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16 11:07:34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员工工作环境恶劣、员工生活无保障等社会问题。社会责任会计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运而生。它反映和揭示了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使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社会责任会计兴起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才传入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的运用还很不成熟。

一、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从1990年常勋教授提出“社会责任会计”一词开始,理论界众多的学者便开始对社会责任会计各领域进行探索,如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报告模式等。但是实务界关于企业披露相关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仍然停留在原始的自发阶段。至今仍然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职业团体都没有高度重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仅有个别部门对此作了相关规定,如1985年财政部公布了评价企业十大经济效益指标,其中仅有两个指标与社会责任有关:社会贡献率、社会累积率,用以考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由于制度的缺陷以及其他的原因,企业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十分不规范、不完整。因此,难以满足国家管理部门及其他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总的来说,我国企业在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全面[1]。根据统计资料,我国企业现有会计报表体系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如人力资源信息、生态环境信息、员工福利信息等情况反映不足,几乎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比较全面地对上述信息进行披露。特别是钢铁冶金、化工材料、煤炭造纸等行业污染比较严重,还要消耗大量生态资源,这类企业年报中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很少。其次,信息披露的模式单一。大部分企业采用大篇幅的文字叙述方式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没有通过运用具体的会计方法披露量化的会计信息,因此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最后,现有会计报表体系中缺少社会责任会计科目。例如,企业交纳的排污费、环境绿化保护费等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将公益福利及公益捐赠支出直接计入营业外支出项目。这样使得相关信息无法在会计报表中体现出来,不利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

二、西方各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一)联合国组织

1997年新经济基金出版了西蒙等人编著的《构建公司社会责任》一书,以企业实施社会报告程序的案例形式全面介绍了社会与道德会计,审计与报告的理论与实务,初步建立了一个社会和道德报告的五步骤模型[2]。

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所属的国际会计与报告准则专家小组于1982年在《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准则草案》中提出了有关建立跨国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议。经济优先权委员会(CouncilonEconomicPriorities)是一家长期研究社会责任及环境保护的非政府组织,2001年12月12日发表了SA8000(SocialAccountability8000)标准第一个修订版,即SA8000:2001。这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通用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该准则包括:企业应支持并尊重国际公认的各项人权;绝不参与任何漠视和践踏人权的行为;企业应支持结社自由,承认劳资双方就工资等问题谈判的权利;消除各种形式的强制性劳动;有效禁止童工;杜绝任何在用工和行业方面的歧视行为;企业应对环境挑战未雨绸缪;主动增加对环保所承担的责任;鼓励无害环境科技的发展与推广等。上述准则在保护员工尊严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

环境保护信息披露作为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社会也十分重视。1995年3月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标准政府间专家组会议把环境问题作为中心议题。会上讨论了《跨国公司年度报告中对环境事项的披露》等文件,标志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作为世界发展的课题已开始发展。1998年十五届会议又一次集中讨论了《企业环境会计和报告》,并把这份文件称为《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以使其起到系统、完整、权威性的国际指南的作用。

(二)美国

1968年美国会计学家DavidF.Linones在《会计杂志》上发表的《社会经济会计》首创了“社会责任会计”一词[3]。之后,社会责任会计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理论界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1973年,奥斯特斯出版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一书,又一次掀起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浪潮。美国政府机构如联邦贸易委员会、环境保护局、职业安全和事故防护局等都要求企业提供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美国会计学会(AAA)也要求企业在年报中披露社会责任活动业绩、人力资源、社会费用及企业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信息。在各方的努力下,美国社会责任会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幸福》杂志对排名前500名的大公司的调查表明,1971年只有29家公布有关社会责任信息,1989年已达到四百多家,报告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企业数逐年上升。

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先后经历会计程序委员会(CAP),会计原则委员会(AP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涉及到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准则,到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已经有几十项准则涉及到社会责任问题。例如1992年11月的SFASNO.112雇主对雇用后福利的会计处理,1993年6月的SFASNO.116捐赠收入和捐赠支出的会计处理,1983年8月的SFASNO.74对雇员支付特殊终止津贴的会计处理,1998年2月的SFASNO.132雇主对养老金以及其他退休后福利的披露等。

(三)法国

在工业化国家中,法国是世界上最重视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国家。早在1975年,法国在《关于公司法改革的报告》中就建议各家公司每年公布“社会资产负债表”,即“社会报告”。法国政府于1977年以正式法令和政令的形式要求企业实施社会会计。社会会计中要求职工人数超过300人的企业必须编报社会平衡表。从1984年起,所有社会平衡表必须列示最近三年的数据,按整个公司和所属符合标准的企业分别编制。社会平衡表应当包括职工人数、工资成本、健康和安全保护等七项内容。每项内容又分为若干个子目。法国政府这项法令倾向于雇员方面的信息,法令内容具体详细,反映了法国社会中福利主义倾向。同时,法国政府还要求企业注意改善生态环境,如:治理废水、废渣、废气,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稀有资源的耗用及对社会环境治理提供服务和捐赠等。

(四)其他国家

英国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也十分关注。英国在法律上要求各公司在社会报告(CorporateSocialReporting)中应当披露有关环境保护、人力资源、职工福利、慈善捐赠等信息。1992年英国政府环境管理体系(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BS7750,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环境管理法制。

此外,德国、瑞典、意大利、加拿大等国的政府或会计职业团体也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作了一些规定。目前德国有20家最大的公司定期发表社会报告,100家公司撰写社会报告供内部经营管理者使用。德意志壳牌公司发表的“年度社会报告”中将经济和社会数据结合在一起,为公司规定了具体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福利目标,以及为实施这些目标所需的经费。还有一些国家要求企业编制增值表,既能提供财务成果又能提供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三、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评述

(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在西方日趋成熟。虽然社会责任会计出现的时间不长,但是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社会责任会计在西方已经从空想走向现实,并且日趋完善。早期仅有少数几个生产石油、化学药品的大公司如英国化学工业公司(ICI)、英国石油总公司(BritishPetroleum)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随着信息披露制度的日趋完善,广大中小型企业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理论界有不少学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进行研究,实务界也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

(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综合西方各国的实务,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以下领域:环境、雇员、能源、人力资源、社区活动、社会贡献、产品的性能和安全、职工福利、商业道德等方面。各国因国情不同信息披露的内容也有所差异。例如:法国强调公司提供“社会平衡表”,披露与员工相关的问题;美国公司被强制要求披露环境方面的信息,特别是有关土壤污染的问题;英国强调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其他国家围绕社会责任会计问题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披露。大部分国家采用货币与非货币信息相结合的方式披露。

(三)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多样化。西方国家报告社会责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企业信息披露的方式都有所不同。有的将信息放在财务报表中,有的将信息放在财务报表注释中。关于社会责任报告的方式,西方国家存在一个普遍的争议,即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应该侧重定量反映还是定性反映。大部分企业采取折衷的形式,即既有定性反映又有定量反映。西方国家常见的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有以下几种:叙述性反映、在现有报表中添加新项目或以附注形式反映、运用独立报表反映(污染报告、社会资产负债表、增值表等)、经济计量模型(成本效益分析法、投入产出模型)等[4]。

四、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借鉴

社会责任会计是伴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它充实了会计学科的内容,并将会计的作用从微观扩展到宏观,使会计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提高。它对企业给社会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加以计量和报告,从而促使社会整体效益的提高。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是社会责任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借鉴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先进经验,对完善我国信息披露制度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可以从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中得到以下启示:

首先,要充实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由于我国正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员下岗失业等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企业在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时,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贡献,如治理环境污染、节约资源等情况。对人力资源的贡献,如招募员工人数、员工技术培训、员工工资水平、员工福利情况、工作条件的改善等。对社会的贡献情况等,如对慈善、公益、文化教育事业的捐赠、对社区环境美化、公共交通、娱乐设施等的贡献。企业收益的大小,这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收益信息可以反映企业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品种和数量、为国家上缴利润情况等。产品和服务的贡献,主要包括产品的使用效能、使用年限、产品的安全信息、产品的售后服务等。

第二,完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5]。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也应当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考虑到成本与效益原则,对于小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披露模式。对于小企业而言,可以在现有的报表体系中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科目尽可能单列,但是设置新的科目应当与原有科目相对应,例如在“管理费用”科目下单设“环境治污费”、“环境绿化保护费”等科目,在“营业外支出”科目下单设“公益、福利及捐赠支出”等科目。对于无法量化的信息,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用文字表述的方式披露。对于大中型企业以及污染比较严重、资源耗费比较多的小企业,不仅应当在原有会计报表中单列社会责任会计科目,在附注中披露定性信息,而且还应当单独编制“社会责任资产负债表”、“社会责任利润表”、“社会责任现金流量表”等。第一张报表反映企业社会责任资产如环境资产、人力资产、在建社会资产等,社会责任负债及权益,如应交税金、应付工资及福利费、应付环境治污费、绿化保护费等信息。第二张报表反映企业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发生的收支情况以及社会责任利润情况。第三张报表反映企业因承担社会责任而使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发生变动的情况。

第三,会计实务界与理论界都应当充分认识到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共同努力构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体系。政府部门应当聘请专家学者对不同企业、地区的社会责任情况进行调研,及时制定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准则和指南,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模式等给予明确的界定,并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提升到法律的高度,从而促使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清.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J].上海会计,2006,(4):63—65.

