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原则范文

时间:2023-03-12 04:11:00

会计核算原则

会计核算原则范文第1篇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12项,它是我国会计核算工作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规范,是对我国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居于指导性地位,它为整个会计准则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我国12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根据其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下面四类:一是总体性要求;二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三是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面的要求;四是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一、总体性要求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资料可靠。

客观性要求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下面三层含义:一是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二是会计核算应当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三是会计核算应当具有可检验性,使会计信息具有可验证性的特征。

2、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核算资料。可比性原则是以客观性原则为基础的。

3、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要求企业在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变更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

一贯性原则要求同一会计主体在不同时期尽可能采用相同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便于不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纵向比较。

可比性原则强调的是横向比较,一贯性原则强调的是纵向比较。从总的方面来说,两者都属于可比性的要求。

一贯性原则并不否认企业在必要时,对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作适当的变更。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信息必须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各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2、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要求会计处理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息及时利用。

3、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使用。

三、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面的要求

1、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计量的标准,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是于收付实现制相对称的一个概念。

2、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营业收入和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合。

配比原则包括收入和费用在因果联系上的配比,也包含收入和费用在时间意义上的配比,即一定会计期间内的收入和费用的配比问题。

3、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其取得或购置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

历史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及其他等价物。

4、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确的计算企业当期损益。

收益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即仅仅与本期收入有关。

资本性支出是指该支出的发生不仅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有关,而且与其他会计期的收入有关,或者主要是为以后各会计期间的收入取得所发生的支出。

四、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1、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或称保守主义。

2、重要性原则

会计核算原则范文第2篇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12项,它是我国会计核算工作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规范,是对我国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居于指导性地位,它为整个会计准则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我国12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根据其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下面四类:一是总体性要求;二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三是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面的要求;四是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一、总体性要求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资料可靠。

客观性要求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下面三层含义:一是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二是会计核算应当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三是会计核算应当具有可检验性,使会计信息具有可验证性的特征。

2、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核算资料。可比性原则是以客观性原则为基础的。

3、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要求企业在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变更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

一贯性原则要求同一会计主体在不同时期尽可能采用相同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便于不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纵向比较。

可比性原则强调的是横向比较,一贯性原则强调的是纵向比较。从总的方面来说,两者都属于可比性的要求。

一贯性原则并不否认企业在必要时,对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作适当的变更。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信息必须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各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2、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要求会计处理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息及时利用。

3、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使用。

三、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面的要求

1、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计量的标准,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是于收付实现制相对称的一个概念。

2、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营业收入和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合。

配比原则包括收入和费用在因果联系上的配比,也包含收入和费用在时间意义上的配比,即一定会计期间内的收入和费用的配比问题。

3、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其取得或购置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

历史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及其他等价物。

4、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确的计算企业当期损益。

收益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即仅仅与本期收入有关。

资本性支出是指该支出的发生不仅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有关,而且与其他会计期的收入有关,或者主要是为以后各会计期间的收入取得所发生的支出。

四、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1、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或称保守主义。

2、重要性原则

会计核算原则范文第3篇

任何事项都遵循一定的过程发生,人们注重结果影响,但更看重对过程的设计。如果把事项发生的过程看作是一个时间轨迹的话,那么构成这一轨迹的点(即状态)之间存在着内容上的差别和时间上的序列性,各状态依次发生的过程,是对事项本身融含的结果在作序时的表达和说明,并在完成时达到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事实上,研究事项的发生过程和结果,是一个研究过程中的各状态及其相互关系的作用问题。首先,因构成事项的各状态本身具有质的差别并在事项发生的过程中具有了时点上的确定性,也就决定过程各状态在发生时,必然会形成一个依次发生的时间序列,后发生的状态在衔接前一状态时,不仅对事项的结果作了进一步描述性说明,而且因其本身内容的差异性区别于其他状态,导致了事项的运动。如果事项发生过程中的各状态之间,在内容上不存在质的差异,那么前后状态之间不会存在变化的迹象,事项的运动停止,过程的描述也毫无意义可言。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事项的运动过程,表现为时间轨迹上各状态的质的差别。它即决定了各状态依次发生的次序,也表达了事项完成的过程。事项运动过程的这种质的规定性的描述,最终都作用于一点,那就是结果。结果必然融于过程而发生,过程与结果相统一,不论你注重结果,还是注重过程,这一结论都将无法改变。对过程的设计,可以改变结果,当然在不改变结果的前提下,也可以设计过程。这是因为过程是由若干个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状态所构成。这种相互的独立性,表现为过程的各状态具有可选择性,这种可选择性形成了事项完成过程中的途径差异。在不改变结果的前提下,各状态可供选择的组合,表达了一个结果可能存在的多个途径。比如,司机行车过程中遇到红灯,可采用等待—运行—到达的途径,也可选择绕道运行—到达的途径。对过程的设计既包括通过改变过程来改变结果的问题,也包括在不改变结果的情况下,去选择最佳的途径问题,这里面存在的优劣权衡,表现在注重结果或注重过程上。但本文探讨过程和结果统一的目的,不是为了表达这一问题,而是探讨某一事项已经设计并完成后,从会计描述角度看,在不影响结果的前提下,对会计语言的描述过程能否存在一个再设计的问题。

