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媒体艺术范文

时间:2023-02-21 07:30:54

互动媒体艺术

互动媒体艺术范文第1篇

新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互动媒体艺术的定义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像CG(computer graph)。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媒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网络传输技术相结合的创作艺术。现在,新媒体艺术概念赋予了新颖的内涵,即以硅晶与电子为基础的媒体与生物学、分子科学、基因学相融合。

数字媒体艺术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是一种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艺术形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

我们一般说的互动媒体艺术,主要是指运用计算机的创作,是涉及受众某个方面的艺术形式。互动媒体艺术使受众亲身参与进去,通过参与而影响它的顺序、情节、状态等,甚至能参与到创作中。其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人类社会形态的这种改变,必然会使得最适应它的艺术形式的发展,从而产生互动媒体艺术。

科学技术和设计艺术的联姻――新媒体、数字媒体、互动媒体诞生之源

简单说,人类的艺术发展史就是一部媒体与科技的演变史。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从“绘画平面”迈向“荧幕平面”,从实体的现成物渐渐发展到电脑数码时代的软件,这之间的脉络清晰可寻。本质上,“媒体艺术”是以科技精神为基础的“时间艺术”,且最能表达其主要美学内涵的就是“科技与艺术即是美”。

“媒体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要归功于60至70年代一波波的“艺术――科技运动”等大量使用多媒体艺术形式创作的推波助澜。至今,世界则进入电子信息媒体与互联网尖端科技时代,各种科技艺术媒介渐趋成熟,如录影艺术、电脑数码艺术、电脑绘图、虚拟现实等。都将会冲击到我们的生活与思考方式、我们对自我与社群的看法、我们对自然的了解、以及我们在构筑现实的过程中的角色。

三种媒体鲜明的特征与交叉性

1.互动性

互动性表现在艺术家与观众的互动。现在的艺术,个人的表达与个人的创意已经由艺术家延伸到观众,设计环境、创作空间等更加宽泛的范围,让观众能够参与其中,与艺术家、智能化机器的互动。这种互动或许体现在间接的不在场和直接的在场,或是观众的理解直接去完成作品,或按程序演绎出别的结果。

高科技化的艺术往往涉及不同领域的技术,艺术家不可能单独完成艺术创作,而可能只是为作品提供最初的概念,随着技术人员的介入,作品会逐渐的改变。

观念艺术与新媒体的加入,加速了艺术作品内容的多样变革,交互式展演与公共艺术更打破了场域的限制。运用科技辅助艺术创作,不仅延伸了人们总体经验的触角,创造出更贴近精神层次的艺术作品。而这一切,则体现了艺术家身份的转移。

2 .转换性

新媒体艺术的转换性,是指它能够跨越各个不同的门类体系,把不同运作方式的事物结合为一体。在人机关系中,互动性应该是一种基本的媒介手段,它应是一个转换的角色。互动性应参与这种转化,可以让机器和人类互相“了解”。在面对真实人物的虚拟身体时,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一套道德准则?――艺术不能脱离社会。

3.虚拟性

我们说新媒体艺术是以新技术为诱因的,是因为新技术的发展给艺术创作打开了一个又一个通道。虚拟性更是以新技术为基础,它大大扩展了艺术创作空间,并带来种种未可知的可能性,这使得“虚拟性”为诸多艺术家所喜爱,也因此成为一些新媒体艺术作品特有的特征。

虚拟即非实体,虚拟的世界实际上是另外一个版本的现实,艺术家把现实中目前无法实现的境况虚拟化而成为精神层面和心理活动中的现实,即虚拟现实。它所提供的全新人际关系与表现空间以及匿名性、虚拟性给艺术家创造了更加宽松的平台。

4. 连结性

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连结性超越时空,将全球各地的人联系在一起。

三种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

媒体艺术产生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艺术上讲,它们的发展空间都是非常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艺术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将来,媒体艺术发展的趋势将是以直接操纵为主,大多数的交互任务直观、简单,适合用直接操纵的形式完成,当然,对于一些复杂而抽象的任务,则可能需要语言的帮助。

结束语

未来运用高科技的艺术家会越来越多,而且艺术化的高科技人员将会更为普遍,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将造成媒介使用的方便性与多元化,未来任何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新技术还将迅猛地发展下去,科技不但是不能忽视的领域,更是当代艺术目前可以期待的重要载体,数字科技与艺术经常结合在一起,产生联动关系,而且它们还将共同作用于我们的生活,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互动媒体艺术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从新媒体艺术形态发展及互动审美的本质,对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内涵进行研究及阐述,进一步从互动审美对新媒体艺术形态的解构与重构两个角度,阐述互动审美对于新媒体艺术形态的重要性。在数字媒体发展的背景下,互动审美为新媒体艺术的形式和风格等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建构新鲜而实在的视觉文化和美学观念。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互动审美;互动形态

20世纪90年代以降,在国内外新媒体研究报告中,许多交互设计学者的专著及访谈中,都认为各类新媒体艺术所呈现的形态构建是最直接与人们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互动审美所带来的功能及影响直接拉近了艺术文化与生活的距离,这种更为直接的互动形态使艺术更加亲近大众。对新媒体艺术的研究,不仅仅是将其定义为简单的理论性研究,而是将它放置在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性视角下,从精神文化的整体规划来进行综合建设。同样,在数字媒体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跳出了原本单向叙事结构的框架。互动性为新媒体艺术的形式和风格等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即使是简单的元件,也可以体现最基本的互动理念及其可行性,体现“人机互动”“人机共栖”艺术空间的理论意义与应用思路。

1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内涵

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形态丰富多彩。从早期利用触摸装有高压气体的瓶子、通过像头跟踪视线完成交互的作品,到借助物理媒介驱动虚拟世界并与其中的人物动物共同行动的虚拟现实艺术;从检测人类的大脑并利用脑电波驱动图像和声的作品,到具有人类生命特征的植物与动物的出现;从利用网络和机器人技术互不相识的人一起灌溉千里外的花园,到体验千里外的触觉的遥在艺术。[1]目前,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不但远远超出了影响人类视觉和感情的范围,而且更多在观众的感官作用下,利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甚至大脑等全身心的活动与作品进行直接对话。

工业社会和商业经济所代表的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更强调“互动”审美对于艺术的重要性。早期计算机与人的互动是通过扳动开关、更换穿孔卡等方式进行,对于编写程序与指令极不方便。20世纪60年代一些科学家如马克斯・马修(Max Mathews)等研发出几个计算机程序装置,使得计算机输入和读出可以在屏幕或阴极射线管上观察到。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国伊凡.苏泽兰1963年开发的“素描笔(Sketchpad)”程序,改变人们与计算机交互方式,被看作是现代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CAD)程序的祖先和计算机图形史上重大突破之一,开创人机界面设计历史。随着字符型人机界面和计算机键盘的出现,以 DOS 为代表,特点是为了执行指令,用户必须逐一输入字符。之后随着鼠标、非线性、苹果(Apple)开发的软件界面、GUI、SUI社会用户界面等,人机互动成为可能并迅速发展。

互动审美的技术本质是人与世界、自然,以及一切事物的互动过程。在原始社会,与人们互动的对象是树木、陶器,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互动对象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而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主流互动对象。科技的发展,互联网、PC、MP3,游戏机这类“数字化”产品的不断出现,产品功能的实现通过人和机器的互动完成。目前可分为综合媒体设计和交互式系统设计。综合媒体设计数字技术主要是将硬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用户能够方便地使用多媒体信息,实现远程传输的主要途径,如互联网、传播系统等多媒体。相对来说,新媒体艺术形态的审美内涵离不开新媒体技术,构成新媒体艺术互动形态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复合电子技术,它具有高度系统化以及和人类的感官非常相似的各种感应功能,可利用红外线感应器、温度和湿度感应器等高精度的仪器,实现获取人类大脑无法感知的外界信息的目的。

