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法规范文

时间:2023-03-13 14:35:45

会计法规

会计法规范文第1篇

一、会计法规不完善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包括合法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不合法的会计信息失真。所谓不合法的会计信息失真就是指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或“故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如:虚增利润、掩盖亏损;侵占流转税款;设置账外账、私设“小金库”;隐瞒交易或事项等行为。

合法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会计法规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使会计信息未能相对真实地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这样的不一致是由会计法规本身所造成的。首先,会计处理过程中包含了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残值,这些预计有很大的主观成分,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其次,会计假设决定了会计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依赖估计和判断,这就包含了主观因素。再次,对于相同的会计事项,往往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这种可选择性虽然也有一定的原则以供遵循,但也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如存货的计价方法,选择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结果,这种选择未必反映客观真实。因此,会计法律、规范的不健全在某种程度上为会计信息的不真实提供了空间。

二、会计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

1999年新修订的《会计法》虽然综合了多方面的意见,解决了会计工作的定位问题,但也只能说是我国的会计立法刚刚走向“博弈”,离“纳什均衡”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会计立法也就难免有漏洞和不完善之处。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法规的不完全性

1.制定机构中代表多方利益的机构和关系不充分。制定机构中代表多方利益的机构和关系较少,或者代表性过窄,会计法规就难免有一定的偏向性。目前来看,我国已有的会计法规基本上属于政府行为,客观、公正、独立的投资者代表过少。

2.会计法规的制定者有一定的主观性。由于国家法律、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都是由人来制定的,人们在制定这些法规、制度的过程中必然或多或少地掺杂进一些个人的主观判断,而且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有限性和认识对象的复杂性,使得各种规范本身就不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因而在这些法规、规范准则指导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就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造成合法会计信息失真。

3.会计法规中信息披露的规定不恰当。由于会计法规的这种不完全性,致使会计法规对一些重要信息的披露没有做出规定,这些重要的信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于一些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会计准则中也没有恰当合理的处理方法;二是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等非经济信息,现行的会计法规没有要求加以反映;三是会计法规对于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规定得过于原则性,法律责任界定模糊,现实中的操作性差。

(二)会计法规的可选择性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一样,会计法规不可能制定得很完备,只能对企业提出基本的原则和规范,这就导致了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目前来讲,我国会计法规的规定还不够细化,会计人员所拥有的“自由载量权”相对较大,这就给会计信息有意造假以可乘之机,产生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三)会计法规与国际惯例存在差异

1.从会计准则起草阶段来看,起草的依据不同。如在美国,起草阶段首先拟定出准则初稿,待委员会多数成员讨论通过后,“揭示草案”,再次以书面形式和公众听证会形式,公开向公众征询书面和口头意见;而我国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过多地依据他国已有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报告,并且起草拟定的整个过程对普通公众都是保密的,缺少多次征求意见的环节和公众的反馈意见。

2.从征求阶段来看,征求意见的范围和形式不同。从范围上讲,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征询意见的范围是全体社会公众,而我国似乎则更重视社会上层。从形式上讲,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征求公众意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书面意见和口头意见,而我国则更重视书面意见的征询。

3.从准则制度的独立性上来看,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过多地依附于官方意见,就准则本身而言,它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过程,其中如果涉及到过多的官方干预,则势必在某种程序上影响到准则的技术质量。

4.从内容上看也有所不同。如固定资产折旧方面,我国现阶段考虑到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除了在某些高科技行业外,绝大多数的行业都采取平均折旧法,这使得我国企业固定资产回收期相对较长,不符合会计上的稳健性原则,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会计法规制定的原则应体现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惯例接轨

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国情,使会计准则尽量能为我国企业的良性发展服务,并要加快无形资产、人力资源、国际业务等方面的具体会计准则的研究步伐。另一方面,我国已经加入WTO,WTO要求各个成员的国内立法要与相关规则和成员国自己的承诺相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对原有的会计法规进行调整,予以完善。在体现我国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有用成分,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起来,具体来讲,应注意以下两点:

1.逐步实现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统一。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基于该原则,市场中的每一个企业都是平等的竞争主体,都应该按照统一的标准提供会计信息。按照国际惯例和WTO的要求,取消行业会计制度,加快以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的进程,逐步实现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统一。

2.以公司制企业为重点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国际上流行的会计准则主要是基于公司制企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所以,我国在完善会计准则的过程中,也需要以公司制企业为重点,不断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

(二)会计法规建立程序上坚持以现代博弈理论为指导

理想的会计法规制度应当是经过多方、多次“博弈”,最终达到“纳什均衡”状态的社会契约。西方国家会计准则的制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最早只是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惯例,后来经过有关组织的编纂形成初步的规章,再经过相当多次的“博弈”,最终才被定格为一系列“公认”原则。所谓的“公认”,就是成为相关各界普遍愿意接受的“规则”,即达到了博弈的均衡点———“纳什均衡”。事实上,西方国家至今仍不断地修改、完善旧的准则,并适时推出新的准则,就是一个逐渐调整以求达到“纳什均衡”的过程。

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可选择空间,也要通过这种反复的“博弈”来加以最终的确定。它不应仅仅是由制定者确定的、写在纸面上的规定,而且还应听取实践者的意见,不断改正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反复多次才可能科学地确定出适当的选择空间。可见,多方、多次“博弈”应当是现代博弈理论的重心所在。

在制定会计法律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可以想像,在一个没有信息公开的条件下进行的博弈,其欺诈和串通的情况就有可能发生,所以博弈双方应当公开其信息。同时应让广大热心的社会公众(如会计学者)参与进来,增加博弈的公平性,并由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对博弈结果作出公正的裁判。

(三)会计法规的内容上,应体现出全面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会计法规范文第2篇

台湾财务会计所依循的法规,目前主要是台湾“经济部”主管的“商业会计法”、“商业会计处理准则”、“公司法”等。如有例外则依照“财团法人会计研究发展基金会”所辖———“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办理。对于公开发行或上市股票的公司还须遵照“财政部证券委员会”主管的“证券交易法”及“证券发行人财务报告编制准则。”税务会计所遵循的是台湾“财政部”颁布的“稽征机关管理营利事业会计帐簿凭证办法”及“营利事业所得税查核准则”、“税捐稽征法”、“所得税法”、“营业税法”及“统一发票使用办法”等。以法律及规章的形式对税务会计中的凭证、征税范围、方法等进行了规范。在通常情况下台湾任何一个商业实体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并行不悖,但如若出现不相容之处,遵循的原则是:平日依据商业会计法要求登帐做相应的财会工作,报税时,若有不相同之处采用“帐外调整”的方法来调整,使之符合税法规定的要求。这就要求商业业主及相关会计人员不仅要明悉财会法规,也必须熟知税法,且由于税收支出的原因,更重视与关注税法及税务会计工作。

二、台湾的商法与税法规定了会计人员及相关人员应负法律责任

〈一〉“商业会计法”规定

凡商业负责人、主办及经办会计人员、依法受托代他人处理会计事务的人,或使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商业会计事务的人,如明知情况不真实,而填制了会计赁证或输入电脑记入帐册者;或故意使用保存的会计凭证,帐簿及报表内容,毁坏其页数者;或意图不法利益而伪造,编造会计凭证、帐簿、报表内容或毁其页数者;或故意遗漏会计事项不记录或登帐者,或利用不正当方法致使财务报表不实者,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并课以新台币十五万元以下罚金。

〈二〉“证券交易法”规定

证券发行人或其关系人,对主管机构有关法律规定的帐、表、传票、财务报告或其相关业务文件的内容虚伪记载者;以及会计师或律师,在查核该公司报告书或证明书时不如实签证者,都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并课以新台币二十万元之罚金。

〈三〉“税捐稽征法”规定

会计法规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法规问题对策

一、现行会计法规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法规的质量不高,部分法规的内容滞后。主要表现为:第一,某些会计法规的内容陈旧过时,已不适应转变政府职能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要求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但清理废止或修订工作没有跟上。第二,某些会计法规制定时就缺乏充分的调研论证,没有很好地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导致其相关规定不合理、不科学,实施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正因为如此,一些“补充规定”、“问题解答”、“补充办法”之类的文件不断出现,严重影响会计法规的效能发挥。第三,某些会计法规规定的过于笼统,伸缩性大,有漏洞和空子可钻,有的法规对权利义务的规定较细,但对违法者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则一带而过。第四,某些会计法规的内容不够完整,一些成熟的会计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成果和工作经验没有很好地总结出来,成为会计法规的内容。到目前为止,找不到会计学会、总会计师协会等会计民间组织的相关法律规定。会计委派制已在会计实际工作中实施多年,但其法律依据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