结合上述可知,会计事项的完成,在不影响结果的前提下,同样有多种可选择的途径,这是由事项完成过程中具有质的差别的各状态(即资金发生变化的点)的可选择性决定的,但当某会计事项已按照设计的过程完成后,用会计语言能否对会计事项的完成过程的描述进行再设计,答案应当是否定的。如果用会计语言对某业已完成的会计事项的描述进行再设计,最终可能造成只有结果描述,而没有过程的描述,势必会改变经济业务的内容和性质,导致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假如,我们拟采购材料,可以用银行存款直接购买,也可以先办理银行本票,然后再去购买材料两种可选择途径,它们对于银行存款减少,材料增加这一结果而言,存在的只是过程上的差异,也就是完成过程的可选择性状态存在差别,但最终结果都一样。用银行存款直接购买材料的过程来看,在银行存款减少的同时材料增加,这一过程的完成只有用银行存款购买材料这一状态,而用银行本票购买材料这一事项的过程是:银行存款减少的同时,并没有增加材料,而仅将相等数额的银行存款指定了用途,随着这一用途的实现,才有可能导致材料增加,这一过程的完成至少有办理银行本票、用银行本票购买材料这样两个状态构成,并且这两个状态按时间次序发生并完成时,才能得出银行存款减少,材料增加这一结果,显然,用银行本票购买材料这一后发生状态是对办理银行本票后结果的完成做了进一步的描述和说明。如果,后一状态不发生,或者用银行本票干了别的事情,那么经济活动的内容及结果将可能不同,这种过程的可变性使我们很难推出“银行存款减少,材料增加”这一结果的前提是办理银行本票购买材料。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过程的差异决定了会计事项的不同,而不是结果,上述两种购料,尽管最终结果相同,但过程不同,说明是两种不同的会计事项。对于会计而言,既然过程不同,经济事项就存在差异,那么会计对经济事项的记录性描述,只有对过程做出详尽的描述,才能得出其融含的确定结果。如果,在帐务处理中,对过程中发生各状态进行取舍,或只对结果进行描述,这样就会导致所描述结果出现多种可能的过程,带来对该事项的歧义性理解,所以进行会计处理时,记录每一个状态就可以全面把握事项发生的全过程,也就更确切地把握会计事项的结果,达到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因此,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在描述一个会计事项时,应先按时间序列依次记录每一个状态,完整的状态记录,必然会融含一个确定的结果,而不应对其过程进行再设计,形成简单的结果性描述。

会计实践工作中,由于存在做复合分录、错用科目和管理上的不恰当规定,造成的会计处理违背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导致会计所记录业务的内容与实际的经济业务相背离,使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

人们是通过做会计分录的方式来完成对经济事项的记录,会计分录中有做复合分录的,并且具有普遍性。会计上做复合分录的唯一理由是追求效率和简化,如果会计事项发生后,用复合的形式任意对已确定过程的各状态(即资金发生变化的点)进行取舍,就会对所描述的会计结果的理解产生歧义,改变经济事项的内涵。对于同一事项而言,其过程的内部各存在状态之间的差异,首先是存在序时差异,而这种序时性表现在具有确定内容的各状态对事项完成过程的说明具有先后的次序,将不同时点上的状态在纪录时进行复合会打破时间的范限,是不正确的;其次,内部各状态的存在是不同内容、不同活动信息的存在,其不同状态间进行复合,是在改变其内容和融含的信息,连续的复合会导致会计业务的真实信息在改变,可以看出,对经济业务进行大量而复合的结果,表面上简化了经济业务的纪录,减轻了工作量,而实际上却打破了时点的限制,更改了经济业务的真实内容,造成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同样影响到决策有用性下降,损害使用人的权益。通常我们对做假帐等损害信息使用人权益的行为进行了较广泛而深入的批评,面对这种只注意结果而随意简化业务过程的会计处理所导致的信息失真却视而不见。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在对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表达时,应当按照经济事项的内部各状态的序时性,单独地描述业务本身的状态,保证过程和结果的统一,而不应只注重反映结果。

会计事项发生后,事项内部各该状态及其内容已经确定,这种可供会计处理的各状态的确定内容,对应于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这种经济业务内容与科目核算内容的对应性,不仅是会计科目设置的要求所决定,更重要的是经济活动内部各状态的质的差别决定,因此,会计科目在设置时,会计科目核算内容的划分上不存在共容性,这不仅是指科目分类的结果,同时也指分类的过程。这种会计科目设置上的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性,也就保证了会计核算工作对经济事项发生过程和结果的统一。相反,如果会计科目在设置或应用上存在内容的共容性,即允许某一经济业务内容可以用A科目,也可以使用B科目核算,这种共容的状态就会时常起作用,造成经济事项的过程和结果与记录的过程和结果不一致,同样形成对经济业务信息理解上的歧义.因此,可以讲,会计科目使用上的错误,无异是对经济事项内部各状态确定内容的歪曲,是通过改变科目核算内容的方式改变会计事项内部各该状态的内容,影响到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性。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方面的不恰当的规定,同样会通过影响会计核算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来反映虚假的会计信息,事实上,一个企业会计制度的设计,应以能够如实反映经济事项的过程和结果为标准,过程和结果是否统一,可以检验会计制度设计的有效性。下面举一实例来说明,某企业在会计管理制度中规定,企业的一切购料,均不进行材料收发的核算,而采用直接进成本的方法,这种假定耗料=领料=购料的材料核算模式,只能反映出成本中材料费不断增加的结果,而无法了解材料收发的动态过程和结存情况,这一强调结果的会计规定,违背了通过会计核算过程和结果统一达到对经济事项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映的要求,打破了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性,导致了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大的漏洞,会计监督功能也无从实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无从考证,各信息使用人的权益受到严重损害。

会计核算原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 谨慎性 原则 应用

客观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相关性原则、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时需要遵循的几大重要原则[1]。会计核算的结果通过财务会计报告反映,称为会计信息。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作出了要求,会计信息必须满足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相关性、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由此可见,会计核算时运用谨慎性原则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一、谨慎性原则概念和适用范围