新媒体艺术是借鉴了传统设计和工程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是一个具有独特方法和实践的综合体,其互动审美不只是部分的叠加,其内涵基础规则包括伦理的互动设计,有意图的互动设计,注重实效的互动设计,优雅的互动设计等等。所以说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通过表达最简单和直接的完整方案,但使艺术形态本身又拥有内部的一致性,合适的包容性,并能刺激受众的认知和感情。

2新媒体艺术形态中互动审美的解构

互动性使新媒体艺术的流动性大为增强,在计算机出现之后,提供给新媒体艺术,复制、粘贴等技术操作手段,使新媒体艺术的互动审美增加了合成与拼贴的额外维度,分离的要素能够被重新整合,出现新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包含了解构与重构的统一。解构是对原有艺术形式的化解,而重构是建构,是各种形式及元素新的联系和统一的建立。新媒体艺术的互动审美也是后现代语境中传承与创新的隐喻。

新媒体艺术形态中互动审美的解构,一方面表现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并存与融合,甚至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互动性是新媒体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对于新媒体而言,这也意味着它与传统媒体的差异,突出表现了它在媒体史上革命性的发展趋势和影响。但是新媒体的互动特质有自身的历史来源,传统媒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变为新媒体;新媒体特有的互动审美也可以在较早的传统媒体中发现。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彼此联系,由传统媒体承接而来的多媒体、跨媒体的表现形式,带来表现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传统媒体的技术技艺经验,表现形式的结构逻辑以及相关审美趣味,与不断发展的数字艺术、产生新鲜的视觉经验已是截然不同的文化界面。由此带来的互动审美表现形态从平面化走向空间化,从单一画种走向媒介的混合性过渡。伴随着静态与动态的光效应、肢体语言和观念交流等非传统的艺术出现,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已将视觉图式的共性特征进行个性化解构。互动审美的设计形式具有丰富多样、直观准确、控制性好、成本低、应用生活广、与观众进行直接交流的特点。艺术专业与业余的价值观已被抛弃,艺术与技术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

新媒体艺术形态中互动审美的解构,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新媒体艺术的“复制”――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思考艺术形式。在西方,本雅明敏锐地觉察到技术复制对于艺术的影响,在其所著的《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强调大众媒体社会中获得的艺术生产与欣赏的新条件极大地改变了艺术的本质。[2]在新媒体艺术形态中,互动审美则以“信息”和“界面”为主要表现形式,取代了传统媒体中的“形式”与“内容”,将抽象宽泛的艺术表现进行具体和实际的结构。可以说,互动审美所创造的是一种体验美学,可以将其与“体验设计”、“体验经济”相互关联。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不仅仅是麦克卢汉的“媒体即信息”的观点,也不仅仅意味着媒体即传播信息的工具,而是更加重视用户的互动交流与体验。在工业领域,技术人员更热衷于用于支持创建具有体验友好性、灵活性、功能性、明确性、一致性、可靠性等特质的用户界面,加强人们工作效率,丰富人们的交往方式。互动审美将艺术形式由用户的被动性和依赖性转换为淡化经验世界的感觉和认知界限,转而成为一种全新主动认知体验,并让用户融入其中。例如苹果公司的电脑、手机等信息设备,运用人机交互技术、同时音乐播放、方位传感、图形用户界面(GUI)等应用程序,并切换、剪辑,超越WIMP的交互风格,使用户体验“信息就在指尖上”。

3新媒体艺术形态中互动审美的重构

互动审美的重构在新媒体艺术形态中起到整体性的统一作用。解构是对原有艺术形式的化解,重构则是经过重新整合进行重新组合。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凭感性认识见出事物的完善,称为“感性的审辨力”,认为美学所研究的即凭感官认识到的美,这种美不能脱离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3]由此引申,互动审美的重构首先表现在互动信息的反馈与交流上,在媒体美学的层面出发,它可以促进社会交流、强化和阐述人类互动体验。

从广义上来说,互动信息的反馈可以理解为机器对输入和输出的反应能力。而在新媒体艺术中,机器的互动对象是人,是作品参与者和受众,与作品参与者和受众互动的机器,即使是很小的传感器,依然会产生感情和机器作用的感觉,在互动信息的反馈过程中产生与人接触和交流的能力。

众所周知,新媒体艺术作品形态不再是单向的信息传播,而是双向甚至多想的信息交流,即关注受众的理解和互动的可能性,提供并生成多种意义的感官与精神层面的交流。正是因为互动审美特性,新媒体艺术形态将多个可用或适合的多媒体进行整合,鼓励创作者或艺术家承担作品推动者而不仅是作品唯一决定者的地位,也赋予了受众及作品参与者个人思想和创造能力。受众或参与者的行为由新媒体艺术形态来决定,创作者或艺术家则通过互动审美创造交互性的参与模式来塑造艺术作品形态的特殊体验――这对于受众及参与者来说是不同于任何其他艺术类型的体验。新媒体艺术形态是交互性的,受众或参与者可以选择通过不同的途径,生成不同的作品形式和结果。

其次,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重构则表现在将“混合”作为艺术内容的特点,对艺术形态进行重构。“混合”即文化和艺术、技术的双向互动。在信息化和“知识爆炸”的时代,跨媒体、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语言的新媒体艺术为人们不断认识与接受。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多技术风格广泛应用于人类各领域。全球经济发展及技术语境的逐步同步,同样促使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向规模化、标准化、网络化。在这种背景下,文化、艺术与技术同步促进,技术与技术之间又相互促进。

新媒体艺术形态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门类,技术则集合了以计算机图形技术为基础,综合运用艺术、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及人工智能等学科的运动表现形式,是跨领域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应用技术的艺术。这更体现了互动审美理念与技术的使用趋于多元化,又在多元化的“混合”中趋于统一和构建。互动审美与传统媒体的差异,决定了新媒体艺术形态面对市场设计并运用不同技术,实现不同审美风格的作品。“参与和互动”文化已呈现从个性逐步走向共性,共性中包含着个性的激情与理性、愉悦与变革。共性与个性,个性与共性的互补中,后审美范式,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在数字传媒时代必然延伸,审美意识与情趣互相发生潜移默化作用。

在新媒体艺术形态中,多学科的融合表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这一必然性也表现在互动审美,在重构新鲜而实在的视觉文化和美学观念。应用新手段和新技术条件创造直接的、具体的、个性化的视觉语言,技术地传达自我设计理念和艺术主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将成为新媒体艺术创作始终不渝寻找和挖掘的追求――以互动审美和交互理念为前提,技术统一、标准、定型为基础,追求艺术独创性、个性化,求新求异,构成新的艺术创意形态。

参考文献:

[1] 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46147.

[2] 黄鸣奋.西方数码艺术史:3、数码媒体的艺术功能[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677.

[3]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90291.

