现象发生了联系,具备了一定的解释意义:资产和负债反映了企业持有的经济资源和承担的经济义务,期间资产和负债的变化体现了经济学中的财富增加(减少)或收益(亏损)的概念,所有者权益是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权益,代表企业对资源的要求权()。企业价值变动原因主要来自于全面收益,即通过企业努力经营和控制核心业务而赚取的,或因其他不可控事项获得的。必须指出的是:资产和负债是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存在于特定的主体中)资源与义务,当然,作为信息,它们又反映在特定主体的报表之上;而收入和费用不过代表由于交易或事项而引起资产与负债变化的统计数字,它们只能作为一种信息存在于报表之中。

四、会计要素设置的依据

不同会计理论对概念框架结构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我国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第一层次是由: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货币计量、会计分期)和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和借贷记账法)三个部分组成,统驭其他会计概念(包括会计要素)、会计原则以及具体会计准则。相比较而言,不同理论对会计目标、会计要素所处理论层次及其作用的认识大体一致,最大的分歧来自于会计假设与其他理论层次之间的关系。

从会计是一门商业语言的角度来看,会计理论主要有三个层次:机制性层次、解释性层次和行为性层次第一层次为行为性层次。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这一层次侧重于强调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以及信息使用者得到会计信息后所产生的行为结果。各种会计原则和会计规则都应逻辑地引自会计目标,但不可否认,为了确定什么样的目标与使用者相关,以及对基于目标的各种原则和规则进行评价,以便确定它们是否达到其体系的要求,就需要有基于会计环境以阐明范围的一系列假设。“从本质上讲,会计目标也是一项假设,而且始终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假设”,也就是说,“目标可以视为形式结构中假设的一部分,或者视为超过或同于假设水准的一组建议。”因此,从更为一般的意义上来看,不管其出发点如何,为建立合理的会计实务而按逻辑引申出来的理论体系应至少包括会计目标和会计假设两个方面,以便为更低层次概念和原则提供演绎基础。第二层次是第一层次和其他层次连结的桥梁。第一层次为会计概念、会计原则的开拓提供了一个总的策源地,但如果不考虑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约束因素,那么单独根据会计假设和会计目标来逻辑地引申出来的各种会计概念或原则也许就不能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如果不考虑因环境的某些特点或计量技术的局限性给财务报告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带来的影响,那么据此演绎出来的会计原则和程序也不一定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因此,第2二层次实质上是会计原则开拓的约束因素,它不决定原则,只要求对基本原则作出修正,并成为选择备选方案的组成部分。第三层次是解释性层次,着眼于阐明各种交易、事项和情况与用来表示它们的名词或符号之间的关系,目的是为了要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给予某种解释,并借助于经济学,试图寻求会计计量与现实世界现象的经济或物质概念之间的一致性。它为下一个层次开拓的原则或规则提供了规范的对象。

[参考文献]

[1]J・范伯格著,王守昌、戴栩译.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2]阿维纳什・迪克西特著,刘元春译.经济政策的制定: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视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葛家澎.财务会计理论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会计要素范文第7篇

关键词:预算会计;会计要素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1 资产负债表要素

在资产负债表三个要素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中,资产、负债是所在组织(营利组织一企业、非营利组织一财政、行政和事业单位)共有的会计要素,而净资产是预算会计有的。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在预算会计中,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企业会计中称为所有者权益)三个要素有着不同于在企业会计中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通常不使用“拥有或控制”这一企业会计常用的确认标准,而使用“占用或使用”这一标准来确认资产。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具有取得的无偿性和使用的非经营性或非盈利性的特点(除开事业单位的附属企业和已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事业单位),特别是行政单位的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通常由政府直接提供的,而不需由行政单位用其业务收入去购买。

第二,预算会计中资产有限定性和非限定性之分。资产的限定性,是指资产的提供者(包括拨款人和赠与人)对所提供的资产规定一定的限制,拨款人和赠与人通常是以通过法规、行政命令或协议等方式对其所提供的资产附加限制,接受资产的非营利组织必须给予以遵守。从时间角度看,限定性有暂时性限定和永久性限定之分。与此相对应,其他资产可归为非限定性资产。资产的限定性是非营利组织区别于营利组织的一个独特方面。

第三,非营利组织的负债主要表现为流动负债。如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负债主要表现为高信用的国债以及因财政周转金的融通而形成的借入财政周转金和因体制结算而形成的与上级往来等流动负债;由于国家规定行政事业单位都不得以发行债券的方式来筹集长期资金,同时银行也一般只对其提供短期借款而基本上很少提供长期货款,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负债主要是流动负债。因而非营利组织基本不存在资本结构问题及利用杠杆作用问题,但是这却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性组织-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1.1 非营利组织不存在现实的所有者,其净资产不体现企业那样的所有者权益。

1.2 出资者,如拨款人、捐款人,是非营利组织净资产名义上的所有者,他们不要求出售、转让或索偿其所提供的资财,也不要求凭借其所提供的资财获得经济上的利益。

1.3 实际上,非营利组织由于不以营利为目的,客观上也无法为其资财的提供者带来经济上的利益。

1.4 现实中,非营利组织的一些资财提供者通常对其所提供资财的使用、维持规定某些限定,即非营利组织的某些净资产具有限定性。同资产的限定性一样,对净资产的限定也可分为暂时性限定与永久性限定。