[2]阳秋林.中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21—132.

[3]DavidF.Linones.Socio-EconomicAccounting[J].ThejournalofAccounting,1968,(11):1—48.

[4]王松年.国际会计前沿[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22—325.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完善;制度;提供;披露;改进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1-0002-01

1提高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和规范性

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是预防内幕交易的关键所在。我国《证券法》对上市公司年报、中报、季报披露时间规定的过于宽松。目前,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于每年7~8月份披露半年报,于1~4月披露上年度报告、于会计年度前三个月、九个月结束后三十日内披露季度报告。这种信息披露制度很难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同时也为选择性披露和内幕交易的发生提供便利。因此,应缩短披露的时间。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上市公司电子化数据收集、分析及检索系统。1983年美国SEC的信息技术办公室即着手进行有关证券信息披露电子化系统即上市公司电子信息收集检索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加快具有时间敏感性的信息申报登记,增加证券市场的效率和公平,促进投资者、上市公司和市场的有效运行。

我国目前的会计信息披露采取指定报刊及网站披露的方式,各家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在内容与格式上也具有较大不同,不利于投资者进行分析。因此,建立一个以适应我国证券市场特点的电子化披露系统为主的跨媒体信息披露平台,使得信息披露更加及时、快速,且能够提供完整的、标准化的、格式化的资料和数据库,将大大促进公开信息的高效充分运用,提高证券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公开与公平性。监管机构能通过对信息披露内容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控制信息的质量和流向渠道,获得更好的监管效果。投资者也可以通过及时、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更好的进行投资决策。

2改进信息披露内容

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就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需求进行统计分析,并将调查结果与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披露会计信息的现状进行比较,其中,关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内容构成(如表1)的调查分析表明,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还远远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其中部分会计信息已在现行会计报告中以报表注释、附表等形式进行披露,如会计方法的改变、报告主体的改变、资产抵押、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等;另外部分会计信息还未在现行会计报告中得到披露,如人力资源信息、财务预测信息、物价变动影响信息和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分析等。

证券市场投资者正是以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作为其投资决策的判断依据,目前的信息披露内容无法完全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部分投资者就会对证券分析师的分析报告、投资建议产生依赖,甚至会花尽心思试图去寻求“内幕信息”;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不及时,给选择性披露和内幕交易的滋生创造了条件,使得一些会引起公司股价变动、影响公司未来发展的信息没有及时向所有投资者公开,反而通过一些不正常渠道流入市场,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因而应该通过规范扩大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变为部分自愿性信息披露为强制信息披露,使所有投资者能够充分了解公司相关会计信息。例如,加强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财务预测性信息主要提供反映公司未来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等的前瞻性财务信息,如果财务预测性信息质量可靠,这些信息将比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更具实用性。建立强制性披露的财务预测制度,会对公众投资者决策提供信息帮助。同时加强其他与投资者密切相关的信息披露。目前,我国信息披露制度过分倚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又过分依赖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对于一些与投资者密切相关的其他会计信息,如市场面信息、政策面信息及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缺乏详细规定,应通过立法形式将这些信息提供数量、种类、范围等做出明确界定。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范文第3篇

(一)表外业务信息披露不足

一切不归属商业银行资产负载表,但会对其经营管理活动产生较大影响的业务都统称为表外业务。一般来说,商业银行都会通过公允价值法统计表外业务涵括的资产与负债。但是,一旦遇到交易种类繁杂或市场不活跃的特殊时期,公允价值法不仅不能完全确保表外业务的公允性,还为部分商业银行伪造信息提供了帮助,不利于国家金融秩序的维护。不仅如此,大部分商业银行在披露会计信息时,往往只选择部分无关紧要的信息进行披露,这种不尽不详的信息披露行为难免让人对表外业务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有效性产生怀疑,不利于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二)监管部门监管手段实际操作性不强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为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还为商业银行进行违规操作提供了技术支持,这无形间加剧了监管部门的执法难度,阻碍了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公正性与透明性。当前会计信息监管部门的执法手段较为单一,已经难以对日益隐蔽的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开展有效的监督管理工作,助长了不良的歪风邪气,使部分商业银行视国家法律于无物,变本加厉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对继续维护国家金融市场的稳定埋下隐患。

(三)会计报表内容过于简单

不论是上市商业银行还是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几乎都存在会计报表过于简单、仅仅流于形式、没有起到任何实质性作用的问题。当前我国大部门商业银行上报的会计信息披露报表内容都缺乏针对性,没有或少有银行真正就问题本身做出详细的分析,完全披露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甚至部分银行直接用会计政策的基本情况取代信息管理中的问题上报给监察部门,妄图蒙混过关。

二、造成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原因

(一)商业银行高层自身原因

管理层作为商业银行日常工作的决策者,对其发展进步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受到我国行政体制的影响,大部分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由国家直接委派到任。由于银行经营效果与委派人员自身利益并无直接关联,导致管理层对银行发展不尽心,过于注重个人利益的得失,不惜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换取个人利益。不仅如此,管理层违法成本低也是制约商业银行会计披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不够严谨,为违法乱纪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监管部门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对信息披露不尽不详行为作出处罚,只能眼睁睁看着不法分子逍遥法外。由于违法成本过低,部分银行管理高层为了获取高额的利益,不惜孤注一掷,以小处罚换取大回报。

(二)商业银行内部监管不力

当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功能不健全,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管手段,甚至存在领导胁迫员工参与会计信息造假等违法乱纪行为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秩序,为其长远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三、有效解决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方法

(一)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工作

1、建立更完备的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环节可供参考的国家法规仅仅只有2002年颁布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一条,难以起到确保广大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全面性、有效性、针对性等要求。对此,国家应该尽快根据我国实际国情与信息披露现状,制定出更加完备的法律法规,以迎合时展的需求,进一步规约束商业银行的行为,为监管部门提供必要的执法依据,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向更好更快方向发展。

2、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

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以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巴塞尔协定》中关于会计信息披露治理的相关规定与原则为依据,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与实际情况,制定出兼具中国特色与实际操作性能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为进一步填补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漏洞打下坚实的基础。(二)不断更新监管手段,强化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

1、建立规范化的商业银行监管信息处理系统

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规范化的监管信息处理系统,能将搜集到的原始信息进行有效分类、整合,以获取最有用的信息内容,解决相关监管部门信息不灵通、接收信息渠道过窄等问题。不仅如此,商业银行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监管信息处理系统细化分解为不同的子系统,并加强各个子系统间的联系,把信息编织成一张信息网,扩大信息的接收面积,为银行获取最全面可靠的会计信息做好铺垫工作。2、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力度相关监管部门要不断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严厉打击破坏金融秩序、造假乱纪的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实实在在地落实信息披露工作,不让其流于形式,进一步维护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环节的真实性、全面性、针对性,最大程度上保障信息披露的质量。

3、从实际出发,及时更新金融监管理念

在进行商业银行监管工作时,要坚持适度原则,任何忽视监管工作与过度重视监管工作的行为都不利于商业银行的稳定健康发展,甚至还可能对其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4、加强商业银行自身监管力度

除了国家的监管外,商业银行也要不断加强内部监管工作,扩充监事会的成员、优化其结构,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管理作用,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最大程度上确保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有效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最为维护国家金融秩序的关键环节,需要通过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发现自身发展的不足之处,及时分析更正,使会计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帮助其有效规避风险,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目标。由于当前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监督、管理水平较落后,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中仍存在表外业务信息披露不足、监管部门监管手段实际操作性不强、会计报表内容过于简单、披露制度过于分散等问题。国家要想进一步稳定金融市场秩序,就必须要完善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制度中的不足之处,建立更完备的法律法规,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不断更新监管手段,强化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必要性 问题 措施

一、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监管的必要性

会计信息失真作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不仅影响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决策,还直接影响国家基本经济数据,造成国家宏观调控失去作用,破坏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营,造成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国家遭受损失,使社会,经济运行失去公平性原则;甚至在经济,金融国际化的今天,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离不开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应运而生,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对维持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 会计信息纰漏监管存在的问题