互动媒体艺术范文第3篇

人类艺术的载体或者说形式,总是在不断的延续与革新中向前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与观念的变化,慢慢地出现了一些以新的科技或者产品为载体的艺术形式,比如:计算机图形图像包含的二维数字绘画、3D建模与角色动画、影视后期特效制作以及一些多媒体装置艺术,互动媒体艺术,次世代游戏艺术等等。那么下文主要尝试对其中的“互动媒体艺术”之核心“互动”的理念及其形式意义做出一些简单的溯源与探讨。 1.“艺术”的认知 在一本解剖书上看见过作者引用的一段话,大致意思是,“开始我们画我们看得见的东西,到后来我们画我们看不见的东西”。我想这个很好地总结了一个艺术家所经历的前两个阶段:最开始,在小的时候,我们临摹,看见好看的东西就照着描下来。然后我们接触到了专业的理论与指导,有了更客观的审美标准,了解了结构以及学会了分析一些事物的规律与本质,由此开始表达自己的思想,不再按部就班地描摹现实。然而到了最后,第三个阶段,其上升为一种生命的存在,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一种“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状态。突然想起禅语有云:“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这是悟道者必然经历的一个认知的过程,与艺术认知的三个阶段都不尽相似。 2.“形式”的意义 任何艺术作品它最终所要表达的都是一种思想内涵,而形式只是让观者更容易理解其内涵,或者说让这种内涵表达得更加完整与恰当的一种途径。当然任何形式都可以用来表达一种思想内涵,但是每个人都会想找到一条表达自己思想的形式,如何在众多的途径中找到自己的那条捷径,这是一个很漫长与艰难的过程,很容易就会陷入前人的脚印或者被卷入时代的漩涡。禅语又有云:“旗未动,风也未吹,是人的心自己在动。”这里何不把“旗”理解为艺术创作的本质,它是存在于人类社会活动中永恒不变的思考。“风”,可以理解为文化差异,时代潮流,舆论,世俗,审美,科学技术,以及诸多因素影响下呈现出的一种事物的表象,也可以说是形式上的一种体现。从它的本质上来说,它永远是服务于我们的主观思维,形式始终是要发自内在的体现,所以它也可以看做是“未吹”。而“人的心”简单地来说就是一个人对艺术的认知,只有它才在不断地变化。 先前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就是以文学,绘画,音乐,戏剧,建筑,雕塑等几种主要的表现形式为主。虽然大师们在这些领域作出的作品与贡献是感人与伟大的,但是单单就艺术表现形式而言,客观地讲,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在各种能够表现艺术思想的媒介大量涌现并将一些不同的传统艺术形式综合起来呈现的时候,这些单一的表现形式就体现出了自身的一种局限性。也许有人要说了,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内在的思想。在《导演功课》这本书里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大意是:“艺术家的本职工作是把最简单的工具应用到完美,而不是去学习应用更多的工具。”其实我很赞同这句话。但是什么是“简单的工具”,这里“简单”是针对你所能应用的能够合适地自我表达的一种艺术形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具”,他可以是多种形式的综合,并不是单指某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如果某种“简单的工具”已经不能再表达我们的思想的时候,那么还是要去学习与应用新的工具,熟练使用之后其自然会成为新的“简单的工具”。我们将抽象的,理想状态下的一种意识形态转换为另外一种相对具体的形式呈现的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已经破坏了它的唯一性,原始性与完整性,最终我们需要找到一种相对完美的,适当的方式展现出来,达到一种知觉上的传达。比如视觉,听觉,触觉等等,让别人去感觉这件作品所要表达的东西。 3.“互动”的游戏 影视动画与电子游戏的出现,说明着现代艺术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互动性。而这种互动性的最佳体现就是——电子游戏。没有什么比让一个人在相对真实的空间里去探索并从各个方面了解这个虚拟的世界而更好的表达形式。它包含了几乎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绘画,服装,建筑,平面,文学,音乐,影视动画等等,用所有的这些形式去表达一个世界观,去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当然市面上的游戏大多都以娱乐为主,本来游戏就是用来娱乐的,这点我肯定。就娱乐作品来说在美工,音乐,剧本,动画方面做得优秀的作品还是比较多。但是总会有人意识到这种艺术形式仅仅用来娱乐有点大材小用了,于是有些团队制作了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作品可以称得上体现了游戏的综合艺术性存在,比如,《异域镇魂曲》,《辐射》系列,《寂静岭》系列,《半条命2》系列,等等。 其实“互动”存在于任何艺术作品与其观者之间,我觉得这是人类之间相互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仅有方式。就像物理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另一个物体也会对这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当你看到一个艺术家的作品的时候,感官受到刺激,这种刺激可能是图像,比如单幅的绘画;可能是动作,比如手势;可能是声音,比如音乐;甚至是气味,比如香水,熏香;也可能是前者的综合,比如电影,大型游戏机,那么这里我姑且把文字当做是连续的图画,就像连环画一样,只不过没有连续的图像那么直接。然后你的大脑展开了基于记忆中的知识库的,关于这件作品上各种看似熟悉的元素带给你的刺激的联想,并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一系列你对这件作品的各种刺激的结论,那么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在以往的一些艺术形式中,这种互动中的“观众”往往处于一个比较被动的状态。那么这可能造成的情况就好像是看一部电影,直接看到了结局,而不清楚原因。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剧情解析来帮助他们理解,但是这样始终会跟“观众”产生一种距离感,虽然说距离产生美,但是这里的“距离”可能会导致一些误导,或者是迷惑,从而使“观众”不能更好地去理解作者的意图。那么“互动媒体艺术”就很好地强调了这一点,它强调“观众”的参与,让“观众”从故事的开始就置身其中,跟随作者的思路,去感受,去理解,最后得出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对这件作品的认识,然后与作者的观念进行对比,既传达了完善的信息量,又达到了一种互动交流的目的。#p#分页标题#e# 4.“科技”的艺术“互动媒体艺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的发展。 装置,游戏,影视,等等这些艺术形式都必须有相应的技术支持来呈现艺术家日益活跃的想象力与创新的观念。往往一个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效应,包括我们的艺术行业。从蒸汽机到电子产品,这些科技的发展都不断地刺激着我们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与革新,比如动作捕捉装置,虚拟实境技术,光电涂鸦,等等。大部分的科技互动媒体艺术成果,都不是个人可以独立创造的,必须结合许多跨领域的专业人士才能完成。就像比尔•维奥拉的著名作品《知识之树》,随着人的进退,同步反映树的生与死。艺术家的创意,也必须仰赖程序设计师才能实现。又比如艺术家JohannesDeutsch的互动装置《Cave》就是典型的成果,肢体动作会自动改变虚拟空间,观众可以边玩边欣赏自己创作出的各类型立体抽象空间。当你被拍成影像,你可以带着自己进入《HiddenWorlds》这个立体虚拟舞台来游玩。具备人工智能的卡通角色会随着你的动作和你一同玩耍、表演。林兹未来实验室认为跨领域合作能激发科技应用的潜能,这就是与欧洲优秀的动画家以及人工智能科学家一同努力的成就。 尽管科技互动媒体艺术具备科学、艺术、工业的作用,但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大多还是执著于如何开发新的艺术形式,创造社会无形的文化价值,而非资讯工业中具体的产值。 在科技互动媒体艺术中,观众的角色变得很重要,大部分作品都必须仰赖观众的参与互动,作品才能呈现出意义。传统艺术只能让观众看,站在作品外面欣赏;科技互动媒体艺术则希望观众能进入作品里面体会艺术的乐趣与观念。 5.“革新”的结语 互动媒体艺术归根到底也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产生的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以及不同于以往观赏作品中“互动性”的感受。在不断重构与翻新的表现形式之衍变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特征,拓宽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带来了形式上的革新。 如果说一个人的知识和经历决定了他的意识形态,那么一件艺术作品的主题与所处的时代就决定了它的表现形式与其发展的趋势。世间的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幻,不断地会出现一些相对“新”的表现形式,它们带着一种未知与神秘的感觉来刺激大众已经麻木或者疲惫的审美需求。但是在变幻的表象背后,那些艺术创作的本质,始终是我们的生活。上帝创造了世界(这里是一个比喻),这个社会就是一个互动媒体装置,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每个人都是观赏者,每个人都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互动的持续像流水一样生生不息,从而产生了各种不断变化的思想。就如同之前所言禅语有云:“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答曰:“旗未动,风也未吹,是人的心自己在动。”