2 收入支出表要素

预算会计中收入支出表的等式关系为:收入-支出=结余。其中,收入要素与营利组织的收入要素有着显著的差别,而支出要素是其特有的,“结余”没有作为一个会计要素。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具有以下特殊性:

从性质看,非营利组织取得的收入是为了补偿支出,而不是为了营利;提品或劳务等活动的价格或收费标准不完全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来决定,甚至无偿提供或免费服务。即非营利组织就其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通常取得较低的收入或者甚至不取得收入;政府拨款一方面是为非营组织的存续发展,另一方面含有补贴性质。即有些拨款属于对低价格、低收费服务的一种弥补。从口径看,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是大口径的而完全不同于营利组织小口径收入概念。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不仅包括业务收入,还包括投资利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和政府性的各类拨款等。

从限定看,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有限定性与非限定性之分。如,接受的捐款,若捐款人关于这笔款项有规定的使用要求或期限,那么这笔接受的捐赠收入就属于限定性的收入。

第二,非营利组织的支出要素在设计上,需要与收入要素相配合。同时支出与企业会计的费用相比在许多方面有特殊性。

从功能和目的看,非营利组织的支出有着财政资金再分配以及按照预算向所属单位拨出经费的性质。

从口径看,与收入的大口径相一致,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也是大口径的。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不仅包括费用性支出(狭义费用),还包括资本性支出。

从限定看,与限定收入与非限定性收入的区分相一致,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也可分为限定性支出和非限定性支出,这也是资财提供者的规定要求使然。

从确认看,非营利组织的支出的确认有的采用权责发生制,有的采用收付实现制。而费用的确认基本采用权责发生制。

从成本核算看,非营利组织的产品、劳务、项目等,需要单独核算成本的,可以另外单独核算处理,这并不否认支出要素的内涵与外延。

第三,结余是非营利组织在一定期间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差额。由于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入与支出的确认口径与企业收入与费用的确认口径有着明显的差别。非营利组织的结余与企业利润相比,有着明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如下:

2.1 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与支出通常也有差额,这个差额并不表现为利润(或亏损),而表现为结余(或负结余)。但非营利组织并不追求这个余额,而是客观以予以反映,以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2.2 在性质上,非营组织的结余表现净资产的变动,其属性为净资产,而企业的利润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变动。

2.3 企业利润存在分配问题并且(正)利润必须履行纳税义务。非营利组织的结余一般不存在分配问题。非营利组织正结余不需履行纳税义务,负结余实质上是对净资产的冲减。

2.4 非营利组织的结余没有明确的方向性,而企业利润表现为贷方余额。

2.5 非营利组织的结余有限定性与非限定性只分。限定性结余是限定性收入与限定性支出相抵后的结余,非限定性结余是非限定性收入与非限定性支出相抵后的结余。

正因为如此,结余是否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一个独立会计要素,存在不同观点。

赞成把结余作为一个独立会计要素的观点认为,如同企业会计的收入、费用和利润三要素构成企业“损益表”的基础一样,收入、支出和结余三要素构成了预算会计的第二等式:收入-支出=结余,可以作为“收入支出表”的基础,以系统完整地反映非营利组织的收支情况及其结果。而且关心非营利组织收支情况及其结果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当然希望能提供有关结余的信息。

不赞成把结余作为一个独立会计要素的观点认为,其一,结余的本质属性为净资产,其作为独立要素的经济意义不大。其二,对非营利组织来说,重要的是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结余作为一个要素,平时无法反映出收支结余情况的真实结果,即没有实际的内容。其三,结余作为预算的执行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可能是贷方余额,也可能是借方余额。那么连余额的方向性都无法确定,作为要素是不合适的。

当然,最终结余没有作为独立要素。而实际上,不将结余作为独立会计要素并不影响预算收支以及结余的核算和对预算执行的检查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997年、1998年开始实施.

会计要素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会计要素;会计目标;会计方法

环境交化对财务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涉及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两大方面。而会计确认与计量均离不开会计要素。经济新体制、经济新方式以及经济新类型的出现,首先表现在对会计要素(体系)内容与结构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是通过会计目标来实施的。就财务会计学本身而言,会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是会计方法建立的基础,其直接关系会计目标的实现。因此,各国会计准则机构都十分重视会计要素问题的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我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所确立的会计要家,提出关于新经济环境下会计要素问题的若干看法。

一、会计核算对象要素的比较

1.FASB的会计要素。

FASB在1985年12月发表的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NO.6)中,将会计核算对象要素划分为10个,即资产、负债、权益或净资产、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全面收益。其中,"业主投资"与"派给业主款"是企业与其作为业主的所有人之间的交易。业主投资表现为企业收到业主投入的各种资产(投入的也可以是劳务,或抵偿、转换了的企业负债),其结果是"增加其在企业中的业主利益或权益",但新业主受让旧业主的交易,不属于"业主投资"的内容;派给业主款则是指企业向业主转交资产或承担负债而"减少企业里的业主利益或权益"的交易。显然,就经济实质而言,业主投资要素和派结业主款要素是对权益要素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FASB使用了狭义概念的"收入"和"费用"要素。收入仅指正常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收入,依据的是"流转过程收入理论",强调收入实现的完整过程。费用则仅指正话经营费用或支出,依据的是配比性和应计制会计原则,强调费用产生的因果关系和费用责任的合理归属。对于非正常经营收入,FASB单独设立了"利得"要素加以反映,因为利得实质上是一"偶发性"、"边缘性"的"净收益"。设立"损失"要素反映非正常经常活动的支出,因为损失实质上是一种"偶发性"、"边缘性"的"净亏损"。利得与损失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毋需按配比性原则加以确认。"全面收益"仅仅是将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定期汇总的结果。