1、 披露意识不主动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用于约束企业的经营者对企业内部产生的经营状况,财务信息等一系列信息予以披露,但是在这种制度下,企业的决策层没有主动披露信息的意识,因此,对于企业而言,信息披露机制的被动型将导致企业信息披露不及时,或者不全面等问题,这也会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结果。另外,对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和债权人而言,会计信息是他们进行决策的依据,是投资者获取收益的基础,一旦会计信息失真,投资者将会承受巨大的经营风险,但是往往是投资者和债权人在获取会计信息时,处于不利的地位。制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机构――政府,没有足够的精力对所有的会计信息进行监督,而债权人和投资者或者没有途径获取真实的会计信息,或者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收益和忽略会计信息是否失真的事实,这些都是为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问题。

2、 会计法律责任认定不明确

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作为法律规章规范,虽然已经将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方式和时间成列出来,但是在某些方面,会计法律认定依然不明确。如会计法律责任,由于会计部门在企业中的从属地位,导致大多数会计部门没有独立性,财务工作者按照企业领导者的指使出具失真的财务信息,当会计信息失真的结果暴露是,使会计违法行为无法认定主体;另外,对于企业,企业法人,财务工作人员和社会上的审计机构而言,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中,尚未明确各个主体间的会计法律责任,因此会计信息披露失真时,很难划分各主体间的责任,造成无法可依。

3、 企业内部管理不足

企业的内部管理主要根据企业管理者的意志来决定的,因此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在利益,压力以及管理者的意志下,信息披露将会造成失真的情况发生。尤其在上市公司中,企业的董事会大多由企业的大股东把持,因此企业的内部审计,薪酬激励以及投融资决策往往没有相应的监督部门进行监督,使控股股东的利益凌驾于整个企业的利益之上,内部控制不能有效的控制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

4、 会计信息失真处罚力度不足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处罚力度不足,使会计信息失真过程中,企业获得的收益远大于企业因会计信息失真而被处罚的损失,在收益和损失不正常的差异下,部分企业的管理者甘冒着企业披露失真信息处罚的风险,而获得大量的违法收益。另外,会计信息失真在我国司法上难以确定和追溯,例如我国会计错误和会计失真的界定:会计错误是指会计人员因行为不当而造成会计信息不真实的现象,一般不影响使用者的判断;会计失真则是会计人员故意,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直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判断。

三、 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

1、 健全会计立法体系

我国各种立法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会计程序,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等,但是对于诸如会计法律责任的认定,会计信息失真的确认,会计失真损失的认定,会计举证责任等,也许作为法规的一部分,认定明确,加强和细化在这方面的规定。

2、 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监管

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监管,需要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三维一体的监管框架。其中政府监管的主要内容是加强法律法规的全面性,在我国会计准则,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审计制度及其他有关经济法规上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予以认定;行业自律上,在行业内部建立监督机构,社会监督是指社会审计部门公平公正的进行企业审计。

3、 加大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处罚力度

我国针对会计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主要有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两种,无论是哪种法律责任,对于企业而言,其会计失真的成本远小于会计失真使企业获得的利益,因此要从根源上杜绝会计信息失真,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可行性,首先就要加大会计失真的处罚力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企业建立信用记录,,并直接关联到企业筹融资等各种经营过程中,如会计信息失真,诚信评级下降,那么该企业在筹融资中,因诚信下降而难以获得融资机会。

参考文献:

[1]唐忠辉.我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立法初论――以环境会计制度为中心[J].法制与社会,2007,(02)

[2]周舒.浅谈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

[3]樊荣.关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3)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现状及问题

一、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概念界定

(一)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含义

(1)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信息是一种商品,因为它属于稀缺性的资源,是商品就有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大环节,除了生产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外,交换、分配和消费都涉及到企业外部主体,所以会计信息披露从狭义上讲,更侧重于规范后三个环节。这里,披露有公开之意,我们认为凡是对会计生产系统之外的任何主体进行信息的传递都可以称之为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信息又称会计系统信息反馈,是指通过会计凭证,把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信息,系统、全面、准确、及时地汇集起来,再通过账务,进行加工处理,揭示出反映经济活动真实情况的各种信息。会计信息由会计报表信息、附注信息构成。具体包括: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及其附表反映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非财务信息、社会责任信息;预测信息;分部信息;中期会计信息;创新金融工具信息;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知识产权的确认和计量信息;管理报告。会计信息披露,是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生成的上述信息向相关主体进行报告。这里会计信息披露涉及到会计目标中的信息需求方、信息提供方、需求方与提供方的博弈均衡、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以,会计信息披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为了使会计信息需求方和提供方达到非对称信息下的博弈均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便应运而生。

(2)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也称公示制度、公开披露制度,是企业为保障投资者利益、接受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而依照法律规定必须将其自身的财务变化、经营状况和现金流量等信息和资料向法定主体报告(上市公司要向社会公开或公告),以便使投资者充分了解情况的制度。它既包括企业成立时的披露规范,也包括经营后的持续信息披露规范。

(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内容

①对会计信息加工的规范制度。己有的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具体准则、行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通则、行业财务制度、会计制度补充规定都是对会计信息加工的规范;②对会计信息审核的规范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1990年1月1日起施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1994年1月1日起施行)是对我国外部审计进行规范的最高法律;③对会计信息传播的规范制度。《证券法》、《公司法》以及证监会的四百多条规章都有对会计信息传播的规范;④对传播对象的规范制度。传播对象即会计信息使用者,按照信息披露的公开程度可以分为公开传播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和定向传播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按照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使用意愿可以分为法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和自由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法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一般可以是政府部门、债权人和投资业主;自由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是潜在的投资者、潜在的客户、潜在的债权债务人等与公司经营业务、公司业绩相关或将相关的主体;⑤对会计信息使用的规定。对会计信息使用的法律规定,也散布在各种法规中。如《注册会计师法》规定由于使用者的不当使用所造成的损失与会计师事务所无关。总之,证券法、公司法、企业法、税法、注会法、会计法以及各个部门所这些法律的实施细则、规范条款等将是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制度。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现状

2006年,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规定了不同行业企业的现金流量表格式、附注等。随着我国中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作用的不断加大,它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从无到有,由原先的财务状况表发展到现金流量表,从原有所有企业单一的会计报表到现在的多层次报表,已取得了巨大进步。具体而言,我国现有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现状是:

(一)采用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财务报告

由于小企业的财务报告重点要求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故采用提交简要的年度和月份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的财务报告体系。所谓简要,是指会计报表中某些项目可以采用直接结果表示,如一般利润表中含“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和“销售毛利”三个具体列示的项目,但在简要的报表中可以用一项“毛利”来反映即可。这样简要的表示,可以减少企业的财务成本和降低所承担的风险,使得竞争对手无法从外部公开的信息得知企业的具体毛利形成,有利于保护小企业。而中型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还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按需提供现金流量表和报表附注。

(二)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和时间

为了获得外部资金,中小企业按规定可选择地方性的刊物或利用网络技术,建立高效率、权威的中小企业经济信息中心,以最快的速度向决策者、市场参与者准确而全面的信息。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一般被要求披露年报、中报、季报和临时报告,而对于中小企业,从它们的会计成本、财务负担和工作量上综合考虑,只需要披露年报。这也是从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对于中小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公开时间可以长于上市公司。很多时候,企业为了防止新的竞争对手的进入,会推迟披露好消息而提前坏消息,上述时间跨度的选取为中小企业营造了公平精致的空间。

(三)财务会计报告的审核缺乏相关机构认证

目前,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政府推动作用和监督制度,公司的整体治理结构不合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故易发生内部控制问题,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同时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的发展前景、工作待遇与条件、福利保障等社会认可程度低等,对优秀会计人员的吸引力远不如大型企业,加之出于节约开支考虑,许多可行的、更加完善的会计方法或会计控制技术无法实施,或实施效果有限,因此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相关审核方面总体上是缺少人员与组织机构的保证。

三、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速度,会计信息的披露更离不开及时的反映。然而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牵制性因素,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得并不及时。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是属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范畴的,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滞后不仅影响了企业在国家政府、金融投资者心中的形象,还会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不及时的会计信息是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而这种不及时的会计信息披露则会大大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因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不及时披露不仅会阻碍企业自身发展,更是影响国家政府在实行经济宏观操控的大毒瘤。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不全面

会计信息作为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会计信息是我国经济是否健康发展的晴雨表,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指向灯,也是中小企业微观管理的依据。然而在如今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会计信息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得到完全发挥,究其原因,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完整是首要问题。在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我国一些中小企业为了在同行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往往是有目的地遗漏、短缺甚至是隐蔽的披露会计信息,尤其是在有关企业的债务、资金方面的会计信息披露不够完整。这样不仅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国家宏观调控的准确实行,还会对金融投资和企业升级造成一些负面作用。