互动媒体艺术范文第4篇

互动媒体艺术作为高科技的产物,影响了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在以现实经验为创作灵感的互动媒体艺术作品中,充分的结合了技术与艺术这两个人类社会最高层次的精髓。艺术家深入探索现实经验与互动多媒体艺术相结合的可能性,从对现实经验的模拟到深层次的艺术升华,以期最大限度的体现当今社会的精神内核。从而创造一种最直接最能触动受众内心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受众面前。

关键词:互动媒体艺术;现实经验;模拟;艺术升华

当互动媒体技术进入人类视线的时候,它只是作为一种人机交互式界面的机器而存在。但这种存在改变了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受众对电子媒体界面所传递的信息只是单向性的认识。因为当受众接收到信息后,能够通过对交互式机器发出特定的指令,来完成对所接收到信息的反馈。这就是互动多媒体区别于其他信息传播方式的最大特性。

当艺术家发现互动媒体技术这一特性时,他们尝试着是否可以利用互动媒体技术创造出新型的艺术作品,以此来传达他们的艺术感悟。他们最先关注是现实经验,从架上绘画到数字艺术的发展进程中,非常多的作品题材是关注人类的现实经验,现实经验是最能直接的体现社会的精神内核的题材。艺术家能把不同的现实经验进行重组、抽离和选择,而创造出动态的非现实的虚拟影像。比如马塞尔·杜尚的油画作品《下楼的裸女二号》就是把模特下楼的动作过程用一种静态的画面来体现不同时间状态下的视觉感受。特别是在互动媒体艺术中,作品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作品同外界是有着信息交流的,作品会根据外界所传递的不同信息而发生不同的变化,从而反馈出不同的信息。这种艺术形式给了艺术家一个更为广泛的创作空间,作品呈现给观众的面貌可以不是一种,而且可以多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而这些结果是由观众控制的。这种艺术形式能够使艺术家以现实经验为题材的创作散发出比架上绘画更为璀璨的光芒。

最开始艺术家是对现实经验进行实验性的模拟。这并不是单纯的模拟,而是利用受众不同的感官感受来模拟现实存在的体验。由日本电气通信大学智能机械系的团队集体创作的《Conspiratio》是用一种游戏的方式来模拟现实,从而彻底的改变受众的感官感受。观众可以预先从一个互动媒体的显示界面上选择可乐、牛奶等各种可吸食的饮料、食物甚至是游动的乌龟,然后这些食物或饮料的平面图形就会在一个平铺的显示器上来回游动。受众使用一个用特殊传感器制作的吸管对准这些图形猛吸几口,它们就会慢慢缩小,直到消失不见,就如同真的被嘴巴吸走了一样。与此同时,借由空气的压力、吸管的颤动以及从系统中传出来的特别的声音,即便不是通过味觉来感受这件艺术作品,受众都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这一有趣的互动媒体艺术装置,受众受到不同于以往的感官刺激来与他人分享自己通过吸管享受美食的真实体验,这在普通环境下绝对是难以想象的。以我们的社会经验来说,人与人之间,通过血缘、生活以及工作等众多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了一张社会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是不可见的。然而艺术家试图通过利用视觉形态这种方式,艺术的模拟和再现这一张无形的社会网络。Orit Zuckerman与Sajid Sadi合作的互动媒体艺术作品《聚光灯》,就是一组通过16个显示器播放人物视频肖像构成的社会网络。每一显示器中有一个肖像的视频,肖像之间通过互相张望来进行交流。参观者可以通过按压16幅视频肖像中的任意一个肖像本_资料,来.源/于;贵_州学,习.网 来打断整体的动态。其余的15幅肖像会自动的反应并把注意力集中到被选择的肖像上,感觉就像被选择的肖像是焦点所在一样。每隔数秒种, 任意选择的肖像都会向邻位的肖像张望,而旁边的肖像也会望过来。这16幅肖像构成了一个社会网络。而参与者的互动则影响了这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也就暂时成为这个网络的第17个成员。

当艺术家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索时,他们认为可以在模拟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架构,以一种超越以往的现实经验展现在受众面前。在我们以往的经验里,当我们把玻璃杯放在吧台上或着推动玻璃杯在吧台上移动的时候,最多能听到玻璃杯碰撞吧台的声音。但是UVA机构能利用参与者移动杯子的动作创造出绚丽的互动影像色彩。《iBar》是一件吧台互动作品,当参与者把酒杯放到吧台上时,吧台上出现的绚丽射线将不同的酒杯连接起来。当移动酒杯的时候,射线会根据酒杯的移动轨迹形成不同的几何图案。艺术家把我们以前容易忽视的这些微小的细节经验,以一种炫目而美丽的射线动画展现在受众的面前。而艺术家Christa Sommere和Laurent Mignonneau所创造的互动艺术作品更是把人类的现实经验升华到一个更为神奇的艺术世界。他们的作品《朦胧特快》以艺术化的形式模拟了列车行驶过程中窗外的美丽的夜景,当坐在座位上的观众拨动显示器做成的窗口时,车窗会变化出各种各样色彩绚丽的朦胧夜景。作品也从另外一个层面还原了人们在不经意间浏览飞速移动的物体时,产生模糊不清的图像的视觉感受。并且诠释出一切事物都将在时间的长河里转瞬即逝,只留下了人类模糊而美丽的视觉体验。

互动媒体艺术作为当今高科技的现代艺术代表,融合了广泛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目的就是要打破传统美学观念对艺术的理解。艺术家们正是以人类的现实经验为艺术脉络,以互动媒体技术作为技术载体,以观众最为熟悉的模式作为形式的表达来体现互动媒体技术对人类现实社会经验的艺术升华。

参考文献:

[1] 童芳,新媒体艺术[M],福建: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 郭晓寒, 何雨津互动媒体艺术 [M],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张燕翔,当代科技艺术[M],科学出版社,2007.

[4] Michael Rush,“New Media in Art” [M],USA, Thames & Hudson, 2005.

互动媒体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验性特征;时间可控性;娱乐性;多重感官性

互动媒体艺术设计通过数字界面塑造出人类对于工作、娱乐与休闲的新面貌,创造新型用户体验,增强和扩充人类通信及交互方式,给予用户更为舒适的使用感受。设计越来越追求一种不可预料的抒情价值,消费者根据感性意向来选择商品。现代社会已经进入文化和精神的消费时代,体验成为人们追求的更高层次的消费需要。新兴设计理念以用户作为目标导向,将互动媒体艺术设计推向针对用户的体验性创意层面。因此,对于互动媒体艺术设计的体验性特征研究,是当今互动媒体艺术设计师所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

1、时间可控性

观众通过体验来控制时间进程是互动媒体艺术设计的体验性重要的特征之一。人类试图探索在不同时间状态下的体验,以往的视觉影像只能再现时间进程,而互动媒体艺术设计能够使观众控制时间进程。设计师能通过模拟时间状态使观众能够通过自身体验来控制时间进程。AlvaroCassinelli以《日落》为题的投影项目。其软屏幕上投影的是东京日落前的景象,当观众用手按压屏幕时,日落前的景象随观众触摸速度快慢渐渐变为夜晚的景象。观众与屏幕进行互动就能改变一个城市的时间,图像在观众的互动下显示出动态的可变化的影像,观众能在同一时空中得到不同时间的动态视觉影像体验。作品让观众通过自身干预时间,使观众对时间有一番新的认知和理解。