2.IASC的会计要素。

IASC在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会计要素确定为资产、负债、产权、收人和费用等5个。

IASC依据收入确认的"流人量理论",选择了广义的"收入"要素概念。IASC认为,利得与收入一样,都代表"经济利益之增加",它们在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因而不将收入和利得作为不同的会计要素。与广义收入要素相对应的是广义的"费用"要素。按IASC的理解,费用既包括"在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费用";也"包括了损失",并且,由于损失是指"经济利益之减少""和其他费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因而也不把损失视作独立的会计要素。

IASC进一步认为,从会计确认与计量方面看,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也就是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因此不必单独设立类似"利润"的会计要素。

3.我国的会计要素。

中国在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确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6大会计要素。按《收入》具体准则的解释,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显然,该收入要家为狭义概念,仅仅包括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企业会计准则》将费用定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意味着费用只包括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生产经营费用,而不包括"投资费用"、"营业外支出"等非生产经营费用。中国单独设立了"利润"要素,并规定其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内容。该利润要素,既包括其他要素的汇总结果,又含有自身的特定内容,与FASB的"全面收益"尚有区别。

4.几点比较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FASB、IASC和中国所确立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或称权益、产权)要素在本质界定和内容规范等方面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FASB十分重视业主(投资者)权益的变动,因而,针对企业与业主之间交易所导致?quot;权益增加"与"权益减少",还单独设立了"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要素加以反映。

区别较大的是关于收入、费用、利润等要素的设立:

(1)FASB和中国的会计准则以"流转过程收入理论"为依据,强调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

费用的因果关系,选择了狭义的收入要素概念。但不同的是,在界定收入要素的内容时,FASB

是依据交易的重要性(如"其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而中国则是直观地依据经济业务的内容(我国基本会计准则与"收入"具体准则所界定的收人内容有差异--作者注)。

(2)与FASB和中国不同的是,IASC是依据"流人量理论"确立包括营业收入和利得的

"收入"要素,选择了广义的收入要素概念。其原因是,IASC认为收入与利得性质相同,都是"经济利益的增加",故不必分开设立单独的会计要素。

(3)与收入要素的确立相对应,FASB和中国采用了狭义的"费用"要素概念。但FASB同

样强调产生费用交易的重要性,认为能列入费用要素的是指企业"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所发生的费用,而中国则将费用要素限定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IASC则采用了广义的"费用"要素概念。

(4)对因发生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无直接关系的交易而产生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即我国通常所言"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基于其"边缘性或偶发性"、收支间无因果关系等特征,FASB单独设立了"利得"和"损失"要素,而中国将其直接纳人单独的"利润"要素,视为企业利润的直接组成部分。然而,IASC却将它们分别作为"收入"要素和"费用"要素的内容。

(5)对于企业在特定期间所取得的经营业绩,FASB单独设立了"全面收益"要素,并将其内容规定为"(收入一费用)十利得一损失",中国设立了"利润"要素加以反映,其包括的内容在结果上与FASB的"全面收益"相同。IASC虽然未设立单独的"利润"要素,但其将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等同于利润的确认与计量,因此,IASC所认定的经营业绩(即利润)的内容实质上相同于前述"利润"或"全面收益"。在企业经营业绩的确定上,FASB、IASC和中国都采用了"损益满计观(或称全面收益观)"。

二、会计核算对象要素的改进

总体上看,FASB、IASC和中国之会计要素确立各有千秋。三者均确立了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要素",但却忽略了其他层次要素的界定。在所确立的基本要素中,IASC的结果较为合理。FASB尽管涉及

到次级层次要素的确立,如"业主投资"等,但全部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却无法加以解释。中国会计准则基本吸收了FASB和IASC的长处。

然而,笔者认为,上述会计要素确立存在两大方面的缺陷:理论上的缺陷是忽略了影响会计要素确立的决定因素;实务中的缺陷是现有会计要素无法为会计方法提供理论说明(如各种财务报表的理论依据)且会计要素缺乏应有的内在逻辑关系。

会计要素的确立主要取决于实体的经济活动特征和投资者等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要求。确立会计要素,目的在于规范对会计核算对象及其规律(表现为会计核算对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的认识,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奠定基础。会计对象要素及其关系是各种会计方法建立和应用的理论基础。包括帐户、复式记帐、会计确认与计量、财务报表等,而会计方法的运用又直接关系到企业投资者等对会计信息需求的满足。因此,会计对象要素的界定,既影响会计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又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

经济环境和企业经济活动的特点,影响到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盈利组织与非盈利组织经济活动的目标和特征等均有较大差别,因而其会计对象要素的设立也不相同。非持续经营企业的经济活动特征、具体会计目标等有别于持续经营企业,其所确立的会计对象要素亦有差别。比如,清算企业的会计对象要素是清算资产、清算债务、清算净权益、清算利得和清算损失。

