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法实施细则范文

时间:2023-03-01 23:28:42

会计法实施细则

会计法实施细则范文第1篇

第一条为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下统称单位)必须依照本法办理会计事务。

第三条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帐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

第四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第五条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

第六条对认真执行本法,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给予精神的或者物质的奖励。

第七条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

第八条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

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依照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有特殊要求的行业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具体办法或者补充规定,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审核批准。

中国人民总后勤部可以依照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军队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具体办法,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备案。

第二章会计核算

第九条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

第十条下列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

(一)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二)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三)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四)资本、基金的增减;

(五)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江;

(六)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七)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第十一条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第十二条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帐本位币。

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帐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第十三条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也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

第十四条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

办理本法第十条所列的经济业务事项,必须填制或者取得原始凭证并及时送交会计机构。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更正、补充。

原始凭证记载的各项内容均不得涂改;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或者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出具单位印章。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

记帐凭证应当根据经过审核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编制。

第十五条会计帐簿登记,必须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并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帐簿包括总帐、明细帐、日记帐和其他辅帐簿。

会计帐簿应当按照连续编号的页码顺序登记。会计帐簿记录发生错误或者隔页、缺号、跳行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方法更正,并由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在更正处盖章。

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会计帐簿的登记、更正,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第十六条各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帐簿上统一登记、核算,不得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私设会计帐簿登记、核算。

第十七条各单位应当定期将会计帐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相互核对,保证会计帐簿记录与实物及款项的实有数额相符、会计帐簿记录与会计凭证的有关内容相符、会计帐簿之间相对应的记录相符、会计帐簿记录与会计报表的有关内容相符。

第十八条各单位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确有必要变更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变更,并将变更的原因、情况及影响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说明。

第十九条单位提供的担保、未决诉讼等或有事项,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说明。

第二十条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根据经过审核的会计帐簿记录和有关资料编制,并符合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关于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提供对象和提供期限的规定;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其编制依据应当一致。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随同财务会计报告一并提供。

第二十一条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还须由总会计师签名井盖章。

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

第二十二条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方,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第二十三条各单位对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建立档案,妥善保管。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和销毁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三章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别规定

第二十四条公司、企业进行会计核算,除应当遵守本法第二章的规定外,还应当遵守本章规定。

第二十五条公司、企业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

第二十六条公司、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随意改变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标准或者计量方法,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二)虚列或者隐瞒收入,推迟或者提前确认收入;

(三)随意改变费用、成本的确认标准或者计量方法,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费用、成本;

(四)随意调整利润的计算、分配方法,编造虚假利润或者隐瞒利润;

(五)违反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四章会计监督

第二十七条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记帐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二)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

(三)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

(四)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

第二十八条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

第二十九条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发现会计帐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的,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有权自行处理的,应当及时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

第三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行为,有权检举。收到检举的部门有权处理的,应当依法按照职责分工及时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及时移送有权处理的部门处理。收到检举的部门、负责处理的部门应当为检举人保密,不得将检举人姓名和检举材料转给被检举单位和被检举人个人。

第三十一条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单位,应当向受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或者示意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不实或者不当的审计报告。

财政部门有权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的程序和内容进行监督。

第三十二条财政部门对各单位的下列情况实施监督:

(一)是否依法设置会计帐簿;

(二)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

(三)会计核算是否符合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四)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

在对前款第(二)项所列事项实施监督,发现重大违法嫌疑时,国务院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可以向与被监督单位有经济业务往来的单位和被监督单位开立帐户的金融机构查询有关情况,有关单位和金融机构应当给予支持。

第三十三条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

前款所列监督检查部门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依法实施监督检查后,应当出具检查结论。有关监督检查部门已经作出的检查结论能够满足其他监督检查部门履行本部门职责需要的,其他监督检查部门应当加以利用,避免重复查帐。

第三十四条依法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在监督检查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三十五条各单位必须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接受有关监督检查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不得拒绝、隐匿、谎报。

第五章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

第三十六条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记帐业务的中介机构记帐。

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总会计师的任职资格、任免程序、职责权限由国务院规定。

第三十七条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稽核制度。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人、支出、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

第三十八条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

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

第三十九条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

第四十条因有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帐,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贪污,挪用公款,职务侵占等与会计职务有关的违法行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不得取得或者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除前款规定的人员外,因违法违纪行为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自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之日起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第四十一条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者离职,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情交接手续。

一般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监交;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单位负责人监交,必要时主管单位可以派人会同监交。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对单位并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全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依法设置会计帐簿的;

(二)私设会计帐簿的;

(三)未按照规定填制、取得原始凭证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规定的;

(四)以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登记会计帐簿或者登记会计帐簿不符合规定的;

(五)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

(六)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依据不一致的;

(七)未按照规定使用会计记录文字或者记帐本位币的;

(八)未按照规定保管会计资料,致使会计资料毁损、灭失的;

(九)未按照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或者拒绝依法实施的监督或者不如实提供有关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的;

(十)任用会计人员不符合本法规定的。

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会计人员有第一款所列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有关法律对第一款所列行为的处罚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办理。

第四十三条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其中的会计人员,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第四十四条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其中的会计人员,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第四十五条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

第四十六条单位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以降级、撤职、调离工作岗位、解聘或者开除等方式实行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对受打击报复的会计人员,应当恢复其名誉和原有职务、级别。

第四十七条财政部门及有关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实施监督管理中、、河私舞弊或者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法第三十条规定,将检举人姓名和检举材料转给被检举单位和被检举人个人的,由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同时违反其他法律规定的,由有关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依法进行处罚。

第七章附则

第五十条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单位负责人,是指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单位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