2.不同的法规之间不协调。主要表现在:第一,会计法规与其他法规中的有关条款存在不衔接,甚至相互冲突的现象。如《会计法》第43条规定:“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公司法》第212条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而《证券法》第177条规定:“经核准上市交易的证券,其发行人未按照有关规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这三部法颁布(修订)的时间很接近,但规定的罚款金额却各不相同,真令人费解。又如《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第56条规定:“当事人对加处罚款有异议的,应当先缴纳罚款和因逾期缴纳罚款所加处的罚款,再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这一规定不仅与现行的《立法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法律规定相抵触,也违背了我国的入世承诺。第二,一些新立会计法规与已颁布的会计法规之间不协调。如《企业财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要素的定义与《企业会计准则》不相同。第三,不同层次的会计法规之间的有关规定相互重复、抵触。如《会计法》、《企业财务报告条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都对记账本位币、会计记录的文字等作了相同的规定。又如《湖南省实施<会计法>办法》第26条规定: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设账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而《会计法》第42条则规定: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和私设会计账簿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两者对罚款金额的规定不完全相同。第四,同一层次甚至是同一会计法规的有关内容也不统一,甚至相互矛盾,诸如具体准则之间、会计制度内部、具体准则与会计制度之间等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自相矛盾之处。如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与财政部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就有诸多不协调的地方。

3.某些会计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主要表现为:第一,有些会计法律规定严重脱离我国实际,在目前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在我国全面实施。如《会计法》中关于会计记录文字的规定,《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借贷记账法的规定,要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实施就不太现实。第二,某些会计法规的实施细则或具体实施办法迟迟没有制定出来,如个体工商户会计管理的具体办法,会计机构负责人任职资格制度以及体现行业特点的具体会计核算办法等至今没有出台。第三,某些会计法规条文的意思表示本身不明确、不具体、不严谨,导致不同的人对其理解存在差异。例如《会计法》第42条规定,对未按规定填制、取得原始凭证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规定的行为,应对相关人员及单位给予行政处罚,这种既不讲违法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讲原始凭证要素的哪个方面,也不分错误的金额大小,不论其后果的程度,均以一个规定论责任,在实际工作中是很难操作的。

4.地方会计法规建设薄弱。主要表现为:第一,对地方会计法规建设的理论研究不够,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第二,地方会计法规的制定、修改不及时。第三,地方会计法规的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很好地结合本行政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大多数地方会计法规基本上是国家有关会计法规的翻版或若干法规内容的简单堆积。第四,地方会计法规的实际执行情况不理想,对其执行情况缺乏必要的监督检查。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会计法规的统一性和严肃性,也是造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普遍的重要原因,更严重的是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会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的对策建议

1.要加快立法步伐。一是要抓紧对现有会计法规的清理工作,对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有关法规,该废除的要及时废除,需要修订的要及时修订,并使这项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二是要加快相关会计法规的实施细则或具体办法的制定。如加快具体会计准则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制定等。三是要在近期内尽快制定颁布当前急需的一些重要会计法规,如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2.要切实维护会计法规的统一性。一是要尽快出台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管理办法,具体明确各部门、各地区制定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补充规定或具体办法的条件、权限和管理程序,避免重复立法,交叉立法,确保会计法规的统一性、规范性和权威性。二是要成立会计法规咨询委员会,所有会计法规的出台都应报该委员会审查,以保证会计法规之间及会计法规与其他法规之间的协调统一。

3.要提高立法质量。一是要改革现行会计准则由财政部负责制定的制定机制,保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独立性和制定过程的透明公开,具体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经验,即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对外公开征求意见稿,召开听证会,听取各方面的反映,并及时反映修改征求意见稿的进展情况,在最后形成准则时,有详细的文件说明理事会成员对准则的意见,确保会计准则的质量。二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会计法规实施情况的报告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会计法规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一些重要会计法规的实施情况开展经常性的调查研究和检查,为进一步完善会计法规提供可靠的依据。三是要加强会计法规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将成熟的研究成果及时纳入会计法规体系。四是要大胆借鉴、吸收国外市场经济的立法经验和成果,保证我国的会计法规与国际惯例的充分协调,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需要。

4.要加快地方会计法规建设。一是要重视和加强地方会计法规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如地方会计法规的调整对象、原则、结构形式及规范的重点等。二是要对现行的地方性会计法规进行清理,分别情况进行修订、补充或废止。三是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快地方会计法规的立法步伐,先行制定出本行政区域内会计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的会计法规,为中央立法积累经验。四是要加强地方会计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地方会计法规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薇。两大法系比较下的中国会计法规体制问题。计划与市场,2002(7)

2.武涛,刘永祥。地方会计法规建设问题的思考。会计之友,2003(8)

3.陈皓,吴淑莉。会计准则制定权:证监会与财政部微妙的权力之争。时代财会,2002(3)

4.管亚梅。对我国会计法律问题的思考。财会月刊,2002(3)

5.杨国俊。对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思考。财会月刊,2002(9)

会计法规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会计法规;教学;案例;教材

会计专业的教师和会计界的同仁,或许有一个共同的看法:《会计法规》课程内容简单,并且大多是条款式的,没有必要从一定高度即课程教学和继续教育方面引起重视。

众所周知,会计业务离不开有关的法规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财政、金融、税收、会计等方面的政策不断发生变化,不断颁布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会计人员及会计专业的学生只有不断学习新政策、新法规,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会计工作的需要。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是培养初、中级财会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社会输送财经管理人才的使命,重视《会计法规》课程的教学义不容辞。

一、目前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陈旧

传统的条款式板书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乏味,教学效果欠佳。

(二)该课的教材不合适

有的教材使学生难以理解财经法规中的条款,主要体现在:1.教材内容不规范。有的只有“会计法规”这一主要的财经法规,没有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及会计职业道德等相关的财经法律。2.教材没有配套的案例。3.教材中的有些内容不协调、不统一、不明确。如,担任会计机构负责人的主要条件,《会计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的规定就不完全一致。4.教材中的有些内容过时。如,“21世纪高职高专财务会计专业系列教材”的《会计法规》(第二版)中有关“记账管理办法”的内容,财政部在2005年已重新修定,同时废止了1994年颁布的“记账管理暂行办法”。

(三)课时偏少

在高职院校,《会计法规》一般为22-26个课时,而该课的特点是条款多、程序多,仅仅讲理论就需要20多个课时,加上案例分析、操作流程演示如开业税务登记的程序等等,课时十分紧张。若不进行案例讨论、操作演示,学生对有些法规、要求难于理解和掌握,成了走过场。

二、我国的财经法规体系自身不够完善

(一)会计法规的可选择性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一样,会计法规不可能制定得很完备,只能对企业提出基本的原则和规范,这就导致了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人员所拥有的“自由裁量权”相对较大,给会计信息有意造假以可乘之机,产生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二)会计法规与国际惯例存在差异

如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我国现阶段除了在某些高科技行业外,其他绝大多数的行业都采取平均折旧法,这使我国企业固定资产的回收期相对较长,不符合会计上的稳健性原则,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不同的法规之间不协调

会计法规与其他法规中的有关条款存在相互冲突的现象。如《会计法》第43条规定:“伪造、变造会计凭证或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公司法》第212条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而《证券法》第177条规定:“经核准上市交易的证券,其发行人未按照有关规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这三部法颁布(修订)的时间很接近,但规定的罚款金额却各不相同,令人费解。

三、如何增强《会计法规》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在教学方式上

1.采用多媒体教学,重点案例采取录像播放方式,以增强感染力,并制作有利于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助学课件。2.理论联系实际,这里的实际是指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及经济法等相关专业课程。只有这样结合起来讲授,学生才能感受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