会计目标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是会计系统与社会经济环境的联结点,体现着企业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客观要求和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内在需要。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深受会计目标的影响,由于会计目标的内含与外延总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与深化,故会计对象要家的划分以及不同要素的重要程度等,均非一成不变。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以及其他新型交易的迅速发展,使得投资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很大程度的拓展。相应地,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也在发生深刻变化。1992年10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发表第3号"财务报告准则"(ARSNO.3),针对传统财务会计系统下损益表只揭示"已实现、已确认"收益而不能满足投资者对"真实与公允"信息的需求的缺陷,提出了确认"全面收益"的思想。该份准则将损益表包括的内容,从"已实现、已确认"项目扩大到"未实现、已确认"项目,并以"利得"和"损失"要素以广义的解释,认为利得是"除涉及所有者投资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在内容上包括收入和其他利得;而损失是"除涉及分派给所有者款项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在内容上包括费用和其他损失。无独有偶。美国于1997年公布的第13C导"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NO.130)要求报告企业的"全面收益",实际上也是类似作法。因此,我们应以发展和变化的观念去认识会计对象要素及其确立问题。

经济环境和会计目标变化对会计要素的影响结果,主要体现在会计要素结构体系的完善和会计要素内涵的延伸(如利得、全面收益等要素内涵的"扩容")。

笔者以为,会计对象要家实质上是一个包括多层次结构的整体概念,在这个结构整体中,

静态要家与动态要素相统一,存量要家与流量要素相结合,基本要素、次要素、支要素分三个层次相互关联。

整个会计核算对象首先被划分为若干"基本要家呼有资产、负债、权益、收入和费用·。它们是整个会计对象要素概念体系的"骨架"。对各基本要素作进一步划分,便产生"次要素",如资产次要素现金、应收帐款、存货、固定资产等,负债次要素短期借款、应付帐款、应付股利、长期借款等,权益次要素实收资本、留存收益等,收入次要素营业收入、其他收入等,费用次要素生产成本、期间费用等,它们是基本要素的细目,用来说明基本要素的具体内容。"支要索"是次要素的合理延伸,重在揭示次要素的变动过程,而不仅仅是变化结果。如将"现金"次要素进一步区分为现金流人和现金流出支要素,可以揭示现金的流转过程,而将"实收资本"次要素进一步区分为业主投资和公司退资本要素,将"留存收益"次要素进一步区分为利润和利润分派支要素,可以更详细揭示业益的具体变化情况。其他资产等要素皆可如此划分。

存量会计要素重在反映资金的实际状态,流量会计要素重在反映资金的流动过程。资产、负债和权益等静态基本要素及其各"次要素",一般为"存量要素",而其"支要家"和各动态要素一般为"流量要素"。存量要素和流量要素所包含的内容不同,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也不一样。

在"基本要素"层次,笔者主张取消原有"利润"要素。主要理由在于,利润的形成实际是收入和费用对比的结果,而对比前的"利润"体现在所获得的收入和所发生的费用中,对比后?quot;利润"实质上已经成为所有者权益的一项内容。因此,笔者认为"利润"应归于权益要素的支要素,"利润"作为基本要素存在缺乏企业实际的经济交易这个依据。同时,笔者还主张设立广义概念的"收入"和"费用"要素,以便从理论上给予会计对象要素概念体系以科学解释,从现实上使其与国际会计惯例保持一致,增强其适用性。

前已述及,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不仅关系到企业会计目标的实现,而且也影响会计方法的运用。众所周知,编制财务报表是会计的基本方法,然而,理论界对于财务报表建立的"理论基础"问题却一致众说纷云。尽管人们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作为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收入、费用和利润作为损益表的理论基础已经认同,但?quot;现金流量"作为现金流量表的理论基础却一直心存疑义。主要原因是:"现金流量"凭空而来,让人难以置信;同样作为财务报表的理论依据,"现金流量"与资产、负债等"平起乎坐",让人难以接受。笔者认为,各种财务报表建立的理论依据都是会计对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只是不同的财务报表以不同的要素及其关系为理论基础。基本要素可以作为财务报表的理论基础,次要素、支要素同样可以。如现金流量表建立的理论基础就是"现金流人"、"现金流出"支要素和"现金(存量)"次要毒及其关系。

应当指出,作为财务报表理论基础的要素,既可以是处于同一层次的要素(如资产负债个表),也可以是处于不同层次的要素(如现金流量表以及损益表等);既可以是某一单一内容的要素(如现金流量表),也可以是几项不同内容的要家的组合,如原来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就是以所有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内容的次、支要素为基础的。

按照笔者提出的会计对象要素框架结构理解,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无非是资产、负伤、权益、收入和费用等内容,主要反映"基本要素"内容的财务报表是企业基本的财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一般而言,以基本要素为基础建立的财务报表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以次要素或支要素建立的财务报表其可变性较大,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即是证明。当然,为适应经济环境和会计目标的变化,企业的财务报表体系与结构将不断变革,但其理论基础仍将是上述会计对象要素框架结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国际会计准则[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2][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娄尔行译.论财务会计概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3]葛家甜,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L4]唐国平.会计要素及清算会计要索D].会计研究,1999,(3).

会计要素范文第9篇

Abstract: Accounting elements are the basic theory of accounting theory. Whether the definition of accounting elements is reasonable or not directly affects the enterprise business' total report, the accounting goal's realization and the resource allocation's efficiency.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at the classification, constitution and structure of our accounting elements should be revised suitably by comparing Chinese accounting elements to foreign.