(三)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

会计信息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反映指标,在披露过程中就必须真实准确,然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的披露过程中的不真实表现尤为突出。这种不真实不仅包括会计工作者无意的失误,更主要的是企业内部一些人员为了某些私利故意的虚假披露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部分中小企业为了给投资者制造一些虚假却美丽的假象往往会在会计信息的披露上作假。这种违背会计信息客观性和科学性原则的披露势必会影响企业自身的信誉、发展,那么反过来就很容易给企业的投资者留下一个坏印象,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升级。同时这种不真实的会计信息披露还会影响到国家政府在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制定和执行上。所以这种虚假的会计信息披露是损人不利己的错误做法。

(四)中小企业不能处理好会计信息披露的保密与公开关系

披露制度的不分规模、不分层次,造成的一个突出结果就是不能处理好保密与公开的关系。我国统一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既不能满足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又不能保护商业机密、保护了中小企业,其结果造成不当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为垄断。统一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使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与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有很大的差距,投资者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总是希望上市公司能够多提供可靠和相关的信息,但是上市公司为了发展的前景,总是报喜不报忧。证监会和财政部应加强法律规范的制定,对上市公司的行为进行约束,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统一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泄漏了中小企业的商业机密,不利于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小企业的业务单一、规模有限,面临的经营风险比大型企业要大得多,如果再让它们的商业机密公开,中小企业的生存就更加困难了。世界发达国家制定法律的一个很大目的就是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我国也不能例外。

四、完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多层次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可以协调“披露”与“保密”的关系。与企业会计信息全面披露相联系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协调信息“披露”与“保密”的关系。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和经济信息的保密始终是一对矛盾。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他们总是想得到相关、可靠而又充分的会计信息,各种会计规范也总是以“相关、可靠”或“真实、公允”为努力目标的;对于会计信息提供者一一企业,则总是想在满足披露要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好财务的或其他商业上“机密”,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中也同时包含了企业的竞争者、信息披露越充分则面临的竞争风险越大。尤其在不同规模企业之间,如果采用同样的信息披露标准,则大企业因其竞争力强而处于优势地位,形成对中、小企业的信息优势、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则为协调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保密与披露关系提供了契机。在多层次的信息披露制度中,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信息披露过程的各个环节来调节会计信息披露的信息含量,以纠正全面信息披露给中、小企业造成的信息劣势。

(二)开拓多渠道的信息公开办法

信息公开是指对特定对象的信息公布,这里仅指对政府有关部门、投资人、社会公众提供的最低的通用会计信息要求,并不排除在特定情况下,有关利益相关者提出的特殊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例如银行对企业信息的特殊信息要求、税务、工商在工作检查时的特殊信息需求)。工商、税务是政府主要的企业会计信息需求部门,工商信息需求的主要目的在于监督企业的社会信用,因此,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才须要提供通用会计信息;税务信启、需求的主要目的在于征税,除了小型的个人独资企业(包括了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因其规模较小无须进行会计核算外,其余均需要提供通用的会计信息。投资人除了自行了解企业信息以外,企业也有义务向其提供通用的会计信息。企业与社会公众有着密切的关系,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应根据其影响范围分别向当地或全国公布其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公布的时间可以分为三、六、九个月,规模越小,则要求的报告公布时间可以越长。

(三)审计要求多样化

审计要求可以分为三种等级:最高审计要求、一般审计要求、任意审计要求。最高审计要求只针对上市公司和其他大型企业,要求达到一定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一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才能进行该种要求的审计工作;一般审计要求主要针对中型有限责任公司和大型合伙企业,对从事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无特别的要求,满足基本条件即可;任意审计要求,则是针对小型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型个人独资企业,可以由企业自己选择进行审计或不进行审计。我国目前对上市公司的审计已经单独作出了在审计资格方面的规定,财务审计要求实际上已经开始出现了分化。

(四)完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体系

强化政府、投资人及公众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能力,改进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与效率,是健全约束信息披露行为制度、实现有效均衡的重要条件。除了政府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适度监管,以保证市场公平和有效外,企业的领导者要对会计报表和会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负责,而相关部门和公众还要对其会计报表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进行监督。此外,要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水平,对于做出虚假审计报告的机构进行严惩,从而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完善相关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健全我国有关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法规,维护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袁清波.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初探[J].四川会计,2001,(02).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 披露制度 动因

一、现有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会计信息披露过分强调一致性我国所有企业都遵守《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财务会计报告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财务会计报告。年度、半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相关附表。这些规定对许多中小企业来讲是不太合理,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素质无法应对很复杂的经济业务,且意义不大。关于季度和月度财务报告,中小企业也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要才行。因此,所有企业都遵循一个标准,是很不现实的,也是很不经济的。美国只对上市公司的披露有法律要求,非上市公司有相当的自主选择权,这有力地保护了中小企业的利益。德国也十分强调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强调根据企业规模进行会计信息披露。

(二)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层次性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报告条例》对会计报表结构与项目分类等关键信息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所有企业都必须遵循。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结构一致,会计报表缺乏层次性。审计方面虽然采用分层次审计但仍需进一步规范。在披露的时间和方式上对上市公司有明文规定,非上市公司是根据地方政府要求或协议选择披露时间和披露方式,地方政府一般都是参照上市公司的规定。德国的披露时间有九个月或一年之分,美国要求企业在网上随时披露。我国对上市公司的要求应向美国靠拢,非上市公司应考虑借鉴德国的披露制度。

(三)会计信息披露方式难于处理信息披露与保密的关系披露制度不分规模、不分层次,造成的结果就是不能处理好保密与公开的关系。我国统一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无法满足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又不能保护商业机密、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其结果造成不当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为垄断。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对外公开披露是引导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信号。市场能否把有限的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关键是市场信号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而信息有效性的发挥需要政府构建一个多层次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既能促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又能保护中小企业。

二、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动因分析

(一)信息披露格式多样化、适量性的需要 目前的披露形式一般是以统一标准格式的报表为主,辅以重要事项说明以及其他相关信息。格式化的披露方式存在着众多弊端。报表是高度汇总的信息,隐藏在报表数字背后的是无法得知的经营活动真相。尽管人们发展了一系列的报表分析技术,力图通过报表所呈现的数字探寻数字背后的经济实质,但要真正达到目的很困难,会影响用户对信息的准确理解。同时也带来了会计信息可比性的问题。不同类型企业的差异,使得会计数据在汇总财务报表时因财务报表的安排以及内涵的不同而产生不同,使不同类型企业的财务报表缺乏可比性,可比性问题直接影响到报表的使用。此外,披露格式的要求也限制了信息披露内容的范围和完整性。同时还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即信息的适量性问题。会计信息披露不足是每位信息使用者关心的问题,没有充分的信息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决策。由于不同的使用者所要求的信息类型以及信息量千差万别,而信息披露的标准又不能因人而异,为了满足众多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只能要求公司尽可能地提供全面、详尽的信息,但这又会导致信息过多,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披露成本,也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同时信息披露并非越多越好,过滥的信息也会让使用者无处着手,最相关的信息可能会因湮没于许多琐碎的信息之中而被忽视,这就是需要考虑的信息适量性问题。实施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可以改变信息披露的方式和内容,克服现行披露体系存在的问题。在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下,财务报告根据不同企业类型编制而成,因而不再是不分企业类型的统一的、标准化的格式。当然也可以获得现在通常使用的标准格式的财务报告,只不过它不再是惟一的格式,而只是多种报表格式中的一种。突破了信息披露的报表格式的限制,实际上也扩展了可披露信息的范围和完整性,因此可以更容易地理解数字所代表的经营活动的内容,更全面深入地把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此外,由于在现行会计信息披露系统下,企业既面对披露不足的批评,又面临披露过多的压力,因而很难协调信息的披露水平。而在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下,企业不再面临披露过多的压力,既节约了企业为编制和公开披露报表所耗费的成本,也节约了使用者的使用成本。

(二)成本效益原则的需要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与其他任何商品一样,也存在着成本――效益问题。只有信息产生的效益大于信息的成本,信息的生产才具备经济上的合理性,企业对外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也是如此。会计信息披露的成本效益原则,是指会计信息的效益应当超过其成本,否则就不应当提供该项信息。近年来随着会计准则体系和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对外公开披露的信息日益膨胀,导致企业信息披露及相应获取成本大为上升,而提高成本能否产生相应的增量效应,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而言,自然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所谓会计信息披露的成本,是指由于企业对外披露会计信息而承担的,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代价。会计信息披露的成本主要由初始的编制者(企业)承担,最终它可以转嫁到用户身上(李明辉2000)。有形的代价就是有形信息成本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包括为提高、扩大、改进披露而聘用更多的有经验的会计人员,设置更多的组织机构以及由此发生的更多披露费用和管理、审计费用。无形的代价就是无形信息成本是指改变会计披露可能会给公司带来的负效应。会计信息披露成本是制约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主要由以下成本项目构成:

(1)初始成本与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初始成本即为建立会计信息系统而发生的成本支出。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主要指搜集、处理、审计、装订、传递以及信息的成本的总和,与已披露会计信息的质询进行处理和答复的成本。具体包括必要的办公用品、计算机硬件及财务软件、账簿费用、会计人员的工资、审计费用等。

(2)诉讼成本。企业可能会因为会计信息披露而引起法律上的争端。如信息的使用者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潜力非常关注,但企业一般不太愿意披露收益预测方面的信息。因为这些预测值并不完全由企业管理当局的主观意志决定,而且有时与实际的结果相差甚远,信息使用者可能以此为由指控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误导,并要求补偿其损失。包括案件的立案费、诉讼费、结案费、公关费、律师费和由于诉讼案件使管理人员偏离正常工作状态和精力消耗而产生的损失,以及由于诉讼案件使公司形象在公众中下降所引起的损失。

(3)行政成本。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如税收)将企业“超额利润”的部分予以平均化,使不同的主体共享,这种负担就是企业提

供会计信息所引起的“行政成本”。行政成本的存在使企业在披露其会计信息时采取谨慎的态度,以尽量减少麻烦。如经营较好的企业,为避免合法税负以外的政府有关部门的非法摊派,在披露其会计信息时,采用少报、延期上报、故意隐瞒不报等做法来尽量减少甚至扭曲其会计信息的披露。这样信息使用者就有可能得不到相关的具体信息以作出最佳的经济决策,从而影响了信息的相关性。

(4)机会成本。指竞争对手、合作单位或工会利用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调整其经营策略或谈判策略,从而使企业处于竞争劣势和谈判劣势所引起的成本。竞争劣势,即企业公开财务报告时因许多相关信息,如产品成本、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地区分部的销售额等被竞争对手轻易获取从而帮助竞争者取胜,影响企业的竞争地位,并且会引起更多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不利于企业发展的竞争。公开披露会计信息是否会导致竞争劣势主要取决于信息的详略程度和披露时间。相关信息越详细,竞争对手作出的反应就会越准确,带来的竞争劣势也越明显。相关信息披露得过早,部分对手的反应就会更加及时,影响也会越大。相反,倘若披露的程度和时机掌握适当,不但不会产生部分劣势,反而会为自己作免费宣传。谈判劣势,如当供应商或客户掌握了公司较多的会计信息时,如较低的偿债能力、短缺的原材料等,对谈判对手来讲都是优势,而对披露信息的企业来讲则是信息披露的成本。另外,扩大披露后可能会使工会组织在劳资双方谈判中得到好处。

(5)行为管束成本。当特定披露作出后,可能给企业管理当局带来一定的限制。这在有些管理者看来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披露成本。如企业公布预测盈利信息后,管理者为了达到目标,可能采取短期行为。相反,企业未能实现预测目标,势必造成投资者及其他使用者对企业的不信任,产生所谓的失信成本。正由于这类成本的存在,企业披露信息时就显得特别谨慎。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较好地贯彻了“成本效益原则”。对于大型企业。要求严格按照规定在最大范围内详细披露会计信息,不允许简化编制,也不允许简化审计,信息、披露成本自然比较高。对于中小企业,编制财务报表的时间不仅可以延长,而且报表可以简化、审计可以简略、信息公布范围可以缩小,这样大为减轻了中小企业的财务负担。针对不同规模和具社会影响力的企业采用不同要求的会计信息披露,这充分体现了会计规范制定的“成本效益原则”。

(三)会计信息保密性的需要 近年来在国内外一系列会计丑闻暴露后,公众和监管机构的重心到了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对会计披露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不仅要求公司披露财务信息,还要求更多地披露非财务信息。如经营战略信息,不仅要求披露定量信息,还要求更多地披露定性信息;如主要指标数据变动的原因,不仅要求披露确定的信息,还要求更多地披露不确定的信息;如金融工具利率和信用风险信息,不仅要求披露历史信息,还要求适度地披露未来的信息,如财务预测报告等。安然事件以后,美国国会通过了旨在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的《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其中对于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及时性做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随着信息披露内容的不断扩充,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也正在逐步浮出,即对商业秘密的保护问题。由于现有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对于一些企业视作商业秘密的信息作了强制披露的规定,使得竞争对手可以“搭便车”,而企业处于竞争劣势的地位。为了对此问题作出更为清晰的判断,首先对商业秘密的定义及特征作一个简要的探讨。对于商业秘密不同国家之间、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法律规定都有很大差异。1996年美国《经济间谍法》规定:所谓商业秘密是指各种形式与类型的财务、商务、科学、技术、经济或工程信息。我国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将商业秘密定义为: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济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1995年《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中,对商业秘密的内涵和外延作了更为完整的解释,其中将“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解释为“能为权利人带来现实的或者潜在的经济利益或者竞争优势”。由此可见,商业秘密一般泛指工业、商业和管理方面的秘密信息。一般来讲,商业秘密可以分为技术秘密和经营秘密。企业财务报告中的信息,如果涉及商业秘密,一般应当归类于经营秘密一类。显然会计信息的公开与保密是相互矛盾的。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是按企业法律形式和规模大小来划分的,企业的规模越大、社会责任越大,则信息披露越充分。这样“多层次”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自然就使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在披露的同时具备了保密性。

三、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基本框架

(一)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定义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一种差异化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指一国政府通过有关的会计准则或法规的规定,对不同规模或行业的企业在编制与提供的会计报表的种类以及要求其披露的会计信息的格式、内容、数量和详尽程度等方面实行有差别待遇的一种制度安排(程银桂2003)。该含义是针对不同规模、不同组织与法律形式的企业分别编制不同要求的财务报告、分别提出不同的审计和信息公布要求。“多层次”是指会计信息披露程度由低到高的一种差别性。主要体现在财务报告内容与形式、审计要求、公布范围、公布时间等方面。基本规律是:企业规模越大、出资人责任越小、社会影响越广泛,会计信息披露要求越高,会计信息披露越充分。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总体思路是:企业按照企业规模、出资人责任和社会影响等标准分类,然后根据其所属的类型从财务报告、审计要求、信息公开程度等三个方面具体规定会计信息披露要求。

(二)企业分类要求企业按照企业规模、出资人责任和社会影响等标准分类。国际上企业从规模角度划分的标准有按照企业的资产总额、年营业净额和平均雇员人数等,一般将企业划分为小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从出资人责任和社会影响来划分,不同的国家划分的企业类型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人合公司等。但从会计信息披露角度考察时应在其基础上划分出财务意义上的“大、中、小”企业。从会计信息披露角度研究大、中、小企业问题,其目的是在充分挖掘企业财务会计特殊对象和服务目标的前提下,制定出有效率的财务报告模式。因此,必须从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出发,将不同规模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归入考虑范围。

(三)财务报告要求财务报告的内容通常包括会计报表、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三个部分。从信息披露的“适度性”角度考虑,财务报告分别设置详式报告和简化报告,详式报告要求在编制会计报表、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时,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编制,甚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进一步的披露要求。简化的财务报告,指财务报告中某些项目的列示可以采用“汇总”的方式处理,其目的是避免过分详细的信息披露。如对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的披露可以只分货币资金、存货、应收款、其他流动资产四个项目披露,利润表项目可以将销售成本和各种期间费用、营业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分别合并反映。财务报告中内容的多与少、详与略,是影响会计信息含量的最主要因素,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调节:首先,选择不同的会计报表。大中型企业可以要求编制完整的报表,而小型企业则仅要求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特定企业也可对报表编制不作要求。其次,选择不同的报表项目。同样是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其内在项目反映的详略,不同规模企业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小规模企业应允许将某些报表项目进行合并和简化。再次,选择不同的报表附注。可以设置全部重要项目附注、部分重要项目附注、无附注等多种附注形式,小规模企业应允许选择无附注或部分附注形式。最后,选择不同的财务情况说明格式。针对企业不同规模和法律形式,既可以要求进行财务情况说明,也可以不要求进行说明或仅进行简要说明。

(四)审计要求审计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一种确认,不仅有审计会计信息质量不同,而且与审计对象也有关,审计要求可以分为任意审计要求和强制审计要求。任意审计要求即企业公布的会计报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选择经过审计或不经过审计;强制审计要求则对其公布的会计报表必须进行审计。另外,对于强制审计要求,还可进一步规定是由一般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还是由具有一定资格的会计由一般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还是由具有一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审计。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会计信息 披露制度