2、娱乐性

互动媒体艺术设计的娱乐性正是人类本性回归的体现。在其体验性设计中,各要素的搭配和对比能表达出丰富而复杂的内涵,从而引起情感反映,这种娱乐性最典型的体现就是互动媒体游戏。设计者对于游戏交互性的把握,重点是让用户感受到乐趣。TheSims互动媒体游戏就是将游戏之于用户的娱乐性发挥到极致的典范。它是依据现代人生活的步调所创造,重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互动。用户可以在游戏中创造出新的人物,自己安排这些虚拟人物所遭遇的爱恨情仇,设计师让虚拟人物的举止会随着情绪而转变,巧妙掌握用户与游戏中人物的心理。它是一个开放式互动策略游戏,不同类型的用户可以利用游戏提供给自己的元素来编故事,让用户组合出不同的玩法,发挥导演本色。互动媒体游戏之所以在互动媒体艺术设计领域能率先做出成绩,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本身充满乐趣以及提供用户各种情感的表达,这样的娱乐化特点对于互动媒体艺术设计师来说是解决产品是否能吸引用户使用、最终留住用户的设计突破点。

3、多重感官性

人类与计算机之间的联系大多数时间以视觉和触觉为主。而将味觉与嗅觉等感官运用于互动媒体艺术设计中,是设计师目前正在突破的技术瓶颈。多重感官性正在成为互动媒体艺术设计的重要体验特性之一。如Minim++团队所设计的互动媒体艺术项目《hanahana》就是一个使气味具有可见性的典型案例。桌面上摆放着一个白色花瓶、试纸和不同气味的香水。当观众把香水喷洒到纸片上,放置到花瓶上以后,花瓶之后的圆形投影区域中立刻呈现出旋转、缩放的彩色花朵动画。处于花瓶顶端的传感器,能够感应空气中气味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气味变化进行分类处理,实时将信息传达给电脑,投射出不同色彩的花朵动画。作品将转瞬即逝的嗅觉体验作为信息输入的手段,最后进行视觉化的呈现,带给观众极为奇特的多重感官体验。设计师通过对多重感官与互动媒体的研究将人类与机械间的互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2C0024)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比尔莫格里奇[美].关键设计报告——改变过去影响未来的交互设计法则[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2]郭晓寒,何雨津.互动媒体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库伯[美].软件观念革命:交互设计精髓[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AlvaroCassinelli.TheKHRONOSPROJECTO[EB/OL].

互动媒体艺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互动性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是科技和艺术的结合体,并朝着人性和人文精神的方向发展,这无论对于艺术还是科技都将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新媒体艺术设计只有充分利用科学和技术才能不断向前发展,科技的发展是新媒体艺术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科学技术的引领下,新媒体艺术将会拥有更强大的发展力量。对艺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新媒体艺术的内涵,使新媒体艺术成为主要的艺术之一。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互动性的表现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参与性

新媒体艺术的设计需要通过观众的参与来完成,这从本质上决定了新媒体艺术具有互动性。互动的关键在于参与,参与是新媒体艺术互动性的表征之一,也是价值是否能实现的关键。离开观众的参与,新媒体将毫无价值可言。受众看到艺术家的作品时,作品吸引受众,受众产生参与的倾向,并真正参与到任何作品的互动中,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新媒体艺术价值实现的过程。

(二)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游戏性

受众产生活动倾向或在互动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其游戏心理支配和驱使产生的。新媒体艺术中视、听、语言等元素对受众的冲击力决定了作品的质量。其中,视觉冲击最重要,是艺术家进行设计时关注的焦点和重点,也是游戏、娱乐最常见的表现方式。近年来,增强现实技术(AR)逐渐成为互动媒体艺术设计的创新方式,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信息集成,在三维尺度空间中增添定位虚拟物体,并使其与观者具有实时互动性。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带来其他技术无法比拟的逼真性,视觉、听觉已达到逼真模拟现实的程度,触觉、气味模拟技术也已成为可能。

(三)新媒体艺术中的主题性

艺术家在对新媒体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注重作品的参与性和游戏性的目的是表现新媒体艺术中的主题。秉承参与理念和游戏理念可以更好地实现作品的传播,更好地表达新媒体艺术中的主题。所以,参与理念和游戏理念无非是一种比较抽象的传播方式。新媒体艺术中的主题性指的主要是表现艺术家在作品中投射的感情,它是新媒体艺术的核心。

二、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互动性的特征分析

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的最大优势是在设计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互动性,互动性在网络艺术中得到最充分的表达。作为一种充分利用光、电的新的艺术形式,网络艺术需要借助强大的互联网和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把自身所具有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传统艺术给人们带来的感受往往是单一的,需要受众进行感悟,并没有实质性的互动,而新媒体艺术则不同,它可以直接和受众互动、交流。

(一)网络艺术的及时交互性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艺术的及时交互性更强,实现了对信息的动态更新,这也是新媒体艺术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在新媒体艺术环境下,信息的传达更加快速和及时,避免了传统媒体线性方式提供信息的弊端。人们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可以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的加工、处理和过程中。通过使用鼠标或触屏,人们可以筛选信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减少在浏览信息的过程中浪费的时间,提高受众收集信息的速度和效率,摆脱时间、空间对人们获取信息的限制。网页艺术设计交互性更加明显,在进行网页设计的过程中,网页艺术设计人员必须根据网站的具体情况不断修改和调整网页。这和印刷品设计、电子出版物有明显的差别,其在制作、印刷、出版后处于一种稳固的状态,很难进行修改和调整。网页设计却时刻受经营目标和用户的反馈意见的影响不断更新、完善。

(二)网络艺术的超链接

无论如何,超链接的问题是网页艺术设计和电子出版物设计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超链接是互动性的一种体现。通过超链接,人们在浏览网页时可以在不同页面、不同链接之间实现自由跳转。超链接的出现使得网页的组织结构更加严密,在不同形式、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网页之间切换,摆脱了传统的线性接收方式,促进了社会的信息化发展。通过超链接,浏览更加方便、快捷,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接收和获取。新媒体艺术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紧密结合,不但具有传统媒体的特点,还具有多维性、持续性、版式不可控性、交互性和超链接性。正是这些特征使新媒体艺术设计有可能在实践中融入大众传媒,也充分表现出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

三、结语

互动媒体艺术设计作品相对于只能提供被动体验的视频影像来说,具有独特的体验性特征,能给予观众更多的信息,并且观众能与之互动,得到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的前提条件,它必须依托科技的进步和应用。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相信新媒体艺术设计也会迎来一次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应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借鉴优秀的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设计也将为人们作出更多的贡献,更加重视个体,强调个人风格,得到更多受众的认可。

参考文献:

[1]胡蓉.互动的艺术——浅谈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互动性特征[J].美术大观,2006(12):96-97.

[2]高蕾.新媒体艺术中互动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2(23):94.

[3]梁佳潼.互动的艺术——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互动性特征[J].新闻研究导刊,2016,6(6):305.

[4]李思静.基于绿色设计的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设计研究[J].中国包装,2016,36(7):46-48.