关键词: 会计要素;国际比较;分析

Key words: accounting elements;international comparison;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135-02

1会计要素的理论综述

会计要素又称为会计对象要素,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会计要素定义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会计目标的实现和会计方法的建立与运用。科学合理的会计要素体系对于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会计目标以及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1.1 会计要素的确认及计量会计要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称之为财务报表的要素,并指出“财务报表描绘交易和其他事项的财务影响,是根据交易和其他事项的经济特性,把他们分成大类,这些要素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中的列示,是一个进一步分类的过程”。[1]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确认决定了各项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是否”、“何时”、“怎样”进入会计核算系统。六大会计要素有不同的具体确认标准。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相关金额。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2]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财务报告目标,企业会计准则允许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如果这些金额无法取得或者可靠地计量的,则不允许采用其他计量属性。

1.2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会计要素的修订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从定义、确认条件和计量原则三个方面修订了会计要素。如统一会计要素定义,完善所有者权益和利润的内容,引入利得和损失的概念,以经济利益流入/流出理论和计量的可靠性来规定确认各要素的条件,并明确规范各种计量属性的应用条件。显著特点是:

1.2.1 加入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新准则在会计要素中加入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将利得与损失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一般计入资本公积)与计入利润的利得与损失(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

1.2.2 强调各要素的确认条件与计量属性新准则明确规定了每项要素的确认条件与计量原则,从经济利益和计量的可靠性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只有同时符合两个条件时才能确认该要素。并且专门规定了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及其应用原则,强调计量属性只有在保证其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时才能应用。这些规范对提高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准确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国内外会计要素的比较分析

2.1 国内外会计要素体系及比较中国财政部1993年《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提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六大会计要素界定和内涵上作出完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85年发表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6)中规定的财务报表要素有: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综合收益、营业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共十大类。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提出的财务报表要素有:资产、负债、产权(或权益)、收益(包括收入和利得)、费用(包括损失和费用)五大类[3]。

2.2 国内外会计要素比较的结论

2.2.1 通过以上分析,FASB,IASC和中国所确立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或称权益、产权)要素在本质界定和内容规范等方面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FASB十分重视业主(投资者)权益的变动,因而,针对企业与业主之间交易所导致的“权益增加”与“权益减少”还单独设立了“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要素加以反映。这与美国市场经济高度发达、权益业务数量多且复杂相关,增设这两个要素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权益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2.2.2 FASB将利润表要素划分为营业收入、费用、利得、损失 综合收益共五项;IASC将利润表要素划分为收益、费用二项;我国的利润表要素则划分成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可见,利润表要素差异比较大。FASB、IASC和我国的会计要素体系特点是:第一,会计要素的划分虽各有不同,但其差异的性质不是正确与错误的问题,而是考虑的角度不同、重点不同、需求不同;第二,对静态三要素的划分基本上是一致的,差异集中在动态会计要素;第三,中国会计要素的划分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划分是基本协调一致的。

3我国会计要素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引发的思考

3.1 我国会计要素存在的问题新准则对原准则的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构,吸收了IASC和FASB二者的一些长处,重新规定了各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标准,明确了各会计要素的内涵,强调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素更加趋同。但是在新会计准则中,对会计要素的界定及运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3.1.1 会计要素不能归纳全部经济内容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而实际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六要素不能记录企业所有涉及资金运动的交易事项。

动态三要素中,收入和费用的定义是建立在资产、负债经济收益观基础上的,利润要素直接表现为收入与费用之差,收入-费用=利润。但是用一些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的经济事项,如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由于不符合日常营业活动中形成,不能界定为收入;一些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的经济事项,如营业外支出,由于不符合日常营业活动中形成,不能界定为费用,必然导致一些企业所发生经济事项不能归入会计要素,会计要素不能记录全部的经济事项。

收入与费用要素记录的不全面导致利润的确认计量不准确,所以利润要素应具体包括日常活动的营业利润、投资活动的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以外的经济利益全面体现出来。否则,带来的直接后果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利润”没有实际运用价值[4]。

3.1.2 所有者权益要素内容混乱所有者权益要素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受托责任制下,所有者权益能够充分反映所有者拥有的权益,但是对信息使用者,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是四个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各因素的独立性不够清晰。另外本年利润要素具有双重性质,即所有者权益和利润要素,违背了会计要素之间的互斥派他性原则。

3.1.3 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的关系亟待理顺会计科目是会计要素的具体分类,科目类别、名称与会计要素不同,会计科目与相关会计要素很难形成对应关系。例如会计科目按照经济内容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前三类会计科目与会计要素划分一致,但是成本类和损益类科目与会计要素的划分不能对应,损益类包括收入和费用要素。这造成会计科目与会计要素脱节,在设置会计科目时,科目间逻辑关系不明晰,成本类科目应该归属于哪个会计要素,不能直观判断。所以新准则虽对会计要素按照国际惯例的思路进行了重大调整,但在具体执行时必须考虑会计科目与会计要素的协调一致,否则可能会影响新准则的可行性。[5]

3.1.4 收入与费用的问题由于会计要素设置的不合理因素,财务报表结构也出现局部不合理。一是定义上,收入仅指“营业收入”;二是费用的含义扩大,将经济实质作为损失的本质,从而“汇兑损失”确认为费用,导致收入与费用的口径不一,缺乏配比的基础。

3.2 关于会计要素的思考我国会计要素存在的问题不是引进国外会计要素就可以避免的。首先会计要素划分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它与国情、经济环境等因素相协调。