(二)在课程设置方面

高职会计专业应结合新会计环境对会计教育的要求,既要考虑该课的独立性,又不能忽视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为此,最好在学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经济法》等相关课程之后,结合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安排,开设该课比较科学。

(三)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教学、比较分析等科学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突出教学的针对性。每堂课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选择难易适度、内容精小的案例加以分析,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有关的教学内容,特别是该课中有容易混淆的法规条款时。如,某公司总经理是该公司董事会成员,他对该单位会计工作规定:“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所有的经营业务事项都应当由他审批,以避免违反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事情发生。”让学生分析该案例的做法是否符合会计法规的规定。学生讨论后,立即形成了正、反两种观点,说明部分学生对《会计法》第27条中关于“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规定还没有理解。教师针对此案例把抽象的条款用具体的事项来剖析,教学效果就体现出来了。

典型案例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会计法规》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加之目前我国会计法规的规定还不够细化,选择典型的案例,能紧密结合教学理论,直接验证教学内容,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如银广厦就是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造假典型。

应要求学生多做案例。由于该课课时较少,而普通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只是动脑、动眼,不肯动手,往往是想着什么都明白,下笔又不知从何写起。笔者认为,学生要根据上课的进度,做一做复习思考及案例分析题,培养良好的解题思维习惯,尽可能多动笔,并且要规范答题。

(四)对该课来说,教师采用比较分析的教学方法,效果也是显著的

该课主要包含《会计法》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等,都有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这些主要的和基本的内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可使学生明确《会计法》与《规范》之间的关系:《会计法》是会计工作的基本法,是指导会计工作和制定相应会计法规、规章的基本依据;《规范》以《会计法》为依据,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进行了具体规范,也即是《会计法》中有关内容的具体化。教师在比较、分析、归纳这些内容时,可使学生建立一个结构框架,从中找出联系和区别。

教师针对会计法规的可选择性正面引导学生,要求区别合法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不合法的会计信息失真。所谓不合法的会计信息失真就是指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或“故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如:虚增利润、掩盖亏损、侵占流转税款、设置账外账、私设“小金库”、隐瞒交易或事项等行为;合法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会计法规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单位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使会计信息未能相对真实地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这样的不一致是由会计法规本身所造成的。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残值,这些预计有很大的主观成分,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再如存货,选择不同的计价方法会有不同的结果,这种选择未必反映客观真实。

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实施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会计法规教学应与现行政策法规存在一定的联系。1.在实时方面,特别是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新《会计法规》教材的内容也应更新。如:新会计准则中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已改成五个基本假设;会计核算基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其内容也作了部分调整。笔者认为,无论是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还是从配合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角度,教材的实时性都很重要。2.在内容方面要系统完整。《会计法规》不仅包括“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也应包括“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等其他法规中有关会计问题的规定。3.教材的体系要适合学员学习和练习。教材呈现知识的方式丰富多彩,灵活新颖,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激发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例如,教材中附有一定数量的案例,每一章节设有“练习”、“思考”或“分析”,既可使学生增长知识面,让学生带着有趣的问题走进课堂,又能带着新问题离开课堂,促使学生在做中学、思中学、用中学,为学生开辟新的学习空间提供便利。

(五)课时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展开

过多,容易挤占其他课程;过少,是流于形式,既不会引起学生的重视,也影响老师的授课情绪。

总之,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中要重视该课,以科学、有趣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和较深入地了解、掌握会计行为规范,掌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依据、手段和过程,了解对会计机构与人员的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和继续教育管理的规定,掌握支付结算法规,税收征收管理的相关规定及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增强会计人员诚信教育,强化学生在会计工作中依法处理经济业务,严格遵守会计准则与会计法规,养成良好的依法办事、依法经营的意识与习惯,提高准会计人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强化准会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为顺利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并严格执行会计法律规范和技术规范奠定良好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 湖北省会计学会.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08.

[2] 杨欣.会计法规(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7.

会计法规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台湾;内地;会计法规体系;特点;比较

[中图分类号] F23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6-0083-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公民、信用治理及其评价体系研究――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70772008)和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河北省科技型民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研究》 (07457203D-7)的阶段性成果。随着中国加入世贸以及内地与台湾地区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两地之间对外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自身特点不同,不管在市场环境、监管等宏观方面,还是在会计准则、税收等微观方面,台湾地区和内地都存在一定差别。与国际接轨同时要整合相关法令,会计体系所面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具体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之间差异的协调。因此,有必要对内地与台湾地区间的会计法规制度进行比较和探讨。

一、台湾地区会计法规体系独具的重要特征

1.“会计法规”的表现形式不一样,因为其制定机关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从制定单位及其内容表现形式来看,台湾的“会计法规”体系包括:

(1)会计“法律”。会计“法律”由“立法院”制定并通过。“立法院”为最高立法机关,有议决“法律案”、“预算案”等权力。“法律”定名为法、律、条例或通则。

(2)会计命令。会计命令由行政机关根据职权和法律制定,定名为规程、规则、细则、办法、纲要或准则。“会计法规”由“行政院”制定。

(3)会计自治法规。会计自治法规是自治团体依其自治立法权而制定的法规。会计自治法规按其性质主要有:①“省法规”、“省(直辖市)”制定会计法规。“省(市)议会”的职权如议决“省(市)法规”、预算;议决省(市)特别税课、临时税课及附加税课、财产处分等。“省(直辖市)”、“县”制定的会计法规和规章,可称规程、规则、细则、办法、要点等。②“县”规章“县(市)”制定会计规章。“县(市)议会”的职权如议决县(市)规章、预算;议决县(市)特别税课、财产处分等[1]。

(4)社会团体会计规章。社会团体制定会计规章和会计原则。1968年“会计问题评议委员会”最早研究完成“一般公认会计原则”草案,台湾现行会计原则1982年由“台湾会计师公会全国联合财务委员会”公布。台湾会计原则发展还有赖于民间法人组织“会计研究发展基金会”。此基金会下设“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修正及解释一般公认会计原则。

2.会计法主要目的是重视会计信息“真实性”,并非“相关性”。即强调会计信息尽量要可靠、客观,提供不同使用人适当而充分的揭示,防止报表编制人提出不适当的“外账”,造成会计信息使用人决策错误。

3.会计法规创制冗长,其适用次序主要依商业组织型态。按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商业因组织型态差异,对受证交法、公司法规范的公开发行公司、受公司法规范的非公开发行公司及仅受会计法规范的独资合伙事业,会计处理适用会计法规次序必然不同。

二、台湾地区与内地会计法规发展环境的明显差异

环境因素通常制约各地会计体系发展,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会计环境会影响会计目标责任的实现,会计管理体制、财务报表的信息披露等会计问题。

1.在政治经济环境方面,会计法规发展差异取决于政治经济体制不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透过市场决定供需,采取私有财产权制。内地目前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时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成长,财务会计信息除提供经济计划者在规划市场运作的报导及未来控制的参考外,也迎合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使用人需要。

2.在历史地理环境方面,台湾为海岛地形,经济制度采用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由于岛内需求偏低,经济基础主要为发展对外贸易,国际化及资本市场发展比内地更早。资本市场发展起步虽早,但台湾股市等资本市场结构不同于美国,多数投资者并非机构投资人或专业经理人,而以散户为主[2]。内地因经济发展较晚以及计划经济时期的闭关自守,早期内地会计长期处于“簿记”层次,会计使用人局限于政府单位,阻碍会计理论实务发展。但近三十年经济改革中已认识会计发展的迟滞,努力顺应国际潮流并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制”。

3.在会计体制方面,从会计目标界定上看,内地会计目标表现为:会计信息是政府部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信息依据;会计信息有助于投资者等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出重大投资和信贷决策;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信息。而台湾与美国相同,会计信息使用人主要为企业债权人与投资人,会计目的则在于:帮助投资与授信决策;报导企业经营绩效和企业流动性、偿债能力及资金流量;评估管理当局运用资源的责任与绩效。

三、台湾地区与内地之间会计法规体系的迥然不同

中国内地自改革开放以来,正逐步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企业会计规范已建立并日趋完备。而台湾已迈入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列,会计法制规范早已建立运作顺畅完整的体系。