互动媒体艺术范文第7篇

电子广告是指以电子信息技术、电子媒体来传达广告信息的一种广告形式。是指利用电脑可视听化效果,将广告以图片、文字、视频、通过人与电脑互动的形式植入到电脑软件中的一种新媒体。当下广告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形式的创意嫁接层出不穷。但是电子互动广告有待开发,使用率比较低。新的形式并没有为大家所接受,这样就使新媒体技术不能得到快速的推广。

电子广告传播的基本要素与类型

任何广告的传播过程都是各种广告要素的互动过程。电子广告的目的在于发散传播,是一种开放,直观的,运动的状态形式。随着网络的发展,手机广告和二维码广告悄然兴起,手机广告是指以手机为媒介的广告形式。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手机用户翻倍增加,手机作为一种新型媒体的应用价值也日益凸显。手机用户群体的不断增长,间接的使手机媒体拥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手机覆盖人群广、传播成本低、时效强、可以最方便地把人们的空余时间很好的利用起来,并且能够快速的传播信息。其次,随着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发展,二维码很好的成为了各种信息载体功能的媒介和商业终端,通过将二维码印刷在广告牌、报纸、杂志、广告纸巾上,很好的实现传统纸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无缝链接,使得传统媒体能够突破平面的界限,在手机上真正实现多媒体融合,从而充分发挥这两种媒体的优势,增加受众精准定位,进而提升广告效率。

电子广告相比传统广告形式的长处

电子广告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形式,它的价值作用正逐步被国人所认识,国内许多企业也在径向尝试这种广告形式,由于因特网的飞跃发展,电子广告形式相比其他广告形式的前景更为人们所不断看好。

(1)便宜,低廉。人们做广告的目的是为了促销产品,而促销产品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获取商业利益。由于商品广告的价格不断增长,已对很多企业构成一种负担。而电子广告的价格较其它形式广告价格要便宜很多。可以说电子广告的出现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宣传促销手段。

(2)宣传范围广。就目前而言,在网络上电子广告,其所面向的客户对象是分布在160多个国家的5000多万网络用户,而且这个客户群正以每月超过10%的速度增长。

(3)多样,直观。在网页或电脑上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电子广告以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将产品的形状、用途、使用方法、价格等信息直接展示在用户面前。而随着无纸动画的出现,更使人与物的交互方式更加灵活方便。

(4)无时间、无地域限制。由于各种形式的广告信息充斥耳目,因此方便查找就变得极为重要。网络提供极方便的信息检索工具,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检索。同样,通过网络可以使电子广告全天候开发,用户可以随时了解详情信息,而且不受地域限制。

电子广告在新媒体艺术中的传播互动过程

“互动”是传统广告艺术与新媒体艺术之间最至关重要的区别。随着以“互动”在主要实践内容的新媒体艺术中不断得到认可,“互动”成为一个广告传播的观念,打破了长期存在于“绘画平面”与“数字新媒体屏幕平面“之间的隔阂,使生活中的趣味性与艺术中的文化艺术性成为电子广告艺术的重要内容。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电子广告信息的发展,对传统广告的革新具有很大的触动作用,我们童年时代的广告大多是海报与收音机的方式传播。后来,电视机的出现扩大了广告信息的传播范围,人物形象,文字语言记录和保存了更多的社会文化信息。

新媒体现代科学技术在电子广告传播中的应用,不仅给电子广告传播活动带来空前的普及和发展,也使电子广告形式在传播过程中日益丰富和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崭新的广告艺术形式。电子广告艺术与传统的艺术形式相结合,产生了一批新兴的艺术形式。例如:摄影文学借助于摄影艺术的造型手段和表现技法,创造了一种与其它广告样式相异的广告视觉艺术形象,从而弥补了纯粹语言文字在视觉上的局限。

总结

电子广告与新媒体艺术通过不断的互动结合,两者相互促进发展,在以后未知的社会形势下接受市场的挑战。进而整合发展趋势,明确传播对象,让电子广告和新媒体艺术成为与公众结合的交流点。电子广告与新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两者不仅促进了传统广告形式的发展与更新,必然会不断的涌现出更多其他未知的新兴广告艺术形式,世界广告艺术将更加形式多样,更加与人们亲近互动,成为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必需品”。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 刘洋(1987―),男,河南驻马店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

互动媒体艺术范文第8篇

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发展可以推动该产业的繁荣,而产业的繁荣又可以为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提供实践的平台。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要不断更新,借助工作室制、导师制、项目制的方式与企业合作,以人才培养为纽带,实现双方互动发展。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产业;互动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包含面很广,有数字化的摄影、摄像及其数字化的后期处理与制作、数字绘画等,其主体领域是以动画制作为核心的影视动画片、特效、电视栏目包装、交互设计、游戏设计等。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出现以前,很多院校里的动画设计专业实际上就是开展以影视动画制作教育为主的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就是社会上的动画制作公司、网络公司、影视传媒公司、游戏公司、广告设计公司等行业机构从事的与数字化技术、数字化艺术及其周边产品相关的产业,很多企业的经营范围以动画技术为主要支撑,如动画片、动画特效制作、游戏制作等。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人才的储备,如果高校一味闭门造车,培养的学生只懂理论而缺乏实践技能,那么时效性强、科技含量大的数字媒体艺术行业就会出现企业难求一才而高校毕业生难谋一职的现象。高校教育要及时了解产业动态和人才需求情况,适时调整培养方案,为产业培养实用型人才,这样就能有效地推动产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的企业势必需要更多的人才,这样又会带动该专业的发展。所以,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与产业必须以人才培养为纽带互动发展。

一、高校人才培养思路要不断更新

1.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

数字媒体艺术是艺术、科学、人文等多个学科知识综合的交叉学科,其具体作品的创作对创作者的要求较高:创作者既需要娴熟运用计算机软件,又需要有丰富的人文与艺术积淀。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出兼具综合素质和专业才能的又专又博的高水平人才。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要适应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行业切实所需、急需的岗位知识技能及时调整、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保证培养的学生在毕业之际就可以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型为知识的使用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模块包括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核心课等。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是以理论为主兼顾基础技能的校园教学。专业课的教学模式不应局限于课堂,尤其是专业核心课,需要加强与校外产业的联系,将教学重点转向与行业岗位人才需求相对应的创意应用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可以依照知识技能的难易程度从低年级向高年级渐进深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在大学一年级,以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主。第二阶段是在大学二年级,以专业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在教学期间可以借助参与产业的项目,学校的教师或者企业中的专业岗位技能人员引导、带动学生学习特定的知识与技能,甚至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配合企业完成相应的岗位工作。第三阶段以培养实践技能为主,在实践中验证并应用以往所学的知识。这部分教学在大三已经开始,大四时学生便进入原创作品的创作阶段。第三阶段的课程内容可以直接依托企业的项目,教学模式应多元化,采用产、学、研结合的项目制、校企同构工作室、导师制等方式有效地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

2.师资建设尤为重要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新兴学科,它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突飞猛进地发展,硬件和软件更新换代特别快,设计理念和风格也不断推陈出新。正因为数字媒体艺术学科有这样的特点,高校教师的知识与技艺就要不断地更新。除了教师在高校和一些培训进修机构进行学习、深造以外,还需要高校和企业紧密联系,定期派驻本校教师在企业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同时了解、把握企业人才需求动向,甚至有目的地培养不同岗位的“双师型”、理论与实践技能都很扎实的教师。如此,教师才能在大学四年有限的教育时间里权衡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小到每一次作业、每一门课,大到每一个专业项目,游刃有余地使用最有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让学生尽量多、尽量好地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技能。

二、高校企业联合培养人才

教育为产业培养、储备人才,最终会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产业实际上也可以提供试验实践平台以配合人才的教育,甚至代教育机构培养人才,或者有目的地培养特定岗位的高水平人才成为本企业发展繁荣的生力军。如此,教育机构与产业互动培养人才,助力了教育的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最终使两者获得共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相互联系,设立教学、实习基地,学生在基地的企业一线学习、锻炼相应的技能操作,同时可以为企业做一些辅助工作。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涉及领域众多,有文学、艺术学、影视学、心理学、计算机应用等,其人才培养也具有多向性,有创意人才、数字技术人才、艺术表现人才、编导人才等。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利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工作室制、项目制、导师制等不同机制,与企业联合起来培养人才。