3.2.1 美国会计要素在中国是否适用中、美会计要素划分的共同点是:中、美两国都将会计要素分为静态要素与动态要素:静态要素与资产负债表中财务状况直接联系;动态要素与利润表(损益表)中经营业绩直接联系。中、美会计要素划分的主要区别是:①美国将影响权益要素的两项重要内容――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作为两个独立的会计要素;②美国将影响总收益(综合净利)的两项特殊内容――利得、损失作为两个独立的会计要素。[6]中、美会计要素划分的原理、格局大致一样。若美国不去思考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影响权益要素)以及获利和损失(影响总收益要素),则中、美两国在会计要素的划分上就会完全相同。

但美国会计要素划分也值得商榷:①权益包括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即权益与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是包容关系,将有包容关系的三者作为并列的三要素,在分类逻辑上不科学。我国没有必要单独设置这两个会计要素以提供更详细的权益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②营业收入有与其配比的费用而利得没有与其配比的费用;费用有与其配比的营业收入,损失没有与其配比的营业收入。这是营业收入与利得、费用与损失的重要区别。所以将利得、损失与营业收入、费用作为并列要素是有道理的。[7]

总之,静态会计要素的划分与中国国情相吻合,但是动态要素划分,美国的划分结果值得参考。

3.2.2 国际会计准则会计要素的划分在中国是否适用中国六大会计要素与国际会计准则五大会计要素的划分思路和格局基本相同。主要区别有两点:①中国将“利润”作为独立的会计要素,而国际会计准则没有。②国际会计准则明确收益要素包括收入和利得,而中国的收入要素仅是营业收入。国际会计准则明确费用要素包括费用和损失,而中国的费用要素不包括损失。

关于收益要素和费用要素,国际会计准则是大口径,我国是小口径。因为国际会计准则未单独设“综合净利”(总收益)要素,如果收益仅是营业收入,费用不包括损失,那么利得、损失的经济事项就会游离于五大会计要素之外,因此国际会计准则采用大口径是必然的选择。我国会计准则将“收入”、“费用”要素定为小口径,因为单独设有“利润”要素,而且将“利得”、“损失”经济事项归纳在“利润”要素之中。中国会计准则“利润”要素包含“利得”、“损失”等内容,因而其“收入”、“费用”要素采用小口径不会造成“利得”、“损失”经济事项的遗漏。[8]

我国和IASC对会计要素的划分各有千秋,保持会计要素的中国特色并无不妥。我国会计以及会计要素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同时我国会计要素的特色将继续保持和发扬。

4我国会计要素的优化对策

4.1 调整动态会计要素我国会计要素应进一步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及利润共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设置争议不大。动态会计要素具体划分为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利润五大要素应该更符合会计报告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使得利润表的层次划分更加清晰。

新准则仍然采用狭义的“收入”与“费用”概念,同时定义“利得”和“损失”,但是从其后的具体准则“财务报表列报”中对于利润表的列示规定中,却不要求单独反映“利得”与“损失”,而是将它们不加区分并归类在“所得税”前加以汇总,不能提供“利得”与“损失”的实际数据,使利润表的结构层次不清晰。所以应参照美国的做法,采用狭义“收入”和“费用”概念,同时明确划分“利得”和“损失”两个要素,将动态会计等式变更为“(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利润”,并在利润表的列示内容中进行调整,使得我国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更能提供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决策的信息。

4.2 对会计科目进行科学分类①将成本类科目直接并入资产类会计科目,产品成本的发生最终计入存货,所以将成本并入资产类才能保持会计等式的恒等性。②损益类科目分作2大类科目,分别是收益类和费用损失类,收益类包括收入和利得,费用损失类包括费用和损失。

4.3 增设现金流量表会计要素在我国会计报表体系中,主要有三类报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然而抢粮个报表都有与之相应的要素和他们的关系作为根据,只有现金流量表未设置与之相应的会计要素。所以,在现金流量表的会计要素中添加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以及现金净流量。同时,在设置现金流量表时,可以依据“现金净流量等于现金流入减去现金流出”。

参考文献:

[1]沈俊.中外会计要素体系比较研究.投资理财,2006,7:43-44.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8-23.

[3]荫宏.关于会计要素的比较研究.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1:36-37.

[4]喻小东.对我国会计要素的若干认识.2007,10:74-75.

[5]王桂山,刘海菊.现行会计要素划分的弊端及改进建议.事业财会.2007,1:43-45.

[6]李群.会计要素的国际比较.商场现代化.2006,5:256-257.

[7]FASB.Recognition and Measurement in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Business Enterprises [R].SFAC No.5.1984.para.6-18.

[8]IASCF.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R].1989.para.47-81.

会计要素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会计要素;互动守恒;审计解码

一、会计要素互动守恒审计表的提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审计工作何尝不是如此。方法对头、工具适用就能事半功倍,方法陈旧、工具拙劣则会事倍功半。审计人员对企业或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与经营绩效进行“把脉、问诊”离开会计报表不行,抛开会计要素语言更不行。会计报表是把脉之对象,会计要素是问诊之客体。如何在为被审单位持续发展“号脉”过程中透过财务报告直观数据的表象,探查数据背后的潜在本质,进而为增收节支“开方”,为持续发展“加油”,是审计服务的永恒主题。