1.从企业会计规范体系而言,台湾采取分散体系,即基本规范与部分规范系由政府制定法规,部分规范则由民间会计专业团体制定准则,二者共同构成整个会计规范。内地则是采取统一模式,即所有会计规范均由政府制定法规,企业所有会计事务均须依法行事[3]。台湾50年来实行市场经济,会计等民间专业团体组织健全且发展蓬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间会计专业团体适应需要而陆续研究制定各项企业会计准则,目前的分散模式较具弹性。内地自1949年以来,推行计划经济体制,依苏联统一模式,须由政府部门负责建立全套企业会计准则。

2.从内地、台湾地区已和实施的会计法规及相关法规可看出,都很重视会计法规的建设。会计法规按制定单位及其内容表现形式的比较如下:

比较内地与台湾地区两地会计法规体系可见,从内地台湾两地会计法规体系的上述比较可见,中国内地会计法规按制定单位及其内容表现形式包括:(1)会计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2)会计行政法规,如国务院制定的《总会计师条例》。(3)会计地方性法规,由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委会制定。如《河北省会计条例》。(4)会计规章,由国务院主管部委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所属机关制定。如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

中国台湾地区会计法规按制定单位及其内容表现形式包括:(1)“会计法律”,由“立法院”制定的“会计师法”等。(2)“会计命令”,由“行政院”制定的“商业会计处理准则”等。(3)“会计自治法规”,由省(直辖市)、县制定。如“台湾省各县市总预算编审办法”等。(4)“社会团体会计规章”,由社会团体制定。

2.内地与台湾会计事务规范的差异比较。(1)台湾的会计法规范的对象为企业,内地会计法规范对象则包括企业及非企业组织。台湾另有会计法,规范对象为政府机关、企业及政府机关以外的组织或团体,其会计事务处理并未制订法律,但各主管机关多订有行政命令加以规范。(2)台湾由政府所制定的会计事务规范内容有会计法、商业会计处理准则、证券发行人财务报告编制准则等,与内地同类规范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相较,详略各有不同。台湾规范对会计科目定义及其入账基础即损益计算等规定极为详尽;内地则缺少相似规定。内地规范中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规范颇为详细;台湾则无会计机构的规定,而会计人员的规定极为简单。(3)内地将会计事务规范分为会计准则、财务通则及会计制度三大部分,均由政府制定总则性及分则性准则。台湾会计制度规范由政府制定,而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并不分立,由民间会计专业团体制定一般公认会计原则[4]。按内地企业财务通则,立法目的为规范企业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台湾都由会计准则规定,内容没内地详细。

3.内地与台湾会计人员规范之间有显然的差别。内地大体上对会计从业、会计晋升职称、注册会计师等三类会计人员的资格准入、考试、培训与管理等都有明确详尽的规范。台湾仅制订会计师法,没有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规范,而代他人处理会计事务的会计人员,会计法第5条虽有授权主管机关订立办法的明文规定,但尚未完成或落实。此外台湾会计师法中无考试方面的规定;但设有中央考试机关,订有《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法》,会计师考试并依该法规定办理。内地有必要订定会计人员考试的单行法规。

四、加强台湾内地会计法规区际协调与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各国会计准则协调是必然趋势。我国会计现状与实现会计国际化目标还有相当距离。应加强借鉴台湾成功经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1.坚持求同存异的协调原则,持续推进会计整合的国际化趋势。必须重视两地之间的会计协调,结合实际制定适合中国内地情况的会计准则,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两地会计制度,基本都遵循国际会计准则,需要按照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参照国际会计标准,制定基本统一的会计标准、术语和会计报表格式。要不断借鉴国际会计理论,以建立会计体系及更新会计理论。继续开放资本市场、合作关系,使内地与国际经济及会计交流形成良好互动。

2.加强法治观念及建立健全的会计法律制度。应结合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积极推进环境法规制度的建设,推行绿色会计的理论与实践;努力增强法制意识,落实会计法及相关法规宣传及执行力,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依法履行岗位职责。我国法律制度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之中,但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妨碍法律权威性,会计制度建设应朝着统一、规范和专业的方向深化。

3.开展两地会计界的学术交流,取长补短,逐渐缩小会计领域的部分法制规范的差异。通过官方和民间团体的互相交流访问、书籍和学术刊物的交换等方式促使会计制度的相互了解[5];加强台湾和内地会计事务所的合作与业务往来促使会计制度的协调。

4.注册会计师须坚守公正独立原则,发挥经济警察的重要作用。政府部门以及会计师协会必须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和管理,保证企业经营环境的公平、公正、公开。为加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在会计核算上要赋予企业相应自,严格遵循稳健性原则,公平税负,以促使国家财税稳定增长。

5.减少宏观调控对会计的影响,增强市场透明度。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企业经营以市场为主导,由企业自行按照市场规律和游戏规则参与自由竞争,政府不干预企业经营。在实际工作之中,政府要严格实施政企分开,杜绝行政干预,而是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督来实现政府职能。此外要培养人们重视会计信息实际应用的意识;增加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实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理想。

[参考文献]

[1]Albrecht, W. Steve and Sack, Robert J. Charting the Coursethrough a Perilous Future [J]. Accounting Education Series,Volume No. 16 by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August 2007:21.

[2]Matteo Bartolomeo.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 inEurope: Current Practice and Future Potential [J]. The EuropeanAccounting Research. March 2009: 45.

[3]吴联生. 亚洲“四小龙”的会计规范体系[J]. 会计研究, 1998,(11):30-34.

[4]包玉芹. 浅议新会计准则的变化[J]. 现代商业, 2009, (2):13-15.

[5]张惠忠. 台湾企业环境会计发展原因及实践[J]. 财会通讯,2008,(6):27-28.

Multi-dimensional Comparison and Coordination Countermeasures for Accounting Statutes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Ye Chenyi,He Lipeng,Qiu Guoying

(Accounting Schoo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hijiazhuang050031, China)

Abstract:Once as one of the “Four Little Dragons” in Asian economy, Taiwan has a quite unique and complete institutional system of accounting statutes, which has much reference value for Mainland’s accounting code construction and its system improvement. In order to speed up interregional coordination in accounting code system between Mainland and Taiwan, this paper starts with a multi-perspective approach such a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nvironmental essentials of accounting statutes, then compares the accounting statutes between Mainland and Taiwan,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c suggestions for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China’s accounting code system, which should be in line with China’s conditions and have brilliant characteristics.

会计法规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会计;会计法规;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81-02

在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中,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少部分会计人员由于素质较低,没能抵挡住诱惑,从而丧失了原则。例如,对会计资料故意伪造、隐匿甚至是损毁,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对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编造虚假的会计报表、会计账簿,对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以及虚假经济指标,使得政府的相关决策受到了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经济秩序受到了扰乱;还有一部分会计人员压根就没有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缺乏敬业精神和职业理想,将会计工作简单地认为就是算账,以至于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缺乏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而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却未能与之相适应,这是造成上述情况存在以及产生的原因之一。

1.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规关系分析

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行为准则,是指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期间,树立的和需要遵循的,能够使会计职业特征得以体现,能够对会计职业关系进行调整的基本职业行为规范和准则。会计法规,则是对会计领域一切法律法规的总称。

1.1 两者互为依托、相互补充 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规两者有着相同的调整对象,担负着相同的职责,还有着共同的目标。会计职业道德经过对会计职业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达到对国家正常经济秩序的维护,进而更好地为企业或其他组织理财、用财、聚财、生财。而会计法规则是通过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来对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进行维护,从而也达到为企业或其他组织理财、用财、聚财、生财的目的。可以说两者都是对会计工作领域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对会计的行为进行规范。两者都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维护的工具,都是为了加强和规范会计工作,为了搞好会计管理、会计监督、会计核算的管理手段,都是为增加经济效益和加强经济管理而服务的。可以说两者共同的目的都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服务。在对会计行为规范的过程中,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化功能和会计法规的强制功能是互为依托、互相补充的。会计法规是对会计人员的基本会计行为进行强制规范,而当一些会计行为不宜或不需要用会计法规来进行强制规范的时候,会计职业道德就接过这方面的规范功能。会计法规只能规定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不得违法,却不适宜在会计人员要强化服务、提高技能及勤勉敬业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规定,而会计职业道德则能对这部分予以补充。