一、引言

对一个企业或者公司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反映的那些重要信息就是会计信息,同时有关企业或者公司管理层要对企业或者公司的发展进行分析或者进行决策,其中的一个重要依据也就是这个有关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信息——会计信息;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不管是投资者、还是债权人、不管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还是企业的普通员工;不管是有关企业的销售商、还是有关企业的供应商,这个有关会计信息对他们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企业有关的财会报告来实现有关会计信息披露,这是企业披露会计信息的一个途径,但往往由于不对称信息这个不为多数人所了解的原因,有关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还是很有必要进一步进行相关的分析,才能确保其真实可靠程度.因此,对我国企业有关财务方面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进行改革,这是非常有必要也是势在必行的,作为企业管理层和决策者,就有关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和意义,必须要明确和有足够的了解。

二、有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探讨

1.当前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1)严重失真的会计信息。众所周知,对于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来讲,真实可靠地披露会计信息,这是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一个最基本要求。但是,有些企业,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时,往往会不顾企业真实情况,而是弄虚作假、浮夸利润等方式来披露会计信息,不管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看,这些会计信息都含有很多水分,例如,在巨大利益驱使下,很多企业进行操作相当违规,有关经济业务数量不是故意扩大就是故意缩小,有关销售收入不是无限增大就是无限减小……,这样就出现了严重失真的会计信息,从而加剧了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也误导了投资者,最终给企业的长远长久发展人为地设置了障碍。

(2)不能完全披露知识资本信息。有关存贷、机器设备等这些以实物形式存在的资产信息披露,是当前我国很多企业、上市公司进行有关会计信息披露的一个重点内容;而对于诸如人力资源信息、无形资产信息等这些知识资本信息的披露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被当作空气看待,熟视无睹,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与当前这种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也格格不入。越来越凸显出知识经济时代特征,这是二十一世纪与以前任何一个世纪最大的一个不同之处,所以这个世纪有关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表现为人才方面的竞争、知识资产方面的竞争,因此企业在披露会计信息时,不仅要披露有形资产信息,更要完全披露无形资产等这些知识资本信息,这对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都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3)所披露信息存在着不足的时效性。当前我国很多企业所披露的有关会计信息,都是一些已经发生的、与信息使用者没有多大关系历史信息;由于这些会计信息没有及时披露,存在着不强的时效性,因而对那些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影响了他们今后进一步投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披露会计信息时往往缺失社会责任信息。有关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经营成果,这是当前我国很多企业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的一个重点内容,而有关企业的社会责任却受到了严重的忽视,这显然是很不合理的一种现象。因为随着社会的前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一个企业的评价和认可,人们也不再仅仅关注它的经济效益,人们更多的是从诸如企业对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等多方面来看待和进行评价;因此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时,必须包括社会责任这一块内容,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有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治理对策

(1)有关会计法制要加强建设。有关会计信息失去真实,针对这种现象进行治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具体在进行制定会计有关法规时,必须相应地对这一部分人员及其行为做出约束,也就是那部分跟会计信息具有利益关系而且自身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人员,例如当前我国已经开始实行的有关会计人员委派制,就是朝着这个方向所做的一大努力;这样有关人员欲从弄虚作假有关会计信息方式来谋取自身利益就有可能从根源上得到比较彻底的杜绝,从而有效保障了有关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会计人员要加强相关职业道德教育。对有关会计信息最直接的制作者就是那些会计人员,有关不真实不规则的会计信息的出现,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为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改变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作为这部分人员的管理部门,在有关思想和业务方面,一定要加强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必要的检查,以培养出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会计人员队伍,来抑制出现不规则的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的可信度。

(3)促使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各生产活动之中普遍存在着。建立起健全和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以使企业的高效运行得到有力保障,还可以让企业通过各阶段和各环节的相互督促和相互检查来保证有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4)有关会计工作要进行加强管理。在利益关系上,由于会计信息与其生产者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想从源头抑制不规范、严重失真的会计信息的产生,作为会计工作的管理部门,就要把他们的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整个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以此来加强和管理会计工作,并对整个会计工作起到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作用,促进会计信息在其生产过程中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针对我国当前会计信息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相应的对策来进行管理,这是势在必行的,也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会计信息的引导作用才能给保证相关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使之能得到社会最大公众的认可和信任,这对于保护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以及促使证劵市场朝着正确的、健康飞方向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窦予华.试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财会研究.2005.7.

[2]陈玉荣.会计诚信缺失原因及其对策研究.财务与会计导刊.2005.5.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范文第8篇

我国并没有建立统一的会计披露管制体系,监督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着监管效率不高的情况。我国没有建立适合国情的惩防体系,对会计信息披露虚假情况没有做统一的规定,使得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各自为政,披露不规范的现象泛滥,法律法规还不能跟上飞速发展的证券市场要求,出现了不配套的情况。虽然我国规范上市公司虽然我国规范上市公司的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但必须看到,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体系还存在许多不足,一些法规出台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立法似乎更多地是被动、消极地“堵窟窿”,缺乏预见性和实用性。

2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建议

2.1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2.1.1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治理,加大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的处罚力度

由于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巨大利益诱惑,已然上市公司已经是产生、披露虚假信息的源头。首先必须对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实施严格控制,规范财务行为,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其次提高对信息披露违规案件的查处效率,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促使上市公司对自己的披露行为严格要求。

2.2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机构

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机构,规范上市公司运作。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大力促进上市公司的产权改革,建立健全股东的产权监督机制,协调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职能,建立起适用于所有董事的受托责任概念,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经营者行为的长期规范化。只有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才可能治理内部人控制问题,预防和制止管理人员不尊重或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从源头上遏制虚假信息的产生。

2.3完善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规范信息披露的内部流程

采取措施强化敏感信息的内部排查、收集、传播和报送机制,明确各级信息披露责任人的披露责任和信息披洲露的归口管理,并且要开展普及教育,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明确各自需尽的义务和应负的责任,避免管理人员因不懂而无意识违规。

2.2改进信息披露制度

2.2.1建立合理信息披露管制体系在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中,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国家规范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增强了上市公司信息的真实性、充分性和完整性,提高了投资者所获取信息的质量。政府对信息披露进行监管是必要的,但监管并不是万能的,还有监管成本的存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还是通过发展会计信息的市场调节,通过市场来解决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只有依靠市场各方面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才能早日达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国际化、规范化的目标。

2.2.2强化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自律体制

订并严格执行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格检查,从而使注册会计师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除实行多层次复核制度外,还要在会计师之间实行业务轮换,防止注册会计师因与老客户之间达成莫逆而放弃原则。在完善和严格执行注册会计师的考试、考核和培训制度的同时,要增强社会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主动监督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促使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执业水平,增强责任感和风险意识。

2.2.3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进行会计监督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主要目的在于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的公允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利于他们做出决策,它同时也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目前,中国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应披露的会计信息的规定并不完善,进一步规范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尤为重要。

3总结

总之,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可以加强法制建设,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注会行业的管制,订立完整的会计准则,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从而降低信息披露成本,建立合理信息披露管制体系。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会计 信息披露制度

一、引言

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和经营情况的重要信息,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分析决策的重要根据,企业会计信息对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企业的员工、企业的供应商,以及销售商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的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是靠企业财务报告实现的,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待分析。改革我国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势在必行,企业必须明确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了解会计信息披露的意义,加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认识,改进信息披露的内容,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公司的信息披露是指凡影响股东、债权人或潜在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对公司的目前和将来作出理性判断的,影响其决策行为的信息,都应按着规范的标准公布于众。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是使信息使用者能平等地获得必要信息,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众的其他利益。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一系列会计造假事件,如琼民源的造假、蓝田股份的欺诈等等,引发了人们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信任危机。如果任由虚假会计信息泛滥,就会严重扭曲股票的价值,扰乱资本市场,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挫伤股民的投资积极性。不久前,就深交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合规性四方面进行核查,并综合考虑公司日常工作的配合情况和受到的奖惩情况等因素。