(一)使用现行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分析的缺憾

20世纪末,现代企业管理悄然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进行过渡,但会计报表由于受固有一维架构设计模式的禁锢,其由单纯反映固化的静态信息向能动地反映变化的动态信息的演变明显滞后,不利于审计分析由单一信息运用功能向多元信息运用功能演变。会计报表作为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生产的产成品,理所当然地成为审计的“美食”。在现行企业会计报表体系中,资产负债表只能综合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日的三个静态会计要素构成状况,不能反映资金增减变动及其渊源;利润表只能综合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内三个动态会计要素的业绩实现情况,不能反映经营成果的形成过程与归宿;现金流量表只能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及其等价物的流量结果,不能反映现金流八、流出的变化过程。由于这三大报表反映的信息各有侧重,不能完整有机地反映六大会计要素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影响,因此它不便于审计人员从会计报表的感性认识中,理性地根据科目问的内在联系捕捉更多潜在的有用会计信息,不便于审计人员系统地了解、把握经营活动的管理情况和获利、偿债能力,更不便于综合地、联系地、深入地、发展地剖析资产质量、利润质量、前瞻企业未来的潜在财务状况。(同理,事业单位的不同会计报表也同样是各自为政,割裂了静态和动态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便于深入地分析单位概貌。)

(二)会计要素互动守恒审计表的萌生

会计与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是一对“循环管理”的孪生兄弟,它们各自生产的“产成品”,互为对方的加工“原材料”,这个“原材料与产成品”相互之间不断吸纳、加工并循环升级的过程,就是企业不断改进管理、完善制度、提升水平、增值资产、创造财富的过程。下面着重探讨审计如何快捷使用会计信息进行服务的问题。为了将反映六大会计要素内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众多会计信息集中反映在同一张报表之上,更好地解析被审单位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笔者从审计视角,采用二维坐标架构原理,尝试性地设计出一张“会计要素互动守恒审计表”(表1),供参考使用。下面以企业会计要素为例阐述。

会计要素互动守恒审计表是利用坐标架构和复式记账原理,根据会计恒等式,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与顺序设计编制,用于解析企业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评价静态会计要素期末存量优劣和动态会计要素期间业绩质量,预测未来发展的工具性表格。该表横纵项目涵盖了六大会计要素及其所属账户的上期实际数值与本期变动结果情况,体现了“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复式记账规则和相关会计账户的一一对应关系及其所带来的现金流变,同时还包含了三大会计恒等式,即从横向项目看,它包含了“资产一负债=所有者权益”;从纵向项目看,它包含了“收入一费用=利润”;从横纵向项目联合运动看,它包含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所有者权益+利润=新所有者权益”,诠释了会计处理的整个过程。

二、会计要素互动守恒审计表的设计思路

由于六大会计要素的发展变化始终保持着一种互动守恒的关系,即同一会计要素内部不同子要素的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和不同会计要素之间的此增彼减或此减彼增。也就是说不论在母要素之间,还是在子要素之间,他们的发展变化总是围绕着“守恒”这个主题在互动中联系着前进的,根本不会存在那一个会计要素独自单个“跳舞”的情形,正是因为它们在不断运动中,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又实现新的平衡,才有了企业资产的不断增值,才有了利润的不断积累,才有了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因此,根据企业六大会计要素的内涵及其运动规律,将静态与动态两类要素及其所属子要素分别绑定在二维架构“纵横坐标”上,通过纵横坐标上存在对应关系的两个会计要素所形成的十字交叉单元格内的数值来综合分析考究企业特定期间内的财务状况构成和生产经营成果质量。

(一)横向架构

该表横向,运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着重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三大时点要素,分设资产项目构成及总额、负债项目构成及总额、所有者权益项目构成及总额和动态要素期末状况等栏目。前边三大栏目(第1列至第50列)揭示静态要素的构成和钩稽关系,如1列+2…+19列=20列,20列=40列+50列;后边的栏目(第51列至53列)总括揭示纵向上动态要素所有项目一定期间内的相互转化情况与结果状况,其中第51列侧重反映动态要素内部相关账户业绩记录的对转情况,第52-53列侧重比较反映本期动态要素项目与上一期间的经营成果,具有比较利润表基础功用。

(二)纵向架构

该表纵向,运用“收入=费用+利得”的平衡关系,着重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三大时期要素,分设收入项目构成及总额、费用项目构成及总额、利得项目构成及总额和静态要素期末状态等栏目,上边三大栏目(第1行至第50行)揭示动态要素的构成和钩稽关系,如1行+2…+19行=20行,20行=40行+50行;下边栏目(第51行至第53行)总括揭示横向静态要素之间于某一时点的相互转化情况与结果状态,其中第51行侧重反映静态要素内部相关账户存量之间的对转情况,第52-53行侧重比较反映本期末静态要素各项目与本期初的存量状态,具有比较资产负债表基础功用。

(三)表格分析

从该表纵向看,可以分析评价企业一定时期内财务状况变动及其因财务状况变动而引起的经营业绩形成过程;横向看,可以分析评价企业一定时期内

经营业绩实现及其因经营业绩实现而促成的财务状况变动结果;纵横交叉看,纵横要素项目交叉而成的任一对应单元格,均能运用“资产+收入一负债一费用=所有者权益”会计恒等式和复式记账原理,清晰分析企业会计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程度。如:通过第1行与对应某一列或某二列的交叉单元格数据,可以分析一项收入的实现,引起了企业多少资产的增加,或多少负债的减少,或二者此增彼减兼而有之;再如通过第21行与对应某一列或某二列的交叉单元格数据,可以分析一项费用的发生,引起了企业多少负债的增加。或多少资产的减少,或二者此减彼增兼而有之;又通过第50行与某一列或某几列的对应交叉单元格数据,可以分析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取的利得,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变动程度。