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

第五十一条个体工商户会计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的原则另行规定。

会计法实施细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法规;改进;责任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077-01

一、法规政策的本质性思考

我国会计法规由四个层次构成即会计专门法律和会计相关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会计部门规章;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会计规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也不断体系化、完善化,在企业会计实务的规范化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因素的存在也阻碍了会计法规发挥其作用,要正确有效地发挥其效力,必须首先对其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事物的本质源于其产生的背景并决定于其存在的意义和作用。那么,我们可以从会计法规的产生背景及存在意义来探讨其本质。

会计法规是资本、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统一会计技术方法,使利益分配公平化的根本行为准绳。在当今的会计实务中,为了规范会计行为,使生产经营的计量、记录在一定的规范下进行,不同的权力机关或是民间组织相继制定了许多会计相关规定、准则,这些成文规定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企业会计活动,但是由于它们均缺乏强制性,所以可能具有一定的利己性,会计行为结果稽核困难。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它的法律效力和强制性效果为其后制订的其他会计准则、规范提供了统一的指导框架,成为了会计“母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会计法规的统一规范,减少法规间的冲突。

会计法规本质上说是会计行为主体权利和义务的执行保证,也是对企业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保护。我国现行会计法对规会计实务操作中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核、方法选取、遵守义务及职业判断权等做出了相关规定,《会计法》还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做出明确的处罚规定,例如第四十三条规定“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这些条款便构成了对从业人员权利最根本的保障,也是其义务履行的根本约束力。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也是对企业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保护,因为现代企业治理中,多是两权分离的治理结构,会计法规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管理层为牟取私利而进行财务操纵的可能性,保证了企业所有者及其他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获取的信息的真实公允性。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会计法的本质即是一种规范力,约束力和协调力的具象表现,在会计活动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会计法规存在的意义就是实现其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二、我国现行会计法规存在的缺陷

(一)部分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

首先,有些会计法律法规脱离我国现实,要全面实施很困难。《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一些规定如借贷记账法在我国一些不够发达的少数民族要实施就不太现实。另外,有些会计法规的配套实施细则不充分,如会计机构负责人任职资格制度至今尚未出台。这些漏洞使相应的法规实施起来缺乏具体指导,实践中出现差异。第三,一些法律法规条文表意不清晰,给使用者的使用造成困难,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理解,进而就会出现不同的实施后果,这就使的会计法规的规范力不能很好地发挥。

(二)《会计法》民事赔偿责任缺失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中就法律而言,《会计法》第六章“法律责任”只涉及刑事和行政责任而没有民事责任的相关认定规定。事实上在发达国家,让会计犯罪者最为却步的恰恰是民事责任,因为民事责任可能使其陷入倾家荡产的困境。我国《公司法》、《证券法》虽然涉及民事责任但是设用范围狭小,主要只针对证券发行公司、证券承销商及重要负责人、会计师事务所及会计师,而且内容过于笼统。

也许有人会提出在民法中对民事责任做出相关规定,但是民法作为普通法,其民事责任的供给只能是原理、原则层面上的,对会计这种特殊领域无法予以具体化与特殊化的对待,更加不能适应盘根错节和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民事赔偿责任的缺失,导致会计信息披露产生局限性,对利益相关者造成不利影响。

三、我国会计法规的改进建议

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应当与我过经济转变与市场发展相适应,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相协调,充分体现投资者、管理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一)增强法规的可操作性

制定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会计法规,废除和修订不具备现实操作性的法规,并且使这一程序定期化、制度化以不断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为会计法规制定配套具体实施细则,指导和规范法规的执行;形成调查报告制度,及时掌握法规的执行应用情况,在加强会计实务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强化法规条款的清晰可理解性。

(二)完善法规责任设置

对于具有国家强制执行力的《会计法》除了现有的刑事、行政责任设置外,应当完善民事责任的认定。会计犯罪行为都具有预谋性与牟利性的特点,往往会造成国家或者企业的经济利益损失,以法人为责任对象民事赔偿责任是针对犯罪动机的一种强有力的惩处措施,更有可能从源头和动机上一定程度遏制会计犯罪。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如果惩处力度充足。这一责任类型可能是真正使犯罪者望而却步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徐艳芳.会计法规与会计信息失真[J].冶金财会,2005(3).

[2]郭爱武.改进我国现行企业会计法规的几点建议[J].企业家天地,2008(12).

[3]王柏,冯淑萍.会计法讲话[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5.

会计法实施细则范文第3篇

作为会计两大基本职能之一的会计监督,在我国会计规范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强会计监督的规范化管理,对提高会计工作整体水平,构建规范化会计制度以及促进市场经济秩序平稳运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使会计监督管理工作面临巨大变化与挑战。本文通过对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现状的研究,分析会计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若干针对性对策。

【关键词】

会计监督;规范化;现状;对策

一、从外部社会环境分析当前我国会计监督工作现状

(一)会计监督的内容不断增加,依据逐渐多元化。

根据《会计法》和其他有关会计法规的规定,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监督的对象和内容是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即会计人员不仅要对企业各种基本经济活动和会计信息进行监督,同时也要对企业高层决策管理进行监督。另一方面,会计监督依据日益多元化,这要求相关会计人员依照不同的规章制度进行监督,尤其是事前参与和决策中的监督,事中核算和控制中的监督,使整个监督体系形成由内而外、由上而下的监督模式。

(二)会计监督的复杂性日趋提升。

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关系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从而使企业的会计内容和相关会计政策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使得会计监督的复杂性日趋提升。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监督时既要遵循国家相关会计法规的规定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又要在监督的过程中最大程度的维护企业利益,这无疑增加了会计监督的难度。此外,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各种经济因素竞争日趋激烈,市场情况变化也是瞬息万变,这就要求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都要具有时效性,会计监督也要及时果断、准确无误、实施有效、合理合法,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维护企业利益。