1.2 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可以说会计法规的相关规定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凡是会计法规中禁止的行为,都是会计职业道德要对其予以谴责的行为;凡是会计法规中规定的行为,均是会计职业道德所提倡的行为。因此,两者之间相互渗透。会计法规是促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而会计职业道德又是会计法规能够得以正常运行的思想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会计法规在制定以及施行的过程中,也是会计人员进行自我职业道德培养和教育的过程。通过对守法、依法的会计行为予以奖励、表扬,对违法的会计行为予以法律制裁,能够让会计法规在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2.关于完善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规建设的思考

2.1 完善会计职业道德建议 首先,会计人员应当加强自身个人职业道德修养。要做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里面的诸如熟悉法规、依法办事、保守秘密、爱岗敬业、客观公正、搞好服务等等要求,就必须依靠会计人员的个人职业道德修养。会计行业的廉政性、保密性以及超然性如果没有良好的个人职业道德修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会计人员应当主动提高自身个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良好的工作作风,爱岗敬业,严格按照规范办事,自觉对各种不良思想的诱惑和侵蚀予以抵制。其次,应当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从会计职业品德教育、会计职业纪律教育、会计职业能力教育等三个方面对会计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从而使会计职业道德融入每位会计人员的深层意识中,增强其履行道德义务和工作职责的自觉性,并最终养成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清正廉洁、恪尽职守的优良道德品质。

2.2 完善会计法规建设建议 首先,要对现有的会计法规进行修改完善。对现有会计法规中处罚与责任不明确的条款要予以修改,使之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宜;对法规中没有涉及的地方也要进行增加,做到有法可依。还有就是增加赔偿制度的相关规定。因会计人员造假而造成的损失,按照责任大小对损失予以赔偿,尤其要加大企业责任人的赔偿比例。一旦会计信息使用者因为虚假会计信息受到了权益损害,就可以依照相关法规向司法机关提交诉讼,从而获得赔偿。其次,提高法规质量。一是要广泛征求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意见。二是要向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学习经验,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再次,对会计法规中的举报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并对一些重大会议法规的实施进行定期检查,从而为会计法规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可靠依据。最后,加快地方会计法规建设。一是各地区要联系本地实际情况对现有的地方会计法规进行修改或补充。二是要加快基于地区会计调查研究的立法步伐。

3.结论

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两者是互为依托、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会计职业道德能够对会计法规的全面执行起到促进作用,提高会计法规的执行效果;而会计法规则能够促使会计人员遵纪守法,进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能够预见到,不断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将会为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有力的保障,将会不断提高会计行业的社会公信力,最终促进会计行业步入良性发展路途。

参考文献:

[1] 陈阿兰.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规的关系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08): 87-90.

[2] 王迎双.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01):126-128.

会计法规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会计 职业道德 会计法规

在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中,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少部分会计人员由于素质较低,没能抵挡住诱惑,从而丧失了原则。例如,对会计资料故意伪造、隐匿甚至是损毁,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对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编造虚假的会计报表、会计账簿,对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以及虚假经济指标,使得政府的相关决策受到了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经济秩序受到了扰乱;还有一部分会计人员压根就没有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缺乏敬业精神和职业理想,将会计工作简单地认为就是算账,以至于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缺乏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而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却未能与之相适应,这是造成上述情况存在以及产生的原因之一。

一、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规关系分析

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行为准则,是指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期间,树立的和需要遵循的,能够使会计职业特征得以体现,能够对会计职业关系进行调整的基本职业行为规范和准则。会计法规,则是对会计领域一切法律法规的总称。

(一)两者互为依托、相互补充

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规两者有着相同的调整对象,担负着相同的职责,还有着共同的目标。会计职业道德经过对会计职业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达到对国家正常经济秩序的维护,进而更好地为企业或其他组织理财、用财、聚财、生财。而会计法规则是通过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来对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进行维护,从而也达到为企业或其他组织理财、用财、聚财、生财的目的。可以说两者都是对会计工作领域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对会计的行为进行规范。两者都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维护的工具,都是为了加强和规范会计工作,为了搞好会计管理、会计监督、会计核算的管理手段,都是为增加经济效益和加强经济管理而服务的。可以说两者共同的目的都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服务。在对会计行为规范的过程中,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化功能和会计法规的强制功能是互为依托、互相补充的。会计法规是对会计人员的基本会计行为进行强制规范,而当一些会计行为不宜或不需要用会计法规来进行强制规范的时候,会计职业道德就接过这方面的规范功能。会计法规只能规定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不得违法,却不适宜在会计人员要强化服务、提高技能及勤勉敬业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规定,而会计职业道德则能对这部分予以补充。

(二)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可以说会计法规的相关规定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凡是会计法规中禁止的行为,都是会计职业道德要对其予以谴责的行为;凡是会计法规中规定的行为,均是会计职业道德所提倡的行为。因此,两者之间相互渗透。会计法规是促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而会计职业道德又是会计法规能够得以正常运行的思想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会计法规在制定以及施行的过程中,也是会计人员进行自我职业道德培养和教育的过程。通过对守法、依法的会计行为予以奖励、表扬,对违法的会计行为予以法律制裁,能够让会计法规在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完善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规建设的思考

(一)完善会计职业道德建议

首先,会计人员应当加强自身个人职业道德修养。要做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里面的诸如熟悉法规、依法办事、保守秘密、爱岗敬业、客观公正、搞好服务等等要求,[1]就必须依靠会计人员的个人职业道德修养。会计行业的廉政性、保密性以及超然性如果没有良好的个人职业道德修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会计人员应当主动提高自身个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良好的工作作风,爱岗敬业,严格按照规范办事,自觉对各种不良思想的诱惑和侵蚀予以抵制。其次,应当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从会计职业品德教育、会计职业纪律教育、会计职业能力教育等三个方面对会计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从而使会计职业道德融入每位会计人员的深层意识中,增强其履行道德义务和工作职责的自觉性,并最终养成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清正廉洁、恪尽职守的优良道德品质。

(二)完善会计法规建设建议

首先,要对现有的会计法规进行修改完善。对现有会计法规中处罚与责任不明确的条款要予以修改,使之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宜;对法规中没有涉及的地方也要进行增加,做到有法可依。还有就是增加赔偿制度的相关规定。因会计人员造假而造成的损失,按照责任大小对损失予以赔偿,尤其要加大企业责任人的赔偿比例。一旦会计信息使用者因为虚假会计信息受到了权益损害,就可以依照相关法规向司法机关提交诉讼,从而获得赔偿。其次,提高法规质量。一是要广泛征求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意见。二是要向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学习经验,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再次,对会计法规中的举报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并对一些重大会议法规的实施进行定期检查,从而为会计法规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可靠依据。最后,加快地方会计法规建设。一是各地区要联系本地实际情况对现有的地方会计法规进行修改或补充。二是要加快基于地区会计调查研究的立法步伐。

三、结论

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两者是互为依托、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会计职业道德能够对会计法规的全面执行起到促进作用,提高会计法规的执行效果;而会计法规则能够促使会计人员遵纪守法,进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能够预见到,不断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将会为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有力的保障,将会不断提高会计行业的社会公信力,最终促进会计行业步入良性发展路途。

(作者单位为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阿兰.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规的关系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08): 87-90.

[2] 王迎双.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01):126-128.