三、会计要素互动守恒审计表的功用与编制

(一)功能作用

1.浓缩了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貌,使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之间信息得以沟通融合。该表实际上是对整个会计分录登录工作的大汇总,是对总分类、明细分类核算的大展示,是对企业资本运营意图的归纳和演绎,是再现企业经济活动的大浓缩。通过该表静态会计要素在某一时点的存量指标(见表第52-53行),可以了解、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通过该表动态会计要素在某一时期的业绩指标(见表第52-53-列),可以了解、分析企业的经营成果;通过该表横纵双向会计要素各项目之间对应坐标格内的互动发生额(见表第1-51行和列),可以了解分析企业经营、投资、筹资活动各个项目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及其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程度等信息,进而判断利润形成质量、展望发展前景。如果说现行各自为政的三大会计报表是界限分明的“小团体”,那么和谐统一的会计要素互动守恒审计表就是交流互惠的“大家庭”,是一幅跳动着音符的生机四射的描述企业运营全景的“清明上河图”。

2.整合了会计要素资源的全部,使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得以多元化扩展。由于该表同时囊括反映了企业六大会计要素中所有明细账户对应运动的结果,所以便于审计人员通过对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八、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等所有相关明细账户的对照分析,有效甄别企业于本期由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而形成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与由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而产生的已实现利润,从而正确把握企业不同经营业务的不同获利能力,评价企业本期内获得已实现利润的质量,判断并预测企业未来发展潜力,为企业健全制度、规-范核算、改进管理、提高效益服务,与此同时还能利用会计信息之间正常的勾稽关系判断被审单位可能存在的营私舞弊之“猫腻”所在,等等。

(二)会计要素互动守恒表的资料来源

通常,会计要素互动守恒表各项目均需填列静态要素存量的“期初值或期末值”和动态要素业绩的“本期值或上一期值”以及静态与动态要素各项目之间相互对应的坐标格内的互动值。根据会计期间不同,其编制期间分为月度、季度、年度,考虑到工作量和作用大小,实务中一般以年度编制,数据来源主要取材于本会计期间的总账、明细账科目的核算记录,必要时追溯到具体会计分录,方法是选择性地针对会计核算的对应科目所记录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归集、确认。

(三)编制方法

1.横纵向会计要素各项目之间交叉对应坐标格数据(第1-50行和列)。根据纵向各个项目明细账科目与其对应横向有关项目明细账科目及其会计分录,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发生额记录分析汇总后填列。例:本期明细账科目中记录有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存入银行,则按实际发生额在收入与货币资金对应的坐标格(1行,1列)内填500。填列时要特别注意各科目的借贷方向,重点区别影响合计数的减少项目,以“负号”标示,如贷方现金50万元以“-50”填列。

2.横纵向各会计要素总额栏(第20、40、50行和列)数据。据各会计要素所包含项目的数据加总后填列。注意各项目正负数据运算,防止加项减掉或减项加上。

3.静态要素存量或动态要素业绩中的内部互转栏(第51行或列)数据。根据会计要素内部各项目明细账科目以及具体会计分录在一定时期相互转化的实际发生额分析汇总后填列。倒:若本期明细账科目记录有经批准用盈余公积转增资本200万元,则按实际发生额在内部互转栏内找到与股本和盈余公积对应(51行,41列)和(51行,43列)的坐标格,分别填200和―200。

对于一个项目归集多个项目(如货币资金归集投资、筹资活动多个项目)之间互相转化情况,采用在表外“附注”项下分别明细列示各单个项目一一对应的内容与金额,而后再汇总填列归集事项的办法。倒:假如某企业本期内短期投资现金流出80万元,购建固定资产现金流出200万元,短期借款现金流入300万元,则货币资金项目在第51行对应的坐标格按各项目汇总净额20(-80-200+300)填列,短期投资、固定资产、短期借款项目在第51行对应的坐标格分别按实际发生额80,200,300填列。

4.横向静态要素存量的“期初值或期末值”和纵向动态要素业绩的“本期间值或上一期值”(第52-53行和列数据。参照现行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方法填列。注意,如果本期该表规定的各项目填报名称和内容口径与上期不一致时,则应对上期期末该表各项目的名称和数据按照本期规定进行调整,用调整后的数据填入本表“期初存量值或上一期业绩值(第53行或列)”各坐标格内。

(四)应用举例

审计人员经过对该表横向收入栏与纵向有关资产负债项目十字交叉对应坐标格内数据及其期末经营业绩或存量状况的分析性审核(以收入的真实性为例),如果发现:收入很多或增长幅度很大,往来也很大;收入很多或增长幅度很大,而现金流入量却不匹配;收入很多或增长幅度很大,而存货数额却没有相应下降的情况,就说明企业有虚构收入或进行关联交易操纵非经常性收益的重大嫌疑。对此,审计人员就要高度警惕,采取询证往来单位,核对发票、发运凭证、出库单等记录的一致性,核对银行对账单、存货永续盘存记录的完整性,监督盘点存货库存的准确性等程序来印证收入的真实性,揭露舞弊并发表对策意见。

四、会计要素互动守恒审计表示范格式

会计要素互动守恒审计表(见表1)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初级会计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会计科目范文 下一篇:会计师事务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