二、当前会计监督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法制环境有待优化,相关会计法规制度不够完善。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经营机制出现了新的变化。新形势下新《会计法》对于会计监督工作的相关内容并没有详细、明确的规定,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其威慑力和约束力。此外,会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和完善,在整个会计法制环境中还存在一些法规没有明确的执法机构,会计监督力度不够,使法规一定程度上形同虚设,使得会计监督不能形成一条完整、有效、系统化、科学化的监督链,各环节都存在一定的缺口,导致会计法制环境缺乏威慑力和约束力,会计监督收效甚微。

(二)企业内部管控体制不健全,会计监督的规范化机制不完善。

我国国有企业经济体制在不断的进行改革重组,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也在发生变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国有企业都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而部分国有企业根本不存在会计监督和控制制度,使得会计监督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同时,会计监督的过程存在大量不规范性,会计不透明现象日渐严重。很多企业管理者缺乏会计监督的意识,从而导致会计人员无法真正实现独立性。这样的管理体制也严重打击了会计人员在坚持原则方面的意志,进而导致会计监督无法在企业实际经济活动中得到科学有效实施。

(三)会计监督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难以适应会计监督工作的需要。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会计人员职业技能素质差异较大,整体综合素质不高,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越来越难适应高效高速高质量的会计监督工作的需要。因其职业技能素质和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均处在较低水平,缺乏自控能力和风险意识,使其在监督过程中采用的监督理念与模式都过于陈旧,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及时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甚至对一些违法乱纪行为视而不见、放任置之,进而使得会计监督的职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三、加强会计监督的有效措施及对策

(一)完善国家相关会计法律,加强外部监督控制

加强我国会计法制体系建设,完善国家相关会计法律法规,是会计监督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新《会计法》的出台显然未涉及到明确具体的实施细则,因此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统一的法律规范,出台颁布相应的配套法规,以提高现行会计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和约束力,做到违法可究,有法可依,同时加强外部监督控制,进而使会计监督工作顺利落实,在制度引导、法制强制的双重作用下使会计监督效果达到最大化。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和控制体制

企业应当进行一个合理的市场定位,优化内部职能结构,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会计监督体制和内部控制机制。同时建立监督反馈体系,使会计监督真正有效地落实下去并予以实施,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时刻掌握企业经济动态。监督过程要体现配合性和规范性,要联合企业中的其他监督部门来共同参与监督,形成全面规范合理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企业对于监督结果真实性的管理,可使不同的监督部门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会计监督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深化会计职业道德作用

会计监督人员素质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会计人员只有本着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等原则不断提高会计专业技能的自觉性,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才能推动会计工作和会计职业的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情况的需要。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会计监督队伍建设,针对性地培养会计监督人员,以便更好地进行会计监督工作。

四、结语

会计监督是经济管理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各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在社会市场竞争的洪流中,企业必须重视会计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的同时还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协调政府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强化外部控制,实现“自控”与“外控”的有效统一,维护各方利益,维持企业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推动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狄彬.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26)

[2]王晓燕.会计监督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2,(8)

[3]张灵芝.会计透明度的理论视角、信息约束及其实现[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07)

会计法实施细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形式 会计信息失真 原因 对策

一、前言

会计信息失真,从广义上理解,是指一些经济部门、企事业单位所披露或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客观、公正、准确地反映本部门或单位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有时甚至不切实际、随心所欲编造虚假会计信息;从狭义上理解,是指会计信息反映得不真实、不完整、主观性大,经不起严格的验证,也就是会计信息没有达到可靠性的质量特征的要求。

二、新形式下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会计法制不健全,法制观念薄弱

我国会计法制建设还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会计法规制度的不相协调,法规制度实施不配套,法规体系还不够规范科学等;二是对现有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不力,主要表现在对会计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深入,执法不严等方面。近几年我国虽然制定了不少财务会计法规及其与之有关的经济法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法规没有制定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法律条文过粗,致使执行起来依据不足、缺乏可操作性。

(2)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阻碍了会计监督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应当对会计信息失真负有责任,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受本单位领导的控制和制约,不具备监督者应有的独立地位,其工资、福利等经济生活命脉掌握在单位领导人手中,会计人员只有唯命是从,这就使得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处于困难境地,扰乱了会计工作的正常秩序,约束了会计人员发挥会计监督作用。

(3)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对被揭露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没有依法从严惩处,而是欺上瞒下,得过且过,使问题得不到纠正,由此产生的副作用是使会计法和会计法规失去对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约束力,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泛滥。法律的功能主要是对人的活动进行约束和规范,但任何完善的法律法规如不执行,就无法阻止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正是个别领导和会计法律意识淡薄,无视财务制度和财经法规,人为擅自更改会计信息,弄虚作假,以达到个人或小团体的私欲,或公款吃喝,或公费旅游,或偷税漏税,这种对会计法和会计法规执行不力因素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

(4)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中生成的,都出自会计之手。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与会计信息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在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因对会计核算规范掌握不透,对新的理论知识和刚出台的财经法规理解掌握不准,不能辨别真伪,缺乏敏感性和分析能力,就容易发生操作性、原理性错误。