会计法规范文第8篇

一、会计法规体系概念

(一)会计法规体系的界定 会计法规,即会计法律规范,是指对于会计人员的实践行为形成约束力,并具有指导作用的各项法律、法规,通常包括会计职业道德以及各项规章制度、会计法律以及各种行政法。当这些法律法规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一个整体,并发挥着法律效力,就形成了具有整体性概念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如图1)。关于会计法律法规体系的界定,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可以被看作是会计行为的基本标准,会计行为按照这一标准内容执行,不但可以对会计处理过程统一化,而且还实现了协调会计法律规范的作用。从会计法律法规体系的构成来看,其是针对于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而做出的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制度等各项法律法规制度,按照内在逻辑关系形成的系列体系。上述会计法律法规体系都是从会计行为的角度出发,而陈亚民教授对于会计法律法规从新的视角予以界定,将会计法律法规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层面的标准体系,对于会计人员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在会计人员的实践工作中,可以将会计法律法规作为一项标准,以帮助会计工作人员解决业务上的问题,并成为会计工作的客观评价依据。会计活动要实现预期的效果,就要将法律法规作为一种机制,以保障会计工作顺利进行。

(二)会计法规体系特征 会计法规体系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在演进过程中呈现出动态发展的特征。在会计法规体系中,囊括着适应于各种会计行为的法律法规,并被划分为诸多层次,但在实践运作过程中,其结构性保证了内在联系性,功能性体现为指导性和约束性,同时存在着相对稳定性和各项法律法规之间的互补性。(1)会计法规体系的结构性。会计法规体系是由不同的会计法律法规,按照固定的逻辑结构形成的有机统一体,其中的各个会计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并根据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以保证会计法规体系运行的有序性。(2)会计法规体系的功能性。会计法规体系主要体现为整体,但其中的各项会计法律法规都具有属于自身的作用,因而对于会计人员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并在业务职能上起到指导性的作用。(3)会计法规体系的互补性。会计法规体系与经济和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其是动态发展的。但要维持会计法规体系的严密性、平衡性和完整性,就要在各个法律法规之间建立必然的联系,以促进相互之间的补充和协调。(4)会计法规体系的相对稳定性。会计法律法规体系虽然是动态发展的,但也存在着相对稳定性。这是由客观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决定的。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着相对稳定性。其动态发展主要体现为政治经济发展环境下,会计法律法规存在着滞后性,制约了其对于会计行为的约束力。这样的会计法律法规将会被修正,或者干脆放弃,建立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会计法规,以更新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形成了符合社会经济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二、会计法规体系演进

(一)计划经济环境下会计法规建设 自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在经济建设上,主要借鉴了前苏联的社会经济发展经验,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与之相伴的会计制度改革也借鉴了前苏联的模式。国家在经济建设上,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在会计建设上,制定了统一的会计制度,并围绕着统一国家财政收支工作展开。从建国到1978年改革开放,会计法规体系经历了不断的完善,并汲取了宝贵的经验。但在这段时期所建立的会计法规体系是处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由于各项经济活动单一,因此在会计法规上更具有统一性,会计人员只要履行上级财政部门所规定的各项文件,并履行工作职责即可。各个单位无须制定针对自身发展的会计管理制度。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特殊性,虽然会计法规被体系化,但属于国家行政管理范畴,并以制定的形式规范会计行为,并没有独立发展的机会。

(二)会计法规体系建设的历史性转折 随着1978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我国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过渡。计划经济时期的会计模式已不再适应当时的经济形势,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会计模式进入到探索阶段,适应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法规体系逐步建立起来。这一阶段的会计法规体系主要包括法律和制度两种规范,在逐渐完善体系化发展的同时,国际会计惯例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会计法规体系 1992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时期,会计法规体系相应发生变化。从会计法律层面,会计法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做出了调整,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地位得以确立,开始发挥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作用。在立法范围和责任的认定上,私营经济被纳入到会计法规范围内,并将会计职责明确界定,在执行会计法规的同时,更要确保会计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准确性。从会计行政法规的层面,《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意味着我国会计已经实现了市场经济模式,特别是其中所涉及到的国际通行惯例,意味着会计法规将与国际接轨。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会计法规体系改革的进程,但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信息质量问题。为有效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在《会计法》改革的同时,一些针对特定会计业务的账务处理内容参考了国际会计准则。到2005年,会计法规体系建立起来,并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实施了系列改革。在这一时期,我国会计法规体系是基于《会计法》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的,虽然由国家统一建立会计制度,但形成了多层次的会计结构框架。

(四)会计法规体系国际趋同 财政部于2006年了会计准则体系,树立了与国际惯例趋同的理念,为建立统一性的会计核算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会计准则的建立,是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一次重要突破,为国际财务报表的改进以及未来会计法规体系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三、会计法规不协调因素

(一)法律空白 从法理角度而言,法律空白是指某一事件在法律条文所无法涵盖的,或者是无法完全从法律的角度寻找到依据,即为法律漏洞的存在。法律空白之一,承担责任的主体却在会计法律责任之外游离,从而形成了法律认定方面的空白。法律空白之二,在会计法律责任分配方面,对于一些责任的划分没有明确,导致了法律空白。如,上市公司往往会涉及到会计责任划分的问题,但有关于责任的承担,是承担连带责任、按份承担责任,在会计法律法规中缺乏合理性,甚至于界定模糊。法律责任的界定是会计法律责任体系的基石,然而却无法对一些会计责任问题做出明确的解释,导致出现司法依据缺乏的现象。法律空白之三,侵权损害赔偿漏洞。当出现侵权损害时,从会计法律的层面没有对赔偿责任划定范围,甚至没有提供赔偿计算方法。在我国的一些相关案件审理上,所采用的主要方式依然为庭外和解,或者是通过调解鼓励撤诉。 虽然在一些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中存在着相关的解释,但关于赔偿范围和所造成的赔偿损失并没有给予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此外,多元法律意识形态的存在也导致法律空白。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存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因此而产生的法律漏洞主要体现在单一的法律意识形态所涉及不到的地方。曾经具有超强话语权的社会强势团体逐渐弱化,多元法律意识形态形成使得法官在法律解释上,首先就要从法律意识形态上有所转变,使得法律体系在具体操作中遭遇到法律空白。

(二)法律普适性导致的矛盾冲突 在法律内容中,法律规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所具备的约束力是普适性的,国家通过制定法律,将政权的意志呈现出来,并以其强制力要求所有人遵守执行。法律与道德是密不可分的,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而道德范畴中的诸多事项依然游离于法律之外。会计法律规范在实践应用中所涉及的道德问题,往往会处于法外空间中,受到法律规范所限,导致法律的约束力无法涉足其中。另外,法律规范具有普遍约束性,其法律效力覆盖到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每一名社会公民,但“法律不管琐碎之事”,这就决定了法律对于个人的约束力存在着有限性,特别是对于极具特殊性的个人行为以及特殊时间或者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往往会表现得无能为力,这就突出了特别法的意义。此外还有法律之间的规范冲突。规范冲突又称为“规范碰撞”,是指针对同一事件立法规范超过了两个,而规范之间存在着相互抵触的现象,主要出现于会计法规体系中的某项法律条文与刑法中该条文的描述存在着矛盾。

(三)语言歧义 由于语言歧义而导致的不协调现象,主要源于语言表达不够明晰而导致理解上的歧义,从而导致法律漏洞的出现。语言歧义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其一,会计法规以及相关规定中关乎会计法律责任上,针对具体责任人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存在着差异性。其二,针对不同法律责任主体,在会计法规中,没有对具体承担者进行明确规定。其三,由于语言表达中,词语使用的不一致而导致的语言歧义出现。

(四)人类认知与行动的有限性 理论与实践之间必然存在着差距。对于法官有可能遇到的情况,立法者并不能够预测得到。立法者进行立法是建立在预计可能出现的情况的基础上的,而针对人类认知领域的有限性和行动的局限却无法完全把握,因而造成了法规体系中的不协调现象。

(五)抽象价值无法量化 法律作为一种利益分配,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会很自然地涉及到价值。法律具有普适性,这就决定了其理论性很强,多数是抽象的表达,而无法量性衡量。目前在法律体系中也会适当地采用经济分析方法,但并不适合于价值计量。特别是对于社会价值的衡量,以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要做到准确衡量是无法实现的。

四、会计法规体系协调原则

(一)宪法至上原则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宪法》,与会计有关的各项法律规范,包括立法、司法内容,以及法律解释活动等,都要界定在《宪法》的法律规范范围内。

(二)等差顺序原则 会计法规体系是以《会计法》为核心建立起来的,所形成的会计法律规范藕合体是多层次的,主要是基于法律规范的不同,所规定的法律地位各异。在会计法规体系协调过程中,就要遵循“等差顺序”,即会计法律体系中,从协调的角度考虑,要维护下位会计法律与上位会计法律的一致,那么,下位法律就要追随上位法律,不能出现矛盾现象。也就是说,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协调,要符合宪法框架内的各项法律规定,并遵循与自己相符合的地位层次。在会计法律协调上,还会涉及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法律定位,其中就存在着会计法律体系的等差顺序问题。