谨慎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人员对某些会计事项、经济业务等存在不同的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时,必须谨慎稳健的综合考虑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损失,并对可能出现的损失和风险进行合理核算[2]。谨慎性原则适用于资金运动中的易变因素,不低估费用或负债,尽量不计或少计有可能出现的收益,从而提高财务会计报告决策者和使用者的重视程度,以谨慎、小心的做法使损失和风险降到最低,从而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谨慎性原则仅能适用于存在易变因素的会计核算科目,并不适用于全部的会计核算科目。存在易变因素的会计核算科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当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发生额不确定时可以应用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人员在进行核算时需要对核算业务进行确认、分类,并对发生额准确记录。会计核算的经纪业务按照发生大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际单据可以证实经济业务发生大小,另一类是实际单据不能证实经济业务发生大小。前者可以直接按照单据中的金额进行核算,后者需要会计人员遵循谨慎性原则对业务金额进行估计、入账。二是当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本身存在易变因素时可以应用谨慎性原则。或有事项是本身存在易变因素的经济业务,或有事项业务的结果需要通过易变事项未来的不发生或发生来证实。在核算此类经济业务时,需要会计人员遵循谨慎性原则不对易变事项有可能造成的收益、资产进行预计,而是对易变事项有可能造成的损失、负债进行适当的预计。三是当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会计核算成果的需求存在不确定性时可以应用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财务会计报告的形式满足使用者、决策者对会计核算成果的需求。如满足使用者、决策者对公司各个期间内财务状况的基本掌握,对财务变动情况的基本分析,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基本了解。使用者和决策者对会计核算成果的需求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会随着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而变化。会计核算人员应当随着使用者、决策者的需求变化而变化,并不断改进、更新,以此满足使用者、决策者的基本需求。

二、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一)存货中的应用

存货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准备出售的商品或产成品、耗用的物料或材料等、正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商品等,存货的最终目的是销售[3]。存货按照不同的经济用途可分为产成品、原材料、半成品、商品、在产品、周转材料、委托加工物资和消耗性的生物资产等。存货是会计核算中的重要核算内容。

谨慎性原则在存货中的应用主要通过“后进先出”法则体现。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传统的处理法则是“先进先出”,这种处理方式会造成利润虚增,成本降低,经营过程中被消耗的资产无法得到弥补,当无法得到弥补的资产正好是企业持续生产经营的条件,企业的持续生产经营就会被迫停止,或者缩小生产经营规模,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经济发展。“后进先出”法则是利用谨慎性原则,不会产生利润虚增、成本降低等问题,经营过程中被消耗的资产可以重新得到弥补,保证企业能够持续进行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

(二)坏账准备中的应用

坏账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造成收回可能性较小或无法收回的应收款,坏账损失是坏账真实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坏账准备是会计备抵账户。企业通过坏账准备的会计核算可以对各项应收款全面的进行检查,对可能产生的坏账将坏账准备计提,从而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持续进行。如果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将本期内的各项款项和坏账,一并作为销售收入,列入利润科目。利润增加会导致企业增加发放的福利、股利和各项需要缴纳的税金。如果坏账真的发生,企业增加发放的福利、股利和各项需要缴纳的税金会降低企业对经济风险的抵抗能力,对资本产生侵蚀,破坏稳定性。会计人员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对坏账准备进行会计核算。

(三)固定资产中的应用

固定资产是企业实现持续生产经营依赖的主要资产,包括超过1年使用期限的生产机器、运输工具、生产机械、房屋、设备、建筑物等。固定资产使用时间较长,价值较大,能重复、长期的参与生产经营。为了弥补固定资产损耗,在一定经营时期内按照固定资产折旧率对固定资产进行提取、折旧。固定资产可以通过折旧在一定经营时期内实现转移价值。

谨慎性原则在固定资产中的应用体现在加速折旧法。企业可以运用加速折旧法对固定资产折旧进行多提,降低利润,减少需要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提高固定资产价值的反复利用率。

三、谨慎性原则应用的意义

谨慎性原则对资金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损失起到预警、化解的作用,有利于企业领导人做出准确、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修正其他各项会计核算原则的适应性,有利于保护企业小股东和债权人的经济利益,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可靠、更准确的信息内容,实现合理避税,积累内部资金,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够持续进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结束语

会计核算是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反映、核算和记录,最终以财务会计报告的形式为经营决策者提供可靠、准确的资料和信息[4]。会计人员必须对有价证券和款项的收付,财务的使用、收发和增减,债务债权的结算和发生,基金、资本的增减,成本费用和收入支出的计算,财务成果的最终处理和计算等进行会计核算,并保证会计核算满足合法性、真实性、一致性和客观性的要求[5]。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遵循核算基本原则,才能提高会计核算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保证财务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谨慎性原则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合理的应用可以维护债权人、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实现长期的稳定、持续发展。笔者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文献,简单分析了谨慎性原则的基本概念和适用范围,研究了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及其意义,供广大学者参考。关于谨慎性原则应用时注意的问题等方面的研究仍值得笔者和广大学者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华丽,弭元英,刘宇宏,张清彩.试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J].技术经济.2012,14(15):54-55.

[2]卢丽雅,高宇,刘相礼.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体现及其利弊分析[J].经济师.2013,10(17):66-67.

[3]王晓真,姚妮,岑燕遗,胡刘立.浅析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新西部(下半月).2012,12(15):41-42.

[4]石海峰,黄厚建,汪文敏.简析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冶金财会.2012,13(18):46-47.

会计核算原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原则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3-0080-02

会计的基本前提是财务会计基本假设或会计假设,它是组织财务会计工作必要的前提条件,若离开这些条件,就不能有效地开展会计工作。也无法构建财务会计的理论体系。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是从具体的会计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是为了确保会计核算资料的实用性、合理性和可靠性。一般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与货币计量等内容。企业为实现会计目的,确保会计信息质量,要明确会计的一般原则。即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则和要求,这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必须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原则要以会计核算工作支持企业的运行和发展。

1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1)会计主体。开展会计工作必须明确会计主体,明确会计人员的立足点,解决为谁记账、算账、报账等问题。会计主体独立于其本身的所有者以外,会计反映的一个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而不是企业所有者的财务活动。明确会计主体要求会计人员认识到,他们从事的会计工作是特定主体的会计工作,而不是其他会计主体或企业所有者的会计工作。

会计主体的规模没有统一的标准,它可能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独立的法律个体;也可以是不进行独立核算的内部单位,从财务会计的角度看,会计主体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特别是需要单独反映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编制独立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实体。