三、如何应对新形式下会计信息失真

(1)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建立惩处机制。

要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完善立法、创造良好的会计信息环境,国家除制定《会计法》实施细则外,还要制定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法规,对其管理方法、管理人员的责任与权力以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惩处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为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管理提供法律依据。此外,还应加强对会计法贯彻执行的检查,建立执法检查制度,切实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强化单位领导人在会计工作中的法律责任,加强对《会计法》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那些严重违反《会计法》,使会计核算不真实的当事人、责任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吸取、更新会计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职业道德使自己成为熟悉政策、精通业务、遵守法纪、清正廉洁能及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认真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发挥会计的核算、监督职能,规范整个会计处理过程,建立、健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轮换制度,为会计信息报告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会计信息失真在源头就实施有效预防和控制,并把制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3)加强监督力度。

企业内部要建立以内部审计为主的内部监督体系,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发挥对会计信息的内部监督、监管作用。只有让其责、权、利独立,才能真正发挥其监督企业会计系统对外提供和披露及准确的会计信息的作用。外部监督要在监督范围上、监督内容上应有合理的分工,各司其责。各监督部门应认真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处理好监督检查的交叉、重复和执法疏漏的矛盾,要加快发展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事业,充分发挥社会审计的公正作用。加大财政、税收、审计、工商等政府职能部门以及银行、证券、保险监管等部门依法监督检查的力度,严格执法,提高监督检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段周畅. 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J]. 现代商业, 2010,(02) :253-254

[2] 巴非. 浅议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的会计监督[J].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0,(01) :111-112,108

[3] 于宏. 论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及治理对策[J]. 现代经济信息, 2010,(01) :128

[4] 张秀福, 赵磊, 刘洪利. 浅析会计信息失真与诚信[J]. 才智, 2010,(03) :123-126

会计法实施细则范文第5篇

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涉及的法律关系远远超出了本单位的业务范围,会计工作不仅反映一个单位的经营状况、资金往来、财务收支等情况,而且对国家、其他经济组织以及社会公众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规范会计工作、遏制违法行为,成为完善我国会计立法的重要任务。

一、会计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意义

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定义务的行为人依法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三大类别。在会计法的法律责任中,主要是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追究会计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追究会计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有利于推动会计行为的规范化、法制化。现代社会会计已成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成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必须用法律来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对会计违法行为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能使违法者受到惩罚,同时也使违法行为得以校正,使得会计行为规范化、法制化。其次,追究会计违法行为法律责任,能起到事前警示和事后救济的作用。会计违法行为的选择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利益问题,当违法者权衡会计违法行为的实际收益和违法成本时,如果收益大于付出,则违法者就会付出违法的风险成本,进行会计违法行为。追究会计违法行为法律责任,其中包含重要的经济责任,违法者因此承受高昂的违法付出,这就使违法者在进行违法行为时,会事前进行利益比较,不轻易做出违法行为。同时当会计违法行为出现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又可以使利益受损主体得到相应的补偿,起到事后救济的作用。

二、会计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立法不足

我国《会计法》针对会计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这些法律责任对遏制会计违法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现有的会计法律责任仍有不足。

(一)会计法律责任刚性不足,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会计法》规定的法律责任虽然只有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但在具体责任中的处罚措施层次太多,并且缺少具体的规定和有权解释,因而很难操作。例如《会计法》规定,“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具体如何适用,缺乏可操作性。“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何谓“情节严重”,至今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解释。

(二)会计法律责任过轻,起不到震慑的作用

根据《会计法》规定,会计违法行为应承担的行政责任最多罚款金额为十万元。这一罚款金额与违法主体违法所获得的利益相比,不啻是九牛一毛。《会计法》规定的十万元罚款,对预期收入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违法者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依照现行法律规定,即便会计违法行为被查处,行为人个人遭受实际制裁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会计管理的多年实践,早就已经证明了这点。会计法的这种过轻的法律责任,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

(三)会计法的法律责任缺少民事赔偿制度,起不到救济的作用

由于会计违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涉及到多方利益,而我国现行《会计法》又没有民事赔偿制度,这就导致利益受损主体得不到赔偿。由于会计违法行为往往给受害者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而行政处罚不可能使因会计违法行为造成损失的受害者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目前我国的证券法已有这方面的相应规定,但证券法不能规范所有的会计违法行为。因而会计法启动民事赔偿制度不仅会给会计造假的企业带来实质性损失的风险,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受害者的利益得到补偿。

三、会计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立法完善

针对会计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立法不足,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一)制定具体的规范,增加会计法的可操作性

针对会计法律责任刚性不足、缺乏可操作性的弱点,首先应制定《会计法》具体的实施细则,增加《会计法》的可操作性。例如《会计法》规定“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何谓“情节严重”,应在实施细则中具体规定。其次,借鉴《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删除《会计法》及其各相关法律、法规中大量“可以”、“有权”等单纯授权性字眼,明确规定会计机构及其人员、会计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及其职责,并明确其不履行法定职责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再次,修改《会计法》有关罚款的规定,目前的的会计法针对不同违法行为的罚款往往是“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这种规定不具有可操作性,也难以惩治严重的会计违法行为。因此《会计法》应以行为人预期的非法利益为基础,实行倍数制罚款为主的处罚方式,并结合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后果制定具体的处罚规定。

(二)增加对会计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首先,在会计违法行为的民事和行政法律责任问题上,应采用严格责任原则,只要行为人出现会计违法行为,不论其主观上是否有过错,均应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其次,对会计违法行为的经济处罚,应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大幅度提高对会计违法者及其责任人员经济处罚的金额,使之有切肤之痛。处罚金额应与违法收益挂钩,除了规定处罚金额的最低限额外,应设置按违法预期收益及其危害后果的一定比例处罚的条款。在对会计人员进行经济处罚的同时,应加大对会计资格证的管理力度。对会计人员来讲,会计从业资格证是其谋生的通行证,一旦吊销其资格证,就不能轻易地允许重新申请。笔者认为对会计人员违反《会计法》情节严重的,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情节特别严重的,终生禁入会计从业队伍。