(三)后法优于旧法 会计相关法律规范从制定到修改,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不断调整,都存在着时间性。采用后法优先原则,就是考虑到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过快,而会计法律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按照一般法律适用原则,可以执行“后法优于旧法”。

(四)特别法优先普通法 会计法律规范具有一般性特点,特别是适用于同一级别机构的会计法律体系,对于特定人群、特殊地区等无法适用。那么在会计法规体系协调中,运用“特别法优先普通法”的原则,可以在处理会计问题时,遵循普通法的基础上,处理特殊问题。

(五)效用最大化原则 在会计法律制度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除了要考虑社会经济形势,还要充分地考虑到法律的适用效用问题。引入“效用最大化原则”,就是要将其作为重要的分析手段设计法律制度,以发挥其在会计法律应用中的最大效能。会计法规体系的协调亦是如此。从宏观角度分析,制定法律规范的目的就是规范人的行为,为人类社会增加更多的公共利益。将会计法律的协调性纳入到经济学领域分析,就是要以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最大化作为目标,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并以此作为会计法律体系协调的基本目标价值。与实现会计法律价值相关的元素,还包括会计职业的安全性,社会交易成本节约目标以及管理者的主动参与性等,这些都是制定法律和法律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权衡的问题。

五、法理视角下会计法规体系的协调

法律的普适性特征导致其内容的局限性,使其无法涉及到具体的生活细节,那么法律规范体系也无法将社会中的各项内容涵盖其中。与法律相匹配的诠释方法,可以弥补法律的欠缺之处,以发挥其社会性和开放性的作用。按照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会计法规体系由于其所涉及的局限性而出现了不协调因素,主要是基于会计法律规范的诠释不够全面。针对诠释的对象不同,可以展开多层次的诠释方法,并按照相应的标准来进行。

(一)刑法诠释具有严格的限制 从刑法的角度而言,对于刑法中没有明文规定的罪行和处罚,都不必履行刑事责任。在刑法范围内进行法律解释,要受到严格的限制。在进行规范意义的解释时,需要按照刑事法规来执行,并要从事实的角度出发,判断其与刑法规定的一致性,而不能将《注册会计师法》以及《会计法》中所涵盖的形式责任内容作为诠释依据。

(二)其他会计法律规范的诠释 会计行为主要涉及民事责任问题,诸如违约、侵权等,在法律范围内所能够涉及到的内容没有被系统化。在《民法通则》中有相应的规范条款,可以作为依据来调整会计法律关系。会计法律规范的法律诠释,要遵循字面解释,在无法适用的情况下,才可以选择其他的诠释方法。

(三)会计法规体系协调机构的建立 为了有效地促进会计法规体系的协调性,需要将会计法规体系的协调机制建立起来。将法律规范文本、法律职业与会计职业、会计主管机关与司法机关以及立法机关等因素纳入其中,形成一项系统化工程。

(1)会计法规体系协调机制的建立。会计法规体系协调具有专业性特点,因此需要以财务部门为核心建立,协调的主要内容是各项会计职业规范内容,包括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等,并将其作为协调会计法律体系的基础,促进会计职业界与社会的交流以及与法律界建立起有效沟通。

(2)以立法和司法机关为主体的协调机制建立。与会计相关的各项法律,由于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由专业主管部门起草,经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如《注册会计师法》和《会计法》,都属于是“部门立法”,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就会出现法理角度审视会计问题有所欠缺,这主要源于法律基础与会计专业问题综合考虑不足而造成的。以立法和司法机关为主体的协调机制的建立,可以将会计法规体系纳入到立法机关的统一体系中,制定立法程序,通过合理地协调,在维持会计法律规范权威性的同时,还实现了其连续性。

(3)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会计法律体系的建立。建立会计法律体系,可以提高会计法律的社会认同度,使得公众能够运用公共平台对会计法律关系进行有效处理。建立会计法律体系,要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为原则,其中所涉及到的法律责任主要为民事责任,还包括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要根据其所承担的责任不同,依据相关的法律范围进行调整。如,《会计法》和《证券法》,按照会计法律规范,所追究的是行政责任,而其中所需要承担的刑事责任,则需要由刑法调整。

我国在建立会计法规体系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基于法理学的法律规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协调性,导致一些会计行为严重干扰了会计秩序,但在法律条文上存在空白。基于此,会计法规体系协调问题成为了重点研究课题,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郭道扬:《会计史研究》(第二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张洪君:《我国会计法规问题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年版。

[3]吴联生:《当代会计前沿问题研究:创新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埃德加・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许家林、张华林:《法理视角的会计法规体系协调研究》,《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年第5期。

[6]张洪君:《我国会计法规建设:比较与启示》,《财会研究》2010年第6期。

[7]陈孟贤:《会计法规准则研究:西方经验评析》,《财会学习》2011年第5期。

[8]田园、姚江飞、刘翠萍:《我国会计法规体系演变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7期。

[9]刘丽芹、程安林:《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内在协调》,《新疆金融》2004年第10期。

[10]肖镇:《我国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及国际借鉴》,《西部财会》2010年第1期。

[11]Bernd R üthers. Rechts theorie. Verlag C.H.Beck OHG,München,2002.

[12]Richard A. Posner. The Problems of Jurisprudench.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1990.

会计法规范文第9篇

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善会计监督体系、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明晰会计法律责任等方面有了历史性的进步,标志着我国会计法制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然而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复杂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特别是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要求的加强、会计处理技术飞速发展对传统会计的冲击以及新兴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现行的会计法规渐显不足。因此,我们应当研究和思考如何建立以《会计法》为核心、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会计法规体系,理顺《会计法》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关系,这是当前会计理论研究的_个重要课题。它对进一步发挥会计法规及相关法律在打击会计造假、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维护经济秩序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对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基本评价

从整体上看,会计工作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在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中都有涉及。在会计核算方面,已形成“《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分行业会计制度”的﹁整套会计法规体系;在会计监督方面也形成了以《会计法》、《审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为统帅,包括各种行政法规在内的共同指导会计监督和审计执业的法规体系;在会计基础工作、会计人员管理等方面也有不少的规章制度,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等。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既体现了中国特色,又借鉴了国际惯例。尽管我国的会计法规建设在各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仍需不断完善。

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的一些内容已经不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具体会计准则绝大部分只适用于上市公司,也远远不能够满足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2.从预算会计体系上看,虽然在1997年已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处于基本准则的地位),但政府会计准则尚未制定。因此,从完善会计准则体系角度看,客观上要求加紧制定行政单位会计准则、总预算会计准则、事业单位的具体会计准则,同时更有必要建立一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来指导预算会计准则的制定。

3.从我国会计法规的规范程序上看,政出多门的现象仍然存在。如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并行,财政部与证监会都出台法规对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进行规范等。

4.会计法律与其他相关法律存在协调问题,如修订的《会计法》加大了对违法的会计行为的惩罚力度,而对这些会计违法行为的惩罚则有赖于《民法》、《刑法》等法规内容的配套与完善。

三、从《会计法》修订看会计立法与相关经济因素的关系

1.历史表明,会计立法要与经济体制相适应。1985年的《会计法》强调维护国家财经制度和保护公共财产;1993年修订的《会计法》强调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而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上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放在首位。

2.会计立法要与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相适应。1985年《会计法》的适用范围除了社会团体外,全部为国家单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逐步发展,各种经济形式不断涌现,因而1993年修订时在适用范围上加入了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经济组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日益占主导地位,因而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在适用范围上特别增加了“公司组织”这一特定主体。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责任主体必须与其存在的环境即法人制度相适应,会计责任主体必须与法人责任主体相一致。

4.国家管理职能的转变与会计管理体制存在重大关系。

5.会计监督体系要与经济体制的要求相适应。

6.健全会计法规体系是“法制经济”对会计行为的要求。

四、市场经济中的会计法制与会计法治问题

1.明确我国会计法规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会计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是由若干利益鲜明的主体和游戏规则构成的权责系统。会计法制通过对会计行为人权利和义务的设定,实现对会计关系的调整,从而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和有序发展发挥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中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伟大方略。我国经历着一个由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的巨大转变和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社会经济的法律制度以及法律运转机制都将发生重大的质的变化,其主要标志是:国家立法更加适应发展和变化了的各种社会实践的需要,并且能够充分体现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价值目标和需求。