(2)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会计主体的企业,它的经营活动要按既定目标持续进行下去,在企业正常的经营中被耗用或出售,它承担的债务也要如期偿还。财务会计的一系列方法是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为条件的。只有在持续经营的条件下,企业的资产才能按历史成本计价,固定资产才能按使用年限计提折旧。若企业不具备持续经营的条件,如已经或即将停业,进行清算,则需要处理全部资产,清理全部债权债务。会计处理要采用清算基础。

(3)会计期间。持续经营的企业不能等到结束其经营活动时才进行结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为定期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向相关各方提供信息,就要划分会计期间,把持续不断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较短的经营期间。会计期间一般为一年,即会计年度。

把会计年度的起止点定在企业经营活动的淡季一般比较适宜,由于在企业营业活动的淡季,各项会计要素的变化较小,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尤其是对计算确定本会计年度的盈亏比较有利。还因淡季的经济业务较少,会计人员能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办理年度结算业务,有利于及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但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各个行业的企业的所谓淡季并不明显,这样的划分也存在着弊端。

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 规定,以日历年度作为企业的会计年度,即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会计年度。企业为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满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可把会计年度划分为更短的期间,如季度和月份。

(4)货币计量。企业会计提供信息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企业的经营活动各不一样、非常复杂。企业会计要综合反映各种经营活动,这就要求统一计量尺度。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货币最适合充当这种统一的计量尺度。以货币为计量尺度,为会计计量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为简化会计计量,方便会计信息利用,在币值变动较小的条件下,通常不考虑币值变动。但是,因普遍性的较高的通货膨胀给企业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对会计核算怎样反映通货膨胀的影响,因此出现了通货膨胀会计。这是按物价指数或现时成本数据,把传统历史成本会计进行调整,考虑消除物价上涨因素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或改变某些传统会计原则,真实科学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会计方法。

进行会计核算,还要确定记账本位币,在企业的经营业务涉及多种货币的环境下,需确定某一种货币为记账本位币;涉及非记账本位币的业务,需要采用某种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登记入账。按照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规定,境内企业要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2 会计核算的几项原则

(1)会计核算要客观实在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记录和财务会计报告要真实、可靠,不可失真,能客观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会计核算要以企业实际产生的经营业务为依据,反映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

(2)会计核算要互相可比的原则。为比较不同的投资机会,信息使用者必然要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以评估各个企业不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所以,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要遵循互相可比的原则,对同种经营业务,要采用同一会计程序和方法。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要尽可能减少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余地;同时,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选择会计政策。

(3)核算要坚持一贯性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会计核算方法要遵循同一律,前后保持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仅要通过阅读某一会计期间的财务会计报告,把握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还要比较企业不同会计期间的财务会计报告,明确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状况和趋势。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一定遵循一贯性原则。

企业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如果已经不符合客观性与相关性原则要求时,企业就不能继续采用,出台新的会计政策。

(4)相关性原则。这一原则是会计信息要满足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性要求,是人们能利用会计信息要满足国家宏观经济控制的要求,相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要求,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要求。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对企业的管理,主要是利用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与之相适应,国家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也出现了变化,随着企业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在增强,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已不仅仅是国家,而扩大到其他投资者、各种债权人等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群体。随着企业自的扩大,会计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因此,现在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在符合国家宏观调控要求的同时,还应满足其他方面的需求。

(5)及时性原则。此原则主要是及时记录与及时报告:及时记录要求对企业的经济业务及时地进行会计处理,本期的经济业务要在本期内处理;及时报告是将会计资料及时传送出去,把财务会计报告及时报出,财务会计报告要在会计期间结束后规定的日期内呈报给应报单位或个人。及时记录与及时报告紧密联系。及时记录是及时报告的前提;而及时报告是会计信息时效性的重要保证。所以,企业会计要把及时记录与及时报告有机统一起来。

(6)权责发生制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对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内发生的各项业务,凡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本期收入,不论款项有没有收到,都要作为本期收入处理;不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款项,就是在本期收到,也不能作为本期收入处理。权责发生制所反映的经营成果与现金的收付不一致,它主要应用在需要计算盈亏的会计主体中。采用权责发生制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也有局限性,若按照权责发生制反映,有时企业虽然有较高的销售利润率,但现金流动性差,也可能遇到资金周转困难。在企业工作中,可能不严格采用权责发生制或者收付实现制,一般企业是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辅之以收付实现制。

(7)配比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的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要按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配比,以便正确计算各个会计期间的盈亏。按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之间的不同联系方式。一是按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行直接配比。企业的某些营业收入项目与营业费用项目之间在经济上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这些营业收入是因一定的营业费用耗费而出现的,这些营业费用是为取得这些营业收入而发生的,凡是这种存在因果关系的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就要直接配比。二是按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项目之间存在的时间上的一致关系。某些营业费用项目虽然不存在与营业收入项目之间的因果关系,但要与发生在同一期间的营业收入相配比。

(8)谨慎性原则。即稳健性原则,它是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条件下进行预计时,采取不造成高估资产或收入的做法,防范损害企业的财务实力,避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持盲目乐观的态度。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不预计收入,但预计可能出现的损失;对企业期末资产的估价宁可估低,也不能估高。

(9)重要性原则。这一原则是在保证全面完整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条件下,按一项会计核算内容是否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决定对其进行核算的精确程度,及是不是在会计报表上单独反映:凡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较大影响的业务和项目,要作为会计核算和报告的重点;对不重要的经济业务可以采用简化的核算程序和方法,可不在会计报表上详列。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原则,在较大程度上是对会计信息的效用与加工会计信息的成本的考虑。若将企业复杂的经济活动,都详细记录与报告,不但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加工成本,还可能使使用者无法有针对性地选择会计信息,反而对正确的经济决策不利。

参考文献:

[1]杜娟.试谈会计的基本原则[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4).

[2]曹昭.资金时间价值原则――关于会计核算原则的建设性思考[J].经济师,2004(9).