1.工作室制

工作室制以课程为依托,但又不同于传统课程教学。传统教学以年级、班级为单位,工作室制的教学则可以跨年级、跨学科,学生根据自己专业的需求、特长、学习兴趣自主选择不同的工作室。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加入非线编辑工作室,也可以加入影视广告制作工作室,当然,也可以为了积累制作动画短片绘画经验而跨专业地加入绘画工作室。在同一工作室中,多个年级的学生各自选择不同的岗位并参与工作室任务的各个环节,如原创设定、中期数字化编辑、后期特效与合成制作等。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在适当的位置发挥各自不同的能力、作用。工作室的教师可以是一位主要负责教师,也可以聘请校外专家、企业设计师。工作室的教室也是开放式的,不局限于校园里的某一个教室,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进入企业、走向社会。

2.导师制

导师制往往与工作室制并行,在新生入校或者某一项设计任务开始时就指定一位导师负责,直到该生毕业或者任务完成。导师是工作室中负责教学的教师,可以是本校的专业教师,也可以是校外聘用的企业设计师、工程师。导师必须德才兼备,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教育能力,也要有较强的人格魅力。在工作室教学中,要想按时完成任务,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导师必须具有专业前瞻性眼光,这样才能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正确的教学与引导。由于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工作强度较大,很多关键时候导师不仅是技术上的指导者,甚至还是学生精神上的强大支撑。

3.项目制

在具体的专业课程或者高年级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项目、科研项目、与企业合作项目的方式进行专业实践。项目可以是学生自选,自行申请,如一些大学生创新项目;也可以是教师、设计师负责的校企合作项目,带领学生加入,使学生从中获得实战经验和知识。教师、设计师在项目制中监督、引导学生完成相应工作的同时,传授他们应用技能,也可在攻克项目难关时师生共创新的方法、技能。项目制模式下的教学既能使学生受益匪浅,也会因有学生力量的加入而减少企业的一些基础工作量,甚至有学生可在企业的项目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语

校企双方合作有多种方式,如,单纯的实践基地的实习;通过导师制、工作室制进行合作;借助项目制或者依托双方的科研创新进行数字媒体艺术品创作的合作;等等。校企双方各取所需,高校以此弥补课堂教育的缺失、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科技创新等资源,甚至为自己培养有用之才,最终促进企业的发展。如此,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与产业在合作中得到共同发展。

作者:解兰 单位:宁夏大学美术学院

注:文章系2014年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NGY2014033。

参考文献:

[1]潘瑞芳.动漫产业模式研究与实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互动媒体艺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体验性特征 设计方法 情景演绎与超越 行为活动与界面融合 增强现实

当今世界,人类正沉浸在数字化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应用对人类生活的介入和影响促使人类对自身有了深刻的了解,因此对审美体验有更高的要求。观众越来越渴望从各种媒体中获得更多的体验感受。互动媒体艺术设计作品相对于只能提供被动体验的视频影像来说,具有独特的体验性特征,能够给予观众更多的信息,并且观众能与其互动,得到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创作者与信息接受者被紧密地联系起来,共同参与体验,将接受者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参与者、体验者和思考者,引发了创作主体、审美主体和信息接受方式等一系列深刻变革。互动媒体艺术设计所具有的强劲艺术生命力为大众所瞩目。所以,深入研究互动媒体艺术设计创意形成以后,采取何种设计方法将体验性的表达方式进行完美呈现,从而使受众从作品中既能领悟设计者的设计理念,理解设计作品,获得无与伦比的审美体验,并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思想者,作品能与观众之间形成一种微妙、持久和直觉的对话。既能使作品真正具有商业价值投入商业生产领域,又能在不久的未来成为实现社会性创新的呈现载体。这将对未来总结和创新互动媒体艺术设计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情景演绎与超越的尝试

将对受众所熟悉的故事情景进行重现或夸张处理来增强情景的认知度。采取完全情景再现或者部分情景再现的方法,在互动媒体艺术设计作品中营造出某一特定的时空环境,同时与现实经验存在着某种形式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给受众带来认同感与新鲜感。Christa Sommerer和Laurent Mignonneau的设计作品《上海特快》,用数字虚拟景象的形式模拟了在疾驰的列车上看到的窗外上海城市夜景。当观众用手滑动虚拟的窗景时,车窗将会根据观众动作的速度影响上海夜景变换的速度。作品重现了人们浏览飞速移动的景象时的空间场景,同时又使观众能感觉到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观众正在融入一场城市创建的情境中。同时,观众不必像欣赏传统叙事性影视作品由开头看到最后的结局,从序言读到后记。而能够利用互动媒体艺术设计作品非线性影像剪辑的特性和程序语言的互动机制设计,并融合实时判断的时间和空间机制的设计,使观众成为作品叙事性情节的创造者以及体验者。设计师将作为故事的体验控制权交给观众,由观众来决定作品在他们面前的呈现形态。作品在超越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的同时,也带给受众对于未来天马行空的想象。互动媒体艺术设计对于故事情景的演绎与超越将想象力进行了无限的延伸,给受众带来的体验性是无与伦比的。所以设计师要将关注点放在互动体验发生的情景演绎结构上,这样才能创造出极具独特体验性的互动媒体艺术设计作品。

二、行为活动与界面融合的探索

人类的行为活动与周围事物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人对环境产生影响,会导致环境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又反馈给人,进而引起人情绪的变化和思维的展开。在互动媒体艺术设计中,利用人类的行为活动作为信息输入的方式,采用动态的反馈,增强作品界面与人类行为活动之间的互动,进而使受众融入互动媒体艺术作品。观众能沉浸在作品所创造的叙事情节里,同时观众作为主动的信息创造者能够根据自己对作品个性化的感官体验,通过自身的行为活动改变上下文情境。荷兰设计师Daan Roosegaarde开发的《Dune4.0》是一个交互景观装置,它由数百个光纤组成的电子植物群,光纤会根据参观者的移动或者声响做出反应。当参观者利用触摸动作光线的时候,植物会发亮。当观众在装置中发出各种声音的时候,光纤会根据声音大小变换出不同频率的闪烁灯光效果。这完全是一个随你而动的景致,是自然和技术的混杂体,亦是一个互动界面,通过它增强了参观者和互动媒体艺术作品之间的联系,成为设计者与观众进行交谈的媒介和渠道。依靠看、行走和互动这些行为活动,让参观者与设计作品融为一体。光纤根据参观者的行为活动差异性,会给出个性化的反馈,这种形态的互动增强了参观者与展示空间环境之间的联系。阿德勒天文馆和第二故事以及斯勒比交互设计公司设计了一个有关于太空探索的互动媒体设计项目,参观者可以利用投在幕墙上自己的影子与幕墙上所投射的星球图像、问题图像和事实陈述等进行互动与对话,在参观者不断地与影像的互动过程中,他们可以一步步深入到内容之中,久而久之这种沟通就会变得更为深切,观众更为沉浸在其中探索浩瀚的宇宙秘密,从获得知识的体验过程中得到满足感。人类擅长从各种行为活动中在知性和情感上记住各种体验的细枝末节,而互动界面则是这些体验的感官呈现载体。设计师是行为的塑造者,要尝试理解并改变人的行为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以及人的头脑里思考的是什么。因此,互动媒体艺术设计作为对行为的设计,当人类的行为活动能够作用于互动界面并产生有意义的反馈时,互动媒体艺术设计作品会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和更高的关注度,而成为具有冲击性影响的设计。