(三)增加会计违法行为的民事赔偿责任机制

会计法实施细则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会计法规问题对策

一、现行会计法规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法规的质量不高,部分法规的内容滞后。主要表现为:第一,某些会计法规的内容陈旧过时,已不适应转变政府职能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要求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但清理废止或修订工作没有跟上。第二,某些会计法规制定时就缺乏充分的调研论证,没有很好地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导致其相关规定不合理、不科学,实施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正因为如此,一些“补充规定”、“问题解答”、“补充办法”之类的文件不断出现,严重影响会计法规的效能发挥。第三,某些会计法规规定的过于笼统,伸缩性大,有漏洞和空子可钻,有的法规对权利义务的规定较细,但对违法者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则一带而过。第四,某些会计法规的内容不够完整,一些成熟的会计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成果和工作经验没有很好地总结出来,成为会计法规的内容。到目前为止,找不到会计学会、总会计师协会等会计民间组织的相关法律规定。会计委派制已在会计实际工作中实施多年,但其法律依据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

2.不同的法规之间不协调。主要表现在:第一,会计法规与其他法规中的有关条款存在不衔接,甚至相互冲突的现象。如《会计法》第43条规定:“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公司法》第212条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而《证券法》第177条规定:“经核准上市交易的证券,其发行人未按照有关规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这三部法颁布(修订)的时间很接近,但规定的罚款金额却各不相同,真令人费解。又如《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第56条规定:“当事人对加处罚款有异议的,应当先缴纳罚款和因逾期缴纳罚款所加处的罚款,再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这一规定不仅与现行的《立法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法律规定相抵触,也违背了我国的入世承诺。第二,一些新立会计法规与已颁布的会计法规之间不协调。如《企业财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要素的定义与《企业会计准则》不相同。第三,不同层次的会计法规之间的有关规定相互重复、抵触。如《会计法》、《企业财务报告条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都对记账本位币、会计记录的文字等作了相同的规定。又如《湖南省实施<会计法>办法》第26条规定: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设账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而《会计法》第42条则规定: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和私设会计账簿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两者对罚款金额的规定不完全相同。第四,同一层次甚至是同一会计法规的有关内容也不统一,甚至相互矛盾,诸如具体准则之间、会计制度内部、具体准则与会计制度之间等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自相矛盾之处。如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与财政部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就有诸多不协调的地方。

3.某些会计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主要表现为:第一,有些会计法律规定严重脱离我国实际,在目前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在我国全面实施。如《会计法》中关于会计记录文字的规定,《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借贷记账法的规定,要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实施就不太现实。第二,某些会计法规的实施细则或具体实施办法迟迟没有制定出来,如个体工商户会计管理的具体办法,会计机构负责人任职资格制度以及体现行业特点的具体会计核算办法等至今没有出台。第三,某些会计法规条文的意思表示本身不明确、不具体、不严谨,导致不同的人对其理解存在差异。例如《会计法》第42条规定,对未按规定填制、取得原始凭证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规定的行为,应对相关人员及单位给予行政处罚,这种既不讲违法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讲原始凭证要素的哪个方面,也不分错误的金额大小,不论其后果的程度,均以一个规定论责任,在实际工作中是很难操作的。

4.地方会计法规建设薄弱。主要表现为:第一,对地方会计法规建设的理论研究不够,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第二,地方会计法规的制定、修改不及时。第三,地方会计法规的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很好地结合本行政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大多数地方会计法规基本上是国家有关会计法规的翻版或若干法规内容的简单堆积。第四,地方会计法规的实际执行情况不理想,对其执行情况缺乏必要的监督检查。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会计法规的统一性和严肃性,也是造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普遍的重要原因,更严重的是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会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的对策建议

1.要加快立法步伐。一是要抓紧对现有会计法规的清理工作,对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有关法规,该废除的要及时废除,需要修订的要及时修订,并使这项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二是要加快相关会计法规的实施细则或具体办法的制定。如加快具体会计准则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制定等。三是要在近期内尽快制定颁布当前急需的一些重要会计法规,如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2.要切实维护会计法规的统一性。一是要尽快出台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管理办法,具体明确各部门、各地区制定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补充规定或具体办法的条件、权限和管理程序,避免重复立法,交叉立法,确保会计法规的统一性、规范性和权威性。二是要成立会计法规咨询委员会,所有会计法规的出台都应报该委员会审查,以保证会计法规之间及会计法规与其他法规之间的协调统一。

3.要提高立法质量。一是要改革现行会计准则由财政部负责制定的制定机制,保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独立性和制定过程的透明公开,具体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经验,即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对外公开征求意见稿,召开听证会,听取各方面的反映,并及时反映修改征求意见稿的进展情况,在最后形成准则时,有详细的文件说明理事会成员对准则的意见,确保会计准则的质量。二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会计法规实施情况的报告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会计法规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一些重要会计法规的实施情况开展经常性的调查研究和检查,为进一步完善会计法规提供可靠的依据。三是要加强会计法规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将成熟的研究成果及时纳入会计法规体系。四是要大胆借鉴、吸收国外市场经济的立法经验和成果,保证我国的会计法规与国际惯例的充分协调,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需要。

4.要加快地方会计法规建设。一是要重视和加强地方会计法规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如地方会计法规的调整对象、原则、结构形式及规范的重点等。二是要对现行的地方性会计法规进行清理,分别情况进行修订、补充或废止。三是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快地方会计法规的立法步伐,先行制定出本行政区域内会计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的会计法规,为中央立法积累经验。四是要加强地方会计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地方会计法规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薇。两大法系比较下的中国会计法规体制问题。计划与市场,2002(7)