会计核算原则范文第6篇

【关键词】稳健性原则;会计核算;运用

1前言

会计任务的完成需要会计方法。会计方法是为会计核算做准备的。会计核算方法中有设置账户、复试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等七种方法来组成。而不论采用是哪一种方法进行核算,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要论述的,稳健性原则。稳健性原则是会计核算中所遵循的原则之一,它的目标就是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当然这个信息需要是真实的、高质量的。否则不真实或质量低劣的会计信息对于决策也无什么参考价值,有时甚至会产生恶劣的影响。因此,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相应的原则来核算,避免出现错误的信息。而稳健性原则也是遵循的原则之一。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十分的重要。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会计核算是一项要求精密性很高的工作。而稳健性原则是会计行业中经常使用的原则之一,应用稳健型原则对于核算的准确率、信息的准确性、财务经营业务情况等都有一定的影响。稳健性原则虽然能避免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于错误率的降低,然而过度的应用也会影响企业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判断。因此,我们说凡事都要建立在控制体系中,注意度的把握。对于会计核算中的稳健性原则应用同样如此,所以说要学会正确运用稳健性原则显得尤为关键。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

2会计核算的稳健性原则

在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原则又被称为是稳健性原则,也或是保守原则。它是指会计信息应合理预计企业经营面临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损失。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利益在不断的膨胀,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风险,例如债务人的破产、债务人的死亡、原本在应用的固定资产却因为社会发展、技术进步而被淘汰,直至报废的情形大有所在等等。而为了避免这种灾难性风险的发生,及在发生时对企业正常经营所造成的不可挽回的影响,因此必须对所面临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损失做出合理性预计。正如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原则》第十八条规定中所提到的,“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然而在经济活动中,会计核算的现实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我们意识到,作为一种原则性标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度的依赖与刻板性应用,只能会导致会计核算的不准确。因此,我们说会计核算中的稳健性原则固然重要,但也要适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学会灵活性运用。

3稳健性原则的应用

稳健性原则也就是谨慎性原则都要求避免虚夸资产和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抑制或减少了经营者的风险负担,相应提高了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在会计核算工作中,提取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都是稳健性原则的应用。下面我们就从不同的几个方面来论述稳健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应用范围。

3.1资产减值的准备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投资期满,收回其他投资,按收回投资的资产形态分别进行核算。此外,企业应当在每年进行定期性检查,时间间隔不限,但至少每年应该检查一次。而在检查的过程中,对各项资产都应采取稳健性原则,可以对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耗或是损失进行合理性的预计。企业可以按规定每月要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将可能发生的损耗价值计入在内,这样就能确保企业资产的真实性。并且通过这样的资产减值方法,还能确保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对本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的成果更加的了解,以确保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避免盲目性,从长远的利益角度来看,也是对企业发展最好的保障。

3.2或有负债的出现

企业的资金来源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企业所有者注入的资金,称之为所有者权益。而另一部分则是从银行等债权人那里借入的资金,称之为债权人权益,也就是负债。在《企业会计制度》中将或有负债定义为,在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需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者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或有负债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或有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或有负债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这就更需要应用稳健性原则,以确保这样的不确定性降为最低。

3.3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

固定资产的特定之一就是寿命长,具有长期的服务潜力。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长期性,也就使得固定资产每年都将有一部分价值被耗损掉,直到最后报废或者出售以致对本企业不再有使用价值。而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是为了迎合新技术的更新,也是不少企业为了发展生产而采用的方法之一。新会计制度在强调采用常规的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同时,允许企业采取加速折旧法。正是因为采用了加速折旧的方法,使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计提折旧,计提折旧的目的是为了在固定资产使用期内每年合理的摊销固定资产成本。从而减少利润,减轻了前几年的所得税负担,相当于是国家为企业提供了变相的无息贷款,不仅提高了资金利用率,而且有利于机器设备的更新改造,充分体现了稳健性原则。

4结语

总之,通过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在会计核算中要采取稳健性原则,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更新技术,并且能够确保企业资金投入的有效性。然而凡事都具有双重性,稳健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固然有其优势的一面,但也要注意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弊端问题。例如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它的适度性。并且还要合理估计企业存在的一些经营风险,注重各项减值准备以及收入在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披露等等问题的出现。只有注意了这些问题的出现才能够将稳健性原则发挥到更好的效果。稳健性原则是会计核算中应用的原则之一,却也是最有用并且最被经常使用的原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1]龙德贵.加速推行稳健性原则的紧迫性[J].广西会计,2000(05).

[2]何和平.稳健性原则与会计信息质量[J].商业研究,2001(05).

[3]郭涛.稳健性原则应用的不足与改进[J].辽宁财税,2001(06).

[4]陈玉荣.运用稳健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J].财会通讯,2001(02).

会计核算原则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实质重于形式 原则 会计核算

我国经济社会经过长期的发展,各项经济制度得到不断完善。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与国际经济制度接轨的过程中,表现出我国经济制度还不够完善,比如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核算对企业发展,对国民经济来说非常重要。为了顺应时代潮流,与国际会计发展接轨,我国引入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完善我国的会计核算体系。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会计核算能够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内涵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存在于国际会计行业的一个基本原则,在促进会计核算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指出会计核算时应该依据交易或事项的法律表现形式,但这不能是会计核算的唯一依据,其经济实质应该成为更重要的依据。经济业务因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其法律变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实质与法律表现不一致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时候会出现很大的矛盾。这时候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会计核算就不能单单依靠经济业务的法律表现形式来进行。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有利于在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保证获得会计信息是真实客观的,从而全面真实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在新的经济形势和时代背景下,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二、会计核算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一)确认相关费用和收入