二、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 一 )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可靠,这是信息披露最基本的要求。然而,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披露会计信息时,企业经常会歪曲客观事实,甚至粉饰绩效、虚构利润。在巨大的利益诱惑的吸引下,企业往往会实施对自己有利的会计行为,使得会计信息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失去公允。许多企业通过违规操作,有意地扩大或缩小经济业务的数量,虚增或虚减销售收入,少摊或多摊费用,少转或多转成本,致使披露的利润数据和企业实际的利润额相差甚远,信息严重失真,对投资者造成误导。另外,由于监管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检查手段,有些部门甚至对虚假财务会计信息采取默许的态度,严重影响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使得信息不对称情况日益加剧。企业管理当局出于经营管理上的特殊目的,蓄意歪曲或不愿披露详细、真实的信息,低估损失,高估收益,这方面的信息不规范行为在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上屡见不鲜。提高经营业绩,粉饰财务报表,虚增利润。主要表现为文字叙述失真和数字不实,上市公司在招股、上市、再融资和年报、重大事件披露等工作中这个问题表现得尤其突出。如为了取得上市资格,披露虚假或严重失实的财务信息,如编造虚假利润、提供虚假盈利预测、资产评估失实、虚拟资产重组等;为了迎合庄家炒作本公司股票,有意在不同阶段一些误导投资者的信息,如故意编造虚假的收购消息、随意披露不确定信息;对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做不实披露;隐瞒重大信息不及时披露甚至不披露,如在财务报告中对主营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收入不加以区别、使用“暂不分配”或“未发现有重大违法违纪交易或投资项目”等类似的模棱两可的语言进行不规范信息披露等。许多关联企业通过非实质性转移交易,粉饰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致使业绩大幅提升一两年后,又出缩水的情况,投资者则因为只看重企业表面收益的增长而投资失败。 公司控股股东公开或隐形占用配股资金,风险揭示不明。如“三九医药”大股东占用其配股资金超过25亿元等现象中可略见一斑。这些挤占挪用的资金往往因为投资失败,或变成其他非货币性资产,不能近期归还,或归还时大打折扣,这将成为上市公司的长期应收账款,存在极大的风险。

( 二 )知识资本信息披露不完备 目前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把披露的重点放在存货、机器设备等实物资产上,知识资本信息的披露却被排除在外,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规模大小、物质财富的竞争,而是转变为知识资本的竞争。知识资本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一个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应该反映企业所有拥有可以支配的知识资本,这里所说的知识资本不仅包括了无形资产信息,人力资源信息,还应包括与整个企业有关的知识资产信息,或潜在的知识资产信息。

( 三 )信息披露时效性不足 企业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都是历史信息,是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会计事项进行的总结,与信息使用者的相关性不是特别密切。在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能否及时,直接关系到众多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一旦信息披露不及时,产生了内幕交易,一般投资者的损失可想而知。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已经基本能够做到在规定时间披露业绩报告,但对重大事件的披露仍往往不及时。按照我国《证券法》的要求,上市公司要及时披露有关信息,以确保投资者及时获取为做出理性投资所需的信息。按规定,上市公司应在报告期结束后尽快组织力量编制中报,并在董事会、监理会审议通过后两个工作日内予以披露。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不能及时公布财务信息,意味着存在着内幕交易的隐患,如股利政策、配股方案、改变募集资金投向、投资进度、重大重组、经营管理人员变动、经营计划执行情况、中期业绩预警公告或者中报、年报等,使某些熟悉内幕或资金雄厚的机构或人员事先获得公司真实信息,提前动作,以规避风险,转嫁危机或牟取暴利,而致使广大中小投资者遭受损失。例如,就收购这一对股价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很少有上市公司在股价发生重大变化前主动披露这一事件,往往是在事件完成之时,而非发生之时才进行公告,而在此期间,股价大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有些上市公司由于担心其所披露的信息影响其公司股票价格,往往迟迟不披露其公司的重大信息,造成投资者由于未及时得到该公司的重大信息,或者错过获利的机会,或者被套牢而惨遭损失。

( 四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缺失 当前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主要侧重于反映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却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一个企业的评价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它的经济效益,而是从多个方面综合考察,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就是其中的一个重点。目前,企业的财务报告极少涉及到对社会责任的披露,容易造成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结果,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现行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服务主体是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披露的信息内容主要是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却反映不出企业对社会的真实贡献额,也就是企业所提供的增值额或增加值,更无法反映贡献额的分配情况。在社会日趋民主化的今天,货币资本的支配力正在逐渐减弱,人力、知识资本的贡献比例正日益增长,企业公布其对社会的贡献额以及贡献额的分配情况,有利于社会对企业的监督,以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 五 )信息披露不充分 充分披露要求信息披露当事人依法充分完整地公开所有法定项目的信息,不得有遗漏和短缺。几乎所有的资本市场都将充分性作为信息披露的首要条件。但是我国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某种经济目的而不愿充分披露真实的信息,在对外披露信息时,有利于公司利益的信息过量的披露,甚至炒作;不利于公司切身利益的信息轻描淡写,甚至隐藏。例如,在披露公司治理方面信息时,语焉不详,只有结论,没有例证,更没有过程;有意或无意遗漏对投资者决策有重要影响且必须披露的事项,如重大的担保事项、改变募集资金的用途、收购谈判信息、关联方交易等;对影响公司盈利或发展的信息避重就轻,作半拉子披露;对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的编写不予重视,三言两语、一带而过,尤其是对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和困难往往避而不谈;对或有事项特别是预计负债方面、偿债能力、分部信息、社会责任信息、预测性财务信息等方面的披露极不充分,等等。重要问题在于公司对应披露的信息不作全面的披露,而是采取避重就轻的手法,故意夸大部分事实、隐瞒部分事实,误导投资者。表现为对关联企业的交易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对企业财务指标的揭示不够充分;对资金投资去向及利润构成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对一些重要事项的披露不够充分。由于披露这些信息的不全面从而导致了投资者做出判断的偏离,为某些不法市场操纵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另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主动、避实就虚;不严肃、程序不妥当也都是会计信息披露存在较多的不良现象。许多上市公司在对待信息披露的问题上不负责任,在信息披露的方式、内容和时机的选择上很随便,造成大量小道消息和内幕信息,“补丁”公告不断,前后叙述自相矛盾,采取新闻形式披露信息且公司股票不停牌,对投资者造成损害。这些存在的问题,都直接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对于股市健康发展、对于国企改革乃至对于社会、国家来讲,都是贻害无穷的。而对于广大股市投资者来说,会计信息的失真会给他们的投资决策带来误导,以至投资失误带来损失,将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不利于股市的正常发展;信息披露的不规范,还容易产生内幕交易,造成公司内幕人士的“信息优势”,产生哄抬股价或刻意打压股价以牟取暴利的现象;动摇了人们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影响了政府的经济决策,腐蚀了社会经济的健康躯体,导致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引发了政治、经济和管理风险,造成了社会经济生活的紊乱。

三、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治理对策

( 一 )加强会计法制建设 这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措施。在会计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与会计信息有一定利益关系的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其行为加以限制。如现在试行中的会计人员委派制,就是降低这种影响的尝试。在确认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要责任者时,应将考虑的重点集中在虚假会计信息的利益获得者身上,从根源上防止有关人员通过虚假会计信息谋取利益。我国原《会计法》由于将会计信息不规范的主要责任归咎于会计人员,没有找准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根源,治理效果并不理想。新《会计法》在这方面则有了很大改进,明确了企业负责人对会计信息不规范所承担的责任,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负责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利影响,并促使其加强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我国不规范会计信息现象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部门执法不力。一方面我国现有会计法规对会计信息不规范行为的处罚力度偏弱,另一方面,已有会计法规也未能得到充分贯彻,影响了会计法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由于有些部门对会计信息不规范问题检查不够,处罚不力,致使许多不规范会计信息既未能充分暴露,造假者也未受到应有的处罚,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不规范行为愈演愈烈。只有加大会计法规的执法力度,才能有效地发挥会计法规在治理会计信息不规范中的作用,减少会计信息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 二 )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虽然他们也要服从企业负责人的领导,但对于不规范会计信息的产生,他们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和会计工作管理部门,应不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素质的检查,促进会计人员思想水平不断提高,使其能自觉抵制会计信息不规范行为的发生,以不断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可信程度。

( 三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保证其有效的运行,使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的工作能够自动的相互检查、相互监督,减少舞弊的机会,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内部控制目标应当超越目前制度基础审计的狭隘视野,将目标定位于公司治理层面上来,制定出既保持连续性又具有前瞻性的目标。同时,内部控制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之中,是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完全是企业的一种主动行为。因而,我们认为只有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建立直接与企业整体目标相关的内部控制目标,才能使其具备加强和改善内部控制的原动力。从许多大公司舞弊案中发现,许多内部控制的失败,往往是在一开始确立公司目标时就已经铸定了。这也是导致公司内部控制失败的主要成因之一。一般来说,公司在认识到影响其业绩的潜在事项之前,必须有一定的目标,管理人员首先设立适当的目标,并且使选择的目标能支持、连接企业的使命,并与其风险偏好相一致,这就要求管理者在确立目标时考虑风险战略,目标设立形成了一个组织风险偏好。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分为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内部主要有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员工,外部则包括债权人、供应商、顾客、政府、社区等,在这些相关利益者主体中,对企业实施直接控制的是企业的内部利益相关者,而对企业实施间接控制的是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各层次人员均要有明确的控制权力和责任,实施内部控制的目的也不同。因此我们可以将部分相关利益主体的目标责任层层分解,确立各层次的控制具体目标,本文主要针对以下内部利益相关者:一是股东大会是代表投资者的利益的,它是公司的最高法定权利机关,享有决议权、听取报告权和核查权,股东大会可以核查董事会提交的财务报告,核查监事会对这些财务会计报告及账册审核后所提出的报告。可见,股东大会实施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确保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真实、完整、有用的会计信息,监督管理当局的经营管理行为,便于股东们做出正确的投资及管理决策并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二是董事会是对内管理公司事务、对外代表公司同第三者进行交易活动的法定机关,对业务执行起决策作用。它接受股东的委托,负责公司的战略和资产经营,监督和制约重要经营决策,实施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是保证投资方案、财务预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等的公平合理、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合理、风险控制系统有效和管理制度健全完善。三是监事会是由公司股东大会选任并对其负责,对董事会和总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行使监督职能的部门,其主要职权是对公司普通业务和财务会计工作进行监查。因此,监事会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及财务会计资料实施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确保股东大会目标的实现。四是企业经理人员是企业的人,由董事会委任,具体负责企业经营管理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协助董事会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企业长短期计划,制定并实施有关企业预算和管理控制的程序:管理企业的人事、生产经营、市场营销以及财务事项。由此不难看出,企业经理的内部控制目标主要是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经营管理要求的内部经营管理组织机构,建立经营风险控制系统、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信息能够及时提供,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五是下属一般人员的内部控制目标主要是履行自身职责,促使并保证企业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完成对经理层的责任。可见,只有建立起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人员,内部职工相互监督,各尽其责的内部控制目标体系,企业最终的战略部标,经营目标才能顺利有序的实现。