2.武涛,刘永祥。地方会计法规建设问题的思考。会计之友,2003(8)

3.陈皓,吴淑莉。会计准则制定权:证监会与财政部微妙的权力之争。时代财会,2002(3)

4.管亚梅。对我国会计法律问题的思考。财会月刊,2002(3)

5.杨国俊。对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思考。财会月刊,2002(9)

会计法实施细则范文第7篇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会计活动对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会计信息作对管理者、经营者和投资者的决策起着参考作用,有助于实现国家的宏观调控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外部的决策分析的协调统一。但目前一些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本文就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危害以及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 会计信息 失真 经济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单位所提供的财务报告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实际状况不相符,主要表现在会计处理和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资本和资金的记录有误以及会计核算的依据不真实这三个方面。会计信息失真误导了投资者和有关部门的决策,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就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进行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会计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法律执行不到位。虽然近年来我国制定了不少关于财务会计方面的经济法规,对有关经济业务的处理作了规定,但由于新的经济业务不断出现,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此外,对会计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不够理想,虽然《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真实完整性负责”,但不少企业法制意识淡薄,为了实现自己的私利,不惜提供虚假财务信息。

2.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不完善,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不完善,相关人员的职责不明确,工作安排不合理,不相容职务未能分离,内部监督不够严密,会计工作秩序混乱都直接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从外部监督方面来看,企业的外部监督体系有待健全,虽然我国目前有财税、审计和事务所等外部监督机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加上外部监督机构缺乏有效的协作,因此未能形成严密的外部监督体系,也是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

3.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有待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有的会计人员不是财务专业出身,在上岗之前也未进行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导致业务水平偏低,加上责任心不强,工作不到位,因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出现失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同时一些会计人员法制意识淡薄,抵制不了外界的诱惑和内部的压力,进行虚假核算,这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1.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危害国家利益。会计信息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的失真将直接影响到财务核算的真实、准确,不能如实反应社会经济状况,影响国民收入分配,国家宏观调控不能达到理性的效果,同时还会造成一部分国有资产的流失,严重扰乱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危害国家利益。

2.弱化企业内部管理,降低企业市场竞争力。会计信息是企业内部管理经营者制定决策、开展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失真的会计信息必然会影响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长期下去必然会弱化企业的管理工作,损害企业的利益,造成表面上的利润虚增,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降低企业的竞争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恶化社会环境,诱发经济犯罪。会计信息失真也会对社会政治环境带来许多不良影响,做假账、偷逃国家税收、编制虚假财务报表等行为影响生产经营活动制度化和科学化,影响国家财政法纪的权威性,诱发以及行贿受贿等违法行为,引发经济犯罪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同时,会计信息失真使得国家不能有效地集中财力,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良好发挥,社会经济秩序紊乱。

三、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有效措施

1.建立健全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会计法律法规是会计活动有序开展的依据和保障,要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首先要建立健全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会计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保会计活动有章可循。同时要及时根据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修改和完善各项会计法规,保证会计法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对各项会计法规要制定相适应的实施细则,保证会计法规的可操作性。

2.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并确保有序执行。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明确企业内部相关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分工明确,奖罚分明,为会计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在企业内部明确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以及经营者各自的职责,有效平衡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避免出现为了粉饰业绩,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现象,同时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统一管理会计账簿并实现信息公开,确保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工作落实到位。

3.加强社会监督和企业内部监督力度。加强社会监督和企业内部监督力度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国家审计部门、各级财政、税务机关和社会中介机构要依法加大对企业的财务检查、审计力度,对发现的弄虚作假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完善企业内部监督制度,切实加强对日常会计活动的监督,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蔓延,正确处理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

4.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整个会计活动中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失真负有直接责任,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企业要严格把好会计人员入口关,新录用的会计人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业务水平高,并严格做好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让会计人员掌握新知识,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的工作需要。同时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强烈的责任感和法制意识,提高会计队伍的法律素养,坚决抵制进行虚假核算,提供不实财务信息的行为,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信息失真扰乱了我国的经济秩序,影响了市场竞争,必须健全有关法规,并加大法律的执行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以保证会计活动的正常开展,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文卓,王前志.关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思考.中国科技博览.2009(9).

[2]李峻.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治理.商情.2008(6).

会计法实施细则范文第8篇

一、我国中小企业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中小企业会计风险的成因有许多种,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

1.会计法制不够完善。尽管我国会计法规体系已基本成型,但是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却没有跟上,由于缺乏操作性较强的实施细则,会计法规与实际操作之间不协调,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许多不足,比如在违法处罚规定中,使用了“情节严重”、“数额较大”等词语,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急需修改,必须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和措施。

2.会计监督不力。中小企业内部没有建立稽核制度或虽然建立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形同虚设,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会计、出纳、稽核等岗位没有分设,人员职责不明确,操作程序不规范,不能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税务机关只关注税款是否足额、及时缴纳,忽视其他会计核算监督;审计部门重点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大型企业的定期审计,缺乏对中小企业的经常性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虽是由注册会计师专业人士来担当,但要支付高额的审计费用,企业就不得不考虑成本和收益。以上这些原因都会导致会计工作不规范、不准确,助长了造假行为。