企业在核算自己的收入和支出的时候,需要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自己的收入就是自己的收入,不是自己的收入就不是自己的。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指导下,企业在确定收入时会坚持以下的标准:一是成本和收入计算都能找到有效的方法;二是企业的商品一旦被销售出去,企业就丧失对商品的控制权和管理权;三是商品交换过程中,不仅转移了所有权,而且报酬和风险都发生了转移,前者转移到企业,后者转移到买家;四是企业商品被卖出以后会产生一定经济效益,这些经济效益可以进入企业的收入。只有满足以上的标准,才能确定是企业的收入。举一个例子,企业把卖出的商品租借回来,从表面看,因为商品已经卖出,所以报酬、风险和所有权都发生了转移,但是按照规定资产的售价和租金是不能分开计算的,必须在一起进行计算,那么卖出的东西以支付租金的形式租回来,这不是普通的商品销售,可以看成是一种融资行为,肯定不能计入收入,这就坚持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一般企业的支出有两种形式,分别是直接支出和间接支出,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融资租赁固定资产核算

在进行固定资产核算的时候会遇到融资租赁的情况。所谓融资租赁,指承租人对出租人说好了租赁某一物件,但出租人手里还没有这一物件,于是以融资为目的在别的地方购买这一物件,然后再把这个物件出租出去,收取租金。融资租赁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租赁的物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承租人的资产,承租人对其可以进行选择;二是取消合同的前提是取消融资租赁租约;三是一般租约规定的租期越长,租赁物件使用的寿命越长;四是租金包括租赁的利息,也包括固定资产的利息。依据融资租赁的特点可知,它的目的是把租赁资产从出租人转入到承租人,承租人对其享有使用权。融资租赁中,没有改变资产的所有权,承租人在租约有效期内可以充分使用租赁资产,但利益与风险是并存的。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必须对承租的固定资产进行责任明确。

(三)会计政策变更

在会计政策进行变更时,也要用到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对相同的经济交易进行会计核算时,由于时间不同,相关的政策也发生了变化,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会计核算。从表面现象看,这不符合一致性会计核算原则。但应该透过事物认识事物的本质,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影响下,会计政策会不断发生变化。市场经济环境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为了反映市场经济的变化,更好为企业服务,会计政策会相应的进行变更。企业在做会计核算时,一定要考虑经济和政策的变化,选择合适的准则进行计算,否则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核算企业坏账损失

在对企业的坏账进行核算时,也会用到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通常情况下,判断企业的账目是否是坏账,必须满足一下几个条件:一是承担债务的人已经破产,这种情况下要变卖清算债务人的财产以偿还债务,即使这样也不能收回所有债务;二是债务偿还债务的义务是不能推卸的,但他长时间不履行,收回欠款已被证明是不可能的了;三是债务人发生了死亡,即使对他的财产进行清偿收回全部款项也是不能的。这些判断坏账的必要条件,满足上述条件就可认定为坏账。但在我国的会计法规中指出,当明确账款收回的可能性不大时,比如因遇到重大自然灾害而不能偿清债务时,应该全额计提坏账准备。从表面看上述情况并不具备判定坏账的必要条件,但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这种情况也认定为坏账,应该计入管理费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会计核算中方方面面都可以体现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的道理比较简单,但在实际工作中用好这一原则并不是很容易。会计工作人员应该牢记这一原则。

参考文献:

[1]王P.简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J].财会研究,2011,17:30-32

[2]王培娴.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02:245-246

[3]黄晓丽.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2:48-49

[4]刘洋.会计核算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J].时代金融,2013,36:25

会计核算原则范文第8篇

对于企业会计核算来说,稳健性原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国家通过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来确保这一原则的实现。对稳健性原则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不仅能够起到保护投资者与债权人利益的作用,而且还有利于企业抵抗风险并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稳健性原则还存在着主观性和倾向性等弱点,所以应该结合具体实际有选择地适度使用。

【关键词】

稳健性原则会计核算运用

1前言

会计任务的完成需要会计方法。会计方法是为会计核算做准备的。会计核算方法中有设置账户、复试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等七种方法来组成。而不论采用是哪一种方法进行核算,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要论述的,稳健性原则。稳健性原则是会计核算中所遵循的原则之一,它的目标就是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当然这个信息需要是真实的、高质量的。否则不真实或质量低劣的会计信息对于决策也无什么参考价值,有时甚至会产生恶劣的影响。因此,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相应的原则来核算,避免出现错误的信息。而稳健性原则也是遵循的原则之一。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十分的重要。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会计核算是一项要求精密性很高的工作。而稳健性原则是会计行业中经常使用的原则之一,应用稳健型原则对于核算的准确率、信息的准确性、财务经营业务情况等都有一定的影响。稳健性原则虽然能避免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于错误率的降低,然而过度的应用也会影响企业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判断。因此,我们说凡事都要建立在控制体系中,注意度的把握。对于会计核算中的稳健性原则应用同样如此,所以说要学会正确运用稳健性原则显得尤为关键。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

2会计核算的稳健性原则

在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原则又被称为是稳健性原则,也或是保守原则。它是指会计信息应合理预计企业经营面临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损失。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利益在不断的膨胀,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风险,例如债务人的破产、债务人的死亡、原本在应用的固定资产却因为社会发展、技术进步而被淘汰,直至报废的情形大有所在等等。而为了避免这种灾难性风险的发生,及在发生时对企业正常经营所造成的不可挽回的影响,因此必须对所面临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损失做出合理性预计。正如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原则》第十八条规定中所提到的,“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然而在经济活动中,会计核算的现实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我们意识到,作为一种原则性标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度的依赖与刻板性应用,只能会导致会计核算的不准确。因此,我们说会计核算中的稳健性原则固然重要,但也要适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学会灵活性运用。

3稳健性原则的应用

稳健性原则也就是谨慎性原则都要求避免虚夸资产和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抑制或减少了经营者的风险负担,相应提高了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在会计核算工作中,提取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都是稳健性原则的应用。下面我们就从不同的几个方面来论述稳健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应用范围。