2.创立实现会计法治化的基本条件。会计法治的目标是要实现会计法律运转机制的现代化,最终达到一种理想的会计工作秩序和社会状态。在会计领域内严格贯彻法治原则,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用法律的手段来管理和协调会计事务,使国家在宏观上管理和监督会计工作步入法制轨道。

实现会计法治化应当具备四个前提条件:①要有较为完备、严密、统一的会计法律体系;②要有完善的会计行为规则和办事理念;③要有严格。公正的执法制度;④要有普遍有效的会计法律规则。

会计法治化的实现要从会计法规的完善。会计制度的改革以及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三方面着手。要在实践中遵循会计法律至上、会计法律统一,会计法治国际化的原则。这样才能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确立会计法律的权威性,才能保证经济行为有序化。

五、如何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会计法规体系

建立适应我国市场经济条件的会计法规体系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要完善我国现行法律对会计违法行为处罚的规定。诸如改变重视行政及刑事责任的法律处罚、轻视民事责任的法律处罚的现象,完善对虚假会计信息具体认定的法律规定,对虚假会计信息行为是因故意还是过失造成做出具体的处理规定等,特别是对民事责任承担以及会计法律责任分担问题要做出详细规定。二是要正视和处理好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如司法部门应完善对会计违法行为执法的具体司法解释,财政部门应尽快制定《会计法》实施细则和对违法会计行为的处理办法,要处理好《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法规体系中的地位,在制定会计业务处理规范方面要加强与税法规定的协调。同时,要注意解决好会计改革的科学性与现实性问题,坚决不能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改革。

完善我国会计法规体系,应该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确立我国的会计立法模式要综合考虑与企业相关的各利益集团的需求。在制定会计法规时。要综合考虑《公司法》、《证券法》、《民法》和税法等法律要求,并与这些法律协调一致,更好地满足各利益集团的要求。

2.要坚持《会计法》在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中的母法地位。制定单独的《会计法》并将其置于整个会计法规体系的母法地位,有利于综合考虑各利益集团的要求。从我国修订的《会计法》来看,其立法宗旨就是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表现为真实、可靠、相关和及时,因此,按照这一宗旨所建立的会计法规体系,一定能够很好地满足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和政府等利益集团的信息需求。当然,从发展的角度看,制定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法规还要从满足国际投资者等的需要来考虑。

3.尽快建立并实施一套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改变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局面,既要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特殊要求,又要借鉴成功的国际会计惯例,使我国会计立法步入一个新的轨道。

会计法规范文第10篇

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善会计监督体系、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明晰会计法律责任等方面有了历史性的进步,标志着我国会计法制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然而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复杂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特别是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要求的加强、会计处理技术飞速发展对传统会计的冲击以及新兴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现行的会计法规渐显不足。因此,我们应当研究和思考如何建立以《会计法》为核心、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会计法规体系,理顺《会计法》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关系,这是当前会计理论研究的_个重要课题。它对进一步发挥会计法规及相关法律在打击会计造假、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维护经济秩序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对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基本评价

从整体上看,会计工作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在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中都有涉及。在会计核算方面,已形成“《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分行业会计制度”的﹁整套会计法规体系;在会计监督方面也形成了以《会计法》、《审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为统帅,包括各种行政法规在内的共同指导会计监督和审计执业的法规体系;在会计基础工作、会计人员管理等方面也有不少的规章制度,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等。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既体现了中国特色,又借鉴了国际惯例。尽管我国的会计法规建设在各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仍需不断完善。

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的一些内容已经不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具体会计准则绝大部分只适用于上市公司,也远远不能够满足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2.从预算会计体系上看,虽然在1997年已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处于基本准则的地位),但政府会计准则尚未制定。因此,从完善会计准则体系角度看,客观上要求加紧制定行政单位会计准则、总预算会计准则、事业单位的具体会计准则,同时更有必要建立一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来指导预算会计准则的制定。

3.从我国会计法规的规范程序上看,政出多门的现象仍然存在。如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并行,财政部与证监会都出台法规对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进行规范等。

4.会计法律与其他相关法律存在协调问题,如修订的《会计法》加大了对违法的会计行为的惩罚力度,而对这些会计违法行为的惩罚则有赖于《民法》、《刑法》等法规内容的配套与完善。

三、从《会计法》修订看会计立法与相关经济因素的关系

1.历史表明,会计立法要与经济体制相适应。1985年的《会计法》强调维护国家财经制度和保护公共财产;1993年修订的《会计法》强调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而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上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放在首位。

2.会计立法要与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相适应。1985年《会计法》的适用范围除了社会团体外,全部为国家单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逐步发展,各种经济形式不断涌现,因而1993年修订时在适用范围上加入了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经济组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日益占主导地位,因而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在适用范围上特别增加了“公司组织”这一特定主体。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责任主体必须与其存在的环境即法人制度相适应,会计责任主体必须与法人责任主体相一致。

4.国家管理职能的转变与会计管理体制存在重大关系。

5.会计监督体系要与经济体制的要求相适应。

6.健全会计法规体系是“法制经济”对会计行为的要求。

四、市场经济中的会计法制与会计法治问题

1.明确我国会计法规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会计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是由若干利益鲜明的主体和游戏规则构成的权责系统。会计法制通过对会计行为人权利和义务的设定,实现对会计关系的调整,从而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和有序发展发挥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中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伟大方略。我国经历着一个由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的巨大转变和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社会经济的法律制度以及法律运转机制都将发生重大的质的变化,其主要标志是:国家立法更加适应发展和变化了的各种社会实践的需要,并且能够充分体现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价值目标和需求。

2.创立实现会计法治化的基本条件。会计法治的目标是要实现会计法律运转机制的现代化,最终达到一种理想的会计工作秩序和社会状态。在会计领域内严格贯彻法治原则,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用法律的手段来管理和协调会计事务,使国家在宏观上管理和监督会计工作步入法制轨道。

实现会计法治化应当具备四个前提条件:①要有较为完备、严密、统一的会计法律体系;②要有完善的会计行为规则和办事理念;③要有严格。公正的执法制度;④要有普遍有效的会计法律规则。

会计法治化的实现要从会计法规的完善。会计制度的改革以及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三方面着手。要在实践中遵循会计法律至上、会计法律统一,会计法治国际化的原则。这样才能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确立会计法律的权威性,才能保证经济行为有序化。

五、如何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会计法规体系

建立适应我国市场经济条件的会计法规体系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要完善我国现行法律对会计违法行为处罚的规定。诸如改变重视行政及刑事责任的法律处罚、轻视民事责任的法律处罚的现象,完善对虚假会计信息具体认定的法律规定,对虚假会计信息行为是因故意还是过失造成做出具体的处理规定等,特别是对民事责任承担以及会计法律责任分担问题要做出详细规定。二是要正视和处理好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如司法部门应完善对会计违法行为执法的具体司法解释,财政部门应尽快制定《会计法》实施细则和对违法会计行为的处理办法,要处理好《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法规体系中的地位,在制定会计业务处理规范方面要加强与税法规定的协调。同时,要注意解决好会计改革的科学性与现实性问题,坚决不能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改革。

完善我国会计法规体系,应该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确立我国的会计立法模式要综合考虑与企业相关的各利益集团的需求。在制定会计法规时。要综合考虑《公司法》、《证券法》、《民法》和税法等法律要求,并与这些法律协调一致,更好地满足各利益集团的要求。

2.要坚持《会计法》在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中的母法地位。制定单独的《会计法》并将其置于整个会计法规体系的母法地位,有利于综合考虑各利益集团的要求。从我国修订的《会计法》来看,其立法宗旨就是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表现为真实、可靠、相关和及时,因此,按照这一宗旨所建立的会计法规体系,一定能够很好地满足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和政府等利益集团的信息需求。当然,从发展的角度看,制定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法规还要从满足国际投资者等的需要来考虑。

3.尽快建立并实施一套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改变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局面,既要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特殊要求,又要借鉴成功的国际会计惯例,使我国会计立法步入一个新的轨道。

上一篇:财经法规范文 下一篇:reach法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