三、增强现实的创新性研究

设计师必须衔接观众、作品以及用于互动的上下文情境,并且使观众全身融入其中,从而与作品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以及你的意识产生转化,最后会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给观众传达的体验莫过于让他们加深沉浸感和互动性,由此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设计师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被人类感官所感知,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进而成功引导观众尽快融入到设计作品中。近年来增强现实技术(AR)逐渐成为互动媒体艺术设计的创新方式,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信息集成,在三维尺度空间中增添定位虚拟物体,并使其与观者具有实时互动性。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带来任何其他技术所无法比拟的逼真性,视觉、听觉已达到逼真模拟现实的程度,触觉、气味模拟技术也已成为可能。英国Appshaker公司为国家地理频道设计了一个增强现实的互动媒体艺术作品。用一个类似于条形码的纸片作为跟踪器来追踪参与者的位置信息,然后在屏幕上用户出现的位置投影出一个图像。当参与者在大屏幕上看到他们白己时,会看到自己周围围着虚拟的猎豹、宇航员和恐龙。参与者可以与虚拟形象嬉戏玩耍,比如:抚摸猎豹,猎豹会很舒服地在地上打滚。参与者和虚拟形象的互动会被整合实时投影在大屏幕上。参与者可以通过多样的方式融入作品与作品互动,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参与性满足感。这个繁复的虚拟环境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互动参与性更为自由更为深入和具有多种变化可能的开放性空间。参与者以自己的感性、个性作为自己最基本的身份标签,所有交流活动不仅是具体的、独特的,而且永远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展现。增强现实技术的加入,使互动媒体艺术设计超越了物质世界所能表达的极限。

结论

互动媒体艺术范文第10篇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艺术形态、传播环境等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新媒体艺术的出现无疑是传统艺术的一种升华,新媒体艺术区分其他艺术门类的显著特点是其具有虚拟性、数字性、交互性。其中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是与传统艺术门类比较中最具有优势的特征,新媒体艺术是传统媒体模式的一种升华,新媒体艺术是传统媒体与现代先进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新媒体艺术是现代科技水平进步的体现。

关键词:

新媒体;艺术;交互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进步,传统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人们从传统只能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广播传统媒介向新媒体过度,新媒体艺术成为现代人们的宠儿,新媒体艺术是传统艺术的升华,新媒体艺术具有交互性,从而更全面的挖掘了时代艺术优点,充分发挥了它的优势,更好的满足了人们对艺术的需求,同时也提高了消费者满意度,对促进我国新媒体艺术发展、审美取向创新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新媒体艺术的界定

20世纪末摄影技术的出现拉开了最早“新媒体艺术”的帷幕。传统的艺术评价标准无非是某位作家无可复制的作品,独一无二的作品特点宣示的它的价值,20世纪末摄影技术的出现了人类这一艺术观念,摄影技术的出现可以说是“新媒体艺术”的开端,新媒体艺术的产生和时代的进步,技术水平的提升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新媒体艺术”与技术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传统艺术之上的,传统的四大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而新媒体艺术区分于传统艺术的最大特点使其具有交互性,现阶段新媒体艺术主要应用领域有影视制作、房地产领域、建筑规划、展示设计、工业设计、网络艺术等,计算机的出现是推动新媒体艺术发展的关键要素。

二、新媒体艺术交互性具体体现

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传统艺术之上的新型艺术表达手段,新媒体艺术与其传统艺术相比较具有传播范围广、互交性、时效性、立体性等特点,现阶段新媒体艺术主要应用领域有影视制作、房地产领域、建筑规划、展示设计、工业设计、网络艺术等领域,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先进手段相结合,为需求者提供了一场完真立体的视觉盛宴。针对新媒体艺术交互性,本文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2.1画面真实、立体感强

新媒体艺术具有虚拟性,利用这一特点虚拟现实影像,让人感觉画面更加立体真实,具有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在商品信息的传播上,可以借助高端的互联网科技,将产品信息,商家资料,声色并茂的呈现给需求者,充分发挥出新媒体艺术的优势性,传统艺术时常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及时性,比如电视广告的播报,需求者一旦错过了广告播放时间,就没有办法再获得广告信息,而新媒体艺术需求者可以随时观看,因此,新媒体艺术又具有时效性。另一方面数字电影的出现更加凸显了新媒体艺术的立体效果,是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逼真,从而提高了人与作品的交互性。

2.2新媒体艺术作品交互性强

针对新媒体艺术中的作品,需求者可以通过虚拟环境及反馈的其内容,进行人与作品间的互动,另一方面,需求者通过设计者所构造的人物、环境、声音切身的感受虚拟世界人物质量、声音、语言上的互动,进而实现行为交互。

2.3新媒体艺术互动性强

新媒体艺术有效的运用了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因为计算机网络具有灵活性,借助计算机网络可以充分实现设计者与顾客的互动,可以是局部区域亦可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互动交流,新媒体艺术在互动中了解自己产品的不足及优点,在交流互动中需求者可以真实立体有效的与设计者进行沟通,使身处异地的两个人没有距离感,进而了解需求者的反馈建议,用户的反馈意见对企业的发展很有价值意义,企业可以通过用户反馈的意见,进行收集,详细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趋向,设计者及时有效的掌握需求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和评价等等,从而实现及时有效的了解自身优点与不足,做到知己知彼,进而进行方案的讨论与调整,最终达到完善设计的目的,新媒体艺术形式的广告设计营销有效的推动了企业的营销效率,新媒体艺术可以让需求者立体真实的了解自身的设计作品,不但在提升设计者的同时也提高了需求者的满意度。

2.4虚拟传播,拓宽市场

新媒体艺术具有虚拟性,立体性、交互性的特点,正是借助新媒体艺术自身的特点,让新媒体艺术在娱乐游戏领域也有了突破性的成就,新媒体艺术具有虚拟传播立体真实,交互性强的特点,让其在娱乐游戏中迅速发展起来,仔细观察我们都会发现,每一款电脑游戏,设计者都会精心设计人物形象,游戏场景画面,吸引人的交互模式,如发出声音,游戏人物的肢体语言进而实现互动,新媒体艺术,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没有地域的束缚,可以将每一个人都变成消费者资源,同时也免去了现实生活中,因为地域不同,生活习性,生活方式的不同,所带来的不必要麻烦。

2.5广告营销互动

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营销手段已不能满足企业与消费者的需求,新媒体艺术常常被用在广告的设计中,互动广告逐渐成为企业宣传模式中的宠儿,互动广告抓住了人自然沟通双向沟通的特质,为广告赋予了灵魂,设计者借助新媒体艺术以及计算机营销的特点实现企业互动广告的有效传播,新型互动广告的本质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交互性强的特点,新媒体艺术广告形式利用这一特点,将企业信息,产品资料,及时有效的将信息传达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企业可自行设计产品的详细资料,顾客只要点击产品的一个链接,企业信息,商品资料便声色并茂映入眼帘,互动广告交互性强的特点,不但方便顾客间的互相交流、传播,也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营销效率。

三、结论

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艺术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新媒体艺术是传统媒体与现代先进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对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我国新媒体艺术发展、审美取向创新有着深远的意义,新媒体艺术是媒体艺术必然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唐雪雯.新媒体艺术交互性探究[J].艺海,2013,12:130-131.

[2]李琪.新媒体艺术交互性的时空特质[J].艺术品鉴,2016,03:154.

[3]王娅婕.新媒体艺术的交互形式探究——以交互影像为例[J].科技传播,2015,18:131+129.

上一篇:增值税会计范文 下一篇:分割技术范文