3.1资产减值的准备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投资期满,收回其他投资,按收回投资的资产形态分别进行核算。此外,企业应当在每年进行定期性检查,时间间隔不限,但至少每年应该检查一次。而在检查的过程中,对各项资产都应采取稳健性原则,可以对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耗或是损失进行合理性的预计。企业可以按规定每月要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将可能发生的损耗价值计入在内,这样就能确保企业资产的真实性。并且通过这样的资产减值方法,还能确保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对本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的成果更加的了解,以确保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避免盲目性,从长远的利益角度来看,也是对企业发展最好的保障。

3.2或有负债的出现

企业的资金来源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企业所有者注入的资金,称之为所有者权益。而另一部分则是从银行等债权人那里借入的资金,称之为债权人权益,也就是负债。在《企业会计制度》中将或有负债定义为,在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需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者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或有负债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或有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或有负债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这就更需要应用稳健性原则,以确保这样的不确定性降为最低。

3.3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

固定资产的特定之一就是寿命长,具有长期的服务潜力。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长期性,也就使得固定资产每年都将有一部分价值被耗损掉,直到最后报废或者出售以致对本企业不再有使用价值。而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是为了迎合新技术的更新,也是不少企业为了发展生产而采用的方法之一。新会计制度在强调采用常规的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同时,允许企业采取加速折旧法。正是因为采用了加速折旧的方法,使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计提折旧,计提折旧的目的是为了在固定资产使用期内每年合理的摊销固定资产成本。从而减少利润,减轻了前几年的所得税负担,相当于是国家为企业提供了变相的无息贷款,不仅提高了资金利用率,而且有利于机器设备的更新改造,充分体现了稳健性原则。

4结语

总之,通过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在会计核算中要采取稳健性原则,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更新技术,并且能够确保企业资金投入的有效性。然而凡事都具有双重性,稳健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固然有其优势的一面,但也要注意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弊端问题。例如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它的适度性。并且还要合理估计企业存在的一些经营风险,注重各项减值准备以及收入在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披露等等问题的出现。只有注意了这些问题的出现才能够将稳健性原则发挥到更好的效果。稳健性原则是会计核算中应用的原则之一,却也是最有用并且最被经常使用的原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薛钧璘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数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龙德贵.加速推行稳健性原则的紧迫性[J].广西会计,2000(05).

[2]何和平.稳健性原则与会计信息质量[J].商业研究,2001(05).

[3]郭涛.稳健性原则应用的不足与改进[J].辽宁财税,2001(06).

会计核算原则范文第9篇

摘 要 重要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在会计核算的很多方面都体现着重要性原则的精神,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主要表现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和会计信息的披露三个方面。

关键词 重要性 成本―效益原则 会计信息

一、重要性原则的含义

成本―效益原则是一条普遍适用的原则,重要性原则就是成本―效益原则在会计核算领域中的体现,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了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重要性原则就是其中的一条。所谓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予以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导致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则可适当简化处理。

二、重要性的判断标准

对于同一件事物,由于所处环境的差异等因素,人们的看法可能不同,所以,一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是否重要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般来说,一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的重要程度的判断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进行:从质的方面来讲,就是一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只要发生,就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则这样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就是重要的;从量的方面来说,就是一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发生的次数如果比较少,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发生的次数如果比较多,达到一定比例时也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则这种情况下,也认为其具有重要性。

三、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和会计信息的披露三个方面。

1.重要性原则在会计账户设置中的运用

(1)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在成本、费用方面的不同账户设置。

(2)“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账户的设置。

(3)“累计折旧”账户的设置。

(4)“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损益调整)”账户和“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股权投资准备)”账户的分设。

(5)“投资收益”账户核算的内容。对于除投资公司以外的其他企业而言,对外投资活动是企业在开展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以外所从事的一项活动,是比较次要的,所以投资收益和损失就没有分项核算。

(6)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设置。

2.重要性原则在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上的运用

(1)个别计价法的选择。个别计价法是存货发出计价众多方法中的一种,该方法是以发出存货的实际进货单价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保持了存货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的一致性,是一种最真实、合理和准确的方法。

(2)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摊销。对于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可以采用一次摊销法、分期摊销法和五五摊销法等方法摊销。

(3)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有按单项投资、按投资类别和按投资总体三种。

(4)长期债券投资中发生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的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于企业以支付现金方式取得长期债券投资时发生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如果金额较大,应作为初始投资成本,计入“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债券费用)”账户单独核算,在计提利息时分期平均摊销,计入各期损益,但是,如果相关费用金额较小,则可以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5)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 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记账,但是,如果融资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比例等于或低于30%的,在租赁开始日,也可以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6)短期借款利息费用的处理。短期借款利息费用的处理可以采用预提和支付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两种方法,其中,预提利息费用的方法符合权责发生制以及收入和费用配比原则,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损益,但是处理起来相对复杂一些,所以,一般是在借款利息按季支付或者到期一次支付且数额较大时采用该法,如果数额不大应在支付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7)股票发行时发生的佣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的处理。股份公司委托其他单位发行股票支付的佣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减去发行股票冻结期间的利息收入后的余额,从发行股票的溢价收入中不够抵销的,或者无溢价的,若金额较小,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若金额较大,则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在不超过两年的期限内平均摊销,计入各期损益。

(8)专门借款辅助费用的处理。 因安排专门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属于在所购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发生的,应当在发生时予以全额资本化,不需要与固定资产支出挂钩,做出此规定,就是考虑到辅助费用不像借款利息金额那么大,一般金额比较小,所以为简化核算,在确定其资本化金额时就不需要与相应的固定资产支出挂钩了。

3.重要性原则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运用

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三部分组成,其中的会计报表附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会计报表各项目的补充说明;二是对会计报表中无法描述,而又必需要说明的重要财务信息的披露,这些信息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将会产生重大影响,依据重要性原则,必须将这些信息进行披露。

重要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在会计核算的很多方面都体现着重要性原则的精神,只有深入地领会这种精神,在会计核算中坚持贯彻重要性原则,才能既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合理需求,又降低信息的提供成本。

参考文献:

[1]余秉坚.企业会计制度详解及实用指南.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会计核算原则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应用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18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新《企业会计制度》则更加明确地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正确理解谨慎性原则,并针对其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阐述,对正确进行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对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作出合理预计,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由于谨慎性原则充分考虑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考虑可能取得的收入或收益,就使得会计信息比较稳健,或比较慎重,也就是作了最坏的估计。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市场风险,比如金融风波、债务人的死亡、破产、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恶性竞争等情况,谨慎性原则正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这样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谨慎性原则若使用不当,也可能降低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同时还可能导致企业设置秘密准备,使会计信息失真。

二、谨慎性原则在中国会计核算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与体现

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体现具体会计准则的诸多方面:

1.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存货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时,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各别计价法。在物价上涨时,发出存货的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会使本期成本接近当期水平,减少利润中水分,期末存货价值偏低,体现谨慎性原则。若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使本期成本降低,利润中水分加大,期末存货价值升高,实现不了稳健性目的。

2.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速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两大类,若企业选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则可使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多提折旧,从而减少利润,少交所得税,等于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又可使投入的资金尽早收回,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体现了谨慎性。

3.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规定了企业计提的减值准备由四项增至八项。

4.设置资本公积准备项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于因接受捐赠而持有的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因被投资单位增资、扩股、接受捐赠等原因引起本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增加时,暂不确认为普通权益,而计入资本公积准备项目,待非现金资产或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后,才将实现的收益转入一般公积项目。

5.债务重组。企业在进行债务重组时,只能确认重组发生的损失,不得确认重组发生的收益,不预计未来的或有收益,但预计未来的或有支出。如果存在或有收益,也只能在实际收到时,才能作为当期收益处理,完全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内涵,有利于防止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调节利润的现象发生。

6.收入的确认与计量。在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对收入区别不同情况予以确认和计量,方能充分体现谨慎性原则。

7.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对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不计入无形资产价值;当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企业应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转销。

8.投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对于对外投资投出非现金资产评估高于其账面价值,不确认收益;对于股权投资差额,若为借项,按不超过十年的期限摊销,若为贷项,按不低于十年的期限摊销;企业收到短期投资的股利或利息时,不确认收益,而是到处置时再体现在净损益中。

(二)谨慎性原则运用实例分析

1.案例

假设红星公司2007年2月8日以一台设备对外投资。设备原值1000000元,已提折旧250000元,评估确认价值900000元,2007年12月1日,红星公司预计该项投资可收回金额为700000元。2008年4月1日,红星公司因为财务困难,原欠银河公司贷款950000元无力偿还,经双方协商,红星公司同意以该项投资清偿债务。该投资的公允价值为920000元(假设不考虑税金)。

2.相关会计处理

(1)2007年2月8日,以固定资产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非货币易准则规定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据此,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为750000(1000000-250000=750000)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750000

借:累计折旧250000

贷:固定资产1000000

(2)2007年12月31日,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投资准则规定,由于投资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全部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即为50000(750000-700000=50000)元。

借:投资收益50000

贷:长期投资减值准备50000

(3)2008年4月1日,以长期股权投资清偿债务

债务重组准则要求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全部计入资本公积或当期损失。在本例中,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950000元与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700000元之间的差额250000元全部计入“资本公积”。

借:应付账款950000

借:长期投资减值准备2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750000

贷:资本公积——债务重组收益250000

3.结论

谨慎性原则的直接体现和深入运用,避免了一些企业滥用公允价值,借关联交易和债务重组等粉饰业绩、虚增利润,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企业会计制度》对谨慎性原则的全面体现和深入运用,将从制度规范上使会计信息更加接近企业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为遏制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制度保证。

(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两面性

1.谨慎性原则的优点

为有效遏制上市公司虚增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公平、公允原则,企业会计准则修订后对资产计提项目增加了,引进了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项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生存面临风险,高估利润无疑使企业生存的风险更大,盲目乐观会使企业面临无法维持经营的局面。因此,运用谨慎性原则可以预计企业未来损失,防范经营风险,体现了资本保全制度,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实力。

2.谨慎性原则的弊端

一是具体操作烦琐,愿意完全采用的企业数量不多;二是谨慎性原则仅是对某一时间上而言的,对于整个会计期间则无法体现。如:计提坏账准备对当期利润起了稳健作用,但对于以后的会计期间也会造成利润反弹的现象;三是上市公司利用谨慎性原则操纵利润的现象并不少见。上市公司视自身经营情况决定谨慎原则的取舍,若其需要体现公司业绩时,往往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有的公司在经营不景气时,采用稳健的做法,制造前期亏损后期经营业绩持续上升的假象,提高公众对其的期望值;四是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存在不协调,使企业因选择稳健而导致利润虚减。如:当期产品保修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可于产品销售的当期计提,但按照税法规定于实际发生时从应得税中扣减。这使得当期费用增加,所得税却未能相应抵减,造成当期利润虚减。

三、会计核算中运用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与相关准则的关系

从中国现有会计规范看,有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操作性是比较强的,如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的方法等,但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作为决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决定因素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二)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关系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政策范围作出的判断性估计和决策。鉴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

(三)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关系

现代企业管理中应强化企业内在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优化会计行为,从而使谨慎性原则得到合理的应用。所以适当地运用谨慎性原则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度”的问题

实行谨慎性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只有适度地应用谨慎性程序和方法,才能真正提示谨慎性会计的本质。从理论上讲,谨慎性会计原则虽然具有较强的倾向性,但恰当地应用它并不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适度应用谨慎性原则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有充分保证的,它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参考文献:

[1]丁尚禄,企业会计制度与谨慎性原则[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2]杜伟堂,陈支农.权责发生制原则与谨慎性原则[EB/OL].中华会计网校,2006-02.

[3]财务管理如何运用谨慎性原则[EB/OL].中国管理传播网,2007-08.

[4]贾纬璇.浅谈谨慎性原则及其应用[J].会计研究,2007,(10).

上一篇:工程咨询范文 下一篇:边际效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