3.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机构不健全,会计人员素质偏低,这在中小企业很普遍。大多中小型企业没有专门的会计机构,即使有也是名不副实。所谓的会计人员也是身兼数职,既是出纳员又是记账员,有的甚至还是资产保管员,且多数会计人员是由业主的家属、亲戚、好友担任,任人唯亲现象特别严重,不但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国家有关法规制度了解甚少。中小企业领导也不重视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很少花钱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会计人员素质差、技能低,经常发生业务错误,如乱用会计科目,账目混乱。还有一些会计人员,怕得罪人,怕失去岗位,对一些违规违纪行为熟视无睹,甚至为赢得领导的欢心,主动为领导出谋划策。

二、防范中小企业会计风险的主要对策

1.积极加快中小企业会计法规建设。加快中小企业会计法规建设是消除会计风险的根本保障。会计风险来自于会计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不够完善,来自于会计本身管理工作弱化。因而在加快会计法规体系建设的步伐的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它的的可操作性,要制定相配套的规章制度,降低由于法规制度缺少的原因形成的会计风险。要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力度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单位领导及责任人严格追究责任,一视同仁,绝不姑息。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纠,执法必严,使得会计人员的从业行为依法从事,有章可循,从而降低会计风险。

2.大力完善中小企业会计监督机制。加强会计监督是防范会计风险的有力措施。会计监督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来减少企业内部会计风险。通过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形成一系列科学严密的内部控制方法和举措,并予以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和制度化,使内部监督制度真正落实会计日常工作中。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督促中小企业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社会监督主要是通过会计师事务所中介机构对中小企业会计工作进行业务检查,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督促企业遵纪守法,不做假账,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资料。政府监督主要通过税务、金融、审计等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政府各职能部门要依据其职责权限发挥惩罚机制的威慑力,使违法违规企业付出高昂的代价,增加企业违规违纪成本,有效地降低企业会计风险。

3.切实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素质是降低会计风险的有效途径。首先要通过多种形式提供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重点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依法做事意识,使会计人员在国家会计法律体框架内履行职责,依法行事。其次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重点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操作技能。再次要建立健全会计人员用人制度,把好用人关,重点建立从业资格审查制度,对没有取得会计证人员不允许上岗从事会计工作。要完善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并把会计风险管理理论知识作为培训内容。最后还要提高会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增强认识风险、分析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要让每个会计人员都清楚了解防范会计风险的意义和紧迫性,认识到自己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风险,时刻警觉,形成防范风险的一道屏障。

4.尽快建立中小企业会计风险预警系统。建立会计风险预警系统是防范会计风险的必然选择。中小企业经营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会计风险时常发生。资料显示,会计风险并非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而有一个较长的孕育期和潜伏期,因此有必要建立会计风险危机预警系统,对企业的会计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出会计风险危机警报,促使企业采取有效对策,改进管理,做到防范会计风险于未然。

会计法实施细则范文第9篇

市区房屋维修资金收缴工作自*年正式启动,经过4年的不断强化措施,规范管理,维修资金收缴力度不断加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维修资金缴存、使用等工作逐渐走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现将我市市区房屋维修资金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市区物业维修资金管理工作仍依据*年3月制定出台的《<宿迁市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实施意见》执行。由市房管处作为维修资金代管部门,物业维修基金存储于市区银行维修资金专户,由市建设局和市财政局共同监管。购买住房的按购房款的3%的比例,购买商业用房的按购房款的2%的比例,房屋维修基金由房地产开发商代收代缴,在缴纳购房款时一并向售房单位缴纳维修基金。维修基金的申请使用,必须专项用于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大中修,更新改造。由业主委员会或受托的物业企业提出方案,提交业主大会审定并报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核准后,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由实施单位实施。项目维修费用按受益面积应分配维修基金的比例分摊。

至今年2月底,我市市区共有75个项目缴纳了维修资金,共收缴维修资金1.36亿元,其中:*年收缴375.72万元,2005年收缴2160.81万元,2006年收缴3312.02万元,*年收缴6693.81万元,2008年1-2月份收缴1055.65万元。利息收入127.8万元。项王小区玉兰园和马陵小区城东、北关园区按照规定程序共使用六次,支出33.86万元。累计结余1.37万元。

二、存在问题:

1、部分老小区的维修资金补缴工作比较困难,如府苑小区,市政府在*年就下发过补缴文件,但至今仍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业主缴纳了维修资金,给今后维修资金申请使用操作工作带来潜在难度。

2、维修资金管理岗位设置不符合规范。目前,市区维修资金的收缴和记帐工作均由我处市场科刘月亮同志一人兼任,不符合《会计法》相关规定。

三、新的维修资金管理工作要求

*年12月4日,建设部、财政部出台了《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2008年1月22日,江苏省建设厅、财政厅出台了《关于转发<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我处根据国家及省维修资金管理规定,已拟定相关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实施细则。按照新的标准,从2008年2月1日以后交付使用的商品住宅按照每平方米50元缴纳。目前《实施细则》已与财政局会签,并报市政府审阅,近日将正式出台。新出台的《实施细则》有几点地方性政策:

1、对老小区维修资金的补建做了相应要求。老居民小区的维修资金收缴工作虽然比较困难,但需要进行补建,解决维修问题。在《实施细则》中,我们对老小区补建方面虽没有做强制性的要求,但是要求分步走,要求业主委员会积极动员召开业主大会,对补建问题进行讨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做好动员工作,承担补建的责任、义务,主动向代管部门申请补建。

2、业主委员会成立之后,维修资金不下放。按照建设部和财政部第165号令的要求,业主委员会成立之后,维修资金应转到业主委员会进行监管,但考虑实际情况和资金下放后的安全,且下放之后,账务分散,管理复杂。综合多方意见以后,决定业主委员会成立之后,维修资金仍由市财政局和市建设局共同监管。