( 四 )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管理 既然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难于完全分离,为了减少和防止不规范会计信息的产生,会计工作管理部门就应将管理工作深入到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有效地监督和指导有关单位的会计工作。虽然我国目前会计信息不规范问题较为普遍,但多数企业的不规范会计信息仅仅在于骗取投资者、债权人或国家有关管理部门的信任,并未给他人造成直接损失,或者损失不明显。人们对这类不规范会计信息缺乏足够的警惕,在会计法规中,也常常是规定不得如何如何,对违反行为缺乏相应的处罚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恰当的行政管理手段是非常必要的。连云港市采取的建帐监管制度和呼和浩特市采取的会计帐簿统一管理制度,都是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有益尝试。

( 五 )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逐渐壮大,其素质也不断提高。但仍有不少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比较淡薄。为保证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应坚持不懈地进行注册会计师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宣传和教育,加强注册会计师素质的建设,对不负责任及违反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要制定严格的处罚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体现股市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保证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能取信于广大社会公众。尽快出台《注册会计师惩戒规则》,在中国注协成立注册会计师惩戒委员会,明确赋予它以惩戒权。只有这样才能使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成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可靠保证,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促进证券市场公正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窦予华:《试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财会研究》2005年第7期。

[2]陈玉荣:《会计诚信缺失原因及对策研究》,《财务与会计导刊》2005年第5期。

[3]巫升柱:《中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及时性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6年第2期。

[4]毛志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范化研究》,《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5期。

[5]陈丽蓉等:《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的交互影响关系》,《财会通讯》2004年第9期。

[6]田昆儒:《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提升问题研究》,《当代财经》2006年第1期。

[7]毛洪涛:《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评估》,《会计研究》2005年第9期。

[8]乔旭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的互动:一种框 架分析》,《会计研究》2003年第5期。

[9]JamesL.Farrell,Jr, Walter J.Reinhart. Portfolio Management ――TheoryAnd Application (Second Edition),2000.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成本;对策建议

我国的非盈利性组织机构主要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非营利组织或机构,以开展互惠互利的活动。非盈利组织机构分为法人组织和非法人组织两类。本文则重点阐述我国国有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披露状况。近十几年,财政部先后制定下发了各项会计工作准则制度,但现在我们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仍停滞不前,这取决于多层次的制约因素。

一、制约我国国有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的因素

国有非营利组织和政府不同,它不拥有企业的商业秘密,也不涉及国家的安全机密,完全可以充分地披露会计信息,体现透明度,并通过各种管道向公众宣传其使命、基本道德标准及操作规程,而不必担心其它非营利组织的竞争。因为竞争的实质是,谁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大众,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会计信息的披露,正是为了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的先决条件。但是,为什么会计信息披露的当前状态还是仍然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呢,我认为这主要受到国有非营利组织的下列会计信息披露的限制的影响。

1.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被忽略

需求引导供给,没有需求就不会有供给,需求的弱势地位必然会导致供给的不足。非营利组织不存在一个完整产权的所有者,捐赠者没有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非营利组织只有一定范围内的剩余控制权,受益人虽然最终拥有剩余索取权,但其本身作为虚拟主体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产权所有者的缺位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信息需求的内在动力不够强大。且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个人素质不同,对组织会计处理的理解力存在差别,需求重点不同,更导致了需求动力的严重分散,减弱了信息使用者的群体影响力。

2.会计信息披露成本的限制

对国有非营利组织来说,可能少了像企业那样因信息披露而引起的诉讼成本和披露导致的竞争劣势而产生的成本,但仍然会有处理和提供信息所需要的成本。处理和提供信息的成本包括搜集、处理、审计以及传输信息的成本,还包括对已披露信息的质询进行处理和答复的成本。因此,国有非营利组织往往成本会计信息披露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支出管理,总是试图压缩它的规模,这种情况下不充分的披露会计信息已经成为必然。

3.会计理论不完善

会计信息的生产与披露无疑会受到会计理论的影响和限制。会计理论的发展一方面对会计主体本身的会计信息生产和披露产生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还会影响规范会计信息生产与披露的会计规则。尽管非营利组织的产生与企业同步,但其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企业,深入研究会计理论大多在最近几十年才兴起,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和有争议的地方,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发展并与实践相结合。所以不完善的会计理论直接影响了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的披露。

4.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要形式

我国目前基本上的财务状况是由资产负债表提供披露,财务情况说明书可以根据编制的时期不同而详略有别。信息披露必须遵循可靠性、相关性等标准,积极自愿披露。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信息应重新整理披露模式,如增加现金流量表,调整资产负债表,加强资产负债表中的表外信息披露,重视财务情况说明书和适当增加财务分析指标等。

二、解决方案和建议

1.非营利组织应重视委托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由受托人提供的会计信息要能满足物资提供者即委托人的决策需求。会计信息披露将使组织内的会员了解会计信息有了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的管道,从中可以获取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运作效率和效果的信息,进而做出增资或减资等决策。同时,会计信息的披露能够帮助客户理解资金的用途和去向。

2.应加强非营利组织受托人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管

由于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特性,造成了对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监管主体的缺失。真正关注于非营利组织运作效率的主体,除了委托人以外,就应该是政府部门。但是,我国的现状是政府对非营利组织更多的是针对其行为的监管,而不太重视其财产利用情况。至于公众就更没有立场来对与己关系不大的非营利组织的活动进行监督。因此,这种对受托人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强制性监管就很薄弱,这也正是需要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3.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是现代资本市场存在的基础,它要求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的企业公开会计和非会计信息,信息披露的要求同样适用于国有非营利组织,且由于非营利组织具有服务公众的使命,并享有减免税待遇,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更严格的信息披露与其突显的社会责任相适应。首先,政府非营利组织,通过相关监管部门提供信息给公众,通过相关法律的发展,政府提供的非营利组织的法律监管,如果非营利组织未按照法律规定办事,那么它将受到政府的惩罚甚至遭到解散。二是独立的评估机构通过监察向公众提供非营利组织的相关信息。独立评估机构是独立的第三方非政府机构,没有法律赋予的管制权利。本着独立、客观、第三方的原则通过非营利组织来收集数据,按一些大家一致认可的评估标准,对非盈利组织进行评估,并公开评估的数据,并将评估数据及评估结果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告之公众。三是媒体通过信息传播向公众披露非营利组织的相关情况。新闻媒体关注整个社会,当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的时候,媒体也应该给予它们更多的关注。

4.建立适当的报告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应补充完善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公司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量,表明企业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可帮助分析企业的投资和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财务活动的影响。完善现金流量表,以现金为基础来编制单位的财务状况变动表,提供现金流入、流出、净现金流量的财务信息,便于单位准确地了解可支配资金数额,有计划地使用和调度资金。此外,财务报表也应调整,如增加资产负债表附注也是公开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个完整的会计报告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每个基本单位的情况,基本财务报表,会计报告附表,财务报表附注说明,财务状况等。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背景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我国的事业单位管理者已经深刻认识到会计信息在事业在良性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尽管当前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信通过政府、事业单位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进,来更好的适应于各方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

参考文献:

[1]齐永新,关于我国国有非营利组织单位会计信息披露的思考[J]中国经贸。财税广角,2009(10)。

[2]黎宏,建设社会信用[J]。一个非营利性组织。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上一篇:高专英语论文范文 下一篇:精读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