3、商品房首期维修资金的标准,由以前按房价款住宅3%、商业用房2%的标准缴纳,改为按商品房的建筑面积50元/平方缴纳。带有电梯的房屋,另由建设单位按照业主拥有房屋专有面积每平方米20元标准,一次性缴存属业主所有的维修资金。

4、维修资金缴纳与业主领取房屋钥匙相挂钩。业主未缴纳首期维修资金的,开发企业或公有住房售房单位不得将房屋钥匙交于业主,并将维修资金缴纳作为房产办证的前置条件之一。

5、维修资金收缴和使用透明化。专户管理银行及代管部门将逐步建立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查询制度,接受业主、公有住房售房单位对其分户帐中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增值收益和帐面余额的查询。

四、工作建议

1、做好老小区物业维修资金补缴工作。充分通过业主委员会等自治组织,召开业主大会,积极动员老小区主动向代管部门及时足额补缴物业维修资金。

2、加强物业维修基金监督管理机制,建议按照《会计法》等相关规定,在房屋维修资金设总帐和出纳两个岗位,由财务中心增派一名同志负责总帐,我处市场科刘月亮同志负责现金账。

会计法实施细则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会计诚信;失信成本;监管

一、我国会计诚信建设现状分析

1.会计诚信缺失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一些企业单位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弱化了会计诚信观念,在会计工作中制假造假会计信息,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质疑,使会计工作陷入了诚信危机。个别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在会计工作中未能做到严于律己,基本按照企业单位管理者的意见进行账务处理,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现行的会计法律法规中,尚未对会计诚信问题进行明确规定,导致部分企业单位或会计从业人员经常钻法律法规的漏洞,难以有效遏制会计失信现象的发生。如,在《会计法》中对会计失信责任人的区分仅限于原则性规定,而缺乏认定为民事责任的细则条款规定,导致会计诚信建设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约束。

3.会计诚信监管不到位

我国在会计诚信监管方面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在企业内部管理中,会计人员工作受制于企业管理者的直接干预,经常出现造假会计信息的行为,以迎合管理者的不正当利益诉求;在证监会监管中,证监会对企业财务报表披露的监督审核工作不到位,弱化了监督职能;在注册会计师监督中,由于注册会计师与被委托单位存在着利益关系,从而导致部分注册会计师违反职业操守出具不真实的审计报告。

4.会计失信成本偏低

在会计诚信建设中会计失信成本是重要的约束条件之一。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会计失信成本偏低,当违规行为带来的经济利益超过会计失信所付出的成本时,经营者便会铤而走险,导致会计造假现象频频发生。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责任追究与处罚较轻,大部分会计失信行为只接受行政处罚,而很少涉及刑事处罚,这就难以起到利用法律武器打击会计失信行为、会计造假现象的效用。

二、加强我国会计诚信建设的建议

1.加快会计行业自律建设

会计诚信建设应从会计行业自律做起,净化会计工作环境,增强会计工作的规范性。一方面,加强会计从业人员自律建设,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品德修养,增强会计人员的诚信观念,引导会计人员从思想层面上消除造假会计信息的想法。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做好会计工作,坚持诚信为本的原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另一方面,加强会计行业自律,依赖社会各方的力量,创建诚信的社会氛围,并通过会计诚信宣传,增强社会对会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应加快会计法律法规体系的修订与完善,为会计诚信建设提供有力的执行依据。国家要逐步出台《会计法》实施细则,明确会计造假行为的法律责任,一旦企业发生会计失信情况,必须依据实施细则准确界定相关责任人的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建设,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参加职业道德教育培训,了解会计法律法规,明确会计从业人员在会计诚信建设中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加大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对会计人员工作行为的约束力。

3.构建会计诚信监督体系

会计诚信建设要以完善的监督体系作为有力保障,构建起涵盖多层次的监督机制,最大程度地遏制会计失信现象的发生。首先,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监督职能,要求注册会计师认真履行职业准则,将诚信作为开展审计工作的基本原则,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及时发现被委托审计单位存在的会计失信行为。其次,加大证监会的监管力度,证监会要对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表、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进行监督问责,严厉查处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最后,指导和监督企业单位建立内部监管机制,企业单位要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设置岗位,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资产清查工作,要求内部审计部门认真履行财务业务审核职能,并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监管体系,杜绝会计造假现象。

4.加强对会计失信的惩治力度

为了有效遏制会计失信现象的发生,我国应提高失信成本,造成违规操作者得不偿失。首先,在会计诚信立法层面,要重新界定经济处罚与刑事处分的行为认定范围,对于会计失信行为较为恶劣的,必须进行严厉的刑事处罚,并强制要求造假者付出高额的造假成本。其次,加大对企业单位的查账力度,从源头处遏制会计失信现象的发生,若在查账中发现造假行为,则要求企业单位在限期内调整账目,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最后,落实奖惩措施,既要对会计失信的企业单位进行惩治,又要对会计诚信表现突出的企业单位或个人进行表彰,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引导会计从业人员遵纪守法,创建良好的诚信氛围。

三、结论

总而言之,会计诚信建设是一项需要社会各界参与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求企业单位和会计人员强化会计诚信观念,遵纪守法地开展各项会计工作,而且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和有关监管部门加大会计失信行为的监管力度,从而营造良好的会计诚信内外部环境,推动我国会计诚信建设步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⒖嘉南祝

[1]杨昀坤.会计诚信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7(2):96-97.

[2]黄华晨.浅论我国会计诚信问题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4):74-75.

[3]周子清.浅谈会计诚信文化建设的手段与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4(1):41-42.

作者简介:

上一篇:保险法实施细则范文 下一篇:广告法实施细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